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杜甫《月夜忆舍弟》
杜甫《月夜忆舍弟》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杜甫《月夜忆舍弟》《月夜忆舍弟》是唐代诗人杜甫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
这首诗托物咏怀,层次井然。
首联和颔联写景,烘托出战争的氛围。
颈联和尾联在此基础上写兄弟因战乱而离散,居无定处,杏无音信,于是思念之情油然而生,特别是在入秋以后的白露时节,在戌楼上的鼓声和失群孤雁的哀鸣声的映衬之下,这种思念之情越发显得深沉和浓烈。
全诗语句精工,格调沉郁哀伤,真挚感人。
作品原文月夜忆舍弟1戍鼓2断人行3,边秋4一雁5声。
露从今夜白6,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7问死生。
寄书长8不达9,况乃10未休兵11。
词语注释舍弟:家弟。
杜甫有四弟:杜颍、杜观、杜丰、杜占。
戍鼓:戍楼上用以报时或告警的鼓声。
断人行:指鼓声响起后,就开始宵禁。
边秋:一作“秋边”,秋天边远的地方,此指秦州。
一雁:孤雁。
古人以雁行比喻兄弟,一雁,比喻兄弟分散。
露从今夜白:指在气节“白露”的一个夜晚。
无家:杜甫在洛阳附近的老宅已毁于安史之乱。
长:一直,老是。
不达:收不到。
况乃:何况是。
未休兵:此时叛将史思明正与唐将李光弼激战。
作品译文戍楼上的更鼓声断绝了人行,秋夜的边塞传来了孤雁哀鸣。
露水从今夜起显得更凉更白,月亮永远是家乡的最亮最明。
虽有兄弟但都在战乱中离散,个个离家漂泊无法打听音讯。
捎出去的家书常常不能收到,何况战争打了多年至今未停。
创作背景这首诗是乾元二年(759)秋杜甫在秦州所作。
天宝十四年(755),安史之乱爆发,乾元二年九月,叛军安禄山、史思明从范阳引兵南下,攻陷汴州,西进洛阳,山东、河南都处于战乱之中。
当时,杜甫的几个弟弟正分散在这一带,由于战事阻隔,音信不通,引起他强烈的忧虑和思念。
这首诗就是他当时思想感情的真实记录。
文学赏析这首诗是乾元二年(759)秋杜甫在秦州所作。
这年九月,史思明从范阳引兵南下,攻陷汴州,西进洛阳,山东、河南都处于战乱之中。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原文、赏析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
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出自五代李煜的《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
原文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
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
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一般一作:一番)
李煜,五代十国时南唐国君,961年-975年在位,字重光,初名从嘉,号钟隐、莲峰居士。
汉族,彭城(今江苏徐州)人。
南唐元宗李璟第六子,于宋建隆二年(961年)继位,史称李后主。
开宝八年,宋军破南唐都城,李煜降宋,被俘至汴京,封为右千牛卫上将军、违命侯。
后因作感怀故国的名词《虞美人》而被宋太宗毒死。
李煜虽不通政治,但其艺术才华却非凡。
精书法,善绘画,通音律,诗和文均有一定造诣,尤以词的成就最高。
千古杰作《虞美人》、《浪淘沙》、《乌夜啼》等词。
在政治上失败的李煜,却在词坛上留下了不朽的篇章,被称为“千古词帝”。
创作背景:开宝八年(公元975年),宋朝灭南唐,李煜亡家败国,被囚禁待罪于汴京。
李煜后期词作多倾泻失国之痛和去国之思,沉郁哀婉,感人至深。
《相见欢》便是后期词作中很有代表性的一篇。
赏析
这首词是作者被囚于宋国时所作,词中的缭乱离愁不过是他宫廷
第 1 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我司不为其真实性及所产生的后果负责,如有异议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作文_优秀作文.doc
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作文_优秀作文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作文(一)湖南师大附中梅溪湖中学C1411刘思睿望着这杯香喷喷茶,心中载满了浓浓爱……——题记小时候,我住奶奶家,每天奶姐都会为我沏上一杯地道湘阴”芝麻豆子茶”.如今,再喝起芝麻豆子茶时,却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小时候我常伴奶奶左右,形影不离。
当家中老水壶开始冒白气,奶奶便会将它从灶上提下来,倒入茶壶中,然后往茶壶里放少许盐,再放入茶叶,炒熟黄豆、芝麻,然后磨碎一块生姜,一起冲泡一分钟,茶就做好了。
望着奶奶娴熟手法,我站在一旁,不禁暗自赞叹。
奶奶麻利倒了一碗,慈爱递给我,我马上大吸一口。
”哎,好烫”我赶紧把口中水喷了出来。
”哈,别急,茶还有些烫,要慢慢喝。
”奶奶轻轻抚去我嘴边茶水,眼中满是慈祥与关爱,那时我似懂非懂,却感觉到奶奶对我那一份浓浓爱……后来,爸爸要来接我走,因为我要到爸爸上班城市去上学了。
我哭着喊着,奶奶眼角情不自禁流下了离别思念泪水。
我闷闷不乐地坐在车上,满是伤感,想念别有风味芝麻豆子茶,想念奶奶慈祥笑容,想念奶奶那无尽无私爱……现在,只要放假,我便匆匆催着爸爸妈妈往奶奶家里赶。
一到家,便迫不及待地跳下车,奶奶早就站在门口,高兴地等待着我到来。
见到我就笑得合不拢嘴了。
厨房桌上依旧放着一碗承载着满满爱芝麻豆子茶,我不禁看着奶奶那被岁月无情留下深深皱纹里泛着许多慈祥,再看看那一头被时间染成白发,一种涩涩滋味,萦绕心头,挥子不去,渐渐地,我眼眶有些湿润了……”你怎么了,孩子?”奶奶问道。
”没,没怎么,奶奶,您教我做芝麻茶吧!””好呀!”奶奶便手把手地悉心教起来。
我也深深地记住了。
第二天清晨,我趁奶奶还没醒来,便在厨房忙碌了一番,我将为奶奶做芝麻豆子端到奶奶房中,奶奶感觉特别开心,幸福洋溢在她那有些沧桑脸上。
是啊,奶奶一天天老了,对我爱却有增无减,我该好好孝敬她老人家了!又要离开去城里了,奶奶给我准备了一大瓶芝麻豆子,让我带到城里去,并叮嘱我想吃时候就自己弄着吃。
《月夜忆舍弟》翻译赏析
《月夜忆舍弟》翻译赏析《月夜忆舍弟》翻译赏析《月夜忆舍弟》翻译赏析1《月夜忆舍弟》出自唐诗三百首全集,其作者为唐朝文学家杜甫。
古诗全文如下:戌鼓断人行,秋边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前言」《月夜忆舍弟》是唐代诗人杜甫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
这首诗托物咏怀,层次井然。
首联和颔联写景,烘托出战争的氛围。
颈联和尾联在此基础上写兄弟因战乱而离散,居无定处,杏无音信,于是思念之情油然而生,特别是在入秋以后的白露时节,在戌楼上的鼓声和失群孤雁的哀鸣声的映衬之下,这种思念之情越发显得深沉和浓烈。
全诗语句精工,格调沉郁哀伤,真挚感人。
「注释」舍弟:家弟。
杜甫有四弟:杜颍、杜观、杜丰、杜占。
戍鼓:戍楼上用以报时或告警的鼓声。
断人行:指鼓声响起后,就开始宵禁。
边秋:一作“秋边”,秋天边远的地方,此指秦州。
一雁:孤雁。
古人以雁行比喻兄弟,一雁,比喻兄弟分散。
露从今夜白:指在气节“白露”的一个夜晚。
无家:杜甫在洛阳附近的老宅已毁于安史之乱。
长:一直,老是。
不达:收不到。
况乃:何况是。
未休兵:此时叛将史思明正与唐将李光弼激战。
「翻译」戍楼上的更鼓声隔断了人们的来往,边塞的秋天里,一只孤雁在鸣叫。
从今夜就进入了白露节气,月亮还是故乡的最明亮。
有兄弟却都分散了,没有家无法探问生死。
寄往洛阳城的家书常常不能送到,何况战乱频繁没有停止。
「鉴赏」在古典诗歌中,思亲怀友是常见的题材,这类作品要力避平庸,不落俗套,单凭作者生活体验是不够的,还必须在表现手法上匠心独运。
杜甫正是在对这类常见题材的处理中,显出了他的大家本色。
诗一起即突兀不平。
题目是“月夜”,作者却不从月夜写起,而是首先描绘了一幅边塞秋天的图景:“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路断行人,写出所见;戍鼓雁声,写出所闻。
耳目所及皆是一片凄凉景象。
沉重单调的更鼓和天边孤雁的叫声不仅没有带来一丝活气,反而使本来就荒凉不堪的边塞显得更加冷落沉寂。
杜甫《月夜忆舍弟》
杜甫《月夜忆舍弟》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杜甫《月夜忆舍弟》《月夜忆舍弟》是唐代诗人杜甫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
这首诗托物咏怀,层次井然。
首联和颔联写景,烘托出战争的氛围。
颈联和尾联在此基础上写兄弟因战乱而离散,居无定处,杏无音信,于是思念之情油然而生,特别是在入秋以后的白露时节,在戌楼上的鼓声和失群孤雁的哀鸣声的映衬之下,这种思念之情越发显得深沉和浓烈。
全诗语句精工,格调沉郁哀伤,真挚感人。
作品原文月夜忆舍弟1戍鼓2断人行3,边秋4一雁5声。
露从今夜白6,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7问死生。
寄书长8不达9,况乃10未休兵11。
词语注释舍弟:家弟。
杜甫有四弟:杜颍、杜观、杜丰、杜占。
戍鼓:戍楼上用以报时或告警的鼓声。
断人行:指鼓声响起后,就开始宵禁。
边秋:一作“秋边”,秋天边远的地方,此指秦州。
一雁:孤雁。
古人以雁行比喻兄弟,一雁,比喻兄弟分散。
露从今夜白:指在气节“白露”的一个夜晚。
无家:杜甫在洛阳附近的老宅已毁于安史之乱。
长:一直,老是。
不达:收不到。
况乃:何况是。
未休兵:此时叛将史思明正与唐将李光弼激战。
作品译文戍楼上的更鼓声断绝了人行,秋夜的边塞传来了孤雁哀鸣。
露水从今夜起显得更凉更白,月亮永远是家乡的最亮最明。
虽有兄弟但都在战乱中离散,个个离家漂泊无法打听音讯。
捎出去的家书常常不能收到,何况战争打了多年至今未停。
创作背景这首诗是乾元二年(759)秋杜甫在秦州所作。
天宝十四年(755),安史之乱爆发,乾元二年九月,叛军安禄山、史思明从范阳引兵南下,攻陷汴州,西进洛阳,山东、河南都处于战乱之中。
当时,杜甫的几个弟弟正分散在这一带,由于战事阻隔,音信不通,引起他强烈的忧虑和思念。
这首诗就是他当时思想感情的真实记录。
文学赏析这首诗是乾元二年(759)秋杜甫在秦州所作。
这年九月,史思明从范阳引兵南下,攻陷汴州,西进洛阳,山东、河南都处于战乱之中。
李白诗词《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的诗意赏析
李白诗词《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的诗意赏析李白诗词《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的诗意赏析《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的名篇之一。
这是一首送别诗,寓离情于写景。
首句点出送别的地点:一代名胜黄鹤楼;二句写送别的时间与去向:“烟花三月”的春色和东南形胜的“扬州”;三、四句,写送别的场景:目送孤帆远去;只留一江春水。
诗作以绚丽斑驳的烟花春色和浩无边的长江为背景,极尽渲染之能事,绘出了一幅意境开阔、情丝不绝、色彩明快、风流倜傥的诗人送别画。
此诗虽为惜别之作,却写得飘逸灵动,情深而不滞,意永而不悲,辞美而不浮,韵远而不虚。
作品名称: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创作年代:盛唐作品出处:《全唐诗》文学体裁:七言绝句作者:李白题材:赠别诗作品原文《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草书作品《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草书作品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⑴故人西辞黄鹤楼⑵,烟花三月下扬州⑶。
孤帆远影碧空尽⑷,唯见长江天际流⑸。
词句注释⑴黄鹤楼:中国著名的名胜古迹,故址在今湖北武汉市武昌蛇山的黄矶上,属于长江下游地带,传说三国时期的费于此登仙乘黄鹤而去,故称黄鹤楼。
原楼已毁,现存楼为1985年修葺。
孟浩然:李白的朋友。
之:往、到达。
广陵:即扬州。
⑵故人:老朋友,这里指孟浩然。
其年龄比李白大,在诗坛上享有盛名。
李白对他很敬佩,彼此感情深厚,因此称之为“故人”。
辞:辞别。
⑶烟花:形容柳絮如烟、鲜花似锦的春天景物,指艳丽的春景。
下:顺流向下而行。
⑷碧空尽:消失在碧蓝的天际。
尽:尽头,消失了。
碧空:一作“碧山”。
⑸唯见:只看见。
天际流:流向天边天际:天边,天边的尽头。
白话译文老朋友向我频频挥手,告别了黄鹤楼,在这柳絮如烟、花似锦的阳春三月去扬州远游。
友人的孤船帆影渐渐地远去,消失在碧空的尽头,只看见一线长江,向远的天际奔流。
创作背景《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是李白出蜀壮游期间的作品。
李白是一位热爱自然、喜欢交友的诗人,他“一生好入名山游”,在漫游和飘泊中走完了自己的一生,足迹遍布中原内外,留下了许多歌咏自然美、歌颂友情的作品。
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人生在世,总会有一些特别的时刻,让我们心头涌动出一番别样的滋味。
这些滋味,或甜或苦,或酸或辣,构成了我们独特的人生体验。
小时候,每个人都有过无数次甜蜜的滋味。
那时,父母的关爱是最真挚的,他们的拥抱是最温暖的,他们的鼓励是最坚定的。
每次考试取得好成绩时,看到父母满怀欣喜地夸奖,心头流淌着甜蜜滋味。
每当遇到困难时,看到父母努力帮助自己克服困难,心头涌动着甜蜜滋味。
这种甜蜜滋味伴随着成长,温暖着我们的心灵。
青春时期,我们追逐激情,执着理想,经历了无数的酸甜苦辣。
当我们刚进入青春期时,对于世界的好奇和期望充满了心头。
每当我们第一次陷入爱情的时候,那种甜蜜滋味充斥着心头,让我们陶醉其中。
每当面对挫折和困难,我们的内心充满了苦涩的滋味,但同时又有种成长和锻炼的滋味。
这些滋味构成了我们成长的养分,让我们不断追求梦想。
成年后,我们面对更多的选择和决策,心头的滋味愈发丰富和深重。
工作、婚姻、家庭等等,每一个选择都让我们心头有所感慨。
当我们经历了辛勤努力后,工作给予我们的是满足感和成就感,这种滋味让我们感到无比的甜蜜。
而当我们面对失业、职场竞争等挑战时,心头充满了苦涩的滋味,但却又有种奋发和挑战自我的滋味。
婚姻和家庭则是另一种别样的滋味,有时甜蜜如蜜糖,有时酸涩如柠檬。
这些滋味都让我们更懂得珍惜和关爱身边的人。
岁月不居,时光荏苒。
当我们老去,回首往事时,心头涌动的滋味更加深厚和复杂。
回忆童年时的无忧无虑,那种滋味充满了安稳和宁静;回忆青春时代的热血和梦想,那种滋味充满了豪情和激情;回忆成年后的辛劳和付出,那种滋味充满了坚持和奉献。
这些滋味交织在一起,构成了我们一生的记忆和体验。
人生的滋味千变万化,没有固定的模式。
我们需要去感受和品味每一种滋味,无论是甜蜜、苦涩、酸楚还是辣味,它们都是生活的馈赠,都是我们人生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正是这些滋味让我们懂得感恩、懂得珍惜,不断追求更好的自己,让我们的人生更加丰富多彩。
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的意思
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的意思“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出自唐朝诗人李煜的古诗作品《相见欢》第一段,其全诗文如下: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
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
胭脂泪,相留醉,几时重。
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
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
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注释】①锁清秋:深深被秋色所笼罩。
清秋,一作深秋。
②剪,一作翦。
③离愁:指去国之愁。
④别是一般:另有一种意味。
别是,一作别有。
【翻译】默默无言,孤孤单单,独自一人缓缓登上空空的西楼。
抬头望天,只有一弯如钩的冷月相伴。
低头望去,只见梧桐树寂寞地孤立院中,幽深的庭院被笼罩在清冷凄凉的秋色之中。
那剪也剪不断,理也理不清,让人心乱如麻的,正是亡国之苦。
那悠悠愁思缠绕在心头,却又是另一种无可名状的痛苦。
【赏析】这首词上片选取典型的景物为感情的抒发渲染铺垫,下片借用形象的比喻委婉含蓄地抒发真挚的感情。
首句“无言独上西楼”将人物引入画面。
“无言”二字活画出词人的愁苦神态,“独上”二字勾勒出作者孤身登楼的身影,孤独的词人默默无语,独自登上西楼。
神态与动作的描写,揭示了词人内心深处隐寓的很多不能倾诉的孤寂与凄婉。
“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寥寥12个字,形象地描绘出了词人登楼所见之景。
仰视天空,缺月如钩。
“如钩”不仅写出月形,表明时令,而且意味深长:那如钩的残月经历了无数次的阴晴圆缺,见证了人世间无数的悲欢离合,如今又勾起了词人的离愁别恨。
俯视庭院,茂密的梧桐叶已被无情的秋风扫荡殆尽,只剩下光秃秃的树干和几片残叶在秋风中瑟缩,词人不禁“寂寞”情生。
然而,“寂寞”的不只是梧桐,即使是凄惨秋色,也要被“锁”于这高墙深院之中。
而“锁”住的也不只是这满院秋色,落魄的人,孤寂的心,思乡的情,亡国的恨,都被这高墙深院禁锢起来,此景此情,用一个愁字是说不完的。
缺月、梧桐、深院、清秋,这一切无不渲染出一种凄凉的境界,反映出词人内心的孤寂之情,同时也为下片的抒情做好铺垫。
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作文加题记加小标题
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作文加题记加小标题全文共8篇示例,供读者参考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作文加题记加小标题篇1人生就如一堆装满调味料的瓶瓶罐罐,而人生中的每一次经历都是由不同的调料组合而成。
有的甜的多一些,有的酸的多一些,就如调酒一般,每一种调料的分量稍稍有些不同,就完全是另一种滋味。
品味人生,就像是品一杯浓厚的陈酒,只不过是用心去品。
我,就像是一个品酒师,在闲暇的时候总会找出一些不曾见过的酒,品一品,再一一说出它的配方。
例如生日之酒,它的配方就是毫升的欢乐,80毫升的笑声,最重要的就是那20毫升的父母的汗水。
千万别小看这20毫升父母的汗水,若没有这个,你这杯生日之酒,就只有腻口的感觉,而少了一份回味。
我,又像是一个调酒师,每天都会调出一杯不同的新酒。
如果哪一天我过得十分开心,那我调出的那杯酒必定是五彩缤纷,入口甜而腻。
但总又会有不开心的时候,那属于那天的酒就会烈而苦。
大部分的酒看上去都很相似,但每一样就的配料都不一样,有的真的只差那么一点点,可喝上去总会有些不同。
有时候会遇到连品酒师和调酒师都不能辨析、品味和调出的酒。
瞧!就是那杯透明的酒。
不知什么时候开始,它就摆在我的酒橱里了。
它的名字叫做毕业酒,是一个叫做“海高”的人配置的。
上一次,我喝了一口,充满口和鼻的都是一种涩味,就像眼泪的`味道。
但仔细一品,在那苦涩之中竟有些甜意,这甜味同一般的方糖、红糖、白砂糖和葡萄糖都不一样,这一丝甜意不知为何可直达心脏,让我全身都有一种暖意。
再想品味时,口中的酒竟变得像白开水一样,纯净没有一丝杂质。
你说,这是不是一杯奇怪的酒。
从那之后,我不停地想配制出一杯相同的酒,可每次觉得就要成功时,却发现和原酒又存在着太多不同。
因为忙着配制那杯毕业酒,我竟在吧台上睡着了。
醒来之后,身边有一张便条,上面写着:孩子,你是不是忘了什么?你三年的努力和同学情呢!看到这个,我恍然大悟,接着便走出了工作室,并开始努力学习,开始重视同学情。
之后,我酒橱里的每日酒开始越来越像毕业酒。
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作文
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作文•相关推荐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作文(精选35篇)在平平淡淡的日常中,大家对作文都不陌生吧,作文是通过文字来表达一个主题意义的记叙方法。
作文的注意事项有许多,你确定会写吗?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作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作文篇1光阴似箭,日月如梭。
转眼间我们即将毕业了,小学生活也一去不复返。
每没想到这,我的内心犹如大海一般汹涌澎湃,久久不能平息。
顿时,许多美好的回忆浮现在我的眼前……四十六个同学聚在一起学习。
课堂上,一起在知识的海洋遨同学们,积极回答问题的声音,早上琅琅的读书声总在耳边萦绕;线上学习时,镜头前每个同学专注学习的眼神至今还浮现在我眼前;我们共同拼搏奋斗,为班级争光。
下课时一起嬉戏打闹,一个个生龙活虎……这么多美好记忆深深地印在我的脑海中,即将互相离别,我的内心难免会不舍伤感。
难忘老师对我的谆谆教导。
课堂上老师常常鼓励我们说:“你们要努力学习,在毕业考试的时候说不定可以反超。
”听了这话我常常热血沸腾,充满了对学习的热情。
同时老师十分关照我。
我刚转来时,老师常常让我不懂什么就去问其他同学,如果同学也不懂就直接来问她。
过了几个星期,我便熟悉这个班级了,与同学谈的也十分投机。
现在一下子要与老师分别,我就如刚来这个班级一样不能适应分别。
上学期,为了准备朗诵比赛,柯老师把好几节语文课拿来训练朗诵。
柯老师把嘴巴张成“o”形,尽力地一遍又一遍教我们怎样发音,那动作十分夸张滑稽,但又让我们受益匪浅。
比赛时,我们一个个绷紧脸,按照老师教我们的方法,读好了每一个字。
皇天不负有心人,昔日被别人看扁的班级得了第一名!得知这个消息,柯老师脸上绽放出灿烂的笑容,我们也一个个欢呼雀跃,一蹦三尺高,真让人印象深刻啊!可转眼间即将离别,何时咱们再来朗诵一段?我多么希望时间能倒流,让我一直留在这个班级,一直与同学嬉戏学习!但是现实总是残忍的,希望我们以后能够再次相聚,相聚时,我们变得更好,不辜负老师培这几年来的辛苦付出。
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作文三篇
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作文三篇美味;味道;苦乐感受。
《吕氏春秋·适音》:"口之情欲滋味。
" 高诱注:"欲美味也。
" 三国魏阮籍《乐论》:"故孔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言至乐使人无欲,心平气定,不以肉为滋味也。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作文(三篇),供大家参考!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作文一生活中的酸甜苦辣,就像一个五味瓶,重重的倒在心头。
看到大姨家时,心里又涌起了深深的回忆中,在2012年一个静寂的夜晚,久病的姨父被病魔带走了生命,在宾仪馆里的木棺里,我看到了姨父瘦削的遗体,这时,往日的回忆历历在目,和姨父一起去公园时,姨你抱着小小的我玩健身器时的情景,在饭店里姨父怕我夹不好菜时帮我夹菜的情景,和姨父生病时,依然安慰我和妹妹不要伤心的情景,和许多穿梭的画面在我的脑海里一一闪过,我像根木头一样呆呆地站在姨父的木棺旁,少时,一颗滚烫的泪珠从我的眼中流出,我哭了,想到再也见不到姨父的那张笑脸,再也听不到姨父的声音,我从末像这时一样想见到姨父,想和他一起这个念头是那么强烈,这时,在桌台上的引魂灯,在月夜的幽光中发出点点磷光,我看了看引魂灯,又看了看姨父的木棺,我想姨父一定是在去天国的路上,我仰望天空,群星密布的天空中,一颗明亮的星星在慢慢向上飞去,那一定是姨父的灵魂,正飞向天间,但愿姨父在天上过的开心,我闭上眼睛?念着,不大一会,天大亮了,在灵车上,妈妈和几个姨哭的泣不成声,我也神情恍惚的过了一个下午,不知过了多长时间,或许是一眨眼的功夫吧,我到家了,这件事也在我们记忆中慢慢被时间填满了,只留下一个浅浅的痕迹。
今天,是姨父的一周年的日子,心中的悲伤仿佛被放大了一样,那天的事情仍在眼前,好像从不曾淡忘一样,想到那天,一种别样的滋味便在我心头回荡。
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作文二人生就如一堆装满调味料的瓶瓶罐罐,而人生中的每一次经历都是由不同的调料组合而成。
古人关于喝茶的诗句
古人关于喝茶的诗句
1. 陆游的《茶经》中有这样的诗句,“煮茶煮出水中香,便觉生涯胜意长。
”。
2. 苏轼的《喜迁莺·买茶》中有“茶是风流的饮料,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这句著名的诗句也表达了对喝茶的热爱。
3. 唐代诗人陆畅的《喜喝茶》中有“煮茶煮水煮香,便觉生涯胜意长。
”这句诗也表现了对茶香的赞美和喜爱。
4. 唐代诗人刘禹锡的《茶山行》中有“茶树深深藏翠盖,茶园茫茫绕翠微。
”这句诗描绘了茶园的景色,展现了对茶的向往和赞美。
以上这些诗句展现了古人对喝茶的喜爱和对茶香的赞美,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对茶的重视和热爱。
喝茶不仅是一种饮料,更是一种生活方式和精神追求,这些诗句也传承了这种情感。
表达愁怨的诗句
表达愁怨的诗句
1、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
(李煜《相见欢》)
2、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3、旅馆寒灯独不眠,客心何事转凄然。
4、到来难遣去难留,著骨黏心万事休。
潘岳愁丝生鬓里,婕妤悲色上眉头。
5、已知泉路近,欲别故乡难。
(夏完淳《别云间》)
6、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7、手未攀丹桂,以犹卷缘蕉;登楼悲作赋,西望海天遥。
8、歌者歌未绝,愁人愁转增。
空把琅玕枝,强挑无心灯。
9、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崔颢《黄鹤楼》)
10、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张继《枫桥夜泊》)。
李煜与朱敦儒《相见欢》阅读答案对比赏析
李煜与朱敦儒《相见欢》阅读答案对比赏析
【阅读理解题目】:
相见欢
李煜无言独上高楼,月如钩。
寂寞梧桐深院锁春秋。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
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
相见欢
朱敦儒
金陵城上西楼,倚清秋。
万里夕阳垂地大江流。
中原乱,簪缨散,几时收?试倩悲风吹泪过扬州。
1.“剪不断,理还乱”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绪?“簪缨”指代什么?“几时收”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3分)
2.试比较两首词在风格上的差异。
(3分)
【参考答案】:
1.六朝民歌中常用“丝”谐音“思”,李煜也用丝来比喻愁思。
“剪不断,理还乱”,表现了愁思纷繁和难以排解。
“簪缨”是贵族官僚的服饰,用来代人。
“几时收”,既是词人渴望早日收复中原心事的表露,也是对南宋朝廷偏安苟且的愤懑和斥责。
2.虽然两首词的词牌都是“相见欢”,格律一样,但各自所表现的感情却完全不一样,风格也有很大差异。
“离愁”是人们内心的一种抽象的感情,李后主却把它写得很形象,写出其滋味,写出了一种非常深切的人生感受。
“无言”又加上“独上”,仿佛使人看到一个“斯人独憔悴”的孤独身影。
西楼见月,夜已深沉,孤影徘徊,不能入寐,其人浓重的愁绪跃然纸上。
全词表现得哀婉动人。
朱词则通过“夕阳”“大江”“悲风”等意象,寄托了词人的国破之痛和对中原人民的深切怀念,感情激越,语尽而情意悠悠不尽,有豪放之风。
(能回答“婉约”“豪放”可给2分,能运用词中句子分析,得3分)。
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李煜作品)原文、翻译及赏析
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五代:李煜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
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
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一般一作:一番)标签婉约、宋词三百首、思念、写景、孤独、初中古诗、登楼译文默默无言,孤孤单单,独自一人缓缓登上空空的西楼。
抬头望天,只有一弯如钩的冷月相伴。
低头望去,只见梧桐树寂寞地孤立院中,幽深的庭院被笼罩在清冷凄凉的秋色之中。
那剪也剪不断,理也理不清,让人心乱如麻的,正是亡国之苦。
那悠悠愁思缠绕在心头,却又是另一种无可名状的痛苦。
注释锁清秋:深深被秋色所笼罩。
清秋,一作深秋。
剪:一作翦。
离愁:指去国之愁。
别是一般:另有一种意味。
别是,一作别有。
赏析首句“无言独上西楼”将人物引入画面。
“无言”二字活画出词人的愁苦神态,“独上”二字勾勒出作者孤身登楼的身影,孤独的词人默默无语,独自登上西楼。
神态与动作的描写,揭示了词人内心深处隐寓的很多不能倾诉的孤寂与凄婉。
“……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寥寥12个字,形象地描绘出了词人登楼所见之景。
仰视天空,缺月如钩。
“如钩”不仅写出月形,表明时令,而且意味深长:那如钩的残月经历了无数次的阴晴圆缺,见证了人世间无数的悲欢离合,如今又勾起了词人的离愁别恨。
俯视庭院,茂密的梧桐叶已被无情的秋风扫荡殆尽,只剩下光秃秃的树干和几片残叶在秋风中瑟缩,词人不禁“寂寞”情生。
然而,“寂寞”的不只是梧桐,即使是凄惨秋色,也要被“锁”于这高墙深院之中。
而“锁”住的也不只是这满院秋色,落魄的人,孤寂的心,思乡的情,亡国的恨,都被这高墙深院禁锢起来,此景此情,用一个愁字是说不完的。
缺月、梧桐、深院、清秋,这一切无不渲染出一种凄凉的境界,反映出词人内心的孤寂之情,同时也为下片的抒情做好铺垫。
作为一个亡国之君,一个苟延残喘的囚徒,他在下片中用极其婉转而又无奈的笔调,表达了心中复杂而又不可言喻的愁苦与悲伤。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
”用丝喻愁,新颖而别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作者:邓滨汀
来源:《教书育人·教师新概念》2011年第03期
走下五年级一班综合实践的课堂,正是下午大课间活动的时候。
我坐在办公室里细细回味着课堂上的情景:这节课的主题是——野炊活动,目的是为学生搭建实践的舞台,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劳动的艰辛和乐趣,懂得珍惜劳动成果,并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
课堂上,我让学生分组模拟户外野炊,学着大人的样子做饭、做菜。
学生兴奋得不得了,个个摩拳擦掌,跃跃欲试。
“报告!”外传来一声急促而又清脆的声音。
我忙转头看门口,只见五年级一班班长急匆匆地闯了进来:“邓老师,快去看看我们班吧,我们班主任不在,教室里乱了!”我拔腿就往教室那边跑,班长跟在我后面上气不接下气地告起了状。
原来是班里一个很有个性的施刚在闹事。
一听说是他闹事,我的气就不打一处来:可别小看这施刚,开学第二天他就在厕所里跟初中的学生打了一架,班主任说他是有脑子没用正地方,就是一匹“野马”,难以驯服。
他脑子活络,鬼点子多,在班里有一批“死党”,一呼百应,很有大将风度。
凭我多年的教学经验,我很清楚对待这样的学生不能操之过急,需慎重处理。
我和班长迅速赶到教室。
未进教室,就听见里面已是人声鼎沸,我猜想那场面不亚于一场精彩的足球赛。
我心里暗暗叫苦。
等我俩进去。
乱哄哄的教室忽地安静丁下来,施刚像猴子似的从教室前头跑回自己的座位。
“同学们,刚才还是惊涛骇浪,怎么忽然风平浪静了呢?”我刻意控制自己的情绪,尽量把语气语调放平和。
一个嘴快的女同学站起来边说边指着施刚:“老师,是他……”施刚狠狠地瞪了她一眼,那意思分明是怪她多嘴。
“施刚,能告诉老师发生了什么事吗?”我和他的目光交织在一起。
他的脸红了,不情愿地站起来,嗫嚅了半天,才吞吞吐吐地说:“是……是……建议书。
”声音小得可怜。
“建议书!什么建议书?”我的好奇心被点燃,“说给老师听好吗?”施刚慢慢地从口袋里摸出一张纸,交了上来。
我快速地浏览了一遍,大体内容是:“十一”快到了,建议同学到海滩上参加一次真正的“野炊活动”。
有关野炊的准备、过程和注意事项写得具体、详尽。
尽管文字语言显得稚嫩,表达也不够流畅、确切,但不得不佩服他的谋划能力。
我心里不禁一颤,一个大胆的想法诞生了:何不组织一次真正的野炊活动,让他来组织,给他提供展示个性的空间和舞台,从而试探一下他的能力,也许能够让他找到自我的价值,也因此转变一个人。
我将计就计:“真想不到呀,施刚所提建议,老师也在考虑中。
施刚想来一次真格的,是吧?看来课堂上大家只是模拟野炊没有尽兴,不知道同学们是否愿意参加这次活动?”我的话音未落,同学们忽忽拉拉地举起了手。
没想到施刚的建议还很是顺应“民意”,得到了同学们的赞同。
“邓老师,您也参加吧!我们邀请您一起去!”施刚大胆地向我提出邀请。
“好,老师和你们一起去!”“哇塞!”同学们惊呼。
“既然这次活动是施刚提议的,就由他来组织、安排。
我想施刚不会辜负大家的期望的!”我提出建议,并下意识地看了施刚一眼。
“我会给同学们一个满意的答
复的厂他似乎很激动。
瞧着施刚的洒脱样儿,同刚才简直判若两人。
“哗——”教室里掌声一片。
接下来的几天,我有意接近他们班。
我欣喜地发现,施刚非常忙碌,似乎做着野炊前的准备工作。
班级工作也异常主动,抢着擦黑板、倒垃圾……似乎换了一个人。
“十一”这天,施刚果然不负众望,由他组织的户外野炊活动虽说不上秩序井然、尽善尽美,但也算有始有终。
一次实地的野炊综合实践活动孩子们过得有滋有味,真正体验了一次野炊综合实践的快乐,我也不得不佩服施刚的组织能力和领导才能,因为他毕竟还是个孩子。
围绕野炊这件事我也在不断反思我们的教育教学,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一是我们的课堂教学必须和实践相结合。
新课程强调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综合实践课不失为我们提供了这样的教材,尤其是一些实践性的。
需要让学生亲自融入社会,融人大自然,让他们去实践,去探究。
这样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才不是一句空话。
否则,在课堂是一味地模拟,短时间还行,时间长了,次数多了,学生也腻了。
毛泽东曾说过:“你要知道梨子的味道,你就得找个梨子,亲口吃一吃。
”我们的教学又何尝不是如此呢?随着这次野炊活动袅袅炊烟的升起,听到的不仅是朗朗笑声,闻到的不仅是阵阵香味,而是发展学生实践能力、自理能力、拓展学习空间、培养学生团结协作、增进师生、生生交流的有益尝试,更是学校由封闭走向开放的前奏,学校综合实践的天地也将从此凝聚更多更耀眼的和谐之美。
二是学生多元智力的培养和开发。
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和教育家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认为:每个人的智力有独特的表现形式,我们很难找到一个适用任何人的统一评价标准来评价一个人的聪明和成功。
在正常的条件下,只要有适当的外界刺激和个体本身的努力,每个个体都能发展和加强自身的任何一种智力,从而找到自身的价值。
也就是说,人的智力因素是多元的,需要我们班主任去发现、去开发、去挖掘。
在“野炊”这件事情的处理上,如果按以往惯例“简单化”、不顺势导之,就很难挖掘出施刚潜在的智力因素,也就没有他施展自身才华、个性张扬的机会。
我不敢说施刚今后有何大的作为,但至少由于我在这件事情的处理上给他提供了施展智慧才华的机会和张扬个性的舞台,他已经或多或少地发现了自身的智慧和成长的价值。
“野炊”事件,让我领悟到:虽然学生的个性是多样化的,智力是有差异的,但他们都有自我发展、自我实现的需要。
作为基础教育工作者,在个别学生的教育管理上,如果能适时地创造性地开启、挖掘他们的多元智力。
则会使学生在成长的道路上产生奇迹性的转折。
特别是在新课程实施的今天,培养创新人才,不能只停留在学习上,学习之外的其他智力因素的开发、能力的培养也显得十分紧迫。
教师在“授之以鱼(渔)”的同时,还要提供搏击风浪的机会,要给学生缤纷的个性搭建多彩的舞台,给“群舞”之外的“独舞”保留一点精彩回旋的自由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