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业知识创新体系的构建与思考

合集下载

加强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的初步思索

加强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的初步思索

加强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的初步思索作者:王立华王春红韩叶来源:《农民致富之友(上半月)》 2019年第20期科学技术已成为推动世界各国农业发展的强大动力,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可以在很大程度上促进科技发展进步。

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国的农业技术研发、集成和示范推广和农业科技取得了长足发展和进步,科技创新体系建设日趋完善。

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发展相对滞后,农业科技创新也面临许多新情况、新问题、新挑战。

1、存在的主要问题(1)管理体制机制不健全,科研资源浪费严重。

目前我国的科技体制、科研机制、科研政策和相关法律法规不完善,一定程度上存在实际投入、科研方向与实际市场需求相脱钩、相脱节的情况。

不同专业、不同学科间相互交叉,综合性较强的大型科研课题较少。

此外,在管理方式和运行体制上,还存在分兵作战、条块分割、层次叠加、组织分散等问题,在利益分配机制和奖励措施上办法不多、僵化滞后,科研项目的长期性、连续性支持机制仍需完,研究任务仍然重复多、交叉少,各自为战现象依然严峻,难以适应农业市场化、国际化和现代化的发展形势和需要。

(2)科研平台基础薄弱,创新能力略显不足。

农业科技是基础性、公益性的体系,涉及到的部门单位较多,比如涉农科研院所、大专院校等,多数不以盈利为目的,归口部门分散,人员及实验室配置不合理,有的致使重复使用,难以共享共用,公共资源重复设置较为常见,浪费现象较为严重,项目资金的投入不足,科技创新基础条件薄弱,难以形成大的合力,增长幅度缓慢,总量不足。

此外,在人员配备、技术储备还不匹配,资源共享机制尚未健全。

(3)高端人才严重匮乏,科技创新后劲不强。

多年来,我省高科技人才流失严重,农业科技创新高层次人才总量不足,科技创新型领军人才尤其缺乏,人才“断层”矛盾比较突出,国内外智力资源引进力度不大。

高端领军人才、拔尖人才和重点学科带头人数量明显不足,导致高新农业技术研究缺乏方向性和引导性,学科号召力和影响力不足。

此外,普遍缺少熟悉市场需求、能够从事人员管理和企业管理高端人才,在农业科技推广应用和农业产业开发上后劲不足,影响农业科技创新推进步伐。

构建中国特色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

构建中国特色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

内容摘要:与工业科技创新相比,农业科技创新具有涉及学科多、制约因素多、创新链条长、应用主体分散、外部性强等特殊性,农业科技创新的不确定性更大、综合技术集成要求更高、技术集成应用的组织难度更大、创新激励更为不足。

我国农业资源禀赋先天不足、大国小农以及农业企业小而散的特殊国情,决定了我国农业科技创新与发达国家在技术模式选择、创新主体结构以及技术推广方式上存在明显差异。

应以新型举国体制构建中国特色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通过优化整合构建统分结合的农业科技创新网络,通过强化结点链接重塑全产业链农业科技创新体系,通过发展社会化服务提升农业技术推广效率,通过加大投入、改革机制提升农业科研与教育质量。

关键词:农业科技创新体系,新型举国体制,特殊性农业科技创新具有不同于工业科技创新的特征,我国农业资源禀赋条件与大国小农特征决定了我国农业科技创新必须走适应我国国情的发展之路。

因此,应认清农业科技创新的特殊性、找准我国农业科技创新面临的特定约束、抓住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的关键要害,以新型举国体制构建中国特色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

一、与工业科技创新相比,农业科技创新有其特殊性(一)农业科技创新制约因素更多,创新周期更长、不确定性更大工业科技创新主要在实验室等人工控制环境下进行,创新成果在标准化工厂环境中应用。

而农业科技创新受动植物生长周期和农业生产季节性的制约,研发周期较长,产品创新迭代速度慢。

工业产品创新迭代快,例如,汽车全新车型开发周期为1到3年,车型改款只需4到15个月,芯片和手机分别为1到3年和3到12个月更新一代产品。

而农作物生物育种平均需要13年,杂交育种也需要5到10年,家畜常规育种需要15到30年,采用基因组选育等新技术至少要7到15年。

同时,农业科技创新受水土、气候和生物自身等不可控因素影响大,创新成功率较低、不确定性较大。

生物育种前期基础性研究阶段成功率仅有5%,中期应用研究阶段成功率仅为25%。

(二)农业科技创新涉及学科更多、领域更广,对综合技术集成的要求更高与工业科技创新相比,农业科技创新的学科跨度更大、技术交叉的领域更广。

试论如何构建我国农业科技创新体系

试论如何构建我国农业科技创新体系

其次 , 建立农业投入 的新机 制。一是要完善政府对农 业 、 农 民、 农村 的支持 和保护体 系 , 加大保 护力度 , 提高农业 的 比 较效益 , 形成 向农业投资 的激励机 制和内在的市场动力机制 。 二是应完 善政 府支持方 式 , 用政府财政 补助 、 采 财政 贴息 、 税 收和贷款优惠等方 式 , 引导各种 经济成分投资农业 , 鼓励和扶 持各类工商企业进入农业领 域 ,这样既能发挥 以财政投入吸
查, 现在农村中小学教师年龄在4 岁 以上 的已经很普遍 , 5 不少 农村地 区学校达 ̄ 4 %~ 0 10 5 %以上 , 1 这意味着在不远的将来 , 大 批教师退休 , 面临严重断层危机 。建议在4 万亿扩大 国内需求
的投 资 中列 出专 项 ,把 发 展 农 村 义 务 教 育 作 为 国家 拉 动 内需


成 一支 高素质 的农业科技 产业 化队伍 ,缺乏高层次 的科技成
果 与技术 开发人 才、 高技能 的实用技术培训人 才、 高水平企业 经营管理人才和市场 营销人才 。
( ) 四 农业科技人才流失严重
我 国作 为 农 业 大 国 , 一 项 农 业 科 研 成 果 只要 投入 生 产 , 每
( ) 一 农业科研机构力量分散 我 国农业科研机构职能交叉 , 力量分散 , 一定程 度上存在 低水平重复研究 的弊端 。传 统的科技体制造成研发 项 目多头 下达 , 目之间相互重叠 , 项 必然受到多头管理 。如国家 的“6 ” 8 3 计划 、 攀登计 划 、 国家 自然科 学基金 项 目, 农业 部“ 4 ” 划 、 98计 跨越计 划 , 技部“ 7 ” 科 93 计划 , 各省 的农业 科研 与科 技产业 化 重点项 目等等 。众多项 目内容相 近、 出多 门 , 政 最终 导致 农业 科研条块分割、 力量分散、 重复研究等扭 曲现象 的出现 。 ( ) 二 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困难 长期 以来 由于受 到科技体制 和运行 机制等 因素影 响 , 农 业科研与经济未能紧密结合 , 农业科技与农业生 产 、 农村 经济 发展 和农 民增收脱节状况 比较严 重。据调查 ,0 0 以来 , 20 年 每 年我 国取得农业科 技成 果60 多个 , 00 但转化率不 足5 %, 0 而发 达 国家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已经达 到8 %以上 。 0 科研方向与经 济建设需求方 向的偏离 ,造成 了我 国农 业科技革命滞后 的现

构建中 国特色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

构建中 国特色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

构建中国特色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构建中国特色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关乎国家的粮食安全和社会稳定。

在当今时代,科技创新已成为推动农业发展的关键力量。

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对于实现农业现代化、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促进农民增收和乡村振兴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但不是农业强国。

尽管在农业领域取得了显著成就,但仍面临着诸多挑战。

例如,资源环境约束日益加剧,耕地质量下降,水资源短缺;农业生产成本不断上升,农产品国际竞争力有待提高;农业生态环境问题突出,可持续发展面临压力等。

解决这些问题,迫切需要依靠科技创新,提高农业的质量效益和竞争力。

构建中国特色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要立足中国国情。

我国地域辽阔,气候和土壤条件差异大,农业生产经营方式多样。

因此,科技创新必须因地制宜,充分考虑不同地区的自然条件和农业发展需求。

在一些平原地区,可以重点发展大规模机械化农业;在山区和丘陵地带,要注重发展特色农业和生态农业。

同时,要关注农村人口众多、农业劳动力转移等现实情况,研发适合小规模农户的实用技术和设备。

加强农业科研投入是构建创新体系的重要保障。

政府应加大对农业科研的财政支持,设立专项资金,鼓励科研机构和高校开展农业基础研究和前沿技术探索。

同时,要引导社会资本投入农业科技领域,形成多元化的投入机制。

通过增加科研经费,改善科研条件,吸引和留住优秀的科研人才,提高农业科研创新能力。

人才是农业科技创新的核心。

要培养一支高素质的农业科技人才队伍,既要重视培养农业科研领域的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也要注重培养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人员和新型职业农民。

加强农业科研教育,改革农业院校的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培养具有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农业人才。

建立健全人才激励机制,提高农业科技人员的待遇和社会地位,为他们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和发展空间。

产学研结合是推动农业科技创新的有效途径。

加强农业科研机构、高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和应用。

新农村建设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

新农村建设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

新农村建设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一、现状分析当前,我国农业面临许多挑战,如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农业生产水平不高、农业科技创新不够活跃等。

为解决这些问题,新农村建设需要建立农业科技创新体系,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

二、加强科技支撑农业科技的发展对于新农村建设至关重要。

要加大对农业科技的投入,提高科技支撑力度,推动农业产业结构升级和农产品质量提升。

同时,应加强农业人才培养,提高农业科技创新能力。

三、建立农业科研机构为加强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应建立健全农业科研机构,培养高水平的农业科研人才,推动科技成果转化。

同时,建立科研机构与农民之间的联系,将科研成果与生产实践紧密结合,促进科技创新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

四、推进农业产业化农村农业产业化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

要支持农业产业化发展,构建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农业产业链,实现农业规模化经营。

此外,还应推动农业产品品牌化,提高产品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增加农民收入。

五、加强信息化建设信息化对于农业科技创新体系的建设至关重要。

要加强农业信息化建设,提高农民信息获取和利用能力。

通过数字农业、互联网技术等手段,提供农业技术咨询和远程培训,帮助农民提高生产能力和科技水平。

六、加强政策支持为推动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政府应加大政策支持力度。

制定相关扶持政策,鼓励企业、科研机构和农民参与农业科技创新。

同时,要加大对农业科技研发的财政投入,提供科技创新的经费保障。

七、加强农业科技示范农业科技示范是推动农业科技创新的有效手段。

要建立农业科技示范基地,推广先进种植、养殖和农业管理技术,为农民提供学习和体验的机会。

通过示范引导,带动全国范围内的农业科技创新。

八、促进农民参与农民是农业科技创新的主要力量。

要充分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增加农民参与农业科技创新的机会和渠道。

通过农民参与,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和创造力,推动创新成果的快速推广和应用。

九、加强国际合作农业科技创新是全球性问题,需要加强国际合作。

对农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的意见和建议

对农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的意见和建议
础。
合理 , 多人重 复工 作 , 工 时长 , 且 效 率 低; 工资不与劳动力相 对应 , 不 同 等 技 术 操 作 工作 , 领 同样 的 工 资 , 使 得 技 术 人 员 造 成 心 里 不 平 衡 .易 引 起 成 员 内 部矛盾 , 不利于部 门和谐发展 ; 职 位 晋 升 制 度 不 规 范 .没 有 明确 规 定 职 位 晋 升必备条件 , 致 使 职位 晋 升 模 棱 两 可 , 不 足 以 使 人 信 服 ;不 定 期 进 行 职业 贡
献 评 比活 动 。就 使 得 技 术 人 员 的 工 作
得 不 到 充 分 的认 可 ,也 不 利 于 人 员 友 善相处 ; 还 有 就 是 管 理 监督 不 到 位 等 。 这 些 农 业 技 术 创 新 体 制 中 存 在 的 问 题 繁 多 且 十 分 严 重 ,迫 在 眉 睫 .急 待 处
理 。
农 业 技 术 上 的政 策 与 法 律 保 证 相 对 薄 弱. 因此 , 必 须 建 全 农 业 技 术 相 关 的法 律 法 规 体 系 ,保 障农 业 技 术 事 业 能 够 顺 利 健 康 发 展 。应 该 随着 市 场 形 势 变 化与农 业 的不断 发展做 出适 当调整 , 不 断 补 充 和 完 善 。逐 渐形 成 系 统 性 农 业 技 术 法 律 体 系 ;加 大 相 关 农 业 部 分 监 督 和 执 法 力 度 ,确 保 农 业 技 术 创 新 工 作 顺 利 进 行 :通 过 政 策 和 法 律 来 支 持 和 确 保 财 政 的投 入 力 。同 时 要 鼓 励 些 企 业 、社 会 组 织 积极 参 与 到 农 业
操作实施 . 而现 有的农业技术有 限 , 无 存 在“ 以一敌 百 ” 的错 误 技 术 操 作 现 象 。 农 作 物 因不 适 应 土 壤 酸碱 度 、含 盐 量 等 出现 相 应 病 症 .造 成 多 地农 业 成 果 不佳 , 大面积倒伏 , 经 济 损 失 惨 重 。与 此 同时 , 国产 农 业 器 械 相 对 落 后 , 工 作 效率低下 , 出现 故 障 较 多 , 而 引 进 的先 进 的 农 业 器 械 成 本 高 ,后 期 的 维 修 保 养 缺 乏 相 关 人 员 的技 术 支 持 ,聘 请 专 业 的技 术 人 员 使 得 费 用 投 人 增 加 。而 政 府 、企 业 等 对 器 械 自主 创 新 资 金 投 入 少 ,研 发 出 的 机 械 仍 跟 不 上 时 代 的 潮流, 造 成 二 次 损失 。 这样不能进行 自 主 研 发 智 能 机 械 .更 新 农 业 技 术 体 系 的 现 状 ,严 重 危 害 着 我 国农 业 技 术 的 发展 , 有待解决 。 1 . 2农 业 技 术 创 新 体 制 的不 完 善 。 农 业 需 要 完 整 的 体 制 作 为 载 体 ,进 而 实 现 技 术 的 飞跃 , 但 是 目前 , 技 术 创 新 体 制 不 完 善 ,制 约着 农 业 技 术 的 改 革 与 发 展 。对 于基 层农 业 技 术 创 新 的 困 境 ,部 分 管 理 部 门 的 农 业 鼓 励 创 新 政 策 的定 制 与 实 情 相 不 适 .无 法 与 技 术 创 新 相 结 合 ,导 致 了 问 题 不 能 及 时 解 决。 与此同时 , 技 术体 制 上 人 员 分 配 不

农业科技创新的构建与优化研究

农业科技创新的构建与优化研究

农业科技创新的构建与优化研究农业科技创新是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所在。

构建和优化农业科技创新体系,能够为农业生产提供更有效、更可持续的技术支持,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本文将探讨农业科技创新的构建与优化,并提出相关的研究意见。

一、创新体系的构建农业科技创新的构建是为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科技支撑的基础。

在构建创新体系时,应注重以下几个方面:1.加强政府投入。

政府在农业科技创新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应当加大对农业科技研发的财政投入,提高科研经费的比例,并建立健全科技项目评估和资金管理制度,增加农业科技研发的社会化投入。

2.加强科研机构合作。

构建农业科技创新体系需要各相关科研机构之间的紧密合作与协同创新。

应当加强农业科研机构之间的交流与合作,组织开展联合攻关项目,促进科研成果的共享与转化。

3.提升农民的科技素养。

农民是农业科技创新的主体,他们应当具备一定的科技素养和创新能力。

因此,应当加强对农民的科技培训和教育,提高他们对新技术、新品种的接受程度,鼓励他们通过实践积累经验,参与到科技创新中来。

二、创新模式的优化除了构建科技创新体系,还需要优化创新模式,以提高农业科技创新的效率和成效。

在优化创新模式时,应重点关注以下几个方面:1.加强产学研结合。

农业科技创新需要立足实际需求,紧密结合农业生产实践与市场需求。

应当加强农业企业、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之间的合作,鼓励开展联合研发项目,促进科研成果的转化和推广应用。

2.推动农业科技创新平台建设。

建立和完善农业科技创新平台,如农业科技示范区、科技农场等,为科研机构、农业企业和农民提供交流合作的平台和便利条件。

同时,还可以建立线上科技创新平台,提供科技信息和技术指导,推动农业科技创新的普及和应用。

3.加强科技成果转化。

科技创新不仅仅在于技术的研发,更重要的是将科技成果转化为实际生产能力。

应当加强科技成果的推广和应用,提供技术支持和培训,鼓励科技创新成果的市场化运作,实现科技价值的最大化。

如何构建我国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_顾淑林

如何构建我国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_顾淑林

加强产学研合作是提高农业技术创新体系活力的重要举措 刘冬梅 ( 中国科学技术促进发展研究中心 副研究员 )
与工业部门中企业可以承担创新主体职能这一事实完全不同的是,农业技术创新要求更为完整和紧密 的创新链条。对应于我国农业分散农户的生产方式、 市场多样性需求的变化、 市场的价格风险, 以及科技前 期的大规模投入和风险产生的可能性, 现阶段我国农业技术创新的主体表现出多元化的态势, 即出现农业技 术创新体系内农业科研机构、 大专院校、 农业科技企业和农户并存的发展格局。 从农业技术创新的内容来看,农业科技企业对农业技术的研究与开发具有很强的选择性和局限性。私 人企业只对风险较低、 投资回报率高的农业技术的研发感兴趣, 如化肥、 农药等; 而其它领域, 如植物保护、 土 壤肥料等的农业技术创新只能依靠政府支持的农业科研机构、 大专院校来完成; 从而形成了以政府支持的农 业科研机构、 大专院校和农业科技企业在不同的农业技术创新领域承担着各自的创新任务, 共同构成农业技 术创新主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 农户作为农业生产经营主体、 农业技术创新的需求和使用主体, 参与到 农业技术创新的全过程, 不论是农业技术创新的需求、 技术创新的扩散, 还是新技术的效益回报都渗透着农 户行为。从某种意义上讲, 一些具有创新意识、 创新能力的农业科技示范户的行为已经构成农业技术创新活 动的一部分。 在多元化主体并存的背景下, 在强调不同主体各自分工的同时, 促进不同主体之间的联系与结合, 即加 强产学研的密切合作, 是现阶段提高农业技术创新体系活力的重要举措。 长期以来, 大院大所和农业高等院校作为国家财政支持的公益性研究机构, 是我国农业科技成果产生的 主要源泉。在此基础上, 目前我国农业产学研结合的形式主要可分为以下三个层次: 一是院所与地方之间的 合作, 如近年来在不同地区出现的院( 校) 县合作、 院( 校) 市合作等。另外, 科技特派员、 专家大院等农业技术 扩散形式, 其实也是由地方政府与院校联合展开的, 也可纳入此范围, 这类合作实质上是在两个行政单位之 间进行的, 带有很强的行政色彩, 一般不会产生利益分配上的分歧; 二是院所与企业之间的合作。这又可分 为两种具体形式, 一种是院所作为一个单位整体与企业上的技术合作, 另外一种是院所中的某些专家与企业

国内农业科技创新理论思考

国内农业科技创新理论思考

加强人才培养,完善人才激励机制
通过参加国际学术会议、合作研究等方式,加强与国际农业科技界的交流与合作,及时了解国际农业科技发展趋势。
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
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借鉴国际先进经验
积极引进和吸收国际先进农业科技成果和管理经验,推动我国农业科技创新的发展。
借鉴国际先进经验
积极参与国际农业科技标准制定和规则制定,提高我国在国际农业科技领域的话语权和影响力。
企业和科研机构共同开展技术研发和成果转化,提高科技创新的效益和竞争力。
政府提供政策支持、资金投入、人才培养等公共服务,引导和支持农业科技创新。
高校等教育机构为人才培养提供支撑,为农业科技创新提供人才保障。
04
农业科技创新的实践案例
科技创新
01
北京大兴区以科技创新为引领,发展现代农业产业。通过推广现代化的种植技术、智能化农业机械设备、高效节水灌溉系统等,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质量。

我国农业科技创新的现状与挑战
02
农业科技创新的核心领域
利用现代生物技术手段改良作物的遗传性状,提高产量、抗病性、耐逆性等。
遗传改良
利用微生物及其代谢产物开发新型生物农药,替代传统化学农药,减少环境污染和农产品残留。
生物农药
利用微生物资源开发高效生物肥料,提高土壤肥力,促进作物生长。
生物肥料
生物技术
生态修复
利用生态工程技术手段修复受损生态系统,提高生态服务功能和生态效益。
循环农业
推广循环经济理念,发展资源循环利用型农业,减少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
生态农业技术
高效农业技术
高产栽培技术
研究作物生长规律,推广高产、高效、优质的作物栽培技术,提高农业生产效益。

国内农业科技创新理论思考

国内农业科技创新理论思考

02
农业科技创新的现状与问题
国内农业科技创新的总体水平
总体水平提升
近年来,国内农业科技创新的总体水平不断提升,农业科技创新能力显著增强。
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
尽管国内农业科技创新取得了长足进步,但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仍存在一定差 距。
农业科技创新的主要成果与案例
主要成果
农业科技创新在种质资源创新、 现代农业技术、农业信息化和农 业机械化等领域取得了一系列重 要成果。
新技术二
区块链技术。区块链技术能够确保 农产品质量追溯的真实性与可信度 ,有助于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
前景
新技术在农业科技创新中的应用将 不断拓宽,推动农业生产方式转型 升级,实现高效、绿色、可持续的 农业发展。
农业科技创新推动乡村振兴与农业可持续发展
推动乡村振兴:农业科技创新有助于提高农业生产效益,改善农村生态环境,推动乡村产业 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
机遇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应用,农业科技创新为农业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 ,有望提高农业生产效率、改善农村环境、提升农产品品质,推动农业可持续 发展。
农业科技创新的定义与内涵
定义
农业科技创新是指通过科学研究、技 术开发和应用推广等手段,提高农业 生产效率、改善农村环境和促进农业 可持续发展的过程。
金融信贷支持
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农业 科技创新的信贷支持,为 科技企业提供低息贷款和 融资担保。
营造有利于农业科技创新的环境与氛围
1 2 3
优化创新生态
推动产学研用深度融合,加强科研机构、高校、 企业之间的合作与交流,形成良好的创新生态。
加强知识产权保护
完善农业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加大对侵权行为的 惩处力度,保障科技人员的创新成果得到合理回 报。

构筑未来农业之基——科技创新体系的构建

构筑未来农业之基——科技创新体系的构建

构筑未来农业之基——科技创新体系的构建在现代社会,随着人口的不断增长和资源的日益紧张,如何保障粮食安全、提升农业生产效率已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大挑战。

应对这一挑战,关键在于农业科技创新体系的构建,这不仅能够推动农业持续发展,还能实现农业与环境的和谐共生。

农业科技创新体系的核心在于整合资源,这包括人才、资金、技术等多方面的资源。

通过建立开放型的研究平台,鼓励国内外农业科技人才交流,可以有效集中智慧与力量,促进科技成果的产出。

同时,政府及相关部门应加大对农业科研的资金投入,为科技创新提供充足的物质基础。

推进农业科技创新还需注重成果转化。

科研成果只有转化为实际生产力,才能真正发挥其价值。

因此,建立健全从基础研究到技术开发、再到成果转化的应用体系至关重要。

这要求我们不仅要在实验室里培育新品种、探索新技术,更要将这些成果运用到田间地头,让农民直观感受到科技带来的实惠。

加强农业科技教育与普及也是不可忽视的一环。

通过开展科技培训,提高农民的科学种植技能,使他们成为现代农业生产的参与者和受益者。

此外,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如互联网、移动通信等手段,将科技知识以最快的速度传播到每一个农村角落,激发农民的创新意识,推广科学种植方法。

我们还须正视当前农业面临的环保压力,推动绿色科技创新,发展循环农业和生态农业。

这包括生物防治、土壤修复、节水灌溉等技术领域的研究,旨在减少化肥农药的使用,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

构建农业科技创新体系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政府、科研机构、教育部门以及农业生产者的共同努力。

在这一过程中,我们应坚持以人为本,确保科技创新服务于农民的实际需求,不断提高农业的综合竞争力,为我国的粮食安全和农业现代化贡献力量。

未来的农业将是一个高效、智能、绿色的产业,而科技创新无疑是实现这一愿景的关键所在。

浅析国家农业科技创新体系的构建

浅析国家农业科技创新体系的构建
20 ,:1 0 86 18—11 2
S adn gcl rl cecs hn ogA r ut a Si e i u n
浅析 国家 农业科技创新体 系的构建
李哲敏 信 丽媛 方宜文 张应禄 刘振 虎 董 照辉。 , , , , ,
L U h n—h DON Z a I Z e u , G h o—h i u。
( . gi l rl no t n船 1A r u ua f r i c t I ma o
,hn cdm a r u ua c ne, ei 00 1 C i ; C i A ae yo gi h rl i cs B i g10 8 ,hn a f c Se j n a
(.中国农业科学院信息研究所 , 1 北京 108 ; 天津农业科学 院信息研究所 , 0012 . 天津 309 ; 012
10 8 ) 00 1
3 .中国农业科 学院 , 北京 摘
要: 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是 实现农业 和农村经 济可持续 发展的必 由之路 , 是提高农业 国际竞争 力
的关键举措。本文探讨了我国国家农业科技创体系的内涵和构成, 提出了完善具有中国特色的农业科技创新
性、 区域 性 、 定 性 的 特征 , 决 定农 业 科 技创 新 稳 也
段 , 业 和农村 经 济 的持 续 发展 , 须 依赖农 业科 农 必 技革命 与创 新 。 因此 , 国家农 业 科 技 创 新 体 系 的 构建 , 于加快 我 国农业 科 技 自身 发展 、 对 推进 农业 国际化 、 而推 动 农 业 现 代化 进 程 具 有重 大 的 战 从
o ce c n e h o o y i g iu t e i i fs in e a d tc n lg n a rc l n Chna,a d p o wa d s g e t n n a u e o i e e c a — ur n utfr r u g si s a d me s r sf rCh n s h r o

农业发展创新思维与实践探索

农业发展创新思维与实践探索

农业发展创新思维与实践探索随着科技的迅速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农业发展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为了适应新时代的需求,农业发展需要创新思维与实践探索。

本文将探讨农业发展中的创新思维和实践,并分析其重要性和应用。

首先,农业发展需要创新思维来解决当前面临的问题。

创新思维是指在处理问题和解决挑战时采取新颖、独特和具有创造力的思考方式。

在农业领域,创新思维可以帮助农民和相关从业人员发现和利用潜在的机会,提高种植和养殖效率,追求可持续发展。

例如,利用科技手段,农业生产可以更加智能化、精细化,从而提高产量,并减少资源的浪费。

此外,创新思维还可以帮助农业从业者拓宽视野,接触到更多的行业和技术,寻找跨界合作的可能性,从而实现互利共赢。

其次,农业发展需要实践探索来验证创新思维的可行性。

创新思维需要通过实践来得到验证和应用,只有实践的检验才能体现出创新思维的价值和成果。

实践探索可以通过试验田、示范站、农业科技园等方式进行。

通过实践,农业从业者可以收集和分析数据,了解不同创新思维的效果,并进行相应的调整和改进。

同时,实践探索还可以促进经验的积累和分享,不断提高农民和专业人士的技能水平,推动农业发展的持续改善和创新。

农业发展中的创新思维和实践探索在很多领域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果。

例如,现代农业中的精准农业技术已经得到广泛的应用。

这种技术利用无人机、地理信息系统、传感器等现代科技手段,可以对农田进行精准的监测和管理,实现农业生产的高效和可持续发展。

同时,农业科技的创新也带来了更多的农产品多元化和高附加值的发展机会。

例如,在农产品加工方面,创新思维和实践探索的推动下,许多农产品的附加值得到提升,不仅可以满足市场需求,还可以为农民增加收入。

然而,在农业发展中应用创新思维和实践探索还存在一些挑战和难点。

首先,创新思维需要培养和激发。

农业从业者在长期的传统实践中,可能形成了一种固定的思维模式,不容易接受新的理念和方法。

因此,培养创新思维需要整个社会和教育体系的共同努力,包括提供更多的培训机会、创造良好的创新环境等。

对农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的意见和建议

对农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的意见和建议

对农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的意见和建议【摘要】近年来,在吸收西方先进技术的基础上不断提高自身农业技术的水平,创新管理体系,完善技术水平,针对当前技术中的不足,我们必须要调整现有的技术体系,促进农业技术创新体系的建设,推动我国农业的发展。

【关键词】农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意见0.前言一直以来,我国农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过程中都存在诸多问题亟待完善,下文就来分析下产生的原因,并结合具体的情况采取对策促进农业高新技术产生话,加强农业知识传播与技术推广,增加农民收入。

1.我国农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所面临的问题1.1当前我国农业科研综合实力弱,整合能力不足首先,学科结构与专业设置不够合理,而且交叉颇为严重,尽管多次调整,体系得到一定的改善,但在专业与机构设置仍然存在一定的不合理性,除了种植业学科多、其他学科少的问题外;传还存在统学科多、新兴学科少;产中领域研究学科多、产前、产后领域学科少等问题。

其次,农业科研机构与队伍大但不强,科研方向、任务调整斗殴无法满足新阶段年农业发展的需求,最典型的就是解决实际问题水平较差。

例如农业科研成果产生量与成果转化率不成正比,除了开发与推广上的问题外,科技成果的应用水平差也增加了转化难度的提高。

再次,农业科技项目还存在着常规技术研究多,但很少涉猎高新与实用技术,引进技术多单消化难度大,影响农业技术创新体系的发展进程。

最后是农业技术整合能力不足,最典型的就是农业科技团队几个身不强,尤其是立体研究分散,低水平重复较多,缺乏一直结构合理且高效精干的科研队伍。

另外就是农业技术创新能力不够,发展规模小、效益差,经营管理不够规范问题也颇为突出。

1.2农业技术创新资金不够,手段落后这是制约技术创新的主要因素,在农业技术上尤为明显。

首先是我国农业科研资金不足,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农业总产值的比值约为千分之二,仅是发达国家的百分之十。

同时农业科技成果推广费用不足,经费来源过于单一,而且不够稳定,影响推广的效率。

新农村建设的科学技术与知识创新体系建设策略

新农村建设的科学技术与知识创新体系建设策略

新农村建设的科学技术与知识创新体系建设策略一、引言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村面貌和发展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

为实现农村的全面振兴,推动农村现代化进程,新农村建设成为当前的重要任务之一。

而在新农村建设中,科学技术与知识创新体系的建设策略起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探讨新农村建设中科学技术与知识创新体系建设的策略。

二、科学技术与知识创新体系的重要性科学技术与知识创新体系是推动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支撑。

它能够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率,实现农村经济的转型升级。

通过科学技术的引进和创新,农村经济能够更加高效地进行生产和管理,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和产量。

同时,科学技术与知识创新体系还能够带动农村产业的升级,推动农村经济的多元化发展,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

三、加强科技人才培养要建设科学技术与知识创新体系,首先要加强科技人才的培养。

通过设立科研机构和科技创新平台,吸引高水平的科技人才来到农村,开展科技研究和知识创新,提高农村科技水平。

同时,加强农村教育的发展,培养更多具备科学技术背景的农村人才,提高农民的科技素质,推动农村产业的升级和发展。

四、加大科技创新投入科技创新需要资金和资源的支持。

在新农村建设中,要加大对科技创新的投入,提供充足的研发经费和资源支持,增加科技创新的成功率。

此外,还可以引导企业和农民参与科技创新,鼓励他们投入资金和资源,提高科技创新的积极性和效率。

五、建设科技创新平台建设科技创新平台是推进科技创新的重要手段。

可以通过建设农村科技示范园区、科技创新基地等平台,提供专业的设备和技术支持,吸引科技企业和科研机构进驻农村,开展科技研究和创新。

通过这些平台的建设,可以实现科技资源的共享和优势互补,促进农村科技创新能力的提升。

六、加强科技成果转化科技创新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因此,要加强科技成果的转化,将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为实际生产力,促进科技创新与农村经济的结合。

可以通过建立科技成果转化机构和科技成果推广平台等措施,将科技成果快速推向市场,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

农业研究与农业创新体系探析

农业研究与农业创新体系探析

农业研究与农业创新体系探析农业研究与农业创新体系是农业领域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们相辅相成,促进着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本文将对农业研究与农业创新体系进行探析。

农业研究是指对农业生产、农业技术和农业发展等方面进行系统研究的活动。

通过农业研究,可以获取农业领域的相关知识和信息,为农业生产提供科学依据。

农业研究的内容包括农业科学、农业工程和农业经济等方面。

农业研究的目标是提高农业生产效率、降低农业生产成本、增加农产品质量和丰收率等。

农业研究的方法包括实验室研究、田间试验和经济分析等。

农业创新体系是指由农业科研机构、农业企业和政府等组成的创新网络。

通过农业创新体系,可以实现农业知识的转化和应用,促进农业技术的推广和普及。

农业创新体系的任务是将研究成果转化为实际的生产力,推动农业的科技进步和创新发展。

农业创新体系的主要功能包括科技推广、技术培训和市场开发等。

在构建农业研究与农业创新体系时,需要重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要加强农业科研机构的建设和人才培养。

农业科研机构是农业研究和农业创新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加强其基础设施和装备建设,提高研究人员的科研水平。

要加强农业企业的创新能力。

农业企业是农业创新的主体,要鼓励企业增加研发投入,加强与科研机构和农民的合作,提高产品的竞争力。

要加强农业政策的支持和引导。

政府应加大对农业研究和农业创新的支持力度,制定出台相应的政策措施,鼓励农业科技进步和农业发展。

要加强农民的科技培训和市场准入。

农民是农业创新的主要对象和受益者,要加强对农民的科技培训,提高他们的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力,为他们提供适应农业需求的服务和支持。

农业研究与农业创新体系是农业发展的重要支撑,只有加强二者的结合和协同发展,才能实现农业生产效率的提高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农业发展创新的思考

农业发展创新的思考

农业发展创新的思考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农业发展创新变得越来越重要。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可以考虑以下几个方面:1. 科技创新:随着科技的进步,农业也可以借助先进的技术手段进行创新。

例如,可以利用无人机进行植物保护,使用传感器监测土壤的湿度和营养情况,利用大数据分析提高农产品质量和产量等。

通过与科技的结合,农业可以更加高效、可持续地发展。

2. 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在农业发展中,要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

可以通过推广有机农业和农业生态系统建设来实现。

有机农业注重自然和生态的平衡,减少化学农药和化学肥料的使用,保护土壤质量和水质。

农业生态系统建设则注重通过保护和修复自然生态系统来提高农业的可持续性。

3. 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在农业发展中,要注意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以适应市场需求和资源禀赋。

可以通过发展特色农业、农村旅游,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

同时,还可以加强农产品加工和农业物流的发展,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和市场销售能力。

4. 农业农村一体化发展:农业发展创新不仅仅是单一的农业问题,还需要将其与农村发展和乡村振兴相结合。

可以通过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农村教育和医疗水平,吸引年轻人回乡创业,从而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

5. 国际合作与农业创新:农业的发展离不开国际合作。

可以加强与其他国家和国际组织的交流与合作,共享农业科技、模式和经验。

可以通过引进外国农业技术和优良品种,推进国内农业的创新和发展。

总之,农业发展创新是一个复杂而长期的过程,需要政府、农民、科研院所、企业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

只有通过不断创新,农业才能更好地满足人们对食品的需求,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三农经济建设中的农业创新体系构建

三农经济建设中的农业创新体系构建

三农经济建设中的农业创新体系构建在三农经济建设中,农业创新体系构建是至关重要的一环。

农业创新体系是指为促进农业科技发展、提高农业生产力、推动农业现代化所建立的包括农业科研机构、农业企业、种植养殖农户等在内的一系列组织机构和合作关系。

农业创新体系构建的目的是建立起一个能够推动农业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的机制,从而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首先需要构建完善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

农业科技是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增加农民收入的关键。

在农业创新体系中,各级农业科研机构扮演着关键角色,应该加强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开展农业技术的研发和推广,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

此外,还应该建立起农业科技示范基地,为农民提供技术指导和培训,帮助他们掌握先进的种植养殖技术,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其次需要构建完善的农业产业化体系。

农业产业化是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途径,可以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增强农业的竞争力。

在农业创新体系中,应该鼓励农业企业加大对农业产业的投入,引导企业加强与科研机构、种植养殖农户的合作,共同推动农业产业的发展。

此外,政府也应该出台支持政策,鼓励企业投资农业产业,引导资源向农业产业倾斜,促进农业与工业、服务业的融合发展。

另外,需要构建完善的农业合作社体系。

农业合作社是农民自发组织起来进行生产、经营、服务等活动的组织形式,是促进农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有效途径。

在农业创新体系中,应该鼓励农民积极参与合作社建设,发挥合作社在资源整合、技术推广、市场开拓等方面的作用,推动农业合作社做大做强,实现规模化经营。

此外,政府也应该加大对农业合作社的支持力度,提供必要的政策支持和资金支持,为合作社的健康发展创造良好环境。

总而言之,农业创新体系构建是三农经济建设的基础和关键,只有不断完善农业创新体系,推动农业科技发展、产业化发展和合作社发展,才能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提高农民收入水平,促进乡村振兴。

希望通过各方的努力,能够建立起一个有利于农民、有利于农业、有利于农村的农业创新体系,推动三农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浅析我国农业技术创新体系的重构

浅析我国农业技术创新体系的重构

浅析我国农业技术创新体系的重构技术创新在现代农业经济增长中凸显的作用,使不断提高农业的技术创新能力成为加快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根本出路。

而对我国农业技术创新现状的考察则表明:现行农业技术创新体系的不合理是制约我国农业技术创新能力提高的关键性因素;要通过技术创新能力的提高促进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吏快发展,必须依据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技术创新的客观规律,对农业技术创新体系进行重构。

我国现行农业技术创新体系及其特点农业技术创新体系,是指由国家经济条件所决定而形成的各种地位不同、职能有异、相互作用的农业技术创新组织组成的网络性结构。

一个国家农业技术创新体系的形成以这个国家农业经济组织及经济体制为基础,农业技术创新体系是国民经济运行方式在农业技术创新活动中的结构性反映。

受农业经济基础条件及经济体制转型过程的影响,我国现行的农业技术创新体系仍然属于以农户经济组织为基础的政府主导型农业技术创新体系架构,其基本特点是:1,政府主导我国现行农业技术创新体系的一个最重要的特征是:政府是农业技术创新过程的基本发动者和主导者。

一方面,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基础地位、我国特定的经济社会发展阶段及农业生产的条件约束,使农业发展在我国,国民经济宏观层面上具有特殊重要意义。

农业发展不仅关系国民经济发展的全局,而且也关乎国计民生、社会稳定和国家政权的安全。

农业发展与社会稳定之间的密切相关性,使政府具有在社会层面上推动农业技术创新的内在需求,成为推动农业技术创新基本动因。

另一方面,受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政府作为社会经济资源重要占有者的地位,也使政府具有在社会层面上推动农业技术创新并主导其活动过程的必要条件。

技术创新与其它社会经济活动一样,需要付出成本并具备必要的成本支付条件。

在传统计划经济条件下,政府作为我国社会经济资源的唯一占有主体,使其必然成为具有农业技术创新成本支付条件的唯一主体形式。

改革开放以后,随着经济体制的转型,经济资源占有主体虽逐步呈现出多元化格局,但就我国目前的情况来看,政府无疑仍然是我国社会经济资源最主要的占有主体。

国内农业科技创新理论思考

国内农业科技创新理论思考

国内农业科技创新理论思考随着现代科技的快速发展,农业科技也在不断提升,成为国家发展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在这种情况下,农业科技创新也成为了国内农业发展的重点。

本文将从农业科技创新的概念、重要性、成果和未来发展等几个方面谈一谈国内农业科技创新的理论思考。

一、农业科技创新的概念农业科技创新指的是在传统的农业生产技术和管理方法的基础上,通过引进新的先进技术、新的管理模式和理念,来加强现代农业的科技含量,提高生产效率,促进农业转型升级和可持续发展。

二、农业科技创新的重要性农业是国家经济的基础,也是人们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产业。

农业科技的创新对于农业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1.提高生产效率通过科技创新,可以提高种植、养殖、加工等环节的效率,减少人工成本,降低生产成本,从而提高粮食、畜禽、水果等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满足社会日益增长的需求。

2.推动农产品转型升级在科技创新的推动下,农产品种植和加工都在不断地向精细化、智能化、绿色化等方向发展,使农产品更适应市场需求,增加其附加值和竞争力,推动农业转型升级。

3.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采用先进的科技手段,可以防治病虫害,提高抗逆性,有针对性地调控作物生长,减少农药和化肥的使用,保障农产品的质量和安全。

三、农业科技创新的成果近年来,国内农业科技创新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果。

1.作物新品种的培育工作取得丰硕成果。

如优质水稻、抗病抗旱新品种等的培育和推广,大大提高了粮食的产量和质量。

2.农业机械化、智能化水平的提高。

如智能化田间作业、精细化种植、机械化收获等,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

3.现代农业管理模式的推广应用。

如新型农业合作社、农业大数据、农业物联网等,提高了农业生产经营效益,促进了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四、未来发展方向但是,国内农业科技创新还存在一些问题。

如部分科技成果难以转化为实际生产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等等。

因此,下一步农业科技创新应该的方向:1.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加强与实际生产部门的合作,积极推进科技成果的落地和转化,不断提高科技成果的实用性和市场适用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农业知识创新体系的构建与思考长期以来,农业在中国都是作为基础产业而受到重视的,但即使进入21世纪,中国农业依然面临战略重视与客观投入不足的矛盾。

随着城市化和工业化的快速发展,我国的农业却依然面临基础薄弱、农民就业压力大、农业环境污染、土地和水等自然资源变得日益稀缺等新的问题和挑战。

在这种情况下中国的农业能否实现可持续发展?这在很大程度上将取决于我国农业知识创新和农业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能力。

在这个方面,我们将目光投向了同样是农业资源稀缺而农业却极其发达的西欧小国荷兰,期望从“小国大农业”的经验中找到一些有助于中国农业发展的借鉴。

标签:中国农业;知识创新系统;荷兰;借鉴农业是我国的立国之本,其基础性、战略安全性并没有因为全球化和中国经济的稳定增长而降低。

但是,随着世界经济、技术以及环境等的深刻变化,中国农业愈加面临一些严峻和紧迫的问题。

如生态环境与土壤污染、基因技术与粮食安全、城镇化与耕地保护和农业劳动力转移等。

这些问题的解决,有赖于知识和技术创新的进步与应用、农业与其他产业利益的平衡。

而农业知识创新体系的建立与完备,有望成为理顺上述各种技术、价值、利益之间的复杂关系的平台之一。

一、我国农业知识创新体系的基本现状与问题就特定的国家、国家内部的地区和特定的社区来说,它们在全球化过程中是获益还是受损,取决于其自身在农业转型过程中所处的位置及其所能适应的程度。

相比于美国这样的发达国家,中国人口众多而人均耕地占有量低,土地经营规模很小、结构零散,土地细碎化问题严重;从农村就业结构来看,全部劳动力中农业就业比例持续下降,农民就业压力日益加大,而务农收益却相对较低。

在这种情况下中国的农业能否实现可持续发展?这在很大程度上将取决于农业知识创新和农业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能力。

农业科研从立项、研究到成果最终转化为生产力是一个复杂的社会过程和庞大的系统工程,必须构建和依托国家农业知识创新体系这样的系统平台。

而目前中国的农业知识创新体系存在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方面由于农业科研、教育和推广之间严重脱节,致使农业技术进步缓慢。

例如,在我国已经取得的农业知识产权中,产权主体结构不够合理,主要表现为科教单位的知识产权占据主导地位,致使农业知识产权的转化效率深受影响;另一方面,现有的农业技术存在重量轻质(即注重提高农产品产量的技术而对提高其品质的技术关注不够)、重生产轻加工、重常规轻高新,以及重知识形态轻生产力形态的所谓“四重、四轻”的特点,从而使中国的农业知识创新体系没有发挥出其应有的促进农业增长的重任。

因此,创建一个有效的农业知识创新体系对于推进“生产技术先进、经营规模适度、市场竞争力强、生态环境可持续的中国特色新型农业现代化”十分必要。

对中国这样一个技术暂时相对落后而人口又众多的国家,农业关系到国家安全、社会安定以及工商业发展的物质资源供应和内需市场支撑。

在全球化与激烈的国际竞争环境下,中国的民族工业只有依靠农业、农民以及农村这个巨大的内需市场,才有生存发展和逐步壮大的可能。

中国的农业、农村和农民在全球经济中显示出的强大缓冲力量,为其他产业甚至整个国民经济提供了坚强的后盾。

因此,农业关系到整个中国的经济和战略安全。

农业知识创新是农业技术及应用的知识基础与源泉,是否能够建立一个合理、全面、系统的创新体系,直接影响中国农业的技术应用与进步以及国家的农业经济增长。

完备的农业知识创新体系,目的应该是为基础研究、战略与政策研究、应用与开发研究等创新活动提供服务,并全面系统地协调科研、推广和教育三个方面,使研究产生的成果最终转化为生产力和竞争力,从而真正促进农业和农村的发展。

而创新是一项系统化要求很高的活动,任何单一的因素无论有多重要,都离不开一个全面的、系统的综合平台。

只有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创新才能够有效地发挥作用,从而实现其最终的目标。

二、对荷兰农业知识创新体系的考察如何构建完备合理的农业知识创新体系?有没有可供借鉴的一些经验和启发?在这个方面,我们将目光投向了同样是农业资源稀缺而农业却极其发达的西欧小国荷兰。

荷兰是位于西欧的一个小国,人口1640万人,国土面积4.15万平方千米,其中陆地面积不到3.4万平方千米,仅相当于2个北京市的面积。

陆地面积的58%作为耕地和牧草地用于农业。

人均耕地与我国基本相当,不足 1.0亩,农业从业人员占就业人数的 3.1%。

然而,荷兰的农产品出口额位居世界第二,仅次于美国(2008年)。

农业人口不到世界农业总人口的0.02%、耕地不到世界耕地总面积的0.07%,但却生产了世界9%(且花卉等没有被计算在内)的农产品,荷兰农业也因此被惊叹为“奇迹”而为世人所瞩目。

成就荷兰“农业奇迹”的原因是多层次和多方面的,而在诸多的原因中,反响最为深远的莫过于以农民为核心建立的全国性农业知识创新体系。

荷兰农业知识创新体系是指农业科研、教育和推广系统三者协同发展形成的“OVO”(即荷兰文单词Onderzoek(研究)、V oorlichting(推广)和Onderwijs(教育)首字母的组合)三位一体。

研究、推广和教育被誉为荷兰农业发展和一体化经营的三个支柱,三者的紧密协作对荷兰农业长达百年持续稳定和引领世界农业前列的发展功不可没。

1.“OVO”的产生荷兰农业知识创新体系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的农业危机。

面对这场农业危机,荷兰政府没有采取法国和德国等所实施的消极保护主义,而是意识到必须开放市场,在市场开放的情况下积极建设自身的能力,把农业提高到新的水平,推动农业技术与经济的发展。

正是这项政策开创了私人部门与政府的密切合作,导致了农业知识创新体系的产生。

这种农业知识创新体系三个支柱的结合及其与农民的联系,成为荷兰农业的基础,给荷兰农业带来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是荷兰农业在一个多世纪里稳步发展并领先于世界农业的关键因素。

荷兰自1950年代以来,知识和技术的发展对农业劳动生产率增长的贡献每年都在4%以上。

为什么荷兰农业知识创新体系能够在产生之后就一举成功,且持续一个世纪之久?据笔者多年来对荷兰文化的了解,原因之一在于荷兰独特的地理、历史、文化和社会背景。

荷兰文化崇尚协商合作,即所有的利益相关者平等参与决策,通过对话和协商来解决问题,以避免剧烈的冲突和减少决策的失误。

从荷兰农业知识创新体系的运行机制中,我们可以看出协商制度对保障“OVO”功能的正常发挥起到了多么重要的作用。

2.“OVO”的运行“OVO”的运行是紧密围绕研究、教育和推广三个方面来进行的,即通过研究产生知识,通过教育传播知识,而通过推广将知识转化为实际应用的技术。

农业研究分为基础研究、战略与政策研究以及应用研究和开发性研究。

基础研究和战略研究是为了产生新知识和为政府提供决策依据,主要集中在大学和研究所进行;应用研究主要是将研究和实验成果用来解决生产和销售等环节中出现的实际问题。

应用研究一般在试验站和实验性企业中进行;开发性研究是保障科研成果快速转化为生产力的有效方式,一般由试验站和实验农场进行。

各类公司、私营企业和合作社也是开发性研究的重要参与者。

应用研究和开发性研究产生的成果最终只有转化为农民的生产力和竞争力才能够真正促进农业发展。

科研机构与试验站和推广部门的有机结合形成了荷兰高效的农业知识网络。

通过这个网络,农业研究的最新知识和技术成果能够迅速传播到每个农户并在全国推广普及。

农业推广主要由政府和民间的各种技术咨询服务组织进行。

荷兰的农业推广体系包含双向反馈:一方面,由大学和研究所以及试验站等产生的新技术和新知识会通过不同层次的网络,如各种合作社、育种公司、畜牧兽医站等普及到农户中间;另一方面,这些知识和技术的生产者们又不断从农场主那里获得反馈过来的要求,以便及时对技术进行改进和创新。

以这种方式,荷兰农业的很多研究能够快速有效地用来指导生产,从而转化为生产力。

不同层次的农业教育机构遍布整个荷兰,从初等职业教育学校,到高等职业教育农学院,再到正规的大学教育(指瓦赫宁根大学和乌得勒支兽医学院),农业教育包括各种级别的课程。

为了向农民传播新技术,各地还对这些技术进行实地示范,并定期举办各种短期培训班。

合作社和农场主组织也会经常到有关的大学和研究所去请相关人员上门来为农民进行培训。

通过各种形式灵活的方式,达到提升农村人力资本,使其能正确理解和运用农业科学知识,增强农业竞争力的目的。

总之,荷兰的“OVO”农业知识创新体系强调不同类型的研究、推广和教育机构之间协调一致,充分运用协商机制,既使研究机构产生的新知识、新方法和新技术等能够快速有效地传递到生产链的其他环节或者教育部门,又能使农场主或农民组织把在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很快反馈到研究部门。

当然,这个高度一致和协调的体系的运行,不完全是靠“看不见的手”在指挥,荷兰农业部在提供资金和参与管理方面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3.新的农业知识创新模式“OVO”农业知识创新体系以明确的创新目标、上下互动的作用方式,以及从政府职能部门到研究机构再到农民组织的广泛参与为特征,对促进荷兰农业的成功达半个世纪之后,其作用在上世纪90年代逐渐减弱。

原因之一在于全球一体化使相关各利益主体的一致性产生了分歧。

如以往农业创新的目标在于保障食物安全、合理配置农业生产资料、提高生产率和提供农业就业,如今,各主体利益的逐渐分化使得研究和创新的目标更为宽泛,不仅要反映农业部门单方面的利益,也要更多关注社会的其他方面。

图1荷兰农业研究与教育之间的关联图为了更好地适应这种变化,加强农业部门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和竞争力,从1996年开始,荷兰对农业知识创新体系进行了改革。

改革的重大举措之一是将原农业部所属瓦赫宁根农业大学和农业研究院所合并成荷兰瓦赫宁根大学及研究中心。

通过合并,形成以瓦赫宁根大学为主的基础研究、以原农业部所属研究院所为主的战略研究和以原农业部所属研究试验站为主的应用研究这样一个完整统一的农业研究体系,以保持荷兰农业研究在国际上的领先地位。

图1显示了改革后荷兰农业研究与教育之间的联系以及不同研究之间的关系。

在新的农业知识创新体系中,科研部门在专业化和综合性上有所变化。

保持一定的专业化有助于在日益国际化的背景下,保留必要的精锐力量,有效地应对竞争;而发展综合性则能从不同的专业和学科出发解决日益复杂的实际问题。

图2显示了改革之后瓦赫宁根大学多学科交叉的研究方法,它充分地体现了专业性与综合性的平衡,以及从不同层次对整个社会的关注。

图2瓦赫宁根大学及研究中心的方法论在这种新的农业知识创新模式中,政府重新审视了自身在创新体系和社会中的定位。

他们认为政府的角色主要是提供如景观、自然和环境等公共品,因此只对负有公共服务责任的研究所提供一定的经费,而将对农民的经济福利所承担的责任留给企业家(农场主)本人。

农科院则从全额拨款逐步变为自负盈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