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进我国不发达地区全面发展的财税政策分析
2023年《数字经济技能培训专题》课后试题库及参考答案(通用版)
2023年《数字经济技能培训专题》课后试题库及答案(通用版)—、单选题(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最符合题目要求的选项)“大数据成为提升公共服务质量和效率的重要手段”是从()视角看大数据的价值体现。
A、资源B、技术C、经济人D、社会参考答案:D《“十四五”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发展规划》的产业规模增速目标:年均增长()。
A、8%B、12%C、14%D、15%参考答案:B《“十四五”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发展规划》围绕融合发展的重点领域设置了()项主要任务。
A、5B、6C、8D、9参考答案:A下列选项中,()不属于夯实“四大基础”的具体内容。
A、建设新型信息基础设施B、提升关键核心技术支撑能力C、推动工业大数据创新发展D、构建面向装备全生命周期的数字孪生系统参考答案:D数字经济中的发展新路径,从产品功能看,核心是()。
A、从技术创新到模式创新B、从自动控制到智慧感知C、从单一产品到全程服务D、从前端前台到云端云台参考答案:B数字经济中的发展新路径,从价值再造看,核心是()。
A、从技术创新到模式创新B、从自动控制到智慧感知C、从单一产品到全程服务D、从前端前台到云端云台参考答案:A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同产业深度融合,加快培育一批()企业和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
A、“美新好大”B、“专特美新”C、“小精美特”D、“专精特新”参考答案:D为推动大数据产业高质量发展,《“十四五”大数据产业发展规划》提出了以释放数据要素价值为导向、做大做强产业本身为()、以强化产业支撑为保障的路径设计。
A、标准B、核心C、路线D、内容参考答案:B以下()构建数字经济试验区,主要是重点探索构建数字经济的新型的生产关系,加快政府的数字化转型,创新数字经济多元协同治理体系来助力长三角的一体化发展。
A、雄安新区B、福建省C、浙江省D、四川省参考答案:C以下()具体表现为数字经济形态与现有体制对撞,规范健康可持续成为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迫切要求。
目前我国各地区的发展仍不均衡
目前我国各地区的发展仍不均衡我国各地区的发展水平仍然存在不均衡的现象,这是一个长期以来就存在的问题。
虽然近年来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促进区域发展均衡,但是仍然有很多地方的经济、教育、医疗等方面的发展相对滞后。
首先,我国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存在差异。
东部沿海地区由于先天条件好,交通便利,对外开放早,经济发展较为迅速。
而中西部地区则由于地理位置偏远,交通不便,经济基础薄弱,发展相对滞后。
例如,广东、江苏等地区的GDP远远超过了贵州、云南等地区。
这种经济发展差异导致了人口和资源的不均衡分布,进一步加大了地区发展的差距。
其次,教育资源在各地区的分配也不均衡。
东部发达地区的城市拥有一流的高等教育机构和优质的中小学资源,而中西部地区则存在教育资源匮乏的问题。
这导致了中西部地区的教育水平相对较低,人才培养和科学技术创新能力相对不足。
这种教育差距不仅影响了人才流动和经济发展,也加大了贫困地区的教育困难。
另外,医疗卫生水平的差异也是我国各地区发展不均衡的一个方面。
东部地区的大城市拥有先进的医疗设备和高水平的医疗机构,医疗服务水平较高。
而中西部地区的偏远地区由于缺乏医疗资源,医疗服务水平较低。
这导致了中西部地区大量患者需要到东部地区就医,造成了医疗资源的不均衡分布和人民的就医困难。
造成我国地区发展不均衡的原因有很多,首先是历史原因。
在开放初期,政府将发展重点放在沿海地区,希望借助对外开放推动经济的发展。
这导致了沿海地区的经济增长快速,而中西部地区相对滞后。
其次是政策因素,财税体制和区域发展政策的差异导致了区域发展不平衡。
例如,东部地区享受到了更多的政策支持和投资,而中西部地区受限于政策和资金的不足。
为了解决地区发展不均衡的问题,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
首先,加大中西部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提高交通网络的覆盖范围,缩小区域间的经济差距。
其次,加强教育资源的投入,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的发展模式,提高中西部地区的教育水平。
关于深化财政税收体制改革的思考分析
经过个人所得税 、 企业增值税改革之后 , 政府依据增值税构建 了新流
转税结构 , 把我国计划经济特色产品税制变换为 目前的市场经济体制的新
不断做好预算机制的铺垫设置工作 。 虽然正在进行着深化财政税收改革 ,
但是依然出现财政税收预算机制的困惑与阻碍的地方 。“ 凡事预则立 , 不 预则废。 ”然而我们却常常忽视财政税收预算 的 “ 预则立” , 缺乏前瞻性。
处在市场经济全面发展的中国,企业需要缴纳着一定数量 的税收类 别 ,由于是在探索发展时期 ,我们 国家 的财政税 收制度有着不尽如人意 的缺失点 ,给财政税收工作的健康发展带来了不利影响 。我国税收种类 复杂多样 ,存在着矛盾 的地方与盲点 ,国家缺乏完善的财政税收制度策
出、先进科技创新方面的支 出,能够把国家民生工程的带人一个 崭新 的 高度 。 ( 二 )国家财政预算体制的完善 十八大后财政税 收体制改革 ,使得我国的财政预算体制更加完善 。 在政府财政预算体制改革 的运行之下 ,我国的财政预算监督体制的时效 性取得 了较大的提升。依据 收支额度机制、单一账户机制 、部门预算机 制的政策 ,政府财政预算体制能够高速优化 , 预算体制的制度性得 以顺
的财政税收监督 网络平 台信息化 的缺失 ,造成政府 的财务汇报 、管理 、 监督工作出现一堆 亟待解决的问题 。据调查 , 有不少企业不能在要求的 时间内进行及时缴税 ,甚至个别公司从来就不进行缴税 ,上述行为既对 财政税收工作造成 了不和谐的因素,也不利于国家的财政税收工作的规
范化 、公平化 。 ( 二 )当前的财政税 收机 制存在缺 失点
度等进行优化 ,保证我国的财政税收的规范化管理 。同时把财政税收体
系进行更好的 网络信 息 化构建 ,切实做好由政府管理职能向服务 型政府 职能 的巨大角色转换。在新 时期市场经济的建设下 ,政府持续合理完善 财政税 收的体系 ,在科学发展观 的理论指导下 ,提升几块必要的财政支
促进低碳经济发展的财税政策探究
促进低碳经济发展的财税政策探究【摘要】本文旨在探讨促进低碳经济发展的财税政策。
通过对低碳经济发展现状的分析,指出了低碳经济发展面临的挑战和机遇。
接着,探讨了财税政策在低碳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并总结了促进低碳经济发展的财税政策措施。
然后,从国际经验借鉴的角度分析了其他国家在财税政策方面的做法。
提出了财税政策对低碳经济发展的影响以及未来展望,并就政策建议进行了总结。
文章旨在为制定推动低碳经济发展的财税政策提供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低碳经济发展、财税政策、促进、作用、措施、国际经验、实施路径、影响、展望、政策建议1. 引言1.1 背景介绍低碳经济是指在降低二氧化碳和其他温室气体排放的基础上实现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
随着全球气候变化问题日益严重,低碳经济已成为国际社会关注的焦点之一。
作为世界上最大的温室气体排放国之一,中国面临着应对气候变化和推动可持续发展的重大挑战。
为推动低碳经济的发展,财税政策被广泛认为是一种有效的手段。
财税政策是国家在宏观经济管理中运用财政和税收手段来调控经济发展的一种重要政策工具。
在低碳经济发展中,财税政策可以通过调整税收政策、设立环境税、优惠环保产业等方式来引导企业和个人节能减排,推动清洁能源产业发展,促进经济转型升级。
在全球范围内,许多国家已经制定了一系列财税政策来促进低碳经济的发展。
这些政策包括碳排放交易、能源税收、补贴可再生能源等,取得了一定成效。
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可再生能源市场,应该加强财税政策的制定与实施,以推动低碳经济的发展,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
完。
1.2 研究意义本文主要研究促进低碳经济发展的财税政策,其研究意义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财税政策在低碳经济发展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通过对财税政策的调整和优化,可以有效引导资源向低碳产业的转移,促进绿色技术的创新和推广,推动低碳经济的持续发展。
研究财税政策对低碳经济的影响可以为政府制定相关政策提供依据。
了解财税政策对低碳经济的影响机制,可以帮助政府更好地制定相关政策措施,从而更有效地推动低碳经济的发展。
促进我国国民经济增长的财政政策路径选择
李 晶 中国人 寿保险股份 有限公 司 1 0 3 0 0 3
【 章摘要】 文 在 金 融危 机 后 ,我 国经 济正 在 经 历 由外 部 驱 动 型 向 内部 驱 动 型 、 由投 资扭 加 中低收 入者 收 入 。 从这 一 方面 我 们可 清 晰 地看出财政是如何促进资源配置, 促进社会 公平 , 改善 人 民生 活 , 得 国 民经济 平 稳运 使
行的。
以及灾 后重 建等 相联 系 , 也有 抑 制投 资增 长 的 因素 , 主要 与房 市股 市 变化 和城 市建 设规 模 、速 度 等相联 系 。此 外 ,资源环 境工 作 以 对 一 动 向创 新 驱 动 转 变的新 阶段 ,此 时 更 应 及对 新开 工项 目的管 理 , 投 资 也会 形成 - 定 的约 束 。 进 一 步调 整 完 善 财政 政 策措 施 的 内 容和 ( 三)出口增量明显回落 方 向运 用 多样 化 的 财政 政 策 手段 ,促 进 2 0 年 前 三个 季度 ,我 国出 口 1 7 1 08 0 4 我 国 国 民经 济增 长 。 亿美元, 增长2 . 比0 年同期回落4 8 23 %, 7 .%。 对美国的出口比 0 年同期回落 4 6 7 .%。劳动 【 关键 词 】 密集型 产 品出 口增速 大幅 回落 ,其 中服 装和 国 民经 济 ;财 政 政 策 ;选 择 玩 具 前三季度 出 口分 别 比 0 年 同期 回落 2 . 7 1 财政 政 策 体 系 是一 个庞 大 而 复 杂 的 系 2 和 6 3 % .%。0 年 前 8 个 月 ,我 国家 电业 8 统 ,在不 同时 期需要 选择 不 同的政 策 ,这 本 累 计 出 口 20 亿美 元 ,增 幅比 0 年 同期 回 5 7 身就 是复杂 的抉择 过程 , 其政 策 工具 也很 多 , 落 1 .%,其 他行 业的情 形 也不 容 乐观 。 07 三 、我 国未来的财政 政策选择 包括 预算政 策 、税收 政策 、 支出政 策、 国债 ( 一)进一步提高财政透明度 政策 以及 “ 自动 稳定 器功 能”等 ;而经济 增 二 、我国为应对金融危机 已经 实施的 政 府在 向社 会 公布 财政 收 支 状 况 、赤 长也 是非常 复杂 的 问题 ,促 进经 济增 长的 因 财政政 策 字 状 况 和 债务 状 况等 方面 信 息 时 ,应 该 全 素有 很多 ,这些 因素 的组合 有很 多 ,作用于 20 0 9年 , 中央提 出要 把 保持 经济 平稳 面 、 细 、及 时 ,民众才 能更 好地 理解 和 支 详 经济 增长 的途径 又有 很 多。因此 ,当前的 主 较 陕发展 作 为经 济工 作 的首要 任 务 , 围绕 扩 持 财政 的每 一次改革 , 保 财税 改革 顺 利进 确 要 f题 是如 何利 用财政 政策 的 _具 ,作用于 内需 、保增 ,调 结 构 、上 水 平 ,抓改 革 、 行。 L 特别要l强政府对各种救助承诺的透明 力 I 】 促进 经济增 长的 因素 ,从而 促进 经济增 长 。 增活 力 ,重 民生 、促和谐 的要求 ,实施 积极 度 , 使各 类潜 在 的被救 助 对象 形成 更 明确 的 的财 政政 策 。 国 20 年实 施积 极 财政 政策 预期 , 主要包括五方面 内容。 前我国的财政改革正向纵深推进, 但我们应 美 国金融 危机 影 响下 ,国 际市 场疲软 是 扩大 政 府 公 共 投 资 ,着 力加 强 重 该清 醒地 认识 到 , 改革 、 发展 充满 不确定 性 , 外需 不振 ,中国的 经济 也面 临前 所 未有 的困 点建设。在 20 年末增加安排保障性住房、 包 括 改革 的路 径 、 程 和结 果部 是无 法 预知 08 过 难。作为推动我国经济增长的 “ 三架马车” 灾后 恢复 重建 等 中央政 府 公共 投 资 14 0亿 的 , 统 的改革 路径 和 改革 方式 不一 定 完全 0 传 之 一 的出 口承受 巨大 压 力 ,加 上 投资 萎缩 , 元 的基 础上 , 09 中央 政府 公共 投 资安 排 适 应 新形 势下 的新 要求 , 防范 和化 解 公共 20 年 在 企业 盈  ̄l 力下 降 , ll J 中国 经济 在经过 7年 加 98 亿元 , 加 4 7 亿元 。以发挥 财政 促进 风险和公共危机的理念引导下, 00 增 85 不断进行新 速上涨后,增长势头在 2 0 0 8年发生逆转。 资 源合理 配 置 的作用 , 并通过 财政 促 进社 会 的 探 索 ,使 财政 改革 更 好地 服 务 于 经 济 发 ( 一)消费增长速度趋弱化 公平、 改善人 民生 活 。 如果 在 金融 海 啸之 下 , 展 社 会发 展和 人 自身 的全 面 发展 , 过 构 通 以 20 年 l l 月 为例 ,虽 然我 国社 仅 由市场 来 配置 资源 , 往会 影 响社 会经 济 建 民生 财政 的过 程 , 08 至 0 往 更加 凸 显财政 对社 会 公 会消 费 品零售总 额 同 比增长 2%,但是 C I 的正 常运 行 与发展 。 以保 证 经济 的平 稳运 平 正 义的 支撑 作用 。 2 P 难 涨幅就 达到 67 扣 除价格 因素 , .%, 消费 实 际 行 。 ( 二)进一步改革税收和减费政策 增长并不快。以直辖市重庆市为例 ,l 1 至 0 二是 推进 税 费 改 革 ,实行结 构 性 减税 。 l 、增 值税 转 型 。推进 税 费改 革 ,实 行 月居 民食 品类消 费 价格上 涨 4 .%,需求 弹 结合改革和优化税制,实行结构性减税 , 61 减 结构性减税,减轻企业和居民税收负担 , 扩 性 小 的粮 油类 和 肉 禽蛋类 上涨 高 达 5 .%、 轻企业和居民税收负担 , 73 扩大企业投资 , 增 大企业投 资。增强居民消费能力。我 国从 6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 比增长 2 . 强 居 民消 费能 力 。 01 4 预计 20 年将 减轻 企 业和 20 09 0 9年 1 l}起全 面实 施增 值税 转型 , 月 ] 据 5 %,表 面_ 看 消费 形 势喜 人 ,扣 除价 格 因 居 民 负担约 50 (元 。 E 0 0L 由此可 看 出财政 从 宏 测算这项措施将减少当年增值税收人约10 20 素 ,社 会消 费 品零 售总 额实 际增 长 1%。物 观上 具 有促 进 国 民经 济平 稳 运行 的作 用 , 6 以 亿 元 , 减轻 企 业税 负约 13 亿元 , 减轻 企 23 共 价上涨较高直接影响了居民尤其是低收人群 防止 结 衔 f 生通货 膨胀 , 做观 上 看 ,财政 可 业 和居 民 负担约 5o 4元 。 值税 转 型有 利 从 ooL 增 体 即期消 费和 生活 质量 。作为居 民生 活首选 改善 人民生 活 ,以促 进社 会 公平 。 于释放生产力, 促进鼓励投资结构和产业结 必需品,食品支出日益增加,多数家庭无奈 三是提高 低收入群体收入 ,大力促进 构调整 , 提高经济效率,但其实施效果往往 之下 只能 缩压 其 他 消 费 品开 支 。 即便如 此 , 消费 需 求。调 整 国 民收入分 配 格局 , 高 居 有滞后性 。作为制度性改革 , 提 其实施效果的 部分地 区居 民的 实 际消 费能 力 仍趋 弱 化 。 民收入 在 国民收入 分配 中的 比重和 劳动 报酬 显现 将 会 是一 个 漫 长的过 程 。 ( )投资增长存在不确定 因素 二 在初次分配 中的比重 ,增强居 民消费能力 , 2 、出口退税政策。调整完善出 口退税 2 0 年 期 问 ,总体 而言 既 有刺 激投 资 扩大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效应。 08 充分发挥 政策 ,能鼓励外贸发展 ,促进外贸出口保持 增长的因素 , 这与地方新一届政府开始工作 财 税政 策 作用 , 加财 政补 助规 模 , 点增 稳定增长。在 20 增 重 0 8年下半年两次调高出口
2014年《深化财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案例
在2014年,《深化财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被正式提出并实施,这一案例在我国改革开放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对这一案例进行全面评估,并撰写一篇有价值的文章。
1. 评估背景和意义2014年,《深化财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的提出,是顺应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深化改革的需要,也是推动经济结构调整、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举措。
该方案的实施意味着我国经济体制将迎来一次重大变革,有望为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更加坚实的制度保障。
2. 深度解析改革内容这一部分将深入解读《深化财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的具体内容,如财政管理体制改革、税收体制改革、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改革等。
重点分析这些改革举措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以及对促进地方经济和民生发展的意义。
3. 对比国内外相关案例通过对比国内外其他国家或地区的类似案例,可以更好地评估《深化财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的优势和不足之处。
同时可以借鉴其他国家的经验,为我国的改革提供更多参考和启示。
4. 总结回顾与展望在本文结尾,将从总结回顾和展望未来两个方面展开。
总结回顾将对《深化财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的实施情况进行概括和评价,展望未来则对我国经济改革的发展方向进行探讨。
从个人观点来看,《深化财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的提出和实施,为我国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这一方案的出台,对于推动我国经济的结构调整和提高经济总体效益具有重要意义。
在方案的实施过程中也必然面临着一系列挑战和阻力,但这也将是我国改革开放进程中的正常现象。
通过对《深化财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案例的全面评估,可以更好地理解这一案例对我国经济改革的深远影响。
也可以为我国未来的经济改革提供更多的经验和教训。
希望本文能够帮助您更深入地理解和思考这一重要的经济改革案例。
(以上内容已超过3000字,不再统计字数)5. 对《深化财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的影响评估《深化财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的实施对我国经济和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通过重塑财政体制和税收制度,促进了财政收支结构的优化和财政管理效率的提升。
新时期财税体制改革问题及对策分析
新时期财税体制改革问题及对策分析我国大力推进财税体制改革,并取得较为明显的成效。
但是财税改革在各地实施过程中凸显的新问题值得关注。
财税体制改革作为国家全面深化大发展、大变革进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各级政府必须正确处理顶层规划,通过完善财税相关立法、加强部门考核管理等积极措施,来进一步厘清与地方财政的责权划分、实施全面预算管理、严控政府债务危机,才能不断推动财税体制改革优化税制结构,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的目标。
关键字:财税体制改革事权划分税制结构财政税收是确保我国社会经济稳定发展的重要因素,更是政府部门实施经济部署的依据。
通过对现有财政税收政策的改革创新,可以促进群众收入的科学分配,缩小群众之间的经济差异,实现社会稳定发展。
所以,对现有财政税收体制进行深入改革是非常必要的,随着财税体系改革发展,相关部门给市场经济发展提供了诸多指导方式,强化宏观调控。
在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环境下,即便经济发展随着行业发展发生质的变化,但是国家指导和调控给经济发展带来一定影响,而国家指导和调控方式在于财政税收。
通过财政税收,政府部门对市场资源进行整合和分配,有效缓解当前市场经济发展不稳定的状况,保证我国社会经济的和谐发展。
目前,我国新一轮财税体制改革现状可以从税制完善、预算管理、与地方关系这三个方面来进行探讨。
一是税制方面,税制改革更加强调公平性。
“营改增”、资源税、房产税等多个税负类型的改革,有利于营造更加公平的市场竞争环境,有利于促进经济效率提升,从国家层面体现出对中小型企业的扶持,特别是小型微利企业经营环境在“营改增”以后改善显著,增加了市场竞争力,获得的经营机会相较之前也更多。
二是行政事业单位全面预算管理更加强调资金使用的规范性和效益性。
国家通过配套法规和规章制度,通过监督机制的完善和执行,减少权力寻租,提升至近配置效率。
三是对政府和地方政府的事权和财权进行明确划分,降低地方政府财政赤字的风险。
可以说,目前新一轮的财税体制改革,取得了重大突破和显著成效,不仅提升了国家的宏观调控水平,形成对分税制改革的有力补充,从长期来看,还有利于促进经济结构转型升级,建立起与国家治理结构相匹配的财政基础。
临沧市人民政府关于全面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加快建立现代财政制度的实施意见
临沧市人民政府关于全面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加快建立现代财政制度的实施意见文章属性•【制定机关】临沧市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15.12.11•【字号】临政发〔2015〕160号•【施行日期】2015.12.11•【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财政其他规定正文临沧市人民政府关于全面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加快建立现代财政制度的实施意见临政发〔2015〕160号各县、自治县、区人民政府,市直各委、办、局:为加快建立现代财政制度,促进政府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推动临沧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根据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决策部署、《中共云南省委云南省政府关于全面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加快建立现代财政制度的意见》(云发〔2014〕28号)文件精神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有关规定,现就全面深化我市财税体制改革,加快建立现代财政制度提出以下实施意见。
一、充分认识深化财税体制改革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构建现代财政制度,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迫切需要,是推进政府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的必然要求,是实现“构筑生态高地,成就大美临沧”宏伟目标、谱写好中国梦临沧篇章的重要保障。
当前,我市正处于经济社会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随着形势的发展变化,现行财税体制日益暴露出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预算管理制度不适应现代政府治理的要求。
预算体系不完整,预算公开不到位,预算编制与执行脱节,年初预算到位率低,预算编制质量有待提高。
财政支出碎片化严重,部分财政资金沉淀较大,预算绩效管理亟需加强。
预算政策引导功能较弱,对政府行为缺乏约束,政府债务风险不断累积。
二是财政综合实力难以支撑跨越发展的需要。
地方收入体系有待完善,非税收入占比过大,财源结构单一的状况没有根本性改变,地方财政发展后劲不足。
三是财政体制未能充分发挥调动各方积极性的功能。
市县(区)政府的事权与支出责任不匹配,转移支付体系不健全,市财政调控能力有限,各县(区)发展动力不足,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有待提高。
新时期发展民族经济的财税思考
新时期发展民族经济的财税思考【摘要】在新时期,发展民族经济是我国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任务。
本文从政府扶持民族经济的重要性、财政政策对民族经济发展的影响、税收政策对民族经济的促进作用等方面进行详细探讨。
针对财税体制改革和创新的重要性,提出加强财税体制改革和创新的思路。
总结了新时期发展民族经济的财税思考,展望未来发展方向。
通过对财税政策的合理运用和看法,可以在推动民族经济发展的提升我国经济整体实力,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政府扶持、民族经济、财政政策、税收政策、财税体制改革、创新、发展方向、探索、思考、影响、促进、总结、展望、新时期。
1. 引言1.1 背景介绍新时期发展民族经济的财税思考引言随着国内外经济环境的不断变化和发展,民族经济已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民族经济是指由少数民族从事的和服务于少数民族地区和人民的各种经济活动,具有民族特色和民族文化传统的经济。
在新时期,我国民族经济发展的形势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拥有众多少数民族群体。
发展民族经济,对于增进民族团结、促进区域经济均衡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加强对民族经济的支持和发展已成为当前财政税收政策的重要内容之一。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财税体制也日益完善和创新。
加强财税体制改革,对于促进民族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在新时期,如何更好地制定财政政策和税收政策,加强财税体制改革和创新,探索新的发展路径,成为当前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
1.2 问题意识在新时期发展民族经济的过程中,我们面临着诸多问题和挑战。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加速推进,民族经济在国际市场上面临着竞争的压力,如何保持竞争力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民族经济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现状依然存在,一些地区和行业的发展还不够充分,如何实现民族经济的全面发展也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问题。
财政税收体制在支持民族经济发展方面还存在一些不足,需要进行改革和创新。
我们需要深入思考如何通过财税政策来促进民族经济的发展,解决民族经济面临的种种问题与挑战,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增长和民族经济的全面发展。
助力乡村产业振兴的财税政策研究
助力乡村产业振兴的财税政策研究摘要: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经济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虽然我国经济已进入由高速增长逐步向高质量增长的过渡期,但“三农”问题一直是困扰农业经济增长的重大难题。
为解决“三农”问题所带来的经济阻碍,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了乡村振兴的国家战略,目的就是要激发乡村经济的内生动力,在2050年实现全面乡村振兴,破解“三农”问题的发展短板,为解决“三农”问题提供总方向。
基于此,对助力乡村产业振兴的财税政策进行研究,以供参考。
关键词:财政支出;乡村振兴;路径探索引言推进共同富裕需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高质量发展中实现共同富裕。
财政是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是各方利益的交汇点,财税政策是推进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措施。
扎实推进共同富裕,需要正确理解和把握共同富裕的内涵,充分发挥财税政策作用,促进发展“做大蛋糕”和促进公平“分好蛋糕”,落实发展成果全体人民共享,着力在高质量发展中实现共同富裕目标。
1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背景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是建立现代化国家、解决“三农”问题的必然选择,是建立新时代农业农村的必要措施。
改革开放以来,农业农村的发展一直是政府关注的重点工作,也取得了不错的成绩。
从农业方面来看,政府不断推行现代化农业政策,科学技术等不断应用于农业生产,农业丰收效果显著。
据统计,2021年我国粮食播种面积达1.176亿hm2,粮食产量达6.828亿t,创下历史新高。
从农村方面来看,我国城镇化率不断提高,城乡收入差距逐渐缩小,城乡一体化发展效果显著。
城乡居民的基本养老保险覆盖面也在不断提升,对农村基础设施、便民服务设施等的投入力度也在不断加大,农村居住环境得到了进一步优化。
这些已取得的成绩为我国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供了有力保障。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有效解决城乡矛盾的主要手段,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必然选择。
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虽然农业农村已取得了历史性的发展,已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脱贫攻坚战也取得了全面性胜利,但由于乡村历史遗留问题较多,城乡之间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乡村仍然是当前最大的工作任务和最棘手的挑战之一。
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
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经济发展呈扩张与收缩交替进行的基本特征,与之相伴的国家政策也明显呈现扩张与收缩交替的周期性特点,试论述1984~2003年我国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经历了那些阶段?原因是什么?调控效果如何?(一) 1978年~1984年1. 政策背景与政策回顾这个时期为我国全面开展经济体制改革的准备阶段。
为了促进经济发展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1979年中央正式提出了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改革、整顿、提高”的方针,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选择了“双松”的配合模式,也导致了财政赤字和物价的飞涨。
1981年开始对经济进行调整,采取了“紧财政、松货币”的配合,实现了财政、信贷平衡和物价稳定,但相对较紧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实施又导致了国民经济的疲软和萧条。
1983 年开始,我国财政货币政策实行“双松”配合。
配合成效分析1979年采取的“双松”政策配合导致财政赤字和物价飞涨的原因在于,在“双松”政策下,财政政策通过增加政府支出、降低税负来扩大社会总需求。
因此,这一时期出现财政赤字,仅1979年财政赤字就高达170. 6 亿元, 1980 年财政赤字高达127. 5 亿元。
这就使得货币政策跟着扩张,为此, 1979年银行增发货币135亿元,增加贷款565亿元。
巨额的财政赤字迫使货币供应量迅速增加,使市场价格迅速上升,从而导致物价上涨。
1981年采取“紧财政松货币”的配合,财政政策在经济运行中占主导地位,货币政策只是作为财政政策的配套服务工具,通过行政干预严格控制投资规模,货币政策采取有选择增加货币量供应,实行区别对待的信贷政策,从而取得立竿见影的效果,实现了财政、信贷平衡和物价稳定,但相对较紧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实施又导致了国民经济的疲软和萧条。
1983年实行“双松”配合。
财政方面,财政支出连年大幅增长, 1983年和1984年的财政支出增长率分别为8%和14. 6%,且高于同期财政收入增长率。
货币和信贷的投放呈现大幅增长的趋势。
中国“三农”财政政策分析
中国“三农”财政政策分析作者:杨茂2011年12月目录一我国财政“三农”支出情况与趋势 (3)二中美“三农”财政支出对比 (11)三我国“三农”现在和财政改革 (13)中国“三农”财政政策分析摘要:近几年我国政府对“三农”投资不断加快,促使我国“三农”不断发展与扩大,但是国家对“三农”的投资存在投资比例不均衡,投资比重不高,投资项目中购买性支出与转移性支出分配不均。
因此,我们需要进一步分析明确政府对“三农”投资的分配,加强对“三农”投资结构进行调整,让农业更快发展,让更多的农村、农户直接享受到国家投资政策的实惠。
关键词:三农财政投资投资效果财政支农财政对“三农”的支持政策是国家财政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促进“三农”经济发展的重要财力保障。
我们看到近几年国家对财政的“三农”支持政策进行了重大创新,在强化农业基础地位、促进农民增收、推进新农村建设等方面,也发挥了积极作用。
国家对“三农”投资的比重不断加大,深度促进了我国“三农”的发展。
自2004年以来,中央连续8年出台的一号文件无一例外,均聚焦“三农”问题,不难看出“三农”问题一方面在当今中国经济发展中居于重要的战略地位,但是另一方面我国“三农”体系不合理,“三农”问题已经严重制约了我国经济转型,制约着我国实现小康、构建和谐社会的战略目标。
一我国财政“三农”支出情况与趋势“三农”支出是指财政对农民、农村、农业投入的总和,在我国财政支出中“三农”与教育、医疗卫生等相关支出会有所交叉。
“三农”支出渗透社会各个层面,政府加强了对“三农”体系的全面建设,这有效加快了我国城乡一体化进程。
近年来,我国各级财政对“三农”投入力度不断加大,“三农”投资不断增长,随着发展我国建立健全“三农”投入稳定增长机制和强农惠农政策支持体系,有力地促进了农业生产、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社会事业全面发展。
2003-2009年中央财政支持对“三农”投入近年来我国财政对"三农"的投资逐渐扩大,政府对于“三农”的重视与投资,深度促进和发展了我国“三农”经济,促进了我国城乡一体化进程。
高质量发展中扎实推进共同富裕基于财政视角
高质量发展中扎实推进共同富裕基于财政视角1. 本文概述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高质量发展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题,共同富裕作为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人民群众的共同期待,被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在此背景下,财政政策作为国家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对于推动高质量发展、实现共同富裕具有关键作用。
本文旨在从财政视角出发,探讨如何在高质量发展的过程中扎实推进共同富裕。
文章首先分析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现状和面临的挑战,特别是在收入分配、区域发展不平衡等方面存在的问题。
接着,本文将深入探讨财政政策在促进经济结构调整、优化税收制度、提高公共服务水平等方面的积极作用,以及如何通过财政手段缩小收入差距、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文章还将着重分析财政政策在支持创新驱动发展、促进绿色低碳转型、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等方面的策略和措施,以期为实现共同富裕提供有力支撑。
本文将提出一系列具体的政策建议,旨在为政策制定者和实践者提供参考,共同推动我国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和共同富裕的实现。
该段落为文章的开篇,旨在为读者提供一个清晰的研究框架和文章的主要内容,同时也为后续章节的深入分析和讨论奠定基础。
2. 财政政策与高质量发展的关系财政政策作为国家宏观经济管理的重要工具,在推动高质量发展和实现共同富裕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通过合理的财政收支安排、税收调节、公共支出优化等手段,财政政策能够有效促进资源的合理配置,提高社会生产力,进而推动经济的高质量发展。
税收政策是财政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等税种的调整,可以激励企业创新和个人奋斗,促进社会财富的公平分配。
例如,对于高新技术企业的税收减免,可以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推动科技进步和产业升级,为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力。
公共支出的合理配置也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
财政政策通过加大对教育、医疗、基础设施等公共服务领域的投入,不仅可以改善民生,提高人民生活质量,还能够为经济发展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和基础设施支持。
促进落后地区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措施与政策
促进落后地区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措施与政策近年来,我国农村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的问题日益凸显。
为了推动落后地区农村经济的发展,需要采取一系列重要措施与政策。
本文将从土地改革、农业技术创新、基础设施建设、金融支持、财税政策、产业扶贫、市场开拓、农民培训、环境保护和公共服务等十个方面展开回答。
一、土地改革落后地区农村经济发展的第一步是进行土地制度的改革。
应当坚持农村土地承包制度,保障农民的经营权和受益权。
同时,要加强土地流转的管理,鼓励农民进行承包土地的合理归并,增加经营规模。
二、农业技术创新农村经济发展的关键在于技术创新,加强农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推广,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
通过培育高产高效的农作物品种、推广先进农业技术和管理模式,提高农民的生产能力和竞争力。
三、基础设施建设落后地区农村经济发展离不开基础设施的支持。
政府应加大投入,加快农村道路、水利、电力等基础设施建设的进度,解决农村交通不便、缺水缺电等问题,为农民提供更好的生产和生活条件。
四、金融支持落后地区农村经济的发展需要强有力的金融支持。
加大农村金融服务力度,建立健全农村金融机构和金融产品,提供贷款、保险等金融服务,降低农民借款和投资的成本,推动农业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
五、财税政策财税政策对落后地区农村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引导作用。
政府应适当减免农村企业和农民的税费负担,给予落后地区一定的税收优惠政策,吸引更多的投资和人才向农村流动,促进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
六、产业扶贫通过发展特色产业和扶持农村企业,可以带动农村就业和增加农民收入。
政府应加大对落后地区的扶持力度,提供资金、技术和市场等支持,培育特色农产品品牌,拓宽农产品的销售渠道,增加农民的收入来源。
七、市场开拓落后地区农村经济的发展需要市场的支持。
政府应积极引导各类市场主体进入农村市场,帮助农民开拓市场、销售商品,加大农产品的推广力度,提高农产品的竞争力,实现农村经济和市场经济的有机结合。
浅析促进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财税政策
浅析促进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财税政策作者:刘美欣来源:《中国学术研究》2013年第05期摘要:可持续发展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战略。
财税政策是国家调节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强大经济杠杆,也是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目标的有力保障。
今后一段时期,财税政策应该在农业、循环经济、基础设施以及社会保障等发面发挥作用,以促进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可持续发展;财税政策;循环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概念,最早是1972年在斯德哥尔摩举行的联合国人类环境研讨会上正式讨论。
可持续发展最广泛采纳的定义,是在1987年由世界环境及发展委员会所发表的报告书所载的定义: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称为可持续发展。
财税政策是国家调节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强大经济杠杆,也是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目标的有力保障。
今后一段时期,我国的财税政策应该在以下几个方面发挥作用以促进我国的可持续发展。
一、继续加大财政支农资金投入,改善投资结构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又是市场竞争中的弱质产业,世界各国大多都把农业作为政府的保护对象,而财政是政府保护农业的一个重要手段。
我国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必须过好农业关,这就必然要求解决好财政的农业投入问题。
尽管近年来,财政对农业的支持力度在加大,但是历史欠账太多,这几年的投入在很大程度上带有还账性质,财政对农业的支持总量仍处于低水平,而且投资结构不合理,投资收益不高。
财政对农业投资的重点在于:支持那些风险大、投资经济效益低、对农业发展起着保护性、开发性或有示范效益的项目,如大中型农业基础设施、农业科研和新技术推广、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投资。
不同级次的财政投资农业应该有所侧重:中央财政应主要承担关系国家经济发展全局、属于全国范围或跨地区、地方无力承担或不适宜由地方承担的支出,如大江大河治理、大型生态农业保护工程、带有全局性、方向性的重点农业科技开发及大型粮棉基地建设等;省级财政掌握的投资,应主要包括全省性及跨地市水利工程建设,全省性农林水利事业发展项目,重大科技成果推广应用等;市地县财政应在承担本区域农业工程设施建设与养护的基础上,重点发展优质高效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及推广先进适用的农业技术等。
深化财税体制改革的思路与对策笔谈
深化财税体制改革的思路与对策笔谈目录一、内容综述 (1)1.1 财税体制改革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2)1.2 当前财税体制存在的问题和挑战 (3)二、深化财税体制改革的基本思路 (5)2.1 确立科学的财税体制目标模式 (6)2.2 完善财政管理体制 (8)2.3 优化税收制度 (9)2.4 加强财政监督和管理 (10)三、深化财税体制改革的对策建议 (12)3.1 加强财政支出管理 (13)3.2 优化税收征管体制 (14)3.3 深化预算管理制度改革 (15)3.4 建立健全财政风险防控机制 (17)四、结论与展望 (18)4.1 总结深化财税体制改革的成果和经验 (19)4.2 展望未来财税体制改革的趋势和方向 (20)一、内容综述在当前经济形势下,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已成为推动经济转型升级、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关键所在。
财税体制改革涉及到财政、税收、金融等多个领域,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旨在探讨深化财税体制改革的思路与对策,以期为推进财税体制改革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建议。
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应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紧围绕促进经济转型升级、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目标。
财税体制改革的核心在于优化资源配置、提高经济发展效率,推动社会公平正义。
改革必须立足国情,结合国内外经济形势,充分发挥财税杠杆作用,优化经济结构,促进经济转型升级。
深化财税体制改革需要坚持问题导向,解决当前财税体制存在的问题。
当前财税体制在财政收入、支出、管理等方面存在一定的问题,如财政收入增速放缓、财政收支矛盾突出等。
改革需要针对这些问题进行深入分析,找出问题的根源,制定切实可行的对策和措施。
深化财税体制改革需要注重改革创新和协调配合,财税体制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各部门协同配合,形成合力。
改革也需要注重创新,不断探索新的改革路径和方法,以更好地适应经济发展形势和市场需求。
在改革过程中,应注重借鉴国内外先进经验,结合实际情况,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财税体制。
浅议我国东西部经济协调发展的财政政策选择
浅议我国东西部经济协调发展的财政政策选择[摘要]改革开放三十余年,我国各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都呈现了较大幅度的提升,但是东西部地区间经济发展不平衡的问题也凸显在我们面前。
财政政策作为宏观经济调控的主要手段,其具有能平衡地区间经济发展,调节地区间收入分配不均等作用。
同时,财政政策的倾斜能有效促进某地区的经济发展速度,解决地区间的发展不平衡。
本文主要通过比较我国东西部地区的总体GDP、人均GDP、财政收入等的差异,剖析其中的原因,结合我国现实情况,探讨调整现有的税制结构、转移支付方式及财税优惠等制度,协调东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不平衡。
[关键词]东西部地区发展不平衡财政政策协调发展纵观近代世界各国的经济发展历程,不管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其历程都必须经历地区间发展不平衡的问题,而与其他国家比较,我国在三十余年的经济飞速发展历程中,东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不平衡情况更为突出,而且有进一步扩大差距的可能。
财政政策作为国家调节宏观经济的主要手段,具有有效实现缩小区域间经济发展不平衡,促进区域间经济共同发展的重要作用。
为此,财政政策的使用在解决我国现阶段存在的东西部经济发展水平不平衡,实现东西部地区共同发展等问题上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我国东西部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现状分析我国地大物博,幅员辽阔。
由于发展需要及地理位置等原因导致了东西部地区间发展差异很大,具体来说,我国的东部地区主要包括:北京、天津、河北、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山东、广东和海南等10个省市;西部地区主要为:重庆、四川、贵州、云南、西藏、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广西和内蒙古12个省、直辖市、自治区。
总体而言,我国东部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较高,西部地区相对落后。
究其原因,由于东部大部分地区为沿海区域,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符合我国改革开放的客观要求,因此在此前的财政政策中得到了较大的倾斜,经济发展迅速,人均收入水平较高。
虽然近十年,国家对西部地区也采取了如“西部大开发”等鼓励投资、产业倾斜的措施,希望藉此为西部经济提速,缩小西部与东部的差距,但是,十多年来,东西部的差距并没有缩小,反而有扩大之势。
1998以来我国的财政政策解读
1998以来我国的财政政策解读自1998 年以来,我国政府开始积极主动运用财政政策对经济进行宏观调控.扩大消费需求始终是财政政策的一项重要任务。
但在实际中,财政政策对于消费需求的调控效果并不明显,对投资和消费的带动作用存在较大差异。
这主要是由于财政政策工具使用上存在偏差,以及长期实施积极财政政策所导致的.因此,在新一轮积极财政政策实施的过程中,必须将调控重点转向扩大消费需求,通过使用“差异化"政策、优化支出结构、完善税制等手段刺激居民消费,真正扩大内需。
1998 年以来财政政策对扩大消费需求的简要回顾:20 世纪90 年代以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面对日益复杂的国内外经济形势,中国政府审时度势,开始主动灵活运用财政政策等经济调控手段,对经济波动进行宏观调控,极大地促进了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
从1998 年开始,我国政府利用财政政策进行扩大消费需求的宏观调控大致分为三个阶段,经历了从“积极-稳健-积极”的政策类型调整过程.一、1998 - 2004 年的积极的财政政策为了应对亚洲金融危机,避免我国经济陷入全面通货紧缩,1998 年8 月,我国正式启动了积极的财政政策.积极财政政策主要是以增发国债为政策突破口,通过增加财政支出,实现刺激消费需求的目的。
1。
增加财政支出。
一方面,政府增加购买支出,包括利用预算内资金和增发国债进行基础设施建设等财政投资活动,调节投资,促进总需求的扩大。
另一方面,政府通过价格补贴、抚恤社会救济福利费、离退休经费、社会保障补助等调节收入分配,改善了低收入居民的收入和生活水平,调节消费需求。
2. 调整税收政策.为了刺激居民消费,调节个人收入差距,从1999 年11 月1 日起对储蓄存款利息恢复征收个人所得税,分流居民储蓄,引导居民消费;1999 年对香皂以外的其他护肤护发品消费税税率统一由17%下降为8%,对环保型汽车减按规定税率70%征收消费税;从1999 年8 月1 日起对涉及房地产的营业税、契税、土地增值税给予一定减免,以鼓励住房消费和流通.二、 2004 - 2008 年的稳健的财政政策经过连续多年实施的积极财政政策,我国经济逐步走出了通货紧缩的阴影,经济进入新一轮增长周期的上升阶段。
形势与政策分析经典版
形势与政策分析1.对于当前世情、国情、党情发生的深刻变化,你都有哪些体会?答:我认为世情、国情、党情正在发生深刻变化,三者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相互作用的特点更加突出。
科学判断这些变化对党的建设提出的新要求,对于我们坚持用时代发展要求审视自己,以改革创新精神加强和完善自己,不断推进党的建设实践创新、理论创新、制度创新,具有重大意义。
一、在顺应时代发展潮流的进程中不断提高统筹两个大局的能力(一)培养世界眼光、战略思维,科学判断、准确把握国际形势。
(二)坚定政治立场、理想信念,始终把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放在突出位置。
(三)加强学习,掌握政策,不断提高处理国际事务,应对复杂国际局势的能力。
(四)善于实践、勇于参与,不断提高走出去、引进来的实际本领。
二、在把握变与不变的国情中不断提高领导和推动科学发展的本领当前,我国正处在进一步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向前迈进。
但必须清醒地看到,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
这两个“没有变”,是我们继续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最大国情,也是我们作决策、想问题、办事情的根本依据。
当前,我国发展呈现一系列新的阶段性特征,出现一系列新情况新问题,呈现出境外国外因素与境内国内因素相互交织,社会矛盾与党内矛盾相互交织,网上互动与网下互动相互交织的复杂局面。
这表明,我国发展正处于一个既有巨大发展潜力和动力又有各种困难和风险的阶段,正进入一个既有难得机遇又有严峻挑战的阶段。
从国外一些国家的发展经验看,这个阶段存在两种可能性,既可能因为举措得当而促进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平稳进步,也可能因为应对失误而导致经济徘徊不前和社会长期动荡。
在我们这个十几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党在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肩负任务的艰巨性、复杂性、繁重性世所罕见。
党要适应这样的新形势,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更好地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实现党的十七大描绘的宏伟蓝图,必须进一步加强和改进自身建设。
财税课题分析报告范文
财税课题分析报告范文一、引言本报告旨在对财税课题进行分析,从不同的角度探讨该课题的重要性、影响因素以及解决方案。
财税问题是一个经济领域中至关重要的课题,涉及到国家财政收入、财务管理、税收政策等方面。
我们将以客观、全面的角度进行分析,以期提供有价值的见解和建议。
二、重要性分析财税问题对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与政府运营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以下是财税问题的重要性分析:1. 国家财政收入保障:税收是国家财政收入主要来源之一。
税收的合理征收和使用,直接影响着国家财政状况。
因此,财税问题的解决对于保障国家财政收入的稳定性与可持续性至关重要。
2. 经济平衡与发展:税收政策是国家调控经济的重要手段之一。
通过税收政策的调整和运用,可以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促进经济结构的优化和稳定发展。
3. 资金投入与社会保障:财税政策直接影响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与发展。
通过税制的合理设计和财政资金的投入,能够确保社会福利的提供和社会公平的实现。
三、影响因素分析财税问题的产生和解决涉及到多个因素的综合影响。
我们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影响因素进行分析:1. 经济发展状况:国家经济的整体发展水平、产业结构以及就业状况等因素,会对税收的规模和结构产生影响。
经济周期的波动和衰退,会直接影响税收收入的增减。
2. 政策法规的变化:税收的征收与管理是在政策法规的指导下进行的。
政府的税收政策和财政调控政策的变化,会对财税问题的产生和解决带来重要影响。
3. 社会需求与公众认知:财税课题的重要性和解决方案的推动,离不开社会需求和公众对财税课题的认知。
公众对税收问题的期望和管理方式的认可程度,对政府的税收政策和财政决策产生影响。
四、解决方案提出为了解决财税课题,并实现国家财政收入的稳定和经济发展的良性循环,我们提出以下解决方案:1. 完善税制与税收政策:政府应根据经济发展和社会需求的变化,不断完善税制和税收政策。
减少不合理税收负担,提高税收征收效率,促进税收制度的公平性和透明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促进我国不发达地区全面发展的财税政策分析摘要:我国的财税政策是地区间经济差距和社会福利水平差距进一步拉大的重要原因之一,基于财政视角分析影响因素主要有地区税负、分税制财政体制改革、人口增长因素、公共服务非均等化及东部沿海地区的特殊政策。
通过规范政府间收入分配,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完善地方税收体系、调整税收优惠政策,建立科学、规范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使财税政策在促进我国不发达地区经济社会全面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
关键词:不发达地区,全面发展,财税政策随着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财政资源地区间配置不均等问题越发凸显,各地区人均财政支出与人均财政收入的差距持续扩大,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的财政能力差距,特别是公共服务能力差距在扩大。
目前的财政补助体制又加大了各地区财政支出的差距。
在现行分税制不完善,特别是中央对地方财政的转移支付制度亟待改进的情况下,不发达地区低下的生产力发展水平,直接制约了其地方财政支出的快速增长;而低水平的地方财政支出,反过来又进一步影响其地方经济的快速发展。
一、我国区域经济差距扩大的原因1994年以来,我国区域经济差距持续扩大,地区财力配置不均等波动扩张,形成这种格局的原因如下:(一)地区税负不公平我国税制体系基本以经济增长为税基,政府财力配置的来源主要取决于税收收入。
由于价值和税负的双逆向运行使中西部的实际宏观税负偏高,再加上向东部倾斜的财税政策使东部的实际宏观税负相对较轻。
地区税负与地区经济增长间存在反向变化关系,而且分税制财政体制改革在很大程度上强化了各地区税收负担对地区经济增长的反向作用。
各地方的财政能力是地方政府履行其事权、提供基本公共服务的基础,既是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结果,也是造成这种不平衡的主要原因。
我国由于不同区域的经济发达程度、经济结构、城市化水平、人口分布等大不相同,使税基的规模与税源状况存在重大差异,并造成地区间收入能力上的极大差别,这又严重影响到不同地区公共服务的供给能力和供给水平。
这种消极作用的直接表现是落后地区的居民成为经济发展滞后最直接的影响者。
(二)分税制财政体制改革的影响我国政府间财政关系经历了以“统收统支”、“总额分成”、“分灶吃饭”、“分税制”为代表的体制变革,基本上是在寻求适当的集权与分权相结合的合理体制,这也是我国政府间财政关系不断变革和完善的动力。
应该说,自1994年实行分税制财税体制以来,我国政府间分配关系进入一个相对规范和成熟的时期。
过去财政体制改革不可避免地要为经济增长服务,追求高速度的GDP增长率成为财政体制改革的主要目标之一。
分税制体制使中央政府在财政收入上表现出适当集权的一面,但从财政支出来看,又表现出支出向地方政府倾斜的一面。
尽管中央政府通过转移支付等财政支出形式使地方政府使用较多的财政资源,但现行体制下一般转移支付、税收返还和体制补助合计计算,东部地区获得的转移支付最多,西部地区最少。
不完善的分税制财政体制,特别是有待改进的中央对地方财政的转移支付进一步加剧了地区财力配置的不均衡。
(三)人口因素的影响区域经济差距持续扩大、地方财力配置的不均等,很大程度上与各地的人口自然增长率及户籍制度和人事制度有关。
1994年以来,我国发达地区的人口自然增长率下降的速度快于欠发达地区,这就使人口因素成为地区间财力配置不均等的第三个重要因素。
现行的转移支付制度主要考虑的是财政供养人口,而不是人口自然增长率,这就使人口自然增长率的降低虽然促进了我国地区人均GDP的增长,但却加剧了地区间财力不均等状况。
我国户籍制度和人事制度比较严格,落后地区限制人才流动的现象(例如扣押档案等)更加突出。
这种行为对落后地区非常有害,过大的人口流动障碍不利于不发达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福利提高。
(四)地区间公共服务水平相差悬殊良好的公共服务和公共设施是吸引人才和资金流入、促进经济发展的基础性条件。
东部地区经济迅速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正是得益于政府提供了优良的公共服务和较发达的公共设施,而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差距与东部地区越拉越大,在相当程度上也正是因为地方财力匮乏而无力提供公共服务和公共设施。
区域间基本公共服务的巨大差距是我国基本公共服务体系面临的重要挑战。
一是义务教育的差距。
2005年,小学、初中生均教育经费最高的上海是最低的河南的约10倍;小学高级教师的比例、初中一级职称以上教师的比例,东部地区、中部地区均高出西部地区将近36%和27%。
二是公共卫生与基本医疗服务的差距。
2006年东、中、西部地区人均卫生预算支出分别为135.7元、71.79元、102.07元,三地区人均卫生决算支出分别为124.94元、68.1元、92.59元,显然东部享有的卫生资源明显高于中西部地区。
三是基本社会保障的差距。
2006年东部经济发达省市如广东、辽宁、上海的基本社会保障综合参保率超过了90%,是西部不发达省市的4—5倍;全国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的人均支付水平为782.7元,但西部的一些省市还未达到500元。
四是公共就业服务的差距。
2006年,东、中、西部劳动年龄人口人均就业培训总费用的省际差距非常显著。
如,海南236.8元是中部各省平均值的10.67倍,是西部各省市平均值的19倍。
(五)国家对东部地区率先实施优惠政策东部地区是我国的经济发达地区,不仅在资源禀赋上具有优势,而且改革开放的优惠政策,大多优先适用于东部地区,从而使这些地区与其他地区尤其是不发达地区相比具有更多的政策优势,这些优惠政策强化了东部地区特别是沿海地区的“集聚效应”,使沿海地区有更强的比较优势,加大了东西部地区的差距。
改革开放以来实行的这些区域经济不平衡发展政策,使东部地区特别是沿海地区已形成和积聚了西部难以追赶的资源优势、人才优势、市场优势、体制优势,从而为它的持续、更快发展提供了强劲的动力,中西部地区以高于东部地区的经济增长速度缩小区域经济差距是不现实的。
在今后相当一段时间内,东部地区的经济增长速度仍将高于中西部地区,东西部地区差距将进一步扩大。
二、促进我国不发达地区全面发展的财税政策目标不发达地区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包含两方面内容:一是区域内一定时期国民经济总产出的增长,二是区域内一定时期国民经济社会环境的改善。
前一个方面是经济增长问题,属于不发达地区经济发展量的特征;后一个方面为社会进步问题,属于不发达地区经济发展质的特征。
目前及今后一个较长时期,抑制地区经济发展差距扩大趋势,逐步缩小东中西部地区社会福利水平差距,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重大任务,也是制定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基本出发点。
国内外经验都表明,市场机制和政府调节是促进不发达地区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两种手段,市场调节是基础,政府调节是补充。
区域发展不平衡不仅是由于自然、历史等原因造成的,同时也是市场机制缺陷的表现,而市场本身并不能有效解决经济发展过程中所带来的区域间经济社会的巨大差距,这就必须要由政府从区域平衡和居民经济福利平衡角度制定并实施区域发展战略,实行差别化区域政策,来纠正市场机制所造成的国民经济空间结构的缺陷,以达到不发达地区经济增长和各地区人民生活水平大体相当的区域协调发展战略。
财政资源在各级政府间的配置存在经济增长与财力配置均等化这两个目标间的潜在取舍问题。
以经济增长为导向的财政体制,容易损害地区间财力配置的均等化。
为使财政政策更好地适应公共财政的内在要求,服从于我国改革开放的整体要求,我国财政改革的目标应是经济增长与财力配置均等化同等重要。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应发挥基础性和主导性的作用,而政府的基本职能就是为各类企业和个人创造公平的社会条件。
在地区经济协调发展中,这种公平条件的设立,体现为弥补地区发展上的“市场失灵”,特别是解决财力分配上的不公平,缩小地区间发展差距。
三、促进我国不发达地区全面发展的财税政策(一)规范政府间收入分配,完善分税制财政体制我国现行财税体制实际运行的结果已将问题的核心指向地方政府过低的财政自给率,省以下地方政府没有真正进入分税制状态。
基于各地经济均衡发展的考虑,进一步推进财政体制改革,要按照“财力和事权相一致”的原则,明确界定各级政府职责,合理分解政府事权,科学配置政府财力,建立“一级政权,一级事权,一级财权,一级预算”的上下贯通的分税制财政体制,给予地方必要税种立法权、税率变动权限等,在中央给予地方纵向转移支付的同时,可以考虑东部经济发达地区给予中西部不发达地区横向转移支付。
(二)调整财政支出结构,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从我国基本公共服务的现实需求出发,在已有基本公共服务制度的基础上,财政支出要保证各地区享有均等的基本公共服务,其主要任务包括以下两方面:第一,大力推进农村基本公共服务制度。
全面推进农村义务教育体制改革,明确规定各级政府的支出责任,确保教育经费来源,逐步缩小城乡义务教育办学条件和办学质量的差距;中央和省级政府应逐步增加投入,全面推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各地区要根据经济发展水平测算出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合理划分各级政府的负担比例,全面落实农村最低生活保障;积极开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加大公共财政对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建设的投入力度。
第二,建立向不发达地区倾斜的、以基本公共服务为重点的中央地方关系。
以中央政府为主增加对不发达地区义务教育支出、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支出、基本社会保障支出以及公共服务就业支出。
不发达地区地方政府要缩减政府的经济建设支出和行政管理支出,加大对基本公共服务的投入力度,以增强财政保障能力为重点。
加强对重点支出项目的保障力度,向农村倾斜,向社会事业发展的薄弱环节倾斜,向困难地区、困难群体倾斜。
(三)完善地方税收体系,调整税收优惠政策1.完善地方税收体系,保证地方税收收入的适度规模。
应创造各种条件明确将财产税(物业税等)作为省以下、县(市)级地方政府的主体税种,稳步推进“物业税”(房地产税)改革,或称不动产税制的改革。
研究将房产税、城市房地产税、城镇土地使用税合并为统一的“物业税”(房地产税)的可行性方案。
“物业税”(房地产税)以房地产市场评估价值为计税依据,因此要推动财产的登记、申报、评估等必要的基础性措施的实施。
在合并房产税、城市房地产税和城镇土地使用税的基础上,取消土地增值税,保留契税和耕地占用税,在城镇范围内构建统一的不动产税制。
不动产税制由保有环节的“物业税”(房地产税)和流转(交易)环节的契税等税种组成。
推进城市维护建设税改革,将其计税依据改为按照销售或营业收入的一定比例独立征收。
推进资源税改革,扩大征税范围,将森林资源、水资源、草场牧场资源、旅游资源等纳入资源税的课税范围。
同时结合费改税,考虑将城市水资源费、矿产资源费、矿区使用费等纳入资源税。
逐步将排污费、社会保障基金等各种收费、附加和基金改为征税,扩大地方税收收入规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