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2教案鲁教版必修1

合集下载

高中语文_《再别康桥》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高中语文_《再别康桥》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再别康桥》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诵读诗歌,体会作者情感。

2、品味诗歌的语言,鉴赏诗歌的美。

教学重点:通过诵读,体会作者情感。

教学难点:鉴赏诗歌的美教学方法:诵读法、合作探究法教学时数: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有一座桥,它风景秀丽,闻名遐迩;有一位诗人,他才华横溢,风流倜傥;有一首诗,它清新空灵,享誉文坛。

同学们,这座桥就是康桥,这位诗人就是徐志摩,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学习他的《再别康桥》。

二、出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三、赏析诗歌(一)初读——正其音1、学生自由诵读诗歌,读准字音。

(齐读)正音:河畔( pàn) 荡漾(yàng) 青荇(xìng ) 榆荫(yú ) 揉碎(róu ) 浮藻(zǎo ) 长篙(gāo ) 漫溯(sù ) 斑斓(lán ) 笙箫(shēng xiāo )2、请一名同学给大家朗读这首诗,一名同学点评。

(对诗人情感把握不准)3、听录音(二)、再读——懂其文1、以第一节为例,指导学生诵读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2、学生按照第一节的样式划分其他诗节。

(三)、研读——品其情1、思考:读过这首诗歌之后,无论是诗的内容还是形式,都给我们留下了什么印象?生齐答:美2、诗中直接写康桥景色的是哪几个诗节呢?明确:2---4节3、请一名同学读第二小节,品味第二小节的“金柳”,“金柳”怎么会是“新娘”呢?为何我们联想不到?这是不是与作者的情感有关系?“金柳”“新娘”就是赋予作者情感的形象,我们叫做意象。

理解“意象”要发挥想象,我们才能走入作品的情境中去。

接下来,作者写道“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

”“艳影”是什么?请同学们想象美丽的影子,荡漾是怎么样的一种情愫?请同学们发挥想象,体验这种萦绕在心头的情感。

请一位同学朗诵第二小节。

教师注意指导学生读出“荡——漾”的味道来。

4、进入第三小节,作者的感情有没有变化?如果有变化,是加强了还是减弱了呢?请一位同学先朗读,适时引导其回答。

高中语文《石钟山记》教案鲁教版必修1

高中语文《石钟山记》教案鲁教版必修1

高中语文《石钟山记》教案鲁教版必修1高中语文《石钟山记》教案鲁教版必修11.解释文题《石钟山记》是一篇考察性的游记。

写于宋神宗元丰七年(1084)夏季,苏轼由黄州赴任汝州的旅途中。

文章通过记叙作者对石钟山得名由来的探究,说明要认识事物的真相必须“目见耳闻”,切忌主观臆断的道理。

全文如行云流水,文理自然,姿态横生,很能代表苏轼散文文、情、理并茂的特点。

2.分析结构3.重点详解(1)苏轼在文中详细写了夜游石钟山的情况,这段文字在文中有什么作用?提示:为了释“疑”,作者亲往石钟山进行考察。

面对“寺僧使小童持斧,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硿硿焉”的解释,作者“笑而不信”,从而更坚定了探明真相的决心。

此笑表明了作者敢于怀疑、善于探石钟山记考查缘起(疑前人解释)郦说(人常疑之)李说(余尤疑之)议论为主提出问题考察经过(探命名原因)游山——寺僧扣石——笑而不信夜察(静)大石侧立(动)栖鹘颧鹤如乐作焉释疑——古之人不余欺也考察感想郦——简李——陋不可臆断注重调查集中议论抒发感想叙议结合解决问题索的态度。

在夜游石钟山时,作者通过对“森然欲搏人”的大石、磔磔惊飞的栖鹘、似欬且笑般怪叫的鹳鹤等令人毛骨悚然心惊肉跳的景物的描写,渲染出一种阴森恐怖冷清凄厉的环境气氛,充分烘托了亲身探访的不易。

正在“心动欲还”之际,却意外地探得了“噌吰”的声音:“山下皆石穴罅,不知其浅深,微波入焉,涵淡澎湃而为此也。

”在“将入港口”处,又意外地查明了“窾坎镗鞳”的声音:“有大石当中流,可坐百人,空中而多窍,与风水相吞吐,有窾坎镗鞳之声,与向之噌吰者相应,如乐作焉。

”的确是不虚此行。

释疑后的苏轼轻松愉快地笑了:“因笑谓迈曰:‘汝识之乎?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也,窾坎镗鞳者,魏庄子之歌钟也。

古之人不余欺也!’”此笑表现了作者探明真相后的得意和兴奋,充溢着欣喜和自豪之情。

作者以自己的目见耳闻,证实并补充了郦道元的说法。

而对于那些单凭主观臆断便“自以为得其实”的李渤之类的“陋者”,则给予了尖锐的讥笑和嘲讽:“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

高一语文必修一第二单元(上)教案

高一语文必修一第二单元(上)教案

一. 教学内容:必修一第二单元〔上〕二、学习目标:1、了解传记的有关常识,掌握传记文学的特点,学会赏析传记文学。

2、通过学习《“布衣总统〞孙某某》解读孙某某先生的精神,学习他关心国事、甘于淡泊的品质。

3、通过学习《华罗庚》了解华罗庚的生活经历,思考华罗庚的生命价值,从中汲取人生的教益。

4、通过学习《罗曼·罗兰》了解罗曼·罗兰的人生经历,特别是在高师阶段的人生经历以及思想变化;体会罗曼·罗兰的精神,从中吸取人生教益;激发对阅读外国名著的兴趣。

学习要点:一、文体知识:人物传记定义:记述人物生平事迹的一种文体,简称为“传〞表达人称:可用第一人称〔自传〕也可用第二人称或第三人称。

切入角度:可写传主一生,也可从某一阶段或某一侧面写。

表达方式:可单纯记叙,也可夹叙夹议〔评传〕。

二、学习《“布衣总统〞孙某某》1、简介孙某某孙某某名文,字德明,号日新,改号逸仙。

中国某某主义革命先行者,中国同盟会主要创始人。

1866年11月12日诞生在某某香山县。

〔三某某义介绍:1905年在《民报》发刊词中,孙某某把同盟会的纲领阐发为“民族〞、“〞“民生〞三大主义,简称“三某某义〞。

民族主义就是推翻满洲贵族的专制统治,反对民族压迫;主义即“建立民国〞,就是推翻君主专制政体,建立国民的政府;民生主义即“平均地权〞,就是国家核定地价,征收地租税,同时逐步向地主收买土地。

〕2、解题对“布衣总统〞的理解有二:其一,指总统出身于布衣,源于“布衣〞;其二,指具有总统的身份同时具备“布衣〞的品德。

3、文章结构分析第一部分〔1—4〕写“布衣总统〞称谓的来历。

文中青年孙某某的有趣故事——与两广总督X之洞的交往故事:平凡为一介布衣却怀有“傲王侯〞的大志——“行千里路,读万卷书,布衣亦可傲王侯〞。

举例:又如十年动乱间有一不知何人所书的顶真联:是是非非,非非是是,是非不分;正正反反,反反正正,正反一样。

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开口便笑,笑天下可笑之人。

高一语文必修一_高一语文必修二第一单元说课稿

高一语文必修一_高一语文必修二第一单元说课稿

高一语文必修一_高一语文必修二第一单元说课稿高一语文必修二第一单元说课稿:《再别康桥》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鲁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第一单元山水神韵第三课《再别康桥》,我将从教材分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和设计思路这四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教材分析(一)教材地位《再别康桥》是“新月派”代表诗人徐志摩的代表作,描绘了一幅幅流动的画面,构成了一处处美妙的意境,细致入微地将诗人对康桥的爱恋,对往昔生活的憧憬,对眼前的无可奈何的离愁,表现得真挚、浓郁、隽永。

这是中国现代诗歌史上非常著名的一首诗,此篇教材无论在本单元还是整个高中语文教材中都具有重要的地位。

(二)教学目标这节课,我所面对的是高一学生。

从人的认知规律看,他们已经具有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我准备只花一个课时的时间来教学这首诗。

但高一的学生对新诗这种新的文学样式接触不多,因此,对现代诗歌的理解和把握可能会有些困难。

针对上述学生情况,结合新诗的特点,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1.知识与能力目标(1)学生能够从音乐美、建筑美和绘画美这三个方面分析诗歌的“美”。

(2)学生学会从诗歌的意象及形式两方面入手赏析诗歌。

2.过程与方法目标课前学生能够收集、作品的相关资料,课上反复朗读《再别康桥》,让学生能够体会到诗歌意境和诗人心境。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认识徐志摩真挚热烈的浪漫主义个性,了解对母校剑桥大学的一片深情和无限崇敬(三)重点难点1.重点:《再别康桥》的音乐美、建筑美和绘画美以及诗人独具特色的意向选择。

2.难点:从诗人独具特色的意向选择来感知“三美”。

“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是“新月派”代表诗人闻一多先生在他的论文《诗的格律》中所强调的。

音乐美强调音节,绘画美讲求辞藻,建筑美则要求节和句的匀称,这是“新月派”创作的理念,因此“三美”的感知是本课的重点之一。

同时,中国古代离别诗不胜枚举,徐志摩作为一名留洋英国的学者,他对中国传统离别诗歌意象的继承和对外国诗歌意象、的借鉴必有其独到之处,因此,这也是重点之一。

高中语文教案鲁教版必修1教案

高中语文教案鲁教版必修1教案

高中语文教案鲁教版必修1教案目标:通过学习本课文,使学生能够:1.理解文章主旨,把握文章结构;2.学习并能正确运用课文中的新词汇;3.学习并运用文章中的长句,提高语言表达能力;4.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教材:《鲁教版必修1》教学步骤:第一步:导入(5分钟)1.导入课文主题,让学生联想到自己对自然和人类关系的看法。

引导学生观察自然中确切存在的力量和凶险。

即使在人类社会中也存在弱者和强者的关系。

第二步:预习(10分钟)1.学生阅读课文,带着问题预习课文,把握文章结构和要点。

问题:本文的主题是什么?文章结构是怎样的?第三步:讲解(20分钟)1.分析文中重要词汇和长句结构,并讲解其用法和含义。

2.分析课文结构,指导学生理解文章主旨。

第四步:讨论与思考(15分钟)1.提问学生,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什么?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

2.分组讨论:人类能够战胜自然吗?请举例说明。

第五步:归纳总结(10分钟)1.教师引导学生对本课文进行总结,理清课文结构和思想。

2.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和问题,教师给予指导和回答。

第六步:拓展延伸(20分钟)1.给学生提供相关资料或图片,通过图片和故事讨论自然给人们带来的恩赐与灾难。

2.邀请学生分享自己的自然经历,可以写下来或进行口述。

第七步:达标检测(10分钟)1.配合本课文,布置相关阅读理解和写作题目。

2.收集学生的答案,进行个别评价和批改。

第八步:总结回顾(5分钟)1.教师对本节课的教学进行总结,强调课程重点和要点。

2.学生提出自己的疑问和建议,教师给予回答和指导。

教学反思:本节课围绕《鲁教版必修1》中的课文展开教学,通过良好的教学步骤和策略,使学生能够理解文章主旨,把握文章结构,学习并运用课文中的新词汇和长句结构,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教学目标基本达到预期效果,但教学过程中,应更加重视与学生的互动和讨论,提高学生积极性和参与度。

山东省新泰市第二中学高中语文 语法 短语 教案 鲁人版必修1

山东省新泰市第二中学高中语文 语法 短语 教案 鲁人版必修1

语法教学案〔二〕短语第一部分:三维目标;知识技能目标了解并掌握短语的基本知识能力目标能较好的运用语法知识解决问题第二部分:自主性学习一、定义:二、分类:〔一〕、短语的分类概述〔1〕按结构分类:主谓、动宾、偏正等等;〔2〕按功能分类:名词性、谓词性〔动词性、形容词性〕;名词短语是以名词为主体构成的,具有名词的特征和语法功能,一般在句子中作主语和宾语。

动词短语是以动词为主体构成的,具有动词的特征和语法功能,一般在句子中作谓语。

形容词短语是以形容词为主体构成的,具有形容词的特征和语的法功能,在句子中多作谓语,也可以作主语、定语。

〔3〕按构成成分性质分类:①实词短语,实词与实词组合,即使有虚词也只能起辅助作用,如:中国人民、伟大的人民、今天和明天。

②虚词短语,实词与虚词各为一方的组合,如:中国的、花儿似的、在教室、所感动。

〔4〕按结构凝固性分类:①固定短语,如词汇章说到的成语、惯用语;②临时短语〔非固定短语〕,一般我们所举的例子都是临时短语,如上述“伟大的人民〞等。

〔5〕按意义分类:①单义短语,如,伟大的祖国、红旗飘扬;②多义短语,如,学习文件、开刀的老李。

〔二〕重点讲析1、短语的结构类型实词短语:主谓、动宾、偏正〔定中、状中〕、中补、联合、连谓、兼语、同位、方位、量词〔数量、指量〕等,共10类;虚词短语:介词短语、助词短语包括“的〞字短语、比况短语、“所〞字短语等,具体的共4类。

与实词短语一起共14类。

汉语短语基本结构类型有以下几种。

(1)联合结构:短语内部组成成分之间具有联合关系。

具体包括“AB〞以及“A和B〞两种模式。

如:名+名:人和马理想和现实北京、上海、天津动+动:踢打解释说明又唱又跳形+形:生动活泼平凡而伟大又快又好(2)偏正结构:短语内部的组成部分之间有偏正关系。

有“A的B〞和“A地B〞两种结构。

如:定+中:荷塘月色自由的人民文章的修改状+中:极其关心紧紧地搂着十分困难都可以不怎么样注意:双宾语汉语里有些动词可以带双宾语,一个宾语指人,靠近动词,叫近宾语;一个宾语指事物,离动词远些,称为远宾语。

为了忘却的纪念资料讲解

为了忘却的纪念资料讲解

为了忘却的纪念尊敬的评委老师大家好,我是今天的1号考生,应聘的是高中语文教师岗位。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为了忘却的纪念》(板书),我将从说教材、说学情、说教法学法、说教学过程、说作业、说板书设计六个方面来阐述我对《为了忘却的纪念》这篇课文的教学构思。

一,说教材第一,教材分析《为了忘却的纪念》是鲁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一第二单元跨越时空的美丽中的第一篇课文,这是一篇以记叙为主,与抒情议论相结合的悼念性散文。

作者是我国著名作家鲁迅。

文章通过对白莽、柔石等烈士的回忆,抒发了对烈士们的无限崇敬与怀念之情,在歌颂烈士们优秀品质与革命精神的同时,揭示了反动派的凶残与恶劣,表达了对反动派的深切憎恨。

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可感受到作者的浓浓深情与不凡的写作水平。

第二,教学目标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需培养鉴赏诗歌和散文作品的浓厚兴趣,丰富自己的情感世界,养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提高文学修养。

结合单元教学要求和本篇课文的特点,我将创设以下教学目标:1、理清文章脉络,明晰题目含义,把握人物形象。

2、把握作品所用典故,培养品读文章的能力。

3、体会作者对革命烈士的怀念与歌颂之情,感受作者对反动派的憎恨。

第三,教学重难点根据对教材的分析以及教学目标的设定,我将本课的教学重难点创设如下:本课的教学重点为品味作者感情,把握人物形象。

本课的教学难点为理解题目含义,解读作品运用的典故。

二,说学情高一年级的学生在先前语文学习的基础上,对于散文这种文体已有初步的认识。

但由于学生认识问题比较表面化,他们的阅读还停留在泛读和初读上,思维能力和审美情趣尚在培养形成之中。

在教授过程中,教师需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理解篇幅较长的散文,引导学生深入探讨,分析作品,通过师生互动对课文进行深入赏读和理性分析。

三,说教法学法首先,说教法。

在贯彻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下,应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与体验。

根据这一指导思想,在本文的教学中,我主要采用以下几种教学方法:第一,提问法。

山东省泰安市肥城市第三中学高中语文 第一单元(第1课

山东省泰安市肥城市第三中学高中语文 第一单元(第1课

山东省泰安市肥城市第三中学2013-2014学年高中语文第一单元(第1课时)学案鲁教版必修2复习目标:1、掌握重点词语及句式2、背诵《赤壁赋》【复习难点】1、特殊文言句式2、知识拓展一、情境导入1.下列句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有错误的一项是()(4分) A.桂棹.(zhào)和.诗(hè) 徘徊.(huí)船舷.(xuán)B.嫠.妇(lí) 扁.舟(biǎn)水波.(bō) 山川相缪.(móu)C.壬戌..(rén xū)窈窕..(yǎo tiáo)愀.然(qiū)冯.虚御风(pínɡ)D.舳舻..(zhóu lú) 蜉蝣..(fū yóu)酾.酒(lí) 无尽藏.(cánɡ)解析D项舳zhú,蜉fú,酾shī,藏zànɡ;A项徊huái,舷xián;B项扁piān,缪liáo;C项窕tiǎo,愀qiǎo。

答案 D二、精讲点拨探究一:3.对下面句子中加点字的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4分)①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②寄蜉蝣于.天地③客亦知夫.水与月乎④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教学体会做回顾预习,独立完成!A.①和②相同,③和④不同。

B.①和②相同,③和④相同。

C.①和②不同,③和④相同。

D.①和②不同,③和④不同。

解析①②中的“于”均为介词“在”。

③中的“夫”有指代作用,“那”。

④中的“夫”是语气助词。

答案A4.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词类活用情况解说正确的一项是()(4分)①下.江陵,顺流而东也②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③侣.鱼虾而友.麋鹿④西.望夏口,东.望武昌A.①和②不同,③和④相同B.①和②相同,③和④不同C.①和③相同,②和④相同D.①和④不同,③和②相同解析①下:名词活用为动词,攻下。

②渔:名词活用为动词,打鱼。

鲁人版-语文-高一-开学第一课鲁人语文必修一第1课《劝学》教案2

鲁人版-语文-高一-开学第一课鲁人语文必修一第1课《劝学》教案2

语文:1.1劝学三案合一(鲁人版必修1)教学目标1.体会学习的意义和学习应持有的态度。

2.积累“劝、学、青、中、疾、致、假、绝、兴、功、强、用”等12各文言实词,“于、者、而”3个文言虚词和文中出现的通假字的意义和用法。

3.学习比喻论证的手法,掌握比喻论证的特点。

聚焦重点1.掌握文章出现的重要文言实词和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2.理解文章中比喻论证的方法和作用。

3.了解文章中出现的比喻的本体和喻体之间的关系。

学习正面设喻和反面设喻相结合的写法。

教学建议1.抓住文眼,定好教眼。

中心论点是本文的文眼,它分三个分论点从三个角度论述、体现本文的思想性和逻辑性,这是本文的教学难点;比喻的含义和内在联系以及比喻论证,这是本文的教学重点。

抓住提示论点的关键语句和用以论证的比喻,不仅可以明确本文论点和论证方法,揭示作品的写作特点和思想性,而且一些文言词句的重要意思也可迎刃而解。

2.把本文的教学难点和教学重点与分析段落层次结合起来分析,以利于学生理解论述的角度和设喻的几种形式。

3.要求学生重点掌握文言实词、虚词,先指导学生借助注释、工具书,结合课文语境,理解其意义和用法,然后通过课堂点拨、补充练习以及熟读、背诵等反复训练,切实巩固掌握。

4.引导学生有意识地注意文言实词的古字通假、古今异义、单音词和双音词等现象。

1.通假字輮使之然也( 通 )虽有槁暴( 通 , 通 )知明而行无过矣( 通 )君子生非异也( 通 )2.一词多义①君子生非异也()②蛟龙生焉( ))②用心一也( )①非利足也( )②金就砺则利( )①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②神明自得( )3.词类活用①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日: )②上食埃土,下饮黄泉(上: ;下: )③假舟楫者,非能水也(水: )④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足: )⑤登高而招(高: )⑥积善成德(善:)4.古今异义①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古义,今义)②声非加疾.也(古义,今义)③假.舆马者(古义,今义)④蟹六跪.而二螯(古义,今义)⑤金.就砺则利(古义,今义)⑥用.心一也(古义,今义)5.文言句式①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高中语文鲁教版必修一《劝学》2

高中语文鲁教版必修一《劝学》2
,取消句子独立性?
学习的方法 积 坚 专
第四段作用 明确了什么? 学习的态度 累 持 心
第一段 提出中心论点 学不可以已
论 证
第二段 学习的意义
提高自己 必要性 改变自己 (为什么要学习)

第三段 学习的作用 弥补不足 重要性

方法
(学习的实质)
第四段 学习的
专心坚持积累 操作性
荀子简介 原文演示 课文朗读
目 录 文字疏通
课文分析
课后练习 课外拓展
奉 化 中 学
林 建 格
荀子(约公元前313一前238)名况字卿,战国末期赵国人,曾游学于齐,当过楚国 兰陵令。后来失官居家著书,死后葬于兰陵。
荀子是我国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先秦儒家最后的代表,朴素唯物主义思想 集大成者。韩非和李斯都是他的学生。他反对迷信天命鬼神,肯定自然规律是不以人 们意志为转移的,并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人定胜天的思想。他强调教育和礼法的作 用,主张治理天下既要靠“法制”,又要重视教化兼用“礼”治,强调“行”对于“知” 性和后天学习的重要性,认为后天环境和教育可以改变人的本性。
态度
(应如何学习)
写作特色
逻辑性强 深入浅出 (善于使用比喻) 对比鲜明 入题快捷
舍弃,停止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 神明自得,圣心备 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 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 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 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 筋骨之强, 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 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荀子的著作有《荀子》二十卷。该书由《论语》、《孟子》的语录体,发展为有 标题的论文,标志着古代说理文的进一步成熟。他的散文说理透彻、语言质朴、多排 比句,又善用比喻。《劝学》是《荀子》的第一篇。本文是原文前几段的节录。

《赤壁之战》教案鲁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赤壁之战》教案鲁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赤壁之战》教案(鲁教版高一必修)教案教学设计《赤壁之战》教案(鲁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篇一」教学目标:1、知识培养目标:使学生懂得在赤壁之战中,东吴取胜的根本原因是知己知彼,利用天时地利,扬长避短。

2、能力训练目标:理清课文的条理,学习作者按照一定的顺序分几步写清大战经过的方法。

3、德育渗透目标:培养学生初步掌握简单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学会用辩证的眼光看待历史事件。

教学重点和难点:懂得在赤壁之战中,东吴取胜的根本原因是知己知彼,利用天时地利,扬长避短。

教学时间:第2课时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二、速读引路,精读细品(一)我们已经理清了赤壁之战的前因后果,概括了课文的主要内容,可这个故事,值得我们讨论的地方还有很多,请你快速默读全文,在你认为需要讨论的地方作上记号,试着给全文提几个主要问题。

(二)教师梳理归纳问题。

(课件显示)1.赤壁之战前,双方的形势怎样?2.双方安排了哪些战术?3.赤壁之战,东吴只有3万人,却能打败曹军80万,原因在哪里?(三)速读与精读结合,解疑1.讲解释疑的方法:(1)寻找式速读全文,找到解决问题的段落。

(找)(2)轻声自读找到的段落。

(读)(3)画下你认为能解决问题的词句。

(画)(4)细读句词,说说你从中读懂了什么。

(议)2.学生按以上四步自读自悟1、2两个问题。

3.自学反馈。

4、仍用四步法小组学习讨论交流问题3。

教师相机引导,共同整理,达成共识。

(四)小结(略)。

(五)教师引导,学生解疑。

1、这次战役是用火攻的方法取胜的,那么火攻是分哪几步进行的?每一步都做了什么?2、“火攻”能够得到实施,东南风是重要的条件,文中为什么多次写东南风?假如没有东南风会怎样?3、火攻之计妙在哪里?(六)共同整理,达成共识:1、火攻的四步:(略)2、火攻之计妙体现在:①、妙在火攻前的假降。

②、妙在火攻气势好。

③、妙在点火时机准。

(七)论英雄。

(板书)三、总结。

1、学完了这篇文章,你有什么想法和收益?2、教师归纳总结。

高中语文 2 教案 鲁教版必修1-鲁教版高一必修1语文教案

高中语文 2 教案 鲁教版必修1-鲁教版高一必修1语文教案

2 师说[教学目标]1.认知目标:了解韩愈的文学主X和其倡导的“古文运动〞以及韩愈的重要文学作品;学习积累并掌握“传〞“师〞“从〞等多义词,以及部分名词、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2.技能目标:鉴赏本文运用正反对比论证、反复论证加强说服力的写法。

3.情感目标:理解本文所论述的教师的作用,从师的重要性,端正学习的态度;科学认识本文中反映的作者的封建思想,从而逐步培养批判地继承古代文化遗传的能力。

[教学时间]两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重点:1.介绍作者、解题2.正字正音3.理解本文的重点文言实虚词的意义和用法4.试译难句,背诵课文。

第二课时教学重点:1.对比论证手法的运用2.本文的语言特色教学过程:1.结构图解演示2.研读课文〔1〕对比论证手法的运用。

文章的对比论证集中在第二段。

在该段里,作者通过三层对比,对士大夫轻视从师学习的愚蠢行为进行了批评和讽刺。

第一层以“古之圣人〞和“今之众人〞〔一般的士大夫〕作对比。

作者指出:圣人之所以成为圣人,“众人〞之所以更加愚蠢,关键在于前者不自满,虚心向师求教,后者既无自知之明,又耻学于师。

第二层的对比是“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那么耻师焉〞。

作者指出这是一种见小而不见大、“小学而大遗〞、爱子而不自爱的愚蠢行为,因而嘲笑说:“惑矣。

〞“吾未见其明也。

〞第三层以不耻相师的“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与耻于相师的“君子〞〔士大夫〕相比。

作者肯定了前者的态度,揭露和嘲笑了后者反对从师学习的种种谬论,指出,瞧不起“巫医乐师百工之人〞的士大夫,他们的智力〔就从师学习而言〕,反不如他们瞧不起的人,讽刺语气强烈。

接连三个对比,把反对从师学习的人驳的哑口无言,使耻学于师的人显得十分可笑,达到了针砭时弊、发人深思的目的。

在进行对比的时候,文章运用了排笔的手法,不仅使对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比显得十分鲜明,而且使文章显得十分有气势,很有感情,从而加强了论述的效果,充分表露了作者对耻学于师的士大夫的不满与鄙视。

高中语文 第2单元 不证自明的话第三学时教案 鲁教版选修《语言的运用》

高中语文 第2单元 不证自明的话第三学时教案 鲁教版选修《语言的运用》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鲁教版选修《语言的运用》]第2单元不证自明的话第三学时教案【活动内容】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提高语言运用能力;【活动过程】一、导语学习的境界分为三个层次,如同吃饭的三个阶段,即吸纳,消化,变为自身强大的能量。

前面三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学习并理解了言语行为的预设,今天我们要把所学运用到生活实践中去,在生活中锻炼我们的能力,在生活中让我们的所学表现出它的风采。

二、明确学习内容,指导学习方法,提出学习要求。

1.学习内容学习活动中的“小组座谈”和“探究园地”中的三个方面的内容。

大家共同研究每一个学习内容的重点在哪里。

你和你的家长、邻居、老师、同学、陌生人等等发生过冲突吗?发生冲突时双方是如何处理的,你能够从角色预设的角度分析一下吗?重点:发生冲突时如何处理的;从角色预设的角度谈中学作文常常有“难忘……”“又想起了……”之类的题目,从预设的角度谈谈做这类作文如何做到不跑题。

重点:做这类作文题时,如何做到不跑题。

一些地方常常可以看到这样的一些标语口号,请从言语行为的预设角度看一看它们有什么问题:“光缆没铜,偷也没用。

”“严禁触摸电线,5万伏高压,一触即死,违者法办!”“发展内衣制造业是我们的基本国策!”重点:从预设角度,看它们有什么问题。

2.学习方法全班分成三个组,可以根据对三个问题的喜好来分,也可以根据座次平均分配。

然后对每个问题予以讨论。

要求:第一组每个同学都考虑一个事例,然后组里挑选出两个同学,讲述冲突及对冲突的处理,并分析处理中如何使用了预设。

第二组全组共同讨论,组长记录讨论结果,然后向全班汇报。

全班同学可以质疑,修改,补充。

第三组全组共同讨论,组长记录讨论结果,然后向全班汇报。

全班同学可以质疑,修改,补充。

3.学习要求要求在学习过程中,每个同学都要发言,而且要在与同学的交流中,不断有新了解,新的领悟,最终能增加量的积累,提高对问题的认识。

三、学生分组讨论,教师参与各组讨论,观察,倾听,指导。

高中语文(警察与赞美诗)教案 鲁教版必修2 教案

高中语文(警察与赞美诗)教案 鲁教版必修2 教案

警察与赞美诗教学目标:1.正确理解分析苏比的人物形象。

2.欣赏小说幽默风趣的风格,体味\'含泪的微笑\'的艺术风格。

3.理解环境描写的作用。

4.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美国社会黑暗的现实。

教学重点;1.正确理解分析苏比的人物形象。

2.欣赏小说幽默风趣的风格,体味\'含泪的微笑\'的艺术风格。

教学难点:理解环境描写的作用。

教学方法;分析讨论法。

教学安排:三课时教学方法:第一课时一、作者介绍欧·亨利(1862~1910)十九世纪美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优秀短篇小说家。

原名威廉·西德尼·波特,出生于美国南部北卡罗来纳州一个乡镇医师家里,家境贫寒,3岁丧母,后寄人篱下。

小时受教育很少,当过牧童、学徒,以后又做过办事员、制图员、会计、出纳等各种工作,饱受歧视。

1891年在休斯顿创办了《反对传统者》等杂志,兼任编辑,还当过记者和专栏作家。

1898年,他在银行做职员,因银行钱被盗,被指控挪用公款,判刑5年。

在狱中表现良好,担任药剂师,有机会接触各类犯人,听到各种古怪的故事,这为他进行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在狱中就以欧·亨利为笔名开始创作短篇小说。

1901年提前获释,后居纽约专门从事写作。

欧·亨利是一位多产作家。

他一生写了300多篇短篇小说和一部长篇小说。

作品有长篇小说《白菜与国王》(1904)、短篇小说《四万年》(1906)、《西部之声》(1907)、《市声》(1908)、《滚石》(1913)等。

代表作有《麦琪的礼物》、《警察与赞美诗》、《最后的一片叶子》等。

欧·亨利与法国的莫泊桑、俄国的契诃夫、印度的泰戈尔并称为\'世界短篇小说四大家\'。

他的作品对腐朽的资本主义制度、反人道的法律、虚伪的道德给予揭露和讽刺,反映了下层人物辛酸而又滑稽的生活,特别是描写纽约曼哈顿市民生活的作品最为著名,他善于运用夸张、双关等幽默手段,常常以\'含泪的微笑\'安慰生活中失意的小人物的心灵的创伤,常写失意落魄的小人物,把他们的心酸揉进逗趣的笑料,不仅给作品带来\'含泪的笑\'的效果,也加深了作品的现实意义。

鲁教版必修一活动性学习专题《走进孔子》教案

鲁教版必修一活动性学习专题《走进孔子》教案

课题走进孔子年级五年级课时安排活动目的1、通过活动,使学生对孔子有初步的认识和了解。

知道孔子是我国最伟大的教育家、儒家学说的创始人。

2、初步了解孔子的著作,并掌握一些孔子的名言、警句3、提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并通过探究活动解决问题。

4、培养学生收集信息,处理信息及汇报资料的能力。

在活动中培养学生合作意思。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反馈第一阶段激发兴趣,确立小组研究主题第1课时确立主题制定活动方案一、激趣导入:出示孔子的图像1、你认识他吗?2、你还知道他说的那些千古名言孔子是谁?他是什么样的人呢?下面让我们一起《走进孔子》。

(板书课题)二、问题提出:孔子,姓孔明丘字仲尼,是我国春秋时期的鲁国人。

千百年来,历代帝王都尊孔诵经,有的封以官爵、有的尊为先师。

民间更是把孔子作为读书人的祖师。

是什么使孔子被后人尊为圣人、孔子用什么打动了亿万人心?你想认识他吗?讨论一下,提出你想了解的问题?共同归纳整理学生们提出的问题。

提出了这么多的问题,你喜欢把哪个问题作为自己研究的主题呢?组织开展评价活动方案。

选择一、二个组活动方案为示范,帮助学生分析找课前准备:1、收集孔子的生平简介。

2、思考要了解有关孔子的那些问题。

生:认识,他是孔子。

生:“三人行,必有吾师”、“有朋自远方来不易乐乎”……小组讨论:提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

汇报交流:(我想知道的问题)一起归纳整理提出的问题。

选择自己喜欢的问题,并组成研究小组。

选出活动组长,进行小组分工。

根据主题制定研究计划,填写“活动方案”。

各组汇报的活动方案,相出问题。

三、总结:孔子之伟大,并不是后人给他立碑修庙,而是他的思想深入人心,让我们带着问题,共同去探索孔子的奥秘吧!互找出问题,补充完善。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反馈第二阶段调查观察实验查资料阶段一、激趣导入:出示图片——孔庙曾有弟子三千、《论语》万古流传、历代帝王封官加爵、年年祭拜,谁有如此殊荣?让我们继续《走进孔子》。

(板书课题)二、新知探究:1、启发各组小组长介绍:“你们小组针对主题都做了哪些工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 师说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了解韩愈的文学主张和其倡导的“古文运动”以及韩愈的重要文学作品;
学习积累并掌握“传”“师”“从”等多义词,以及部分名词、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2.技能目标:鉴赏本文运用正反对比论证、反复论证加强说服力的写法。

3.情感目标:理解本文所论述的教师的作用,从师的重要性,端正学习的态度;科学认识本文中反映的作者的封建思想,从而逐步培养批判地继承古代文化遗传的能
力。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重点:
1.介绍作者、解题
2.正字正音
3.理解本文的重点文言实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4.试译难句,背诵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重点:
1.对比论证手法的运用
2.本文的语言特色
教学过程:
1.结构图解演示
2.研读课文
(1)对比论证手法的运用。

文章的对比论证集中在第二段。

在该段里,作者通过三层对比,对士大夫轻视从师学习的愚蠢行为进行了批评和讽刺。

第一层以“古之圣人”和“今之众人”(一般的士大夫)作对比。

作者指出:圣人
之所以成为圣人,“众人”之所以更加愚蠢,关键在于前者不自满,虚心向师求教,后者既无自知之明,又耻学于师。

第二层的对比是“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作者指出这是一种见小而不见大、“小学而大遗”、爱子而不自爱的愚蠢行为,因而嘲笑说:“惑矣。


“吾未见其明也。


第三层以不耻相师的“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与耻于相师的“君子”(士大夫)相比。

作者肯定了前者的态度,揭露和嘲笑了后者反对从师学习的种种谬论,指出,瞧不起“巫医乐师百工之人”的士大夫,他们的智力(就从师学习而言),反不如他们瞧不起的人,讽刺语气强烈。

接连三个对比,把反对从师学习的人驳的哑口无言,使耻学于师的人显得十分可笑,达到了针砭时弊、发人深思的目的。

在进行对比的时候,文章运用了排笔的手法,不仅使对比显得十分鲜明,而且使文章显得十分有气势,很有感情,从而加强了论述的效果,充分表露了作者对耻学于师的士大夫的不满与鄙视。

(2)本文的语言特色。

①排比对偶句。

韩愈的散文素以气势充沛、笔力雄放著称,这体现在多用排比和对偶
句式上。

他的这种风格,在本文中也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如“生乎吾前……”“生
乎吾后……”“古之圣人……”“今之众人……”。

这种句式的连用,形式整齐,
气势飞动,增强了表现力。

②连珠句。

连珠又称顶真、蝉联,即用上一句的结尾字,作下一个句的开头,首位相
连,“历历如贯珠”。

本文这样的句式很多,如开头的几句:“古之学者必有师。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这种
句式的运用,加强了句子之间的连接,使论述环环相扣,严密紧凑。

③丰富的语气表达。

丰富的语气表达,可以增强文章的生动性,本文在这方面是十分
成功的。

如用“嗟乎”“呜呼”这样的语气词加强感叹,用“彼与彼年相若也,道
相似也”这样的摹状语句有声有色地描绘“士大夫之族的神态”用“如是而已”这
样的限制语句表示结论的无可置疑。

文章的第二段,一连用了三组对比揭示“耻学
于师”的不明智,得出的结论是一样的,但语气却各不相同。

“圣人之所以为圣,
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是疑问语气;“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是判断语气;“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是感叹语气。

这种错综变化的语句,使议论更生动,说理更深刻。

3.作业:讨论今天我们应当如何看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的观点。

4.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师说》作为唐代大文豪韩愈的代表作之一,论证的是从师学习的必要性和原则。

我们今天学习本文,主要是认识教师的作用,从师的意义以及能者为师的道理;学习正反论证,用对比方法透辟地说明问题的写作技巧;积累文言实虚词。

重点是认识教师的作用,从师的意义及能者为师的道理;学习正反论证,用对比方法透辟的说明问题的写作技巧。

本文是一篇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有着卓越见解的议论文。

在本篇议论文中,作者运用流利畅达的笔触,通过反复论辨,申明了为师的性质和作用,从师的重要意义与正确途径,批评了当时普遍存在的不重师道的不良习俗,推动了乐于从师学习的社会风气。

文中对老师的职能作用,用“传道受业解惑”六个字恰当概括,在当时是个了不起的进步,他的“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如是而已”等观点闪耀着民主、进步的思想光辉,发前人之所未发,是全新的师道观念。

今天,年轻人在接受新知识,掌握新技能方面,往往比老师来得快,所以从某些方面来说,的确,“弟子不必不如师”。

从接受世界新思潮,特别是具有世界意义的先进思想上,年轻人更少受到传统思想的束缚,因而可以说“师不必贤于弟子”。

新的师道观应该建立,尊重每个学习者特有的认知方式和特点,基于每个人自发的意愿,而因材施教,全面落实素质教育精神,正如英国谚语说的“一位好教师,胜过万本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