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第一课时说课设计

合集下载

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 说课稿 教案 教学设计

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  说课稿  教案 教学设计

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一、教材分析本节教材主要介绍了大气的受热过程、热力环流和大气的水平运动三部分内容知识。

教材在处理三个框题时采用了由因导果、从整体到局部的方法。

大气的受热过程影响着大气的热状况,而大气的热状况即冷热不均匀则制约着大气的运动状态,是热力环流的根本原因。

热力环流是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包括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

教材在介绍热力环流的基础上,又从整体到局部,选择了与人类关系比较密切的大气的水平运动进行了比较详细的分析,教学设计过程中要注意三部分只是的内在联系,通过因果关系的推导和联想,发展学生的理解记忆,帮助学生系统掌握本节的知识。

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明确大气的热量来源,能运用图示说明大气的受热过程。

(2)了解大气保温作用的过程。

(3)掌握大气热力环流的基本原理,并能用事实解释自然界中的热力环流。

2、过程与方法:通过读图探讨使学生理解大气受热过程,利用图表分析归纳保温作用,运用图示理解热力环流的原理,培养学生读图、析图、绘图能力,提高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学习,理解常见的自然现象,从而建立科学的自然观及正确的环境观。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1、重点:(1)大气的受热过程和和大气保温作用的原理。

(2)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与绘画方法。

2、难点:(1)大气的保温作用。

(2)热力环流的形成。

五、教学过程【新课导入】从这节课开始我们学习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今天我们要学习第一节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为什么会冷热不均呢?这就跟大气的受热过程有关,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大气的受热过程。

知识点一:大气的受热过程过程(一)学生读图2.1,完成练习:1、大气受热过程,按热量传递顺序排列正确的()A.太阳辐射→地面吸收→大气削弱→大气辐射→地面辐射B.太阳辐射→大气削弱→地面辐射→大气辐射→地面吸收C.太阳辐射→大气削弱→地面吸收→地面辐射→大气辐射D.太阳辐射→大气辐射→大气削弱→地面吸收→地面辐射教师指导读图,用简单的图示表示出大气的受热过程,板书(如右图)练习2、近地面大气的直接热源是( )A.太阳B.云层C.地面D.大气结论:地面是近地面大气主要、直接的热源。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说课稿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说课稿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说课稿一、引言本次说课主题为《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属于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的教材内容。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了解地球大气运动的原因和特点,理解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现象。

本说课将结合学生的实际环境和生活经验,通过示意图、实例解释等多种形式,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该知识点。

二、教学目标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主要包括: 1. 知识目标:了解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现象,掌握其产生的原因和特点。

2. 能力目标:通过观察和实例分析,培养学生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地球大气运动的兴趣,关注环境变化并采取积极的行动。

三、教学重难点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主要包括: 1. 教学重点:介绍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现象及其特点。

2. 教学难点:通过实例解释,帮助学生理解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原理。

四、教学过程4.1 绪论(5分钟)•向学生提问:“你们有没有发现天气是如何变化的?”•引入本节课的主题,说明学习地球大气运动的重要性,为后续知识的学习做铺垫。

4.2 知识讲解(15分钟)4.2.1 大气运动的概念和特点•通过示意图,展示大气层的结构,并介绍大气运动的概念。

•讲解大气运动的特点,如宏观层面上的东、西风带分布,垂直层面上的对流运动等。

4.2.2 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介绍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现象,如地球不同地区的温度差异,以及由此引起的空气的密度差异。

•解释温压作用原理,即冷空气下沉、热空气上升的过程,并引导学生思考其原因与结果。

4.3 实例分析(20分钟)•分析实例一:阳光照射地表的过程–解释太阳辐射热量的不均匀分布现象,以及地气的相互作用。

–通过示意图和具体数字,展示阳光照射不同地区时地表温度的差异,以及由此引起的大气运动现象。

•分析实例二:地形对大气运动的影响–介绍地形对大气运动的影响,如山脉的阻挡作用和风的产生。

–通过实际案例,分析高山区和山谷地区的气温、气压差异与大气运动的关系。

《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说课稿

《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说课稿

《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说课稿《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说课稿范文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时常需要用到说课稿,写说课稿能有效帮助我们总结和提升讲课技巧。

如何把说课稿做到重点突出呢?以下是店铺为大家收集的《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说课稿范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说课稿范文1一、课标分析高中地理课程与九年义务教育阶段课程相衔接,是高中阶段学生学习地球科学知识、认识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关系、进一步掌握地理学习和地理研究方法、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的一门基础课程。

高中地理课程标准中指出,高中地理课程的培养目标要求学生不仅要掌握学习和探究地理问题的基本方法和技术手段,更要增强爱国主义情感,树立科学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和可持续发展观念;不仅要关注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学习的过程,以及情感、态度、行为的变化。

二、教材分析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本节教材为人教版高中地理教材必修模块1的第二章第一节“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

本节内容既是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的基础,又是大气运动的理论依据,对后面章节的教与学都具有重要作用。

同时,本节内容与日常生活联系紧密,体现课改理念,培养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有利于学生对地理问题的探究。

2、学习内容分析本节主要讲述三部分内容,包括:“大气的受热过程”、“热力环流”及“大气的水平运动——风”。

本课时重点分析了以下几个问题:第一是大气的组成及其作用;第二是大气的垂直分层;第三是大气的热力作用。

3、教学目标及确定依据(1)教学目标以高中地理课程标准中制定的教学目标为基础,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来衡量本节课程,具体可得出以下三个方面的教学目标:①课程标准:运用地图册图表说明第一是大气的组成及其作用。

②知识与技能方面:明确大气的热源,大气的各组成及大气的垂直分层;能用图示说明大气的各垂直分层及各层的大气情况及天气状况;了解大气的受热过程,大气对地表的作用以及阐述大气温室效应;并结合实际解释自然界中的生活现象对大气的削弱和保温作用做相关的讲解。

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 说课稿

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 说课稿

《2.1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说课稿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是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第二章第一节的内容,这一节主要包括大气受热过程,热力环流,大气的水平运动三部分,知识间采用了由因导果、从整体到局部的方法。

大气的受热过程影响着大气的热状况,而大气的热状况即冷热不均匀是热力环流的根本原因。

与人类关系较密切的大气的水平运动则是热力环流的细化和深化。

不仅如此,热力环流和风的形成,是大气运动最基本的原理与状态,也为后面学习“大气环流”奠定知识基础。

所以第一节为后面的内容作了铺垫,奠定了整章知识的基础。

二、教学目标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和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认知能力,我将教学目标定为:1、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冷热不均是引起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绘制在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和摩擦力的作用下风的方向。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绘制热力环流图,培养学生的绘图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使学生亲身经历到知识的形成过程中,在自主学习与合作交流中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

通过对城市热岛效应、海陆风等问题的探讨,使学生树立理论联系实际的观点。

三、教学重难点及其依据重点: 分析热力环流形成的过程与方法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是本课时的重点,它承接上面的大气受热过程的学习,是上面内容的继续,同时又是大气的水平运动的学习基础。

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热力环流过程分析方法和原理是进行知识迁移的前提,这部分内容因果关系、逻辑性强,要运用电教媒体设置情景,并着重讲解。

难点:风的形成和风向的确定这部分内容是对空气运动中水平运动的动力成因的分析。

尤其是近地面风的形成及风向的变化,也是下部分知识“气压带和风带”的基础,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摩擦力的作用及方向抽象,是难点知识。

四、教学方法本节课内容抽象,对于学生有一定难度,特别是风向的确定其中涉及一些物理知识,高一的学生已经初步掌握了一部分物理受力分析的知识,教学过程中应设计一些由浅入深的问题,并借助计算机演示手段,引导学生积极主动的获取知识,另外在教学中应注意运用教材提供的阅读材料及相关图像,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

《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说课稿

《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说课稿

《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说课稿《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说课稿临高中学叶荣川各位老师:您们好!我说课的题目是人教版一般高中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地理必修1其次章第一节《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第一学时), 下面我就这节课的设计说说我的想法。

一、课标解读:本节课标是“运用图表说明大气受热过程” 本条“标准”旨在熟悉导致大气运动的基本原理,为后面学习大气环流、天气系统以及全球气候变化打下理论基础。

这条“标准” 虽然简短,但它要求的内容是比较多的。

第一,作为自然环境组成要素,“标准”中的“大气”是指低层大气,其高度不超过对流层顶。

其次,大气受热过程,实际上是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和大气辐射之间相互转化的过程。

其中,大气温室效应及其作用是需要重点阐述的基本原理。

第三,学习大气受热过程,是为理解大气运动打基础,所以,大气热力环流是需要阐述的另一个基本原理。

第四,学习和说明大气受热过程,需要借助一些原理示意图,如大气温室效应示意图、大气热力环流形成示意图等。

二、同学分析:高一同学对高中地理新课程的学习要求和方法有了肯定了解,但读图分析力量、概括归纳、发散思维力量还有待提高。

尤其是本节内容涉及许多物理学问(力学的受力分析、热学中的辐射与大气热运动),这增加了本节内容学习的难度。

因此需要老师在加强引导的同时注意发挥同学主体地位,让同学在老师的指导下自主学习,逐步把握方法,培育力量。

三、教材分析我们采纳的人教版教材,和鲁教版、中地版、湘教版相比,此节内容结构相像。

差异较大的是“大气的受热过程”的编写,人教版做了比较大胆的处理。

我比较认同人教版和鲁教版的编写,“大气的受热过程”抽象、宏观、简单,符合新课程关于转变课程内容“繁、难、偏、旧”的要求。

依据课程标准的要求,本节教学时间2课时,通过上面的分析, 我认为第1课时可以学习大气的受热过程、热力环流这两大学问点。

”大气的受热过程”主要阐述是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大气辐射之间的能量转化,要同学明白大气的根本热源是太阳,而近地面大气的主要直接热源是地面。

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说课稿

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说课稿


大气运动是地球上各种气象现象的根本原因之一。通过深入理解冷热不均引 起的大气运动,我们可以更好地预测和应对气候变化及其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冷热不均引发的大气运动
1
热力学性质对大气运动影响的简要说明
了解气体的扩张和收缩如何导致气压的变化,从而引起大气运动。
2
冷热不均造成的大尺度环流运动
探讨赤道气压带、副热带高压带和极地气压带等大尺度环流系统的形成及其对气 候的影响。
3
局地风系统的形成与作用
解释局地地形、海陆风、季风和海洋表面温度变化等因素如何引发局地风系统。
气候变化对大气运动的影响
现代气候变化的原因
讨论人类活动如何导致全球气候 变化,以及温室气体增加对大气 运动的影响。
极端天气事件和海平面上 升的影响
研究气候变化如何引发更频繁和 更强烈的极端天气事件,并导致 海平面上升。
大规模天气现象:厄尔尼 诺和拉尼娜事件
深入探讨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现象 如何影响全球大气运动和气候变 化。
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说课 稿
在这个演示中,我们将探讨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气运动现象及其与冷热不均的关系。了解大气 层的构成结构和热力学性质对于理解这一现象至关重要。
大气运动概述
地球大气层的组成结构
了解大气层的分层结构以及各层的特性和功能。
太阳辐射和地球能量平衡的影响
深入了解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以及地球能量 平衡如何调节大气层中的温度分布。

《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说课稿

《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说课稿

《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说课稿《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说课稿1一、说教材《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位于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地理必修1第二章第一节。

这一节教材包含三部分内容,即大气的受热过程、热力环流和大气的水平运动。

本节课主要讲述大气运动中的热力环流,这是大气运动最基本的状态与原理,其内容是继续大气受热过程的学习,是学习大气水平运动的基础。

同时,也为后面学习“大气的水平运动”“气压带和风带”“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对大气环流的影响”“季风环流”“天气系统”“气候类型的成因”“洋流的成因”等做好铺垫,这些知识都是“热力环流”的具体体现和知识延伸,所以“热力环流”奠定了整个章节的基础,是第二章教材的教学重点。

二、说学情在地理的知识体系中,大气知识对学生来说还是比较难于掌握的。

其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学生的空间概念建立的还不牢靠;第二,学生暂时还不能将大气知识与物理知识联系起来;第三,短时间内不能将大气运动与地理环境联系起来。

所以,感到很难把握整个大气知识的思维线索,感到这些知识与应用无关。

生活中学生对许多的自然地理现象并不陌生,但很少能将其与相关大气的知识联系起来。

总的来说,对大气的了解,总是感到既陌生又熟悉。

课前学生的相关知识如大气压强与高度的关系,物体的热胀冷缩性质认识不足,部分学生空间概念建立不牢固,不清晰,所以本节课的学习对于学生有一定复杂度。

三、说教学目标1.能够运用示意图说明大气的受热过程。

2.学会运用示意图理解大气热力环流的过程,并能运用其原理解释海陆风、城市热岛效应等地理现象。

本课遵循由问题→多媒体演示和地理小实验获得感性认识→分析推理运动过程→归纳概括运动规律(理性认识)→给出实际生活案例→应用规律解决实际问题的教学主线,在此过程中进一步培养学生用分析、推理、归纳等方法学习地理知识。

1.对“热岛效应”的介绍和分析,让学生增强环保意识。

2.课余实验活动,激发学生亲自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

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说课

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说课

我已经理解了冷热不均引起大 气运动的基本原理和过程。
我能够掌握热力环流和大气环 流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我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和预 测天气和气候现象。
我对大气运动的探究产生了浓 厚的兴趣,希望进一步深入了
解。
拓展延伸:探究其他类型的大气运动
探究高空大气运动的特点和规律,如 急流、高空风等。
了解海洋对大气运动的影响,如海洋 性气候、海洋环流等。
• 特点:山谷风的风向以一天为周期,随昼夜交替而转换。白天风从山谷吹向山 坡,夜晚风从山坡吹向山谷。同时,山谷风的风力一般较弱,多在2-4级之间 。
城市热岛效应对局地气候影响
城市热岛效应的形成
城市中的建筑、道路等大量人工构筑物改变了下垫面的热力 属性,使得城市地区的气温高于周围乡村地区,形成城市热 岛效应。
研究地形对大气运动的影响,如山谷 风、城市热岛效应等。
深入探究气候变化与大气运动的关系, 如全球变暖、极端天气事件等。
THANKS FOR WATCHING
感谢您的观看
01
冷热不均是大气运动的根 本原因,导致大气中的压 力差异和风向变化。
02
热力环流是大气运动的 基本形式,包括垂直运 动和水平运动。
03
大气环流是地球上大规模 的大气运动现象,包括三 圈环流和季风环流。
04
大气运动对天气和气候 有重要影响,如引起降 水、温度变化等。
学生自我评价报告
01
02
03
04
对局地气候的影响
城市热岛效应会导致城市地区的气温升高、降水减少、风速 降低等气候变化。同时,城市热岛效应还会加剧城市大气污 染物的聚集和扩散,对城市居民的健康和生活环境造成不良 影响。
05 大气运动对天气和气候的 影响

第一节 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 说课稿

第一节 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 说课稿

第一节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说课稿一、说教材㈠课标解读内容标准:运用图表说明大气受热过程。

课标解读:①课标中的行为动词“说明”属于理解的知识水平②“课标”中的“大气”是指低层大气。

③学习和说明大气受热过程,需要借助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大气热力环流形成示意图等④了解大气的热量来源。

⑤大气受热过程,实际上是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和大气辐射之间相互转化的过程。

⑥学习大气受热过程是为理解大气运动奠定基础,所以大气热力环流是需要阐述的另一个基本原理。

㈡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本节课属于自然地理的基本原理范畴,是学生学习和将来走上社会必备的地理基础知识。

可为后面学习大气环流、天气系统以及全球气候变化打下理论基础。

㈢教学目标1、了解大气的能量来源和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大气辐射的性质。

2、运用图示、联系框图等说明大气的受热过程。

利用图表分析归纳“温室效应”。

3、通过实验、绘图等说明热力环流的形成4、运用大气受热及热力环流的基本原理解释现实生活中的地理问题。

5、通过了解大气运动的成因,感悟物质运动的规律和联系,并增强学生的大气环保意识㈣教学重点:大气受热过程及其应用,热力环流形成原理㈤教学难点:大气的保温作用,气温、气压、高度三者的关系二、说学情高一学生在初中阶段学习了“天气和气候”的初步知识,在必修1第一章已掌握了太阳辐射有关知识,对本课题已有一定的生活体验,而且具备一定的读图和分析能力,为本节课的学习打下基础。

但学生仍局限于感性认识,无法自主实现地理规律原理与个人经验的结合,对概念、理论的归纳能力较弱。

因此,教师必须采用有效的方法给予辅助,启发引导学生完成新知的建构。

三、说教法㈠教学理论:1、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2、脑科学有关原理㈡教学方法:读图分析法、案例分析法、问题探究法、实验法㈢教学手段:板图、多媒体辅助教学四、说学法1、会运用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和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及原理,解释现实生活中的大气现象。

2、会运用热力环流原理解释海陆风、城市风的形成及其影响。

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 说课稿 教案 教学设计

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   说课稿  教案 教学设计

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从容说课本节主要包括大气的受热过程、热力环流、大气水平运动三部分内容。

应重点分析讲解三个内容:①地面是大气的直接热源,此处可补充大气组成成分的内容。

大气受热过程环节过多,且都有一个专业名词(如大气吸收等,由此产生的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过多的环节及环节的前后顺序与过多的名词造成学习困难,应利用图示帮助理解。

②热力环流既是重点又是难点,可通过多媒体演示分析热力环流形成的过程与方法。

同时要结合第一章内容,理解太阳辐射在纬度间分布不均是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并归纳学习思路,热力环流形成的因果关系正确的顺序是:近地面空气的受热或冷却(气温差异是原因)→引起气流的上升或下沉运动(空气垂直运动是气温差异的结果)→导致同一水平面上气压的差异(水平气压梯度是空气垂直运动的结果)→大气的水平运动(风)。

③说明三个力与风的因果关系,讲解近地面风向的确定方法。

因为地转偏向力的概念比较抽象,它对大气运动方向的影响就成了难点,要强调在大气运动的方向上偏转。

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1.明确大气的热量来源,即导致大气运动的能量来源,使学生能运用图示说明大气的受热过程。

2.能阐述大气温室效应及其作用、大气热力环流等基本原理。

3.理解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和摩擦力对风向的影响,能运用图示解释风的形成,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并且能用理论知识指导实践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1.通过探讨使学生理解“太阳暖地面、地面暖大气、大气还地面”的原理。

2.利用图表分析归纳“温室效应”。

3.通过实验活动理解热力环流的原理。

4.理论联系实际,促进对“风的形成”的理解,学会在等压线图上判断某一地的风向。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树立辩证唯物主义观念,增强大气环境保护意识。

教学重点1.地面是大气的直接热源。

2.分析热力环流形成的过程与方法。

3.近地面风向确定方法。

教学难点1.大气受热过程。

2.热力环流。

3.地转偏向力对大气运动方向的影响。

精品地理说课稿第二章第一节《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第1课时

精品地理说课稿第二章第一节《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第1课时

第二章第一节《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第一课时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主要包括三部分内容,即大气的受热过程、热力环流和大气水平运动。

它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可以从三个角度进行分析:从教材体系来看,它是第二章的是基础,又是大气运动的理论依据,对后面章节的教与学都具有重要作用,且和日常生活联系紧密,体现课改理念培养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有利于学生对地理问题的探究。

从知识特点来看,本节课主要讲大气的受热过程与热力环流,这是本单元最基础的知识,是学生理解大气运动的最佳切入口,也为后面学习大气环流做好了铺垫。

从能力培养来看,在教材的学习中可以有效地渗透信息的提取、分析和运用,是培养学生地理能力的良好载体。

1、知识与技能目标:在知识上,明确大气的热量来源;能阐述大气温室效应及其作用。

在技能上,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并用理论知识指导实践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探究法学习大气的热量来源;图表分析归纳“温室效应”。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学习本节知识,树立辩证唯物主义观念,增强大气环境保护意识。

重点:地面是大气的直接热源;热力环流的形成原理。

难点:大气的受热过程。

依据:根据教学大纲所确定,热力环流是理解本课以及大气环流
1。

人教版地理必修1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word说课教案

人教版地理必修1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word说课教案

说课稿:第一节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第1课时)教材分析:大气受热过程是本节课的基础知识和重点,主要知识结论“地面是近地面大气主要的直接热源”是学习热力环流的基础,只有理解了地面是近地面大气主要的直接热源而不是太阳辐射,才能正确理解热力环流的形成原因、不同表表现形式。

热力环流是本节课的关键部分,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同时又是大气的水平运动的学习基础。

所以可以通过这部分内容学习来衡量学生掌握大气运动的程度,予于足够的重视。

重难点分析:●重点:大气的受热过程作为教学重点,这是因为它是认识大气运动的前提,也是解释诸如温室效应的具体地理现象的基础。

●难点:大气的受热过程是教学难点,这是因为学生缺少相应的物理学知识,学习障碍多。

温室效应、大气逆辐射和大气保温作用的关系也是教学难点,学生对这些概念容易混淆。

课标分析:●知识和技能:1.运用图表说明大气的受热过程。

2.通过实验说明热力环流的形成原理,能够用原理解释自然界中的热力环流。

●过程与方法:1.学生能说出大气的受热过程。

2.学生能运用图表分析说明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和大气的保温作用。

3.教师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进行探究。

学生的学习方式有自主学习、小组讨论、不同观点间的辩论。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通过对大气受热过程理解,能正确认识常见的自然现象,从而建立科学的世界观。

2.能将所学知识运用于实际,服务于社会。

学情分析:高一学生在初中阶段学习了“天气和气候”的初步知识,在必修1第一章已掌握了太阳辐射有关知识,对本课题已有一定的生活体验,而且具备一定的读图和分析能力,为本节课的学习打下基础。

但学生仍局限于感性认识,无法自主实现地理规律原理与个人经验的结合,对概念、理论的归纳能力较弱。

因此,教师必须采用有效的方法给予辅助,启发引导学生完成新知的建构。

教学方法:读图分析法、案例分析法、问题探究法、实验法学习方法:1.让学生重视图文转化,培养学生阅读地图的能力。

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说课稿

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说课稿

《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说课稿说引言老师好,我是×××,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选自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必修模块《地理1》第二章第一节。

下面,我将从教学理念、教材分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这5个方面进行我的说课。

一、说教学理念本节课最主要的教学理念是“以学生为主”的理念和合作学习理念。

在整个课程实施过程中,我为每个知识点准备了大量的文字和图片材料,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进行合作讨论并形成对知识点的理解,老师则从旁指引,协助学生开展学习活动。

二、教材分析(1)说教材内容本节内容是在学完了第一章《行星地球》这个宏观世界之后,来到相对微观的地球,学习与人类活动最为密切的大气层——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具有比较大的空间跳跃性。

本节分为三个次级知识点,分别是大气的受热过程、热力环流和大气的水平运动。

这节的内容是建立在前面一章的知识——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的基础上的,也是学习后面章节知识——气压带和风带知识的基础,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是本章的重点。

(2)说教学目标课程标准对本节课程的要求是运用图表说明大气的受热过程。

从标准可以看出大气运动的基本原理是本节课重要的知识点,是为后面学习热力环流、天气系统以及全球气候变化打下理论基础。

运用图表,说明了人教版的课本更注重学生智力发展,而不是灌输知识给学生。

根据课程标准要求,结合学生的情况,拟定如下教学目标。

①知识与技能运用示意图说明大气的受热过程,理解地面是近地面大气主要、直接的热源,阐述温室效应及其作用;运用图表说明大气运动的能量来源,能够绘制热力环流形成原理的过程图,并且能够用事实解释自然界中的热力环流现象;绘图并描述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近地面摩擦力对大气水平运动的影响;培养学生读图、绘图能力,提高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②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学习,体会合作学习方法的优点;通过对比分析地理过程图,形成对比、分析地图的一般方法。

《第一节 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教学设计(第一课时)

《第一节  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教学设计(第一课时)

《第一节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教学设计(第一课时)----e4a39bda-6ea5-11ec-af0a-7cb59b590d7d《第一节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教学设计(第一课时)“第一节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一班)教学设计学习目标:1.能用示意图说明大气的加热过程和隔热的基本原理。

2.学会运用示意图理解大气热力环流的过程,并能运用其原理解释海陆风、城市热岛效应等地理现象。

教学重点和难点:1。

大气加热过程2.热力环流中大气的运动过程教学方法:教学法、图表分析法、教学课时:3学时、教学过程:第一学时我们学习了行星地球,知道地球是宇宙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天体。

为什么说地球是颗特殊的天体?(学生回答:地球是太阳系中惟一有生命物质的天体,也是整个宇宙中惟一确知有生命物质的天体)。

如果地球上没有大气,也就没有生物界,没有人类及其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

大气是自然地理环境中最活跃的组成部分。

我们从这节课开始探讨地球上的大气。

【黑板书写】第二章地球大气【新课程介绍】播放唐代白居易的《大林寺桃花》动画。

为什么会出现“天下四月香尽,山庙桃花盛开”的现象?(学生讨论)山顶的温度低于山脚的温度。

山顶上的气温为什么比山麓的气温低些呢?这跟大气的受热有关系。

【板书】第一节: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一、大气的受热过程你知道近地表大气的成分吗?是的,低层大气是由干洁空气、水汽和固体杂质三部分组成的。

其中干洁空气是由多种气体混合组成的,主要成分是氮和氧,其次是氩、二氧化碳和臭氧等。

大气对太阳辐射具有吸收、反射和散射效应,这与不同的大气成分、波段和作用特征有关,如下所示:【提问】大气是怎样受热的呢?【投影显示】大气加热过程图【读图指导】大气中的一切物理过程都伴随着能量的转换,请阅读大气的受热过程图及教材“大气的受热过程”部分,思考:1.地球大气层最重要的能源是什么?2.近地表大气的主要和直接热源是什么?3.阅读图片,理解并说出大气的绝缘原理?[学生回答]省略[摘要和解释]1.地球大气最重要的能量来源是太阳辐射能。

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说课稿

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说课稿

《2.1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第一课时)》说课稿西平县杨庄高中地理教师董向娜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说课的题目是高中地理必修1第二章第一节《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第一学时),下面我就这节课的设计说说我的想法。

一、说教材1、本节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本节是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的第一节。

主要介绍了大气的受热过程、热力环流、大气的水平运动三部分知识,它是第二章的基础,又是大气运动的理论依据,对后面章节的教与学都具有重要作用,且和日常生活联系紧密,有利于学生对地理问题的探究。

2、教学目标及确定依据(1)本节教学目标体现在三个方面:①知识与技能方面:明确大气的热源;能用图示说明大气的受热过程;能阐述大气温室效应;掌握热力环流的形成原理,并且能够解释自然界中的热力环流。

②过程与方法:探究法学习大气的热量来源;图表分析大气的保温作用;联系实际理解热力环流的原理和风的形成。

③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树立辩证唯物主义观念、理论联系实际增强大气的环保意识,激发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

(2)确定依据①课标要求:运用图表说明大气的受热过程。

②本节内容:从大气冷热方面来探索大气的运动。

③教学要求:让学生对大气受热过程及热力环流的原理和风的形成有较高的认识。

3、教学重点、难点及确定依据(1)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地面是大气的热源;大气的保温作用;热力环流;教学难点:大气受热过程、热力环流。

(2)确定依据:①课标要求:运用图表说明大气的受热过程,绘制全球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

②本节内容是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

③热力环流涉及等温线、等压面难度大,和日常生活联系紧密。

④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比较缺乏,对大气的运动不易理解。

4、对教材的建议课标版教材,加强了整体性和综合性,但知识点上出现了断层。

应适当增加一些阅读材料比如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大气的热力作用等知识点来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增加学生对地理问题的探索欲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教版必修1第二章第一节
《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第一课时说课设计
福建省厦门市翔安区教研中心郑明进
一、说教材
㈠课标解读
内容标准:运用图表说明大气受热过程。

课标解读:①课标中的行为动词“说明”属于理解的知识水平②“课标”中的“大气”是指低层大气。

③学习和说明大气受热过程,需要借助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大气热力环流形成示意图等④了解大气的热量来源。

⑤大气受热过程,实际上是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和大气辐射之间相互转化的过程。

⑥学习大气受热过程是为理解大气运动奠定基础,所以大气热力环流是需要阐述的另一个基本原理。

㈡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课属于自然地理的基本原理范畴,是学生学习和将来走上社会必备的地理基础知识。

可为后面学习大气环流、天气系统以及全球气候变化打下理论基础。

㈢教学目标
1、了解大气的能量来源和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大气辐射的性质。

2、运用图示、联系框图等说明大气的受热过程。

利用图表分析归纳“温室效应”。

3、通过实验、绘图等说明热力环流的形成
4、运用大气受热及热力环流的基本原理解释现实生活中的地理问题。

5、通过了解大气运动的成因,感悟物质运动的规律和联系,并增强学生的大气环保意识
㈣教学重点:大气受热过程及其应用,热力环流形成原理
㈤教学难点:大气的保温作用,气温、气压、高度三者的关系
二、说学情
高一学生在初中阶段学习了“天气和气候”的初步知识,在必修1第一章已掌握了太阳辐射有关知识,对本课题已有一定的生活体验,而且具备一定的读图和分析能力,为本节课的学习打下基础。

但学生仍局限于感性认识,无法自主实现地理规律原理与个
人经验的结合,对概念、理论的归纳能力较弱。

因此,教师必须采用有效的方法给予辅助,启发引导学生完成新知的建构。

三、说教法
㈠教学理论:1、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2、脑科学有关原理
㈡教学方法:读图分析法、案例分析法、问题探究法、实验法
㈢教学手段:板图、多媒体辅助教学
四、说学法
1、会运用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和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及原理,解释现实生活
中的大气现象。

2、会运用热力环流原理解释海陆风、城市风的形成及其影响。

3、会运用联系框图的方法归纳大气的受热过程及热力环流原理。

4、会运用观察、实验、分析等方法探究地理问题。

五、说过程
㈠导入新课
展示三张画好的静态模拟图,A松香烟垂直上升,B松香烟偏向蜡烛方向,C松香烟偏离蜡烛方向,让学生思考回答可能出现的现象,然后播放教师事先做好且拍摄下来的录像进行验证。

然后设问:为什么松香烟会这样运动呢?
设计意图:从生活实际入手,让学生感到生活中处处有地理,利于提高学习兴趣。

㈡大气的受热过程
1、问题情境
⑴青藏高原号称世界屋脊,太阳辐射强,而为什么气温低?
⑵世界最高峰乞力马扎罗山是非洲最高峰,号称“赤道雪峰”,其位于赤道地区,为什么山顶劫终年积雪呢?
⑶为什么一天最高气温出现在14时左右,而不是正午呢?
设计意图:联系学生的知识基础,为学生学习新知打下基础。

2、知识铺垫
以太阳辐射的定义导出太阳辐射波长情况和大气的垂直分层,强调太阳辐射因为温度高其能量主要集中在波长较短的可见光区,是属于短波辐射。

讲解大气辐射、地面辐射属于长波辐射,并强调大气受热中的“大气”是指对流层大气。

设计意图:采用讲解的方法,为学生达标做好知识铺垫。

3、读图探究
利用动画或板图展示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完成以下问题。

⑴进入大气的太阳辐射为什么箭头变细?
⑵大气对太阳辐射吸收情况如何?为什么?
⑶地面经太阳晒热后,热量如何传递?
⑷大气为什么能吸收大部分的地面辐射?
⑸大气增温后热量如何传递?
设计意图;采用问题思维链,指导学生读图,培养学生读图能力。

4、图解过程
教师引导学生完成联系框图,总结归纳大气的削弱作用及大气的保温作用。

设计意图:运用联系框图,符合脑科学原理,侧重能力培养和潜移默化的学法引导。

培养学生地理理性思维。

5、活动探究:小明家的农田3个月后就被征用了,但他想再抢种一季胡萝卜(需3个多月才能收成),有同学给他建议——盖上一层塑料薄膜,你认为这种方法可行吗?为什么?
设计意图:学习生活中的地理,可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习运用地理原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来稿选登]郑明进: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说课设计
作者:郑明进文章来源:本站来稿点击数:3386 更新时间:2007-9-2
㈢热力环流
1、实验探究:
学生在课前做大气环流地理实验,并拍摄实验过程录像。

课堂可播放大气环流实验录像,引导学生进行观察探究。

附:热力环流的实验设计
(1)实验用材:一个长约80厘米、高40厘米、宽40厘米的玻璃缸,一块胶合板(一侧开有一个小孔)或塑料薄膜,一小盆热水,一小盆冰块,一支弯曲的玻璃管,几支香,一个打火机,一块黑布,一块香皂。

(2)实验步骤:
A、实验前先在玻璃缸内壁用香皂轻涂一次,目的是预防热水放进去后在内壁凝结成水珠,影响实验效果。

B、用黑布遮住玻璃缸面向讲台的一侧,因为烟是白色的,这样的目的是为了更明显看到烟的运动方向。

C、把一小盆热水和一小盆冰块分别放入玻璃缸内的
两侧,迅速在缸顶盖上胶合板,小孔对着装冰块的小盆。

D、点燃几支香,让烟通过玻璃管慢慢流进玻璃缸内。

E、观察烟的运动方向——烟会在冰块一方下沉,然后流向热水一方,再上升,在上空再流回冰块一侧,形成热力环流。

(3)实验结论:由于近地面的冷热不均导致空气的上升或下沉,在同一水平面形成气压差,空气由气压高处流向气压低处,从而形成热力环流。

设计意图:采用实验法,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中进行知识的建构,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能力。

2、绘图深化:
教师引导学生根据实验绘出热力环流的简略示意图,并展示部分学生的作品。

接着展示“热力环流动态图”,对学生作品进行评价,并从图中说明气温、气压、高度三者之间的关系。

设计意图:绘图深化,从感性认识到理性分析,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形成及对原理的深刻理解。

3、图解过程
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联系框图
4、活动探究
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绘制城郊热力环流示意图,导出城市风这一新名词。

接着展示海陆和山谷示意图,引导学生画图并得出“海陆风”和“山谷风”因受热不均而在不同时间风向不同。

四、总结提高
鼓励学生对本节课的知识进行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到了什么,有哪些问题还没有弄明白,需要老师同学的帮助。

然后教师进行总结,做好知识的深化。

设计意图:采用反思性学习,帮助学生形成比较系统的知识体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