11虚词于
11古代汉语重要虚词
(2)用在主语、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独立
性,不译。 ①贡之不入,寡君之罪也。(左
传·齐桓公伐楚) ②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左传·僖
公十四年) ③虽我之死,有子存焉。(愚公移山)
(3)凑足音节,不译。
①公将鼓之。(左传·曹刿论战) ②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辍耕之 垄上,怅恨久之。(史记·陈涉世家)
(一)于(於、乎) 1、引入行为动作的处所与时间。如: 郑武公娶于申。(郑伯克段于鄢)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曹刿论战) 2、引入行为动作涉及的对象。如: 颍考叔为颍谷封人,闻之,有献于公。
(郑伯克段于鄢) 亟请于武公,公弗许。(郑伯克段于鄢)
3、引入行为动作比较的对象。如: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
管氏而知礼,孰不知礼?(论语·八佾)
五、“焉”
(1)兼词,相当于“于之”、“于此”、 “于彼”。例: ①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焉:在其中) ②不复出焉。(焉:从这里。)
五、“焉”
(2)疑问代词,哪里,怎么。例: ①且焉置土石? ②非再至,焉知其若此? ③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
五、“焉”
(3)作语气助词,用于句末。例: ①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②今其室十无一焉。
以上例句中的“所……者”仍然指代的是行 为的受事者,等于“所”字结构,不等于“者” 字结构。
(五)“所以”的用法
①吾知所以距子矣。(墨子·公输) ②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韩愈《师说》) ③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 后私仇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所以”是由“所”与介词“以”组成的 凝固格式,据其意义分析,主要有两种用法:
(1)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 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 陛下。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 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 益。
《论语》中的十八个虚词
《论语》中的十八个虚词(2934次)一而(319次)1.连词(310次)(1)表两事并列。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1·5)(2)表两事相因。学而时习之。(1·1)(3)表修饰。子路率尔而对曰。(11·26)(率尔,不加思索的样子。
)(4)连接能愿动词和动词,表相因。可得而闻也。(5·13)(5)连接“来”“往”诸词。而今而后,吾知免夫。(8·3)(6)表时间紧接。孔子时其亡也而往拜之。(17·1)(7)表两事相关联。子欲善而民善矣。(12·19)(8)表转折。贫而无谄。(1·15)(9)表假设。管氏而知礼,孰不知礼?(3·22)2.助词(7次)(1)用于主谓之间,和“之”相同。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14·27)(2)表语气。今之从政者殆而。(18·5)(3)无义。既而曰(14·39)3.介词(1次)同为。奚而不丧?(14·19)(为什么不败亡?)而已(13次)语气助词。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4·13)而后(9次)连词,表顺承。季文子三思而后行。(5·20)二何(54次)1.疑问代词,什么。(36次)于予与何诛?(5·10)子夏云何?(19·3)何器也?(5·4)2.疑问副词,怎么。(18次)赐也何敢望回?(5·9)子在,回何敢死?(11·23)何以(8次)1.为什么。何以伐为?(16·1)2.如何,怎么。不敬,何以别乎?(2·7)何用(1次)何以。何用不臧?(9·27)(何用不臧:为什么不好?)何如(21次)怎么样。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何有(7次)表示没有什么困难。能以礼让为国乎?何有?(4·13)(能够以礼让来治理国家吗?这有什么困难呢?) 三乎(140次)1.介词,用法同“于”。(27次)(1)表比较。以吾一日长乎尔。(11·26)(2)表处所。今拜乎上。(9·3)(现在在堂上磕头。)(3)和动词连用。攻乎异端。(2·16)(4)引出动作对象。致孝乎鬼神。(8.21)2.助词。(113次)(1)放在形容词后。(9次)郁郁乎文哉?(3·14)焕乎其有文章!(8·19)(2)表疑问。为人谋而不忠乎?(1·4)(3)表商量或不太确定。必也射乎?(3·7)(4)表呼唤或感叹。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4·15)乎哉(8次)表反问。仁远乎哉?(7·30)四乃(3次)无乃(3次)相当于不是,只用于反问句。
18个虚词用法及例句
18个虚词用法及例句1. 在(zài) - at, in, on- 我在家里。
(Wǒ zài jiā lǐ.) - I am at home.2. 离(lí) - from, away from, since- 学校离我家很远。
(Xuéxiào lí wǒ jiā hěn yuǎn.) - The school is far away from my home.3. 向(xiàng) - towards4. 到(dào) - to, towards, until- 请到医院去看病。
(Qǐng dào yīyuàn qù kàn bìng.) - Please go to the hospital to see a doctor.5. 往(wǎng) - towards- 他往东走了。
(Tā wǎng dōng zǒu le.) - He walked towards the east.6. 给(gěi) - for, to, give- 我给爸爸买了一份礼物。
(Wǒ gěi bàba mǎi le yí fèn lǐwù.) -I bought a gift for my dad.7. 跟(gēn) - with- 我跟朋友去看电影。
(Wǒ gēn péngyǒu qù kàn diànyǐng.) - I go to the movies with my friend.8. 为(wèi) - for, to, in order to- 我为了考试而学习。
(Wǒ wèi le kǎoshì ér xuéxí.) - I study for the exam.9. 对(duì) - towards, to, with regard to- 他对我很友好。
常见的18个虚词
1.之 1.之 1.用作代词 又分几种情况: 用作代词, 1.用作代词,又分几种情况: 可以代人、代物、代事。 (一)可以代人、代物、代事。 代人多是第三人称。译为“ 代人多是第三人称。译为“他” 之二虫,又何知。 如:之二虫,又何知。 他们)、逍遥游》) )、“ (他们)、“它”(它们)。 (《逍遥游》 它们)。 指示代词,表近指。 (二)指示代词,表近指。可译 为“这”,通常作复指性定语。 师说》 劝学》 如: 作通常作复指性定语。 《师说》 劝学 輮使之然也。( 以贻之。 。(《 輮使之然也。(《。 》, 人非生而知之者。 人非生而知之者以贻之。
传》)
则或咎其欲出者。 如:则或咎其欲出者 可用作 (三)活用为第一人称。。 活用为第一人称。 游褒禅山记》 (《游褒禅山记》) 。 定语或小主语,视句意译为“ 定语或小主语,视句意译为“我 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 如: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 自己) ) 的”或“我(自己)”。 石钟山记》 (《石钟山记》 指示代词,表远指。 (四)指示代词,表远指。可译 ”“那个”“那 那个”“ 为 如: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 “那”“那个”“那 ”“那里 那里” 些”“那里”。 得极夫游之乐也。( 。(《 得极夫游之乐也。(《游 指示代词,表示“ (五)指示代词,表示“其中 褒禅山记》) 褒禅山记》。 后面多为数词。 的”,后面多为数词
如:秦王恐其破壁。(《廉颇蔺相 。( 2.其 2.其秦王恐其破壁。(《 1.用作代词,又分几种情况: 。)其 用作代词,又分几种情况: 1.用作代词其破壁” 如列传》 其破壁 作宾语。) 如列传》“其破壁”作宾语。)其 (一)第三人称代词。可代人、代事物, 第三人称代词。可代人、代事物, 闻道也固先乎吾。( 师说》 其 。(《 闻道也固先乎吾。(《师说》“其 有在名词之前,作领属性定语, 有在名词之前,作领属性定语,可译为 闻道”作主语。) 包括复数)。 闻道”作主语。) (包括复数)。 “他的”、 “它的” 他的” 它的”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文言文虚词汇总
八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虚词整理----其:这。
---虽:即使。
以:这么。
3.----之:结构助词,的。
----则:那么,就。
5.----其:代山峰。
6.----之:结构助词,的7.---之:结构助词,的。
8.未复有能与:参与。
其:这。
者,……的人。
9.---形容词词尾,……的样子。
10.与:和。
为:动词,做。
者,……的人。
11.----于:在12.耳:罢了。
13.---表顺承14.主谓之间;代词丈夫15.----去,到16.:----代词女子;去,到----把;的18.----的19.----代词,正道;自己的。
20.----从21.----给22.----代词,他的23.----在;表顺承24.----如果25.----表并列26.? ----怎么,哪里;是。
27.----的28.----表修饰。
29.----表顺承,连词“来”。
30.----哪里。
31.----到;的32.代指愚公一家。
33.----表修饰。
代指愚公。
----介词,凭借----加强反问语气。
36.----主谓之间,不译。
37.----主谓之间,不译。
----连词,表转折,可是、但是。
----连词,表目的,不译。
39.----代指愚公移山这件事。
代指愚公。
40. ----向41.的;语末助词宗正刘礼----于是;把;任命以……为……:把……任命……43.----来44.----动词,到。
45.----的46.----就。
47.----才。
48.----的。
49.----介词,用。
50.----连词,表顺承----其:代词,他们的。
而:连词,表顺承52.之:音节助词,不译。
八年级下册文言虚词整理1.----动词,作为2.----的3.代词,代指桃花林的美景4.----代词,那5.----指示代词,这----代词,代指桃花源7.----连词,于是、就8.代词,指桃花源的人(提的问题)----竟然、居然10.----介词,对、向11.----介词,对、向12.---代词,他的13.音节助词,不译14.---代指发现桃花源这件事15.代词,代指听到的水声16.---介词,把。
18个虚词用法
18个虚词用法虚词是指在语法功能上具有一定作用,但具体含义不明确或具有一定模糊性的词语。
在英语中,虚词的使用非常广泛,起着连接句子、修饰词语、表示语气等作用。
以下是18个常见的英语虚词及其用法。
1. about(关于)"About"可以用作介词,表示对某事物的讨论或描绘。
例如:"Let's talk about the movie we watched last night."2. after(在...之后)"After"可以用作介词,表示在某事物之后发生或进行。
例如:"We went for a walk after dinner."3. at(在...处)"At"可以用作介词,表示在某地点或位置。
例如:"Meet me at the park at 5 pm."4. before(在...之前)"Before"可以用作介词,表示在某事物之前发生或进行。
例如:"Please finish your homework before you go out to play."5. by(通过)"By"可以用作介词,表示通过某种方式或手段。
例如:"You can reach me by email."6. for(为了)"For"可以用作介词,表示为了某个目的或原因。
例如:"I bought some gifts for my friends' birthdays."7. from(来自)"From"可以用作介词,表示某人或某物的来源。
例如:"This gift is from my grandparents."8. in(在...内)"In"可以用作介词,表示在某个时间、地点或状态中。
150个虚词
1、爱2、安3、伯4、被5、倍6、本7、鄙8、兵9、病10、察11、长12、朝13、池14、曾15、乘16、城17、诚18、除19、传20、辞21、从22、达23、殆24、迨25、当26、道27、得28、度29、短30、多31、发32、方33、非34、复35、负36、盖37、鼓38、故39、顾40、固41、归42、国43、过44、何45、恨46、后47、胡48、患49、或50、疾51、及52、即53、既54、假55、间56、见57、解58、进59、尽60、就61、举62、绝63、堪64、克65、类66、怜67、临68、弥69、名70、末71、莫72、乃73、内74、判75、期76、奇77、迁78、请79、穷80、求81、去82、劝83、却84、如85、若86、善87、稍88、少89、涉90、胜91、识92、使93、是94、适95、书96、孰97、属98、数99、遂 100、率101、说 102、私 103、素 104、汤 105、涕 106、通 107、徒 108、图 109、退 110、亡 111、王 112、望 113、恶 114、微 115、闻 116、相 117、谢 118、悉 119、信 120、兴 121、行 122、幸 123、修 124、徐 125、许 126、阳 127、要 128、宜 129、遗 130、贻 131、易 132、阴 133、引134、右 135、逾 136、狱 137、再 138、造 139、知 140、置 141、致 142、质 143、治 144、诸 145、贼 146、族 147、卒 148、走 149、左 150、坐1、爱(1)名词。
恩惠。
(古之遗爱也《左传》)(2)动词①加惠于人。
(吴广素爱人。
《陈涉世家》)(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
《过秦论》)②喜爱,爱护。
(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
《触龙说赵太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
《师说》)③吝惜,舍不得。
高中语文18个虚词总结
高中语文18个虚词总结
虚词是指没有具体意义,只起连接、作用、语气等作用的虚词。
以下是高中语文常见的18个虚词:
1. 的:用于连接定语和名词,也可用于连接主语和谓语。
2. 地:用于连接形容词和动词,表达程度或方式。
3. 得:用于连接动词和补语,表示结果。
4. 着:用于连接动词和宾语,表示动作正在进行。
5. 之:用于连接主语和宾语,表示所属关系。
6. 所:用于连接动词和宾语,表示某种情况下的情况。
7. 也:用于连接并列分句,表示同样的情况。
8. 都:用于连接并列分句,表示所有的情况。
9. 着:用于连接动词和宾语,表示动作正在进行。
10. 吧:用于表示祈使句或感叹句。
11. 呢:用于表示疑问句或反问句。
12. 吗:用于表示疑问句。
13. 可:用于表示可能性或许可性。
14. 着:用于连接动词和宾语,表示动作正在进行。
15. 吧:用于表示祈使句或感叹句。
16. 呢:用于表示疑问句或反问句。
17. 吗:用于表示疑问句。
18. 着:用于连接动词和宾语,表示动作正在进行。
这些虚词在高中语文中经常出现,理解和掌握它们的用法对于提高语文水平非常重要。
文言虚词“之”、“以”、“于”的用法说课材料
一、作助词用。
主要用法有四种类型:1、结构助词。
相当于现代汉语“的”,放在定语和中心语之间,作定语的标志。
其格式为:定语+之+中心语。
例如:①故时有物外之趣。
(沈复《幼时记趣》)译:物体本身以外的乐趣。
②于厅事之东北角。
(林嗣环《口技》)译:在客厅的东北角。
③水陆草木之花。
(周敦颐《陋室金铭》)——各种草木的花。
④览物之情,得无异乎?(范仲淹《岳阳楼记》)译:(他们)观赏自然景物后的感情⑤忘路之远近。
(陱渊明《桃花源记》)译:忘记了路的远近。
⑥明有奇巧人……能以径寸之木。
(魏学伊《核舟记》)译:直径一寸的木头。
⑦菊之爱,陱后鲜有闻。
(陱渊明《桃花源记》)译:对于菊花的爱好。
2、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不必译出。
其格式为:主语+之+谓语。
例如:①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刘禹锡《爱莲说》)②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刘禹锡《陋室铭》)③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
(刘禹锡《陋室铭》)④大道之行也。
(《大道之行也》礼记)3、用在不及物动词、形容词或时间副词后起协调音节、舒缓语气作用。
不必译出。
例如:①公将鼓之。
(左秋明《曹刿论战》)②久之,目似暝,意暇甚。
(蒲松龄《狼》)4、宾语前置标志。
通常出现在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时,放在动词谓语前。
其格式为:宾语+之+谓语。
例如:①孔子云:“何陋之有?”(刘禹锡《陋室铭》)译: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②宋何罪之有?(墨子《公输》)译:宋国有什么罪呢?动词“有”,宾语“陋”、“何罪”,借“之”帮助,把宾语“陋”“何罪”从动词“有”后面提到动词前面。
这个“之”只是提宾标志,无实在意义。
按现代汉语的说法,“何陋之有?”即为“有何陋?”“宋何罪之有?”即为“宋有何罪?”。
5、定语后置标志。
为了强调定语,常把定语放在中心语的后面。
例如:马之千里者。
(韩愈《马说》)译:日行千里的马,一顿有时吃完一石粮食。
二、作代词用:1、人称代词,相当于现代汉语“我”、“他们”、“她们”、“它”、“它们”。
于的虚词用法
于的虚词用法
1. “于”可以表示在某个时间呀,比如说“他于早上出门”。
这就好像我们走路要踩在路上一样自然,时间就是那条路,我们的动作就在那个时间点上发生。
2. “于”能用来指出地点呢,像“她出生于那个小山村”。
哎呀,这不就像是给事情找一个家一样嘛,让我们知道事情是在哪里发生的。
3. “于”还能表示范围哦,“这件事于我们而言很重要”。
这就如同在我们的小圈子里划了一个特别的区域,表明这件事在这个区域里很特别呀。
4. 你们看啊,“于”可以表示对象呀,好比“他把书送给了于她”。
这不就像箭找到靶子一样嘛,指出了动作针对的是谁。
5. “于”也能够表示原因呢,例如“他由于生病没来上学”。
哇,这原因就像是推动事情发展的那股力量一样,让我们明白为什么会这样。
6. 还有呀,“于”在某些情况下表示比较呢,“他的成绩优于其他人”。
这不就跟比赛一样嘛,谁好谁坏一下就看出来了。
7. “于”能表示关于呀,“关于这个问题于我有些想法”。
这就好像是找到了一个入口,让我们可以深入探讨某个方面。
8. 最后呀,“于”还可以连接两个事物呢,比如“他热衷于绘画于书法”。
就好像把两个宝贝串在一起一样,展示出它们之间的联系。
我觉得“于”这个虚词真的太有意思了,用处可多啦,就像一把万能钥匙能打开好多扇门呢!。
12个文言虚词的用法及其举例
12个文言虚词的用法及其举例1.而2.与3.乃4.其5.所6.为7.焉8.以9.因 10.于 11.则 12.之1.【而】连词。
1.表示并列关系。
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
【例】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者(《劝学》)2.表示递进关系。
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例】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劝学》)3.表示承接关系。
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
【例】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师说》)4.表示转折关系。
可译为“但是”“却”。
【例】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5.表示假设关系。
可译为“如果”“假如”。
【例】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冯婉贞》)6.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
可不译。
【例】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劝学》)7.表示因果关系,【例】表恶其能而不用也(《赤壁之战》)2.【与】(一)介词。
1.介词。
和,跟,同。
【例】沛公军霸上,未得与项羽相见(《鸿门宴》)2.给,替。
【例】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
(《陈涉世家》)3.比,和……比较。
【例】吾孰与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二)连词。
和,跟,同。
【例】勾践载稻与脂于舟以行。
(《勾践灭吴》)(三)通假。
通“欤”。
句末语气词,表示感叹或疑问。
【例】然则废衅钟与(《齐桓晋文之事》)3.【乃】(一)用作副词。
1.表示前后两事在情理上的顺承或时间上的紧接,可译为“才”“这才”“就”等【例】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鸿门宴》)2.强调某一行为出乎意料或违背常理,可译为“却”“竟(然)”“反而”等;【例】①问今是何世,乃不知不汉。
(《桃花源记》)【例】②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师说》)3.可表示对事物范围的一种限制,可译为“只”“仅”等。
【例】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
(《项羽本纪》)4.用在判断句中,起确认作用,可译为“是”“就是”等。
【例】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
(《赤壁之战》)(二)用作代词。
用作第二人称,常作定语,译为“你的”;也作主语,译为“你”。
王力·古代汉语 文选译文
王力·古代汉语文选译文(一)牢牢抓住八条:(1)"四到"法眼至──繁体字,一笔一画看看认真;只看见一个大概的轮廓没用,例如:"寿(壽)"、"刚才(纔)"的"才"的简体中文。
存有注释,逐条看看。
"不求甚解",至少学语言课没用。
口到──寓记忆于吟哦,培养"语感"。
西谚:"与其记在心间,不如记在唇边。
"运动记忆不易忘。
心至──用心记,记特定音义,记特定句型等等。
多思。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论语·为官》)。
"好学深思,心知其意"(《史记·五帝本纪》)这八个字就是古今多少学问家顺利的共同秘诀。
手到──记笔记,并及时地加以整理;做卡片,定期分类,努力探索事物的内在规律;有生字,要勤翻工具书。
(2)以文选为中心"语言就包含在言语作品中。
"我们要精熟上百篇周秦汉的源头范文,做到能正确诵读、解释、翻译;要熟悉到随便举出其中的一个词语或一个句子,立刻就能记起是哪一篇里的。
首先练好这一项基本功,然后再谈"深造"二字。
(3)以词汇为重点语音、词汇、语法这三要素中,词汇的变化最快,须特别注意。
对于古今词义不同的词,尤其是那些"微殊"的,要细心辨析,留心记住。
读古书误解往往在这些词上头。
如"信"、"书"(《世说新语·雅量》"谢公与人围棋")一年中,我们要扎实地掌握个左右常用词;对这些常用词的常用义项,要相当熟悉。
我们结合文选讲解一些,大量的还要靠大家课外自己看教材,研究、归纳。
(4)以常规语法为次重点这就是说,对于文选中出现频率较高的古汉语语法现象,也要给予相当的重视。
中考文言文实词虚词特殊句式
初中常用11个虚词l^之“之”可以作代词,多为第三人称代词;也可以作动词,是"到"“往”的意思。
"之”作代词、动词时是实词,这里只说明其作虚词时的用法及意义。
“之"为虚词时常作助词。
®结构助词,译为"的”。
例如: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②结构助词,放在主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
例如: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臣以王吏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
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③音节助词,用来调整章节,无意义,一般不翻译。
例如:公将鼓之。
久之,日似瞑,意暇甚。
怅恨久之。
④结构助词,是宾语前置的标志。
例如:何陋之有?宋何罪之有?⑤结构助词,是定语后置的标志。
例如: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2、以"以”作动词时,是“认为”的意思,如“皆以美于徐公"。
下面着重讲“以"作虚词时的用法。
(1)介词①介绍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为"、“由于"。
例如: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前一个“以"表原因,因为;后一个"以”表目的,来)②介绍动作行为所凭借的条件,可译为“凭借"、"按照"、"依靠”等。
例如: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
(凭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
(按照)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依靠)③表示动作行为的方式,可译作“把”、"拿"、佣”等。
例如:屠惧,投以骨。
(把)徐喷以烟(用)以衾拥覆。
(拿)(2)连词表示目的,相当于现代汉语里的“来”。
①例如:无从致书以观。
属予作文以记之。
令辱之,以激怒其众。
杀之以应陈涉。
以光先帝遗德。
②表示结果,可译作“以致"、"因而"。
例如: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11、十八个常见文言虚词练习(学生)
十八个常见文言虚词练习(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一、而1.因人之力而敝之, 不仁;2、无恒产而有恒心者, 惟士为能。
3.青, 取之于蓝, 而青于蓝。
4.事不目见耳闻, 而臆断其有无, 可乎?5、徐而察之, 则山下皆石穴罅。
6、吾恂恂而起。
7、盖一岁之犯死者二焉, 其余则熙熙而乐。
8、谈笑而死, 断头置城上。
9、老妇恃辇而行。
10、人而无信, 不知其可。
11.吾攻赵, 旦暮且下, 而诸侯敢救者。
12、敏而好学, 不耻下问。
13、地势极而南溟深, 天柱高而北辰远。
14、蟹六跪而二螯, 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15、秦师轻而无礼。
16、择其善者而从之, 其不善者而改之。
17、朝济而夕设版焉。
18、置之地, 拔剑撞而破之。
19、灭滑而还。
20、军惊而坏都舍。
21.而翁归。
22.若欲死而父。
23.而母立于兹。
二、何1.君何以知燕王?2.一旦山陵崩, 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3.客何为者?4、又何往而不金玉其外、败絮其中也哉?5.却看妻子悉何在。
6.豫州今欲何至?7、胡为乎遑遑欲何之?8、水何澹澹, 山岛竦峙。
9、吾幸而得汝, 又何不幸而生今日之中国!10、作计何不量!11.昔取之而有馀, 今守之而不足, 何也?12.肉食者谋之, 又何间焉?13、所在皆是也, 而此独以钟名, 何哉?14.齐人未尝赂秦, 终继五国迁灭, 何哉?15.吾何爱一牛?16、徐公何能及君也?17、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谁何: 呵问他是谁何意思是检查盘问。
)18、吾欲之南海, 何如?19、今日之事何如?君谓皇上何如人也?20、以五十步笑百步, 则何如?21.女行无偏斜, 何意致不厚?22.何乃太区区!23.万钟于我何加焉!24、何其衰也!25.如太行、王屋何?26、其如土石何?三、乎1、丈夫亦爱怜其少子乎?壮士, 能复饮乎?齐桓、晋文之事, 可得闻乎?4.若寡人者, 可以保民乎哉?5、学而时习之, 不亦说乎?6、布衣之交尚不相欺, 况大国乎?7、吾师道也,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8、故今之墓中全乎为五人也。
19个虚词
为
“天行有常,不为[1]尧存,不 为桀亡。”此为[2]至理,当为[3] 世人言之,切勿使之为[4]巫所惑。 巫者,以诡为[5]业,其所为[6]皆 为[7]利也。故为[8]其来也,即斥 之以此理,彰其用心。为[9]天下 除残去秽,乃吾辈本分,何辞为 [10]?
之
一僧欲[1]之南海,询于唐僧, 唐僧不[2]之应。久[3]之,此僧以 箪食瓢饮[4]之助至南海,夸[5]之 于唐僧:“此何难[6]之有?”唐 僧曰:“汝[7]之百折不挠,实可 钦佩。然汝[8]之言亦过矣,君将 骄而笑[9]之乎?”
而
兵者,危道而[1]已。须戮力同心, 切勿如蟹六跪而[2]二螯,否则,何以 胜?故冯婉贞曰:“诸君而[3]有意, 瞻予马首可也。”冯氏虽小,然“青, 取之于蓝,而[4]青于蓝”,更胜其父。 婉贞博学而[5]日参省乎己,非只效书 生终日而[6]思也。三思而[7]后行,故 有抗敌之大捷。非而[8]所谓小女子也, 乃巾帼英杰而[9]。
故自当以4书卷为伴弃夷以5近则随众而游险以则随众而游险以6远则独不敢至之怯效挟泰山以77超北海之豪慕凌九霄8以闹天宫拥火以9入深穴之勇醉木欣欣以入深穴之勇醉木欣欣以10向荣泉涓涓而始流之美?畅游书海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之美?畅游书海以11极夫天地之乐如此以12帝位予我亦弃之也岂以帝位予我亦弃之也岂以13一冕之故而弃心神之逸
乃
尝闻放翁志节,毕现《示儿》,乃 [1]读之。至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 无忘告乃[2]翁”一句,大为感佩,其 真乃[3]忠贞之士也!然亦有人不齿, 乃[4]曰:“此乃[5]沽名耳,无乃[6]名 不副实与?”众人质之以理,其辞穷, 乃[7]不得已而谢。原其言,乃尔[8]炒 作,无乃[9]自高耳。
乎
2、“秉烛夜游,良有以[1]也。”若以[2]己 美于潘安,则出无伤;否则,以[3]如吾之容现 于当衢,则恐惊人。故自当以[4]书卷为伴,弃 夷以[5]近则随众而游,险以[6]远则独不敢至 之怯,效“挟泰山以[7]超北海”之豪,慕“凌 九霄[8]以闹天宫、拥火以[9]入深穴”之勇, 醉“木欣欣以[10]向荣,泉涓涓而始流”之 美…… 畅游书海以[11]极夫天地之乐,如此,以 [12]帝位予我,亦弃之也,岂以[13]一冕之故 而弃心神之逸?以[14]吾有如此之意,故方能 长享逸乐。 吾虽以[15]康熙六年至京师,然终未以 [16]权贵交,以[17]上乃吾心之剖白,希汝能 察之,故不必有“贤不见用,忠不见以[18]”
高中语文—18个虚词
18个文言虚词的用法及其举例[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1.【而】(一)用作连词。
1.表示并列关系。
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①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者(《劝学》)②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蜀道难》)③北救赵而西却秦,此五霸之伐也(《信陵君窃符救赵》)2.表示递进关系。
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①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劝学》)②楚怀王贪而信张仪,遂绝齐(《屈原列传》)③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皜驳色,而皆若偻(《登泰山记》)④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3.表示承接关系。
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
①故舍汝而旅食京师,以求斗斛之禄(《陈情表》)②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
(《鸿门宴》)③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师说》)4.表示转折关系。
可译为"但是""却"。
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②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六国论》)③信也,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乎(《陈情表》)5.表示假设关系。
可译为"如果""假如"。
①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冯婉贞》)②死而有知,其几何离(《祭十二郎文》)6.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
可不译。
①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劝学》)②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寡人之于国也》)③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鸿门宴》)7.表示因果关系,①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②表恶其能而不用也(《赤壁之战》)8.表示目的关系,①缦立远视,而望幸焉(《阿房宫赋》)②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鸿门宴》)(二)通“尔”,用作代词,第二人称,译为"你的";偶尔也作主语,译为"你"。
文言文虚词于的用法
文言文虚词于的用法文言文虚词于的用法(一)介词1.在,从,到①乃设九宾礼于庭。
(在)(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②缙绅、大夫、士萃于左丞相府,莫知计所出。
③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前一个于:从)(荀子《劝学》)④从径道亡,归璧于赵。
(到)(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2.在方面从中①荆国有余地而不足于民。
(墨子《公输》)②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悔。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3.由于①业精于勤、荒于嬉。
(《进学解》)4.向,对,对于。
①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司马光《赤壁之战》)②鲁肃闻刘表卒,言于孙权曰(司马光《赤壁之战》)③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韩愈《师说》)5.被。
①君幸于赵王。
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②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司马迁《屈原列传》)6.与,跟,同。
①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
(陈寿《隆中对》)②燕王欲结于君。
(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③莫若遣腹心自结于东,以共济世业。
(司马光《赤壁之战》)7.比。
①孔子曰:苛政猛于虎也。
②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后一个于:比)(荀子《劝学》) (二)【于是】1.相当于于+此,在这时,在这种情况下,对此,从此,因此。
例:①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
(在这时)(林嗣环《口技》)②吾祖死于是,吾父死于是。
(在这种情况下)(柳宗元《捕蛇者说》)③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缶。
(对此)(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④于是余有叹焉。
(因此)(王安石《游褒禅山记》)⑤遂墨以葬文公,晋于是始墨。
(从此)2.连词,表前后句的承接或因果关系,与现代汉语于是相同。
例:①吴之民方痛心焉,于是乘其厉声以呵,则噪而相逐。
(张溥《五人墓碑记》)②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质于齐。
(《触龙说赵太后》)(三)【见于】表示被动。
①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庄子《秋水》)②今是溪独见辱于愚,何哉?(《愚溪诗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4.也指动作对象。与,跟,同。 ①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 ②燕王欲结于君。《廉颇蔺相如列传》 ③莫若遣腹心自结于东,以共济世业。 《赤壁之战》
• 5.表原因。由于 ①业精于勤、荒于嬉(《进学解》)
【于是】
• 1.相当于“于+此”,在这时,在这种情况
下,对此,从此,因此。例: ①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在这时) ②吾祖死于是,吾父死于是。(在这种情况 下)(《捕蛇者说》) ③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罅。(对此)《廉 颇蔺相如列传》 ④于是余有叹焉。(对此)(《游褒禅山 记》) ⑤遂墨以葬文公,晋于是始墨。(从此)
于
介词
• 一、引出行为主动者,可译为“被”。 • ①君幸于赵王。《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屈原列传》)
• 二、引出比较对象,可译为“比” • ①孔子曰:“苛政猛于虎也。” ②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后一 个“于”:比)(《劝学》)
• 三、引出对象,细分有以下几种解释: • 1.主要指处所。在,从,到 ①乃设九宾礼于庭。(在)《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缙绅、大夫、士萃于左丞相府,莫知计所出。 ③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前一个“于”: 从)(《劝学》) ④从径道亡,归璧于赵。(到)《廉颇蔺相如列 传》
• 2.指范围。“在……方 面”“从……中” ①荆国有余于地而不足于民。 ②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悔。 (《游褒禅山记》)
• 3.引出动作对象。向,对,对于。 ①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赤壁之 战》) ②鲁肃闻刘表卒,言于孙权曰…… (《赤壁之战》) ③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 则耻师焉。(《师说》)
• 2.连词,表前后句的承接或因果关系,与 现代汉语“于是”相同。例: ①于是长安君约车百乘,质于齐。 (《触龙说赵太后》) • ②吴之民方痛心焉,于是乘其厉声以呵, 则噪而相逐。(《五人墓碑记》) ③
• 【见……于】表示被动。 ①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秋水》) ②今是溪独见辱于愚,何哉(《愚溪诗 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