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促进我国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的问题及对策
自主技术创新能力不足。对我国的生产性服务企业,尤其是信息咨询服务业、计算机应用服务业等知识密集型企业而言,技术创新能力不足,技术水平低,仍然是制约企业发展的关键因素。生产性服务业的科技创新能力总体不强,多数企业只是提供服务链上的低端产品,远未形成集先进科技技术的推动者、使用者与传播者于一身的良好运行机制。
加大政策扶持力度,逐步放宽行政管制,为生产性服务业建立宽松的发展环境。首先是消除制约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体制性障碍,建立宽松的市场准入机制。其次是加大政策扶持的力度,促进生产性服务企业做大做强。
鼓励生产性服务企业积极参与国际合作,培养和吸引国际性高级技术与管理人才,建立创新人才培养体系。一是生产性服务业要引进先进的管理理念和服务技术,不断提升自主技术能力和服务能力;通过扩大开放,培育有利于吸收并购投资的制度环境,为企业参与生产性服务企业的改组和改造创造条件,同时开辟国际融资渠道,积极引导外资向生产性服务领域投资;积极拓展国际服务贸易产业,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二是积极培养高级技术人才,加快培养专业性和复合性的高级管理人才,建立起适应我国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所需要的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我国生产性服务业的竞争力得到了加强,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显著提升。但是,目前的生产性服务业还存在如下问题,制约着我国经济的发展பைடு நூலகம்
中高端专业技术和管理人才匮乏。生产性服务业是建立在信息技术和知识基础上的产业,中高级人才资源对生产性服务的发展特别重要。目前,高级技术与管理人才短缺已成为制约我国生产性服务业突破性发展的重要瓶颈。但生产性服务业高素质专业人才的培养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我们需要实现与教育平台、技术平台和产业平台联动的人才队伍建设战略,才能最终解决生产性服务业人才短缺的问题。
山东省关于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的研究
山东省关于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的研究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城镇化进程的加速推进,生产性服务业在山东省的发展趋势也日益显现。
生产性服务业是指以独立企业形式提供给其他企业和组织的知识密集型的、面向服务的行业,其发展对于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和提升产业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
因此,山东省应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以推动经济的健康发展。
首先,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可以推动山东省经济结构的转型升级。
当前,山东省经济发展主要依赖于传统制造业,而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可以提供多元化的服务支持,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
生产性服务业能够为制造业提供技术支持、研发设计和市场拓展等服务,有助于提高制造业的核心竞争力和附加值,推动山东省经济由传统制造业向高端制造业转型。
另外,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可以促进山东省城市化进程的加快。
城市化进程意味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社会需求的日益多样化,这对于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人们对于便捷的服务和高品质的生活需求不断增加,而生产性服务业能够提供各种专业化、差异化的服务满足个性化需求。
通过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可以吸引更多高端人才,推动城市经济的转型升级,提高城市居民的生活品质和幸福感。
此外,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也可以为山东省的就业创造更多机会。
生产性服务业以其强大的服务体系和差异化的服务内容,可以为经济发展提供更丰富的就业机会。
尤其对于年轻人而言,生产性服务业往往更具吸引力,因为它提供了更多的职业发展机会和个人成长空间。
因此,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将有助于吸引更多年轻人才投身于该行业,同时也能够提升劳动力市场的运行效率和灵活性。
综上所述,山东省应该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以推动经济的健康发展。
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有助于经济结构的转型升级、产业竞争力的提升、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以及就业机会的增加。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山东省政府可以制定相关政策,鼓励企业投资和创新,积极培育生产性服务业的市场环境,提供更加优惠的税收政策和融资支持,吸引更多人才投身于该行业并推动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
生产性服务业:打造中国产业升级版的“利器”
一是深化分工和合作,走现代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双轮驱动”的道路。我国正处在工业化中后期加速发展阶段。从国际经验看,这个阶段基本是走现代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双轮驱动”和融合发展的道路。这意味着我们既不能沿用传统制造业和重化工业的老路子,也不能脱离工业孤立地发展生产性服务业,而是要在分工与互动中选择现代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双轮驱动”的战略,特别要围绕制造业这个“实体经济”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把高端服务元素坚实地嵌入制造业之中,通过生产性服务业促进制造业转型升级、推动竞争力提升。
三是推动产业集聚,打造一批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或功能园区,以服务业集聚策动制造业升级。集聚发展是生产性服务业的重要特点和趋势,我们必须顺势而为。我国各级政府现在也十分强调服务业的集聚发展,正在打造各种类型的服务业集聚区。这种把大量服务业企业及相关机构集中于某个特定区域的模式,反映了现代服务业发展的内在要求,也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其所在城市的产业辐射力和竞争力。纵观国内外制造业发展经验,凡是生产性服务业发达、集群程度高的地区,其制造业也相对发达,竞争力比较强。我国东南沿海地区与中西部地区相比,并无资源上的优势,但其制造业发达程度远超过中西部地区,就在于它有比较完善的生产性服务业体系和专业化水平较高的生产性集聚区和功能区。正是这种生产性服务业的集聚发展,通过规模化的知识密集型生产服务要素的嵌入,推动了制造业的升级。
政府推动,就是以政策措施形成“双向推力”——积极推动城市服务提供商向农村提供金融、物流、营销、信息、技术推广等专业服务;推动农村生产要素向龙头企业(专业化合作组织)集中,提高农业生产组织化经营程度。市场牵动,是指用收入的提高引导农民放弃目前分散经营的生产方式,走向组织化、规模化;用成本的降低和质量的提高来吸引专业化组织购买城市专业化服务,形成城市服务商和专业化组织的主动对接。龙头带动,是指政府积极扶持龙头企业(专业化合作组织),使龙头企业成为连接城市专业化服务和农户的纽带。
加快我国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政策建议
加快我国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政策建议◇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袁东明陈道富我国经济向服务经济的转型是一个客观的、渐进的过程,加快服务业特别是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对保持我国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增长、促进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具有重要意义。
建议加大对生产性服务业的政策支持力度,加快推进体制和机制改革,充分释放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潜力。
可以采取的政策措施有:一、进一步深化对生产性服务业的认识要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提高各级领导干部对生产性服务业的认识和领导能力,将加快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
一是引导各级领导干部、广大的经济工作者正确认识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在促进经济增长、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缓解就业压力等方面的重要意义;二是通过举办学习讲座、组织调研、开展研讨、进行培训等形式多样的活动,深化领导干部、企业家和社会各界对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特征和规律的认识;三是重视生产性服务业的新业态,创造宽松的发展环境,推出针对性强、有实效的支持政策。
二、加快推进体制和机制改革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必须着力推进体制和机制改革。
把深化改革作为突破口,完善运行机制,理顺管理体制,增强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活力。
(一)减少行政性审批,推进市场化改革进一步清理服务业市场准入方面的政策规定,减少行政性审批,废除不合理的审批事项,尽可能将审批制转变为备案制。
那些必须进行审批的领域,要进一步简化审批手续,减少审批环节,缩短审批周期。
在放松经济性管制的同时,政府要加强市场监管和公共服务职能,维护竞争性领域的市场秩序。
生产性服务业中有很多新兴的经济形态,要根据产业形态的发展逐步完善监管措施。
(二)强化各级政府部门的服务意识,提升服务能力推进网上办公,加大政府信息公开力度,为行业和企业提供高效的政府管理和及时的信息发布。
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建立部门间协调配合和信息共享机制,解决政出多门、多头管理和部门分割问题。
建议调整相关体制,从方便行政相对人、调动产业经营者积极性和适应相关行业日趋细分化和国际化发展需求的角度,使相关体制机制更符合服务经济发展的需要。
江西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实施意见-
江西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实施意见正文:---------------------------------------------------------------------------------------------------------------------------------------------------- 江西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实施意见各市、县(区)政府,省政府各部门: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是向结构调整要动力、促进经济稳定增长的重大举措。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指导意见》(国发〔2014〕26号),加快我省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现提出如下实施意见:一、总体要求(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以及省委十三届九次、十次全会精神,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提升产业发展水平为重点,加快生产性服务业创新发展,实现服务业与农业、工业等在更高水平上有机融合,推动我省产业结构优化调整,促进经济提质增效升级。
(二)主要目标。
到2020年,企业非核心业务分离和外包明显增多,产业不断向价值链高端提升,并逐步由生产制造型向生产服务型转变。
工业设计向高端综合设计服务转变。
物流业增加值争取达到2500亿元,占服务业比重不低于25%,第三方、第四方物流总收入占全社会物流总收入比重达到50%以上。
全省融资租赁规模达到120亿元。
培育一批在全国具有较强影响力的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龙头企业和知名品牌。
专业化、社会化节能环保服务达到国内先进水平。
第三方检验检测服务体系基本形成。
规模以上企业电子商务应用率达到98%以上,电子商务交易额突破1万亿元。
专业化、规模化、网络化商务咨询不断提升。
全省服务外包总收入达到500亿元。
加快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促进产业转型升级——以山东省利津县为例
加快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促进产业转型升级——以山东省利津县为例引言随着我国经济不断向前发展,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越来越大。
而生产性服务业作为服务业中的重要一环,对于促进产业转型升级、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具有重要意义。
山东省利津县作为全国重要的农业和工业基地,积极探索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之路,成绩斐然。
本文将以山东省利津县为例,探讨加快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促进产业转型升级的路径和方法。
一、利津县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现状利津县位于山东省东北部,总面积1800平方公里,人口约30万。
县内拥有丰富的资源和良好的产业基础,农业、制造业和新兴产业并存,是全国著名的粮食生产基地和机械制造基地。
随着近年来全县经济的不断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得到了迅速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工业服务业快速崛起以机械制造业为主的利津县,工业服务业得到了快速崛起。
包括设备维护、技术咨询、技术研发等服务业在内,为当地工业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持。
大量的机械设备需要定期维护和更新,这为工业服务业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
2. 农业服务业不断创新作为全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利津县的农业服务业一直备受重视。
最近几年,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普及和农业现代化的推进,农业服务业不断创新,如农业机械服务、农业保险、农业科技推广等,逐渐成为推动当地农业发展的重要力量。
3.新兴产业服务业蓬勃发展利津县在发展新兴产业方面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新能源产业、生物医药产业等不断壮大。
在这些新兴产业的发展过程中,新兴产业服务业也蓬勃发展,如新能源设备维护、技术咨询等服务。
利津县的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绩,成为支撑当地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之一。
二、促进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路径要加快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必须找准突破口,探索合适的路径。
以下是我对此问题的一些思考:1. 引导政府力量投身生产性服务业政府在服务业发展中扮演着不可忽视的角色。
应引导政府加大对生产性服务业的支持力度,包括政策扶持、资金扶持等,鼓励更多的政府部门和机构投身到生产性服务业中,充分发挥政府在资源配置和市场引导中的重要作用。
浅析生产性服务业与产业结构升级
务业提供的是市场化的 中间服务而非最终消费服务,它作为其他产品或服务生产的中间投入服务,具有技 术密集型、知识密集型的特点,具体包括交通运输业、现代物流业 、金融服务业 、信息服务业和商务服务 业等重要行业和部门。 ( )我国产业结构 比重的变化 二 三大产业的划分是英 国经济学家费希尔在 13 95年首次提 出的。三
低 2 .个百分点,而第一产业 比世界平均水平高约 7 个百分点, 41 . 7 第二产业则 比世界平均水平高出 1.个 6 9
收稿 日期:2 1一 2 2 01 O — 2 作者简介:易平 (9 1 ) ,福建龙海人,本科,经济师。 18一 ,女
第2 期
易平 : 浅析生产性服务业与产业结构升级
合分析可以发现,第二产业 ( 尤其是工业 )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主导力量,第三产业虽然发展迅速,但对经 济增长的拉动作用还相 当有限。当前工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当中,近 3 / 自制造业,重化工业加速发 4来 展的特点十分 明显。当前我国产业结构有 以下特点:第一、二产业在 G P份额中所 占比重偏高,服务业 D
浅析生产性服务业与产业结构升级
易 平
( 漳州市地产交易所,福建 漳州 3 30 ) 600
摘 要: 结合我国现阶段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现状和我国现阶段经济条件, 通过分析生产性服务业对制造业的推动作用,
提 出要加快发展生产性 服务业,这对转变 我国经济增长方式, 升第一、二产 业竞 争力,细化和深化 专业化分工,降低社会 提
的比重偏低,20 年,我国第一产业在 G P份额占 1. 06 D 1 %,第二产业在 G P 7 D 份额 占4 . 8 %,其 中工业在 9
G P份额 占4 . 建筑业在 G P份额占 5 %, D 3 %, 3 D . 第三产业在 G P份额 占 3 . J 按照世界银行的数据, 6 D 9 % 。 4 目前全球第一 、二 、三产业 的平均构成约为 4: 2: 4 3 6 ,相比之下,我国第三产业的比重比世界平均水平
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协同集聚对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影响
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协同集聚对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影响一、本文概述随着全球经济的深入发展和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协同集聚现象日益显著,对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产生了深远影响。
本文旨在探讨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协同集聚的内在机理及其对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推动作用,以期为政策制定者和产业发展者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本文将界定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内涵及特征,明确协同集聚的概念和表现形式。
在此基础上,分析协同集聚对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理论基础,包括产业集聚理论、产业结构优化理论等。
通过梳理国内外相关文献,总结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协同集聚的发展历程和现状,分析协同集聚对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影响机制和路径。
结合典型国家或地区的案例,深入剖析协同集聚在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中的具体作用。
本文将对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协同集聚的发展趋势进行预测,提出促进协同集聚发展、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政策建议。
通过本文的研究,有望为相关领域的学术研究和实践应用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二、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协同集聚的理论基础协同集聚,作为产业空间布局的一种新型模式,近年来在学术研究和产业实践中受到了广泛关注。
它主要指的是不同产业或相同产业的不同部门在地理空间上的集中和相互关联,通过共享资源、知识溢出和减少交易成本等方式,实现产业间的协同发展和优化升级。
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协同集聚,具有深厚的理论基础。
从产业关联的角度看,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之间存在紧密的前后向联系。
制造业在生产过程中会产生对生产性服务业的需求,如研发设计、物流运输、金融服务等,而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又能为制造业提供高效、专业的服务支持,促进制造业的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
这种产业间的关联效应为两者的协同集聚提供了可能。
从空间经济学的角度,协同集聚是产业空间布局优化的重要表现。
在特定的地理区域内,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协同集聚能够形成规模效应和集聚效应,降低企业的运输成本、交易成本和信息成本,提高资源配置效率。
中国生产性服务业产业关联效应分析
中国生产性服务业产业关联效应分析一、本文概述随着全球经济的深入发展和产业结构的不断升级,生产性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日益凸显。
作为连接制造业与服务业的重要桥梁,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不仅关系到国家经济的增长质量,也是提升产业竞争力、推动经济转型升级的关键。
本文旨在深入剖析中国生产性服务业的产业关联效应,通过系统的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揭示其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作用及其发展路径。
文章首先界定了生产性服务业的内涵与外延,明确了研究范围与对象。
在此基础上,文章梳理了国内外关于生产性服务业产业关联效应的理论与实证研究,总结了当前研究的成果与不足。
随后,文章通过构建产业关联模型,利用投入产出法、计量经济学等工具,对中国生产性服务业与其他产业之间的关联度进行了量化分析,探讨了其产业关联效应的表现特征与影响机制。
文章还结合中国实际,深入分析了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现状、问题与挑战,提出了促进生产性服务业健康发展的政策建议。
通过对生产性服务业产业关联效应的深入研究,本文旨在为政策制定者提供决策参考,为学术界提供研究借鉴,为产业界提供发展思路,共同推动中国生产性服务业的繁荣发展。
二、中国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现状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呈现出蓬勃的发展态势。
生产性服务业,主要包括金融、保险、物流、信息技术、商务服务、科技研发等行业,它们为制造业和其他服务业提供中间投入,是提升产业竞争力和效率的关键环节。
在政策支持方面,中国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如《关于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指导意见》等,为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这些政策不仅优化了服务业的发展环境,还推动了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深度融合。
在市场规模方面,中国生产性服务业的市场规模不断扩大。
随着制造业的转型升级和消费升级的推动,生产性服务业的需求持续增长。
据统计数据显示,近年来中国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逐年上升,显示出强大的发展潜力和市场活力。
鞍山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实施意见
鞍山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实施意见文章属性•【制定机关】鞍山市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16.04.21•【字号】鞍政发〔2016〕11号•【施行日期】2016.04.21•【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失效•【主题分类】企业经营机制转换正文鞍山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实施意见鞍政发〔2016〕11号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各开发区管委会,市政府各部门,各有关单位:为深入贯彻落实《辽宁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实施意见》(辽政发〔2015〕82号)精神,实现生产性服务业快速发展,激发内需潜力,带动社会就业,引领产业向价值链高端提升,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促进经济平稳健康发展,现提出以下实施意见。
一、指导思想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紧紧抓住国家实施东北老工业基地新一轮振兴发展的重大机遇,以服务业转型升级为取向,以提高服务业发展质量和效益为核心,以深入实施加快发展服务业四年行动计划为抓手,以对内对外全面开放促改革为动力,积极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把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作为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重要举措,充分发挥我市生产性服务业重点领域的产业特点和潜在优势,着力破除影响现代服务业发展的体制障碍,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向规模化、专业化和高端化发展,增强促进经济提质增效升级的支撑作用。
二、工作目标到2017年,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占服务业增加值的比重由47%提高到50%。
服务业集聚区达到15个。
加快构筑以生产性服务业为支撑的现代服务产业体系,努力把我市建设成为中国北方的钢贸之都和沈阳经济区重要的服务业中心城市。
三、主要任务结合国家和省生产性服务业发展重点,根据我市产业转型升级发展需要,全市生产性服务业发展重点集中在金融业、现代物流业、科技服务业、软件与信息服务业、商务会展业、电子商务等6个领域。
加快推进经济发展方式的三个转变
加快推进经济发展方式的“三个转变”王一鸣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强调,实现未来经济发展目标,关键要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方面取得重大进展。
其中,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我们党总结近30年特别是近年来经济发展和改革开放实践,科学分析我国在新世纪、新阶段面临的新课题、新矛盾基础上提出的重大战略方针。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在内涵上既要求实现经济增长由粗放型向集约型、外延型向内涵型转变,提高要素投入产出效率和全要素生产率,也要求实现需求结构、产业结构、要素结构的优化升级,实现国民收入分配结构有效改善,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
从“增长方式”到“发展方式”调整,体现了我们党发展理念的重大转变和创新,对于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一、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大现实意义党的十七大提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一重大命题,其重大现实意义主要体现在:第一,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顺应世界发展新潮流的战略选择。
当今世界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化,经济全球化趋势增强,国际分工形态发生新的变化;新科技革命向纵深推进,新技术、新产业和新经济形态不断涌现;全球气候和环境变化加剧,人类面临的共同挑战增多。
这些变化,推动国际社会调整和转变发展理念,促进各国探索和创新发展模式,以适应更加复杂的变化和应对更加严峻的挑战。
能否顺应世界发展的新变化,加快以现代发展方式替代传统发展方式,关系到我们能否牢牢把握发展的主动权,更好地应对全球化竞争和各种挑战,也将从根本上决定我国的发展前景和国家的战略利益。
第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适应我国新阶段发展新要求的必然选择。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在国际社会的影响力迅速上升,但为经济高速增长付出的成本很高、代价很大,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面临诸多挑战。
要解决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如降低经济增长对投资和出口的过度依赖,降低储蓄率和提高消费率;调整城乡和区域结构,增强发展的协调性;调整收入分配关系,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加强人力资源开发和人力资本积累,增强自主创新能力;降低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和加强生态环境建设,都要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中国产业结构调整升级趋势与“十四五”时期政策思路
中国产业结构调整升级趋势与“十四五”时期政策思路一、本文概述随着全球经济的深入发展和科技革命的持续推进,中国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已成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动力。
本文旨在深入分析中国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趋势,探讨“十四五”时期政策思路,以期为相关政策制定提供理论支持和决策参考。
文章首先回顾了中国产业结构的发展历程,总结了当前产业结构的主要特征和存在的问题。
在此基础上,文章分析了影响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主要因素,包括技术进步、市场需求、资源环境约束等。
同时,文章还探讨了全球经济形势变化对中国产业结构调整的影响和挑战。
接着,文章提出了中国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趋势展望,包括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新兴产业的快速发展、服务业比重的持续提升等。
在此基础上,文章进一步分析了“十四五”时期政策思路,包括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创新驱动发展、加强产业基础能力建设、优化产业布局等。
文章提出了促进中国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政策建议,包括加强政策引导和支持、完善市场机制、强化人才培养和引进、推动国际合作与交流等。
通过实施这些政策建议,有望推动中国产业结构实现更加合理、高效、可持续的发展,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有力支撑。
二、中国产业结构现状分析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其产业结构经历了从传统的农业主导型向工业化和服务业主导型的转变。
目前,中国产业结构已经形成了较为完整的工业体系,服务业也在快速发展,但仍然面临一些挑战和问题。
从三次产业比重来看,中国的产业结构已经发生了显著变化。
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逐年下降,而工业和服务业的比重逐年上升。
特别是服务业,已经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
这种变化反映了中国经济从依赖传统农业向依赖现代工业和服务业的转型。
然而,尽管服务业比重上升,但工业仍然是中国经济的支柱。
在工业领域,中国已经形成了包括钢铁、汽车、电子信息、装备制造等在内的多个大型工业产业集群。
这些产业集群的发展,不仅推动了中国的工业化进程,也为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提供了有力支撑。
我国现代服务业发展的现状论文
我国现代服务业发展的现状论文服务业发展由来已久,改革开放以来服务业在我国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已成为了促进我国经济持续发展的一大助力,发挥着不容忽视的作用。
下面是为你了我国现代服务业发展的现状论文,希望能帮助到您。
经济发展新常态环境下优化经济结构、促进产业升级、消费结构提升必然需要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按照产业结构演变的规律,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已成为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
20xx年3月, __发布《关于加快发展服务业的若干意见》,随后,我国出台了有关家庭、养老、文化创意等服务业的发展指导意见,对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奠定了较好的基础。
20xx年8月, __发布《关于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指导意见》和《关于加快发展现代保险服务业的若干意见》等等,中央如此高密度发布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指导意见,着实体现了我国发展现代服务业的迫切性和重要性。
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是现代经济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主要途径,其发展水平将会大力推动城市产业结构优化与产业竞争力形成与提升,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现代化程度的重要指标之一。
而当前我国现代服务业发展现状并不能令人乐观,还存在许多弱点。
1、管理体制机制不健全目前,我国现代服务业管理体制上存在职能交叉、多头管理、力量薄弱等问题。
常常发生政出多门的现象,而且部门间缺乏相应的协调机制,出现问题时各职能部门间相互推诿时有发生,多头管理最后变成了无人管理。
另外,因受创新要素的影响,高科技对现代服务业的支撑作用还显得不够。
在现有的管理体制机制作用下,高校和研究机构推进产、学、研一体化和技术转化受到制约,从而这些智脑为企业提供创新的科研成果转化率较低。
2、人才匮乏现代服务业,尤其是技术和知识密集型服务业,需要大量的专业人才。
但我国服务业人才的培养长期以来没有得到重视,随着改革开放的进程,国际服务业大量转移进入中国,但我们的从业人员良莠不齐,高端人才匮乏。
而培养和储备现代服务业高端人才,需要各服务业、政府和高等教育共同努力来改变现状。
为何要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
为何要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作者:曹建海来源:《市场周刊》2009年第04期生产性服务业(Producer Services)的概念。
最早于1966年由美国学者哈瑞·埃萨克·格林菲尔德提出的。
1975年美国经济学家布朗宁和辛格曼在《服务社会的兴起:美国劳动力的部门转换的人口与社会特征》中,进一步把服务业分为生产性服务业、流通性服务业、消费性服务业和社会服务业四类,其中生产性服务业又分为商务和专业服务业、金融服务业、保险业、房地产业等。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生产性服务业增长异常迅猛,远远超出服务业的平均增长水平,成为部分发达国家经济增长的重要支柱产业。
目前,生产性服务业主要包括商务服务业、金融保险服务业、信息服务业、现代物流业、研发设计业、教育培训业、创意产业、房地产服务业等。
我国“十一五”规划纲要提出大力拓展六种生产性服务业:现代物流业、国际贸易业、信息服务业、金融保险业、现代会展业、中介服务业。
从理论上说,生产性服务业是指用于商品和服务的进一步生产的非最终消费服务;也可理解为服务生产的外部化,即企业内部的生产服务部门从企业分离和独立出去,目的在于降低生产费用,提高生产效率,提高企业经营的专业化水平。
从产业发展的实践来看,20世纪80年代以来经济领域的一项革命性变化,就是制造业与服务业的一体化和融合发展,传统意义上制造业与服务业的边界,由共享的信息—知识—技术平台所取代。
在这一平台上,不同产业、不同企业的不同产品或者某一职能可以由一家企业提供,并以服务业为中心将分工价值链的各个环节串联起来,出现了“以生产为中心”向“以服务为中心”的转型。
同消费性服务业相比,生产性服务业是一种高智力、高集聚、高成长、高辐射、高就业的现代服务产业。
它依附于制造业企业而存在,贯穿于企业生产的上游、中游和下游诸环节中,属于“将日益专业化的人力资本和知识资本引进商品生产的飞轮”(格鲁伯和沃克语),是二三产业加速融合的关键环节,具有知识性、创新性、专业性、国际性、协同性等五方面特征,是现代产业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
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的几点思考
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的几点思考[摘要]生产性服务业对经济的转型升级有巨大推动力量。
本文对我国生产性服务业的现状和问题进行探讨,并提出一些发展策略。
[关键词]生产性服务业加快发展发展策略一、生产性服务业的定义上个世纪60年代,美国经济学家Greenfield首次提出了生产性服力业的概念。
主要指的是保持工业生产过程的连续性、促进工业技术进步、产业升级和提高生产效率提供保障服务的服务行业。
它是与制造业直接相关的配套服务业,是从制造业内部生产服务部门而独立发展起来的新兴产业,本身并不向消费者提供直接的、独立的服务效用。
它依附于制造业企业而存在,贯穿于企业生产的上游、中游和下游诸环节中,以人力资本和知识资本作为主要投入品,把日益专业化的人力资本和知识资本引进制造业,是二三产业加速融合的关键环节。
当前各国对生产性服务业划分的标准还不统一,但普遍认为交通运输、现代物流、金融服务、技术研究与开发、信息服务和商务服务等行业构成生产性服务业的主体。
工业化发达国家的实践经验表明,生产性服务业已经成为现代经济可持续发展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发展生产性服务业能够细化和深化专业化分工,降低社会交易成本,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在现代经济发展中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
在发达国家中,生产性服务业在经济结构中已占有较大成份,成为增长最快的经济行业。
例如,发达国家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基本上在80%左右,甚至更高(世界平均水平为66%),其中生产性服务业就占到40%,有的国家和地区还超过了50%。
服务业就业人口的比重平均达到了70%-80%。
生产性服务业拉动经济增长、促进就业的作用非常显著;在工业生产中,生产性服务业促进低能源投入、低原材料消耗、高人力资本投入、高产出。
我国“十一五”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要“大力发展主要面向生产者的服务”。
而《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更进一步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提出发挥好我国产业比较优势,建设结构优化、技术先进、清洁安全、附加值高、吸纳就业能力强的现代产业体系。
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指导意见
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指导意见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国务院•【公布日期】2014.07.28•【文号】国发[2014]26号•【施行日期】2014.07.28•【效力等级】国务院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机关工作正文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指导意见(国发〔2014〕26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国务院高度重视服务业发展。
近年来陆续出台了家庭、养老、健康、文化创意等生活性服务业发展指导意见,服务供给规模和质量水平明显提高。
与此同时,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水平不高、结构不合理等问题突出,亟待加快发展。
生产性服务业涉及农业、工业等产业的多个环节,具有专业性强、创新活跃、产业融合度高、带动作用显著等特点,是全球产业竞争的战略制高点。
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是向结构调整要动力、促进经济稳定增长的重大措施,既可以有效激发内需潜力、带动扩大社会就业、持续改善人民生活,也有利于引领产业向价值链高端提升。
为加快重点领域生产性服务业发展,进一步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现提出以下意见:一、总体要求(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全面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各项决策部署,科学规划布局,放宽市场准入,完善行业标准,创造环境条件,加快生产性服务业创新发展,实现服务业与农业、工业等在更高水平上有机融合,推动我国产业结构优化调整,促进经济提质增效升级。
(二)基本原则。
坚持市场主导。
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鼓励和支持各种所有制企业根据市场需求,积极发展生产性服务业。
坚持突出重点。
以显著提升产业发展整体素质和产品附加值为重点,围绕全产业链的整合优化,充分发挥生产性服务业在研发设计、流程优化、市场营销、物流配送、节能降耗等方面的引领带动作用。
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对促进我国经济增长意义重大
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对促进我国经济增长意义重大引言在当前经济发展的背景下,生产性服务业作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促进我国经济增长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对于我国经济增长的意义,包括提升经济效率、推动技术创新、拓展就业机会以及提升国际竞争力。
提升经济效率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可以提升我国经济的效率。
随着经济的发展,传统的制造业已经面临一些挑战,如成本上升、资源短缺等。
而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可以通过提供专业化、定制化的服务来弥补这些不足,进而提高整体经济的效率。
例如,生产性服务业可以为制造业提供优化生产流程、提高产品质量等方面的服务,帮助企业降低成本、提高效益。
推动技术创新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对于推动技术创新具有重要作用。
作为服务业的一种形式,生产性服务业在与制造业、科技企业的合作中不断创新,引入和应用先进技术和管理方式,从而推动企业的技术创新。
这不仅可以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还可以促进整个产业的技术进步,进而推动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
拓展就业机会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可以为我国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
在当前就业压力较大的背景下,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可以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为广大劳动力提供更多的就业选择。
与传统制造业相比,生产性服务业通常对专业技能和高素质人才的需求更为突出,对于提升就业者的综合素质和待遇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提升国际竞争力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可以提升我国的国际竞争力。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深入发展,生产性服务已经成为国际竞争的重要领域。
我国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可以通过提供高质量的服务、与国际接轨的管理模式和技术,提升企业的国际竞争力,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化服务品牌。
发展生产性服务业面临的挑战与对策随着我国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也面临着一些挑战。
首先,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受制于我国制造业的发展情况,制造业的衰退或下滑可能对生产性服务业造成不利影响。
其次,生产性服务业的专业化、技术要求较高,需要一定的人力资源和技术支持。
我国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讨
我国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讨一、我国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存在的问题1.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缺乏优质人才的支撑2.生产性服务业发展规模偏小,行业内企业较为分散和落后3.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衔接程度不高,产业链中处于相对较低的地位4.生产性服务业重链轻网、产品型服务发展不充分5.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相比其他国家缺乏较好的政策支持和扶持措施二、关于我国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对策探讨1.加强生产性服务业优秀人才培养,提高行业人才水平2.积极推动生产性服务业集中化发展,促进产业转型升级3.加强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衔接,实现产业链多元化发展4.推动生产性服务业从重链转向轻网,培育产品型服务5.探索出一套适合我国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政策支持和扶持措施,营造有利的发展环境三、案例分析1.优化企业内部服务形态,提高服务质量在沃尔玛入华之初,该公司的模式并不适用于中国市场,因为中国的服务业尚未适应零售业务的需求。
作为一个成功的角色模型,沃尔玛从建立仓库开展业务开始,逐项构建管理服务衍生的成功模式。
通过优化自动化、物流系统、人员培训等方案,沃尔玛成功地实现了内部服务的优化。
这个案例告诉我们,企业应该更加注重内部服务,提高服务质量和效率。
2.借助新技术推进生产性服务业创新升级人工智能、物联网、大数据等新技术正在深度影响服务业,同时也对于生产性服务业提出了挑战与机遇。
哈尔滨市龙红国际自动化设备有限公司专注于机器人切割系统的研发和生产,不断推动智能自动化技术与生产性服务业的融合发展。
这个案例提示我们,推动新技术与生产性服务业的创新是促进行业升级的关键。
3.提升生产性服务业的标准化程度,构筑品牌影响力规范化与标准化服务将生产性服务业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
缅甸金东方实业有限公司积极推动工程机械标准化引导,打造了颇具影响力的工程机械服务品牌——中国铁地服,让工业机构互联互通更加方便高效。
这个案例的启示是,提升服务的标准化程度可以为企业构筑品牌影响力,加强与消费者之间的联结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摘 要:在现代发达的经济体系中,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对于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升产业竞争力具有重要的作用。
本文认为,目前我国产业结构优化升级面临着服务业发展滞后于工业化、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不足制约制造业升级和整体产业链竞争力低三大突出矛盾,应高度重视生产性服务业在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中的作用,从国际分工、专业化分工和产业互动角度大力促进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
关键词:生产性服务业;产业结构;产业结构高级化;作用机理在现代发达的经济体系中,价值创造环节已发生了从制造环节向服务环节转移的趋势,与生产活动密切相关的服务活动——生产性服务在现代经济体系中的作用和地位日益重要。
生产性服务,又称“生产者服务”,是指为企业或政府组织的产品或服务的生产提供中间投入品的一系列人力、资本、知识密集程度较高的活动,具体包括金融、保险、法律、会计、管理咨询、研究开发、市场营销、工程设计、产品维修、通信、物流、会展等等。
当前,在我国工业化发展过程中,生产性服务业以其拥有高度创新性、广泛渗透性、高度效率倍增性和深度产业关联度的优势,已成为促进我国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推动新型工业化发展的重要因素。
一、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提升我国产业结构目前,我国正处于工业化中期,工业化发展主要依赖于以“高消耗、高污染”为特征的重化工业,服务业在经济发展中仍然充当着“配角”。
这种产业结构格局,不仅导致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不足,制约了制造业水平提升和竞争力提高,而且影响了发展环境改善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给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带来了资源、环境、就业等方面的巨大压力。
突出表现为“三大矛盾”:1、矛盾之一:工业化快速发展与服务业滞后的矛盾。
按照克拉克(C·Clark)、西蒙·库兹涅茨(S·S·Kuznets)、钱纳里(H·B·Chenery)等人总结的一般产业结构演变规律,从一个较长时期来看,三次产业结构中服务业的比重曲线呈一种“哑铃型”的态势,即在工业化初期阶段,由于工业化水平低,服务业比促进我国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路红艳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重比较高;随着工业化水平提升,服务业比重会有所下降;之后随着服务业自身发展水平的提升,其所占比重将再次升高。
也就是说,三次产业结构在工业化的初、中、后期分别表现为“一二三(或三二一)”、“二三一”、“三二一”结构。
其中,工业化初期的“三二一”结构是工业不发达、经济发展水平不高的低水平产业结构,而在工业化后期的“三二一”结构是经过工业化中期工业快速发展,工业比较发达基础上形成的,是真正意义上的高水平产业结构。
目前,发达国家如美国、英国、法国、德国和日本已进入工业化后期,产业结构呈现出明显的高水平“三、二、一”结构,服务业在GDP中所占比重高达70%左右,且以商务服务业、金融服务业、信息技术服务业等技术、知识密集型服务业为主导。
从我国产业结构发展水平看,1978-2005年间,我国三次产业结构总体上呈现出由“二一三”向“二三一”转变的过程。
2005年,三次产业结构为12.46:47.28:40.26,其中,第一产业占GDP的比重已降到12.46%,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比第二产业低7.02个百分点,与第二产业占GDP比重的差距已逐渐拉小。
但与发达国家比较来看,我国服务业的总体水平仍偏低,不仅没有达到英克尔斯现代化标准(45%以上),更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及世界平均水平,2003年,世界服务业占GDP的平均比重达68.48%,比我国服务业占GDP的比重高出27.02个百分点。
这表明,目前我国正处在由低水平产业结构向高水平产业结构转化的过渡阶段,第二产业仍然是我国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且处于快速发展的上升周期,我们不可能逾越工业发展的客观进程而片面地强调服务业的发展。
但同时,我国工业化发展进程面临的客观现实是:虽然经过20多年的快速发展,制造业已奠定了一定基础,但在很大程度上是依赖高投入、高污染的粗放式模式推动的,制造业大多是两头在外的“三来一补”、代工或贴牌生产(OEM)等“组装、加工型”,只能从国际分工中获得微薄的利润。
按照著名的“微笑曲线”原理,这种“组装加工型”制造业在全球价值链分工中处在低端位置,而且其后续发展和优化升级将受到资源、环境约束。
在这种情况下,制造业的可持续发展和结构升级就必须要得到现代服务业,尤其是与生产活动密切相关的生产性服务业的支持。
发达国家经验表明,生产性服务业在工业化进程中具有突出重要的地位。
而我国产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偏差,就是没有处理好工业化与服务业发展的关系,表现为“重工业而轻服务业”。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工业化大体上经历了3个阶段的曲折历程:一是工业化初步形成阶段(1952~1978)。
在苏联工业化模式的影响下,我国从第一个5年计划开始采取了重化工业起步的超常规道路,实施了重工业优先发展的战略,导致国民经济各行业发展不协调、“重工业重,轻工业轻”的结构性缺陷,以及资源极大浪费等问题;二是工业化调整与均衡发展阶段(1979~1993)。
改革开放后,为纠正扭曲的产业结构,对原来的工业化战略进行了重大调整,实施了注重市场需求导向、发展轻工业的发展战略,从而使重工业与轻工业比例逐步趋于协调,推动了乡镇企业的发展,大大加快了农村工业化进程。
但由于这一时期轻纺、家电等加工业的超高速发展,资源、环境问题也日益突出;三是工业化水平迅速提升阶段(1993~至今)。
伴随我国市场经济体制建立,在以市场为导向的国内经济发展的推动下和国际市场需求的拉动下,工业迅速成长,电子、钢铁、机械、石化、化工、汽车、纺织服装等行业成为国民经济的主导产业,并在房地产以及随后的汽车、电子产品等消费结构升级、城市化加快等因素的推动下,重工业化趋势日益加强,资源、环境矛盾更加突出。
在我国各地方片面追求产业结构重型化的浪潮中,我国服务业占GDP的比重不升反降,产业结构呈现出“逆向回归”的扭曲现象。
虽然工业化是服务业发展的基础和先决条件,但没有研发、信息、金融、物流等服务业发展的支撑,工业化就只能长期滞留在初级和粗放阶段,无法实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目标。
因此,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不仅是制造业本身发展的内在要求,而且对于有效缓解当前经济增长与资源、环境约束之间的尖锐矛盾,推进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
2、矛盾之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压力与制造业、服务业内部结构不合理的矛盾。
根据产业结构理论,产业结构可以划分为三次产业之间结构和产业内部结构,三次产业间结构反映的是国家整体经济发展水平,而每个产业内部的结构,则说明该产业发展状况,如第一产业中现代农业比例大小,第二产业中工业高加工度和技术集约化水平,第三产业中金融、信息等现代化服务业所占比例,反映的是相应产业现代化水平高低和国际竞争力大小。
因此,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在很大程度上应该是产业内部的结构优化。
从发展层次来看,我国制造业在全球价值链分工中还处在低端位置,呈现出“两头小、中间大”的橄榄型格局。
在国际制造业向我国转移以及跨国公司按照价值链进行全球水平分工的背景下,我国许多制造业领域的竞争优势主要体现在加工组装环节,其附加价值较低,对国外核心技术和关键部件以及营销、研发高度依赖。
目前,世界产业结构已呈现出知识化、信息化、服务化特征,客观上要求我国在参与国际分工体系中发展技术含量高、附加价值高的产品和知识、信息、技术密集型产业,以获得持续的产业和企业竞争优势。
也因此决定了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必然要遵循一、二、三产业的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沿着劳动密集→资本密集→技术和知识密集的方向升级,使产业结构由低加工度和低附加价值产业占主体逐步向高加工度、高附加价值产业占优势地位的方向转变。
产业结构高级化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是供给结构。
生产性服务业作为中间投入,其供给状况对产业结构的高级化具有重要影响。
根据2000年我国投入产出表计算结果,目前我国工业和服务业各行业作为中间投入的服务业基本上以商业餐饮业、公共事业及居民服务业为主,而对运输邮电、金融保险等生产性服务业的中间投入相对还较低(见表1)。
如食品制造业,商业餐饮业和公共事业及居民服务业的中间投入分别占中间总投入的26.83%和3.95%,而运输邮电和金融保险业的中间投入仅占0.9%和0.01%。
究其原因,一方面,服务业内部结构不合理,知识密集型、技术密集型的生产性服务业比重还较低,难以满足制造业的需求。
目前,在我国服务业内部各行业结构中,为满足当地居民生活服务的批发和零售、贸易、餐饮业的比重虽然有所下降(2003年批发和零售贸易餐饮业占服务业比重比1998年降低了2.5个百分点),但长期占据重要位置,而为生产服务的服务业却没有获得长足发展,尤其金融保险、房地产、物流、科技开发、信息咨询等服务业严重落后。
新的普查数据表明,2004年,中国第三产业占GDP比重达40.7%,接近低收入国家45%的平均水平,但其中新增部分的70%来自交通运输仓储邮电通讯业、批发零售贸易餐饮业、房地产3个行业,而信息、金融保险等生产性服务业所占比重远远低于发达国家水平。
作为中间投入的生产性服务业跟不上制造业的发展,对制造业的中间投入不足,不能满足制造业对技术、知识、信息等要素的投入要求,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制造业产业结构高级化。
另一方面,主要在于生产性服务没有实现社会化、专业化、外置化。
大部分工商企业都建有自己的“小而全”“大而全”的生产服务体系。
典型的是专业化第三方物流服务企业还很少,致使生产成本居高不下,资金周转速度缓慢,难以形成规模效应。
可见,中国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不足,不仅使服务业内部结构不合理,而且已经影响到服务业对制造业发展的支持,导致制造业难以大幅度提高效率和附加值,进而影响了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表1 工业和服务业使用不同服务业的比重占中间总投入的比率(%)运输邮电业商业饮食业公用事业及居民服务业金融保险业其他服务业服务业食品制造业0.9026.83 3.950.01 1.4333.13纺织、缝纫及皮革产品制造业0.55 2.22 2.050.09 1.44 6.34其他制造业 2.398.21 6.15 1.659.8928.29电力及蒸汽、热水生产和供应业 3.14 2.57 1.890.27 3.6511.53炼焦、煤气及石油加工业13.38 4.25 4.120.17 1.8823.80化学工业0.69 1.61 1.600.05 4.908.84建筑材料及其他非金属矿物制品0.45 1.57 2.680.07 1.85 6.62金属产品制造业0.330.400.450.030.77 1.98机械设备制造业 6.14 4.82 3.930.62 3.2318.74运输邮电业 4.84 6.247.18 1.7914.5734.62商业饮食业 1.9213.35 3.890.77 6.3826.31公用事业及居民服务业 6.3719.0514.33 6.5612.7059.01金融保险业 4.1217.7411.74 6.29 5.7145.60其他服务业 4.16 4.35 5.81 1.2821.5137.11资料来源:根据2000年我国投入产出表计算所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