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妇科学提纲
中医妇科学 教学大纲
中医妇科学教学大纲中医妇科学教学大纲第一章:引言中医妇科学是中医学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研究妇女生理、病理及相关疾病的诊断、治疗及预防。
本教学大纲旨在为中医妇科学的教学提供指导,确保学生能够全面、系统地学习和掌握该学科的基本理论和临床应用。
第二章:课程目标2.1 理论目标:- 熟悉中医妇科学的起源、发展历程和基本理论- 理解中医妇科学的独特观点和诊断方法- 掌握中医妇科疾病的常见病因、病机和治疗原则- 熟悉中医妇科学与其他医学学科的理论联系和应用2.2 技能目标:- 能够运用中医妇科学基本理论对妇科病进行综合诊断和治疗- 掌握中医妇科学的常用治疗方法及药物的使用- 具备撰写中医妇科病史、病例报告以及开展相关科研工作的能力第三章:教学内容3.1 中医妇科学的起源和发展- 中医妇科学的历史渊源- 中医妇科学的学科特点和临床应用3.2 妇女生理与病理- 女性生殖系统的解剖和生理- 常见妇科疾病的病因、病机及病程3.3 中医妇科疾病的诊断- 望诊、闻诊、问诊和切诊等诊断手段在妇科病中的应用- 中医四诊合参的方法与技巧3.4 中医妇科疾病的治疗原则- 中医病机和治疗原则在妇科疾病中的应用- 中药治疗与调理方法3.5 常见妇科疾病及中医治疗- 不孕症、月经失调、子宫肌瘤等疾病的中医治疗- 孕期保健和中医产后康复第四章:教学方法4.1 理论教学- 采用讲授、讨论和案例分析等方法,加强学生对中医妇科学基本理论的理解- 借助多媒体技术,展示相关形象、图表和视频,使学生对教学内容有直观的认识4.2 实践教学- 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有机结合,通过临床实习和病例讨论,提高学生对妇科疾病的诊断和治疗能力- 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科研项目和学术会议,拓宽专业视野和科研能力第五章:考核与评价5.1 考核方式- 笔试:包括选择题、填空题和简答题,测试学生对中医妇科学基本理论的掌握程度- 临床技能考核:通过模拟病例和真实病例的操作演示,评估学生的医疗实践能力5.2 评价标准- 学生在理论考试中的得分情况- 学生在临床实践中的表现和技能掌握情况- 学生的科研项目和学术发表情况第六章:教材与参考资料6.1 主教材- 《中医妇科学教程》- 《中医妇科学》6.2 参考资料- 《中医诊断学》- 《中医方剂学》- 《中医内科学》第七章:教学团队7.1 授课教师- 中医妇科学专业教师- 中医妇科学临床经验丰富的医生7.2 实验室技术员- 协助教师组织实验和临床操作第八章:教学资源8.1 实验室设施- 提供适当的实验仪器和设备,以支持学生的实践操作8.2 图书馆资源- 提供相关教材和参考书,供学生深入学习和研究第九章:教学计划9.1 课程设置- 总学时:180学时- 理论教学:120学时,占总学时的2/3- 实践教学:60学时,占总学时的1/39.2 课程安排- 以专题为单位进行教学,每个专题包含理论教学和实践操作第十章:教学改革与研究10.1 教学改革探索- 探索中医妇科学教学与现代医学教学的融合模式- 推进实践教学的改革,加强学生的案例分析和操作能力10.2 科研项目- 鼓励教师和学生开展中医妇科学相关的科研项目,促进学科的发展和创新第十一章:总结与展望中医妇科学教学的不断改进与发展,需要各方面的支持和共同努力。
执业中医助理医师考试大纲—中医妇科学
执业中医助理医师考试大纲—中医妇科学执业中医助理医师考试大纲—中医妇科学执业中医助理医师考试大纲—中医妇科学第一单元女性的生理特点细目一:胞宫要点:1.位置。
2.功能。
3.与胞脉、胞络、冲、任、督、带等经脉的关系。
细目二:月经要点:1.月经的生理现象。
2.月经的产生机理。
细目三:妊娠与产育要点:1.受孕的机理。
2.妊娠的生理现象。
3.产后的机体变化。
第二单元病因病机细目一:病因要点:1.寒、热、湿。
2.怒、思、恐。
3.其他因素:多产房劳、饮食不节、劳逸失常、体质因素。
细目二:病机要点:1.气血失调导致冲任损伤。
2.脏腑功能失常导致冲任损伤。
3.直接损伤冲任。
第三单元月经病细目一:概述要点:1.月经病的定义。
2.月经病的范围。
3.月经病的治疗原则。
4.月经病治疗的常用方法。
细目二:月经先期要点:1.月经先期的定义。
2.病因病机。
3.辨证论治:各型主证、治法及代表方剂。
4.清经散和两地汤的药物组成。
细目三:月经后期1.月经后期的定义。
2.月经后期与早孕的鉴别诊断。
3.病因病机。
4.辨证论治:各型主证、治法及代表方剂。
5.温经汤(《妇人大全良方》)的药物组成。
细目四:月经先后无定期要点:1.月经先后无定期的定义。
2.病因病机。
3.辨证论治:各型主证、治法和代表方剂。
细目五:月经过多要点:1.月经过多的定义。
2.病因病机。
3.辨证论治:各型主证、治法和代表方剂。
细目六:月经过少要点:1.月经过少的定义。
2.病因病机。
3.辨证论治:各型主证、治法及代表方剂。
细目七:痛经1.痛经的定义。
2.病因病机。
3.辨证论治:各型主证、治法及代表方剂。
4.痛经的虚、实、寒、热、在气、在血的辨证要点。
5.清热调血汤的药物组成。
细目八:经间期出血要点:1.经间期出血的定义。
2.须与经间期出血鉴别的疾病。
3.病因病机。
4.辨证论治:各型主证、治法及代表方剂。
细目九:闭经要点:1.闭经的定义。
2.闭经和早孕的鉴别诊断。
3.病因病机;虚实不同的病机要点。
中医医师考试大纲细则—中医妇科学
中医妇科学总论绪言1.{内经}还记载了第一个血枯闭经、调经种子药方——四乌贼骨——卢茹丸2.{金匮要略}中的妇人三篇是最早妇产专著的医著3.现存第一部也是世界最早的药物学专著——{神农本草经}4.孙思邈,兼长内、妇、儿各科,所著{千金要方}5.宋代妇产科已发展成独立专科6.朱瑞章著{卫生家宝产科备要},记述产后“冲心”、“冲胃”、“冲肺”的症状和治疗,指出了“三冲”的重要性7.妇产科方面,成就最大的是陈自明和他的著作{妇人大全良方}8.妇女生理缺陷的螺、纹、鼓、角、脉的五种不宜,即“五不女”9.明代妇产科佳作:{万氏妇人科}{广嗣纪要}{女科证治准绳}{景岳全书·妇人规}10.清代傅山的{傅青主女科}明国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11.妇女的内生殖器有:阴道、子门、胞宫第一单元女性生殖器官细目一:外生殖器1.阴户的位置女性外阴或外生殖器2.阴户的功能生育胎儿,排除月经、带下、恶露的出口,也是男女结合的出入口,防止外邪侵入的关口。
细目二:内生殖器1.阴道的位置女性内生殖器官的一部分,位于子门与玉门之间阴道的功能男女结合及胎儿生产时所经过的道路2.子门的位置相当于现代子宫颈口的部位子门的功能排除月经和娩出胎儿的关口3.子宫的功能是:排出月经,孕育胎儿(分泌带液,排出恶露),特点是亦藏亦泻,藏泻定时。
胞宫的位置在带脉以下,小腹正中,前邻膀胱,后有直肠,下口接结阴道。
胞宫的形态是子宫及两侧附件,子宫呈倒置梨形,为一空腔器官,腔内呈上宽下窄的三角形,覆以黏膜胞宫的生理功能:①主月事,按月行经;②主孕育,妊养胎儿,排出余血、浊液;③育胎衣,排胎盘;④泄泻,生理性带下胞宫的生理特性:①妇女特有的,似实似虚;②亦脏亦腹,非脏非腑;③上下开口,自成体系;④能藏能泄,相辅相成;⑤藏泻有节,蓄溢有度⑥张缩甚殊,轻重大异第二单元女性生殖生理细目一:月经的生理1.月经的生理现象:子宫定期出血2.月经产生机理:月经的产生是肾——天葵——冲任——子宫相互调节,并在全身脏腑、经络、气血的协调作用下,子宫定期藏泻的结果。
中医助理医师《中医妇科学》考试大纲2021
单元
细目
要点
1.阴户的位置
一、外生殖器
2.阴户的功能
第一单元
女性生殖器官
1.阴道的位置及功能
二、内生殖器
2.子门的位置及功能
3.子宫的位置形态及功能和特性
1.月经的生理现象
2.月经产生的机理
一、月经的生理
3.月经的周期变化
4.绝经机理
1.带下的生理现象及作用
二、带下生理
2.带下产生的机理
第二单元
女性生殖生理
1.受孕机理
三、妊娠生理
2.妊娠的生理现象
3.预产期的计算方法
1.临产先兆
四、产褥生理
2.正产现象
3.产褥期生理
五、哺乳生理
哺乳生理
1.寒热湿邪
2.情志因素
一、病因
3.生活因素
4.体质因素
第三单元
妇科疾病的病因病
1.脏腑功能失常
机
2.气血失调
二、病机
3.冲任督带损伤
4.胞宫、胞脉、胞络受损
2.病因病机
3.辨证论治
1.概述
十五、经行身痛
2.病因病机
3.辨证论治
1.概述
十六、经行泄泻
2.病因病机
第六单元 月经病
3.辨证论治
1.概述
十七、经行浮肿
2.病因病机
3.辨证论治
1.概述
十八、经行吐衄
2.病因病机
3.辨证论治
1.概述
十九、经行情志异常
2.病因病机
3.辨证论治
1.概述
2.病因病机
二十、绝经前后诸证
3.鉴别诊断
4.辨证论治
1.概述
2.病因病机
中医妇科学提纲
中医妇科学复习提纲#扁鹊是最早的妇科医生。
#张仲景《金匮要略》开创了我国医学史上最早使用阴道清洗和阴道纳药治疗妇科疾病的先河。
#《经效产宝》第一步产科专著。
#宋代是世界上妇产科最早的独立分科。
陈自明《妇人大全良方》是历史上内容较全的第一步妇科与产科合论的妇产科专著。
#解剖生理1.月经:是指有规律的周期性的子宫出血,月月如潮,经常不变,故有“月信”、“月事”、“月水”之称,以示月经有“节律性”的周期性。
2.第一次来月经称为月经初潮,初潮的年龄多在13—14岁。
49岁左右自然停经,为绝经。
3.月经周期一般为28—30天。
正常经期为3—7天。
4.正常每月月经量约为30—50ml,超过80ml为月经过多,低于20ml为月经过少。
5.并月:身体无病而月经定期两月一至者,称为并月。
6.居经:身体无病三月一至者称为“居经”,又称“季经”。
7.避年:身体无病一年一行者称为“避年”。
8.暗经:终生不潮但是能受孕的,称为暗经。
9.激经:妊娠早期,个别妇女仍按受按月经周期有少量出血而无损于胎儿者,称为“激经”,又称“盛胎”、“垢胎”。
10.天癸:天癸者,癸水也,具有促进人体生长、发育和生殖作用。
源于先天,男女皆有,由肾气之真阴所化,在肾气的推动下区域成熟。
11.月经产生的主要机理是:肾-天癸-冲任-胞宫轴。
12.脏腑中,肝、脾、心、肺在月经产生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13.带下:广义泛指带脉以下之疾。
狭义指女子阴中流出的液体。
14生理性带下:是润泽于阴户和阴道的无色无臭、粘而不稠的液体。
其量不多。
见于月经期前后、排卵期、妊娠带下量增多而无其它不适症状者。
15.妊娠与产育:受孕条件:男精壮,女经调。
的候,是受孕的最佳时机。
16.妊娠的生理现象:1、月经停止来潮2、早孕反应,如晨起头晕,择食,不欲食或恶心呕吐等3、脉象为六脉平和滑利17.预产期的推算:末次月经的首日算起,月数+9(或-3),日数+7(阴历+14)18.产褥期:产妇的脏腑与胞宫逐渐恢复到正常未孕的状态,此期间需要6周。
《中医妇科学》教学大纲全套
第七节脏躁【目的要求】1.熟悉:脏躁定义、病因病机、辨证论治。
2. 了解:脏躁的诊断。
【教学内容】1,脏躁定义、病因病机、辨证论治:主要为五脏之阴不足,五志之火内动,上扰心神所致,以甘润滋养为主,以甘麦大枣汤加味。
2.脏躁诊断要点:本病以哭笑无常、悲伤欲哭为主,应与经行情志异常区别。
【教学方式】课堂讲授和CAI辅助教学。
第十三章女性生殖系统解剖与生理【目的要求】1,掌握女性内外生殖器解剖。
2. 了解骨盆底解剖。
【教学内容】内外生殖器与骨盆底解剖。
【教学方式】课堂讲授和CAI辅助教学。
第十四章女性生殖系统生理【目的要求】1.掌握生殖器官的周期性变化与月经、性周期的调节——下丘脑-- 垂体-卵巢轴。
2.熟悉卵巢的周期性变化及其激素、影响女性生殖系统的主要内分泌腺和激素。
3.中西医月经理论的对应关系。
【教学内容】1.女性一生各阶段的生理特点。
2.卵巢激素及其周期性变化。
3.生殖器官的周期性变化与月经。
4.性周期的调节——下丘脑--垂体一卵巢轴。
5.影响女性生殖系统的主要内分泌腺和激素。
【教学方式】课堂讲授和CAI辅助教学。
第十五章妊娠生理【目的要求】1.掌握胎儿发育过程。
2.熟悉受精与受精卵的着床与发育。
3. 了解妊娠期母体的变化。
【教学内容】1.受精与受精卵的着床和发育。
2.胎儿发育、妊娠期母体的变化。
【教学方式】课堂讲授和CAI辅助教学。
注意:内容较多的课程尽量以章为主,但必须涵盖所有节的内容。
内容较少的课程如任选课等可以稍作详细,写到相关章节。
三.课时分配教学内容讲课时数实验内容实验时数第一章绪论2见习1妇科体格检查与2第二章女性生殖器解剖位置1辅助检查及其功能第三章女性生殖生理2第四章妇科病因病机1见习2临床妇科病史及2第五章妇科疾病的诊断要点1四诊采集第六章妇科疾病的治法概要1第七章预防与保健第八章月经病16见习3月经病临床见习2第九章带下病2见习4带下病临床见习2第十章妊娠病10见习5妊娠病临床见习2第十一章产后病6第十二章妇科杂病8见习6妇科杂病临床见2附论第一章女性生殖系统解剖2习与生理附论第二章卵巢功能的周期性22变化与调节见习7计划生育附论第三章妊娠生理2合计5614四、大纲使用说明1.《中医妇科学》大纲主要适用于大学七年制中医硕士及五年制中医本科教育。
《中医妇科学》考试提纲应知应会20144.
⑴月经史【附:单选题-出题范围主要是总论内容】行经期(天)末次月经Lmp(或绝经年龄)月经周期(天)⑵月经病【名词解释】①月经先期:月经周期提前7天以上,甚至10余日一行,连续两个周期以上者,称为月经先期。
病因病机:⑴气虚脾气虚肾气虚⑵血热阳盛血热阴虚血热肝郁血热②月经后期:月经周期延后7天以上,甚至3-5个月一行者,称为月经后期。
③月经先后无定期:月经周期时或提前时或延后7天以上,连续3个周期以上者,称为月经先后无定期。
④月经过多:月经量较正常明显增多,而周期基本正常者,称为月经量以30-50ml为适宜,超过80ml为月经过多。
⑤月经过少:月经周期正常,月经量明显减少,或行经时间不足2天,甚或点滴即净者,称为月经过少。
月经量少于20ml为月经过少。
⑥经期延长:月经周期基本正常,行经时间超过7天以上,甚或淋漓半月方净者,称为经期延长。
⑦经间期出血:两次月经中间,即氤氲之时,出现周期性的少量阴道出血者,称为经间期出血。
⑧崩漏:崩漏是月经的周期、经期、经量发生严重失常的病症,是指经血非时暴下不止或淋漓不尽,前者谓之崩中,后者谓之漏下。
⑨闭经:女子年逾16周岁,月经尚未来潮,或月经周期已建立后又中断6个月以上或月经停闭超过了3个月经周期者,称闭经。
前者称原发性闭经,后者称继发性闭经。
⑩痛经:妇女正值经期或行经前后,出现周期性小腹疼痛,或痛引腰骶,甚至剧痛晕厥者,称为痛经,又称行经腹痛。
⑶带下病①脾阳虚证主证:带下量多,色白或淡黄,质稀薄,绵绵不断,无臭;神疲倦怠,四肢不温,纳少便溏,两足浮肿,面色晄白,舌质淡,苔白腻,脉缓弱。
治法:健脾益气,升阳除湿方药:完带汤(《傅青主女科》人参、淮山药、甘草白术、苍术白芍、柴胡、陈皮车前子黑芥穗②肾阳虚证主证:带下量多,绵绵不断,质清稀如水,腰痛如折,畏寒肢冷,小腹冷感,夜尿频数,大便溏薄,面色晦暗,舌淡润,苔薄白,脉沉细而迟。
治法:温肾培元,固涩止带方药:内补丸《女科切要》去白蒺藜鹿茸、菟丝子、肉苁蓉潼蒺藜、桑螵蛸肉桂、制附子黄芪白蒺藜紫菀茸③阴虚挟湿证主证:带下量多,色黄或赤白相兼,质稠有气味,阴部灼热感,阴部干涩不适,腰膝酸软,头晕耳鸣,五心烦热,失眠多梦,舌红,苔少或黄腻,脉细数。
中医妇科学教学大纲
《中医妇科学》教学大纲(供五年制中医专业使用)前言《中医妇科学》是运用中医基本理论与方法,认识和研究妇女解剖生理、病机特点、诊治规律,以防治妇女特有疾病的一门临床学科。
它是中医临床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等中医药院校主干课程之一。
本门课程的教学目的和任务是:通过课堂和临床教学,使学生能掌握、熟悉或了解中医妇科学的基础理论和常见妇科疾病的定义、病因病机、诊断、鉴别诊断以及辨证论治。
并能了解、熟悉西医妇产科的基础理论和诊疗新技术。
重点掌握中医妇科学在调经、治带、种子、安胎、产后调治等方面的特色和优势,以保证中医妇科为主体的教学质量。
培养适应21世纪社会进步和面向中医药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需求的高级中医专业人才。
《中医妇科学》大纲正文内容分总沦、各论。
总论简要介绍妇科学术发展简史和代表性妇科著作的学术特点,论述妇女解剖生理、病因病机特点、诊治规律、预防保健。
各论以中医病名为主,分章列节,按中医妇科学的传统分类方法分为月经病、带下病、妊娠病、产后病、杂病。
增加了一些在中医治疗方面有特色的现代妇科疾病,删除了以往教材中陈旧或过细或不适用的病种。
本课程教学方法共72学时,教学方法以课堂讲授为主,其中54学时为课堂教学,18学时为临床见习。
本课程必须根据人才培养目标,按照本教学大纲的要求组织教学。
上课时应突出重点,讲清难点和疑点。
除采取启发式教学方法外,可应用图表、录相、多媒体等现代教学手段,以加深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
教师除完成本大纲所规定的内容及任务外,可结合自己的临床经验,适当补充讲述。
在教学过程中,必须理论联系实际,强化临床思考分析问题和动手能力的培养。
既有规范的教学大纲要求,又留有学生自学和个性发展的空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责任感,努力提高本科教学质量。
教学内容与要求总论第一章绪论第一节中医妇科学定义、范围与学术特点【教学要求】1.掌握中医妇科学定义。
2.熟悉中医妇科学的学术特点。
3.了解中医妇科学研究范围。
中医妇科复习提纲
第一章导论第一节中医妇科学的定义与范围中医妇科学是运用中医学的理论,认识女性的解剖、生理与病因病机特点,研究妇科疾病诊疗规律,防治妇女特有疾病的一门临床学科。
中医妇科学传统的研究范围:中医妇科基础理论、以及月经病、带下病、妊娠病、产后病、妇科杂病等疾病的诊断、辩证、与防治。
第二节中医妇科学的源流与发展1.《黄帝内经》最早描述了妇女特有的生殖脏器,记载了“带下瘕聚”、“不月”、“崩”、“不孕”等妇科病症,记载了首张妇科药方“四乌贼骨一茹丸”。
2.《神龙本草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药物学专著,首见“子宫”之名。
3.汉代名医张仲景《金匮要略》有妇人病三篇,奠定了妇科治疗学基础。
以狼牙汤沥阴中,以蛇床子裹成锭剂纳阴中等,开创了妇科外治法的先河。
4.宋代陈自明《妇人大全良方》,是一部妇科与产科合论的专著,提出“妇人以血为根本”的观点,突出冲任损伤的病机,独立专科。
5.清代,妇产科统称为妇科或女科,专注颇多。
明末清初傅山著《傅青主女科》,创制了众多方剂,如完带汤、生化汤、定经汤、清经汤、两地汤等。
第二章女性生殖脏器解剖与生理第一节胞宫的功能生殖功能:行月经和主胎孕(最主要的功能)生理功能:泌带液、促分娩、排恶露等阴道的功能 a.保护胞宫免受外邪的侵犯b.排出月经、带下、恶露的通道c.阴阳交、娩出胎儿的通道第二节女性生殖生理一、女性生殖生理基础理论(一)冲、任、督、带与女性生殖生理1.王冰称“冲为血海”。
冲脉之精血充沛旺盛,胞宫才能行使行月经、主胎孕等生理功能。
2.王冰说“谓之任脉者,女子得之以妊养也。
”任脉主“任养胞胎”。
任脉之脉气通盛畅达,胞宫才能行使行月经、主胎孕等生理功能。
任脉为“阴脉之海”,主一身之阴,全身精、血、津、液均为任脉总司。
3.督脉为“阳脉之海”,主一身之阳,得肝中相火、肾中命火、心中君火的温养和资助。
4.带脉通过冲、任、督三脉间接联系于胞宫。
综上,冲、任、督三脉同起于胞宫,而络于带脉。
(二)脏腑与女性生殖生理1.肾与女性生殖生理肾脏通过足少阴经脉与冲、任、督脉而与胞宫发生联肾为先天之本,元气之根,内寓元阴元阳,主生殖和肾既藏先天生殖之精,又藏后天水谷之精肾藏精,精能生血,血能养精,即肝肾同源,精血互肾为天癸之源、冲任之本肾主骨、生髓、通脑肾对女性生殖生理功能具有主导作用(三)天癸是促进人体生长、发育、生殖的一种物质,属于阴精。
中医妇科学教学大纲
中医妇科学教学大纲第一篇:中医妇科学教学大纲第一章绪论第一节中医妇科学定义、范围与特点第二节中医妇科学发展简史【目的要求】1、掌握:历代中医妇科学的重要代表著作及重要学说。
2、熟悉:中医妇科学的定义、范围及发展简史。
3、了解:每个历史阶段中医的特点【教学内容】参考《中国医学通史》相关史料,分为夏商周时期、春秋战国时期、秦汉时期、魏晋隋唐时期、两宋时期、金元时期、明清明国时期、及现代八大历史时期,以中医妇科学术发展为核心,描绘中医妇科发展的简史。
【教学时数】2学时第二章第一节女性特有的器官【目的要求】掌握胞宫的解剖位置、形态及生理作用。
熟悉阴户、玉门的解剖位置与生理作用【教学内容】胞宫、阴户、玉门的解剖位置、形态及生理作用【教学时数】1学时第二、三、四节月经、带下、妊娠与产育【目的要求】1.熟悉月经的生理现象。
2.掌握月经的产生与天癸、脏腑、血气、经络、胞宫的关系。
3了解受孕、妊娠、产后及哺乳期的生理特点【教学内容】1.月经的生理现象:2.月经的产生机理:(1)肾气(2)天癸(3)冲、任(4)其他脏腑、经络(5)子宫3月经周期不同阶段的变化4、带下的生理现象及作用5、带下产生与调节的机理6.妊娠的机理:7.妊娠的生理现象: 8.预产期的计算方法9.临产时的特征。
10.产后机体的变化。
【教学时数】3学时。
第三章妇科疾病的病因病机【目的要求】熟悉导致妇科疾病发生的主要病因及其致病特点。
掌握妇科疾病发生的主要病机【教学内容】1.外感因素:寒、湿、热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
2.情志因素:怒、思、恐的致病特点。
3.生活因素:房劳多产、饮食失节、劳逸过度、跌仆损伤。
4.体质因素:不同的体质决定着疾病的种类、性质、转归,并与预后有密切相关。
5.脏腑功能失常6.气血失调。
7.直接损伤冲任与胞宫【教学时数】2学时。
第四章妇科疾病的诊断要点第一节四诊【目的要求】掌握四诊在妇科临床上的应用。
熟悉经、带、孕、产、乳辨证的要点。
中医执业医师《中医妇科学》考试大纲
中医执业医师《中医妇科学》考试大纲第一单元绪论要点各历史时期中医妇科主要著作及对中医妇科学发展的重要影响第二单元女性生殖器官细目一:外生殖器要点:.阴户的位置.阴户的功能细目二:内生殖器要点:.阴道的位置及功能.子门的位置及功能.子宫的位置形态及功能和特性第三单元女性生殖生理细目一:女性一生各期的生理特点要点:.胎儿期.新生儿期.儿童期.青春期.性成熟期.围绝经期.老年期细目二:月经的生理要点:.月经的生理现象.月经产生的机理.月经的周期变化与调节.绝经机理细目三:带下生理要点:.带下的生理现象及作用.带下产生的机理细目四:妊娠生理要点:.受孕机理.妊娠的生理现象.预产期的计算方法细目五:产褥生理要点:.临产先兆.正产现象.产褥期生理细目六:哺乳生理第四单元妇科疾病的病因病机细目一:病因。
要点:.寒热湿邪.情志因素.生活因素.体质因素细目二:病机要点:.脏腑功能失常.气血失调.冲任督带损伤.胞宫、胞脉、胞络受损.肾天癸冲任胞宫轴失调第五单元妇科疾病的诊断与辨证细目一:四诊要点:.问诊.望诊.闻诊.切诊细目二:辨证要点要点:.月经病、带下病、妊娠病、产后病的辨证要点.辨病与辨证第六单元妇科疾病的治疗细目一:常用内治法要点:.调补脏腑.调理气血.温经散寒.利湿祛痰.调理冲任督带.调治胞宫.调节肾天癸冲任胞宫生殖轴细目二:常用外治法要点:.坐浴.外阴、阴道冲洗.阴道纳药.贴敷法.官腔注入.直肠导入.中药离子导入.介入治疗细目三:中医妇科急症治疗要点:.血崩证.急腹症.高热证.厥脱证细目二:月经先期要点:.月经先期的定义.病因病机.月经先期与经间期出血的鉴别.辨证论治细目三:月经后期要点:.月经后期的定义.病因病机.月经后期与早孕的鉴别.辨证沦治细目四:月经先后无定期要点:.月经先后无定期的定义.病因病机.鉴别诊断.辨证论治细目五:月经过多要点:.月经过多的定义.病因病机.辨证论治细目六:月经过少要点:.月经过少的定义.病因病机.月经过少与激经的鉴别.辨证论治细目七:经期延长要点:.经期延长的定义.病因病机.辨证论治细目八:经间期出血要点:。
《中医妇科学》教学大纲
《中医妇科学》教学大纲(供中医临床方向专业使用)一、前言《中医妇科学》是运用中医学的理论和方法,研究女性生殖系统生理、病理和特有疾病防治的临床学科。
《中医妇科学》是中医学专业的临床课。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掌握、熟悉或了解女性生理、病理特点和常见经、带、胎、产、杂等病的辨证论治。
本课程总教学时数为72学时。
本门课程内容分为总论、各论二部分。
总论共七章,简要介绍中医妇科学发展史;系统论述女性的生殖脏器、生理特点和病理的特点;并讨论妇科疾病的诊断、治疗和预防要点。
各论共七章,分别论述月经病、带下病、妊娠病、临产病、产后病、妇科杂病、前阴病等基本知识和辨证论治的具体内容。
教学内容以妇科的基本原理,常见病、多发病的临床知识为重点。
对其中理论难点,要循序渐进,讲深讲透。
本门课程在教学上要注意理论联系实践。
教学方法以课堂讲授为主,并辅以临床见习、电化教学等手段。
理论讲授注意科学性,概念要精确,论证要严密,术语要规范,表达要流畅、明了,诱导前后理论的联想,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同时注意重点讲授内容与一般知识介绍的区别。
临床实践教学注意克服盲目性,辨证论治要与理论挂上勾,使学生感觉到所学理论在实践中摸得到、看得着,因而记得牢。
从而使学生掌握本门课程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二、教学目的要求和内容总论第一章绪言第一节中医妇科学的定义与范围【目的要求】1.熟悉中医妇科学的定义;2.了解中医妇科学研究范围。
【教学内容】1.中医妇科学的定义;2.中医妇科学的研究范围。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第二节中医妇科学发展简史【目的要求】1.掌握各历史时期中医妇科学代表性著作的名称、作者;2.熟悉十大历史时期;3.了解各历史时期中医妇科学发展概况,为学生树立学习中医妇科学的专业思想。
【教学内容】1.十大历史时期:夏商周时代、春秋战国时代、秦汉时代、魏晋南北朝及隋代、唐代、宋代、金元时代、明代、清代及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中医妇科发展概况;2.各历史时期中医妇科学的代表性著作及其贡献。
中医妇科学教材-大纲版
第二节月经先期
第三节月经后期第四节月经先后无定期
第五节月经过多
第六节月经过少
第七节经期延长
第八节经间期出血
第九节崩漏
第十节闭经
第十一节痛经
第十二节经行发热
第十三节经行头痛
第十四节经行眩晕
第十五节经行身痛
第十六节经行吐衄
第十七节经行泄泻
第十八节经行浮肿
第十九节经行乳房胀痛
第二十节经行情志异常
第二十一节经行口糜
第二十二节经行涪儡
第二十三节经断前后诸证
第二十四节经断复来
第九章带下病
第十章妊娠病
第二节妊娠恶阻第三节妊娠腹痛第四节异位妊娠第五节胎漏
第六节堕胎、小产第六节胎动不安第七节滑胎
第八节胎死不下第九节胎萎不长第十节鬼胎
第十一节胎水肿满第十二节妊娠肿胀第十三节妊娠心烦第十四节妊娠眩晕第十五节妊娠痫证
第十六节妊娠小便淋痛
第十一章临产病第二节难产
第三节胞衣不下
第十二章产后病
第三节产后血崩
第四节产后腹痛
第五节产后痉证
第六节产后发热
第七节产后身痛
第八节恶露不绝
第九节产后小便不通
第十节缺乳
第十三章妇科杂病
第三节子宫脱垂
第四节妇人腹痛
第五节癥瘕
第十四章前阴病第二节阴痒
第三节阴疮。
中医妇科学复习重点
第一章绪言1、中医妇科学定义:运用中医学的理论研究妇女解剖生理、病因病机特点、诊断辨证规律和防治妇女特有疾病的一门临床学科。
2、中医妇科学的研究范围:经、带、胎、产、杂3、夏商周萌芽时期:主要有关于不孕不育、难产和胎教理论的记载;《列女传》最早提出胎教理论;4、夏春秋战国里程碑时期:《黄帝内经》最早描述了妇女特有的生殖脏器——女子胞和与之相关的子门、胞脉、胞络。
《素问·上古天真论》:“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二七而天葵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
”同时记载了治疗血枯经闭的第一药方:四乌贼骨芦茹丸;《神农本草经》最早提出子宫这个脏器的名称。
5、秦汉时期:《金匮要略》开创了我国医学史上最早使用阴道清洗和阴道纳药治疗妇科疾病的先河并奠定做衣服科治疗学的基础。
6、魏晋唐时期:晋·王叔和《脉经》首见月经之名,且论述最为详尽;首次提出各种特殊的月经现象,如:“居经”“避年”“激经”隋·巢元芳《诸病源候论》标志中医妇科学的初步形成。
咎殷·《经效产宝》为第一部妇产科专著。
7、宋代:开始独立分科;陈自明·《妇人大全良方》为历史上第一部妇科与产科合论的妇产科专著。
8、明清民国时期:清· 斋居士《达生篇》临产六字箴言“睡忍痛,慢临盆”第二章女性解剖生理特点1、子宫,又名女子胞、胞宫、胞脏、子脏、子处、胞室、血室。
2、子宫的功能是:排出月经,孕育胎儿(分泌带液,排出恶露),特点是亦藏亦泻,藏泻定时。
3、阴道是连接子宫与阴户的通道,也是胎儿娩出的通道,故又称产道、子肠。
4、阴户:又称四边、产户,指女性外阴,包括阴道前庭及其两侧的大小阴唇,前面的阴蒂和后面的阴唇系带,会阴。
5、《诸病源候论》“已产属胞门,未产属龙门;未嫁属玉门。
”6、月经,是子宫定期出血的生理现象;月经来潮标志女性发育成熟;月经周期一般28~30天;每次月经持续的时间称经期,正常为3~7天。
广州中医药大学中西医结合妇科复习提纲
妇科复习提纲
绪论女性生殖解剖和生理复习提纲
⏹《素问·上古天真论》
⏹《内经》记载了第一个妇科药方?
⏹现存最早妊产专著?
⏹?首载外治法。
⏹我国现存理论较完备的产科专著,即?
⏹世界上最早的独立分科:设置产科?代
⏹《达生篇》临产六字真言
⏹《医学衷中参西录》安胎名方?
⏹解剖结构:前庭大腺,处女膜,阴道,子宫(位置、大小、宫体组织学),宫颈鳞柱
交界,4对子宫韧带,输卵管分部。
骨盆组成,骨盆分界。
中医学对脏器的描述,重点在胞宫认识。
⏹各脏器功能,尤其子宫、卵巢的生理功能
⏹卵巢的周期性变化
⏹雌激素高峰、孕激素高峰分别出现在周期的什么时间?
⏹排卵时间的推算?
⏹卵巢激素靶器官的周期性变化
⏹月经定义
⏹下丘脑及垂体分别分泌与女性生殖密切相关的激素
⏹雌激素的生理作用
⏹孕激素的生理作用
⏹妊娠的定义
⏹胎儿附属物
⏹胎盘的功能
⏹着床条件
⏹正常分娩的定义
⏹决定分娩的因素
⏹临产后正常宫缩的特点
⏹产程的分期
⏹产后生理特点
⏹产褥期定义及其临床表现
⏹恶露;血性恶露、浆液恶露和白色恶露。
中医妇科学提纲
中医妇科学复习提纲●总论1.《素问·腹中论》中记载的治疗血库经闭第一首妇科方剂是四乌贼骨—芦茹丸。
2.《达生篇》中提出的临产六字真言是睡忍痛,慢临盆。
3.胞宫具有排出月经和孕育胎儿的作用。
4.月经:是指有规律的周期性的子宫出血,月月如潮,经常不变,故有“月信”、“月事”、“月水”之称,以示月经有“节律性”的周期性。
5.第一次来月经称为月经初潮,初潮的年龄多在13~14岁。
6.月经周期一般为21~35天,平均28天。
正常经期为3~7天。
7.正常每月月经量约为30~50ml,超过80ml为月经过少,低于20ml为月经过少。
8.并月:身体无病而月经定期两个月来潮一次者,称为并月。
9.居经:身体无病三个月来潮一次者称为“居经”,又称“季经”。
10.避年:身体无病一年一行者称为“避年”。
11.暗经:终生不潮但是能受孕的,称为暗经。
12.激经:受孕初期仍能按月经周期有少量出血而无损于胎儿者,称为“激经”,又称“盛胎”、“垢胎”。
13.天癸:是肾精肾气充盛到一定程度时体内出现的具有促进生长、发育和生殖的一种精微物质。
14.月经产生的主要机理是:肾-天癸-冲任-胞宫轴。
15.肾在月经中的作用。
(JD)答:月经的产生,是肾-天癸-冲任-胞宫轴互相调节,并在全身脏腑、经络、气血的协调作用下,子宫定期藏泻的结果。
肾气在月经产生的过程中起主导作用。
肾主藏精,为先天之本,元阴元阳之宅,冲任之本,并能促进天癸的的成熟。
故有“经水出诸肾”之说。
16.从中医角度叙述肾在月经产生中的主导地位。
(LS)答:五脏的生理功能是化生和贮藏精、气、血、津液。
肾藏精、肝藏血、脾生血、心主血、肺主气、气帅血,在月经产生的生理中起主导作用。
①肾藏精,主生殖,是指肾具有生成、贮藏和施泻精气的作用,发挥其化生月经、主生殖的功能。
②肾为天癸之源,天癸至,月事以时下,天癸竭,月经断竭。
③肾为冲任之本,任通冲盛,月事以时下,任虚冲衰则经水断绝,然冲任的通盛以肾气盛为前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妇科学复习提纲●总论1.《素问·腹中论》中记载的治疗血库经闭第一首妇科方剂是四乌贼骨—芦茹丸。
2.《达生篇》中提出的临产六字真言是睡忍痛,慢临盆。
3.胞宫具有排出月经和孕育胎儿的作用。
4.月经:是指有规律的周期性的子宫出血,月月如潮,经常不变,故有“月信”、“月事”、“月水”之称,以示月经有“节律性”的周期性。
5.第一次来月经称为月经初潮,初潮的年龄多在13~14岁。
6.月经周期一般为21~35天,平均28天。
正常经期为3~7天。
7.正常每月月经量约为30~50ml,超过80ml为月经过少,低于20ml为月经过少。
8.并月:身体无病而月经定期两个月来潮一次者,称为并月。
9.居经:身体无病三个月来潮一次者称为“居经”,又称“季经”。
10.避年:身体无病一年一行者称为“避年”。
11.暗经:终生不潮但是能受孕的,称为暗经。
12.激经:受孕初期仍能按月经周期有少量出血而无损于胎儿者,称为“激经”,又称“盛胎”、“垢胎”。
13.天癸:是肾精肾气充盛到一定程度时体内出现的具有促进生长、发育和生殖的一种精微物质。
14.月经产生的主要机理是:肾-天癸-冲任-胞宫轴。
15.肾在月经中的作用。
(JD)答:月经的产生,是肾-天癸-冲任-胞宫轴互相调节,并在全身脏腑、经络、气血的协调作用下,子宫定期藏泻的结果。
肾气在月经产生的过程中起主导作用。
肾主藏精,为先天之本,元阴元阳之宅,冲任之本,并能促进天癸的的成熟。
故有“经水出诸肾”之说。
16.从中医角度叙述肾在月经产生中的主导地位。
(LS)答:五脏的生理功能是化生和贮藏精、气、血、津液。
肾藏精、肝藏血、脾生血、心主血、肺主气、气帅血,在月经产生的生理中起主导作用。
①肾藏精,主生殖,是指肾具有生成、贮藏和施泻精气的作用,发挥其化生月经、主生殖的功能。
②肾为天癸之源,天癸至,月事以时下,天癸竭,月经断竭。
③肾为冲任之本,任通冲盛,月事以时下,任虚冲衰则经水断绝,然冲任的通盛以肾气盛为前提。
④肾为气血之根,血是月经的物质基础,气为血之帅,气血和调,经候如常,然气血之根在于肾,气血久虚,常从肾治,补肾益精,生化气血,以调经助孕。
⑤肾与胞宫相系,胞宫司月经,肾与冲、任、督脉相关,与胞宫相系,直接影响月经的产生与调节。
⑥肾与脑相通,直接参与月经的调节。
⑦肾为五脏阴阳之本,肾气调节机体的代谢和生理活动是通过肾中阴阳来实现的,肾中阴阳平衡协调才能维持机体生理,包括月经生理的正常。
综上所述,肾通过多渠道、多层次、多位点对月经的产生发挥主导作用。
●月经病1.月经病的治疗原则:一是重在治本以调经;二是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
2.试述月经病的治疗原则。
(XZ、PD)答:①重在治本调经,治本即消除导致月经病的病因病机。
调经是针对病机运用各种治法使月经恢复正常,采用补肾、扶脾、疏肝、调理气血、调治冲任、调养胞宫,以及调控肾-天癸-冲任-胞宫轴等法调治。
②临证中要分清先病和后病:如因经不调而后生他病者,当先调经,经调则他病除,若因他病而致经不调者,当先治他病,病去则经自调。
③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
●月经先期1.概念:月经提前7天以上,甚至10余日一行,连续两个周期以上者,称为“月经先期”,亦称“经期超前”、“经行先期”、“经早”、“经水不及期”。
2.病因病机:气虚—脾气虚、肾气虚;血热——阳盛血热、阴虚血热、肝郁血热(DX)。
3.辨证论治①脾气虚证——补脾益气,摄血调经——补中益气汤;②肾气虚证——补益肾气,固冲调经——固阴煎;③阳盛血热证——清热凉血调血——清经散;④阴虚血热证——养阴清热调经——两地汤;⑤肝郁血热证——疏肝清热,凉血调经——丹栀逍遥散;●月经后期1.概念:月经周期延后7天以上,甚至3~5个月一行者,称为“月经后期”,亦称“经行后期”、“月经落后”、“月经延后”、“经迟”。
2.病因病机虚证:肾虚、血虚、虚寒——经血不足,冲任不充,血海不能按时满溢;实证:血寒、气滞——血行不畅,冲任受阻,血海不能如期满溢3.治疗原则:虚者补之,实者泻之。
4.辨证论治①肾虚证——补肾养血调经——当归地黄饮;②血虚证——补血益气调经——大补元煎;③血寒证——扶阳祛寒调经——温经汤《金贵要略》;④实寒症——温经散寒调经——温经汤《妇人大全良方》;⑤气滞证——理气行滞调经——乌药汤;●月经先后无定期1.概念:月经周期时或提前时或延后7天以上,连续三个周期以上者,称为“月经先后无定期”。
又称“经水向后无定期”、“月经愆期”、“乱经”。
2.辨证论治①肝郁证——疏肝理气调经——逍遥散;②肾虚证——补肾调经——固阴煎;●月经过多1.概念:月经量较正常明显增多,而周期基本正常者,称为月经过多。
亦称“经水过多”。
2.病因:气虚、血热、血瘀。
病机:冲任不固,经血失于制约。
3.辨证论治①气虚证——补气摄血固冲——举元煎;②血热证——清热凉血,固冲止血——保阴煎加地榆、茜草、马齿苋;③血瘀证——活血化瘀止血——失笑散加益母草、三七、茜草。
●月经过少1.概念:月经周期正常,月经量明显减少,或行经时间不足两天,甚或点滴即净者,称为“月经过少”。
古籍有称“经水涩少”、“经水少”、“经量过少”。
2.辨证论治①肾虚证——补肾益精,养血调经——归肾丸;②血虚证——养血益气调经——滋血汤;③血瘀证——活血化瘀调经——桃红四物汤;④痰湿证——化痰燥湿调经——苍附导痰丸;●经期延长1.概念:月经周期基本正常,行经时间超过7天以上,甚或淋漓半月方净者,称为“经期延长”。
又称“月水不断”、“经事延长”。
2.病因病急:①气虚:冲任失约;②血热:热扰冲任:血海不宁;③血瘀:瘀阻冲任,血不循经。
3.辨证论治①气虚证——补气摄血,固冲调经——举元煎加阿胶、炒艾叶、乌贼骨。
②虚热证——养阴清热止血;③血瘀证——活血祛瘀止血;——桃红四物汤合失笑散;●经间期出血1.概念:两次月经中间,即氤氲之时,出现周期性的少量阴道出血,称为经间期出血。
相当于西医学排卵期出血,长久失治误治可发展为崩漏。
2.病因:肾阴虚、湿热、血瘀(TK/XZ)。
3.辨证论治①肾阴虚证——滋养肾阴,固冲止血——两地汤合二至丸;②湿热证——清利湿热,固冲止血——清肝止淋汤;③血瘀证——化瘀止血——逐瘀止血汤;●崩漏1.崩漏:是月经的周期、经期、经量发生严重失常的病症,是指经血非时爆下不止或淋漓不净,前者谓之崩中,后者谓之漏下。
2.病因:脾虚、肾虚、血热和瘀血。
病机:冲任损伤,不能制约经血,使子宫藏泻失常。
3.简述治崩三法。
(TK)答:塞流:即止血,用于崩漏之际,急当塞流止血防脱。
澄源:即正本清源,亦是求因治本,是治疗崩漏的重要阶段。
一般用于出血缓解后的辨证论治。
复旧:即固本善后,是巩固崩漏治疗的重要阶段,用于止血后恢复健康,根据不同年龄阶段选择不同的治法,如补肾、扶脾、疏肝,三经同调一调整月经周期,或促排卵使身体恢复正常。
4.简述崩漏的治疗原则和治疗大法。
答:治则: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
治疗大法:灵活运用塞流、澄源、复旧三法,塞流即止血,澄源即求因治本,根据肾虚、脾虚、血热、血瘀的不同,复旧即使调理善后。
5.最有意义的检查:诊刮和病检。
6.辨证论治①脾虚证——补气摄血,固冲止崩——固本止崩汤;②肾气虚证——补肾益气,固冲止血——加减苁蓉菟丝子丸加党参、黄芪、阿胶;③肾阳虚证——温肾益气,固冲止血——右归丸加党参、黄芪、三七;④肾阴虚证——滋肾益阴,固冲止血——左归丸合二至丸或滋阴固气汤;⑤虚热证——养阴清热,固冲止血——上下相资汤;⑥实热证——清热凉血,固冲止血——清热固经汤;⑦血瘀证——活血化瘀,固冲止血——逐瘀止血汤或将军斩关汤;●闭经1.闭经:女子年逾16岁,月经尚未来潮,或月经周期已建立后又中断6个月以上或月经停闭超过了3个月经周期者,称为闭经。
中医学称之为“经闭”、“不月”、“月事不来”、“经水不通”。
2.西医根据闭经部位的分为:子宫性闭经、卵巢性闭经、垂体性闭经、下丘脑性闭经、其他内分泌异常性闭经。
3.治疗原则:虚者补之,实者泻之,虚实夹杂,补中有通,攻中有养。
4.辨证论治(XZ/TK)①气血虚弱证——益气养血调经——人参养荣汤;②肾气亏损——补肾益气,调理冲任——加减苁蓉菟丝子丸加淫羊藿、紫河车;③阴虚血燥证——养阴清热调经——加减一阴煎加丹参、黄精、女贞子、制香附;④气滞血瘀证——理气活血,祛瘀通经——血府逐瘀汤;⑤痰湿阻滞证——健脾燥湿化痰,活血调经——四君子汤合苍附导痰丸;●痛经1.痛经:妇女正值经期或行经前后,出现周期性小腹疼痛,或痛引腰骶,甚至剧痛晕厥者,称为痛经,又称“经行腹痛”。
2.原发性痛经:是指生殖器无器质性病变痛经者,又称功能性痛经。
以青少年女性多见。
3.继发性痛经:由于盆腔器质性病变如子宫内膜异位症、子宫腺肌病、盆腔炎、或宫颈狭窄等引起的为继发性痛经,多见于育龄期妇女。
4.病机:不通则痛,不荣则痛。
5.辨证论治①气滞血瘀证——理气行滞,化瘀止痛——膈下逐瘀汤;②寒凝血瘀证——温经散寒,化瘀止痛——少腹逐瘀汤;③湿热瘀阻证——清热除湿,化瘀止痛——清热调经汤加车前子、薏苡仁、败酱草。
④气血虚弱正——益气养血,调经止痛——圣愈汤;⑤肾气亏损证——补肾益精养血止痛——调肝汤或益肾调经汤;●月经病小结1.鉴别月经先期、月经过多及崩漏。
答:月经先期是月经周期的缩短,在经量和行经时间上无明显改变。
经期延长是行经时间的延长,经量和行经周期正常。
而崩漏是月经周期、经期、经量发生严重的失常。
2.鉴别月经后期、月经过少及闭经。
答:月经后期是指月经周期的延长,在行经和经量上若不合并其他病无明显改变。
月经过少主要是指经量发生改变,变少,每月低于20mL。
闭经则指是女子年满十六岁月经未来潮,或月经周期建立后又中断6个月以上或月经停闭超过了3个月经周期,月经无的来潮。
3.血瘀导致的月经病有:月经过多、月经过少、经期延长、经间期出血、崩漏、闭经、痛经。
●带下病1.广义带下病:泛指经带胎产杂等妇科疾病,因为多发生在带脉以下,故称带下病。
2.狭义的带下分为病理性和生理性。
3.生理性带下:属于妇女体内的一种阴液,是由胞宫盛润于阴道的白色或透明,无特殊气味的黏液,其量不多。
见于月经期前后、排卵期、妊娠带下量增多而无其它不适症状者。
4.病理性带下(带下病):指带下明显增多或减少,色、质、气味发生异常,或伴有全身或局部症状者。
●带下过多1.阴道炎的鉴别①念珠菌性阴道炎——凝乳状、或豆腐渣样、质稀薄而有臭气。
外阴奇痒难忍。
②滴虫性阴道炎——灰黄或黄绿色,稀薄,或成脓性状,腥臭味,有泡沫。
③细菌性阴道病——淡黄色或血样脓性赤带,质稀。
外阴坠胀,灼热或疼痛。
④老年性阴道炎——稀薄淡黄,或赤白,甚者为脓性。
阴道烧灼感。
2.治疗大法:健脾升阳除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