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HY-1262-高琨-法拉第电磁学成就

合集下载

2009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2009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其他人物
其他人物
威拉德·博伊尔
威拉德·博伊尔(Willard Boyle)威拉德·博伊尔(Willard Boyle),美国科学家。1924年8月19日出生于加 拿大东部新斯科舍省小镇阿默斯特,3岁时随家人搬迁到魁北克城以北350公里的一个小村庄,这里交通不便,出 行基本依靠狗拉的雪橇,因此上高中前博伊尔都是在母亲的指导下自学。博伊尔高中时代在蒙特利尔的一家私立 学校度过,高中毕业后即加入加拿大海军,成为航空母舰战斗机飞行员以参加第二次世界大战,但不久二战就结 束了,博伊尔从没参与过真正的战斗。
获得者
获得者
高锟(Charles K. Kao) 瑞典皇家科学院说,高锟在“有关光在纤维中的传输以用于光学通信方面”取得了突破性成就,他将获得 2009年物理学奖一半的奖金,共500万瑞典克朗(约合70万美元);博伊尔和史密斯发明了半导体成像器件—— 电荷耦合器件(CCD)图像传感器,将分享2009年物理学奖另一半奖金。 高锟高锟 中文名:高锟 英文名:Charles K.Kao 性别:男 出生年代:1933年 出生地:江苏省金山县(今上海市金山区) 现居地:中国香港和美国轮流居住 拥有英国和美国双重国籍的物理学家、香港中文大学前校长、2009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 。
2009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2009年在瑞典皇家科学院宣布的奖项
01 获得者
03 个人经历
目录
02 所获成就 04 其他人物
基本信息
英美科学家分享2009年诺贝尔物理学奖2009年10月6日,瑞典皇家科学院在斯德哥尔摩宣布,将2009年诺 贝 尔 物 理 学 奖 授 予 英 国 华 裔 科 学 家 高 锟 以 及 美 国 科 学 家 威 拉 德 ·博 伊 尔 和 乔 治 ·史 密 斯 。

高中物理必修科学家及其成就总结

高中物理必修科学家及其成就总结

高中物理必修科学家及其成就总结高中物理必修课程中,介绍了许多杰出的科学家及其在物理学领域的成就。

以下是其中一些科学家及其主要成就的总结:1、艾萨克·牛顿(Isaac Newton):英国物理学家、数学家,被认为是科学史上最伟大的科学家之一。

他提出了三大牛顿运动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构建了经典力学的基础。

此外,他还发明了微积分学,对光学和数学做出了重要贡献。

2、迈克尔·法拉第(Michael Faraday):英国物理学家和化学家,被认为是电磁学领域的奠基人之一。

他发现了电磁感应定律和法拉第电磁感应,为发电机和变压器的发明奠定了基础。

此外,他还研究了电解作用和光学玻璃的制造。

3、詹姆斯·克拉克·麦克斯韦(James Clerk Maxwell):英国物理学家,被认为是电磁学理论的集大成者。

他提出了麦克斯韦方程组,统一了电场和磁场,预言了电磁波的存在。

这一理论为现代无线通信和互联网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4、伽利略·伽利莱(Galileo Galilei):意大利物理学家、数学家、天文学家和哲学家,被认为是现代观测天文学的奠基人之一。

他通过实验观测证实了哥白尼的日心说,推翻了传统的宇宙观。

此外,他还研究了自由落体运动和抛射运动,为现代动力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5、玛丽·居里(Marie Curie):波兰裔法国物理学家和化学家,是放射性研究的先驱之一。

她发现了镭和钋两种放射性元素,并研究了它们的性质和应用。

居里的研究为放射性医学和物理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6、欧内斯特·卢瑟福(Ernest Rutherford):英国物理学家,被誉为原子核物理学之父。

他通过实验证明了原子的核式结构,并发现了放射性元素的天然放射性。

此外,他还研究了原子核的分裂和聚变反应,为核能的开发和应用奠定了基础。

7、理查德·费曼(Richard Feynman):美国物理学家,是量子电动力学领域的先驱之一。

“光纤之父”--高锟

“光纤之父”--高锟

“光纤之父”---高锟在互联网中畅游、欣赏高清电视转播节目、与千里之外的友人通话,又或者躺在病床上接受胃镜检查……这一切都要归功于华裔科学家高锟发明的“光导纤维”。

被誉为“光纤之父”的高锟,用自己的智慧,为人类连通了信息时代。

10月6日,在瑞典斯德哥尔摩,瑞典皇家科学院宣布,将2009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授予英国华裔科学家高锟。

早在1966年,高锟就取得了光纤物理学上的突破性成果,他在一篇论文中首次提出用玻璃纤维作为光波导线用于通讯的理论。

简单地说,就是提出以玻璃制造比头发丝更细的光纤,取代铜线作为长距离的通讯线路。

这个理论引起了世界通信技术的一次革命。

随着第一个光纤系统于1981年成功问世,高锟“光纤之父”的美誉便传遍世界。

可以说,高锟的研究为人类进入光导新纪元打开了大门,为当今互联网的发展铺平了道路。

对光纤的研究成果是高锟一生最大的成就,他曾经说过,光纤通讯一千年也不会被其他工具取代。

在研究初期,为寻找“没有杂质的玻璃”,他也费尽周折,去了许多玻璃工厂,到过美国的贝尔实验室及日本、德国,跟人们讨论玻璃的制法。

那段时间,他遭受到许多人的嘲笑,他们都说世界上并不存在没有杂质的玻璃,但高锟在思想上却没有丝毫动摇。

他说:在一些时候,科学家应该固执,要觉得自己都是对的,否则就不会成功。

终于,在两年后,他发明了石英玻璃,将其内部会损耗激光质量的杂质抽除,制造出了世界上第一根光导纤维,从此,光可传送万里,使科学界大为震惊。

今天,光纤构成了支撑我们信息社会的环路系统,利用多股光纤制作而成的光缆已铺遍全球,成为互联网、全球通信网络的基石。

高锟在光纤方面的研究成果大大改变了人类的生活,在通讯科技和医学领域上都有极大的贡献。

评选委员会主席这样描述说:“光流动在细小如丝的玻璃丝中,它携带着各种信息数据向每一个方向传递,文本、音乐、图片和视频因此能在瞬间全球共享。

”同为炎黄子孙,同为华夏儿女,我们应当秉承高锟教授的那份坚守、坚韧、坚毅的执着,为我们祖国的未来献出属于我们的力量。

中国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名单

中国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名单

中国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名单自1901年创立以来,诺贝尔物理学奖一直被认为是世界上最高荣誉的科学奖项之一。

中国作为一个科技大国,在物理学领域也有不少杰出的科学家获得了这一殊荣。

下面是中国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的名单:1. 杨振宁(1957年获奖)杨振宁是中国第一个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的科学家,也是首位因物理学研究而获得该奖项的华人科学家。

他与李政道共同提出了“杨-李理论”,对于基本粒子的对称性和弱相互作用的研究做出了重要贡献。

2. 李政道(1957年获奖)李政道与杨振宁共同获得了1957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他们的研究成果对于理解基本粒子和物理学的基本规律起到了重要作用。

李政道还在物理学领域的其他方面做出了杰出贡献,被誉为中国现代物理学的奠基人之一。

3. 高斯古(1957年获奖)高斯古是中国第三位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的科学家,也是首位获得这一奖项的独立研究者。

他的研究成果在理解基本粒子的强相互作用和量子色动力学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4. 杨振宁(1963年获奖)杨振宁是中国第一位两次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的科学家,他的第二次获奖是因为对于非守恒性理论的研究。

他的研究成果对于理解宇宙学和相对论物理学具有重要意义。

5. 杨振宁(2004年获奖)杨振宁是中国第一位三次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的科学家,他的第三次获奖是因为对于超导性和超流动性的研究。

他的研究成果在理解凝聚态物理学和低温物理学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

6. 高锟(2012年获奖)高锟是中国第六位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的科学家,他因为发现了量子霍尔效应而获得了这一殊荣。

他的研究成果对于理解量子力学和凝聚态物理学具有重要意义。

7. 丁肇中(2016年获奖)丁肇中是中国第七位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的科学家,他因为对中微子振荡的发现而获得了这一奖项。

他的研究成果在粒子物理学和中微子物理学领域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重要影响。

8. 陈建功(2018年获奖)陈建功是中国第八位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的科学家,他因为对于激光的产生和应用的发现而获得了这一殊荣。

法拉第简介现代电磁学的奠基人法拉第简介

法拉第简介现代电磁学的奠基人法拉第简介

法拉第简介现代电磁学的奠基人法拉第简介迈克尔·法拉第,英国物理学家、化学家。

1791年9月22日出生于伦敦附近的纽因顿。

他是一个铁匠的儿子,只上过两年小学,12岁开始在一家书店当报童、做学徒。

他是自学成才的,但几乎不借数学。

在法拉第走向科学的道路上,著名化学家汉弗莱·戴维对他起了…第七章组合体任何机器零件,从形体角度,都可以看作是由一些基本形体组成的,这种由若干基本形体组合而成的物体,称为组合体。

本章在运用投影理论的基础上,研究组合体的分析方法以及组合体的画图、读图、尺寸标注等问题。

§7.1 组合体的组合方式组合体形…共青团矾山镇第八次代表大会资格审查委员会关于代表资格的审查报告共青团矾山镇第八次代表大会代表资格审查委员会,通过听取矾山镇团委关于代表资格初步审查情况的汇报,对出席共青团矾山镇第八次代表大会的代表进行了资格审查。

现将代表资格的审查结果向大会报告…迈克尔·法拉第,英国物理学家、化学家。

1791年9月22日出生于伦敦附近的纽因顿。

他是一个铁匠的儿子,只上过两年小学,12岁开始在一家书店当报童、做学徒。

他是自学成才的,但几乎不借数学。

在法拉第走向科学的道路上,著名化学家汉弗莱·戴维对他起了重要作用。

1812年10月,法拉第有幸聆听藏维四次讲座,并把记录整理后寄给戴维,写信恳请裁维帮助他实现科学研究的愿望。

1813年3月,裁维推荐法拉第担任皇家研究院实验室实验员,作他的助手。

1813年10月至1815年4月,法拉第作为助手随戴维赴法国、意大利、德国和比利时等国讲学。

其间多次听朗维讲授科学知识,并参观了不少科学家的实验室,结交了安培、盖‘吕萨克等著名科学家,回国后便投入独立的科学研究工作。

1821年担任皇家学院实验室总监,1824年加入皇家学会,]825年接替戴维任皇家学院实验室主任。

法拉第著名的科学成就是发现了电磁感应现象和总结了电磁感应定律。

法拉第介绍

法拉第介绍
用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7
纪念方式
纪念方式
为了纪念法拉第的贡献,一些事物以他的名字 命名,例如法拉第笼(Faraday Cage)和法拉第
杯(Faraday Cup)
此外,英国皇家学会也在每年11月12日举行法 拉第晚宴,以纪念这位伟大的科学家
8
个人名言
个人名言
A
法拉第有一些 著名的名言, 例如:"拼命 去争取成功, 但不要期望一
定会成功
B
""科学研究 不是为了获 得知识,而 是为了追求
更多的疑问
C
"这些名言表 达了他对科 学的态度和 对知识的追

9
总结
总结
迈克尔·法拉第是一位杰出的科 学家和发明家,他在电磁学领域 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为电力工业 和电化学工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02
他的贡献被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 对于人类文明
法拉第在科学界和 社会上都享有崇高
的声誉
01
英国皇家学会授予 他最高荣誉——科 普利奖章(Copley
Medal)
04
社会评价
他的贡献被广泛应 用于各个领域,对 于人类文明的发展 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02
1867年,法拉第在 伦敦去世,享年76
岁 05
他的贡献被广泛应 用于各个领域,对 于人类文明的发展 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研究方法和科学态度也对后
01
世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03
拜拜
他的贡献被广泛应用于 现代电子设备、电机、 发电机、变压器等领域
4
个人品质
个人品质
法拉第是一位非常勤奋和谦虚的科学家
他通过自学成为了一位杰出的科学家,
x

科学家高锟的一些贡献

科学家高锟的一些贡献

科学家高锟的一些贡献:高锟读博士时进入国际电话电报公司(ITT),在其英国子公司——标准电话与电缆有限公司(Standard Telephones and Cables Ltd.)任工程师。

1960年,他进入ITT设于英国的欧洲中央研究机构——标准电信实验有限公司,在那里工作了十年,其职位从研究科学家升至研究经理。

正是在这段时期,高锟教授成为光纤通讯领域的先驱。

从1957年开始,高锟即从事光导纤维在通讯领域运用的研究。

1964年,他提出在电话网络中以光代替电流,以玻璃纤维代替导线。

1965年,在以无数实验为基础的一篇论文中提出以石英基玻璃纤维作长程信息传递,将带来一场通讯业的革命,并提出当玻璃纤维损耗率下降到20分贝/公里时,光纤维通讯就会成功。

1966年,在标准电话实验室与何克汉共同提出光纤可以用作通信媒介。

高锟在电磁波导、陶瓷科学(包括光纤制造)方面获28项专利。

由于他取得的成果,有超过10亿公里的光缆以闪电般的速度通过宽带互联网,为全球各地的办事处和家居提供数据。

由于他在光纤领域的特殊贡献,获得巴伦坦奖章、利布曼奖、光电子学奖等,被称为“光纤之父”。

1957~1960年任标准电话和电缆公司工程师,1960~1970年任标准电信实验室主任研究工程师。

1970到1974年高锟教授在香港中文大学担任电子学系教授及讲座教授,1974年又返回ITT工作。

当时,光纤领域进入前生产阶段。

他在位于美国弗吉尼亚州劳诺克的光电产品部担任主任科学家,后擢升为工程主任。

1982年,他因卓越的研究与管理才能而被ITT公司任命为首位“ITT执行科学家”,主要在康尼迪克州的先进技术中心工作,1985年则在德国的SEL 研究中心工作。

与此同时,他也担任耶鲁大学特朗布尔学院兼职教授及研究员。

1986年,他被任命为合作研究主任。

他也在标准电话电缆下属的标准电信实验室作研究。

1987年10月,高锟从英国回到香港,并出任香港中文大学第三任校长。

法拉第

法拉第

法拉第爱因斯坦视他为科学路上的指明灯,英国皇室多次要授予他爵士称号,却被他果断拒绝。

他的头像被印在英镑上流通了十年。

他的雕像永远的矗立在萨弗依广场上,攻来客瞻仰,他就是一代科学巨星,迈克尔法拉第,今天老烟斗就带大家走近这位电学天才,丰富多彩的传奇人生。

迈克尔法拉第,书界著名物理学家,化学家。

也是迄今为止对人类文明影响最直接的科学家之一,他研究出交流电产生的方法,并创造出世界上第一台发电机。

他的发明奠定了电磁学的基础,并开启了属于电气的新时代,他被人们称为电学之父和交流电之父。

法拉第出生在伦敦东南部一个贫穷的铁匠家庭。

靠着父亲的微薄收入,一家人勉强生活。

据法拉第后来回忆。

小时候经常忍饥挨饿,有时候一条面包甚至要吃上一个星期,才回归小心翼翼的咬上一口,拮据的生活使得法拉第仅仅接受了两年的小学教育就辍学回家了,十二岁时为了维持生计减轻家庭的负担,懂事的法拉的主动到城里找了一份报童的工作。

在伦敦街头,清晨的阳光透过层层的迷雾,照射在一个衣衫褴褛身体瘦弱的小男孩儿身上,男孩儿手里抱着成叠的报纸,哼着小曲时不时播报两句当日的新闻谁能想到有朝一日将会做出震惊世界的成就,命运往往就在不经意间把你领尚属于你的人生道路。

一年以后,法拉第进入了一家书报店当起了学徒,浩瀚的书海还为他打开了一个新的世界法拉第天才的基因在这里开始萌发他一有时间就把自己埋进成对的书籍里,探索这个新奇的的未知世界,让人惊讶的是,这个仅仅上过两年小学的男孩儿,竟然对大英百科全书中的电学知识痴迷不已。

甚至可以将里面的实验试剂简单复制。

或许这就是天才与普通人的不同,法拉第无疑具有无声俱来的电学天赋,和对实验现象的高度敏感,就这样在青少年时期法拉第依靠电学就掌握了丰富的电学知识,甚至还对化学领域研究颇深。

21岁那年,机缘巧合下法拉第聆听了他仰慕已久的化学家戴维在皇家学院的讲课。

第一次见到自己的偶像,第一次正式聆听到如此生动的演讲,法拉第如痴如醉,回来后回来后他开始思考自己今后的人生。

光学:高锟人物简介

光学:高锟人物简介

高锟在微波与电磁波理论领域也有重要贡献
• 1950年代发表了关于微波与电磁波理论的论文
• 为微波通信和雷达技术的发展提供了理论支持
高锟还在激光技术领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 1960年代研究了激光技术在通信领域的应用
• 为激光通信技术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高锟的荣誉与奖项
高锟获得了许多重要的学术奖项
• 1985年获得美国电机电子工程师学会(IEEE)颁发的兰姆奖
• 1992年获得美国光学会(OSA)颁发的阿瑟·肖洛奖
• 2009年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高锟还获得了许多荣誉头衔
• 英国皇家学会院士
• 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
• 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
02
高锟在光纤通信领域的贡献
高锟方程与光纤通信原理
高锟方程是光纤通信的理论基础
高锟方程的提出具有重要意义
• 描述了光在光纤中的传播特性
• 为光学、电磁学、通信等领域的发展提供了理论支持
• 对其他学科领域的研究产生了启示
04
高锟的个人品质与精神
高锟的勤奋与毅力
高锟在科学研究方面非常勤奋
高锟还具有顽强的毅力
• 投入大量时间和精力进行科研工作
• 在面临困难和挫折时,仍然坚持科研工作
• 对科学研究充满热情
• 为科学事业的进步做出了巨大贡献
• 使光纤通信成为现实
• 为光纤通信技术的发展提供了理论支持
• 为光纤通信技术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高锟在光纤通信技术的研究与发展
高锟在光纤通信技术的研究与发展方面做出了许多贡献
• 1970年代开展了光纤通信技术的研究与发展工作
• 为光纤通信技术的应用奠定了基础
高锟还关注了光纤通信技术的产业化问题

法拉第及其成就

法拉第及其成就

法拉第及其成就法拉第是英国著名的物理学家和化学家。

1791年9月22日生于英格兰一个铁匠家庭。

由于家境贫苦他只在7岁至9岁读过两年小学12岁上街卖报13岁到一家图书装订店当学徒。

他被书报吸引住利用业余时间刻苦学习。

1812年22岁的法拉第有机会听了伦敦皇家学会会长、化学家戴维的一次化学讲座更激起他参加科学工作的热切愿望。

事后他把听讲记录寄给报告人得到戴维的称赞。

第二年在戴维的帮助下法拉第进入皇家学院实验室做戴维的助手。

1816年发表了第一篇有关化学方面的论文。

1824年当选为英国皇家学会会员1825年任皇家学院实验室主任1846年他荣获伦福德奖章和皇家勋章。

他还是法国科学院院士。

1820年奥斯特关于电流磁效应的发现引起了法拉第的深思既然电能产生磁那么磁能否产生电呢他反复研究和实验经历五次重大的失败终于在1831年发现了电磁感应现象进而确立了电磁感应的基本定律为建立经典电磁理论和现代电工学打下了基础。

利用这一原理他创造了电磁学史上第一台感应发电机成为今天多种复杂电机的始祖。

18331834年他由实验得出了电解定律这是电荷不连续性的最早的、有力的证据但在当时还没有作出这一结论。

他的又一个重要成果是提出了场的概念。

他反对电、磁之间超距作用的说法设想带电体、磁体或电流周围空间存在一种从电或磁激发出来的、连续的物质起到传递电力、磁力的媒介作用。

他把这些物质称作电场、磁场。

这是在1837年。

之后他还发现了光的偏振面在磁场中旋转的旋光效应。

1852年他又引入了电力线和磁力线的概念并用铁粉显示出磁棒周围磁力线的形状。

法拉第还用极深邃的物理洞察力对光和电的关系做出了研究。

1832年3月12日他给英国皇家学会写了一封信信封上写着“现在应当收藏在皇家学会的档案馆里的一些新观点。

”他在信中预言了磁感应和电感应的传播暗示了电磁波存在的可能性还预言了光可能是一种电磁振动的传播。

这封信在档案馆里躺了一百多年直到1938年才为后人重新发现启了封。

物理学基础研究演变为信息产业——高锟博士荣获2009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物理学基础研究演变为信息产业——高锟博士荣获2009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物理学基础研究演变为信息产业——高锟博士荣获2009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宋菲君【摘要】本文介绍2009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高锟的成就,这是诺贝尔物理奖第9次奖励最终形成产业的基础研究.本文介绍了光通信技术的最新进展,论述了物理学的基础研究如何最终演变成巨大的信息产业并造福人类社会,并指出基础研究和产业化间"源"和"流"的关系.【期刊名称】《物理与工程》【年(卷),期】2010(020)001【总页数】8页(P1-8)【关键词】光纤;光纤通信;掺铒光纤放大器;波分复用;信息产业【作者】宋菲君【作者单位】大恒新纪元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北京,100085【正文语种】中文2009年10月6日,瑞典皇家科学院在斯德哥尔摩宣布,将2009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授予英国华裔科学家高锟(Charles K.Kao,图1),以及美国科学家 W.S.Boyle(波意耳)和 G.E.Smith(史密斯).瑞典皇家科学院说,高锟在“有关光在纤维中的传输应用于光学通信方面取得了突破性成就”,他将获得今年物理学奖一半的奖金;Boyle和Smith发明了半导体成像器件——电荷耦合器件(CCD)图像传感器,将分享今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另一半奖金.诺贝尔物理奖奖励有巨大影响的原创性物理学研究,但这些物理学研究成果只有少数几项最终演变成为产业,见表1.大家都知道,信息产业的巨大发展应归功于电线和电缆,它们起到了传输信息的功能.用于传输信息的电磁波称为“载波”,把需传输的音频或视频信号加载到载波上去的手续称为“调制”,载波频率通常要远高于调制信号频率.在频域中,载波本来是单一频率,调制过程使频带加宽.如图2所示.例如,每一路电话、每一频道的电视节目都要占据一定的频带宽度.一路标准的电话所占据的频带宽度为4kHz,一路电视的带宽为6MHz.通信电缆能承载的电话或电视的数量,显然和载波的频率有关,由于电缆载波频率较低,通信频道的带宽有限.此外,金属通信电缆还容易腐蚀,敷设的费用高,到上世纪中叶,电通信已发展到了极限.在当时,由于日常生活、工业、商业和军事的迫切需求,信息产业已呈现高速发展的势头.信息产业涵盖了信息的产生、采集、处理、传输、接收、再处理的全过程,大容量信息的传输无疑是信息产业的关键环节,由于信息容量的猛增,通信电缆已经成为限制信息技术和信息产业进一步发展的瓶颈.光波也是电磁波,只不过其频率远高于电子通信的载波.例如,目前最先进的“三次群”通信电缆的频率ν<34MHz,而波长λ=1.0μm时光波的频率为ν=3×1014Hz,高出电信号7个数量级!科学家早就想到利用光波传输信息,并预言光通信的容量将远高于常规电缆通信.在无限扩展的各向同性空间中,光是直线传播的,曾有许多关于大气光通信的研究.但由于地球表面是球面,限制了光束直线传播的距离不超过数公里,加上障碍物和气候的影响,大气光通信没有前途.光能、光信息的长途输送是一个长期困扰科学家和工程师的难题.早在1870年,物理学家J.丁铎尔就做过光线在一个抛物线状的水流中传播的实验,由于水的折射率高于空气,根据光学中的“全反射”效应,光线在水流中多次反射,并随着水流传播,可以说,丁铎尔的水流就是最原始的“光波导”.其后,模拟电磁波在电磁波导中传播的效应,物理学家开始研究光波在光波导中传播的效应.由于介质波导有限大小的约束,在光波导中只能传播分立的本征态,满足边界条件和周期条件,称为“模”.图3给出圆柱型波导中的低阶模.高锟于1933年11月4日出生在上海的一个书香门第,父亲是国际法庭的律师,祖父是晚清著名诗人,革命家,“南社”的重要成员.1948年全家移居台湾,1949年又移民香港.他先考入香港大学,后来又远赴英国东伦敦伍尔维奇理工学院(现英国格林威治大学)就读.1957年,他从伍尔维奇理工学院电子工程专业毕业.1965年,在伦敦大学下属的伦敦帝国学院获得电机工程博士学位.上世纪60年代中期,英国A.E.Karbowiak创建了标准电信实验室(STL),不久高琨加盟其中.正是在这一时期,高锟成为光纤通信领域的先驱.高琨与 G.A.Hockham一起,提出用单模光纤进行远距离通信的大胆设想.1966年6月,他们在电子工程师协会(IEEE)期刊上发表文章[1],详细分析了光波在圆柱形波导——光纤中的传播,深入讨论了介质中与光波传播相关的物理效应和信息容量问题. 高锟的开创性研究工作包括以下方面:(1)光损耗物理机制、光损耗阈值和期望值:高锟研究了硅玻璃光纤内的光散射和吸收效应,指出光损耗主要由杂质引起.为了确保长距离传输的信噪比,降低误码率,通信光纤损耗应低于20dB/km(当时光纤的损耗约1000dB/km).深入分析了散射和吸收的物理机制后,高琨坚信光损耗的极限应当远小于此数值.(2)光纤通信模型:直径为3或4μm的“弱导引”单模光纤,包层折射率约比芯区低1%,包层直径大约为芯径的100倍.长距离传导模正是基模 HE11,光波沿芯区和包层的分界面传播(表面波).在包层内的隐失波的振幅沿径向衰减,并在充分大的包层内趋于零.(3)信息容量:数字信号的传输速率是在时域中的一个测量量,即每秒传送多少 kb或Mb(b/s即 bit/s),描述带宽的单位通常为 kHz、MHz、GHz.带宽与数据传输速率的关系可用测不准关系表示.用Δ ν表示频谱宽度(在频域中的不确定性),用Δt表示信号脉冲的宽度,则有亦即带宽和脉冲宽度成反比关系,而速率是脉冲宽度的倒数,从而带宽和传输速率成正比.(4)模的稳定性:光纤材料的不均匀、缺陷显然会引起“跳模”,造成误码.高锟强调,在传导过程中必须确保模的稳定性,因此提高材料的纯度和均匀性至关紧要. (5)色散:脉冲是一个波包,各频谱成分以不同群速度传播引起的色散称群速色散,使脉冲展宽,造成误码.图5为具有高斯包络的脉冲信号串经过长距离传输后的色散.长距离传输必须对于色散进行补偿.由于基模 HE11的色散最小,高锟提出未来长距离光通信将使用单模光纤.(6)带宽和承载功率的关系:每一信道必然对应于一定的输入功率.单模光纤的直径有限,功率密度不能过高,光纤承载的功率是有限的,“弱导引”有利于提高承载功率.综合考虑以上要素和量子噪声,高锟估计,对应于100mW的输入光功率,光纤的带宽应能达到1GHz.总结一下,高锟的开创性研究,在于分析了光损耗的物理效应,给出阈值和期望值,探讨了介质纯度的影响,建立了现代通信光纤的物理模型,预言了光纤通信的超大信息容量.1966年4月1日出版的Laser Focus介绍了高琨高瞻远瞩的设想:“短距离测量表明STL开发的实验性光波导具有承载及传递信息的能力.其容量可达到1000Mb(即1Gb),相当于200个电视频道或20多万条电话线.”高锟和 Hockham关于光纤损耗可达到20dB/km的预言引起了世界各地科研人员的极大兴趣,同时也引起广泛质疑.大家开始尝试降低光纤损耗.4年后,在1970年9月,康宁(Corning)玻璃工作室(现在的康宁公司)宣布,他们已制造出用于氦氖激光器633nm谱线的单模光纤,损耗低于20dB/km.康宁的突破打开了光纤通信的大门,是发展光纤进程中的另一个里程碑.同年,贝尔实验室和列宁格勒(今圣彼得堡)Ioffe技术物理研究所发展了第一支可在室温下发射连续光波的半导体激光器,可用于光通信.此后的几年中,随着制造工艺的改进,特别是光通信的工作波长移到光纤的长波长透明窗口,使损耗急剧降低.在光纤中传播的光波经过“调制”,把电话、电视等信息荷载到光波上,就可以沿光纤远距离传播.光纤传输不受外界电磁场的干扰,性能稳定,不会生锈变质,具有非常大的带宽,容量极大,而制造、铺设光缆的费用又较低,近年来发展非常快.可以说光纤和光纤通信的出现成为光学发展历史上的重要的里程碑之一.光纤、光缆已形成巨大的产业.据美国市场调研公司 ElectroniCast公司的报告,1998年全球光缆消费量为146亿美元,到2008年增长到400亿美元以上.图6给出光通信和电通信传输速率的对比.高锟曾在电磁波导、陶瓷科学(包括光纤制造)方面获多项专利.由于在光纤领域的开创性贡献,他获得巴伦坦奖、利布曼奖、光电子学奖等,被誉为“光纤之父”. 1970到1974年高锟担任香港中文大学电子学系教授,1974年返回国际电话电报公司(ITT)工作.当时,光纤领域进入“前生产”(即小批试产)阶段.此后,他曾在美国弗吉尼亚州劳诺克公司的光电产品部、德国的 SEL研究中心工作过,并担任过耶鲁大学特朗布尔学院兼职教授及研究员.1987年10月,高锟从英国回到香港,并出任香港中文大学第三任校长.从1987年到1996年任职期间,他为中文大学罗织了大批人才,使中大的学术结构和知识结构更加合理.在与内地科技界的交流合作中,他主张“一步一步把双方的联系实际化”.高锟于1996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由于他的杰出贡献,1996年,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将一颗于1981年12月3日发现的国际编号为“3463”的小行星命名为“高锟星”.光纤中光波传输损耗的原因是散射和吸收,光波能量在传输过程中的衰减又可分成两类,一类是内禀衰减(intrinsic attenuation),主要对应于电子跃迁、分子振动、转动等吸收带,这是不可避免的物理效应.当光波传播时部分光能量转换成介质内电子和分子的能量.电子跃迁对应的吸收带主要位于短波段,对红外和可见光部分的影响很小,分子振动带则位于中远红外,其短波限约为1.8μm,对于近红外波段的光通信影响不大.另一类是由介质内部的不均匀引起光的散射,称为外赋衰减(extrinsic attenuation).短波段的主要贡献是瑞利散射,该效应由介质内部尺度为λ/10量级的密度或介质组分的涨落引起,与波长的4次方成反比,其散射截面的表达式如下:式中,n为折射率;f(θ,φ)为散射的角度因子.这一效应在紫外和可见短波段对光波的吸收比较强烈,随着波长的增大而迅速减弱.波长为0.8μm时吸收约为2.3dB/km,当波长大于1.1μm后下降到0.5dB/km左右,当波长为1.55μm时更降为0.15dB/km.由介质内部尺度与波长同量级的不均匀引起的散射称为米氏(Mie)散射,近代制造技术使光纤更加均匀,米氏散射的影响越来越小.在光纤中主要的吸收是由于OH根(水)的吸收造成的,具有 3个吸收峰:950nm、1240nm和1390nm,最后一个吸收峰最为严重,构成吸收带1350nm~1450nm.在瑞利吸收限和振动吸收限之间,OH根的吸收带之外,出现3个透明窗口,参见图7.短波窗口的中心大约为850nm,这正是早期的光通信波段,典型的吸收值略大于2dB/km.在OH根吸收带两侧有两个更加透明的窗口,一个在1310nm附近(1260nm~1360nm,O-带),称原频带;另一个在1550nm附近,分成短波频带(1460nm~1530nm,S-带),寻常频带(1530nm~1565nm,C-带)及长波频带(1565nm~1625nm,L-带).后两个透明窗口正是目前光通信常用的波段.在1977年,采用850nm镓铝砷(GaAlAs)半导体激光器为光源的光纤成功进行了野外电话通信的试验.第一代光通信光损耗为2dB/km,可以无中继器传输几公里,光损耗限制了传输距离的进一步扩展.第一代光网络只是“点到点”的连接,还谈不上网络,其传输速率仅为45Mb/s.上世纪70年代初,在英国1km光纤传输试验线路开通,带宽为1GHz.美国、日本和德国也相继开通了使用光纤传输的电话线路.第二代网络与第一代几乎是并行发展的,采用的是铟镓砷磷(InGaAsP)激光,波长向红外延伸到1.3μm,光纤损耗降低至0.5dB/km.第一条大西洋海底光缆的硬件设施表明,单模光纤系统是可行的.当20世纪80年代早期的长途电话市场反垄断开放后,通信运营商建立了以1.3μm为光源的单模光纤国家电信骨干网.这项技术扩展到其他通信领域,并成为众多光纤系统的标准.到1987年,第二代光网络系统运行速率已达到1.7Gb/s,大约每50km需要中继一次.第二代光网络系统中继距离的扩展受到0.5dB/km光纤衰减的限制.第三代系统采用1.55μm的激光,光纤损耗低达0.2至0.3dB/km.然而1.55μm的光纤色散较大,系统的发展受到影响.直至1990年,速率为2.5Gb/s的第三代系统才投入商业运行.1.55μm的第三代系统的主要问题在于采用光-电-光中继器,间距仅为60到70km,因而长距离通信系统就要进行多次中继,不但给长距离传输带来麻烦,光电转换还构成扩大传输容量的瓶颈.图8给出了第三代系统的结构图,新一代单模光纤系统开拓了海底光缆及大容量多用户的应用前景.20世纪80年代末及90年代初,由英国南安普顿大学发明的掺饵光纤放大器[2](erbiumdoped fiber amplifiers,EDFAs),成为光纤传输系统发展过程中又一个重要的里程碑.EDFA是由几米至几十米长的光纤构成,掺入稀有金属元素铒.用0.98μm泵浦光将光纤中的铒原子从基态4I15/2激发到激发态4I11/2,通过无辐射弛豫回到亚稳态4I13/2,形成反转分布.入射信号光子触发了铒原子使其跃迁回到基态4I15/2,发射频率为1.5μm左右的光子.在此受激辐射过程中,每个入射光子触发了大量的光子发射,从而产生受激光放大,参见图9.受激辐射的波长、相位、偏振等与入射光子具有天然的一致性.铒原子能级的差与光纤介质1.55μm的低损耗窗口相符,其亚稳态4I13/2和基态4I15/2均为斯塔克分裂加宽,每个能级都由许多子能级构成,亚稳态和基态间的辐射形成足够宽的频带,因此非常适于用于1.5μm信号的宽带光纤放大器.图10为掺饵光纤放大器的结构图.第四代光纤通信系统采用掺饵光纤放大器和波分复用技术[3].波分复用简单说来就是把多个波长的光信号通过波分复用器(wavelength division multiplexing,WDM)耦合到一根光纤中传播,由于不同波长的光束是互不相干并独立传播的,通信传输容量大幅度增大,在接收端用解复用器(wavelength demultiplexing)把各个信道的信号重新分开.图11为该系统的结构示意图.波分复用技术开始了光通信的另一次革命,它使得光通信的容量自1992年以来,每16个月增长一倍,致使光通信的速率在2001年达到 10Tb/s(Tb=1012bit),比同轴电缆的传输容量增加了6个数量级以上.为了满足日益增长的数据传输需求,密集波分复用(dense wavelength division multiplexing,DWDM)[4]技术开拓了传输容量的新视野.DWDM与EDFA技术共同开创了这种系统的新生代——第五代光纤通信系统,在 WDM系统中发送越来越多的波长(通道),进一步提高光纤通信系统的容量.EDFA可以同时对于大约30 nm 宽波段内的多个波长信号进行放大.第五代光纤通信系统还努力提高每个通道的速率,将原来每通道10Gb/s提高到40Gb/s.在不远的将来,有可能采用DWDM网络,以160Gb/s的通道传输速率,提供更高的传输容量.图12(a)给出了第五代系统的结构图,图12(b)为简化四通道DWDM系统.通常用比特率-距离积 (bitrate-distance product),即BL来评价通信系统的品质因素,其中B为比特率;L为中继器的间距.从1975到2000年经过光通信系统的更新换代,比特率-距离积快速增加,参见图13.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光通信的容量所能达到的极限几乎是不可预言的.21世纪的人类社会是一个高度信息化的社会,对信息量的要求呈现爆炸性的增长和提速:可以用“3T”来表征(T表示1012):Tb/s的信息传输速率,Tb位的信息存储容量,(1/T)秒的信息处理速度.据估计,目前全世界已有超过10亿km的光缆.近十年来,以人们难以想象的速度实现了“光纤到办公室”(fiber-to-the-office,FTTO),“光纤到楼层”(fiber-to-the-floor,FTTF)以及“光纤到户”(fiber-to-the-home,FTTH).以高锟和他的同事们的开创性的研究工作为起点的光纤通信经过几十年的高速进展,最终实现了 Tb/s的信息传输,构建了全球的信息高速公路网,图14为全球洲际光通信网络.上个世纪,光-电之间的几次较量,例如“光信息处理”、“光计算”、“光互连”、“光神经网络”等,光学都输了.但在大容量长距离信息传输中,光通信终于跑赢了电通信,光学信号处理超宽带、高度并行的优势发挥到极致.当前,通信和网络变得越来越“光学化”,这使得通信的带宽越来越宽,传输速率越来越快.有人预言,未来的通信将使用所谓的全光网(all-optical network,AON);也有人说,只有光学技术才能够满足不断增长的通信带宽的要求.当然,对AON的质疑仍然不少.那么,在越来越光学化的通信系统中,Electronics在做什么?首先,一些传统的电信号处理强项:测控、调制、信息处理,仍然由电子系统担当.由测不准原理,光脉冲频带很宽,在长距离传播过程中除信号衰减外,还会出现色散现象,使脉冲加宽、变形.此时,利用电子线路监测,并进行在线“3R”处理:Reamplifying(再放大),Re-shaping(再整形)和 Retiming(再定时),又称“信号再生”.其实 ,光和电的特点不能互相替代,正确的提法为光电结合.北大物理学院甘子钊院士曾精辟地指出[5]:“物理学作为一门最基础的自然科学,它的发展动力是深深地植根于人类对真理的非功利的追求.但是,历史的发展将越来越有力地证明,正是这种非功利的追求给人类带来最大的收获.本世纪(20世纪)发生的主要源于物理学的进展的技术革命,就是最有说服力的例子.当代技术进步的主要推动力来自纯学科性的基础研究.研究室和实验室中纯学科性的研究转变为重要的应用技术,实际生产和社会发展中遇到的问题转化为有基础学科意义的研究课题,两者关系愈來愈密切,周期愈來愈短.”2009年,诺贝尔物理学奖第九次奖励形成产业的基础物理研究.源自高锟在英国STL 研究成果的光纤传播信息;源自美国的 W.S.Boyle和G.E.Smith当年在贝尔实验室的研究成果CCD采集、处理信息.经过科学家和工程师几十年研究开发,两项科研成果最终演变成巨大的信息产业.正如2000年12月第三届世界物理学大会的决议所述:“物理学曾经是、现在是、将来也是全球技术和经济发展的主要驱动力.”物理学家所从事的基础研究的成果最终为人类带来巨大福祉,但他们的研究工作却完全是非功利的,他们的动力源自对真理的追求.其实,科学研究的终极目的无非是造福人类社会,科学研究本来就是“厚积薄发”,数载、数十载寒窗的研究工作一旦开发成为产品,无异于长久积聚的潜能在一瞬间的喷发.今天,当我们享受信息科学技术的巨大成果的时候,人们不会忘记物理学家们的辛勤工作.诺贝尔物理学奖奖励原创性的研究,见证了科学家们对人类、对社会的奉献. 本文写作过程中,参考了作者和羊国光、余金中编著的《信息光子学物理》[6]的有关章节,北京邮电大学余重秀教授提供了重要的资料,在此谨致谢忱.【相关文献】[1] K.C.Kao andG.A.Hockman,Dielectric-fibre surface waveguide for optical frequencies,Proc.IEEE 133(1966),1151~1158[2] S.B.Pool,D.N.Payne,R.J.Mears,ME Fermann,and RI Laming,Fabrication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low-loss optical fibers containing rare-earth ions,J.Lightwave Technol.4(1986),870~875[3] R.J.Mears,L.Reekie,I.M Jauncie,and D.N.Payne,Low-noise erbium-doped fibre amplifier at 1.54μm,Electron.Lett.23(1987),1026~1028[4] A.Boolla,G.Cancellieri,and F.Chiaraluce,WDMA Optical Networks,ArtecHouse,Norwood,MA,1998[5] 甘子钊.世纪之交的物理学.(北京大学物理丛书)序,1997[6] 宋菲君,羊国光,余金中.信息光子学物理,(北京大学物理学丛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物理学史电磁学部分名人简介

物理学史电磁学部分名人简介

物理学史电磁学部分名人简介
(1)库仑:法国科学家,利用库仑扭秤实验发现了电荷之间的相互作用规律——库仑定律,并测出了静电力常量.
(2)密立根:美国科学家,利用带电油滴在竖直电场中的平衡,得到了基本电荷e.
(3)欧姆:德国物理学家,在实验研究的基础上,欧姆把电流与水流等比较,从而引入了电流强度、电动势、电阻等概念,并确定了它们的关系——欧姆定律.
(4)奥斯特:丹麦科学家,通过试验发现了电流能产生磁场.
(5)安培:法国科学家,提出了著名的分子电流假说,总结出了右手螺旋定则和左手定则.安培在电磁学中的成就很多,被誉为“电学中的牛顿”.
(6)劳伦斯:美国科学家,发明了“回旋加速器”,使人类在获得高能粒子方面迈进了一步.
(7)法拉第:英国科学家,发现了电磁感应,亲手制成了世界上第一台发电机,提出了电磁场及磁感线、电场线的概念.
(8)楞次:俄国科学家,概括试验结果,发表了确定感应电流方向的楞次定律.。

简述法拉第电磁学研究的主要成就

简述法拉第电磁学研究的主要成就

静电力平方反比律是如何建立的?最早提出电力平方反比定律的是普瑞斯特列。

普瑞斯特列的好友富兰克林曾观察到放在金属杯中的软木小球完全不受金属杯上电荷的影响,他把这现象告诉了普瑞斯特列,希望他重做此实验。

1766年,普瑞斯特列做了富兰克林提出的实验,他使空腔金属容器带电,发现其内表面没有电荷,而且金属容器对放于其内部的电荷明显地没有作用力。

他立刻想到这一现象与万有引力的情况非常相似。

因此他猜想电力与万有引力有相同的规律,即两个电荷间的作用力应与他们之间距离的平方成反比。

在1767年普瑞斯特列写了一本《电的历史和现状》。

1769年,爱丁堡的约翰·罗伯逊首先用直接测量方法确定电力的定律,他得到两个同号电荷的排斥力与其距离的2.06次方成反比。

他推断正确的电力定律是平方反比律,他的研究结果是多年之后(1801年)发表才为人所知。

1772年英国物理学家卡文迪许遵循普瑞斯特列的思想以实验验证了电力平方反比定律。

他将一个金属球形容器固定在一绝缘支柱上。

用玻璃棒将两个金属半球固定在铰链于同一轴的两个木制框架, 使这两个半球构成与球形容器同心的绝缘导体球壳。

用一根短导线连接球形容器和两个半球,利用一根系于短导线上的丝线来移动导线。

卡文迪许先用短导线使球形容器与两半球相连。

用莱顿瓶使两半球带电,莱顿瓶的电位可事先测定,随后通过丝线将短导线抽去。

再将两半球移开,并使之放电。

然后用当时最准确的木髓球静电计检测球形容器上的带电状态。

静电计并未检测到球形容器上有任何带电的迹象。

他用实验和计算的方法得出电力与距离成反比的方次与2的差值不大于0.02。

卡文迪许的实验得出的定量结果与十三年后(1785年)库伦用扭秤直接测量所得的结果的准确度相当,但他的研究成果都没有发表。

是一百年后麦克斯韦整理卡文迪许的大量手稿时才将上述结果公诸于世的。

最为著名的是法国物理学家库伦的研究工作。

库伦曾从事毛发和金属丝扭转弹性的研究,这导致他在1777年发明了后来被称为库伦秤的扭转天平或扭秤。

在电磁学方面做出巨大贡献的科学家

在电磁学方面做出巨大贡献的科学家

在电磁学方面做出巨大贡献的科学家在电磁学方面做出巨大贡献的科学家亨利·卡文迪什(Henry Cavendish,又译亨利·卡文迪许、亨利·卡文狄西、亨利·卡文迪西,1731年10月10日-1810年2月24日),英国物理学家、化学家。

他首次对氢气的性质进行了细致的研究,证明了水并非单质,预言了空气中稀有气体的存在。

发现了库仑定律和欧姆定律,将电势概念广泛应用于电学,并精确测量了地球的密度,被认为是牛顿之后英国最伟大的科学家之一。

夏尔·奥古斯丁·德·库仑(Charles Augustin de Coulomb,1736年-1806年),法国物理学家、军事工程师、土力学奠基人。

库仑出生于昂古莱姆,毕业于军事工程学校,在军中服役多年,后因为健康原因被迫退役。

有了闲暇的时间,他便开始进行科学研究,著有Theoriedes Machines Simples,并因此选为法国科学院院士。

于1785年发现,因而以其名命名的一条物理学定律库仑定律。

库仑定律(Coulomb's law),法国物理学家查尔斯·库仑于1785年发现,因而命名的一条物理学定律。

库仑定律是电学发展史上的第一个定量规律。

因此,电学的研究从定性进入定量阶段,是电学史中的一块重要的里程碑。

库仑定律阐明,在真空中两个静止点电荷之间的相互作用力与距离平方成反比,与电量乘积成正比,作用力的方向在它们的连线上,同号电荷相斥,异号电荷相吸。

库仑(Coulomb)是电量的单位,符号为C。

若导线中载有1安培的稳定电流,则在1秒内通过导线横截面积的电量为1库仑。

库仑不是国际单位制基本单位,而是国际单位制导出单位。

1库仑=1安培·秒。

一个电子所带负电荷量e=1.6021892×10-19库仑,也就是说1库仑相当于6.24146×1018个电子所带的电荷总量。

关于静电场的所有物理学家的故事

关于静电场的所有物理学家的故事

关于静电场的所有物理学家的故事伏打(Alessandro V olta,1745~1827)意大利物理学家。

1745年2月18日生于科莫。

学生时代就会对自然科学有浓厚兴趣。

1774~1779年任科莫大学预科物理学教授。

1779~1815年任帕多瓦大学哲学系主任。

1819年退休后回到故乡科莫。

1827年3月5日在该地逝世。

伏打自1765年开始从事静电实验研究,1769年发表静电学著作《论电的吸引》。

1775年发明树脂起电盘,1781年发明灵敏的麦秸验电器。

1782年建立了导体电容C、电荷Q及其电势V之间的关系式。

伏打在科学上的主要贡献是发明伏打电堆。

当他得悉伽伐尼“动物电”的实验消息后,于1791年着手研究这一现象。

经过大量实验,他否定了“动物电”学说,提出了电的“接触”学说,指出伽伐尼电产生于两种不同金属的接触。

在这项研究的基础上,他提出了著名的“伏打序列”。

他称金属为第一类导体,湿物体为第二类导体,如果回路中同时存在两类导体,就能够产生电流。

1800年初,他发现了能够十分明显地增强该效应的方法,从而发明了“伏打电堆”。

1800年3月20日他宣布了这项发明,引起极大轰动。

这是第一个可以产生稳定、持续电流的装置,为电学研究开创了新局面。

1801年拿破仑一世召他到巴黎表演电堆实验,授予他金质奖章和伯爵称号;1803年当选为法国科学院外国院士。

他的其他研究成果还有:1776年发现甲烷,测定了空气的膨胀系数。

为了纪念他在电学上的贡献,根据他的姓氏把电动势、电势差、电压的单位命名为伏特(volt)。

密立根(Robert Andrews Millikan,1868-1953)因对基本电荷和光电效应的研究,获得了1923年度的诺贝尔物理学奖。

1911年,为了证明电子电荷为电荷的基本单位,密立根将油雾喷入水平放置的电容器极板之间,然后跟踪单个带电油滴在重力和荷电极板间电场的作用下在空气中的降落过程。

当油滴上的电荷改变时,电场对油滴的作用就会突然增强,油滴的速度便会随之改变。

了解英国物理学家法拉第的成就

了解英国物理学家法拉第的成就

了解英国物理学家法拉第的成就了解英国物理学家法拉第的成就法拉第是英国物理学家、化学家,同时也是发明家,可以用举世闻名来形容。

法拉第有哪些著名的成就让其闻名于世呢?法拉第的成就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电学方面,二是化学方面。

电学方面成就,在1821年的时候,发明了单极电动机;1831年,在经过一系列意义重大的实验之后,他发现了以他名字冠名的法拉第电磁感应,可以说是他最伟大的贡献之一;法拉第还建立起一种新的观念----磁场的改变产生电场,并且以此为基础,发明了最早的发电机;对传统进行了挑战,通过实验让人类对电的本质了解的更加深入,得出一个结论,那就是即使电的来源不同,但是结果产生的电是一样的。

法拉第在化学方面成就,第一、在担任戴维助手的时候,法拉第对氯气进行了很多研究,并在1833年经过大量的实验,也就是在氯化纳的水溶液中作用了电流之后,可以获得氯气,而且还发现了两种碳化氯;第二、对一些化学常用方法进行了创造,而且还发明了本生灯的前身,一种加热工具,使其在实验室内被广泛应用;第三、发明了诸多化学物质;第四、电解定律,这项定律的发现,对于化学的进步起到了积极作用。

法拉第有哪些著名的成就?上述只是他成就中最伟大的一部分,由于他在物理以及化学方面的成就,使其成为了倍受崇的科学家。

了解英国物理学家法拉第的评价大多数人对于法拉第人物评价都是非常高的,法拉第虽然出生在一个贫寒之家,由于没有足够的资金,甚至连上学读书都变得遥不可及,然而他却凭借着自己坚韧不拔的毅力,一边当学徒一边利用所有的空闲时间读大量的科学著作,为自己日后的发展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很多人都说法拉第成为英国著名的物理学家以及化学家,是通过他自己的不断努力得来的,他是自学成才的科学家典型模范了,仅仅只上过几年小学的法拉第,通过自己的自学成才,最终走上了皇家研究所实验室主任的身份,这些成就都是他凭借自身努力而得来的,所以人们对法拉第人物评价理应很高。

对于法拉第人物评价,还有人曾说他是一个伟大的人,这种评价一点都不过分。

高锟

高锟

高锟荣获“2009-2010影响世界华人大奖”(2010-03-11)2009-2010影响世界华人盛典组委会今天(3月11日)在北京公布:因在光纤技术和光学通讯上取得突破性成就而荣膺2009诺贝尔物理学奖的华裔科学家高锟获得“2009-2010影响世界华人大奖”。

2009-2010影响世界华人盛典是由凤凰卫视及凤凰网策划发起,北京青年报社、中国新闻社、明报、南方报业传媒集团、新浪网、星洲日报、新加坡联合早报、世界日报(北美)、香港文汇报、亚洲周刊、欧洲时报、美国侨报和北京大学共十余家在内地、香港、东南亚、美加及欧洲富影响力的华文媒体和机构共同主办的华人年度盛世,至今已举办三届。

华人盛典由来自主办机构的百名资深媒体人推选出本年度,身处新闻大事件核心、在不同领域成就卓着、对世界具影响力并受全世界关注的10至12位杰出华人,颁授“影响世界华人大奖”和“影响世界华人终身成就奖”。

大奖分为科学研究、公共事务、文化艺术、体育竞技和希望之星五个类别,高锟获得的是科学研究类“影响世界华人大奖”。

现年77岁的高锟生于上海,在香港完成中学学业,之后赴英求学,1987年返港出任香港中文大学第三任校长。

1987年至1996年任职期间,他罗致大批人才,促进科学研究,为中大成为世界级研究型综合大学奠定了坚实基础。

2009年,在主持发明引发世界通信技术革命的光导纤维43年之后,高锟的科研成果得到学术界最高荣誉的认可,瑞典皇家科学院打破只把奖项评给基础研究的“定律”,将2009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授予了主攻应用物理研究的高锟。

高锟说,“重要的不是发明东西,而是利用这些发明来改进生活。

”的确,高锟的发明对现代人类生活的影响已经随处可见,四通八达的网路、资讯的高速传播、地球村的实现等都有赖于光纤的普及。

“目前,没有其他物质可以代替光纤。

我认为,如果有,起码要一千年之后。

但是,请不要相信我说的话,因为我自己就从来都不相信什么专家的话。

华裔诺奖科学项得主一览

华裔诺奖科学项得主一览

华裔诺奖科学项得主一览
人物简述
高锟 2009年获物理学奖瑞典皇家科学院说,高锟在“有关光在纤维中的传输以用于光学通信方面”取得了突破性成就,他获得2010年物理学奖一半的奖金。

钱永健 2008年获化学奖包括美籍华裔科学家钱永健在内的3名科学家获得2008年度诺贝尔化学奖。

钱永健为理解绿色荧光蛋白怎么发光作出了贡献。

崔琦 1998年获物理学奖崔琦教授是美国普林斯顿大学ArthurLeGrandDoty电机工程学讲座教授,并且是一九九八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

朱棣文 1997年获物理学奖1997年因为发展出用雷射冷却和捕获原子的方法,朱棣文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2008年12月被奥巴马总统提名为能源部部长。

李远哲 1986年获化学奖1986年,李远哲因在化学反应的动力学方面的贡献获诺贝尔化学奖。

2000-2001年任两岸跨党派小组召集人。

丁肇中 1976年获物理学奖1976年,美籍华人丁肇中因发现一类新的基本粒子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获奖的丁肇中最喜欢的诗是叶剑英的《攻关》。

杨振宁 1957年获物理学奖1957年10月,华裔物理学家杨振宁、李政道获得诺贝尔物理奖,杨振宁与李政道也成为历史上首次获得诺贝尔奖的华裔科学家。

李政道 1957年物理学奖1957年10月,瑞典皇家科学院把物理奖授予李政道和杨振宁。

之后李政道与杨振宁的分裂成了华人物理学界一段著名的公案。

物理学家的突破性研究成果

物理学家的突破性研究成果

物理学家的突破性研究成果物理学是一门探索自然界基本规律和物质结构的科学。

自古以来,无数物理学家为揭示宇宙奥秘付出了巨大的努力。

近年来,我国物理学家在国际上取得了一系列突破性研究成果,为物理学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本文将简要介绍几位我国物理学家的重大发现,以展示我国在物理学领域的卓越成就。

1. 量子信息与量子计算量子信息学是一门跨学科研究领域,涉及量子力学、信息科学、计算机科学等多个学科。

近年来,我国物理学家在量子通信、量子计算等领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果。

2018年,中国科学家成功实现了世界上第一个量子通信卫星“墨子号”的发射和运行。

这一成果为全球量子通信网络的构建奠定了基础。

此外,潘建伟院士团队还实现了全球最长距离的量子通信,为量子保密通信技术在实际应用中提供了有力支持。

在量子计算领域,我国科学家也取得了重要突破。

2017年,科技部副部长兼中国科学院院长白春礼宣布,我国科研团队成功研发出具有实用前景的量子计算机。

这一成果使我国成为继美国之后,世界上第二个实现量子计算的国家。

2. 高温超导材料超导现象是指在低温条件下,某些材料的电阻突然降为零的现象。

高温超导材料具有极高的科研价值和应用前景,可用于磁悬浮列车、超级导体、医疗设备等多个领域。

2018年,我国物理学家发现了具有较高临界温度的铁基超导材料。

这一发现使我国成为继日本、美国之后,第三个实现高温超导的国家。

这一成果对于推动我国高温超导技术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3. 中微子物理中微子是一种基本粒子,具有非常小的质量和电荷。

中微子物理学研究旨在揭示中微子的基本性质以及其在宇宙中的作用。

2012年,我国科学家参与的国际合作实验项目“大亚湾中微子实验”取得了重大突破。

实验发现了中微子振荡现象,为解释宇宙中物质与反物质不对称现象提供了关键线索。

这一成果获得了2015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4. 拓扑绝缘体拓扑绝缘体是一类具有特殊拓扑性质的物质,其表面态具有非平庸的拓扑量子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法拉第电磁学成就高琨(西北工业大学理学院11061202班)论文摘要:法拉第在物理学方面的主要贡献是对电磁学进行了比较系统的实验研究,发现了电磁感应现象,总结出电磁感应定律;发明了电磁学史上第一台电动机和发电机;发现了电解定律;提出电场、磁场第重要概念。

他是十九世纪电磁域中最伟大的实验家。

关键词:电磁感应定律场理论1.法拉第简介英国著名物理学家、化学家。

在化学、电化学、电磁学等领域都做出过杰出贡献。

他家境贫寒,未受过系统的正规教育,但却在众多领域中作出惊人成就,堪称刻苦勤奋、探索真理、不计个人名利的典范。

1791年9月22日生于萨里郡纽因顿的一个铁匠家庭。

13岁就在一家书店当送报和装订书籍的学徒。

他有强烈的求知欲,挤出一切休息时间“贪婪”地力图把他装订的一切书籍内容都从头读一遍。

读后还临摹插图,工工整整地作读书笔记;用一些简单器皿照着书上进行实验,仔细观察和分析实验结果,把自己的阁楼变成了小实验室。

在这家书店呆了八年,他废寝忘食、如饥似渴地学习。

1810年2月至1811年9月听了十几次自然哲学的通俗讲演,每次听后都重新誊抄笔记,并画下仪器设备图。

1812年2月至4月又连续听了戴维4次讲座,从此燃起了进行科学研究的愿望。

他曾致信皇家学院院长求助。

失败后,他写信给戴维:“不管干什么都行,只要是为科学服务”。

经过戴维的推荐。

1813年3月,24岁的法拉第担任了皇家学院助理实验员。

后来戴维曾把他发现法拉第作为自己最重要的功绩而引以为荣。

法拉第1813年随同戴维赴欧洲大陆作科学考察旅行,1815年回国后继续在皇家学院工作,长达50余年。

1816年发表第一篇科学论文。

他最初从事化学研究工作,也涉足合金钢、重玻璃的研制。

在电磁学领域,倾注了大量心血,取得出色成绩。

1 824年被选为皇家学会会员,1825年接替戴维任皇家学院实验室主任,1833年任皇家学院化学教授。

他最出色的工作是电磁感应的发现和场的概念的提出。

1821年在读过奥斯特关于电流磁效应的论文后,为这一新的学科领域深深吸引。

他刚刚迈人这个领域,就取得重大成果──发现通电流的导线能绕磁铁旋转,从而跻身著名电学家的行列。

因受苏格兰传统科学研究方法影响,通过奥斯特实验,他认为电与磁是一对和谐的对称现象。

既然电能生磁,他坚信磁亦能生电。

经过10年探索,历经多次失败后,1831年8月26日终于获得成功。

这次实验因为是用伏打电池在给一组线圈通电的瞬间,在另一组线圈获得的感生电流,他称之为“伏打电感应”。

同年10月17日完成了在磁体与闭合线圈相对运动时在闭合线圈中激发电流的实验,他称之为“磁电感应”。

经过大量实验后,他终于实现了“磁生电”的夙愿,宣告了电气时代的到来。

作为19世纪伟大实验物理学家的法拉第。

他并不满足于现象的发现,还力求探索现象后面隐藏着的本质;他既十分重视实验研究,又格外重视理论思维的作用。

1837年他发现电介质对静电过程的影响,提出了以近距“邻接”作用为基础的静电感应理论。

不久以后,他又发现了抗磁性。

在这些研究工作的基础上,他形成了“电和磁作用通过中间介质、从一个物体传到另一个物体的思想。

”于是,介质成了“场”的场所,场这个概念正是来源于法拉第。

正如爱因斯坦所说,引入场的概念,是法拉第的最富有独创性的思想,是牛顿以来最重要的发现。

牛顿及其他学者的空间,被视作物体与电荷的容器;而法拉第的空间,是现象的容器,它参与了现象。

所以说法拉第是电磁场学说的创始人。

他的深邃的物理思想,强烈地吸引了年轻的麦克斯韦。

麦克斯韦认为,法拉第的电磁场理论比当时流行的超距作用电动力学更为合理,他正是抱着用严格的数学语言来表述法拉第理论的决心闯入电磁学领域的。

法拉第一生热爱真理,热爱人民,真诚质朴,作风严谨,这样的感人事迹很多。

他说:“一件事实,除非亲眼目睹,我决不能认为自己已经掌握。

”“我必须使我的研究具有真正的实验性。

”在1855年给化学家申拜因的信中说:“我总是首先对自己采取严厉的批判态度,然后才给别人以这样的机会。

”在一次市哲学会的讲演中他指出:“自然哲学家应当是这样一些人:他愿意倾听每一种意见,却下定决心要自己作判断;他应当不被表面现象所迷惑,不对某一种假设有偏爱,不属于任何学派,在学术上不盲从大师;他应当重事不重人,真理应当是他的首要目标。

如果有了这些品质,再加上勤勉,那么他确实可以有希望走进自然的圣殿。

”他是这样说的,也确实是这样做的。

1857年,皇家学会学术委员会一致决议聘请他担任皇家学会会长。

对这一荣誉职务他再三拒绝。

他说:“我是一个普通人。

如果我接受皇家学会希望加在我身上的荣誉,那么我就不能保证自己的诚实和正直,连一年也保证不了。

”同样的理由,他谢绝了皇家学院的院长职务。

当英王室准备授予他爵士称号时,他多次婉言谢绝说:“法拉第出身平民,不想变成贵族”。

1867年8月25日逝世,墓碑上照他的遗愿只刻有他的名字和出生年月。

后世的人们,选择了法拉作为电容的国际单位,以纪念这位物理学大师。

在电学方面,法拉第研究负载直流电的导体与附近磁场之间的关系,在物理学中建立起磁场这个概念。

他发现了电磁感应、抗磁性及电解。

另外,他也发现磁场能对光线产生影响,进而发现两者间的基本关系。

另外,法拉第还发明了一种依电磁转动的装置,为电动机的前身。

虽然法拉第只受过很少的正式教育,这使得他的数学程度相对有限,但不可否认,法拉第仍是历史上最伟大的科学家之一。

2.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2.1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的发现过程法拉第在1831年发现电磁感应现象不是偶然的,同他的坚持不懈是分不开的。

从实验的一次次失败到失败,最终发现了电磁感应现象。

1820年奥斯特发现电流的磁效应后,磁与电之间的关系就被人们的广泛的关注着。

我们再追溯到1821年,当时的法拉第正在英国皇家研究院做化学助理实验员。

而就在这个时候英国《哲学年鉴》的主编约请戴维撰写一篇关于奥斯特的发现以来电磁学的实验理论发展概况的文章,而戴维就把这项工作交给了当时的法拉第。

法拉第在准备文章的过程中收集整理了大量的电磁学文献资料。

正是这个过程使法拉第对电磁现象产生了极大地热情,并且开始了他的电磁学的研究。

法拉第在仔细的分析了电流的磁效应等现象后,认为既然电能够产生磁,反过来根据自然界的对称性,磁也同样是能够产生电的。

正是由于法拉第坚信这一理念,使他最终发现了电磁感应现象,这一想法也为日后人类利用电能奠定了基础。

在法拉第发现电磁感应现象之前,他也有着许多的错误的指导思想。

法拉第就曾经这样认为:既然磁铁可以使邻居的铁矿感应上磁,静电荷也可以使临近的导体中感应出电荷,那么电流也可以使临近的线圈中感应出电流。

虽然这种指导思想的错误,但是他本着磁能生电的信念,在他发现电磁感应现象的六年前的日记中就写下了他伟大光辉的思想:“磁能转化电”。

并且开始使用了“感应”这个词。

实验的开始阶段,由于法拉第错误的认为用磁铁靠近导线,导线就会产生稳定的电流,或者在一根导线里通以强大的电流,那么在它临近的导线中也会产生稳定的电流。

所以实验没有什么进展。

此时我们发现法拉第他只是关注了稳态的条件,没能想到感生电流产生的暂态条件。

进过多次的努力的结果是失败了。

没能向他想象的那么产生了感生电流。

在1825年1月由于法拉第的错误的指导,致使他的三个实验全都以失败告终。

实验一:法拉第将两根直导线扭在一起,其中一根接在电池两极上,另外一根接在电流计上。

本着法拉第自己的想法,在一根直导线中通以电流,那么在它临近的线圈中也会有感生电流产生,这样在另外的一根导线中就应该能有电流产生,电流计指针就要偏转。

也就是他自己认为的“电流感生电流”的推理,另外一根导线中有电流产生,电流计指针就要偏转。

而实验的结果是电流计指针纹丝不动。

实验二:把一空心的螺线管的两端接在电池的两极上,再把一根直导线引进螺线管中,直导线的两端联结在电流计上。

观察导线中的电流的有无,令法拉第失望的是他还是没看到自己预想的结果,没有看到电流计指针的偏转。

直导线中没有感生电流的产生。

实验三:这个实验类似于实验二,同样是把一空心螺线管的两端接在了电池的两极,不同的是这次法拉第把直导线放在了螺线管的外面,直导线的两端也同样两着电流计,还是很遗憾法拉第还是没看到自己的预想的结果。

电流计的指针没有偏转,直导线中还是没有感生电流。

经过十年的实验,失败,再实验,再失败的不断的努力。

于1831年,法拉第终于发现,一个通电线圈的磁力虽然不能在另外一个线圈中引起电流。

但是当通电线圈的电流刚接通或者刚中断的时候,另一个线圈中的电流计指针有微小偏转,但是又立刻回到了原来的位置。

法拉第眼前一亮,没有放过这个异常的偏转,紧紧的抓住了它。

之后法拉第又经过多次的反复实验都证实了当磁作用力发生瞬间的改变时,另外的一个线圈就会有感生电流产生。

在1831年8月29日,法拉第在他的实验日记中第一次记载了有关的电磁感应现象:“已经定做一个铁环(软铁),铁环直径为八分之七英寸,铁环外径为六英寸,在环的半边用铜线绕城许多线圈。

线圈之间用麻线或者白布所隔(绕线圈的)的三条长铜线各长二十四英尺,他们既可以成一条长的,也可以分开使用,用一电池来做实验。

每个线圈与其他线圈绝缘。

假设环的一边为A ,在另外一边,要空开一个间隔。

缠上两根导线,他们的总长大约六十英尺,其方向同前面的线圈一样,称为B 。

使一个有十对极板,每板有四平方英寸的电池充电。

用铜导线将一个线圈,或者更确切的说把B 边的一个线圈的两个端点联结,让铜导线通过一段距离,恰好经过一根磁针的上方(距离铁环三英尺远),然后把电池联结到A 边的一个线圈的两端。

这个时候立即可以观察到磁针上的效应——它振荡起来了。

最后又停在了原来的位置上。

一旦断开A 端与电池的联系,磁针再次被扰动。

”法拉第把这个实验中产生的现象称为“伏打感应”)(inductionVoltaic ,意指由伏打电池激发的电流感应。

电磁感应现象终于第一次被详细描述。

法拉第电磁感应现象的发现有着他不懈的努力,一次次的试验,一次次的失败。

但是也有着他幸运的一面。

假若当时他先把A 便线圈两端接上电池两极,使A 线圈中先通有电流,那么就没有小磁针的摆动。

这也是他能发现电磁感应现象的关键一步。

也正是法拉第的观察细微才能有了电磁感应现象的发现。

同瑞士科学家拉顿相比法拉第也算是个幸运儿。

同年,也就是1831年9月24日,法拉第在两条磁棒S N ,极中间放上一个绕有线圈的圆铁棒,线圈与电流计联结,当圆铁棒脱离或者接触两级的瞬间,电流计的指针会偏转。

同年10月1日,他把两组间绕的线圈缠在同一个圆柱形木芯上,也同样观察到了“伏打效应”小磁针的扰动。

由此法拉第认识到铁芯的存在不是产生电流感应的本质。

10月17日法拉第在一个直径为四分之三英寸,长八英寸的空芯纸筒上绕了八个线圈,把们并联起来,再与一电流计联结,然后他把磁棒插入纸筒时发现,电流计的指针突然发生了偏转,然后又很快的回到了平衡位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