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沙市中学2019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第二次双周考试题
2019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第二次学段考试试题 新人教版
2019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第二次学段考试试题(本试卷共6页,大题4个,小题22个。
答案要求写在答题卡上。
)一、现代文阅读(共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共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近来,《无问西东》等影视作品相继登上热播榜首。
这些作品故事情节生动传奇,叙事布局环环相扣,人物形象立体饱满。
然而它们最引人注意的闪光点却不是这些,而是结尾时主人公之间关于信仰、生命和爱的对白。
其作品内涵的丰富性标志着中国当代战争文艺作品的表达力和反思力达到了一个新高度。
这意味着当代中国战争文艺作品的自信力开始变得真正强大,因为只有具备了足够强大的自信力,才会产生相应程度的表达力和反思力。
就战争题材而言,改革开放初期的作品对战争进行了回望性的思考,但在创作主旨、审美理念和写作手法等方面都没有取得根本性的突破。
八十年代之后,战争文艺创作开始摆脱单一性态势,出现了新历史主义和国家民族形象意识较强的重构型作品,如《红河谷》等作品。
新世纪以来至今,人们开始对历史进行更为深刻的反思,哲理反思型的战争文艺创作逐步成熟,如《集结号》等。
这类作品对生命个体的战争体验进行了存在主义式的追问,对宏大战争历史进行了本质性的探索,具有浓郁的生命哲学思考和理性精神叩问的色彩,达到了中国战争题材文艺创作的新高度。
《无问西东》等作品能做到在叙述历史、表现战争的同时,既真切再现了战争年代的惨烈风云,又在再现时拥有着足够的自信,对战争双方的个体都表现出了充分的理解和尊重,达到了从容自信、包容悲悯的哲思之境。
究其原因,主要是新世纪以来,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中国既在经济层面上走向了繁荣与富足,在国际事务中呈现出底气十足的大国自信,更在文化领域建构起了具有自身特色的意识形态话语新体系。
这一体系接续了中华民族的精神传统,在开放化、多元化的语境中确认了前行的思想资源。
这一种以“推己及人”“和而不同”为核心的思想,使得文艺作品具备了超越性的自我生长力,为当代中国文学艺术的哲理反思品质奠定了思想资源。
湖北省沙市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
2018—2019学年下学期2018级期中考试语文试卷考试时间:2019年4月22日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近代中国从天圆地方“天下”进入地球“天下”以来,传入了西方“人性恶”的人类哲学思想,以及与之相匹配的遏制“性恶”的国家行政观念:因为人性本源是恶的,因此必须配之以“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国家制度。
这种关于“人性恶”的人类哲学观点,中国其实在春秋战国时代早已有之,代表人物便是诸子百家之一的荀子。
荀子持“人性恶”观点,而同时代的孟子则持“人性善”的观点。
中国古代历史的各种哲学流派,有一个非常奇特的现象。
按故往历史中国十分惯常思维的“大是大非”原则来看,人性的善与恶,是两个绝然相反的人类社会哲学元素,荀子与孟子应被归为两个不同的学说流派。
但中国流传至今的传统学术却把两位持泾渭分明哲学观点的人,同称为“儒家”。
不知两位已作古二千多年的大学者会不会在黄土之下跃骨而起?仔细想来,把不同哲学流派的学者们归于“一家”的文化现象,也在中国古代历史的发展情理之中。
中国数千年实行的是皇权行政一统论,而与行政一统论相匹配的学术一元论,也就不得不把为华夏人类思想作出过杰出贡献的各流派人物都归入相同的彀中。
在归入“一家”之后,再予以分门别类,作内部清算,谓之“一家”之内的不同“路线斗争”,再或逐“师门”,斥之学术叛徙、学术内奸。
那个时代的这种学术的历史发展逻辑,同样与封建社会一统皇权独裁之下的“羁縻”臣僚、清算各派臣僚的行政制度,完全匹配。
但显然,两者本来就不在一个学术流派中,而这正是符合近代以来人们认同的人类历史“学术多元论”观点的。
历史地看,皇朝社会恶劣的一元论阻碍了古代中国社会分科学说的产生,从而使古旧读书做官的儒学成为通向文化一元论的单行线和独木桥,但人类思想(包括经济形态)本质的多样性决定了学术的“多元”,何必纳入一家?它实质是泯灭了自古以来中华文化哲学思想的丰富多彩性。
湖北省沙市中学高一语文下学期第二次周练试题新人教版
2013—2014学年下学期高一年级第二次双周练语文试卷一、语文基础知识(21分,共7小题,每小题3分)1.下列加点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A.盥.(guàn)洗霓.(ní)裳懵.(měng)懂悄.(qiāo)然B.拓.(tà)本香茗.(míng)阜.(fù)盛讪讪.(shàn)C.宫绦.(tāo)草窠.(kē)砧.板(zhān)执拗.(niù)D.忖.(cǔn)度吮.(shǔn)血贾.(gǔ)人幽咽.(yàn)2.下列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A.王嫱.(qiáng)嫡.系(dí) 笑靥.(yè)钿.头银篦(diàn)B.形骸.(hái)脸颊.(jiá)憔悴.(cuì)东船西舫.(fáng)C. 绉.绸 ( zhòu) 铮.铮(zhēng) 琴弦.(xián)蓦.然回首(mò)D. 敕.造(chì) 朔.风(shuò)红绡.(xiāo)挑.起事端(tiǎo)3.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A.吞噬悯然蹂躏寒喧 B.蹙缩悚然罔然宵柝C.客栈羞赧崔嵬膏粱 D.发髻两鬓云霄撕打4.下列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组是()A.俨然迁谪冷涩沧海桑田B.放诞骐骥嫉妒重峦迭嶂C.峥嵘伶俐玷污运筹帷幄D.潦倒杜撰甬路孽根祸胎5.填入下列句中横线处的词语,正确的一项是()①“或有之处,只管说得,不要外道才是。
”黛玉忙站起来,一一听了。
②可惜我又不知道,因此屡次想问,而终于了。
③我就绕着汽车转悠起来,转悠是为了箩筐的内容。
④鲨鱼的出现不是的。
当一大股暗色的血沉在一英里深的海里然后又散开的时候,它就从下面水深的地方窜上来。
A.委屈中止侦查偶尔B.委曲终止侦察偶然C.委曲终止侦查偶尔D.委屈中止侦察偶然6.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去年以来,由于日方在钓鱼岛问题上接连采取错误举措,使中日关系正常发展受到了严重的干扰。
湖北省沙市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语文10月双周练试题【含答案】
湖北省沙市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语文10月双周练试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一个传统节日,就是一杯岁月的陈酿,也是沉淀着厚厚文化泥沙的历史河床。
端午节是除秽驱病的卫生节,也是诗人节、运动节、女儿节,除了吃粽子,还要挂着菖蒲,赛龙舟,祭屈原,回娘家探亲,喝雄黄酒,备艾叶、菖蒲和大蒜,给小孩涂雄黄、戴香囊……祛病消灾、祭祀祈福、回家团圆、强身健体,千百年来,我们的祖先从这些美好的生活愿望出发,为端午节创造出许许多多美丽动人的习俗,这是应该继承的文化财富。
“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
”端午节民俗起源说法众多,但屈原无疑是端午节最醒目的文化符号。
每逢端午,人们仿佛总是能穿越时空,遇见这位行吟泽畔的大文豪。
他的爱国情怀、执着刚毅如黄钟大吕,穿越时间仍然在现代人心中激起巨大回响。
文化是端午节的灵魂,在这一天,正可以重温时间的厚重、文化的韵味,筑牢民族精种与家国情怀。
节日的真意,常常需要依托于生活的体验来领悟。
有词人写道,“虎符缠臂,佳节又端午。
门前艾青翠,天淡纸鸢舞”,端午节要在胳膊上缠一个虎符,还要出门放风等。
诗人陆游也很有雅兴,“粽包分两髻,艾束著危冠”,包完粽子以后,头上还插了艾草。
这些细节,让日常的生活有了更多仪式感,也因此让端午节增添了更多雅趣,让人体会到其中天人和谐的态度与美感。
从历史深处深情回望,端午节的文化内涵一直都在不断丰富和发展。
这本身也是传统文化随着时间在不断生长,并在现代社会获得了“新生”。
不论过节方式怎么变化,只要传统文化的根和魂还在,我们的传统节日就会接续传承,联通一代代人的心,为人们提供心灵的滋养和精神的慰藉。
(摘编自李思辉《在端午品味文化的芳香》)材科二:20世纪,人类进入了由农耕文明向工业文明的过渡期,农耕时代形成的文化传统开始瓦解。
尤其是我国,在由封闭走向开放的过程中,节日文化——特别是城市的节日文化受到现代文明与外来文化的冲击。
湖北省沙市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二次双周考语文试题
2018—2019学年下学期2017级第二次双周练语文试卷考试时间:2019年3月14日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道法自然的智慧赵建永①“道法自然”是道家的核心理念,也是中国哲学追求的理想境界。
汤一介指出,道家以自然主义为价值取向,在“自然的和谐”基础上,推展出“人与自然的和谐”,进而有“人与人的和谐”,以达成“自我身心的和谐”。
道家的价值取向与历史唯物主义揭示的人类文化演进顺序相似,即在人与自然关系基础上解决人与社会关系的问题,进而使人的心灵需求得以妥善解决。
儒家的人文主义价值取向,则从“自我身心的和谐”出发,依次推导出“人与人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自然的和谐”。
如此,儒道两种不同的价值取向,相反相成,互补互促,形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架构。
②“道法自然”出自《老子》第二十五章:“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这是说,人的活动效法地,地的运动效法天,天的运转效法“道”,“道”的运行效法自身。
它揭示了人之所以应该效法“道”,是因为“道”具有“自然无为”的特性,体现着宇宙秩序的和谐。
“道”本指道路,引申为本源、道理、法则诸义。
总体来说,“道”就是万事万物生长发展的原动力和规律,顺之则昌,逆之则亡。
③道家以“自然为宗”,崇尚“自然”是其根本特点。
冯友兰指出,道家学说可用“复归自然”一言以蔽之。
据汤用彤考察,“自然”一词本为形容词,“自”指本身,“然”指如此。
“自然”就是相对于人为而言的一种自发的、天生而然的状态。
“自然”后来才用作名词,具有了自然界、物理定律和本心自性等多层含义。
“自然”的今义,从形而上角度看,是指客观规律;从形而下角度看,则包括原生态的自然界、由人类与自然相互影响而生成的人化自然。
④“道法自然”引发的环境伦理,旨在倡导一种善待自然、师法自然、遵循自然之道的理性态度,要求从自然界学习人类生存发展之道,自觉维护生态和谐。
2018-2019学年湖北省荆州市沙市中学高一(下)月考语文试卷(5月份)
2018-2019学年湖北省荆州市沙市中学高一(下)月考语文试卷(5月份)试题数:10,满分:1501.(问答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怎样读中国书余英时中国传统的读书法,讲得最亲切有味的无过于朱熹。
古今中外论读书,大致都不外专精和博览两途。
“专精”是指对古代经典之作必须下基础功夫。
古代经典很多,今天已不能人人尽读。
像清代戴震,不但“十三经”本文全能背诵,而且“注”也能背诵,只有“疏”不尽记得,这种功夫今天已不可能。
因为我们的知识范围扩大了无数倍,无法集中在几部经、史上面。
但是我们若有志治中国学问,还是要选几部经典,反复阅读,虽不必记诵,至少要熟。
近人余嘉锡在他的《四库提要辩证》的序录中说:“董遇谓读书百遍,而义自见,固是不易之论。
百遍纵或未能,三复必不可少。
”至少我们必须在自己想进行专门研究的范围之内,作这样的努力。
不但中国传统如此,西方现代的人文研究也还是如此。
精读的书给我们建立了做学问的基地;有了基地,我们才能扩展,这就是博览了。
博览也需要有重点,不是漫无目的地乱翻。
现代是知识爆炸的时代,古人所谓“一物不知,儒者之耻”,已不合时宜了。
所以我们必须配合着自己的专业去逐步扩大知识的范围。
博览之书虽不必“三复”,但也还是要择其精者作有系统的阅读,至少要一字不遗地细读一遍。
稍稍熟悉之后,才能“快读”“跳读”。
朱子曾说过:读书先要花十分气力才能毕一书,第二本书只用花七八分功夫便可完成了,以后越来越省力,也越来越快。
这是从“十目一行”到“一目十行”的过程,无论专精和博览都无例外。
读书要“虚心”,这是中国自古相传的不二法门。
朱子说得好:“读书别无法,只管看,便是法。
正如呆人相似,崖来崖去,自己却未先要立意见,且虚心,只管看。
看来看去,自然晓得。
”这似乎是最笨的方法,但其实是最聪明的方法。
我劝青年朋友们暂且不要信今天从西方搬来的许多意见,说甚么我们的脑子已不是一张白纸,我们必然带着许多“先入之见”来读古人的书,“客观”是不可能的等等昏话。
湖北省荆州市沙市区高一语文下学期第二次双周考试题
湖北省荆州市沙市区2016-2017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第二次双周考试题考试时间:2017年3月10日第Ⅰ卷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9分,每小题3分)素食自古以来是中华文明的饮食传统,中国以及整个东亚,饮食皆以谷物和蔬菜为主,与西方以肉为主的饮食习惯是不同的。
舌尖之上是对美的品味,舌尖之下是文化精神的倾向。
中国古代素食传统有着深厚的国学蕴涵,饱含着动物关怀精神,包括爱惜、同情和敬畏。
其中敬畏之心,是相对于现代动物伦理所独有的精神特质。
“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将动物视为生活资源,但怀爱惜之情有节制地取用,是古代中国关怀动物的主流思想。
熟知的典故,如成汤“网开一面,德至禽兽”、子曰“钓而不纲,弋不射宿”等,主张有节制地捕猎动物。
爱惜动物是“仁心”的发露,为政者以爱惜动物作为施行仁政的表态,在后世已成中国政治传统。
如北魏孝文帝“至十五,便不复杀生,射猎之事悉止”,唐文宗下《禁弋猎敕》“保兹怀生,下遂物性”。
从人类认识的进程来看,在认识到万物与我是有区别的截然两物之后,再认识到万物与我的本原一体,是更深刻的认识。
古代中国早有“泛爱万物,天地一体也”(《庄子•天下》)的哲学命题。
深切地从动物生命身上直接体认这种思想,以恻隐之心同情动物,《孟子》最初表达了这种思想:“君子之于禽兽也,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
”晚清康有为在《大同书》中指出,鸟兽与人同本而至亲,“知识灵明,其去人盖不远矣,其知痛苦亦甚矣”,主张戒食动物,并预言未来世界一定是素食的社会。
对动物的恻隐之心,是在思维深处对“浑然与物同体”的默会体认。
在此意义上,同情是一种超越语言的直接认知,这在中国哲学中称为“良知”,即一种不假思索的善意。
当代学者乔清举创见性地将祥瑞动物列入动物生态伦理的范畴,以麟凤龟龙四灵为例指出了“动物作为自然的神性标志的生态意义”。
对中国思想有深切领悟的法国先贤史怀泽,曾提出“敬畏生命”的伦理思想,认为一切生命都是神圣的,包括那些从人的立场来看显得低级的生命。
湖北省沙市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月考语文----精校Word版含答案
高三下学期三月月考试卷语文一、现代文阅读(34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阅读下面的文宇,完成1〜3题。
①中华文化很注重中庸之道。
国家太大,治理需要依靠精英,这样的精英有一个特点,在孔子那里就是讲求“中庸”。
孔子说:“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
”我称之为中庸理性主义,既不要过于峻急,也不要过于迟缓,应当恰到好处,掌握分寸,留有余地。
《论语》最大的特点就是恰如其分。
孔子说:“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他鄙弃不义得来的富贵,但他只是说“如浮云”,像浮云那样一晃而过,并没有说其他丑恶的词,这体现了孔子语言的分寸感。
在孟子的时代,认为精英就当如“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
庄子是从另外的角度说的,他强调有至人、有真人。
②中华文化很早就提出“化”的观点,《周易》说“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
什么事情碰到钉子,无计可施了,这就是“穷”,穷就要变,变了才有出路,才可维持下来。
到了庄子的时代,更喜欢用的字是“化”——与时俱化。
“化”与“变”相比,有些悄悄发生变化的意思。
所以,千万不要以为中华文化讲仁义道德、一和同、天下定于一、吾道一以贯之,似乎很呆板。
其实中华文化一点儿都不呆板,比如中国人承认有多种多样的选择性。
孟子说,“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如果我没有条件,我就把自己管好了,如果我有条件了,我就为天下百姓与君王效劳。
孙子说:“故善战者,立于不败之地。
”充分理解战争的人,永远不会让自己变成殉葬者。
孟子评价孔子,说他是“圣之时者”,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就是说孔子生活的时代千变万化,民不聊生,国无宁日,孔子如果不随时调整自己,把握分寸的话,他早就灭亡了。
③在中国,不同的思想理论可以想办法走通。
老庄主张以退为进、以弱胜强、以无胜有。
老子甚至主张,柔弱是生命的特色,坚强是死亡的特色。
当然,这个说法我们是存疑的。
但从侧面说明,中华文化从来都不是僵硬的文化。
20世纪后半期,当社会主义国家纷纷进入改革的时候,西方的一些政要,比如撒切尔夫人、基辛格等人都对某些国家的改革不看好,而上述这些人却说,改革唯一可能成功的是中国,原因之一是中国有独特的文化,该坚持的继续坚持,该改革的就改革,化之于无形。
湖北省沙市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一语文12月月考试题
湖北省沙市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语文12月月考试题一、现代文阅读(34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独立不迁”是屈原人格美的核心。
它包含两方面:一是对养育了自己的故乡的热爱与依恋;二是在政治斗争中坚持原则,决不随波逐流。
屈原的一生便是“独立不迁”的最好诠释。
他始终坚持自己的“美政”理想,屡遭打击,毫不动摇,正如他在《离骚》中所说的:“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他也曾打算像战国时代一般士大夫那样周游列国。
去寻找了解自己的君主。
但是,对于自小生于斯、长于斯的乡土的深挚感情,使屈原不能他迁,最后只好身投汨罗,以死来殉自己的祖国和一生为之奋斗的理想。
与“独立不迁”相联系着,屈原在诗歌《橘颂》中还提出两条为人的准则:无求与苏世。
《橘颂》中说:“深固难徙,廓其无求兮。
”一个人胸怀坦荡,不图私利,不干人,不屈己,才能顶天立地,保持独立的人格。
《橘颂》又说:“苏世独立,横而不流兮。
”必须头脑清醒,是非明辨,才能保持自己的独立而不至于随波逐流。
无求与苏世浸透在屈原“独立不迁”的人格里,使之臻于更坚实、更完美的境地。
《渔父》的中心思想也是“独立不迁”。
不过这首诗人们多以为伪作。
王逸既说是“屈原之所作”,又说是楚人追记屈原与渔父的对话,本来就自相矛盾。
但司马迁在《屈原列传》中已采用它的内容作为事实来叙述,因此可以设想,这篇作品的文字虽然不一定出自屈原之手,而渔父与屈原的问答却实有其事。
屈原的答话可以作为了解屈原思想的可靠资料。
渔父问屈原何以被放逐,他答曰: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
渔父又问他:“举世混浊,何不随其流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哺其糟而啜其醨?”他答曰:宁赴常流而葬乎江鱼腹中,又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之温蠖乎?渔父和屈原对话代表了两种不同的人生观。
渔父大概是一个逃避现实的隐者,他不满意社会的黑暗,但他的态度是与世推移,随波逐流。
湖北省高一下学期第二次测试语文试题
崇阳一中2019~2019学年度下学期高一语文第二次测验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①贬谪是对负罪官吏的一种行政处罚,是一种强制性措施,通过对负罪者减秩降职、出之外地等手段,使其“思过自效”、作为中国古代一种独特的政治、文化现象,贬谪制度起源甚早。
到了唐五代,贬谪制度亦因之完整、严密起来,成为唐代政治制度的重要补充。
②综观唐五代三百四十余年的贬谪史,可谓严酷激烈,繁复多变,其内里蕴含着各种各样的原因,表现出难以缕述的丰富样态,但从整体来看,宽严交替、株连面广、贬杀结合、文士多逐臣,乃是其较为突出的特点。
这几大特点,深层次地反映了唐五代贬谪制度实施过程中的某些规律。
③唐五代的贬谪主要有既降品秩又远迁异地者、降秩而不出京者、不出京品秩不降而投闲置散者、被贬出外品秩不降反升者等几种情形;唐五代的贬官主要有左降官、责授正员官、量移官和流人等几种类型;而一些史书未明言为贬实则与贬谪无异的外任,如节度使、观察使、刺史及东都分司官等,亦当视同贬官。
但不管是典型的贬官,依然普通的贬官,在实质上都有相同的一面,那就是都体现了君主对臣子的疏远弃逐,都体现了政治这柄双刃剑给予逐臣的警戒和惩罚。
④我们明白,古代士人价值的实现与其同君主间的距离紧密相关。
从大的方面讲,“修身、齐家”的士人必须借助现实的政治权力才能“治国、平天下”;从小的方面讲,个人禄位、仕途风光等亦须尽估计接近君王才能获得、就君与臣的关系而言,品级愈高,职掌愈重要,愈见君主的信任与器重;而由高官降为卑职,由清要之所到闲散之地,由庙堂之迩到江湖之遥,都意味着与君主在空间距离和心理距离上的扩大与疏远,都意味着政治理想和人一辈子价值的弱化与沦落。
⑤这种君臣之间的掌控权,握在君主和用事者手里、他们通过改变君臣的距离,来操纵臣僚下属的升降荣辱,进而实现对文武百官的驾驭。
其正面效用,是对那些欺罔、逞欲、不职、不法的官吏予以应有的惩戒,使已犯者受罚,未犯者知惧,从而约束官员的行为,维护朝廷政治运转的稳定进行、这也是贬谪制度产生的理论依据。
湖北省沙市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附答案解析
湖北省沙市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近代中国从天圆地方“天下”进入地球“天下”以来,传入了西方“人性恶”的人类哲学思想,以及与之相匹配的遏制“性恶”的国家行政观念:因为人性本源是恶的,因此必须配之以“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国家制度。
这种关于“人性恶”的人类哲学观点,中国其实在春秋战国时代早已有之,代表人物便是诸子百家之一的荀子。
荀子持“人性恶”观点,而同时代的孟子则持“人性善”的观点。
中国古代历史的各种哲学流派,有一个非常奇特的现象。
按故往历史中国十分惯常思维的“大是大非”原则来看,人性的善与恶,是两个绝然相反的人类社会哲学元素,荀子与孟子应被归为两个不同的学说流派。
但中国流传至今的传统学术却把两位持泾渭分明哲学观点的人,同称为“儒家”。
不知两位已作古二千多年的大学者会不会在黄土之下跃骨而起?仔细想来,把不同哲学流派的学者们归于“一家”的文化现象,也在中国古代历史的发展情理之中。
中国数千年实行的是皇权行政一统论,而与行政一统论相匹配的学术一元论,也就不得不把为华夏人类思想作出过杰出贡献的各流派人物都归入相同的彀中。
在归入“一家”之后,再予以分门别类,作内部清算,谓之“一家”之内的不同“路线斗争”,再或逐“师门”,斥之学术叛徙、学术内奸。
那个时代的这种学术的历史发展逻辑,同样与封建社会一统皇权独裁之下的“羁縻”臣僚、清算各派臣僚的行政制度,完全匹配。
但显然,两者本来就不在一个学术流派中,而这正是符合近代以来人们认同的人类历史“学术多元论”观点的。
历史地看,皇朝社会恶劣的一元论阻碍了古代中国社会分科学说的产生,从而使古旧读书做官的儒学成为通向文化一元论的单行线和独木桥,但人类思想(包括经济形态)本质的多样性决定了学术的“多元”,何必纳入一家?它实质是泯灭了自古以来中华文化哲学思想的丰富多彩性。
湖北省沙市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word版有答案AK
2019-2020学年下学期2017级期中考试语文试卷第1卷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①古代女子以黛画眉,故称黛眉。
宋词中对于眉毛的描写非常多,《全宋词》中“眉”字出现的次数达到一千五百零九次。
从审美学上来看,眉毛在人的面庞上的作用不容忽视,往往起到画龙点晴之作用。
在一首诗词作品中,对于眉黛的描写,能体现女子的美貌动人。
“层波潋滟远山横,一笑一倾城”(柳永《少年游》)描写了一个漂亮的歌女,眉毛像远山一样,眼波流转,千娇百媚。
“远山眉黛长,细柳腰肢袅”(晏几道《生查子》)也是通过描写远山眉、细柳腰,向读者展示出了女子的美貌。
②宋人认为,眉毛是很好的表现情感的工具。
通过对眉黛的描写,还可以表现委婉细腻的情感。
宋代词人陈三聘在《鹧鸪天》中写道“春愁何事点眉山”,把女子画眉和春愁结合在了一起。
同样用眉黛来表示愁情的,还有如“金缕歌中眉黛皱。
多少闲愁,借与伤春瘦”(石孝友《蝶恋花》)以及“眉黛只供愁,羞见双鸳鸯字”(贺铸《忆仙姿》)。
可以看出,宋词中关于眉的描写,很多时候都和“愁绪”这个意象联系在一起。
眉黛代表女子,以眉而写愁绪,体现了古代女子的惆怅心理和孤苦命运。
欧阳修的《诉衷情·眉意》中有这样的词句:“都缘自有离恨,故画作、远山长。
”“远山”指的是北宋时期十分流行的一种眉形画法“远山眉”,即眉毛细长而舒扬,颜色略淡。
古人常以山水来表达离别之意,歌女画眉作“远山长”,表明了她内心的凄苦之情,因为她“自有离恨”,故而将眉毛画作远山之形。
③“花黄”也称“花子”“额黄”,是古代妇女面部的一种额饰。
它用彩色光纸、绸罗、云母片、蝉翼、蜻蜓翅乃至鱼骨等为原料,染成金黄、霁红或翠绿等色,剪作花、鸟、鱼等形,粘贴于额头、酒靥、嘴角、鬓边等处。
《木兰辞》中描写木兰得胜归家,换回女儿装的场景为“对镜贴花黄”,说明南北朝时期,在脸上贴装饰物,已然成为一种风尚。
湖北省沙市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二次双周考语文试题word版有答案AKMHqH
2018-2019学年上学期2017级第二次双周练语文试卷考试时间:2018年9月27日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
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这是唐人崔护所作的一首脍炙人口的绝妙好诗。
该诗好就好在有感而发、清丽自然,昔时“人面”虽美,却未眩惑、沉溺其中;今日佳人难再得,也不至于“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只是怅惘,可谓“哀而不伤”。
兴起兴尽、抚今追昔之间,隐含了中国诗学中一个颇为精妙的传统——感兴。
“感”,“动人心也”;“兴”是“起情”,“有感之辞”“托事于物”。
但凡人对自然、社会、人生、历史等有所感触,情动于中,诉诸文辞,皆是“感兴”。
“感兴”的道理并不艰深古奥。
说它精妙,是因为感兴的诗学是对生活中点滴兴会、感动的记录,并不期待对历史、人生和社会作出多么宏大、深刻的诠释,没有多么丰沛深厚的历史底蕴、宽广沉重的悲悯情怀、费解难懂的哲理玄思,也不追求文辞的雕缛和用典等形式技巧,但它却具有某种天然、素朴的情感力量和艺术魅力,引人反复咀嚼、悉心品味。
就像这句“桃花依旧笑春风”,惹得千载而下的读者为之怦然心动。
“兴”虽起而有节、“情”虽动而无伤大雅,所以不忍释卷,只能陪他一起怅然若失。
说到底,这是一种生活的智慧,过于执着,未免心为物役、堕入悲苦;看得太透,则又会寡淡枯寂、了无生趣。
真正的趣味,只在于洞明世态、练达人情,在痴迷其中与冷眼旁观之间寻求一个合适的“度”。
面对这个“度”,语言虽常有力不从心的无奈,没有办法也不可能直接描述它的刻度,却可借由一个个场景、情态的呈现,一次次兴会、感悟的传达,让人灵犀一动,心领神会。
因而,在感性的诗学、感性的作品里,题材只是题材、抓手,通常不具备“主题”的宏大意味和“思想”的完整性、一贯性,如果非得给它冠以一个明确的主题,恐怕只能用“生活”这样一个意义繁复丰饶的概念了。
湖北省沙市中学2021学年下学期高一年级第二次周练考试语文试卷
湖北省沙市中学2020-2021学年下学期高一年级第二次周练考试语文试卷一、现代文阅读 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百节年为首,春节是中华民族最隆重的传统佳节,一般认为它从腊月初八开始,直至正月十五才结束。
其习俗包含祭神、敬祖、祈年、拜年、爆竹、联欢等活动。
从岁首祭神的上古时代到今天瞬息万变的信息时代,春节的内容和形式不断发生变化,但其诸多精神内涵却一代代传承至今。
从很大程度上讲,春节就是一场感恩的仪式。
“万物本乎天,人本乎祖,祈年祭祀,敬天法祖,报本反始也。
”起源于上古祭祀的春节,蕴含着深邃的文化内涵。
古人一般从腊月开始拜神祭祖,祭祀的神灵很多,包括传说中的女娲、伏羲以及想象中的风神、雨神、山神、水神等等。
到后来,祭祀的对象变为与人们现实生活联系更加紧密的灶神(灶王爷)、门神、财神和家族祖先。
到了近现代,虽然神灵信仰逐渐淡化,但年俗中拜神祭祖的传统在各地仍或多或少地保留了下来。
拜神祭祖的仪式,各地虽有些许差别,但目的和意义却是大体一致的:慎终追远、固本思源、礼敬祖先,感谢他们赐予阳光、雨露、粮食,感谢他们除旧布新、驱邪攘灾;感恩祖先开创的家业家风,祈求祖先庇佑子孙后代平安健康、繁荣昌盛、诸事顺遂。
“家”的观念是中国人最浓厚的传统观念,这种观念在春节习俗中表现得最为明显。
“回家过年”,是许多人一年到头的最大心愿。
说“团圆”是春节文化的核心内涵,相信多数人都会认同。
“一年不赶,就赶三十晚”,在许多地方,除夕夜就直接叫“团圆夜”,而一年一度的年夜饭也称“团圆饭”。
“团圆饭”是以家庭为单位进行的民俗文化活动,充分表现出了家庭成员的互敬互爱与天伦之乐。
这种互敬互爱,使一家人之间的关系更为紧密;这种天伦之乐,把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表现得淋漓尽致。
对于中国人来说,除夕团圆饭不仅仅是一场欢乐的聚会,更是一场精神的仪式,强化着家族成员间的认同感和凝聚力。
春节还是中国人普天同庆的狂欢节。
沙市中学2020_2021学年高一语文10月双周练试题
湖北省沙市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语文10月双周练试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一个传统节日,就是一杯岁月的陈酿,也是沉淀着厚厚文化泥沙的历史河床。
端午节是除秽驱病的卫生节,也是诗人节、运动节、女儿节,除了吃粽子,还要挂着菖蒲,赛龙舟,祭屈原,回娘家探亲,喝雄黄酒,备艾叶、菖蒲和大蒜,给小孩涂雄黄、戴香囊……祛病消灾、祭祀祈福、回家团圆、强身健体,千百年来,我们的祖先从这些美好的生活愿望出发,为端午节创造出许许多多美丽动人的习俗,这是应该继承的文化财富。
“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端午节民俗起源说法众多,但屈原无疑是端午节最醒目的文化符号。
每逢端午,人们仿佛总是能穿越时空,遇见这位行吟泽畔的大文豪。
他的爱国情怀、执着刚毅如黄钟大吕,穿越时间仍然在现代人心中激起巨大回响。
文化是端午节的灵魂,在这一天,正可以重温时间的厚重、文化的韵味,筑牢民族精种与家国情怀。
节日的真意,常常需要依托于生活的体验来领悟。
有词人写道,“虎符缠臂,佳节又端午。
门前艾青翠,天淡纸鸢舞”,端午节要在胳膊上缠一个虎符,还要出门放风等。
诗人陆游也很有雅兴,“粽包分两髻,艾束著危冠",包完粽子以后,头上还插了艾草.这些细节,让日常的生活有了更多仪式感,也因此让端午节增添了更多雅趣,让人体会到其中天人和谐的态度与美感。
从历史深处深情回望,端午节的文化内涵一直都在不断丰富和发展。
这本身也是传统文化随着时间在不断生长,并在现代社会获得了“新生”.不论过节方式怎么变化,只要传统文化的根和魂还在,我们的传统节日就会接续传承,联通一代代人的心,为人们提供心灵的滋养和精神的慰藉。
(摘编自李思辉《在端午品味文化的芳香》)材科二:20世纪,人类进入了由农耕文明向工业文明的过渡期,农耕时代形成的文化传统开始瓦解.尤其是我国,在由封闭走向开放的过程中,节日文化——特别是城市的节日文化受到现代文明与外来文化的冲击.当下人们已经鲜明地感受到传统节日渐行渐远、日趋淡薄,并为此产生忧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湖北省沙市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第二次双周考试题第I卷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共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风格是艺术作品的因于内而符于外的风貌,总是通过形式的特点,如语言、结构,随着创作方法、艺术技巧的运用等表现出来。
但风格却绝不只是艺术形式的问题,它实际上密切联系于作品的内容,根源于作者的思想、个性和时代的生活特点,即有作家的主观和社会的客观两方面的原因和根据。
就作者的的主观方面而言,其世界观、生活经验、文化教育、艺术修养、才能和个性等,都对风格的形成有直接影响。
就社会的客观方面而言,一定时代的历史环境、社会风气、民族传统、阶级斗争形势等,也对风格的形成起重大作用。
中国的艺术家与外国的艺术家,无产阶级艺术家和资产阶级艺术家,社会主义时代的艺术家和封建时代以及资本主义时代的艺术家,他们的风格有明显不同,重要原因是他们们所处的阶级、民族、时代不同。
主观与客观两个方面,体现在某一个艺术家身上,渗透在他的创作中,形成他作品内容上的特殊倾向,直至表现出艺术形式的鲜明特点,他独特的艺术风格才得以形成。
凡是艺术史上有成就的艺术家,莫不具有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
刘勰在《文心雕龙·体性》篇中就论述了两汉魏晋诸大家由性格到文体的不同特点。
叶燮曾论述杜诗与韩诗风格各异:“杜甫之诗,无处不可见其忧国爱君,悯时伤乱,遭颠沛而不苟,处穷约而不濫”;而韩愈之诗,则“无处不可见其骨相棱嶒,俯视一切,进则不能容于朝,退又不肯独善于野,疾恶甚严”。
也有许多艺术家由于性格上或思想上的特定原因、可能在风格的倾向上有大致相同之处。
如《文心雕龙·体性》中所论八体,《二十四诗品》中所论二十四诗品,对风格的总的倾向的划分,不是没有道理的。
许多艺术家风格上总的倾向大致相似,可以有几种情况,一是由于许多艺术家文艺思想相同而形成流派,往往有所谓的流派风格。
如明代戏曲中有临川派、吴江派,现代文学史上有创造社派、文学研究会派。
二是由于艺术作品的表现形式总要和它所反映的社会生活和时代精神的内容相适应,于是一个时代的许多艺术作品的风格,也往往有相近或相同之处,这就是所谓时代风格。
如唐诗、宋诗各有其时代风格。
三是某一民族的艺术家的作品,也有其民族的相似相同之处,有所谓民族风格。
但是,所谓流派风格、时代风格、民族风格等,都只是相对而言的,不可能有绝对一致的风格,而是必然会千差万别。
关于艺术风格问题,更重要的是应注意到风格的多样化。
由于所受文化教育不同,艺术修养差异,以及时代的、民族的、传统的等条件的千差万别,不同的艺术家必然有不同的风格。
不但不同时代、不同民族的艺术家,其风格必然具有独特性、多样性;即使同一时代、同一民族的不同艺术家,由于上述个人经历和社会条件不同,其风格也必然具有独特性、多样性;即使同一个艺术家,由于世界观、思想的变化,生活环境的变化,所受各种外界条件影响的变化等,他的风格也会发生变化。
(原文有删改)1.下列有关艺术风格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艺术作品所具有的风格不仅与使用的语言、结构等艺术形式有关,还与作品的内容,作者的思想、个性以及时代的生活特点密切相关。
B.一定时代的历史环境、社会风气等因素会影响艺术作品的风格,处于同一国家而不同时代的艺术家,他们的作品的风格会有所不同。
C.艺术作品的风格具有因于内而符于外的特点,其受作者的生活经验、文化教育等主观因素的直接影响,通过作者对各种艺术形式的运用表现出来。
D.艺术家要形成独特的艺术风格,就要把主观、客观两方面因素作为作品的内容以形成内容上的特殊倾向,表现出艺术形式的鲜明明特点。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刘勰认识到两汉魏晋诸大家都具有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他在《文心雕龙·体性》篇中以两汉魏晋诸大家为例,阐述性格对文体的影响。
B.唐诗以其艺术表现形式反映唐代的社会生活和时代精神,因而体现出独特的时代风格,而唐诗与宋诗的时代风格必然存在不同之处。
C.艺术作品的风格都只是相对而言的,完全一致的风格是不存在的,具有相同民族风格的艺术作品,它们各自的风格其实也存在很多差别。
D.艺术家可能面临生活环境的变化,世界观、思想的变化,各种外界条件的影响的变化等,这些因素会促使艺术家的艺术风格发生变化。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叶燮对杜甫和韩愈的诗的风格有较为精辟的论述。
他指出杜甫的诗充满爱国悯时之情,表现其处穷自守之志,韩愈的诗则尽显其傲骨。
B.许多艺术家的风格倾向具有相似性,《文心雕龙・体性》中的“八体”说和《二十四诗品》中的“二十四诗品”说就对艺术家的艺术风格的总的倾向进行了划分。
C.艺术家文艺思想存在异同,这促成艺术流派的产生。
明代戏曲可划分为临川派、吴江派,现代文学可划分为创造社派、文学研究会派。
D.艺术风格具有多样化的特点。
不同时代、不同民族的艺术家的艺术风格不同,同一时代、同一民族的不同艺术家的艺术风格也不同。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4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医心明晓东街上喧闹声传来时,王仁甫正在医心堂和白忠孝对坐品茗。
听着外面日本兵叽里咕噜的叫喊声和皮靴重重敲击青石板街道的声音,白忠孝的手一阵颤抖,绿莹莹的茶汤淋湿了面前摊开的医书。
白忠孝长叹声,这群蛮夷又在抢掠了,这日子啥时才是个头呢?王仁甫侧了身子仔细听了听,依旧低头无语。
二更天时,急促的拍门声响起,王仁甫轻轻拉开门,闪进两个人影,其中一个受伤者被另一个人拖了进来。
王仁甫扶伤者躺下,端起油灯仔细查看,白忠孝拉过王仁甫,悄悄地伏在耳边说:“师兄,怕是青龙山游击队的吧,日本人追究起来,咱俩可就没命了。
”王仁甫看了师弟一眼说:“伤者必救,这是师父的规矩,你不记得了?”白忠孝就嗫嚅着退到一边,心惊胆战地听听窗外的动静,不再说话了。
王仁甫先是取下墙上的皮囊,捻起一枚银针,在麻油灯上燎过,然后扎进伤者的穴位。
片刻,汩汩流血的伤口便止住了血。
王仁甫伸出一只手一点一点地捏着,把碎裂的骨头复位,再數上草药,揩掉头上的细汗,牵出后院的骡子,套上车扶伤者躺了上去,目送两人在黑暗中离去。
翌日,门外飘起了膏药旗,日本兵长驱直入,把医心堂翻了个底朝天,然后抓走了一旁瑟瑟发抖的白忠孝。
不几日,人们们经常看到白忠孝点头哈腰地围着日本鬼子大队长宮本一郎转来转去,才知道白忠孝医好了宫本的头痛病,成了日本人的军医。
白忠孝带着宫本走进医心堂的时候,王仁甫正捻着他的宝贝银针,一枚一枚地仔细看着。
宫本一郎进门就喝退了身边的随从,双手抱拳说:“久闻王先生神针大名,今日总算有幸目睹了。
”王仁甫随意一笑,点点头宮本也不客气,单刀直入地说:“听贵师弟白先生说,令师曾传针灸秘术于你,可否让在下看看?”算是打招呼了王仁甫正色道:“中华医术博大精深,乃我民族之瑰宝,岂容异族觊觎?先生死了这条心吧!”然后拱了拱手,算是送客。
宫本一郎沉下脸来说:“仁甫君再好好想想吧。
”说完,带着手下走了。
过几日,白忠孝独自一人来了,劝王仁甫投靠日本人。
白忠孝告诉王仁甫,宫本怀疑青龙山游击队长刘飞当日受伤是他救的,就这一条就足以杀了王仁甫全家。
白忠孝还说,宫本有头痛病,一高兴或是一发怒就头痛得满地打滚,要不是念在王仁甫的神针可以救他,早就抓了王仁甫进日本人的大牢了王仁甫笑了笑说:“咱俩师出同门,你就可以治他,而且可以凭着手艺尽享日本人的荣华呀!”白忠孝拉着王仁甫的手说:“师兄,你明知我的针灸术不如你,我只能治得了宫本一时呀!”王仁甫拍拍白忠孝的手说:“好吧,你坐下,我把师父的针灸术教给你,你就可以治好宫本一郎的病了。
”白忠孝坐在椅子上,王仁甫捻起一排银针,悉数刺入白忠孝头顶,片刻后取下,对白忠孝说:“这神针之妙就在于针的深浅不一,深一毫则当场毙命,浅一毫则治不了根本,师弟切记啊!”七日后,宫本头痛病再犯,白忠孝依着师兄传授之术,将银针一一刺入宫本的胖脑袋,片刻间宫本只觉得神清气爽,而扎完针后的白忠孝却颓然倒地,再无气息。
宫本挥挥手,让手下将白忠孝拖到荒野弃尸。
自此,宫本的头痛也不再犯了。
再说白忠孝被扔在荒野,被青龙山游击队发现竟是当日救过队长的先生的师弟,就抬上了山准备找个地方掩埋,岂料一锨土下去,白忠孝却长出了一口气,醒了过来。
活过来的白忠孝不敢说自己帮过日本人,就留在了了游击队给伤员治病。
几个月后,宫本一郎指挥手下围攻青龙山,游击队已经弹尽粮绝,眼看着青龙山就要被攻下了。
宫本手舞军刀大笑,正指挥着日本兵最后冲锋的时候,突然觉得头皮一麻,头痛病病又犯宫本丢了军刀,捂着脑袋直挺挺地倒了下去,一蹬腿,死了。
游击队乘机反攻,全歼了日本鬼子。
游击队员不解,为什么没人击中本,宫本却自己死了,只有白忠孝不语,他心里比谁都清楚。
医心堂再次开张的时候,日本人已经投降。
王仁甫端坐在草药味弥漫的大堂里,白忠孝也进来了。
白忠孝进门就跪在王仁甫面前说:“师兄,我没能遵从师父教诲,帮了日本人,害了别人也差点害了自己呀!要不是师兄扎我几针,恐怕我已是罪人了呢。
”见王仁甫不语,白忠孝又说:“你扎我,我再扎宮本,一样的针法,咋就治死了宫本呢?”王仁甫哈哈一笑说:“宫本病在身上,一针刺进神经止住疼痛,再一针刺出脑血管徽疵,欣喜若狂自会出血而死,而你身虽无病却病在心神,一针刺你灵魂出窍,再一针刺你回归正道,是为医心啊。
”白忠孝跪地不起,王仁甫双手搀起白忠孝说:“心已归正,就忘记过去,我来教你师父的神针绝技吧。
”自此,医心堂名震省内外。
(原文有删改) 4.下列对这篇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A.白忠孝独自一人来劝王仁甫投靠日本人,因为他担心师兄的生命安危,又希望师兄能与他一道享受日本人赏给的荣华富贵,过上太平日子。
B.游击队员们不明白宫本为何突然倒地身亡,只有白忠孝不语,因为他知道宫本的死是师兄传授的针法导致的,自己不想邀功。
C.小说大量地运用了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等多种手法,刻画了王仁甫与白忠孝两人的形象,展现了他们不同的思想、性格和精神面貌。
D.小说设置伏笔来塑造人物和安排情节,如开篇描写白忠孝在听到日本兵的喧哗时手的颤抖,突出了他软弱的性格,为后文他投靠日本人埋下了伏笔。
5.小说中王仁甫这一形象有哪些特点?请简要分析(5分)6.小说的标题为“医心”,王仁甫的医馆名为“医心堂”,请结合文本谈谈你对“医心”的理解(6分)(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钱锺书生命中的杨绛黄薇1928年,杨绛17岁,考入苏州东吴大学。
1932年初,杨绛去了清华当借读生,因此结识钱锺书。
1935年7月13日,钱锺书与杨绛结婚。
随后钱锺书考取了中英庚款留学奖学金,杨毫不犹豫地中断了清华学业,陪丈夫远赴英法游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