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抑制对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影响
中国资本项目开放与对外直接投资
贸易投资 6 7
中国资本项 目开放与对外直接投 资
黄益平
摘要 : 文章 主要对我 国的 资本 项 目开放 和对外 直接投 资两个方面 进行 了研 究 。根 据实证 研 究结果 ,资本项 目开 放在 中国过去 3 年是一个持续进行 的过程 ,而 后重点分析了资本 0 项 目应该开放 的原 因并 讨论了利 率 、汇率与 资本项 目之间开放 的先后次序 问题 ,认为 内 部金 融改革 与外部 资本开放 应相互 推进 ,并且现在 就 可以推进 资本项 目的开放 。最后 , 关于对 外直接投 资 ,探 讨了 中国模 式 、 日本模 式和美国模式 的特点 ,并认 为中国下一步 有可能迎 来中小企业对外直接投 资新 的浪潮 。 关键词 : 资本项 目; 开放 ; 外 ; 对 直接投 资
了相当长 的路 程。资本 项 目开放 其实是一个 现在 进
的条件 ? 利率、汇率与资本项 目之 间是否存在开放 的 先后次序问题?以及派生出来如何推进人民币跨境使
用或者 国际化 的问题。大致有 三派代表 观点 : 是 一
以央行 调查统计司司长 盛松成为代表 ,主张抓住 当
行时,并非始于现 在。 资本项 目开放从根本上 来说是居 民和 非居民可 以自由跨境 从事金 融活动。根据麦 金农教授 的金融 抑制理论, 一般来说 , 融抑制和金融管制是不好的, 金 会 降低经济效率 和投资效率 。之后斯 蒂格利茨教授
二、资本项目开放的原因
为什 么现 在提 出这个 问题?我们在 l 6年底 实 9 9 现经常项 目可兑换至今已l 年了。 6 从国际经验上来说 ,
一
达国家的议程或者框架差不太多。—方面是 因为很多 发展 中国家还 不熟 悉国际经济金融 体系 改革 ,另外
金融抑制背景下中国经济下滑现状分析
金融抑制背景下中国经济下滑现状分析引言:2013年中国一季度gdp增长下滑,有学者分析中国式金融抑制是导致中国经济增长缓慢的根本原因之一。
本文分析了,就中国经济市场现状而言,是无法通过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扩张带动经济增长的,且投资与消费也处于瓶颈期。
但是对于股市的乐观预期可以减缓经济下滑的趋势。
不仅如此,在金融渐渐自由化的过程中,不会形成流动性陷阱,由此降低了金融自由化的风险。
因此,本文得出结论中国消除金融抑制是必要的。
可通过扩大非正规金融信贷规模来进行金融自由化。
国家统计局于15日发布初步核算数据,2013年一季度gdp为118855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7.7%,增速比上季度回落0.2个百分点,比2012全年回落0.1个百分点,低于经济学家的普遍预测。
由此包括世界银行的很多研究机构下调了对中国经济全年的预测,全年的gdp预测增长数据甚至低于8%。
此外,最新公布其他经济数据没有缓解中国经济预期被下调的结果。
五月份汇丰银行公布采购经理人指数为49.2,低于四月份的50.4,甚至回落到近8个月以来的最低点。
生产者物价指数连续15个月负增长加重了中国经济的增长悲观预期。
《华尔街见闻》评论这是“中国经济的黑色5月”。
有学者指出指出,中国式金融抑制是导致中国经济下滑的根本原因之一。
从2010年3月至今,我国的实行货币紧缩政策,在这期间的阶段性放松只发生在2012上半年。
从去年下半年的高存款准备金率和高利息,导致中国经济持续恶化。
也由此说明,中国经济仍旧持续受到金融抑制的冲击。
美国斯坦福大学经济学教授麦金农和爱德华·s·肖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于1973年提出了著名的”金融抑制”论断,认为发展中国家的经济落后由于金融抑制的市场现状。
发展中国家金融系统的发展受到抑制是由于政府通过对金融活动和金融体系的过多的干预,而滞后的金融体系又制约了经济的发展,从而造成了金融抑制和经济落后的恶性循环。
金融抑制融资约束与企业创新投资
金融抑制融资约束与企业创新投资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加深以及国内外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企业的创新能力被认为是维持竞争优势的重要手段之一。
在现实中,很多企业在进行创新投资时面临着资金不足的问题,这就引发了金融抑制融资约束与企业创新投资的研究。
本文将围绕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以期为读者提供一些对当前问题的洞见和思考。
我们来解释一下金融抑制和融资约束的概念。
金融抑制是指一国政府通过各种手段对金融部门进行干预和控制,从而限制金融机构的自主性和市场化程度。
融资约束则是指企业由于各种原因难以获得足够的融资,导致投资受限的情况。
金融抑制对融资约束的形成和发展有着直接的影响,因为金融体制的抑制往往会导致金融市场的不完善和金融资源配置的失衡,进而影响到企业的融资能力和创新投资。
在金融抑制的环境下,融资约束往往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融资渠道的不畅通,企业难以通过正规渠道融得足够的资金;二是融资成本的提高,由于金融机构在抑制环境下往往面临着较高的融资成本,这使得企业融资的成本大大提高;三是融资规模的限制,由于金融抑制的政策导致金融机构对企业的融资规模进行了限制,使得企业很难获得大额融资支持;四是融资期限的不匹配,金融抑制往往导致企业难以获得长期的融资支持,而短期融资无法满足企业长期投资的需求。
这些融资约束的问题严重制约了企业的创新投资。
由于融资困难和成本的提高,企业的投资意愿受到了严重的打压。
很多企业由于资金不足,只能放慢甚至放弃原本计划中的创新投资项目。
由于融资规模的限制和期限的不匹配,企业在进行大额长期的创新投资时往往会受到制约,导致投资规模和周期无法与创新需求相匹配。
由于融资困难,企业往往只能选择较为保守的融资方式,而这种方式往往无法为企业提供足够的资金支持用于创新投资。
那么,针对金融抑制融资约束与企业创新投资的问题,我们应该怎么办呢?政府应该积极进行金融体制改革,打破金融抑制的限制,提高金融机构的市场化程度,完善金融市场的运行机制,从根本上解决金融抑制对融资约束的影响。
国有企业主导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成因分析
国有企业主导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成因分析[内容摘要]本文从金融发展视角讨论国有企业主导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成因。
在动态面板模型GMM检验后,运用Geweke因果分解检验考察了中国金融发展与对外直接投资间的关系。
结果显示,金融抑制在一定程度上约束了企业对外直接投资,金融抑制下的信贷配给制是国有企业主导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重要因素。
不应仅仅依赖政策性金融、开发性金融或者行政行为等暂时对策,而应该通过促进金融自身发展来推动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平等、合理地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国有企业主导;对外直接投资;金融发展;信贷配给一、文献回顾市场失灵情况下必须以“看得见的手”弥补这一失灵。
政府对对外直接投资的影响力最早体现在Kojima与Denning的文献中。
在Heckscher-Ohlin资源禀赋理论基础上,Kojima(1977)提出政府应推动已经或即将处于比较劣势产业的对外直接投资,其后的Denning(1981)投资发展周期论则明确提出了制度、法律及市场机制对跨境资本流动的影响。
二、引入金融中介的企业跨境投资规范分析即f(PR)=f(A、φ、δ、mps)。
显然,对外直接投资决定于A、φ、δ、mps等系数,而这些系数则决定于金融发展水平。
其作用途径主要有4个:首先是提高存量资本配置效率,其次是提高新增资本配置效率,再次是通过提高储蓄资本转化率加快资本累积速度,最后则是帮助经济甄别出可能实现创新的企业家(Patrick,1966;Gree,1960)。
“此意义上的信贷供给要求经济体系适应企业家的目的和需要,此条件下的循环才有可能促进经济增长”。
三、中国金融发展与对外直接投资关系检验(一)动态面板模型GMM检验分析由于对外直接投资明显受前期投资经验与收益的影响,因而动态项存在较大内生性可能,同时其他解释变量也可能由于惯性出现内生性问题,计量结果可能出现严重上偏。
因而我们采用系统GMM检验,将滞后一期的被解释变量(LOFDI)引入检验。
金融危机对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影响
是 0 7 09 会 危机对我 国对外直接投 资带来的变化 , 响严 重 的 国 家 为 了刺 激 经济 的恢 复 , 通 的 消极 影 响 。表 1 我 国 在 20  ̄2 0 以
及应 该 如 何 应 对这 些 变化 。
过扩 张 财 政 产生 新 的 需求 , 比如基 础 设施 年前三季度 的存量流量数据 , 从数据 中我
( ) 格 传 导机 制 : 三 价 由于 价格 传 导 机 增长。因此 , 金融危机没有给我国的对外 资发 展 速 度 快 , 资 主 体 不 断优 化 ; 投 从地 制 , 受危 机 影 响 的 国家 收 入 和 进 口需 求 下 直接投资带来显著 的消极影响。( 1 表 ) 区分 布 看 , 也逐 渐 呈 现 多 元 化 趋 势 , 亚 降 , 之 危 机 导致 危 机 国 贸 易保 护 主 义 抬 在 加 我 国 的 对 外 直 接 投 资 在 金 融危 机 的 洲 和 非 洲 的 投 资 覆 盖 率 分 别 达 到 9 %和 头 , 成 其 他 国家 出 口 困难 , 时 企业 转 影 响 下 能 够 继 续 保 持 高速 增 长 的原 因 有 1 造 此
关键 词 : 融危 机 ; 外 直 接 投资 ; 响 金 对 影 中 图 分类 号 : 8 文 献 标 识 码 : F3 A
金融抑制概述
金融抑制(Financial Repression)金融抑制的概述美国经济学家格利和爱德华·肖(Edward S.Shaw)认为经济的发展是金融发展的前提和基础,而金融的发展是经济发展的动力和手段。
罗纳德·I·麦金农和肖在批判传统货币理论和凯恩斯主义的基础上,论证了金融发展与经济发展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辨证关系。
他们根据发展中国家的实际情况提出了金融抑制。
其理论核心是每个发展中国家的国内资本市场以及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是如何影响该市场运作的,把实际货币余额和物质资本的关系视作是互补的,即实际货币余额的增加将导致投资和总产出的增加。
低的或负的实际存贷款利率使实际货币余额很低,为了使政策对货币体系的实际规模有实质性的影响,私人部门对实际存贷款利率的反应必须是敏感的。
所谓金融抑制就是指政府通过对金融活动和金融体系的过多干预抑制了金融体系的发展,而金融体系的发展滞后又阻碍了经济的发展,从而造成了金融抑制和经济落后的恶性循环。
这些手段包括政府所采取的使金融价格发生扭曲的利率、汇率等在内的金融政策和金融工具。
在金融抑制下,因为存款的实际收益很低,所以储蓄很低,由于银行不能根据风险程度决定利率,低的实际贷款利率吸引那些低收益和低风险项目,对生产性项目或高风险项目来说,要么得不到贷款,要么借助于信贷配给,而银行只能选择安全项目,从而使风险降低,对于生产企业来说,很难得到银行信贷,只好求助于非正式或场外市场,这样非正式的信贷市场就会产生。
金融抑制的原因肖与麦金农认为,金融变量与金融制度对经济成长和经济发展来说,并不是中性的:它既能起到促进的作用,也能起到阻碍的作用。
关键取决于政府的政策和制度选择。
许多发展中国家都存在着错误地选择金融政策和金融制度的现象,其表现主要是政府当局对金融活动的强制干预,人为地压低利率和汇率,导致金融体系与实体经济皆呆滞不前的现象,这就是所谓的“金融抑制”。
在金融当局硬性规定存放款的利率上限时,利率就无法准确反映发展中国家的资金供求状况和资金短缺的程度。
国际金融市场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及应对
国际金融市场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及应对中国经济,在过去几十年的发展中取得了极大的成就,成为世界上最发达的经济体之一。
然而,在现代经济环境中,国际金融市场对中国经济的影响非常显著。
尽管国际金融市场可以提供投资机会和技术转移,但它也会带来不穏定因素和威胁到经济安全。
本文将从三个方面,即金融市场、外贸市场和旅游市场,探讨国际金融市场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并阐述应对策略。
一、金融市场金融市场的变化对中国经济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在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中,中国经济受到极大的冲击。
由于中国的经济高度依赖出口和投资,全球金融危机导致消费降低,出口下降,投资放缓,这使得中国经济增长率下降至2009年的7.7%。
在这之后,中国开始重新考虑其经济模式,并开始寻求经济多样化的方式来应对金融市场波动。
当前,中国的金融市场已经开始恢复,但是它仍然面临许多威胁和挑战,比如国际市场的不确定性、中国的人口问题、政治影响力等等。
中国已经开始采取措施消除这些威胁和挑战。
目标是重建一个更加平稳和可持续的经济。
二、外贸市场中国的外贸市场已经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
然而,外国市场的不稳定性对中国经济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在全球经济不景气的情况下,一些中国输出到海外的产品受到了巨大的压力。
这些产品可能不具有竞争力,而消费者也可能对价格、质量、团队化等问题表示关注,以至于可以选择其他来源的产品。
令人担忧的是,旅游业也遭受了重创,国际旅游市场受到了巨大的影响。
为了适应这种变化,中国正在努力从出口向国内消费和服务转变。
通过提高消费、调整经济增长等手段,中国的企业可以更好地适应目前的市场环境。
三、旅游市场旅游市场是国际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通往中国经济的重要途径。
旅游业可以支持当地人口的生计,并为经济体注入外汇。
但是,随着全球旅游市场不稳定,中国旅游业也受到了一定的压力。
例如,自中国东部的大规模地降雪以来,许多国际旅游景点的人流量大幅下降,导致整个旅游业受到了严重的冲击。
金融抑制
金融抑制金融抑制第一.金融抑制的概念所谓金融压抑,是指市场机制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的发展中国家所存在的金融管制过多、利率限制、信贷配额以及金融资产单调等现象。
也就是金融市场发展不够、金融商品较少、居民储蓄率高。
表现为利率管制、实行选择性的信贷政策、对金融机构进行严格管理以及人为高估本国汇率,压低本国币值等。
金融抑制论认为,发展中国家在加速工业化的目标下,企图人为以低成本来利用国内和国外金融资源,从而人为压低存贷款利率和高估本币汇率,由此造成金融市场调节资金供给和需求的能力丧失。
低利率一方面限制了金融体系动员国内储蓄的能力,造成资金供给不足;另一方面刺激了资金的过度需求。
于是金融市场供求失衡,这又迫使政府进一步加强干预,即通过信贷配给,抑制过度的资金需求,强制实现资金供求平衡,从而使有限的资金大多低效率地使用。
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低效率地使用资金,束缚了发展中国家的实际经济增长和国民收入的增加,这又反过来降低了发展中国家的国内储蓄。
从汇率角度分析,发展中国家对本币汇率的高估目的在于:刺激进口和抑制出口。
一方面减少了外汇供给,另一方面造成外汇的过度需求,并使金融市场丧失了对外汇供求的调节能力。
在这种情况下,政府被迫实行严格的外汇管制和外汇配给,其结果又导致外汇资源的低效率分配和使用。
第二、金融抑制的表现形式金融抑制是由美国经济学家麦金农等人,针对发展中国家实际提出的。
它解释发展中国家金融业因抑制而不能有效促进经济增长的现象,其所描述的金融抑制现象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名义利率限制。
发展中国家一般都对贷款和存款的名义利率进行控制,时而采取规定上限的形式,时而又采用规定某一百分比的形式。
这种低的或负的及不确定的实际存款利率,压制了社会对金融中介机构实际债权存量的需求。
同时,这些措施使间接融资表层化,限制了这一金融过程提供用于投资的储蓄的能力。
存在贷款低利率甚至负利率时,只能依靠信贷配额来消除对中介机构贷款的过高要求。
金融抑制与发展中国家对外直接投资探讨
金融抑制与发展中国家对外直接投资探讨作者:许梦琳来源:《科学与财富》2016年第22期摘要: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我国的对外直接投资也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逐年上升,然而在这一过程中,也逐渐暴露出许多问题,比如经济结构失衡以及经常账户顺差等,这都是由于发展中国家抑制性金融政策导致的。
与此同时,发展中国家的科技水平以及金融体系也与发达国家存在很大差异,因此,为了在金融抑制政策下生存发展,发展中国家企业就势必要进行对外直接投资,以此来获得先进的生产技术以及廉价的生产要素等,从而进一步促进本国的经济发展。
关键词:金融抑制;发展中国家;对外直接投资引言:现如今,发展中国家对外直接投资的兴起已成为全球经济发展中较为普遍的现象,并且在全球对外直接投资存量中所占份额也逐年上升,其中,亚洲发展中国家的对外直接投资成为构成发展中国家经济的主要部分。
而发展中国家由于自身技术水平较低,使得国内的金融体系不完善,让拥有净储蓄的企业很难在国内投资中获得较大收益,因此,为了获取其他发达国家先进的生产技术以及低成本的生产要素等,这些国内企业比较热衷于进行对外直接投资,由此可见,金融抑制政策在某一层面上促进了发展中国家对外直接投资的快速增长。
一、金融抑制的内涵1、金融抑制的概念金融抑制,作为经济学中的一个词汇,绝大多数人对它的理解通常是国家对本国经济的过分干预而导致的一系列金融抑制现象。
它不仅阻碍了本国金融体系的健康发展,同时还减缓了本国经济的发展速度。
一般情况下,金融抑制会使国家的经济发展速度大大降低,并且会产生金融抑制的循环。
它与经济发展相互影响又相互制约。
2、金融抑制的主要表现金融抑制的出现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政府过度干预经济市场而导致的,它一方面造成国内金融产业动力的严重不足,另一方面还会制约经济的稳定增长。
以我国为例,金融抑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对名义利率进行限制。
我国在发展过程中,通常会对贷款以及存款的名义利率进行限制,而这种限制可能是对名义利率的上限进行限制,也可能是通过一定的百分比数值来对利率进行限制。
金融抑制背景下中国的出口贸易外溢效应
金融抑制背景下中国的出口贸易外溢效应发展中国家由于技术相对落后,人才相对匮乏,在封闭经济条件下其自主创新能力有限,因此发展中国家通过开放政策吸收国际技术扩散是其促进国内技术进步及经济增长的重要途径。
本文借鉴Feder模型的思想,认为金融发展水平的提高,能够帮助出口部门在规模扩张中克服融资束缚,进而促进全要素生产率差别效应的实现,促进出口技术外溢。
由于中国存在金融抑制现象,在今后的发展过程中,积极推进金融体制改革,对于摄取出口贸易的动态经济利益尤为重要。
标签:出口贸易;技术外溢;金融抑制一、引言近三十年来中国经济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中国经济高态势增长的特征事实引发了学者们对其经济增长源泉的思考。
大多研究都强调体制改革在经济增长的主导作用,认为中国的经济发展主要是由制度改进驱动的(郑京海、胡鞍刚,2008)。
按照改革进程来看,学者们较为普遍的看法是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的经济增长可以分成三个阶段。
前两个阶段经济增长主要来源于农业和工业的改革和发展,后一个阶段即从上世纪90年代至今,这一时期中国确立了市场经济的改革目标,推行了渐进式的市场化改革,并且推进以外汇体制改革为核心的外贸体制改革,实行全方位开放的战略方针,“外向型”经济发展战略使得中国企业在拥有良好的内部条件的同时,更具有宽松的外部环境,中国经济迎来了一个快速稳定发展的时期。
中国“出口导向型”的发展战略使出口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日益突出。
如何进一步利用出口开放所带来的便利来发展中国经济,成为政府和学者都普遍关注的一个问题。
新贸易理论和新增长理论为我们思考如何在开放条件下发展经济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
新贸易理论是对古典贸易理论的继承和发展,它以不完全竞争和规模报酬作为分析条件,强调技术创新在国际分工形成中的作用,这与同样重视技术进步的新增长理论(内生增长理论)相契合。
新增长理论强调国际贸易渠道的技术溢出在发展中国家提高本国技术水平的积极作用,认为技术和知识在国际贸易之间的溢出取决于贸易的模式和大小,并将国际贸易与研发作为技术进步的发动机。
金融抑制对中国企业融资能力影响的实证研究
金融抑制对中国企业融资能力影响的实证研究金融抑制对中国企业融资能力影响的实证研究引言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金融体系的健康发展对整个经济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中国企业的融资环境在长期以来一直受到金融抑制的影响。
本文将通过实证研究,探讨金融抑制对中国企业融资能力的影响,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一、金融抑制的背景与特点1. 金融抑制的概念与原因金融抑制是指在金融体制中存在着政府管制、金融市场不完善以及政策利率过低等限制性因素,阻碍了企业融资的有效供给。
在中国,金融抑制主要源自历史上对银行业的直接控制和政府对资金调控的需求。
2. 金融抑制的表现形式金融抑制的主要表现形式包括:金融市场不完善、金融机构监管严格、资金调控制度限制以及政府对银行信贷政策的影响等。
这些因素使得企业面临融资渠道狭窄、利率高企等问题。
二、金融抑制对中国企业融资能力的影响1. 融资渠道狭窄限制了企业融资在金融抑制下,中国企业主要通过银行贷款和资本市场融资。
然而,由于金融市场的不完善以及政府对银行政策的控制,企业面临着融资渠道狭窄的问题,且贷款利率较高。
2. 高企融资成本影响了企业的生存与发展金融抑制下的高融资成本使得企业的融资成本上升,直接影响了企业的生存与发展。
高成本的贷款会增加企业资金压力,导致企业盈利能力下降,同时也不利于企业扩大投资和创新。
3. 金融抑制导致资金分配不均在金融抑制的环境下,政策性银行优先贷款于国有企业和政府项目,而私营企业和中小企业往往面临资金匮乏的问题。
这导致了资源的向心性分布,加剧了产业结构的扭曲。
三、实证研究方法与结果1. 实证研究方法本文采用了定量分析的方法,通过收集整理中央银行、国家统计局等官方数据,选取一组样本企业,运用统计分析软件进行数据处理,从而得出结论。
2. 实证结果实证结果显示,金融抑制对中国企业融资能力造成了显著的影响。
企业在金融抑制的环境下,融资渠道更为狭窄且成本更高,企业的融资能力明显受限。
金融抑制融资约束与企业创新投资
金融抑制融资约束与企业创新投资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金融市场日益成为企业融资的重要渠道。
金融抑制融资约束问题却严重影响了企业的创新投资。
金融抑制融资约束是指由于金融体系的种种结构和制约导致企业融资受到限制,进而影响到企业的创新活动。
而创新投资是企业发展的关键动力之一,因此金融抑制融资约束问题对企业的影响不能被忽视。
本文将就金融抑制融资约束与企业创新投资的关系展开讨论,并提出解决这一问题的建议。
1. 资金成本高企金融抑制融资约束导致企业在融资过程中面临的资金成本高企。
一方面,受到金融市场的管制和限制,企业往往难以获得低成本融资;由于金融体系中存在垄断和寡头现象,企业在融资活动中往往面临着高额利息和手续费的压力。
这使得企业在创新投资时需要投入更多的资金,从而降低了创新投资活动的积极性和效率。
2. 融资渠道狭窄金融抑制融资约束问题还导致企业融资渠道狭窄。
受到金融市场的局限和监管,企业只能通过传统的银行贷款、企业债券等传统方式进行融资,而无法充分利用股权融资、债券发行等新兴融资方式。
这使得企业在融资过程中缺乏选择权,难以获得适合自身发展的融资方式,进而限制了企业的创新投资活动。
3. 风险偏好受限金融抑制融资约束使得金融机构更加倾向于向传统行业和已有盈利模式的企业提供融资支持,而对于高风险、创新性强的企业则持谨慎态度。
这使得企业在创新投资活动中面临更大的风险,同时也限制了金融资源向创新领域的倾斜,使得创新型企业难以获得足够的融资支持。
4. 长期视角不足金融抑制融资约束问题还导致金融机构和投资者往往更加注重短期收益,而忽视了长期投资的价值。
这使得创新型企业难以获得长期的资金支持,导致企业往往难以持续进行创新投资,长期来看将影响企业的创新能力和竞争力。
二、应对金融抑制融资约束问题的建议1. 改革金融体系针对金融抑制融资约束问题,需要从根本上改革金融体系,进一步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
在金融监管方面,要逐步放开对金融市场的管制,打破垄断和寡头,提高金融市场的竞争程度,使得金融机构更加多样化、专业化,为企业提供更加灵活、多样化的融资服务。
金融抑制融资约束与企业创新投资
金融抑制融资约束与企业创新投资
近年来,金融抑制和融资约束问题已经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
金融抑制是指银行和
其他金融机构通过收紧信贷条件和提高贷款利率等手段,减少企业借款的数量和规模,从
而抑制经济增长和就业机会。
而融资约束是指企业向金融机构融资时面临的各种限制和困难,例如融资成本高、融资周期长、融资规模小等,这使得企业难以获得必要的资金支持,从而影响企业的创新投资和发展。
因此,要解决金融抑制和融资约束问题,需要在多个方面进行努力。
首先,政府应该
通过优化金融市场,促进金融市场的健康发展。
政府应该加强金融监管,防范金融风险,
推进金融市场的开放和改革,提高金融市场的透明度和效率。
其次,金融机构应该加强对
企业的信贷支持,降低融资成本和融资周期,提高贷款的可得性和灵活性。
这样可以增加
企业的融资渠道,提高企业的融资能力和信用等级。
最后,企业应该积极创新,加强内部
管理,提高经营能力和效率,优化企业的资本结构,降低债务率,从而降低融资压力,提
高企业的自身发展能力。
总之,金融抑制和融资约束问题对于企业的创新投资和发展造成了很大的影响。
政府、金融机构和企业应该共同努力,加强协作,建立健全的金融市场和信贷体系,为企业的创
新投资和发展提供更好的支持和保障。
金融危机对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影响
金融危机对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影响提要由美国“次贷危机”引起的全球性的金融危机,对世界经济造成了很大的影响。
金融危机导致国际资本流动减缓,以跨国公司和跨国并购为主要方式的对外直接投资也急剧萎缩。
本文探析金融危机对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带来的变化,以及应该如何应对这些变化。
关键词:金融危机;对外直接投资;影响中图分类号:F83 文献标识码:A一、引言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要“创新对外合作方式,支持企业在研发、生产、销售等方面开展国际化经营,加快培育我国的跨国公司和知名品牌”。
在这一方针的指导下,我国在大力引进外资的同时,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增强和企业国际竞争力的提高,开始实行“走出去战略”,开始到世界各国进行海外投资,从事办厂开店等业务。
从发展规模和投资主体看,海外投资发展速度快,投资主体不断优化;从地区分布看,也逐渐呈现多元化趋势,在亚洲和非洲的投资覆盖率分别达到91%和81%;从行业分布上看,已经分布在三大产业,商业服务业、采矿业、金融业和批发零售业占到70%以上。
但全球性金融危机的爆发导致资本流动减缓,跨国直接投资和并购活动也随之减少。
二、对外直接投资理论分析对外直接投资是资本、技术、劳动力、信息、管理等多种生产要素在国际市场上的重新配置和优化组合,金融危机将会通过各个渠道对直接投资产生间接影响,即金融危机通过其他变量影响对外直接投资。
一般原理:金融危机导致世界经济增速下降,从而影响收入的增长,这将导致全球的需求量受到抑制,从而各个国家之间的贸易量下降,资本流动减缓,直接投资减少。
(一)需求传导机制:金融危机会使国际市场对商品的需求量减弱,加上贸易保护主义会使各国出口困难,但是受危机影响严重的国家为了刺激经济的恢复,会通过扩张财政产生新的需求,比如基础设施建设、增加政府采购等,在建筑、交通运输、石油化工、排污处理等行业扩大需求,这将给其他国家投资者带来新的机会。
(二)汇率传导机制:一般而言,危机国初期货币会贬值,因为危机国为了刺激经济会降低利率水平,从而导致货币贬值。
金融发展对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影响
金融发展对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影响王大琦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以后便实行了对外开放的政策,在这一背景下,我国的经济在飞速发展的基础上不断完善自身的市场机制,现如今诸多企业也在不断探寻多元化的发展路径。
对外投资就是一个十分有利的发展策略,但是目前我国在对外直接投资这一问题上还是存在着许多的问题。
而根据相关学者和实践证明可以得出的结论是金融发展在我国对外直接投资上有利有弊,主要影响的原因除了各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以外,还有对外投资的一些内外部风险因素,这些都需要相关企业的高度重视。
本文从我国金融发展背景下对外直接投资的现状和特征分析、股票市场对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影响研究、银行体系对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影响研究这三个方面展开讨论,以及金融发展对我国对外投资的影响提出个人的见解。
<h>一、我国金融发展背景下对外直接投资的现状和特征分析我国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对外投资的体系,而且在近些年经济水平逐步得到提升了以后,中国的对外投资战略也成为了一个重要的战略性措施,但是从我国多数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现状上来分析的话大致可以分为六个特点。
第一是对外投资的发展速度。
总体上来说我国的对外投资发展正呈现出逐年上升的趋势,但是这一趋势不是特别的稳定,就比方说在年到年期间对外的投资效益是突然大幅度上升随后就大幅度降低的。
但是从年往后就呈现出一直上升的趋势了,更是在年的时候达到了最高的阶段,光是非金融类的投资就高达亿美元,金融类的则更高。
这种波动的出现是与我国政策有很大联系的,因为我国在对外投资这一市场机制的出现时间较短,很多金融机构在投资的能力与水平上都不高,也没有太多的成功经验借鉴,再加上投资合同的不确定因素影响,这就会使很多企业在对外直接投资计划上出现诸多的波动。
第二是对外投资的原因。
现如今我国国内的金融市场已经逐渐形成了良性的发展趋势,甚至是出现了金融膨胀的情况,这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企业的增加,而且这些企业在经济的收益上也是十分的可观,但是为什么还要走向国际市场去投资呢?相关的金融研究学者根据调查显示,因为新市场的开发和先进的技术和理念引入使得国内市场的竞争力越来越大,这是导致向外投资的主要因素之一。
金融抑制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及实证研究
金融抑制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及其实证研究苏吉永山东省工商局济南250014《我国金融抑制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及研析》,《行为科学导刊》杂志,2003.6.P4摘要:金融抑制是发展中国家普遍存在而需要重视的一个问题,金融抑制能否促进经济增长也成为金融理论界一直在探讨的一个热门话题。
本文对中国的金融抑制与经济发展的关系进行了深入的分析,结果表明,金融抑制在特定的历史阶段虽然会促进经济发展,但它是以低效率为代价,改革开放的历史表明,只有放松金融管制才会促进经济的持续、快速和健康发展。
关键词:金融抑制,金融约束,金融深化,协整检验一、发展中国家有关金融抑制理论的综述(一)世界上有关发展中国家金融抑制的理论工业化初期,发展中国家储蓄不足导致的资金瓶颈,往往成为妨碍经济增长最重要的因素之一。
为了打破资本积累不足造成的诺克斯所谓的“贫困的恶性循环”,多数发展中国家先后采用了金融抑制政策,以低利率、政策性贷款、财政投资等方式为工业部门融通资金。
麦金农和肖的金融深化理论认为,金融抑制一非歧视性金融资产价格扭曲(包括利率、汇率)降低了实体经济增长率和金融体系相对于非金融体系的规模。
麦金农-肖模型的主要内容是:一是储蓄函数与实际利率、工业实际增长率正相关;二是投资函数与实际贷款利率负相关,与经济增长率正相关;三是管制的固定名义利率使实际利率低于均衡利率水平;四是低效的可贷资金非价格定量分配。
Demetriades和Luintel(1997)从印度的经验证明了金融抑制对金融发展存在负面的持续影响。
帕克(Park, 1994)则认为,“金融抑制并不妨碍经济增长。
”Demetriades和Luintel(2001)从韩国的经验证实了这一结论。
(二)我国有关金融抑制现实状况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有着其它发展中国家共有的一些特点,为了给工业化筹集资金而对金融部门实施控制,也表现出金融抑制的特征。
如在改革开放前是深度金融抑制,不仅存在“弱金融、强财政”的格局,政府的财政收支在很大程度上替代了金融中介的作用,而且存贷款利率和金融市场准入也存在着硬性限制。
金融抑制的影响及对策
金融抑制的影响及对策金融抑制的影响及对策随着全球经济不断发展,金融抑制也逐渐成为了一个日益突出的问题。
金融抑制是指金融机构对于某些特定的人群,或是某些特定的领域,不提供正常的金融服务,导致这些人群或领域无法获得金融资源和支持。
这种行为不仅会对个人和企业造成财务损失,也会限制经济发展的潜力。
因此,了解金融抑制的影响及对策,是我们应对这个问题的首要任务。
金融抑制的影响1.阻碍经济发展金融市场是现代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某些群体或领域受到金融抑制,就会影响企业的资金调度和投资决策,阻碍经济的发展。
特别是在一些欠发达地区和贫困区域,金融服务的匮乏问题更加明显,这样就会导致失业率上升以及经济增长率下降。
2.影响金融普惠的实现金融普惠是指让金融服务覆盖到更多的人群和领域,以达到普惠金融的目标。
如果出现金融抑制,就会导致金融普惠的实现受到阻碍,使得金融公司和银行无法将金融资源以公平的方式分配给每个人,导致社会分化和不平等问题更为恶化。
3.促使非法活动的出现金融抑制还会导致资源靠拢和穷困群体的加剧,这就会让一些非法活动如逃税,走私活动愈演愈烈。
金融抑制的对策1. 有效监管加强对金融机构的监管是消除金融抑制的前提。
政府应该加大对金融行业的监管力度,完善相关金融法规和监管机制,通过监管有效地解决金融抑制问题。
2. 发展金融科技发展金融科技是缓解金融抑制问题的有效途径。
随着互联网和金融科技的发展,一些新型金融公司开始探索新的金融模式和服务方式,向更广泛的人群和领域提供金融服务,减少金融抑制的现象。
3. 加强金融教育缺乏金融知识也是导致金融抑制的原因之一。
因此,加强金融教育是消除金融抑制的另一重要途径,政府和金融机构应该组织开展各种金融教育活动,教育人民了解金融机构的基本原理和基础知识,增强人民对于金融服务的信任。
4. 加强国际合作金融抑制现象在全球范围内都存在,因此加强国际合作对于消除金融抑制问题也非常重要。
各国政府、金融机构和国际组织应紧密合作,共同推动全球金融市场的健康发展,加强金融监管,建立全球金融统一规则,消除国家之间的金融划分和藩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金融抑制对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影响
摘要:近年来中国的对外直接投资在快速增长的同时,也出现了对外投资结构失衡、投资区位失衡、投资主体的失衡、及投资领域失衡的思维失衡现象,研究表明,金融抑制是中国对外投资失衡的主要原因。
为了促进中国对外投资的均衡发展,应进一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稳定推进形成机制改革、审慎推进资本项目改革,从而不断放松金融抑制,提高金融发展水平,进而促进中国对外投资的均衡、稳定发展。
关键词:金融抑制;对外投资失衡;对外直接投资
一、引言
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的对外投资也发展迅猛,并在较短的时间内成长为越来越来重要的对外投资大国。
从对外直投资来看,中国的对外直接投资从2004年的527亿元增至2013年末的6091亿美元,增长了近11倍。
而根据商务部的数据,中国从2012年起就成为仅次于美国和日本的全球第三大对外直接投资国。
2013年,中国境内投资者共对全球156个国家和地区的5090家境外企业进行了直接投资,累计实现非金融类直接投资901.7亿美元,同比增长16.8%。
从对外间接投资来看,中国的对外间接投资从2004年的7020亿美元,增2013年40798亿美元,增长了近5倍。
而根据美国财政部的国际资本系统的数据,截止2012年6月,中国共持有各类美国证券1.59亿,居全球第二位,其中,长短期国债1.147万亿美元,居全球首位。
可见,中国已俨然成为一个对外直接投资大国,在全球金融市场占居越来越重要的地位。
虽然中国的对外直接投资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但也存在明显失衡的现象,如对外投资大都以低风险、低收益的债权投资为主,直接投资的规模及比重较低,对外直接投资大都流向了亚洲、拉丁美洲和非洲等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对外直接投资规模及比重较低,对外投资大都流向亚洲、拉丁美洲和非洲等发展中国家何地区;对外投资主体大都为官方或官方实际控股的企业且集中于少数领域。
对外直接投资额失衡这不仅使中国的对外直接投资收益较低,风险较大,而且也使中国承受来自国际社会的压力,甚至被无端指责为“新殖民主义”,是中国的对外直接投资蒙上了阴影,不利于中国对外投资的稳定发展。
本文对中国对外投资的失衡进行了深入分析,并从金融抑制的角度对此进行了分析,指出包括利率管制、汇率管制、资本账户管制等在内一系列金融抑制政策,扭曲了资金的成本,导致资金向政府偏好的企业(如果有企业)或产业部门,从而形成了企业或产业的垄断式发展,造成了对外投资的失衡。
二、中国对外投资的四维失衡
(一)中国的对外直接投资主要以低风险、低收益的债权投资为主,而收益较高的直接投资和股本证券规模较小,比重较低。
在中国的对外投资结构中,外汇投资占绝对优势,其次是债务证券投资,直接投资和股权投资规模和比重较低。
2004-2013年,中国的债权投资占比年均在70%以上,这大都以购买美国中期国债和机构债券的形式存在;FDI和股本证券投资占比年均分别为7%和1%。
近年来,中国的债权投资比重有所降低,但也达到了65%左右,而直接投资和股权投资年均占比则不足10%。
日本的对外直接投资一贯被视为比较保守,但2012年其债权投资比例为54%,远低于中国。
美国的对外直接投资的比重在50%以上,债券投资和外汇储备占比不足10%,这也是其对外投资收益比较高的原因之一。
理论和实践均表明,债券投资的收益率远低于FDI和股权投资,因此,中国对外投资结构失衡所产生的一个首要问题就是对外投资的收益率偏低。
王永忠的研究表明,在考虑外汇冲销成本之后,2002-2005年中国外汇储备的平均净收益率为3.59%,2006-2009年外汇储备的平均金收益率则为-1.64%。
何帆指出2004-2010年中国对外投资的收益率仅为3%左右,而美国和日本对外直接收益率均在10%以上。
当前中国的FDI负债占总负债的60%以上,这意味着中国在吸引外资的过程中付出了较高的成本,这进一步表明,中国在国际金融市场上
投资的收益较低,而融资的成本较高。
(二)对外投资区位失衡
中国的对外投资往往集中于少数国家和地区,对外投资流向高度集中。
从对外直接投资流量的地区构成来看,中国的对外直接投资主要集中于发展中国家和地区。
其中对亚洲、拉丁美洲、非洲等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对外直接投资比重约为80%,对美国等发达国家的对外直接投资规模较小,比重较低。
如2013年,我国对美国的对外直接投资为40.8亿元,仅占我国对外直接投资总额的4.5%,与中美两国紧密的经贸关系不相称。
从对外间接投资来看,一外汇储备为代表的间接投资大都以购买美国长期国债和机构债券的形式流向美国。
由于中国尚无外汇储备资产的币种和期限结构的公开数据,因此,我们只能根据相关数据进行推断但中国外汇储备集中投资于美国证券是一个不争事实。
王永忠及张斌等的研究均表明,中国实际持有的美元资产占外汇储备的比重可能在70%左右。
外汇投资目的地高度集中,使中国的对外直接投资风险加大,同时也使中国承受来自国际社会的各方压力,利用积累的外汇储备在国际市场进行正常的交易却被指责为影响国际金融市场和大宗商品市场的稳定,对非洲投资更是被无端指责为“新殖民主义”,使中国的对外投资蒙上。
(三)对外主要主体为官方或官方实际控股的企业(中央企业)。
中央企业虽然在数量上占比较小(仅占5%左右),但其对外直接柚子规模巨大,在中国对外直接投资中占据主导地位。
根据商务部的数据,中央企业和单位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占对外直接投资的比重在70%左右。
从对外间接投资来看,由于外汇储备站绝对优势,因此,对外间接投资大都是官方或由官方授权的机构进行的,这一现象也被称之为“官方债权国”。
总之,从对外投资主体来看,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主体是国家控股的中央企业,而对外间接投资则更是以官方或官方直接授权的机构为主,私人投资和机构投资者的对外投资规模小,比重较低,即中国的对外投资存在投资主体不平衡现象。
(四)对外投资领域失衡
中国的对外投资往往集中于少数领域,投资领域过于集中。
从对外直接投资来看,中国的对外直接投资大都流向能源和制造业等领域。
王碧珺的研究表明,2003-2011 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中采矿业占比52% ,制造业占比23% ,二者占比合计达75% 。
商务部发布的《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统计公报》也显示,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存量排序前10 的非金融企业中,有7 个属于能源行业。
从对外间接投资来看,中国是全球第二大美国证券的持有国,在美元资产中,最受中国投资者青睐的资产为长期国债和长期机构债券,特别是长期国债。
由表1的统计数据可以看出,在2008 年全球金融危机之前,长期国债占比不断下降,从2004 年6 月底的55.5% 下降至2008 年6 月底的43.3% ,与此同时,股权投资和机构债券投资明显上升,二者占比从2004 年6 月底0.74%和33.7% 上升至2008 年6 月底的8.26% 和43.7% ,这说明中国投资者加快了投资多元化的步伐。
然而,2008 年9 月以来,受到房利美和房地美运营危机及雷曼兄弟破产等影响,中国投资者显著减持了长期机构度减持了股权投资,而明显增持了长期国债。
长期国债占比从2008 年 6 月底的43.3% 上升至2011 年 6 月底的74.4% ,与此同时,长期机构债券则从43.7% 骤降至12.7% 。
截止2012 年6 月底,中国持有的美国长期国债占美元资产的71.5% ,长期机构债券占比为12.7% ,而股权投资占比近年来虽有所上升,但也仅为13.9% 。
可见,美国的长期国债和机构债券一直是中国投资者最为青睐的品种。
三、金融抑制与对外投资失衡
(一)金融抑制如何影响对外投资
金融抑制是指政府为实现政策目标而采取的约束或抑制金融体系发展的政策。
由于中国长期以来所实施的资本项目管制、利率汇率管制等措施,扭曲了资金成本和资金流向,导致市场对资源配置的机制不健全,从而导致中国对外投资出现失衡,具体来看:金融抑制扭曲了资金成本和资金分配,造成经济结构失衡,导致经常账户顺差,从而使中国逐渐积累了量的外汇储备。
同时国际收支盈余使人民币面临较大的升值压力,为了维持稳定的汇率,中央银行不得不在外汇市场上不断买进美元,从而使得中国的外汇储备不断增加,与巨额的外汇资产相比,中国的对外直接投资规模显得相对较小,从而使中国的对外投资表现出结构失衡。
金融抑制使得国企,特别是中央企业可以较便利的以低成本获得银行的信贷支持,从而使中国的对外直接投资主体表现为中央企业,而中央企业又以制造业和能源企业居多,因此,对外直接投资集中于能源和制造业领域,导致对外直接投资主体和投资领域的失衡。
而国有企业的效率相对较低,投资美国等发达国家,竞争力较低,因此,会倾向于投向同样存在金融抑制的国家,这在一定程度上会降低对外直接投资的交易成本。
因此,在对外直接投资时会选择同样金融抑制的亚洲、非洲等国家和地区,从而出现对外直接投资区位和领域失衡。
从对外间接投资来看,外汇储备是中国对外间接投资的主要构成部分,由于人民币的非自由兑换性,再加上强制结汇制度,导致中国的外汇储备由官方持有,对外间接投资的主体也自然而然的以官方或官方授权的机构为主,从而使对外间接投资主体失衡。
政府的投资首先考虑的是安全性、流动性,因此,中国的对外间接投资大都以购买美国国债的形式存在。
金融抑制使得中国的金融产品和服务供给能力有限,过剩的储蓄无法有效转化为投资,因此,这些资金被迫流向国外寻找投资机会,而美国又是当今金融市场最发达的国家,因此,其发达而富有创造力的金融体系吸引了中国等金融抑制较严重国家的大量资金流入。
从而导致中国的对外间接投资表现出投资区位和领域失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