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的信息化教育

合集下载

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信息化教学设计

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信息化教学设计

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信息化教学设计摘要:建构主义学习认为:知识不是经教师传授获得的,而是由学习者在一定的情景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他人的协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源,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来获得的。

在亲身实践的基础上,探索、总结了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信息化教学设计的具体操作方法。

关键词: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信息化教学;自主学习一、信息化教学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所谓信息化教学,不只是运用计算机辅助教学,现在它已发展到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阶段,即在现代教育理论的指导下,将信息技术作为工具和手段融合到学科课程之中,作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及情感激励工具,提高学习效率和教学质量。

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是在吸收维果斯基、皮亚杰、布鲁纳等人思想的基础上逐渐形成的,该理论认为:知识不是经教师传授获得的,而是由学习者在一定的情景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他人的协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源,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来获取的。

该理论对教师和学生在学习中的角色重新进行了定位,其隐含的“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主导”的教育理念在我国的教育领域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情景、协作、会话、意义建构是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中的四大要素。

二、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信息化教学设计原则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指导下进行信息教学设计时,我们需遵循以下原则:1.以学为中心,注重学习者学习能力的培养。

2.充分利用各种信息资源创设情境来帮助学生学习。

学习情境必须有利于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意义建构,即要为学生提供真实的现实世界知识,学生知识的获取与同化总与特定的情境相关,要把情境建设看成是教学设计中的一项重要内容。

3.以“任务驱动”和“问题解决”作为学习和研究活动的主线,在相关的有具体意义的情境中确定和教授学习策略与技能。

4.强调“协作学习”。

这种协作学习不仅指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协作,也包括教师之间的协作。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者与周围环境的交互作用,对于学习的理解起着关键性的作用。

建构主义理论在信息技术课程上的应用

建构主义理论在信息技术课程上的应用

建构主义理论在信息技术课程上的应用建构主义理论是一种教育理论,它强调学生通过构建新的知识、概念和技能来建立自己的理解。

在信息技术课程中,建构主义理论可以应用于教学设计和学习环境的构建,以促进学生的主动参与和深化学习。

以下是建构主义理论在信息技术课程上的应用。

教师可以设计出一系列的项目和任务,让学生在实践中构建和应用信息技术知识。

可以设计一个网站制作的项目,学生需要考虑网站的结构、页面设计、交互功能等方面的决策和实践,通过这个过程,学生能够将他们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应用到实际情境中,建立起自己的理解和技能。

教师可以创设学习环境和工具,鼓励学生在协作和交流中建立新的知识。

信息技术是一门涉及到实践和沟通的学科,学生需要通过与他人交流和合作来解决问题和完成任务。

教师可以组织小组讨论、团队项目等活动,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观点和经验,并从他人的经验中汲取新的知识和观点。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反思和评估自己的学习过程,并根据反思的结果来调整学习策略。

学生可以通过自我评价、同伴评价等方式来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进一步提高自己的学习效果。

教师可以提供反馈和指导,帮助学生分析自己的学习策略,并根据评估结果来调整和改进自己的学习方法。

建构主义理论也强调学习的社会性和情感性,因此教师可以设计一系列的情感和社会性活动,来促进学生的自主性和参与度。

可以鼓励学生在信息技术领域中主动寻找问题和挑战,并提出自己的解决方案和创新思路。

教师可以提供支持和鼓励,帮助学生克服困难和挑战,培养学生的自信和独立思考能力。

建构主义理论在信息技术课程中的应用,可以通过项目和任务设计、学习环境构建、反思和评估、情感和社会性活动等方面来促进学生的主动参与和深化学习。

通过这些活动,学生能够在实践中建立和应用知识,提高自己的学习效果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未来的学习和工作做好准备。

建构主义理论在信息技术课程上的应用

建构主义理论在信息技术课程上的应用

建构主义理论在信息技术课程上的应用1. 引言1.1 建构主义理论在信息技术课程上的应用建构主义理论在信息技术课程上的应用主要体现在教学设计和教学实践中。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是通过学习者主动参与建构知识的过程来实现的,强调学习者在个体学习活动中的主体性和积极性。

在信息技术课程中,建构主义理论的应用可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建构主义理论,教师可以设计更加符合学生学习需求和兴趣的信息技术课程,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热情。

教学设计中可以引入项目学习、合作学习等方法,让学生在实际项目中运用所学知识,通过合作交流不断完善自己的作品。

建构主义理论也提倡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发挥主体作用,自主探究和学习,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自我管理能力。

在信息技术课程中,建构主义理论的应用将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学生未来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2. 正文2.1 建构主义理论概述建构主义理论是一种关于知识建构和学习的理论,它强调学习者通过自身的经验和认知过程来建构新知识和理解。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学习者应该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通过探索和发现来构建知识。

建构主义理论的核心观点包括:1. 学习是一个个体建构意义的过程,学习者通过个人经验和观察来构建知识。

2. 学习是社会性的,学习者通过与他人的互动和合作来建构知识。

3. 学习是情境依赖的,学习者在特定的情境和环境中构建知识。

在信息技术课程中,建构主义理论可以被应用到教学设计和教学实践中。

教师可以通过设置探究性的学习任务和项目,让学生通过实际项目来构建和应用他们的知识。

教师可以充当学习的引导者和支持者,引导学生通过讨论、合作和实践来构建知识。

建构主义理论强调学习者的主动性和参与性,学生在信息技术课程中可以通过实际操作和项目实践来构建知识,从而更好地理解和应用信息技术知识。

建构主义理论的应用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主性,促进他们的信息技术素养和创新能力的发展。

建构主义理论在信息技术课程上的应用

建构主义理论在信息技术课程上的应用

建构主义理论在信息技术课程上的应用建构主义理论是一种认为知识是通过个体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建构而成的理论。

在信息技术课程中,应用建构主义理论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信息技术知识。

本文将从建构主义理论的核心思想、在信息技术课程中的应用以及相关的教学策略等方面进行论述。

一、建构主义理论的核心思想建构主义理论认为,个体在学习过程中通过与环境的互动,构建自己的知识和理解。

建构主义理论强调学习者主动探索和发现知识,通过与他人和环境的互动来建构知识。

建构主义强调学习者的主动性和合作性,重视学习过程中的反思和对知识的建构。

二、建构主义理论在信息技术课程中的应用1. 提供真实的学习环境:在信息技术课程中,教师可以通过模拟真实的情境来提供学习者与真实世界的互动。

通过模拟一个企业的办公环境,学生可以在这个环境中进行实际的信息技术操作和解决问题,深入理解信息技术在实际生活和工作中的应用。

2. 强调学生的主动学习和探索: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生应该被激发和引导,而不仅仅是被教育。

在信息技术课程中,教师可以鼓励学生主动探索和发现,通过自主学习和实践来建构知识。

可以让学生自己搜索和学习新的信息技术知识,通过实际操作和应用来提升学习效果。

3. 促进学生之间的合作与交流:建构主义理论认为,与他人的互动可以促进学习者的建构和理解。

在信息技术课程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之间的小组合作活动,让他们在团队中互相合作,交流和分享彼此的经验和知识。

通过合作学习,学生可以激发彼此的思维和创新能力,提升整体的学习效果。

4. 注重学习过程中的反思和评估: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者应该在学习过程中不断反思和评估,思考自己的学习目标和进程。

在信息技术课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反思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困惑和问题,通过与他人的交流和指导来解决问题。

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反思和评估,及时调整教学策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三、在信息技术课程中应用建构主义理论的教学策略1. 情景教学:通过模拟真实的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进行实际的信息技术操作和解决问题。

建构主义理论在信息技术课程上的应用

建构主义理论在信息技术课程上的应用

建构主义理论在信息技术课程上的应用1. 引言1.1 介绍建构主义理论建构主义理论是一种教育理论,强调学习者通过建立自己的知识和理解来构建新知识。

这个理论认为学习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学习者应该通过探索、发现和解决问题来构建自己的理解。

建构主义理论强调学习环境的重要性,认为学习环境应该能够促进学生的主动参与和自主学习。

在建构主义理论中,教师的角色是引导者和促进者,他们应该提供适当的支持和指导,帮助学生构建他们的知识。

建构主义理论强调学习者的自我发现和自我学习,学生应该能够在实践中探索和发现知识,从而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所学内容。

1.2 介绍信息技术课程信息技术课程旨在教授学生使用计算机和网络技术来收集、存储、处理和传递信息的方法和技巧。

这门课程涵盖了广泛的主题,包括计算机基础知识、软件应用、网络技术、信息安全等。

信息技术课程的目标是让学生掌握基本的计算机操作技能,了解计算机软硬件的功能和原理,熟练运用各种软件和工具处理和管理信息,掌握网络通信的基本原理和技术,学习保护个人隐私和信息安全的方法,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等。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普及,信息技术课程也在不断更新和完善,以适应不断变化的技术和市场需求。

学生在信息技术课程中除了学习基本的技术知识和技能外,还需要具备扎实的逻辑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能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工作和生活中遇到的挑战。

信息技术课程的内容和教学方法也在不断创新,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和跨学科交叉能力,使他们能够适应未来社会和工作环境的变化。

2. 正文2.1 建构主义理论在信息技术课程中的应用建构主义理论在信息技术课程中的应用非常广泛而深入。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是一个个体建构知识的过程,学生通过与周围环境的互动来建立新的知识结构。

在信息技术课程中,建构主义理论可以被应用于教学设计、课程内容和评估方式的选择等方面。

教学设计可以基于建构主义理论来进行。

教师可以设计项目式学习任务,让学生在实际问题中运用信息技术知识和技能。

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的信息化教育

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的信息化教育

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的信息化教育张屹1,祝智庭2(1.华东师范大学教育信息技术系,上海200062;2.华东师范大学教育信息网络中心,上海200062)论著选摘[摘要]本文在结构一建构论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指导下,提出了信息化教育化教育的若干教学方法:活动法、发现法和同伴影响法。

[关键词]建构主义;信息化教育;模式[中图分类号]G40-057 [文献标识码]A一、引言信息化教育的概念是从90年代伴随着信息高速公路的出现而提出来的。

它指全面深入地运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来促进教育改革和教育发展的一种全新的教育形态,它是建构主义理论与先进的技术(如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相结合的产物。

运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形成全新的教学模式,促进教学内容与方法的变革和实现教育信息化,迎接正在到来的信息社会对于教育的挑战,已尼成为当今教育的必然选择。

本文首先对建构主义理论做简单介绍,然后阐明在建构主义指导下的信息化教育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

二、建构主义理论的概述1、结构――建构论建构主义(constructivism)也称为结构主义,它是由瑞士学者让 ·皮亚杰(J.Piaget)最早提出来的。

皮亚杰认为智慧本质上是一种对环境的适应,智慧的适应是一种能动的适应。

一定的刺激只有被主体同化于认知结构之中,主体才能做出反应。

因此从功能上说,智慧是一种高级的能动适应结构上说,智慧本质上就是一系列不同层次的认识结构的发展和构造。

认知结构的功能(适应环境的功能)不变性和认知结构的结构可变性的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的两个立论基础。

功能不变性的最基本含义是“适应”的本质不变,皮亚杰提出了完整的同化一顺化学说以阐明适应的过程。

同化是指个体把外界刺激所提供的信息整合到自己原有的认知结构中化是指原有的认知结构无法同化新环境提供的信息时所引起的个体认知结构发生重组和改造。

可见,同化是认知结构数量的扩弃,而顺化则是认知结构性质的改变。

保持同化与顺化的动态平衡,才能实现主体与环境的良好适应。

建构主义理论在信息技术课程上的应用

建构主义理论在信息技术课程上的应用

建构主义理论在信息技术课程上的应用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人们对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方法和理论纷纷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建构主义理论正是一种充满活力的教学理论,它强调学习者的主动参与和自主学习,注重学生的探究和发现。

在信息技术课程中,建构主义理论能够很好地发挥作用,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信息技术知识。

本文将探讨建构主义在信息技术课程上的应用,并提出相关建议。

建构主义理论强调学习者的主动参与和自主学习。

在信息技术课程中,教师可以倡导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和实践探索的方式进行学习。

在教授计算机编程知识的时候,可以组织学生参与编程比赛或者开展编程项目,让学生们亲自动手实践,通过实际操作来理解编程语言的逻辑和规律。

这种学习方式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建构主义理论注重学生的探究和发现。

在信息技术课程中,可以通过设计一些有趣的项目或者任务,让学生在实际的应用中去探索和发现信息技术的知识。

在教授网页设计知识的时候,可以让学生们设计自己的个人网页,让他们在实践中发现网页设计的规律和技巧。

这种方式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培养他们的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思维。

建构主义理论倡导学习者之间的合作和交流。

在信息技术课程中,可以通过分组合作的方式来进行项目设计和开发,让学生们通过合作来共同完成信息技术项目。

这种合作学习的方式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还可以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分享,让每个学生都能够从他人的经验和思路中获益,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

建构主义理论强调学习的情境化和个性化。

在信息技术课程中,可以通过创设一些真实的情境来进行教学,让学生们在真实的情境中进行学习,比如在教授数据库知识的时候,可以让学生们去设计一个真实的数据库,在实际操作中去感受数据库的作用和用途。

还可以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学习兴趣来设计个性化的学习方案,让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特长去选择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

建构主义理论在信息技术课程上的应用是非常有益的。

建构主义理论在信息技术课程上的应用

建构主义理论在信息技术课程上的应用

建构主义理论在信息技术课程上的应用
建构主义理论是一种教育理论,认为知识是由学生主动建构而成,而教师的角色是指导学生。

在信息技术课程中,建构主义理论具有很大的应用价值。

首先,建构主义理论可以引导学生主动探究信息技术。

在信息技术课程中,学生可以通过自主学习、研究、合作、交流等方式建构知识。

例如,学生可以利用互联网等资源自主查找相关资料、制作网页、设计游戏等,优化学习效果。

其次,建构主义理论可以促进学生的创造力。

信息技术课程需要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而建构主义理论则鼓励学生通过创新的方式解决问题。

例如,学生可以开发新型应用程序、演绎计算机编程、设计多媒体等,促进自身思维的创造性发展。

此外,建构主义理论可提高学生社交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在信息技术课程中,学生可以通过合作、交流等方式建构知识,并在此过程中培养相互信任、协作和沟通的能力。

例如,学生可以相互交流学习经验、合作完成项目、撰写共同的报告等,通过合作学习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最后,建构主义理论能够适应不同学生的需要和特点。

在信息技术课程中,建构主义理论可以根据学生不同的思维方式、学习兴趣和个人情境进行个性化教学。

例如,教师可以设计多样的学习活动,包括探究式学习、任务驱动的学习、问题解决等,以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

综上所述,建构主义理论在信息技术课程中的应用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

通过引导学生主动建构、培养创造力、促进社交能力和团队合作、满足不同学生的个性化需要,教师可以更好地指导学生,帮助他们成为信息化时代的复合型人才。

建构主义理论在信息技术课程上的应用

建构主义理论在信息技术课程上的应用

建构主义理论在信息技术课程上的应用建构主义理论强调学生对知识的建构,认为学习是一个积极主动的过程,学习者不是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而是通过自己的思考和行动建构知识。

在信息技术课程中,建构主义理论的应用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实现。

教师可以设计情境化的学习任务,让学生通过解决实际问题来建构知识。

在学习编程的过程中,可以设计一个实际的项目,让学生通过编程来实现这个项目,从而学习到编程的相关知识和技能。

通过实际的项目开发,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知识的应用和意义,培养实际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师可以采用合作学习的形式,让学生在合作中共同建构知识。

信息技术领域涉及到很多的团队合作,而合作学习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在教学中,可以设计一些小组项目,让学生在小组中共同讨论和解决问题,通过合作学习来建构知识。

在合作学习中,学生可以相互交流,促进思想的碰撞,从而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教师还可以运用信息技术工具来支持学生的建构主义学习。

现在有很多的在线学习平台和教学工具,这些工具可以帮助学生进行实践操作和项目开发,从而更好地理解知识和技能。

通过信息技术工具的应用,可以将学生的学习延伸到课堂之外,让学生在实践中不断建构新知识。

建构主义理论在信息技术课程上的应用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建构知识,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设计情境化的学习任务、采用合作学习的形式、运用信息技术工具和评价的方法来支持学生的建构主义学习。

通过有效地应用建构主义理论,可以提高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效果,培养学生的信息技术能力和创新思维。

希望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教师们可以更加重视建构主义理论的应用,不断提高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质量,为学生的综合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浅谈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的小学信息技术教学

浅谈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的小学信息技术教学

浅谈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的小学信息技术教学建构主义理论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强调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和积极参与来建构自己的知识和理解。

在小学教育中,建构主义理论可以指导教师进行信息技术教学,帮助学生获取技术知识和技能,并培养他们的创造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建构主义理论概述建构主义理论追溯至20世纪60年代,由瑞士心理学家皮雅杰提出。

他认为学生通过与周围世界的互动和经验构建自己的知识,学习是一个主观的过程,教育者的作用是为学生创造学习环境和经验。

建构主义理论强调学生的主动性和探究精神,要求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合作学习和反思来建构知识。

二、小学信息技术教学的目标小学信息技术教学的目标是帮助学生掌握基本的技术操作和应用能力,培养他们的信息素养和创造力。

同时,也要让学生了解信息技术的影响和应用,培养他们正确、安全、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的意识。

三、建构主义理论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的运用1.创设情境和问题。

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教师可以设计具有挑战性的情境和问题,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比如,利用计算机制作一个交互式的数字迷宫,让学生通过解谜的方式学习计算机的操作和软件使用。

2.提供学习资源和工具。

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多种多样的学习资源和工具,如电脑、平板、网络等。

学生可以利用这些资源和工具进行自主学习和探索,从而建构自己的知识和理解。

3.引导学生思考和合作学习。

教师应该鼓励学生思考和提问,引导他们通过合作学习来解决问题。

学生可以在小组中合作,互相交流和分享自己的发现和理解。

4.实践和应用技术知识。

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目的是为了应用于实际生活和学习中。

教师应该引导学生进行实践和应用,让他们将所学的技术知识用于解决实际的问题。

比如,学生可以利用电脑和图像处理软件设计一个海报,提高他们的创造力和美学意识。

5.反思和评估。

学生在探究和应用过程中,教师应该引导他们进行反思和评估。

学生可以思考自己的学习过程和成果,并通过互评和自评来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和思维水平。

浅谈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的小学信息技术教学

浅谈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的小学信息技术教学

浅谈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的小学信息技术教学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的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信息技术是21世纪的核心竞争力,因此在小学阶段对学生的信息技术素养进行培养尤为重要。

而在教学中,如何有效地引导学生学习、理解和应用信息技术,是一个需要探讨的问题。

本文将从建构主义理论的角度出发,探讨如何指导小学信息技术教学。

1.建构主义理论的主要内容建构主义理论主张在学习过程中,学生通过个体经验和社会互动的方式主动构建知识,而不是被知识灌输。

其主要内容包括:1)学习是一种个体的活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构建知识和理解;2)学习需要在一个具有意义的环境中进行,这个环境需要与学生的知识结构相匹配;3)学生从社会和文化中获取知识,进而将其转化成自己的知识;4)学习是一种探究和发现的过程,需要启发学生的好奇心和积极性。

2.建构主义理论对小学信息技术教学的指导2.1 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建构主义理论主张学生是主体,学习是个体的活动,需要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主动性。

因此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创设情境、提问等方式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激发其学习兴趣和热情。

比如,在教授计算机基本操作时,教师可以为学生展示一些有趣的小程序,让学生自己操作尝试,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从而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自主学习能力。

2.2 建立具有意义的学习环境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需要在一个具有意义、符合学生知识结构的环境中进行。

因此,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教师不应该只注重知识的灌输,而应该将知识融入到设计有意义的学习活动中。

比如,在教授制作PPT的过程中,教师可以设计有趣的课程PPT,让学生自己动手制作,从中学习相关技能,同时也利用PPT展示课程的内容,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2.3 注重学生交流与合作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生需要通过社会与文化的交流和合作来获取知识和发展能力。

因此,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教师应该尽可能地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鼓励学生进行互动交流和合作,以更好地实现知识的建构和理解。

浅谈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的小学信息技术教学

浅谈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的小学信息技术教学

浅谈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的小学信息技术教学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应用,越来越多的学校开设了信息技术课程,而小学是信息技术教育的重要阶段。

如何在小学阶段合理指导和引导学生利用信息技术,是当前信息时代的一大挑战。

建构主义是一种认为人是在与环境互动和人际交往中建构知识的理论,它提倡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参与和实践来建构知识,这与小学信息技术教学十分契合。

本文就浅谈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的小学信息技术教学,分别从知识建构环节、学习过程设计及评价方式三个方面展开讨论。

一、知识建构环节知识建构是建构主义教学法的核心,也是小学信息技术教学重要内容。

在知识建构环节中,教师应该重视如下几个方面:1. 引导学生探索问题教师应该充分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引导学生从感性认知逐渐向理性认知转化,搜索、整理必要的信息以进行深度思考。

例如,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探索网络搜索技巧,学生在网络搜索中应该从哪些方面入手,如何对所获得的信息进行分析、筛选、整合等。

可以让学生自主提出问题,再由整个小组讨论并给出解决方案。

2. 营造多样化学习环境小学生的注意力持久性有限,因此教师在给学生提供信息技术学习环境时要注意吸引学生的兴趣,让学生产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以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例如,教师可以采用多媒体教学或跨学科教学方式进行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让学生更加积极地参与到学习中去。

3. 提供个性化的学习体验小学生有着不同的学习风格和学习能力,因此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不同需求和特点,提供个性化的学习体验。

例如,教师可为学生设置个性化的学习任务,让学生可以自主选择学习方式和学习内容,以达到最佳学习效果。

二、学习过程设计在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的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学习过程设计极其重要,对此,教师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1. 小组合作学习小学生的协作能力和交往能力还不太成熟,因此教师可以为学生设置合适的小组,让他们以合作的方式进行学习,提高小学生的协作能力。

浅谈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的小学信息技术教学

浅谈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的小学信息技术教学

浅谈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的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信息技术是现代社会重要的核心素养之一,对于小学生来说,掌握基础的信息技术知识和技能将使他们更好地适应信息社会的发展需求。

然而,传统的教学方法往往注重知识的灌输,缺乏学生的主动参与和思维能力的培养。

而建构主义理论强调学习是一个主动的、建构的过程,以学生的问题导向和合作为核心,因此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运用建构主义理论指导,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并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建构主义理论的基本原则建构主义理论是由瑞士教育家皮亚杰和美国教育家杜威等人提出并发展起来的一种教育理论。

它认为学习是个体通过思维和活动的相互作用来建构知识和理解的过程。

建构主义的基本原则包括。

1.学习应是问题导向的。

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是提高学习效果的关键,问题导向的学习能够从学生的实际需求出发,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动力。

2.学习应是社交性的。

学生在与他人的合作交流中,可以通过讨论、分享和反思等方式进一步促进知识的建构和理解。

3.学习应是探索性的。

通过对自然和社会现象的观察和实践,学生能够主动探索问题的源头,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并拓宽视野。

二、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的小学信息技术教学策略1.设计有挑战性的课题。

在课堂设计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年龄和认知能力,设计一些有挑战性的课题,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和思考。

例如,让学生合作完成一个小型网站的设计,要求他们掌握基本的网页设计知识和技能。

2.鼓励合作学习。

小学生的社交需求强烈,教师应鼓励学生在小组中合作学习,通过互动和讨论来共同解决问题。

例如,教师可以将学生分成小组,要求每个小组设计和制作一个交互式故事书,学生可以在小组中共同完成故事创作和技术操作。

3.提供真实的学习环境。

教师可以为学生创造一个真实的学习环境,让他们在模拟的情境中通过实践和探究来学习信息技术。

例如,在一个模拟的实验室中,学生可以动手操作计算机,熟悉常用的操作系统和软件。

建构主义理论下的利用信息技术进行生物教学

建构主义理论下的利用信息技术进行生物教学

建构主义理论下的利用信息技术进行生物教学建构主义理论是一种认为学习是主动的、个体内部建构的过程的教育理论。

根据建构主义理论,在生物教学中利用信息技术,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资源和交互机会,促进他们主动构建知识的过程,并加强他们对生物概念和现象的理解。

本文将探讨在建构主义理论下利用信息技术进行生物教学的方法和优势。

在生物教学中利用信息技术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资源。

通过使用电子书籍、教育软件和在线资源,学生可以获得丰富多样的知识材料,包括文本、图像、视频和动画等。

这些多媒体资源可以使学生更加直观地理解和感知生物概念和现象,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

利用信息技术可以为学生创造更多的交互机会。

通过使用电子教具和模拟软件,学生可以进行虚拟实验和模拟操作,亲身体验生物实验的过程。

这种互动性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对生物知识的掌握和理解。

在建构主义理论下,学生可以利用信息技术进行协作学习。

通过使用在线协作工具和教育平台,学生可以与同学和老师进行实时的讨论和合作,共同构建知识。

这种协作学习可以激发学生的思维和创造力,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

利用信息技术还可以提供个性化的学习支持。

通过使用学习管理系统和自适应学习软件,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需求和进展进行个性化学习。

这种个性化学习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生物知识,提高学习效果。

在使用信息技术进行生物教学时,教师应该担负起指导和引导的角色。

教师可以通过策划和设计学习活动,为学生提供学习的目标和方向。

教师还应该及时反馈学生的学习成果,帮助他们纠正错误和深化理解。

利用信息技术进行生物教学可以使学生更加主动参与和建构知识的过程。

通过提供多样化的学习资源和交互机会,促进学生的学习效果。

个性化的学习支持和协作学习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

在建构主义理论下,教师可以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来提升生物教学的效果。

建构主义理论在信息技术课程上的应用

建构主义理论在信息技术课程上的应用

建构主义理论在信息技术课程上的应用建构主义理论是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来兴起的一种认知理论,认为学习是一个主动的、个体建构的、社会情境化的过程。

建构主义理论主张学生应该通过解决问题和合作学习的方式建构新的知识,发展出创造性和批判性的思维。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建构主义理论在教育领域的应用也变得越来越广泛。

本文将探讨建构主义理论在信息技术课程上的应用,并提出一些教学实践的建议。

建构主义理论强调学生主动地建构知识。

在信息技术课程中,教师可以设计具有一定挑战性的问题或项目,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探索、发现和构建新的知识。

教师可以提出一个实际的信息技术应用场景,要求学生设计一个创新的解决方案,并通过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方式完成项目。

这种教学方式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培养其创造性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建构主义理论注重学生在社会情境中的学习。

在信息技术课程中,教师可以引入真实的案例和行业实践,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模仿来学习和建构知识。

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让他们共同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通过交流和合作来建构知识。

这种教学方式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提高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建构主义理论在信息技术课程中的应用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问题解决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在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通过设计具有挑战性的问题或项目、引入真实的案例和行业实践、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以及设计与实际应用相关的项目或任务等方式来落实建构主义理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在信息技术领域的创新能力和实际应用能力。

希望随着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建构主义理论在信息技术课程中的应用能够得到更好地发展。

浅谈信息化教学的模式是以建构主义理论为指导的教学设计.doc

浅谈信息化教学的模式是以建构主义理论为指导的教学设计.doc

浅谈信息化教学的模式是以建构主义理论为指导的教学设计浅谈信息化教学的模式是以建构主义理论为指导的教学设计信息化教学模式是以建构主义理论为指导的教学设计。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环境包含四大要素,即:“情境”是教学设计的最重要内容之一,情境必须有利于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意义建构;“协作”与“会话”是学习过程中人际和人机之间的交流,协作发生在学习过程的始终,学习小组的成员之间必须通过会话协商共同完成学习任务;“意义建构”靠学生自觉、主动去完成,强调以学生为中心。

信息化的教学模式可以描述为:以学生为中心,学习者在教师创设的情境、协作与会话等学习环境中充分发挥自身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对当前所学的知识进行意义建构并用所学解决实际问题。

信息化教学模式中教学过程四要素的关系都发生了转变。

教师由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转变为学生主动信息的帮助者、促进者;学生由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知识的灌输对象转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信息所携带的知识不再是教师传授的内容,而是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对象(客体);教学过程由讲解说明的进程转变为通过情景创设、问题探究、协商学习、意义建构等以学生为主体的过程;媒体作用也由作为教师讲解的演示工具转变为学生主动学习、协作式探索、意义建构、解决实际问题的认知工具,学生用此来查询资料、搜索信息、进行协作学习和会话交流。

2信息化教学模式的设计原则(1)、明确以学生为中心。

包括:在学习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让学生有各种机会在不同的情境下去应用他们所学的知识(将知识“外化”);让学生能根据自身行动的反馈信息来形成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案(实现自我反馈)-(2)、强调情境对信息化教学的重要作用。

学习总是与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即情境)相联系。

在实际情况下(如创设多媒体教学情境等)进行学习,可以使学生利用自己原有认知结构中的有关经验,去赋予新知识以某种意义。

(3)、强调协作学习的关键作用。

建构主义下的信息化教学的浅议

建构主义下的信息化教学的浅议

建构主义下的信息化教学的浅议学习理论是心理学的一门分支学科,是对学习规律和学习条件的系统论述,它要紧研究人类的行为特点和认知心理进程。

教学进程是解决如何教的问题,它与学习理论是彼此依托的,学习理论组成了教学理论的基础,它为教育者提供了发觉一样教学原理的最切实的起点。

自从1959年美国IBM公司研制成功第一个CAI系统,从而宣告人类开始进入了运算机教育应历时期以来,自行为主义、认知学习理论在必然的历史时期指导了教学,但最适合、最切实的是80年代末至今的建构主义,为现今信息化教学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专门是随着多媒体运算机和互联网教育应用的飞速进展,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正愈来愈显示出其壮大的生命力,并活着界范围内日趋受到重视,学习并研究一些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同时开展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教学实践,将对咱们实施以德育为核心,以培育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养教育,推动教育教学改革具有踊跃的增进作用。

我校今几年来,踊跃探讨、开展信息化教学,下面对建构主义在教学中的指导作用浅谈几点观点,请斧正!一、用建构主义武装教育者头脑世纪飞越,教育者头脑必将随着跨越而进展。

改变教育者应试教育的头脑,必需用建构主义进行革命。

建构主义内容很丰硕,但其核心只用一句话就能够够归纳: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讨、主动发觉和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

而不是像传统教学那样,以教师为中心,教学进程只是把知识从教师头脑中传送到学生的笔记本上。

以学生为中心,强调的是“学”,以教师为中心,强调的是“教”。

这正是两种教育思想,教学观念最全然的不合点,由此而进展出两种对立的学习理论、教学理论和教学设计理论。

教育者必需改革传统思想观念,站在时期最前沿。

改革教育者传统观念,为信息化教育的实施提供了最全然的保证!二、师生角色转换是信息化教学的关键教师是学生建构知识的忠实支持者。

教师的作用从传统的传递知识的权威转变成学生学习的辅导者,成为学生学习的高级伙伴和合作者。

建构主义理论下的利用信息技术进行生物教学

建构主义理论下的利用信息技术进行生物教学

建构主义理论下的利用信息技术进行生物教学建构主义是一种教育理论,强调学习者通过活动和互动来建构自己的知识。

在生物教学中,利用信息技术为学生创造丰富的学习环境和体验,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他们的学习动机,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

本文将从建构主义理论的角度出发,探讨利用信息技术进行生物教学的重要性和具体方法。

我们来了解一下建构主义理论。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个体通过与周围环境的互动,将已有的知识与新的信息整合,形成自己的理解和认识。

这种互动可以是个体与环境、个体与他人之间的互动,也可以是在个体内部进行的思维活动。

建构主义强调学习是一种积极的、主动的、富有探索性的活动,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不仅仅是接受信息,更重要的是通过互动和探索来建构知识。

在生物教学中,利用信息技术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和互动环境,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他们的学习动机。

信息技术可以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多媒体学习资源,如动画、视频、模拟实验等,使学生能够更直观地感受生物现象和过程,深化对生物知识的理解。

通过信息技术,学生可以与他人分享自己的学习成果,交流学习心得,从而形成更加丰富和多样化的学习互动,有助于促进学生的知识建构。

利用信息技术进行生物教学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信息技术可以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学习支持和反馈。

通过智能化的学习系统,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和需求,为其提供个性化的学习内容和任务,帮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学习潜能。

信息技术还可以为教师提供实时的学生学习数据和反馈信息,帮助教师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效果。

具体而言,信息技术在生物教学中的应用可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利用多媒体教学资源。

信息技术可以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多媒体教学资源,如动画、视频、模拟实验等,帮助学生更加直观地感受生物现象和过程。

通过观看生物现象的动画或视频,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生物学原理和规律,增强对生物知识的理解。

2. 利用虚拟实验平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电化教育研究 2002年第1期(总第105期)电教理论探讨论文编号 1003-1553(2002)01-0019-05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的信息化教育张 屹1, 祝智庭2(1.华东师范大学教育信息技术系,上海 200062;2.华东师范大学教育信息网络中心,上海 200062)[摘要]本文在结构—建构论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指导下,提出了信息化教育的教学模式及其与传统教学模式的区别,进而探讨了信息化教育的若干教学方法:活动法、发现法和同伴影响法。

[关键词]建构主义;信息化教育;模式[中图分类号]G 40-057 [文献标识码]A一、引 言信息化教育的概念是从90年代伴随着信息高速公路的出现而提出来的。

它指全面深入地运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来促进教育改革和教育发展的一种全新的教育形态,它是建构主义理论与先进的技术(如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通信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相结合的产物。

运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形成全新的教学模式,促进教学内容与方法的变革和实现教育信息化,迎接正在到来的信息社会对于教育的挑战,已经成为当今教育的必然选择。

本文首先对建构主义理论做简单介绍,然后阐明在建构主义指导下的信息化教育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

二、建构主义理论概述1.结构—建构论建构主义(con structivis m )也称为结构主义,它是由瑞士学者让・皮亚杰(J .P iaget )最早提出来的。

皮亚杰认为智慧本质上是一种对环境的适应,智慧的适应是一种能动的适应。

一定的刺激只有被主体同化于认知结构之中,主体才能做出反应。

因此从功能上说,智慧是一种高级的能动适应;从结构上说,智慧本质上就是一系列不同层次的认知结构的发展和构造。

认知结构的功能(适应环境的功能)不变性和认知结构的结构可变性是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的两个立论基础。

功能不变性的最基本含义是“适应”的本质不变,皮亚杰提出了完整的同化—顺化学说以阐明适应的过程。

同化是指个体把外界刺激所提供的信息整合到自己原有的认知结构中;顺化是指原有的认知结构无法同化新环境提供的信息时所引起的个体认知结构发生重组和改造。

可见,同化是认知结构数量的扩充,而顺化则是认知结构性质的改变。

保持同化与顺化的动态平衡,才能实现主体与环境的良好适应。

即当个体能用现有的认知结构去同化环境信息时,他处于一种平衡的认知状态,而当个体原有的认知结构无法同化新刺激时,平衡即被破坏。

而顺应(修改或创造新结构)就是寻找新的平衡的过程。

在“平衡—不平衡—平衡”的动态循环中,个体的认知结构为了“适应”的不变性而逐步建构起来。

总之,主体的一切认识都离不开认知结构的同化与顺化功能,它们是“外物同化于认知结构”(同化于己)与“认知结构顺化于外物”(顺化外物)这两个对立统一过程的产物。

认知结构产生的源泉是主、客体的相互作用的活动,在相互作用的活动中蕴涵着双向建构,即环91境信息内化以形成认知结构(内化建构),同时,已形成或正在形成的认知结构运用于环境以改造环境(外化建构)。

换言之,内化建构本身体现了个体对环境信息的顺化,而对外化建构来说,个体此时把认知结构运用于外物,使客体纳入于主体认知结构之中,不断运用主体在先已内化的认知结构改造客体或环境,这一过程自然体现着同化作用。

基于这种双向建构学说,皮亚杰认为儿童关于现实的概念,不是一种“发现”而是一种“发明”。

换言之,概念(如空间、时间、因果性等)不是预存于内,后天逐步显现出来,也不是预存于外,等待儿童去发现。

儿童必须自己去构造,构造就是发明。

2.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由于个体的认知发展与学习过程密切相关,因此利用建构主义可较好地发现人类学习过程的认知规律,说明学习是如何发生的,概念是如何建构的、学习环境应包含哪些因素。

下面简单介绍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

(1)学习是一种意义建构的过程人们对事物的理解与其自身的认知结构有关。

学习者在学习新的知识单元时,不是通过教师的传授而获得知识,而是通过个体对知识单元的经验解释从而将知识转变成了自已的内部表述。

知识的获得是学习个体与外部环境交互作用的结果。

外部世界的知识既可以同化到原来的认知结构中,又可以通过顺化机制改变已有的认知结构。

(2)一种协商活动的过程学习过程并非是一种机械的接受过程。

在知识的传递过程中,学习者是一个极活跃的因素。

知识的传递者不仅肩负着“传”的使命,还肩负着调动学习者积极性的使命。

对于学习者的许多开放着的知识结构链,教师要能让其中最适合追加新的知识单元的链活动起来,这样才能确保新的知识单元被建构到原有的知识结构中,形成一个新的开放的结构。

学习的发展是依靠人的原有的认知结构。

由于每一个学习者都有自己的认知结构,对现实世界都有自己的经验解释,因而不同的学习者对知识的理解会不完全一样,从而导致了有的学习者在学习中所获得的信息与真实世界不相吻合。

此时,只有通过社会“协商”和时间的磨合才可能达成共识。

既然学习者对于外部世界的理解可以是各异的,教学评价应该侧重于学生的认知过程,而不是学习结果。

(3)学习是一种真实情境的体验学习发生的最佳情境(con tex t)不应是简单抽象的,相反,只有在真实世界的情境中才能使学习变得更为有效。

学习的目的不仅仅是要让学生懂得某些知识,而且还要让学生能真正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现实世界中的问题。

在一些真实的情境中,学习者如何运用自身的知识结构解决实际问题,是衡量学习是否成功的关键。

如果学生在学校教学中对知识记得很“熟”,却不能用它来解决现实生活中的某些具体问题,这种学习只做到了单向的内化建构,而忽视了逆向的外化于物,这显然是一种无效的学习。

基于以上的理论指导,我们可以得到信息化教育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

三、信息化教育的教学模式教学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教育观念、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指导下的教学过程的稳定结构形式。

在一般的教学过程中包含教师、学生、教科书和媒体等四个因素,这四个要素相互关联、相互作用所形成的稳定的结构形式便称为教学模式。

传统的教学模式是以教师为中心。

教师利用教科书运用讲授、板书及其他的教学媒体作为教学手段与方法向学生传授知识;学生则像海绵吸水般被动地接受教师传递的知识。

在这种模式中,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中心,是知识的传播者和灌输者;学生处于被支配地位,是外界刺激被动的接受者和灌输对象;教科书是学习内容的载体;教学媒体则是教师向学生灌输的方法与手段。

新的媒体的介入使“书灌”变成了“电灌”,并没有引起教学模式的重大变革。

那么在建构主义指导下的信息化教育的教学模式又是怎样的呢?建构主义提倡在教师指导下的、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

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认知结构的主动建构者,而不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被灌输对象;教师是意义建构的帮助者、引导者与促进者,而不是知识的传输者与灌输者。

这样我们就可以把学生、教师、教学信息、学习环境作为信息化教育教学模式的四个要素,这四个因素相互作用、相互联系成为稳定的信息化教育的教学模式结构,如下图所示:02信息化教育的教学模式图信息化教育的教学模式可描述为:以学生为中心,学习者在教师创设的情境、协作与会话等学习环境中充分发挥自身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对当前所学的知识进行意义建构并用其所学解决实际问题。

在这种模式中,学生是知识的主动建构者和运用者;教师是教学过程的指导者与组织者,意义建构的促进者和帮助者;信息所携带的知识不再是教师传授的内容,而是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对象(客体);学习环境包括“情境”、“协作”、“会话”等要素。

情境必须有利于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意义建构;协作发生在学习过程的始终;学习小组的成员之间必须通过会话协商共同完成学习任务。

在这种模式中,媒体不仅用来帮助教师进行众体教学(如呈现教学信息),而且用来帮助学生查询资料、搜索信息、进行协作学习和会话交流,即作为学生主动学习、协作式探索、意义建构、解决实际问题的认知工具。

教师和学生是互动关系,教师给予学生引导和帮助,同样教师可在教学过程中吸收到许多新的信息,正所谓教学相长。

这符合后现代主义教育观,即过去是晚辈向长辈学习,现在是同辈间相互学习,将来是长辈向晚辈学习。

建构主义指导下的信息化教学模式与传统的教学模式的区别如下表所示:信息化教学模式与传统的教学模式的比较传统的教学模式信息化教学模式教学目标课程从局部开始,强调基本技能。

课程从整体入手展开至部分,强调大概念。

教学内容严格忠实于固定的教材。

追踪学生的问题和兴趣。

教学资源材料主要来源于课本和手册。

原始的信息和可被操纵的材料。

教学信息为学生准备妥当、包装精良。

由学习者自己去发现、分析和处理。

教学过程学习是重复的过程。

学习是交互式的,建构在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上。

教学方法教师向学生传递信息,学生是知识的接受者。

教师与学生对话,帮助学生建构知识。

教师角色指示者、专家和权威。

发问者、引导者、帮助者,促进者、协商者、谈判者。

学生角色学生主要是独自学习。

学生与小组成员一起学。

教学评价通过测验、正确答案来评价学生,强调结果。

评价主要采取定量分析的方法。

既通过测验也通过学生的作品、实验报告和观点,过程和结果一样重要。

评价采用定量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

知识状态知识是静态的。

知识是动态的,随着我们的经验而改变。

四、信息化教育的教学方法在信息化教育的教学模式下,遵循建构主义的理论,目前已经开发出以下几种教学方法。

1.活动法皮亚杰认为智慧来源于动作,活动是连接主、客体的桥梁。

在教学过程中实施活动原则,就应该放手让儿童自己去动手、动脑探索外物,使他们获得丰富的经验,通过经验的抽象和反省的抽象,逐步形成、发展自己的认知结构。

这就像织网,活动愈多,则经纬交错愈缜密,认知结构同化外来信息的功能就愈强。

・虚拟实验室虚拟实验室(V irtual L abo rato ry),实际上是利用虚拟现实技术仿真或虚构某些情境,供学生观察、操纵、建构其中的对象,使他们获得体验或有所发现。

如有一个名叫“电子工作台”(E lectron ic W o rkbench,E W B)的软件系统允许学习者利用它提供的元件构造各种模拟电路和数字电路,并能动态地测试电路的性能。

另一个名叫“虚拟青蛙”的解剖实验室,学生可以做非常逼真的青蛙解剖实验,可“剥”开青蛙的皮肤和肌肉观察骨骼,还可“解剖”眼睛和大脑了解其内部构造。

再如:由美国科学探索网络开发的学习化学酸碱度知识的“PH酸碱度”(.sg sln phfacto r ph0.h tm l)是网上虚拟实验室。

学习者在良好的网络学习环境里通过各种实验活动学习酸碱度知识,丰富化学的认知结构。

12虚拟实验室既符合皮亚杰“把实验室搬到课堂中去”的设想与实践,又符合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关于“学习是一种真实情境的体验”的观点。

・教学模拟法教学模拟(In structi onal Si m u lati on s)是利用计算机建模和仿真技术来表现某些系统的结构和动态,为学生提供一种可供他们体验和观测的环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