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中西医结合人才知识结构

合集下载

中西医结合导论_复习资料

中西医结合导论_复习资料

《中西医结合导论》复习纲要考试题型:一、单项选择题 42三、名词解释 6四、简答题 5第一章绪论一、中西医结合医学导论概念二、中西医结合医学导论的性质1. 中西医结合医学导论是研究中西医结合及中西医结合医学发展规律学科。

2. 中西医结合医学导论是一门具有向导性或引导性功能的学科。

3. 中西医结合医学导论具有明显的综合性。

4. 中西医结合医学导论是一门联系哲学与中西医结合医学的桥梁学科。

三、中西医结合医学导论的研究对象和任务1. 中西医结合医学导论的研究对象:整个中西医结合医学体系。

2. 任务:从总体上综合研究和认识中西医结合医学的本质、特点、功能和发展规律的科学;通过对中西医结合各门具体专业学科研究现状、动态、进展、思路和方法以及“典型”案例等研究,从总体上综合研究、探讨中西医结合医学的研究思路与方法学。

四、中西医结合医学导论的研究方法:哲学方法、理论分析方法、历史研究方法、文献研究方法、比较研究方法、系统科学研究方法。

五、学习和研究中西医结合医学导论的意义1. 学习中西医结合医学导论,始终贯穿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思想为指导讨论各种问题。

2. 学习、研究中西医结合医学导论,会让人们明白什么叫中西医结合、为什么要中西医结合、怎样中西医结合等基本知识。

3. 学习、研究中西医结合医学导论,会帮助人们提高对中西医结合必然性、必要性、规律性、普遍性、优越性、正确性和创造性等认识。

4. 为人们提供一些前人研究中西医结合的思路与方法或经验,以供借鉴,并发挥启迪、开拓思路的作用。

5. 帮助学习者坚定专业思想。

六、中西医结合方针政策概述1. 注意标志性事件:1950年召开了“第一届全国卫生会议”,党和政府即把“团结中西医”作为我国四大卫生工作方针之一。

2. “促进中西医结合”政策的正确性体现:符合并正确反映我国国情和民情民意的正确方针;“促进中西医结合”是符合并反映了科学技术发展规律的正确政策;“促进中西医结合”政策调动了我国医药科技工作者的积极性、创造性;实践证明“促进中西医结合”政策是正确的。

中西医结合知识点总结

中西医结合知识点总结

中西医结合知识点总结中西医结合(integrative medicine)是一种将中医和西医相结合的综合医学模式。

中西医结合的理念是将中医的经验和理论与西医的科学方法和技术相结合,以提供综合、个性化的医疗服务。

以下是对中西医结合的知识点的总结。

一、中西医的基本理论和研究方法1.中医基本理论:五行学说、阴阳学说、经络学说、气血理论、脏腑学说等。

西医基本理论:生物学、解剖学、生理学、病理学等。

2.中医四诊法:望、闻、问、切。

西医的诊断方法:病史采集、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等。

3.中医的辩证论治方法:辨证论治、中药治疗、针灸治疗等。

西医的治疗方法:药物治疗、手术治疗、物理治疗等。

4.中医的预防和调理方法:养生、饮食调理、运动保健等。

西医的预防和调理方法:健康教育、疫苗接种、保健指导等。

二、中西医诊断和治疗的结合1.中西医诊断的结合:通过中医四诊法和西医的病史采集、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等方法相结合,进行综合分析和判断,提高诊断的准确性。

2.中西医治疗的结合:根据患者病情的特点和需求,综合运用中西医治疗方法,例如结合中药和药物治疗、结合针灸和物理治疗等,以提高治疗效果。

三、中西医在特定疾病治疗中的应用1.中西医在心脑血管疾病治疗中的应用:如对高血压、冠心病、脑卒中等疾病的综合治疗。

2.中西医在肿瘤治疗中的应用:如对癌症的综合治疗,结合中药和化疗、手术治疗。

3.中西医在慢性病治疗中的应用:如对糖尿病、慢性肾病等慢性疾病的治疗和调理。

4.中西医在妇科病治疗中的应用:如对不孕症、月经不调等妇科疾病的综合治疗。

5.中西医在康复和疼痛管理中的应用:如对运动损伤、骨折、腰椎间盘突出等的康复治疗。

四、中西医结合的基础理论研究和临床实践1.中西医结合的理论研究:探讨中西医结合的理论基础、相互影响和作用机制等。

2.中西医结合的临床实践:研究中西医结合在特定疾病中的应用效果、疗效评估等。

五、中西医结合的发展和前景1.国内外中西医结合的发展概况:国外如美国、德国等国家也逐渐重视中医的应用和发展。

综合医院中西医结合科(中医科)人员配置和人才培养

综合医院中西医结合科(中医科)人员配置和人才培养

综合医院中西医结合科(中医科)人员配置和人才培养瑶臣猎头10-10-27 16:15:11 关注度:169近20年来,在国家的引导和支持下,综合医院中西医结合科(中医科)迎来了改革的春天,医疗模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重新焕发了强大的生命力,综合医院中西医结合科(中医科)医、教、研得到了快速发展,已成为综合医院不可忽视的一股力量。

目前以“中西医结合为基础,特色专科门诊,专科专病病房”的医疗模式占据了主导地位。

综合医院中西医结合科(中医科)人员配置和人才培养问题必须服务于医疗模式的转变,根据我们较为成功的经验,兹对综合医院中西医结合科(中医科)人员配置和人才培养做探讨如下。

1、人员配置1. 1门诊1. 1. 1走特色专科门诊之路目前,综合医院西医各科细分专业越来越细,因此要认真结合本院具体情况,找准西医科室薄弱环节及西医疗效不理想的一些疾病,发扬中医的传统优势,走特色专科门诊之路,以便为广大患者提供优质优良的中医医疗服务。

循证医学研究显示,中西医结合(中医)在诊治老年慢性病、心理疾患、功能性疾病、心脑血管病、脾胃消化病及风湿免疫病等方面,具有一定优势,故在门诊应设立覆盖上述优势病种的中西医结合(中医)专科或专病,如中医儿科、中医妇科、中医肝病、中医肾病、中医脾胃病,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阻塞性肺气肿、糖尿病、中风、风湿病、肿瘤、高血压病及皮肤病等。

此外,应打破传统的单纯依靠药物治疗的常规模式,针对不同疾病,准确地选用针法、灸法、按摩及气功等疗法,设立中医针灸、推拿、中医外科等专科门诊。

1. 1. 2走名中医、名专家的精品路线“西医认门儿,中医认人儿”,患者看中医愿意找有名的中医或有绝活的科室。

同时,中医学术流派很多,每个医生都有各自不同的临床实践经验,要尊重中医学术,发挥每个医生的特长。

故在发展特色专病专科门诊的基础上,要逐步创出中医科的精品,树立品牌,培养推出在当地叫得响的名中医和名专家,走名中医、名专家的精品路线。

中西医结合内科主治医师专业知识

中西医结合内科主治医师专业知识

中西医结合内科主治医师专业知识
中西医结合内科主治医师是一种综合医师职业,需要具备中西医结合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能够综合运用中医和西医的理论和技术进行疾病的预防、诊断、治疗和康复。

以下是该职业的专业知识:
1. 中医基础理论:包括中医的基本理论、经络学、八纲辨证、脏腑经络、阴阳五行等方面的知识。

医生需要掌握中医的理论基础,能够正确理解患者的病情和辨证施治。

2. 西医基础理论:包括解剖学、生理学、病理学、药理学、病原微生物学等方面的知识。

医生需要掌握西医基础理论,了解疾病的发生、发展和治疗原理。

3. 中西医结合诊断:医生需要综合运用中西医检查方法,对患者进行全面、系统的检查。

包括望、闻、问、切、听等中医诊断技术,以及临床检验、影像学、内窥镜等西医检查技术。

4. 中西医结合治疗:医生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综合运用中西医治疗方法,包括针灸、中药、推拿按摩、物理疗法、手术治疗等。

5. 中西医结合康复:医生需要制定科学的康复方案,帮助患者恢复健康。

包括康复理论、康复技术、康复设备等方面的知识。

6. 医学伦理和法律:医生需要了解医学伦理和法律知识,遵守医疗规范和道德标准,保护患者的权益和安全。

总之,中西医结合内科主治医师需要具备中西医结合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综合运用中西医的理论和技术进行疾病的预防、诊断、治疗和康复,为患者提供高质量的医疗服务。

中西医结合导论第六章中西医人才素质新

中西医结合导论第六章中西医人才素质新
吴文俊 席泽宗 朱清时
学科交叉与通才取胜
▲人文学科是引领时代前进的火 车头 人文与科学,如车之两轮, 鸟之两翼
哈佛大学2500多门课程 其中: 人文科学占41%; 社会科学占30%; 自然科学占29%
各个国家都在采取办法整合科学教育和 人文教育,特别是把提高学生的人文素 质作为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方面,以促 进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的同步发展,建 立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 和谐关系。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要求本科 生每年必须完成人文、艺术和社会学领 域中的8门课程,每门课程9个学分,共 计72个学分。哈佛大学、斯坦福大学也 有类似的规定。加强文化素质教育正是 这一时代发展的要求,是社会可持续发 展对高素质人才的呼唤。
2、社会总体需求对医学科技 创新的促动
★ 现代生殖技术 ★ 人类基因组研究计划
(HGP) ★人体器官移植 ★临床诊断技术 ★医学影象技术
★生物医学材料
★高速信息化手段
▽人类沙文主义 潘多拉魔盒:全 球变暖;臭氧层受损;沙漠化加 剧;物种灭绝;核武器威胁;恐 怖主义;人口爆炸
多么清楚,任何纯粹的还原论思路 总是把握不了整体性特点的。
2、片面强调量变,忽视质变。认 为一切质变都可以归结为量的变化, 不恰当夸大数学的作用。
3、否认层次间的质的差别,认为 局部规律在任何层次上适用。如牛 顿定律、连续概念。
4、静止的观点,不承认世界有真 正的发展、变化。
相对论的结论指出了还原论的 局限
科学与技术的概念
1、科学技术革命与人类社会 发展
★从社会之外到社会之中 ★ 现代科学的基本特征

●科学开始成为一个多层次的 综合的整体
●科学与技术一体化
●科学进入大科学时代

中西医结合执业医师考试知识重点总结

中西医结合执业医师考试知识重点总结

20XX年中西医结合执业医师考试知识重点总结第一单元呼吸系统疾病一、慢性支气管炎(咳嗽、喘证)1、中医病机:外邪侵袭,肺脏虚弱,脾虚生痰,肾气虚衰;2、表现:咳嗽、咯痰、喘息或气促。

发作时有广泛湿啰音和哮鸣音。

长期发复f肺气肿;每年发病累计3个月并连续2年或以上。

3、分期:颁发发作期,慢性迁延期,临床缓解期;4、西医治疗,急性发作期首要治疗是一一控制感染一B内酰胺类,大环内酯类,哇诺酮类;5、中医治疗风寒犯肺三拗汤加减;风热犯肺麻杏石甘汤加减;痰浊阻肺二陈汤合三子养亲汤;痰热郁肺一一桑白皮汤;寒饮伏肺一一小青龙汤;肺气虚一一补肺汤;肺脾气虚一一玉屏风散合六君子汤;肺肾阴虚一一沙参麦冬汤合六味地黄丸。

二、支气管哮喘(哮病)1、发病机制:(1)体液和细胞免疫共同介导;(2)气道慢性炎症一一哮喘的本质;(3)气道高反应性——共同病理生理特征;(4 )胆碱能神经功能亢进。

2、中医病机宿根-- 宿痰伏肺;病变脏腑:病位在肺,与脾、肾、肝、心密切相关。

3、表现特征:发作性伴有哮鸣音的呼气性呼吸困难;持续状态:哮喘持续24小时;发作时X线:可见两肺透光度增加;4、西医治疗(1)3 2受体激动剂一一首选,沙丁胺醇,特布他林;丙卡特罗,沙美特罗,福莫特罗;(2)茶碱类(氨茶碱)一一抑制磷酸二酯酶,提高平滑肌细胞内的cAMP浓度,具有气道纤毛清除功能、抗炎和免疫调节;(3)抗胆碱药一一阻断气道平滑肌上M胆碱受体;(4)激素一一抑制炎症细胞趋化、细胞因子的生成、炎生介质的释放,减少组胺的形成。

5、中医治疗寒哮一一射干麻黄汤;热哮一一定喘汤;肺虚一一玉屏风散;脾虚一一六君子汤;肾虚-肾气丸或七味都气丸。

三、肺炎(咳嗽、喘证、肺炎喘嗽)(一)病因病理1、病因(1)细菌性肺炎:链球菌;葡萄球菌;克雷伯杆菌;军团菌。

克雷伯杆菌肺炎一一是医院获得性肺炎的主要致病菌;(2)病毒性肺炎一一在呼吸道感染性疾病中比例高90%;(3)支原体肺炎;(4)真菌性肺炎;(5)肺炎衣原体肺炎;(6)非感染性肺炎:放射性肺炎;吸入性肺炎;2、病理肺炎链球菌肺炎病理改变分期:充血期;红色肝变期;灰色肝变期;消散期;(二)中医病机:病位在肺,与心、肝、肾关系密切(三)表现:1、细菌性肺炎(1)肺炎球菌肺炎起病急,寒战,高热,胸痛,咯铁锈色痰呼吸困难f休克肺中毒肺;肺实变时有叩浊、语颤增强支气管呼吸音;并发症少见。

中西医执业医师笔试四个单元内容

中西医执业医师笔试四个单元内容

中西医执业医师笔试四个单元内容一、西医基础知识1. 人体解剖学和组织学中医和西医在人体解剖学和组织学方面有着不同的理论体系和认识方式。

在西医基础知识这一单元内容中,需要掌握人体各个系统的结构、功能和相互关系,包括但不限于骨骼系统、肌肉系统、消化系统、呼吸系统等。

而中医则更加侧重于经络、腧穴、脏腑等概念,通过经络系统来认识人体的构造和功能。

2. 病理学西医的病理学是研究疾病的发生、发展和规律的科学,包括病因、病理变化、临床表现等内容。

而中医的病理学则更强调辨证论治,强调病因的多元性和个体化特点。

3. 药理学药理学是研究药物在体内的作用机制和规律的学科,包括药物的吸收、分布、代谢、排泄等。

西药常常以单一活性成分治疗疾病,而中药则强调整体调理,辨证施治。

4. 微生物学和免疫学微生物学和免疫学是现代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涉及病原微生物的分类、特性、传播途径、免疫应答机制等。

而中医学认为外邪入侵体内引发疾病主要是由于人体正气不足,强调调节阴阳、益气固表等治疗原则。

二、中医基础理论1. 中医基本理论包括中医基本理论、中医诊断学、中医基本治疗原则等内容,重点掌握中医的四大基本理论:阴阳五行、经络腧穴、气血津液、脏腑经络。

这些理论是中医诊断和治疗的基础,也是中医独特的理论体系。

2. 中药学中药学是以中药材和中药饮片为主要研究对象,包括中药的性味归经、功效与应用、配伍禁忌等。

中药学的重点是掌握各味药性及其归经,掌握中药的配伍禁忌。

3. 中医临床中医临床学主要包括中医内科学、中医外科学、中医妇科学、中医儿科学、中医五官科学等内容,重点掌握中医各科临床诊断、辨证施治和常见病的治疗方法。

4. 针灸学针灸学是中医的特色学科之一,包括经络穴位、刺灸法、灸法、配伍禁忌等内容。

针灸学是中医的特色疗法之一,对于很多疾病有良好的治疗效果。

三、中西医结合1. 西医诊断学方法西医诊断学方法涉及病史采集、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等内容,是西医诊断的基本流程和方法。

中西医结合,你需要懂的知识都在这里

中西医结合,你需要懂的知识都在这里

中西医结合 ,你需要懂的知识都在这里不管西医还是中医,其本身都拥有较长的历史积累,但由于缺少相关方面的普及教育,所以大多数人对其的认识也较不完全,甚至还会有些人对此存在的较为严重的误解,从而耽误最佳的疾病控制期。

因此,为了便于社会大众脱离中西医治疗的误区,也为了帮助患者更加合理的控制自身病情,本文分析了中医、西医在临床医学当中的优势,并将其治疗特点进行总结,希望能够改变社会大众的传统观念。

一、中西医治疗的主要内容(一)中医治疗中医治疗是我国传统医学积累下来的治疗经验,其本身有着较长的历史渊源和丰富的治疗方法。

比如在诊疗方面就有望闻问切四种方式,其诊疗结果所包含内容也相当丰富。

而在诊疗方面,除了内服用药以外,还有外敷、针灸、火罐、推拿等多种治疗方式。

而近些年来,随着现代科技的不断加入,中医治疗在经验治疗的基础上还加入了科学分析的方法,这也使得中医治疗更具科学性和针对性。

另一方面,科学的加入也使得我国传统医学当中的诊治技巧能够更加地被定量定性,这也使得其中医文化能够被更加友地被传承。

(二)西医治疗从基本性质上来看,西医疗法主要建立在先进科学基础之上,比如最开始就是通过研究各种物质的理化作用,并将其尝试运用在医疗当中,从而形成最初的药物治疗。

而随着基础技术的发展,影像学与手术学开始进入到现代医学当中,并直接增加了医生对疾病的干预程度。

而在当前阶段,随着技术的不断成熟,现代医学还可以做到移植人体器官来延长病患的存活期。

二、中西医结合的必要性其实在上个世纪,由于受到技术以及各种原因的影响,不管是中医还是西医,其对疾病的治愈率并不是很高。

但随着技术的进步以及人类观念的更新,现代社会对医学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这也使得各个疾病的治愈标准也在不断提升。

也是因为这个原因,中医和西医开始认识到自身的不足,并尝试进行相互结合,以增加疾病的治愈率和治愈标准。

另一方面,由于疾病本身也存在着较强的多样性,所以单一的治疗方式也很难起到治疗作用,所以不同的治疗方式开始靠拢,从而形成了中西医结合治疗的雏形。

中西医结合大纲

中西医结合大纲

中西医结合大纲
中西医结合大纲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中西医结合基础理论:包括中医和西医的基本理论、诊断、治疗等方面的知识。

2. 中西医结合临床实践:要求考生掌握中西医结合的临床实践技能,能够准确诊断和治疗常见疾病。

3. 中医药学知识:考生需要熟悉中医药学的基本理论、中药的分类、药理作用等,能够正确使用中药进行疾病治疗。

4. 西医医学知识:要求考生掌握西医的基本理论、诊断、治疗等方面的知识,能够运用西医技术进行疾病诊断和治疗。

5. 病例分析处理能力:要求考生能够根据病例信息,进行准确的诊断和治疗方案制定,具备临床思维和实际操作能力。

6. 医疗安全内容:要求考生了解医疗安全的相关知识,包括医疗事故处理、预防措施等。

总之,中西医结合大纲要求考生具备全面的医学知识和临床技能,能够运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进行疾病诊断和治疗,同时注重医疗安全和人文关怀等方面的素质培养。

中西医结合主治专业知识

中西医结合主治专业知识

中西医结合主治专业知识中西医结合是一种综合运用中医和西医的理论和技术来治疗疾病的医学模式。

它的主要特点是在传统中医的基础上,结合了现代医学的治疗方法和技术,多学科协作,整合中西医资源,以提供更全面、个体化的医疗服务。

中西医结合主治专业知识的掌握对于中西医结合医师来说至关重要。

首先,中西医结合主治专业知识包括了中医与西医两个领域的理论和临床经验。

对于中医而言,中医经典的学习是基础,如《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等经典。

此外,对经络学、针灸学、草药学、中药学、中医诊断学等基础理论的掌握也是必不可少的。

对于西医而言,对人体解剖学、生理学、病理学、微生物学等基础科学的了解是基础。

同时,掌握西医临床经验和各科专业知识,如内科学、外科学、儿科学等,也是中西医结合医师的必备能力。

其次,中西医结合主治专业知识需要掌握中医诊断和治疗方法,如中医四诊合参、辩证施治等;同时也需要了解西医的诊断方法,如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等。

只有对病情有全面准确的了解,才能更好地制定治疗方案。

中西医结合医师需要根据患者的病情特点,综合运用中医和西医的方法来进行诊断。

此外,中西医结合主治专业知识还包括了中西医结合的治疗技术。

中医的治疗技术主要包括针灸、中药治疗和推拿等,而西医的治疗技术主要包括手术、药物治疗、康复治疗等。

中西医结合医师需要在掌握基本技术的基础上,结合患者的具体情况,选用适当的治疗方法。

通过中西医结合的治疗技术,可以更好地调理患者的身体,提高治疗效果。

另外,中西医结合主治专业知识还包括了对中药的运用。

中药是中医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临床经验。

掌握中药的药理学、药物组成和配伍禁忌等知识,对于中西医结合医师来说是必不可少的。

中医的治疗强调调节整体,通过中药的运用可以起到调理整个机体的作用,起到治疗和预防疾病的效果。

最后,中西医结合主治专业知识还包括对患者的整体评估和辅导能力。

中西医结合医师需要综合各项医学检查结果,对患者进行全面的评估和分析,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中西医结合主治专业知识

中西医结合主治专业知识

中西医结合主治专业知识中西医结合(Integrated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and Western Medicine)是一种医疗模式,旨在以综合性的治疗方法融合中医和西医的精髓,以提高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效果。

这种综合性的医学理念获得了广泛的认可,并被许多医疗机构和专业人士所采纳。

下面,我将介绍一些关于中西医结合主治专业知识的重要内容。

一、中西医结合的背景和发展历程中医与西医的合作始于20世纪70年代,当时许多国家的医学界开始认识到单一的医学体系无法完全满足人们的健康需求。

中西医结合的思想得到了越来越多医学专家的支持,在临床实践中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如今,中西医结合已成为一个独立的学科,拥有自己的研究领域和治疗方法。

二、中西医结合的基本原则中西医结合的基本原则是“统一、整体、平衡、因人而异”。

它强调综合而个体化的治疗方法,根据患者的病情和个人特征,综合运用中医和西医的诊断手段和治疗方法。

这种综合性的治疗可以更全面地分析患者的健康问题,并提供个性化的治疗计划。

三、中西医结合主治的常见疾病中西医结合主治的疾病范围广泛,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类:1. 慢性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等。

2. 骨伤科疾病:如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等。

3. 内科疾病:如肝炎、胃炎、肺炎等。

4. 妇科疾病:如月经不调、不孕症等。

5. 心理疾病:如抑郁症、焦虑症等。

典型的中西医结合治疗包括中药配合西药使用,针灸配合理疗使用等。

这种综合性治疗方法可以提高治疗的疗效,减轻患者的痛苦。

四、中西医结合在医学教育中的应用中西医结合已经得到了医学教育界的广泛认可,并逐渐在医学教育实践中得到应用。

如今,越来越多的医学院校将中西医结合列为必修课程,培养学生对中西医结合的整体认识和综合治疗能力。

这种教育模式为未来的医学发展奠定了基础,并培养了更多具备中西医结合能力的医学专业人才。

综上所述,中西医结合主治专业知识在医学领域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中西医结合知识点

中西医结合知识点

中西医结合知识点在中医和西医这两种不同的医学体系之间存在着许多不同之处,但也有许多重要的知识点是它们相互补充和结合的。

本文将探讨中西医结合的一些重要知识点,希望可以为大家提供一些有益的启示。

首先,中医和西医在诊断方法上的不同是比较显著的。

中医强调望、闻、问、切的四诊法,通过望、闻、问、切病人的脉象、面色、舌苔等方面来确定病人的病情。

而西医则更注重借助各种检查设备和技术来作出客观的诊断,如X光、CT、MRI等。

中西医结合时,可以充分利用两种诊断方法的优势,更全面地了解病人的病情,为治疗提供更精准的依据。

其次,中医和西医在治疗方法上也有各自的特点。

中医倡导“以食为药、以药为食”,强调调理人体的阴阳平衡,通过针灸、推拿、草药等方法来治疗疾病。

而西医则更注重药物的治疗,常常采用药物、手术等方法来治疗疾病。

在实际治疗中,中西医结合可以根据病情的不同,采用中医药和西药相结合的疗法,达到治疗疾病的最佳效果。

此外,中医和西医在疾病认识方面也存在差异。

中医将疾病归因于“阴阳失调”、“气血不畅”等概念,强调疾病的整体性和系统性。

而西医则更注重疾病的具体病因和病理生理机制。

在中西医结合的实践中,可以通过中医的系统性认识和西医的病因学解释来对疾病进行综合分析,为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更全面的依据。

综上所述,中西医结合是一种更加全面、系统的医学模式,能够综合利用中西医两种医学体系的优势,为病人提供更全面、更有效的诊疗服务。

在实际的临床实践中,医生们应当在尊重和保留各自学科优势的基础上,积极探索中西医结合的最佳实践方法,不断提高医疗服务的质量和水平,造福广大患者。

希望本文对大家深入了解中西医结合医学有所帮助。

中西医结合主治专业知识

中西医结合主治专业知识

中西医结合主治专业知识什么是中西医结合?中西医结合是指将中医和西医相互结合、互相补充的一种医疗模式。

中医是中国传统的医学体系,始终注重整体观念和个体治疗,采用草药、针灸、推拿等手段进行治疗。

西医是现代医学体系,强调科学研究和证据基础,以药物和手术为主要治疗手段。

中西医结合将中医和西医的优势相结合,既注重病因病机、整体观察,又注重病理诊断、科学治疗。

这种综合性的医疗模式,在许多疾病的预防、治疗和康复中都取得了显著的效果。

中西医结合的理论基础中西医结合的理论基础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中医理论:中医理论强调人体整体观念,强调平衡和调节机体的能力。

中医将人体视为一个有机整体,通过调整体内的阴阳、气血、脏腑等方面的平衡,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2.西医理论:西医理论基于科学研究,强调生物学和病理学的了解。

它注重病因的精确诊断和疾病机理的研究,以便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3.证据医学:证据医学是一种强调将临床实践与最新研究证据相结合的医学体系。

通过系统评价和荟萃分析,证据医学提供了评估和比较不同治疗方法有效性的方法。

中西医结合的临床应用中西医结合在临床应用中有广泛的应用领域,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个方面:1.常见疾病的治疗:中西医结合在常见疾病的治疗中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例如,在感冒和发烧的治疗中,中医可以采用中药调理身体,西医可以进行病毒感染的抗生素治疗。

2.各种慢性疾病的管理:中西医结合在慢性疾病的管理中有特殊的优势。

例如,中医针灸可以缓解慢性疼痛,西医药物可以抑制炎症反应。

中西医结合的治疗可以减轻患者症状,提高生活质量。

3.康复治疗:中西医结合在康复治疗中可以充分发挥作用。

例如,在中风后的康复治疗中,中医可以通过推拿、针灸等手段促进病患身体功能的恢复,西医可以提供药物和物理治疗的支持。

中西医结合的特点和优势中西医结合有以下特点和优势:1.综合治疗:中西医结合可以综合运用中医和西医的治疗手段,针对不同患者和疾病提供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中西医结合知识点总结打印

中西医结合知识点总结打印

中西医结合知识点总结打印中西医结合是指将中医和西医两种医学知识和治疗方法结合起来,以提高治疗效果和病患的生活质量。

近年来,中西医结合的概念越来越受到医学界和普通大众的认可和重视,下面我将为大家总结一些与中西医结合相关的知识点。

一、中西医结合的定义和理论基础1. 中西医结合的概念:中西医结合是指将中医和西医两种医学知识和治疗方法融合在一起的一种治疗方式。

2. 中医和西医的理论基础:中医以气血阴阳为基础,强调辨证施治;西医以解剖、病理生理学为基础,强调诊断和治疗。

3. 中西医结合的理论基础:中西医结合既要遵循中医辨证论治的理论,又要结合现代医学理论和技术,以实现中西医相融、互补、协同治疗的目的。

二、中西医结合的临床应用1. 中西医结合在诊断方面的应用:中西医结合可以通过中医辨证施治,帮助医生更准确地诊断疾病,并确定最佳治疗方案。

2. 中西医结合在治疗方面的应用:中西医结合可以根据不同患者的症状和体质特点,选用中西医结合的治疗方案,提高治疗效果。

3. 中西医结合在预防和康复方面的应用:中西医结合可以通过中医的健康养生理论和西医的康复理论,帮助患者更好地预防和恢复身体健康。

三、中西医结合的优势和风险1. 中西医结合的优势:中西医结合可以充分利用中医和西医各自的优势,提高病患的生活质量和治疗效果。

2. 中西医结合的风险:中西医结合需要医生有深厚的中西医理论和实践经验,否则可能会出现误诊、漏诊、药物相互作用等风险。

四、推广中西医结合的必要性和未来发展趋势1. 推广中西医结合的必要性:中西医结合可以提高病患的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是医学发展的必然趋势。

2. 中西医结合的未来发展趋势:随着人们对健康的需求和健康观念的发展,中西医结合将越来越受到重视和推广。

总之,中西医结合是一种具有广阔前景和契合当代医学发展需求的发展趋势。

医生和病患都需要不断提高对中西医结合的认识和理解,并积极实践中西医结合的治疗方法,共同促进医学事业的发展。

中西医结合导论复习资料

中西医结合导论复习资料

中西医结合导论复习资料中西医结合是指中医和西医相互补充、相互融合,以提高医疗效果和服务质量的一种医疗模式。

在日常学习和复习中,了解中西医结合的基本理论和实践经验是非常重要的。

以下是中西医结合导论复习资料,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这一医学领域。

一、中西医结合的概念中西医结合是一种综合性医学模式,强调中医和西医之间的互动和互补。

中医注重整体观念和辨证施治,西医则以解剖生理为基础,强调病因病机病理。

中西医结合将两者的特点结合在一起,更全面地认识和治疗疾病。

二、中西医结合的理论基础1. 中医理论中医理论包括阴阳五行学说、经络腧穴理论、辨证施治等内容。

通过辨证施治,中医以整体观念看待疾病,强调平衡和协调。

2. 西医理论西医理论主要包括解剖、生理、病理等基础知识,以病因病机为研究重点,强调疾病的病因诊断和治疗。

三、中西医结合的实践经验1. 诊断中西医结合的诊断方法包括望、闻、问、切等中医诊断技术,以及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等西医诊断手段。

通过综合分析,可以更准确地确定疾病的病因和病理变化。

2. 治疗中西医结合的治疗方法包括中药、针灸、推拿等中医治疗手段,以及药物治疗、手术治疗、放射治疗等西医治疗手段。

在治疗过程中,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综合施治,以求疗效最佳。

四、中西医结合的发展前景中西医结合模式在国内外得到越来越广泛的认可和应用。

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和患者需求的不断增加,中西医结合将在未来得到更好的发展。

我们应当不断学习和积累实践经验,为促进中西医结合事业的发展做出贡献。

以上是中西医结合导论复习资料,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在学习和实践中,应不断提高自身水平,为中西医结合事业作出更大贡献。

愿我们共同努力,推动中西医结合事业迈上新的台阶。

中西医结合知识点总结

中西医结合知识点总结

中医基础理论1.人体有机整体的中心是五脏主导是心2.四变之动,脉之上下说明人与自然是有机整体3.夏日“泛泛乎万物有余”春——风温长夏——洞泄秋——风虐冬日之脉——蛰虫周密4.旦慧—人气生病气衰昼安—人气长长则胜邪夕加—人气衰邪气生夜甚—人气入脏邪气居身5.天地万物相互联系的中介——精气——水地说《管子》6.气的概念源于云气说7.阴平阳秘——对立制约阴盛则阳病——阴阳消长阴阳离决——互根阳生阴长-互根8.素问调经论属于阳的病因——风雨寒暑9.阴盛格阳治法——热因热用10.壮水之主——阴偏衰益火之源——阳偏衰11.相侮-——反克12.五脏变动:握忧哕咳栗13.色脉相生——病情轻14.泻南补北——相克五行负气克胜气15.五脏——藏精气肝脏——男精女排卵16.肾闭藏的精气最具生理意义肾为“胃之关”全赖肾阳的蒸化作用17.君相相安说的是心肾的关系藏泄互用说的是肝肾肾与脑关系最密切小肠为受盛之官决渎之官——三焦又称孤府胆——中正之官18.肾中精气为元气生成的主要物质元气推动和调控各脏腑、经络、形体和官窍生理活动19.宗气——上出息道下行于气街20.营气——与血同行营养全身21.卫气——重于肓膜温养全身22.血——机体精神活动的物质基础生成——心脾肺肾运行——心脾肺肝23.肾摄纳清气肺宣发卫气24.湿邪——趋下水肿湿疹易袭阴位暑性升散暑火燥共同特点:伤津25.行痹——风邪26.七情致病先伤——心惊则心无所依神无所归27.多食某味先伤本脏再伤其所克之脏偏食辛辣燥热——肠胃气血肉筋骨——卧视坐行立28.结石——阻滞气机损伤脉络29.疾病发生重要条件——邪气侵害内在根据——正气不足虚实变化——正邪盛衰30.感邪后某病未了又出现另一部位病症——并病31.外感初期中期多实证32.邪气结于内气血不能外达——真实假虚33.阳偏胜——机体亢奋热量过剩阴偏胜——机能抑制热量耗伤过多如过食生冷34.阴偏衰——阴气不足机能虚性亢奋35.肝——多发气滞血瘀36.内风产生机理——阳气变动血燥生风——久病耗血或年老精亏血虚生风——手足拘挛不伸热极生风——目睛上吊37.寒从中生——阳气虚衰温煦气化减退汗出不止——气脱元气耗损不足38.虚则补之——正治法(逆治法)39.寒因寒用——真热假寒热因也用——真寒假热塞因塞用——脾虚腹胀扶正祛邪用于——邪气盛正气亦虚41.用热远热用寒远寒——因时制宜42.调摄精神属于未病先防反治正治都是治本中医诊断1.夏季发热秋后自愈——气阴两虚2.亡阴之汗-——汗热而粘如油手足心汗出量多——阴经郁热3.目昏——视物昏暗不明模糊不清4.精神疲惫神识朦胧困倦嗜睡——心肾阳虚5.口干欲漱水而不欲咽——营分热盛口渴喜热饮而量不多或入水即吐——痰饮内停6.厌油脘闷便溏不爽——湿热蕴脾大便时干时稀——肝郁脾虚先干后稀——脾气虚7.痰浊阻滞则月经过多或崩漏8.抟——壅滞清-阳证9.囟填为邪热亢盛小儿昏睡露睛——脾胃虚弱指纹色紫黑——血络闭郁口疮——口腔肌膜灰白色小溃疡周围红晕局部灼痛口边生疮——心脾积热咽部溃烂成片——肺胃热毒未化脓为热盛11.手足蠕动-阴虚风动12.痈疮——湿热火毒13.芒刺舌——胃肠热盛地图舌——舌苔不规则脱落边缘突起界限清楚14.舌晄白如镜——营血大虚15.眼眶周围发黑——肾虚水饮16.热邪犯胃——吐粘稠黄水17.错语——心气虚弱短气——气短不足以息18.动脉——短如豆滑数有力19.微弱濡共同特点——脉形细代脉——主惊恐跌扑损伤迟而时止止有定数20.缓脉——湿病疾脉——热证里虚21.久病肌肤枯涩——气血两虚22.胃——从容和缓神——柔和有力根——沉取尺部23.伏脉——邪闭痛极革——亡精失血洪革濡——脉位表浅25.表证与里证最重要鉴别——寒热是否并见26.阴虚——两颧潮红阳虚——小便清长27.面色黧黑——血瘀口苦口干——肝胆湿热28.惊悸不宁失眠多梦烦躁不安苔黄腻——胆郁痰扰29.寒痰——易咯小便浑浊——脾虚气陷30.突然昏仆口眼歪斜——肝阳化风31.手足蠕动舌绛少苔——下焦病症——血分32.太阳蓄血——小便自利33.阳明病——里实热太阴病——里虚寒中药学酸与涩相近1.相杀——减轻另一种毒烈性2.反——曾毒3.解表药——肺膀胱经4.薄荷——疏散风热利咽透疹清利头目疏肝理气牛蒡子——……………………宣肺祛痰解毒散肿5.葛根——解肌退热透疹生津止渴升阳止泻6.姜黄——破血行气通经止痛7.香薷——化湿和中8.柴胡薄荷均——疏肝解郁9.天花粉—清热泻火生津止渴消肿排脓(孕妇忌)温病热盛伤阴口干咽燥烦渴芦根——………………………除烦止呕利尿11.苦参——利尿金银花——凉血止痢蛇草——清热解毒利湿通淋12.温病身热夜甚神昏——生地13.温热病血热壅盛发斑吐衄——玄参14.紫草有预防麻疹的作用15.白薇——清实热退虚热清热凉血利尿通淋解毒疗疮16.钩藤——清热平肝熄风定睛另清热透邪用于外感风热头痛目赤17.知母配黄柏——手足心热心烦急躁小便黄18.胃热呕逆——芦根退虚热又能解毒治疗瘰疬痰核——玄参19.牛蒡子——疏散风热凉润肺燥用于治疗燥热咳嗽20.知母——清热泻火生津润燥21.丹皮——清热凉血活血散瘀22.大青叶——清热解毒凉血消斑地丁——清热解毒凉血消肿23.射干——咽喉肿痛兼痰热壅盛山豆根——咽喉肿痛兼热毒壅结24大黄地榆同治水火烫伤25松子仁——润肠润肺26.芫花——胸胁之水杀虫疗疮祛痰止咳甘遂——0.5—1g马钱子:0.3—0.6g朱砂1—5g雄黄(湿疹疥癣疟疾)0.05—0.1g硫磺1.5—3g27.番泻叶——润下芒硝——泻下攻积清热消肿28.祛风湿药——解除痹痛29、砂仁豆蔻——后下——化湿行气温中肉桂——后下30.草果——燥湿温中化痰截疟31.藿香——辛微温32.佩兰——脾经湿热33.石韦——清肺止咳利尿通淋凉血止血34.虎杖——利湿退黄车前子——大便如水35.海金沙——利尿通淋止痛36.远志——既宁心安神又祛痰开窍37.吴茱萸——散寒止痛降逆止呕助阳止泻山茱萸——补肝肾收敛固涩大汗不止38.小茴香——散寒止痛理气和胃39.干姜——温肺化饮温中散寒回阳通脉40.乌药——行气止痛温肾散寒——尿频遗尿41.神曲——金石麦芽——面鸡内金——石42、使君子——蛔虫蛲虫疳积——炒嚼43.苦楝皮——治疗疥癣研末44.大小蓟——凉血止血散瘀解毒消痈小蓟——尿血45.地榆槐角小蓟——水火烫伤46.茜草——生用:活血化瘀止血通经炒用:凉血止血还治疗风湿47、炮姜——脾阳虚脾不统血48、蒲黄——止血化瘀利尿49、血余炭——收敛止血化瘀利尿50.茅根——热病烦渴胃热呕哕51、川芎不用于瘀血头痛52、郁金丹参——活血凉血53、郁金配木香——治疗气滞血瘀54、姜黄——活血行气通经止痛善治风湿肩臂疼痛55、五灵脂丹参不行气56、红花——活血通经祛瘀止痛57、益母草——活血调经利水消肿清热解毒58、怀牛膝偏补川牛膝偏祛瘀广郁金行气川郁金活血川贝母除清热化痰散结还润肺59、三棱——破血行气消积止痛60、风湿痹痛配伍——活血药热壅雪滞配清热药61、海蛤壳——清肺化痰软坚散结62、苏子——痰壅咳喘63、百部——润肺止咳肺痨64、白果——敛肺化痰定喘止帯缩尿65、瓜蒌——痰热咳嗽66、天南星——顽痰胀闷67、桑白皮——泻肺平喘利水消肿68、白芥子——寒痰咳喘69、黄药子——瘿瘤疮疡70、天竺黄——清热化痰清心定惊71、合欢皮——疏肝解郁宁心安神72、远志——祛痰开窍宁心安神龙骨牡蛎——镇心牡蛎——重镇安神潜阳补阴软坚散结73、刺蒺藜——平肝疏肝74天麻治疗抽搐无论内外寒热痰湿75、僵蚕——祛风定惊化痰散结76、罗布麻——利尿77、麝香无论寒热闭经 0.03-0.1开窍活血消肿催生78、苏合香—醒神开窍辟哕止痛79、石菖蒲远志同开窍宁神——噤口痢80、石菖蒲-痹痛疥癣81、竹茹——中风痰迷便秘脉实82、山药——益气养阴补脾肺肾83、鹿茸——补肾阳益精血强筋骨调冲任托疮毒84、巴戟天淫羊藿仙茅——补肾助阳祛风除湿杜仲——习惯性堕胎续断——止血安胎85、补骨脂——补肾固精止泻平喘86、菟丝子——补肾益精养肝明目止泻安胎补阳药87、五味子——收敛固涩益气生津补肾宁心88、熟地——补血养阴添精益髓89、白芍——敛阴合营止汗90、黄精——补气养阴健脾润肺益肾91、女贞子——滋补肝肾乌须名目92、首乌——生解毒截疟润肠通便制补精血固乌须白术——生燥湿利水炒补气健脾93、西洋参——补气养阴清热生津94、当归——补血调经活血止痛润肠通便——痈疽疮疡95、石斛——养胃生津滋阴清热96、麦冬玉竹——养胃生津滋阴润肺97、肉蔻——温中行气涩肠止泻98、椿皮——清热燥湿收敛止带止血止泻99、诃子——利咽开音100、硫磺与豆腐同煮虚喘冷哮101、蟾酥——解毒止痛开窍醒神102、蛇床子——杀虫止痛燥湿温肾壮阳103、梅毒——升药土茯苓硼砂朱砂——清热解毒104\升药:石膏9:1为九转丹1:9 九一散方剂学1、消法——缓解渐消下法——有形之邪2、四逆汤——生附子干姜炙甘草——回阳救逆四逆汤:柴芍枳实炙甘草透邪解郁疏肝理脾3、柴葛解肌汤——芩芍桔甘羌活芷石膏大枣与生姜——解肌清热4、升麻葛根汤——升麻葛根芍药甘草辛凉解肌透疹解毒5、九味羌活汤——发汗祛湿兼清里热——风寒湿邪困束肌表内有蕴热6、小青龙汤——解表散寒温肺化饮7、止嗽散——宣肺利气疏风止咳8、桑菊饮——疏风清热宣肺止咳9、麻杏石甘汤——辛凉宣泄清肺平喘10、蔘苏饮——益气解表理气化痰——外感风寒内有痰湿11、败毒散——散寒祛湿益气解表12、大黄牡丹汤金匮大黄牡丹汤桃仁瓜子芒硝蘘肠痈初起腹按痛苔黄脉数服之康13、黄龙汤—大承气加甘草人参当归14、小承气汤大承气去芒硝调味承气——硝黄草桃核承气五般施甘草硝黄并桂枝(活血祛瘀下焦蓄血)15、麻子仁丸——润肠泄热行气通便治疗燥热伤津16、大柴胡汤和解少阳内泄热结大柴胡汤用大黄枳实芩夏白芍将煎加姜枣表兼里妙法内攻与外攘17、痛泻药方中防风——散肝行脾18、蒿芩清胆枳竹茹陈夏茯苓碧玉入清营汤中有犀角19、清胃散用升麻连当归生地牡丹全或加石膏清胃热口疮吐衄及牙宣20、竹叶石膏汤人参麦冬半夏甘草临再加粳米同煎服清热益气养阴津草人半夜卖米糕21、清营汤治热传营舌绛脉数辩分明犀地丹玄麦凉血银翘连竹气亦清22、犀角地黄芍药丹-清热解毒凉血散瘀23、凉膈散泻火通便清骨散清虚热退骨蒸24、青蒿鳖甲——养阴透热六一散-解暑除烦25、阳和汤治疗阴疽熟地鹿胶姜炭桂麻黄白芥甘草从26、吴茱萸汤-温中补虚降逆止呕27、回阳救急汤——回阳固脱益气生脉陈夫人下令炒五香酱猪肉28、黄芪桂枝五物汤——血痹29、济生肾气丸=金匮+车前子牛膝30、肾气丸与地黄饮子共炮附子山茱萸31、四物汤——营血虚滞32、一贯煎中重用生地意在补肝肾33、复脉汤君生地34、六味与七宝美髯丹同治腰膝酸软35、大补阴丸——滋阴降火36、当归补血汤——补气生血37、牡蛎散煎时加小麦38、桑螵蛸散——神龙远飘仆人归家39、易黄汤——固肾止带清热祛湿40、完带汤——肝郁脾虚湿热下注完带深山打柴草陈嫂借钱买二术41、九仙散——敛肺止咳42、酸枣仁汤熊猫早知茯苓甘肝血不足虚热内扰43、三参人参丹参玄参44、甘麦大枣汤——心阴虚失眠天王补心丹——心肾两虚45、苏合香丸苏合香丸麝息香木丁朱乳荜檀襄犀冰术沉诃香附中恶急救莫彷徨46、至宝丹——清热解毒化浊开窍47、苏子降气橘半归前胡桂朴草姜依痰上实下虚喘咳48、暖肝煎中杞茯归茴沉乌药合肉桂下焦虚寒疝气痛温补肝肾此方推49、天台乌药木茴香巴豆制楝青槟姜50、厚朴温中陈草苓干姜草寇木香停51、旋复代赭——降逆化痰益气和胃橘皮竹茹汤——胃虚有热之呕吐52、温经汤用吴萸芎归芍丹桂姜夏冬参草益脾胶养血调经重在暖胞宫53、生化汤是产后方归芎桃草酒炮姜54、槐花散-清肠止血疏风行气55、失笑散——瘀血内停心腹刺痛56消风散内有荆防蝉蜕胡麻苦参苍知膏蒡通归地草风疹湿疹服之康57、羚角钩藤与天麻钩藤均有茯神木58、大定风珠阴血不足风自内生大定风珠鸡子黄再合加减复脉汤三甲并同五味子滋阴熄风是妙方59、玉真散祛风化瘀定搐止痉玉真散治破伤风牙关紧闭反张弓星麻白附羌防芷外敷内服一方通60、牵正散祛风化痰通络止痛61、大秦艽汤祛风清热养血活血风中经络气血痹阻62、小活络丹祛风除湿化湿通络活血止痛63、养阴清肺汤肺肾阴虚虚火上炎复感疫毒——白喉64、麦门冬汤(肺痿肺胃阴虚)麦冬:半夏7:1竹叶石膏汤麦冬:半夏2:165、肺痿气阴两虚——炙甘草汤66、真武汤茯苓术芍附生姜67、防己黄芪汤白术甘草枣生姜68、平胃散——燥湿运脾行气和胃69、猪苓汤——利水渗湿清热养阴——水热互结70、连朴饮清热化湿理气和中连朴饮用香豆豉菖蒲半夏焦山栀芦根厚朴黄连入湿热霍乱此方施71、大陷胸汤谁大笑72、茯苓丸燥湿行气软坚化痰半硝枳壳姜汁添73、贝母瓜蒌散润肺清热理气化痰红花蒌桔梗贝茯74、二陈汤加一个乌梅意在收敛肺气以防燥散伤正75、滚痰丸泻火逐痰陈梦时打黄芩。

高级中西医结合医师知识

高级中西医结合医师知识

(2)选择中西医结合研究较为广泛和成 熟的领域作为架设中西医结合的入门教 育,开发和拓展中西医结合的思路.
如介绍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在中医药研 究中的成果;肾与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的调节 整合功能的联系;血瘀证的本质研究;中药有 效成分提取及复方中药的研究等,为今后的中 西医结合研究打下基础.
3.临床课程一体化
已培养出中西医结合高级人才7000余人. 全国从事中西医结合工作者已逾10万.
中西医结合研究成果
青蒿素治疗疟疾; 经络系统研究; 中医证型研究; 血瘀证与活血化瘀研究等.
存在的一些问题
临床大多处于"中西医并用"的现状; 高等院校中西医结合人才的培养停留于 1+1的模式; 未能脱离两种医学相互独立的思维方式;
采取中西医一体化教学,采用中西医结 合系列教材,授课教师应为临床一线的 中西医结合医师,能将中西医"病证结 合,优势互补"的实践效果直接反馈于 理论教学中,使中西医两种理论在临床 教学中真正融合.
三,"病证结合"的临床思维方式
1.辨病与辨证结合的能力 2.宏观辨证与微观辨证结合的能力 3.摒弃"相加并用"的简单治疗模式
床科研方法的复合型,应用型高级临床
医师.
Thank
you!

四,全面的综合能力
1.科研能力:总结,整理,归纳; 2.自学能力:文献学习,外语,计算机能力; 3.创新能力:理论和实践均需要不断创新.
值得注意的几个问题
1.应以七年制临床型和硕,博士层次为主 体; 2.应加强中西医结合基础理论研究; 3.应重视中西医结合专业建设; 4.中西医结合研究也要防止"过度西化".
传统文化:中国古代哲学等 ; 中医药文化 :医古文,中药知识等; 自然科学知识; 政治,外语,计算机能力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近几十年 , 针灸治疗 中风的临床与实验研究 已 经取得了较多成果 , 针灸治疗 中风优势显现。但由 于 中风 病 病 因的 多 重性 、 病 机 制 的复 杂 性 、 发 临床
表 现 的多样 性 , 中风 的治 疗 也朝 多 向性 、 体 性 、 个 阶 段 性 和综合 性 方 向发 展 。因此 , 为 中风 治疗 中具 作
2 o 1 0 7: .
[ 吴伟凡 , 2 】 赵玉驰 , 伟 , 针刺治疗 中风先兆 证 的临 床研究 [. 吴 等. J ]
湖北 中医杂志 ,0 6 2 ( 1 :2 1. 2 0 ,8 1 ) 1 — 3
举患侧下肢 等 ; 在经过康复训练 , 患侧肢体 的关节 出现 部 分 分 离 运 动 时 ,可 考 虑 逐 渐 加 大 锻 炼 的强
毛 泽 东 同 志 曾 为 第 一 届 全 国卫 生 会 议 题 词 : “ 团结 新 老 中西 各部 分 医 药卫 生 工作 人 员 ,组 成 巩
固 的统 一 战 线 ,为 开 展 伟 大 的 人 民卫 生 工作 而奋
对 中西医学体系学术特点有足够的认识 , 能客观认 识 和对待两种医学 , 尤其是相信和认可 中医。毕竟 几 十年 “ 中医落 后 , 不科 学 ” 种极 端 肤 浅 的认 识 尚 这
可从 三个角度作 为切入点 :1 管理层面 ;2 教育 () ()
层 面 ;3应 用 层面 。依 此 , () 根据 工作 的需求 , 同层 不 面人 才 的知识 结构 亦有 所侧 重 。 1 与 时俱 进 , 收并 蓄 , 瞻远 瞩 是 中西 医结 合管 兼 高
理 人 才必 备的 风格
才的定义应密切结合实际工作 的需求 。个人理解 ,
态, 把握 国家卫生工作精神 , 重制定相关工 作条 慎 例, 贯彻落实执行政策等等。在知识结构方面 , 具备
必 要 的管理 学 、 社会 学 、 学 、 史 等 知识 是 管 理人 哲 历 员 必备 的基础 , 理层 面 因所处 层级 结构 不 同 , 所 管 其 需 知识 结构 亦 有差 异 , 是 中西 医 结合 事 业 的 独 到 但 特 点 , 定 了这 个 领域 的管理 人 才 核心 一 点 是 必须 决
3 患者 的 自我锻 炼
在国内, 接受针灸 治疗的患者 以发病时间超过 1 个月者居多 。脑卒 中偏瘫是高级 中枢丧失其对随 意性 运 动功 能 的控制 能 力 , 而代 之 的是 低 位 中枢 取 控制下 以痉挛 为基 础 的异 常运动 模式 。若 一 味对患
者 进 行 提升 肌 力 的治 疗 和训 练 ,会 使 痉挛 加 重 , 诱 发 出联 合 反 应 和强 化 病 理 性 共 同运 动 等 异 常 运 动
模 式 , 治疗 引入 误 区 。 将 笔 者 认 为 , 于 患 者 的 自我 锻 炼 , 确 的 指 导 对 正 方 法是 : 于生 命 体 征 较 为 平 稳 , 力 有 一 定 恢 复 对 体 的患者 ,应 尽早 指 导 其进 行一 些 床 上 的主 动 活动 , 如 翻 身 、 侧 上 肢 帮 助 患侧 上肢 抬 举 过 头 、 躺 抬 健 平
新疆 中医药 2 1 年 00
第2卷 8
第 2期( 总第 16期 ) 2
4 7
试论 中西医结合人才知识结构
陈 阳 , 刘远 新 梅 ,
2新 疆 医科 大 学 附属 中医 医 院 , 新 疆 .

乌鲁木齐 80 1 ; 30 I
乌鲁 木 齐 800 ) 30 0
( . 医科大学中医学 院中西 医结合教研室 , 新疆 1 新疆
度 , 上 肢 举 重 量 适 中 的哑 铃 , 肢捆 绑 一 定重 量 如 下
[ 张临洪 , 3 】 闻立斗 , 张征 , 头针治疗急性脑血管病失语 症疗效的 等.
对照研究f _ J 中国针灸 ,9 3 1( )6 ] 19 ,3 3 :. [】 杨安生 .中风偏瘫 针刺时 机选择 [ .针灸临 床杂 志 ,9 9 1 4 J ] 1 9 ,5
如 何确 定 中西 医结合 事 业 发展 方 向 , 何 制 定 如 有 效 的措施 促 进 中西 医 结合 事业 发 展 , 一 切 都 有 这 赖 于 从 管 理层 面 认 真 把握 ,诸 如 了解 国 际发 展 动
中西 医结 合人 才必 须 的工作 。 从 中西 医结合 事业 的发 展来 看 , 中西 医 知识 结 构 目前 尚无 明 确
的探 讨 , 结 合 目前 的 时代 需 求 , 但 以及 医学 学科 自
斗” 。为 中西 医结 合 事业 拉 开 了序 幕 , 明 了方 向 。 指 五 十 多年 中西 医结合 事 业 的迅 猛发 展 , 取 得 丰 硕 在
有重要地位 的针灸疗法 , 也应该 因时 、 因人制宜 , 制 定个体化的综合治疗方案 。随着这方 面研究的不断 深人 , 一种或几种临床有效 、 易行 、 重复性强 的综合
疗 法终 会形 成 。
参 考 文 献
[] 饶明俐 .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 】 北京 :人 民卫生出版社 , 1 .
(o :8 5 . 1 )4 — 0 ( 稿 日期 :0 9 1 - 3 修 回 日期 :0 9 1- 1 收 20— 0 1: 20—2 3 )
的沙袋反复抬举等 ,以后再逐步过度到诸如步行、 抬 举 物 体 等接 近 现实 生 活 的锻 炼 , 患者 能 尽 量 以 使 正 常 或接 近正 常 的运 动模式 活 动 。
成 果 的 同时 , 面临 着诸 多 深层 次 的探 讨 及 下 一 步 也 发 展方 向的思 考 。
身 的特 点 , 中西 医结 合 人 才 的知识 结 构 至少 应 具备 创 造性 、 科 交叉 性 、 博 性 的特 点 , 学 广 同时掌 握 最新
科 学 技 术 成 果 和 不 断 更 新 自身 知 识 结构 亦 应 该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