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设计教案

合集下载

机械设计基础课教案

机械设计基础课教案

机械设计基础课教案一、课程介绍1. 课程背景: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是工科院校机械类专业的一门重要专业基础课程,旨在培养学生掌握机械设计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为后续专业课程学习和工程实践打下坚实基础。

2. 课程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机械设计的基本原理、方法和相关知识,具备一定的机械设计能力和创新意识,为将来从事机械设计工作奠定基础。

二、教学内容1. 机械设计的基本概念2. 机械零件的选材与制造3. 机械强度计算4. 机械传动设计5. 机械结构设计6. 机械设计实例分析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实际机械设计案例,提高学生的设计能力。

3. 实践教学法:引导学生参与实验、课程设计等实践活动,巩固理论知识。

4. 讨论法:鼓励学生提问、发表见解,提高课堂互动性。

四、教学安排1. 课时:共计32课时。

2. 教学方式:课堂讲授、案例分析、实践教学相结合。

3. 教学进度:第1-4课时:机械设计的基本概念第5-8课时:机械零件的选材与制造第9-12课时:机械强度计算第13-16课时:机械传动设计第17-20课时:机械结构设计第21-24课时:机械设计实例分析五、教学评价1. 平时成绩:考察学生的出勤、提问、讨论等课堂表现。

2. 实践成绩:评价学生在实验、课程设计等实践环节的表现。

3. 期末考试:测试学生对课程知识的掌握程度。

六、机械设计的基本流程1. 教学目标了解机械设计的基本流程,掌握各个阶段的主要任务和要求,培养学生进行机械设计的能力。

2. 教学内容设计前的准备工作方案设计详细设计设计验证与修改设计文件的编制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设计流程的各个阶段及注意事项。

实践教学法:引导学生参与实际设计项目,体会设计流程的重要性。

七、机械设计的创新与改进1. 教学目标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进行机械设计改进的能力。

2. 教学内容创新设计的原则与方法改进设计的思路与步骤创新与改进的实例分析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创新设计的基本原则与方法。

机械设计教案

机械设计教案

教材分析1.教材基本信息教材名称:机械设计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主编:濮良贵出版时间:2013年5月第9版2.章节内容第一章绪论第二章机械设计总论第三章机械零件的强度第四章摩擦、磨损及润滑第五章螺纹连接机螺旋传动第六章键、花键、物件连接和销联结第七章铆接、焊接、胶接和过盈连接第八章带传动第九章链传动第十章齿轮传动第十一章蜗杆传动第十二章滑动轴承第十三章滚动轴承第十四章联轴器和离合器第十五章轴第十六章弹簧第十七章机座和箱体第十八章减速器和变速器3.教学手段和方法教学方法:教师讲授、案例分析、集体讨论、个别回答、师生互动启发教学手段:课件演示、视频课件4.实训教学环节实训一:连接件认知(螺栓、键、销)实训二:传动部件认知(带、齿轮、蜗杆、链传动)实训三:轴系部件认知(轴、轴承、联轴器、离合器等)5.教材优缺点分析优点:《“十二五”普通高等教育本科国家级规划教材:机械设计(第9版)》是“十二五”普通高等教育本科国家级规划教材,是在西北工业大学机械原理及机械零件教研室编著,濮良贵、纪名刚主编《机械设计》(第八版)的基础上,根据教育部2011年制订的“机械设计课程教学基本要求”和编者多年来的教学实践经验,考虑加强学生素质教育和能力培养,结合拓宽专业面后的教学改革以及我国机械工业发展的需要修订而成的。

内容上能够反映现代机械设计的最新技术,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实用性。

书后附录有常用量的名称、单位、符号及换算关系。

教材覆盖面广,较为权威。

缺点:配套习题略少,没有配套的实验指导类教材6.参考教材机械设计指导手册(图书馆)机械设计课程设计机械设计习题集第1次 2学时单元标题:第一章绪论第二章机械设计总论课堂类别:理论教学目标:1、了解机器的组成;明确零件的概括分类及零件与机器的关系。

2、明确本课程的内容、性质和任务;注意本课程与先修课程及后续课程的关系和相应的学习方法。

3、深刻理解机械零件的失效形式及应满足的基本要求。

机械设计基础教案

机械设计基础教案

机械设计基础教案一、课程简介机械设计基础是机械工程专业的基础课程之一,旨在培养学生基本的机械设计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

本课程将重点介绍机械设计的基本原理、方法和工具,通过理论讲授和实践操作,使学生掌握常见机械零部件的设计、装配和工程分析的基本技能。

二、教学目标1. 掌握机械设计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2. 学习并熟练运用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进行模型建立和分析。

3. 能够独立进行简单机械零部件的设计和装配。

4. 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三、教学内容1. 机械设计基础概述- 机械设计的定义和作用- 机械设计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机械设计的发展趋势和应用领域2. 机械零部件设计- 机械零部件的功能和分类- 机械零部件的设计步骤和方法- 常见机械零部件的设计案例分析3. 机械装配设计- 机械装配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机械装配的设计规范和注意事项 - 机械装配的实际案例分析4. 机械工程图学- 机械图形学的基本概念和表示方法 - 工程图纸的绘制方法和符号规范 - 机械图学在机械设计中的应用5. 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工程分析- 常用的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介绍- 计算机辅助设计的基本操作和建模技术- 计算机辅助工程分析的基本原理和方法6. 机械设计实践- 选择一个适合的机械设计项目进行实践- 制定项目设计方案和计划- 完成机械零部件的设计、装配和工程分析四、教学方法1. 理论讲授:通过教师的讲解,向学生介绍机械设计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并利用案例分析加深学生的理解。

2. 实践操作:通过实验室实践操作,学生将学到的知识应用到实际的机械设计中,培养实际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应用:引导学生学习并熟练使用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进行机械零部件的建模和分析。

4. 课堂讨论和小组合作:通过课堂讨论和小组合作的形式,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

五、教学评估1. 平时表现:包括课堂参与、作业完成情况和实验室操作等。

机械设计课程设计教案

机械设计课程设计教案

机械设计课程设计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并掌握机械设计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2. 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

3. 使学生熟悉常用机械设计软件,提高计算机辅助设计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机械设计的基本概念机械设计的定义、目的和意义机械设计的基本原则和方法2. 机械零件的设计轴承和轴的设计传动机构设计(齿轮、链条、皮带等)联接件设计(螺栓、螺母、焊接等)3. 机械动力学基本概念和研究方法惯性力、力矩和运动规律动力学方程及其应用4. 机械强度计算材料力学性能的计算和选择零件的强度计算方法安全因数和寿命预测5. 计算机辅助设计(CAD)CAD软件的基本操作和功能参数化设计和三维建模机械设计实例分析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引导学生掌握机械设计的核心内容。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实际工程案例,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上机操作法:让学生动手操作CAD软件,提高计算机辅助设计的能力。

4. 小组讨论法:分组进行讨论和设计,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

四、教学资源1. 教材:机械设计手册、计算机辅助设计教材等。

2. 课件:PowerPoint、Flash等。

3. 软件:AutoCAD、SolidWorks等。

4. 网络资源:相关学术期刊、论文、视频教程等。

五、教学评价1. 平时成绩: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小组讨论参与度等。

2. 设计报告:评估学生在课程设计中的创新性、实用性、准确性等方面。

3. 期末考试:测试学生对机械设计基本原理和方法的掌握程度。

六、教学安排1. 课时:共计32课时,包括16次课,每次2课时。

2. 课程安排:第1-4课时:机械设计的基本概念第5-8课时:机械零件的设计第9-12课时:机械动力学第13-16课时:机械强度计算第17-20课时:计算机辅助设计(CAD)七、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实际案例介绍机械设计的重要性和应用领域。

2. 讲解:讲解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结合实例进行分析。

机械设计基础(陈立德版)(教案)

机械设计基础(陈立德版)(教案)

机械设计基础(陈立德版)教案章节:第一章至第五章第一章:机械设计概述1.1 课程介绍1.2 机械设计的意义和目的1.3 机械设计的基本原则和方法1.4 机械设计的分类和阶段第二章:机械零件的材料与失效分析2.1 材料的选择与性能要求2.2 常见材料的特性与应用2.3 机械零件的失效模式与原因2.4 失效分析的方法和步骤第三章:机械零件的强度计算与校核3.1 力学基础回顾3.2 机械零件的应力与变形分析3.3 机械零件的强度计算方法3.4 强度校核的步骤与判定准则第四章:轴的设计与强度计算4.1 轴的分类和应用4.2 轴的设计原则与要求4.3 轴的强度计算方法4.4 轴的设计实例与强度校核第五章:轴承的设计与选用5.1 轴承的作用与分类5.2 轴承的选用原则与要求5.3 轴承的设计计算方法5.4 轴承的润滑与维护第六章:联轴器、离合器与制动器的设计与选用6.1 联轴器的作用与类型6.2 联轴器的设计与选用6.3 离合器的工作原理与类型6.4 离合器的设计与选用6.5 制动器的工作原理与类型6.6 制动器的设计与选用第七章:齿轮的设计与强度计算7.1 齿轮的分类与特性7.2 齿轮的设计原则与要求7.3 齿轮的强度计算方法7.4 齿轮的材料选择与热处理7.5 齿轮的设计实例与强度校核第八章:带传动与链传动的设计与选用8.1 带传动的特点与类型8.2 带传动的张力计算与设计8.3 链传动的特点与类型8.4 链传动的参数计算与设计8.5 带传动与链传动的选用与维护第九章:弹簧的设计与选用9.1 弹簧的分类与特性9.2 弹簧的设计原则与要求9.3 弹簧的强度计算方法9.4 弹簧的材料选择与热处理9.5 弹簧的设计实例与选用第十章:机械设计实例分析10.1 机械设计实例概述10.2 机械设计实例的分析和评价10.3 机械设计实例的改进和优化10.4 机械设计实例的实施和验证重点和难点解析重点一:机械设计的意义和目的机械设计的意义和目的是机械设计基础课程的核心内容,需要重点关注。

高职《机械设计基础》第一章机械设计基础理论教案

高职《机械设计基础》第一章机械设计基础理论教案

高职《机械设计基础》第一章机械设计基础理论教案标题:高职《机械设计基础》第一章机械设计基础理论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掌握机械设计基础的基本概念和理论,了解机械设计的基本内容和要求。

2、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后续课程的学习和实践打下坚实的基础。

3、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学习态度和价值观,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二、教学内容1、机械设计基础概述2、机械设计的基本要素3、机械设计的基本原理和方法4、机械零件的强度、刚度和稳定性分析5、机械设计中应注意的问题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让学生掌握机械设计基础的基本概念和理论,了解机械设计的基本内容和要求。

2、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学习态度和价值观,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四、教学方法1、理论教学:通过讲解、演示、案例分析等方式,让学生了解机械设计基础的基本概念和理论,掌握机械设计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2、实践教学:通过实验、课程设计、综合实践等方式,让学生亲身体验机械设计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3、教学辅助工具:使用多媒体课件、视频、图片等教学辅助工具,增强教学效果。

五、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提问、演示等方式,引导学生思考机械设计基础的相关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新课讲解:讲解机械设计基础概述、机械设计的基本要素、机械设计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机械零件的强度、刚度和稳定性分析、机械设计中应注意的问题等内容。

3、课堂互动:组织学生进行讨论、案例分析等活动,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4、课堂小结:对本节课内容进行总结,让学生明确自己的学习目标和任务。

5、布置作业:布置相关练习题和思考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6、教学评估:通过考试、作业、课堂表现等方式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评估。

7、教学反思:根据学生的反馈和教学效果,对教学内容和方法进行反思和改进,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机械设计基础第二章机械设计的基础理论标题:机械设计基础第二章:机械设计的基础理论机械设计基础,作为一门探讨机械设计原理、结构、运动与力的学科,是工科学生知识体系中的重要基石。

《机械设计基础》教案

《机械设计基础》教案

《机械设计基础》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机械设计的基本原理和方法;(2)掌握机械零件的主要参数和选型依据;(3)熟悉机械系统的运动分析和动力分析;(4)能够运用机械设计软件进行简单的机械设计。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案例分析,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2)利用模拟实验和实际操作,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3)采用小组讨论和课堂讲解,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和沟通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机械设计的兴趣和热情;(2)增强学生对机械工程领域的认同感和责任感;(3)培养学生追求卓越、精益求精的职业精神。

二、教学内容第1课时:机械设计概述1. 机械设计的意义和任务2. 机械设计的过程和方法3. 机械设计师的要求和素质第2课时:机械零件的设计方法1. 机械零件的设计原则2. 机械零件的选材和加工3. 机械零件的强度计算和校核第3课时:机械系统的运动分析1. 机械系统的自由度和平衡条件2. 机械系统的运动学分析3. 机械系统的动力学分析第4课时:机械系统的动力分析1. 机械系统的动力源和动力传递2. 机械系统的负载分析和计算3. 机械系统的动力性能优化第5课时:机械设计实例分析1. 机械设计案例介绍2. 机械设计案例分析3. 机械设计案例总结和启示三、教学资源1. 教材:《机械设计基础》2. 辅助材料:PPT课件、教学图样、设计软件教程3. 实验设备:机械设计实验台、测量工具、模拟实验器材四、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实际机械产品,引发学生对机械设计的兴趣,激发学习动机。

2. 讲解:结合PPT课件和教材,讲解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提问。

3. 案例分析:分析机械设计实例,让学生了解机械设计的过程和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 实践操作:安排学生进行模拟实验或实际操作,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

5. 小组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和设计思路,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和沟通能力。

机械设计基础实验教案模板

机械设计基础实验教案模板

机械设计基础实验教案模板教学目标:知识目标:学生掌握机械设计基础的基本原理。

能力目标:学生能够独立完成简单的机械设计实验,分析实验数据,得出结论。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机械设计的兴趣,认识到机械设计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

教学内容:1. 机械设计基础概述2. 常见机械结构与工作原理3. 实验操作与数据记录4. 实验结果分析与讨论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如何引导学生进行实验操作,规范操作流程。

重点:实验数据的分析,如何根据数据得出正确的结论。

教具和多媒体资源:教具:机械模型、实验器材。

多媒体资源:PPT演示、视频资料。

教学方法:1. 讲授法:对机械设计基础的理论知识进行讲授。

2. 实验法:学生进行实验,观察、记录与分析实验数据。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视频资料展示机械设计的广泛应用,激发学生兴趣。

2. 讲授新课:介绍机械设计基础的基本概念、原理及实验操作注意事项。

3. 巩固练习: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记录数据,分析讨论。

4. 归纳小结:总结实验中的发现,强调实验的重要性和数据分析的方法。

评价与反馈:1. 评价:通过观察学生的实验操作、口头提问和小组报告进行评价。

2. 反馈:指导学生如何改进实验操作,提供学习建议和指导。

作业布置:1. 写一篇关于机械设计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的短文。

2. 分析实验数据,总结实验结果。

3. 预习下一章节内容,了解更多机械设计的应用实例。

教师自我反思:本次课程整体进行顺利,学生表现出较高的兴趣和积极性。

但在实验环节,部分学生操作不够规范,需在下次教学中加强指导。

同时,应更多地引入生活中的实例,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机械设计的重要性。

机械设计基础教案

机械设计基础教案

机械设计基础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机械设计的基本概念和基础知识。

2.掌握机械设计的基本原则和方法。

3.能够进行简单的机械设计计算和分析。

4.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机械设计的基本概念和分类。

2.机械设计的基本原则和方法。

3.机械设计中常见的应力、强度、刚度和变形的计算。

4.机械设计中的动力学分析和运动学分析。

三、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观看一段机械设备运行的视频,引导学生思考机械设计的重要性和作用。

2.知识讲解:2.1机械设计的基本概念和分类:-机械设计是指通过合理的图纸设计和选用材料、零件和构件等,以满足机械设备的功能、可靠性和经济性要求的过程。

-机械设计分为机械结构设计、机械传动设计和机械装置设计等几个方面。

2.2机械设计的基本原则和方法:-设计原则:设计要求、安全性、经济性、可靠性、适应性和制造简易性。

-设计方法:确定设计任务、收集设计资料、进行设计计算和绘图、评价设计方案。

2.3应力、强度、刚度和变形的计算:-应力:介绍正应力、切应力和轴向应力等的计算方法。

-强度:介绍静应力强度、动应力强度和疲劳强度的计算方法。

-刚度:介绍刚度的概念和刚度计算的基本方法。

-变形:介绍零件受力产生的变形和变形计算的基本方法。

2.4动力学分析和运动学分析:-动力学分析:介绍运动物体的力学特性和动力学分析的基本方法。

-运动学分析:介绍运动物体的几何特性和运动学分析的基本方法。

3.实例分析:通过给出一个具体机械设备的实例,进行设计计算和分析,并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改进设计方案。

4.小结和总结:对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进行小结和总结,并布置相关的作业。

四、教学效果评价:通过观察学生的学习情况、课堂讨论和作业的完成情况来评价本节课的教学效果。

同时,鼓励学生提出对机械设计的疑问和思考,以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机械设计基础课程实验 - 教案

机械设计基础课程实验 - 教案

机械设计基础课程实验教案一、引言1.1实验课程的重要性1.1.1增强理论知识的应用能力1.1.2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1.1.3加深对机械设计原理的理解1.1.4提高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1.2课程实验的目标1.2.1掌握基本的机械设计原理和方法1.2.2学会使用常用的机械设计软件和工具1.2.3培养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1.3课程实验的内容安排1.3.1实验一:机械零件的绘制与装配1.3.2实验二:机械传动系统的设计与分析1.3.3实验三:机械结构的优化与改进1.3.4实验四:机械系统的创新设计二、知识点讲解2.1机械设计的基本原理2.1.1杠杆原理及其应用2.1.2传动原理及其分类2.1.3轴承和连接件的选用2.1.4机械效率与能量损失2.2机械设计的方法与步骤2.2.1设计需求的明确和分析2.2.2设计方案的提出和评估2.2.3设计计算和参数优化2.2.4设计验证和实验测试2.3常用机械设计软件介绍2.3.1CAD软件的基本操作和应用2.3.2CAE软件的仿真分析和应用2.3.3PDM软件的数据管理和协同设计2.3.4CAPP软件的工艺规划和制造指导三、教学内容3.1实验一:机械零件的绘制与装配3.1.1绘制机械零件的三视图3.1.2装配图的绘制和标注3.1.3零件图的尺寸标注和技术要求3.1.4零件图的装配和拆解3.2实验二:机械传动系统的设计与分析3.2.1选择合适的传动方式和机构3.2.2计算传动系统的参数和性能指标3.2.3设计传动系统的布局和结构3.2.4分析传动系统的运动学和动力学特性3.3实验三:机械结构的优化与改进3.3.1分析现有机械结构的优缺点3.3.2提出结构优化和改进的方案3.3.3进行结构优化和改进的设计计算3.3.4验证结构优化和改进的效果四、教学目标4.1知识与技能目标4.1.1掌握机械设计的基本原理和方法4.1.2学会使用常用的机械设计软件和工具4.1.3能够进行简单的机械传动系统设计和分析4.2过程与方法目标4.2.1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数据分析能力4.2.2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4.2.3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4.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4.3.1培养学生对机械设计的兴趣和热情4.3.2培养学生的工程意识和责任感4.3.3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五、教学难点与重点5.1教学难点5.1.1机械设计的基本原理和方法的理解和应用5.1.2常用机械设计软件和工具的使用和操作5.1.3机械传动系统的设计和分析5.2教学重点5.2.1机械设计的基本原理和方法的应用5.2.2常用机械设计软件和工具的熟练使用5.2.3机械传动系统的设计和分析的能力培养六、教具与学具准备6.1教具准备6.1.1准备机械设计相关的实物模型和组件6.1.2准备机械设计相关的挂图和图表6.1.3准备机械设计相关的教学视频和动画6.1.4准备机械设计相关的实验器材和工具6.2学具准备6.2.1准备机械设计相关的教材和参考书籍6.2.2准备机械设计相关的笔记本和绘图工具6.2.3准备机械设计相关的计算器和电脑软件6.2.4准备机械设计相关的实验报告和资料6.3教学辅助材料6.3.1准备机械设计相关的教学PPT和讲义6.3.2准备机械设计相关的习题和案例6.3.3准备机械设计相关的实验指导和实验报告模板6.3.4准备机械设计相关的评价标准和评分细则七、教学过程7.1导入新课7.1.1引入机械设计的基本概念和原理7.1.2引导学生思考机械设计的重要性和应用7.1.3提出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内容7.1.4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7.2课堂讲解与演示7.2.1讲解机械设计的基本原理和方法7.2.2演示机械设计软件和工具的使用7.2.3分析机械传动系统的设计和分析案例7.2.4引导学生参与课堂讨论和互动7.3实践操作与指导7.3.1分组进行机械零件的绘制与装配实验7.3.2指导学生进行机械传动系统的设计与分析7.3.3引导学生进行机械结构的优化与改进7.3.4监督学生的实验操作和进展八、板书设计8.1板书内容8.1.1机械设计的基本原理和方法8.1.2机械设计软件和工具的使用8.1.3机械传动系统的设计与分析8.1.4机械结构的优化与改进8.2板书结构8.2.2使用图表和图示辅助讲解8.2.3使用关键词和重点语句突出重点8.2.4使用不同颜色和字体区分不同内容8.3板书呈现方式8.3.1采用逻辑顺序和层次感呈现板书内容8.3.2使用简洁明了的语言和符号表达8.3.3与讲解和演示相结合,增强学生的理解和记忆8.3.4与学生互动,引导学生参与板书的设计和讲解九、作业设计9.1课后作业9.1.1完成机械零件的绘制与装配实验报告9.1.2完成机械传动系统的设计与分析实验报告9.1.3完成机械结构的优化与改进实验报告9.1.4复习机械设计的基本原理和方法9.2作业要求9.2.1要求学生按时完成作业,并提交实验报告9.2.3要求学生进行数据的分析和讨论9.3作业评价与反馈9.3.1对学生的作业进行评分和评价9.3.2提供具体的反馈和建议,帮助学生改进9.3.3鼓励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9.3.4引导学生进行反思和自我评价十、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0.1课后反思10.1.1反思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10.1.2反思学生的参与度和学习效果10.1.3反思教学方法和策略的有效性10.1.4反思教学目标和内容的达成情况10.2拓展延伸10.2.1提供相关的机械设计案例和项目10.2.2引导学生进行更深入的机械设计研究和探索10.2.3鼓励学生参与机械设计相关的竞赛和活动10.2.4提供相关的机械设计相关的学习资源和资料重点和难点解析一、教学难点与重点二、教学内容三、教学过程四、板书设计五、作业设计每个重点环节的详细补充和说明如下:一、教学难点与重点1.1机械设计的基本原理和方法的理解和应用详细补充:在讲解机械设计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时,可以通过实例和案例来帮助学生理解和应用。

2024年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教案讲义轴的设计教案

2024年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教案讲义轴的设计教案

2024年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教案讲义轴的设计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机械设计基础》教材第四章第二节,主题为轴的设计。

详细内容包括:轴的类型与结构特点、轴的材料选择、轴的强度计算、轴的刚度计算、轴的振动分析等。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轴的类型、结构特点及其在机械系统中的应用。

2. 学会根据工作条件选择合适的轴材料,并进行轴的强度和刚度计算。

3. 了解轴的振动原因及防治措施,提高轴的设计水平。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轴的材料选择、强度计算、刚度计算。

难点:轴的振动分析及防治措施。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黑板、粉笔。

2. 学具:计算器、教材、笔记本。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通过展示不同类型的轴及其在机械设备中的应用,激发学生对轴设计的学习兴趣。

详细内容:介绍汽车传动轴、涡轮轴、曲轴等轴的类型及结构特点。

2. 理论讲解(15分钟):讲解轴的材料选择、强度计算、刚度计算及振动分析。

详细内容:(1)轴的材料选择:介绍常用轴材料及其性能,如碳钢、合金钢等。

(2)轴的强度计算:讲解轴的扭转强度、弯曲强度计算方法。

(3)轴的刚度计算:介绍轴的扭转刚度、弯曲刚度计算方法。

(4)轴的振动分析:分析轴振动的原因、危害及防治措施。

3. 例题讲解(15分钟):讲解一道轴的设计计算题,巩固所学知识。

详细内容:某汽车传动轴设计计算。

4. 随堂练习(10分钟):布置一道轴设计计算题目,让学生独立完成。

详细内容:某涡轮轴设计计算。

六、板书设计1. 轴的类型与结构特点2. 轴的材料选择3. 轴的强度计算4. 轴的刚度计算5. 轴的振动分析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简述轴的类型及结构特点。

(2)某轴的材料为45钢,直径为50mm,工作扭矩为1000N·m,试计算其扭转强度。

(3)某轴的材料为40Cr,直径为60mm,工作弯矩为1000N·m,试计算其弯曲强度。

2. 答案:(2)扭转强度计算公式:τ = T/(πd^3/16),其中T为扭矩,d为轴径。

《机械设计基础》整体教学设计

《机械设计基础》整体教学设计

《机械设计基础》整体教学设计一、课程定位与目标《机械设计基础》是机械类及近机类专业的一门重要技术基础课,它是将机械原理和机械零件的知识有机融合而成的一门课程。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机械设计的基本理论、方法和技能,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为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和今后从事机械设计、制造及相关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本课程的目标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知识目标掌握常用机构的工作原理、运动特性和设计方法,如平面连杆机构、凸轮机构、齿轮机构等。

熟悉通用机械零件的工作原理、结构特点、材料选择和设计计算方法,如轴、轴承、联轴器、离合器等。

了解机械系统的设计过程和方法,能够进行简单机械传动系统的方案设计。

2、能力目标具备正确分析和设计常用机构的能力,能够绘制机构运动简图和进行机构运动分析。

能够根据工作要求合理选择和设计通用机械零件,具备查阅相关标准和手册的能力。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简单机械传动系统的方案设计和结构设计,具备一定的工程实践能力。

3、素质目标培养学生的工程意识、创新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认真负责的工作作风,树立质量意识和安全意识。

二、课程内容本课程的内容主要包括机械原理和机械零件两大部分。

1、机械原理部分机构的结构分析:介绍机构的组成、运动副的类型和机构的自由度计算。

平面连杆机构:包括平面连杆机构的类型、特点、运动分析和设计。

凸轮机构:讲解凸轮机构的类型、工作原理、从动件运动规律和设计方法。

齿轮机构:阐述齿轮机构的类型、特点、渐开线齿廓的形成和啮合特性,以及齿轮的参数计算和设计。

轮系:介绍轮系的类型、传动比计算和应用。

2、机械零件部分连接:包括螺纹连接、键连接、销连接等的类型、特点和设计计算。

传动:涵盖带传动、链传动、齿轮传动、蜗杆传动等的工作原理、特点和设计。

轴:讲解轴的类型、结构设计和强度计算。

轴承:介绍滚动轴承和滑动轴承的类型、特点、选择和计算。

机械设计基础教案

机械设计基础教案

机械设计基础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机械设计的基础知识2.掌握基本的机械设计方法和技巧3.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各种知识解决机械设计问题的能力二、教学内容1.机械设计的概述a.机械设计的定义和基本概念b.机械设计的基本流程和要素c.机械设计的发展历程和应用领域2.机械设计的基本分析方法a.静力学分析:力的合成与分解,力矩的计算,平衡条件的分析等b.运动学分析:速度和加速度的计算,机构运动学分析等c.动力学分析:牛顿第二定律的应用,质量惯性矩的计算,力学系统的动力学分析等3.机械设计的CAD应用a.CAD软件的基本使用方法和操作技巧b.基于CAD的机械设计和绘图4.机械设计中的材料和制造工艺a.常用材料的性能和选择及其对设计的影响b.常用制造工艺和工艺流程的分析与选择三、教学方法1.理论讲解与示范a.利用多媒体设备进行开篇讲解,概述机械设计的基本知识和流程b.通过理论讲解和实例分析,介绍机械设计的基本分析方法和CAD应用技巧c.利用示范设备和虚拟仿真软件,演示机械设计的具体操作步骤和应用实例2.课堂讨论和思维导图a.设计案例分析与讨论,引导学生解决实际的机械设计问题b.具体问题的思维导图和知识融合,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实践操作和课后作业a.小组或个人形式进行实践操作,练习CAD软件的使用和机械设计的具体操作b.布置课后作业,综合应用机械设计的知识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四、教学评价1.期中即时测验和评价a.设计一道以机械设计为主题的选择题,测验学生对机械设计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b.根据课堂表现和实践操作的成果,全面评价学生的理解和应用能力2.设计小组项目和课程论文a.小组项目:学生组成小组,设计并制作一个简单的机械装置或机构,要求包括设计图纸、工程材料选择、装配过程、制造工艺等。

机械系统创新设计教案

机械系统创新设计教案

机械系统创新设计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机械系统创新设计的基本概念和原则。

2. 掌握机械系统创新设计的方法和步骤。

3. 能够运用创新设计的方法解决实际机械系统设计问题。

二、教学内容1. 机械系统创新设计的基本概念创新设计的定义机械系统创新设计的重要性2. 机械系统创新设计的原则功能原理结构原理机构原理工艺原理3. 机械系统创新设计的方法头脑风暴法TRIZ理论逆向思维法模块化设计法4. 机械系统创新设计的步骤需求分析功能分析结构设计参数优化设计评价5. 创新设计案例分析案例一:某型手爪设计案例二:某型无人机螺旋桨设计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基本概念、原则、方法和步骤。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实际案例,引导学生运用创新设计方法。

3.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促进学生思考和交流。

4. 实践操作法:引导学生动手实践,提高实际设计能力。

四、教学准备1. 教材:机械系统创新设计相关教材。

2. 课件:制作教学课件,包括图文并茂的内容。

3. 案例资料:收集相关创新设计案例资料。

4. 设计软件:准备相关机械设计软件,如SolidWorks、AutoCAD等。

五、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评估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提问。

2. 小组讨论报告: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和报告质量。

3. 创新设计案例分析:评估学生对案例的分析能力和创新设计思路。

4.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设计任务,评估学生的设计能力和应用能力。

六、教学活动安排1. 第1-2周:介绍创新设计的基本概念和原则。

2. 第3-4周:讲解创新设计的方法和步骤。

3. 第5-6周:分析创新设计案例。

4. 第7-8周:实践操作,运用创新设计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七、教学注意事项1. 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思维能力。

2. 引导学生运用多种方法进行分析,提高设计能力。

3.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发挥主观能动性。

4. 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

八、教学拓展1. 组织学生参观机械设计相关的企业或实验室,了解实际应用。

机械设计基础课程设计教案

机械设计基础课程设计教案

机械设计基础课程设计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机械设计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掌握机械设计的一般步骤。

2. 熟悉常用机械零件的设计方法和计算公式,具备一定的机械设计能力。

3. 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机械设计的基本原理和方法2. 机械设计的一般步骤3. 常用机械零件的设计方法和计算公式4. 机械设计实例分析5. 课程设计的要求和评分标准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机械设计的基本原理、方法和步骤,分析常用机械零件的设计方法和计算公式。

2. 实践法:引导学生参与课程设计实践,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3. 案例分析法:分析典型的机械设计实例,帮助学生理解机械设计的方法和技巧。

4. 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分组讨论,交流设计心得,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安排1. 第一课时:讲解机械设计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介绍机械设计的一般步骤。

2. 第二课时:讲解常用机械零件的设计方法和计算公式,分析机械设计实例。

3. 第三课时:布置课程设计任务,讲解设计要求和评分标准。

4. 第四课时:学生分组进行课程设计实践,教师巡回指导。

五、教学评价1. 学生课程设计成果的完成情况,包括设计报告、图纸和实物模型。

2. 学生在课程设计过程中的动手实践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3. 学生对机械设计原理和方法的理解程度,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 学生课程设计的创新性和实用性,以及对机械设计的兴趣和热情。

六、教学资源1. 教材:《机械设计基础》2. 参考书籍:《机械设计手册》、《机械零件设计》3. 网络资源:相关机械设计的学习网站、论坛和视频教程4. 软件工具:CAD、SolidWorks等机械设计软件5. 实物模型:展示常用机械零件和完整的机械设备模型七、教学过程1. 课程导入:通过展示实物模型和图片,引发学生对机械设计的兴趣。

2. 讲解基本原理和方法:引导学生了解机械设计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机械设计基础(曹井新)教案

机械设计基础(曹井新)教案

机械设计基础(曹井新)教案教学目标1.学生能够掌握机械设计基础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2.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简单的机械设计。

3.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4.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

5.培养学生的工程伦理和职业道德。

教学内容1.机械设计基础概述2.机械零件材料选择3.机械零件的强度和刚度计算4.机械传动系统设计5.机械轴系设计6.机械创新设计方法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机械零件的强度和刚度计算,机械传动系统设计。

•难点:机械创新设计方法,不同材料的特性及应用。

教具和多媒体资源1.黑板2.投影仪3.教学软件:机械设计CAD软件、有限元分析软件。

4.实物模型:机械零件模型、机械传动系统模型。

教学方法1.讲授法:教师讲授基本概念和原理,建立知识框架。

2.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实际案例分析。

3.实验法:通过实验,学生亲自动手进行机械设计,增强实践能力。

4.案例教学法:通过具体案例分析,增强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提问导入,询问学生对机械设计的初步认识。

2.讲授新课:按照教学内容逐一讲解,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3.巩固练习:布置相关练习题,学生独立思考并回答。

4.归纳小结: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强调机械设计的重要性。

评价与反馈1.评价方法:通过课堂表现、作业、考试等多方面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

2.反馈策略:及时给予学生反馈,指导学生如何改进学习方法和提高学习效果。

作业布置1.设计一个简单的机械传动系统,并计算其主要零件的强度和刚度。

2.分析不同材料的特性及应用范围,写一篇不少于300字的短文。

机械设计课程设计教案

机械设计课程设计教案

机械设计课程设计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机械设计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掌握机械设计的基本步骤。

2. 能够运用CAD软件进行机械设计,提高设计效率。

3.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二、教学内容1. 机械设计的基本原理和方法2. 机械设计的基本步骤3. CAD软件在机械设计中的应用4. 创新设计方法和团队合作5. 设计实践和案例分析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机械设计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介绍CAD软件的使用方法。

2. 实践法:学生分组进行设计实践,合作完成设计项目。

3. 案例分析法:分析典型的设计案例,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

四、教学准备1. 教材和参考书:机械设计教材、CAD软件教程。

2. 教学设备:计算机、投影仪、白板。

3. 设计工具:CAD软件、绘图板、尺子、圆规等。

五、教学评价1. 学生设计成果的评价:根据学生完成的设计项目,评估其设计能力和创新思维。

2. 学生课堂参与度的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程度,提问和回答问题的表现。

3. 学生团队合作能力的评价:评估学生在团队合作中的协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六、教学计划1. 课时安排:共计32课时,其中理论讲解16课时,实践操作16课时。

2. 教学进度安排:课时1-4:机械设计的基本原理和方法课时5-8:机械设计的基本步骤课时9-12:CAD软件在机械设计中的应用课时13-16:创新设计方法和团队合作课时17-20:设计实践和案例分析课时21-24:学生分组设计实践课时25-28:学生设计成果展示和讨论七、教学活动1. 理论讲解:通过PPT展示和讲解,让学生了解机械设计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2. 实践操作:学生分组进行CAD软件的操作练习,掌握软件的基本功能。

3. 案例分析:分析典型的设计案例,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4. 设计实践:学生分组进行设计实践,合作完成设计项目,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5. 设计成果展示和讨论:学生展示自己的设计成果,进行交流和讨论,互相学习和借鉴。

机械专业教学设计教案模板范文

机械专业教学设计教案模板范文

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 理解机械设计的基本原理和流程。

- 掌握机械零件的常用材料及其性能。

- 了解机械设备的装配与调试方法。

2. 能力目标:-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机械设计计算。

- 具备一定的机械制图能力。

- 具备一定的机械装配与调试能力。

3. 素质目标:-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团队协作精神。

- 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工程意识。

- 提高学生的沟通能力和表达能力。

二、教学内容1. 机械设计基本原理2. 机械零件材料及其性能3. 机械制图4. 机械设备的装配与调试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 机械设计基本原理的应用。

- 机械零件材料及其性能的掌握。

- 机械制图能力的培养。

2. 教学难点:- 复杂机械设计的计算与优化。

- 机械装配与调试的技巧。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系统讲解机械设计基本原理、机械零件材料及其性能等内容。

2. 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典型机械设计案例,帮助学生理解理论知识。

3. 实验法:通过实验操作,让学生掌握机械制图、装配与调试的技能。

4. 小组讨论法:鼓励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

五、教学过程1. 导入- 通过提问或展示相关图片,引起学生对机械设计的兴趣。

2. 理论讲解- 讲解机械设计基本原理、机械零件材料及其性能等内容。

3. 案例分析- 分析典型机械设计案例,帮助学生理解理论知识。

4. 实验操作- 组织学生进行机械制图、装配与调试的实验操作。

5. 小组讨论- 学生分组讨论,分析实验结果,总结经验。

6. 总结与评价- 教师对学生的实验操作和讨论结果进行评价,总结课程内容。

六、教学资源1. 教材:《机械设计基础》、《机械制图》等。

2. 多媒体课件:展示机械设计案例、实验操作步骤等。

3. 实验器材:机械制图工具、装配与调试设备等。

七、教学评价1. 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通过课堂提问、作业检查等方式进行评价。

2. 学生实践能力:通过实验操作、装配与调试等环节进行评价。

教案 机械设计基础(第四版)韩玉成 (1)[4页]

教案 机械设计基础(第四版)韩玉成 (1)[4页]

授课方案辽宁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教案用纸No 1 授课内容导入新课1.分析机器的特征2.机构的组成3.平面机构的运动简图一、分析机器的特征1.机器和机构相同的特征(1)都是一种人为的实体构件的组合;(2)各实体构件之间具有确定的相对运动;2.机器和机构不同的特征(1)机器能实现能量转换或完成有用的机械功进行信息处理、影像处理。

(2)机构起着运动的传递和运动形式的转换作用。

3.机器的组成原动机部分+执行部分+传动部分+控制系统+辅助系统构件机构运动的最小单元。

零件机械制造中不可拆的最小单元。

一个构件可以只由一个零件组成,也可由多个零件组成。

零件按作用分为通用零件是各种机器中经常使用的零件,如螺栓、齿轮、轴承、弹簧、皮带等;专用零件只在一些特定的机器中使用的零件,如曲轴、阀、活塞、叶片、飞轮等。

二、机构的组成(一).运动副1.运动副的概念运动副是两构件之间直接接触并能产生一定相对运动的联接。

2.平面运动副的分类(按两构件接触性质不同)转动副低副(按两构件形成面与面接触的特点)分为分类移动副高副(按两构件形成点或线接触的特点)转动副移动副机器与机构的区别关键是机器有能量转换,做有用功,机构不作功。

信息处理、影像处理是光机电一体化机械设备。

相关的英文单词mechanism机构machine机器machinery机械link构件part零件a kinematic pair运动副lower pair低副简写为P Lturning pair转动副sliding pair移动副higher pair高副简写为P Hthe coupler 连杆the frame 机架a link connectedwith the frame连架杆skeleton diagrams 机构运动简图辽宁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教案用纸No 2 授课内容凸轮副齿轮副(二)构件的分类(按运动性质不同)机架只能有一个。

分类原动件一个或多个。

从动件多个。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此文档为word格式,下载后您可任意编辑修改!)机械设计教案机械设计总学时为64学时共4个学分,因实验为单独设课,所以讲课为64学时。

一、课程的性质、目的与任务机械设计是以一般通用零部件的设计为核心的设计性课程,而且是论述它们的基本设计理论与方法,用以培养学生具有设计一般机械的能力的技术基础课程。

本课程的目的与任务在于培养学生:1、掌握通用机械零部件的工作原理、特点、选用及设计理论与设计计算方法。

2、初步树立正确的设计思想,了解设计的一般规律,具有设计机械传动部件及简单机械的能力,以及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具有运用标准、规范、手册、图表和查阅有关资料的能力。

4、学会典型零件的实验方法,获得实验技能的基本训练。

二、课程的内容与基本要求第一章绪论(一)内容1、机器在经济建设中的作用2、机器的基本组成要素3、本课程的内容、性质、任务(二)基本要求了解机器在经济建设中的作用及机器的组成;明确零件的概括分类及零件与机器的关系。

明确本课程的内容、性质和任务;注意本课程与先修课程及后续课程的关系和相应的学习方法。

(三)重点、难点及学习注意事项一是机器的主体及其基本组成要素和机械零件的分类,机械零件(局部)和机器(总体)的关系;二是本课程的内容、性质与任务。

学习时的注意要点是,除了掌握本章的基本内容外,还应联系本课程的性质与特点,积极探索具有针对性的学习方法。

(四)本章用时1个课时第二章、机械及机械零件设计概要(一)内容1、机器的组成2、设计机器的一般程序3、对机器的主要要求4、机械零件的主要失效形式5、设计机械零件时应满足的基本要求6、机械零件的计算准则、设计方法7、机械零件设计的一般步骤8、机械零件材料的选用原则9、机械零件设计中的标准化(二)基本要求1、明确机器的组成,了解机器的要求及其设计程序。

2、深刻理解机械零件的失效形式及应满足的基本要求。

3、深刻理解机械零件的设计准则及设计方法。

4、了解机械零件的一般设计方法,重视结构设计及标准化工作。

5、一般了解机械零件的材料及选用原则。

(三)重点、难点及学习注意事项本章特点在于从机器设计的总要求出发,引出与机械零件设计有关的一些原则性问题。

这些问题,例如设计机器的一放程序、机械零件失效形式、零件的设计要求、设计准则、设计方法、设计步骤及材料选择等,始终贯穿在本书以后的各章中。

在本章的学习中,由于学生还没有接触到各个具体零件的设计内容,所以不大容易深刻地掌握本章的内容.也无法和以后的各章建立联系。

因此,本章的学习首先就是要从总体上建立起机器设计,尤其是机械零件设计的总括性的概念,即从机器的总体要求出发,引出对机械零件的要求,根据零件的失效形式,拟定出设计准则,在选择出适用的材料后,按一定的步骤,用理论设计或经验设计的方法,设汁出机械零件来。

这个过程的系统性是很严密的。

它对以后各章的学习都具有提纲挈领的作用。

其次,还要掌握对机器和机械零件的基本要求。

这些要求不管列出多少条,从本质上讲却只有两条:1)提高机器总体效益;2)避免失效。

第一条要求是相对的,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对总体效益的要求总是不断变化的。

第二条要求却是最基本的,即在达到设计寿命前的任何时候,对机器和零件总是有避免失效的要求的。

以上学习要求可能一下子难于掌握,因此要求学生在以后各章节的学习中,不断地结合各章的具体分析来逐步加深理解。

(四)本章用时2个课时第三章、机械零件的强度(一)内容1、材料疲劳的两种类别2、高周疲劳和机械零件的疲劳强度计算3、机械零件的接触强度(二)基本要求掌握常用的强度理论,并能正确运用;正确选用强度计算中的极限应力;熟练掌握极限应力线图的绘制与分析;熟练掌握稳定变应力时的疲劳强度计算及等效转化概念;了解单向不稳定变应力的疲劳强度计算。

(三)重点、难点及学习注意事项常用强度理论的正确运用及强度计算中极限应力的正确选定;极限应力线图的意义、绘制;稳定变应力时的疲劳强度计算。

强度准则是最重要的设计准则。

本章把各种零件强度计算的共性问题集中到一起,略去零件的具体内容,而突出阐述强度设计计算的基本理论和方法。

使学生了解,以后各章中各种强度计算方法从本质上来讲都是一样的。

不同零件的强度计算公式在形式上的不同,仅来源于零件本身的特殊性,以及设计工作中沿用的一些惯例,而不是强度计算方法的原则有什么不同。

1.对§3—2疲劳曲线内容的说明绝大多数通用零件都是在变应力下工作的,因此,各式各样的疲劳破环是通用零件的主要破坏形式。

1)式(3—1)是描述疲劳曲线右侧(CD)部分的一种公式。

除该式以外,在专门讨论疲劳强度的文献中还会看到其它形式的公式。

但式(3-1)是有关公式中形式最简单、参数最少、又能满足工程计算的精确性要求,并且应用起来员为方便的公式,所以在设计中应用最广泛。

2)教材图3—3上N0和N D是两个不同的循环次数。

N0是人为规定的值,所以在不同的文献中,其值常有差异。

而N D是随着材料所固有的性质的不同,通过试验来确定的一个常数。

由于试验技术上的原因,各文献上对同一材料所介绍的从值也往往有所不同。

这主要是因为试验条件及方法不同所致。

2.对§3—2极限应力线图的说明要得到疲劳强度计算时的极限应力线图,应当在各种不同应力循环待性r条件下进行材料的疲劳试验,先求出各不同r时的疲劳曲线。

然后,根据这些不同的疲劳曲线,得到很多个对应于不同循环特性时的材料的疲劳极限σrN。

利用这些σrN,才能在σa=σm坐标上绘制出材料的极限应力线因。

这是一条曲线,即图3-1所示。

可是要得到这一条曲线,需要耗费惊人的物力及时间。

因此,人们提出只利用很少的几个试验数据来近似地求得在工程应用上足够精确的极限应力曲线的方法。

3.对§3—2单向稳定变应力时机械零件的疲劳强度计算的说明单向稳定变应力虽然在实际的机械零件中是较少见的工作状况,但它的计算方法却是疲劳强度计算的基础。

这是因为人们所知道的材料抗疲劳破坏的机械性能——σ或σ0都是在实验室中按照单向稳定变应力的工作状况用试验方法决定的原故。

因-1此,一定要学好本节的内容。

在本节内容中,平均应力σm和应力幅σa作为描述变应力的一对参量。

首先要明确的是:在一个已知的工作应力点(σm,σa)条件下,由于零件中应力变化规律的不同,可以求出对应于此工作应力点的无数个极限应力,即极限应力曲线上任何一个点所代表的极限应力都有可能作为该工作应力的极限应力。

对于基本的典型曲应力变化规律,可以列出r=c,σm=c及时σmin=C这三种情况下的极限应力计算方法。

其次,零件在任一种应力变化规律下,都有可能出现静应力破坏或疲劳破坏的情况。

到底哪一种破坏更易于发生,则取决于应力变化曲线首先和极限应力曲线的哪一段相交。

如首先和AG部分相交,就说明零件将会首先发生疲劳破坏;如和GC部分相交,则首先会发生静应力破坏。

由此导出不同的强度校核公式。

4.对§3—2单向不稳定变应力时疲劳强度计算的说明单向不稳定变应力时强度计算的依据是疲劳损伤累积假说,迈纳尔(Miner)法则。

这是一个基于能量观点的假说。

该假说认为材料发生疲劳破坏,是该材料上所作用的外力对材料所作的功积累到一定值时的必然结果,并认为同等的变应力中每一应力循环都作同等的功,都对材料起同样的损伤作用。

虽然Miner法则在许多实验条件下与试验数据不能很好地吻合,但作为概念,它还是反映了总和损伤率的统计关系。

因此,就工程计算精确性的意义上来说还是可用的。

5.对§3—2双向稳定变应力时的疲劳强度计算的说明双向稳定变应力时的计算依据是图3—12及式(3—33)。

式(3—33)是用于间相位对称循环的弯曲和扭转变应力联合作用的情况。

对于—般的平面应力状态,可以应用最大切应力理论进行强度计算。

事实上式(3—33)就是弯曲、扭转联合作用下最大切应力理论的表达式。

由此可见,在变应力条件下最大切应力理论也是大致符合于试验结果的。

6.对§3-3机械零件接触强度的说明和所有其它条件下的强度一样,接触强度计算也包括接触应力的计算、极限应力与许用应力的确定以及强度条件的校核三部分。

极限应力与许用应力的确定,就是根据试验数据来确定接触疲劳极限,然后再根据使用经验确定安全系数,从而计算出许用应力。

应当特别指出,用试验方法求接触疲劳极限时,由于试验条件的不同,可能有纯滚动及滚动带滑动两种情况。

同样的材料在这两种条件下得到的接触疲劳极限值是有不小的差别的。

(四)本章用时5个课时,作业为光盘“机械设计自测CAI”第三章内容及机械设计作业集选2题。

第五章、螺纹联接和螺旋传动(一)内容1、螺纹2、螺纹联接的类型及标准联接件。

3、螺纹联接的预紧4、螺纹联接的防松5、螺栓联接的强度计算6、螺栓组联接的设计7、螺纹联接件的材料及许用应力8、提高螺纹联接强度的措施9、螺旋传动(二)基本要求1、了解螺纹及螺纹联接的类型、结构、主要参数及应用等基础知识,结合机械设计手册进行学习。

2、理解预紧的目的及预紧力矩的计算,明确防松的必要性及其基本方法。

3、熟练掌握单个螺栓联接的变形协调关系、受力分析及强度计算。

4、熟练掌握螺栓组联接的结构设计、受力分析及强度计算。

5、对螺纹联接的材料及许用应力作一般了解,能正确选用;注意螺栓及螺母材料的级别及含义。

6、正确理解提高螺栓联接强度的各项措施及原理。

7、能参照教材设计螺旋传动。

(三)重点、难点及学习注意事项1、各类不同外载荷情况下,螺栓组中各螺栓的受力分析;2、螺栓联接的强度计算,尤其是承受轴向拉伸载荷的紧螺栓联接的强度计算。

其中较为复杂的问题是承受倾覆力矩的底板螺栓组联接的设计。

3、提高螺栓联接强度的措施4、§5—1和§5—4都是叙述性的内容,对做好螺栓联接的设计是必不可少的基本知识,应当结合阅读机械设计手册,仔细复习。

螺纹及螺纹联接件大都已标准化。

设计时,对不太重要的螺纹联接一般只需根据不同情况进行选用,不需自行设计。

对重要的螺纹联接,设计计算也只是确定螺栓危险截面的直径(螺纹小径),螺栓联接的其它部分尺寸由标准选定。

但是,这并不排斥在个别特殊情况下,根据特殊的需要而自行设计某种非标准的螺纹联接件。

螺纹联接的设计主要是螺栓组联接的设计(因为工程实际中螺栓联接通常是成组使用的)。

其设计工作包括两部分内容:第一部分内容是正确进行结构设计,通过受力分析找出受力最大的螺栓;第二部分内容是按照单个螺栓联接的强度计算公式来设行这个受力最大的螺校的尺寸.其余的螺栓则按同样尺寸选用。

5、在设计螺栓组联接时,应正确解决以下几个问题:①螺栓组的布置螺栓组中螺栓的个数及其在接合面上的市置方案,一般可参考现有设备按经验确定。

不同的布置方案将影响总的载荷在各个螺栓上的分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