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二)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2篇
☆旧唯物主义直观反映论的思想特征(66-6)
(1)坚持唯物主义反映论,认为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 反映。
(一)从实践到认识
1、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 (1)感性认识(68-4)
感性认识是人们在实践中通过感觉器官所获得 的关于事物外部联系和表面特征的认识形式, 它是认识的初级阶段。
感性认识的形式
感性认识有三种形式:感觉、知觉和表象
感觉是客观事物 作用于人的感官而 引起的一种最简单 的反映形式。
硬! 红!
**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 直接经验是源, 间接经验 是流
直接经验 间接经验
?从书本上得到的间接经 验是否也是通过实践得 到的
间接经验在别人那里, 是直接经验。
4、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65-3)
只有通过实践才能使正确认识得以确证; 使错误认识得以修正。
大地是球形吗? 哥伦布与伊莎贝尔女王24 麦哲伦 实践
航海
☆认识对实践的反作用(65-4)
• 认识特别是反映客观事物本质和规律性的
理性认识,对实践具有巨大的指导作用。
• (随着实践的发展和水平的提高,理论的
指导作用愈益明显。
• 科学理论在社会历史运动中对实践的指导
作用。(如马克思主义理论)
• 正确的理论和错误的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
用具有不同的性质。
二、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客体的形式:自然客体、社会客体和精 神客体。
(一)实践和认识的主体与客体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2章认识的本质和过程
教学目的和要求: 本章讲述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本观点。马克思主义认识论 以人类认识运动为对象,研究认识的基础、本质、发生和发展
的过程以及认识中的真理等问题。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革命的能动的反映论,它引入科学的实 践观,唯物辩证地研究认识问题,既批判了唯心主义的先验论
和不可知论,又克服了旧唯物主义的直观反映论。
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实践还改造了人的主观世界,锻炼和提 高了人的认识能力。
近水知鱼性,近山识鸟音。
3.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四、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与认识对实 践的反作用
• 1、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 (2)实践是推动认识发展的动力; • (3)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 (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 2、认识对实践的反作用 • (1)先进正确认识的指导作用; • (2)落后错误认识的误导作用。
• 第三天,那个胡商果然带着许多珠宝又来了。农夫抬出石 板想要向他索要更高的价钱,但还没等他开口,胡商便大 叫可惜。原来,这块石板是一个天然日晷,石板上原来排 列着十二个小孔,分别表示子、丑、寅、卯、辰、巳、午、 未、申、酉、戌、亥十二个时辰,每交一个时辰,小孔里 就会爬出一只红蜘蛛在孔周围布一个六角形的网,到了下 一个时辰,另一个红蜘蛛也会从下一个小孔出来布同样的 网,然后上一个时辰的蛛网就会自动消失。如此交替进行, 人们就会准确无误地判断出现在是几时几刻。普通的日晷 只能以太阳光的投影来判断时刻,而这个天然日晷无论天 晴下雨、白天黑夜都能使用,这就是它的奇妙之处。但现 在石板已经磨损,再也不会有红蜘蛛出来布网了,石板也 就一文不值了。农夫听完胡商的解释,叹息不已,后悔莫 及。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2)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2)一、单选题1.社会历史观的基本观点是(C)A生产力和生产关系B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C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存在D社会存在和社会消费2.社会主义从空想社会主义转变成科学社会主义的是(C)A唯物论和辩证法B唯物论和劳动价值学说C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说D唯物史观和劳动价值学说3.“绝对运动中包含着相对静止,相对静止中包含着绝对运动”,这是一种什么观点(B)A相对主义的诡辩论B唯物辩证法C形而上学D客观唯心主义4.在物质和运动的关系问题上,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错误是(B)A夸大运动的绝对性B主张没有运动的物质C否认相对静止的存在D主张没有物质的运动5.理性认识的形式是(C)A感觉,知觉,表象B感觉,分析,综合C概念,判断,推理D识记,判断6.在唯物辩证法中,粮食同玉米,,,属于(A)A一般与个别B整体与局部C本质与现象D内容与形式7.面对消极腐败的事物或现象,我们一定要提高警惕,做到见微知著,从哲学上看这是因为(B)A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B量变积累到一定程度会产生质变C多种原因引起一个结果D外因通过内因而产生作用8.马克思主义揭示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为无产阶级的革命斗争指明了方向,这是C()A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B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的唯一标准C科学理论对社会实践具有指导作用D科学理论对社会实践具有决定作用9.地理环境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是(B)A影响社会结构的划分B影响社会发展进度C决定社会制度的性质D决定社会制度的更替10.厂房设备存在的形式是(C)A固定资产B流动资产C不变资本11.马克思主义是(A)A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学说B人类全部优秀文化成果的总汇C自然知识和社会知识的总和D关于未来社会具体设想的学说12.唯物辩证法的本质和核心是(A)A对立统一规律.B量变质变规律C否定之否定规律D内外因关系规律13.德国古典哲学的代表人物是(D)A培根,洛克B圣西门,傅里叶,欧文C亚当斯密,大卫李嘉图D黑格尔,费尔巴哈14.阶级斗争归根到底是由(B)决定的A思想观念的分歧B物质利益的对立C政治立场的不同D宗教信仰的不同15.货币的本质是(C)A商品交换的媒介物B价值的表现形式c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D流通手段16.商品最本质的因素是(A)A价值B交换价值C使用价值D价格17.具体劳动(D)A反映社会生产关系B是劳动的社会属性C反映人与自然的关系D创造商品的价值18.支付工资的货币执行的是货币的(C)职能。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二章
(二)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
第三、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
注意: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
你要有知识,你 就得参加变革现实的 实践;你要知道梨子 的滋味,你就得变革 梨子,亲口尝一尝。 ——毛泽东
(二)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
第四,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人的思想是否具有客观真理性,这不是一个理论 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人应该在实践中证 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此岸性。关于 思维——离开实践的思维——的现实性或非现实性 的争论,是一个纯粹经院哲学的问题。” ——马克思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
人类认识的反复性和无限性 说明,人类认识是一个螺旋式上 升的运动过程。
认识过程反复性和无限性的原因: 第一,人们对事物的认识,由于主客观条件的限制, 往往不是一次完成的。 第二,从们具体的认识过程看,当某一思想、理论、 计划、方案等,经过多次反复,在实践中达到了预想 的结果,就算完成了。然而,对于认识过程的推移而 言,人们的认识运动还没有完成,并且也永远不会完 成。因为物质世界及其发展是无限的。 “主观和客观、认识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第一,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
人类的认识活动总是为 各个时代社会实践的
特定需要服务的,科学
研究的任务也总是围 绕着社会实践的需要
“社会一旦有技术上 的需要,这种需要就 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 科学推向前进” ——恩格斯
这个中心来确定的。
(二)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
第二、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
高能加速器
月球探测器——智慧一号
分歧1、关于知识的来源问题(有无天赋观念)
洛克:“我们的心灵是一张白纸,上面没有任何记号,没有 任何观念,一切观念和记号都来自后天的经验。” 莱布尼兹:“人的心灵就它们的现实知识来说不是天赋的, 但很多可以成为潜在的知识是天赋的,如大理石的纹路所 构成的形象,在任通过工作发现它们之前,就是在大理石 之中的”。
全国自考03709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02
第二章认识的本质及其规律一、单项选择题1、实践不仅是认识的来源,而且是推动认识发展的动力。
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中不正确的是()。
A、社会实践不断提出新的需要、新的研究课题,推动认识的发展B、社会实践为认识不断提供新的经验和新的观察、研究的物质手段C、社会实践推动人的思维能力的发展D、社会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2、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认识的本质是()。
A、主体对客体的直观反映B、绝对观念的显现C、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D、神秘天意的启示3、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认识的主体是()。
A、一切有感觉能力的人B、一切有生命的人C、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人D、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中从事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的现实的、具体的人4、能动反映论区别于机械反映论的根本标志是()。
A、肯定思维能正确地反映存在B、认为认识过程是纯粹的观念创造C、肯定思维对存在的决定作用D、认为认识过程是反映和创造的统一5、片面强调感性经验的重要性,认为只有感性经验才是可靠的,而抽象的理性认识是不可靠的,这种观点属于()。
A、可知论B、先验论C、经验论D、唯理论6、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认为,真理的发展是一个()。
A、从主观真理走向客观真理的过程B、从局部真理走向全面真理的过程C、从相对真理走向绝对真理的过程D、从具体真理走向抽象真理的过程7、在真理问题上坚持辩证法,就是要承认任何真理都是()。
A、客观性和主观性的统一B、主观性和相对性的统一C、主观性和绝对性的统一D、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8、真理()的功能是真理最突出的价值,因为它是最能获得成功的,这种成功能使人的需要得到满足。
A、指导实践B、再认识C、教育D、激励9、下面会议中,提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是()。
A、十六大B、十七大C、十八大D、十八届三中全会10、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二)
时间:1分12秒/分单选题1. “机不可失,时不再来”。
这句话强调的是时间的()(A) 客观性(B) 无限性(C) 方向性(D) 一维性难度:较易分值:1.02.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暴发的直接原因是()(A) 生产社会化与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制之间的矛盾(B) 企业内部组织性与社会生产无政府状态之间的矛盾(C) 生产无限扩大的趋势与劳动者有支付能力需求相对缩小的矛盾(D) 生产劳动的直接私人劳动性质与间接社会劳动性质之间的矛盾难度:较易分值:1.03. 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说明实行这种制度遵循了()(A)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原理(B)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原理(C)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原理(D) 经济制度决定生产力状况的原理难度:较易分值:1.04. 资本的周转速度()(A) 同周转时间成正比,与周转次数成反比(B) 同周转时间成正比,与周转次数成正比(C) 同周转时间成反比,与周转次数成反比(D) 同周转时间成反比,与周转次数成正比难度:较易分值:1.05. 把可直接感知的某种具体实物看作是世界的本原,这种观点属于()(A) 朴素唯物主义(B) 形而上学唯物主义(C) 辩证唯物主义(D) 庸俗唯物主义难度:较易分值:1.06. “地理环境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必要前提之一”,这是()(A) 地理环境决定论的观点(B) 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观点(C) 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D) 历史宿命论的观点难度:较易分值:1.07. 在生活和工作中,凡事都要掌握分寸,坚持适度原则,防止“过”和“不与”。
这在哲学上符合()(A) 内容和形式相互作用的原理(B) 量和质相统一的原理(C) 理论和实践相统一的原理(D) 内因和外因相结合的原理难度:较易分值:1.08. 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的前提是()(A) 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B) 坚持三个有利于的标准(C) 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目标(D) 维护公有制和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难度:较易分值:1.09. 时间和空间是()(A) 物质的唯一特性(B) 物质的根本属性(C) 物质运动的存在方式(D) 物质运动的根本原因难度:较易分值:1.010. 马克思说:“如果物没有用,那么其中包含的劳动也就没有用,不能算作劳动,因此不形成价值。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第二章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47
表象是知觉在人脑中的再现
知觉 表象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第二章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48
表象是知觉的再 现。
事物
知觉是对事物表 面现象和外部联 系的综合反映。 感觉是客观事 物作用于人的 感官而引起的 一种最简单的 反映形式。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鸭子是鸟类动物
第二章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56
C、理性认识的特点
一是间接性,在感性认识基础上, 经过头脑思维才产生的对事物的间接 反映。
二是抽象性,以概念、判断、推理 这样抽象的逻辑思维形式反映事物的 本质和规律。
第二章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27
• 唯物主义可知论
事物的属性 可以为人所 知,就如同空 气通过口、 鼻和毛孔钻 入人体一样 凡以知 ,人之 性也; 可以知 ,物之 理也。 荀子
费尔巴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第二章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28
不可知论则否认世界的可知性
康 德 代 表 人 物 : 休 谟 和
概念是反映事物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
水果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第二章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53
判断是对事物有所肯定或有所否 定的思维形式。
苹果是水果
水果
西红柿不是水果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第二章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54
推理是根据事物之间的联系,由已 有判断出新判断的思维形式。
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 帝国主义是反动派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第二章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二章:认识论)
力实 践 主 体 的 能
自然能力
理论知识 知识性能 力
精神能力 非知识性能 力 情感 意志 经验知识
3、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
①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②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③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④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不登高山,不知天 之高也;不临深溪,不 知地之厚也。
(五)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论的认 识论之第一的和基本的观点。” ——毛泽东
1、实践的含义
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世界的感性物质活动。 实践的三要素:主体、客体、中介
主 体 中 介 客 体 — —
2、主体、客体、中介
主体是指具有一定的主体能力、从事社会实践活 动的人。 客体是指进入到主体的认识和实践范围的客观事 物,是实践活动所指向的对象。 中介是指各种形式的工具、手段以及运用、操作 这些工具的程序和方法。
感觉是对事物表象的直接感受,如视觉、听觉、触觉
等。 知觉是对事物的外部特征和联系的整体反映。如将色、 香、味结合起来,形成对苹果的整体知觉。
苹果(知觉)=红+甜+硬+……
表象是知觉在人脑中的记忆与重现。 表象是感性认识的高级形式。
2、理性认识:是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通过概念、判断、推理来 揭示事物的内在联系、本质联系的过程。这是认识的高级阶段。 概念:即下定义,是对同类事物共同的一般特性和本质属性的概 括和反映。 判断:即评判是非对错,是展开了的概念,是对事物之间的联系 和关系的反映,是对事物的状况和性质有所判定的思维形式。 推理:即由判断推出判断,是通过对某些判断的分析和综合再引 出新的判断的过程。
第二章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2
第五章一、单项选择题1.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从根本上说是A.国内市场竞争的结果B.国际竞争激烈化的结果C.垄断统治加强的结果D.生产社会化和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制之间矛盾发展的结果2.当代资本主义国际垄断组织的主要形式是A.国际卡特尔B.混合联合企业C.跨国公司D.国际康采恩3.金融资本是指A.产业资本和商业资本融合或混合生长而成的B.银行资本和工业资本融合或混合生长而成的C.垄断的银行资本和垄断的工业资本融合或混合生长而成的D.垄断银行资本和银行资本融合或混合生长而成的4.在垄断资本主义阶段占统治地位的资本是A.工业资本B.农业资本C.银行资本D.金融资本5.在垄断资本主义的各个基本经济特征中最根本的特征是A.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同盟的的形成B.资要输出具有重要的意义C.垄断在经济生活中占统治地位D.瓜分世界领土,形成殖民体系6.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发展的基础是A.国有垄断资本B.资产阶级国家C.私人垄断资本D.资本输出7.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A.消除生产无政府状态的垄断资本主义B.资产阶级国家同垄断资本相互分离的垄断资本主义C.资产阶级国家同垄断资本融合在一起的垄断资本主义D.带有社会主义因素的垄断资本主义8.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形式中最主要最重要的形式是A.国家市场垄断经济B.国家调节经济C.公私合营经济D.国家自然垄断经济9.经济全球化的实质决定了他的发展必然是A.有利于所有国家B.有利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C.有利于发展中国家D.有利于社会主义国家10.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准备了物质条件是指A.全面的社会化B.全面的商品化C.全面的市场化D.市场的计划化[单项选择题答案]1.D 2.C 3.C 4.D 5.C 6.C 7.C 8.B 9.B 10.A二、多项选择题1.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基本形式有A.国营企业B.国私合营企业C.国家和私人垄断资本在国际范围内的结合D.国家调节经济2.垄断价格是A.垄断资本家取得垄断利润的主要手段B.垄断资本家取得垄断地位规定的商品价格C.成本价格加平均利润D.成本价格加垄断利润3.垄断利润是A.凭借垄断地位获得的利润B.超过平均利润的高额利润C.通过资本自由转移而形成和一种利润D.垄断资本所有权在经济上的实现形式4.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垄断资本主义的特征获得了新内容和表现形式,主要有A.混合联合公司成为垄断组织的主要形式B.跨国公司成为生产和资本国际化的主要组织形式C.私有垄断资本普遍采用股份公司的企业组织形式D.由国家出面组建的国际垄断组织的主要形式5.垄断高价和垄断低价并不否定价值规律,因为A.垄断价格的形成只是使价值规律改变了表现形式B.从整个社会看,商品的价格总额和价值总额是一致的C.垄断高价是把其他商品生产者的一部份利润转移到垄断高价的商品上D.垄断高价的垄断低价不能完全离开商品的价值6.资本主义在全世界范围内被社会主义代替是一个很长的历史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两种社会制度的国家A.可能相互交往B.可以和平共处,但也存在斗争C.不存在和平共处的可能性D.可以平等互利地发生经济联系7.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资本输出A.以跨国公司为主体B.以国家资本输出为主C.生产资本输出为主要形式D.发达国家互相输出为主要流向8.以下说法中正确地说明了社会福利制度的是A.社会福利制度是一种国民收入再分配B.社会福利制度的推行是资本主义C.社会福利制度是以一种渐进的方式实行社会主义D.社会福利制度力图纠正市场初次分配中的不公平,具有一定的社会进步意义9.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主导之下的国际经济协调机制包括A.国际贷币基金组织B.世界银行C.七十七国集团D.世界贸易组织10.资本主义为社会主义所代替的历史必然性表现在A.资本主义的内在矛盾决定了资本主义必然为社会主义所代替B.资本积累推动资本主义最终否定资本主义自身C.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为向社会主义过渡准备了条件D.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调整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多项选择题答案]!.ABD 2.ABD 3.ABD 4.ABD 5.ABCD 6.ABD 7.ACD 8.ABD 9.ABD10.ABCD三、简答题1.垄断是怎么样产生的?为什么说垄断并没有消除竞争?自由竞争引起生产集中和资本集中,生产集中和资本集中发展到一定阶段必然引起垄断,这是资本主义发展的客观规律。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二章_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权威标准
宋朝宰相赵普自诩:
“半部论语治天下。”
孔子
毛泽东
华国锋提出: “凡是毛主席作出的决 策,我们都坚决维护; 凡是毛主席的指示,我 们都始终不渝地遵循”
众人标准
实用标准
美国实用主义思想 家詹姆士宣称:
“有用即真理”
(一)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实践之所以能够作为真理的检验标准,这是由真 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决定的。 真理的本性决定了只有把主观和客观联系起来的 桥梁——社会实践,才能成为检验真理的标准 实践直接现实性的特点决定了实践能够成为检验 真理的标准
2、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能动的革命的反 映论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在继承旧唯物主义反映论
的合理前提的同时,又克服了它的严重缺陷
把实践的观点引入了认识论 把辩证法应用于反映论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作为能动的反映具有两个
方面的特点:
一方面,反映具有摹写性
另一方面,反映具有创造性
创造性从根本上把人的反映与动物的感觉和心
F=GM1M2/R2
(2)理性认识三种形式:概念、判断和推理
概 念
鱼
鸟
判 断
鱼是用腮呼吸 的水生动物 鸟是长羽毛的 动物
鸟是长羽毛的动物 鸭子长羽毛
推 理
鱼是用腮呼吸的水生动物 鲸用肺进行呼吸
鲸不是鱼类动物
鸭子是鸟类动物
(3)理性认识的特点
一是间接性,即它不是人们在接触事物中 直接产生,而是在感性认识基础上,经过头 脑思维才产生的对事物的间接反映。
孟子主张有“不虑而 知”、“不学而能” 的“良知”、“良 能”。
柏拉图认为“知 识就是回忆”。
(二)辩证唯物主义和旧唯物主义 对认识的不同回答
大学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二章-第三章)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二章-第三章)第二章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一.单项选择题1.马克思主义认为,从实践的活动机制看,实践是( A )A .主体与客体通过中介相互作用的过程。
B .道德行为和政治活动C .科学实践 D. 生活、行为、现实、实事等感性活动2. 实践的主体是( B )A.绝对精神B.具有思维能力,从事社会实践和认识活动的人C.人D.人的意识3.实践的的客体是( D )A.绝对精神的对象化B.客体物质世界C.人的意识的创造物D.进入主体的认识和实践范围的客观事物4. 实践的中介( A )A.各种形式的工具、手段及其运用的程序和方法B.对一事物存在和发展有联系的各种要素的总和C.构成事物一切要素的总和D.受命于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5 .马克思主义认为,主客体之间的价值关系是指( D )A主体对客体的物质欲望和要求 B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C主体对客体的改造和变革的结果 D客体对于主体的有用性和效益性6 . “社会上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
”这说明( C )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B .技术推动了科学的发展C.实践是认识的发展动力D.科学实践是科学的目的7. 恩格斯说:“人的智力是按照人如何学会改造自然界而发展的。
”这说明( B )A.自然界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B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C.人的认识具有主观能动性 D .人具有认识自然的能力8 .科学家尼葛庞蒂说:“预测未来的最好办法就是把它创造出来。
”从认识和实践的关系看,这句话对我们的启示是( C )A.认识总是滞后于实践B.实践和认识互为先导C. 实践高于理论的认识,因为它不仅具有普遍性的品格,而且具有直接现实性的品格D. 实践与认识是合一的9.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陆游这一句强调的是(A )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B.实践是认识的发展动力C.实践是认识的目的D. 间接经验毫无用处10.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区别是( C )A.感性认识是可靠的,理性认识是不可靠的B .感性认识来源于实践,理性认识来源于书本C. 感性认识是对现象的认识,理性认识是对本质的认识D.感性认识来源于直接经验,理性认识来源于间接经验。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二章
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正确反映 真理
主体
歪曲反映
客体
谬误
1、真理的客观性
第一,是指真理内容是客观的。 即真理作为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 确反映,本身包含着不以人的意志为转 移的客观内容; 第二,是指真理的检验标准是客观的
即真理之所以是真理并不是因为某位 天才人物决断,而是实践检验的结果, 而实践本身是一种客观的物质性活动。
2、理性认识
(1)含义:理性认识是人们通过抽象思维 得到的关于事物本质和规律的认识,是认识 的高级阶段。即对事物本质的认识。
F=GM1M2
2 /R
(2)形式
理性认识有概念、判断和推理三种形式。
概念是反映事物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 水果
判断是对事物有所肯定或有所否定的思 维形式。
苹果是水果。 西红柿不是水果。
2、客体:是指主体实践活动和认识活 动所指向的对象。
客观世界
客体 客体
3、主体与客体的关系 (1)实践关系——改造与被改造的关系; (2)认识关系——反映与被反映的关系; (3)价值关系——需要与被需要的关系; (4)审美关系——超功利的精神愉悦关系。
(二)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
1、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2)从认识的深度看:任何真理性的认 识都只是对特定的具体事物一定程度、一 定层次的近似正确的反映。
从认识的深度上,承认了真理性的认识有 待于进一步深化,就承认了真理的相对性。
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 性
从内容和认 识能力上看
真 理
从广度和 深度上看
确定性、 无条件性
近似性、 有条件性
同一真理的两种属性
蛇
红花!
杯弓蛇影
2、唯心主义的认识路线:“从思想和感觉到物”。 它坚持的是“先验论”。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二章
• 三、认识过程的多次反复和有限与无限的辩证统一
• [简答]认识的反复的原因。 (1)由实践到认识,再由认识到实践是一个完整的认识过程。一个 正确的认识往往不是通过实践―认识―实践一次反复就能完成的, 而是要经过由实践到认识、再由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 这是因为认识受到主观条件的限制。 (2)从客体方面来看:其一,客观事物本身是多种矛盾构成的复 杂统一体;其二,事物的矛盾有个展开和发展的过程,事物的本 质有个逐渐显露的过程;其三,人的认识受到社会历史条件和科 学技术条件的限制。 (3)从认识主体方面来看。人的认识受到主体的生理因素、知识 水平、生活经验、认识能力及其立场、观点、方法的限制。
(三)认识过程的多次反复和有限与无限的辩证
统一
2、认识过程的反复性根源于主观和客观的矛盾。
–
认识的有限与无限的辩证统一
•
认识运动的总规律:实践、认识、再 实践、再认识这种循环往复以至无穷 的认识运动,不是简单的循环,也不 是直线式的前进,而是螺旋式的上升 运动。
主观和客观、认识和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 一 • 首先,主观和客观、认识和实践的统一是历 史的。
一、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一)一切从实际出发: 1、一切从实际出发,就是从客观存在的、 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事实出发。 ——“实际”是客观的、全面的,又是现 象与本质的对立统一,又都是不断发展变化着的。
2、一切从实际出发就是把客观存在的实际事 物作为观察和处理问题的根本出发点——反对 主观主义。 3、要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必须理论联系实际。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实践是理解认识之本质的基础和关键。
二、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认识是在实践基础上的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第二章
第二章认识的本质及其规律论述题重点1试述认识的本质及掌握其本质的理论意义。
2说明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及我国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的意义。
普通点1试述认识和认识论的关系。
2试述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并说明割裂二者的统一在理论上和实际工作中会导致的错误。
3试述实践标准的确定性与不确定性统一的原理及其理论意义。
4试述真理与价值的对立和统一关系。
5试述真理的价值的具体表现及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的意义。
简答题重点1简述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2简述认识主体的特点。
3说明正确实现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需要具备的条件。
4简述真理与谬误的含义及二者的关系。
5简述党的思想路线与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论统一的表现。
普通点1简述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2简述认识客体的含义,构成和性质。
3简述主体和客体的关系。
4简述唯物论的反映论与唯心论的认识论的对立。
5简述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对立6简要说明一个正确的认识需要经过多次反复才能完成。
7简要说明整个人类的认识是有限与无限的统一。
8简述真理的绝对性的含义。
9简述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的关系。
10简述真理标准问题上的两种错误观点。
11简述逻辑证明在认识和探索真理中的作用。
12简要说明逻辑证明与实践检验的关系。
13简要说明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与党的群众路线的一致性及坚持群众路线工作方法的重要意义。
多选重点1说明认识主体与认识客体之间的关系。
三点。
2一个完整认识过程的两次飞跃是:从感性到理性,从理性到实践。
3党的思想路线内容: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普通点1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关系的体现有:a自由是对必然的认识和对客观世界的改造b根据实际情况,积极创造有利条件c从现实条件出发,尊重客观规律2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的表现。
四点。
3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的表现。
三点。
4认识主体的性质和特点。
三点。
属性:自然性,能动性,社会历史性。
5认识的主体包括:个体,群体,人类整体诸层次。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专题二)物质世界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
第一节 物质世界的普遍联系
二、联系的基本形式
(六)内容和形式
1.内容和形式的含义 内容是构成一定事物的一切内在要素的总和,包括事物的内在矛盾以及这些内在矛盾所决
定的事物的特性、成分、运动过程、发展趋势等。形式则是事物要素的结构和内容的表现形式。
2.内容和形式的辩证关系 内容和形式既相互对立又相互统一。内容和形式的对立主要体现在:对于一定的具体事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专题二物质世界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目录content物质世界的普遍联系11物质世界的永恒发展22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33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44坚持按唯物辩证法办事55part01物质世界的普遍联系联系是物质的存在方式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专题二 物质世界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
PART 物质世界0的2 永恒发展
第二节 物质世界的永恒发展
一、事物的运动发展
(一)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
1.运动的含义
物质世界不是静止不变的,而是 处在永恒的运动当中。古希腊伟大的 辩证法思想家赫拉克利特用“万物皆 流”四个字概括了物质世界的这一 性。
运动是指物质的一般变化和过程。
2.运动的基本形式及其关系
第二节 物质世界的永恒发展
二、事物发展变化的状态和过程——量变质变规律
(二)发展是量变与质变的统一
2.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 量变和质变的关系是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的。量变引起质变,质变又引起新的量变,
新的量变发展到一定程度又引起新的质变,如此交替,循环往复,不断转化,这就是事物 变化和发展的质量互变规律。这一规律的基本内容是:
第一节 物质世界的普遍联系
二、联系的基本形式
(一)现象和本质
2.现象和本质的辩证关系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第二章
性是分不开的。 • ④认识主体具有能动性,这是认识主体的突出特点。
3、认识主体的结构:人是唯一能担当起认识主体的存在 物,这个存在物具有自身的结构,它分为个体、群体和人 类整体诸层次。
二、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的反映
(一)认识的主体与客体 2.客体
(四)认识的本质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认识对实践的作用具有两重性:
正确的认识对实践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错误的认识对实践起着消极的阻碍作用。
指导(正确)
实践 决定 认识
阻碍(错误)
第二节 认识的辩证运动
(一)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 (二)从理性认识到实践 (三)认识运动的多次反复和有限与无线的辩
一、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二)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表现在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你要有知识,你就得参加 变革现实的实践;你要知道梨 子的滋味,你就得变革梨子, 亲口尝一尝。
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问题 例如:狼桃的故事
一切真知都是从直接经验发源的。 ------毛泽东
王 安 石
视 苏频 轼:
白
居
易
《
大
林
寺
桃
第二,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确定季节、了解 气候的需要
天文学
丈量土地、衡量容积 和其他计算上的需要
数学
一、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二)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表现在
3.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 真理性,这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 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人应该在 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 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自 己思维的彼岸性。……”
• (2)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对立。唯物主义哲学认为思维能够认 识,并且能够正确认识现实世界,也就是说,现实世界是可知的。 不可知论认为世界不可认识或不能彻底认识。实践的观点彻底 批驳了不可知论。
2《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二章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实践也不断提供大量的新经验、新材料, 使人们能够不断解决认识课题。
实践也不断提供新的认识工具,使人们能 够不断扩展认识的内容。
结绳记事
实践还不断改造人的主观世界,锻炼和提高 了人的认识能力。
近水知鱼性,近山识鸟音。
3、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
(1)认识产生于变革对象的实践
(2)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三)
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对立
(一)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对认识 的不同回答
唯心主义先验论
唯物主义反映论
唯心主义先验论
认识是一种主观自生的、不受 物质决定的东西。
坚持从思想、感觉
再到物的认识路线
主观唯心主义先验论
孟 子 心之良知是谓圣。 圣人之学,惟是致此 良知而已。 王阳明:致良知
“生而知之” “先知先觉”
第一,马克思主义认识论 首先是反映论; 第二,马克思主义认识论 是实践论,它把科学的实 践观引入认识论; 第三,马克思主义 认识论 是唯 物主义和辩证法的高 度 统一。
列宁
(三)可知论与不可知论对认 识的不同回答
可知论:承认认识对象是可以被我们所认识的 理论。它认为在世界上不存在永远不能被认 识的东西。可知论基本倾向是唯物主义。彻
(3)一切真知都来自于实践 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的辩证关系: 直接经验是源, 间接经验是流
邓小平理论的产生来源于伟大的实践
名人名言
“不登高山, 不知天之高也; 不临深溪, 不知地之厚也。”
——荀子
说明: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4、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 唯一标准
只有通过实践才能使正确认识得以确证;
马克思
(五)认识的本质
1、认识的本质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马克思主义哲学 对认识本质的科 学规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时间:1分12秒/分单选题1. “机不可失,时不再来”。
这句话强调的是时间的()(A) 客观性(B) 无限性(C) 方向性(D) 一维性难度:较易分值:1.02.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暴发的直接原因是()(A) 生产社会化与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制之间的矛盾(B) 企业内部组织性与社会生产无政府状态之间的矛盾(C) 生产无限扩大的趋势与劳动者有支付能力需求相对缩小的矛盾(D) 生产劳动的直接私人劳动性质与间接社会劳动性质之间的矛盾难度:较易分值:1.03. 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说明实行这种制度遵循了()(A)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原理(B)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原理(C)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原理(D) 经济制度决定生产力状况的原理难度:较易分值:1.04. 资本的周转速度()(A) 同周转时间成正比,与周转次数成反比(B) 同周转时间成正比,与周转次数成正比(C) 同周转时间成反比,与周转次数成反比(D) 同周转时间成反比,与周转次数成正比难度:较易分值:1.05. 把可直接感知的某种具体实物看作是世界的本原,这种观点属于()(A) 朴素唯物主义(B) 形而上学唯物主义(C) 辩证唯物主义(D) 庸俗唯物主义难度:较易分值:1.06. “地理环境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必要前提之一”,这是()(A) 地理环境决定论的观点(B) 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观点(C) 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D) 历史宿命论的观点难度:较易分值:1.07. 在生活和工作中,凡事都要掌握分寸,坚持适度原则,防止“过”和“不及”。
这在哲学上符合()(A) 内容和形式相互作用的原理(B) 量和质相统一的原理(C) 理论和实践相统一的原理(D) 内因和外因相结合的原理难度:较易分值:1.08. 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的前提是()(A) 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B) 坚持三个有利于的标准(C) 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目标(D) 维护公有制和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难度:较易分值:1.09. 时间和空间是()(A) 物质的唯一特性(B) 物质的根本属性(C) 物质运动的存在方式(D) 物质运动的根本原因难度:较易分值:1.010. 马克思说:“如果物没有用,那么其中包含的劳动也就没有用,不能算作劳动,因此不形成价值。
”这句话表明()(A) 只要物有使用价值也就有价值(B) 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C) 使用价值与价值是不可分离的(D) 价值是由使用价值决定的难度:较易分值:1.011. 下列选项中,正确说明三种社会形态划分法和五种社会形态划分法关系的是()(A) 两种划分法都是以生产力的发展水平为标准划分的(B) 两种划分法是互相排斥的(C) 应该用三种社会形态划分法取代五种社会形态划分法(D) 两种划分法是互相补充的难度:较易分值:1.012. 我国要在21世纪头20年全面建设()(A) 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B) 高度发达的商品经济社会(C) 较高水平的信息化社会(D) 高水平的小康社会难度:较易分值:1.013. 生产关系包括多项内容,其中起决定作用的是()(A) 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和作用(B) 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C) 产品的分配形式(D) 产品的交换形式难度:较易分值:1.014. 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是()(A) 人类社会与自然界之间的矛盾(B) 开拓进取与因循守旧之间的矛盾(D) 剥削阶级与被剥削阶级之间的矛盾难度:较易分值:1.015. 在实际工作中,要注意掌握分寸,防止“过”或“不及”,这在哲学上属于()(A) 抓事物的主要矛盾(B) 确定事物的质(C) 认识事物的量(D) 把握事物的度难度:较易分值:1.016. 相对静止是指()(A) 事物绝对不动(B) 事物永恒不变(C) 事物运动的特殊状态(D) 事物运动的普遍状态难度:较易分值:1.017. 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是()(A) 一切从实际出发(B) 理论联系实际(C) 实事求是(D) 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难度:较易分值:1.018. 我国发展农业的根本出路是()(A) 稳定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B) 增加政府对农业的投入(C) 切实减轻农民负担(D) 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关键是依靠()难度:较易分值:1.019. 简单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是()(A) 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B) 具体劳动和私人劳动的矛盾(C) 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D)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难度:较易分值:1.020. 有的哲学家认为,世界上的一切现象都是有原因的,因而一切都是必然的,偶然性是不存在的。
这是一种()(A) 庸俗唯物主义观点(B) 唯心主义非决定论观点(C) 形而上学的机械决定论观点(D) 辩证唯物主义决定论观点难度:较易分值:1.021. 加快资本周转可以提高年剩余价值量和年剩余价值率,根本原因是()。
(A) 预付可变资本增加了(B) 实际发挥作用的可变资本增加了(C) 剩余价值率提高了(D) 产品的生产成本降低了难度:较易分值:1.022. 制约人口生产的根本因素是()(A) 地理环境(B) 生活习惯(C) 伦理道德(D) 物质生产难度:较易分值:1.023. 社会资本再生产的核心问题是()(A) 社会资本的周转速度问题(B) 社会生产两大部类的划分问题(C) 社会总产品的价值构成问题(D) 社会总产品的实现问题难度:较易分值:1.024. 加快资本周转可以提高年剩余价值量和年剩余价值率,根本原因是()(A) 预付可变资本增加了(B) 实际发挥作用的可变资本增加了(C) 剩余价值率提高了(D) 产品的生产成本降低了难度:较易分值:1.025. 国家就其起源来说,它是()(A) 暴力掠夺的产物(B) 社会契约的产物(C) 产品分配不公的产物(D) 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难度:较易分值:1.026. 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A) 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B) 事物发展的状态和形式(C) 事物发展的方向和道路(D) 事物发展的两种趋向难度:较易分值:1.027. 理解全部人类历史的钥匙,应当从()(A) 阶级斗争发展史中去寻找(B) 生产劳动发展史中去寻找(C) 地理环境变迁史中去寻找(D) 政治制度演变史中去寻找难度:较易分值:1.028. 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这对矛盾中()(A) 生产关系是生产力的物质基础(B) 生产力落后于生产关系的变化(C)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难度:较易分值:1.029. 地理环境对社会发展的作用主要通过()(A) 对人的生理结构的影响来实现(B) 对人的心理素质的影响来实现(C) 对民族气质的影响来实现(D) 对生产过程的影响来实现难度:较易分值:1.030.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A) 客观存在的各种物体(B) 宇宙中存在的一切现象(C) 物质的具体形态和结构(D) 某种具体的“原初物质”难度:较易分值:1.031. 唯心主义的两种基本形式是()(A) 形而上学唯心主义和辩证唯心主义(B) 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C) 彻底的唯心主义和不彻底的唯心主义(D) 自然观上的唯心主义和历史观上的唯心主义难度:较易分值:1.032. 古代哲学家荀子说:“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这句话体现的哲学道理是()(A) 物质运动规律具有普遍性(B) 物质运动规律具有重复性(C) 物质运动规律具有稳定性(D) 物质运动规律具有客观性难度:较易分值:1.033. 科学发展观的实质是()(B) 实现综合国力的增长(C) 实现精神文明的进步(D) 实现经济社会更快更好的发展难度:较易分值:1.034. 在内容和形式的矛盾运动中()(A) 内容是相对稳定的,形式是活跃易变的(B) 内容是活跃易变的,形式是相对稳定的(C) 内容和形式都处在不停的显著变动状态(D) 内容的变化总是落后于形式的变化难度:较易分值:1.035. 两条根本对立的认识路线是()(A) 可知论与不可知论(B) 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C) 唯物主义反映论与唯心主义先验论(D) 能动革命的反映论与直观被动的反映论难度:较易分值:1.036. 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是()(A) 不断发展生产,增加社会财富(B) 扩大改革开放,增强综合国力(C) 实行按劳分配,改善人民生活(D) 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实现共同富裕难度:较易分值:1.037. 资本主义生产过程具有二重性,它是()(A) 劳动过程和价值形成过程的统一(B) 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C) 生产过程与流通过程的统一(D) 价值形成过程与价值增殖过程的38. 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主导作用主要表现在()(A) 国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有量的优势(B) 国有经济能控制垄断性行业(C) 国有经济对国民经济的控制力(D) 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占主体地位难度:较易分值:1.039. 马克思主义认为,哲学是()(A) 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B) 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C) 人们自发形成的世界观(D) 人们对人生目的意义的根本观点难度:较易分值:1.040. 始终推动我国先进生产力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的根本力量是()(A) 知识分子(B) 工人阶级、广大农民(C) 包括知识分子在内的我国工人阶级、广大农民(D) 我国社会新阶层难度:较易分值:1.041. 资本家采用先进技术的直接动因是()(A) 降低劳动力价值(B) 追逐绝对剩余价值(C) 追逐相对剩余价值(D) 追逐超额剩余价值难度:较易分值:1.042.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认识的本质是()(A) 主观精神的产物(B) 客观精神的显现(C) 主体对客体的直观反映(D) 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难度:较易分值:1.043. 资本周转的时间是指()的总和(A) 生产时间和销售时间(B) 生产时间和流通时间(C) 劳动时间和流通时间(D) 购买时间和销售时间难度:较易分值:1.044. 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其根本目的在于(A) 保证人民充分行使当家作主的权利,维护人民当家作主的地位(B) 依法打击敌视和破坏社会主义的敌对分子,维护社会稳定(C) 维护宪法和法律在国家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中的权威(D) 确保国家各项工作有法可依,依法行政难度:较易分值:1.045. 马克思主义哲学区别于其他哲学的最显著特点在于它具有()(A) 社会性(B) 历史性(C) 系统性(D) 实践性难度:较易分值:1.046. 在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生产资料的价值()(A) 随着生产耗费而逐渐消失(B) 能够发生价值增殖(C) 借助具体劳动转移到产品中去(D) 借助抽象劳动而再生产出来难度:较易分值:1.047. 资本主义工资之所以掩盖了剥削,是由于它()(A) 表现为劳动的价值或价格(C) 采取了支付的形式(D) 是劳动者必要劳动时间创造的价值难度:较易分值:1.048. 一种社会制度是否具有优越性,从根本上说,就是看其能否()(A) 消除剥削现象(B) 实现社会公正(C) 促进生产力的发展(D) 公平占有生产资料和消费品难度:较易分值:1.049. 社会生产过程包括的环节是()(A) 购买、生产和销售(B) 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C) 循环、周转和社会资本再生产(D) 危机、萧条、复苏和高涨难度:较易分值:1.050. 劳动生产率提高以后,在单位时间内生产的商品数量提高了,而从价值量考察则()(A) 单位商品价值量降低,总的价值量提高(B) 单位商品价值量不变,总的价值量提高(C) 单位商品价值量降低,总的价值量不变(D) 单位商品价值量不变,总的价值量不变难度:较易分值:1.051. 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非公有制经济是()(A) 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补充(B)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C) 具有公有性质的经济(D) 逐步向公有制过渡的经济难度:较易分值:1.0(A) 否认物质的客观性(B) 把自然科学的物质结构理论与哲学的物质范畴相混淆(C) 否认物质的可知性(D) 把可直接感知的实物当作世界的本原难度:较易分值:1.053. 辩证法发展过程中经历的三种历史形态是()(A) 朴素辩证法、唯心辩证法、唯物辩证法(B) 唯物辩证法、社会辩证法、自然辩证法(C) 唯心辩证法、系统辩证法、科学辩证法(D) 自然辩证法、历史辩证法、革命辩证法难度:较易分值:1.054. 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其完备的外在表现形式是()(A) 商品与商品的对立(B) 商品与货币的对立(C) 资本与雇佣劳动的对立(D) 生产者与消费者的对立难度:较易分值:1.055. 部门之间竞争的手段是()(A) 改进技术(B) 价格竞争(C) 资本转移(D) 降低成本难度:较易分值:1.056. “两点论”和“重点论”统一的原理,要求我们在社会主义建设中()(A) 既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又要做好其他各项工作(B) 既要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又要实行改革开放(C) 既要量力而行,又要积极进取(D) 既要坚定信心,又要有克服困难的准备难度:较易分值:1.057. 资本主义机器制造厂生产出来的机器是该厂的()(A) 固定资本(B) 流动资碎(C) 生产资本(D) 商品资本难度:较易分值:1.058. 资本有机构成具体表现为()(A) 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的比率(B) 生产资料与劳动力的比率(C) 固定资本与流动资本的比率(D) 生产资本与流通资本的比率难度:较易分值:1.059. 唯物辩证法认为,发展是()(A) 事物永不停息的运动变化(B) 事物从过去到现在再到将来的变化(C) 事物由低级到高级的运动变化(D) 事物由小到大、由少到多的变化难度:较易分值:1.060. 国体和政体的关系属于()(A) 本质和现象的关系(B) 内容和形式的关系(C) 必然和偶然的关系(D) 普遍和特殊的关系难度:较易分值:1.061.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在世界统一性问题上的根本分歧是()(A) 肯定世界的统一性还是否认世界的统一性(B) 认为世界统一于运动还是统一于静止(D) 认为世界统一于物质还是统一于精神难度:较易分值:1.062. 认识发展过程的第一次飞跃是()(A) 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过程(B) 从感觉和知觉到表象的过程(C) 从认识到实践的过程(D) 从意识到物质的过程难度:较易分值:1.063. 在资本主义条件下,部门之间的竞争形成了()(A) 商品的社会价值(B) 商品的市场价格(C) 超额剩余价值(D) 平均利润率难度:较易分值:1.064. 下列各项正确反映物质和运动关系的是()(A) 运动是内容,物质是其形式(B) 运动是现象,物质是其本质(C) 运动是暂时的,物质是永恒的(D) 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物质是运动的主体难度:较易分值:1.065. 马克思主义哲学批判地继承的费尔巴哈哲学的“基本内核”是()(A) 辩证法思想(B) 唯物主义思想(C) 可知论思想(D) 决定论思想难度:较易分值:1.066. 社会资本再生产的核心问题是()(A) 社会资本的周转速度问题(B) 社会生产两大部类的划分问题(C) 社会总产品的价值构成问题(D) 社会总产品的实现问题难度:较易分值:1.067. 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最主要的是要把工业化和()结合起来(A) 商品化(B) 信息化(C) 市场化(D) 经济现代化难度:较易分值:1.068. 辩证唯物主义所说的静止,是指运动的()(A) 必要准备(B) 外在表现(C) 一种特殊状态(D) 一种必然结果难度:较易分值:1.069. 改革和社会革命都根源于()(A)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B) 统治阶级和被统治阶级之间的矛盾(C) 剥削阶级和被剥削阶级之间的矛盾(D) 统治阶级内部各政治派别之间的矛盾难度:较易分值:1.070. 判断一种观点对错的依据是()(A) 伟人之言(B) 吾人之心(C) 众人意见(D) 社会实践难度:较易分值:1.071. 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关键是依靠()(A) 增加积累和扩大生产规模(B) 引入国外先进生产技术(C) 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D) 加快科技成果向生产的转化难度:较易分值:1.072. 马克思根据人的发展状况把人类历史划分为集资更替的三大社会形态是()(A) 自然经济社会、商品经济社会、产品经济社会(B) 无阶级社会、阶级社会、阶级消灭了的社会(C) 人的依赖性社会、物的依赖性社会、个人全面发展的社会(D) 原始公有制社会、私有制社会、共产主义公有制社会难度:较易分值:1.073. 劳动力商品与其他商品不同的最根本特征是()(A) 劳动力存在于人的身体之内(B) 劳动力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为商品(C) 劳动力使用价值是价值的源泉(D) 劳动力价值受历史道德因素影响难度:较易分值:1.074.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暴发的直接原因是()(A) 生产社会化与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制之间的矛盾(B) 企业内部组织性与社会生产无政府状态之间的矛盾(C) 生产无限扩大的趋势与劳动者有支付能力需求相对缩小的矛盾(D) 生产劳动的直接私人劳动性质与间接社会劳动性质之间的矛盾难度:较易分值:1.075. 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合作的政治基础()(A) 是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都必须在宪法规定的范围内进行活动(B) 遵循“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方针(C) 坚持四项基本原则难度:较易分值:1.076. 哲学是()(A) 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B) 科学性和革命性相统一的世界观(C) 理论化和系统化的世界观(D)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难度:较易分值:1.077. 要正确实现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必须使理论为群众所掌握,化为群众的自觉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