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地球概况
七年级地理知识点第二章
七年级地理知识点第二章地理学是以地球为研究对象的学科,是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基础性学科之一。
地理学分为人文地理学和自然地理学两大类。
其中,人文地理学主要研究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相互联系的规律,而自然地理学则研究自然环境的分布和特征。
第二章:地球与地图地球是人类生存的基础,具有多种自然环境,包括陆地、海洋、大气层、水文圈等。
为了更好地研究和认识地球,人类发明了地图。
地图是地球表面缩小后的图形表示,可以反映地球上各种自然和人文环境的空间分布,为人类认识世界提供了重要的信息。
一、地球的基本特征地球是太阳系中唯一有生命存在的行星,具有以下的基本特征:1. 地球是一个球体,其平均半径为6371公里,有两极和一个赤道;2. 地球有自己的轨道,围绕太阳运转,需要365.24天;3. 地球的自转轴与公转轴有23.5度的倾角,导致了季节的变化;4. 地球有一个大气层,包括对地球有益的氧气、二氧化碳等气体。
二、地球的地图表示地球有很多不同的地图表示方式,包括球形地图和平面地图等。
其中,球形地图更符合地球真实的表面形状和大小,而平面地图则常用于地图的传输和制作。
常见的地图投影方式包括:1. 等角投影方式,如横轴等角、兰勃特等角、黄牛座等角等;2. 等积投影方式,如墨卡托投影、冯·诺依曼投影等;3. 等距投影方式,如柱状投影、等距圆锥投影等。
三、地图上的比例尺和坐标系地图上通常会标注比例尺和坐标系,以方便使用者理解地图的大小和位置。
比例尺是地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的比值,一般表示为1:N的形式。
坐标系则是地图上的定位系统,以经度和纬度来表示地球上任何一点的位置。
四、地球的经纬度和标准时区地球的经度线和纬度线的交点处即为地球上任何一点的坐标,以东经和北纬为正方向。
另外,为了方便地球上不同地区的时间对比,世界上被分为24个时区,每个时区宽度约为15度,被称为标准时区。
总结地球是人类生存的基础,通过地图可以更好地认识我们的地球。
八年级地理第二章知识点总结归纳
八年级地理第二章知识点总结归纳地理是一门涉及地球表面特征、自然资源、人文环境等方面的学科。
在八年级的地理学习中,第二章是关于地球的构造和地球的运动。
本文将对八年级地理第二章的知识点进行总结归纳。
一、地球的构造地球是一个由地壳、地幔和地核组成的球体。
地壳是最外层的固体物质,包括陆地和海洋。
地幔是地壳下面的岩石层,厚度约2900公里。
地核是地球的中心部分,分为外核和内核,外核主要由液态铁和镍组成,内核则主要由固态铁和镍组成。
二、地球的运动1. 自转地球自西向东自转,一个自转周期为24小时。
自转导致了地球的昼夜变化,即一半地球处于日照区,另一半处于黑暗区。
2. 公转地球绕着太阳公转,一个公转周期为365.25天。
地球的公转运动导致了四季的变化,使得不同地区在不同时间出现昼长夜短、昼夜等长和昼短夜长的情况。
3. 倾斜度和季节变化地球的轴倾斜度使得同一时间不同地区的日照面积不同,从而导致了季节的变化。
倾斜度较大的地区夏季阳光较强,冬季阳光较弱;而倾斜度较小的地区季节变化较为温和。
4. 地球的地磁场地球拥有一个大规模的地磁场,它是由地核产生的。
地磁场起到保护地球免受太阳风暴和宇宙射线的伤害,同时也是指南针指向北方的原因。
三、地壳板块运动地壳被分为几块不规则的板块,它们位于地幔之上,并随着地球的内部运动而移动。
板块之间的运动分为三种:构造边界、转换边界和抬升边界。
1. 构造边界构造边界是两块板块相互接触的地球表面区域。
构造边界主要有三种类型:板块汇聚边界、板块拉开边界和板块滑移边界。
- 板块汇聚边界:两个板块相撞,形成地壳的折叠和山脉。
- 板块拉开边界:两个板块相离,形成地壳的断裂和海底火山。
- 板块滑移边界:两个板块相互摩擦,形成地壳的断层和地震。
2. 转换边界转换边界是两个构造边界交错形成的边界。
转换边界上的岩石形变和断裂较为复杂,容易引发地震。
3. 抬升边界抬升边界是两个板块互相挤压形成的边界。
抬升边界会导致地壳的隆起和山脉的形成。
地球的基本特征
机舱窗口俯视大地 : 地表是一个有些微起伏、极其复杂 的表面。
—— 珠穆朗玛峰与太平洋的马里亚纳海沟之间高差近20km。
事实是:
地球不是一个正球体,而是一个极半径略短、 赤道半径略长,北极略突出、南极略扁平,近于 梨形的椭球体。
地球的物理表面
第二章 地球的基本特征
第一节 地球概况 第二节 地球的圈层结构 第三节 地质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形状:通常所说的地球形状就是大地水准面的
形状。 对地球形状的认识经历了漫长的过程。 ①地球的自然表面 ②地球的物理表面 ③地球的数学表面
3
地球的自然表面
理论值:以大地水准面为标准,假设地球是
一标准椭球体,地球内部物质密度无差异,计
算的地球表面各处的重力值。
但 各处由于海拔高度,周围地形以及严实
密度不同。
实测值:实际测量的重力值。
实测值经高度和密度校正后与理论值不符的现
象称重力异常。
15
重力异常的重要意义 • 当矫正后的实测值大于理论值时称正异常, 反之称负异常。正异常区表示地下存在高密度 物质,负异常区则为低密度物质。 • 地壳存在一些密度较大物质的地区,如铁、 铜、铅等金属矿区,表现为正异常;存在一些 密度较小物质的地区,如煤、石油,表现为负 异常。
个旋转椭球体通常称为 地球椭球体,简称 椭球体。
它是一个规则的 数学表面,所以人 们视其为 地球体 的数学表面,也是 对地球形体的二级 逼近,用于测量计 算的基准面。
2. 赤道的地球直径比通过两极的直径长42.5Km。 地球的扁率:地球两极扁平的程度 。 a=b-c/b b:地球赤道半径 c:地球两极半径
地球的基本特地征球
高二地理第二章知识点总结
高二地理第二章知识点总结地理是一门关于地球和人类活动相互关系的科学,通过学习地理可以使我们更好地了解和认识我们所居住的地球。
在高二地理的第二章中,我们学习了以下几个重要的知识点:一、地球的构造和运动地球是一个由固态的地壳、软态的上地幔、流体态的下地幔、外核和内核组成的复杂系统。
地球的外形呈现出一个略微扁球体,这是由于地球的自转引起的。
地球围绕着太阳进行公转,公转速度较快,但自转速度较慢,这两个运动相互作用,形成了白昼和黑夜、四季等现象。
二、地球的自然环境地球表面可分为陆地、海洋和空气三个圈层,它们之间具有相互联系的关系。
陆地上主要分布着山脉、高原、平原等地貌,在地表之下有许多地下水资源。
海洋占地球表面的70%,决定了地球的气候、水循环等重要现象。
而空气主要由氮气、氧气、氩气和一些稀有气体组成,它对地球的生态环境、气象等有着重要的影响。
三、地球的居民与国土地球上的居民根据自然环境的不同,分布在不同的地理区域中。
人口分布不均衡,主要集中在亚洲、非洲等地区。
人口增长导致了对土地资源的不断开发利用,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如人口过剩、资源短缺等。
不同国家的国土面积和形状也各不相同,有的国土较小,有的则较大。
四、地球的气候与气象气候是指某一地区长期的天气状况,它由温度、降水、风等要素组成。
地球上的气候带有着明显的分布规律,如赤道气候、温带气候和寒带气候。
气象是短期天气状况的变化,通过研究气象可以预测未来的天气情况,为人们的生活和生产提供便利。
五、地球的资源与环境问题地球是人类生产和生活的基地,我们依赖于地球的各种资源。
然而,资源的分布不均衡导致了资源的紧缺和浪费。
同时,人类的活动也对地球的环境产生了不良影响,如水污染、空气污染、垃圾问题等。
因此,我们应该重视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努力保护地球的生态环境。
综上所述,高二地理的第二章主要围绕地球的构造、运动,地球的自然环境,地球的居民与国土,地球的气候与气象,地球的资源与环境问题等方面展开。
部编版人教版二年级地理下册地理第二单元认识地球
部编版人教版二年级地理下册地理第二单元认识地球本文档旨在介绍部编版人教版二年级地理下册地理第二单元的内容,帮助学生认识地球。
地理第二单元主要内容如下:1. 地球的形状和大小:地球呈略扁球状,它的直径大约有.2千米。
地球的形状和大小:地球呈略扁球状,它的直径大约有12756.2千米。
2. 地球的运动:地球有自转和公转两种运动。
自转使得白天和黑夜交替出现,而公转则导致季节的变化。
地球的运动:地球有自转和公转两种运动。
自转使得白天和黑夜交替出现,而公转则导致季节的变化。
3. 地球的构造:地球的构造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三层。
地壳是我们生活的地方,它分为大陆地壳和海洋地壳。
地幔则是地壳和地核之间的层,地核则是地球的内部部分。
地球的构造:地球的构造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三层。
地壳是我们生活的地方,它分为大陆地壳和海洋地壳。
地幔则是地壳和地核之间的层,地核则是地球的内部部分。
4. 地球的气候带:地球的气候带主要分为寒带、温带和热带。
寒带气候冷,温带气候适中,热带气候炎热。
地球的气候带:地球的气候带主要分为寒带、温带和热带。
寒带气候冷,温带气候适中,热带气候炎热。
5. 地球的地貌:地球的地貌包括高山、平原、丘陵、盆地、河流和湖泊等。
它们的形成主要与地壳运动和水的作用有关。
地球的地貌:地球的地貌包括高山、平原、丘陵、盆地、河流和湖泊等。
它们的形成主要与地壳运动和水的作用有关。
通过研究地理第二单元的内容,学生可以更好地认识地球的形状、运动、构造、气候带和地貌。
这些知识将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地球上的各种现象和环境。
希望本文档能够对学生在研究地理第二单元时起到指导作用,使他们对地球有更深入的了解。
以上是本文档的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二章知识点
第二章 地球的面貌 第一节 认识地球1、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
2、麦哲伦船队环球航行路线: 西班牙 大西洋南美洲(麦哲伦海峡) 太平洋 菲律宾群岛 印度洋 非洲好望角 西班牙 (一路向西,一洋一陆3、地球的基本数据:(1)表面积约5.1亿平方千米(2)平均半径约6371千米(3)赤道周长约4万千米4、经纬线(度)特点及半球划分度数变化规律及半球划分示意图S~66.5°S ),北寒带(66.5°N~90°)南寒带(66.5°S~90°)8、各温度带之间的界线:热带与北(南)温带的分界线是北(南)回归线;北(南)温带与北(南)寒带的分界线是北(南)极圈。
第二节 世界的海陆分布1、地球表面,陆地占29%,海洋占71%,所以有形象地称地球为“三分的陆地,七分的海洋”。
2、世界上第一个乘坐宇宙飞船进入太空的宇航员是加加林。
我国第一个进入太空是杨利伟。
3、七大洲的名称按面积大→小依次为:①亚洲、②非洲、③北美洲、④南美洲、⑤南极洲、⑥欧洲、⑦大洋洲。
(注意看P23图2-19和图2-20)(亚非北南美,南极欧大洋)(1)面积最大的是亚洲,面积最小的是大洋州;平均海拔最高的是南极洲,平均海拔最低的是欧洲;(2)主要位于东半球的大洲有亚洲、欧洲、非洲(全部位于东半球)、大洋洲和南极洲,全部位于西半球的是南美洲和北美洲;(3)主要位于北半球的大洲是北美洲(全部位于北半球)、亚洲、欧洲(全部位于北半球)、非洲,全部位于南半球的大洲是南极洲;(4)被三大洲包围的大洋是北冰洋,被三大洋包围的大洲是南极洲;(5)纬度最高、跨经度最广的大洲都是南极洲;纬度最高、跨经度最广的大洋都是北冰洋;(6)亚洲和欧洲连成一块合称亚欧大陆,中国位于亚洲。
4、四大洋按面积大→小依次为:①太平洋、②大西洋、③印度洋、④北冰洋。
太平洋最深岛屿最多;大西洋呈“S”形;北冰洋是世界上跨经度最多的大洋。
高中地理教学:第二单元世界地理概况第1讲世界的陆地和海洋-
第二单元世界地理概况第1讲世界的陆地和海洋自主探究一、世界海陆分布1.观察比较:观察地球仪,并对照“世界海陆分布图”和“世界海陆面积比较图”总结地球表面海陆分布的大势。
2.思考:人们当初给地球取名的时候,为什么把它叫做“地球”,而不叫做“水球”呢?3.读图对比:在南北半球,陆地集中分布在哪个半球?海洋大多分布在哪个半球?北极地区和南极地区分布是海洋还是陆地?在东西半球,陆地集中在哪个半球?海洋大多分布在哪个半球?4.在东西南北四个半球中,有陆地面积大于海洋面积的吗?二、七大洲1.读“大陆、岛屿、半岛示意图”,列表说出他们的概念,并在地图上找出实例加以区别。
大陆、岛屿、半岛示意图2.读“东西半球图”,地球上共分为七个大洲,牢记七大洲的名称。
(1)哪个大洲主要分布在东半球?哪几个大洲主要分布在西半球?(2)赤道横穿哪几个大洲的大陆?哪几个大洲的全部或大部分分布在北半球?哪几个大洲的全部或大部分分布在南半球?(3)30°N和30°S纬线穿过哪些大洲?(4)地跨两大洲的国家有哪些?3.读图表,说出哪个州的面积最大?哪个洲的面积最小?并按照面积大小的顺序说出七大洲的名称。
可按照以下顺口溜记忆:亚非北南美,南极欧大洋。
三、四大洋1.读“东、西半球图”,观察地球上的海洋被大陆分割成哪几个彼此相通的大洋,并牢记四大洋的名称。
2.读“四大洋面积比较图”,比较四大洋的面积大小。
3.在图上结合具体的洋、海、海峡,列表理解它们的概念,并在地图册上找出实例加以区别。
四、海陆变迁1.板块构造学说(1)说出板块构造学说的主要内容(2)根据板块构造学说解释我国台湾和西南地区多地震的原因。
五、海底地形1.尝试画一幅海洋地形示意图,画出海底各地形状况2.填下表重难解析一.世界海陆分布大势:1.海陆相间,海洋包围陆地,陆地分割海洋,全球海洋连通,陆地被海洋分割成许多块。
2.海洋面积大于陆地面积(无论是全球还是东西半球、南北半球、水陆半球)。
地球概况
第二章地球概况一、地球及其在宇宙中的位置(一)地球形状的认识※圆球形(第一级近似)赤道半径:6378.137Km※旋转椭球体(第二级近似)两极半径:6356.752Km※大地水准体(第三级近似)平均半径:6371.11 Km※“梨”形(最高级)扁率:1:289(二)地球的表面形态面积: 5.1×108 km2最高点:8844.43 M 珠穆朗玛峰最低点:-11034 M 马里亚纳海沟海陆分布:海71% 陆29%北陆南水;陆地南北成对出现1. 大陆表面形态山地: 海拔高程在500米以上,地形起伏较大,相对高程大于200m的地区。
高原:海拔>500—600米,表面平坦或一定起伏的广阔地区,如:青藏高原平原:海拔>200米,表面平坦高差<50 米,起伏很小的地区,如:华北平原、黄淮海平原丘陵:海拔<500米,高差几十米,地形起伏不大地区,如:江淮丘陵盆地:四周高中间低,如:四川盆地洼地:高程在海平面以下地区。
如:克鲁沁洼地500-1000m为低山;1000-3500m为中山;大于3500m为高山。
我国大陆地势明显呈三级台阶式排列昆仑山祁连山横断山;大兴安岭太行山雪峰山2. 海底表面形态△海岸带、大陆架、大陆坡△大洋盆地、海岭和海沟海岸带:水深<20米,受海浪冲击,又称潮汐带。
大陆架:近陆浅水海底平原,地势平坦,坡度<0.1°。
一般指水深<200米的水域。
大陆坡:大陆架外缘的倾斜部分,平均坡度4.3°。
水深200-2500m,是陆壳与洋壳之间的界线。
大洋盆地:水深2500-6000m,常分布海下山脊(海岭)。
海岭:线状分布的海底隆起地区,由火山岩组成,海底扩展形成,地震多发地,热流值高(洋中脊)。
海沟:大洋边缘发育几乎平行的巨形凹地,深8000-10000m。
(三)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1. 宇宙宇宙的起源——“大爆炸理论”宇宙是由大约150亿年前发生的一次大爆炸形成的。
地球科学概论 第二章 地球
地壳均衡:地壳为适应重力的作用而不断调整 达到平衡的现象。 一般来说,重力异常越高,地壳越薄,莫霍面 越浅,反之,地壳越厚,莫霍面越深。这种现象反 映了地表质量的过剩(地形隆起)由地壳深处质量亏 损(莫霍面的下凹)所补偿。
普拉特模式
均衡学说机制示意图 (据B.Mears,1979)
艾里模式
普拉特模式(pratt model):组成高山的岩石密 度与平原上的岩石密度有差异,在一定补偿深度上质 量是相同的。地壳处于均衡时,柱体高出海平面越多, 其密度越低。它们均漂浮在密度更大的均一物质上 (地幔),补偿面是水平面;而上界面高低不平,其密 度小者最高。
新西兰地震学家
2、地球内部压力及其变化 地内压力随深度而增大: 地球内部的压力是指不同深度上单位面积上的 压力,实质上是压强,压力计算公式如下: P=ρ×g×h 如果重力加速度近似取10 ,则深度增加1km, 地表压力增加27Mpa。(1Mpa=10.2kg/cm2=106N/m2), 计算表明: 地下10km处压力3×103atm; 35km处压力为10×103atm; 2900km处压力150×103atm; 地心处压力350×104atm,相当于每平方厘米上 承受3000多吨压力。
根据地震资料获得的波速度变化曲线,在地球表面, 纵波速度从5.16km/s,向深处逐渐增加,最突出的变化位 于2900km处,此时纵波速度突然由13.64km/s突然降至 7.98km/s,向深处又缓慢升高。横波速度由7.23Km/s突然 消失,并且在界面上出现明显的反射、折射现象。 进一步分析可以发现,在大约35km、70km、1000km以 及4600km等深度,波速度都有明显变化,这意味着有很多 物质密度不同的分界面。
大洋中脊平均热流值大于8J/(cm2.s); 大洋盆地约为5.4J/(cm2.s); 造山带和火山活动带可高达9J/(cm2.s); 平原区一般为3.8-5.4J/(cm2.s)。 这种不均匀分布表明地球表层活动区为热地壳, 而稳定区为冷地壳。
八年级册地理第二章知识点
八年级册地理第二章知识点地理学是一门研究地球及其各种自然现象和人文现象的学科。
八年级册地理第二章主要介绍了地球的形态和构造、地球上的水资源、气候和天气等内容。
本文将详细介绍八年级册地理第二章的知识点。
一、地球的形态和构造地球是由固体岩石地壳、流动性的地幔以及金属铁质核心所组成,地球的形状是不规则的,从形状上看,地球是一个近似于椭球体的球体。
地球表面特征丰富多样,有大洋、陆地、山脉、平原、河流、湖泊等多种不同的地貌形态。
二、地球上的水资源地球上的水包括海洋、河流、湖泊、地下水等形式,水的分布极不均匀。
在地球的水资源中,只有约3%的是淡水,且大部分淡水被冰雪所占据,人们使用的淡水仅占淡水总量的一小部分,具有较高的利用价值。
三、气候和天气气候和天气是地理学领域中极为重要的概念。
气候是指在一定区域内长时间的大气状态和特征,代表了一个地域的典型天气状况。
天气是指短时间内大气状况的变化和表现,指的是当地的天气状态。
四、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地球的自转是指地球绕自身的轴线进行旋转,每天自西向东旋转一圈。
地球的公转是指地球绕太阳运动,对太阳的公转周期为一年,形成了昼夜交替和季节变化。
五、地球上的大陆和海洋地球的表面由陆地和海洋所组成。
陆地形成于34亿年前,在此之前,地球表面是一片岩浆、熔岩的滚烫湖泊。
海洋形成于20亿年前,由于地球物理和气候条件的变化,形成了当今世界的五大洋和众多海湾和海峡。
六、地球的层次结构地球的物质结构按密度分为地壳、上地幔、下地幔、外核和内核5层,并按其物理性质分别为固体岩石地壳、流动性的地幔、液态铁质外核和固态铁质内核。
七、地球上的自然灾害自然灾害是指由自然环境所产生的一些具有破坏性的事件,包括飓风、地震、火山爆发、洪水、干旱等。
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极大,人们必须研究它们的成因,采取适当的预防措施。
八、地球上的资源地球上的资源丰富多彩,包括矿产、能源、水资源、土地资源等。
地球资源的利用和管理时刻都在人们的思考之中,必须合理开发和利用这些资源,才能保证人类的可持续发展。
普通地质学(第二章)
赤道半径:6378.140km 极半径:6356.779km
地球表面积:5亿1千万 km2 地球体积: 1.08*1012km3
扁率:1/298.25 (长短半 径之差与长半径之比)
2020/3/7 教育部高校特色专业建设项目(TS11624)
大地水准面是由静止海水面并向大陆延伸.所
▪ 固体潮、地球能传播地震波(弹性波) ,说明地球具有弹性
▪ 地震波分为:纵波、横波以及面波。纵波和横波在地内传播,所以它 们也被称为体波。
▪ 利用纵波和横波在地内传播速度的变化可以确定地内物质状 态。
教育部高校特色专业建设项目(TS11624)
C
地球
B
A
D
海洋潮汐:日—月引力的结果 固体潮: 同样的原因作用于固 体地球的结果
教育部高校特色专业建设项目(TS11624)
物探中的重力勘探就是通过寻找地壳中局部重力异常 区的方法来找矿,并可帮助查明地下的地质构造;这种 方法在覆盖区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教育部高校特色专业建设项目(TS11624)
(四)温度
1)地壳浅部温度变化
(1)变温层:自地表向下约30米, 0Km 受太阳辐射热的影响。
重力异常
➢重力异常有正异常和负异常之分: ✓正异常:实测值大于理论值者(如铁、铜、铅、锌等 金属矿和基性岩组成的地区).
✓负异常:实测值小于理论值者.(如石油、煤、盐、地 下水等非金属矿床组成的地区)。 ✓在埋藏有密度较小物质(如石油、煤、盐等非金属 矿产)的地区,常显示负异常;而埋藏有密度大物质 (如铁、铜、铅、锌等金属矿产)的地区,就显示正 异常。所以人们就可以通过重力测量,来圈定重力异 常的区域,寻找那些引起重力异常的非金属和金属矿 产,这就是地质勘查中常用的重力探勘方法。
第二单元世界地理概况第一节世界的陆地和海洋
海、洋等相关概念
特别提示: 死海不是海;里海不是 海;咸海不是海。死海、 里海、咸海都是湖,海 与大洋相连。
海底地形相关概念
名称
定义
大陆架 环绕大陆,濒临海岸,向海缓缓倾斜的浅水平台。
蕴藏着丰富的石油、天然气
大陆坡 大陆架外缘向海一侧的巨大斜坡
海沟 深度比邻海底深2000米以上,两坡较陡的下场深海
世界主要地震带
世界海陆分布
• 地球表面陆地面积占29%,海洋面积占71%。 概括地说,“七分海洋, 三分陆地”。世界海陆分布很不均匀,陆地主要集中在北半球、东半球, 海洋大多分布在南半球、西半球;地球上任何两个大小相等的半球,都是 海洋面积大于陆地面积。陆半球是陆地分布最集中的半球,陆地面积占 48%;水半球是海洋分布最集中的半球,海洋面积占90%。
5. 典型区域特征定位法:不同地区的气候特征、自然带特征、动物特征、 土壤特征、河湖特征、地貌特征、人文特征等都具有一定的规律性或特殊 性,这些特征是区域判断的重要线索。
区域空间定位的一般方法
6. 特殊地理事物定位法:代表性自然景观、文物古迹、现代建筑物、文化 现象等往往是定位的重要线索。 7. 用图例、注记、比例尺等图中信息辅助判断:图中的河流、湖泊、山脉、 等高线、沙漠等图例、注记往往是重要的提示信息;根据比例尺的大小可 以初步确定区域范围的大小;特别是一些特殊地名信息对定位很有帮助。 8. 用题目中的文字提示信息辅助判断:有些题目在题干或问题中提示了区 域的大致范围或自然、人文特征。
• 美洲:位于西半球,自然地理分为北美洲、中美洲和南美洲,南纬60°~北纬80°, 西经30°~西经160°,面积达4206.8万平方公里,占地球地表面积的8.3%、陆 地面积的28.4%,美洲地区拥有大约9.5亿居民,占到了人类总数的13.5%。是 唯一一个整体在西半球的大洲。北美洲和南美洲,以巴拿马运河为界,总称亚 美利加洲,简称美洲,美洲又被称为“新大陆”。
八年级地理知识点第二章
八年级地理知识点第二章
第二章:地球
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地球是一个略呈扁球形的行星,其周长为40076千米,面积约为510100000平方千米,自转一周所需的时间为23小时56分04秒。
地球的直径为12756千米,赤道周长为40076千米,而极半径则仅有6357千米。
地球的结构
地球由地壳、地幔、外核和内核组成。
其中,地壳是地球上最外面的一层,由岩石和土壤构成,其厚度约为5-70千米。
地幔位于地壳之下,主要由较重的硅、镁、铁等元素组成。
外核由液态铁和镍组成,内核则是由固态铁和镍组成。
地球的自然环境
地球上的自然环境包括大气环境、水环境和固体地球环境。
大
气环境由各种气体组成,其中主要为氮气、氧气和少量的水蒸气、二氧化碳等。
水环境包括地球上的天然水域,如海洋、河流、湖
泊和地下水等。
固体地球环境则包括地球上的陆地和岩石,以及
各种岩石构成的土壤等。
地球的环境问题
随着人类活动的增加,地球的自然环境也面临着很多问题。
其
中最突出的包括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减少、土地退化以及水资
源的短缺等。
这些问题给地球带来了极大的威胁,如果不及时采
取措施进行改善,后果将不堪设想。
结语
地球是我们生存的家园,我们应该尽我们的力量去保护它。
通
过加强环境保护和采取可持续发展的措施,我们可以为地球的未
来做出积极的贡献。
地理知识点初中第2章
地理知识点初中第2章第二章:自然地理环境地球是一个美丽而复杂的星球,拥有各种各样的自然地理环境。
在这一章中,我们将深入了解地球的地理特征,包括地球的形状、地球的运动、地球的内部结构以及地球的大气层和水圈。
1.地球的形状地球并不是一个完美的球体,它实际上更像是一个略微扁平的椭球体。
地球的赤道半径略大于极半径,这就使得地球的形状更接近于椭球体。
地球的形状对地球上的自然地理环境和气候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地球的运动地球不仅自转,还绕着太阳公转。
地球的自转导致了日夜的交替,而地球的公转则导致了季节的变化。
地球的运动是地球上自然地理环境多样性的一个重要原因。
3.地球的内部结构地球由不同层次的结构组成,包括地壳、地幔和地核。
地壳是我们所生活的地球表面的最外层,它由岩石和土壤构成。
地幔是地壳下方的一层,由熔融的岩石构成。
地核是地球的最内层,由铁和镍构成。
地球的内部结构对地球上的火山活动、地震和板块运动等自然地理现象有着重要的影响。
4.地球的大气层地球的大气层是由气体组成的薄层,它环绕着地球。
大气层对地球上的气候和气象现象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它包括四个主要的层次:对流层、平流层、臭氧层和热层。
5.地球的水圈地球的水圈是指地球上水的循环过程。
它包括了海洋、湖泊、河流、冰川和水蒸汽等。
地球的水圈是地球上自然地理环境中最重要的一部分之一,它对地球上的生物和人类的生存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总结地球的自然地理环境是多样且复杂的,包括地球的形状、地球的运动、地球的内部结构、地球的大气层和水圈等。
这些地理知识点不仅让我们更加了解地球,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地球上发生的自然地理现象。
通过深入学习这些知识,我们可以更好地保护我们美丽的地球,也可以更好地适应和利用地球的自然地理环境。
高中地理地球概况总结
高中地理地球概况总结一、地球的形状与大小地球是一个近似椭球形的天体,其表面71%被海洋覆盖,剩下的29%为陆地。
地球的体积约为1.08321×10¹²立方千米,赤道半径约为6378.137千米,极半径约为6356.752千米,平均半径约6371千米。
二、地球的结构层次地球由三个主要层次构成:地核、地幔和地壳。
地核主要由铁和镍组成,温度极高,达到5700K左右;地幔位于地核之上,由硅、镁、铝、铁等元素构成的岩石矿物组成;地壳是地球最外层的固体岩石层,厚度从5到70千米不等,包含了地球上的陆地和海底地形。
三、地球的自转与公转地球绕自己的轴线旋转,这就是自转,一周约需23小时56分。
地球同时还围绕太阳旋转,这就是公转,一周约需365.25天。
地球的自转和公转产生了昼夜交替和四季变化等自然现象。
四、地理坐标与时区地理坐标由经度和纬度构成,用于确定地球上任何一点的位置。
经度从本初子午线开始,向东和向西各分为180度;纬度从赤道开始,向北和向南各分为90度。
地球被划分为24个时区,每个时区大约覆盖15度的经度,时间的计算以英国格林威治天文台旧址的零度经线为基准,即格林威治标准时间(GMT)。
五、地球表面的特征地球表面特征丰富多样,包括大陆、岛屿、半岛、海沟、海岭、山脉、平原、河流、湖泊等。
这些地形地貌的形成和变化受到地壳运动、板块活动、火山喷发、冰川作用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六、大气圈与天气现象大气圈是地球表面以上气体层的总称,由78%的氮气、21%的氧气、混合微量的水蒸气、二氧化碳以及其他的气态分子所构成。
天气现象包括风、雨、雪、雷电、雾霾等,这些现象的形成和变化受到大气圈中各种气体、水汽、温度、压力等因素的影响。
七、水圈与海洋系统水圈是地球上所有水体(包括海洋、河流、湖泊、冰川、地下水等)的总称,它们相互联系、相互影响,构成一个动态的系统。
海洋系统是水圈的主体,覆盖了地球表面的71%,包括五大洋及其附属海域,海洋的存在对地球的气候、生物分布、地壳运动等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地球概况
(二)地球的形状和大小的最新数据 地球赤道半经(α): 6378137m* 地球极半经(с):6356752m* 扁率(с): 1: 298.2572220101* 赤道标准重力加速度(γe): (978032±1)×10-5m/s2
(三)地球的其它数据(课本15页)
二、地球的物理性质 (一)地球的密度和重力
地球的平均密度是5.517g/cm3,而 地壳上部的岩石平均密度是 2.65g/cm3。
地球密度是随着深度的加深而增大 的,并且在地下若干深度处密度呈 跳跃式变化,推测地核部分密度可 达13g/cm3左右。
根据万有引力定律
F=Gm1m2/r2,地表
各地重力并不相等, 且随海拔和纬度的 不同而发生变化。
(3)由于太阳风的影响,地球的磁场被压缩在 一个固定区域内,这个区域叫磁层。
磁层像一个头朝太阳的彗星,磁层顶部朝向太 阳,距离地球有10个地球半径远,而尾部可以 拖到几百个地球半径那么远。磁层可以使地球 上生物免受宇宙射线和粒子袭击的危害。
地球磁性离子体的照 片,橙白色是显示气 体 比较浓厚的地方,而 红色是显示气体密度
0~69万年 布容正向期 69~243万年 松山反向期 243~332万年 高斯正向期 332万年以前 吉尔伯பைடு நூலகம்向期
每次持续时间大约1百万年
地球历史上的磁场--古地磁场
居里点——矿物由铁磁质转为顺磁质时的温度 (大约600°~700℃)。
热剩磁——岩浆冷凝成岩浆岩的过程中,磁性矿物经居里点 时被当时磁场磁化,这种保留在岩石中的磁性称热剩 磁。记录了当时地磁场的状况。
重力异常
正异常:比理论值大;
负异常:比理论值小。
自由空气异常
布格重力异常
地理第二章第二节
地理第二章第二节
(实用版)
目录
1.地理第二章第二节的概述
2.地球的形状和结构
3.地球的自转和公转
4.地球的大气层和气候
5.地球的自然资源和环境保护
正文
地理第二章第二节主要讲述了地球的形状、结构、运动以及自然资源和环境保护等方面的知识。
首先,地球是一个近似椭圆的球体,赤道周长约为 40075 公里,两极周长约为 39941 公里。
地球的结构可以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三层。
地壳主要由硅、铝等元素组成,分为陆地和海洋两种。
地幔主要由硅、镁等元素组成,是地球内部的主要部分。
地核分为外核和内核,外核主要由铁、镍等金属组成,内核则主要由铁、镍等金属组成。
其次,地球有两种重要的运动,一种是自转,一种是公转。
地球自转是指地球绕着自己的轴线旋转,每次自转大约需要 24 小时。
地球公转是指地球绕太阳运行,每次公转大约需要 365.25 天。
这两种运动共同决定了我们的昼夜更替和四季变化。
再次,地球的大气层是地球最外部的气体圈层,主要由氮、氧等元素组成。
大气层对地球的气候有着重要的影响,它既可以保护地球表面的温度适宜,也可以阻止有害的紫外线射入地球表面。
最后,地球的自然资源包括土地、水、森林、矿产等,这些资源是人类生活的重要基础。
同时,由于人类的工业化活动,地球的环境也面临着
严重的威胁,如气候变化、酸雨、水污染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大陆表面的形态(陆地地形)
按照高程和起伏特征,大陆表面可分为山地、丘陵、 平原、高原、盆地、洼地、裂谷系统。
1.山地:海拔高程>500m(高)、相对高差>200m
(起伏大)的地区。 ——3500—————1000———500——— 高山 中山 低山
2.丘陵:地表起伏不大、山峦林立的低矮地形。
大陆区 陆壳 大洋区 洋壳 厚20-70公里 厚5-10公里 平均33km 平均7km
康拉德界面———仅存在于陆壳中(1925年发 现),是次一级界面,深约10km。 界面之上,岩石平均密度2.67,花岗岩质,称硅 铝层 Si-Al 界面之下,岩石平均密度2.9,玄武岩质,称硅 镁层 Si-Mg
大洋面积1/3。 大西洋中脊,中央部有一巨大的裂谷, 称中央裂谷。陡,宽数十公里,深1--2km。
第二节 地球的内部圈层
大气圈 外部圈层 水圈 生物圈 地 球 地壳 内部圈层 地幔
地核
2.1 地球内部的透视
肉眼观察
人类对自然 界的观察 借助仪器观察 借助其他手段推断
1849年英国科学家斯托克斯(G.H.Stokes) 证实地震时产生两种弹性波,由地内向外释放 能量。
一般海拔<500 m,相对高差几十米(<200m)。它介于 山地和平原之间。
我国东南丘陵区、川中丘陵。
3.平原:地势宽广较平坦,四周为山岳,或山地
与海洋之间。如华北平原、松辽平原。
低平原---海拔<200m ,华北平原,东北平原
高平原---海拔200--600m, 成都平原
4.高原:海拔600m以上的宽广地区。四周为陡崖。
卢瑟福1903年提出放射性元素的原 子会蜕变,即自行分裂为另外的原 子,并在以后的实验中得到证实。
B、绝对年代的确定方法
地球年龄:46亿年
1973年在格陵兰发现的,年龄为38亿年。 1983年又在澳大利亚找到几粒年龄为41 -42亿年的矿物颗粒。 1992年初,科学家在鞍山市的陈台沟发现 了距今38亿年的“糜棱岩化花岗片麻石”。 1992年地质学家在加拿大黄刀镇附近的一 个小岛上找到形成于距今40.1亿年前的岩石, 该岩石属片麻岩。
低速层内,地震波速反而比上部减少5-10%左右,这表
明此处岩石强度较低,可能局部熔融。低速层的上下并没 有明显的界面,地震波速表现为渐变的特征。低速层后来 就被命名为软流圈。软流圈以上、岩石强度较大的部分 (包括地壳和上地幔顶部)称为岩石圈。
2.3 各圈层性质变化
2.3.1、地壳
地壳厚度(深度)在大洋地区和大陆地区不同
A、相对年代的确定方法 3.构造地质学方法:地壳运动和岩浆活动的结果, 使不同时代的岩层、岩体和构造出现彼此切割穿
插关系,利用这些关系也可以确定岩层、岩体和
构造的形成先后的顺序。
1-石灰岩 2-花岗石
地 质 剖 面 图
3-夕卡岩 4-闪长岩 5-辉绿岩
6-砾岩
B、绝对年代的确定方法
人们很早就一直在探索测定岩石年 龄(绝对年代)的方法,直到放射性元 素发现之后,才找到了令人信服的有科 学依据的测年方法————同位素测年
横波:横波滞后,又称S波 面波(在介质表面传播) 对固体地球表面的破坏最强 各种弹性波的传播速度不同
P波的传播
速度快;S 波次之;面
波最慢。
2.1 地球内部的透视
如果记录表明地球的某个部位S波不能通 过,说明这里的物质不是固体。因为S波只能 在固态物质中传播。 P波传播时只引起物质疏密的变化,不要 求物质具有固定的内部结构,因此在气、液或 固态物质中都可以传播。
地质作用——作用于地球的自然力使地球的物质 组成、内部构造和地表形态发生变化的作用 地质营力——引起地质作用的自然力 自然动力根据其能量来源分为: 内动力(内生动力,内营力)
地质作 外动力(外生动力,外营力) 用的主 要能源 地内热能 重力能 地球旋转能 太阳辐射能 潮汐能
生物能
构造运动
内动力地质作用 岩浆作用 变质作用 地 地质作用 震
康拉德界面在横向上是不连续界面
2.3 各圈层性质变化
2.3.1、地壳
莫霍面以上的地球表层,其厚度变化在5-
70km之间。平均约为33km,约占地球半径的
1/400,占地球总体积的1.55%,占地球总质量的
0.8%。 地壳物质的密度一般为2.6-2.9g/cm3。地壳为 固态岩石所组成,包括沉积岩、岩浆岩和变质岩 三大岩类。
状低洼谷地,这是地壳上被拉张而裂开的地区。
三、海底表面的形态(海底地形)
根据海底地形的基本特征,把海底分为大陆边
缘,大洋盆地和洋中脊三个单元。
(一)大陆边缘:大陆与大洋连接的边缘地带,占海底总面积的1/5。
1.大陆架--大陆在水下自然延伸的部分,围绕大陆的浅水海 底平原。表面平坦,坡度<0.1,水深一般200m以内。 浅海、陆 棚
风化作用 剥蚀作用
外动力地质作用
搬运作用
沉积作用
成岩作用
内动力地质作用——
由于地球内部能源(自转能,重力能,放射性元素 蜕变产生的热能等),在地壳深处产生的动力,作用于 整个地壳(包括地表和深处)的作用。
外动力地质作用—— 大气、水和生物在太阳辐射能、日月引力能及地 球重力能的影响下产生的动力,作用于地壳表层的各 种作用。
地,称海山。露出水面称海峰。夏威夷群岛为一系列海峰。
海山顶部被海浪削平,位于水下,称海底平顶山。 大洋盆地中较宽阔的隆起区,称海底高地(海底高原)。海 底的山脉(长条状隆起区),无地震活动的,称海岭。
(三)洋中脊
洋中脊是位于大洋中间,经常发生地震,
正在火山活动的海岭。洋中脊是大洋中央的巨
大"山脉",延伸于四大洋,连绵数万公里 。占
8.1km/s;横波速度从7.11km/s到突然消失。
此界面位于地下2900km深度。此界面之上到莫霍面称 为地幔。此界面之下到地心,称为地核。
2.2 地球内部圈层划分
地球内部结构与地震波速的变化
2.2 地球内部圈层划分
另外在上地幔内部(即B层内),还存在一个地震波 的低速层,其深度一般在地表之下60km-250km之间。在
大陆平均海拔高度800m(0.8km),最高8844.43m(8.8km) (珠穆朗玛峰)。 大洋底平均深度3700多米(3.7km),最深11034米(11km) (马里亚纳海沟)。
若将地球表面地形拉平,则地球表面位于现在的海平面以 下2.44km。
地球的基本参数
• • • • • • 赤道半经为6378.1km 平均半经为6371km 扁率为 1/298 最高峰-珠峰高为8844.43m 最深的海沟-马里亚纳海沟深为-11034m 赤道一带稍微凸出,南北半球也不对称,加 上表面凹凸不平,地球是一个不规则的旋转 椭球体 • 基本上仍是一个圆球
第二章 地球的基本特征
在 太 空 中 所 见 的 地 球
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第一节 地球的基本参数
一、地球表面的一般特征
地球表面高低起伏。71%的面积为海域,29%的面积为陆地。 海洋主要分布在南半球,陆地主要在北半球,而且非洲、南美洲、 北美洲、大洋洲、欧洲等大陆的形状均为尖端向南的倒三角形。 另外,大西洋东西两岸的海岸线形状十分吻合。
2.大陆坡--大陆架外缘坡度变陡,平均4.3°,最大20°, 这一斜坡直到深海底,这就是大陆坡。坡脚深度1400--3200米。 大陆坡常有海底峡谷横切,呈"V"字形,两岸很陡。
3.大陆基--大陆坡与大洋盆地的过渡地带,坡度缓。
4.海沟--岛弧系,海沟--山弧系。
(二) 大洋盆地
海洋主体,占大洋面积一半(45%),水深主要4000-5000m,也称深海盆地。深海盆地中最平坦的部分称深海 平原。 深海平原中可见到范围不大,地形比较突出的孤立高
8.0km/s左右;横波速度则从4.2km/s增加到
4.4km/s左右。
莫霍面出现的深度,全球平均为33km,在大洋之
下平均仅为7km。
莫霍面之上称为地壳;之下称为地幔。
2.2 地球内部圈层划分
B 古登堡界面
1913年由美籍德裔学者古登堡(B.Gutenberg)发现
在此不连续面上下,纵波速度由13.32km/s突然降低为
各种地质作用(内、外)
一方面不断形成新的物质成分(矿、岩)、 地质构造和地表形态。
另一方面又不断破坏原有的物质成分(矿、 岩),地质构造和地表形态。
破坏——建设——再破坏——再建设循 环反复促使地壳不断变化和发展。
第三节 地质作用和地质年代
3.2 地质年代
正如论述人类社会的发展历史,可以社会 发展的主要事件,作为时间的概念。类似于社
2.3.3、地核
地核
古登堡面以下地心的一
个球体。半径为3480km。地核 的密度达9.7~13g/cm3。其成 分以铁镍物质为主.根据其状 态可分为外核和内核。
外核:物态为液态,其成分除
铁镍外,可能还有碳、硅和硫;
内核:物态为固态,其成分为
铁镍物质。
第三节 地质作用及其能量来源
3.1 地质作用
透视地球内部靠的是地震波,它们是迄今为 止、仅有的能穿越地球内部的旅行者。
可以把一次地震比作一盏灯,它点燃的时间很短,却为 我们照亮了地球的内部,使我们了解到在地球内部发生 了些什么…… -------伽里津(地球物理学家)
2.1 地球内部的透视
体波(在物体内部传播) 纵波:纵波的速度快总是领先,又称P波
世界上最高的青藏高原,海拔4000米以上。
5.盆地:四周为高原或山地。中央低平(平原或
丘陵)。四川盆地、柴达木盆地。
6.洼地:高程在海平面以下的低洼区。吐鲁番
盆地中的艾丁湖湖水面比海平面低150m,称克鲁 泌洼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