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动物与动物实验的生物安全
动物实验生物安全管理制度
动物实验生物安全管理制度一、基本原则1.安全优先原则:实验操作必须优先考虑到人员的安全和环境的安全。
确保操作人员不受伤害,并避免实验动物逃逸或释放到自然环境中。
2.预防为主原则:通过建立全面的生物安全管理制度,预防事故的发生,减少事故对人员和环境造成的危害。
3.合理使用原则:合理选择实验动物,避免使用不必要的动物,减少实验操作对动物的伤害。
二、管理组织机构1.设立生物安全责任单位或生物安全委员会,负责对动物实验生物安全工作进行监督和协调。
2.设立动物实验生物安全管理员,负责具体的生物安全管理工作,包括制定和执行动物实验生物安全管理制度、安排培训,检查实验现场等。
三、实验操作程序1.实验前准备:实验人员必须了解实验操作所涉及的生物安全级别、相关病原体,掌握相应的操作技术和个人防护方法。
2.实验现场:实验人员必须穿戴好相应的个人防护装备,并按照操作规程进行实验操作,如佩戴手套、护目镜、口罩等。
3.废弃物处理:实验后产生的废弃物必须按照规定的程序进行处置,防止病原体的泄漏和传播。
四、个人防护措施1.佩戴防护装备:实验人员必须佩戴手套、护目镜、口罩等防护装备,降低对身体和粘膜的伤害。
2.洗手消毒:实验结束后,实验人员必须及时洗手,并使用适当的消毒剂消毒,防止病原体的传播。
3.个人卫生:实验人员需要保持好个人卫生习惯,避免将病原体带入实验现场或从实验现场带回家。
五、生物安全级别分级根据实验所涉及的病原体的危害性和传播途径,动物实验生物安全级别分为四级,分别为BSL-1、BSL-2、BSL-3和BSL-4,级别越高,对实验人员的防护要求越高。
六、事故应急处置1.物料泄漏:如果实验过程中发生物料泄漏,应立即采取措施,包括堵塞泄漏口、清除泄漏物和进行消毒等。
2.实验动物逃逸:如果实验动物逃逸,应立即采取措施,尽快寻找和捕捉逃逸动物,避免对自然环境造成不良影响。
七、培训和教育1.动物实验人员必须接受相关的生物安全培训和教育,掌握相应的安全知识和操作技能。
实验动物与实验室生物安全案例
实验动物与实验室生物安全实验动物在科研工作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们为科学家们提供了许多宝贵的研究数据,对人类健康和医学进步做出了重要贡献。
然而,与此实验动物的使用也引发了一系列的伦理和生物安全问题。
本文将就实验动物与实验室生物安全这一话题展开探讨,并以实际案例为依据进行分析。
一、实验动物的合理使用1. 实验动物的来源实验室通常从动物供应商处购物实验动物,这些动物往往是经过专业培育的,具有明确的品系和遗传背景。
一些实验室也会选择自行饲养实验动物,以便更好地控制其生长环境和饲养条件。
2. 实验动物的使用规范在进行实验室研究时,科研人员需要遵循伦理规范和法律法规,对实验动物进行合理的使用和保护。
这包括选择合适的实验动物种类和数量、提供良好的饲养环境、合理使用麻醉和镇痛药物等。
3. 实验动物的福利保障为了保障实验动物的福利,许多国家和地区都制定了一系列的法律法规,规定了实验动物的饲养和使用条件,以及对科研机构和科研人员的监管措施。
一些国际组织和机构也制定了相关的指导原则,如3R原则(Replacement, Reduction, Refinement),旨在最大程度地减少实验动物的使用和减轻其痛苦。
二、实验室生物安全的挑战1. 实验室生物安全意识实验室生物安全意识的普及程度直接影响着科研人员对实验动物的安全使用和生物实验的风险控制。
建立健全的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体系,加强科研人员的生物安全培训是非常必要的。
2. 生物安全技术和设施实验室需要建立严格的生物安全技术和设施,包括实验动物饲养场所的环境控制、实验室生物安全柜和通风系统的设置、危险实验物质的存储和处理等,以防止实验动物受到感染和传播疾病。
3. 意外事件的应急处理尽管实验室生物安全工作十分重要,但仍然无法完全避免意外事件的发生,如实验动物的逃逸、实验物质的泄漏等。
实验室需要建立完善的应急处理预案,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最大限度地减少意外事件的不良影响。
实验动物实验室的生物安全防护要求(讲义)
最适宜温度:20-25℃,温差:3℃或4℃ 适宜的相对湿度:40-70%
换气次数:10-20次/小时,洁净程度越高,要求换气次 数越多。
气流速度:0.1-0.2m/s。 压强梯度:洁净区高于污染区,每级压差20-50Pa。合 理组织气流和风速可调节室内温度和湿度,又可降低室 内粉尘和有害气体污染,控制传染病的流行。
按微生物控制程度分类
1 、 普通环境 实验动物的生存环境直接与 外界大气相通。 2 、屏障环境 进入实验动物生存环境的空气 须经净化处理,其洁净度相当于10000级。 进入屏障内的人、动物和物品等均须严格的 微生物控制,是饲养清洁级SPF级实验动物 的场所。 3 、 隔离环境 洁净度相当于100级。人不能 直接接触动物。进入隔离系统内的动物和物 品都要经过严格的 净化和灭菌处理。是饲养 SPF级悉生动物及无菌动物的场所。
一、实验动物及实验动物设施:
以科学研究为目的而进行科学饲养、
繁殖的动物称之为实验动物。
它包括严格意义上的实验动物即在一定的环境条件 控制下,经过科学的育种、繁殖生产,遗传背景清 楚,携带的微生物状况明确,并对其生态学、生物 学、生物化学、形态结构了解的特殊动物如大鼠、 小鼠、金黄地鼠、豚鼠、家兔、犬和小型猪等。 也包括一部分家畜、家禽和一些未经过人工驯化的 野生动物,如猫、羊、非人灵长类、鸡、鸭、鸽、 蛇、蛙和鱼类等等。
表2 动物实验设施(设备3)环境指标(静态)
指标 项目 小鼠、大鼠、豚鼠、地鼠 普通环境 温度,℃ 19~26 屏障环境 20~25 隔离环境 普通环境 16~26 犬、猴、猫、小型猪 屏障环境 18~22 隔离环境 鸡 屏障环境 16~26
日温差,℃ ≤ 相对湿度,%
4
动物实验室生物安全 1
动物实验室生物安全 (1)第一节概述 (1)第二节生物安全实验室分级 (7)一、基础实验室—生物安全1级实验室 (8)二、基础实验室—生物安全2级实验室 (9)三、防护实验室—生物安全3级实验室 (10)四、最高防护实验室—生物安全4级实验室 (15)第三节与动物试验有关的生物危害因素及控制措施 (18)一、人畜共患病的危害因素 (18)二、动物实验室内病原体感染的发生因素 (24)三、动物设施与管理 (32)动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第一节概述生命科学的许多研究领域都依赖于实验动物,借助于实验动物,可以开展有关生命现象及其本质的研究。
动物实验,可以对化学药物和生物制品进行安全和效果评价;可以用作人类和动物疾病的模型,研究许多疾病的发生、发展及其结构和机能上的变化,探索和评估诊疗方法;实验动物还可作为人类的替身,在军事医学和航天科学中发挥作用,提供实验数据;实验动物也是器官移植研究领域中不可代替的模型,甚至可能是异种器官移植的组织或器官提供者。
因此,若没有优质的动物实验,虽有优秀的科研人员,精密的仪器,也根本无法准确、全面、多方位、多层次地了解和回答生命科学,特别是生物医学的许多基本问题。
动物实验也存在生物安全的危险,这种生物安全的危险来自于实验动物本身所携带的人畜共患病感染和实验室获得性疾病感染。
动物实验实验室是一个独特的工作环境,可能造成室内或周围人员感染传染病的危险。
在微生物学发展史中有大量实验室内感染传染病的报道。
根据最近苏格兰爱丁堡大学的研究人员马克、伍尔豪斯报道,目前有1407种病原体,能使人受到感染,其中包括病毒、细菌、寄生虫、原生动物以及真菌。
在这些病原体中,有58%来自动物。
科学家认为有177种病原体是“新出现的”或“再次出现的”。
其中,大多数病原体不会导致传染病的爆发。
专家担心禽流感可能是一个例外。
H5N1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近来在世界范围内进一步扩散,已重新激起人们对禽流感爆发的恐惧。
9、实验动物与动物实验的生物安全
1.普通环境 符合动物居住的基本要求,不能完全控制传染因子,适用于 饲育教学等用途的普通级实验动物。
2.屏障环境 适用于饲育清洁级实验动物及无特定病原体(SPP)实验动 物, 该环境严格控制人员、物品和环境空气的进出。
(二)不同生物安全等级的动物实验室设置及管理
根据研究涉及的病原微生物的分类等级,将动物实验室划分为与 之对应的4等, 即P1、P2、P3、P4实验室,分别对应我国病原微生物 危险度第4、3、2、1级。
五、具备规范、娴熟的操作技术 (一)与动物接触的有关技术
1、避免操作中气溶胶的产生 气溶胶是以胶体状态悬浮在大气中 的液体或固体微粒,其直径一般为1-5pm,是最适宜引起感染的尺寸。
2、设施设备 设施和设备是医学生物学实验研究的第2要素。没有与实验动物生产和
实验研究的要求相适应的设施,污染就会扩散。对设施设备的使用不当、维 护和检查不力等也是导致生物危害因素泄漏的重要原因。
3、操作 由不当操作引发的生物危害具有一定隐蔽性,其后果可能在相当长一段
时间后才显露出来,故此难以追查当时究竟是谁、什么样的操作引发了事故。 在实际工作中,由于危害因素的蓄积和表达需要一定时间,因此与短期实验 研究(几天或几周)相比,长期的实验(数月以上)或连续的动物繁殖生产过程 中这类问题较多发生。
甚至导致这些区域的生物灾害,引发社会安全问题。
对环境的危害多来自动物饲育和实验中的“三废”,即污染的空气、 动物尸体、污染垫料、注射器、手套、污水等。除了对“三废”的处理不 当外,有些扩散是人为的,如将混有动物排泄物的垫料作为肥料用于生产 农作物,或用动物尸体饲喂宠物。
实验动物与动物实验室的生物安全防护
动物进出屏障环境的基本要求: 引入的动物应为相应的等级; 引进的动物需有明确的动物品种/系、性别、数量、
出生日期和质量合格证及遗传背景资料等; 动物运达后应先检查运输盒密封材料的完整性; 验收后,按以下顺序将动物传入:动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专用包装
盒)-传递窗-检疫室-清洁走廊-饲育室或实验室 ;实验后或生产供应—包装后—污染走廊—外部。
13
隔离器 14
改良的屏障设施--独立供气动物笼系统
(Independent ventilation cage,IVC)
该系统采用具有先进水平的微型隔离技术,通过 在笼子内部输送经过高效过滤的空气以保证动物免受 微生物的污染,可以使动物生活在一个相对隔离的环 境中。在普通环境下加IVC 就可成为一个清洁级的动 物房。换笼及实验操作均在超净工作台内进行。
15
独立供气动物笼 系统(IVC)
16
(2)人员、物品和动物进出屏障环境基本要求
人员进出屏障环境基本要求: 所有进出人员应养成随手关门的好习惯,并能严格
遵守“人员入室流程图”所示的方向和要求单向流 动; 进入按以下顺序,即:更衣-淋浴- 更灭菌衣--洁净 走廊--动物实验室-污染走廊--洗消室--更衣--外部。 所有进出人员必须严格遵守屏障环境管理规定。
实验动物与动物实验室的生物安全防护
1
内容
一、实验动物及实验动物设施 二、实验动物重要的人畜共患病及传染病 三、动物实验室的生物安全防护 四、各级动物生物安全实验室设施与防护要求 五、实验室生物安全事件应急预案 六、我国实验动物管理的组织机构及相关法规简介
2
一、实验动物及实验动物设施
1、实验动物(Laboratory animals):是指经人工培育,对其 携带的微生物和寄生虫实行控制;遗传背景明确,来源 清楚;用于科学实验、药品、生物制品的生产和检定及 其他科学实验的动物。
实验动物与动物实验室的生物安全防护
一、流行性出血热 二、淋巴细胞性脉络丛脑膜炎 三、狂犬病 四、猴B病毒病 五、弓形虫病 六、沙门氏菌病
与人类之间自然传播和感染疾病, 七、钩端螺旋体病
即人类和脊椎动物由共同病原体 八、结核分支杆菌病
引起,在流行病学上又有关联的 疾病。
九、志贺菌病 十、鼠痘 十一、兔出血症
19
(一)流行性出血热
由流行性出血热病毒引起的主要发生于大鼠的烈性传染病
25
(七)钩端螺旋体病
钩端螺旋体病(Leptospirosis)是一种重要而复杂的 人畜共患病和自然疫源性传染病。临床表现形式多样, 主要有发热、黄疸、血红蛋白尿、出血、流产、皮肤和 黏膜坏死、水肿等。
钩端螺旋体的动物宿主非常广泛,几乎所有温血 动物都可感染,其中啮齿目的鼠类是最重要的贮存宿主
26
,也是一种人畜共患的自然疫源性传染病。1981年WHO统一命 名为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 )。 1、自然宿主:主要是小型啮齿动物,大鼠为实验动物型HFRS
的主要传染源。
2、传播:气溶胶吸入,人类主要接触宿主动物及排泄物而受感 染。
3、症状: 人:发热,头痛,肌肉痛,结膜水肿充血(点状), 出血性肾损伤(肾综合症出血热),最后肾衰竭,出现尿毒 症,严重可导致死亡。大鼠:多为隐性感染,长期排毒,一 般无临床症状,也不死亡。一般不影响实验进程。
(八)结核分支杆菌病
由结核分支杆菌(Mycobacterium tuberculosis)引
起的人和动物共患的一种细菌性疾病。人感染后形成
结核病,猴、犬、豚鼠、兔和猫等均可感染,以猴发
病率最高。
(九)志贺菌病
由志贺菌(Shigella spp)或称痢疾杆菌引起人和实
验动物肠道感染的一种细菌性疾病。人和猴以细菌性
动物实验及安全管理
从事实验活动应遵循下列基本原则:
• 不管是谁,从事实验活动都应遵循下列基本原则: ①所有操作人员必须经过培训,通过考核,获得上 岗证书; ②在开始相关工作之前,应对所从事的病原微生物 和其他危险物质以及相关操作进行危险评估,根 据国家对于各种微生物操作的危险等级划分和防 护要求以及危险评估的结果,制定全面、细致的 标准操作规程和程序文件。 对于关键的危险步骤设计出可行的防护措施并对 这些细节了然于胸;
危險群與生物安全等級、操作規範及設備對照表
危險群 RISK GROUP
第一級 1
第二級 2 第三級 3
生物安全等級 BIOSAFETY LEVEL
第一等級 Biosafety Level1
第二等級 Biosafety Level2 第三等級 Biosafety Level3
實驗室類型 LABORATORY TYPE
• 对于良好的实验室操作技术规范每个操作者都必 须时刻铭记在心。
• 对于每一个新进入实验室的工作人员都应该给予 严格的训练,以使其掌握正确的要领,避免养成 不良的习惯,从而保证以正确的意识、操作技术 和工作习惯展开工作。
• 养成正确的生物安全意识非常重要,它可以使操 作者最大限度的保护自己,避免失误和事故的发 生,哪怕即使发生意外,也会进行妥善的处理。
实验动物动物实验生物安全要求
实验动物动物实验生物安全要求动物实验是科研和医学领域中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它对于理解疾病的发展机制、测试新药物的安全性和有效性起着重要的作用。
然而,动物实验也引起了许多道德和伦理问题,而且可能对动物自身造成潜在风险。
因此,为了保障动物福利和实验结果的可靠性,需要制定一系列针对实验动物的生物安全要求。
首先,实验动物的源头管理是非常关键的。
采购实验动物的单位需要确保从信誉可靠、依法合规经营的实验动物供应商购买。
供应商需要提供相应的证明文件,证明其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的要求,并提供适用于动物实验的相关品系鉴定报告。
这些文档包括供应商仓库的温湿度、空气质量等状况,以及经营者的许可证、动物饲养及疫情防控制度等。
其次,实验动物的饲养环境要求严格,确保其健康和安全。
饲养环境应该清洁、卫生,而且能够满足实验动物的生理需求。
实验动物的饲养场所应该具备必要的保温、通风和消毒设施,以及室内外合理的采光条件。
对于一些特殊物种的实验动物,如透明鱼类或无毛小鼠等,需要提供特殊的设施和饲养条件,以保证其生存和繁殖。
此外,实验动物的生物安全要求还包括对饲料、饮水和饲养物资的要求。
饲养动物所需的饲料应该符合国家相关标准,满足其营养需求,并且不含有因农药残留、重金属或其他有害物质。
饮水系统应当进行定期的检测和清洁,以保障实验动物的饮水安全。
另外,饲养物资如饲养箱、笼具、水槽等应该经过彻底的清洗和消毒,并且定期更换,以防止潜在的交叉感染和环境污染。
为了确保动物实验的科学性和严谨性,动物实验应该得到科研机构的批准,并严格按照一定的实验操作规范进行。
实验过程中应该监测实验动物的生理指标和行为特征,及时发现并处理异常情况。
实验动物的相关记录和数据应该进行可靠的管理和保存,以保证实验结果的可信度和可重复性。
此外,疾病防控也是动物实验中的一项重要工作。
实验动物单位需要建立健全的疫情监测制度和应急响应机制,及时发现并处理动物疾病或异常情况。
对于一些潜在的感染性疾病,如屠杀病或实验动物病毒等,需要采取必要的隔离措施,确保其他动物和工作人员的安全。
实验动物生物安全要求
实验动物生物安全要求引言在科学研究中,动物实验是一项不可或缺的环节。
为了确保实验结果的可靠性和准确性,需要对实验动物的生物安全进行严格的控制和管理。
本文将介绍实验动物生物安全的相关要求和措施,以保障实验人员和实验动物的安全。
实验动物来源实验动物的来源对其生物安全具有重要影响。
一般来说,从合法渠道获得的实验动物更有保障,因为这些动物经过了严格的检测和筛选,确保其质量和健康状况。
对比起来,私人交易获得的动物存在较大的风险,可能存在一些潜在的疾病和感染。
实验动物饲养实验动物的饲养环境对生物安全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实验室应该建立统一的饲养管理规范,确保实验动物的合理饲养、营养和生活条件。
具体要求如下:1.饲养环境应该符合国家环保要求,确保有良好的通风、排水和垃圾处理系统;2.饲养环境应该保持干燥、洁净、清爽,不应该存在秽物、异味等;3.饲料和水源应该符合卫生标准,不能出现霉变等问题;4.通过建立清洁消毒和排除携带致病微生物的方法,确保实验动物不会被感染;5.实验动物需要有充足的运动和交流场所,环境温度、湿度、噪音、光照等应该符合实验需要。
实验动物使用实验动物使用的前提是必须确保其生物安全,目的是进行科学研究和试验。
针对实验动物使用进行下面的要求:1.必须通过实验伦理审核,研究人员需经过实验动物研究相关技术培训,并具备合适的研究能力;2.研究设计和实施应该符合国家相关规定和法律法规,遵守实验操作指南和安全操作规程;3.实验动物的使用应该尽量减少其痛苦和痛苦时间,尽量使用最新和更加人性化的实验方法;4.实验结束后,要及时对实验动物进行安全处置,包括人道处置和生物安全处理。
结论实验动物生物安全是实验研究中必不可少的环节,高品质的实验动物来源和科学的饲养管理能够确保实验动物的健康和质量。
同时,严格的实验开展和结束后的安全处理能够保障实验人员的身体安全和生物安全需求的满足。
我们需要尽最大努力做好生物安全的控制和管理,充分保障实验质量和实验人员的健康。
《实验动物生物安全》课件
未来实验动物生物安全将更加注重预防和控制,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推动相 关技术和管理手段的创新发展。
02
实验动物生物安全 法规与标准
国际实验动物生物安全法规
国际实验动物委员会(ICLAS):成立于1957年,是一个独立的、非政 府性的国际组织,旨在促进全球实验动物科学和福利的发展,并制定相 关法规和标准。
实验动物生物安全 事故应急处理
应急预案制定
总结词
明确、具体、可操作
VS
详细描述
制定应急预案是应对实验动物生物安全事 故的重要环节,预案应明确事故处理的目 标、原则、流程和措施,具体到每个环节 的操作步骤和方法,确保预案具有可操作 性。
应急组织与协调
总结词
高效、有序、协作
详细描述
建立应急组织,明确各部门的职责和分工, 加强协调与沟通,确保在事故发生时能够迅 速响应,高效有序地进行处置工作,各部门 之间要密切协作,共同应对危机。
保护生态环境
实验动物可能携带对生态环境有 害的病原微生物或基因,通过实 验动物生物安全措施可以减少或 避免对生态环境造成不良影响。
促进科研发展
实验动物是生物医学研究的重要 基础,保障实验动物生物安全有 助于提高科研工作的质量和效率
,促进科研发展。
实验动物生物安全的历史与发展
历史回顾
实验动物生物安全的历史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实 验动物生物安全的管理和控制措施不断完善和加强。
检疫
对实验动物进行必要的检疫,以 防止病原体的传播。
实验动物饲养管理
饲养环境
提供适宜的饲养环境,包括温度、湿度、光照和通风等。
饲料与饮水
确保提供营养均衡的饲料和清洁的饮水,以满足实验动物的 生理需求。
动物和生物实验室风险识别和管控清单
动物和生物实验室风险识别和管控清单摘要:一、引言二、动物实验室风险识别与管控1.生物安全风险2.操作风险3.环境风险4.人员安全风险三、生物实验室风险识别与管控1.生物安全风险2.化学安全风险3.物理安全风险4.环境风险四、风险管控措施1.完善实验室管理制度2.加强实验室人员培训3.严格执行操作规程4.提高安全意识五、总结正文:一、引言动物和生物实验室在科研、教育和生产等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
然而,实验室风险识别和管控不足可能导致严重的安全事故。
为了确保实验室的安全运行,本文将对动物和生物实验室的风险进行梳理,并提出相应的管控措施。
二、动物实验室风险识别与管控1.生物安全风险:动物实验室中可能存在的病原体、毒素等生物制品,可能导致实验室内外的人员和环境受到威胁。
应加强对生物制品的储存、使用和废弃物的处理,确保生物安全。
2.操作风险:实验人员在操作过程中可能因操作不当、设备故障等原因发生意外。
应定期检查实验设备,加强操作技能培训,确保实验过程安全。
3.环境风险:实验室环境污染可能导致实验结果失真,影响实验人员的身体健康。
应加强对实验室环境的清洁和消毒,确保环境安全。
4.人员安全风险:实验人员在实验过程中可能受到动物攻击、化学物质腐蚀等伤害。
应配备相应的个人防护装备,提高实验人员的安全意识。
三、生物实验室风险识别与管控1.生物安全风险:生物实验室中的病原体、毒素等生物制品同样存在安全隐患。
应加强对生物制品的储存、使用和废弃物的处理,确保生物安全。
2.化学安全风险:生物实验室中可能存在有毒、易燃、易爆的化学物质。
应按照化学品的性质分类储存,加强实验室化学安全的管理。
3.物理安全风险:生物实验室中的实验设备、电线电路等可能导致触电、火灾等事故。
应定期检查实验室设施,确保物理安全。
4.环境风险:生物实验室环境污染可能导致实验结果失真,影响实验人员的身体健康。
应加强对实验室环境的清洁和消毒,确保环境安全。
四、风险管控措施1.完善实验室管理制度:建立完善的实验室安全管理制度,明确各部门和人员的职责,确保实验室安全运行。
实验动物与生物安全
* 包括下述不同等级:
基础实验室(BSL-1): 一级生物安全水平 基础实验室(BSL-2): 二级生物安全水平 防护实验室(BSL-3): 三级生物安全水平 最高防护实验室(BSL-4):四级生物安全水平
四、野生动物和昆虫
普通级环境应安装纱窗、挡鼠板、下水道安装 网眼挡板等。
五、动物致敏原 实验前戴口罩、手套和防护镜,穿隔离服,
症状严重者需要脱离动物饲养环境并且治疗。
六、有害气体 来源于动物粪便、尿液等排泄物,主要成分 为氨。当饲养室饲养动物的密度过大,或更 换垫料不及时均会引起氨气浓度过高;特别 是在大动物饲养室中。
三、生物安全的相关术语
1.实验室生物安全 —— 是指从事生命科学研究和教学的实验室为避免 各种生物危害而采取包括建立规范的管理体系、配 备必要的物理、生物防护设施和设备等综合措施。
2.生物安全实验室(biosafety laboratory, BSL) —— 是指专门从事病原微生物研究的实验室。
* 根据操作不同危险度等级微生物所需的实验室设计
* ABSL-1一般不需要使用生物安全柜,人员进入实验 室穿戴防护服和手套即可,应配备常规的实验及清洁 用具,也可配备呼吸防护装置、紧急冲洗装置等。可 在开放的实验台、洗手池上操作。
* ABSL-2在达到ABSL-1条件的基础上,还应具备生物 危害警告标志,要增加适合感染性材料操作的Ⅱ级生 物安全柜、洗眼装置以及高压灭菌锅和化学消毒装置 等废弃物处理设施,实验室的门带锁,能自动关闭。
2、细菌性疾病
沙门氏菌病、布氏杆菌病、猴结核病、志贺氏菌病、李 斯特菌、鸚鹉热、鼠咬热、鼠疫、钩端螺旋体病、肠炎 耶森氏菌病等;
动物实验室生物安全防护
2.手术操作
有些实验需要对动物进行手术,即打开或刺穿动物的身体, 对动物的身体或生理机能产生较大的损害,同时,实验人员也 容易被血液/体液污染或被器械、针头刺伤,存在潜在生物污 染的威胁,因此必须做到 • 操作一定要使用适当的镇静、镇痛或麻醉方法。 • 禁止不必要的重复操作。 • 不提倡利用一个动物进行多个手术实验,但是,为充分利用动 物资源,经动物伦理委员会许可,在可能的条件下可以实施。 • 严格实验操作规程,防止发生血液/体液外溅和针刺伤,避免 生物污染。 • 手术后的动物、标本以及所用器具材料等必须按规定程序妥善 处置。
• 应将每只动物日摄取总量分批次喂给,以保证动物的进食量 和减少浪费。
• 应经常检查饮水装置,及时补充不足。 • 动物饲养区域应每天打扫,保持清洁,每周将地面消毒三次。 • 喂给瓜果、蔬菜等须洗净消毒。禁止喂给腐烂发霉不洁的食
物,饮水要清洁。
• 对饲喂动物所用的小推车、食物、水容器等用品每周进行两 次消毒。
专用的储藏柜或冰箱内,保存食物的柜子或冰箱应放置在实验区以 外。 • 实验人员在操作活微生物材料及动物,离开实验室之前均应洗手。 • 所有污染的液体或固体废弃物在处理前应去除污染。感染动物尸体 需用防漏、有盖容器运出并焚化。 • 所有操作均应按规程仔细小心进行,使气溶胶的产生减至最低限度。 • 实验室应有防昆虫及鼠类的措施。
• 室内光照,要求明暗各12h自动交替。
5.动物的检疫
• 实验动物进入检疫室 在检疫室的缓冲间内,用75%酒精 喷洒动物的外包装进行消毒,打开紫外灯照射10~15min。
• 将经上述处理的动物移入检疫室,根据要求进行检疫。 • 各动物的检疫期不同,大动物为2周,小动物为1周。 • 在检疫期内观察动物的精神状态、食欲、营养状况、排泄
实验动物与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的心得体会
实验动物与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的心得体会
作为一名科研人员,在实验中使用实验动物和生物样品是很常见的事情。
在这个过程中,实验动物和生物样品的使用和管理都需要遵循国家和地方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
这里分享一些个人的心得体会。
对于实验动物使用,首先要进行伦理审查,尽量选择符合伦理道德标准的实验动物,并遵守严格的操作、饲养和使用规范,避免对动物造成伤害或痛苦。
在实验过程中,对动物进行标识和记录,例如使用个体标识和记录其体重等指标,以确保实验的可追溯性和科学性。
同时,进行充分的动物饲养和生存环境监控,确保动物的健康和生存。
对于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方面,需要建立健全的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体系和实验室安全制度,严格遵守实验室卫生和安全操作规程。
加强实验室内的生物安全控制措施,如标本处理、储存、消毒等,防止生物学毒素或细菌病原体的泄漏和传播,以及对实验人员造成伤害。
在实验中,要时刻提高安全意识,定期进行安全培训和演练,了解最新的生物安全技术和知识,及时更新和规范实验室安全操作流程。
最后,作为科研人员,除了遵守法律法规和严格遵守操作规程外,还应当发扬科学精神,尽量在不侵犯动物权益和保障人类安全的前提下,探索更多科学问题,推进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所以,在进行实验动物及动物实验研究,尤其是运用各项新技术、 新方法时,必须充分认识其中可能存在的危害性,牢固树立生物安全的概 念,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进行防范,从而确保研究的顺利开展和保护人类、 物种及环境的安全。
PPT文档演模板
实验动物与动物实验的生物安全
•(二)病原微生物危害性的分级
• 在应用实验动物开展生物医学研究时,工作人员面对的主要生物 危害是来自动物或实验室的各类病原微生物。按照病原微生物对人或 动物致病性的强度进行分类,既是生物安全评估的依据,也是制定生 物危害防制对策的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对感染性微生物的危害程 度分级
PPT文档演模板
实验动物与动物实验的生物安全
•二、生物安全的基本内容
• (一)生物安全原理 • 生物安全的原理包括生物安全分级和生物安全屏障两方面。生 物安全分级是对生物危害进行正确评估的依据,生物安全屏障则是 对生物危害进行有效遏制的方法。生物安全的最终目的,就是通过 正确的评估和适当的防范,在保障人类健康和环境安全的同时,推 动生物技术的发展,使之为人类创造最大利益。
PPT文档演模板
实验动物与动物实验的生物安全
•三、在实验动物和动物实验研究中引入生物安全的必要性
• 1、动物 • 实验动物是医学生物学实验研究的第1要素。使用微生物学质量不 合格的动物,常常会引入各类人兽共患病和动物烈性传染病的病原体, 从而在繁育和实验中通过各种途径感染工作人员和其他动物。在使用野 生动物的研究中,一些野生动物携带对其自身不致病,但对人却有致命 危害的病原微生物,如来源于灵长类和啮齿类野生动物的埃博拉(Ebola) 病毒,由于人类对这些微生物所知甚少,故而缺乏有效的防范手段,容 易导致严重的感染事故。
•
四级:对人体有高度危险性,通过气溶胶途径传播
•
或传播途径不明的微生物。尚无预防治疗措施。
PPT文档演模板
实验动物与动物实验的生物安全
•(五)为何要讲生物安全防护
•
不注意安全和容易导致意外事故
•
针刺伤(穿刺)
•
碎玻璃刺伤(不穿鞋,刺伤手)
•
载玻片割伤(显微镜下计数细胞)
•
溅入口腔,溅入眼睛(分装/冻存样品)
•
离心管破裂,滑倒跌伤,酒精灯损坏
•
负压泵接管损伤,过滤分装毒种过程
PPT文档演模板
实验动物与动物实验的生物安全
•(六) 生物安全实验室的安全防护:
• 1、对实验者 • 2、对他人 • 3、对周围环境 • 4、对样品
•(七)发生事故后可以造成严重危害
• 1、安全事故受伤者感染发病死亡 • 2、受伤人员的生活及工作环境压力 • 3、工作队伍的稳定性降低
•
BSL-4 :危险的/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来的具有生命威胁特征的物质。
PPT文档演模板
实验动物与动物实验的生物安全
•(四)生物安全实验室的分级
•
一级:对人体和环境危害较低,不会引发健康成人疾病。
•
二级:对人体和环境有中等危害或具有潜在危险的致病因子。
•
三级:主要通过呼吸途径使人传染上严重的甚至是
•
致命疾病的致病因子。通常有预防治疗措施。
从而危害人类健康、破坏生态平衡、污染自然环境等。
PPT文档演模板
实验动物与动物实验的生物安全
•生物安全: • 狭义的生物安全是指防范由现代生物技术的开发和应用(主要是转基 因技术)所产生的负面影响,即对生物多样性、生态环境和人体健康可能构 成的危险或潜在风险。
• 广义的生物安全包括更广泛的内容,大致分为3方面: • ①人类的健康安全; • ②人类赖以生存的农业生物的安全; • ③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的生物多样性即环境生物安全。生物安全技术 涉及生物资源保护、劳动保护、环境保护和医药食品等方面,主要解决生 物技术从研究、开发、生产到实际应用整个过程中的安全性问题,使危害 性降低到可以接受的程度,以保障人类的健康和环境的安全。
9、实验动物与动物实验 的生物安全
PPT文档演模板
2020/10/29
实验动物与动物实验的生物安全
•
第一节 生物安全概述
•一、生物技术、生物危害和生物安全
•
生物技术:一切利用有机体的操作技术都可称为生物技术,其中,现代
生物技术是以基因工程为核心,综合利用现代生物学、化学和工程学的手段,
直接或间接地利用生物体、生命体系和生命活动过程生产有用物质的一门高级
PPT文档演模板
实验动物与动物实验的生物安全
•4、基因安全 • 随着现代生物技术的发展,在基因水平开展对实验动物及动物实验的 研究方兴未艾,转基因和克隆动物的相继问世使“基因安全”随之成为新 的生物安全问题,由于人类对基因工程技术的使用与控制尚不成熟,对基 因工程产物的认识受到现有科学技术水平的限制,这些新技术、新物种的 潜在危害,陛仍需经过一定的时间才能被人们意识到。如若对这些新技术、 新物种控制不当,极可能造成对现有生态和遗传平衡的破坏,进而给人类 的生存带来无法估计的严重影响。
应用技术科学。转基因实验动物的育成是现代生物技术在实验动物领域的成功
运用。
•
生物危害:是指包括病毒、细菌、真菌、原虫、昆虫和其他有害动植物等在内的
生物因素对人类及其生存环境的危害。生物因素广泛存在于环境和各种生物体内,具有
强大的变异能力以适应环境,例如产生抗药性的细菌、昆虫和鼠类等。人类有意识地使
用现代生物技术进行科研和生产时,也可能产生以目前的科技知识水平无法预见的后果,
PPT文档演模板
实验动物与动物实验的生物安全
PPT文档演模板
实验动物与动物实验的生物安全
PPT文档演模板
实验动物与动物实验的生物安全
• (三) 生物安全等级
•
BSL-1 :非已知会导致疾病的物质。
•
BSL-2 :与人类疾病相关的物质。
•
BSL-3 :与人类疾病相关并且与气溶胶传播潜力
•
有关的本地的外来的物质。
PPT文档演模板
实验动物与动物实验的生物安全
• 2、设施设备 • 设施和设备是医学生物学实验研究的第2要素。没有与实验动物生产和 实验研究的要求相适应的设施,污染就会扩散。对设施设备的使用不当、维 护和检查不力等也是导致生物危害因素泄漏的重要原因。 • • 3、操作 • 由不当操作引发的生物危害具有一定隐蔽性,其后果可能在相当长一 段时间后才显露出来,故此难以追查当时究竟是谁、什么样的操作引发了事 故。在实际工作中,由于危害因素的蓄积和表达需要一定时间,因此与短期 实验研究(几天或几周)相比,长期的实验(数月以上)或连续的动物繁殖生产 过程中这类问题较多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