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生产菌种的选育

合集下载

生产菌种流程

生产菌种流程

生产菌种流程
生产菌种的流程可以根据具体的菌种类型和生产设备的不同而有所差异,但一般流程如下:
1. 菌种选育:
•选择适合用于生产的优良菌种,通常需要进行筛选、培育和评价,确保其在生产过程中具有良好的发酵性能和产量。

2. 培养基制备:
•根据菌种的特性和需求,制备适合的培养基。

培养基通常包括碳源、氮源、矿物质和微量元素等成分。

3. 接种培养:
•将选育好的菌种接种到培养基中,并进行适当的培养条件调节,如温度、pH、氧气和搅拌等,促进菌种的生长和繁殖。

4. 扩大培养:
•当菌种在小规模培养中达到一定的生长量后,需要进行扩大培养,将菌种转移到更大容量的培养罐或发酵罐中继续培养。

5. 发酵生产:
•在大规模发酵罐中进行菌种的发酵生产。

这个阶段通常需要严格控制发酵条件,如温度、pH、氧气和搅拌速度,以最大限度地提高菌种的产量和质量。

6. 收获和提取:
•当菌种发酵达到一定程度时,停止发酵过程,收获发酵液或菌体。

接着,对菌种进行提取和纯化,以获取纯净的菌种产品。

7. 产品包装和贮存:
•将提取得到的菌种产品进行包装,并进行适当的贮存和保存,确保产品的质量和稳定性。

8. 质量控制和检验:
•对菌种产品进行质量控制和检验,确保其符合相关的标准和规定,以保障产品的质量和安全性。

9. 记录和档案:
•对生产过程中的各个环节进行记录和档案管理,包括菌种选育、培养基制备、发酵生产、质量检验等,以便日后的追溯和分析。

以上是生产菌种的一般流程,具体实施时需要根据菌种类型、生产设备和生产规模的不同进行调整和优化。

发酵学第2章工业微生物菌种选育

发酵学第2章工业微生物菌种选育
4、从突变到突变型
表型迟延:表型的改变落后于基因型的改变 分离型迟延 (基因杂合)
经诱变处理后,细胞中的基因处于 不纯的状态,突变型基因由于属于隐 性基因而暂时得不到表达,需经过复 制、分离,在细胞中处于纯的状态时, 其性状才得以表达。
生理性迟延
新的表型必须等到原有基因的产物 稀释到某一程度后才能表现出来。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自然选育 第三节 诱变育种 第四节 杂交育种
第一节 概述
一、工业微生物 二、发酵工业对菌种的要求 三、菌种选育的目的 四、菌种选育的基本理论 五、菌种来源
第一节 概述
一、工业微生物 1.细菌
2.放线菌(单细胞原核微生物)
链霉菌属 小单孢菌属 地中海诺卡氏菌 米苏里游动放线菌
(CGMCC)
中国微生物菌种保藏管理委员会 CCCCM——管理机构
订购程序
申请 生物安全性说明 确认 订货
第二节 自然选育
一、定义 二、方法 三、特点及应用
第二节 自然选育
一、定义
自然选育:在生产过程中,不经过人工诱变处理,
根据菌种的自发突变而进行菌种筛选的过程。
自发突变:就是指某些微生物在没有人工参与下
第三节 诱 变 育 种
三、诱变育种的主要环节
1.出发菌株的选择 2.诱变处理 举例 3.筛选 4.突变菌株高产基因的表达
1.出发菌株的选择
选择纯种菌株(排除异核体) 优良性状的菌株(产生孢子、生长速度) 对诱变剂敏感的菌株 同时选择几株不同的优良菌株
2.诱变处理
1)诱变剂的选择
2、菌种遗传特性的改变
1)异核现象--导致菌种这一微生物群体发生同
菌种遗传特性发生改变

第二章 酒精生产所用的微生物菌种

第二章 酒精生产所用的微生物菌种
防止菌种退化的主要方法 低温保藏、减少传代、优化培养(培养基、 培养条件)
8
2-2 生产菌种的选育、保藏与复壮
常用菌种选育 筛选菌种:采样→富集→分离→测定
(定性、定量) 育种方法:诱变、杂交、原生质体融合、基因
常用菌种的保藏与复壮 保藏:低温、矿物油、真空冷冻干燥 复壮:分离或诱变处理
9
第二章 小结
酒精生产需要二类微生物 水解淀粉:霉菌(淀粉质原料) 发酵糖类:酵母为主
生产菌种往往会退化 菌种选育是一项日常工作
10
第二章 酒精生产所用的微生物菌种
第一节 常用菌种及其培养特性 第二节 生产菌种的选育、保藏与复壮
1பைடு நூலகம்
2-1 常用菌种及其培养特性
2-1-1 淀粉糖化菌种 一、曲霉 1.黑曲霉 UV-11(As.3.4309),萌发期较 长;UV11-48,萌发期较短 2.乌沙米曲霉 东酒一号的出发菌株、含丹 宁酶、耐酸 3.黄曲霉 4.米曲霉 As3.951(沪酿3042) 蛋白酶活性较强,常用于制造酱油及制备米曲汁
6
2-1-3 菌种培养基的制备
察氏合成培养基的制备 (霉菌)
蔗糖3.0 NaNO30.3 K2HPO40.1 KCL0.05 MgSO40.05 FeSO40.001
小米试管培养基的制备 (霉菌)
小米→浸泡→加麸皮→蒸料→冷却→装试管 ↓ 灭菌
7
2-2 生产菌种的选育、保藏与复壮
菌种退化的表现及其原因 基因负突变所至
4
2-1-2 酒精发酵菌种
二、糖蜜原料生产酒精常用酵母菌 F396(台湾396)、As.2.1189(古巴Ⅰ) As.2.1189(古巴 Ⅱ)Rasse
5
2-1-3 菌种培养基的制备

第二章菌种选育3

第二章菌种选育3

基同步培养离心洗涤玻璃珠震荡分散过滤
单细胞或孢子悬浮液

活菌计数
诱变处理 诱变处理预备实验

处理液活菌计数 平板分离

形态变异并计算其变异率

斜面培养
初筛、复筛 自然分离和再复筛
保藏及扩大试验
• 出发菌株的选择 • 诱变剂的选择 • 诱变操作(包括诱变剂量的选择) • 突变株的筛选 • 突变高产菌的表现及筛选条件的配合
步骤七
由第五步骤的第一区中划出第二区,如右上 图。
步骤八
重复第六以及第七步骤,由第七步骤的第二区中 划出第三区,如右上图。
步骤九
重复第六以及第七步骤,由第八步骤的第三区 中划出第四区,划满剩下的空间。完成后的营 养平板,如右上图。
步骤十
在营养平板上贴好标签, 标示好接种日期、操作者 姓名、菌种学名以及培养 基名称。
初筛:以量为主 复筛:以质为主
二、诱变育种
用各种物理、化学的因素人工诱发基因突 变。 诱变剂:能够提高生物体突变频率的物质。
诱变剂
物理:紫外线,快中子 化学:硫酸二乙酯,亚硝基胍 生物:噬菌体
诱变育种的主要环节 (1)以合适的诱变剂处理细胞悬浮液
——诱变 (2)用合适的方法淘汰负效应变异株,
选出性能优良的正变异株——筛选
变异株 代谢控制育种
基因工程定向育种
微生物工业对大规模生产用菌的要求原则:
(1)所需培养基易得,价格低廉; (2)培养和发酵条件温和(糖浓度、温度、pH、
溶解氧、渗透压等) (3)生长速度和反应速度较快,发酵周期短 (4)单产高 (选择野生型、营养缺陷型或调节
突变株)
(5)抗病毒能力强 (6)菌种纯粹,不易变异退化,稳定性好 (7)菌体不是病源菌,不产生任何有害的生

第二章+菌种选育

第二章+菌种选育

15
生产菌种的来源
温度的控制
控制培养的温度,仅适宜所需要的微生物
生长。
例:高温(50-60℃)可得分解硬脂酸的脂
肪酶产生菌; 低温(15 ℃)可得产不饱和脂肪酸的毛霉菌。
渗透压的控制
使用高糖或高盐培养基可得耐高渗菌株。
16
生产菌种的来源
O2的控制
控制培养过程的通风量以分离耗氧菌和 厌氧菌。
13
生产菌种的来源
营养成分的控制
专一性碳源、氮源、生长因子的控制。 例:纤维素酶产生菌—以纤维素为唯一碳源培养;
脂肪酶产生菌—以植物油为唯一碳源培养;
降解石油/蜡菌—以石油/蜡为唯一碳源培养。
14
生产菌种的来源
pH值的控制
控制增值培养的pH,抑制不需要的、对
酸、碱敏感的微生物生长。 例:筛选碱性蛋白酶产生菌株: 在pH=9.0的增殖培养基中培养,可抑 制嗜酸或中性菌的生长,提高分离效率。
形成单菌落
培养
涂布
单菌落逐一分别接种斜面, 摇瓶,测性能
29
2.2 菌种的选育
原理:依据微生物的代谢调节机制,人 为的定向控制目的产物的积累。
自然选育 人工育种
30
菌种的选育
2.2.1 自然选育
(1)定义
自然突变 在没有人工参与下微生物所发 生的突变。 自然选育 在生产过程中不经过人工处理, 利用微生物的自然突变而进行的菌种选育 过程。
菌种的分离
2.1.4.1 施加选择压力分离法
(富集培养法)
给混合菌株提供一些有利于所需菌株生长 或不利于其他菌株生长的条件,以促使所 需菌株大量繁殖,从而有利于分离它们。
12
生产菌种的来源
(1)条件控制

新编生物工艺学第二章菌种选育

新编生物工艺学第二章菌种选育

2.2.4 杂交育种
(3)玻璃纸转移法 具体方法如下 a.玻璃纸混合培养 b.混合培养物的转移 混合培养物的转移时间取决于两 亲本相应的孢子浓度和生长情况 c.异核系的分离 在解剖显微镜下,用无菌的细针收集 异核系小菌丛
2.2.4 杂交育种
2.2.2 诱变育种
2.2.2.4 介绍几种物理、化学诱变剂的使用方法 (1)紫外线 紫外线是一种使用时间较久、值得推广的 诱变剂,它的辐射光源便宜,危险性小,诱变效果好, 故应用最广泛,研究得也最多。 (2)快中子 中子是原子核的组成部分、是不带电荷的 粒子,可由回旋加速器、静电加速器或原子反应堆产生。
2.2.4 杂交育种
2.2.4.1 细菌的杂交 实验已证明,如果把上述两种菌株分别接种到一个特制 的 U形管的两端去培养,中间放一片可以使培养液流通, 但不能使细菌通过的烧结玻璃隔开,那么基本培养基上 就不会出现菌落,这一事实说明细胞的接触是导致基因 重组的必要条件 2.2.4.2 放线菌的杂交育种
(4)多糖产生菌的筛选 经自然界分离、筛选获得的有 价值的菌种,在用于工业生产之前必须经人工选育以得 到具一定生产能力的菌种。特别是用于医药上的抗生素, 还需通过一系列的安全试验及临床试验,以确定是否是 一种有效而安全的新药。
2.2 菌种的选育
1 自然选育 2 诱变育种 3 抗噬菌体菌株的选育 4 杂交育种 5 原生质体融合技术 6 DNA重组技术 7 菌种保藏
2.1.2.5 菌落的选择
菌落的选择常常是分离步骤中最易受挫折和最耗时间的 阶段。采用怎样的选择菌落方式取决于筛选的最终目的。 常用以下两种筛选方法 (1)铺菌法 于分离平板上铺一层单一的试验菌的办法 可用来测定各个菌落的抗生素生产能力。 (2)复印平板法 将菌落复印在平板上的办法来研究它 们对一系列试验菌的作用。

第二章菌种选育

第二章菌种选育

增殖培养的控制的方法
营养成分的控制
PH值的控制 PH值的控制 添加选择性抑制剂 温度的控制
纯种的分离
通常的分离的方法有两种,即稀释法和划 线法。 两种分离方法的比较:划线法分离简单且较 快,但是有时分离的机率不是很大。稀释 法操作起来比较繁琐,但是这种方法在培 养基上分离的菌落单一均匀,获得纯种的 机率更大些。
筛选工程菌的方法
选择最佳的培养条件 放大培养 稳定三批次 在线检测相关指标
菌种选育实例
基因工程的基本要素与操作步骤:
“手术刀” :基因工程所用的手术刀为限制性核酸内切酶, 手术刀” 用以在某一生物细胞的核酸分子上切取所需要的遗传基因。 称为外来基因。 “运载工具” :即载体。载体其经内切酶处理后,可与外 运载工具” :即载体。载体其经内切酶处理后, 源性基因结合, 形成重组DNA 。 源性基因结合 , 形成重组 DNA。 选择合适的载体可以运输 目的基因到宿主细胞体内。 目的基因到宿主细胞体内。常用的载体有大肠杆菌 转染:载体带着新基因进入一种生物细胞(即宿主细胞) 转染:载体带着新基因进入一种生物细胞(即宿主细胞)。 扩增:新基因在宿主细胞内定居,借助宿主细胞不断复制、 扩增:新基因在宿主细胞内定居,借助宿主细胞不断复制、 繁殖, 繁殖,得以大量扩增 分离提取:
1.去除了细胞壁的障碍,亲株基因组直接融合、交换,实 现重组,不需要有已知的遗传系统。 2原生质体融合后两亲株的基因组之间有机会发生多次交 换,产生各种各样的基因组合而得到多种类型的重组子 3.重组频率特别高,因为有聚乙二醇作助溶剂。如天蓝色 链霉菌的种内重组频率可达到20% 4.可以和其他育种技术相结合,把其他方法得到的优良性 状通过原生质体融合再组合到一个单株中。 5.可以用温度、药物、紫外线等处理、纯化亲株的一方或 双方,然后使之融合,再在再生菌落中筛选重组子。

微生物菌种

微生物菌种

虽然遗传工程等新的育种方法迅速发展,但诱变育种仍是目 前广泛使用的育种手段。
《发酵工程》
第二章 微生物菌种选育
原始菌株(出发菌株)
活细胞计数 诱变剂处理 活细胞计数 中间培养
突变株分离
诱变预备处 理
初筛 复筛 生产性能试验
工业微生物来源
想菌种保藏机构索取有关的菌株,从中筛选所需
菌株。
从自然界采集分离。
从一些发酵制品中分离目的菌株。
《发酵工程》
第二章 微生物菌种选育
微生物菌种的选择性分离
工业化菌种的要求
能够利用廉价的原料,简单的培养基,大量高效地合 成产物; 有关合成产物的途径尽可能地简单,或者说菌种改造 的可操作性要强;
分离耐高渗透压酵母菌,可到甜果、蜜饯、甘蔗渣堆积处采样
《发酵工程》
第二章 微生物菌种选育
目的微生物富集的一些基本方法
让目的微生物在种群中占优势,使筛选变 富集的目的: 得可能。
富集的三种方案:
定向培养:采用特定的有利于目的微生物富集的
条件(加热、膜过滤等),进行培养。
当不可能采用定向培养时,则可设计在一个分
能分解底物的微生物便会在菌落周围产生透明 圈,圈的大小初步反应菌株利用底物的能力。
分离水解酶产生菌时较多采用,如蛋白酶、淀粉酶、 脂肪酶、核酸酶等;
《发酵工程》
第二章 微生物菌种选育
例如用此法分离产生碱性蛋白酶的芽孢杆菌 土壤经巴氏消毒,以减少不产芽孢的微生物;然 后铺在pH8-9的琼脂培养基(含有均匀的不溶性蛋白 质)表面;碱性蛋白酶产生菌能消化平板上的不溶性 蛋白质,产生一透明圈。
遗传性能要相对稳定;
不易感染它种微生物或噬菌体; 产生菌及其产物的毒性必须考虑(在分类学上最好与 致病 菌无关); 生产特性要符合工艺要求。

第二章菌种的选育

第二章菌种的选育
依(选照3种)资子根料的据或类待专型选家。种介如子绍研的,究生结抗理合菌学自素与己,生所可态学 掌特选握性择的,放知确线识定菌及培、工养真作基菌经,、验选细,择菌明培确养待条选件与 种方子法在。自然界的分布情况,确定采 样目标。 (4)在上述准备工作完成之后,制定具
体的筛选方案与操作步骤:
进行综合、具体问题分析来决定。
2. 快中子 快中子的生物学效应是由其撞击原
子核后产生的质子产生的。 能够引起较多的点突变和染色体变, 而产生诱变育种的效应。
3.氮芥(p40) 机理:氮芥的盐酸盐和碳酸氢钠
反应释放出氮芥子气,再与细胞作 用引起染色体发生畸变。
使用方法: 活化剂和解毒剂的配置 氮芥的盐酸盐配置 诱变作用 诱变终止
第二章菌种的选育
内容 1.菌种的来源 2. 菌种的选育 3. 菌种的保藏
2.1 菌种的来源 微生物具有的五大特性 1.种类多,分布广; 2.比面积大,代谢能力强; 3.生长迅速,繁殖快; 4.适应性强,容易培养; 5.易变异.
2.1.1生物物质产生菌的筛选 2.1.1.1微生物---生物产物的来源 两个成功因素
分生孢子
4.重组体的形成 异核体菌落在生长过程中,染色体
重叠的两节段(二体区)的不同位置发 生交换后能 产生重组体孢子。
+ 重组体
2.6.2.1放线菌的杂交技术 1.混合培养法 a.选择性平板法 b.异核系分析法
2.平板杂交法
3.玻璃纸转移法 成功报道:金霉素、土霉素、新霉素、红 霉素、新霉素等抗生素杂交育种方面。
1. 指示菌 大肠杆菌BR513(ATCC33313) 2.指示微生物培养 3.指示微生物倒固体检测平板 入ß-半乳糖苷酶的生色基质混合物 (84mg褪蓝RR和14mg6-溴-2萘-β-D半乳糖吡喃糖苷于2ml二甲基亚砜中), 再加入琼脂静置,观察颜色变化情况。

《发酵工程》02 工业发酵菌种选育

《发酵工程》02 工业发酵菌种选育

(2)增殖培养
➢目的: 富集目的微生物,让目的微生物在种群中 占优势,使筛选变得可能。
富集方法 1、养分 3、培养时间
2、pH条件 4、培养温度
等一切能提高目的微生物相对生长速度的手段,培养(固体、 液体;分批连续)后使目的微生物在种群中占优势。
(3)纯种分离

尽管通过增殖培养效果显著,但还是处于微
真菌(青霉素、头孢等)
一些产芽孢的细菌 植物或动物来源
问题:生产抗生素的微生物能不能用于生产氨基酸?
微生物(包括动、植物细胞)几乎可以生产 我们所需的一切产品,但是涉及到工业化生 产对于某一种特定的产品,只有特定的微生 物才具有大量表达的潜力。
例: 礼来(Eli lilly),花了10年的时间从40万株微 生物中,发现了三种有潜力的新抗生素。
• 细菌(bacteria):常用的有枯草芽孢杆菌、 醋酸杆菌、棒状杆菌、短杆菌等。
短杆菌:GA、Gln、lys…… 枯草芽孢杆菌:淀粉酶(BF7658)、碱性蛋白酶等 地衣芽孢杆菌:HASS(耐高温α-淀粉酶) αAmylase 苏云金芽孢杆菌短:杆B菌T生物农药…棒…状杆菌 梭状芽孢杆菌:丙酮、丁y酸ea等sts的发酵
啤棒酒状酵杆母菌
• 酵母菌(yeast):属单细胞真核生物,主 要分布于含糖较多的酸性环境中。常用的 有:啤酒酵母、假丝酵母、类酵母等。
啤酒酵母:酿酒、辅酶类物质的发酵
酒香酵母:酿酒
汉逊酵母:酿酒,用于乙酸乙酯的发酵
假丝酵母:单细胞蛋白生产,石油发酵
霉菌
• 霉菌(mould):喜偏酸性环境。可用于生产多种 酶制剂、抗生素、有机酸及甾体激素等。
黑曲霉:柠檬酸工业、酿酒业、糖化酶 黄曲霉:酱油生产,面酱 青霉菌:青霉素的生产 红曲霉:红曲制造,南方红曲酒(女儿红);红色;豆腐 乳 赤霉菌:赤霉素的生产

第二章菌种选育、保藏与复壮

第二章菌种选育、保藏与复壮

(一)样品采集
① 原则
样品来源越广泛,获得新菌种的可能性越大。
② 土壤采样方法
土壤的细有菌机、质放线含菌量:和耕通地风、状菜园况和(近5~郊土25壤cm;深度) 土壤的酵p母H和菌植:果被园状树况根的土壤中;
•pH<7.0 :霉菌、酵母菌居多 地理条霉件 菌:动植物残体及霉腐土层中; 季•p节H7.条0黑件~曲7.霉5::细稻菌场、、谷放物线堆菌积丰处富。
黑曲霉
黑曲霉 栖土曲霉 根霉 毛霉 青霉菌 木霉菌 黄曲霉菌 红曲霉
产物 谷氨酸 肌苷酸 淀粉酶 蛋白酶
葡萄糖异构酶
酒精 单细胞蛋白 乳糖酶 柠檬酸 柚苷酶、酸性蛋白
酶 单宁酶、糖化酶 蛋白酶 糖化酶、甾体激素 蛋白酶 葡萄糖氧化酶 纤维素酶 淀粉酶 糖化酶、红曲色素
用途 食用、医药 食用、医药 葡萄糖、糊精、酒精发酵、啤酒酿造 酱油速酿、饲料
❖ 控制传代次数:不超过7代,易变异的不过5代 ❖ 砂土管、冻干管保藏的原种,开启不能超过3次,以防污染。 ❖ 选择良好保藏方法:保证菌不死、不衰、保存活性及原有典型性状 ❖ 良好的培养条件:注意斜面菌株的培养条件(保藏、活化培养基) ❖ 采用不同类型的细胞进行接种
产孢子霉菌 细菌
二、菌种的复壮
❖ 自然选育的定义
利用微生物在一定条件下产生自发变异,通过分离、筛选,排除劣质性 状的菌株,选择出维持原有生产水平或具有更优良生产性能的高产菌株, 达到纯化与复壮菌种、保持稳定生产性能的目的。其主要原理是微生物 群体分离。
❖ 自然选育的方法
(1)通过表现形态淘汰不良菌株; (2)考察目的代谢产物产量; (3)进行遗传基因型纯度试验,考察菌种纯度; (4)传代稳定性试验:斜面传3-5代。
❖ 菌种退化的主要表现 ① 产量下降,目的代谢产物减少,原料转化率下降; ② 生长速度缓慢,目的代谢产物合成能力下降,发酵周期延长; ③ 产孢子能力变弱,孢子形成数量减少; ④ 抗逆性减弱; ⑤ 形态畸形等。

第二章 微生物菌种选育

第二章 微生物菌种选育
第二章 微生物菌种选育
• 优良的菌种是发酵工业的基础和关键,是 显著改善和提高产品种类、产量以及质量 的先决条件。 • 菌种选育,就是要利用微生物的遗传变异 的特性,采用各种手段,改变菌种的遗传 性状,使其符合工业生产的需要。
本章主要内容
• 第一节 微生物发酵工业的菌种类型及来源 • 第二节 微生物发酵高产菌种选育 • 第三节 菌种的退化和菌种保藏
土样的采集方法
使预被分解的物质成为唯一的碳源或氮源 pH7.0~7.5适于细菌和放线菌,pH4.5 ~6适于霉 菌和酵母 40℃利于放线菌孢子萌发,却不利于细菌生长 限制通入氧气使厌氧菌数量增加
采用平板划线法和稀 通过压力(高温、高压、抗生素)使非目的的 释法,以时间为变量, 类群比例减少 进行纯种分离
从一些发酵制品中分离目的菌株,如酒醪中 分离淀粉酶或糖化酶的产生菌,从酱油中分 离蛋白酶产生菌,从噬菌体污染的发酵液中 分离抗噬菌体的发酵菌株等。
三、菌种微生物的选择性分离
• 菌株的分离和筛选分为以下几步:
采 样 富 集 分 离 筛 选
各种生境下的土壤是 微生物菌种最全面的 来源 人为控制条件使所期 待的目的菌种占据优 势
是单产高的营养缺陷型突变菌株或调节突变菌株或野生菌株,最 好还是抗噬菌体能力强的菌株
菌种纯粹,不易变异退化,以保证稳定性
菌种不是病原菌,不产生任何有害的生物活性物质和毒素(包括 抗生素、激素、毒素等),以保证安全
类型:包括细菌、酵母菌、霉菌和放线菌等类群,还有担子菌及藻类等
一、工业发酵常见的微生物种类
担子菌就是人们常说的菇类(mushroom)微生物。
担子菌资源的利用正引起人们的重视,如多糖、 橡胶物质和抗癌药物的研发。
6、藻类(alga)

菌种的选育

菌种的选育

土曲霉 土曲霉 链霉菌
金色链霉菌
35.9
54
5、后培养
表型迟延现象
生理性
分离性

遗传物质经诱变处理后发生的突变,必
须经复制才能养才能稳定
变异,使菌株表现出高的突变频率。
55
6、变异菌株的筛选
由于经诱变处理后提高产量的变异株仍属少数,
必须经过大量的筛选工作,才能得到需要的菌株。
5
分离某种产生有机酸的菌株时,也通常采用透
明圈法初筛. 在选择培养基中加入碳 酸 钙 ,使平板呈混浊
状,产酸菌能够把菌落周围的碳酸钙水解,形成 清晰的透明圈.
6
透明圈的大小不能完全作为选择高产菌的依据, 因为在 深 层 培 养 中 的 产 酶 单 位 与 平 板 上
圈的大小之间并不完全成正比。
24
4、自然选育的特点
自然选育简单 易行,可以达 到纯化菌种、 防止菌种衰退、 稳定生产、提 高产量等目的。
自然选育的最 大缺点是效率 低、进展慢, 很难使生产水 平大幅度提高。
25
用物理或化学的诱变剂使诱变对象内的遗传物质
(DNA)的分子结构发生改变,引起性状变异并通过
筛选获得符合要求的变异菌株的一种育种方法。
基因突变
29
光复活作用
切补修复
损伤修复
重组修复 SOS修复系统 DNA多聚酶的校正作用
30
前 突 变 ——诱 变 剂 所 造 成 D N A 分 子 的 某 一 位
臵的结构改变。
31
光复活作用
具有校正差错 切补修复 的性质,不利于 突变的诱发。
DNA多聚酶校正 作用
32
重组修复
具有引起差错的 性质,利于突变

工业发酵菌种选育

工业发酵菌种选育
进一步应用选择性控制条件分离
纯种分离的方法有稀释分离法、划线分离法等
现代发酵技术
稀释分离法
现代发酵技术
平皿划线分离法
a.分区划线分离法
b.连续划线分离法
现代发酵技术
菌种筛选(初筛+复筛)
(1)平板筛选(初筛)
从产物角度出发
根据产物的性质有目的地设计培养基来筛选菌种
从形态角度出发
现代发酵技术
抑菌圈法
测试菌苔 含药物滤纸
抑菌圈
琼脂培养基
现代发酵技术
其他鉴定—毒性试验
自然界天然微生物可能产生毒素
据规定,微生物中除啤酒酵母、脆壁酵母、黑曲霉、米曲
霉和枯草杆菌作为食用无须作毒性试验外,其他微生物作 为与食品工业有关的菌种,均需通过两年以上的毒性试验。
现代发酵技术
2、诱变育种
从野生菌转向变异菌 自然选育转向代谢育种 从诱发基因突变转向基因重组的定向育种。
现代发酵技术
二、菌种选育的主要目的
提高产量
改进质量
增加新品种 改善工艺条件
现代发酵技术


工业生产菌
不再分泌黄色色素
原始产生菌 青霉素产生菌产黄色色素
土霉素产生菌产大量泡沫
泡沫减少
红霉素产生菌不耐噬菌体
2、工业化菌种的要求
能够利用廉价的原料,大量高效地合成产物 有关合成产物的途径尽可能地简单
遗传性能相对稳定 不易感染它种微生物或噬菌体
产生菌及其产物的毒性低
生产特性要符合工艺要求
现代发酵技术
3、理想的生产菌种
生长繁殖迅速; 产量高; 易培养; 发酵周期短; 耐噬菌体; 纯种。
如氨基酸、核苷酸、多糖、脂类、维生素等。

发酵工程第2章_菌种选育

发酵工程第2章_菌种选育

• 脂肪酶产生菌的分离
• 为提高分离筛选效率,多采用固体平板的变色 圈法,以吐温为底物,尼罗蓝(Nile blue)作 为指示剂,根据变色圈大小来判断脂肪酶活性 的高低;也可用甘油三丁酸酯为底物,罗丹明 B为指示剂,以荧光圈的大小来测定。
• 乙醇产生菌的分离
• 通过平板上的变色圈还可以快速分离筛选产乙 醇的菌株。
4、琼脂平板在使用前应置于37℃培养箱中孵育l、 2天。
5、培养基的生物物理学参数,如pH及盐分也应调 节到与试样的生态系统参数值相近。
37
五、自然界中细菌的分离
(三)分离
• 目的微生物不纯,需分离纯化。采用简便迅速, 有一定准确性的检出方法,提高筛选效率。常 用平皿反应法:
• 纸片培养显色法:浸有指示剂滤纸。
• 淀粉酶产生菌的分离:
• 分离淀粉酶产生菌时,培养基以淀粉为 惟一碳源,待样品涂布到平板上,经过 培养形成单个菌落后,再用碘液浸涂, 根据菌落周围是否出现透明的水解圈来 区别产酶菌株。
• 碘可以杀菌,一旦染色就很容易把细菌杀死,而曲利 苯蓝只是对细菌有影响但不会杀死。,建议选用0.0050.01%含量。
• 大多数放线菌的分离培养是在贫脊或复杂底物 的琼脂平板上进行的。除嗜温性放线菌外,其 他放线菌一般在培养4-20天内在分离平板上缓 慢形成菌落。
• 在放线菌分离琼脂中通常都加入抗真菌剂制霉 菌素或放线菌酮,以抑制真菌的繁殖。
• 选择性地添加抗生素。 • 分离琼脂平板制备好后,一般皆应在37℃培养
箱中存放3天。
• 在以糖为碳源的琼脂平板的菌落上,覆盖一层 含有盐类的琼脂,该蓝色物质在醇脱氢酶和 NAD作用下(在少量乙醇存在时)反应产生的 电子脱色。因此生成乙醇的菌落便显出一个淡 白色的圈,晕圈的大小可初步表示乙醇的产量。

生产菌种的选育培养—生产菌种的选育方法

生产菌种的选育培养—生产菌种的选育方法
2. 假丝酵母属(Candida) 产朊假丝酵母(Candida utilis)
3. 毕赤酵母属(Pichia) 含丰富的蛋白质、维生素、酶,制造单细胞蛋白、酿酒
霉菌及其代谢产物
1. 曲霉属(Aspergillus) 黑曲霉(A. niger) 米曲霉(A. oryzae) 黄曲霉(A. flavus)
细菌及其代谢产物
醋杆菌属(Acetobacter):醋酸、山梨醇 乳杆菌属(Lactobacillus):乳酸、乳制品 芽孢杆菌属(Bacillus):丙酮、乙醇、丁醇、淀粉 酶、蛋白酶、果胶酶
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 ):维生素B12、色素 黄单胞菌属(Xanthomonas):维生素B12、黄原胶
2. 青霉属(Penicillum) 3. 根霉属(Rhizopus )
米根霉(R. oryzae)华根霉(R. chinensis) 4. 红曲霉属(Monascus)
其它微生物
1.担子菌(basidiomycetes) 即菇类(mushroom) 2. 藻类(alga)
工业生产中对菌种的要求:
第二节 生产菌种的选育方法
菌种的来源:
●根据资料直接向有科研单位、高等院校、工厂或菌种保藏部门索取或购买; ●从大自然中分离筛选新的微生物菌种。
菌种选育的目的:改良菌种的特性,符合生产的需要。
菌种选育
选种 育种
方法:
选种——分离筛选 育种——诱变或杂交
一、发酵工业中的常用微生物
1、细菌 2、放线菌 3、酵母菌 4、霉菌
原生质体融合
1. 去除细胞壁。
2. 通过一定的手段 促使两个原生质 体融合。
代谢控制育种
原理:通过目的产物的生物合成途径、遗传控制及代谢调节机制的研究, 进行定向诱变,提高诱变效率。

第二章 生产菌种的选育

第二章 生产菌种的选育

(1)次级代谢产物具有种特异性
分类学上相同的菌种能产生不同结构的抗生素 如:灰色链霉菌: 链霉素----氨基环醇类 杀假丝菌素----六烯大环内酯类
不同的微生物也能产生相同的抗生素 如:头孢菌素C:顶头孢霉和克拉维链霉菌
(2)分批发酵时,产生菌生长周期三个时期
✓ 三个时期:
菌体生长期 产物合成期 菌体自溶期
(三)初级代谢与次级代谢之间的关系
1、次级代谢产物构建单位的生源说和生物合成
✓ 生源说指的是次级代谢产物分子中构建单位的各种原子 的起源—有机化学。
✓ 生物合成指的是各构建单位在多种酶的作用下合成次级 代谢产物的过程—生物化学。
✓ 中间产物:五碳、四碳、三碳、二碳化合物 ✓ “分叉中间体” :某些中间产物,即可用于合成初级
HMG·CoA 还原酶 O
MeC SCoA - CH2COSCoA
MeC CH2COSCoA
-
CH2COSCoA
-
O
COSCoA NADPH -O
H
3-羟-3-甲-戊二酰CoA
乙酰CoA
NADPH
O Me OH
-
O
H
2ATP
OH
甲羟戊酸
Me OH H SCOA OH
赤霉素 生物碱 甾醇 胡萝卜素
O Me OH
第二章 生产菌种的选育培养
Microbial breeding and cell cultivation
概述 微生物的特点
➢ 有些微生物能在厌氧的条件下生长; ➢有些微生物能够利用简单的有机物和无机物满足自身 的生长; ➢有些微生物能进行复杂的代谢; ➢有些微生物能利用较复杂的化合物; ➢有些微生物能在极端的环境下生长。

第二章 菌种的筛选、选育和保藏

第二章 菌种的筛选、选育和保藏
新菌种的分离是要从混杂的各类微生物中依照生产的要求、 菌种的特性,采用各种筛选方法,快速、准确地把所需要 的菌种挑选出来。 实验室或生产用菌种若不慎污染了杂菌,也必须重新进行 分离纯化。
样品采集
1、采样对象 来源广,获得的可能性大。以采集土壤为主。一般园田 土和耕作过的沼泽土中,以细菌和放线菌为主,富含碳水 化合物的土壤和沼泽地中,酵母和霉菌较多,如一些野果 生长区和果园内。采样的对象也可以是植物,腐败物品, 某些水域等。极端环境
初筛:从分离得到的大量微生物中将具有目的产物合成
能力的微生物筛选出来的过程。
菌种的筛选、选育和保藏
发酵工业菌种的分离、筛选 方法:1、平板筛选
例:水解酶菌株在培养基中加入该酶的底物作为唯一的碳源 或氮源,适温培养后根据水解圈和菌落的大小来判断产酶 活力的大小。 2、摇瓶发酵筛选 接近发酵条件,易于扩大培养。
菌种的筛选、选育和保藏
菌种的选育
自然选育在工业生产上的意义 问题: 高产菌株是正突变高,还是负突变高? 回复突变:高产菌株在传代的过程中,由于自然突变导致 高产性状的丢失,生产性能下降,这种情况我们称为回复 突变 自然选育虽然突变率很低、进展慢,但却是工厂纯化菌 种、防止退化、保证稳产高产的重要措施。
菌种的筛选、选育和保藏 发酵工业菌种的分离、筛选
五、实例:碱性纤维素酶产生菌的筛选(国家七五攻关项目) 文献:产生菌为中性牙孢杆菌,嗜碱牙孢杆菌、放线菌及霉菌 采样(造纸厂) →80度30分钟处理 ↓ 0.0075%曲利本蓝+1%CMC(羧甲基纤维素),pH10.5 培养3~4天,选择有凹陷圈的菌落
目的:经过富集的微生物虽然在数量上占优势,但是得到的 培养物还是多种微生物的混合物,所以需要进行菌种的分 离。 常用的分离方法有: 1、平板划线分离法 2、稀释分离法 3、简单平板分离法 4、涂布分离法 5、毛细管分离法 6、小滴分离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七)芳香中间体 (八)甲基
S-腺苷蛋氨酸 (S-Adenosyl-L-methionine, SAM)
次级代谢产物生物合成的基本过程
(一)构建单位的聚合
如柱晶白霉素由5个乙酰单位,1个丙酸单位, 1个丁酸单位,1个羟基乙酰单位经聚酮体途径缩 合而成。
来自甲羟戊酸
H3C*
O
(CH3)
O
O
O
**
(H3C) *
代谢途径比较简单
谷氨酸发酵的菌种:棒杆菌属,短杆菌属、节杆菌属
或小杆菌属的棒型细菌
其它氨基酸生产菌:常规菌种一般也是以谷氨酸生产菌
选育而成;工程菌,大肠杆菌,枯 草芽孢杆菌
(三)食品酶制剂生产有关的微生物
开发一个新酶,都要经过一系列毒理试验。美国 需要得到FDA的批准。目前已同意使用的仅仅少数微 生物能用于生产食品用酶。
(三)初级代谢与次级代谢之间的关系
1、次级代谢产物构建单位的生源说和生物合成
✓ 生源说指的是次级代谢产物分子中构建单位的各种原子 的起源—有机化学。
✓ 生物合成指的是各构建单位在多种酶的作用下合成次级 代谢产物的过程—生物化学。
✓ 中间产物:五碳、四碳、三碳、二碳化合物 ✓ “分叉中间体” :某些中间产物,即可用于合成初级
NHCH3 OH
NHCH3
OH *
5
NH2 * OH
NH2
1
3
OH
OH
3
OH
OH OH
比较源自D-葡萄糖的链霉胍,2-脱氧链霉胺和
Actinamine的标记模式
(六)非核酸的嘌呤碱和嘧啶碱的生物合成 在次级代谢产物中出现的非核酸嘌呤碱基和嘧啶碱 基是由合成核酸用的嘌岭和嘧啶经过化学修饰而形 成的。
(1)次级代谢产物具有种特异性
分类学上相同的菌种能产生不同结构的抗生素 如:灰色链霉菌: 链霉素----氨基环醇类 杀假丝菌素----六烯大环内酯类
不同的微生物也能产生相同的抗生素 如:头孢菌素C:顶头孢霉和克拉维链霉菌
(2)分批发酵时,产生菌生长周期三个时期
✓ 三个时期:
菌体生长期 产物合成期 菌体自溶期
红霉糖; D-脱氧氨基己糖
(4)次级代谢产物的合成受多基因控制
染色体-基因簇-结构基因; 质粒-调控基因,抗性基因 质粒:
(1)天蓝色链霉菌生物合成次甲霉素A的4个或5个 结构基因在SCPl质粒上 (2)螺旋霉素生物合成中,结构基因编码于复制子 上,而调节基因位于质粒上。
✓ 初级代谢与次级代谢都受到核内遗传物质的控制, 而在许多抗生素产生茵如天蓝色链霉菌、金霉素链 霉菌、灰色链霉菌、龟裂链霉菌、卡那霉素链霉菌 等中发现,抗生素的合成同时受到核外遗传物质--质 粒的控制,因此,有人将受到质粒控制的代谢产物 称为“质粒产物”。
链氨基酸降解等形成。
(3)丁酸单位通常由一个乙酰CoA与一个丙酰CoA缩合形成 ,还可由亮氨酸经过2-C-异 → → → →乙酰乙酸→丁酸
✓ 作为链的延长单位有丙二酰CoA、甲基丙二酰CoA、
乙基丙二酰CoA等。是C2、C3和C4的供体
乙酰CoA羧化酶
(1)乙酰CoA+ATP+C02+H2O→丙二酰CoA+ADP+Pi 丙酰CoA羧化酶
细胞结构,也不是储存养料。 抗生素(antibiotic)、生物碱(alkaloid)、色素(pigment)等
1、微生物合成次级代谢产物的基本特征
(1) 次级代谢产物具有种特异性 (2) 分批发酵时,产生菌生长周期三个时期 (3) 次级代谢产物不少是结构相似的混合物 (4) 次级代谢产物的合成受多基因控制
FDA- Food and Drug Administration(美国)食品及药物管理局
GRAS:generally recognized as safe/一般认为安全
a-淀粉酶:黑曲霉、米曲霉、米根酶、 枯草牙孢杆菌 和地衣牙孢杆菌
工业化菌种的要求
1. 生产菌及其产物的毒性必须考虑(在分类学上最好 与致病菌无关);
霉素等)的分子中最常见的环多醇部分是由葡萄 糖衍生来的,如α-脱氧链霉胺、链霉胍都是葡萄 糖经过磷酸化、环化等反应形成环多醇,继续经 过氨基化等反应衍生来的。
* CH2OH
O
OH
OH
OH OH
NH2 OH OH
Y * OH X
OH
共同的中间体 (X, Y=H or OH)
NHR NHR
OH *
HO 5
(3) 次级代谢产物不少是结构相似的混合物
✓ 产黄青霉菌合成具有不同生物活性的青霉素(青霉素G、 V、O、F、X),青霉素母核-6-氨基青霉烷酸(6-APA)
H ROONH
O
H S
H N
CH3 CH3
COOH
R = G-C6H5CH2-, X-HOC6H4CH2-, F-CH3(CH2)4-, V-C6H50CH2-
*
O
*
OH
NH CO
OH
(H3C)
O
OH
CO
NH2
来自谷氨酰胺
来自酪氨酸
新生霉素生源说
来自莽草酸
( )来自甲硫氨酸;* 来自葡萄糖
(二)次级代谢产物的最终修饰
R4 7
8
9 10
R3 R 2 R1
N(CH3) 2
6
54
OH
3
H
H OH 2
11
12 11a
12a
1
CON H2
OH O
OH O
C4氧化反应及氨化反应
HO
OdTDP
OH
脱氧酰苷-5-
二磷酸葡萄糖
NADPH
OH
O
O
OH
CH2OH
OdTDP OH
OH
OdTDP
OH OH
二氢链霉糖
HO O OH
OdTDP OH OH
L-鼠李糖
O
O
O
O
OH
dTDP P O P O O
HO
OH
HO
链霉糖的生物合成
(四)不常见的氨基酸
➢ 200余种非蛋白质氨基酸(称不常见氨基酸),如D-氨基 酸、N-甲基氨基酸;脱氢的和b-氨基酸、稀有的二氨 基酸(如二氨基丁酸) 。
聚酮体。
➢ 经过重复脱水常得到芳香化合物(如四环类、蒽环类抗生 素)
➢ 经过环化作用形成大内酯环(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如果 形成多个双键的环状化合物,就可能导致多烯大环内酯 类抗生素的合成。
(二)甲羟戊酸(3-甲基-3,5-二羟基戊酸,MVA)
O H+
乙酰乙酰-COA 硫解酶
H+ O
HMG·CoA 合成酶 H O Me OH
➢ 葡萄糖和戊糖是这些糖类和氨基糖的前体。 ➢ 葡萄糖的碳架经过异构化、氨基化、脱氧、碳原子重排、
氧化还原或脱羧等修饰后并人次级代谢产物的分子中。 ➢ 葡萄糖是合成稀有戊糖的直接前体。部分稀有戊糖是在核
苷合成之后直接对核糖部分进行修饰而形成的。
灰色链霉菌提取物
CH2OH 灰色链霉菌提取物
OH
O
NADPH
第二节 生产菌种的选育方法
一、常见的工业微生物
(一)抗生素生产有关的微生物
抗生素是次级代谢产物,需要生物体进行复杂的代谢, 目前发现的生物来源如下:
放线菌(链霉素 四环素;红霉素 等)
真菌(青霉素、头孢等) 一些产芽孢的细菌 植物或动物来源
(二)氨基酸生产有关的微生物
氨基酸生产菌的要求:代谢途径比较清楚,
四环素
四环素环- C6羟化反应
脱氢四环素- 土霉素
C4-NH2甲基化反应
四环素环-C7氯化反应-金霉素
二、微生物代谢的调节及控制
(一)微生物代谢的自我调节机制
酶活性的激活
1、酶活性的调节
酶活性的抑制
协同反馈抑制 累积反馈抑制
增效反馈抑制 顺序反馈抑制
2、酶合成的调节(即酶量的调节)
3、能荷调节
反馈抑制模式--协同反馈抑制
(2)丙酰CoA+ATP+CO2+H2O 甲基丙二酰 CoA+ADP+Pi
羧基转移酶
(3)丙酰CoA+草酰乙酸
甲基丙二酰CoA十丙酮酸
(4)乙酰CoA+丙酰CoA →缩合→ 丁酸→ →乙基丙二酰CoA
➢ ß-聚酮体链-连续而完全的还原反应获得脂肪酸; ➢ 不完全的还原或还原位点的不同可获得变化范围广泛的
利福霉素A, C, D, E 利福霉素R
利福霉素G 利福霉素S 利福霉素W
利福霉素Y
利福霉素B 利福霉素O 利福霉素L
原利福霉素I
3-氨基-5-羟基苯甲酸 8 甲基丙二酸单元
2 丙二酸单元
利福平的生物合成(代谢树)
[EA]
[EA]
OD OM
3
[EB]
[EB] OM
[EB]
OD OM
4
[EB] OC
第二章 生产菌种的选育培养
Microbial breeding and cell cultivation
概述 微生物的特点
➢ 有些微生物能在厌氧的条件下生长; ➢有些微生物能够利用简单的有机物和无机物满足自身 的生长; ➢有些微生物能进行复杂的代谢; ➢有些微生物能利用较复杂的化合物; ➢有些微生物能在极端的环境下生长。
➢ D-氨基酸可能由L-氨基酸通过氨基酸消旋酶催化形成 的。
➢ 有的是由正常氨基酸生物合成途径合成的,如a-氨基 己二酸是合成头孢菌素的一个构建单位。
(五)环多醇和氨基环多醇
➢ 环多醇是带有一些羟基的环碳化合物。 ➢ 氨基环多醇是环多醇分子中的一个或多个羟基被
氨基取代的衍生物。 ➢ 氨基环醇类抗生素(如链霉素、庆大霉素、卡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