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教案10
《经济学》教程教案
《经济学》教程教案总体说明:教案的编写是为了帮助教师在教授《经济学》课程时有一份可参考的教学指导。
本教案旨在为教师提供教学内容、学习目标、教学方法和评估方式等方面的指导。
根据课程的具体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教师可以适当调整和修改教案的内容,以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一、课程概述1. 课程名称:《经济学》2. 课程学分:3学分3. 授课对象:大一本科经济学专业学生4. 授课方式:面授二、课程目标1. 理论目标:- 了解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 掌握供求关系、弹性、效用理论等经济学的基本原理- 理解市场经济的运行机制和市场失灵的原因- 掌握经济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2. 能力目标:- 发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提高经济学思维和逻辑思维的能力- 培养团队合作和表达能力- 培养信息搜集和独立学习能力三、教学内容1. 第一讲:经济学导论- 经济学的定义及其研究对象- 经济学的基本假设和分析方法- 经济学的发展历程和重要学派2. 第二讲:供求关系与市场均衡- 需求曲线和供给曲线的绘制与解读- 供求关系的确定和市场价格的决定- 市场均衡的达成和调节机制3. 第三讲:市场失灵与政府干预- 市场失灵的定义和分类- 外部性和公共物品的经济学分析- 政府在市场失灵时的干预手段和效果评估4. 第四讲:消费者行为与效用理论- 消费者行为的基本假设和效用函数的假设- 边际效用和边际效用递减法则的解释- 消费者均衡和需求函数的推导5. 第五讲:生产与成本理论- 生产要素及其相互关系的分析- 生产函数和生产要素的边际产出和边际成本- 生产成本的计算和最优化选择6. 第六讲:市场结构与竞争策略- 市场结构的分类和特征- 垄断与垄断企业的行为策略分析- 垄断竞争和寡头垄断的经济效果比较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通过课堂讲解介绍和阐释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帮助学生理解知识点的内涵和逻辑关系。
2. 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提升学生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通过讨论引导学生思考和理解实际案例。
大学经济学教案
大学经济学教案第一部分:引言经济学是一门研究人类资源配置和决策行为的学科,作为一门重要的社会科学,它为我们解读和分析市场经济的规律提供了理论基础。
大学经济学课程是培养学生经济思维和分析能力的核心课程之一。
在此教案中,我们将以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价等方面进行详细阐述,以期提供一个可行的大学经济学教学参考。
第二部分:教学目标大学经济学课程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具备以下几方面的能力:1)熟悉经济学基本概念和理论框架;2)掌握经济学的分析方法,能够运用经济学原理分析实际问题;3)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创新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4)使学生了解和关注经济发展与社会问题的关系。
第三部分:教学内容1)宏观经济学:介绍宏观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宏观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和宏观经济运行的基本规律;2)微观经济学:讲解供求关系、市场均衡、价格选择等微观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和分析方法;3)产业经济学:介绍产业结构、市场竞争、垄断与反垄断等产业经济学相关知识;4)国际经济学:讨论国际贸易、国际金融、跨国公司等国际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5)公共经济学:讲解政府角色、税收、福利等公共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和政策分析方法。
第四部分:教学方法1)讲授法:通过课堂讲授,系统介绍经济学的基本概念、理论框架和分析方法;2)案例分析法:通过实际案例分析,让学生将经济学知识应用到实际问题中,培养其解决问题的能力;3)小组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在交流中深化对经济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4)实践教学法:组织实地考察、模拟实验和实际操作等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经济学的应用场景。
第五部分:教学评价教学评价是对学生学习情况和教学效果的反馈和评估。
在大学经济学教学中,可以采用以下几种评价方式:1)考试评价:通过闭卷考试,考察学生对经济学知识的掌握和理解;2)课堂参与评价:通过学生的课堂表现,评价学生对经济学问题的分析和思考能力;3)实践评价:通过实践课程和实际操作的评估,评价学生能否将经济学知识应用到实际问题中。
经济教学的教案
经济教学的教案教学目标: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了解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提高他们对经济问题的认识和理解能力。
教学过程:一、导入为了激发学生对经济学的兴趣,我会以一个与他们生活息息相关的真实案例引入本节课的内容。
比如,可以选择一个关于物价上涨对人们生活造成的影响的新闻报道。
二、知识讲解1. 经济学基本概念在这一部分,我会向学生介绍经济学的定义,以及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范畴。
我会使用简洁明了的语言和实例来讲解,帮助学生理解并记忆相关概念。
2. 经济学原理在这个部分,我会向学生介绍一些经济学的基本原理,例如供求关系、机会成本等。
我会使用图表和实例来说明这些原理的应用,并通过提问来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思考和理解。
三、案例分析为了帮助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情境中,我将给学生提供一个实际的案例,让他们分析和解决其中涉及的经济问题。
比如,可以选择一个关于企业如何制定定价策略的案例,让学生运用供求关系和成本概念来解决问题。
四、小组讨论与展示为了促进学生之间的互动和合作,我将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并要求他们就案例分析的结果进行展示和讨论。
每个小组需要结合所学知识,提出自己的观点和解决方案,并与其他小组进行对话和互动。
五、巩固与评价在这个部分,我将设计一些互动的练习题,让学生对所学内容进行巩固和反思。
同时,我也会给学生提供一些自主学习的资源,让他们有机会进一步扩展和深化自己对经济学的理解。
六、作业布置为了巩固学生对本节课所学内容的理解和应用能力,我将布置一些作业,比如让学生结合实际情境,分析并解决一个与经济学相关的问题。
教学反思与展望: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我希望学生对经济学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并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现实生活中的经济问题。
同时,在教学过程中,我会尽可能地采用互动与合作的方式,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在未来的教学中,我还会进一步完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以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并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动力。
《经济学》教案
难点
及
解决方法
教学重点:基数效用论,序数效用论。需求曲线的推导。
教学难点:边际效用递减规律;替代效应;收入效应。
针对本章内容有点抽象,授课中采用启发性的传授式教学法,案例讨论教学方法、课后查找资料主动式方法进行讲述。其中边际效用分析法可采取结合案例讲述,并辅以举例生活中的简单经济现象等方式。无差异曲线可结合图形分析。
《经济学基础》教案
教案专用页
本单元标题:第一章 经济学导论
课时
4
教
学
目
的
本章教学要使学生掌握稀缺性、选择的含义,以及这两个概念与经济学的关系,西方经济学研究的对象是资源配置与资源利用问题,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的含义;了解西方经济学的研究方法与分析工具,西方经济学发展与演变的历史,学生一般了解就可以,不必作为重点。
对重点内容可通过提醒、重复、红笔书写的方式讲授,对于难点概念要求同学做笔记,并提问。
在语言上使用贴近同学的语言,在内容上通过举生活事例、探讨问题的方式对概念进行学习以实现师生互动。
课外作业与要求
见课后习题与补充作业
参考资料
萨缪尔森等,《经济学》,人民邮电出版社,2005;《寓言中的经济学》梁小民著;《应该读点经济学》常青著;《像经济学家一样思考》李宝元等译;《经济学原理》上下册 作者:(美)曼昆 出版社:三联书店/北京大学:梁小民 译
知识目标
理解平均成本曲线与边际成本曲线的关系以及利润最大化的含义等。
通过本章的学习,掌握成本和收益的有关概念,平均成本、边际成本有关概念及其关系。
教学方法
授课中采用启发式的传授式教学法、案例讨论式教学法、课后查找资料主动式方法进行讲述。
采用举例、说明、图形描述、归纳总结等分析方法。
经济学基础全册电子教案
经济学基础全册电子教案第一章:引言教学目标:1. 理解经济学的定义和研究对象。
2. 掌握经济学的两大分支: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
3. 了解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和分析方法。
教学内容:1. 经济学的定义和研究对象2. 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的区别和联系3. 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和分析方法教学活动:1. 导入新课:通过讲解经济学的定义和研究对象,引起学生对经济学的兴趣。
2. 讲解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的区别和联系,让学生了解经济学的研究范围。
3. 介绍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和分析方法,如供需分析、成本效益分析等。
作业与练习:1. 复习课堂内容,整理笔记。
2. 完成课后练习题,加深对经济学基本概念的理解。
教学评价:1. 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经济学定义和研究对象的理解。
2. 小组讨论:让学生通过讨论加深对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的认识。
第二章:市场与竞争教学目标:1. 理解市场的概念和类型。
2. 掌握市场竞争的基本原理。
3. 了解市场失灵的原因和解决方法。
教学内容:1. 市场的概念和类型:产品市场、要素市场等。
2. 市场竞争的基本原理:供求关系、价格机制等。
3. 市场失灵的原因和解决方法:垄断、外部性、公共品等。
教学活动:1. 讲解市场的概念和类型,让学生了解市场的基本构成。
2. 分析市场竞争的基本原理,如供求关系和价格机制。
3. 探讨市场失灵的原因和解决方法,结合实际案例进行讲解。
作业与练习:1. 复习课堂内容,整理笔记。
2. 完成课后练习题,加深对市场和竞争的理解。
教学评价:1. 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市场概念和类型的理解。
2. 小组讨论:让学生通过讨论加深对市场竞争的认识。
第六章:消费者行为教学目标:1. 理解消费者行为的定义和影响因素。
2. 掌握需求曲线的形成和变动原因。
3. 了解消费者剩余的概念和计算。
教学内容:1. 消费者行为的定义和影响因素:偏好、预算约束等。
2. 需求曲线的形成和变动原因:价格、收入、品味等。
《经济学》教案
《经济学》教案教案:《经济学》教学目标:1. 学习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2. 理解经济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3. 培养学生的经济思维和分析能力。
教学内容与活动安排:一、引入(150字)介绍经济学的定义和作用,通过引入经济学与生活中的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可以通过举例说明经济学如何解释资源的分配、消费需求和市场行为等等。
二、基本概念与原理(600字)1. 供给与需求:解释供给与需求的关系,以及价格在市场中的作用。
2. 边际效益原则:讲解边际效益的概念和如何运用边际效益原则做出经济决策。
3. 机会成本:解释机会成本的概念,引导学生进行资源选择和优化。
4. 弹性与收入效应:介绍价格弹性、收入弹性和交叉弹性的概念,分析价格和收入对需求的影响。
三、市场与市场失灵(700字)1. 市场的定义与功能:介绍市场的基本特征和市场机制。
2. 市场供求失衡现象:解释市场供求失衡的原因和在现实生活中的案例。
3. 市场失灵的类型:介绍信息不对称、外部性和公共产品等市场失灵的类型,以及如何解决市场失灵的问题。
四、市场结构与垄断(550字)1. 市场结构:介绍竞争市场、垄断市场和寡头垄断等市场结构的概念和特征。
2. 垄断的原因和后果:解释垄断形成的原因和垄断对市场和消费者的影响。
3. 反垄断政策:介绍反垄断政策的目的和措施,以及其在保护公平竞争中的作用。
五、国际贸易与全球化(300字)1. 国际贸易的定义与利益:解释国际贸易的意义和对经济发展的重要性。
2. 贸易保护主义与贸易自由主义:介绍两种不同的贸易政策立场和其影响。
3. 全球化的趋势和挑战:探讨全球化对国际贸易、社会和环境等方面的影响。
六、经济政策与挑战(300字)1. 宏观经济政策:讲解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和经济结构政策的概念和作用。
2. 经济发展与可持续发展:介绍经济发展的目标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
七、总结与应用(200字)总结本节课学到的知识和技能,并引导学生思考经济学在解决实际问题上的应用。
《经济学》教学教案
《经济学》教学教案经济学教学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和主要内容;2. 掌握经济学的分析方法和理论框架;3. 培养学生的经济思维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4. 培养学生对经济问题的关注和思考意识。
教学内容:第一部分:经济学基本概念1.1 经济学的定义与特点- 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方法- 经济学的基本假设和规律1.2 经济学的分类和分支学科- 宏观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 劳动经济学、财政经济学、国际经济学等1.3 经济学的历史沿革- 古典经济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新古典经济学等第二部分:经济学的分析方法2.1 归纳法与演绎法- 经验与理论的相互作用2.2 静态分析与动态分析- 均衡分析与变动分析2.3 比较静态分析与经济动态分析 - 长期均衡与短期波动第三部分:经济学的理论框架3.1 供求关系与市场均衡- 供给曲线与需求曲线的形成 - 市场均衡价格与数量的确定3.2 弹性与边际分析- 价格弹性与收入弹性- 边际效用与边际成本3.3 生产要素与生产函数- 资本和劳动的投入组合- 边际产品与边际成本的关系第四部分:经济思维与实际应用4.1 经济问题与经济政策- 稀缺性与选择性的基本问题- 政府干预与市场失灵4.2 经济学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经济增长与发展战略- 社会福利与贫富差距4.3 经济学的现实意义与启示- 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统一- 人的价值与社会发展的目标一致性教学方法:1. 授课法:通过讲解经济学基本概念、分类、历史沿革等,引导学生获取知识基础。
2. 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经济学案例分析和问题讨论,培养学生的思考和分析能力。
3. 实践法:结合实际经济问题,让学生运用经济学知识进行实际应用和解决问题。
教学评价:1. 学生课堂参与情况:是否积极回答问题、提出问题、参与讨论等。
2. 学生论文或报告:要求学生写一篇关于经济学在实际应用中的案例分析或问题解决的论文或报告。
3. 小组讨论评价: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发言质量和合作能力。
国际经济学教案——萨尔瓦多——第十版
国际经济学教案——萨尔瓦多——第十版【正文】本篇文章将为您提供一份关于国际经济学的教案,重点关注了萨尔瓦多的相关内容。
这是第十版,详细介绍了萨尔瓦多在国际经济领域的重要性以及其相关的经济特征。
通过本教案,您将了解到萨尔瓦多的经济状况、贸易情况以及国际经济学中的相关理论和案例研究。
一、简介萨尔瓦多是位于中美洲的国家,是世界上最小的国家之一。
它以其独特的地理位置、文化传统和经济特征而闻名于世。
本节将介绍萨尔瓦多的基本情况,包括国土面积、人口数量、首都城市等。
二、经济特征萨尔瓦多的经济发展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历史、地理和政治等。
本节将介绍萨尔瓦多经济的主要特征,包括主要产业、经济结构和劳动力市场等方面。
1. 主要产业萨尔瓦多的主要产业包括农业、制造业和服务业等。
它以咖啡、糖、纺织品和制衣等农产品和制造业产品闻名于世。
本节将详细介绍这些主要产业的特点和对萨尔瓦多经济的贡献。
2. 经济结构萨尔瓦多经济的结构主要由农业、制造业和服务业构成。
本节将分析这些行业在萨尔瓦多经济中的比重,并探讨其对GDP和就业的影响。
3. 劳动力市场萨尔瓦多的劳动力市场状况对经济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本节将介绍萨尔瓦多的劳动力市场现状,包括就业率、失业率和工资水平等方面的情况,并探讨其中的挑战和机遇。
三、贸易状况贸易对于萨尔瓦多的经济增长和发展至关重要。
本节将详细介绍萨尔瓦多的进出口情况,包括主要贸易伙伴、贸易顺差/逆差以及贸易政策等方面的内容。
1. 主要贸易伙伴萨尔瓦多的主要贸易伙伴包括美国、中国、哥伦比亚等国家。
本节将分析这些国家与萨尔瓦多的贸易合作情况,并探讨其中的优势和劣势。
2. 贸易顺差/逆差萨尔瓦多的贸易顺差/逆差对于国家经济稳定与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本节将介绍萨尔瓦多的贸易顺差/逆差情况,并分析其原因和影响。
3. 贸易政策贸易政策对于萨尔瓦多的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节将介绍萨尔瓦多的贸易政策,包括关税政策、自由贸易协定和贸易保护主义等方面的内容。
《经济学原理》教学案
《经济学原理》教学案经济学原理教学案第一节:引言经济学原理是一门以研究人类稀缺资源的分配与利用为基础的学科,通过深入了解经济运行的规律,能够帮助人们做出更明智的经济决策。
本教学案旨在介绍经济学原理的基本概念、核心理论和实践应用,引导学生深入了解经济学的本质和重要性。
第二节:课程目标本课程旨在达到以下几个目标:1. 理解经济学原理的核心概念和基本假设;2. 掌握经济学的基本方法和分析工具;3. 理解经济学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4. 发展批判性思维和经济分析能力。
第三节:课程大纲1. 经济学原理的概述- 定义经济学原理- 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方法- 基本假设和模型2. 微观经济学原理- 需求和供给- 市场均衡与价格决定- 生产与成本- 市场结构和竞争形式- 市场失灵与政府干预3. 宏观经济学原理- 国民收入与生产- 通货膨胀与失业- 货币与银行- 总需求与总供给- 经济增长与发展4. 经济学的实践应用- 政府经济政策与管理- 国际贸易与全球化- 金融市场与投资决策- 环境经济学与可持续发展- 行为经济学与决策分析第四节:教学方法为了达到课程目标,本课程将采用以下教学方法:1. 授课讲解:通过讲解经济学原理的基本概念和理论,帮助学生建立起完整的经济学知识体系。
2. 研讨讨论:通过案例分析和小组讨论,激发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经济分析能力,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实践演练:通过模拟市场和实际数据分析,让学生亲身体验经济学的实践应用过程,提升他们的实际操作能力。
4. 论文写作:要求学生撰写一篇与经济学相关的研究论文,培养他们的科研能力和学术写作能力。
第五节:考核方式为了全面评价学生对经济学原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本课程将采用多种考核方式:1. 课堂参与:对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和主动思考进行评价。
2. 作业和小组项目:对学生的个人作业和小组项目进行评分。
3. 期中考试:针对课程中的核心概念和理论进行笔试。
4. 期末论文:对学生撰写的研究论文进行评估。
《经济学》教学教案
《经济学》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能够:1.了解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及其重要性;2.理解供求关系及市场机制的运作原理;3.掌握经济市场的结构与特点;4.了解宏观经济运行的基本规律;5.思考经济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和意义。
二、教学内容本课程的教学内容分为以下几个部分:1.经济学的概念和分类(1)经济学的定义与特点;(2)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的区别;(3)经济学的其他分支学科。
2.供求关系与市场机制(1)供求曲线的构建与分析;(2)均衡价格与数量的确定;(3)市场机制的运作原理;(4)价格弹性与收益弹性的概念。
3.经济市场的结构与特点(1)竞争市场与垄断市场的区别;(2)垄断市场的类型与特点;(3)竞争市场的效率与公平性。
4.宏观经济运行的基本规律(1)经济周期与经济增长;(2)通货膨胀与失业的关系;(3)经济政策与经济稳定。
5.经济学的应用与意义(1)经济学在决策分析中的应用;(2)经济学对个人与社会的影响;(3)经济学对国家发展的意义。
三、教学方法1.讲授法:通过教师引导学生了解经济学的基本概念、理论和方法,解释与说明经济学原理和现象。
2.案例分析法:引导学生通过实际案例分析,深入理解经济学原理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3.小组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促进学生之间的信息交流与互动。
4.问题导向法:通过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索,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教具和资源1.教材:《经济学导论》(第二版);2.多媒体课件;3.实际案例资料。
五、教学过程安排本课程的教学过程安排如下:1.引入和导入(5分钟)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引起学生的兴趣,并与前一课程内容进行关联,为本课程的学习做好铺垫。
2.知识讲解与学习(40分钟)通过讲授、案例分析和问题引导等方式,系统讲解本课程的各个知识点,引导学生深入理解经济学的相关概念和理论。
3.实践与应用(30分钟)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问题导向的实践活动,将经济学的理论与实际案例相结合,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西方经济学(马工程)教案-第十章 短期国民收入的决定IS-LM
第十章短期国民收入的决定:IS-LM模型
本章教学内容:IS-LM模型
本章教学重点:IS曲线、LM曲线、IS-LM模型
本章教学难点:资本的边际效率概念的理解、投机性货币需求与利率的关系、LM曲线的三个区域
本章教学目标:掌握投资函数与IS曲线方程的推导过程,掌握货币的需求函数与LM曲线方程的推导过程,理解影响IS曲线和LM曲线斜率的各种因素,理解IS-LM模型分析。
支撑课程目标
本章总课时:4
第十章第一节 IS曲线
一、教学内容:IS曲线
二、教学重点:IS曲线方程及其推导
三、教学难点:影响IS曲线斜率因素的分析
四、教学目标:1.理解IS曲线的含义
2.掌握IS曲线方程的推导过程
3.掌握IS曲线的斜率及IS曲线的移动。
五、学时分配:2
六、教学过程
七、板书设计
八、教学反思
第十章第二、三节 LM曲线、IS-LM模型
一、教学内容:LM曲线、IS-LM模型
二、教学重点:IS-LM模型均衡、IS-LM模型均衡的调整和变动
三、教学难点:LM曲线的含义及推导
四、教学目标:1.理解LM曲线的含义
2.掌握LM曲线方程的推导过程
3.掌握LM曲线的斜率及LM曲线的移动。
4.掌握IS-LM模型均衡及变动分析
五、学时分配:2
六、教学过程
七、板书设计
八、教学反思。
经济学基础教案
经济学基础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如稀缺性、机会成本、边际分析等。
2、帮助学生掌握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如供求关系、市场均衡、弹性理论等。
3、培养学生运用经济学原理分析现实经济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供求关系对价格的影响。
机会成本的计算和理解。
边际效益递减规律。
2、难点弹性理论的应用。
市场失灵的原因和解决办法。
三、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2、案例分析法:通过实际案例引导学生运用经济学知识进行分析。
3、小组讨论法:组织学生分组讨论经济问题,促进学生之间的思想交流。
四、教学过程1、课程导入(约 10 分钟)提问学生日常生活中与经济相关的现象,如商品价格的波动、就业选择等,引起学生对经济问题的兴趣。
讲述一个简单的经济故事,如“一个农民在有限的土地上选择种植小麦还是玉米”,引出经济学中的稀缺性概念。
2、经济学基本概念讲解(约 30 分钟)稀缺性:解释资源的有限性与人类欲望的无限性之间的矛盾,强调这是经济学产生的根源。
机会成本:通过具体例子,如一个学生选择参加社团活动而放弃学习的时间,让学生理解为了得到某种东西而放弃的其他东西的价值。
边际分析:以企业生产为例,说明企业在决定是否增加生产时会考虑边际成本和边际收益。
3、经济学基本原理讲解(约 40 分钟)供求关系:详细讲解供给和需求的概念,以及它们如何相互作用决定商品的价格。
通过绘制供求曲线,直观地展示供求变化对价格的影响。
市场均衡:解释市场均衡的概念,即供给量等于需求量时的价格和数量。
分析当市场偏离均衡时,如何通过价格机制实现自我调整。
弹性理论:介绍需求弹性和供给弹性的概念和计算方法,通过实际数据让学生理解不同商品的弹性大小对价格和产量的影响。
4、小组讨论与案例分析(约 30 分钟)分组: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 4-5 人。
案例:给出一个关于市场供求变化的案例,如“猪肉价格的上涨与下跌”,让学生分析其原因和影响。
《经济学基础》教案
《经济学基础》教案一、第一章:引言1. 教学目标:使学生了解经济学的基本概念、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对经济学产生初步的认识。
2. 教学内容:a. 经济学的定义与研究对象b. 经济学的两大分支: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c. 经济学的分析方法:实证分析与规范分析d. 经济学的发展历程及主要经济学家3. 教学活动:a. 课堂讲解b. 学生讨论c. 案例分析4. 课后作业:阅读相关资料,了解著名经济学家的主要贡献。
二、第二章:供需分析1. 教学目标:使学生掌握供需的基本概念、影响因素和市场均衡,能够运用供需分析解决实际问题。
2. 教学内容:a. 需求分析:需求的概念、需求曲线、需求弹性b. 供给分析:供给的概念、供给曲线、供给弹性c. 市场均衡:均衡价格与均衡数量d. 市场变动:需求变动和供给变动对市场均衡的影响3. 教学活动:a. 课堂讲解b. 图形演示c. 学生实验:模拟市场交易4. 课后作业:分析现实生活中供需变动的实际案例,运用供需理论进行解释。
三、第三章:消费者行为与生产者行为1. 教学目标:使学生了解消费者和生产者的行为特点,掌握边际效用理论、生产要素组合原理等。
2. 教学内容:a. 消费者行为:边际效用、无差异曲线、预算约束线b. 生产者行为:生产要素、生产可能性、生产要素组合c. 短期成本与长期成本:固定成本、可变成本、总成本、平均成本d. 成本效益分析:利润最大化与成本最小化3. 教学活动:a. 课堂讲解b. 图形演示c. 学生小组讨论:分析具体案例,运用消费者行为和生产者行为理论4. 课后作业:阅读相关资料,了解不同行业生产要素组合的实例。
四、第四章:市场结构与竞争策略1. 教学目标:使学生了解不同市场结构的特点,掌握竞争策略及其应用。
2. 教学内容:a. 完全竞争市场:市场特点、企业行为、市场均衡b. 垄断市场:市场特点、企业行为、价格歧视c. 寡头垄断市场:市场特点、企业行为、竞争策略d. 完全垄断市场:市场特点、企业行为、公共政策3. 教学活动:a. 课堂讲解b. 图形演示c. 学生角色扮演:模拟不同市场结构下的企业竞争策略4. 课后作业:分析现实生活中的市场竞争案例,运用市场结构与竞争策略理论。
《经济学原理》教案
《经济学原理》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道什么是经济学原理及其基本概念。
2.熟悉经济学原理的分类及其内涵。
3.理解供求关系、机会成本和边际分析的概念和作用。
4.掌握市场均衡的概念及其机制。
5.理解市场失灵的原因和解决方法。
二、教学内容1.经济学原理的定义和基本概念。
2.经济学原理的分类及其内涵。
3.供求关系的概念和作用。
4.机会成本的概念和作用。
5.边际分析的概念和作用。
6.市场均衡的概念和机制。
7.市场失灵的原因和解决方法。
三、教学重点1.经济学原理的分类及其内涵。
2.供求关系、机会成本和边际分析的概念和作用。
3.市场均衡的概念和机制。
4.市场失灵的原因和解决方法。
四、教学步骤第一步:课前导入(10分钟)通过与学生的交流,引导学生思考以下问题:1.你认为经济学是什么?2.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3.经济学对个人和社会有什么重要意义?通过对学生的回答进行适当的引导和讲解,引起学生的兴趣。
第二步:讲解经济学原理的定义和基本概念(20分钟)1.经济学原理的定义经济学原理是指经济学中的基本理论原理,用来解释经济活动和现象的规律,以及对经济政策和问题进行分析和解决的工具和方法。
2.经济学原理的基本概念(1)稀缺性:资源有限但人们的需求是无限的。
(2)选择成本:为了得到其中一种东西而放弃其他东西所付出的成本。
(3)机会成本:使用其中一种资源所放弃的最有价值的替代品。
(4)边际效应:指每一单位资源或产品的增加所带来的额外效果。
第三步:讲解经济学原理的分类及其内涵(20分钟)1.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1)微观经济学研究个体经济单位的行为和决策,包括家庭、企业和市场等。
(2)宏观经济学研究整体经济活动的总体规律和宏观经济政策的制定与执行。
2.正义和效率(1)正义是指资源的合理分配和收入的公平分配。
(2)效率是指资源的最优配置,即通过有效利用资源来实现最大化的社会福利。
第四步:讲解供求关系的概念和作用(20分钟)1.供求关系的概念供求关系是指市场上商品或劳动力的供给和需求之间的关系。
经济学导入教案
经济学导入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经济学的定义和基本概念2. 掌握经济学的研究方法3. 理解经济学在个人、企业和社会中的应用4. 激发学生对经济学的学习兴趣二、教学内容1. 经济学的定义与基本概念经济学的研究对象资源配置与决策供给与需求2. 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实证分析与规范分析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静态分析与动态分析3. 经济学在个人、企业和社会中的应用个人理财与消费决策企业经营与生产决策政府政策与经济调控4. 激发学生对经济学的学习兴趣实际案例分析小组讨论与分享游戏与模拟实验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提问:什么是经济学?引导学生思考经济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2. 讲解经济学的基本概念讲解经济学的研究对象:资源配置与决策讲解供给与需求的概念及其关系3. 介绍经济学的研究方法讲解实证分析与规范分析的区别讲解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的联系与区别讲解静态分析与动态分析的应用场景4. 分析经济学在个人、企业和社会中的应用举例说明个人理财与消费决策举例说明企业经营与生产决策举例说明政府政策与经济调控5.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分享实际案例,让学生感受经济学的重要性组织小组讨论,让学生发表自己对经济学的看法安排游戏与模拟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经济学的原理四、教学评价1. 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经济学基本概念的理解2.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讨论中的表现,了解他们对经济学应用的认识3. 游戏与模拟实验:观察学生在实践中的表现,评估他们对经济学原理的掌握程度五、教学资源1. 教材或教参:用于讲解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2. 实际案例:用于引导学生思考经济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3. 讨论题目:用于组织小组讨论4. 游戏与模拟实验:用于让学生亲身体验经济学原理六、教学建议1. 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让学生充分理解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2. 鼓励学生主动参与课堂讨论,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3. 合理安排游戏与模拟实验,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经济学的重要性4. 关注时事,结合当前经济形势,讲解经济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六、教学拓展1. 介绍经济学相关领域:金融学会计学统计学国际经济学2. 推荐学生阅读经济学经典书籍和文章,以拓宽视野,深入了解经济学:《国富论》《经济学原理》《资本论》《行为经济学》七、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经济学概念的深入理解经济学原理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2. 教学重点:经济学基本概念和原理的讲解经济学研究方法的掌握经济学在个人、企业和社会中的应用八、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问题,培养他们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2. 运用案例分析、小组讨论、游戏和模拟实验等多种教学手段,增强课堂的趣味性和互动性3. 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让学生在实际问题中体验经济学原理的应用4. 鼓励学生开展课外阅读和研究,拓宽知识面,提高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九、教学反思1. 教学内容是否全面、深入,是否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2. 教学方法是否恰当,是否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3. 教学过程中是否存在不足之处,如时间分配、教学资源利用等4. 学生的学习效果如何,是否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根据课程安排和学时要求,制定详细的教学计划,明确每个章节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时间。
经济学基础教案 任务10 需求弹性2
总收益指厂商出售一定量商品所得到的全部收入,也就是商品销售量与其价格的乘积。其公式为:
TR=P·Q(TR代表总收益,Q代表与需求量相一致的销售量。)
假设需求量也就是销售量,不同的商品,其需求益的变动也就不同。
下面主要分析需求富有弹性的商品和需求缺乏弹性的商品价格变动与总收益变动的关系。
2.需求缺乏弹性的商品价格变动与总收益的关系
应该指出的是,并不是任何降价都会增加销售,从而增加总收益。
案例:
以面粉为例。假定,面粉的需求弹性系数为Ed=0.5,每公斤面粉的价格为2.00元,销售量为100公斤。这时,总收益是:2.00元×100=200元。
如果面粉的价格下降10%,由于Ed=0.5,销售量则上升5%。(根据弹性公式计算出需求量的变动率为5%;Q2=Q1·(1+5%)=105公斤)。这时,总收益是:1.80元×105=189元。
【案例导入】
某城市大量运输的需求价格弹性估计为1.6,若市长问你,为了增加大量运输的收入,运输价格应该增加还是应该降低,你应当怎样回答?
【教学过程】
任务10 需求弹性
讨论:每逢节假日到来时,我们看到商场里很多琳琅满目的商品都贴上打折的标签,不少商家希望通过降价促销来增加销售收入,这一做法是不是适用于所有的商品呢?
【原理与应用】需求富有弹性的商品,它的价格与总收益成反方向变动。价格上升,导致商品需求量减少,价格上升的比率小于需求量减少的比率,总收益减少;价格下降,导致商品需求量增加,商品需求量增加的比率大于价格下降的比率,总收益增加.这就是人们所说的,对于需求富有弹性的商品可以实行”薄利多销”的原因所在。“薄利多销”中的“薄利”就是降价,降价能“多销”,“多销”则会增加总收益。只有需求富有弹性的商品才能“薄利多销”。因为对于需求富有弹性的商品来说,当该商品的价格下降时,需求量(销售量)增加的幅度大于价格下降的幅度,所以总收益会增加。
《经济学基础》教案
重庆工程学院教案课程名称:经济学基础课程代码:任课教师:授课班级:_______授课时间:重庆工程学院教案第三节 均衡价格·均衡价格(Equilibrium Price )消费者对某种商品的需求量等于生产者所提供的该商品的供给量时的市场价格。
·均衡产量(Equilibrium Quantity )均衡价格下的产量(交易量),也称均衡交易量。
图示:均衡价格与均衡产量 超额需求和超额供给·需求变动对均衡的影响供给不变,需求变动-D 上升=> P 上升;Q 上升 -D 下降=> P 下降;Q 下降 -需求增加对均衡的影响 -需求减少对均衡的影响·供给变动对均衡的影响需求不变,供给变动-S 上升=> P 下降;Q 上升-S 下降=> P 上升;Q 下降 -供给增加对均衡的影响-供给减少对均衡的影响30·供求变动对均衡价格的影响供给、需求同时变动•S ↑+ D ↑=> Q ↑ ; P ? •S ↓+ D ↓=> Q ↓ ; P ? •S ↑+ D ↓=> P ↓ ; Q ? •S ↓+ D ↑=> P ↑ ; Q ? -均衡价格-供给、需求同时增加对均衡的影响(1)-均衡价格-供给、需求同时增加对均衡的影响(2)-均衡价格-供给、需求同时增加对均衡的影响(3)45SD PE Q EO Q P均衡价格和均衡产量P EP2SDP 1Q EO QP超额供给超额需求超额需求和超额供给E 0Q1Q 0D 0P 0SD 1P 1E1O Q P需求增加对均衡的影响E 0S 0P 0E 1DO QPS 1P 1Q 0Q 1供给增加对均衡的影响重庆工程学院教案重庆工程学院教案重庆工程学院教案济价值的来源及基本规律》。
-欧根·庞巴维克(1851-1914)最全面、最系统地论述了边际效用价值论——1889,《资本实证论》。
《经济学》教案
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02
提高供给体系对国内需求的适配性,形成需求牵引供给、
供给创造需求的更高水平的动态平衡。
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
03
保持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推动形成具有更强创新力、
更高附加值、更安全可靠的产业链供应链。
高质量发展阶段特征和挑战
特征
高质量发展表现为创新成为第一动力、协调成为内生特点、绿色成为普遍形态、开 放成为必由之路、共享成为根本目的。
汇率影响因素
探讨经济基本面、政策因 素、市场心理等因素对汇 率的影响机制。
国际金融市场及风险
国际金融市场概述
介绍国际金融市场的发展历程、 主要参与者和交易工具。
国际金融风险
分析汇率风险、利率风险、信用风 险等国际金融风险的来源和管理方 法。
国际金融监管
探讨国际金融监管的原则、框架和 实践,以及应对金融危机的政策措 施。
合作共赢
倡导多边主义和自由贸易,加强南南合作和南北对话,实现共同发 展和繁荣。
应对挑战
共同应对全球性挑战,如气候变化、公共卫生危机等,推动构建人类 命运共同体。
06 当代中国经济热 点问题探讨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和意义
1 2 3
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旨在调整经济结构,使要素实 现最优配置,提升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数量。
通过计算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 内消费、投资、政府购买和净出口的 总和来核算国民收入。
总需求与总供给模型
01 02
总需求模型
描述在某一价格水平上,全社会愿意并且能够购买的商品和劳务的总量。 总需求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消费者信心、预期、财政政策、货币政 策等。
总供给模型
eveiws计量经济学实验经典教案 (10)
数据库不同于工作文件另一方面在于它能支持功 能强大的查询功能。查询功能通过一条公共条件查找 满足条件的一个序列或多个的序列。因此,数据库是 管理大量数据的理想工具。
虽然一个数据库界面访问一系列以其他格式存储的数
据。可以在数据库中执行查询、复制、重命名和删除
对象的操作,而完全不必考虑数据是以何种格式存储
的。
3 返回
EViews数据库
1
§8.1 简要介绍
EViews的数据库有些类似于一个工作文件,它是 EViews中的对象集合。它与工作文件有两点主要区别。 首先数据库不需要被装入内存,这对直接处理数据库 中对象来说是很方便的,可以直接从硬盘上的数据库 取出或存入对象。其次在数据库中对象不被限制为单 一的频率或时间范围。一个数据库可以包含年度、月 度和日度的数据,每一个对象可以有不同的观测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会计成本=显性成本
机会成本=隐性成本
经济成本=会计成本+机会成本
5、会计利润和经济利润
机会成本在企业决策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当考虑到会计成本和机会成本时,利润就分为会计利润和经济利润。企业的总收益减去总成本就是利润。但成本包括会计成本和机会成本,成本的含义不同,利润也就不同。总收益减去会计成本就是会计利润,总收益减去会计成本再减去机会成本就是经济利润。会计成本与机会成本之和称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经济成本,所以,总收益减去经济成本就是经济利润。用公式表示为
附图:
课堂小结
本堂课首先通过复习上节课学过的结合图像分析生产者均衡的两种情况——成本既定的情况下,产量最大;产量既定的情况下,成本最小。以及相关计算题的做法。接着讲授成本的八个种类以及相关概念,短期成本的七个种类以及相关概念;最后对成本概念案例详解。
课后作业
思考成本理论的应用案例
(5)平均可变成本(用AVC表示)是平均每单位产品所消耗的可变成本。用公式表示为
短期边际成本是企业在短期内每增加1单位产量所增加的总成本量。如果以SMC代表短期边际成本,以△Q代表增加的产量,则有
三、案例
1、一家餐馆生意不好,中午没有几个人,你会问为什么这种餐馆还要开门呢?因为几个顾客的收入不可能弥补餐馆的经营成本。
很多人对“浪费”资源很担忧害怕,被称为“损失憎恶”。比如说很多人会强迫自己看一场根本不想看的电影,因为他们怕浪费了买票的钱。这有时被叫做“沉没成本谬误”。经济学家们会称这些人的行为“不理智”,因为类似行为低效,基于毫不相关的信息作出决定错误的分配了资源。
这些思考可能反映了对衡量效用尺度的不统一,因为这种衡量对消费者来说是主观且独特的。如果你真的预订了一张电影票还发现电影确实不对你胃口,你可能会等到散场再走,你觉得你保存了脸面,这也是一种满足。如果你中途退场,陌生人会发现你的判断失误,这可能是你想避免的。你可能从给电影找茬中得到些娱乐,并对自己的鉴赏结果感到自豪。或者你觉得有足够资格在其他人面前批评电影。
在短期内,企业有一部分投入要素是固定不变的,而另一部分是变动的,因此,企业的成本可以分为固定成本部分和可变成本部分。具体地说,企业的短期成本有以下7种:总成本、固定成本、可变成本、平均成本、平均固定成本、平均可变成本和边际成本
(1)短期总成本(用STC表示)是短期内生产一定量产品所需要的成本总和。短期总成本分为固定成本与可变成本。
8、沉没成本
2001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斯蒂格利茨教授说,普通人(非经济学家)常常不计算“机会成本”,而经济学家则往往忽略“沉没成本”———这是一种睿智。他在《经济学》一书中说:“如果一项开支已经付出并且不管作出何种选择都不能收回,一个理性的人就会忽略它。这类支出称为沉没成本(sunkcost)。”接着,他举了个例子:“假设现在你已经花7美元买了电影票,你对这场电影是否值7美元表示怀疑。看了半小时后,你的最坏的怀疑应验了:这电影简直是场灾难。你应该离开电影院吗?在做这一决策时,你应该忽视这7美元。这7美元是沉没成本,不管是去是留,这钱你都已经花了。斯蒂格利茨不愧是大师,他用通俗的话语道出了生活和投资的智慧。
3、显性成本与隐性成本
按经济成本定义的生产成本可以分为显性成本与隐性成本。
显性成本是指在形式上必须由厂商付给生产要素所有者的报酬所构成的成本。它是厂商的会计账目中作为成本项日列出的费用,包括工人的工资、借入资本的利息、原材料等的支付费用。隐性成本是指本应计算为成本但却未在形式上作货币支出的厂商本身所拥有的生产要素的报酬。
答:在作出是否经营的决策时,餐馆老板必须记住固定成本与可变成本的区分。餐馆的许多成本包括租金、厨房设备、桌子、盘子、餐具等等,停止营业并不能减少这些成本。可变成本包括增加的食物价格和额外的服务员工资。只有在午餐时从顾客得到的收入少到不能弥补餐馆的可变成本,老板才在午餐时间关门。
2、在80年代初,许多最大的航空公司有大量亏损。美洲航空公司1992年报告的亏损为4.75亿美元,三角航空公司亏损5.65亿美元,而美国航空公司亏损6.01亿美元。但是,尽管有亏损,这些航空公司继续出售机票并运送乘客。既然航空公司飞机飞行要亏损,为什么航空公司的老板不干脆停止他们的经营呢?
沉没成本的概念在分析商业决策时候会被用到。一个常见的沉没成本例子就是宣传品牌的促销。这种情况经常引致不能被正常消化的成本,它不是典型的可能降低品牌含金量换来销量的方式(除非执行市场退出策略)。在做将来投资、销售或广告决策时,仅应考虑未来的可能性,不能因为最近大笔广告投资而便宜。
二、短期成本分析
1、固定成本与可变成本,总成本、固定成本、可变成本、平均成本、平均固定成本、平均可变成本和边际成本。
课时数
3(课堂讨论)
授课内容(标题)
第五章成本理论1-2节
教学目标
掌握成本的八个种类以及相关概念,短期成本的七个种类以及相关概念;成本概念案例详解。
教学重点、难点
1、成本常见的八个种类以及相关概念;
2、短期成本的七个种类以及相关概念
教学方法、辅助手段等
PPT讲授,结合经济生活案例思考
教学内容、教学设计:
所谓长期是指厂商可以调整所有的生产要素,一切成本项目可以变动的时期。在长期内,不存在固定成本。
7、增量成本:因某一项管理决策的实施所带来的总成本的变化,是短期决策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成本概念。
增量成本是随着所考虑的可供选择的行动方案而变化的成本,是行动方案的“纯影响”,(增量成本、边际成本、付现成本和差额成本等术语在某种程度上可以互换)。
我们应该认识到,对于一个运营中的企业来说,它在制订决策时,必须考虑实际情况。现实条件可能有利于某一可选方案,“自制与外购”决策就是一个通常的例子。假定我们现在正在考虑将一个外购项目改为自制,并判断其可能性,那么非常重要的一点是,我们是否有能力这样做,如果采用自制的方法,那么制造这个项目的增量成本将包括下列几项:劳力和材料的直接成本,动力和物质及其他实际净增量成本。机器。建筑物和进行监督管理的行政人员原来就有,如果生产这个项目,也不会因之改变。所以,我们绝不敢将平均制造成本这个会计师所运用的概念作为决策的基础,而只需考虑净增量成本。如果可利用的生产能力现在还不存在,那么净增量成本就必须包括为提供这些必须的生产能力而投资的成本。反之,如果我们计划将现在自制的某一项目改为购买,那么,我们就不能忽视这个项目的平均制造成本。建筑物和进行监督管理的行政人员并不因为将此项目改为外购而消失,因此,在通常情况下,所减少的增量成本要比平均制造成本低得多。
会计利润=总收益-会计成本
经济利润=总收益-会计成本-机会成本=总收益-经济成本
6、短期成本与长期成本
短期成本是指在短期内企业从事生产所发生的成本。所谓短期是指厂商无法改变其固定设备所限定的规模的时期。或者说,厂商无法扩大或缩小其厂房设备规模的时期。不同行业的短期,时间上的长短是有差异的。例如钢铁业的短期可能是好几年,而饮食业的短期可能是几个月。在短期内,企业不能调整全部生产要素的投入量,只能改变部分要素投入量来增加或减少出产量,所以一家厂商的短期成本可分为固定成本和可变成本。
考勤
复习旧课导入新课
复习上节课学过的等产量曲线、等成本曲线的定义与图像,结合图像分析生产者均衡的两种情况——成本既定的情况下,产量最大;产量既定的情况下,成本最小;以及相关计算题的做法。规模经济。
讲授新课
一、成本的概念及其常见的八个种类
1、从最一般的意义上说,成本是企业对所购买的生产要素的货币支出。我们知道,当企业把这些资源用于生产某种产品时,就放弃了这些资源的其他用途。因此,我们可以从两个不同的角度来考察成本:企业生产与经营中的各种实际支出称为会计成本;企业为了这种生产所放弃的东西,称之为机会成本。这两种成本在企业决策中是十分重要的。
(2)固定成本(用SFC或者FC表示)是指企业在短期内必须支付的不能调整的生产要素的费用。
(3)可变成本(用SVC或者VC表示)是指企业在短期内必须支付的可以调整的生产要素的费用STC=SFC+SVC
(4)短期平均成本(用SAC表示)是短期内生产每一单位产品平均所需要的成本。
平均固定成本(用AFC表示)是平均每单位产品所消耗的固定成本.如果以Q代表产量,用公式表示为
答:为了理解这种行为,我们必须认识到,沉没成本的大小对供给决策无关紧要。航空公司的许多成本在短期中是沉没成本。如果一个航空公司买了一架飞机而且不能转卖,那么,飞机的成本就沉没了。飞行的可变成本只包括燃料的成本和机务人员的工资。只要飞行的总收益大于这些可变成本,航空公司就应该继续经营。而且,事实上它们也是这样做的。
2、在理解机会成本时应该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第一,机会成本不同于实际成本,它不是作出某项选择时实际支付的费用或损失,而是一种观念上的成本或损失。因为资源是有限的,你选择了一个,就必须放弃另一个。
第二,机会成本是作出一种选择时所放弃的其他若干种可能的选择中最好的一种
第三,机会成本并不全是由个人选择所引起的,其他人的选择会给你带来机会成本,你的选择也会给其他人带来机会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