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分灌输知识只会违背孩子大脑发育自然规律

合集下载

教育孩子的十大禁忌

教育孩子的十大禁忌

教育孩子的十大禁忌教育孩子是每个家长的重要任务,然而,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有些行为是应该避免的,下面就是教育孩子的十大禁忌。

1. 不要过度溺爱孩子。

溺爱会让孩子不懂得自立,缺乏独立思考的能力。

家长应该适当给予孩子自主权,培养他们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2. 不要过分严厉。

过度严厉的教育方式容易造成孩子的逆反心理,让他们产生厌学情绪。

家长应该以理性和温和的态度对待孩子,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

3. 不要只关注学习成绩。

学习成绩固然重要,但家长不应该只注重孩子的学习成绩,而忽视了他们的兴趣和个性发展。

应该鼓励孩子多参与各种活动,培养他们的综合素质。

4. 不要打骂孩子。

体罚和辱骂是不可接受的教育方式,它们不仅伤害了孩子的心灵,也不利于他们的成长。

家长应该用心理和谐的方式与孩子沟通,引导他们正确的行为。

5. 不要过度保护孩子。

家长应该让孩子面对一些挑战和困难,让他们学会独立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过度保护会让孩子变得软弱和无能。

6. 不要剥夺孩子的隐私权。

孩子也有自己的隐私,家长应该尊重他们的隐私权,不要擅自查看和揭露孩子的隐私。

这样可以建立孩子对家长的信任和尊重。

7. 不要过分比较孩子。

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特点和优点,家长不应该过分比较孩子。

这样只会给孩子带来压力和自卑感,影响他们的自信心。

8. 不要限制孩子的交友圈。

交友是孩子成长过程中的一部分,家长应该尊重孩子的交友选择,同时教导他们如何正确交友。

不要过度干涉孩子的交友,这样只会让他们产生逆反心理。

9. 不要过分追求完美。

家长应该接受孩子的不完美,不要对他们过分苛求。

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特点和发展速度,家长应该以积极的态度鼓励他们,让他们感受到父母的支持和爱。

10. 不要给孩子过多的物质享受。

物质享受固然重要,但过多的物质享受会让孩子变得贪婪和不知足。

家长应该教导孩子珍惜资源,培养他们的节俭意识。

教育孩子是一项终身的任务,家长应该时刻关注孩子的成长和发展。

避免上述十大禁忌,用正确的教育方式引导孩子,帮助他们成为独立、自信和有责任心的人。

家长给孩子灌输的三种观念

家长给孩子灌输的三种观念

家长给孩子灌输的三种观念
1.成功至上观念:很多家长常常灌输给孩子一个观念,那就是只有通过各种途径获得成功,才能获得别人的认可和尊重。

这样可能会使孩子过分追求表面上的成就,而忽略了自己内在的成长和发展。

2. 比较心态:家长常常会拿别人家的孩子来和自己家的孩子比较,强调自己孩子的缺点和不足之处。

这样做可能会使孩子形成一种比较心态,感到自己永远无法与他人相比,进而导致自卑和失落。

3. 负面情绪压抑:有些家长可能会对孩子表现出一种苛刻和挑剔的态度,让孩子感到自己永远无法做到完美。

这样做可能会导致孩子内心充满压抑和负面情绪,甚至出现焦虑和抑郁等问题。

- 1 -。

对“灌输式德育”的认识与思考

对“灌输式德育”的认识与思考

对“灌输式德育”的认识与思考2019-06-01摘要:道德灌输是⼀个颇具争议性的话题。

中西⽅不同语境中的灌输内涵存在价值上的差异。

本⽂试图在弄清“灌输”含义的基础上,分析当前反对“灌输式德育”的观点及原因,从发挥主体性是灌输前提、培养“社会⼈”为灌输⽬的、灌输遵从⼉童⾝⼼发展特点三⽅⾯阐述“灌输式德育”存在的合理之处。

关键词:道德灌输主体性合理性“灌输”⼀词被引⽤到教育领域中由来已久,究其原因,可以概括为“灌输”的过程与教育过程有⼀定的相似性,“灌输”⼀词直观形象地描述了教育活动的重要特征,但⼆⼗世纪⼋九⼗年代以来,随着我国有关德育的研究逐渐深⼊,“灌输式教育”成为⼀个颇负争议的话题,其中对道德灌输的讨论尤为直接和激烈。

⼀、中西道德灌输概念的争议对道德灌输的争议⾸先表现在对灌输概念的不同理解上。

中西⽅对灌输概念的理解是不同的。

相对来说,中国语境中的灌输含义是中性的,⽽西⽅语境中的灌输含义通常带有贬义。

这样⼀来,⽀持和反对灌输都能从灌输内涵上找到最初根据。

根据《现代汉语词典》,“灌输”⼀词的基本释义为“注、溉、流⼊、浇(铸)”,“灌”类似“装⼊”;“灌”有时指“强⾏使其喝下”;“灌”还有“诚恳相告”之意。

《汉语⼤词典》中对“灌输”的解释为:“输”即“输送、转运”;“交出、献纳”;“灌输、灌注”,⼜可引申为“报告、告诉”①。

由此可见,“灌输”⼀词并⽆任何褒贬含义,是中性词,《韦⽒词典》中,对“灌输”的解释则有“指导”和“教学”之意,从褒贬⾊彩来看,也是中性的。

⽽在现代英汉词典中,“灌输”对应的英⽂单词包括“instill”,“inculcate”,“indoctrinate”和“indoctrination”,⽽含有“灌输思想”意思的⼀词是“inculcate”。

“inculcate”,来⾃拉丁⽂“inculcatus”,含义是⽤后脚跟把某物踩进或压进某处,还可引申为“通过强制劝告或不断重复向⼀个⼈的头脑中压印(某种东西)”,词典还特别强调,“灌输”⼀词还可表⽰强迫某⼈接受他⼈的观点②。

幼儿教育小学化的危害分析-模板

幼儿教育小学化的危害分析-模板

幼儿教育小学化的危害分析我国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明确要求,幼儿园教育应当遵循学龄前儿童的年龄特点和身心发展规律,保育与教育相结合,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形式,寓教育于生活及各项活动之中。

然而,近年来发现,越来越难的小学入学测试打乱了幼儿园应有的教学方式,围绕升学指挥棒,幼儿园教育开始出现小学化倾向。

幼儿教育小学化是指幼儿园将小学办学理念、管理模式、课程资源、教育规范、教学方法、评价方式等渗透或运用于幼儿教育实践中,使之常规化、教学化、状态化,进而普遍化、趋势化的教育现象。

幼儿教育小学化是多年来的教育现象,它随着民办教育的蓬勃兴起应试教育消极影响的强化而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广泛性。

而幼儿教育小学化采取拔苗助长的做法,违反幼儿教育规律,影响幼儿身心健康发展,剥夺幼儿幸福童年,又具有严重的危害性。

由于广泛性和严重性,幼儿教育小学化成为了一种急功近利的错误教育倾向,对这一倾向我们必须予以纠正,然而更重要的是要防止。

幼儿教育小学化倾向对幼儿有弊无利。

幼儿教育遵循的最重要的原则必须坚持从幼儿生理、心理特点出发,因材施教,促进幼儿身心和谐发展。

将小学教育提前到幼儿阶段,违背教育规律,是在拔苗助长,不利于孩子今后健康发展。

心理学教师认为,幼儿教育小学化的做法从根本上忽视了幼儿的生理及心理特点,幼儿的身体机能和神经系统都很脆弱,强制性延长幼儿学习知识、技能的时限,会增加儿童神经系统的负担,长此以往,必然会伤害儿童神经系统的正常发育,严重危害幼儿身心健康发展,还可能诱发幼儿的厌学倾向,重复型教育还容易使儿童养成不良学习态度、习惯,危害极大。

幼儿教育小学化现象的出现,很大程度上是幼儿园向父母意愿妥协的结果。

幼儿园一位老师认为,幼儿园这样做全是父母逼的,现在很多父母衡量一个幼儿园的好坏,只看孩子在幼儿园认了多少字、会背多少诗、能做多少算术题等,这让很多幼儿园很难坚持原有的办园理念,而且幼儿教育不是义务教育,幼儿园要生存就必须满足父母的口味,幼教小学化在所难免。

养女儿 必须知道的三个关键阶段

养女儿 必须知道的三个关键阶段

养女儿必须知道的三个关键阶段不同年龄阶段的不同生理、心理特征,构成了孩子的身心发展规律。

女孩在16岁之前的有三个主要成长阶段,只要找对了教育重点,便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0-7岁:塑造女孩一生的关键时期生理学家研究发现,这一阶段是女孩身体发育的关键时期,也是女孩的心里奠定期、精神奠定期以及人格形成期。

在这一阶段,女孩将学会走路、说话、独立思考,并且为以后的发展奠定基础,0-7岁可以说是塑造女孩一生的关键期。

对于父母来说,培养0-7岁女孩应该把以下几个方面作为发展的重点:1、均衡营养、让女孩的身体最大限度的发展0-7岁,不仅是女孩长身体的重要阶段,也是女孩大脑发育的黄金时期。

女孩的脑力发育在3岁前已经完成了60%,6岁的时候已经完成了80%。

所以0-7岁的阶段,父母一定要重视女孩的饮食结构,让女孩的身体最大限度的发展。

2、开发女孩的智力关键时期现在很多父母都认识到了启蒙教育的重要性,但是在具体的方法上却存在很大的误区。

有些父母认为,女儿能够进行复杂的数学运算,背诵数十首甚至上百首儿歌,就是启蒙教育的最大收获。

其实这种想法是错误的。

填鸭式的向孩子灌输知识,非常容易让孩子产生厌学情绪。

所以这一阶段,父母可以从女孩的兴趣出发,传授一些简单的知识(如简单的阅读、认字)和生活常识。

3、女孩对性别的认识在3岁前,女孩对性别的认识是模糊的;到了3岁后,女孩开始有了性别意识,并且能够通过服饰、造型等找出与自己同性别的人。

这时候父母要主动教女孩识别性别,培养女孩的性别意识。

4、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0-7岁女孩正处于模仿他人的阶段,他们常常把父母当成模仿对象,所以在这一阶段,父母要特别注意培养女儿良好的生活习惯,并以身作者。

8-12岁:培养女孩学习能力的最佳时期8岁之后的女孩,出现了记忆的黄金期,并且对新鲜事物产生极其浓厚的兴趣。

对8-12岁的女孩应该把以下几个方面作为发展重点:1、培养女孩学习能力在这一阶段,女孩的记忆力处于黄金期,是培养女孩学习能力的最佳时期,此外,父母尤其要注意的是,在这一阶段可以重点培养女孩的抽象思维能力,因为相对于男孩而言,这是女孩的弱项。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解读 (2)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解读 (2)

知识结构学习建议1.本章学习目的与要求领会理论的性质、儿童心理发展理论的作用和主题2.本节学习重点和难点重点:难点:3.本节学习的建议思考题参考资料或实践活动学习内容:《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解读第一、二、三节学习目的:了解《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的框架,理解幼儿教育终身观和知识观,树立专业思想学习重点:终身教育、知识观学习难点:对动态知识观的理解学习关键:恰当的事例教学过程:一、介绍本学科教学内容、目的、任务及学习要求二、进行新课第一层次前言幼儿园活动课程研究的对象是幼儿园所有的“教学活动”。

幼儿园教育不属于义务教育,为什么要抓幼儿教育?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指出:较早入学有助于克服贫困或某种不利的社会环境或环境造成的最初困难,从而可促进机会均等,它还能为移民家庭的孩子或在文化或语言属于少数群体的孩子融入学校提供很大便利。

(教师讲解)第二层次第一节《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的结构和基本指导思想2001年6月29日,教育部颁发了《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

这标志着我国幼儿教育改革迈进了一个新阶段。

“纲要”,是遵循我国宪法和教育基本法律的精神,根据党的教育方针和《幼儿园工作规程》而制定的对全国幼儿园教育进行宏观管理和指导的法规文件。

它与其它有关幼教的教育行政法规一起,构成一个受共同原则指导的、具有内在协调一致行动的,层次不同的幼教法规体系,共同推动我国幼教的科学化、法制化进程。

促使幼教朝着更加健康、正确的方向进行。

这里简单介绍一下“纲要”的基本框架和基本指导思想。

“纲要”的基本框架:由四部分组成。

总则、教育内容要求、组织与实施、教育评价。

总则共五条,其逻辑结构是:第一条:制定“纲要”的依据、原因、目的第二条:幼儿园教育的性质、任务第三条:幼儿园教育的外部原则第四条:幼儿园教育的特点第五条:幼儿园教育的内部原则“纲要”的基本指导思想集中反映在总则里,贯穿在整个纲要的各个部分。

主要有:终生教育理念下的幼儿教育、知识观、环境教育、整合观及教师成长。

爱生气爱发脾气的孩子怎么办

爱生气爱发脾气的孩子怎么办

爱生气爱发脾气的孩子怎么办有些孩子在遇到一些难以处理的问题或愿望没有得到满足的时候,经常很爱生气,随之会大发脾气,从而又哭又闹,无论家长是“好言相劝”还是“威逼利诱”,最终总还是以哭闹来解决问题,直到达到自己意愿才会罢休。

家长为此十分头疼。

我们要站在孩子的角度去分析这个问题,以此来找到更好地教育方法。

一、排查原因首先我们要找准幼儿这个突出个性所形成的原因,是因为遗传的原因还是后天环境的影响,家长在日常生活中是否对幼儿过分满足,让幼儿形成这种倔强的性格,做事只会以哭闹来达到自己的目的。

如果是这样,家长要尽力改变教育方式,减少包办代替,减少过度的呵护,给予幼儿一个自主解决问题的空间。

二、倾听想法家长要注意关注幼儿的想法,让孩子主动说出哭闹的原因,并帮助幼儿一起分析,给他讲道理,并让他学会倾听别人的想法,以此来提高幼儿的控制能力。

三、学会解决问题的方法孩子之所以用哭闹来解决问题,是因为他没有掌握解决问题的多种方法,在遇到问题时手足无措,因此只会用哭闹来解决问题。

针对这种情况,家长可以在遇到问题时给予孩子一个空间,让他先去尝试着解决,并随机告诉他解决的方法,让孩子在实际的问题中学会处理的方法。

四、学习控制情绪注意观察幼儿的兴趣,以兴趣点作为教育的出发点,鼓励幼儿将自己的兴趣转化为能力,为大家讲解自己知道的事情,给予他一个展示的机会。

在幼儿得到大家的肯定后,为他提出希望,鼓励他以后在遇到问题时要先想一想,不用哭闹来解决问题,这样大家会更喜欢他。

这样做幼儿会更加易于接受,在今后遇到问题时就能很好地控制自己的情绪了。

五、冷处理在孩子的要求没有得到满足的时候,家长可以不理睬他,给他一个冷静的环境。

当孩子感到没趣的时候,可再去给他讲道理,这样幼儿更容易接受。

早教并非识字背诗以孩子为本专家指出:过分灌输知识只会违背孩子大脑发育自然规律在中国优生优育协会主办的学术论文报告会暨基因科学高峰论坛上,来自卫生、教育等领域的专家就如何提高人口素质、实现优生优育各抒己见。

幼儿教育“小学化的危害

幼儿教育“小学化的危害

幼儿教育“小学化的危害”在当下,幼儿教育“小学化”现象日益严重,不少家长和幼儿园为了让孩子提前适应小学学习环境,过早地给孩子施加学习压力。

这种现象看似为孩子铺路,实则对孩子的成长埋下了重重隐患。

下面,我们就来聊聊幼儿教育“小学化的危害”。

一、影响孩子身心发展1.破坏孩子的好奇心幼儿时期,孩子们对世界充满好奇,他们通过游戏、探索来认识世界。

而“小学化”教育让孩子过早地接触到学科知识,剥夺了他们探索的乐趣,使他们对学习失去兴趣。

2.压抑孩子的个性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独特的个性,但在“小学化”教育模式下,孩子们被迫接受统一的标准和评价体系,这无疑是对他们个性的压抑。

长期如此,孩子容易形成自卑、焦虑等心理问题。

3.影响孩子身体发育幼儿时期,孩子的身体发育尚未成熟,过早地进行高强度学习,容易导致孩子近视、驼背等身体问题。

同时,过度学习还会影响孩子的睡眠质量,进而影响身体发育。

二、导致孩子厌学1.学习压力过大“小学化”教育让孩子过早地承受学习压力,他们往往在幼儿园阶段就需要完成大量的作业和考试。

这种压力让孩子对学习产生恐惧,进而导致厌学。

2.缺乏成就感在“小学化”教育模式下,孩子们的学习成果往往以分数来衡量。

然而,幼儿时期的孩子心智尚未成熟,他们很难理解分数的意义。

长期得不到成就感,孩子容易对学习失去信心。

三、影响孩子人际关系1.缺乏社交技巧2.形成人际距离由于“小学化”教育让孩子过早地承受学习压力,他们容易形成心理负担,对周围的人产生防备心理。

这使他们在人际交往中保持距离,难以融入集体。

四、如何避免幼儿教育“小学化”1.转变观念家长和幼儿园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认识到幼儿时期应以培养孩子兴趣、习惯和性格为主,而不是追求学习成绩。

2.创设良好环境为孩子创造一个充满关爱、自由发展的环境,让他们在游戏中学习,在探索中成长。

3.家庭与幼儿园共同教育家长和幼儿园要密切配合,共同关注孩子的成长,避免过度干预和溺爱。

4.关注孩子心理健康及时发现和解决孩子的心理问题,帮助他们建立自信、乐观的心态。

中国父母教育孩子十大误区

中国父母教育孩子十大误区

中国父母教育孩子十大误区1)让保姆、爷爷奶奶带孩子。

很多中国父母以为孩子只要身边有人看着,没有生命危险就好。

其实从出生开始,孩子就需要和别人交流。

不会说话也可以交流。

肌肤的接触,拥抱,关注的眼光,和他说话。

孩子需要不断的交流,会变得比较聪明,对爱有安全感。

我们很多家庭的孩子,是在没有关注的环境下长大。

脑子会变得怪异呆滞。

然后永远缺乏爱的安全感。

终生追求那童年,婴儿时期失去却永远追不回的爱。

2)把孩子当成炫耀比较的对象。

中国人一方面爱面子,一方面想鼓励孩子上进。

常常说,你看人家孩子多用功,成绩多好。

人家又得了什么奖。

这种比较最要不得。

况且常常是当着很多人的面说。

你每一次把孩子和别人比,只带给他多一份不满和痛苦。

对于事情没有什么帮助。

这种比较和竞争的心理,也导致中国人团体比较无法和谐合作做事。

喜欢互斗。

对于能力强的人不是佩服,而是嫉妒,要拉他下来。

学校的老师更是火上浇油。

整个家长和老师的教育观念需要加速修正。

3)不尊重孩子的隐私和权利。

很多父母抱着传统的观念,把父母摆在权威的角色。

认为子女是属于父母的。

这种不把孩子当一个拥有完整权利个体的错误观念,导致个人和社会的很多不良的后果。

父母进入子女房间应该先敲门。

移动或用孩子的东西应该得到他的允许。

任何牵涉到子女的决定应该先和子女商量。

不要随意翻看子女的日记或隐私。

应该尊重孩子的所有权利,把他当一个成人一样尊重。

这种尊重的精神是我们社会所缺乏的。

导致社会缺乏服务和尊重的观念。

不被尊重的人以后也不知道尊重别人。

4)按照自己的目标塑造孩子。

很多父母把自己一生的遗憾寄托在孩子身上。

一直逼孩子往自己以为是正确的路走。

即使孩子并不适合,或者不喜欢。

譬如学钢琴。

譬如出国。

在这种压力下,家庭变得不快乐。

亲子的愉快时光成了斗争大会。

牺牲了亲子的和谐关系,追求一些莫明其妙,也不见得正确的父母理想。

当子女长大回想起童年,尽是不快乐的回忆。

的确是些愚蠢父母的作为。

5)过分注重学习成绩。

最新我身边的学前教育 谈谈我对学前教育的认识与理解

最新我身边的学前教育 谈谈我对学前教育的认识与理解

我身边的学前教育浅谈对学前教育的认识与理解在今年11月份,教育部、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印发了《关于实施第二期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的意见》,计划从今年起至2016年将全国幼儿入园率抬高至75%左右,而发展惠民的公办园是3年计划的重点。

另外,2015年前要完成对幼儿园教师的全员专业培训。

严禁提前教授小学教育内容。

把发展公办园作为扩大普惠性资源的重要举措。

政府加大了学前教育的扶持,体现了国家对幼儿教育的高度重视,作为基层的教师,我深感欣慰和鼓舞,同时明文要求严禁提前教授小学教育内容,也是顺应儿童的天性,回归幼教本质。

中央国务院多次批示,要求把积极发展学前教育,着力解决入园难作为紧迫任务,充分体现了新时期新阶段党和国家对推动学前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高度重视。

把学前教育摆在国计民生的重要位置,突出强调了它的教育属性和社会公益性,明确指出“学前教育是终身学习的开端,是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重要的社会公益事业”。

“办好学前教育,关系亿万儿童的健康成长,关系千家万户的切身利益,关系国家和民族的未来。

”政府的重视和投入,学前教育会得到更好的发展,更有利于孩子的学习和成长。

世间万物都有它自己的自然规律法则,教育也不例外,也应顺应儿童的天性。

我认为:儿童在成长发育的不同时期有着不同的需求,而每个阶段所接受的知识是必需的也是一种自然的行为。

在这个时期家长和老师不要做孩子的主导者,而是指导协助他们在自然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让儿童在一个自然和协的环境下健康成长。

纵观21世纪的今天,许多家长怕孩子落于人后,在这种世风的影响下有些家长还在孩子呀呀学语的时候就要求他们学很多东西,一但孩子的表现令大人不满意,做家长的就会觉得自己的孩子比别人的孩子笨,等到孩子再稍大一点就会被送去各种补习学校,表面上看这个做法是没有错,但从其长远的角度来看也有它的弊病,第一,违背了儿童自然成长发育的规律,第二,这会使得孩子们对学习有一种依赖性,第三,对学习失去了自主性。

幼儿园小学化教育的危害

幼儿园小学化教育的危害

幼儿园小学化教育的危害幼儿园阶段提前开设小学课程,从表面上看是向小学靠近,多学一点,学深一点,让幼儿早起步、早领先,赢在起跑线上。

实际上,这种急功近利、顾此失彼的做法并不利于幼儿的长远发展。

1.有害于幼儿的身体发育。

幼儿时期正处于长身体阶段,肌肉和神经系统尚未发育成熟。

强迫幼儿过早的拿笔写字、久坐、长时间集中注意力会影响幼儿手部肌肉和大脑的发育,同时还会导致幼儿近视、驼背、消瘦等不良症状产生,影响幼儿以后身体成长。

2.有害于幼儿心理健康发展。

过早对幼儿实施小学教育超越了幼儿心理发展水平和智力发展水平。

超负荷或超年龄段的学习内容和教育方式给幼儿心理带来了沉重的压力,过早失去欢乐的童年,从而使他们产生厌倦、疲惫、畏惧、苦恼的情感,这样不利于幼儿的心理发展。

3.不利于幼儿的全面发展。

幼儿教育“小学化”倾向剥夺了幼儿游戏和动手操作的机会。

注重单项智育或某种技能的发展,忽视对幼儿情感、社会性及实际能力的培养束缚了儿童个性、社会性的形成与发展,导致了幼儿身心发展的片面性。

4.不利于幼儿未来的学习。

幼儿过早地背上了沉重的课业负担,导致厌学情绪。

学习兴趣丧失,后续学习动力不足。

学会的儿童容易产生自满情绪,减弱学习兴趣,学习较差的儿童容易产生自卑心理,厌学心理,都容易养成不良的学习习惯。

呆板的灌输式的教学方法制约儿童思维的发展。

这些都对幼儿将来的学习和发展不利。

引用自《舟山教育学院》之前我在网上看到过这样一句话:幼儿园学小学,小学学初中,初中学高中,高中学大学,那么大学应该学什么呢?有的网友说大学学社会,也有的网友说大学学幼儿园。

我个人觉得不管是学社会还是学幼儿园都是一样的,因为学社会就是学习与人交往和沟通,学习怎么说话、怎么和别人交流相处。

而幼儿园其实要学的就是这些,社会交往、同伴交流、动手动脑。

几年前有个新闻:在一次酒会上,有人问一位白发苍苍的诺贝尔奖得主“您觉得你是在哪所大学或者研究院学到人生中最重要的东西呢?”这位老人答到“在幼儿园。

简述幼儿教育小学化的危害论文3篇

简述幼儿教育小学化的危害论文3篇

简述幼儿教育小学化的危害论文篇一幼教专家认为,幼儿教育遵循的最重要原则是从幼儿生理、心理的特点出发,促进幼儿身心和谐发展。

将小学教育提前到幼儿阶段,违背了教育规律,是在拔苗助长,不利于孩子今后的健康发展。

心理学教师认为,幼儿的身体机能和神经系统都很脆弱,强制性延长幼儿学习时限,会增加儿童神经系统的负担,长期下去,必然会伤害神经系统的正常发育,严重危害健康,还可能诱发幼儿厌学,“重复型教育”还易使儿童形成不良学习态度。

其危害有四个方面:危害之一:过早的小学化教育,会使幼儿的智力发育被耽搁,综合能力不能得到很好开发。

由于有些幼儿园的办学思想、育人环境、基础条件和教师水平的局限,只能教小学的语文、数学等学科,特别注重背诗、习字、拼音和算术,致使孩子的思维定式从这时就已形成,认为语文、数学才是出路。

落后的育人做法,没能很好地发现和开发孩子的内在潜能、特长因素和综合素质。

这样的幼儿园和家长可以说,开始就让孩子输在了起跑线上。

危害之二:长期的小学化教育,导致幼儿压力增大,健康的心理素质降低,造成心灵扭曲。

因为教师的死板教学和违规要求,家长的极端查问和过高追求,造成孩子心理压力过大,长期超负荷的心理负担,必将会给幼小的心灵造成伤害或埋下厌学、甚至轻生的思念。

所以,规范的幼儿园、聪明的家长一定要认识这一弊端,还给孩子活泼、愉快、健康的童年生活。

危害之三:骄傲自满情绪产生,导致孩子到初中高学段成绩下滑,人生开始走向下坡路。

如果幼儿园时,幼儿把小学一年级的课程学完了,表面上看是掌握一些知识。

但到小学时,缺少自控力的孩子,由于成绩暂时优先,却沾沾自喜,该用80%的时间和功夫却用上50%,其余的时间就用来玩耍打闹。

他们开始不听话或干一些不轨的事情,长此以往成绩就下降了,随之老师管不了,家长看不住,他们开始厌学、逃学,甚至潜入社会作恶多端或酿成严重后果。

这与不正规的学前教育有直接关系,幼儿园该学的知识没学到也没学好,小学时该学的知识又不好好去学,这一扭曲的教育现象,导致孩子误入歧途,我们必须引以为戒。

孩子3岁前背书识字会变笨

孩子3岁前背书识字会变笨

孩子3岁前背书识字会变笨强化早教孩子会变“笨”早期教育是父母们越来越关注的话题,但如今的早教越来越片面化,逐渐步入误区。

市儿童医院体检中心脑象图室对本市和外地60名3-4岁儿童进行的早教效果抽样调查发现,接受过强化早教的孩子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完美,不仅创造力和学习能力没有加强反而减弱,还失去了善良的天性和爱心品质。

负责调查的杨俊丽主任表示,早期教育除了智力开发外,非智力素质的培养也是一项重要内容,急功近利的做法只能为孩子日后的成长埋下隐患。

强化早教让孩子失去正常能力0-3岁是儿童大脑发育最重要的时期,最初的身体素质、智力发展、个性品质的形成都从这时开始,因此目前家长们已经越来越看重在这个时期对孩子进行早期教育。

近期,市儿童医院体检中心脑象图室对儿童早期教育效果进行了抽样调查。

调查中,专家们共选择了60名3-4岁的儿童,为了增加可比性,除本市的20名儿童外其余40名孩子均来自外省市。

这40名外地儿童中,有20人0- 3岁期间在专门的早教机构接受了特殊教育,有的孩子在3岁时就已经达到了通过对比脑象图后发现,没有进行过特殊早教训练的孩子大都很有爱心、心地善良、懂得包容别人,而进行过特殊早教训练的20名孩子具有这种品格的人数则只有前一组的一半儿;没有进行过特殊早教训练的孩子逻辑记忆能力是进行过特殊早教训练孩子的一倍,说明强化早教非但没有增强孩子们的逻辑记忆能力反而大大减弱了逻辑记忆功能;右前脑能控制人的创造力,而左前脑则具有负责基础知识的储备、对基础知识储备的驾驭能力以及再学习的能力等,将外省市两组孩子左前脑和右前脑的脑象图进行对比后没有任何差别,证明强化早教并没有增加孩子的创造力和学习能力。

最后,专家把这些结果和本市孩子进行对照证明,没有进行过特殊早教的天津和外地孩子情况基本没有差别,同样具有爱心强、逻辑记忆能力强、创造力学习能力并没有降低的特点。

3岁前孩子背诗识字都是“徒劳”负责这次调查的儿童医院体检中心脑象图室杨俊丽主任表示,早教的含义是广义的,既包括感知、语言、认知的训练,也包括生活习惯、自理能力、性格、品德的培养。

浅谈幼儿教育“小学化”的危害

浅谈幼儿教育“小学化”的危害

浅谈幼儿教育“小学化”的危害近年来,幼儿教育“小学化”的现象愈发严重,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所谓幼儿教育“小学化”,是指在幼儿教育阶段,过早地将小学的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和评价标准引入幼儿园,忽视了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和规律。

这种违背教育规律的做法,给幼儿的成长带来了诸多危害。

首先,幼儿教育“小学化”会损害幼儿的身心健康。

幼儿正处于身体发育的关键时期,他们需要充足的游戏和运动时间来促进身体的生长和机能的发展。

然而,“小学化”的教育模式往往让幼儿长时间坐在教室里,进行枯燥的学习和作业,减少了他们户外活动和自由玩耍的机会。

这不仅限制了幼儿身体的正常发育,还可能导致视力下降、肥胖等健康问题。

同时,过早地承受学习压力,容易使幼儿产生焦虑、紧张、抑郁等不良情绪,影响其心理健康。

幼儿的心理发展还不成熟,他们难以应对过高的学习要求和竞争压力,容易对学习产生恐惧和厌恶,为今后的学习和生活埋下隐患。

其次,幼儿教育“小学化”会阻碍幼儿智力的全面发展。

幼儿时期的认知发展具有独特的特点和规律,他们主要通过直接感知、亲身体验和实际操作来获取知识和经验。

而“小学化”的教育方式侧重于知识的灌输和记忆,忽视了幼儿的观察、思考、想象和创造能力的培养。

这种过早的抽象学习,超出了幼儿的认知水平和接受能力,可能会导致幼儿对学习失去兴趣,无法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思维方式。

长此以往,幼儿的智力发展可能会受到限制,难以具备创新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不利于其未来的学习和发展。

再者,幼儿教育“小学化”会剥夺幼儿的快乐童年。

童年应该是充满欢乐、游戏和探索的时光。

但“小学化”的教育模式让幼儿过早地告别了无忧无虑的玩耍,被迫投入到紧张的学习中。

他们没有时间去尽情地奔跑、嬉戏,没有机会去感受大自然的美好,没有足够的空间去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这样的童年是不完整的,也是不幸福的。

童年的快乐体验对于幼儿的人格形成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发展至关重要,过早地剥夺幼儿的快乐,可能会使他们在成长过程中缺乏积极向上的心态和乐观的人生态度。

《爱弥儿》:从知识教育到自然、自由

《爱弥儿》:从知识教育到自然、自由

Advances in Education 教育进展, 2023, 13(9), 6779-6784 Published Online September 2023 in Hans. https:///journal/ae https:///10.12677/ae.2023.1391055《爱弥儿》:从知识教育到自然、自由张 泽上海师范大学教育学院,上海收稿日期:2023年8月8日;录用日期:2023年9月6日;发布日期:2023年9月13日摘要 卢梭通过《爱弥儿》一书表达了自然教育、知识教育的改革思想,他倡导知识教育的实用性、兴趣性、自然性和自由性。

同时,他提出传授知识并非是教育教学的核心,教育应回归本质,将个体的自由全面发展当作根本目标。

因此,在进行知识教育时,应当关注儿童的道德品质和身体的健康成长。

卢梭在改革知识教育的内容和方法中所提出的见解,对于当今的教育改革仍有重要的启示与借鉴意义。

关键词爱弥儿,知识教育,自然主义,全面发展Emile: From Knowledge Education to Nature and FreedomZe ZhangCollege of Education, Shanghai Normal University, Shanghai Received: Aug. 8th , 2023; accepted: Sep. 6th , 2023; published: Sep. 13th , 2023AbstractRousseau expressed his ideas on reforming natural and knowledge education through the book “Emile.” He advocated the practicality, interest, naturalness, and freedom of knowledge education. At the same time, he proposed that imparting knowledge is not the core of education; instead, education should return to its essence, taking the 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 of individual free-dom as the fundamental goal. Therefore, in the process of knowledge education, attention should be paid to children’s moral qualities and physical growth. Rousseau’s insights into reforming the content and methods of knowledge education still hold significant implications and inspirations for today’s educational reforms.张泽KeywordsEmile, Knowledge Education, Naturalism, 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Copyright © 2023 by author(s) and Hans Publishers Inc.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4.0)./licenses/by/4.0/1. 引言知识教育是在一定的价值观的基础上,对人类已经积累的知识进行选择、组织和传播,以培养和加强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实践能力,促进知识不断创新的过程[1]。

中级育婴员测试题—生长发育篇

中级育婴员测试题—生长发育篇

中级育婴员测试题—生长发育篇1. 属于婴幼儿生长发育方面发生的大小变化的有( )。

A、认知能力不断提高B、言语词汇不断增提高C、思维的不断提高D、胸围不断增长(正确答案)2. 根据儿童发展阶段的标准,出生后27天在()。

A、新生儿期(正确答案)B、婴儿早期C、婴儿晚期D、幼儿期3. 婴幼儿唾液腺();到半岁左右会显著增加,常出现生理性流涎。

A、发育差,分泌量极少.(正确答案)B、发育好,分泌量极大C、发育慢,分泌量较大D、发育快,分泌量小4. 婴儿出生后6个月左右,开始萌出的牙齿是()。

A、上颌乳中切牙B、上颌乳尖牙C、下颌乳中切牙(正确答案)D、下颌乳尖牙5. 婴幼儿因门闭合中,前因的闭合时间比后因晚()。

A、20个月左右B、6个月左右C、10个月左右D、15个月左右(正确答案)6. 婴幼儿大脑发育十分迅速,1岁时可达(),6岁接近成人水平。

A、350克B、500克C、750克D、950克(正确答案)7. 6岁幼儿的脑重量(即脑物质重量)已经接近成人脑重量的()。

A、40%B、50%C、60%D、80%(正确答案)8. 婴儿期生长速度是最快的,但生长速度不是直线上升的,而是有阶段性的。

如新生儿时以()为单位计算,1-3岁时以年计算。

A、天(正确答案)B、周c、月D、半年9. 婴儿生长监测主要包括,体重测量、()、头围测量。

A、微量元素B、智力测评C、情绪测评D、身长测量(正确答案)10. 婴幼儿生长发育方面发生的大小变化不包括()。

A、认知能力不断提高(正确答案)B、身高不断增长C、体重不断增长D、胸围不断增长11. 属于婴幼儿发展中新特征获得表现的是()。

A、生理性黄疽B、指甲长长C、跻带脱落D、好奇(正确答案)12. ()是婴儿发展评价的特点。

A、延续性和局限性B、全方位和多方面(正确答案)C、因多面性导致操作困难D、片面性和局限性13. 根据儿童发展阶段的标准:婴儿早期在()。

A、0-3个月(正确答案)B、0-6个月C、3-6个月D、6-12个月14. 婴儿期的生长发育中,神经系统发育最早,生殖系统发育最迟;心脏、肝、肾、肌肉的发育和()的增加相平行。

知识教育的伦理风险

知识教育的伦理风险

知识教育的伦理风险知识教育是培养人的全面素质和个人能力的重要途径,它可以促进人的个人发展和社会进步。

知识教育也存在着一定的伦理风险。

这些风险可能是来源于教育的内容、教育者的行为、教育的方式等方面。

对这些伦理风险的认识和排除对于保证知识教育的合理性和有效性至关重要。

知识教育的内容可能存在着伦理风险。

教育内容的选择是一个十分复杂的过程,任何选择都可能受到社会和文化的影响。

一些知识可能带有强烈的意识形态色彩,例如政治、宗教等。

如果教育内容被过度歪曲或者用来灌输特定的观点,就可能违背了教育的目的和伦理准则。

在知识教育中,选择合适的、客观无偏的教育内容是至关重要的。

教育者的行为也可能引发伦理风险。

教育者是教育过程中最重要的环节之一,他们的言行举止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和成长。

教育者应该秉持着专业和道德的原则,不得利用职权滥用、诱导学生选择某些价值观或者违反学术诚信等行为。

教育者还应该尊重学生的个人差异,不得歧视、辱骂或者体罚学生等不道德行为。

只有教育者做到言传身教,才能让学生受益终生。

教育的方式也可能导致伦理风险的存在。

教育方式的选择对于培养学生的兴趣、激发学习动力十分重要,但过度的强调竞争、功利性等因素可能会导致教育的变味。

一些教育机构盲目追求升学率、录取率等指标,不顾学生的身心发展和个性特点,使得学生承受过度的学习压力。

这样的教育方式往往不符合学生的发展需要,可能对学生的心理健康和人格形成造成伦理风险。

针对以上的伦理风险,应采取一系列有效的措施进行预防和引导。

建立科学、健全的教育内容选择机制,确保教育内容不带有误导性和歧视性。

加强教育者的培训和管理,提高他们的专业素养和道德意识。

推动教育方式的改革,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人发展和不同需求,减轻学生的压力。

还应加强家庭和社会的教育资源,促进教育的全方位发展。

知识教育的伦理风险是现代教育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针对这些风险,我们应该加强对其的认识和监控,制定相关政策和措施,以确保知识教育的合理性和有效性。

幼教切勿揠苗助长

幼教切勿揠苗助长

幼教切勿揠苗助长幼教是培养儿童身心健康发展的重要阶段,教师在这个过程中扮演着关键角色。

然而,有时候教师会因为急于求成或其他原因而过早地教授某些知识和技能,这种行为被称为“揠苗助长”。

本文将探讨幼教过程中揠苗助长的危害,并提出有效的解决方法。

一、揠苗助长的危害揠苗助长是指在幼儿教育过程中,提前教学某些不适合幼儿阶段的知识或技能,对儿童的身心发展造成潜在的伤害。

以下是几个常见的危害:1. 压力过大:过早地学习过于复杂或难以理解的知识,会给幼儿带来很大的压力和困扰,影响他们的学习兴趣。

2. 抽象思维难以理解:幼儿的思维能力还处于具体阶段,他们更需要通过亲身体验和感官认知来理解和学习。

如果过早地引入抽象的概念,会使幼儿难以理解和吸收。

3. 过早社会化压力:幼儿正处于自我认知和社交技能发展的关键时期,过早地教授复杂的社会规则和行为准则可能导致社会化压力的增加,使幼儿感到困惑和不安。

二、解决揠苗助长的方法为了避免揠苗助长的行为对幼儿教育产生不良影响,幼教教师可以采取以下方法:1. 定期评估教学内容:教师应该根据幼儿的认知和发展水平,定期评估和调整教学内容,确保教授的知识和技能与幼儿阶段相匹配。

2. 引导合适的学习:教师可以通过游戏和亲身体验等方式,引导幼儿进行合适的学习。

这样可以更好地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并帮助他们在实践中掌握知识和技能。

3. 个体化教学:教师应该根据幼儿的个体差异,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和策略,帮助每个幼儿实现个体化的学习目标。

4. 关注幼儿的情绪和需求:教师应该密切关注幼儿的情绪和需求,及时调整教学方法,确保幼儿在学习过程中感到愉悦和舒适。

5. 与家长合作:教师应与家长密切合作,了解幼儿在家庭环境中的特点和需求,共同制定适合幼儿发展的教育计划和方法。

三、开展专业培训为了提高幼教教师的专业水平,学校和幼儿教育机构应该积极组织相关培训和研讨会,帮助教师了解幼儿发展的特点和规律,掌握合适的教学方法和策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过分灌输知识只会违背孩子大脑发育自然规律
来源:
专家指出:过分灌输知识只会违背孩子大脑发育自然规律
6月10日,在中国优生优育协会主办的学术论文报告会暨基因科学高峰论坛上,来自卫生、教育等领域的专家就如何提高人口素质、实现优生优育各抒己见。

与会人士提出:早教并不等于智力开发,如一味过分强调灌输知识,将早期教育理解为传授书本知识,只会违背孩子大脑发育的自然规律,不利于其身心健康发展。

早期教育内容宽泛
湖南省浏阳市妇幼保健院副主任医师王好平指出,早期教育并不是单纯地认识几个字、会做几道题、会背几首诗。

其内容相当宽泛,包括坐、爬、跳等运动功能训练,认知能力训练,社会适应能力训练等等。

只有家长了解科学的养育技巧,婴幼儿的健康与智能才能得到长足发展。

在早期教育中,健康无疑是第一位的。

婴儿出生后的12个月内所学到的所有技能,都与脑的结构变化密不可分。

家长只有遵循成长规律,方能培养孩子良好的心理素质、行为习惯、处世能力以及健全的人格和情商。

家长期望应以孩子为本
专家认为,而今早教市场五花八门,有的简单地将早教等同于提前进行读、写、算等技能训练,却忽视了孩子的全面发展。

过早确定培养目标、过早进行高强度专业训练,到头来会适得其反。

根据西安托幼机构与保育院的调查显示:婴幼儿家长对子女的期望高于中小学生家长,且年龄越小,期望越高。

近几十年来的国内外研究表明,家长对子女期望的水平总体上与子女学习和成就呈正比。

如何发挥家长期望的积极作用?托幼专家周方认为,家长期望应以孩子为本,父母可通过游戏等发现孩子的个体差异,制定相应目标;此外,还应以孩子的需要为本,如构建良好的亲子关系,引导孩子适宜发展,最忌不顾孩子实际、互相攀比,令期望目标难以实现,继而挫伤孩子自信心。

家庭教育是早教第一站
专家认为,正确的早教方法可通过刺激不同的感官来起到不同作用。

比如,刺激听觉可促进语言和记忆能力的发育;刺激视觉可促进注意力;刺激触觉对运动技能的发育很重要;刺激味觉有利于学习和情感发育;刺激嗅觉有助于建立安全感等。

专家同时提醒,并不是将孩子托给专业的早教中心,便可换来聪明健康的宝宝。

家庭教育是早期教育的第一站,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也是开发子女潜能最重要的实施人。

相比其他因素,家长的科学教养对孩子的成长影响最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