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秋鲁教版数学八上3.1《平均数》word教案

合集下载

《平均数》 教案(优秀5篇)

《平均数》 教案(优秀5篇)

《平均数》教案(优秀5篇)课堂小结篇一通过这节课的复习,你进一步明确了哪些问题?《平均数》教案篇二教学目标:1、通过具体情境使学生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和作用,会计算平均数,会利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

2、经历收集数据、整理数据、运用数据描述信息,作出合情推断的过程,使学生认识到数据的作用和统计对决策的作用。

3、通过平均数的学习,初步认识数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数据可能产生误导,进而形成尊重事实、用数据说话的态度。

教学重点:经历收集数据、整理数据、运用数据描述信息,作出合情推断的过程,使学生理解加权平均数的意义和作用,会计算加权平均数。

教学难点:运用数据描述信息,作出合情推断,体会数据可能产生误导,进而形成尊重事实、用数据说话的态度。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5分钟左右)1、出示图片:我班学生在大街上捡拾白色垃圾。

谈话:白色垃圾对于我们的生活危害很大。

出示相关数据。

我校也要求学生调查自己家的情况。

那么谁说说,你们家一周大约丢弃多少个塑料袋?学生分别说。

(三个)2、看过一篇报道,城镇某校一个班平均每周丢弃塑料袋28个之多,大多数用于买菜,丢垃圾用。

谁能说说平均数怎样算?板书关系式:总数量÷总份数=平均数3、看到这个信息你最想做什么吗?(到底城镇用的多,还是我们农村用得多?)如果以我班为农村调查对象。

4、比较什么呢?这节课我们就学习统计中的平均数。

(板书)二、在活动中,自主建构概念到底我们班的同学平均每家一周丢弃多少个呢?看来要得到平均数只知道几家的数据还不行,你们最想知道什么吗?(一)活动1:初估平均数。

(3分钟)1、出示数据,初估平均数。

学生面对分散而且毫无规律的数据,迟疑一下,在教师的鼓励下有的学生会大概猜一猜。

但是数据不统一。

2、“为什么不好估?有什么困难?”,“怎样就比较容易估算了?”两个问题的讨论,引出学生要对数据进行整理的`需求。

3、“怎么整理?”,这一问题又引发学生观察数据的特点,最后得到根据相同数据及其个数进行整理。

初中数学_鲁教版八年级数学上册第三章第一节《平均数》第一课时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数学_鲁教版八年级数学上册第三章第一节《平均数》第一课时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平均数》教学设计《平均数》学情分析一、知识、技能、活动经验方面学生的知识技能基础:学生在小学时已经学习了求算数平均数的方法,本节课的学习作好了很好的铺垫。

学生的活动经验基础:在相关知识的学习过程中,学生能进行一些简单的数据分析,积累了一些解题方法和经验。

同时学生在以往的学习过程中经历了很多合作学习的过程,具备了合作学习的经验,具备了一定合作交流的能力.二、思维能力、心理方面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及前期的数学活动中已经积累了初步的数学活动经验,初三的学生也具备了一定的观察、比较、分析能力和阅读理解能力,这都为保证本节课设置活动的有效性做好了充分的准备.教学难点和教学方法针对教材的内容及对以往试题的研究,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将本节课的难点确定为:(1)灵活运用平均数的公式变形求相关量,进一步体会方程思想在解决问题时的作用。

(2)理解“权”对平均数的影响。

在处理第一个教学难点时,我设计的教学过程:学生归纳出算数平均数的公式后,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出公式中的三个量(平均数、总和、总个数),这三个量只要知道其中两个就可以根据等式变形求出另一个量,渗透了方程思想,然后通过一组训练体会这一思想,加深学生对平均数概念的本质理解。

对于第二个教学难点,在解决巩固提高一后,让学生重新观察1(2)3,3,2,2,2, 6这组数据的特点,寻找简便方法,然后用这一简便方法完成例题,让学生感受加权平均数和算数平均数其本质是相同的,只是算法不同,然后通过改变例题中数据的权数,通过对比前后平均数的结果不同,帮助学生理解“权”对平均数的影响。

而对于这一难点,将会在第二课时针对“权”的不同表现形式继续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感受“权”的作用。

《平均数第一课时》效果分析本节课我充分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通过一系列问题的设计,让学生运用不同的探索方式解决问题,从而各方面的能力得以全面提高,通过分层练习的设计,兼顾了不同层面学生的学习。

引导学生从表格中获取正确的信息,注重特殊到一般、方程、整体代入的数学思想在教学中的渗透,还通过对解决问题的方法回顾与反思,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解题习惯。

平均数教案

平均数教案

平均数教案标题:平均数教案导语:平均数是数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能够帮助我们了解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

掌握平均数的计算方法和应用能力,对于学生培养数学思维、数据分析和问题解决能力都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以“平均数”为主题,设计了一堂平均数教案,帮助学生全面、深入地理解平均数的含义和计算方法,并能够在实际问题中运用。

本教案适用于初中阶段的数学教学。

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 掌握平均数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 能够运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

2.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和数学思维能力。

- 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

3. 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热爱。

- 提高学生的合作与交流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 重点:- 平均数的定义和计算方法。

- 平均数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2. 难点:- 运用平均数解决复杂实际问题。

三、教学过程设计:1. 导入(5分钟)引入平均数的概念,让学生回忆并举例说明平均数的应用场景。

例如,班级的平均成绩、家庭每月的花费平均值等。

2. 概念解释与示例分析(10分钟)讲解平均数的定义:一组数值的平均数,指的是这些数值的总和除以其个数。

并通过示例让学生理解。

3. 计算方法讲解(10分钟)介绍平均数的计算方法:将数值相加,再除以个数。

通过多个简单的计算示例,帮助学生掌握计算的步骤。

4. 练习与巩固(15分钟)学生进行一些基础练习,以巩固对平均数的计算方法的理解和运用。

教师及时给予指导和反馈。

5. 应用拓展(15分钟)引导学生思考平均数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例如用平均数解决班级的卫生评比和食堂饭菜满意度调查等。

学生分小组讨论,并展示他们的解决思路和方法。

6. 提高拓展(20分钟)给学生提供一些复杂的实际问题,让他们运用平均数解决。

例如,某车间连续五天的产量分别为500、600、450、700、550吨,问这五天的平均产量是多少?要达到平均产量800吨,还需要多少天?学生分组解决问题,并进行展示。

鲁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三章第一节《平均数》名师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鲁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三章第一节《平均数》名师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鲁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三章第一节《平均数》名师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平均数(第1课时)教材分析:本节课是鲁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三章《数据的分析》第一节平均数本节课主要从学生熟悉的现实背景抽象出算术平均数、加权平均数的概念,然后在理解概念的基础上,解决有关平均数的实际问题。

学情分析:学生在小学已经初步学习过算术平均数的概念,会简单地求一组数据的算术平均数,并会单一地用算术平均数理解一组数据的平均水平。

在相关知识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已经经历了一些统计活动,解决了一些简单的现实问题,感受到了数据收集和处理的必要性和作用,获得了从事统计活动所必须的一些数学活动经验,具备了一定的合作与交流的能力。

教学目标是:1. 知识与技能:掌握算术平均数、加权平均数的概念,会求一组数的算术平均数和加权平均数。

体会算术平均数和加权平均数的联系与区别2. 过程与方法:经历数据的收集与处理的过程,发展学生初步的统计意识和数据处理的能力;通过有关平均数问题的解决,发展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

3. 情感与态度:通过小组合作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通过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教学重点:掌握算术平均数、加权平均数的概念,会求一组数的算术平均数和加权平均数。

教学重难点:体会算术平均数和加权平均数的联系与区别三、教学过程设计本节课设计了五个教学环节:第一环节:情境引入;第二环节:合作探究;第三环节:典例示范;第四环节:巩固提升;第五环节:课堂小结;第六环节堂清检测;第七环节:布置作业。

第一环节:情境引入目的:创设接近学生生活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思考现实生活中收集数据、处理数据,并用数据的平均数作出判断的必要性。

在课题引入中,激发学生学习本章新知识的兴趣,调动其积极性。

第二环节:合作探究(一)探究一思考:1、说一说怎么计算班级45名同学的数学成绩的平均分。

2、若有n 个数x1 ,x2 ,… ,xn ,怎样求这n 个数的平均分。

鲁教版初中数学八年级上册《平均数(1)》导学案

鲁教版初中数学八年级上册《平均数(1)》导学案

1.平均数(第1课时)【学习目标】1.能说出并掌握算术平均数、加权平均数的概念。

2.会求一组数据的算术平均数和加权平均数。

【学习过程】活动1:认识平均数生活中常常会对两组数据进行比较,如章前图中甲乙两个队员哪个的射击成绩更好,甲乙两个球队中哪个队的球员更高。

1.在篮球比赛中,队员的身高是反映球队实力的一个重要因素,能因为甲队某个球员高于乙队的球员就说甲队的球员比乙队的高吗?2.CBA(中国篮球协会)2011-2012赛季冠亚军球队主要队员的身高、年龄(截至2012年)如下:上述两支篮球队中,哪支球队队员的身材更为高大?哪支球队的队员更为年轻?你是怎样判断的?学习链接1 3.计算北京金隅队队员的平均年龄?与同伴交流。

交流•反思4.大家有哪些不同的做法,各有什么特点?学习链接2 运用•巩固5.下面是某班30位同学一次数学测试的成绩:95、97、87、90、90、86、99、100、95、87、88、86、94、92、90、95、87、86、88、86、90、90、99、80、87、86、99、95、96、92。

选择适当的方法求该班学生的本次测试的平均分。

活动2:认识加权平均数学生是平等的,因此,不同学生的考试成绩的地位相同。

生活中,关于一个事物的各个数据,它们的重要性可能不同。

我们看一个例子。

例题•示范1.某广告公司欲招聘广告策划人员一名,对A、B、C三名候选人进行了三项素质测试。

他们的各项测试成绩如下表所示:(1)如果根据三项测试的平均成绩确定录用人选,那么谁将被录用?(2)根据实际需要,公司将创新、综合知识和语言三项测试得分按4:3:1的比例确定各人的测试成绩,此时谁将被录用?解:(1)A的平均成绩为:_________;B的平均成绩为:____________;C的平均成绩为:____________.因此候选人________将被录用。

(2)根据题意,三人的测试成绩如下: A 的测试成绩为:75.65134188350472=++⨯+⨯+⨯(分); B 的测试成绩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C 的测试成绩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八年级上册《平均数》教案

八年级上册《平均数》教案

八年级上册《平均数》教案本(节)题42平均数第时/共1时教学目标(含重点、难点)及设置依据、知识目标:理解并会计算平均数、加权平均数.2、能力目标:会视具体问题用适当的方法秋平均数,会用样本的平均数来估计总体的平均数.3、情感目标:在具体的问题情景中去感受计算平均数,关注社会问题,培养一种社会责任感。

教学重点:本节教学的重点是平均数的计算教学难点:例2的问题情境比较复杂,还涉及加权平均数的计算是本节教学难点教学准备教学过程内容与环节预设个人二度备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王大爷为了估计某水库中鱼的条数,第一次捕捞出120条鱼,做上标记后放回水库中,过了一段时间后,第二次又捕捞出300条鱼,发现其中带有记号的鱼有10条。

你能帮他估计这个水库中共有多少条鱼吗?在这个问题中,你运用了怎样的统计方法?2、水果在收获前,果农常会先估计果园里果树的产量,你认为应该怎样估计呢?二、启发诱导,探索新知、合作学习某果农种植的100棵苹果树即将收获果品公司在付给果农定金前,需要对这些果树的苹果总产量进行估计果农任意摘下20个苹果,称得这20个苹果的总质量为4千克这20个苹果的平均质量是多少千克?果农从100棵苹果树中任意选出10棵,数出这10棵苹果树上的苹果数,得到以下数据:4,10,1,1,19,10,12,1,13,17你能估计出平均每棵树的苹果个数吗?根据上述两个问题,你能估计出这100棵苹果树的苹果总产量吗?2、引出平均数的概念,平均数用符号表示,读做“拔”,计算平均数公式:=指出:在实践中,常用样本的平均数来估计总体的平均数例如,在上面的例子中,用20个苹果的平均质量02千克来估计100棵苹果树上苹果的平均质量,用10棵树的平均苹果个数14个来估计100棵树的平均苹果个数3、做一做p78练一练:为了调查某一路口某路段的汽车流量,交警记录了一个星期同一时段通过该路口的汽车辆数,记录的情况如下表:星期一二三四五六日汽车辆数00989082008080那么这一星期在该时段通过该路段的汽车平均每天为辆。

鲁教版-数学-八年级上册-3.1平均数(第一课时)_数学_教案_

鲁教版-数学-八年级上册-3.1平均数(第一课时)_数学_教案_

初中数学八年级上册第三章第一节《平均数》(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间的沟通与合作.
能力检测
小明同学的数学成绩如下表格,综合成绩由平时、期中、期末三部分组成,各部分所占比例如图所示,计算小明同学的学期综合成绩.
(单位:分)
检测平时1 平时2 平时3 期中期末
成绩89 78 85 90 87
【学生活动】自主完成,一生展讲,交流订正.
【设计意图】将所学为所用,提升对知识的应用能力,及时查漏补缺.
课后延伸
基础题:
1、某次体操比赛,六位评委对某选手的打分(单位:分)如下:
9.5,9.3,9.1,9.5,9.4,9.3.
如果规定:去掉一个最高分和一个最低分,余下分数的平均值作为选手的最后得分,那么该选手的最后得分是多少?
2、进一步完善导学提纲上的问题5.
拔高题:
学校规定,学生的数学成绩有三部分组成:平时占15%,期中占20%,期末占65%,小颖平时成绩80分,期中成绩85分,期末成绩90分.
(1)小颖数学成绩的平均分是多少?
(2)若小颖要使数学成绩的平均分达到90分,那么她在期末考试中至少要考多少分?
【设计意图】“基础题”用来评价学生对于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拔高题”借助今天的探究经验,进一步提升学生的探究欲望,拓展学生的思维.
以上就是我们对《平均数》第一课时的设计说明,有不足之处请老师们指正,谢谢大家.。

平均数的教案7篇

平均数的教案7篇

平均数的教案7篇(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工作计划、总结报告、条据文书、合同协议、规章制度、应急预案、自我介绍、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for everyone, such as work plans, summary reports, policy documents, contract agreements, rules and regulations, emergency plans, self introductions, teaching materials, essay summaries,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essay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stay tuned!平均数的教案7篇制定开放性的教案能够激发学生的思考和探索能力,教案的内容反映了教师对学生学习过程的把握和引导能力,可以判断其教学反馈和评价能力,以下是本店铺精心为您推荐的平均数的教案7篇,供大家参考。

鲁教版数学八年级上册3.1《平均数》word教案

鲁教版数学八年级上册3.1《平均数》word教案
15 ×80+35 ×84+50 ×87 _ 15×80+35×84+50×87

4、课本课内练习第1,2
四、总结回顾,反思内化.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1.知识小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平均数、加权平均数的概念,会计算平均数和加权平均数.
2.会用样本的平均数来估计总体的平均数.
教学要点
教学重点
本节教学的重点是平均数的计算(包括加权平均数).
教学难点
例2的问题情境比较复杂,还涉及加权平均数的计算是本节教学难点
教学准备
教学过程
设计意图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合作学习
某果农种植的100棵苹果树即将收获.果品公司在付给果农定金前,需要对这些果树的苹果总产量进行估计.
(1)果农任意摘下20个苹果,称得这20个苹果的总质量为4千克.这20个苹果的平均质量是多少念和权的意义
3、讲解p45例2
分析:第(1)题只需求一般的平均数,学生容易理解.
第(2)题涉及加权平均数,不妨以801班为例,表中相应的3个数据为 =80,
=84, =87,给定三个项目的权的比为15:35:50,即表示 : : =15:35:50,因此可设 =15 , =35 , =50 ( >0) ,加权平均数
星 期







汽车辆数
100
98
90
82
100
80
80
那么这一星期在该时段通过该路段的汽车平均每天为 辆 。
三、学以以致用,体验成功.
1、讲解p45例1
方法(一):直接根据平均数的意义来计算,这里的 , ,… 指的是什么? 等于多少?

第八单元《平均数》教案

第八单元《平均数》教案
第八单元《平均数》教案
一、教学内容
本节课选自数学教材第八单元《平均数》。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部分:
1.理解平均数的定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2.会用平均数表示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并能解释其意义。
3.能够解决实际问题中与平均数相关的问题,如:计算一组数据的平均数、根据平均数推断数据范围等。
具体内容包括: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平均数》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日常生活中是否遇到过需要计算平均数的情况?”(如计算平均成绩、平均身高等)。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平均数的奥秘。
五、教学反思
在本次《平均数》的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学生们对于平均数的概念和应用有了基本的认识,但在具体操作和深入理解上还存在一些困难。首先,平均数的计算方法虽然简单,但在实际应用中,学生往往会忽略一些细节,比如数据的完整性、极端值的影响等。在今后的教学中,我需要更加注重培养学生们对这些细节的关注。
另外,我发现学生们在小组讨论环节表现出较高的积极性,能够主动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这说明我们采用的小组合作学习方式是有效的,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思考能力。但在讨论过程中,我也注意到部分学生对于平均数的理解仍停留在表面,未能深入挖掘其背后的统计意义。因此,在接下来的教学中,我需要引导学生更深入地思考平均数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和价值。
(2)正确计算平均个数,或者在进行四则运算时出现错误。难点举例:在计算平均成绩时,确保将总分正确地除以科目数量或学生人数。
(3)将平均数应用于实际问题:学生需要学会如何将平均数应用于不同情境,分析数据的内在规律。难点举例:如何根据平均数判断一组数据的波动程度,以及如何根据平均数预测或估计其他数据。

鲁教版数学八年级上册3.1《平均数》word导学案

鲁教版数学八年级上册3.1《平均数》word导学案
人数
10
15
20
5
则这50名学生这一周在校的平均体育锻炼时间是( )
A.6.2小时B.6.4小时C.6.5小时D.7小时
分析:根据加权平均数的计算方法计算一周在校的平均体育锻炼时间.
解:这50名学生这一周在校的平均体育锻炼时间为
=6.4分,所以答案选B.
小结:实际问题中,一组数据里的各个数据的“重要程度”未必相同,因而,在计算这组数据的平均数时,往往给每个数据一个“权”,如例1中10,15,20,5分别是四个锻炼时间5,6,7,8的权.
注:实际问题中,一组数据里的各个数据的“重要程度”未必相同.因而,在计算这组数据的平均数时,往往给每个数据一个“权”(weight).如本例中4、3、1分别是创新、综合知识、语言三项测试成绩的权,此时算出的平均数成为加权平均数(weighted mean).
例2一组数p、c、5、8、6的平均数为7.
测试成绩
A
B
C
创新
72
85
67
综合知识
50
74
70
语言
88
45
67
例1某广告公司欲招聘广告策划人员,
对A、B、C三名候选人进行了三项素
质测试.他们的各项测试成绩如右表所示:
(1)如果根据三项测试的平均成绩确定录用
人选,那么谁将被录用?
(2)根据实际需要,公司将创新、综合知识、
语言三项测试得分按4∶3∶1的比例确定各人的测试成绩,此时谁将被录用?
1.93
24
12
1.98
18
13
1.98
29
13
1.97
18
14
2.14
22
14

八年级数学上册《平均数》优秀教学案例

八年级数学上册《平均数》优秀教学案例
2.问题导向的教学策略
本案例以问题为导向,引导学生围绕问题进行思考、讨论、探究。教师提出具有启发性的问题,促使学生主动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这种教学策略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掌握知识。
3.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
小组合作是本案例的一大亮点。通过分组讨论、交流,学生相互学习、共同进步。这种学习方式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使学生在合作中学会分享、学会倾听、学会尊重。
4.反思与评价的落实
本案例注重学生的反思与评价,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学习过程中的收获和不足,提高学生的自我认知能力。同时,开展小组互评,让学生学会欣赏他人,发现他人的优点,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5.教学内容的层次性和实用性
本案例在教学内容的设计上,充分考虑了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发展需求。从平均数的定义、计算方法,到其在生活中的应用,教学内容层次分明、循序渐进。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让学生在实际问题中运用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数据分析能力。
(二)讲授新知
1.教师通过教材和实例,向学生讲解平均数的定义,让学生明确平均数是一组数据的总和除以数据个数。
2.通过具体例子,如计算班级学生的平均成绩、平均身高,让学生学会计算平均数的方法。
3.讲解平均数的性质和特点,如平均数受极端值影响较大,以及平均数、中位数、众数之间的关系。
4.分析平均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如天气预报、社会经济数据等,使学生认识到学习平均数的现实意义。
(三)学生小组讨论
1.教师提出讨论主题,如:“如何计算一组数据的平均数?”“平均数在生活中的应用有哪些?”等。
2.学生分组进行讨论,小组成员相互交流观点,共同解决问题。
3.教师巡回指导,关注学生的讨论过程,适时给予指导和启发。

平均数-数学教案设计

平均数-数学教案设计

平均数-數學教案設計主题:平均数——数学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和掌握平均数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2. 提高学生的实际运算能力,能够独立解决与平均数相关的问题。

3.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平均数的定义:平均数是指一组数据中所有数据之和除以数据个数所得的结果,是表示一组数据集中趋势的量。

2. 平均数的计算方法:总和除以个数。

三、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教师可以通过提问或实例引入平均数的概念,比如:“小明在一次测验中,语文得了90分,数学得了95分,英语得了92分,他的平均成绩是多少?”2. 新课讲解:教师详细讲解平均数的定义和计算方法,并通过具体的例子进行演示。

例如:“如果有一组数据为2, 4, 6, 8,那么这组数据的平均数就是(2+4+6+8)/4=5。

”3. 实践操作:让学生自己动手计算一些平均数,如班级的平均身高、平均体重等,增强他们的实践能力。

4. 课堂练习:设计一些相关的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以此检验他们对平均数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5. 小结: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平均数的意义和应用。

四、作业布置:设计一些与平均数相关的题目作为家庭作业,要求学生独立完成,以便进一步巩固他们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

五、教学评价:通过观察学生的课堂参与情况、解答问题的速度和准确度以及家庭作业的完成情况,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评价。

六、教学反思:根据学生的反馈和学习效果,反思自己的教学方法是否有效,是否需要进行调整,以提高教学效果。

以上就是关于“平均数——数学教案设计”的全部内容,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鲁教版数学八年级上册3.1《平均数》教学设计

鲁教版数学八年级上册3.1《平均数》教学设计

鲁教版数学八年级上册3.1《平均数》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平均数》是鲁教版数学八年级上册3.1节的内容,本节主要让学生掌握平均数的定义、性质和求法,以及了解平均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通过学习,学生能理解平均数的概念,会计算简单数据的平均数,并能解决一些与平均数相关的实际问题。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学习了数据的收集、整理和表达,对数据有一定的认识。

但是,对于平均数的概念和求法,以及平均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还需要进一步的学习和理解。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掌握平均数的相关知识。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理解平均数的定义,掌握平均数的求法,会解决一些与平均数相关的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例,让学生体验平均数的求法,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认识到平均数在实际生活中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平均数的定义、性质和求法。

2.难点:平均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实例,让学生感受平均数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动手操作法:让学生亲自动手计算平均数,加深对平均数概念的理解。

3.问题解决法:引导学生运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实例,用于讲解平均数的概念和应用。

2.准备练习题,用于巩固所学知识。

3.准备多媒体教学设备,用于展示实例和讲解。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一个实际问题,引出平均数的概念。

例如:某班有30名学生,他们的身高分别是160cm、165cm、170cm……,问该班学生的平均身高是多少?2.呈现(10分钟)讲解平均数的定义和性质,通过实例让学生理解平均数的求法。

例如:一组数据的总和除以数据的个数,就是这组数据的平均数。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动手计算一些简单数据的平均数,加深对平均数概念的理解。

鲁教版-数学-八年级上册-3.1 平均数(1) 教案

鲁教版-数学-八年级上册-3.1 平均数(1) 教案

平均数(1)一、内容和内容解析(一)内容加权平均数.(二)内容解析学生在第二学段已学过平均数,初步了解了平均数的实际意义,这个课时将在此基础上,在研究数据集中趋势的大背景下,学习加权平均数,体会权的意义、作用,并进一步体会平均数是刻画一组数据集中趋势的重要的统计量,是一组数据的“重心”.教科书设计了以招聘英文翻译为背景的实际问题,根据不同的招聘要求,各项成绩的“重要程度”不同,从而平均成绩不同,由此引入加权平均数的概念.权的重要性在于它能够反映数据的相对“重要程度”.为了更好地说明这一点,教科书设计了“思考”栏目和例1,从不同方面体现权的作用,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加权平均数,体会权的意义和作用.基于以上分析,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对权及加权平均数统计意义的理解.二、目标和目标解析(一)目标1.理解加权平均数的统计意义.2.会用加权平均数分析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发展数据分析能力.(二)目标解析1.理解权表示数据的相对“重要程度”,体会权的差异对平均数的影响,会计算加权平均数.2.面对一组数据时,能根据具体情况赋予适当的权,并根据得到的加权平均数对实际问题作出简单的判断.三、教学问题诊断分析加权平均数不同于简单的算术平均数,简单的算术平均数只与数据的大小有关,而加权平均数则还与该组数据的权相关,学生对权的意义和作用的理解会有困难,往往造成数据与权混不清,只会利用公式,而不知加权平均数的统计意义.本节课的教学难点是:对权的意义的理解,用加权平均数分析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四、教学支持条件分析由于教学重点是对加权平均数意义的理解,可以用电子表格excel来辅助计算加权平均数,同时加深对权意义的理解.五、教学过程设计(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通过已有的统计学方面的知识,我们知道当收集到一些数据后,为了进一步获取信息,还需要对数据进行分析,小学时我们学习过平均数,知道它可以反映一组数据的平均水平.本节我们将在实际问题情境中,进一步探讨平均数的统计意义,并学习中位数、众数和方差等另外几个统计量,了解它们在数据分析中的作用.师生活动:阅读章引言.设计意图:让学生回顾统计调查的一般步骤,了解本节的大致内容,体会数据分析是统计的重要环节,而平均数等统计量在数据分析中起着重要作用.问题1.CBA(中国篮球协会)2011-2012赛季冠亚军球队主要队员的身高、年龄(截至2012年)如下:上述两支篮球队中,哪支球队队员的身材更为高大?哪支球队的队员更为年轻?你是怎样判断的?问题2 计算北京金隅队队员的平均年龄?与同伴交流。

鲁教版八年级数学上册《平均数》教案教学设计

鲁教版八年级数学上册《平均数》教案教学设计

《平均数》教案1教学目标:1.掌握算术平均数、加权平均数的概念,会求一组数据的算术平均数和加权平均数. 2.体会算术平均数和加权平均数的联系和区别,并能利用它们解决一些现实问题,发展学生数学应用能力.教学重点:会求一组数据的算术平均数和加权平均数.教学难点:体会平均数在不同情境中的应用.教学过程:创设情景,引入新课(出示篮球比赛的一些画面)在篮球比赛中,队员的身高是反映球队实力的一个重要因素,如何衡量两个球队队员的身高?怎样理解“甲队队员的身高比乙队更高”?能因为甲队队员的最高身高高于乙队队员的最高身高,就说甲队队员比乙队队员更为高大吗?上面两支球队中,哪支球队队员的身材更为高大?哪支球队队员更为年轻?你是怎样判断的?活动1:前后桌四人交流.找同学回答后,给出算术平均数的定义. 一般地,对于n 个数x 1,x 2,…,x n 我们把()121++n x x x n叫做这个n 数的算术平均数,简称平均数,记为x .读作“x 拔”.活动2:请同学们结合图表,自己用计算器算出各球队的平均身高,和平均年龄,看哪一个球队的平均身高高?哪一个球队的平均年龄小?想一想:小明是这样计算冠军队队员的平均年龄的:)÷(1+4+2+2+1+2+2+1)=25.4(岁)你能说说小明这样做的道理吗?找同学回答.巩固练习一:1.某班10名学生为支援“希望工程”,将平时积攒的零花钱捐献给贫困地区的失学儿童.每人捐款金额如下:(单位:元)10,12,13.5,21,40.8,19.5,20.8,25,16,30. 这10名同学平均捐款___.2.一名射手连续射靶20次,其中2次射中10环,7次射中9环,8次射中8环,3次射中7环,平均每次射中____环(精确到0.1).3.小明上学期期末语文、数学、英语三科平均分为92分,她记得语文得了88分,英语得了95分,但她把数学成绩忘记了,你能告诉她应是以下哪个分数吗?A 93分B 95分C 92.5分D 94分例 某广告公司欲聘广告策划人员一名,对A ,B ,C 三名候选人进行了三项素质测试.他们的各项测试成绩如下表所示:(2)根据实际需要,公司将创新、综合知识和语言三项测试得分按4:3:1的比例确定各人的测试成绩,此时誰将被录用?解:(1)A 的平均成绩为()7088507231=++(分). B 的平均成绩为()6845748531=++(分). C 的平均成绩为()6867706731=++(分). 因此候选人A 将被录用.(2)根据题意,3人的测试成绩如下: A 的测试成绩为75.65134188350472=++⨯+⨯+⨯(分)B 的测试成绩为875.75134145374485=++⨯+⨯+⨯(分)C 的测试成绩为125.68134167370467=++⨯+⨯+⨯(分)因此候选人B将被录用.思考:(1)(2)的结果不一样说明了什么?实际问题中,一组数据里的各个数据的“重要程度”未必相同.因此,在计算这组数据的平均数时,往往给每个数据一个“权”.如例1中4,3,1分别是创新、综合知识、语言三项测试成绩的权,而称724503881431⨯+⨯+⨯++为A的三项测试成绩的加权平均数.巩固练习二:1.某校规定学生的体育成绩由三部分组成:早锻炼及课外活动表现占成绩的20%,体育理论测试占30%,体育技能测试占50%.小颖的上述成绩依次是92分、80分、84分,则小颖这学期的体育成绩是多少?变形训练:(小组交流)1.甲、乙、丙三种糖果售价分别为每千克6元,7元,8元,若将甲种8千克,乙种10千克,丙种3千克混要一起,则售价应定为每千克___元;2.某班环保小组的六名同学记录了自己家10月分的用水量,结果如下:(单位:吨):1 7,18,20,16.5,18,18.5.如果该班有45名同学,那么根据提供的数据估计10月份全班同学各家总共用水的数量约为.小结:先由学生总结,教师再补充.通过本节的学习,我们掌握了:1.算术平均数、加权平均数的概念,会求一组数据的算术平均数和加权平均数.2.体会算术平均数和加权平均数的联系和区别,并能利用它们解决一些现实问题.《平均数》教案2教学目标:1、会求加权平均数,并体会权的差异对结果的影响.2、通过探索算术平均数和加权平均数的联系和区别,发展学生的求同和求异的思维.3、通过解决实际问题,体会数学与自然及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了解数学的价值,增进对数学的理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加权平均数中权对结果的影响及与算术平均数的联系与区别.教学难点:探索算术平均数和加权平均数的联系和区别.教学过程:一、创设连接,激情导入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求n个数的平均数的方法.当数据比较小时,可用哪个公式计算呢?当一组数据较大时如何计算其平均数?学生回答后,教师再提出问题:当一组数据中的某些数据重复出现时,又如何计算其平均数?这节课我们就来解决这个问题.(写出课题)二、目标定向,自主学习1、讲解例题例1、某工人在30天中加工一种零件的日产量,有2天是51件,3天是52件,6天是53件,8天是54件,7天是55件,3天是56件,1天是57件,计算这个工人30天中的平均日产量.分析:(1)本题是要求多少个数据的平均数?(学生回答30个数据).(2)这些数据有何特点?如何计算?(学生容易观察到,这些数据较大,且都比50稍大一点,因此可用公式②计算它们的平均数).解:将数据51,52,53,54,55,56,57同时减去50,得到2个1,3个2,6个3,8个4,7个5,3个6,1个7,那么,这组新数据的平均数是:(1x2+2x3+3x6+4x8+5x7+6x3+7x1)=4,50+4=54,所以,这个工人30天中的平均日产量为54件.2、加权平均数:一般来说,如果在n个数中,x1出现f1次,x2出现f2次,…,xk出现fk次(这里f1+f2+…+fk=n)那么根据公式①,这n个数的平均数可以表示为x=,(f1+f2+…fk=n)------------③强调两点:(1)公式③与公式①是一致的,公式③是公式①的另一种表示形式.在公式③中,相同数据xi的个数fi与n的比值叫做数据xi的权.(2)公式③的适用范围:当一组数据中有不少数据多次重复出现时,用公式③比较简便.例2、我校对各个班级的教室卫生情况的考查包括以下几项:黑板、门窗、桌椅、地面,一天,三个班级的各项卫生成绩分别如下:班级一班二班三班黑板959085门窗909590桌椅908590地面859095(1)求每个班的平均分;(2)若将黑板、门窗、桌椅、地面这四项得分依次按15%、10%、35%、40%的比例计算各班的卫生成绩,那么哪个班的成绩最高?(3)你认为上述四项中,哪一项更为重要?请你按自己的想法设计一个评分方案,根据你的方案,哪一个班的卫生成绩最高?与同学进行交流.解:(1)一班的平均分为:(95+90+90+85)=90,二班的平均分为:(90+95+85+90)=90,三班的平均分为:(85+90+95+90)=90,这三个班的平均分相同.(2)一班的卫生成绩为:95×15%+90×10%+90×35%+85×40%=88.75二班的卫生成绩为:90×15%+95×10%+85×35%+90×40%=88.75三班的卫生成绩为:85×15%+90×10%+95×35%+90×40%=91因此,三班的成绩最高.(3)分组讨论交流小结:实际问题中,一组数据里的各个数据的“重要程度”未必相同,因而,在计算这组数据的平均数时,往往给每个数据一个“权”.3、合作探究,交流展示:小颖家去年的饮食支出为3600元,教育支出为1200元,其他支出为7200元,小颖家今年的这三项支出依次比去年增长39%,3%,6%,小颖家今年的总支出比去年增长的百分数是多少?思考:如何求今年的总支出比去年总支出的百分比呢?以下是小明和小亮的两种解法?谁做得对?小明:(9%+30%+6%)=15%小亮:=9.3%由于小颖家去年的饮食、教育和其他三项支出金额不等,因此,饮食、教育和其他三项支出的增长率“地位”不同,它们对总支出增长率的“影响”不同,不能简单地用算术平均数计算总支出的增长率,而应将这三项支出金额3600,1200,7200分别视为三项支出增长率的“权”,从而总支出的增长率为小亮的求法是对的.三、反思感悟,归结升华:1.加权平均数的计算公式,它与平均数的关系,以及它的适用范围.2、权有差异,得出的结果就会不同,也就是说权的差异对结果有影响.。

《平均数》教学设计

《平均数》教学设计

《平均数》教学设计《平均数》教学设计范文教学目标:1.经历用平均数刻画一组数据特征的过程,体会平均数的意义,掌握求简单平均数的方法。

2.经历移多补少、先合后分、估算等多样化算法的讨论,会利用图形直观估计平均数,能选择灵活的方法解决平均数问题。

3.体会平均数在现实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激发参与热情,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

教学重点:体会平均数的意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平均数的意义教学具准备:套圈统计图(每组一个)、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设疑引欲,提出问题看套圈比赛的录像,出示统计图。

1、这幅统计图表示他们套中的个数,从中你知道了些什么?2、想一想,是男生套得准一些还是女生套得准一些呢?二、解决问题,探求新知1.产生求平均数的心理需求(1)学生讨论交流哪一队套圈套得准一些。

(2)提问:怎样比才既合理又公平呢?(3)揭示:要比男生套得准一些还是女生套得准一些,就是要比较男女生平均每人套中的个数,也就是平均数。

2.自主探索平均数的意义和计算方法先求男生平均每人套中的个数,学生讨论交流。

(1)通过移多补少,直观揭示平均数的意义(2)揭示“先求和再平均分”的求平均数的一般方法列式计算:5+9+8+6=28(个)28÷4=7(个)这里的28指的是什么?为什么要除以4?求女生平均每人套中的个数。

(1)估一估(2)算一算:11+4+8+2+5=30(个)30÷5=6(个)这里的30指的是什么?为什么这里用总数除以的是5而不是4?小结:通过比较,我们发现在这次比赛中,男生套得准一些。

3.理解平均数的范围(1)比较男生中哪些人套中的.个数比平均数多?哪些人套中的个数比平均数少?女生中哪些人套中的个数比平均数多?哪些人套中的个数比平均数少?(2)提问:平均数会比这里最大的数大吗?会比最小的数小吗?(3)小结:平均数是通过把多的部分移给少的部分,使大家都相等而得到的数,所以平均数在最大数与最小数之间。

八年级《平均数》教学设计

八年级《平均数》教学设计

八年级《平均数》教学设计八班级《平均数》教学设计1教学内容:平均数教材分析:平均数是一个重要的刻画数据集中趋势的统计量。

学校数学里所讲的平均数一般是指算术平均数,也就是一组数据的和除以这组数据的个数所得的商。

我们既可以用它来反映一组数据的一般状况,也可以用它来进行不同数据组的比较,从而看出组与组之间的差别。

用平均数表示一组数据的状况,有直观、简明的特点,所以在日常生活中常常用到,如平均身高、平均成果等等。

平均数是在第一学段已经理解了平均分以及除法运算的意义基础上教学的。

与试验教材相比,修订教材对平均数的处理,更加突出其统计意义。

通过“两队人数不同不能用总数比较”这一思维的冲突,促进同学进一步理解平均数的意义,进而发觉运用平均数作比较的须要性。

教学目标:1、体会平均数的作用,掌控计算平均数的方法。

1、经受求平均数的过程,尝试用自己的语言说明其实际意义。

2、感受数学与生活的亲密联系,激发同学学习数学的爱好。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体会平均数的作用,掌控计算平均数的方法难点:初步理解平均数的实际意义。

教具预备:桃心卡片课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初步感知1、猴妈妈有三个孩子,这天猴妈妈在山上摘了许多新鲜的桃子,于是给大儿子6个,给了二儿子7个,给了小儿子2个,小儿子不兴奋了。

(边讲边贴桃形纸片,贴三行,为下面的移多补少做铺垫) 师:小儿子没什么不兴奋了?你们觉得这样分公正吗?同学争论,指名汇报。

2、你能帮猴妈妈重新分一分吗?怎样分的公正?指名同学演示。

3、小结:这种方法叫“移多补少”(板书〕谁还有其他的方法解决这个问题?〔先把三个人的桃子合起来有15个,再平均分给这3个小猴子,这样每个小猴子都分到5个桃子。

〕这种方法也很好!我们也给它取个名字。

“先合再分”(板书〕。

4、刚才我们用移多补少和先合后分的方法,都能使这三个小猴的桃子个数从不同变成相同,都是5个。

这里的“5”就是“6、7、2”这三个数的平均数。

像这样,几个大小不等的数,通过移多补少或者先合再分的方法,使它们变成一个相同的数,这个相同的数就是这几个数的平均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5 ×80+35 ×84+50 ×87_15×80+35×84+50×87

4、课本课内练习第1,2
四、总结回顾,反思内化.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1.知识小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平均数、加权平均数的概念,会计算平均数和加权平均数.
2.会用样本的平均数来估计总体的平均数.
教学要点
教学重点
本节教学的重点是平均数的计算(包括加权平均数).
教学难点
例2的问题情境比较复杂,还涉及加权平均数的计算是本节教学难点
教学准备
教学过程
设计意图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合作学习
某果农种植的100棵苹果树即将收获.果品公司在付给果农定金前,需要对这些果树的苹果总产量进行估计.
(1)果农任意摘下20个苹果,称得这20个苹果的总质量为4千克.这20个苹果的平均质量是多少千克?
= ( …+ )
指出:在实践中,常用样本的平均数来估计总体的平均数.例如,在上面的例子中,用20个苹果的平均质量0.2千克来估计100棵苹果树上苹果的平均质量,用10棵树的平均苹果个数154个来估计100棵树的平均苹果个数.
3、(1)做一做p54
(2)练一练:为了调查某一路口某路段的汽车流量,交警记录了一个星期同一时段通过该路口的汽车辆数,记录的情况如下表:
星期







汽车辆数
100
98
90
82
100
80
80
那么这一星期在该时段通过该路段的汽车平均每天为辆。
三、学以以致用,体验成功.
1、讲解p45例1
方法(一):直接根据平均数的意义来计算,这里的 , ,… 指的是什么? 等于多少?
方法(二):15个数据中有几个6,几个7,几个8,几个9,几个10? =15与这些相同数的个数之间有什么关系?所求的平均数 的算式还可以写成怎样的算式?
年级
八年级
学科
数学
课题
3.1平均数
课时类型
新授课
课时安排
1
备课教师
施书查
备课时间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理解并会计算平均数、加权平均数.
2、能力目标:会视具体问题用适当的方法秋平均数,会用样本的平均数来估计总体的平均数.
3、情感目标:在具体的问题情景中去感受计算平均数,关注社会问题,培养一种社会责任感。
(2)果农从100棵苹果树中任意选出10棵,数出这10棵苹果树上的苹果数,得到以下数据(单位:个):
154,150,155,155,159,150,152,155,153,157.你能估计出平均每棵树的苹果个数吗?
(3)根据上述两个问题,你能估计出这100棵苹果树的苹果总产量吗?
2、引出平均数的概念,平均数用符号 表示(二)概括出加权平均数的概念和权的意义
3、讲解p45例2
分析:第(1)题只需求一般的平均数,学生容易理解.
第(2)题涉及加权平均数,不妨以801班为例,表中相应的3个数据为 =80,
=84, =87,给定三个项目的权的比为15:35:50,即表示 : : =15:35:50,因此可设 =15 , =35 , =50 ( >0) ,加权平均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