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财务内部审计)格林柯尔事件与审计
科龙电器及格林柯尔财务舞弊案例研究分析
科龙电器及格林柯尔财务舞弊案例分析————————————————————————————————作者:————————————————————————————————日期:2科龙电器及格林柯尔财务舞弊案例分析一、舞弊事件发生的导火索2005年4月29日,科龙电器公布2004年年报:亏损6,000多万元,这与上一年盈利2亿多元的业绩形成巨大反差。
5月,中国证监会就此问题立案调查。
二、证监会立案调查情况2005年5月11日,科龙电器公告说被中国证监会立案调查。
有消息表明,中国证监会调查组在2005年4月份即已进入科龙电器进行调查。
从证监会对扬州格林柯尔收购襄阳轴承协议一直不予认可上可以看出,证监会对顾雏军早已保持了警惕。
为了查明科龙电器的违法违规情况,证监会从多个省市证监局抽调了大量的人员奔赴科龙电器。
此外,江苏、湖北、安徽等地的证监局还对同属格林柯尔系的ST亚星、襄阳轴承、美菱电器等上市公司进行了同步调查。
科龙电器案件的重要当事人之一顾雏军1959年生于江苏泰县,1981于年江苏工学院动力工程系本科毕业,1984于年天津大学热能工程系研究生毕业。
1985~1988年在天津大学热能研究所从事科研工作,1988年9月发明格林柯尔制冷剂。
1989年,在英国,顾雏军创办了顾氏热能技术有限公司,1995年12月,回国发展,投资5,000万美元在天津建成亚洲最大非氟制冷剂生产基地。
2000年7月,以北京、深圳、海南和湖北4家工程公司为主体,格林柯尔科技控股有限公司成立并在香港创业板上市,发行2.5亿股,筹集资金5.45亿港元。
以发行价计算顾雏军持有上市公司股权的市值折合人民币17.3亿元,加上他的非上市资产,其总身价应当在20亿元以上。
从1989年只身赴海外到1995年回国创业,再到2000年成功上市,顾雏军11年挣了20多个亿。
2001年10月31日,广东科龙电器股份有限公司发布股权转让提示性公告,科龙电器公司第一大股东──原顺德市容桂镇政府所属的“广东科龙(容声)集团有限公司(简称容声集团)”将总计20447.5755万股的法人股转让给原顺德市格林柯尔企业发展公司,据科龙电器2001年中报显示,公司每股净资产4.17元,而此次转让价格每股2.74元,转让价比净资产折价34%,共计转让价款5.6亿元人民币。
上市公司财务舞弊案例
本期用于替换工程的量=期初存货量一期末 存货量+本年购入量一本期分销量 用这个公式推出2001、2003、2004年3个年度替换 工程消耗的制冷剂金额刚好等于当年替换工程收 入的12.5%,没有人会相信这是巧合!格林柯尔一 直宣称制冷剂替换工程收费是根据客户用电数据 推算出来的,涉及的参数有客户制冷设备功率、 当地电价、设备每月工作时数等。在格林柯尔这 里两者居然连年精准地维持8:1的比例,所以两组 数据中至少有一组是人为编造的,这也许是格林 柯尔业绩神话的最大秘密!
二、从格林柯尔案看财务舞弊
• (一)财务舞弊发生前的“征兆” 1、运用基本财务指标进行分析发现端倪。 格林柯尔报表的确有些蹊跷,资产结构:账上现 金非常巨大,占总资产的64%,占净资产比例更 是高达74%,从关联公司购入制冷剂形成的存货 也相当可观,至2004年底存货价值高达1.18亿元。 另外,账上虽然有超过10亿元现金及银行存款, 格林柯尔却把一部分存款抵押在银行以取得年息 约5%的短期贷款。我们都知道把存单抵押在银 行可以得到的贷款比率是相当高的(接近100%), 格林柯尔贷到的金额却不到抵押存款金额的60%, 银行如此小心不免让人产生怀疑。
从财务上看来,这是一个格林柯尔和顾 客双赢的收费模式,格林柯尔在这里面的利润 是很惊人的,而客户并没有损失什么,反而节 省了更多的电费。再就是是格林柯尔制冷剂的 采购、消耗及库存情况。根据年报披露,19982002年上市公司通过关联交易从天津格林柯尔 购进制冷剂价值共计3.86亿元,2002年以后再 没有购进。2004年底库存货值仍达1.18亿元。 购进的制冷剂只有两种用途:分销及用于替换 工程。理论上说下面的等式应当成立:
这类公司虽然手段高明、造假过程复杂,但 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上市公司处于一个关系复 杂的集团当中,而且频繁担保与被担保;集团的 实际控制人资金链断裂,十分迫切需要现金;上 市公司有莫名其妙的资金往来,特别是现金往来 非常复杂,尤其是与关联方的,资金流入流出量 非常大;现金流量表中“收到(支付)其它与经营活 动有关现金”金额巨大。
科龙事件
一、引言随着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以下简称“中国证监会”)等相关职能部门对“科龙案件”和格林柯尔系的立案调查,科龙在2002年至2004年间的重大财务造假问题渐渐公诸于众,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
在此期间为科龙提供审计服务的国际“四大”会计师事务所之一的德勤却出具了两份保留意见和一份无保留意见的审计报告来看,并未揭示出科龙的假造行为。
究竟是由于审计业务内在固有的局限,使得审计不可能揭示出所有财务造假;还是因为德勤违反审计准则存在执业过失,造成审计失败,这在社会民众、会计业界与德勤之间产生了众多争议。
目前证监会的最终处罚决定尚未出台,德勤一方以此为由三缄其口,而众多主张追究德勤责任的更多的是主观判定德勤存在失误,难以令人信服。
因此,有必要对德勤审计科龙一案进行全面的评析,公正地判断德勤在科龙案中的责任,为了防止将来再次出现此类审计失败寻找防治措施。
二、审计社会角色的转变在审计发展初期,审计师被赋予“警犬”的功能。
审计被视为一种独立的经济监督方式,就在当时承担起了监督检查的职能。
由于初期反映经济活动的财务信息相对简单,信息量不大,因此,查错防弊成为审计的目标,审计师的作用和价值在于履行查错防弊的职能。
随着经济现实和审计实务的发展,到了20世纪30年代,审计师开始被定位为“看门人”。
经济的发展造成了反映经济活动的信息量骤然增加,信息也越来越复杂。
于是,审计是在实务中对财务报表实施在审查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基础上的抽样审计,通过发现内部控制制度的不足之处,来确定审计资源。
有重点有目标的进行审计,确保审计结论符合一定可靠性水平的前提下提高审计效率。
但这种抽样审计的方式仍会给审计师带来很高的风险。
可以看到,此时审计师承担的责任范围由委托方向已知第三者延伸,包括众多的股东以及企业的债权人和许多的利益相关者。
因而,审计师否定了自己“警犬”的角色,强调只是“看门人”,仅仅对财务报表的真实公允发表意见,不对查找帐簿中的错误与舞弊负责。
格林柯尔
套现思路
作为一个收购者,顾雏军似乎并未遭受到收购环节出价过低的质疑。实际上,无论其在收购科龙、美菱或者亚星的过程中,总是遭遇到一些竞争者。而一些失败的收购项目,如收购小天鹅或广东华意,则是因为低于竞争对手的出价而失败。顾雏军看起来像一个小心谨慎的收购者,不敢轻易冒进。
我们买一个企业,选择是很艰难的,并购的风险远远高于获利。比如,负债太高的企业不能购买,因为我们没办法与债权人谈条件,我们准备购买时就必须准备承担所有债务;而财务上有黑洞、销售额不真实,或者伤害过经销商而有负面影响的企业我们也不敢买。顾雏军说。
2003年末顾雏军在接受央视颁奖时回顾往事说:当时的科龙人心浮动,很多人认为我顾雏军是个骗子,随时准备撤走,但我坚持下来了。
在这种情况下科龙能实现赢利,显然不仅是依靠生产和销售业绩的提高。2002年10月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的专家组入驻科龙对其发展模式进行深度调研
,在此后的研讨会上,一些专家对科龙通过改制取得的阶段性成果表示担忧。中国政法大学破产法与企业重组研究中心主任李曙光指出:2001年科龙亏损15亿,新科龙债务究竟是多少?我们看不到这方面的信息,这些表外会计问题可能会成为企业未来的定时炸弹。
上市之前的格林柯尔制冷剂在5年之内到底为顾氏赚取了多少利润?而这些利润是否在目前的收购中仍发挥作用?这些问题没有得到顾雏军的正面回答。梳理其发展过程:1995年12月,顾氏以5000万美元在天津建成非氟制冷剂生产基地,1998-2000年,先后在北京、深圳、海口、武汉创立四家独资企业。在创业扩张期,顾雏军手中的现金数目并不多。
成本控制 ─ 这是顾雏军带给被收购者的最大变化,也帮助科龙终于在2002年、2003年实现账面赢利。但这一普遍适用的商业利器并不能回答顾雏军敢于收购的真正原因。除了成本控制之外,顾雏军是否仍有许多经营之道等待挖掘?
案例解读9.1科龙事件的会计审计问题剖析
案例解读9.1 科龙事件的会计审计问题剖析2006年7月16日,中国证监会对广东科龙电器股份有限公司及其责任人的证券违法违规行为做出行政处罚与市场永久性禁入决定。
这是新的《证券市场禁入规定》自2006年7月10日施行以来,证监会做出的第一个市场禁入处罚。
本文拟通过分析科龙电器违法违规行为中的会计审计问题,讨论其带给我们的思考和启示。
一、科龙财务舞弊手法分析事实证明,顾雏军收购科龙后,公司的经营状况并无明显改善,净利润的大起大落属于人为调控,扭亏神话原来靠的是做假账。
(一)利用会计政策,调节减值准备,实现“扭亏”科龙舞弊手法之一:虚构主营业务收入、少计坏账准备、少计诉讼赔偿金等编造虚假财务报告。
经查,在2002年至2004年的3年间,科龙共在其年报中虚增利润3.87亿元(其中,2002年虚增利润1.1996亿元,2003年虚增利润1.1847亿元,2004年虚增利润1.4875亿元)。
仔细分析,科龙2001中报实现收入27.9亿元,净利1975万元,可是到了年报,则实现收入47.2亿元,净亏15.56亿元。
科龙2001年下半年出现近16亿元巨额亏损的主要原因之一是计提减值准备6.35亿元。
2001年的科龙年报被审计师出具了拒绝表示意见。
到了2002年,科龙转回各项减值准备,对当年利润的影响是3.5亿元。
可有什么证据能够证明其巨额资产减值计提及转回都是“公允”的7如果2001年没有计提各项减值准备和广告费用,科龙电器2002年的扭亏为盈将不可能;如果没有2001年的计提和2002年的转回,科龙电器在2003年也不会盈利。
按照现有的退市规则,如果科龙电器业绩没有经过上述财务处理,早就被“披星戴帽”甚至退市处理了。
可见,科龙电器2002年和2003年根本没有盈利,ST科龙扭亏只是一种会计数字游戏的结果。
(二)虚增收入和收益科龙舞弊手法之二:使用不正当的收入确认方法,虚构收入,虚增利润,粉饰财务报表。
经查,2002年科龙年报中共虚增收入4.033亿元,虚增利润近1.2亿元。
科龙案例分析
科龙案例分析金融危机环境下,管理层舞弊的甄别--试析KL并购舞弊案例内容提要:令世界震撼动荡的金融危机使得企业面临更加复杂多变的经济形势,金融危机环境下,财务舞弊的动机会更加强烈。
本文通过科龙并购这个典型案例的教学引导学生了解管理层财务舞弊的手法和成因,科龙电器股份有限公司是中国最大的白色家电产品制造企业之一,堪称国内冰箱四大品牌之一,两次被易主和两次被ST,科龙并购是足以影响中国家电行业格局的重大并购。
案例要求运用管理层财务舞弊理论进行剖析,洞悉管理层财务舞弊的机会、压力、条件、需求、惯用策略和手段,认识金融危机环境下管理层舞弊的新趋势,捕捉管理层舞弊的预警信息,旨在掌握如何甄别管理层舞弊的方法,以期能有效地防范管理层舞弊。
关键词:金融危机管理层舞弊资本运营案例分析金融危机环境下,管理层舞弊的的甄别--从KL危机透视管理层财务舞弊的特征和手段一、引言安然事件以来,财务舞弊成为世界资本市场上所关注的焦点。
美国的世通公司、施乐公司、南方保健的假账丑闻使投资者蒙受了巨大的损失.银广厦、琼民源和郑百文似乎是昨天的事,科龙电器、银河科技、天津磁卡等舞弊事件接踵而至, 财务舞弊已经成为备受关注的热门经济话题也是内部控制的重点。
本文以广东科龙危机为例, 科龙电器股份有限公司是中国最大的白色家电产品制造企业之一,创立于1984年,总部位于中国广东顺德,主要生产冰箱、空调、冷柜和洗衣机等系列产品。
1996年、1999年公司股票分别在香港和深圳两地上市。
作为国内冰箱四大品牌之一的科龙电器两次被易主和两次被ST。
第一次易主是2002 年 4 月由顾雏军名下的格林柯尔公司以3.468亿元收购科龙电器;第二次易主被称为是“蛇吞象”的收购,2006年4月24日海信集团以6.8亿元的最终收购价,完成对格林柯尔所持有的全部科龙股份的收购。
两次被ST分别是:2001年第一次被戴上ST的帽子,于2003年摘去ST帽子;2006再次被戴上S*ST的帽子,希望在2009年能再次摘去ST帽子。
科龙电器财务造假案例分析
2020/3/1
上市公司财务造假手法总结
❖4、利用非经常性收益 ❖非经常性收益主要包括:处置资产收益、
股权转让收益、债务重组收益、诉讼胜 诉、费用减免、税收减免、利息减免、 财政返还和补贴收入、新股申购资金利 息收入等。
• 2、运用不恰当的会计政策 • 会计制度同任何制度一样都具有局限性,
会计准则所固有的估计和专业判断以及 ⑴使用不当的收入确认方法 • ⑵使用不当的费用确认方法 • ⑶运用不当的股权投资核算方法 • ⑷随意变更会计
2020/3/1
上市公司财务造假手法总结
❖ 科龙电器上述行为严重违反了原证券 法等相关规定。根据科龙电器及其责 任人员违法行为的事实、性质、情节 与社会危害程度,依据原证券法、证 券市场禁入暂行规定等有关规定:
2020/3/1
2020/3/1
上市公司财务造假手法总结
❖ 1、虚构交易事项 ❖ 虚构交易事项是最为简单和直接的造假方式,包
括虚构交易事实和制造经济业务两种类型。 ❖ 虚构交易事实通常涉及到虚构销售对象、虚构销
份有限公司,1992年12月注册成立, 1996年7月23日公司45958万境外公众股 在香港联合交易所上市交易;1998获准 发行11亿A股,1999年7月13日公司在深 圳证券交易所上市交易。 ❖2、经营范围 ❖ 开发、制造电冰箱等家用电器,产品内、 外销售,提供售后服务,运输自营产品 等。
2020/3/1
2020/3/1
根治对策
• 二)上市公司应重新确立内部审计的地位,发挥 其对财务报告的监督作用
• 要改变这种状况,上市公司首先必须对内部控制有正确的 理解。内部控制并不是仅仅防止、发现、改正下级员工的 舞弊和差错,它应该是一个整体结构,包括防止、发现、 改正经理人员的舞弊和差错。
财管案例分析——顾雏军掏空科龙电器
16
• 科龙电器2004年年底时经营性应付项目和预收账 款之间存在的十几亿元差额,被会计师断定为主要是 拖欠的供应商货款。而2004年科龙电器前五名供应商 供应的货款金额约为8.36亿元,占年度采购总额的 11%。可以想象,被科龙电器拖欠货款的供货商家数 有多少。在注册会计师孙旭东看来,将所拖欠的供货 商资金用于对其他企业的并购,是顾雏军的新玩法。
皮肌炎图片——皮肌炎的症状表现
• 皮肌炎是一种引起皮肤、肌肉、 心、肺、肾等多脏器严重损害的, 全身性疾病,而且不少患者同时 伴有恶性肿瘤。它的1症状表现如 下:
• 1、早期皮肌炎患者,还往往伴 有全身不适症状,如-全身肌肉酸 痛,软弱无力,上楼梯时感觉两 腿费力;举手梳理头发时,举高 手臂很吃力;抬头转头缓慢而费 力。
虚假出资——6.6亿
15
2021/3/7
• 顾雏军踏入国内A股市场,始于2001年对科龙电器的收购。此前的 2000年,顾成功地将格林柯尔在香港创业板上市,并筹得资金5亿多 港元。科龙虽负债累累,顺德市政府依然向顾雏军开出了高达5.6亿 元的收购价。而按当时的《公司法》规定,“公司向其他有限责任公 司、股份有限公司投资,所累计的投资额不得超过本公司净资产的 50%。这意味着顾雏军若想完成收购,必须筹集至少11.2亿资金。
12
2021/3/7
3、加强货币资金审计,提防现金欺骗。随着造假手段越来越高明,现 金流信息同样具有很强的欺骗性,格林柯尔在伪造业绩的同时,也伪造 了相应的现金流。很多上市公司利用存单质押担保的贷款方式实现资金 的表外实质转移,但从形式上盾.企业现金仍然在账上。为此,审计师 要分析货币资金余额的合理性和真实性,高度重视银行函证,不仅对表 内资产负债进行证实,更要注意查询是否存在财务报告未记载的表外负 债,更要注意查询是否存在财务报告未记载的表外负债或担保。另外, 银行单证属于在被审计单位内部流转过的外部证据,其可靠性应被审慎 评价。为保证函证有效,避免被审计单位利用高科技手段篡改、变造和 伪造银行对账单等单证,审计师应尽量做到亲自前往银行询证,并注意 函证范围的完整性。在现金流量指标上,不能只关注经营现金流量信息 ,还要结合投资和筹资活动考察现金流量状况。
著名的审计案例
著名的审计案例审计是一项重要的财务管理工作,通过对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活动和内部控制制度的检查,可以及时发现问题、纠正错误,保障企业的财务健康和经营稳定。
在审计实践中,有一些著名的审计案例,对于我们学习和借鉴具有重要意义。
Enron丑闻是美国商业史上最大的丑闻之一。
Enron是一家能源公司,曾经是全球最大的能源交易公司之一。
然而,由于其高管人员的贪污腐败和不当会计处理,导致公司财务报表严重失真,最终在2001年破产。
Enron丑闻揭露了公司内部控制不力、管理层道德败坏的问题,也引发了对于企业治理和审计监管的深刻反思。
另一个著名的审计案例是WorldCom丑闻。
WorldCom曾是美国最大的电信公司之一,但由于其高管人员的财务造假行为,导致公司财务报表严重失真,最终在2002年宣布破产。
WorldCom丑闻揭露了公司管理层的财务不端行为和内部控制缺陷,也引发了对于企业内部控制和审计独立性的关注。
除了以上两个案例,还有一些其他的著名审计案例,如Tyco国际丑闻、Lehman Brothers破产等。
这些案例都给我们提供了宝贵的教训,审计不仅仅是一项技术活动,更是一项监督和管理的工作。
审计人员应当保持独立性和客观性,对于企业的财务状况和内部控制进行全面、深入的检查,及时发现问题并提出建议,为企业的稳健发展提供保障。
在审计实践中,我们需要不断总结经验,吸取教训,提高审计质量和水平。
只有不断加强对于企业财务状况和内部控制的监督和检查,才能有效预防和避免类似的审计案例再次发生。
审计是企业治理和风险管理的重要手段,我们应当充分认识到其重要性,不断完善审计制度,提高审计水平,为企业的健康发展和社会的稳定做出贡献。
综上所述,著名的审计案例给我们敲响了警钟,审计不容忽视,审计不容马虎。
我们应当认真总结教训,不断提高审计质量和水平,为企业的稳健发展和经济的健康发展贡献力量。
审计人员应当保持独立性和客观性,严格遵守职业道德和审计准则,做到公正、公平、公开,为社会的经济发展和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
会计舞弊案例分析-对格林柯尔财务舞弊案的分析
对格林柯尔财务舞弊案的分析一、案例简介:格林柯尔从2005年8月1日起停牌,于2007年5月18日退市,顾雏军资产从此灰飞烟灭。
顾雏军从注册成立顺德格林柯尔的那一刻开始,就已经瞄准了科龙。
他先是利用从科龙电器划拨的1.87亿元资金,采取反复对倒、反复划账的方式注册顺德格林柯尔,并使其从表面上符合《公司法》的相关出资规定,私下对财务进行舞弊,导致科龙电器与格林柯尔系公司或怀疑与格林柯尔系公司有关的公司之间进行的不正常现金流出总额约为40.71亿元,不正常现金流入总额约为34.79亿元,至少给科龙带来5.92亿元的损失。
二、产生的原因及分析:2001年10月31日,科龙电器在香港发布公告:公司大股东容声集团与顺德格林柯尔(顾雏军的私人公司)订立买卖协议,后者将以5.6亿元的总代价获得科龙电器20.64%的股权。
一个月后的临时股东大会上,顾雏军等8人被正式委任成为董事。
中国最优秀的家电生产巨头科龙电器已经在顾雏军的掌控之中了,而此时顾雏军仅支付了1.5亿元,20%的股权也只是质押还没有过户!2002年4月,科龙电器公告:原单一大股东容声集团向格林柯尔出售2.05亿股科龙电器股票(占已发行股本的20.64%)的总代价减至3.48亿元人民币。
在顾雏军率管理团队进驻科龙电器几个月后,出台巨亏15亿元的2001年报,使掌控科龙的代价顺势降了2.12亿元。
2005年4月26日科龙电器公告预亏4,000万元(按国际会计师准则),并给出了两点原因:一是华意压缩机连年亏损,需将相关7,100万元商誉撇除;二是4,700万元存货拨备。
2004年前三季度科龙电器的赢利已达2亿元,投资机构纷纷做出乐观的预计。
2005年4月29日,科龙电器公布2004年年报:亏损6,000多万元,这与上一年盈利2亿多元的业绩形成巨大反差。
5月,中国证监会就此问题立案调查,科龙危机爆发,国内投资者眼看着科龙股票从25元掉到了1元多。
从格林柯尔科技的公开的财务报表看出,1998年该公司收入仅11万元,利润为负800万元,而2000年年报统计的收入则达到3.64亿元,3年里增长了3300倍。
格林柯尔集团财务舞弊分析
林柯尔没有侵占科龙的资金,并否认虚报注册资本罪等所 有罪名,同时,举报了现任广东省副省长陈云贤等四名官
顾雏军通过其个人全资公司Greencool Capi tal Limited(注册于英属处女群岛,非上市公 司)控制麾下格林柯尔系三大产业:制冷剂,冰箱和客车 。制冷剂产业包括位于天津的格林柯尔制冷剂(中国)有 限公司(非上市公司)和在香港上市的格林柯尔科技控股 有限公司; 冰箱产业包括顺德格林柯尔公司(非上市公司)控股下的 广东科龙电器股份有限公司(上市公司)和合肥美菱股份 有限公司(上市公司); 客车产业包括扬州格林柯尔创业投资有限公司(非上市公 司)控股的扬州亚星客车公司股份有限公司(上市公司) 和襄阳汽车轴承股份有限公司(上市公司)。
收购屡次成功的秘密
类似的操作在格林柯尔收购美菱电器的过程中又有发
生。 以上关联交易按照某种时间顺序进行,如果我们作出 一点假设,一切便符合逻辑:每次成功收购的背后,总隐 含着某些与原来控股大股东之间的默契,那就是柯林克尔 通过作出某种承诺获得购买原来控股大股东所持法人股的 优先权利,甚至获得对格林柯尔较为有利的交易条件,在 顾雏军入主上市公司后,通过和原来的控股大股东进行债 务豁免或者其他关联交易获得好处。如此礼尚往来,投桃 报李,如果真是这样,受到损失的仅是中小股东。
收购完成后洗大澡
通观格林柯尔收购的公司,它们都有很多共性:业绩连 年下滑,有的甚至被特别处理或濒临退市,基本上已失 去在二级市场上的融资功能。
科龙事件
一、引言随着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以下简称“中国证监会”)等相关职能部门对“科龙案件”和格林柯尔系的立案调查,科龙在2002年至2004年间的重大财务造假问题渐渐公诸于众,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
在此期间为科龙提供审计服务的国际“四大”会计师事务所之一的德勤却出具了两份保留意见和一份无保留意见的审计报告来看,并未揭示出科龙的假造行为。
究竟是由于审计业务内在固有的局限,使得审计不可能揭示出所有财务造假;还是因为德勤违反审计准则存在执业过失,造成审计失败,这在社会民众、会计业界与德勤之间产生了众多争议。
目前证监会的最终处罚决定尚未出台,德勤一方以此为由三缄其口,而众多主张追究德勤责任的更多的是主观判定德勤存在失误,难以令人信服。
因此,有必要对德勤审计科龙一案进行全面的评析,公正地判断德勤在科龙案中的责任,为了防止将来再次出现此类审计失败寻找防治措施。
二、审计社会角色的转变在审计发展初期,审计师被赋予“警犬”的功能。
审计被视为一种独立的经济监督方式,就在当时承担起了监督检查的职能。
由于初期反映经济活动的财务信息相对简单,信息量不大,因此,查错防弊成为审计的目标,审计师的作用和价值在于履行查错防弊的职能。
随着经济现实和审计实务的发展,到了20世纪30年代,审计师开始被定位为“看门人”。
经济的发展造成了反映经济活动的信息量骤然增加,信息也越来越复杂。
于是,审计是在实务中对财务报表实施在审查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基础上的抽样审计,通过发现内部控制制度的不足之处,来确定审计资源。
有重点有目标的进行审计,确保审计结论符合一定可靠性水平的前提下提高审计效率。
但这种抽样审计的方式仍会给审计师带来很高的风险。
可以看到,此时审计师承担的责任范围由委托方向已知第三者延伸,包括众多的股东以及企业的债权人和许多的利益相关者。
因而,审计师否定了自己“警犬”的角色,强调只是“看门人”,仅仅对财务报表的真实公允发表意见,不对查找帐簿中的错误与舞弊负责。
基于1141号审计准则透视科龙财务报表舞弊
防范舞弊导致的财 务报表 重大错报风险 。
一
因涉嫌违反 《 证券法》 证监会立案调查 。经 中国证 监会 查明 , 被
科龙 电器披露的 2 0 、0 3 2 0 年报告存在虚假记载 、 0 2 2 0 、0 4 重大遗
漏等违法事实 。而这 三年的报告均由德勤事务所审计 , 中对 其
2 0 年年报 出具 了无保 留意见 , 2 0 03 对 02和 2 0 04年年报 出具保
号审计准则” 取代 了原 《 ) 独立审计具体准则 第 8号— ——错误
与舞弊》 简称“ 号审 计准 则 ”。14 号审计准 则的修订充分 ( 8 ) 11 借鉴了国际审计与鉴证理事 会明晰化项 目的成果 , 实现了与 国 际审计准则的趋 同 , 目的是要提 高注册会计师执行 财务报表 其 审计时发现 和揭露公司财务报 表舞弊的能 力。本文拟通过对财 务报表舞弊典型案例 “ 科龙 电器 ” 进行分析 , 阐述 如何应用 详细 14 1号审计准则 设计和实施相关 审计程序 ,以便 有效识别和 1
近年来 国内频 繁爆发的极具震撼 力的舞弊案 , 了资本 引发 市场 的巨大动 荡 , 给投 资者造成 巨大损失 , 重危及 了证券市 严 场的健康发展 。基于此背景 , 财政部于 20 年 2月 1 06 5日, 发布 了 中国注册会 计师执业 准则 , 中《 其 中国注册会 计师执业 准则 第 14 号—一 11 财 务报表 审计 中对舞 弊 的考虑 》 简称 “11 ( 14
关于格林柯尔资本运作
格林柯尔系资本运作全解析顾雏军用于其“收购风暴”的资金其实只有9亿多元人民币,而这9亿元换回来的是一些响当当的企业,资产总值共计136亿!在对科龙一系列收购活动进行分析后发现,顾雏军利用了科龙电器的强大现金流而不只是单单靠他个人的资金,来完成他在冰箱产业的收购:作为消费品生产企业,科龙在日常运营中产生了巨大的现金流。
科龙电器2003年主营业务收入为61.7亿元。
一般地,科龙的经销商都是先付款后提货,而在供货商和广告商那里,科龙可以拿到30天到90天的账期。
以60天的平均账期来计算,就有10亿元的现金一直留在科龙的账面上。
2001年以前的顾雏军留给我们的印象似乎仅仅是曾经提出过一个颇具争议的“顾氏热力循环理论”。
但时至今日,在“整合冰箱产业”、“进军汽车产业”等概念之下,与他相关的资金调度动辄数千万,甚至数亿元,而顾雏军本人对于这一切却似乎只是信手拈来:“我唯一不缺的就是钱”,“钱不是问题,只要有好的项目我会毫不犹豫买下来”。
2001年是顾雏军带领格林柯尔一举成名的年份。
在这一年,顾雏军控股的顺德格林柯尔公司收购了时为中国冰箱产业四巨头之一的广东科龙电器(000921.SZ),随后,在《福布斯》杂志2001年中国富豪榜上,顾雏军赫然位居第20名。
此后,顾氏风风火火掀起一轮又一轮收购风暴,美菱电器(000521.SZ)、亚星客车(600213.SH)、ST襄轴(000678.SZ)相继成为其囊中之物。
伴随收购风暴而来的是媒体对于顾氏及其背后的格林柯尔的“质疑”风暴:顾雏军用于收购的大笔资金从何而来?他究竟是做产业整合还是资本运作?科龙电器赢利真相如何?顾雏军进军汽车产业的动机是什么?置身于两个风暴的中心,顾雏军变得日趋神秘。
为解答这些问题,我们查阅大量公开披露的资料并进行了研究分析,以期发现外部表象的内部关联,总结其收购活动中一些规律性的手段。
总体而言,顾雏军通过其个人全资GreencoolCapitalLimited(注册于英属处女群岛,非上市公司)控制麾下格林柯尔系三大产业:制冷剂,冰箱和客车。
德勤格林柯尔审计失败的分析
作者: 飞草
作者机构: 上海国家会计学院
出版物刊名: 财会通讯:上
页码: 20-24页
主题词: 审计失败 格林柯尔 科龙电器 财务资源 刑事强制措施 2005年 部门负责人 2002年法定代表人
摘要:2005年8月2日,科龙电器发布公告称,因涉嫌经济犯罪,公司董事长顾雏军、执行董事兼副总裁严友松、财务督察姜宝军,财务资源部副总监晏果茹先生、财务资源部副部长刘科先生等5人日前被公安部门立案侦查并采取刑事强制措施。
同日,证监会有关部门负责人表示,经查明,自2002年以来,科龙电器法定代表人、董事长顾雏军等人在科龙电器采取了虚增收入、少计费用等多种手段,虚增利润,导致科龙电器所披露的财务报告与事实严重不符;。
内部审计标杆系列:反面典型——AIG曾经的内部审计
内部审计标杆系列:反面典型——AIG曾经的内部审计是在格林伯格时代——格林伯格也被人冠以世界最强硬的CEO——AIG的内部审计曾经那么受重视。
媒体称:格林伯格对公司的内部审计已经达到狂热的境界。
AIG有上百名内部审计师,专事寻找AIG的错误做法。
每个人发现任何公司的错误操作,都会直接撰写报告,他们的意见直接抵达公司高层,并且需要得到众人的立即回应。
而这些报告任何人都不敢漠视,更不会像一些企业被束之高阁。
高层人员得到报告后必须立即阅读,因为格林伯格随时打来的电话,往往就是要求他们对相关问题做出解释和评论的。
也正是因为有这样的内部审计,格林伯格在上世纪90年代早期就发现公司AIGFP(AIG 财务产品公司)的业务可能导致公司过度承担风险,因而要求合营方调整AIGFP的经营风格,从CDS市场上撤出。
不过遗憾的是,当时AIGFP的负责人拒绝了格林伯格的要求,并在2003年被更换,而接任者仍然一意孤行,高风险CDS业务并未能得到有效抑制,并演化出AIG现在的危机。
到此为止,或许大家会认为格林伯格时代的AIG内部审计部门是一个良好的标杆,其实并不是这样,相反,它是一个反面典型,这样的内部审计并没有为AIG化解风险,提升价值。
内部审计部门建设并不是一劳永逸的,内部审计在AIG并没有一直延续着好运,因为他们只是格林伯格作为强势CEO的工具而已,他们已经沦为格林伯格的眼线,专门打小报告的团队。
2000至2001年连续两年,AIG审计委员会的报告基本上认为,公司财务部门以及内部监管部门失职,并否决了公司财政报告。
而审计委员会恐怕并不能指挥AIG的内部审计部门,不然我们不会看到审计委员会指责内部监管部门的失职,没有人逼着审计委员会打自己的耳光。
2005年1月初,审计员发表报告称,他们已完成为期一年的对AIG内部控制的审计,而且AIG得分颇高。
这或许是公司丑闻暴露前最后一块遮羞布,公司试图以此保证自己的清白。
不久,格林伯格因AIG爆出会计丑闻下台,相信AIG的内部审计部门在此际已经糟蹋了其以前建立起来的全部声望和地位。
审计重要性和审计风险讲义
为此,德勤拿出了几套解决方案,其中一种是认定摊销部分, 同时对5.13亿元有争议的销售收入也给予确认;另一种是 7000多万元的摊销入账,对5.13亿元的销售收入不确认, 德勤不出具任何保留意见。顾表示其当时倾向于后者,但德 勤却坚持要公司选择前者。此时,已临近年报公布的最后期 限,在德勤强烈坚持下,最终科龙董事会被迫采取了德勤的 意见。因此,顾雏军认为2004年有争议的5.13亿元销售收 入是由于德勤逼迫所致。
风口浪尖的人物。
2005年5月 郎咸平的观点得到证实,证监会进驻科龙电器,
正式对科龙电器虚假陈述行为进行调查。同年9月,顾雏军因涉
嫌经济犯罪被公安部门正式逮捕。
2006年7月5日 科龙电器发布公告,证监会对其正式处罚。 一石激起千层浪,第二天一大早,广东恒通程律师事务所郑 名伟律师接受廖照文等4人的委托,到达广州市中级人民法 院,递交了以科龙电器、德勤、顾雏军、严友松、张宏、刘 从梦为被告的起诉材料。科龙德勤虚假陈述索赔案正式进入 司法程序!
三方印证中的CFO、独立董事、会计师事务所应该各司其职,由 此对会计师事务所的独立谨慎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虽然会计师事务所和公司之间的关系是业务上的委托与被委托的 关系,但是审计的意义在于,履行法定审计义务,维护交易安全, 创造和谐的交易环境,提供真实公允的数据。
从这些方面来看,是公众和立法者赋予了会计师事务所强制的审 计的商业机会。为了使得会计师能够作出正直与客观的判断,一 些执业规则和惯例能够确保其独立性,比如,会计师在与公司有 利益关系的时候应该回避;其次,注册会计师在为客户提供审计 服务时,不能同时为客户提供内部控制设计、代理记账、代理纳 税或其他影响独立性的服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财务内部审计)格林柯尔事件与审计事件进程(自新浪财经):科龙之变:2005.03.31:联交所谴责科龙7位董事格林柯尔系成监控对象2005.04.25:科龙电器遭四省证监局巡检称结果应该是没问题2005.04.28:科龙业绩离奇大幅变脸科龙变脸印证郎咸平观点2005.04.30:科龙年报被出具保留意见巨额计提可能另有玄机2005.05.10:科龙身处风口浪尖面临证监会立案稽查结果考验2005.05.13:德勤拒绝续任科龙审计指出其销售收入多个可疑2005.05.12:科龙13亿应收帐款疑被挪用格林柯尔系面临崩溃2005.06.17:科龙电器已开始减产裁员部分贷款银行展开谈判2005.06.29:顾雏军失约股东大会科龙空调生产厂部分停产2005.07.08:科龙天价独董危急时刻忙撤退是否尽责值得商榷2005.07.14:科龙业绩再坐过山车2005年中报预计大幅亏损2005.07.19:科龙电器屋漏偏逢连夜雨资产冻结而且工厂停产2005.07.22:证监会调查组撤出科龙最终结果有望八月初公布2005.07.26:美菱力图摆脱顾雏军控制格林柯尔系逐渐瓦解2005.07.30:顾雏军拟售格林柯尔45%股权挽救目前科龙危机格林柯尔系分崩离析:美菱电器:美菱又欲脱离格林柯尔系格林柯尔系濒于全面崩溃华意压缩:格林柯尔系内讧开始子公司华意压缩已起诉科龙襄阳轴承:证监会尚未给出无异议回复顾雏军搁浅襄阳轴承亚星客车:顾雏军一年扭亏神话被破亚星客车面临退市格林柯尔系:格林柯尔系股票市值蒸发147亿投资者倍受煎熬各方观点:郎咸平这人一得意就可能忘形,一忘形就可能惹祸。
2004年的顾雏军可谓风光无限,连续的收购不但让其身价倍增,更让顾雏军和格林柯尔名扬四海,往日的种种质疑也变得遥不可及,似乎只是格林科尔帝国创建中的小插曲。
顾雏军在踌躇满志之际,言必称“我唯一不缺的就是钱”,不知顾先生说这句话的时候,有没有想过世界上还有盖茨和巴菲特的存在。
顾的嚣张终于给他惹来了“灭顶灾星”--香港中文大学金融教授郎咸平。
郎咸平素有“郎监管”的绰号,香港的问题公司是“深受其害”,对他是又恨又怕。
郎咸平曾在2002年撰文单挑号称当时“中国第一强庄”的德隆系,称德隆系的“资金链必将断裂,大家投入德隆系的钱是拿不回来的”,结果两年之后,德隆系全面崩溃。
这次郎监管将枪口对准了格林柯尔系和顾雏军。
如果谈什么热力循环理论、环保节能型制冷剂,郎咸平在顾雏军面前恐怕只能哑口无言,乖乖地听讲;但是,剖析资本市场上的种种鬼魅伎俩,郎咸平可是个中顶尖人物,顾雏军的所谓资本运作就难逃郎监管法眼了。
2004年8月16日,郎咸平在新浪网财经频道上发表了一篇题为《在“国退民进”盛筵中狂欢的格林柯尔》的文章,对顾雏军进行了全面讨伐。
郎咸平将顾雏军在资本市场上的巧取豪夺归纳为“安营扎寨、乘虚而入、反客为主、投桃报李、洗个大澡、相貌迎人、借鸡生蛋”等七种手段,并分别进行了详细分析。
由此也引发了中国经济学界的国企产权改革大讨论。
飞草国家会计学院注册会计师飞草(化名),也于2005年1月27日给新浪财经发来稿件--《德勤为何无法揭穿格林柯尔神话》,从专业会计人士剖析了科龙电器2002年的年报,并得出了结论:“笔者分析了科龙公司2002年报,怀疑事实上ST科龙并没有扭亏,扭亏只是一种会计游戏的结果。
”科龙2001中报实现收入27.9亿元,净利1975万元;可是到了年报,实现收入47.2亿元,净亏15.56亿元,谁也不相信科龙2001年下半年会出现近16亿元亏损。
导致科龙2001年报出现巨额亏损主要原因之一是科龙新管理层在2001年报净补提减值准备6.35亿元(主要是坏账准备2.04亿元、存货跌价准备1.26亿元、长期投资减值准备0.71亿元);到了2002年,科龙转销坏账准备0.55亿元、存货跌价准备2.21亿元(已扣除保留意见涉及0.25亿元)、长期投资减值准备0.74亿元,上述转回减值对2002年利润影响数是3.5亿元,也就是说,如果没有减值转回,科龙2002年将出现2.5亿元的亏损(扣除账面利润1亿元)。
[发表评论]坏账准备(应收账款) 14501 19082 5475存货跌价准备11173 32398 22104长期投资减值准备7120 14533 7413合计32794 66013 34992相关文章:质疑如影随形如今的顾雏军,被称为中国的“并购皇帝”似乎都不为过。
在不到三年时间内连下中国制冷行业六大城池之后,随后将手伸向客车及轴承制造业。
加上香港创业板上市的格林柯尔(8056.HK),“格林柯尔系”旗下已拥有1家香港上市公司和4家国内A股上市公司。
另外,科龙电器还持有华意压缩(资讯行情论坛)(000404)22.73%的法人股,为第二大股东。
然而,随着顾雏军连番攻城掠地,顾氏“收购企业的钱从哪里来?”的疑云也越聚越浓。
遗憾的是,始终没有答案。
有人给顾雏军算了一笔账:从2001年控股科龙电器开始,格林柯尔依次收购了吉诺尔电器、上菱电器、远东阿里斯顿6条冰箱生产线、杭州西泠冰箱、美菱20.03%的股份,加上ST亚星和襄阳轴承,花去至少35亿元人民币。
从有关资料计算,顾雏军持有格林柯尔(8056.HK)6.26亿股股权,市值4.4亿港元,通过格林柯尔控制的科龙电器和美菱电器的股权市值约19亿元人民币,这样算下来,顾雏军个人财富不过25亿元。
这仅仅是市值,还不是现金。
就算可以用市值收购,25亿元的资本,收购35亿元的资产,这意味着顾雏军还差上10亿资金,不可能随意收购。
“钱不是问题”,“我的钱有国际背景”,顾雏军总强调的这些话并不能打消人们的疑虑。
还记得2001年12月的“格林柯尔事件”,媒体对格林柯尔在关键技术和资本运作等方面提出质疑。
当年12月6日,格林柯尔股价一时急挫26%,其市值缩水10亿元。
此后由于格林柯尔将科龙电器拉出了亏损的泥潭,其信任危机暂时得到缓解。
2004年8月,郎咸平以《格林柯尔在“国退民进”的盛宴中狂欢》为题发表的演讲在中国金融界引起巨大轰动,而在沸沸扬扬的“郎顾之争”中,科龙电器在2002年的扭亏为盈曾被朗咸平称为“洗个大澡、相貌迎人”。
之后格林柯尔和顾雏军面对的“麻烦”却有增无减。
2004年12月,美菱电器在安徽省证监局巡查后披露的《限期整改通知书》暴露出公司在资金管理和信息披露上存在的一些问题。
2005年1月,香港联交所对格林柯尔(8056.HK)及有关董事对关联交易隐瞒不报予以公开谴责。
3月,联交所再次因多起未及时披露的重点关联交易,对科龙电器前7位执行董事予以公开谴责。
更让格林柯尔和顾雏军难堪的莫过于科龙电器2004年年报的亏损。
值得关注的是,自格林柯尔2001年入主科龙电器以来,这是公司出现的第二次亏损。
2001年入主之初,科龙电器曝出逾15亿元的巨额亏损。
但一年之后的2002年,公司扭亏为盈,实现净利润1亿多元,2003年净利润实现2亿余元,即使是在2004年前三季度,公司的净利润也达到2亿余元。
业绩翻来覆去缘何科龙电器的业绩前后反差如此之大呢?这一点从公司公开财务报表便有迹可循。
虽然科龙电器在2002年和2003年在净利润上为全体股东贡献了区区1至2亿元,但是公司的总资产负债率却逐年快速上升,2002至2004年依次为全体股东带来总债务负担48.6亿、63.9亿和82.2亿,而同期的股东权益分别仅为25.8亿、28.1亿和28.0亿,114亿的资产中有82亿是债务,这表明公司的财务风险大得惊人。
更值得疑虑的是,公司2004年应收帐款11.78亿元虽然相对于主营收入84.4亿来说是正常的,但公司为什么一直持有巨额现金迟迟不归还银行贷款呢?2002年是14亿现金,2003年是21亿现金,2004年是23亿现金,甚至2005年一季度还拿着24.8亿现金不放,这些现金这些年多付给银行多少利息,股东的损失大家可以算算。
为什么不还巨款?我们有理由大胆推测:那11.78亿应收帐款和2亿的其他应收帐款实质上没有参加主营业务的周转,被人挪用了,真正参加周转的就是这些始终握着不放的现金!被挪用的款子以似乎合理的应收帐款数额报出,不会被常人抓辫子,也不易被监管者察觉。
另外,作为家电企业,公司的存货周转率过低,近两年不到3,而青岛海尔(资讯行情论坛)(600690)高达18以上,公司的经营管理质量与它上市时的最佳宣传相差甚远,看来,公司目前还存在不良资产要逐年摊销。
由此可见,科龙电器前两年虽说业绩扭亏为盈并持续增长,但这并非公司真实情况的体现,而是通过帐务魔术粉饰后的结果。
而在科龙扭亏的神话破灭之后,“格林柯尔系”的崩溃也就为时不远。
从会计和审计看格林柯尔事件一、科龙财务舞弊手法分析事实证明,顾雏军收购科龙后,公司的经营状况并无明显改善,净利润的大起大落属于人为调控,扭亏神话原来靠的是做假账。
(一)利用会计政策,调节减值准备,实现“扭亏”科龙舞弊手法之一:虚构主营业务收入、少计坏账准备、少计诉讼赔偿金等编造虚假财务报告。
经查,在2002年至2004年的3年间,科龙共在其年报中虚增利润3.87亿元(其中,2002年虚增利润1.1996亿元,2003年虚增利润1.1847亿元,2004年虚增利润1.4875亿元)。
仔细分析,科龙2001中报实现收入27.9亿元,净利1975万元,可是到了年报,则实现收入47.2亿元,净亏15.56亿元。
科龙2001年下半年出现近16亿元巨额亏损的主要原因之一是计提减值准备6.35亿元。
2001年的科龙年报被审计师出具了拒绝表示意见。
到了2002年,科龙转回各项减值准备,对当年利润的影响是3.5亿元。
可有什么证据能够证明其巨额资产减值计提及转回都是“公允”的7如果2001年没有计提各项减值准备和广告费用,科龙电器2002年的扭亏为盈将不可能;如果没有2001年的计提和2002年的转回,科龙电器在2003年也不会盈利。
按照现有的退市规则,如果科龙电器业绩没有经过上述财务处理,早就被“披星戴帽”甚至退市处理了。
可见,科龙电器2002年和2003年根本没有盈利,ST科龙扭亏只是一种会计数字游戏的结果。
(二)虚增收入和收益科龙舞弊手法之二:使用不正当的收入确认方法,虚构收入,虚增利润,粉饰财务报表。
经查,2002年科龙年报中共虚增收入4.033亿元,虚增利润近1.2亿元。
其具体手法主要是通过对未出库销售的存货开具发票或销售出库单并确认为收入,以虚增年报的主营业务收入和利润。
根据德勤会计师事务所的报告,科龙电器2004年第四季度有高达4.27亿元的销售收入没有得到验证,其中向一个不知名的新客户销售就达2.97亿元,而且到2005年4月28日审计时仍然没有收回。
此后的2003年和2004年,同样是在顾雏军和格林柯尔的操纵下,科龙年报又分别虚增收/%3.048亿元和5.127亿元,虚增利润8935万元和1.2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