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压强评课稿
八年级物理教学案例-压强
初中物理教学案例——压强背景《压强》是人教版八年级物理第九章第一节内容,压强是生产生活中应用广泛在一个概念,但学生比较陌生,这节课是整个单元的一个基础。
本节教学的重点是“探究影响压力作用效果的因素”。
让学生经历探究的整个过程,通过猜想、“设计实验”学习控制变量法,要让学生在经历探究的过程中,感悟科学探究方法。
以此来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激发学生从身边最平常最一般的事物中探求科学规律的兴趣。
案例1、巧妙导入,使学生产生好学之乐在本节课开始用简单的小游戏导入以激发学生的兴趣。
教师展示一枚鸡蛋,问学生如果把鸡蛋握在手心,手均匀用力捏鸡蛋,能否把鸡蛋捏碎,只有极少数学生认为捏不碎。
一位女生上前面来亲自试试能否捏碎,她用了很大的力也没能把鸡蛋捏碎。
男生们觉得这个女生根本没用力捏鸡蛋,所以鸡蛋没碎。
一位力气大的男生说,我去试试,鸡蛋不碎都不可能,结果他来到前面也没能把鸡蛋捏碎。
这个结果很出乎学生的意料。
教师提问,谁有其他办法使鸡蛋碎了?学生说了生活中最常用的办法。
教师又提出问题,一只手同时握两个鸡蛋,均匀用力,鸡蛋会不会碎呢?很多学生说,一个都捏不碎,两个就更不可能捏碎了。
刚才试验的女生再次到前面捏鸡蛋,结果鸡蛋碎了,她说她用的力没有第一次大呢,鸡蛋却碎了,太不可思议了。
试验结果出乎多数学生意料。
教师接着问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这就一下子抓住了学生的心理,激发了学生探究的兴趣,把学生牢牢吸引住。
2、自主参与探究过程教师展示图片:一、在茫茫的林海雪原上穿雪板和不穿滑雪板的人的行走;二、在沙漠行走的骆驼长着又大又宽的脚掌;三、啄木鸟的嘴很尖;注射器的针头很尖。
学生亲自体会,把铅笔一端削尖,用两只手的食指分别压住铅笔的两端,两个手指的感觉分别怎么样?利用生活中常见的场景和随手可得的器材,甚至包括学生的身体让学生进行观察,亲身体验,并且对这些实例共同的特征进行分析,学生交流得出猜想: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形状、材料、压力的大小、受力面积有关。
人教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下册 第1节 压强 初中八年级下册物理教案教学设计课后反思 人教版
《压强》的教学设计石家庄市鹿泉区铜冶镇第一中学任素霞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理解什么是压力,什么是物体的受力面积,了解压强的概念.2.理解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3.了解压强公式中各物理量的名称、单位及符号.知道压强单位的物理意义和由来。
4.能用压强公式进行计算。
(二)过程与方法1、观察生活中各种跟压强有关的现象。
2、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跟什么因素有关。
3、能运用知识解释简单现象和解决简单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尊重客观事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2、通过探究性学习活动,培养学生对参与物理学习活动的兴趣,提高学习的自信心。
二、教学重点:探究压力作用效果影响因素的实验三、教学难点:压强的概念的理解和应用。
四、教学方法:启发式教学法、提问展示法、自主探究法、讨论交流法、五、教具准备:压力小桌、钩码、沙盒、铅笔、多媒体课件六、教学过程:1、复习前面我们学习了力,那么力有什么作用效果? 学生回答。
播放图片:[师]在白茫茫的雪地上行人走过会留下一串串足迹这个现象说明了什么?生回答。
2、引入新课(出示图片)在雪地里行走的人会深深的陷入雪中,而在滑雪板上的人则可以在雪面上自由自在的滑动.人在雪地上,对雪地的压力差不多,为什么一个人陷了下去,而另一个没陷下去?你知道这其中隐含的原因吗?今天学习其中的道理。
3、进行新课(出示图片)人站在水平地面上,人的脚对地面有一个向下的作用力,将钉子钉人墙面钉子对墙面向里的作用力,物体放在斜面上时物体对斜面向下的作用力。
a.学生的脚对地面的压力.b.按图钉时图钉对墙的压力.c.物体对斜面的压力.同学们刚才谈到的几种力的情况,它们有共同的地方吗?学生讨论,回答。
不论是对地面、桌面的力还是对墙面的力,它们都是垂直作用在接触面上的.作用点在地面、墙面、斜面(接触面)上.师总结垂直压在物体表面上的力叫压力.下面请同学们画出以上三种情况下物体所受压力的示意图。
八年级物理下册第九章《压强》说课稿
八年级物理下册第九章《压强》说课稿我说课的题目是九年级义务教育人教版第十四章第一节《压强》。
我说课的内容有教材目标的分析与定位,教法和学法,教学设计流程,板书设计,教学反思五个部分。
一、教材目标的分析与定位1、教材分析:《压强》是九年级义务教育人教版第十四章第一节的内容,是本章的知识核心,是学习全章知识的基础。
压强也是初中物理的重点内容之一,是生产和生活中应用广泛的一个概念。
本节内容分三个阶段,分别是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什么是压强,怎样增大和减小压强作为一个完整的探究过程。
诠释“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基本理念。
2、学情分析:学生在前一章书中学习了力学的初步知识,有初步的受力分析能力。
通过以前的物理学习过程,已经历了简单探究实验的过程,对如何用控制变量法探究自然规律有一定的认识。
对探究的七个要素都不陌生,具备了基本的观察、分析、归纳能力,但通过实验现象寻找规律的能力还比较薄弱。
因此,教学中应注重学习方法的引导。
3、教学目标:依据新的课程标准,教材内容,教材特点以及学生特点等因素,我制定本节课目标:(1)认知目标:知道压力的作用效果跟压力的大小和受力面积的大小有关;理解压强的概念,知道压强的计算公式、压强的单位及其意义,会进行压强的简单计算,知道增大和减小压强的方法;(2)技能目标通过试验探究培养学生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归纳问题的能力(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教材从展示自然界有关压强的现象开始,通过观察现象,提出问题,激发了学生对压强知识的求知欲和进行探究活动的兴趣,通过学生的探究活动,进一步了解影响压力作用效果的因素,对压强形成概念。
在理解压强概念的基础上,通过了解生活实例,归纳出增大和减小压强的方法。
据此确定下面教学重点难点。
4、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压强的概念,简单的计算及应用;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的影响因素难点:有效组织好探究活动归纳出压力作用效果与什么因素有关,真正理解压强的概念并能运用相关知识解答有关问题。
初中物理_液体的压强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液体的压强》教科版物理八年级下册第九章第二节【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知道液体对容器底和侧壁的压强,知道液体压强的存在;2.知道液体压强的特点,理解液体压强的公式;3.会使用微小压强计初步研究液体内部压强的特点。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实验探究,总结液体压强的规律,液体压强公式的推导,使学生经历探究过程、学习科学方法,培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2.实验和理性思维相结合,定性与定量研究相结合,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实验中,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勇于探究的精神;通过各个教学环节,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并使学生体验探究的乐趣,培养学生乐于探究物理知识的精神。
【教学重点】探究液体压强与哪些因素有关;【教学难点】推导液体压强的计算公式。
【教学过程】板书设计力。
(8)效果分析:由“潜水员在深浅不同的水域,为什么要使用不同的潜水服?”引出课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教学过程有四个学生活动培养学生合作学习意识,团队协作精神,动手操作能力。
最后让同学们谈整节课的收获,学生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谈自己的收获,培养学生养成反思的习惯,培养学生从重知识向重能力、重过程、重方法、重情感等方面的转变。
(4)教材分析:本节内容为教科版八年级下册第九章第二节《液体压强》,是在学习了固体的压强知识之后的章节。
教材的编写采用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思路,培养学生研究问题和应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是本节的教学重点。
(7)评测练习:液体压强课堂练习1、一试管中装有水,让试管分别处于图1中所示的甲、乙、丙三种位置时,则试管底部受到的液体压强()A.甲位置最大B.乙位置最大C.丙位置最大D.三个位置一样大2、如图2所示,A、B、C三个容器中分别装有质量相等的液体,三个容器中液面相平,容器底部受到液体的压强分别为p A、p B、p C则()A.p A>p B>p C B.p A<p B<p C C.p A=p B=p C D.无法确定3、如图3所示的容器中,水深度为7h,A点距水面深度为h,B点离容器底部的高度为h,则水在A点和B点产生的压强p A、p B之比为( )A.1:1 B.1:7 C.1:6 D.6:74、如图4,容器中盛有一定量的水,容器底部A、B、C三点压强P A、P B、P C的大小关系是。
关于初中物理《压强》的评课分析
在 听 了李 老 师 《 强 》 课 后 , 者 进行 了 以下 分 析 。 压 一 笔
1 整 体 感 觉
老 师从 新 课 程 的理 念 出发 ,采取 了分 阶段 逐渐 深入 的教 学 模 式 . 浅 人 深 给 学 生创 设 了 一 个 开 放 的 课 堂 , 态 的 课 堂 , 由 动 充 分 让 学 生 开展 合 作 学 习和 自主 学 习 。 轻 松 , 等 的 氛 围 里让 学 在 平
f) 5 多媒 体 辅 助 与板 书相 得 益 彰 。多媒 体 展 示精 美 的 图 片 和
受 力分 析 . 频 展 示 平 台展 示 解 题 过 程 , 书规 范 、 观 , 者相 视 板 美 三
生小 试 牛 刀 . 步 品尝 了科学 探 究 活 动 中成 功 的喜 悦 , 通 过 教 初 又 师 的例 题讲 解 和 习题 落实 了知 识 与技 能 目标 。 引入 游 戏 , 从 比较
f) 入— — 以竞 赛 的 形 式 创 设 了男 女 生 比赛 切 萝 h的 情 1引
景 , 下 子 就抓 住 了学 生 的 眼球 , 发 了他 们 的兴 趣 。 因为 兴 趣 一 激 是 学 生最 好 的老 师 , 是学 生 进 行 探 究 活动 源 源 不 断 的 动力 。 也 在
究 的兴 趣 . 是 要 注 意实 验 的 方 便 和安 全 性 。 生对 刀 具 的 使用 但 学
进 入 新课 时 .怎 样把 一 个 切 萝 卜的秘 诀 转 化 成一 个 具 体 的物 理
问题 呢 ?李 老 师 体现 了课 堂 引 导者 的作 用 . 过 三 张 图 片 . l 通 弓 导 学 生 通过 图片 中 的共 同点 得 出 了压 力 的 概 念 。并 强 调 了压 力 在 什 么情 况 下 等 于 重力 .为 学 生提 出 问题 和 猜想 与 假 设 做 了知 识 与 技 能 的铺 垫 。 () 2 探究 部 分— — 发挥 了学 生 的 积极 性 和 主 动性 。 生 亲 身 学
《压强》的观课报告
压强的观课报告一、观课情况本次观看的是初中物理课程中的“压强”主题,授课老师为XXX。
整堂课时长为一节课,共计45分钟。
二、课程内容分析1.课程目标本次课程的主要目标是让学生了解压强的概念及其计算方法,并能够应用到生活中。
同时,课程还强调了实验的重要性,通过实验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压强这一物理概念。
2.教学方法本次课程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包括讲解、实验、讨论以及举例等。
其中,实验是本次课程的亮点,通过实验让学生更加直观地了解和理解压强这一物理概念。
3.教学内容(1)压强的概念课程一开始老师先向学生解释了压强的概念,即单位面积上的力的大小。
并通过生活中常见的例子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压强的概念。
(2)压强的计算方法随后,老师详细地讲解了压强的计算方法,并且给学生讲解了一些实际的应用场景,如计算气球和轮胎内的气压等。
(3)实验环节在本次课程的实验环节中,老师向学生演示了如何使用压力计测量不同面积的物体的压强,从而让学生深入了解压强这一概念。
4.教学效果本次课程通过多种教学方法的配合,从生活中的实际例子出发,深入浅出地让学生了解压强这一物理概念。
特别是在实验环节中,让学生可以动手操作,更好地理解了压强这一概念。
三、自我评价本次授课环节中,老师注重了实验的环节,让学生可以通过实验更加直观地理解压强概念。
同时也嘘寒问暖,注意到了学生的情感变化,对学生起到了积极的影响。
不足之处在于老师的一些讲解未能贴紧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有些难以理解课程内容。
希望老师在今后的教学中,能够更好地考虑到学生的生活经验,更好地与学生沟通。
初中物理评课稿模板一等奖
初中物理评课稿模板一等奖
一、课程概述
本次课程的主讲教师是XXX老师,课程主题是《XXX》。
整堂课设计紧凑,内容充实,教师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有效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探究。
二、教师表现
1. 教学态度:XXX老师态度认真,对课程充满热情,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到
教学中。
2. 教学内容:教学内容科学准确,符合课程标准,重点难点突出,能够很好地培养学生的物理思维和实验能力。
3. 教学手段:教师采用多种教学手段,如讲解、演示、小组讨论等,使课堂氛围生动活泼,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4. 教师能力:XXX老师具有扎实的专业基础和丰富的教学经验,能够熟练
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和技巧,有效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和学习。
三、学生表现
1. 参与度:全体学生都能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认真听讲,积极思考,表现出浓厚的学习兴趣。
2. 思维能力:学生能够根据教师的引导,自主思考和探究问题,思维活跃,表现出良好的物理思维能力。
3. 团队协作:小组讨论环节中,学生能够互相协作,共同解决问题,培养了团队协作精神。
四、课程评价
本堂课在教学设计、教师表现和学生表现等方面都表现出色,是一堂优秀的初中物理课。
教师能够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培养学生的物理思维和实验能力,同时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和价值观的培养。
课堂氛围生动活泼,师生互动良好,是一堂具有启发性和趣味性的物理课。
五、改进建议
1. 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适当增加一些实际应用的案例,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物理知识的应用价值。
2. 对于一些较难理解的概念和公式,教师可以采用更多的图解和实例来帮助学生理解。
初中物理观评课报告压强
初中物理观评课报告 - 压强背景本次初中物理观评课的主题为压强。
在初中学习物理的过程中,压强是一个重要的概念,对于理解气体、液体等物质的性质和应用有着重要的作用。
因此,深入了解压强的概念和应用,是初中物理学习的关键之一。
压强的概念压强,是指单位面积受到的力的大小。
通常用符号P表示,其计算公式为:$$ P = \\frac{F}{S} $$其中,F是施力的大小,S是受力的面积。
压强的单位是帕斯卡(Pa),一帕斯卡等于1牛/平方米。
压强的概念不仅在物理学中非常常见,还在工程、建筑、化学等领域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压强的实验为了更加深入地理解压强的概念,我们进行了实验。
实验器材:•塑料板•海绵•钢珠•台秤•尺子实验步骤:1.将塑料板平放在水平地面上,并将海绵放在塑料板上。
2.在海绵上撒上钢珠。
3.用不同大小的力去压缩海绵,用台秤来测量受到的力,用尺子来测量受力面积。
4.根据测量结果计算压强并进行记录。
实验结果:受力面积(cm2)施力大小(N)压强(Pa)2 2 1004 4 1006 6 100实验结论:通过实验我们发现,当受力面积相同时,不同大小的力施加在海绵上所导致的压强是相同的。
而当施力大小相同时,受力面积越大,压强就越小。
压强的应用压强的应用非常广泛,下面举几个例子来说明:液压系统液压系统是一种利用流体传递压力和动量的技术。
实现原理是利用压力稳定的液体来传递力,从而实现机械输出大力量的目的。
这是一种机械化程度很高的技术,广泛应用于建筑、机械、航空等各个领域。
汽车轮胎汽车轮胎与地面接触的面积是有限的,所以车辆的重量会产生一定的压强,这就是所谓的“轮胎压力”。
因此,轮胎压力的大小会直接影响到汽车的行驶性能和安全性。
正确调整轮胎压力可以有效地提高汽车的油耗、行驶舒适性和操控性能。
牛顿第三定律牛顿第三定律指出:任何两个物体相互作用,作用在其中一个物体上的力的大小与另一个物体受到的力的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压强的概念正是应用了牛顿第三定律的思想。
初中物理“教、学、评”一致性逆向教学设计路径——以“压强”为例
方法探微初中物理“教、学、评”一致性逆向教学设计路径———以“压强”为例文|陈小玲为响应《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物理课标”)“坚持核心素养导向,注重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课程理念,文章以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物理第九章第一节“压强”为依托,探讨在初中物理课程中遵循逆向教学设计路径,实施“教、学、评”一致性教学模式的策略方法,以期有效克服现今初中物理课程中教师教学、学生学习及课程评价独立分化的问题,使物理学科教书育人的功能得以最大彰显。
一、评价先行———依据课标,前研学情及内容,优设预期学习目标物理课标指出,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旨在促进学生物理核心素养的形成和发展,应从物理观念、科学思维、科学探究、科学态度与责任四个方面确立学生物理学习目标,体现物理学科独特的育人价值。
由此,初中物理教师在“教、学、评”一致性视域下,围绕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物理教材“压强”展开逆向教学设计时,就可以物理课标为教学设计及实践的直接依据,分析学生学情、深耕教学内容,催生精准导向学生物理学科核心素养形成及发展的预期学习目标与对应的评价标准。
物理课标在“课程内容”中,对义务教育物理课程内容作出明确的主题划分,主要包含“物质”“运动和相互作用”“能量”“实验探究”和“跨学科实践”五个主题。
“压强”一节内容共由“探究影响压力作用效果的因素”“怎样减小或增大压强”“动手动脑学物理”三个子目构成。
在“探究影响压力作用效果的因素”中,教师需引导学生围绕真实情境、真实问题,对影响压力作用效果的因素作出基于事实证据的猜想假设,使其通过探究性物理实验活动建立压强物理概念,推导压强公式;在“怎样减小或增大压强”中,教师应从学生原有认知和已有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通过探索与分析客观事物、实际现象的本质与压强公式,认识到增大与减小压强的有效做法是改变受力面积;在“动手动脑学物理”中,教师则引导学生迁移运用与类比推理本课所学知识,解决处理现实世界中真实存在的压强问题,锻炼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使其实现对物理的学以致用。
初中物理教研员评课稿(3篇)
第1篇一、引言课堂教学是教师教学能力的体现,也是学生获取知识、培养能力的重要途径。
为了进一步提高初中物理教师的教学水平,促进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我校开展了初中物理课堂教学研讨活动。
以下是本次教研员对一节物理课的评课稿。
二、课堂教学亮点1. 教学目标明确,重难点突出本节课教师紧紧围绕教学目标展开教学,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方面有机结合。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注重引导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注重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教学目标明确,重难点突出,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掌握物理知识。
2. 教学方法多样,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教师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如实验探究、小组合作、问题引导等,使学生在参与课堂活动的过程中,充分调动了学习的积极性。
例如,在讲解“压力”这一概念时,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探究,让学生亲自感受压力的作用,从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3. 教学过程流畅,环节紧凑教师将课堂分为导入、新课讲授、巩固练习、课堂小结四个环节,每个环节环环相扣,使教学过程流畅。
在导入环节,教师通过设置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新课讲授环节,教师注重引导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巩固练习环节,教师设计了丰富多样的练习题,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在课堂小结环节,教师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总结,帮助学生梳理知识脉络。
4. 课堂评价及时,关注学生个体差异教师注重课堂评价,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通过提问、观察、个别辅导等方式,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给予评价和指导。
对于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教师给予更多的关注和帮助,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在课堂上有所收获。
三、课堂教学不足及改进建议1. 教学内容深度不够虽然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注重引导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但在教学内容深度上还有待提高。
建议教师在备课过程中,深入研究教材,挖掘教材中的深度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探究。
2. 课堂时间分配不均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对部分环节的时间分配不够合理。
初中物理课评课记录篇一
初中物理课评课记录篇一课程信息- 科目:物理- 年级:初中- 课时:1小时- 课题:力和压强评课记录课程目标本课程旨在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力和压强的概念,并能运用相关知识解决简单问题。
课程准备- 教师准备了包括力的定义、测量方法和单位,压强的定义和计算方法等内容的PPT课件。
- 教师准备了实验装置和材料,以帮助学生实践操作并加深理解。
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通过一个小视频引发学生对力和压强的兴趣,并与学生一起讨论日常生活中与力和压强相关的现象和问题。
2. 知识讲解:教师通过PPT课件系统地讲解力的定义、测量和计量方法,并引导学生进行互动讨论、提问和总结。
3. 实验探究:教师带领学生进行力和压强的实验,引导学生观察、记录实验现象,并引导学生分析实验结果。
4. 拓展讨论:教师引导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力和压强问题,并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展示。
5. 总结归纳:教师对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进行总结归纳,并提醒学生主要知识要点和注意事项。
教学效果学生在本节课中积极参与互动,对力和压强的概念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通过实验探究,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力和压强问题,并能在小组讨论中展示自己的思考和观点。
课堂气氛活跃,教学效果良好。
总结评价该节物理课教学内容有条理,教学准备充分,教学过程生动有趣,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思考能力。
同时,通过实验和讨论,学生的合作意识也得到了提高。
希望在以后的教学中能更加注重学生的主体性,鼓励学生主动探究和思考。
反思改进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增加互动环节的设置,让学生更多地思考和表达。
同时,还可以引入更多的实例和案例,加深学生对力和压强概念的理解。
物理评课稿范文(共11篇)
物理评课稿范文(共11篇)经典优秀物理评课稿《电源和电流》在高二物理组研讨周的第二周,我们共同听了解XXX、XXX、XXX等老师的《电源和电流》一课。
XXX老师评价这节课程内容多,课时无法完成。
她建议教师重视初高中衔接,应该站在更高的高度上。
同时,她认为明确电源作用,用水位差类比,形象易理解,力争把电源理解透彻。
初中物理评课稿大全《压强》这节课中,老师采取了分阶段逐渐深入的教学模式,由浅入深给学生创设了一个开放的课堂,动态的课堂,充分让学生开展合作研究和自主研究。
在轻松,平等的氛围里让学生小试牛刀,初步品尝了科学探究活动中成功的喜悦。
从引入游戏,比较大象和芭蕾舞演员的压力作用的效果,到增大压强和减小压强的应用,还有课后留下的关于路面损坏情况的调查报告,无一不体现了教师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理念。
老师还充分融入到学生中,成为他们的合作伙伴。
在这几个过程中,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运用科学方法能力有了极大的提高。
同时,老师注重规范化和多媒体辅助,使板书、多媒体和视频相得益彰。
但是在引入部分,老师需要注意实验的方便和安全性,因为学生对刀具的使用并不熟练。
教材内容和学生认知规律,采用多媒体课件、实验器材、模型等多种教具,以形象直观的方式让学生理解光的反射现象和定律。
2)、设备方面,需要投影仪、实验台、镜子等。
3、教学方法1)、启发式教学法:通过提问、引导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思维,让学生主动参与探究,建立起知识框架。
2)、实验探究法:通过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光的反射现象,从而深刻理解光的反射定律。
3)、讲授法:通过讲解理论知识,让学生对光的反射有更深入的认识。
4、教学流程1)、导入:通过引入实际生活中的光的反射现象,激起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2)、探究:通过实验探究光的反射现象和定律,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和总结规律。
3)、讲解:通过讲解光的反射定律,帮助学生理解和巩固知识。
4)、巩固:通过练、讨论等方式巩固学生对光的反射定律的理解和应用。
《压强》评课稿通用(12篇)
《压强》评课稿通用(12篇)作为一名教职工,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评课稿,评课是对照课堂教学目标,对教师和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活动以及由此所引起的变化进行价值的判断。
如何把评课稿做到重点突出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压强》评课稿,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压强》评课稿1气体的压强实际是分成三部分:大气压强、流体压强、一定质量的气体的压强。
这部分内容较抽象,学生难以理解。
任老师执教本节课从呼吸气感知空气的存在,到一系列有趣的实验说明大气压的存在,到分析实验中怎样显示大气压的存在,再回到实验现象的解释。
一步步,由现象到理论。
在此基础上,以实验为载体,以现象为模型,设计测定大气压的方法。
在此过程中学生不停地提出问题,不停地设计实验,观察实验现象,交流讨论,形成一套完整的学习程序。
一改以往的教学学生缺少一种自己探究的经历和过程,缺乏思维的深刻性的弊端,达到培养学生探究、创新意识的要求。
探究型教学模式为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创设情景,引导学生自己设计有可能的实验方案,并按自己设计的方案进行操作,去验证自己方案的可行性。
这样一来,学生潜在的那种探究热情立即被激发出来,教师所能想到的那些方法,学生也能想到,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
教师再引导学生对比总结各种方法,有事半功倍的效果,更重要的是学生在实验探究中培养学习物理的思维素养,也能在自己大胆的设计中尝到了甜头,奠定了探究学习的基础。
商榷:学生自备的实验器材稍少:注射器应该很容易收集或买到,若四名学生一组估测大气压的值,教学效果可能更好。
借鉴:注重实验教学,创新改进实验,想方设法弥补学校仪器不足对教学的'影响。
如本节课估测大气压的实验任老师做的很好。
探究型教学模式更适合初中的物理教学,让孩子经历探究的过程,发现知识。
我所缺乏的是耐心不够,总是担心时间不够或是担心孩子得不出什么结论,这一点任老师这堂课给了我很好的示范!《压强》评课稿2赵老师这节课整体设计思路比较清晰,教学环节自然,整个教学过程,学生积极参与,以问题推进,层层深入,体现了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原则。
初中物理_液体的压强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液体的压强》教学设计新课教学探究液体内部压强的特点通过这两个实验学生很容易猜想到液体的压强可能与深度和密度有关。
猜想2:液体压强的大小可能与液体密度有关;…让学生掌握科学的猜想探究液体内部压强的特点(设计实验)根据现有的实验器材和有限的课堂时间,我确定液体深度、密度和方向三个因素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实验探究。
(1)实验器材:水槽、U形管压强计、水、盐水、刻度尺等。
(2)教师出示U形管压强计,简单解释其结构、原理及使用方法。
探究一:探究在水下同一深度处各个方向液体压强的特点探究二:探究在水下不同深度液体压强的特点实验步骤:把金属盒放入水中不同深度时,分别记录U形管中液面的高度差。
探究三:探究液体内部压强大小与液体密度的关系学生设计实验,师生共同讨论最佳的实验方案学生进行实验发挥学生的创造潜能及实验创新能力新课教学探究液体内部压强的特点(设计表格)实验步骤:分别把金属盒放入相同深度的水和盐水中,分别记录U形管中液面的高度差。
教师巡视观察,并重点点拨实验中动手能力差的学生教师要多引导。
提示应该从哪些方面来设计。
探究液体内部压强的特点(分析得出结论)(5)分析数据得出结论,液体压强的特点1、同一液体内部的压强随深度的增加而增大;2、同一液体在同一深度,液体向各个方向的压强相等;3、不同液体同一深度密度越大压强越大。
观察记录数据培养学生分析数据,归纳总结的能力理论推导液体压强的计算公式液体压强的计算公式教师演示实物模拟液柱对底面的压强实验利用压强定义公式结合质量、密度、重力公式推导液体压强公式。
p ghρ=学生从具体实物到抽象的理想化模型,从感性认识提升到理性认识物理模型学生比较生疏,教师通过演示实验模拟液柱对底面的压强来建立模型液柱,通过求解液柱对底面的压强来推出液体内部压强的一般公式,《液体的压强》学生学习情况分析从学生的心理上说,初中阶段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相对较强,抽象思维能力相对较弱,注意力不能持久集中,每个学生的智力发展、认知水平、兴趣爱好各不相同,但是学生对物理的学习兴趣很浓厚,特别是对物理实验是“情有独钟”,并且思维活跃,求知欲强;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上说,学生有一定的生活积累,已经比较好的掌握了固体的压强,而固体、液体的压强具有共性,又有其自身的特性,他们对液体压强会有一定的认识,但只停留在感性认识的阶段;本节的探究实验操作方便、规律性强、结论容易获取,适宜学生探究;但学生对实验方法和实验方案往往缺乏科学性和严密性,对科学探究的真正意义还不甚明了,要加强引导。
初中物理公开课教案《大气压强》教学设计及课后反思
初中物理公开课教案(大气压强)教学设计及教学课件(设计理念)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目的在于为每一个学生提供公平的学习时机,援助每一个学生进行有效的学习。
在新课改的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职责就是要给知识注入生命,把学生领到美好的学科殿堂去游览。
把课堂还给学生,把讲台还给学生,创设一个能让每一个学生都可以充分展现自我、施展制造才能、实施探究的空间,让每一位学生都能走上讲台发表自己的见解。
为了尊重学生个体的差异,小组合作探究式学习成为物理新课改下一种很有效的教学手段。
我认为在物理的课堂教学应重视以下三个环节:1.创设情景。
激发探究欲望情景,它是“引线〞,旨在点燃学生的思维火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
依据学生的年龄特点,认知水平,结合教材,可采取丰富多彩的形式,如实验、史料、故事等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引发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参与意识,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
例如本节课中就利用实验的趣味创设情景来作“引线〞,教学效果较好。
2.渗透方法。
注重科学探究物理教学的目的不仅仅是教学生学习物理知识,更重要的是教学生通过学习物理知识学会学习、学会探究,养成正确的价值观。
在初中阶段,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较为薄弱,这需要我们作老师适时的引导。
例如在讲到“大气压强的测定〞这一环节时,小组商量交流为实验设计开启了思维,教师在学生的交流的根底上稍加引导分析:什么时候弹簧测力计的拉力能和大气压力相等,要获得大气压强的大小我们还需要了解哪些量等等,这样适当的点拨不仅为学生的设计带来思路,也为他们的思考问题提供了方法。
3.注重应用。
这一环节是教师引导学生将所学的知识进行升华的一个重要环节,在这个环节中通过新旧知识的整合,知识与方法的整合,理论与实践的整合让学生感受们到知识的价值和微妙,对激发其学习兴趣有着积极的作用。
例如在本节课的知识整合中,教师引导学生梳理测量大气压强有哪些方法?原理分别是什么?两实验中都用到了哪种科学方法?等等这些问题旨在援助学生自己来总结两实验的异同点,加深对实验的理解,稳固本节课的知识难点。
初中物理压强说课稿
初中物理压强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将为大家说课的内容是初中物理中的“压强”这一部分。
压强是物理学中一个重要的概念,它涉及到力与面积的关系,是力学中的基础知识点。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和板书设计六个方面进行说课。
首先,我们来分析教材。
本节课的内容选自人教版初中物理教材八年级下册,是力学单元中的一个重要部分。
压强的概念和计算公式是学生们理解力的作用效果、学习后续液体压强和大气压强等知识的基础。
接下来,明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是让学生理解压强的概念,掌握压强的计算公式,并能应用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目标是培养学生通过实验探究物理规律的能力,以及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是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
在教学重难点方面,本节课的重点是对压强概念的理解和计算公式的应用。
难点是让学生理解压强与压力和受力面积之间的关系,以及如何正确应用压强公式。
为了突破这些重难点,我将采用以下教学方法:启发式教学法、实验探究法和合作学习法。
通过这些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积极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来。
下面,我将详细说明教学过程。
首先,通过问题导入,提出“为什么同样大小的力,作用在不同物体上,有的物体会变形,有的不会?”这样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接着,通过实验探究,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感受压力的作用效果,从而引出压强的概念。
然后,通过讲解和练习,帮助学生掌握压强的计算公式。
最后,通过例题讲解和课堂练习,巩固学生对压强概念和计算公式的理解。
在板书设计上,我将按照以下步骤进行:首先是板书课题“压强”,然后是压强的定义“物体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压力”,接着是压强的计算公式“P=F/S”,最后是例题和练习题。
通过以上六个方面的说课,我相信学生们能够很好地理解和掌握压强这一知识点。
谢谢大家!。
初中物理《压强》评课稿
初中物理《压强》评课稿初中物理《压强》评课稿所谓评课,顾名思义,即评价课堂教学。
是在听课活动结束之后的教学延伸。
对其执教教师的课堂教学的得失,成败进行评议的一种活动,是加强教学常规管理,开展教育科研活,深化课堂教学改革,促进学生发展,推进教师专业水平提高的重要手段。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初中物理《压强》评课稿,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初中物理《压强》评课稿篇1一、整体感觉。
老师从新课程的理念出发,采取了分阶段逐渐深入的教学模式,由浅入深给学生创设了一个开放的课堂,动态的课堂,充分让学生开展合作学习和自主学习。
在轻松,平等的氛围里让学生小试牛刀,初步品尝了科学探究活动中成功的喜悦,又通过教师的例题讲解和习题落实了知识与技能目标。
从引入游戏,比较大象和芭蕾舞演员的压力作用的效果,到增大压强和减小压强的应用,还有课后留下的关于路面损坏情况的调查报告,无一不体现了教师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理念。
在课堂教学中穿插了控制变量法和类比法。
李老师落落大方,亲切自然,板书规范。
二、教学过程中的亮点:(1)引入——以竞赛的形式创设了男女生比赛切萝卜的情景,一下子就抓住了学生的眼球,激发了他们的兴趣。
因为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也是学生进行探究活动源源不断的动力。
(2)探究部分——发挥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学生亲身体验,观察自始至终。
例如:利用身边随手可得的铅笔的笔头和笔帽做了效果不同的对比实验,贴近生活,给学生的体会深刻。
在设计实验时,老师充分融入到学生中,成为他们的合作伙伴。
在这几个过程中,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运用科学方法能力有了极大的提高。
(3)在知识的传播中注重方法。
(4)规范化。
(5)多媒体辅助与板书相得益彰。
多媒体展示精美的图片和受力分析,视频展示平台展示解题过程,板书规范、美观,三者相互配合默契。
三、但是教无定法,每一位老师对每节课都有自己的看法和做法。
(1)在课堂的引入部分,用游戏和竞赛的方式能引起学生探究的兴趣,但是要注意实验的方便和安全性。
初中物理教学课例《压强》教学设计及总结反思
如何在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经
验的基础上通过实验和观察来主动探究归纳,是教学中
必须解决的关键问题。所以在本课的设计中,重视创设
问题情境,启发学生发现并提出问题,然后自主设计实
验,通过归纳和总结得出压力的作用效果(即压强)以
及影响因素,从而知道改变作用效果的方法,并且能用
它来解释生活中的现象。对影响因素,将以学生自主探
加深对压强的理解。
(一)知识和技能目标
1、知道压力的作用效果跟压力的大小和受力面积
的大小有关。
2、知道压强的概念、公式和单位,能运用压强公
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教学目标
(二)过程和方法 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和什么因素有关?通过引导
学生设计并做实验,观察实验现象以获得对压强的了
解。在体验实验的过程中学习应用控制变量法。
究为主。对于增大、减小作用效果的方法的教学,为了
给学生创设分析的客观情境,采联系生活实际,将课本
知识拓展开来。
涉及多个变量时,应该采用控制变量法)
引导学生自主再次体验手指压笔的两端。并让学生
上讲台来分享他的实验结果。学生亲自动手实验,并观
察验证自己的猜想,学生在这个实验探究过程中,通过
操作、设计,自觉主动地去挖掘知识,既培养了学生独
立操作能力,又培养了学生小组合作能力
(4)分析实验现象得出实验结论
课例研究综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通过参加探究性实验的活动,学生获得成功的
喜悦,提高学习的自信心。
2、在实验过程中,注重观察实验现象,培养学生
实事求是的学习态度,
在前面的学习中学生已经学习了力学的基础知识,
并学习了两个重要的力,即重力和摩擦力,这些知识都
初中物理教学课例《压强》课程思政核心素养教学设计及总结反思
1、学生在了解压力的知识的基础上进行对压力作
用效果的探究,利用控教师的指导。做好实验
学生学习能 对于压强概念的建立十分重要。
力分析
2、中下层学生对压强公式中各个字母的理解及单
位的使用会存在一定难度。
3、不能灵活运用数学知识,使学生对面积单位的
换算及公式中指数的运算存在障碍。
程标准理念,体现以探究式学习方式和合作学习方式,
强调实验的重要性。在教学过程中贯彻从生活走向物
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理念;采取分析现象,找出原因,
提出猜想,进行实验验证猜想的研究方法,从而理解压
强的概念和掌握控制变量法。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压强的概念;
2、理解压强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教学目标
3、能够用压强公式进行简单的计; 4、了解增大和减小压强的主要方法。
2、通过例题 2 的讲解,加强公式的运用和面积单 位的换算。
(四)怎样增大和减小压强 1、结合课本上的图片,提出问题:怎样增大和减 小压强? 2、总结增大和减小压强的方法 3、练习判断图片中哪些物品增大或减小压强,砖 头三种放法,哪种对地面的压强最大 四、小结并对重难点进行强调 针对重难点,设计练习进行巩固
从生活中的现象出发,通过学生自己的体验激发学
生的好奇心和探究兴趣,引发学生思考。教给学生科学
探究的思路,并进行示范分析,让学生从学习到模仿再
教学策略选 到创新,切实达到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目的。大量
择与设计 利用身边的物品来做实验,拉近了物理学与生活的距
离,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又让学
这节课能够较好把握好重点和难点,课堂气氛融 洽,通过探究影响压力作用效果因素的实验,培养学生 的观察能力和交流合作能力。但是,作为课例研究还有 许多需要改进的地方。课例研究是对研究人员理论与水 课例研究综 平的培训,旨在提高研究人员开发新课标的能力,作为 述 一名教师,必须要做好课例研究,从教学设计、上课观 课、课后说评课等环节入手,反复研修,不断创新改进, 才能做到教学行为质的转变,自身的专业教学水平才得 以提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中《压强》评课稿在听了张老师《压强》一课后,笔者进行了以下分析。
1 整体感觉老师从新课程的理念出发,采取了分阶段逐渐深入的教学模式,由浅入深给学生创设了一个开放的课堂,动态的课堂,充分让学生开展合作学习和自主学习。
在轻松,平等的氛围里让学生小试牛刀,初步品尝了科学探究活动中成功的喜悦,又通过教师的例题讲解和习题落实了知识与技能目标。
从引入游戏,比较大象和芭蕾舞演员的压力作用的效果,到增大压强和减小压强的应用,还有课后留下的关于路面损坏情况的调查报告,无一不体现了教师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理念。
在课堂教学中穿插了控制变量法和类比法。
李老师落落大方,亲切自然,板书规范。
本节课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2 教学过程中的亮点(1)引入——以多媒体展示图片的形式创设了阿姆斯特朗登月的情景,一下子就抓住了学生的眼球,激发了他们的兴趣。
因为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也是学生进行探究活动源源不断的动力。
(2)探究部分——发挥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学生亲身体验,观察自始至终。
例如:利用身边随手可得的铅笔的笔头和笔帽做了效果不同的对比实验,贴近生活,给学生的体会深刻。
再比如在制定计划和设计实验中,虽然课本对这个内容进行了介绍,但李老师并没有拘泥于课本,纸上谈兵,而是让学生充分经历这个阶段,从而引导学车猜想,压力的作用效果可能与压力的大小或者压力的受力面积有关。
在设计实验时,老师充分融入到学生中,成为他们的合作伙伴。
在学生遇到困难时及时的帮助和指导。
如:在进行实验时应该采用什么方法?怎样显示出压力作用的效果?在这几个过程中,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运用科学方法能力有了极大的提高。
课堂的气氛和谐,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中,学生收集信息,积极寻求着现象中的因果关系,并归纳总结,最后两个同学一组上台交流,培养了学生的团结合作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3)在知识的传播中注重方法。
如:在科学探究的过程中启发学生用控制变量法设计进行实验,在引入压强概念的时候又让学生类比速度的观念和表达式。
学生的科学素养在教师的方法中得到了逐步的提高.(4)规范化。
李老师在讲授例题和学生通过视频展示平台展示解题过程时,对书写、单位、科学记数等等方面,做了进一步的规范和训练,培养学生思维的逻辑性和严谨的科学态度。
(5)多媒体辅助与板书相得益彰。
多媒体展示精美的图片和受力分析,视频展示平台展示解题过程,板书规范、美观,三者相互配合默契。
课件只能展示教师预设的教学资源,而课堂是动态的,利用合理规范的板书对教学内容进行调整和补充,课堂因此真实而生动。
3 改进意见但是教无定法,每一位老师对每节课都有自己的看法和做法。
我谈谈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我觉得几个值得商榷的地方和我的改进建议。
(1)在课堂的引入部分,用游戏和竞赛的方式能引起学生探究的兴趣,但是要注意实验的方便和安全性。
学生对刀具的使用并不熟练。
在日常的生活中,关于压强的例子随处可见,我建议可以用细线和细绳来比较切割肥皂的难易程度来比较压力作用的效果。
(3)在探究流程中,李老师是先要同学思考什么影响压力作用的效果呢?在让学生体验铅笔实验,我认为这不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是否改为先让学生体验实验,在体验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进行猜想。
(4)在学生提出猜想时,老师不应该对猜想带有过多的指向性痕迹,否则探究性实验就可能变成验证性实验。
我在上这节课时,就有的同学提出压力作用的效果可能与接触面的材料有关等可能。
在充分展示了学生的多种猜想之后,老师在从主要因素、次要因素,因素有关部门因素和无关因素等方面逐步筛选,确定探究的课题。
不能因为教师的种种原因而使学生的思维受到限制。
(5)在进行实验的过程中,老师和学生可以充分交流和合作,使一些现象更加的直观和明显。
如学生实验中海绵的形变效果不明显,可以选择质地松软的体积更大的海绵块,并且在海绵的侧面画上一些黑白相间小格,通过格子形状变化的情况来显示出压力作用效果的不同。
以上就是我对本节课一些不成熟的看法,请各位老师批评指正!一、教师素质好,教学氛围和谐、积极。
教师的基本功扎实,讲授知识有深度、有广度、有技巧。
教师的形体语言亲切、自然,口头语言清晰、流畅、幽默。
营造了积极、和谐的教学氛围和平等、民主、自由的师生的关系,很好的实现了教师角色的转变(说通俗点简直不象是老师,而是学生的朋友和兄长)。
为教师指导下学生自由地对科学的实验和知识探究作了很好的教学铺垫。
课堂气氛活泼有序、教师调控能力和应变能力强、富有激情。
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接受知识。
二、教学设计的评价教学设计理念依据新一轮基础课程改革《物理课程标准》中:让生活走向物理,让物理走向社会的基本理念,面向全体学生。
这节课彻底改变了学生被动接受的传统的教学模式,“在探究状态下学习”贯穿整个课堂教学。
整个课堂设计完整、结构紧凑、逻辑严密、前后呼应。
三、教学过程的评价1、首先从生活走向物理,导入新课。
(巧妙激趣)教师创设了一个真实的生活情景:让学生模拟到商店为家里新买的电器买电线的真实情景导入新课,并展开热烈讨论。
让学生明白这么简单的生活小事中也包含着许多我们不知道的物理知识,激发学生学习欲望。
一开始就让学生处在浓厚的学习兴趣中。
2、注重探究,教学方法多样。
(大胆尝试,探究环环相扣,不断推出学生活动高潮)本节课在教学设计和实际授课中营造了浓厚的探究氛围,让学生始终处于积极的思考和探究活动中。
比如:有学生的独立思考、有分组交流合作学习,取长补短;有个小组间的评比等。
设计的分组实验让学生主动参与实验的设计和实施的全过程,到最后学生自主地总结出每一部分的实验结论和由学生自己对实验结论的综合总结。
“提出问题——猜测与假设——设计实验——分析论证——加以评估”探究环环相扣,都让学生自己去合作完成,将学生活动不断推向新的高潮,让所有的学生都明白了“探究的科学过程”和“探究的科学方法”,教给学生的不止是物理知识,更重要的是教会了科学探究的方法,这是这堂课学生最大的收获,真正培养了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创新意识。
3、教师大胆创新,从生活中获取教学资源。
(展示教学能力)比如,教师用来让学生比较铁丝和铜丝,让学生亲自观察、触摸,找到不同的地方;教师自行构思设计的温度对电阻影响实验:取用生活中的废弃的日光灯灯丝作为实验材料,做的温度对电阻的影响。
效果非常明显!体现了教师的创新意识,也给了学生探究科学的启迪:让他们知道科学探究并不是神秘和不可及的,他们也可以做的4、作业的设计精巧,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要求。
(突破学科本位,延伸课堂教学)设计了这样的作业:给家里新买的空调配置电线。
超越了学科的本位理念,将课堂向生活延伸,将科学知识与社会、生活相联系,在生活中找到所学知识的应用,使学生懂得生活处处有科学,处处有探索的道理。
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具备从说明书、广告、图书馆、因特网等获取和处理知识信息的能力。
从而拓展学生思维和运用知识的空间,也就是让物理走向社会。
5、体现“教育自由”的人才培养观,注重情感目标的培养。
(体现新育人理念)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让出教学表演的“舞台”,成为学生活动的“导演”,敢于让学生探索、体验,给了学生以最大的自由运用和探索规律的开阔的地带。
体现学生主体和教育自由的人才培养新观念。
在教学中,通过教师有序的导、学生积极的参与、体验、合作、讨论与交流,培养学生具有主动、负责、开拓、创新的个性特征和科学的思维方式。
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完美结合。
培养学生终身的探索兴趣和科学的学习态度,树立将科学转化为技术服务于人类的意识。
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始终面对全体学生,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收获,都得到成功的体验,充分体现了全面育人的新课标精神。
6、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很好的实现了情感价值目标,并实施了德育教育,注重了德育教育的实效性。
比如:提醒学生注意用电的安全、废物利用变废为宝、评选“电学之星”----向学生赠送关于“神舟5号”和“航天人事迹”的杂志等等。
激励学生树立远大志向,报效祖国!四、教学建议。
教师不但是知识的传播者,而且更应该成为教育科学的探究者和研究者。
蓝维才老师在课堂设计和教学过程中,不只是学生知识的传播者,更是教学方法、育人理念的探究者和研究者。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牛顿第一定律》,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法,学法,教学程序板书设计等方面进行阐述一、教材分析(1)、教材的地位及作用这一章的知识属于动力学的知识,是研究力与运动之间的关系,只在懂得了动力学的知识才能据物体所受的力确定物体的位置,速度变化的规律,才能够创造条件来控制物体的运动。
牛顿三大运动定律作为动力学的核心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牛顿第一运动定律作为牛顿物理学的基石,首先对人类认识运动和力的关系作了历史的回顾,着重介绍了伽利略研究运动和力的关系的思想方法及卓越贡献,而后讲述了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和物体惯性的概念。
为后续的牛顿运动定律的学习打下好的基础。
针对教材,提出本节教材的(2)、教学三维目标①知识与技能1、借助伽利略的理想实验理解力和运动的关系,知道其主要推理过程及结论。
2、理解牛顿第一定律,并理解其意义3、理解惯性的概念,知道质量是惯性大小的量度。
②过程与方法1、培养学生在实验的基础上通过推理得到结论的方法2、通过伽利略的理想实验,使学生受到科学方法论的教育3、通过对惯性现象的解释,培养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物理学史的简介,对学生进得严密的科学态度教育,了解人类认识事物本质的曲折2、通过对伽利略对力和运动关系的研究,培养学生敢于坚持真理,不迷信权威的精神和科学探究精神。
(3)、教学重点及依据教学重点:牛顿第一定律及惯性。
只所以认为它是它是本节教学内容的重点理由是在于本节课是一节物理规律教学课,通过这节课的科学探究及实验论证的目的就是为了认识力和运动的关系,揭示其认识事物的规律及牛顿第一定律及惯性。
(4)、教学难点及依据教学难点:力和运动的关系。
学生在从生活经验中得到了一种被现象掩盖了本质的错误认识。
物体的运动是力的结果。
为了使学生摆脱些种观念,树立正确的认识,需要教师精心的设计,严密的推理,转变错误观点。
二、学情分析高一学生已具备一定的分析推理,逻辑思维能力。
但对于学习习惯方面,主动性不强,认知习惯,被动接受学习为主。
三、教学方法及依据针对学情及重点、难点,采用问题教学法、实验法、谈话法、讲解法、推理法相结合。
开设一堂科学探究课,在突破难点,形成重点的同时,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能力。
四、学法及依据猜想与假设,设计与论证、归纳分析法,讨论法为依据,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增强学习的积极性。
五、教学程序1、导入新课:问题引入:1.物体原来是静止,现在要让它运动,我们应该怎么办?2.停止用力,物体会如何呢?误导学生:物体受力就会运动,物体不受力就停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