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道德与法治教学的三点策略
初中道德与法治有效教学策略
初中道德与法治有效教学策略在初中阶段,道德与法治教育对于培养学生的道德素养、法治观念和社会责任感具有重要意义。
为了提高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效果,以下是有效教学策略的具体内容,旨在为教师提供专业、准确、有见地的建议。
一、明确教学目标,注重课程整合1. 确立教学目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明确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目标,包括培养学生的道德素养、法治观念、社会责任感等。
同时,要将课程目标与学生的实际需求相结合,确保教学内容的针对性和实用性。
2. 课程整合:将道德与法治课程与其他学科进行整合,如语文、历史、地理等,以提高课程的综合性。
通过跨学科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在多个维度上理解道德与法治知识,增强教学效果。
二、创新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兴趣1. 情境教学: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感受道德与法治的重要性。
例如,通过模拟法庭、辩论赛等形式,让学生亲身体验法治精神,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兴趣。
2. 案例教学:选取具有代表性的案例,引导学生分析案例中的道德与法治问题,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判断力。
同时,鼓励学生从案例中汲取经验教训,提高道德素养。
3. 小组合作:将学生分成小组,进行合作学习。
小组成员共同探讨道德与法治问题,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4. 多媒体教学:利用多媒体技术,如视频、图片等,丰富教学内容,提高教学直观性。
同时,通过多媒体展示道德与法治的实际案例,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
三、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实施差异化教学1. 了解学生需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
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在道德与法治课程中受益。
2. 分层次教学: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实施差异化教学。
对于基础较好的学生,可以适当提高教学难度,引导他们深入研究道德与法治问题;对于基础较弱的学生,要加强基础知识的学习,确保他们能够掌握基本的道德与法治知识。
3. 个别辅导: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进行个别辅导。
提升中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
提升中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变革,中小学道德与法治课教学显得尤为重要。
道德与法治课不仅是培养学生良好品德和法治观念的基础,更是提升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关键一环。
提升中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成为当务之急。
本文将探讨一些提升中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希望能对教育者有所帮助。
一、建立良好的教学氛围良好的教学氛围是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基础,教师应该注重营造积极向上的课堂氛围。
教师应该为学生树立榜样,言传身教,做一个品德高尚,法治观念明确的人。
教师应该积极引导学生参与课堂讨论,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看法,让学生在交流中感受法治的力量和道德的重要性。
教师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鼓励学生共同解决问题,共同提高道德修养和法治意识。
二、注重案例分析和实践教学在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案例分析和实践教学是不可或缺的环节。
通过案例分析,学生能够深入理解法律条文和法治精神,通过分析真实案例,学生能够在实践中理解道德的内涵和重要性。
教师应该引导学生重点关注法律条文中涉案的具体情况,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感受法治的力量和道德的温度。
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到法院等司法机关进行实地教学,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法治的庄严和神圣,增强法治观念。
三、注重道德与法治教育的艺术性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并非只是灌输知识,更应该注重教育的艺术性。
教师在教学中应该突出道德与法治教育的人文关怀和情感关怀,注重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引导学生通过情感共鸣进一步理解道德的内涵和法治的重要性。
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善于运用故事、诗词等形式,让学生通过具体的情节和生动的形象来感受道德和法治的力量,使道德与法治观念深入学生心灵,激起学生对道德与法治的浓厚兴趣。
四、注重多元化教学手段在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注重多元化的教学手段,不断丰富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
教师可以通过现代化技术手段,如多媒体教学、互联网教学等,让学生在视听的刺激下更好地理解道德与法治的内涵。
提升中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
提升中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中小学道德与法治课是学生在学校学习的基础课程之一,是培养学生良好品德和法治观念的重要途径。
当前的中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存在一些问题,比如教学内容过于抽象、学生参与度不高、教学方法单一等。
为了提升中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需要采取一系列针对性的策略和措施。
本文将针对这一问题,提出如下的策略。
一、丰富教学内容,提升课程吸引力当前的中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内容过于抽象,与学生的实际生活联系不够紧密,导致学生对课程的学习兴趣不高。
需要通过丰富教学内容,提升课程吸引力。
可以在课程中加入一些具体的案例、故事或者相关的视频资料,让学生通过这些具体的例子来理解道德与法治的重要性,从而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开展多种形式的课堂教学活动传统的课堂教学活动形式单一,主要是教师讲解、学生听讲和课后作业。
这种教学形式容易使学生产生厌倦情绪,从而降低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需要开展多种形式的课堂教学活动,比如小组讨论、角色扮演、案例分析等,让学生在交流讨论中主动参与,增加课堂互动性,提高学习兴趣。
三、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中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重点应该是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而不仅仅是知识传授。
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比如进行实地调研、社区服务活动、模拟法庭等。
通过这些实践活动,学生可以将课堂所学的知识进行实际运用,从而提高学习效果。
四、加强与家长的沟通与合作家庭是孩子道德与法治观念的第一课堂,加强与家长的沟通与合作对于提升中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十分重要。
学校可以定期举办家长会,介绍课程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增强家长对道德与法治课程的重视,使家长能够在家庭教育中积极配合学校的教育工作。
五、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教师是中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的主体,其教学水平和教学能力直接关系到教学效果的好坏。
学校需要加强对中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师的培训和引导,提高他们的教学水平和能力。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优化策略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优化策略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优化策略,需要从课程内容的整合与更新、教学方法的创
新和教师的专业发展三个方向展开优化。
需要对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内容进行整合与更新。
在当前社会背景下,面临着新的道德
与法治问题,如网络敲诈、网络欺凌等,这些问题需要纳入到课程内容中,以让学生了解
和认识这些现实问题,并培养学生的道德判断和法治意识。
还可以通过案例和典型人物来
传递道德与法治的教育,使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接受。
课程内容的更新和整合可以与多学科
的特点结合,如历史、政治等课程的内容,以形成多维度的教育效果。
需要创新教学方法,增强学生的参与性和实践性。
传统的道德与法治课堂往往是教师
单向讲授,学生被动接受,容易导致学生的兴趣和动力不高。
可以引入互动式的教学方法,如小组讨论、案例分析等,让学生参与积极思考和交流。
可以通过模拟法庭、模拟法规制
定等实践活动来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理解力,让他们在实际操作中学会运用道德和法治
知识解决问题。
需要加强教师的专业发展,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和素养。
教师作为课堂的主导者和引
导者,其专业能力和知识面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效果。
教师需要不断学习和更新自己的专
业知识,了解社会发展和法律法规的最新动态,以提高教学的深度和广度。
教师还可以通
过与行业专家的合作、参与研讨会和教学指导等方式来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和素养。
教师
的专业发展不仅能够提升教学水平,也能够为学生提供更好的教育资源和引领。
浅谈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三个环节”的优化
浅谈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三个环节”的优化中图分类号:G688.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ISSN1672-2051(2020)12-043-01进入新时代,教学理念也发生了新变化。
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再也不是死记硬背的死知识,而是鲜活的和学生的成长以及社会紧密联系的学科,教材灵活,内容丰富,这要求教师在组织教学时,必须紧扣课标,结合学情,优化教学环节,不断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一、优化导入环节,激发兴趣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一堂课的“导入”尤为重要。
初中生处于由儿童向青年过渡的关键期,心理动机相对复杂,如果教师沿用老掉牙的“上节课我们讲了……,这节课我们要讲……。
”这样的方式导入,可能很难达到如孟子所说“求其放心”的目的。
所以,在课堂教学中如能抓住导入新课这一环节,一开始就把学生牢牢吸引住,先声夺人,则会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1、用材料导入。
一个寓言故事、一篇文章、一部电影、一首歌曲、一则笑话都可以成为绝好的材料,经过处理加工、去粗存精,并赋予材料以新的生命力和针对性,为我所用。
以其形式新颖、语言幽默和形象生动的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情趣。
2、用疑点导入。
疑点、矛盾、问题是思维的“启发剂”,可以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高涨的学习热情,使探究新知识的认知活动变成学生的心理需求,并能让学生从思想上明辨是非,摆正观点。
3、热点导入。
热点之所以“热”,一是因为它是新发生的重大事件,具有很强的时效性,二是由于它是大是大非、鱼龙混杂、令社会关注的必须澄清的一些问题,以它创设情境导入新课较易引起学生兴趣,体现思想品德课的时效性和理论联系实际的学科特色。
二、优化问题情境环节,激活学生思维疑问是思维的火种,思维以疑问为起点,有疑问才有思维,经过思维才能解疑,有所进取。
因此优化问题情境,为学生创设敢想敢问的环境,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激活学生思维也就显得十分重要。
第一,创设和谐气氛,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如果教师总是以“严厉、高高在上”的形象出现在学生面前,有的同学因为害怕回答错问题受到教师的责备,而不敢举手发言,更别提提出自己新的观点和想法了。
新课改背景下优化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的策略
新课改背景下优化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的策略随着新课改的推进,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在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和价值观培育方面都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如何优化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成为当前教育界亟待解决的问题。
本文将就此问题展开探讨,提出一些策略与建议。
一、强化实践教学随着新课改的推进,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意识。
在优化课堂教学时,应该注重实践教学的开展。
可以在教学中增加案例分析、社会实践访谈、模拟法庭审判等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道德与法治的力量,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法律意识。
二、注重情感教育新课改要求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注重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在课堂教学中,可以通过影视欣赏、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方式,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热点、人文情感,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情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
三、践行综合素养教育新课改强调素质教育,要求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
在课堂教学中,应该注重发展学生的学科思维、情感态度、社会实践等多方面能力,帮助学生形成全面素养的人格。
四、注重探究式学习新课改要求让学生成为主体,通过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发展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可以采用项目驱动、探究式学习等方式,让学生通过问题解决和实践探究,培养他们的探究精神和创新意识。
五、注重与时代接轨新课改要求与时代接轨,使教学内容贴近学生的生活和成长环境。
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可以引入一些热点问题、案例分析,让学生关注社会现实,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批判意识。
六、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新课改对教师的专业发展提出更高的要求。
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应该加强对教师的培训与研讨,鼓励教师积极参与教育教学研究,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学水平。
七、加强家校合作新课改要求学校、家庭和社会共同培养学生,形成合力。
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应该加强家校合作,促进教育资源的共享,形成教育共同体,共同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法治素养。
新课标下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策略
新课标下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策略随着新课标的实施,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将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法治意识,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和健康的行为习惯。
通过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学生将更加深刻地理解社会规则和法律法规,具备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做一个有担当、有责任心的公民。
下面我们就来探讨一下新课标下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的策略。
一、注重实践教学在新课标下,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将更加注重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可以通过案例分析、角色扮演、游戏互动等形式,让学生亲身体验在不同情境下如何正确处理道德和法治问题。
教师可以设计一些小组讨论的活动,让学生们根据实际案例进行讨论,并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通过这样的实践教学,学生们不仅可以更好地理解道德和法治的重要性,也能够培养学生们的判断力、决策力和团队合作意识。
二、强化案例分析三、注重生活化教学四、加强情感教育在新课标下,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将更加注重情感教育。
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注重激发学生的情感,让学生在情感上与道德和法治建立更为紧密的联系。
教师可以通过温情的言语、感人的讲述、真挚的情感,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增强他们对道德和法治的认同感和投入感。
教师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同理心、善良心,让学生在情感上对他人有所关怀和理解,形成积极向上的心态和健康的心理品质。
五、注重引导方法在新课标下,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将更加注重引导方法。
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注重引导学生,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分析,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和自主探究。
教师可以通过提出问题、引导讨论、提供学习资源等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增强他们对道德和法治的理解和认识。
教师还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励他们积极参与,增强他们对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学习热情和自觉性。
六、注重评价监控在新课标下,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将更加注重评价监控。
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注重对学生学习情况的评价和监控,及时发现学生的不足和问题。
教师可以通过课堂练习、小组活动、个人表现等方式,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和分析,及时发现学生的学习困难和问题,提供有效的帮助和支持。
道德与法治课堂调动学生的10个策略
道德与法治课堂调动学生的10个策略道德与法治课程是中小学教育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旨在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念和法治意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然而,在实际教学中,如何有效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道德与法治课堂更具吸引力和实效性,是每位教师都需要深思的问题。
本文将从十个方面探讨如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升道德与法治课堂的教学质量。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教师可以通过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将道德与法治知识融入其中,让学生在参与中感受道德的力量和法治的庄严。
例如,可以模拟法庭审判、社区服务等场景,让学生在角色扮演中体验道德与法治的实际应用。
二、引入案例,引发思考案例教学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教师可以通过引入真实的案例,引导学生分析、讨论,从而深化对道德与法治的理解。
同时,案例的引入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
三、互动讨论,激活思维教师应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通过小组讨论、辩论等形式,让学生在交流中碰撞思想,拓宽视野,提升对道德与法治问题的认识。
四、融入生活,贴近实际道德与法治知识与生活息息相关,教师应将课堂内容与学生生活紧密结合起来,让学生在生活中感知、体验、实践道德与法治。
例如,可以结合时事热点、校园生活等— 1 —话题,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现象,思考道德法治问题。
五、创新教学方式,寓教于乐教师可以尝试采用多种教学方式,如游戏化教学、故事化教学等,使道德与法治课堂更加生动有趣。
通过寓教于乐的方式,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道德与法治知识,提高学习效果。
六、关注个体差异,因材施教每个学生的道德法治水平、兴趣爱好和学习能力都有所不同,教师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
对于不同层次的学生,可以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和策略,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上有所收获。
七、利用多媒体技术,丰富教学资源现代多媒体技术为道德与法治教学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和手段。
教师可以利用视频、音频、图片等多媒体素材,直观地展示道德法治知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中进行法制教育的策略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中进行法制教育的策略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旨在培养学生正确的法制观念和法治思维,使他们树立法律意识,懂得尊重法律、遵守法律。
然而,如何在这门课程中进行有效的法制教育成为了教师们面临的问题。
本文将讨论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中进行法制教育的策略。
一、强化法律意识的教育为了让学生了解法治的重要性,教师可以通过讲解实例、组织辩论等方式,引导学生思考法律与社会的关系。
例如,可以引导学生讨论一些社会热点事件,让他们思考背后涉及的法律问题和法律的作用。
同时,教师可以通过讲述身边的小故事,激发学生对法律的兴趣,增强他们的法律意识。
二、开展模拟法庭活动模拟法庭活动可以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法律的权威和庄严,增强他们对法律的敬畏之心。
教师可以将学生分为检察官、律师、被告等角色,模拟真实的法庭审判流程,让学生亲身经历法庭的各个环节。
这样的活动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对法律程序的理解,还能培养他们的辩论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三、运用案例教学法案例教学法是一种生动、灵活的教学方式,可以帮助学生将抽象的法律概念与实际情境相结合。
教师可以选取一些生活中的案例,让学生进行讨论和分析。
通过分析案例,学生能够更深入地了解法律的原则和规则,并能够运用这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同时,案例教学法还能激发学生的思维,培养他们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组织参观法院等法律机构组织学生到法院等法律机构参观,可以让学生近距离感受法律的运行和实施过程。
学生可以观察庭审过程,了解法官、检察官、律师等职业的工作环境和角色。
同时,学生还能亲身体验法律对社会的约束力和效果。
这样的参观活动能够让学生真实感受到法律的重要性和权威性,加深他们对法律的认识和理解。
五、开展法制教育主题班会在班会中,教师可以以法制教育为主题,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和交流,让他们分享对法律的认识和体会。
教师可以提前准备一些相关问题,引导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从而激发学生对法治的思考。
此外,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让他们在模拟情境中体验法制的意义和作用。
《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的优化策略分析
《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的优化策略分析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道德与法治教育也变得越来越重要。
道德教育是培养学生健全人格和良好社会行为规范的基础,而法治教育是培养学生遵守法律、尊重法律、依法行事的基础。
而《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的优化策略分析,就是为了更好地传授道德和法治知识,提高学生的法制观念和法治意识,培养学生正确的道德观念和法治素养。
一、利用案例教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的优化策略之一是利用案例教学。
案例教学是一种情境教学法,是通过教学案例进行教学。
在道德与法治教育中,可以通过真实案例来引导学生思考,让学生更好地理解道德与法治知识的重要性。
教师可以选取一些有代表性的案例,例如社会新闻、法院判决等,让学生通过分析案例来思考其中的道德和法律问题,引导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进行道德和法治思考,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和法治意识。
二、情境模拟教学情境模拟教学是一种让学生置身于特定情景中,通过模拟情景,使学生参与其中、体验从而达到教学目的的教学方法。
在道德与法治教育中,可以利用情境模拟教学来让学生在学校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遇到的一些道德和法治问题进行模拟,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体验和思考,让学生在体验中感悟道德与法治的重要性,从而达到提高学生道德素养和法治意识的目的。
三、开展法治教育活动《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的优化策略之一是在课堂教学之外,开展法治教育活动。
可以组织学校法治知识竞赛、法治知识讲座、参观法院、交通安全知识宣传活动等,通过多种形式和途径让学生了解法律法规,增强对法治的认识和理解。
这些活动能够丰富学生的法治知识,提高学生对法治的兴趣,激发学生对法治学习的热情,从而促进学生法治素养和道德观念的提升。
四、融入校园实际在《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还可以通过融入校园实际来优化教学策略。
教师可以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组织学生开展道德实践活动,例如志愿者活动、争做文明小卫士、讲解纪律等,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体验道德与法治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和社会责任感,促进学生的道德素养和法治观念的提升。
新课改下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策略
新课改下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策略随着新课程标准的实施,初中道德与法治教育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如何有效地开展道德与法治教学,让学生真正懂得道德规范和法律知识,成为了每个中学教师都需要思考的问题。
本文将从学校实际出发,结合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探讨新课改下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的策略。
一、注重情境化教学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学要尽可能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通过情境化的教学来理解道德规范和法律知识。
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案例分析、角色扮演等方式,让学生们在具体情境中体会道德和法律的重要性。
通过课堂剧的形式,让学生扮演不同的角色,讨论在具体情境中应该如何正确行使自己的权利和义务,达到情感教育和法治教育相结合的效果。
二、多角度引导思考在新课改下,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是教育的重要目标。
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也需要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去思考问题。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讨论不同的伦理观、法律观,让学生从多元化的角度去理解社会规范和法律规定。
通过引导学生多角度思考,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法治意识,使他们具备独立思考和判断问题的能力。
三、与学科融合教学新课程标准强调了学科整合的理念,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也可以与其他学科进行有机融合。
在语文课上可以通过学习名人传记来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在历史课上可以通过学习历史事件引导学生了解相关的法律知识。
通过与其他学科的融合教学,可以让学生在不同学科中体会道德与法治的重要性,促进学生的综合素养的全面发展。
四、注重实践教学道德与法治教育是需要通过实践来加以巩固和传承的。
在新课改下,教师应该注重实践教学,让学生通过实际活动来体会道德与法治的力量。
可以组织学生参观法庭、公安局等法治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身感受法律的权威和社会规范的重要性。
通过实践教学,可以让学生在实际活动中获得道德和法律知识的真实体验,使教学内容更加生动和具体。
五、注重家校合作在新课改下,注重学校和家庭共同育人的理念也日益凸显。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有效教学的策略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有效教学的策略小学道德与法治课是培养学生健康人格和积极价值观的重要课程之一。
对于小学生来说,道德与法治教育是他们学习和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如何有效地教授这门课程,是每个小学教师都需要思考和处理的问题。
下面将介绍一些关于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有效教学的策略。
一、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小学生的生活经验相对简单,大多是在家庭、学校和社会中度过的。
在进行道德与法治教育时,教师应该充分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以学生的实际情况为切入点,讲述一些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道德故事和法治案例。
通过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相结合,使学生能够更加深刻地理解道德规范和法律法规的重要性,引导学生养成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习惯。
二、采用案例教学法案例教学法是一种很好的教学方式,通过具体的案例来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
对于小学道德与法治课来说,教师可以选取一些生动有趣的案例,例如班级中的一些小矛盾、小冲突,或者是学校、社会上的一些榜样事迹和不良行为,让学生通过案例进行思考和讨论,从中领悟道德与法治的原则和精神。
通过案例教学,学生可以更加直观地认识和理解道德和法律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判断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开展小型角色扮演活动小学生是一群喜欢玩耍的孩子,他们喜欢通过模仿和扮演来表达自己、认识自己。
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上,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一些小型的角色扮演活动。
组织学生扮演一些道德榜样的故事角色,或者扮演一些矛盾冲突的双方,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理解和体会道德与法治的原则和要求。
通过角色扮演活动,学生可以更加深入地体验到道德与法治的重要性,激发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四、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在当今数字化的时代,多媒体已成为教学的重要手段。
对于小学道德与法治课来说,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如图片、视频、PPT等,来向学生展示生动的道德故事和法治案例。
通过多媒体的呈现方式,可以使故事更加生动有趣,让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接受。
提升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策略
提升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策略作为小学教师,在教授道德与法治课程时,我们要善于运用一些策略来提升课堂教学的效果。
下面将介绍几种有效的策略。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道德与法治课程内容广泛,内容较为枯燥,容易让学生感到无聊。
教师可以通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学习中保持积极性。
具体可以采用以下几种方法:1.利用实例讲解:在讲授某个概念或法律条文时,可以讲述一些实际生活中的例子,让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接受。
2.利用故事、漫画、图片等素材:将有趣的故事、有意义的漫画作品、生动形象的图片等素材引入到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兴趣。
3.利用互动形式:例如采用问答、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互动形式,让学生积极参与其中,从而使学生能够更加深刻的理解和记忆所学的知识。
二、课前预习与课后复习课堂教学只是整个学习过程的一个环节,学生的实际学习效果需要通过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来进行强化。
教师可以通过以下方法来促进学生的预习与复习:1.制定预习计划:在课堂教学前,教师可以通过电子邮件或微信群等渠道,向学生发布本节课的预习任务,让学生提前预习、发现问题并反馈意见。
2.课堂笔记:教师在课堂上可以鼓励学生认真记录笔记,便于课后对所学的知识进行回顾和总结。
3.制定复习计划:教师可以针对当前学习阶段制定复习计划,让学生在不同时间段内进行复习知识点,巩固所学的内容。
三、多角度探究问题在教授道德与法治课程时,仅仅停留在理性层面上进行讲述,很难引起学生的浓厚兴趣。
因此,教师应该采用多角度进行探究问题,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并从多个角度去分析和解决问题。
例如在讲授“社会公德心”时,可以将其与“家庭美德”、“学校公德心”、“职业道德”等进行比较,让学生在比较中发现不同点,总结出其共性和特点。
四、幽默风趣地讲课对于小学生来说,他们更喜欢有趣的事物。
因此,教师在教授道德与法治课程时,可以加入一些幽默的元素,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新知识,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浅谈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有效教学策略
浅谈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有效教学策略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是落实素质教育的重要课程之一,其目的在于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法律意识,提高他们的道德素质和法制素养。
对于小学生而言,这门课程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和难度性,因此需要采取一些有效的教学策略来提高课堂效果。
一、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小学生的认知能力有限,他们更加关注实践和感性体验,因此,《道德与法治》课程应该以生动的案例和实例为主要内容,以此引导学生感知和理解法律和道德的实际应用。
教师可以通过讲解案例、游戏仿真、角色扮演等方式,将抽象的道德和法律概念转化为具体的行为规范和生活经验,让学生自然而然地感受到法律的力量和道德的价值。
二、互动性和参与性小学生具有较强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他们对于新鲜的事物和问题容易感到兴趣。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注重与学生的互动和参与,通过提问、讨论、游戏等方式,让学生主动思考和提出问题,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热情。
三、音频和视觉效果小学生以听觉和视觉印象为主,因此,在《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可以通过投影仪、视频、音频等多媒体工具,将案例、经典法律、道德故事等图文并茂地展示给学生,让学生在视觉和听觉的刺激下更加深入地理解道德和法治的内涵,增强记忆和领悟能力。
四、情感化和体验式教学小学生是感性的,因此,情感化和体验式教学对于提高课堂效果非常有助益。
教师可以通过组织扮演、课外实践、亲身体验等方式,将学生置身于实践场景中,身临其境地感受道德和法治的实际应用,培养他们的情感质素和道德修养。
五、问答式教学问答式教学是小学教育常见的教学策略,通过提出问题和建立问答环节,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解决问题,并检验学生的学习成效。
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中,问答式教学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可以激活学生的思维和注意力,提高其对于道德和法治的理解程度和记忆深度。
综上所述,《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策略应该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互动性和参与性,音频和视觉效果,情感化和体验式教学,问答式教学等方面的应用,使得学生能够在活跃、愉快的氛围中学习到知识、获得价值的提升。
“双减”及“双新”背景下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改革优化策略
“双减”及“双新”背景下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改革优化策略“双减”政策之下,基础教育教学改革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如何彻底有效解决初中生负担过重这一教育研究热点问题成为改革核心要点。
《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指出,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要高屋建瓴思考如何平衡“减负”和“增效”之间的关系,善于在提高学生道德与法治基本知识和技能基础之上,在其综合能力与初中生实际生活之间搭建桥梁,促使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内容、组织形式呈现多元化、多维度的大课程教学格局,促进初中生全面发展。
(一)质量为先,优化教学内容为减轻初中生道德与法治学习负担,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根据加德纳多元智力理论,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要树立以促进学生学科素养发展、综合能力提升的大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设计观,在单元整体设计的视角下关注全体学生多元智力潜能的开发,对每一类型的教学内容进行功能化设计,以摆脱过多的道德与法治基础知识的反复讲解、练习,真正提升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效果。
如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要在精准把握学情之后,将“教”和“学”的目标精准化变为要深思的内容,并逐一分解、细化描述性目标,结构化两维度目标,形成螺旋上升、递进相关的习作学习任务,一方面引导初中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另一方面启发学生智慧,不断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另外,要重设计,确保道德与法治内容科学化的目的。
在“双减”背景之下,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应关注教学内容的设计,突破传统“以教师中心为主”的局面,注重教学设计的多样化呈现,设计开放化课堂,将题材层次丰富、内容来源多元化、思维空间广域化的教学情境提供给学生,减轻学生心理压力,以趣味化、生活化、探究式的课堂教学设计全面激发初中生学习自我效能感、内驱力,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二)以知为本,创设学习情境首先,要根据法律和道德等相关主题创设恰当的问题情境,给初中生创造恰当的任务环境、“乐学”的环境,以生活教学、情境教学等方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保证学生学习上的主动性,提高学习活动的效率。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有效教学策略与创新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有效教学策略与创新小学道德与法治课是培养学生良好品德和正确法治观念的重要课程之一。
有针对性地制定有效的教学策略和创新,对于提高教学质量和培养学生的道德素质至关重要。
本文将介绍一些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的有效教学策略和创新,帮助教师更好地开展相关教学工作。
一、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1. 案例分析教学法:教师可以通过案例分析的教学法来引导学生讨论和思考道德问题,例如纪律、友谊、诚实、守信等。
通过具体的案例分析,学生可以更直观地了解和感受到道德情感,增强他们的道德素养。
2. 角色扮演教学法:通过角色扮演的方式,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道德情感。
教师可以设计一些情景,让学生扮演其中的角色,体验道德选择的难题,培养他们的道德判断能力和情感认知能力。
3. 游戏教学法:将道德教育与游戏相结合,设计一些富有趣味性的游戏,让学生在游戏中体验和感受到道德要求和道德情感。
通过游戏,学生可以轻松愉快地参与到道德教育中,提高他们的道德情感。
二、促进学生法治观念的形成1. 竞赛活动:组织一些有关法治知识的竞赛活动,激发学生学习法制知识的兴趣。
通过竞赛的方式,可以使学生在快乐中学习,更加深入地理解法律,形成正确的法治观念。
2. 互动教学法:利用多媒体和互动性强的教学手段,引导学生主动学习法治知识。
在课堂上,利用互动式教学的方式,让学生亲身参与到课堂中来,积极表达自己的见解和观点,提高法治观念的形成。
3. 实践教学法:组织学生参观法院、公安机关等法治单位,让学生近距离了解法律实施的过程和方式。
通过实践教学,让学生对法治有更深刻的认识,形成正确的法治观念。
三、创新小学道德与法治课教学内容1. 社会实践课程:结合社会实践活动,开展道德与法治教育,让学生在社会实践中体验和感受道德和法治的重要性。
通过参与社会实践,学生可以更深入地了解道德与法治的意义,形成正确的道德和法治观念。
2. 校园文化教育:运用校园文化建设的形式,进行道德与法治教育。
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三步走”策略
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三步走”策略作者:黄元招来源:《广东教学报·教育综合》2021年第20期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的教学目的是正确引导学生从小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
在小学,受教育的对象是一群思想单纯感情纯洁的学生,而《道德与法治》课的内容则充满了理论性,对学生来说是十分枯燥无味的。
我们作为教师,要让他们理解这门学科教育的目的和内涵。
如何克服这些难点呢?我们就要对自己所采用的教学方法进行创新。
下面是笔者在教学实践中采用的“三步走”策略,与大家分享。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充分体现了教材的趣味性和实践性。
恰当地利用多媒体教学,可以让小学生更加直观地感知客观事物,感受身临其境,同时能打破时空,跨越地域,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道德与法治》课的兴趣,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如笔者在教学《在民族危亡时刻》一课时,利用多媒体配合声音展示这样的画面:一个画面是一群日本鬼子端着枪,气势汹汹地冲进我们的抗日根据地扫荡的情景,见到手无寸铁的老百姓就扫射,见物就拿,见房就烧……另一个画面是学生在大街上打着“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横幅,大规模游行的场面。
通过两个画面的对比,使学生了解到了日本帝国主义侵略我国的历史,激发了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培养了学生的民族精神。
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让枯燥的内容鲜活起来,激发了学生自主探究知识的兴趣。
另外,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介入风趣、幽默、诙谐的语言,抑扬顿挫的语调,更可以调节课堂气氛,牢牢地吸引学生听课的注意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激发学习兴趣。
二、引导学生掌握良好的学习方法俗话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只有学习兴趣是不够的,要学生掌握对《道德与法治》的学习兴趣,还要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让学生尝试学习的“甜头”。
刚接触《道德与法治》这门课,由于没有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很多学生在学习上表现出很被动,总是等待老师来“灌”知识,不会自主学习。
道德与法治课堂的教学策略
道德与法治课堂的教学策略道德与法治课程是培养学生良好品德和法治观念的重要途径。
在当今社会,如何提高道德与法治课堂的教学质量,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接受相关知识,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是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需要深入思考的问题。
以下是一些关于道德与法治课堂的教学策略。
一、激发学生兴趣,引导主动参与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上,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
可以通过引入生动有趣的案例、故事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例如,在讲解法律知识时,可以讲述一些真实的法律案例,让学生分析其中的法律问题和当事人的行为,从而激发他们的思考和讨论。
此外,还可以利用多媒体资源,如图片、视频、动画等,让教学内容更加直观形象。
比如,在讲授道德规范时,播放一些感人的公益广告或纪录片,让学生在视觉和听觉的冲击下,深刻感受道德的力量。
同时,设置有趣的课堂活动也是激发学生兴趣的有效方法。
比如组织小组辩论、角色扮演、知识竞赛等,让学生在活动中积极思考、交流合作,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联系生活实际,增强教学的实用性道德与法治课程与学生的生活息息相关。
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日常生活中。
比如,在讲解消费权益保护的内容时,可以让学生回顾自己的消费经历,讨论在消费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以及如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在讲授交通安全法规时,可以引导学生观察学校周边的交通状况,分析存在的安全隐患,并提出改进的建议。
通过联系生活实际,学生能够更加深刻地理解知识的内涵和意义,同时也能够提高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而且,当学生发现所学知识能够对自己的生活产生帮助时,他们会更有学习的动力和热情。
三、多样化教学方法,满足学生需求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学习方式和需求,教师应该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来满足他们的差异。
除了传统的讲授法外,可以运用问题导向教学法。
教师提出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和探究。
三大策略,让道德与法治课堂灵活有效
三大策略,让道德与法治课堂灵活有效道德与法治课程在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法治意识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传统的教学模式往往让学生感到枯燥乏味,难以引起他们的积极参与和主动思考。
面对这一问题,我们可以通过采取一些灵活有效的策略,让道德与法治课堂更加生动有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
本文将介绍三大策略,帮助教师们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上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第一大策略:多样化教学内容道德与法治课程涉及到的内容非常广泛,教师们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兴趣爱好,选择多样化的教学内容,使课堂更加生动有趣。
可以结合当前社会热点事件,引入案例分析,让学生通过分析案例来了解道德和法治的重要性;也可以通过人物故事、名人事迹等方式,让学生感受到道德和法治对于个人成长和社会进步的重要性。
可以结合电影、音乐、小说等多种形式的艺术作品,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让他们在情感上对道德与法治有更深刻的认识。
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还可以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引入各种形式的多媒体教学资料,如图片、视频、音频等,丰富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们还可以邀请社会各界的专业人士到课堂上进行讲座或交流,让学生从不同角度了解道德与法治的内涵,拓宽视野,培养综合素质。
第二大策略:注重互动教学互动教学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教学方式,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让他们在互动中深化对道德与法治的理解。
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上,教师可以采取多种方式进行互动教学,如提问、讨论、小组活动、角色扮演等。
在提问环节,教师可以通过提出具体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帮助他们加深对道德与法治的理解。
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互相提问,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
在讨论环节,可以安排学生就某一具体问题展开讨论,让他们在争论中了解不同观点,并且学会尊重和包容不同的意见和看法。
小组活动和角色扮演也是互动教学的有效方式。
通过小组合作,让学生在团队中发挥自己的特长,共同完成某一个任务,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的优化策略分析
《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的优化策略分析《道德与法治》作为中学阶段的一门重要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道德意识和法治观念,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法律观念。
在实际教学中,往往存在着诸多问题和挑战,如教学内容单一、学生参与度不高、课堂氛围呆板等。
本文将针对《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的现状,提出一些优化策略,以期提升教学效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一、优化教学内容,增强学生实践体验当前,许多学校的《道德与法治》课程内容过于单一,主要侧重于法律知识的灌输,缺乏生活案例、道德情境的引入。
有必要优化教学内容,增加生活案例、道德情境等内容,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和讨论。
可以通过道德情境剧、案例分析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和参与热情,提高他们对道德与法治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可以结合学校或社会实际,开展一些道德实践活动,如关爱行动、志愿者服务等,让学生通过亲身参与,感受道德与法治的价值与意义,达到知行合一的教育效果。
二、多样化教学方法,提升课堂互动在传统的《道德与法治》课堂中,教师往往是主体,学生是客体,课堂氛围比较呆板,学生的参与度不高。
应该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提升课堂互动。
可以采用问题导学法、案例分析法、小组讨论法等,激发学生的思维,引导他们自主探究和思考。
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的兴趣爱好和实际情况,设计一些富有创意和趣味性的教学活动,如角色扮演、辩论赛等,营造轻松活泼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三、培养学生的法治意识,加强案例分析《道德与法治》课程的目标之一就是培养学生的法治意识,使他们成为遵纪守法的公民。
传统的课堂教学往往只停留在法律知识的传授上,缺乏对法律案例的深入剖析。
应该加强对法律案例的分析,引导学生从中总结法律规律和精神,提高他们的法治意识。
可以通过相关案例的解读和讨论,让学生深入了解法律的权威性和公正性,增强他们的法治信仰和敬畏心理。
还可以邀请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或法律工作者到校进行法治教育宣传,让学生直接听取专业的法治知识,深刻体会法律的权威和约束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优化道德与法治教学的三点策略
作者:马玉远
来源:《新课程·中旬》2018年第10期
摘要:初中是青少年发展的关键时期,也是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的重要阶段,不容忽视。
作为教师,要充分发挥自身引导作用,给学生提供及时的指导,帮助其顺利度过这一时期,收获成长与快乐。
意识到这一点,就要加强道德与法治教学,在传统基础上创新引导,以此培养学生良好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并树立牢固的法制意识。
将结合实际具体阐述优化道德与法治教学策略,以此促进高效课堂的构建。
关键词:初中;道德与法治;优化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建立,旨在培养学生良好的品格,加强其对国情的了解,以此呵护青少年成长,为其成长保驾护航。
基于这一目标,要改善教学,创新引导,一方面转变观念,调整教法,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给其留出交流空间;另一方面把握规律,培养习惯,灵活引导,适时约束,以此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有效落实教学目标。
一、借助情境,加深体悟
道德法治教育,其目的在于运用相关的理念解决生活问题,以此服务生活,在这一过程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继而内化,逐渐形成品格。
基于这一目标,就可在教学中创设情境,以此激发学生,让其在具体位置问题中思考,以此活化道德教育。
教学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在设计时,不如就地取材,将生活与课堂联结起来,以此激发学生,让其在兴趣驱动下主动参与探究,以此促进问题的解决,并在这一过程中落实情感教育。
在教学“亲情之爱”的内容时,为了促进学生对父母至爱亲情的领会,就可借助多媒体引导,以此促进感悟。
实施时,可先播放一段新闻视频,其中内容是一对父母带着孩子外出旅游时坐缆车发生事故,缆车下坠,即将要堕入万丈深渊,这时父母将孩子奋力托起,最终保全了孩子的性命,父母双双离世。
视频放完,有些学生已经泪目,可见其融入情境,被深深触动。
这时,就要抓紧时机引导,播放父母与孩子日常相处的情景,以此促进感知,让其透过屏幕能感受到父母深切的爱与关怀,以此促进情感交融。
在这一基础上,再进行文本教学就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鼓励孩子用实际行动关怀父母、体谅父母,以此发挥学科作用,缓解父母与子女之间的矛盾。
通过这样的设计,就能充分发挥情境的作用,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以此促进感悟,提升理解能力。
在这一过程中,要结合实际加强引导,给学生提供及时的帮助,让其在情境中理解、感知,以此培养正确价值观,让其在人生道路上明确方向。
二、结合实际,促进感知
在传统教学中,大多数教师习惯讲解授知,采取单一方式引导,限制了学生思维,使其长期处于被动学习的状态,难以突破。
针对这一问题,就要积极改善,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让其在实际情境中感知、领会。
基于以上认知,就要注重课本知识与学生实际的联结,以此激发学生,让其意识到生活与学科的关系,进而产生兴趣,主动参与教学活动。
这样一来就能增强知识的吸引力,让课堂充满活力,以此促进教师对学生思想行为的影响,让教学达到预期目标。
在教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时,如果采取单一的讲解,不仅会让学生觉得枯燥,难以理解,还会降低学习效率,无法落实目标,进而耽误课时进度。
为了避免这一问题,就要尝试将知识与学生思想联系起来,借助生活实例体现反映学科内容,以此加深学生对要点的理解。
具体实施时,可让学生描述一下日常生活中的爱国行为,先让学生联想实际,自主回顾,然后开展小组交流,共同分享,最后在班级讨论,得出结论,像“升国旗”“唱国歌赞美祖国”等,以此加深内容理解。
最后,可适当深入,围绕“文明”“诚信”等方面展开讨论,让其结合实际交流,以此增强知识的直观性与生动习惯,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的接受度。
这样一来,就能立足实际,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让学生在讨论、交流中深化认知,逐渐培养分析、理解问题的能力,以此落实教学目标。
在这一过程中,要加强引导,及时关注学生交流,适时点拨,以此提高课堂参与度,让教学达到预期目标。
三、适当延伸,深化理解
课堂教学最终要落实到实际运用中,这样才能发挥学科作用,服务生活,以此达到预期目标,让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这一过程中,不仅要促进知识巩固,还要尝试将内容转化,以此增强精神意识,提高行为自觉性。
在教学与校园法治建设相关的内容时,就可立足生活引导思考,让学生着眼自身,关注身边小事,以此观察生活。
这样一来,就能拉近学生与学科的距离,让其在课堂上感受到熟悉的氛围,进而主动参与,积极探究,让教学达到预期目标。
具体实施时,可先让学生回顾生活,寻找或者听说身边的违法事件,以此归类。
之后,结合教材详细说明哪些行为违反了哪些法律。
由于讨论的内容与学生生活联系密切,他们就会主动融入,进而找到很多真实案例。
这时,我就会抓住案例引导,让其从一些看似平常的小事中发现违法行为,进而增强自律意识。
这样一来,就能充分调动学生,让其在兴趣与生活引导下积极探究,主动融入教学中,进而提升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后续更复杂问题的解决做好准备。
长此以往,就能改变学生对学科的看法,进而产生兴趣,在不断深入中充分感知,以此提升学科素养。
通过这样的设计,不仅能调动学生,让其意识到学科的重要性,更能运用所学解决问题,以此发挥自身作用,加强道德教育。
在这一过程中,要面向全体,积极关注每一位学生,以此增强信心,让其在原有基础上获得提升。
总之,加强对青少年的关注是促进初中德育的有效途径,不仅能落实新课改目标,深化情感教育,还能呵护青春,为学生的成长保驾护航,以此发挥学科作用,让其服务生活,提高学生感知能力,落实学生素养发展。
参考文献:
[1]莫素斌.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生活化教学的探索与实践研究[J].教育观察(下半月),2017(4):134-135.
[2]吴佳佳.互动式教学模式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中的应用[J].西部素质教育,2017(7):2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