哥伦比亚大学新闻研究生院2008继续教育项目探析

合集下载

英属哥伦比亚大学国际研究生暑期预备课程项目

英属哥伦比亚大学国际研究生暑期预备课程项目

英属哥伦比亚大学国际研究生暑期预备课程项目一.项目信息1.关于UBC成立于1908年的英属哥伦比亚大学(The University of British Columbia,以下简称UBC),拥有两个位于不同城市的主校区和超过50, 000名学生,并在高级科学研究和教学方面享有卓越的国际声誉,是一所排名始终居于世界前40强的高校。

UBC继续教育学院(UBC Continuing Studies)是UBC的一个学术部门,坐落于温哥华校区,每年吸引超过12,000名学生,并负责国际研究生预备课程(The International Graduate Study Preparation Program,简称:IGSPP)的前置项目International Graduate Study Introductory Program (简称:IGSIP,暑期课程)的运作。

2.关于IGS I P2012年UBC大学正式开设第一个暑期课程,这是为期5周的全新短期概览北美研究生学习和申请的课程,上课地点设于UBC温哥华校区内,是专为有意前往北美深造的本科大一到大三的在读生而设计。

课程宗旨是对希望申请北美名校研究生的学生进行前置性的综合指导,让学生对更深层次的IGSPP或研究生课程学习进行初步体验。

3.时间安排:7月15日至8月16日4.报名截止日期:5月1日5.上课地点:UBC温哥华校区内二.课程特色IGSIP为学生提供UBC校内住宿。

UBC校园内有建筑物200多栋,包括多座学术及生活设施。

包括图书馆、科研中心、天文观测站、娱乐场馆、文化中心、医院和博物馆等。

IGSIP由UBC语言培训及研究生申请指导课程组成,在经验丰富的教师团队辅导下,通过小组活动、角色扮演、演讲讨论、与特色班级交流、客座演讲和实地考察等方式,为学生提供优质、高效的指导,让学生提前感受世界名牌大学的教学,提早了解北美研究生申请的相关情况,明确日后的学习目标,提前而且有针对性地为研究生申请做准备。

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研究生教育的特点及启示

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研究生教育的特点及启示

定 的特 色 。而学 院所 设教 育经济 学专业 的研 究生 培养方 案 以及 课程 体 系更 加值 得 国内高校借 鉴 。
1 美 国哥 伦 比亚 大 学 研 究 生 教 育 的 特 色— — 以师 范 学 院 为 例
( ) 国哥伦 比亚大学 师范 学 院为 学生 提供 了多 种进 修 选择 。学 院培 养 的人 才有 硕 士 、 士 以及 博士 1美 博
收 稿 日期 :001 —0 2 1—01
作者简介 : 付尧( 92 ) 女, 18 一 , 占林 长春人 , 博七 , 主要 从事教育财政研究
第 2期
付 尧 : 国哥 伦 比 亚 大 学 研 究 生 教 育 的特 点及 启示 美
19 1
就可 以完 成 , 能够 满足 有为 专业 人 士和 政策 制定 者 的需 要 。
( ) 院和学 校 间的学科 设置避 免 了资源 浪 费 。根据 哥 伦 比亚 大 学与 师 范学 院的协 议 , 2学 9 币范学 院可 以 在哥伦 比亚大学 研究生 院 文学和 自然学科 没有 设置 学位 的领 域授 予 学 位 , 些领 域 指 教育 学 , 这 学科 教 育 、 演
讲、 以及应用 心理 学 以及 教育心 理学相 关领 域 。这 种规 定避 免 了大 学 内部 重 复设 置专 业 , 化 了资源利 用效 优
率。
() 3 师范 学院设 专 门的就业辅 导部 门 , 学生 开办就业 指 导方 面讲 座并 提供 就 业辅 导服 务 , 为 这些 辅 导服 务还包 括 了学 生求 职简 历撰写 的指导 和修 改等 。另外 , 为学生 提供 大量有 关实 习机会 的信 息 以及 就业 信息 。
2 哥 伦 比亚 大 学 研 究 生培 养方 案 及 课 程 体 系— — 以 师 范 学 院 的教 育经 济 学 专 业 为 例

美国哥伦比亚大学主要学院介绍

美国哥伦比亚大学主要学院介绍

美国哥伦比亚大学主要学院介绍来源:雅力留学雅力留学专家为美国留学的同学们介绍说,哥伦比亚大学的主要学院有:哥伦比亚学院、普通教育学院(成人学院),工程与应用科学本科生院,继续教育学院,巴纳德学院(女子本科生院)。

雅力留学专家介绍,其它研究生院及附属机构有:商学院、法学院、艺术学院、文理研究生院、社会工作学院、内科与外科医学院、公共卫生学院、牙科与口腔外科学院,护理学院,工程与应用科学研究生院,教育学院(或师范学院),联合神学院,犹太神学院,新闻学院,美国语言课程项目(ALP),哥伦比亚大学附属中小学校,哥伦比亚大学教育学院附属社区大学,圣路加罗斯福医院,等。

工程与应用科学学院应用数学、应用物理、生物医学工程、化学工程、土木工程、计算机、计算机科学、地球和环境工程、电子工程、工程和管理系统、工程机械、金融工程、工业工程、材料科学和工程、机械工程、运筹学、金融工程、工程管理系统文理学院美国非洲裔人研究、美国研究、古代研究、人类学、应用数学、考古学、建筑学、艺术历史、艺术历史和视觉艺术、美籍亚洲人研究、天文学、天体物理学、生物化学、生物、生物物理、化学物理、化学、古典和近东考古学、古典研究、比较种族研究、比较文学和社会、计算机科学、计算机科学和数学、创造性写作、舞蹈、东亚研究、经济学、经济学和数学、经济学和运筹管理、经济学和哲学、经济学和政治科学、经济学和政治科学、经济学和统计学、英语、环境生物学、环境化学、环境科学、电影研究、法语、法语和法语系研究、德国文学、文化和历史、历史、建筑历史和理论、人权、意大利文化研究、意大利文学、拉丁美国研究、数学、数学和统计、中世纪和文艺复兴研究、中东和亚洲语言和文化、现代希腊研究、音乐、神经系统科学和行为学、教育学、哲学、物理、心理学、地区研究-非洲、地区研究-东欧/中欧、宗教、俄国语言和文学、俄国地区研究、斯拉夫文学和文化、社会学、戏剧艺术、统计学、城市研究、视觉艺术、女性和性别研究、犹太研究哥伦比亚大学附属学院巴纳德学院(本科女生学院)巴纳德学院(Barnard College)以原哥伦比亚学院院长费雷德里克·巴纳德的名字命名。

哥伦比亚大学研究生申请要求及专业介绍

哥伦比亚大学研究生申请要求及专业介绍
哥伦比亚大学简介
哥伦比亚大学(Columbia University in the City of New York),简称为哥大, 是一所位于美国纽约市曼哈顿上城的世界顶尖研究型大学,于 1754 年根据英国 国王乔治二世颁布的《国王宪章》而成立,属于私立的美国常春藤盟校,由三个 本科生院和十三个研究生院构成。
3
哥伦比亚大学研究生申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要求及专业介绍
应用物理 雅思 6.5 或托福 90,GRE,学费$41,040 美元/年,申请截止日期 MS 2 月 15 号,PhD 12 月 15 号 passedu.hk/majr_37251 材料科学与工程 雅思 6.5 或托福 90,GRE,学费$41,040 美元/年,申请截止日期 MS 2 月 15 号,PhD 12 月 15 号 passedu.hk/majr_37252 生物医学工程 雅思 6.5 或托福 90,GRE,学费$41,040 美元/年,申请截止日期 MS 2 月 15 号, PhD 12 月 15 号 passedu.hk/majr_37253 化学工程 雅思 6.5 或托福 90,GRE,学费$41,040 美元/年,申请截止日期 MS 2 月 15 号,PhD 12 月 15 号 passedu.hk/majr_37254 土木工程与工程力学 雅思 6.5 或托福 90,GRE,学费$41,040 美元/年,申请截止日期 MS 1 月 15 号,PhD 12 月 15 号 passedu.hk/majr_37255 计算机科学 雅思 6.5 或托福 90,GRE,学费$41,040 美元/年,申请截止日期 MS 2 月 15 号, PhD 12 月 15 号 passedu.hk/majr_37256 计算机工程 雅思 6.5 或托福 90,GRE,GPA 要求 3.2 以上,学费$41,040 美元/年,申请截止 日期 2 月 15 号 passedu.hk/majr_37257 地球与环境工程 雅思 6.5 或托福 90,GRE,学费$41,040 美元/年,申请截止日期 MS 2 月 15 号,PhD 12 月 15 号 passedu.hk/majr_37258 电气工程 雅思 6.5 或托福 90,GRE,学费$41,040 美元/年,申请截止日期 MS 2 月 15 号,PhD 12 月 15 号 passedu.hk/majr_37259 工业工程 雅思 6.5 或托福 90,GRE,学费$41,040 美元/年,申请截止日期 MS 2 月 15 号,PhD 12 月 15 号 passedu.hk/majr_37260

Volume 3 Number 1 March, 2008

Volume 3 Number 1 March, 2008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olicy Analysis and Strategic Research2008 Subscription Rates•$35 Association Member USA (Canada: $40; Rest of World: $50)•$45 Individual USA (Canada: $50; Rest of World: $55)•$35 Student USA (Canada: $40; Rest of World: $50)•$140 Library/Institution USA (Canada: $160; Rest of World: $160)Single Issues and Back Issues: $25 USA (Canada: $35; Rest of World: $35)If you wish to subscribe for the printed edition of EPASAD, please send the subscription fee as check or money order (payable to 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of Educators) to the following address: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of Educators1965 S. Orchard Street #DUrbana, IL 61801 USAPrint copies of past issues are also available for purchased by contacting the Customer Service department subscription@Journal of Educational Policy Analysis and Strategic Research Editor:Haluk Soran Hacettepe ÜniversitesiManaging EditorsMustafa Yunus Eryaman Mustafa KoçNihat Gürel Kahveci University of Illinois at Urbana-Champaign University of Illinois at Urbana-Champaign University of Illinois at Urbana-ChampaignEditorial Review BoardPetek AskarEsin AtavHakan DedeogluAyşe Ottekin Demirbolat Ihsan Seyit Ertem Nezahat GüçlüLeman TarhanCeren TekkayaErdal Toprakcı Mustafa UlusoyRauf YıldızMelek YamanAyhan Yılmaz Hacettepe ÜniversitesiHacettepe ÜniversitesiUniversity of FloridaGazi UniversitesiUniversity of FloridaGazi UniversitesiDokuz Eylül ÜniversitesiOrta Doğu Teknik Üniversitesi Cumhuriyet ÜniversitesiUniversity of Illinois at Urbana-Champaign Yüzüncü Yıl ÜniversitesiHacettepe ÜniversitesiHacettepe ÜniversitesiThe views expressed in this publication are not necessarily those of the Editor or the Editorial Review Board, nor the officers of the 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of Educators (INASED).Copyright, 2008, 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of Educators (INASED).TABLE OF CONTENTSVolume 3, Number 1:March 2008,From the Editor5Editorial StatementEryaman, Mustafa Y. & Y ang ChangyongArticles10“位育”之道——全球化中的华人教育路向The Way of “Wei Yu” — An Orientation of Education for the Chinese in the Globalizing World, by ZHANG Shiya16 学校转型中的领导发展与管理变革——参与“新基础教育”基地学校建设过 程的观察与体悟The Development of Leadership and Transformation of Management in School Transition — Observation and Apperception in the Construction of “New Basic Education”, by YANG Xiaowei36 中国新一轮普通高中新课程的新结构The New Structure of the New Curricula in New Round Ordinary High Schools in China, by LIAO Boqin43中国教育社会学:困境、问题与发展取舍China’s Sociology of Education: Issues and Problems, by MA Hemin and HE FangBook Review56 评《西南民族文化与教育研究丛书》A Review on the Series of the Culture and Education Study of the EthnicMinorities in Southwest China, by NI ShengliEditorial StatementWe are pleased to present this special issue on the contemporary trends and issues of progressive education in China. China is a country not only with massive education, but also with a rich educational history dating back more than three thousand years. With this special issue, the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olicy Analysis and Strategic Research has paid attention to the current developments in theory and practice of China’s education.Four articles and one book review are being published in the current issue reflecting China’s contemporary progressive education from different sides.In The Way of “Wei Yu” -- An Orientation of Education for the Chinese in the Globalizing World, Professor Zhang Shiya discusse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contemporary Chinese education in the context of globalization and internalization. Professor Zhang pointed out that the concept of Chinese includes not only the 56 ethnic groups inhabiting in China, but also Chinese descendants overseas. The author argued that all Chinese people have a common basis of identification: four words, “Zhong He Wei Yu”(center, harmony, position, birth), have been engraved in Dacheng Hall of Confucian temple in Qufu City, Shandong Province. Education for the Chinese Groups advocated by Professor Zhang expatiate a philosophical approach of Chinese culture: rich in individuality, harmony in society and Great Harmony all over the world.In the second paper,the Development of Leadership and Transformation of Management in School Transition --Observation and Apperception in the construction of “New Basic Education”, Professor Yang Xiaowei , as an important member of “New Basic Education” Group, analyzed and summarized the transformation of leaders and managers in experimental schools. Professor Yang indicated that multi-value orientation of Education Reform based on participation and democracy not only put forward the urgency of school transition reform, but also offer great challenge and tribulation to the role of school leaders, including role-awareness, decision-making and project-planning. According to the author, the “pushing down the focus” strategy carried out by Base Schools not only strengthened the awareness of “First Responsible Person”, but also opened up a space for self-practice in disquisitive reform, and also inspired teachers to think independently. It also offered them the will to research corporately, the desire and the vigor to develop themselves and brought favorable interaction between system renovation and culture construction. Professor Yang Xiaowei’s paper demonstrated many vivid pictures of elementary schools and high schools’ education reform.In the third paper, The Structure of the New Curricula in New Round Ordinary High Schools in China, Professor Liao Boqin first discussed the structural relationship of the learning fields, subjects and modules, and then expatiated on their exhibition in new high school physic curricula. Professor Liao pointed out that there are eight fields in the new high school curricula, including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Mathematics,Human Culture and Society, Science, Technology, Art, Physical Education and Integrated Practice. Each learning field has one or more subjects, and each subject has some modules which are the basic units of curricular content. High school physics curriculum has the same structure as mentioned, yet it emphasizes the unification of fundamentality and selectivity. In the new curriculum of ordinary high school, module is the central unit of curriculum structure. There are twelve modules falling into two parts: required courses and elective courses. Each module has multiple education functions, and the series formed by modules represents different emphases of education function. Each set of modules contains not only the physical concepts, rules and experiments, but also other aspects like the thoughts and methods of physics , physics and development of society, physics and application of technology, physics and life, etc. The new physic curriculum for high school emphasizes the advancement of national sensitivity on the basis of Nine-Year Compulsory Education and the foundation of students’ lifelong study.In the fourth paper, China’s Sociology of Education: Issues and Problems, written by Professor Ma Hemin and Ms. He Fang explored the four periods in the development of China’s Sociology of Education: establishing period (1922-1949), standstill period (1949-1979), reconstruction period (1979-1998) and new development period since 1998. The paper mainly discussed the course of development, difficulties encountered, problems existing and choice of development of Sociology of Education in China.We hope you enjoy reading this issue and encourage you to submit your valuable works to coming issues of the journal.Mustafa Yunus ERYAMAN YANG ChangyongManaging Editor Guest Editor编者语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也是一个教育大国。

媒介融合下美国新闻传播教育变革的经验与启示

媒介融合下美国新闻传播教育变革的经验与启示

媒介融合下美国新闻传播教育变革的经验与启示作者:郑素侠来源:《编辑之友》2012年第09期摘要:本文以美国4所高校新闻学院为研究案例,考察了其面对媒介融合所秉持的教育理念,如培养“一专多能”记者、记者职能从采集新闻向知识生产和知识管理转变等,以及应对媒介融合的具体做法,如渐进式变革、将技术融进课程中、“边做边学”等。

美国这4所高校在媒介融合人才培养上的理念与做法,为我国新闻传播教育应对媒介融合现实提供了经验与借鉴。

关键词:媒介融合新闻传播教育密苏里模式“边做边学”近几年来,世界各国新闻传播教育领域,纷纷探讨应对媒介融合的举措,如为应对媒介融合的挑战,美国开设有新闻传播类专业的高校中,有50%左右的高校都采取了某些应对措施。

本文选取美国密苏里大学新闻学院、哥伦比亚大学新闻研究生院、南加州大学安南伯格传播与新闻学院、西北大学梅迪尔新闻学院等著名新闻传播类高校为研究案例,对这些高校面对媒介融合所秉持的教育理念与具体做法等进行考察,以管窥媒介融合浪潮下美国高校的应对之道,并从中总结可资我国新闻传播教育借鉴的经验与启示。

一、媒介融合时代人才培养的理念1.培养“一专多能”的记者。

媒介融合的现实,要求新闻传播类人才除掌握新闻传播类专业知识外,还应掌握科学、经济、环境、管理、艺术等领域的知识,以及熟练的多媒体操作技能。

这似乎给人们造成一种错觉——媒介融合背景下,专门教育应让位于通识教育。

事实上,关于应将学生培养成“通才”以适应各种新媒介形态的要求,还是将学生培养成某一领域的“专才”,争论的声音从未停止过。

作为美国最早开设媒介融合专业的高校,并在跨媒体人才培养方面形成自己特色的密苏里大学新闻学院,其媒介融合专业的培养目标并不主要是“全能”记者,而是能够熟练掌握一两门报道技术、同时熟悉其他报道手段、具有较强的合作精神和媒介融合意识的新闻人才。

正如《融合新闻导论》一书作者所认为的那样:单个的背包记者(backpack,即掌握了多种媒介技能的“全能”记者)对于报道较小规模的新闻事件或处于较小市场的地方新闻媒体是比较合适的,如果是大型的媒介集团,或是报道规模较大的、内容比较复杂的新闻事件,就需以多人组成的跨媒体的“超级团队”来承担融合新闻的任务。

全媒体语境下专家型新闻人才培养模式探析

全媒体语境下专家型新闻人才培养模式探析

詞阉知M2021 /3新闻教育全媒体语境下专家型新闻人才培养模式探析□金玉萍张慧【摘要】全媒体建设给新闻人才培养提出新任务和新要求。

“专家型”新闻人才因能 在网络众声喧哗中提供专业化内容、有效引导舆论,而成为新闻教育的重点之一。

但当前高 校对“专家型”新闻人才的理解各异,在传媒教育中体现为不同的探索路径。

本文梳理了专 家型新闻人才的内涵,厘清“专家型”与“全媒化”“复合型”之间的关系,认为高校中存 在两种主流培养模式:“新闻学+其他专业”跨学科培养模式与特色专业交叉培养模式,并提 出未来专家型新闻人才培养将走向差异化、特色化之路,培养层次由本科教育为重点延伸至 更高层次。

【关键词】全媒化;专家型新闻人才;培养模式2020年6月30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的 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十四次会议审议通过 了《关于加快推进媒体深度融合发展的指导意 见》,强调推动媒体融合向纵深发展,要深化体 制机制改革,加大全媒体人才培养力度。

会议把 全媒体人才培养作为推动媒体融合向纵深发展的 关键要素之一,也给当前的新闻教育提出了迫切 需要回答的问题:新时期应该培养什么样的新闻 传媒人才、如何培养新闻传媒人才。

关于这一问 题,从关于卓越新闻传播人才培养的相关文件中可见一斑。

2018年9月,教育部、中宣部联合印 发《关于提高高校新闻传播人才培养能力实施 卓越新闻传播人才培养计划2.0的意见》(以下 简称2.0计划),要求经过5年的努力,“形成遵 循新闻传播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的全媒化复合型 专家型新闻传播人才培养体系”。

相较于2013年 6月教育部、中宣部发布的《关于加强高校新闻 传播院系师资队伍建设实施卓越新闻传播人才 教育培养计划的意见》(以下简称1.0计划),高校新闻传播人才培养的定位由培养“具有全媒【作者简介】金玉萍,新疆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教授。

张慧,新疆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硕士研究生。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8年新禮维吾尔自治区教学改革综合项目“全媒化卓越新闻传播人才培养研究”(项目编号:11Z/40007 )、2019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项目“新闻与传播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新媒体传播案 例库》建设”研究成果。

考察加拿大继续教育后的思考

考察加拿大继续教育后的思考
续 教育 的一些 问题 。

制 。培训 项 目都是 由企 业 的需 求 和学 习者 的要 求所 决定 。因
此 ,他 们 的培 训 项 目都 要 经 过 认 真 的 调 查 和 审 慎 的 论 证 ,而 在 培 训 的组 织 实 施 中 ,教 育 机 构 又 和 商 家 、企 业 或 雇 主建 立 了 广 泛 的 联 系 , 样 既 可 得 到 商 家 、 业 或 雇 主 的 资 助 , 使 这 企 又 继 续 教 育 的 项 目针 对 性 更 强 ,同 时 对 学 习 者 就 业 也 有 好 处 。 加 拿 大 高 层 次 的 继 续 教 育 项 目一 般 是 由 大 学 和 学 院 组 织 实 施 。 哥 伦 比亚 大 学 ( B ) 开 发 出 电 子 商 务 、 络 安 全 、 功 U C已 网 成
教育 、多媒 体 制作等 四门课程 上 网运行 ,还有 四 门课 程 正在
制 作 。卡 尔 加 里 大 学 继 续 教 育 的 主 要 对 象 是 正 在 寻 找 工 作 或 没 有 工 作 的 人 , 过 培 训 使 之 将 有 更 大 的 发 展 。推 展 的 项 目 通 有 软 件 开 发 、 业 管 理 、 言 培 训 等 。 0 0年 已 培 训 2 8万 人 商 语 20 .
次 , 及 10 涉 2 0多 个 项 目 , 业 性 、 能 性 都 很 强 。 职 技
构 , 没有 全 国的统 一高考 , 也 教育 工作 由各 省管理 。 各 省政 但 府 都将 教育 工作列 入重 要工 作 日程 , 对教 育工 作都 很重 视 。
全 国有全 日制大学 7 0所 , 区学 院 2 0多 所 , 继 续 教 育 方 社 5 在 面 大 量 的 培 训 工 作 是 在 各 级 “ 放 成 人 学 习 中 心 ” 行 。国 家 开 进

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继续教育学院培训项目运行模式探析

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继续教育学院培训项目运行模式探析























收 稿 日 期 :2 0 0 9 0 4 1 2 作 者 简 介 :陈 然 ( 1 9 8 3 ) 男 湖 北 襄 樊 人 浙 江 大 学教 育 学院 硕 士 研 究 生 主 要 研 究 领 域 为 比 较 教 育 学
— —




的学 位 而 更 多 的是 作 为 个 过 渡学位存 在 硕 士 学 位 所 要 求 的 课 程 数 目和 学 分 都 远 不 及 学 士 和 博 士 学 位 ;在 学识 上 硕 士 只 稍 强 于 学 士 在 研 究 能 力上 又 远 逊 于 博士 般 博 士 学 位 也 都 涵 盖 了硕 士 学 位 课 程 而 单 独 设 置 的硕 士 学 位 在 培 养 理 念 上 也 和 博 士 学 位 有 较 大 差 异 所 以 硕 士 比 较 接 近 速 成 的概 念 哥 伦 比 亚 大 学 继 续 教 育 学 院在 设 立 学 位 教 育 项 目 的 时候 充 分 考 虑 到 继 续 教 育 的 概 念 和 方 向 认 为 硕 士 学 位 既 可 以 符 合 继 续 教 育 对 本 科 教 育 的延 续 性 又 可 以 节 省 参 与者 的 时 间 和 精 力 使 得 继 续 教 育 的 学 位 教 育更 具 现 实 意 义 2 学位 教 育 课 程 重 视 实 用 性 硕 士 学 位 教 育 所 包 含 的专 业 共 有 8 个 分 别 是 : 工 程 管 理 保 险 统 计 学 (A c t u a r i a l S c i e n c e ) 基 金 筹 措 管 理 (C o n s t r u c t i o n A d m i n i s t r a t io n ) 信 息 和 档 案 管 理 (F u n d r a i s i n g M a n a g e m e n t ) ( I n f o rm a t i o n a n d A r c h i v e M a n a g e m e n t ) 景观设计 (L a n d s c a p e D e s i g n ) 体 育 管 理 (S p o t s M a n a g e m e n t ) 有 效 沟 通 (S t r a t e g i c C o m m u n i c a t i o n s ) 和 技 术 管 理

美国图书馆员继续教育现状对我国的启示

美国图书馆员继续教育现状对我国的启示

E X PE R I E N C E I N T R O D U C E经验介绍作者简介:程静(1968一),女。

天津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图书馆.馆员。

信息时代的来临,对图书情报行业造成了巨大影响,对图书资料管理及其人员提出了新的要求。

伴随着电子邮件、数据库管理系统、联机数据库、计算机图像、电子出版物和电子图书等信息技术的更新与应用,图书情报行业面临着技术革命,也迫使图书馆馆员需要不断的进行知识更新才能适应本行业发生的技术变革,并在实践中应用这些新知识新技术。

美国图书馆协会于1988年制定了图书馆及情报服务人员继续教育教程,该教程对继续教育的解释是:继续教育也是一个教学过程。

它以人们过去所获取的知识为基础,以适应现代社会的需要为目的。

继续教育伴随在职业教育之后,这种教育有赖于人们的自觉精神,它是提高个人知识和技能技巧的一种必要方式。

是在某一组织的倡导’下,由个人参与来完成的川。

图书馆和其他信息组织中开展的合作与联合可找到一条解决图书馆员继续教育的有效途径。

1美国馆员继续教育的特点1.1馆员的继续教育有法可依美国是世界上较早开展继续教育的国家,在图书馆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面有许曩续医学教青第24。

第明I 7多经验。

在美国,政府十分重视图书馆员继续教育,并把图书馆员继续教育作为一项发展战略来考虑,由政府方面制定宏观调控和具体规划,对馆员继续教育的权利、义务、要求、经费、资格等进行立法,使馆员的继续教育有法可依,有章可循,保证馆员有继续教育的权利和义务,使其制度化、规范化。

如《图书馆服务与建设法》、镁高教法》、《职业教育法))等美国联邦政府法律中都包含关于加强图书馆人员继续教育的条文I到。

国家规定馆员在最初受聘的5年之内必须参加有关培训与学术会议等。

1.2行业协会在美国馆员继续教育中起主导协调作用目前,美国有多种形式的图书馆行业协会组织,如美国图书馆协会、图书馆学与信息学学校协会、科学图书馆协会、医学图书馆协会、专业图书馆协会和许多州图书馆协会等。

ImportanceofthePre-RequisiteSubject

ImportanceofthePre-RequisiteSubject

Importance of the Pre-Requisite SubjectK.Kadirgama, M.M.Noor, M.R.M.Rejab, A.N.M.Rose, N.M. Zuki N.M., M.S.M.Sani, A.Sulaiman,R.A.Bakar, Abdullah IbrahimUniversiti Malaysia Pahang,***************.myABSTRACTIn this paper, it describes how the pre-requisite subjects influence the student’s performance in Heat transfer subject in University Malaysia Pahang (UMP). The Pre-requisite for Heat transfer in UMP are Thermodynamics I and Thermodynamics II. Randomly 30 mechanical engineering students were picked to analysis their performance from Thermodynamics I to Heat transfer. Regression analysis and Neural Network were used to prove the effect of prerequisite subject toward Heat transfer. The analysis shows that Thermodynamics I highly affect the performance of Heat transfer.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students who excellent in Thermodynamics I, their performance in Thermodynamics II also the same and goes to Heat transfer. Those students who scored badly in their Thermodynamics I, the results for the Thermodynamics II and Heat transfer are similar to Thermodynamics I. This shows the foundation must be solid, if the students want to do better in Heat transfer.INTRODUCTIONPre-requisite means course required as preparation for entry into a more advanced academic course or program [1]. Regression analysis is a technique used for the modeling and analysis of numerical data consisting of values of a dependent variable (response variable) and of one or more independent variables (explanatory variables). The dependent variable in the regression equation is modelled as a function of the independent variables, corresponding parameters ("constants"), and an error term. The error term is treated as a random variable. It represents unexplained variation in the dependent variable. The parameters are estimated so as to give a "best fit" of the data. Most commonly the best fit is evaluated by using the least squares method, but other criteria have also been used [1].Regression can be used for prediction (including forecasting of time-series data), inference, hypothesis testing, and modelling of causal relationships. These uses of regression rely heavily on the underlying assumptions being satisfied. Regression analysis has been criticized as being misused for these purposes in many cases where the appropriate assumptions cannot be verified to hold [1, 2]. One factor contributing to the misuse of regression is that it can take considerably more skill to critique a model than to fit a model [3].However, when a sample consists of various groups of individuals such as males and females, or different intervention groups, regression analysis can be performed to examine whether the effects of independent variables on a dependent variable differ across groups, either in terms of intercept or slope. These groups can be considered from different populations (e.g., male population or female population), and the population is considered heterogeneous in that these subpopulations may require different population parameters to adequately capture their characteristics. Since this source of population heterogeneity is based on observed group memberships such as gender, the data can be analyzed using regression models by taking into consideration multiple groups. In the methodology literature, subpopulations that can be identified beforehand are called groups [4, 5].Model can account for all kinds of individual differences. Regression mixture models described here are a part of a general framework of finite mixture models [6] and can be viewed as a combination of the conventional regression model and the classic latent class model [7, 8]. It should be noted that there are various types of regression mixture models [7], but this only focus on the linear regression mixture model. Thefollowing sections will first describe some uniqu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linear regression mixture model in comparison to the conventional linear regression model, including integration of covariates into the model. Second, a step-by-step regression mixture analysis of empirical data demonstrates how the linear regression mixture model may be used by incorporating population heterogeneity into the model.Ko et al. [9] have introduced an unsupervised, self-organised neural network combined with an adaptive time-series AR modelling algorithm to monitor tool breakage in milling operations. The machining parameters and average peak force have been used to build the AR model and neural network. Lee and Lee [10] have used a neural network-based approach to show that by using the force ratio, flank wear can be predicted within 8% to 11.9% error and by using force increment, the prediction error can be kept within 10.3% of the actual wear. Choudhury et al. [11] have used an optical fiber to sense the dimensional changes of the work-piece and correlated it to the tool wear using a neural network approach. Dimla and Lister [12] have acquired the data of cutting force, vibration and measured wear during turning and a neural network has been trained to distinguish the tool state.This paper will describe the influence of prerequisite subject toward Heat transfer. The analysis will be done using regression method and Neural Network.REGRESSION METHODIn linear regression, the model specification is that the dependent variable, yi is a linear combination of the parameters (but need not be linear in the independent variables). For example, in simple linear regression for modelling N data points there is one independent variable: xi, and two parameters, β0 and β1 [2]:Results from the 30 mechanical engineering students were collected. There are mixed between female and male, no age different, different of background and all the students from same class. Regression analysis was done to check the most dominant variables (Thermodynamics I and Thermodynamics II) effect towards response (Heat transfer). Table 1 shows the marks of the students.Table 1: Marks for the subjects.Student Thermodynamics1 Thermodynamics2Heat transfer1 85 83 852 51 50 533 67 65 694 55 61 555 44 51 516 64 63 557 42 50 498 54 63 609 58 50 5810 52 61 6011 69 77 7712 58 64 6813 57 61 6814 71 68 6015 61 70 7316 53 66 6217 60 71 5918 45 55 5719 47 60 5620 62 77 6921 45 60 53(1)22 40 52 3723 53 70 6224 53 61 7025 56 60 7326 51 63 6927 44 62 5728 40 58 5229 62 80 7130 47 63 46MULTILAYER PERCEPTIONS NEURAL NETWORKIn the current application, the objective is to use the supervised network with multilayer perceptrons and train with the back-propagation algorithm (with momentum). The components of the input pattern consist of the control variables used in the student performance (Thermodynamics I and Thermodynamics II), whereas the components of the output pattern represent the responses from sensors (Heat transfer). During the training process, initially all patterns in the training set were presented to the network and the corresponding error parameter (sum of squared errors over the neurons in the output layer) was found for each of them. Then the pattern with the maximum error was found which was used for changing the synaptic weights. Once the weights were changed, all the training patterns were again fed to the network and the pattern with the maximum error was then found. This process was continued till the maximum error in the training set became less than the allowable error specified by the user. This method has the advantage of avoiding a large number of computations, as only the pattern with the maximum error was used for changing the weights. Fig.1 shows the neural network computational mode with 2-5-1 structure.Fig. 1: Neural Network with 2-5-1 structure. Heat transferThermodynamic IIRESULTS AND DISCUSSIONThe regression equation as below:Heat transfer = 8.04 + 0.498 Thermodynamics I + 0.408 Thermodynamics II (2)Equation 2 shows that Thermodynamics I is more dominant compare with Thermodynamics II. One can notice that, increase in Thermodynamics I and Thermodynamics II it will increase the result in Heat transfer. Table 2 show that Thermodynamics really significantly effect the heat transfer. It means, those have a very good foundation in Thermodynamics I, they can do better in Heat transfer. The p-value in the Analysis of Variance Table 2 (0.000) indicates that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rmodynamics I and Thermodynamics II i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at an a-level of 0.05. This is also shown by the p-value for the estimated coefficient of Thermodynamics I, which is 0.008 as shown in Table 3.Table 2: Analysis of VarianceFPSSMSSource DF22.64936.93Regression 2 1873.87Residual Error 27 1117.6 41.39Total 29 2991.47Table 3: Estimated coefficientTCoefPSEPredictor Coef0.920.3678.771Constant 8.043Thermodynamics1 0.498 0.1734 2.870.008Thermodynamics2 0.4079 0.2032 2.01 0.055Fig. 2 shows the sensitivity test. The test shows that Thermodynamics I is the main effect for the heat transfer. The results for the sensitivity test and regression analysis show the same results.Fig.2: Sensitivity TestCONCLUSIONThe regression analysis and Neural Network is very useful tool to do analysis in term of measure student performance and importance of prerequisite subject. The results prove that Thermodynamics I effect lot the student performance in Heat transfer. The foundation subject must be very strong, if the students want to perform better in Thermodynamics II and Heat transfer. ACKNOWLEDGEMENTThe authors would like to express their deep gratitude to Universiti Malaysia Pahang (UMP) for provided the financial support.REFERENCESRichard A. Berk, Regression Analysis: A Constructive Critique, Sage Publications (2004)David A. Freedman, Statistical Models: Theory and Practic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5)R. Dennis Cook; Sanford Weisberg "Criticism and Influence Analysis in Regression", Sociological Methodology, Vol. 13. (1982), pp. 313-361.Lubke, G. H., & Muthén, B. (2005). Investigating population heterogeneity with factor mixture models. Psychological Methods, 10(1), 21-39.Muthen, B. O., & Muthen, L. K. (2000). Integrating person-centered and variable-centered analyses: Growth mixture modeling with latent trajectory classes. Alcoholism: Clinical and Experimental Research, 24, 882-891.Nagin, D., & Tremblay, R. E. (2001). Analyzing developmental trajectories of distinct but related behaviors: A group-based method. Psychological Methods, 6, 18-34.Lazarsfeld, P. F., & Henry, N. W. (1968). Latent structure analysis. Boston: Houghton Mifflin Company.McCutcheon, A. L. (1987). Latent class analysis. Thousand Oaks, CA: Sage Publications, Inc.T. J .Ko, D. W Cho, M. Y. Jung,” On-line Monitoring of Tool Breakage in Face Milling: Using a Self-Organized Neural Network”, Journal of Manufacturing systems, 14(1998), pp. 80-90.J.H. Lee, S.J. Lee,” One step ahead prediction of flank wear using cutting force”, Int. J. Mach. Tools Manufact, 39 (1999), pp 1747–1760.S.K. Chaudhury, V.K. Jain, C.V.V. Rama Rao,” On-line monitoring of tool wear in turning using a neural network”; Int. J. Mach. Tools Manufact, 39 (1999), pp 489–504.D.E. Dimla, P.M. Lister,” On-line metal cutting tool condition monitoring. II: tool state classification using multi-layer perceptron neural network”, Int. J. Mach. Tools Manufact ,40 (2000), pp 769–781。

透视世界一流教育研究生院 以哥伦比亚大学师范学院为例

透视世界一流教育研究生院 以哥伦比亚大学师范学院为例

方面 , 师院 白成立以来一直非
常注重 师资队伍建设 , 聘请一流大 师
每 门课程人数一般在 2 人 以内,以 0 满足不 同学 生的兴 趣和需 求 。课 程 形式丰富多样 , 包括大量常规课程 , 部 分非 常规课程 、专题 学术会 议

生地 , 它是全美护理 教育 的摇篮 , 第
作 为全球顶级 的教育研究 生院 ,
《 上海教育》 半月刊 1B 08 1/ 0 2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45
比较 教育 学家 和教 育心理学家一起 , 共 同铸成 了哥大师院的黄金 时代 , 其 最著 名的著作 《 民主主义 与教育 》亦 在这一期 间完成 , 并创立 了著名的实 用主义教育哲学体系。历史上 ,哥大 师院还是美国教育史上多个第一的诞
久历史与文化积 累、 组织特征 与社 会资本、 近年来的创新与可持续发展 等视 角, 可以折射 出世界一流教育研究生院的教科研服务特征 。
册学生 5 0 余 名 , 中 3 % 的学生 所 将社会关怀融 入教育活动 的学校。 00 其 5
攻读博士学位 , 3 1 %的学 生来 自 全球 随后 ,学院又开设 了教育史 学 、比较 8 余 个国家与地区 , O 而校 友则遍布世 教 育学 、 教育管理学 、 教育经济学 、 教 界 1 O余个国家与地 区。 7 育政策 学、咨询 与临床心理学 、 发展 心理 学 、 知心理学 、 认 课程研究等多
德逊河 , 百老汇与阿姆斯特丹两 条大 街从南到北横贯校 园。 作为哥大 的附 属教育研究生院 , 哥大 师院 与哥大主
校 园仅一街之 隔。
了与近代教育思潮 迥然不 同的观点 。 教育生态 学创始人劳伦斯 ・ 克雷明 , 道 教育哲学家玛 也是世界上最大 的教育学 、 应用心理 在整合人道主义理念 与科学方法的基 艺术教育家亚瑟 ・ , 学和心理 健康学方面的综合性研究生 础上 , 创校者认 为成 功的教 学除倚 赖 克辛 ・ 格林 , 比较 教育学领军人物康 教 院 , 大师院下设有 艺术与人文 系、 专业教 师对教材 、 法与专业 知识 的 德 尔 、贝雷迪 、诺亚和埃克斯坦 ,人 哥 行 为科 学系 、咨询与 临床 心理学 系、 课程与教 学系 、健康 与行为研究 系、 人类发展 系 、国 际与跨文化研究 系 、 类学家玛格丽特 ・ 米德 , 人本主义心 罗杰斯与罗格 ・ , 梅 临 何种 情况下能进行 最为有效 的学 习。 理 学家马斯 洛 、 正 是 基 于 这 种 教 育 理 念 ,学 院 在 床 心理 学家艾尔伯特 ・ 艾里斯 , 等等。 0 8 4 9 0 9 数学科学与技术系 、 组织与领导系等 1 9 年 初便 推 出了融 合心理学 、社 在杜威 1 0 年加盟哥大 师院至 1 3 九大系 , 共有正式教师 1 O 8 余名 , 注 会学 的教育课程项 目, 为全 美第 一 年 退休期 间 , 与一批教 育史 学家 、 成 他 精通外 , 还需要专业教 师了解 学生在

哥伦比亚大学

哥伦比亚大学

哥伦比亚大学作者:来源:《教育与职业·综合版》2007年第05期她的学生在联合国学政治、在华尔街读金融、在百老汇看戏剧、在林肯中心听音乐……“欧元之父”罗伯特·蒙代尔曾在这里留下光辉的足迹,“基因学的奠基人”托马斯·摩尔根曾在这里掀起遗产生物界最彻底的革命,美国新闻界至高无上的荣誉——“普利策奖”曾在这里诞生,美国前总统罗斯福曾在这里求学,闻一多、徐志摩等著名学者曾在这里留下了青春的脚步……250年来,科学与艺术是它永恒不变的主题。

在坚定中前行的哥伦比亚大学芒刺一代代优秀的哥大人迈着坚韧的步伐,在人类文明发展的进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皇家”风范位于纽约市曼哈顿的哥伦比亚大学,是一所典型的城市大学。

1754年,美国还属于英国殖民地,英皇乔治二世捐款给纽约市民筹设了以人文、科学和语言为主的“国王学院”,这所美洲大陆最古老的学院之一的“国王学院”就是后来的哥伦比亚大学。

建校的第一年,该校只有8名学生,而从校长、教授到行政主管的职务,都由英国牛津大学的神学博士塞谬尔·约翰逊一人兼任。

当时学生接受教育的目的是,拓宽视野,完善自身,以成就今后的辉煌事业。

美国独立战争使“国王学院”停办了8年,直到1784年才重新开始授课。

为了纪念发现美洲新大陆的哥伦布,学院更名为“哥伦比亚学院”,哥伦比亚学院是全美最早取得独立自治地位的高等学府。

1857年哥伦比亚大学校区由曼哈顿下城迁至中城,在此后的40年间里,学校增设了医药、法律、工程、政治、建筑、哲学和理论科学等系所。

1896年,学院理事会正式授权学校使用新名字——哥伦比亚大学。

1897年,哥伦比亚大学再次迁至现在的校区。

到1912年,图书馆学系、口腔外科、新闻学院、教育学院等先后加入哥伦比亚大学阵容,“哥大”正式成为了一所综合大学。

整个20世纪上半叶,哥伦比亚大学、哈佛大学和芝加哥大学一起被公认为美国高等教育的三强。

“哥大”魅力哥伦比亚大学能够吸引来自世界各国精英的原因不仅因为它是常春藤盟校之一,更因为它位于美国金融、文化、科技、音乐中心纽约这个世界大都市,这些自然而然地成为了哥伦比亚大学的“资源”。

哥伦比亚大学

哥伦比亚大学

哥伦比亚大学哥伦比亚大学哥伦比亚大学位于美国纽约市曼哈顿,于1754年根据英国国王乔治二世颁布的《国王宪章》而成立,属于私立的常春藤盟校,由三个本科生院和十三个研究生院构成,哥伦比亚的校友和教授中一共有87人获得过诺贝尔奖。

包括奥巴马总统在内的三位美国总统是该校的毕业生。

此外,学校的医学、法学、商学和新闻学院都名列前茅。

其新闻学院颁发的普利策奖是美国新闻界的最高荣誉。

中文名:哥伦比亚大学外文名:Columbia University 创办时间:1754 类别:私利大学知名校友:罗伯特·蒙代尔所属地区:美国纽约主要院系:哥伦比亚学院、普通教育学院及工程与应用科学学院。

学校简介“她的学生在联合国学政治,在华尔街读金融,在百老汇看戏剧,在林肯中心听音乐。

她是美国最古老的五所大学之一。

欧元之父蒙代尔在这里留下光辉的足迹,基因学的奠基人摩尔根在这里掀起生物界最彻底的的革命!”美国新闻界至高无上的普利策奖在这里诞生。

这里拥有美国第一所授予博士学位的医学院。

美国前总统罗斯福,联合国前秘书长加林曾在这里求学,胡适、徐志摩、李政道等著名学者在这里留下了青春的脚步。

二百五十年来科学与艺术是她永恒不变的主题!哥伦比亚大学(Columbia University)是世界最具声望的高等学府。

它位于美国纽约市曼哈顿的晨边高地,濒临哈德逊河,在中央公园北面。

它于1754年根据英国国王乔治二世颁布的《国王宪章》而成立,命名为国王学院,是美洲大陆最古老的学院之一。

美国独立战争后为纪念发现美洲大陆的哥伦布而更名为哥伦比亚学院,18 96年成为哥伦比亚大学。

哥伦比亚大学属于私立的常春藤盟校,由三个本科生院和十三个研究生院构成。

现有教授三千多人,学生两万余人,校友25万人遍布世界150多个国家。

学校每年经费预算约20亿美元,图书馆藏书870万册。

哥伦比亚学院是美国最早进行通才教育的本科生院,至今仍保持着美国大学中最严格的核心课程。

哥伦比亚大学课程与教学论专业研究生课程设置研究及启示

哥伦比亚大学课程与教学论专业研究生课程设置研究及启示

摘要美国的课程与教学论专业走在了世界教育的前列,在课程与教学论专业研究生课程设置上哥伦比亚大学独显特色。

本文通过分析哥伦比亚大学课程与教学论专业研究生课程设置的培养目标、原则、内容、结构,指出了其对于我国课程与教学论专业研究生课程设置改革的有益启示:打破人才培养目标的趋同性,确立各具特色的研究生教育培养目标;推出精品课程,突出课程与教学论专业特色;强调研讨课的教学,重视科研活动。

关键词哥伦比亚大学课程与教学论课程设置启示The Research and Enlightenment of Columbia University Courses and Teaching Theory//CaiLianhuaAbstractCoursesandteachingtheoryofAmericawalkintheforefrontoftheworld,ColumbiaUniversityontheshowfeaturesincurriculumandteachingtheory.Thispaperthroughtheanaly-sisofColumbiaUniversitycurriculumandteachingtheory,pointsoutthebeneficialenlightenmentofcoursesandteachingtheoryofChina。

Key wordsColumbiaUniversity;coursesandteachingtheory;curriculumset;enlightenmentAuthor's addressSchoolofTeacherEducation,ZhejiangNormalUniversity,321004,Jinhua,Zhejiang,China1哥伦比亚大学课程与教学论专业研究生课程设置的简介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师范学院是全球顶级的研究生院,学院对研究生的培养模式在世界上处于较为先进的水平,并具有一定的特色,而学院所设课程与教学论专业的课程体系更加值得国内高校借鉴。

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工程学院介绍

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工程学院介绍

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工程学院介绍哥伦比亚大学是美国的一流大学,而工程学院则是哥伦比亚大学的重点研究学院,那么对于哥伦比亚大学工程学院的具体情况大家了解吗?下面是由编辑为大家整理的“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工程学院介绍”,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本文。

哥伦比亚大学工程学院(傅氏基金会工程与应用科学学院),致力于推动知识的前沿,并将自我的发现转化为满足社会需求。

自1864 年作为一所致力于冶金和采矿的学校成立以来,这些抱负一直是学院的根本。

多年来,学院的教师和学生为技术和社会进步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哥伦比亚大学工程与应用科学学院,在《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最佳工程学校中排名第 21 位,在常春藤盟校中排名第三。

哥伦比亚大学工程与应用科学学院是美国乃至世界顶尖的工程学院之一。

学校的应用数学,生物医学工程,计算机科学与金融工程方案运筹学是非常有名的和高排名。

目前的 SEAS 教职员工包括 27 名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和 1 名诺贝尔奖获得者。

哥伦比亚工程学院的教职工和校友总共获得了 10 项诺贝尔物理学奖、化学奖、医学奖和经济学奖。

学校还有两个风洞、一个机械车间、一个纳米技术实验室、一个通用动力 TRIGA Mk。

II 核裂变反应堆,用于岩土工程测试的大型离心机,以及常用于测试纽约市桥梁电缆的轴向测试仪。

每个系在晨边高地校区都有许多实验室。

材料科学与工程(Materials Science & Engineering)专业设于应用物理与应用数学系(Departmen of Applied Physics and Applied Mathematics)之下,研究生招收MS与PhD、学生,要求申请者拥有本科学位背景,如与材料科学、冶金学、物理、化学或其它理工科专业相关背景的更受欢迎。

该项目集授课与研究一体。

化学工程硕士(Master of Science in Chemical Engineering):要求申请者本科毕业,拥有理工科相关专业背景且平均成绩不低于B-;修读过普通化学(一)、普通化学(二)、微积分(一)、微积分(二)、微积分(三)以及常微分方程等课程。

多媒体学习的认知体系

多媒体学习的认知体系
A tkinson和 Raugh (1975)研究中的学生在为期三天的时 间内学习 120个俄文单词 。关键词组的学生最后有 72%的 正确翻译率 ,而控制组只有 46%的正确率 。这个区别具有特 殊的意义 ,俄语之所以被选用为关键词法的特殊材料就是因 为大部分俄语单词的发音和英语中的发音是不相同的 。该 发现从而证实了使用不同记忆编码 (语音 、语意 、视觉 )方式 进行教学的有效性 。
本文所介绍的六种认知体系包括对记忆存储 、记忆编码 以及认知操作等一系列的描述 ,但是不包括具体的计算模 型 。其中三个理论主要根据传统的实验室研究进行评价 ,包 括 Paivio的双 重 编 码 理 论 、Baddeley的 工 作 记 忆 模 型 、En2 gelkamp的多模块理论 。另外三个则是根据教学环境进行评 价 ,包括 Sweller的认知负荷理论 、M ayer的多媒体学习理论 , 以及 Nathan的动画理论 。
学习外语词汇是双重编码理论比较出色的教学应用实 例 。在这个实验中 ,主要任务就是通过使用语义关键词法克 服外语词汇的抽象性 。A tkinson和 Raugh ( 1975)的研究证实 了该方法的有效性 。关键词法将外语词汇的学习分成两个 阶段 。第一阶段是使用一个英语单词联想外语单词 ,关键词 就是发音类似于外语单词一部分的英语单词 。第二阶段是 通过英语翻译形成关键词的心理表象 。例如 ,俄文词语中 , 建筑物是 zdanie,这个发音有点类似于 zdawn2yeh,重音在第 一个音节 。将 dawn作为关键词 ,我们可以想象黎明粉红色 的光被建筑物的玻璃所反射 。一个好的关键词应该是 :发音 尽可能像外语单词的一部分 ;和其他关键词不同 ;容易与其 英文翻译之间形成交互式的表象 。
【关键词 】 多媒体学习 ;短时记忆 ;长时记忆 ;多元编码 【中图分类号 】G4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22179 (2008) 0320028209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之 口 f .他 } . l石 . 山 . . . . 一
哥伦 比亚大学新 闻研究生院2 0 继续 08 教育项 目探析
● 秦学 智 吴延 熊
摘 要: 哥伦比亚大学新 闻研 究生院2 a 继续教育项 目,是哥伦比亚大学百年来继续教 育的发展和演进 ,对其进行 经验介绍 08
和特点分析,有助 于开阔传媒继续教育工作者的视野 ,有助 于我 国传媒 继续教育事业的开展和深入。
包括 来往差 旅费 、住 宿和一 些吃饭 费用 。 ( ) 网络上 的 消 费者革 命—— 新 闻业 的机遇 三
与 危 险
l 个 月 ,最 多需要 l 个 月 。该课 程采 取 在大 学里 集 2 5 国家艺 术捐 助机 构 古典 音乐 和歌 剧 艺术 新 闻讲 中的课 堂 活动 与在 工 作单 位规 划 与实 施相 结 合的 方
5 6
他{ l i 山 之 石
会 议和 第 二 次会 议 之 间 。第 一 周 一般 开 始 于每 年 的 该 工 作 坊 由福特 基 金 会 发起 ,每年 一 次 ,2 0 08 1 7日 ,最 后 一 周 的 课 安 排 在 秋 季 。 而 非 正 式 课 年是 第 九 个 年头 。该 工作 坊 在 内容 和 设计 上 旨在 : 月 堂 ,即学 员于工 作 场 所规 划 和 实施 计 划 的 时 间 占到 给新 闻编辑 室和 课 堂领 导 人 提供 实 际 有效 的 课程 ,
关 键 词 : 伦 比 亚 大 学 ;新 闻研 究生 院 ;z o  ̄续 教 育 ;项 目;特 点 哥 o8
中图分类号:G 2 文献标识码 :A 70
学 习 国外 特 别 是 美 国的 传 媒 院 校 或 者 综 合 院 各地 。9 份 的课 程 有 2 位 学 员 参加 学 习 ,讲座 与 B 4 校的 传媒 教 育部 门如 何开 展继 续教 育 ,对 于 国内 传 写作工作坊的主讲人有杰出的音乐记者和古典音乐 媒院 校或 者综 合院 校 的传媒 教 育部 门进 行继 续 教 育 专家 。 工作 ,无疑 具 有很 大现 实意 义 。哥伦 比亚大 学新 闻 2 0 年 国家 艺 术 捐 助 机 构 古 典 音 乐 和歌 剧 艺 08 研 究生 院 是全 美乃 至全 世界 最好 的新 闻学院 ,该 学 术 新 闻讲 习会 ,是 哥 伦 比亚 大学 和 国家艺 术 捐助机 院 每年 的传 媒继 续 教育项 目内容 在原 有 基础 上都 会 构联 合 举 办的 第五 个年 度 古典 音乐 和 歌剧 艺术 新 闻 有所 调 整和 改进 。现 以2 0 年秋 季继 续 教 育项 目为 讲 习会 。课 程 对象 为 美 国新 闻从业 者 ,特 别是 报道 08 例 ,来探 究 和分析 哥 伦 比亚大 学 传媒 继续 教 育项 目 高级 传 媒市 场之 外 的艺 术 的新 闻从 业者 。举 办 时 间 的大致 轮廓 。 为2 0 年 l 月8日至 l 08 1 1 83。参 加 者将 参 加 写作 工 作 20 年秋 季继续 教育项 目 08 坊 ,上 音 乐 历 史短 课 ,以 及 至 少 8 演 出 。在 此 期 场 2 0 年秋季 继续 教育项 目分述 如下 : 08 间 ,还 会 与包 括纽 约 市 初等音 乐 机构 的行 体 故 事讲述 :如何 使 用声 音和 图像 和 美 国主 要 出版机 构 的评 论 员及 作家 在 内的许 多领 一 创 造 多媒体 故事 域 的头 面人 物 会面 。大 部 分费 用 由学 员 自己承 担 ,
该课 程 旨在 探究 网络如 何革 新人 们 “ 费 ”的 消 方 式 ,如 从新 闻到洗 碗 工 ,再 到 医疗 保健 。对 象为 传 统 的和 网络 的新 闻 从业 者 。新 闻从业 者 可从 中获 得新 的故 事思想 的 启迪和 创作新 故事 的技能 。 ( )PnhSl e e 闻媒 体 行政领 导项 目 四 u u br r c z g新 的 ,是 哥 伦 比亚 大 学 新 闻学 院 校 友 的 ,学 费 为4 5 7 P n h uz e g r u c S lb r e 新媒体 行政领 导项 目,简 美元 ,非校 友 的 4 5 元 。参 加 单次 课 程 的 ,是 校 称 为S lb r e 行政领 导项 目。2 0年是 第二次 开 9美 uz e g r 08 友 的25 7 美元 ,非校友 的25 9 美元 。 设 。该 项 目开始 于 每 年 的 1 1 。提 交 申请 书 的 月2 3 1 ( ) 国 家艺术捐 助 机构 古典 音 乐和歌 剧 艺术 最后 期 限 一 般是 每 年 的 1 月 1 二 2 日。该 项 目最少 需 要
习会 ,是一个为期1天的活动比较集 中的工作坊 。 1 式 。在 哥伦 比亚大 学 的正式 课 堂包 括 三个 五天 时长 举办 地点 在纽 约 市 ,活动 主题 是 古典 音乐 和歌 剧 , 的 会 议 ,以 及 一 个 与 同年 龄 群 体 一 起 欢 度 的 周 末 参加 者有 作家 和编辑 及 自由职业 者 ,分 别 来 自全 国 ( 常在 每 年六 月 进行 ) ,这 个周 末安 排 在第一 次 通
新 闻讲 习会 (E n it i C scl ucadOe ) N A I*ue n lsa M s n pr st a i i a
该 课 程 对 象 为 初 学 者 。 课程 共 有 两 次 ,一 般 分 别 在 两 个 周 1进 行 ,基 本 上 都 是 每 月开 设 。 譬 3 如 ,2 0 年 9 0 8 月份 的 课程 就 是分 别于 2 u 83 13,2 举 1 1 办的 。该 课程 教给 参加 者 如何 使用 声音 和 图像 来讲 述 引人 注 目的 多媒 体故 事 ,掌握 具 体 的技能 ,并更 好地 理 解新 闻业 因此 而发 生 的 巨大 变化 。每 一次 会 议都 提 供午 餐 ,以及 两 人一 组工 作 的器材 。在收 费 方面 ,存 在校 友 与非 校友 上 的 区别 。参加 双次 课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