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三因素模型看行为金融学

合集下载

行为金融学的理论与模型

行为金融学的理论与模型

行为金融学的理论与模型行为金融学是一个相对较新的领域,它的研究对象是人类在金融领域中的决策行为及对市场的影响。

行为金融学理论和模型的提出,让人们对于金融市场中的价格波动和个体决策行为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为实践中的金融市场操作提供了一种新的视角。

本文将从行为金融学的理论框架出发,对其相关模型进行探讨和解析。

一、行为金融学的理论框架行为金融学的理论框架主要包括三个重要组成部分:认知偏差、情绪和社会影响。

认知偏差指的是人们在进行金融决策时由于信息获取、处理和分析的能力有限,从而导致决策失误的现象。

人们往往会对于所持有的资产过分乐观,导致过度投资。

情绪方面,行为金融学强调人的情绪对于决策行为的影响,尤其是恐惧和贪婪情绪在金融市场中的扩大效应。

社会影响则是指人们在决策时会受到他人行为和意见的影响,从而改变自己的决策。

1. 有效市场假说与行为金融学模型有效市场假说认为金融市场上的信息都是已知的,市场价格已经包含了所有的信息,因此无法通过分析市场数据来获取超额收益。

但行为金融学模型认为,由于人们对信息的处理偏差以及情绪的影响,市场并不总是高效的。

当出现市场价格出现明显波动时,很可能是由于人们的情绪和认知偏差造成的,而非基本面的改变。

这就为投资者提供了在市场波动中寻找收益的空间。

2. 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模型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是行为金融学中的两个重要概念。

逆向选择指的是金融市场中存在的信息不对称现象,即交易双方在交易开始前拥有不同的信息水平,导致市场无法有效的进行资源配置。

行为金融学模型认为,逆向选择问题是由于人们的认知偏差导致,他们无法有效地获取和分析信息。

在道德风险模型中,行为金融学认为人们在投资中可能会受到他人行为的影响,从而做出不理性的决策,引发道德风险问题。

3. 泡沫模型泡沫指的是市场价格出现明显偏离基本价值的现象,即市场出现明显的过热或者过冷情况,呈现出明显的非理性行为。

行为金融学模型认为,泡沫现象是由人们的情绪和认知偏差造成的,他们对市场甚至是自身资产的价值产生了错误的判断。

投资学中的行为金融学解析

投资学中的行为金融学解析

投资学中的行为金融学解析行为金融学是一门研究投资者行为和决策的学科,它在投资学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通过分析投资者的行为习惯和决策模式,行为金融学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投资市场的运行规律,并在实践中提供指导。

本文将对投资学中的行为金融学进行解析,探讨其原理和应用。

一、行为金融学的概念行为金融学是一门跨学科的研究领域,结合了心理学、经济学和金融学等学科的知识和方法。

它关注投资者在决策过程中的行为倾向和偏好,从而对市场行为和市场价格产生影响。

二、行为金融学的基本原理1. 有效市场假说的挑战传统的投资学理论将市场视为高效的,即市场价格能够全面反映所有可获得的信息。

然而,行为金融学通过大量的实证研究,发现投资者的决策行为存在诸多偏差,导致市场并非始终高效。

例如,投资者常常过分关注短期利益,追逐热门股票,从而使得市场价格产生偏离。

2. 心理偏差与情绪因素行为金融学研究发现,人们在投资决策中容易受到心理偏差和情绪因素的影响。

其中最典型的就是投资者的“损失厌恶”和“过度自信”心理倾向。

损失厌恶使得投资者对亏损的承受能力较低,往往会做出不理性的决策;而过度自信使得投资者对自己的判断和决策过于自信,容易陷入过度交易和错误决策的陷阱。

3. 基本面分析与市场情绪传统的投资分析以基本面为依据,着重分析公司的财务数据、市场前景等因素来评估投资价值。

而行为金融学则认为市场情绪对市场价格的影响同样重要。

投资者的情绪波动会导致市场价格的过度波动,从而破坏市场的有效性。

三、行为金融学的应用1. 投资组合优化行为金融学提醒投资者在投资组合优化时要注意心理偏差的影响。

合理分散投资风险、避免冲动交易和追涨杀跌等行为,能够更好地控制风险并实现长期收益的提升。

2. 市场波动的分析行为金融学的研究发现,投资者的情绪波动会造成市场价格的剧烈波动。

因此,对投资者的情绪指标进行监测和分析,有助于预测市场的短期波动,并制定相应的投资策略。

3. 行为金融学在行业分析中的应用行为金融学不仅可以应用于个股分析,也可以用来研究整个行业的买卖偏好和情绪波动。

行为金融学的理论与模型

行为金融学的理论与模型

行为金融学的理论与模型行为金融学是一门研究投资者决策和市场行为的学科,在金融学领域具有重要的地位。

该学科主要关注投资者在投资决策中的行为特征和心理因素,并通过建立模型来解释和预测市场波动和价格变动。

1. 心理学理论:行为金融学将投资者视为有限理性的个体,追求自己的利益,并受到各种心理因素的影响。

心理学理论包括认知偏差、情绪影响和固有偏见等。

认知偏差指的是投资者对信息的处理方式存在偏差,比如过度自信和注意力偏差等。

情绪影响则指的是情绪波动对投资者决策的影响,如恐惧和贪婪等。

固有偏见包括过于关注短期收益和从众心理等。

2. 套利理论:套利理论认为市场上的投资者存在错误定价和投资策略,通过发现这些错误定价并进行套利,可以获得超额收益。

套利理论主要关注市场的无效性和纠正机制。

实证研究发现,尽管存在套利机会,但由于各种限制因素,套利者并不能充分利用这些机会。

3. 行为金融学模型:行为金融学模型试图通过建立投资者行为和市场波动之间的关系来解释市场现象。

常见的模型包括噪声交易者模型、异质性投资者模型和心理账户模型等。

噪声交易者模型认为市场中存在着不理性的投资者,他们的交易决策受到噪声和情绪的影响。

异质性投资者模型则关注投资者之间的差异和交互作用,认为市场行为是由不同类型的投资者共同决定的。

心理账户模型则强调投资者将资产划分为不同的“账户”来进行决策,从而影响投资偏好和决策。

行为金融学的理论和模型对金融市场的预测和决策具有重要的意义。

它揭示了人类心理和行为对市场波动的影响,为投资者提供了更全面和准确的市场认知。

行为金融学也存在一些争议,比如如何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以及如何应对心理和行为特征的深层次影响等。

随着研究的深入,行为金融学将继续为金融市场的理解和决策提供重要的理论和模型支持。

行为金融学的三个假设

行为金融学的三个假设

行为金融学的三个假设行为金融学的三个假设行为金融学是一门相对较新的学科,主要研究人类行为对金融市场的影响。

与传统金融学不同,行为金融学认为人类行为在金融决策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行为金融学的研究对象包括人类的心理、行为和认知等方面。

在行为金融学中,有三个重要的假设。

## 假设一:理性人假设被否定传统金融学中的理性人假设认为,投资者在做出决策时都是理性的,能够充分地利用信息,做出最优的决策。

但是,行为金融学认为,人类的行为受到情感、认知和社会因素的影响,很难做到完全理性。

在金融市场中,投资者往往会受到情绪的影响,做出冲动的决策,而不是理性的决策。

这也是为什么市场会出现过度反应和波动的原因之一。

## 假设二:投资者存在非理性的偏好行为金融学认为,投资者的决策往往受到非理性的偏好的影响。

这些偏好可能是在心理上的,比如投资者对于亏损的厌恶心理,会使得他们把亏损的头寸持有太久,而不是及时止损。

另外,投资者也可能受到社会因素的影响,比如跟风、从众心态等。

## 假设三:市场存在不完全理性行为金融学认为,金融市场并非完全理性,而是存在一定的非理性因素。

这些非理性因素可能来自于投资者的非理性行为,也可能来自于市场结构本身。

比如,市场中存在的信息不对称,可能导致信息不完全,从而影响市场的效率。

另外,市场中的交易者也可能受到投资者非理性行为的影响,从而导致市场的非理性行为。

总之,行为金融学的三个假设都意味着,金融市场中的投资者行为往往是非理性的,市场也往往存在非理性因素。

这为金融市场的有效性和投资者的投资决策带来了挑战,也为行为金融学的研究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行为金融学的理论与模型

行为金融学的理论与模型

行为金融学的理论与模型
行为金融学是一种以行为经济学和心理学为基础的金融学分支,主要研究人类在金融决策中的偏差行为和决策错误。

其理论和模型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1.前景理论(Prospect Theory)
前景理论认为人们在面对金融决策时,通常会对未来的风险进行过度的关注,而对潜在的利益则关注不足。

这种情况下,人们的决策往往会受到亏损厌恶和风险厌恶等因素的影响,导致他们对风险进行过度衡量和过度应对。

因此,前景理论主张,应该采用多元化的投资策略,降低投资集中度和风险暴露度,以此来降低投资损失的风险。

2. 群体效应模型(Herding Models)
群体效应模型认为,人们在投资决策中,往往会受到所处环境和群体行为的影响,导致集体的错误决策。

这种情况下,群体效应的发生往往与信息不对称和信息协调能力不足有关。

为此,群体效应模型主张,应该通过加强信息的分析和协调能力,来避免群体效应的发生。

3. 情绪偏见模型(Emotion Bias Models)
情绪偏见模型认为,人们在金融决策中,往往会受到情绪和认知偏见的影响,从而导致决策的错误。

这种情况下,情绪偏见的发生往往与过度乐观和过度悲观等因素相关。

为此,情绪偏见模型主张,在金融决策中应该尽可能减少情绪波动和影响,同时加强理性思考和适当的风险管理。

4. 选择加权理论(Choicely Weighted Theory)
选择加权理论认为,人们在面对多种选择时,往往会按照自己的偏好和感觉来进行选择,并根据不同选择之间的差异进行加权。

这种情况下,选择加权理论主张,应该提高人们的选择能力和决策意识,同时明确选择的风险和加权策略,以此来实现选择最优决策。

行为金融学实验报告(A股H股溢价分析,心理账户,过度自信)

行为金融学实验报告(A股H股溢价分析,心理账户,过度自信)

摘要行为金融学就是将心理学尤其是行为科学的理论融入到金融学之中,是一门新兴边缘学科,它和演化证券学(Evolutionary Analysis Theory of Security,简称EAS)一道,是当前金融投资理论最引人注目的两大重点研究领域。

行为金融学从微观个体行为以及产生这种行为的心理等动因来解释、研究和预测金融市场的发展。

这一研究视角通过分析金融市场主体在市场行为中的偏差和反常,来寻求不同市场主体在不同环境下的经营理念及决策行为特征,力求建立一种能正确反映市场主体实际决策行为和市场运行状况的描述性模型。

本文通过三个板块来说明行为金融学:心理账户、过度自信、A股H股溢价分析(行为金融学角度)让我们能够直观的了解行为金融学的基本状况,通过对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有利于我们更好的理解行为金融学的知识。

总之,通过实习,我们对行为金融学有了更深层次地理解。

本次实习报告从实习目的和意义、工作方法、取得的成果及经验、收获及体会来具体说明下实习的过程.关键词:行为金融学心理账户过度自信 A股H股溢价分析目录论文总页数:14页1实习的目的 (3)2实习的时间 (3)3实习的地点 (3)4实习内容 (3)4.1 A、H股溢价问题 (3)4.1.1 A股与H股的价差能说明内地和中国香港地区市场中有一个市场不是有效的吗?为什么? (3)4.1.2 你认为导致A 、H股价差的原因有哪些? (3)4.2 心理账户 (5)4.2.1 概况 (5)4.2.2 实验 (5)实验一——成本与损失的不等价实验 (5)实验二——赌场资金效应实验 (6)实验三——沉没成本效应实验 (8)4.3 过度自信 (9)4.3.1 概况 (9)4.3.2 实验 (9)实验一——打折和邮购返券 (9)实验二——创业 (10)5实习心得体会 (12)6教师评语 (13)1实习的目的通过行为金融学实习,让我们增加了对行为金融学的了解,同时对行为金融学的研究成果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并通过不同的心理账户和过度自信的案例分析,熟悉理论发展,感受消费者决策时的自身心理变化。

行为金融学的理论与模型

行为金融学的理论与模型

行为金融学的理论与模型行为金融学是一门研究人类行为与金融市场的学科,它将心理学和经济学相结合,通过研究人们在投资决策中的行为特征和心理因素,来解释金融市场的特定现象和波动。

行为金融学的理论和模型旨在揭示人们在金融决策中存在的认知偏差和情绪影响,以及这些因素对市场行为和资产价格的影响。

行为金融学的理论和模型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金融市场的波动和行为,提供不同于传统金融理论的视角,对投资者和市场参与者的行为进行深入分析。

下面我们将针对行为金融学的理论和模型展开详细介绍。

理论一:有效市场假说有效市场假说是传统金融理论的核心观点之一,它认为金融市场是高效的,市场价格能够充分反映所有可得信息。

而行为金融学对有效市场假说提出了挑战,认为市场参与者的心理行为和情绪会导致市场价格出现偏差,使得市场并不完全有效。

行为金融学的理论模型认为,市场参与者存在着过度自信、从众行为和注意力偏差等认知偏差,这些心理特征会影响投资者对信息的解读和行为决策,从而导致市场价格的非理性波动。

模型一:投资者情绪与市场行为行为金融学的模型主要关注投资者情绪对市场行为的影响。

研究表明,投资者的情绪状态会直接影响其投资决策和行为,进而影响市场价格的形成和波动。

典型的情绪有贪婪和恐惧,贪婪导致投资者过度乐观,对资产的价值进行高估,而恐惧则导致投资者过度悲观,低估资产价值。

这种情绪的传播和扩散会引发市场的非理性波动,形成投资者之间的“羊群效应”。

行为金融学的模型着重分析了投资者的认知偏差对市场价格的影响。

研究发现,投资者在信息处理和决策过程中存在多种认知偏差,如过度自信、过度反应、从众行为以及损失厌恶等。

这些认知偏差导致投资者对市场情况和信息的理解存在偏差,从而影响其投资决策,进一步影响市场价格的形成。

模型三:行为金融学的市场异常现象行为金融学的模型研究了金融市场中的一些异常现象,如过度波动、价格异象和套利机会等。

传统金融理论往往难以解释这些异常现象,而行为金融学的模型可以通过分析投资者的情绪和行为特征,解释市场中的非理性波动和价格异常。

行为金融学的理论与模型

行为金融学的理论与模型

行为金融学的理论与模型行为金融学是一门研究投资者行为决策与市场效果的学科,主要关注投资者在金融市场中的非理性行为、情绪因素对决策的影响以及市场波动的原因和后果。

该学科的研究对象主要涉及投资者的认知偏差、情绪决策、市场反应等方面。

行为金融学的理论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认知偏差理论:该理论认为投资者的决策往往受到认知偏差的影响。

投资者往往会对信息进行过度或不足的反应,从而导致投资决策的失误。

过度自信导致投资者高估自己的能力;过度关注短期利益导致投资者忽视风险等。

2. 情绪因素理论:该理论认为投资者的情绪和情绪变化会对决策产生重要影响。

投资者在市场中往往易受到恐惧、贪婪等情绪的驱使,导致投资决策出现偏差。

恐惧情绪会使投资者过度卖出股票,而贪婪情绪则会导致投资者过度买入。

3. 市场效应理论:该理论主要研究市场中的各种异常现象,如过度反应、反转效应等。

该理论认为市场的行为受到群体行为和信息传递的影响,投资者往往会对市场中的信息进行过度或不足的反应,导致市场出现非理性波动。

1. 投资者情绪模型:该模型用于研究投资者情绪对市场的影响。

通过分析投资者情绪的变化和市场反应的关系,可以预测市场的行为和波动。

2. 公司财务模型:该模型主要研究公司的财务因素对股票价格的影响。

通过分析公司的财务报表和财务数据,可以评估公司的价值和潜在风险,从而指导投资决策。

3. 市场效应模型:该模型主要研究市场中的异常现象和效应。

通过分析市场的历史数据和市场因素,可以了解市场的行为规律和趋势,从而指导投资决策。

行为金融学的理论和模型主要研究投资者的非理性行为和市场的异常现象,旨在帮助投资者更好地理解市场和做出更准确的投资决策。

行为金融学的理论与模型

行为金融学的理论与模型

行为金融学的理论与模型行为金融学是一门研究人类行为与金融市场之间关系的学科,它探讨了人们在进行金融决策时所表现出的认知偏差、情绪影响以及社会因素等内容。

行为金融学的理论和模型在金融市场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金融市场的运作规律,进而作出更为理性和准确的投资决策。

本文将就行为金融学的理论和模型进行详细的探讨。

一、行为金融学的理论1. 有效市场假说有效市场假说是现代金融学的基本假设之一,它认为金融市场中的信息会被迅速反映在资产价格中,市场价格会全面、快速且准确地反映资产的价值。

行为金融学对有效市场假说提出了质疑,认为市场并非完全有效,存在着投资者的认知偏差和情绪影响,导致资产价格的波动和非理性行为,因此金融市场不可能完全有效。

2. 边际效用递减理论边际效用递减理论是微观经济学中的一项基本理论,指的是随着消费量的增加,每单位消费带来的满足感逐渐减少。

在行为金融学中,边际效用递减理论被用来解释投资者的决策行为,认为投资者在进行金融决策时会受到边际效用递减的影响,即随着投资收益的增加,投资者的满足感逐渐减少,导致他们做出非理性的投资决策。

3. 锚定效应理论锚定效应是行为经济学中的概念,指的是人们在进行决策时会受到最初获得的信息或者某个特定数值的影响,导致他们在后续决策中过度依赖这个锚定点而做出非理性的决策。

在金融市场中,投资者也会受到锚定效应的影响,导致他们对资产价格的预期过度依赖先前的价格水平或者特定的信息,做出不理性的投资决策。

1. 心理账户模型心理账户模型是行为金融学中的一种理论框架,用来解释人们在进行投资决策时会根据不同的资金来源和用途划分成不同的心理账户,并对不同账户中的资金做出不同的决策。

心理账户模型认为人们会将资金划分为不同的账户,如日常开支账户、储蓄账户和投资账户等,而对不同账户中的资金会采取不同的决策方式,导致他们在金融市场中做出非理性的投资决策。

2. 群体行为模型群体行为模型是行为金融学中的另一种重要模型,它认为人们在进行金融决策时会受到社会群体的影响,导致他们做出的决策偏离理性。

行为金融学的理论与模型

行为金融学的理论与模型

行为金融学的理论与模型行为金融学是在传统金融理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门学科,它通过关注投资者的心理因素和行为模式,研究他们在决策过程中的偏差和错误,从而揭示市场出现的非理性现象和价格波动。

行为金融学理论和模型对传统金融理论的假设进行了修正和拓展,更贴近现实,使我们对金融市场的运作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第一,过度自信和信息偏见。

行为金融学认为,投资者往往对自己的能力和信息的准确性过于自信,导致他们在做出投资决策时忽视了不确定性和风险,产生了过度交易和过度自信的行为。

第二,心理账户理论。

心理账户理论是行为金融学中的一个重要理论,它指出人们对不同账户的财务状况有不同的感知和处理方式,比如将投资分为赌注和锦上添花两种不同性质的账户,导致对风险的态度有所不同。

羊群效应和情绪影响。

行为金融学指出,投资者往往会受到其他人的行为和情绪的影响,产生从众心理,导致市场出现大幅波动和价格的非理性波动。

第四,损失厌恶和风险偏好。

行为金融学指出,人们对损失的厌恶程度远大于对获得同等利益的欲望,从而导致他们在投资决策中更加偏好低风险和稳定回报。

第一,前景理论模型。

前景理论模型是行为金融学中最为重要的模型之一,它通过对投资者的偏好和心理账户的解释,揭示了人们对风险的态度会随着不同的参照点和账户类型而发生改变。

第二,市场心理模型。

市场心理模型主要研究投资者的情绪对市场价格的影响,通过建立投资者情绪指标,分析情绪的变化对市场行为的影响,为投资者提供判断市场趋势和价格波动的依据。

行为金融学的行为套利模型。

行为金融学的行为套利模型旨在通过利用投资者的非理性行为来获取超额收益,它认为投资者的非理性行为会导致市场价格的偏离,从而产生投资机会。

行为金融学的理论与模型

行为金融学的理论与模型

行为金融学的理论与模型行为金融学是金融学中的一个新兴领域,它探讨的不仅仅是传统金融学所研究的投资、融资等问题,而是更关注人们在金融决策中的行为模式和动机。

行为金融学的理论和模型对于理解金融市场的行为和预测市场波动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对行为金融学的理论和模型进行深入探讨。

一、行为金融学的基本理论行为金融学是从心理学和行为经济学的角度出发,研究人们在金融决策中所表现出的行为模式和心理特征。

相比于传统金融学只考虑理性决策者的假设,行为金融学告诉我们,人们在决策时常常受到情绪、认知偏误和社会心理因素的影响。

1. 情绪对金融市场的影响情绪是人们行为的重要动力,而在金融市场中,情绪对投资者的决策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行为金融学家认为,由于人类的情绪波动,金融市场会出现过度反应和价格波动。

当市场情绪处于极度恐慌时,投资者会出现过度抛售的情况,导致股价短期内暴跌;而当市场情绪处于极度乐观时,投资者则会出现过度追涨的情况,导致股价短期内暴涨。

这种情绪的波动会使市场价格偏离其内在价值,形成市场泡沫和崩盘,给投资者和整个市场带来巨大的风险。

2. 认知偏误对金融决策的影响认知偏误是指人们在对信息进行处理和决策时,由于自身的认知能力和经验限制,产生了不符合逻辑的判断和决策。

在金融决策中,认知偏误对投资者的判断和决策产生着重要的影响。

投资者往往会对所持有的股票抱有过高的乐观预期,导致对其价值的高估;而在面临亏损时,投资者往往表现出过度的乐观,认为股票价格会很快反弹,从而做出了错误的决策。

认知偏误导致投资者对市场风险的判断产生偏差,加剧了市场的不稳定性和不确定性。

除了情绪和认知偏误,社会心理因素也对金融市场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人们在金融决策中,往往受到他人的行为和言论的影响,产生跟风效应和羊群行为。

当市场中出现大量的抛售行为时,其他投资者往往会跟随抛售,导致市场的恐慌情绪进一步加剧;而当市场中出现大量的追涨行为时,其他投资者也会跟随追涨,导致市场的过度繁荣。

行为金融学的理论与模型

行为金融学的理论与模型

行为金融学的理论与模型
行为金融学是研究人类行为决策中存在的偏差和不理性因素对金融市场及其参与者的影响的学科,其理论和模型成果在金融实践中具有广泛的实际应用。

其中的一些重要理论和模型如下:
1. 信息异质性
信息异质性是指市场参与者拥有不同信息的情况。

金融市场中经常存在各种各样的信息不对称现象,这常常被认为是导致市场不稳定的重要原因之一。

行为金融学中的模型,例如基于瑕疵信仰理论和情绪的理论,强调了信息异质性对投资者决策行为的影响。

2. 选择偏差
选择偏差是指人们在取得信息、评估信息和做出决策时,对信息的敏感性存在不同程度的偏离。

选择偏差可能导致投资者过多依赖可得到的信息,忽视隐藏的信息,从而做出不理性的投资决策。

该理论的实际应用是在金融市场中量化这些偏差,并使用这些信息来指导和改进投资决策。

3. 情绪影响理论
情绪影响理论是行为金融学中的重要理论之一,指的是情绪对人类行为决策存在的影响。

例如,人们在焦虑时可能会过度悲观地评价市场和投资,从而导致不理性的决策。

情绪理论的应用可以通过对市场情绪数据进行分析,以及应对不理性决策的策略。

4. 先见之明理论
先见之明理论认为,市场参与者可能会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忽略量化的、慢速变化的信息,并且在即将到来的崩盘中不会做出适当的反应。

该模型有关于在市场崩盘之前,股市的泡沫和市场参与者的心理变化、行为决策等重要领域。

总之,行为金融学的理论和模型直接关系到投资者的行为决策,可能会对金融市场的稳定产生重要的影响。

行为金融学还可以帮助市场参与者更好地了解市场机制、识别偏差和风险,并更有效地做出投资决策。

行为金融学的理论与模型

行为金融学的理论与模型

行为金融学的理论与模型行为金融学是研究人类行为和情感对金融决策的影响的学科。

它涵盖了心理学、经济学和金融学等多个学科的理论和模型,旨在揭示人类在投资、理财和风险管理等方面的行为特征,以及这些行为特征对金融市场的影响。

行为金融学的兴起为我们解释金融市场中的种种现象提供了新的视角,它不仅对学术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为金融从业者提供了更为全面的决策依据。

本文将对行为金融学的理论和模型进行介绍和探讨。

行为金融学的核心理论之一就是心理学理论。

心理学理论强调人类在金融决策中所受到的认知偏差和情绪影响。

认知偏差是指人在信息获取、处理和决策过程中由于个人的认知限制或心理特征而产生的失误或偏差。

过度自信、过度乐观和过度反应是常见的认知偏差,它们会导致投资者高估自己的能力和低估风险,从而做出不理性的决策。

情绪影响则是指人类在金融决策中受到情绪波动的影响。

焦虑、恐惧和贪婪等情绪会使投资者做出冲动的决定,而不是理性地分析和权衡利弊。

心理学理论的研究为我们理解金融市场中的波动和不确定性提供了重要的基础。

行为金融学的另一个重要理论是行为经济学理论。

行为经济学理论强调人类对风险和奖励的感知和反应,以及市场中的群体行为。

人类对风险和奖励的感知和反应经常是非理性的,这种非理性可能来源于过度自信、注意力偏差和社会压力等原因。

市场中的群体行为也会加剧非理性行为。

当投资者受到信息传递、社交网络和群体思维的影响时,他们可能会跟随他人的决策,而不是理性地分析市场情况。

行为经济学理论的研究为我们说明金融市场中的价格波动和趋势提供了重要的思路。

行为金融学还包括了一系列重要的模型。

最具代表性的模型之一是资产定价模型。

资产定价模型通过揭示投资者的行为特征和市场的不确定性来解释资产价格的形成和波动。

传统的资产定价模型通常假设投资者是理性的,市场是有效的,但行为金融学的资产定价模型认为这些假设是不符合实际的。

它引入了认知偏差和情绪影响等非理性因素,从而更好地解释了资产价格的波动和异常现象。

行为金融学的理论与模型

行为金融学的理论与模型

行为金融学的理论与模型行为金融学是一个关注人类行为如何影响金融市场的分支领域,其理论和模型崛起于上世纪80年代末期。

它的核心基于行为经济学,它尝试去解释人类决策制定背后的认知失误、偏见和情感。

通过了解这些因素,行为金融学可以更好地解释金融市场的波动和危机,同时也可以更好地促进投资者的理性选择。

行为金融学的核心理论和模型之一是前景理论。

前景理论主张,人们的风险偏好和心理行为与他们的财务状况和选择有关。

这个理论认为,人们不是在理性思考中作出决策的,而是受到对于财务风险的过度响应影响,并经常作出错误的选择。

例如,在资产价格上涨时,大多数人会觉得更加乐观和自信,而在资产价格下跌时则会变得消极和迷茫。

另一个行为金融学的理论是心理账户理论。

这个理论认为,人们没有把钱视为等价的,而是把它们分配到不同的心理账户中。

例如,他们可能会把房子和投资分配到不同的心理账户中,从而会在某些情况下更着重于保留房子,而不是投资。

这种行为方式使得人们做出非理性的决策,对不同的账户均衡关注,而不是作出全局策略决策。

除了这些理论外,行为金融学还有一些重要的模型,如群体行为模型、信任理论和理性预期模型。

群体行为模型解释了为什么人们往往更容易跟随群体行为,即使这些行为可能不符合他们自己的投资目标。

信任理论则解释了为什么一些投资者容易被欺诈和骗局所深深的骗子所侵害。

理性预期模型能够对整个金融市场上的价格和收益进行预测,同时考虑到人类行为和心理角色的因素。

总之,行为金融学的理论和模型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和解释金融市场的波动和危机。

它们提供了一种更加全面和客观的视角,使得投资者不再将自己的决策建立在并非完全理性的假设之上,从而更好地捕捉到市场中的机遇和风险。

什么是“行为金融”,它如何对个人和团体决策产生影响?

什么是“行为金融”,它如何对个人和团体决策产生影响?

什么是“行为金融”,它如何对个人和团体决策产生影响?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和人们对金融知识的普及,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涉足投资市场。

然而,投资市场的波动和不确定性也给投资者带来了极大的风险。

为了降低风险,提高投资收益,人们开始研究和应用“行为金融学”的理论和方法。

本文将从以下三个方面介绍“行为金融学”的基本概念、理论框架以及对个人和团体决策的影响。

一、“行为金融学”基本概念“行为金融学”是一门借鉴心理学、经济学、神经科学等多个学科的理论体系,在投资决策中考虑人类行为的心理和行为特征。

它与传统的金融学有着很大的区别。

传统的金融学强调有理性和完备信息条件下的决策行为,而“行为金融学”则认为人的决策行为是受到情感、经验、社会环境等多个因素影响的。

它认为人的行为存在多样性和复杂性,需要充分考虑这些变量因素,才能更好地解释投资决策行为。

二、“行为金融学”理论框架“行为金融学”理论框架主要包括实验研究、行为金融学模型以及投资者心理等三个方面。

实验研究是“行为金融学”的基础。

它通过实验,获取人们决策行为时的心理特征,深入探讨人的感知、思考、决策和行动等行为模式。

行为金融学模型是“行为金融学”的核心。

它主要研究投资者行为模型和规律,包括投资者风险偏好、信息获取、信息加工、资产配置等。

投资者心理是“行为金融学”中的另一个重要方面。

它认为投资者的心理因素对其投资行为有很大的影响。

投资者的情绪影响着他们的决策,这可能会导致不必要的买卖交易,产生投资亏损。

三、“行为金融学”对个人和团体决策的影响1. 帮助投资者建立正确的投资心态投资者的心态是影响其投资行为的最主要因素之一。

如果投资者的投资心态错误,将产生投资风险。

因此,知道什么是行为金融和行为金融学的知识能帮助投资者建立正确的投资心态,避免出现情绪买卖的现象。

2. 优化投资组合行为金融学的实践指导投资者优化资产配置,建立科学的风险控制机制,避免过度集中投资、过于追逐热点等不科学的投资原则,以取得更理想的投资回报。

行为金融的名词解释

行为金融的名词解释

行为金融的名词解释导语:在当今投资环境中,金融市场的波动性和不确定性是投资者面临的重要挑战之一。

为解释投资者在金融市场中所表现出的决策行为和心理偏差,行为金融学应运而生。

本文将对行为金融的概念和相关术语进行解释,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行为金融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一、行为金融学行为金融学是一门研究投资者的行为和决策方式对金融市场产生的影响的学科。

行为金融学的研究对象主要包括投资者的心理偏差、认知错误以及情绪因素等。

与传统金融学关注理性投资决策不同,行为金融学更注重分析人们在投资决策过程中的行为模式和心理因素。

二、认知偏差在行为金融学中,认知偏差是指投资者在信息处理和决策过程中所出现的错误和偏差。

其中一个重要的认知偏差是过度自信,即投资者对自己的信息获取和决策能力过高估计,对市场的风险和不确定性的认识存在偏差。

另一个常见的认知偏差是“锚定效应”,即投资者在决策过程中过度依赖于已有的信息和经验,而忽视了其他潜在的信息。

三、情绪因素情绪因素在行为金融学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投资者的情绪能够对市场的波动产生很大的影响。

例如,当市场出现大幅下跌时,投资者容易受到恐慌和焦虑的情绪影响,导致大规模的卖出行为,进而加剧了市场的下跌。

相反,当市场出现大幅上涨时,投资者则容易受到贪婪和乐观的情绪影响,进而导致过度买入的行为。

四、群体行为群体行为是指集体中的个体在决策过程中受到其他人行为和意见的影响而做出相似的决策。

在金融市场中,群体行为的典型表现是投资者的投资决策受到市场上其他投资者的影响,从而形成市场的集体行为。

例如,当大量的投资者开始购买某只股票时,其他投资者也会受到其影响而纷纷跟进,从而推动股票价格上涨。

五、行为金融的实践应用基于行为金融学的理论和概念,许多投资公司和机构已经开始应用行为金融的原理来改进自己的投资策略。

例如,一些主动型基金管理公司通过分析投资者的情绪指标和行为模式来调整自己的投资仓位和策略,以抓住投资机会和降低风险。

行为金融学的理论与模型

行为金融学的理论与模型

行为金融学的理论与模型1. 引言1.1 行为金融学的理论与模型概述行为金融学是研究个体或群体在金融决策过程中表现出的心理和行为特征的学科。

行为金融学的理论与模型则是对这种行为特征进行分析和建模的工具和框架。

在行为金融学的研究中,人们通过观察市场参与者的行为,揭示了投资者做出决策时所出现的认知偏差和情绪影响,从而有助于理解金融市场的运作规律。

行为金融学的模型则可以帮助投资者和决策者更好地预测市场变化和制定有效的投资策略。

通过对行为金融学的历史发展、认知偏差理论、市场情绪理论、行为金融学的模型应用以及与传统金融理论的比较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和探讨,不仅可以为金融决策者提供更准确的信息和决策支持,也可以为学术界进一步拓展和完善行为金融学的理论体系和模型框架提供参考和指导。

在未来的发展中,行为金融学还有很多启示性的内容和研究方向,有望为金融领域的发展和进步带来新的思路和机遇。

2. 正文2.1 行为金融学的历史发展行为金融学的历史发展可以追溯到1982年,当时Robert Shiller 和Richard Thaler等学者开始关注投资者行为的心理学因素。

随后,奥斯卡•明格斯提出了存在套利机会的市场行为可能是因为投资者对信息的不完全获取以及行为的非理性。

这一理论为行为金融学奠定了基础。

随着研究的深入,行为金融学不断扩展和完善,包括认知偏差理论、市场情绪理论等。

这些理论使我们更好地理解投资者行为背后的心理机制,从而更好地解释金融市场的运行规律和波动。

行为金融学的历史发展经历了从对传统金融理论的质疑到建立自己的独立体系的过程,为我们理解金融市场的非理性和波动行为提供了有力理论支持。

2.2 认知偏差理论认知偏差理论是行为金融学中的重要理论之一,它指出人们在做出决策时会受到多种认知偏差的影响,从而导致其偏离理性决策。

认知偏差理论通过研究人们在面对不确定性和复杂信息时的认知处理方式,揭示了投资者决策中存在的误判和错误偏好。

行为金融学的理论与模型

行为金融学的理论与模型

行为金融学的理论与模型行为金融学是一门研究人们决策和行为对金融市场产生影响的学科。

它将心理学和经济学相结合,试图解释为什么投资者会出现偏差行为,从而引起市场的非理性和不稳定性。

行为金融学的研究对象包括投资者的认知偏误、情绪影响以及羊群效应等。

1. 人们的决策过程受到认知偏差的影响。

行为金融学认为,人们在做出决策时会受到自身的认知偏差的影响。

人们对风险的判断往往受到个人经验和情绪的影响,容易出现过度自信或过度谨慎的行为。

2. 情绪对投资决策有重要影响。

行为金融学强调情绪对投资者的决策行为有显著影响。

市场情绪的波动会影响投资者的情绪,从而引发市场的非理性波动。

投资者在情绪高涨时更容易冲动行事,进而影响市场的效率。

3. 羊群效应对投资决策具有重要作用。

羊群效应指的是投资者在做决策时会受到其他投资者的行为影响,往往会追随其他投资者的行动。

这种效应可能导致市场的过度波动和投资者群体行为的集中化。

4. 长期投资与短期投机行为的影响。

行为金融学认为,投资者的长期投资与短期投机行为会对市场造成影响。

长期投资者更注重基本面的分析和价值投资,而短期投机者更注重市场情绪和技术分析,这种不同的投资行为会影响市场的稳定性和效率。

行为金融学的理论和模型对金融市场的理解和预测具有重要意义。

它揭示了投资者非理性行为的原因和影响,可以帮助投资者更好地调整投资策略和风险管理,同时也对监管政策的制定提供了一定的借鉴。

行为金融学的理论和模型仍然存在一定的争议和局限性,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和探索。

投资决策中的行为金融学分析方法

投资决策中的行为金融学分析方法

投资决策中的行为金融学分析方法投资决策是金融领域中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然而人们在投资过程中往往受到各种非理性因素的影响,导致投资决策的失误。

行为金融学作为一门研究投资者行为的学科,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分析投资决策中的非理性行为的方法。

本文将以行为金融学的视角,分析投资决策中的常见非理性行为,并提出相应的应对策略。

一、投资决策中的非理性行为1.贪婪和恐惧贪婪和恐惧是投资者最常见的非理性行为。

在市场行情看好时,投资者往往过于乐观,过度追求高收益,从而忽视风险,导致投资决策过于激进。

而在市场低迷时,投资者又往往过于悲观,对市场失去信心,过早卖出优质资产,导致投资决策过于保守。

2.羊群效应羊群效应是指投资者在投资决策过程中,倾向于跟随大众的行为。

当市场普遍看好某只股票或某个行业时,投资者为了避免错过行情,往往会盲目跟风,即使该股票或行业已经明显高估。

相反,当市场普遍看淡某只股票或某个行业时,投资者为了避免损失,往往会纷纷抛售,即使该股票或行业已经明显低估。

3.过度自信过度自信是指投资者对自己的投资能力过于自信,认为自己能够战胜市场。

这种行为表现为投资者过分依赖自己的主观判断,忽视市场信息和数据分析。

过度自信会导致投资者在面对市场变化时,过于坚持自己的观点,不愿及时调整投资策略。

4.近视眼效应近视眼效应是指投资者在投资决策中,过于关注短期收益,忽视长期价值。

这种行为导致投资者在投资过程中,容易受到市场波动的影响,频繁买卖资产,从而增加交易成本,降低投资收益。

二、行为金融学分析方法在投资决策中的应用1.了解自己的行为偏差2.制定投资计划在投资决策之前,投资者应制定详细的投资计划,包括投资目标、投资策略、风险控制等。

在执行投资计划时,要严格遵守纪律,避免受到市场情绪的影响。

3.多元化投资多元化投资可以有效降低投资组合的风险。

投资者应根据自己的风险承受能力,将资金分配到不同类型的资产中,实现投资组合的优化。

4.定期评估和调整投资者应定期对投资组合进行评估和调整,确保投资策略的有效性。

从三因素模型看行为金融学

从三因素模型看行为金融学

(./0 1 2’’) 与消费成正协方差, 价格就会低。 反 如果投资所得 之亦然。 这是因为投资者不喜欢消费的不确定性。 那么当有一项 投资, 在你觉得很有钱时, 有高所得; 没有钱时, 却让你低所得。 这项投资让你的消费更加不稳定。为了让消费更加平稳, 你可能 要求这个投资价格较低, 弥补你的消费不稳定带来的不悦。一个 相反的极端例子就是保险, 当你的房子被烧毁, 你得到了很大的 补偿, 而平时你有钱的时候, 你还得交保险费。 (6$78 ) 、 账面 以上是基于理性消费的 ((345 模型。那么规模 ( 922: )2 ;/<:8)) (;2;8=),;) 价值与市场价值 和动量 是否能归于 消费风险?如上述所说,成长性股票在坏的时候应该有高的回 (>/:2=$6?2:) 证明了在萧条时成长股票的回报 报。可拉可尼西科 要低于别的股票而并不是象理性模型所应有的高回报。 上面所提得列维和瓦萨罗 (>$8@ /=A B/66/C2, DEEE 年 ) 的 FG5 和账面价值与市场价值比有正相关系是基于 DH 个国家的 数据。可是在美国, 他们却未发现有明显的证据说明这一事实。 目前为止许多研究只是关注于宏观经济变量和投资组合回 报的联系。 而且也是仁者见仁, 智者见智, 众说纷纭。 可问题的关 键是这些联系的数值是否大到足够能说明这些投资组合如此之 (K<8==/= (马科克林 (4/+I$=C/0 DEEJ 年 ) 和布雷那 高的夏普比例 。 DEEL 年 )发现那些基于特性的投资策略有特别高的夏普比例 ) 也有学者发现账面价值和市场价值比并不包含足够能说明未来 市场收益的信息。 不得不承认,确有某种因素和账面价值及市场价值比相关, 但是却没有明显的证据说明这一因素能够解释理性模型中的风 (F<$’’$= /=A >8;;2=) 提出在较好地控制金融 险溢价。 利复和利孟 危机的因素后, 账面价值和市场价值现象仍很明显地存在。一个 以理性投资为基础的模型好象远远不能解释这一事实。 (K8=/<)7$ ) 指出公司雇员自愿把退休基金投资 MHHD 年波那兹 到自己的公司里,这是一个无法用现代投资组合理论解释的疑 团。 例如可口可乐公司的职员, 把自己退休金的 NOP 投到自己的 公司的股票上。这种行为可以归结于对熟悉事物的心理偏好, 这 “ 纯粹方位 ” 被称为 现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 投资者的行为中的非理性因素
现在有大量的数据说明有限度的理性如何影响贸易, 预期和资本市场的价格。很长时间人们就意识到了一些可 认知的因素如时间,记忆或者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意力都是受限制的。因为 人的信息处理的容量是有限的,所以需要不完善的决定程
和音乐会票分别在两个账户里面,所以丢失了电话卡不会 影响音乐会票子所在账户的预算和支出,大部分人仍旧选 择去听音乐会。但是丢了的音乐会票和后来需要再买的票 子都被归在一个账户里,所以看起来就好像花了 400 元钱听 一场音乐会一样。人们当然觉得这不合算 所以就不去了。 (二)自我欺骗可以解释为以下几种类型:
图 1.1 按规模和账面价值与市场价值比投资组合出现了 无规则的回报率。竖轴表示超额回报。横轴表示beta 系数。 继而法玛和法兰奇提出了他们的三因素模型。 E(R i)-R f =b i [E(Rm )-R f ]+s i E(SMB)+h i E(HML) R i -R f =αi +b i (R m -R f )+s i SMB+h i HML+ε 投资组合的预期收益率相对无风险收益率的差额收益 率可以用三个因素来解释: 1.市场组合的超额收益: R m -R f 2.小股票组合和大股票组合收益差: SMB (small
序,也就是尽可能的花费少的时间和金钱做出好的合理的 决定。何西雷夫(Hirshleirfer) (2001)把人类最熟悉的 可能造成偏差的心理因素分为这样几类:寻求近似的简单 化,自我欺骗和基于情感的判断。 (一)寻求近似的简单化 1 .寻求近似的简单化:追求完全的信息,往往需要大 量的金钱和时间以及足够理解信息的知识背景,所以人们 往往通过更简单的方式获得近似的信息。 2 .显著性和可用性效用:基于信息的耗费(如时间或 是花费)问题,过于关注特别显著的或是经常强调的信息。 例如在股市中大众会很容易受一些头版头条的新闻或是媒 体经常讨论的观点影响,做出倾斜性的投资决策。 3 .情景效应:指的是因为不同的客观情况而做出的不 同决定。例如,有一个老太太曾经透露自己炒股的秘诀,如 果看到营业厅门外的自行车多的话,就卖出股票,如果看 到营业厅的自行车少就买进股票,结果还赚了不少钱。 4 .金钱幻想:看似的价格影响感知。例如 某一支股 票的价格达到 2 0 元,另一支股票的价格只有 6 元。有些投 资者认为 2 0 元的股票太贵,所以会购买 6 元的所谓便宜的 股票。 5 .精神会计:与 套 利 取 向 相 关 的 心 理 计 算 获 利 与 损失。 芝加哥大学管理学院终身教授奚恺元曾经举了个例子, 假如今天晚上你打算去听一场音乐会。票价是 200 块钱。在 你马上要出发的时候,你发现你把你最近买的价值 2 0 0 块 钱的电话卡弄丢了。你是否还会去听这场音乐会?大部分 的回答者仍旧会去听音乐会。但是如果情况变化一下,假 设昨天你花了 2 0 0 块钱买了一张今天晚上的音乐会票子。 在你马上要出发的时候,你发现你把票子弄丢了。如果你 想要听这场音乐会,你必须再花 2 0 0 块钱买张票。你是否 还是会去听这场音乐会?大部分人回答说不去了。仔细想 想,这两个回答是自相矛盾的。不管消费者丢掉的是电话 卡还是音乐会票,总之是丢失了价值 2 0 0 元的东西。事实 上,在人们的头脑里,钱并不像传统经济学所假设的那样, 具有完全可替代性。真正的情况是,人们会把不同的东西 归在不同的精神账户里(Mental Accounts)里面。电话卡
南 方 论 丛
SOUTHERNFORUM
2003 年 10月 第 3期 Oct,2003 No.3
从三因素模型看行为金融学
刘 琳
(华林证券有限公司研究所, 广东深圳 518028)
[摘 要] 随着人们的经济活动越来越丰富, 经济运行规律越来越复杂, 建立在投资者理性投 资的假设上的主流金融学已经远远不能解释日益繁杂的金融现象了。 而一直受主流学者抨击的边缘 学科——行为金融学却越来越受学者青睐。 金融学好像也越来越人性化了。 本文从三因素模型说 起, 抛砖引玉对行为金融学在资产定价上的影响作一些概况性的分析。 全文共分三个部分 : 法玛和 法兰奇三因素模型, 三因素模型的非理性因素的含义, 投资者的行为中的非理性因素。 [关键词] 三因素模型 ; 行为金融学 [中图分类] F83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GDB1130 (2003) 03-0040-05
[收稿日期] 2003-09-01
将心理学的前沿研究成果引入经济学研究中,特别侧重于 研究人在不确定情况下进行判断和决策的过程。而史密斯 则奠定了实验经济学的基础,为经济学家们提供了在实验 室条件下观察人类行为倾向的有效途径,特别是对选择性 市场机制的研究。 法玛和弗兰士(1 9 9 3)的三因素模型虽然是建立在 单因素 C A P M 模型之上,但是三因素模型却没有 C A P M 模 型的完善的机理。如 C C A P M 就从人的消费与投资着手, 解释了为什么回报率和人的消费与投资决策有关,也就 是解释了为什么 C A P M 模型是建立在人的理性投资的基 础之上。I C A P M 解释了动态投资的资产定价模型。三因 素模型更多的是实证发现的结果。模型的提出,的确解 释了资产定价模型不能解释的异常回报的问题,并将研 究金融的学者和实践者引入了一个新的天地。让人们开 始思索究竟有哪些因素在主宰资产定价。但是仍旧有许
二 三因素模型的非理性因素的含义
从前面的模型介绍我们可以看到,模型中的两个因 素:小股票组合和大股票组合收益差 S M B 和高账面价值与 市场价值比和低账面价值与市场价值比的差额 H M L 都是基
41
于特性的因素。实际上这些因素与理性模型不太一致。 法玛和法兰奇(Fama and French)模型中隐含着经济 “萧条“悲观”的心理因素。 列维和瓦萨罗(Liew and Vassalou 1999)的研究就 是一个例子,把价值和小公司的回报归结于宏观事件。他 们发现在许多国家,HML 和 S M L 含有预测 G D P 增长的信息。 例如,他们认为经济萧条可以表示为 GDP t→t+1 =α +0.065MKT t→t+1 +0.058HML t→t+1+εt+1 GDP t → t + 1 表示下一年的 G D P 增长。 MKT 和 H M L 表示前一年的市场指数和 H M L 的收益。这 样大约 10% 的 H M L 的收益变化会影响到 0.6% 的 G D P 预测变 化。可以理解为大部分宏观经济的因素风险已经被 H M L 在 模型中吸收了。法玛和法兰奇(Fama and French)强调典 型的有价值的公司,是那些长期因为坏消息连续下跌的公 司,现在已经接近资产崩溃的边缘。但是即使大盘并没有大 幅度下跌,人们为什么会持有这些做得这么差的股票呢? 他们认为接近破产的股票通常会回潮,而不是破产。 所以这样的股票通常会产生高的回报。这一发现,是对资 产溢价的自然理解。在财务危机的时候,一般人都不愿看 到股票变得毫无价值。但是人们不会把财务危机当作一个 公司的典型的风险因素。这样的危机只可能看作是非系统 的因素,应在模型中被剔除掉。只有人们普遍关注的事件 才能被看作风险因素。很可惜,对这一理论的实证研究非 常薄弱。许多实证都表明 H M L 投资组合与财务危机共变性 不是太强。而且近些年的历史上,系统性的财务危机还是 不多见的。所以很难找到足够的数据去支持这一论点。 拉图和卢丁维森 (Lettau and Ludivigson 2000) 证 明 H M L 对市场回报和消费有不同时间的β系数. 虽然很不 幸他们发现 H M L 和萧条因素很少有无条件的相关联,但是 在坏时期 H M L 还是对坏消息非常敏感的。 至于 S M B 因素,贺敦和卢卡斯(Heaton and Lucas, 1 9 9 7 )添加了新的解释。他们认为一般的典型的股东都是 私有的小公司的权益人,所以这样的股东当然特别关注一 些像财务危机这样的事件。理所当然他们也会要求较高的 风险回报,要不他们就会持有低收益的成长股票。
[作者简介] 刘琳,女,深圳市华林证券有限公司研究所研究员、英国伯明翰大学在职博士生。
40
多问题三因素还无法解决。而且对于 H M L 和 S M B 这两个 因素,法玛和弗兰士无法给出一个建立在理性投资基础 上的理论解释,并成为三因素模型悬而未决的难题。虽 然法玛和弗兰士一再捍卫自己的模型属于理性定价模 型,但本文作者认为对他们的模型更好的解释莫过于行 为金融学了。 本文从三因素模型说起,抛砖引玉对行为金融学在资 产定价上的影响作一些概况性的分析。
随着人们的经济活动越来越丰富,经济运行规律越来 越复杂,建立在投资者理性投资的假设上的主流金融学已 经远远不能解释日益繁杂的金融现象了。而一直受主流学 者抨击的边缘学科——行为金融学却越来越受学者青睐。 金融学好像也越来越人性化了。 讲到行为金融学可以追溯到 1 9 1 3 年,约翰. 沃森提出 了行为主义。他介绍了一系列有趣的心理学现象如刺激和 反应等等。后来学者发展了许多概念如“思想” “感觉” “性 情”和“动机”等。而近几十年的金融学开始跳出基于理 性投资的假设,——即人们受自我利益驱动,有能力作出理 性判断和决策。结合行为主义和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学者 们现在讨论更多的是非理性因素如情绪、感官等心理误差 对资产定价的影响。2 0 0 2 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就颁给了两名 行为金融学家:普林斯顿大学教授丹尼尔・卡纳曼和乔治・ 梅森大学教授弗农・史密斯。卡纳曼对经济学的贡献在于
一 法玛和法兰奇三因素模型
1953, 马科维兹(Markowitz) 在一定的经济模型假设 下得出了均值—方差的有效市场模型,并初步建立了 C A P M 的基础;最后,Sharpe(1964) ,Lintner(1965)和Black (1 9 7 2 )引入了表征每种证券风险的β值,并提出了著名的 CAPM 模型。在 CAPM 模型中,股票的收益率水平用其收益率 的期望表示,而其风险则用β值表示。
其中:R i 为第 i 期的收益率 R m 为市场指数组合的收益率 β i 指证券组合的收益对市场收益率的敏感度 e i 为回归的残差 资产定价模型可以说是建立在市场收益率与无风险收 益率差额之上的单因素模型。β与 G D P 增长率、利率、公 司规模等经济变量一起,成为了通常收益率的解释因素。 当然后面有许多学者继续深入的解释了 C A P M 的原理并在 此基础上扩展。 1992 年法玛和法兰奇(Fama and French) 在权威学 术性杂志《财经学刊》 (Financial Journal )上发表了 他们的研究成果,他们的数据几乎覆盖了所有在纽约股 票交易所、美国股票交易所和那斯达克市场上市交易的 股票。根据股票的账面价值与市场价值比( B E / M E ) 对股票 报酬率的不同,他们从 1 9 6 3 年年中开始将股票分为十个 等级的投资组合,到 1 9 6 4 年年中按照同样的方式分等级 并将投资组合进行重构,此种方式一直进行到 1990 年。通 过对十个组合报酬率的验证,法玛和法兰奇发现高 B E / M E 股票的报酬率高于低 BE/ME 股票的报酬率。同时,他们用 同样的方式按照β系数将股票分为十个等级,考察了十 个组合的 BE/ME ,发现高 BE/ME 股票的β系数小于低 B E / ME 股票的β系数,这意味着高 BE/ME 股票的风险较小,低 B E / M E 股票的风险较大。所以很显然 C A M P β系数不能解 释股票的报酬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