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妇科学笔记

合集下载

中医执业医师中医妇科学复习笔记妇产科特殊检查与常用诊断技术

中医执业医师中医妇科学复习笔记妇产科特殊检查与常用诊断技术

中医执业医师中医妇科学复习笔记:妇产科特殊检查与常用诊断技术细目一:妇科检查一、双合诊二、三合诊一、双合诊妇科双合诊,是盆腔检查中最重要的一项检查。

方法:检查者一手戴手套,食、中两指或食指伸入阴道内,了解阴道宫颈情况; 随后将阴道内两指放在子宫后方,并上抬,同时另一手在腹部配合检查子宫的情况,当两指移至阴道侧穹窿,腹部的手移向相应的一侧,则检查附件情况。

【习题】盆腔检查最常用、最重要的方法是()A.双合诊B.三合诊C.基础体温测定D.阴道脱落细胞检查E. 诊断性刮宫【正确答案】A二、三合诊经阴道、直肠、腹部联合检查称为三合诊。

了解后位子宫大小、子宫后壁、子宫直肠陷凹骶骨韧带及骨盆腔后部病变。

方法:检查者一手戴手套,将食指伸入阴道内,中指伸入直肠,了解子宫或附件与直肠的关系,及直肠的情况。

细目二:妇科特殊诊断技术一、基础体温测定二、阴道脱落细胞检查三、活体组织检查四、诊断性刮宫术五、阴道后穹隆穿刺一、基础体温测定1.定义:基础体温(BBT)是指机体处于静息状态下的体温。

2.测定方法每日清晨醒后,不说话,不起床,不活动,将体温表放于舌下测定口腔体温5 分钟,每日测量时间固定,一般需连续测3 个月经周期。

3.临床应用检查不孕原因,指导避孕和受孕,协助诊断妊娠,协助诊断月经失调。

基础体温测定二、阴道脱落细胞检查1.应用:了解体内性激素水平,可用于闭经、功血诊断。

2.涂片种类及标本采集(1)阴道涂片:了解卵巢功能。

(2)宫颈刮片(防癌涂片):早期发现宫颈癌。

①方法:窥器暴露宫颈,以无菌干棉球轻轻拭去宫颈表面黏液,在宫颈外口鳞柱交界处,以宫颈外口为圆心用木质刮板轻轻刮取一周,均匀涂在玻片上,固定、染色、镜检。

②阴道细胞学诊断标准(巴氏分级):1级:正常;H级:炎症;皿级:可疑癌;W级:高度可疑癌;V级:癌。

下列有关阴道脱落细胞检查描述错误的是()A.可采用阴道涂片检查B.可了解卵巢功能C.临床应用于闭经、宫血D.宫颈刮片为早期发现宫颈癌的重要方法E.阴道细胞巴氏皿级为高度可疑癌【正确答案】E三、活体组织检查1.外阴活组织检查(1)适应证:确定外阴白色病变的类型及排除恶性病变;外阴部赘生物或久治不愈的溃疡需明确诊断及排除恶性病变。

中医妇科学口诀心法+经典笔记

中医妇科学口诀心法+经典笔记

中医妇科学口诀心法中医妇科口诀心法(以本科教材原创),熟记考试无忧。

可参考总结的笔记同背,事半功倍。

月经病月经病,多违期,量色质,变常序。

致病因,主次理:寒热湿,外邪欺;忧思怒,内伤里,房室累,劳倦疲。

经早至;多属热;渐迟至,多寒邪;错杂至,肝郁结。

实量多,虚淡色,热紫红,寒纯黑;瘀为患,血块泻。

1.经期异常经先期,热与虚。

补中汤,气虚与。

阳盛热,清经散;肝郁热,黑逍遥;阴虚热,两地汤。

经后期,寒虚滞。

温经汤,实寒休;暖宫丸,虚寒求;补元煎,血虚救;乌药汤,气滞疏。

经愆期,气血伤。

逍遥散,肝郁畅,固阴煎,肾虚商。

期延长,瘀虚热。

桃四物,合失笑,祛血瘀,能活血;两地汤,二至丸,养阴液,退虚热。

2.经量异常经量多,虚与热。

气虚者,淡清测;举元煎,升固摄。

血热者,红紫色;保阴煎,清凉折。

若血瘀,紫黑色;失笑散,化活血。

经量少,虚与痰。

滋血汤,血虚予。

桃四物,血瘀逐。

归肾丸,肾虚补;苍导痰,湿痰除。

3.经行异症经行衄,称逆经;气血逆,热为病。

肝郁火,胁胀疼;引经汤,血下行。

肺阴虚,潮热咳;滋肺肾,顺经汤。

经行泻,脾肾虚,治求本,调经辅。

谷不化,参苓术。

五更作,宜温补;四神丸,合健固。

间期血,精元充,阳内动,血妄动;肾阴虚,滋阴血,二至丸,两地合;湿热蕴,清湿热,清肝淋,加减成;瘀血留,化淤血,逐瘀汤,止血良。

4.痛经经行痛,称痛经;腹与身,两处分;经前发,为实证;经后作,虚证明。

气血滞,胸胁胀;宜运行,膈逐汤。

阴虚寒,热痛减,便清长,温经商。

寒湿凝,冷痛凉;经色暗,腹逐汤。

湿热注,腹灼痛,连腰骶,清调尝。

气血虚,疠痛长;调补养,圣愈良。

肝肾亏,腰狻胀,脉沉细,凋肝场。

5.经闭经闭症,分虚实;虚血枯,实邪隔;妊亦闭,细辩之。

肝肾亏,腰腿酸;归肾丸,细调养。

气血虚,面色苍;养荣汤,甚堪尝。

虚血燥,五烦潮;一阴煎,养阴调。

气血瘀,胁腹胀;府逐瘀,气滞商。

痰湿阻,胁满闷;导痰丸,合佛手。

6.崩漏崩漏病,本一症;淋沥漏,注下崩;热虚瘀,冲任损;急治标,缓图本;漏养血,崩固升。

中医妇科学重点复习笔记

中医妇科学重点复习笔记

诸论1、春秋战国时代,扁鹊专门从事妇产科的医疗工作,称为“带下医”2、汉代“女医”(或“乳医”),师古称之为“视产乳之疾者”3、现存最早的产科专著《胎产书》4、张仲景《金匮要略方论》中的妇人3篇,提出阴道冲洗和纳药的外治法5、唐代妇产科发展的重要特征,是出现了我国现存理论较完备的产科专著,即昝殷的《产宝》6、宋代发展为独立专科,九科之中有产科7、清代傅山著《傅青主女科》,吴谦《医宗金鉴》内有“妇科心法要诀”女性的生理特点 一、 阴户,又名“四边”——女性阴蒂、大小阴唇、阴唇系带及阴道前庭的部位。

玉门,又名“龙门”“胞门”——外生殖器的阴道口及处女摸的部位。

生育胎儿 、排出月经、带下、恶露的关口也是“合阴阳”的入口 防止外邪入侵的关口(第一道门户) 阴道,又名子肠。

是娩出胎儿、排出月经、带下、恶露的通道,是合阴阳、禁闭子精、防御外邪的处所子门,又名子户。

——子宫颈口部位。

主持排出月经、分泌带液、娩出胎儿的关口胞宫,又称女子胞、子处、子宫、子脏、血室、胞室等,是女性的重要内生殖脏 器。

记载最早见于《内径》 排出月经和孕育胎儿的功能二、月经,称它为“月事”“月信”“月水”初潮:14岁左右,早至11周岁,迟至18周岁健康女子一般到49岁左右月经闭止,称为“绝经”“断经”,女子46~52岁绝经 一般为28日左右,但在21-35日也属正常,正常者为3-7日,多 数为4-5日,一般行经总量50-80ml经色:正常多为暗红色, 较淡 加深 淡红 经质:正常是不稀不稠,不凝结,无血块,无特殊气味。

(有部分女性经前和经期有轻微的腰酸、小腹发胀、情绪变化)“并月”2个月一至“居经”“季经”3个月一至“避年”一年一行“暗经”终身不行经而能受孕月经周期 机制:“肾气—天癸—冲任—胞宫”“激经”“盛胎”“垢胎”受孕之初,按月行经而无损于胎儿的月经周期、经期、经量的多少:督脉的调节、带脉的束约月经的产生:“血海满盈、满而自溢”三、1、量:生理性带下量不多,润滑如膏,不致外渗带下2、色:无色透明的,有的略带白色3、质地:黏而不稠,滑润如膏,无异臭气味4、功能:肾精下润之液,具有濡润、补益的作用,充养和濡润前阴空四、产育(一)分娩:怀孕末期,即孕280日左右,胎儿及胎衣自母体产出1、计算方法按末次月经第一日算起,月份数加9(或减3),日数加7,月数算同上,日数加14(围产期:孕期28周到生后1周)2、分娩先兆胎位下降,小腹坠胀,有便意感,或“见红”等,“试胎”妊娠八九个月时,或腹中痛,痛定仍然如常者。

中医妇科笔记.

中医妇科笔记.

中医妇科学月经病一、月经先期:1、脾气虚:补脾益气,摄血调经。

补中益气汤或归脾汤2、肾气虚证;补益肾气,固冲调经。

固阴煎或归肾丸2、血热证;阳盛血热:清热凉血调经。

清经散肝郁血热:疏肝清热,凉血调经。

丹栀逍遥散阴虚血热;养阴清热调经。

两地汤。

二、月经后期:1、肾虚证;补肾养血调经。

当归地黄汤1、实寒证:温经散寒调经。

温经汤。

虚寒证;扶阳祛寒调经。

温经汤。

2、血虚证;补血益气调经。

大补元煎3、血寒证:虚寒:扶阳祛寒调经。

(金匮)温经汤或艾附暖宫丸实寒:温经散寒调经.温经汤(妇人大全良方)4、气滞;理气行滞调经。

乌药汤三、先后无定期:1、肝郁;疏肝理气调经。

逍遥散2、肾虚;补肾调经。

固阴煎四、月经过多;1、气虚;补气摄血固冲。

举元煎或安冲汤2、血热;清热凉血,固冲止血。

保阴煎3、血瘀证;活血化瘀止血。

失笑散五、月经过少:1、血虚;养血益气调经。

滋血汤或小营煎2、肾虚;补肾益精,养血调经。

归肾丸或当归地黄饮3、血瘀;活血化瘀调经。

桃红四物汤或通瘀煎4、痰湿;化痰燥湿调经。

苍附导痰丸或二陈加芎归汤六、经期延长:1、血瘀;活血祛瘀止血。

桃红四物汤合失笑散2、虚热证;养阴清热止血。

两地汤合二至丸、四乌贼骨一茹丸或固经丸3、气虚证;补气摄血,固冲调经。

举元煎七、经间期出血:1、肾阴虚;滋肾养阴,固冲止血。

两地汤合二至丸或加减一阴煎2、湿热:清利湿热,固冲止血。

清肝止淋汤3、血瘀;化瘀止血。

逐瘀止血汤八、崩漏:1、脾虚;补气摄血,固冲止崩。

固本止崩汤或固冲汤2、肾虚肾气虚:补肾益气,固冲止血。

加减苁蓉菟丝子丸肾阳虚:温肾益气,固冲止血。

右归丸肾阴虚:滋肾益阴,固冲止血。

左归丸合二至丸或滋阴固气汤3、血热虚热:养阴清热,固冲止血。

上下相资汤实热;清热凉血,固冲止血。

清热固经汤4、血瘀;活血化瘀,固冲止血。

逐瘀止血汤或将军斩关汤。

九、闭经:1、气血虚弱;益气补血调经。

人参养荣汤2、肾气亏损;补肾益气,调理冲任。

加减苁蓉莵丝子丸3、阴虚血燥;养阴清热调经。

中医妇科考试笔记

中医妇科考试笔记

月经病病机:脏腑功能失调,血气不和,冲任二脉损伤以及肾-天癸-冲任-胞宫周失调。

月经病治疗原则:1、治本调经。

采用补肾。

扶脾,疏肝,调理气血,调理冲任等法调整。

2、分清疾病先后论治原则。

3、本着“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原则。

月经先期:月经周期提前7天以上,连续两个周期。

气虚证:1、脾气虚——补脾益气,摄血调经——补中益气汤。

2、肾气虚——补益肾气,固冲调经——固阴煎血热证:1、阳盛血热——清热凉血调经——清经散2、阴虚血热——养阴清热调经——两地汤3、肝郁血热——疏肝清热,凉血调经——丹栀逍遥散清经散:清经丹皮地骨皮,蒿柏茯苓勺熟地。

两地汤:两地汤中勺生地,玄麦阿胶地骨皮。

月经后期:月经周期延后7天以上,甚至3-5月一行。

肾虚证——补肾养血调经——当归地黄饮血虚证——补血益气调经——大补元煎:大补元煎地山山,人参杜仲归杞甘。

血寒症:1、虚寒证——扶阳祛寒调经——温经汤:温经汤用吴芋穹,归芍丹桂夏姜冬,参草益脾胶养血,温经重,在暖胞宫。

2、实寒症——温经散寒调经——温经汤:温经归穹桂丹芍,莪术人参牛膝草。

3、气滞证——理气行滞调经——乌药汤月经先后无定期:月经周期或提前或延后7天以上,连续3个周期。

经期基本正常。

经量不多。

病机:肝肾功能失调,冲任功能紊乱,血海蓄溢失常。

肝郁证——疏肝理气调经——逍遥散肾虚证——补肾调经——固阴煎月经过多:月经量较正常明显增多,月经周期基本正常。

病机:冲任不固,经血失于制约。

气虚证——补气摄血固冲——举元煎:举元参芪术麻草。

血热证——清热凉血,固冲止血——保阴煎加地榆、茜草。

保阴煎中两地芍,芩柏续断草山药血瘀证——活血化瘀止血——失笑散加益母草,三七,茜草。

失笑散:蒲黄,五灵脂。

月经过少:月经周期正常,经量明显减少,或行径不足2天。

或点滴即净。

肾虚证——补肾益精,养血调经——归肾丸:归肾菟丝山茱萸,归杞茯仲药熟地。

血虚证——养血益气调经——兹血汤血瘀证——活血化瘀调经——桃红四物汤痰湿证——化痰燥湿调经——苍附导痰丸:苍附导痰夏茯苓,枳壳陈曲草胆星。

《中医妇科学》笔记

《中医妇科学》笔记

《中医妇科学》笔记中医妇科学月经病一、月经先期1. 气虚证1)脾气虚证:补脾益气、固冲调经-补中益气汤2)肾气虚证:补肾益气、固冲调经-固阴煎2. 血热型1)阴虚血热型:养阴清热、凉血调经-两地汤2)阳盛血热型:清热降火、凉血调经-清经散3)肝郁化热证:清肝解郁、凉血调经-丹栀逍遥散二、月经后期1)肾虚型:补益肾气、养血调经-大补元煎2)血虚型:补血养营、益气调经-人参养荣汤3)虚寒型:温经扶阳、养血调经-大营煎4)实寒型:温经散寒、活血调经-温经汤5)气滞型:理气行滞、活血调经-乌药汤6)痰湿型:燥湿化痰、活血调经-芎归二陈汤三、月经先后无定期1)肾虚型:补益肾气、养血调经-固阴煎2)脾虚型:补脾益气、养血调经-归脾汤3)肝郁型:疏肝解郁、和血调经-逍遥散四、月经过多1)气虚型:补气升提、固冲止血-安冲汤2)血热型:清热凉血、固冲止血-保阴煎3)血瘀型:活血化瘀、固冲止血-桃红四物汤五、月经过少1)肾虚型:补肾益精、养血调经-当归地黄饮2)血虚型:补血益气调经-滋血汤3)血寒型:温经散寒、活血调经-温经汤4)血瘀型:活血化瘀、理气调经-通瘀煎六、经期延长1)气虚型:补气升提、固冲调经-举元煎2)虚热型:养阴清热、凉血调经-清血养阴汤3)血瘀型:活血祛瘀、固冲调经-棕蒲散七、经间期出血1)肾阴虚型:滋肾益阴、固冲止血-一阴煎2)脾气虚型:健脾益气、固冲摄血-归脾汤3)湿热型:清热除湿、凉血止血-清肝止淋汤4)血瘀型:活血化瘀、理血归经-逐瘀止血汤八、痛经1)肾气亏损型:补肾填精、养血止痛-调肝汤2)气血虚弱型:补气养血、和中止痛-黄芪建中汤3)气滞血瘀型:行气活血、祛瘀止痛-膈下逐瘀汤4)寒凝血瘀型:温经散寒、祛瘀止痛-温经汤5)湿热蕴结型:清热除湿、化瘀止痛-清热调血汤九、闭经1)肝肾不足:补肾养肝调经-归肾丸2)气血不足:补气养血调经-人参养荣汤3)阴虚血燥:养阴清热调经-一阴煎4)气滞血瘀:理气活血、祛瘀调经-血府逐瘀汤5)痰湿阻滞:豁痰除湿、调气活血通经-苍附导痰丸合佛手散十、崩漏1)虚热证:滋阴清热、止血调经-保阴煎2)实热证:清热凉血、止血调经-清热固经汤3)肾阳虚证:温肾固冲、止血调经-右归丸4)肾阴虚证:滋水益肾、止血调经-左归丸合二至丸5)脾虚:补气摄血、养血调经-固本止崩汤6)血瘀:活血化瘀、止血调经-四物汤合失笑散十一、经行泄泻1)脾虚:健脾益气、化湿调经-参苓白术散2)肾虚:温肾扶阳、暖土固肠-健固汤合四神丸十二、经行吐衄1)肝经郁火:疏肝清热、引血下行-清肝引经汤2)肺肾阴虚:滋肾润肺、引血下行-顺经汤十三、绝经前后诸症1)肾阴虚:滋肾益阴、育阴潜阳-六味地黄丸2)肾阳虚:温肾壮阳、填精养血-右归丸带下病1)脾虚:健脾益气、升阳除湿-完带汤2)肾虚:温肾培元、固涩止带-内补丸3)湿热下注:清利湿热-止带方4)湿毒蕴结:清热解毒除湿-五味消毒饮5)阴虚夹湿:滋阴益肾、清热祛湿-知柏地黄丸妊娠病一、妊娠恶阻1)胃虚:健脾和胃、降逆止呕-香砂六君子汤2)肝热:清肝和胃、降逆止呕-加味温胆汤3)痰湿:化痰除湿、降逆止呕-青竹茹汤二、胎漏1)肾虚:补肾固冲、止血安胎-寿胎丸2)气虚:益气养血、固冲止血-固下益气汤3)血热:清热凉血、固冲止血-加味阿胶汤三、胎动不安1)肾虚:补肾益气、固冲安胎-寿胎丸2)气虚:益气、固冲、安胎-举元煎3)血虚:补血、固冲、安胎-苎根汤4)血热:清热凉血、固冲安胎-保阴煎5)外伤:益气养血、固肾安胎-加味圣愈汤6)徵瘕伤胎:祛瘀消徵、固冲安胎-桂枝茯苓丸四、滑胎1)肾气亏损:补肾固冲安胎-补肾固冲丸2)气血两虚:益气养血安胎-泰山盘石散五、子肿1)脾虚:健脾行气-白术散2)肾虚:化气行水-真武汤3)气滞:理气行滞、健脾化湿-天仙藤散六、子淋1)阴虚津亏:滋阴润燥通淋-知柏地黄汤2)心火偏亢:清心泻火、润燥通淋-导赤清心汤3)下焦湿热:清热利湿、润燥通淋-加味五淋散七、难产1)气血虚弱:大补气血-蔡松汀难产方2)气滞血瘀:活血理气、化瘀催产-催生饮产后病一、产后血晕1)血虚气脱:益气固脱-清魂散、独参汤2)血瘀气逆:活血逐瘀-夺命散二、产后腹痛1)血虚:补血益气-肠宁汤2)血瘀:活血祛瘀、散寒止痛-生化汤三、恶露不绝1)气虚:益气摄血-补中益气汤2)血热:养阴清热、凉血止血-保阴煎3)血瘀:活血化瘀、理血归经-生化汤四、产后发热1)感染邪毒:清热解毒、凉血化瘀-解毒活血汤2)外感:养血祛风、散寒解表-荆防四物汤3)血虚:养血益气、和营退热-八珍汤4)血瘀:活血祛瘀、和营除热-血府逐瘀汤五、产后身痛1)血虚:补血益气、宣络止痛-黄芪桂枝五物汤2)血瘀:养血活络、化瘀止痛-生化汤3)外感:养血祛风、散寒除湿-独活寄生汤妇科杂病一、徵瘕1)气滞:疏肝解郁、行气散结-香棱丸2)血瘀:活血破瘀、散结消徵-桂枝茯苓丸、大黄庶虫丸3)痰湿:除湿化痰、散结消徵-散聚汤4)毒热:解毒除湿、破瘀消徵-银花蕺菜饮二、不孕症1)肾虚:肾气虚证:补肾益气、填精益髓-毓麟归肾阳虚证:温肾助阳、化湿固精-温胞饮肾阴虚证:滋肾养血、调补冲任-养精种玉汤2)肺郁:疏肝解郁、理血调经-百灵调肝汤、开郁种玉汤3)痰湿:燥湿化痰、理气调经-启宫丸4)血瘀:活血化瘀、温经通络-少腹逐瘀汤三、阴痒1)肝肾阴虚:调补肝肾、滋阴降火-知柏地黄丸2)肝经湿热:泻肝清热、除湿止痒-龙胆泻肝汤3)湿虫滋生:清热利湿、解毒杀虫-萆藓渗湿汤方剂索引:1. 清经散:丹皮.地骨皮. 白芍. 熟地. 青蒿. 黄柏. 茯苓2. 两地汤:生地. 地骨皮. 玄参. 麦冬. 阿胶. 白芍3. 清热调血汤:牡丹皮. 黄连. 生地. 当归. 白芍. 川芎. 红花. 桃仁. 莪术. 香附. 延胡索4. 清热固经汤:生地. 地骨皮. 炙龟板. 牡蛎粉. 阿胶. 黄芩. 藕节. 陈棕炭. 焦栀子. 地榆. 甘草5. 固本止崩汤:人参.黄芪.白术.熟地.当归.黑姜6. 顺经汤:当归.熟地.沙参.白芍.茯苓.黑荆芥.丹皮7. 完带汤:白术. 山药. 人参. 白芍. 苍术. 甘草. 陈皮. 柴胡.车前子. 黑芥穗8. 止带方:猪苓. 茯苓. 车前子. 泽泻. 茵陈. 赤芍. 丹皮.黄柏. 栀子. 牛膝9. 寿胎丸:菟丝子. 桑寄生. 川断. 黄芩. 黄柏. 甘草10. 天仙藤散:天仙藤. 香附. 陈皮. 甘草. 乌药. 生姜. 木瓜.苏叶.茯苓. 猪苓. 白术. 泽泻11. 生化汤:当归. 川芎. 桃仁. 炮姜. 炙甘草12. 解毒活血汤:连翘. 葛根. 柴胡. 枳壳. 当归. 赤芍. 生地.红花. 桃仁. 甘草13. 毓麟珠:人参.白术.茯苓.芍药.川芎.炙草.当归.熟地.菟丝子. 鹿角霜. 杜仲. 川椒14. 启宫丸:制半夏. 苍术. 香附. 茯苓. 神曲. 陈皮. 川芎.15. 阴痒外治法:1)塌痒汤:鹤虱. 苦参. 威灵仙. 归尾. 蛇床子. 狼毒.2)蛇床子散:蛇床子. 花椒. 明矾. 苦参. 百部.。

中医妇科学考点总结(精华笔记),记住可顺利通关!

中医妇科学考点总结(精华笔记),记住可顺利通关!

中医妇科学考点总结(精华笔记),记住可顺利通关!一、中医妇科学沿革1、“男女同姓,其生不藩。

”——指近亲遗传障碍,出自《曲礼》。

2、妇科的别称‘带下医’始见于《史记?扁鹊仓公列传》。

3、我国现存最早的产科专著是《胎产书》(马王堆帛书)最完备的产科专著是《经效产宝》。

4、‘子宫’名称始见于《神农本草经》。

5、最早设立妇科专篇的著作——《金匮要略》。

6、‘月经’名词始见于《脉经》(晋?王叔和)7、‘离经脉’‘居经’‘避年’‘激经’‘五崩’——出自《脉经》8、最早的胚胎学专著——《逐月养胎方》(徐之才)9、‘三冲’学说出自《卫生家宝产科备要》。

10、‘妇人以学为本’的学术观点始见于《妇人大全良方》(宋?陈自明)11、刘完素——天癸与肝、脾、肾的关系学说。

12、张子和——‘贵流不贵滞’的祛邪论治学说。

13、李东垣——‘滋阴固气’治疗崩漏学说。

14、朱丹溪——‘清热养血’的安胎学说。

15、‘五不女’学说‘螺、纹、鼓、角、脉’——出自《广嗣纪要?择偶篇》16、清代最有代表性的妇科专著——《傅青主女科》二、女性生殖系1、‘阴道’别称——‘阴户’‘四边’‘廷孔’。

2、‘宫颈’别称——‘子门’。

3、胞宫的生理功能——主司月经;孕育胎儿;分泌带液;发动分娩;排泄恶露。

三、女性生殖生理1、WHO定义的女性青春期为10-19岁。

2、青春期三大特征——女性体形与第二性征;生殖器官发育形成;月经来潮具备生育能力。

3、女性生理六期——新生儿期(4周内);儿童期(12岁以前);青春期;性成熟期(18-48);围绝经期;老年期(60岁以上)。

4、围绝经期三个阶段——绝经前期;绝经期(44-54岁);绝经后期。

5、掌握正常月经的生理特征:月经初潮——13-15岁。

月经周期——28-30天。

经期(又称为行经期)——3-7天。

月经量——50-80ml。

6、正常月经质色描述:色红略暗,质地正常,不凝结,无血块,无异味。

7、绝经——最后一次行经后,停经一年以上。

妇科笔记

妇科笔记

绪论中医妇科学的特点:1理论具有特色;2、病种妇女特有。

3、内治突出调字。

4、外治重视局部。

5、强调节欲以防病、妇科发展史1、夏商周时期:《列女传》记载最早的胎教2、春秋战国时期:《黄帝内经》记载妇科第一个方剂:四乌鲗骨一藘芦茹丸。

3、秦汉时代:《胎产书》是最早的妇产科专著。

淳于意首创《诊集》4、魏晋南北朝时器:脉经第一个提出妊娠脉和产时离经脉。

《诸病源候论》妇科病8卷,《逐月养胎法》5、宋朝:宋代太医数,分为九科,是最早的妇产科专科。

《产宝》是现存第一部产科专著。

陈自明的《妇人大全良方》是宋代最完备的妇产科专著。

首先提出妇人以血为基础的学术观点。

6、金元时期:刘河间《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提出了少女重肾,中年妇女重肝,老年妇女重脾。

7、明期:万全《广嗣纪要》提出了优生优育的观点,种子者男则清心寡欲以养其精,女则平心定气以养其血,同时也提出了五不女,螺纹鼓角脉,《达生篇》提出临产六字真言,睡忍痛,慢临盆。

成长分期新生儿期:婴儿出生的四周内,这个时期生病为新生儿病。

儿童期:新生儿期(满月)后,到十二岁左右。

青春期:10-19岁。

性成熟期:21-49岁。

适合生产围绝经期(更年期):49-60岁。

老年期:60岁以后。

女性生理特点月经的初潮年龄一般在13-15岁。

月经周期一般在28-35天。

经期一般在3-7天。

并月:身体无病而月经定期两月来潮一次,居经(季经):身体无病儿月经三个月来一次。

一年一行者成为避年,终身不行径而能正常怀孕者成为暗经。

激经/盛胎:受孕初期仍能按月经周期有少量出血而无损于胎儿。

月经的产生:主要与脏腑功能有关,气血充盛,肾气盛,天癸至,冲任二脉通胜,血益胞宫,月经来潮。

带下:肾气旺盛的前提下,五脏六腑之精,在天癸的作用下,通过任脉到达胞宫,起到滋润濡养的作用,妇科疾病的病因:1、六淫:妇科当中最主要的原因是寒热湿邪,带下病与湿有关。

2、七情:妇科当中最主要的原因是怒思恐。

3、生活失度4、体质因素妇科病的病机1、脏腑功能失调:脾肾肝有关2、气血失调:3、直接损伤冲任督带4、胞宫、胞脉、包络损伤。

中医妇科跟师笔记

中医妇科跟师笔记

中医妇科跟师笔记一、月经不调月经不调是妇科常见病,表现为月经周期或出血量的异常,或是月经前、经期时的腹痛及全身症状。

病因可能是器质性病变或是功能失常。

在跟师学习过程中,我了解到中医对月经不调的治疗有独特的见解和效果。

二、痛经痛经是指在经期前后或行经期间,出现下腹部痉挛性疼痛,恶心呕吐,全身不适或有其他不良反应。

跟师学习后,我了解到痛经的原因很多,如子宫发育不良、宫颈口或子宫颈管狭窄等,中医治疗痛经则以调理冲任、活血化瘀、行气止痛为原则。

三、闭经闭经是指无月经或月经停止。

长期的精神压抑、紧张、忧虑、环境改变、过度劳累等均可影响月经来潮。

中医认为闭经的病因有虚实之分,虚者多因肾气亏损,冲任不充;实者多因气滞血瘀,胞脉受阻。

治疗闭经应针对病因用药,补虚应补肾养血,佐以行气活血;泻实应行气活血,使胞脉畅达,月经应时而至。

四、崩漏崩漏是指月经周期严重失常,经血非时而下,淋漓不尽,甚至大量出血。

崩漏的原因很多,如肾气不足、冲任不固、脾虚不摄等。

中医治疗崩漏以补肾固冲、健脾益气、清热凉血为原则。

五、带下病带下病是指妇女阴道内流出一种粘稠液体,如带状,并有臭味。

带下病的主要病因是湿邪为患,而脾虚生湿是主要病机。

治疗带下病以健脾祛湿为主,佐以清热解毒止痒。

六、妊娠病妊娠病是指在妊娠期间出现的各种疾病。

跟师学习后,我了解到妊娠病的原因有肾虚、气滞、血瘀等,治疗应根据病因用药。

肾虚者补肾健脾,调理冲任;气滞者理气行滞,除湿消肿;血瘀者活血化瘀,温经止痛。

七、产后病产后病是指在分娩后出现的各种疾病。

跟师学习后,我了解到产后病的病因有肾虚、血虚、瘀滞等,治疗应根据病因用药。

肾虚者补肾固冲安胎;血虚者补血益气,和营退热;瘀滞者活血化瘀,温经止痛。

八、不孕症不孕症是指有正常性生活而未受孕者。

跟师学习后,我了解到不孕症的原因有肾虚、肝郁、痰浊等,治疗应根据病因用药。

肾虚者补肾养血,调补冲任;肝郁者疏肝解郁,养血理脾;痰浊者健脾化痰,通乳利湿。

《中医妇科学》知识要点总结

《中医妇科学》知识要点总结

产后病一、产后血晕1)血虚气脱:益气固脱-清魂散、独参汤2)瘀阻气闭:行血逐瘀-夺命散二、产后腹痛1)血虚:补血益气-肠宁汤2)血瘀:活血祛瘀、散寒止痛-生化汤三、恶露不绝1)气虚:益气摄血-补中益气汤2)血热:养阴清热、凉血止血-保阴煎3)血瘀:活血化瘀、理血归经-生化汤四、产后身痛1)血虚:补血益气、宣络止痛-黄芪桂枝五物汤2)风寒:养血祛风、散寒除湿-独活寄生汤3)肾虚:补肾强腰壮筋骨-养荣壮骨汤五、产后发热1)感染邪毒:清热解毒、凉血化瘀-解毒活血汤2)外感:养血祛风、散寒解表-荆防四物汤3)血虚:养血益气、和营退热-八珍汤4)血瘀:活血祛瘀、和营除热-生化汤妊娠病一、妊娠恶阻1)胃虚:健脾和胃、降逆止呕-香砂六君子汤2)肝胃不和:抑肝和胃、降逆止呕-苏叶胡黄连汤3)痰湿:化痰除湿、降逆止呕-小半夏茯苓汤二、胎漏1)肾虚:补肾固冲、止血安胎-寿胎丸2)气虚:益气养血、固冲止血-固下益气汤3)血热:清热凉血、固冲止血-加味阿胶汤三、胎动不安1)肾虚:补肾益气、固冲安胎-寿胎丸2)气虚:益气、固冲、安胎-举元煎3)血虚:补血、固冲、安胎-苎根汤4)血热:清热凉血、固冲安胎-保阴煎5)外伤:益气养血、固肾安胎-加味圣愈汤6)徵瘕伤胎:祛瘀消徵、固冲安胎-桂枝茯苓丸四、滑胎1)肾气亏损:补肾固冲安胎-补肾固冲丸2)气血两虚:益气养血安胎-泰山盘石散五、子肿1)脾虚:健脾行气-白术散2)肾虚:化气行水-真武汤3)气滞:理气行滞、健脾化湿-天仙藤散四物汤六、子淋1)阴虚津亏:滋阴润燥通淋-知柏地黄汤2)心火偏亢:清心泻火、润燥通淋-导赤散3)下焦湿热:清热利湿、润燥通淋-加味五淋散七、难产1)气血虚弱:大补气血-蔡松汀难产方2)气滞血瘀:活血理气、化瘀催产-催生饮妇科杂病一、徵瘕1)气滞:疏肝解郁、行气散结-香棱丸2)血瘀:活血破瘀、散结消徵-桂枝茯苓丸、大黄庶虫丸3)痰湿:除湿化痰、散结消徵-开郁二陈汤三、阴痒1)肝肾阴虚:调补肝肾、滋阴降火-知柏地黄丸2)肝经湿热:泻肝清热、除湿止痒-龙胆泻肝汤3)湿虫滋生:清热利湿、解毒杀虫-萆藓渗湿汤二、不孕症1)肾虚:肾阳虚证:温肾助阳、调补冲任-毓麟归肾阴虚证:滋肾养血、调补冲任-养精种玉汤2)肝郁:疏肝解郁、理血调经-开郁种玉汤3)痰湿:燥湿化痰、理气调经-启宫丸4)血瘀:活血化瘀、温经通络-少腹逐瘀汤。

中医妇科学考试笔记.doc

中医妇科学考试笔记.doc

中医妇科学考试笔记一、月经前期1.脾气虚:补脾益气,摄血调经一一补中益气汤或归脾汤2•肾气虚:补益肾气,固冲调经一一归肾汤或固阴煎3.阳盛血热:清热凉血调经一一清经散4.阴虚血热:养阴清热调经一一两地汤5.肝郁血热:疏肝泄热,凉血调经一一丹梔逍遥丸二、月经后期1.肾虚:补肾养血调经一一当归地黄饮2.血虚:补血益气调经一一大补元煎3.血寒-实寒:温经散寒调经一一温经汤(妇人)4.血寒-虚寒:扶阳祛寒调经一一温经汤(金匮)或艾附暖宫汤5.气滞:理气行滞调经一一乌药汤6.痰湿:燥湿化痰,活血调经一一茸归二陈汤三、月经先后无定期1.肝郁:疏肝理气调经一一逍遥丸2.肾虚:补肾调经一一固阴煎3.脾虚:健脾益气,养血调经一一归脾汤四、月经过多1.气虚:补气摄血固冲 -- 举元煎或安冲汤2.血热:清热凉血,固冲止血 --- 保阴煎3.血瘀:活血化瘀止血——失笑散五、月经过少1 •肾虚:补肾益精,养血调经一一当归地黄饮或归肾丸2.血虚:养血益气调经 -- 小营煎或滋血汤3.血瘀:活血化瘀调经——桃红四物煎或通瘀煎4.痰湿:燥湿化痰调经一一苍附导痰汤或二陈加苇归汤六、月经延长1.气虚:补气摄血,固冲调经一一举元煎2.虚热:养阴清热止血一一两地汤合二至丸、固经丸3.血瘀:活血化瘀止血一一桃红四物合失笑散或桂枝茯苓丸七、经间期出血1.肾阴虚:滋肾补阴,固冲止血一一两地汤合二至丸或一阴煎2.脾气虚:补脾益气,固冲摄血一一归脾丸3.湿热:清热利湿,固中止血——清肝止淋汤4.血瘀:化瘀止血 -- 逐瘀止血汤八、崩漏1.脾虚:补气摄血,固冲止崩——固本止崩汤或固冲汤2•肾虚-肾气虚:补肾益气,固冲止血一一次蓉菟丝子汤3.肾虚-肾阴虚:滋阴补肾,固冲止血一一左归丸或二至丸4.肾虚-肾阳虚:补肾壮阳,固冲止血一一右归丸5.血热-实热:清热凉血,固冲止血——清热固冲汤(血热月经过多)6.血热-虚热:养阴清热,固冲止血一一上下相资汤九、闭经1.气血虚弱:养血益气调经一一人参养荣汤2.肾气亏损:补肾益气,调理冲任一一欢蓉菟丝子汤3.气滞血瘀:理气活血,祛瘀通经一一血府逐瘀汤或阁下逐瘀汤4.寒凝血瘀:温经散寒,活血调经一一温经汤(妇人)5.阴虚血燥:养阴清热调经一一加减一阴煎6.痰湿阻滞:健脾燥湿化痰,活血调经一一四君了合苍附导痰汤十、痛经1.气滞血瘀:理气行滞,化瘀止痛一一阁下逐瘀汤2.寒凝血瘀:温经散寒,化瘀止痛一一少腹逐瘀汤或温经散寒汤阳虚内寒:温经扶阳,暖宫止痛 温经汤(金匮) 逍遥散 一贯煎或滋水清肝饮 四物汤合二陈汤十三、经行感6.3.气血虚弱:益气养血,调经止痛 ----------- 圣4. 肾气亏损:补肾益精,养血止痛一一益肾调经汤或调肝汤5. 湿热瘀阻:清热利湿,化瘀止痛一一清热调血汤十一、经行乳房胀痛1. 肝气郁结:疏肝理气,和胃通络2. 肝肾阴虚:滋肾养肝,和胃通络3.胃虚痰滞:健胃祛痰,活血止痛十二、经行头痛1.肝阳:清热平肝熄风一一羚角钩藤汤2.血虚:养血益气---- 八珍汤3.痰湿:健脾祛湿,通络止痛——半夏白术天麻汤4.血瘀:化瘀通络——通窍活血汤1.风寒:解表散寒,和血调经一一芥蕙四物汤2.风热:清风清热,和血调经一一桑菊饮3.邪入少阳:和解表里一一小柴胡汤十四、经行身痛1.血虚:养血益气,柔筋止痛一一当归补血汤2.血瘀:活血通络,益气散寒止痛一一趋痛散十五、经行泄泻1 •肾阳虚:温阳补肾,健脾利水一一健固汤合四神丸2.脾阳虚:健脾渗湿,理气调经一一参苓白术散十六、经行浮肿1.脾肾阳虚:温肾健脾,化饮利水一一肾气丸合令桂术甘汤2.气滞血瘀:理气行滞,养血调经一一八物汤十七、经行吐妞1.肝经郁火:清肝调经一一清肝引经汤2.肺肾阴虚:滋阴养肺一一顺经汤或加味麦门冬汤十八、经行口糜1.阴虚火旺:滋阴降火一一知柏地黄丸2.胃热熏蒸:清胃泄火一一凉膈散十九、经行风疹块1.血虚:养血祛风——当归饮子2.血热:疏风清热一一消风散二十、经行发热1.肝肾阴虚:滋补肝肾,育阴清热一一蒿苓地丹四物汤2.气血虚弱:补益气血,甘温除热一一补中益气汤3.瘀热壅阻:化瘀清热一一血府逐瘀汤二十一、经行情志异常1.心血不足:补血养心,安神定志---- 甘麦大枣汤2.肝经郁热:疏肝泄热,解郁安神一一丹梔逍遥丸3.痰火扰心:清热化痰,宁心安神——生铁落饮二十二、经行前后诸证1.肾阴虚:滋阴补肾,佐以潜阳一一左归丸合二至丸2.肾阳虚:温肾扶阳一一右归丸3.肾阴阳虚:阴阳双剂--- 二仙汤合二至丸二十三、经断复来1.脾虚肝郁:健脾调肝,安冲止血一一安老汤2.肾阴虚:滋阴清热,安冲止血一一知柏地黄丸丸3.湿热下注:清热利湿,止血凉血一一易黄汤4.血热:清热凉血,固冲止血——益阴煎5.湿毒瘀结:利湿解毒,化瘀散结一一箪瀟渗湿汤合桂枝茯苓丸二十四、绝经妇女骨质疏松症1.肾精不足:补肾益精填髓一一左归丸2.阴虚内热:滋阴清热,补肾强筋一一知柏地黄丸3.阴阳两虚:补肾壮阳,益髓健骨一一二仙汤4.脾肾两虚:益肾健脾一一大补元煎。

中医妇科学重点笔记

中医妇科学重点笔记

1.《黄帝内经》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医学经典著作,该书最早描述了妇女特有的生殖脏器并记载闭第一首妇科方剂是四乌贼骨—芦茹丸。

2.《素问·上古天真论》: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二七而天葵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三七,肾气平均,故真牙生而长极。

四七,筋骨坚,发长极,身体盛壮。

五七,阳明脉衰,面始焦,发始堕。

六七,三阳脉衰于上,面皆焦,发始白。

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坏而无子也。

3.《达生篇》中提出的临产六字真言是睡,忍痛,慢临盆。

4.《金匮要略》开创了妇产科辨证论治和外治法治疗妇科病的先河。

5.宋代:妇产科开始独立分科;陈自明•《妇人大全良方》为历史上第一部妇科与产科合论的妇产科专著“妇人血为根本”。

第一章女性解剖生理特点1、子宫,又名女子胞、胞宫、胞脏、子脏、子处、胞室、血室。

2、子宫的功能是:排出月经,孕育胎儿(分泌带液,排出恶露),特点是亦藏亦泻,藏泻定时。

3、阴道是连接子宫与阴户的通道,也是胎儿娩出的通道,故又称产道、子肠。

4、阴户:又称四边、产户,指女性外阴,包括阴道前庭及其两侧的大小阴唇,前面的阴蒂和后面的阴唇系带,会阴。

5、《诸病源候论》“已产属胞门,未产属龙门;未嫁属玉门。

”6、月经,是子宫定期出血的生理现象;月经来潮标志女性发育成熟;月经周期一般28~30天;每次月经持续的时间称经期,正常为3~7天。

定期两月一至者为“并月”;三月一至者为“居经”或“季经”;一年一至者为“避年”;终身不行经而能受孕者为“暗经”;妊娠早期,个别妇女仍按月经周期有少量出血而无损胎儿者称为“激经”。

7、月经产生机理:月经的产生是肾—天葵—冲任—子宫相互调节,并在全身脏腑、经络、气血的协调作用下,子宫定期藏泻的结果。

《素问·上古天真论》“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二七而天葵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七七人脉虚,太冲脉衰少,天葵竭,地道不通,故形坏而无子也。

中医妇科学重点笔记

中医妇科学重点笔记

1.《黄帝内经》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医学经典著作,该书最早描述了妇女特有的生殖脏器并记载闭第一首妇科方剂是四乌贼骨—芦茹丸。

2.《素问·上古天真论》: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二七而天葵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三七,肾气平均,故真牙生而长极。

四七,筋骨坚,发长极,身体盛壮。

五七,阳明脉衰,面始焦,发始堕。

六七,三阳脉衰于上,面皆焦,发始白。

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坏而无子也。

3.《达生篇》中提出的临产六字真言是睡,忍痛,慢临盆。

4.《金匮要略》开创了妇产科辨证论治和外治法治疗妇科病的先河。

5.宋代:妇产科开始独立分科;陈自明•《妇人大全良方》为历史上第一部妇科与产科合论的妇产科专著“妇人血为根本”。

第一章女性解剖生理特点1、子宫,又名女子胞、胞宫、胞脏、子脏、子处、胞室、血室。

2、子宫的功能是:排出月经,孕育胎儿(分泌带液,排出恶露),特点是亦藏亦泻,藏泻定时。

3、阴道是连接子宫与阴户的通道,也是胎儿娩出的通道,故又称产道、子肠。

4、阴户:又称四边、产户,指女性外阴,包括阴道前庭及其两侧的大小阴唇,前面的阴蒂和后面的阴唇系带,会阴。

5、《诸病源候论》“已产属胞门,未产属龙门;未嫁属玉门。

”6、月经,是子宫定期出血的生理现象;月经来潮标志女性发育成熟;月经周期一般28~30天;每次月经持续的时间称经期,正常为3~7天。

定期两月一至者为“并月”;三月一至者为“居经”或“季经”;一年一至者为“避年”;终身不行经而能受孕者为“暗经”;妊娠早期,个别妇女仍按月经周期有少量出血而无损胎儿者称为“激经”。

7、月经产生机理:月经的产生是肾—天葵—冲任—子宫相互调节,并在全身脏腑、经络、气血的协调作用下,子宫定期藏泻的结果。

《素问·上古天真论》“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二七而天葵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七七人脉虚,太冲脉衰少,天葵竭,地道不通,故形坏而无子也。

《中医妇科学 实用中医学系列教材 》读书笔记思维导图

《中医妇科学 实用中医学系列教材 》读书笔记思维导图

第一节 癥瘕 第二节 盆腔炎
第三节 不孕症 第四节 阴冷
第五节 阴痒 第六节 阴疮
第七节 阴挺 第八节 妇人脏躁
附篇
附录1 主要 参考文献
附录2 妇科 常用方剂
读书笔记
谢谢观看
06
第十节 痛 经
03
附:功能失 调性子宫出 血
05
附:多囊卵 巢综合征
附:子宫内膜 1
异位症(内异 症)
2
第十一节 月 经前后诸证
3
第十二节 绝 经前后诸证
4
附:经断复来
5 附:绝经妇女
骨质疏松症
第一节 带下 过多
第二节 带下 过少
01
第一节 恶 阻
02
第二节 妊 娠腹痛
03
第三节 异 位妊娠
第三节 辨病与 辨证
第二节 常用外 治法
第一节 常用内 治法
第三节 中医妇 科急证治疗
01
第一节 青 春期与月经 期卫生保健
02
第二节 新 婚期卫生保 健
03
第三节 围 生期卫生保 健
04
第四节 中 年期卫生保 健
06
第六节 妇 女心理卫生 保健
05
第五节 围 绝经期与老 年期卫生保 健
临床篇
第六章 妇科疾 病的治疗
第五章 妇科疾 病的诊断与辨证
第七章 预防与 保健
第一节 中医 妇科学的定 义、范围与 特点
第二节 中医 妇科学的发 展简史
第一节 外生 殖器官
第二节 内生 殖器官
第一节 女性 一生各期的 生理特点
第二节 女性 生理特点
第一节 病因
第二节 病机
第二节 辨证
第一节 四诊

富阳市中医理论知识《中医妇科学》复习笔记

富阳市中医理论知识《中医妇科学》复习笔记

2017年富阳市中医理论知识《中医妇科学》复习笔记(1)1、肾虚血瘀证妇科证候:下腹部结块,触痛,月经量多或少,经行腹痛较剧,经色紫黯有块,婚久不孕或曾反复流产;全身证候:肾虚证候。

舌脉:舌黯,脉弦细。

治法:补肾活血,消癥散结。

方药:补肾祛瘀汤或益肾调经汤。

补肾祛瘀汤:仙灵脾仙茅熟地黄山药香附鸡血藤三棱莪术丹参2、子宫脱垂分三度Ⅰ°子宫颈下垂到距处女膜缘<4cm,未达处女膜缘(轻型),或已达处女膜缘,阴道口可见宫颈(重型),但不超越阴道口。

Ⅱ°轻型:宫颈脱出阴道口,宫体仍在阴道内;重型:子宫颈及部分子宫体脱出于阴道口外。

Ⅲ°宫颈及整个子宫体脱出于阴道口外。

辨证要点:气虚:子宫下移,小腹下坠,四肢无力,精神疲倦。

——补中益气汤++川断、金樱子肾虚:子宫下脱,腰酸腿软,头晕耳鸣,小便频数。

——大补元煎++金樱子、芡实、鹿角霜、紫河车基本治则:虚者补之,陷者举之,脱者固之。

3、盆腔炎女性内生殖器及其周围的结缔组织、盆腔腹膜发生的炎症,称为盆腔炎。

特征:下腹部疼痛,或伴有发热。

急性PID诊断病史近期有经行、产后、妇产科手术、房事不洁病史临床表现下腹疼痛,甚至剧痛,伴高热不退,面色潮红,赤白带下或恶露量多,或脓血,或伴有腹胀、腹泻、尿频、尿急等。

体格检查全身表现:急性病容,心率加快。

腹部检查:腹胀,全腹压痛、反跳痛、肌紧张,以下腹部明显妇科检查:阴道可有充血、有脓性分泌物,有灼热感;宫颈充血水肿,抬举痛;宫体压痛明显,稍大,活动受限;双侧附件压痛明显,扪及增厚或包块。

辅助检查血分析:白细胞增多,粒细胞更明显。

血或分泌物培养可见致病菌。

后穹隆穿刺:可抽出脓液。

B超检查:可见盆腔内有炎性渗出液或肿块。

中医妇科学笔记

中医妇科学笔记

月经后期:月经周期延后7日以上,甚至3~5个月一行,连续两个周期以上者。

月经先后无定期:月经周期时或提前时或延后7天以上,连续三个周期以上者。

月经过多:月经量较正常明显增多,而周期基本正常者。

以30~50ml为适宜,超过80ml 为月经过多。

月经过少:月经量明显减少,或行经时间不足两天,甚至点滴即净者。

经期延长:月经周期基本正常,行经时间超过7天以上,甚至淋漓半月方尽者。

经间期出血:两次月经中间,即氤氲之时,出现周期性的少量阴道出血。

崩漏:月经的周期,经期,经量发生严重失常的病证,指经血非时爆下不止或淋漓不尽,前者谓之崩中,后者谓之漏下。

闭经:女子年逾16周岁,月经尚未来潮,或月经周期以建立后又中断六个月以上或月经停闭超过了3个月经周期者。

痛经:妇女正值经期或行经前后,出现周期性小腹疼痛,或痛引腰骶,甚至剧痛晕厥者。

带下病:指带下明显增多或减少,色质气味发生异常,或伴有全身或局部症状者。

带下过多:指带下量明显增多,色质气味异常,或伴有全身及局部症状者。

带下过少:指带下量明显减少,导致阴中干涩痒痛,甚至阴部萎缩者。

恶阻:妊娠早期出现恶心呕吐,头晕倦怠,甚至食入即吐者。

妊娠腹痛:妊娠期,因胞脉阻滞或失养,发生小腹疼痛者。

异位妊娠:凡孕卵在子宫体腔以外着床发育。

胎漏:妊娠期间有少量阴道出血,时出时至,或淋漓不断,而无腰痛,腹痛,小腹下坠者。

胎动不安:妊娠期间出现腰痛,腹痛,小腹下坠,或伴有少量阴道出现者。

胎萎不长:妊娠四五个月后,孕妇腹形与宫体增大明显小于正常妊娠月份,胎儿存活而生长迟缓者。

胎死不下:胎死腹中,历时过久,不能自行产出者。

子满:妊娠5~6个月后出现腹大异常,胸膈满闷,甚则全身俱肿,喘息不得卧者。

子肿:妊娠中晚期,孕妇出现肢体面目肿胀者。

子晕:妊娠期出现以头晕目眩,状若眩冒为主症,甚至眩晕欲厥。

子嗽:妊娠期间,咳嗽不已。

产后血晕:产妇分娩后突然头晕眼花,不能起坐,或心胸满闷,恶心呕吐,痰涌气急,心烦不安,甚则神昏口噤,不省人事。

中医妇科学口诀心法+经典笔记

中医妇科学口诀心法+经典笔记

中医妇科学口诀心法中医妇科口诀心法(以本科教材原创),熟记考试无忧。

可参考总结的笔记同背,事半功倍。

月经病月经病,多违期,量色质,变常序。

致病因,主次理:寒热湿,外邪欺;忧思怒,内伤里,房室累,劳倦疲。

经早至;多属热;渐迟至,多寒邪;错杂至,肝郁结。

实量多,虚淡色,热紫红,寒纯黑;瘀为患,血块泻。

1.经期异常经先期,热与虚。

补中汤,气虚与。

阳盛热,清经散;肝郁热,黑逍遥;阴虚热,两地汤。

经后期,寒虚滞。

温经汤,实寒休;暖宫丸,虚寒求;补元煎,血虚救;乌药汤,气滞疏。

经愆期,气血伤。

逍遥散,肝郁畅,固阴煎,肾虚商。

期延长,瘀虚热。

桃四物,合失笑,祛血瘀,能活血;两地汤,二至丸,养阴液,退虚热。

2.经量异常经量多,虚与热。

气虚者,淡清测;举元煎,升固摄。

血热者,红紫色;保阴煎,清凉折。

若血瘀,紫黑色;失笑散,化活血。

经量少,虚与痰。

滋血汤,血虚予。

桃四物,血瘀逐。

归肾丸,肾虚补;苍导痰,湿痰除。

3.经行异症经行衄,称逆经;气血逆,热为病。

肝郁火,胁胀疼;引经汤,血下行。

肺阴虚,潮热咳;滋肺肾,顺经汤。

经行泻,脾肾虚,治求本,调经辅。

谷不化,参苓术。

五更作,宜温补;四神丸,合健固。

间期血,精元充,阳内动,血妄动;肾阴虚,滋阴血,二至丸,两地合;湿热蕴,清湿热,清肝淋,加减成;瘀血留,化淤血,逐瘀汤,止血良。

4.痛经经行痛,称痛经;腹与身,两处分;经前发,为实证;经后作,虚证明。

气血滞,胸胁胀;宜运行,膈逐汤。

阴虚寒,热痛减,便清长,温经商。

寒湿凝,冷痛凉;经色暗,腹逐汤。

湿热注,腹灼痛,连腰骶,清调尝。

气血虚,疠痛长;调补养,圣愈良。

肝肾亏,腰狻胀,脉沉细,凋肝场。

5.经闭经闭症,分虚实;虚血枯,实邪隔;妊亦闭,细辩之。

肝肾亏,腰腿酸;归肾丸,细调养。

气血虚,面色苍;养荣汤,甚堪尝。

虚血燥,五烦潮;一阴煎,养阴调。

气血瘀,胁腹胀;府逐瘀,气滞商。

痰湿阻,胁满闷;导痰丸,合佛手。

6.崩漏崩漏病,本一症;淋沥漏,注下崩;热虚瘀,冲任损;急治标,缓图本;漏养血,崩固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月经病一、月经先期(一)气虚证1、脾气虚证:补脾益气,摄血调经一补中益气汤2、肾气虚证:补益肾气,固冲调经一固阴煎(二)血热证:1、阳盛血热:清热凉血调经一清经散2、阴虚血热:养阴清热调经一两地汤3、肝郁化热:疏肝清热,凉血调经一丹梔逍遥散清经散:丹皮、地骨皮、白芍、熟地、青蒿、黄柏、茯苓两地汤:生地、地骨皮、玄参、麦冬、阿胶、白芍丹梔逍遥散:丹皮、梔子、当归、白芍、柴胡、白术、茯苓、煨姜、薄荷、炙甘草二、月经后期1、肾虚证:补肾养血调经一当归地黄汤2、血虚证:补血益气调经一大补元煎3、血寒证: 虚寒:扶阳祛寒调经一温经汤(金匮要略)实寒:温经散寒调经一温经汤(妇人大全良方)4、气滞证:理气行滞调经一乌药汤大补元煎:人参、山药、熟地、杜仲、当归、山茱萸、枸杞、炙甘草温经汤(金匮要略):当归、吴茱萸、桂枝、白芍、川芎、生姜、丹皮、法半夏、麦冬、人参、阿胶、甘草温经汤(妇人大全良方):当归、川芎、芍药、桂心、丹皮、莪术、人参、甘草、牛膝三、月经先后无定期1、肝郁证:疏肝理气调经一逍遥散2、肾虚证:补肾调经一固阴煎四、月经过多1、气虚证:补气摄血固冲一举元煎2、血热证:清热凉血,固冲止血一保阴煎3、血瘀证:活血化瘀止血一失笑散举元煎:人参、黄芪、白术、升麻、炙甘草保阴煎:生地、熟地、黄芩、黄柏、白芍、山药、续断、甘草失笑散:蒲黄、五灵脂五、月经过少1、肾虚证:补肾益精,养血调经一归肾丸2、血虚证:养血益气调经一滋血汤3、血瘀证:活血化瘀调经一桃红四物汤4、痰湿证:化痰燥湿调经一苍附导痰丸归肾丸:菟丝子、杜仲、枸杞、山茱萸、当归、熟地、山药、茯苓苍附导痰丸:茯苓、法半夏、陈皮、甘草、苍术、香附、胆南星、枳壳、生神曲六、经期延长1、气虚证:补气摄血,固冲调经一举元煎2、虚热证:养阴清热止血一两地汤合二至丸、四乌贼骨一藘茹丸3、血瘀证:活血祛瘀止血一桃红四物汤合失笑散桃红四物汤:桃仁、红花、当归、川芎、白芍、熟地七、经间期出血1、肾阴虚:滋肾养阴,固冲止血一两地汤合二至丸2、湿热证:清利湿热,固冲止血一清肝止淋汤3、血瘀证:化瘀止血一逐瘀止血汤八、崩漏出血期(塞流、澄源为主)1、脾虚证:补气摄血,固冲止崩一固本止崩汤2、肾虚证肾气虚:补肾益气,固冲止血一加减苁蓉菟丝子丸肾阳虚:温肾益气,固冲止血一右归丸肾阴虚:滋肾益阴,固冲止血一左归丸合二至丸3、血热证虚热:养阴清热,固冲止血一上下相资汤实热:清热凉血,固冲止血一清热固经汤4、血瘀证:活血化瘀,固冲止血一逐瘀止血汤固本止崩汤:人参、黄芪、白术、熟地、当归、黑姜右归丸:熟地、山药、山茱萸、枸杞、鹿角胶、菟丝子、杜仲、当归、肉桂、制附子左归丸:熟地、山药、山茱萸、枸杞、川牛膝、菟丝子、鹿角胶、龟甲胶清热固经汤:黄芩、焦梔子、生地、地骨皮、地榆、生藕节、阿胶、陈榈炭、龟甲、牡蛎、生甘草九、闭经1、气血虚弱:益气补血调经一人参养荣汤2、肾气亏损:补肾益气,调理冲任一加减苁蓉莵丝子丸3、阴虚血燥:养阴清热调经一加减一阴煎4、气滞血瘀:理气活血,祛瘀通经一血府逐瘀汤或膈下逐瘀汤5、痰湿阴滞:健脾燥湿化痰,活血调经一四君子汤合苍附导痰丸十、痛经1、气滞血瘀:理气行滞,化瘀止痛一膈下逐瘀汤2、寒凝血瘀证:温经散寒,化瘀止痛一少腹逐瘀汤3、湿热瘀阻证:清热除湿,化瘀止痛一清热调血汤4、气血虚弱:益气养血,调经止痛一圣愈汤5、肾气亏损:补肾益经,养血止痛一益肾调经汤膈下逐瘀汤:当归、川芎、赤芍、桃仁、枳壳、延胡索、五灵脂、丹皮、乌药、香附、甘草少腹逐瘀汤:小茴香、干姜、延胡索、没药、当归、川芎、官桂、赤芍、蒲黄、五灵脂清热调血汤:牡丹皮、黄连、生地、当归、白芍、川芎、红花、桃仁、延胡索、莪术、香附十^一、经行乳房胀痛1、肝气郁结:舒肝理气,和胃通络一逍遥散2、肝肾亏虚:滋肾养肝,和胃通络一一贯煎或滋水清肝饮十二、经行头痛1、肝火证:清热平肝熄风一羚角钩藤汤2、血瘀证:化瘀通络一通窍活血汤3、血虚证:养血益气一八珍汤十三、经行感冒1、风寒证:解表散寒,和血调经一荆穗四物汤2、风热证:疏风清热,和血调经一桑菊饮3、邪入少阳:和解表里一小柴胡汤十四、经行身痛1、血虚证:养血益气,柔筋止痛一当归补血汤2、血瘀证:活血通络,益气散寒止痛一趁痛散十五、经行泄泻1、脾虚证:健脾渗湿,理气调经一参苓白术散2、肾虚证:温阳补肾,健脾止泻一健固汤十六、经行浮肿1、脾肾阳虚:温肾化气,健脾利水一肾气丸合苓桂术甘汤2、气滞血瘀:理气行滞,养血调经一八珍汤十七、经行吐衄1、肝经郁火证:清肝调经一清肝引经汤2、肺肾阴虚证:滋阴养肺一顺经汤顺经汤:当归、熟地、沙参、白芍、茯苓、黑荆芥、丹皮十八、绝经前后诸证1、肾阴虚:滋养肾阴,佐以潜阳一左归丸合二至丸2、肾阳虚:温肾扶阳一右归丸3、肾阴阳俱虚:阴阳双补一二仙汤合二至丸二仙汤:仙茅、仙灵脾、巴戟天、当归、盐知母、盐黄柏十九、经断复来1、脾虚肝郁:健脾调肝,安冲止血一安老汤2、肾阴虚证:滋阴清热,安冲止血一知柏地黄丸3、湿热下注:清热利湿,止血凉血一易黄汤4、湿毒瘀结:利湿解毒,化瘀散解一萆薢渗湿汤合桂枝茯苓丸带下病一、带下过多1、脾虚证:健脾益气,升阳除湿一完滞汤2、肾阳虚:温肾培元,固涩止带一内补丸3、阴虚夹湿证:滋肾益阳,清热利湿一知柏地黄汤4、、湿热下注证:清利湿热,佐以解毒杀虫一止带方5、热毒蕴结证:清热解毒一五味消毒饮完带汤:人参、白术、白芍、淮山药、苍术、陈皮、柴胡、黑荆芥、车前子、甘草止带方:猪苓、茯苓、车前子、泽泻、茵陈、赤芍、丹皮、黄柏、梔子、牛膝二、带下量少1、肝肾亏损证:滋补肝肾,养精益血一左归丸2、血枯瘀阻证:补血益精,活血化瘀一小营煎妊娠病一、妊娠恶阻1、脾胃虚弱:健脾和胃,降逆止呕一香砂六君子汤2、肝胃不和:清肝和胃,降逆止呕一橘皮竹茹汤二、妊娠腹痛1、血虚证:养血安胎止痛一当归芍药散2、气滞证:疏肝解郁,养血安胎一逍遥散3、虚寒证:暖宫止痛,养血安胎一胶艾汤4、血瘀证:养血活血,补肾安胎一桂枝茯苓丸合寿胎丸三、异位妊娠1、未破损期:活血化瘀,消症杀胎一宫外孕II号方加蜈蚣、全蝎、紫草2、已破损期:(1)休克型:益气固脱,活血祛瘀一生脉散和宫外孕I号方(2)不稳定型:活血化瘀,佐以益气一宫外孕I号方加党参、黄芪(3)包块型:活血祛瘀消症一宫外孕II号方四、胎漏、胎动不安1、肾虚证:补肾健脾,益气安胎一寿胎丸2、血热证:清热凉血,养血活胎一保阴煎3、气血虚弱证:补气养血,固肾安胎一胎元饮4、血瘀证:活血消症,补肾安胎一桂枝茯苓丸合寿胎丸寿胎丸:菟丝子、桑寄生、续断、阿胶胎元饮:人参、白术、炙甘草、当归、白芍、熟地、杜仲、陈皮五、堕胎、小产凡妊娠12周内,胚胎自然殒堕者,称堕胎。

凡妊娠12-28周内,胎儿已成形而胚胎自然殒堕者,称小产,或半产六、滑胎1、肾虚证:肾气不足:补肾健脾,调理冲任一补肾固冲丸肾阳亏虚:温补肾阳,固冲安胎一肾气丸肾精亏虚:补肾填精,固肾安胎一育阴汤2、气血虚弱证:益气养血,固冲安胎一泰山磐石散3、血瘀证:祛瘀消症,固冲安胎一桂枝茯苓丸合寿胎丸七、子满鲤鱼汤:鲫鱼、白术、白芍、当归、茯苓、生姜、橘红、黄芪、桑白皮八、子肿1、脾虚证:健脾利水一白术散加砂仁2、肾虚证:补肾温阳,化气行水一真武汤3、气滞证:理气行滞,除湿消肿一天仙藤散天仙藤散:天仙藤、香附、陈皮、甘草、乌药、生姜、紫苏叶、木瓜九、妊娠小便淋痛1、阴虚津亏证:滋阴清热,润燥通淋一知柏地地丸2、心火偏亢证:清心泻炎,润燥通淋一导赤散3、湿热下注证:清热利湿,润燥通淋一加味五苓散产后病产后三冲:冲心、冲胃、冲肺产后三病:痉、郁冒、大便难产后三急:呕吐、盗汗、泄泻一、产后发热1、感染邪毒:清热解毒,凉血化瘀一五味消毒饮合失笑散2、外感证:养血祛风,疏解表邪一荆穗四物3、血瘀证:活血化瘀,和营退热一生化汤加味4、血虚证:补血益气,和营退热一补中益气汤加地骨皮大黄牡丹汤:大黄、牡丹皮、桃仁、冬瓜仁、芒硝二、产后腹痛1、气血两虚证:补血益气,缓解止痛一肠宁汤2、瘀滞子宫证:活血化瘀,温经止痛一生化汤加益母草生化汤:当归、川芎、桃仁、炮姜、炙甘草三、产后身痛1、血虚证:养血益气,温经通络一黄芪桂枝五物汤2、风寒证:养血祛风,散寒除湿一独活寄生汤或趁痛散、防风汤3、血瘀证:养血活血,化瘀祛湿一身痛逐瘀汤或生化汤加味4、肾虚证::补肾活血,强腰壮骨一养荣壮肾汤四、产后恶露不绝1、气虚证:补气摄血固冲一补中益气汤2、血瘀证:活血化瘀止血一生化汤3、血热证:养阴清热止血一保阴煎五、缺乳1、气血虚弱证:补气养血,佐以通乳一通乳散2、肝郁气滞证:疏肝解郁,通络下乳一下乳涌泉散3、痰浊阻滞证:健脾化痰通乳一苍附导痰丸合漏芦散妇科杂病一、症瘕1、气滞血瘀:行气活血,化瘀消症一香梭丸或大黄蛰虫丸2、痰湿瘀阻:化痰除湿,活血消症一苍附导痰丸合桂枝茯苓丸3、湿热瘀阻:清热利湿,化瘀消症一大黄牡丹汤4、肾虚血瘀:补肾活血,消症散结一补肾去瘀方或益肾调经汤二、盆腔炎1、急性盆腔炎热毒炽盛:清热解毒,利湿排脓一五味消毒饮合大黄牡丹汤湿热瘀结:清热利湿,化瘀止痛一仙方活合命饮2、慢性盆腔炎湿热瘀结:清热利湿,化瘀止痛一银甲丸或当归芍药散气滞血瘀:活血化瘀,理气止痛一膈下逐瘀汤寒湿凝滞:祛寒除湿,活血化瘀一少腹逐瘀汤气虚血瘀:益气健脾,化瘀散结一理冲汤三、不孕症1、肾虚证:肾气虚:补肾益气,温养冲任一毓麟珠肾阴虚:滋肾养血,调补冲任一养精种玉汤肾阳虚:温肾暖宫,调补冲任一温胞饮或右归丸2、肝气郁结:疏肝解郁,理血调经一开郁种玉汤或百灵调肝汤3、瘀阻胞宫证:逐瘀荡胞,调经助孕一少腹逐瘀汤或膈下逐瘀汤4、痰湿内阻证:燥湿化痰,行滞调经一苍附导痰丸毓麟珠:人参、白术、茯苓、白芍、当归、川芎、熟地、炙甘草、菟丝子、杜仲、鹿角霜、川椒四、阴痒1、肝经湿热:清热利湿,杀虫止痒一龙胆泻肝汤或萆薢渗湿汤,外用蛇床子散2、肝肾阴虚:滋阴补肾,清肝止痒一知柏地黄汤五、阴疮1、热毒证:清热利湿,解毒消疮一龙胆泻肝汤2、寒湿证:温经散寒,除湿消疮一阳和汤或托里消毒散六、阴挺(子宫脱垂):1、气虚证:补中益气,升阳举陷一补中益气汤2、肾虚证:补肾固脱,益气升提一大补元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