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矛盾学说看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合集下载

运用唯物辩证法的矛盾观说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

运用唯物辩证法的矛盾观说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

学号:1111424000运用唯物辩证法的矛盾观说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学院名称: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专业名称:外交学年级班别: 2011级姓名:习近平指导教师:李玉杰2012年12月胡锦涛同志今年2月19日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系统地阐述了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与实践。

毛泽东曾经指出,对立统一规律是宇宙的根本规律。

他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运用对立统一规律分析了我国社会主义社会中的矛盾。

我们研究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问题,也应该坚持对立统一的观点和矛盾分析的方法。

这里谈两点认识。

(一)正确的决策必须以对客观事物固有的矛盾以及由此决定的事物本质的正确认识为前提,我们党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因为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性质决定了它应该是和谐社会,并且只有社会主义社会才能成为和谐社会。

人类社会发展中不同的社会制度或社会形态,各有由其自身基本矛盾决定的特殊性质,有其矛盾存在状态和解决方式的不同特点。

自从随着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产生了对抗性的阶级关系,历史上各个阶级社会中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都存在着对抗性的矛盾,因而在阶级对立中发展的各种剥削阶级社会都不可能达到真正的社会和谐,由此就决定了,实现社会和谐始终是人类孜孜以求却又从来未能真正实现的一个社会理想。

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不是对抗性的矛盾,它们可以经过社会主义制度本身不断地得到解决。

改革就是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社会主义社会是建立在人民根本利益一致基础上的社会。

人民内部矛盾只能用非对抗的方式解决,敌我性质的矛盾也可以并且必须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下解决,因而不会破坏社会整体上的和谐。

和谐成为社会矛盾存在和解决过程中的基本形态,这是由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性质决定的,是社会主义社会所特有的。

用矛盾观点看和谐社会

用矛盾观点看和谐社会

用矛盾观点看和谐社会和谐社会的提出,渊源久长,从中国古代春秋战国时期 , 管子提出“畜之以道 , 则民和” , 老子提出“知和曰常 , 知常曰明”即和谐是治理国家和社会的目标与重要保证。

《论语》中提出“礼之用 , 和为贵”、“君子和而不同” , 认为和谐是包含了不同的和谐 ; 孟子提出“天时不如地利 , 地利不如人和” , 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和谐 , 荀子提出“万物各得其和以生” , 认为世间万物 , 在相互包容共处中各自得以发展。

到了近代西方某些思想家也有相似观点,1 80 3 年 , 空想社会主义者傅立叶在《全世界的和谐》一书中预言 , 不公正不合理的现存制度 , 将被新的“和谐制度”所代替。

1 84 1 年另一位空想社会主义者魏特林在《和谐与自由的保证》中 , 把社会主义视为“和谐与自由的社会”,且指新社会不是“个人和谐”而是“全体和谐”。

在十六届四中全会上,以胡锦涛为核心的党的领导集体,首次完整地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概念。

和谐社会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有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和谐社会体现着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

和谐指的是对立事物在一定条件下达到辩证的统一,是不同事物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关系。

和谐指的是一种发展状态,和谐不是矛盾的消失,是矛盾各方面或者不同事物的矛盾斗争到一定阶段而达到一种相对稳定有序的状态。

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矛盾运动推动了事物的发展,矛盾运动为和谐提供了一定的条件,和谐是各种事物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健康状态。

协调好各种矛盾,达到事物的和谐状态,是为了更好地发展,在和谐中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促进和谐。

事物的发展是一个过程,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矛盾的解决促进事物发展,我们用矛盾分析法研究分析、解决问题,最终也是为了促进事物的共同发展,达到和谐发展的状态。

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首先是承认矛盾,“和而不同”,重要的是把握矛盾运动的规律,立足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向和谐的方向发展,促进国民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

矛盾分析法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启示

矛盾分析法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启示

矛盾分析法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启示矛盾分析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一种研究方法,它是从对矛盾及矛盾运动的分析和研究中寻求社会发展规律和对策的方法。

它的应用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上具有重要的启示。

首先,矛盾分析法告诉我们,在建设和谐社会的过程中,必须以社会主义本质矛盾为基础。

这些矛盾包括经济发展与人民生活的需要、发展与环境保护的矛盾、城乡发展差异等。

解决这些矛盾,要根据其性质特征,采取相应的治理和改革措施,以实现建设和谐社会的综合目标。

其次,矛盾分析法强调,要以人民的需求和利益为导向,关注人民群众对和谐社会的各种期待和需求。

在解决社会矛盾的过程中,应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注重人民的意愿和利益,保障人民的权利,增强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着力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

再次,矛盾分析法强调,要科学分析和处理矛盾,通过积极引导和化解矛盾来促进社会和谐。

建设和谐社会必须通过化解矛盾这一环节实现。

在这个过程中,要注意调整矛盾的力量关系,建立协调发展的机制,加强政府与社会的良性互动,创造和谐的社会环境,促进社会发展和稳定。

最后,矛盾分析法还强调,要不断发展和完善国家的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以更好地满足社会的发展和进步需要。

这就要求我们加强政府领导和规范社会行为,推进政治体制和经济制度的改革,加强国家治理模式和工作机制的改革创新,提高治理水平和治理能力。

这样,我们才能在解决社会矛盾、促进和谐发展、保障人民福祉的过程中,创造更好的发展条件和环境。

总之,矛盾分析法为我们构建和谐社会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在运用矛盾分析法的过程中,我们要坚持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原则,把握矛盾运动的客观规律,积极化解各类社会矛盾,提高社会治理的能力和水平,不断推进和谐社会建设,为人民群众创造更美好的生活和发展环境。

矛盾学说与和谐社会

矛盾学说与和谐社会
( 中共湖南省委党校 、湖南行政学院 ,湖南 长沙 4 00 ) 10 6
摘要: 矛盾作为和谐社会建设的动力 ,是通过人对矛盾的正确认识和有效解决 来实现 的。要 正确理 解矛盾斗 争的绝对性 和 矛盾 同一 的相对性 ,突出同一・  ̄ 作用 。要把握矛盾双方主次地位在 不同时空中的转换 ,处理好 主要 矛盾和非主要 矛盾 的 l a  ̄ - 关 系,以形成和谐社会建设 的方法论原 则。要 坚持 矛盾共性和 个・  ̄ 统一,明确构建社会 主义和谐社会 的理论特 色。 la  ̄ - 关键词 :矛盾 学说 ;和谐社会 ;科 学价值 中图分类号 :B O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 3 6 (0 6 0 0 8—0 04— 10 20 )6— 0 4
按常识说 ,有矛盾就意味着不和谐。矛盾复杂 了,尖锐
了,就是很不和谐。然 而正因为有了矛盾 ,有 了不和谐 的 因
求 比起 3 年前不知增 加 了多少倍 ,这 一矛盾 对经济 社会 发 O
展 的瓶 颈制约 日益 突 出,我们 才感受 到转变 经济增 长方 式 , 实现人与 自然和谐相处 的必要性 和紧迫性 。如果客观矛盾 尚

维普资讯
关 系,很难形成某种价值判 断。当然 ,人们 应 当尽早预见 矛 盾发展 的趋 势与后果 ,尽快 采取恰 当的举措 。就是说 ,除 了 客观条件之外 ,更要 有人 的主观能动性 的发 挥。 当矛盾 已经 出现 ,要 让矛盾成 为推动事 物正 面发 展的动 力 ,关键 在于作 为社 会实 践主体的人 的主观 努力 。要 把我国 当前出现的复杂而又突出的矛盾转变 为我 国和谐 社会建设的 动力 ,首先要坚 持正 确 的价值 取 向 。还 必须 科 学地 认 识矛
真思 考的重要 问题 。

《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对构建和谐社会的启示

《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对构建和谐社会的启示

《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对构建和谐社会的启示上世纪50年代,毛泽东在《正处》报告中提出并论述了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学说。

进入新世纪,面对国内国际的复杂新形势、新任务、新挑战,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基础上,我国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时代课题。

重温毛泽东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学说,对于当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现实的启发意义。

一、毛泽东关于人民内部矛盾学说的提出及其主要内容马恩最早提出了人类社会基本矛盾学说,但由于历史局限性,他们并未提出“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这一问题。

马恩之后的数十年都没有人对此问题做出正确的解答。

列宁曾肯定和承认社会主义社会存在矛盾,指出“对抗将会消失,矛盾仍将存在”。

斯大林对社会主义的矛盾一直都没有深刻的认识,直至晚年才承认社会主义社会存在矛盾。

我国在建立社会主义制度之初,面临着严峻的形势:在国际上,苏共二十大和波兰事件、匈牙利事件,进一步暴露了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和问题。

在国内,自1956年下半年开始,由于社会主义改造的冒进、急于求成,干部官僚主义严重,我国一些地方学生罢课、工人罢工、农民退社的情况时随之增多。

当时干部缺乏思想准备,按照老眼光看问题,把原本属于人民内部矛盾的群众闹事归结为阶级斗争。

这样,日渐突出的人民内部矛盾,就成为摆在中共面前的一项重大课题。

1957年1月,毛泽东强调:“怎样处理社会主义社会的敌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这是一门科学,值得好好研究。

”这就强调要重视人民内部矛盾问题的研究与处理。

直到1957年2月,在《正处》报告中,毛泽东对人民内部矛盾学说作了进一步系统的论述。

第一,他指出社会主义社会仍然充满矛盾。

他指出:“许多人不承认社会主义社会还有矛盾,因而使得他们在社会矛盾面前缩手缩脚,处于被动地位;不懂得在不断地正确处理和解决矛盾的过程中,将会使社会主义社会内部的統一和团结日益巩固。

”这样,就破除了当时的“社会主义无矛盾”的错误论断,同时强调社会主义矛盾的处理关系到政权的稳固与人民的团结。

论社会矛盾与和谐社会的关系

论社会矛盾与和谐社会的关系

论社会矛盾与和谐社会的关系社会矛盾是社会发展的内在推动力,和谐社会是社会发展的目标和方向。

社会矛盾与和谐社会有着密切的关系。

社会矛盾是指社会中存在的不同阶级、不同利益群体之间的矛盾。

这些矛盾包括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矛盾、阶级和阶级之间的矛盾、城乡之间的矛盾、劳资矛盾等。

社会矛盾是社会发展的动力,它推动了社会的变革和进步。

社会矛盾的存在,反映了社会的不平等和不公正,也代表了社会的不稳定和紧张。

而和谐社会是指在社会发展中实现社会各方面的协调和谐。

和谐社会的目标是实现公平正义、构建和谐稳定的社会秩序和关系。

和谐社会具有稳定、繁荣和可持续发展的特点。

在和谐社会中,人们享有平等的权利和机会,社会资源公平分配,社会成员之间互相尊重,社会关系和谐稳定。

社会矛盾与和谐社会的关系是相互作用和相互促进的。

社会矛盾的存在是和谐社会发展的前提和条件。

如果没有社会矛盾,就没有推动社会进步和发展的动力。

社会矛盾的解决和调和是实现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

只有通过解决社会矛盾,消除社会不公和不平等,才能实现社会的稳定和和谐。

在现实社会中,各种社会矛盾不可避免地存在着。

这些社会矛盾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

积极的一面在于社会矛盾推动了社会的变革和进步,促使社会各方面的发展和改善。

消极的一面在于社会矛盾也可能导致社会的不稳定和冲突。

因此,解决社会矛盾,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是当前社会面临的重要任务。

要实现和谐社会,就需要通过有效的制度和机制来化解各种社会矛盾。

这包括建立公平正义的社会制度和法律法规,保障公民的基本权利和利益。

同时,也需要通过加强社会调解和矛盾调处等手段,促进社会矛盾的有效解决和和谐社会的建设。

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中,社会各界应共同努力,积极参与社会矛盾的解决和社会和谐的建设。

政府应加强社会管理和服务,为社会提供公共服务和保障,缩小社会贫富差距,增强社会的公平正义。

企业应履行社会责任,关注员工利益,积极参与社会公益事业。

正确认识和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正确认识和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顾 , 当安排” 国家 、 适 和“ 集体、 个人 ” 利益互相兼顾 的 事件呈上升趋势 , 而突发性事件激烈程度的提高 , 则 方针 ; 在文化领域 , 实行 “ 百花齐放 , 百家争鸣” 的方 往往是矛盾长期潜伏的结果 。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 , 针; 在民族政策上 , 实行“ 既反对大汉族主义 , 也要反 人们的社会承受力不断增强 ,再加上我们应对矛盾 使得矛盾的潜伏期明显延长。 对地方民族主义 ” 的方针 ; 在共产党与民主党 派上 , 的敏锐性不高等原因, 实行 “ 长期共存 , 互相监督” 的方针等。
的排名中 , 收入差别居第一位 。目前。 我国农村贫困 人 口有20万 , 00 他们的收人人均在6 5 以下。贫富 2元 差距 的扩大 , 社会分裂 日趋严重 。 这对于构建和谐社
的领域提出一系列处理人 民内部矛盾 的方针 。具体
说, 在政治领域 , 实行…“ 反对官僚主义” “ ,团结—— 会 是 一种 严重 的威胁 。 2 .突发性群体事件 增多。 近几年 突发性的群体 批 评——团结 ” 的方 针 ; 在经济领域 , 实行 “ 统筹兼

主要观点
须通过改革 以适应生 产力发 展要求提供 了理论根
指 出:许多人不敢公开承认我国人民内部还存在着 “
矛盾 。毛泽东指 出, 敌我矛盾是对抗性矛盾 , 民内 人
矛盾 , 正是这些矛盾推动着我们 的社会 向前发展。 许 部矛盾是非对抗性矛盾 , 二者性质截然不 同, 以解 所 多人不承认 社会主义社会还有矛盾 ,因而使得他们 决 的方法也完全不同。 简单讲 , 用专政 的方法解决敌 在社会矛盾面前缩手缩脚 , 处于被动地位 ; 不懂得在 我矛盾 , 对人 民内部矛盾“ 只能用讨论 的方法 、 批评 不断正确处理和解决矛盾 的过程 中,将会使社会主 的方法 、 说服教育 的方法去解决 , 而不能用强制 的、 义社会 内部 的统一和团结 日 益巩固。 【 并进一步 压服 的方法去解决 。”蹦 ” 【 但这并不意味着在人民 指出社会 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力与生产 内部不需要法制 、 纪律和集 中。“ 民为 了有效地生 人

论社会矛盾与和谐社会的关系

论社会矛盾与和谐社会的关系

论社会矛盾与和谐社会的关系摘要:党的十六大明确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任务,并将其作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内容。

构建和谐社会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但不能因此而将和谐社会简单地理解为无差别无矛盾的社会。

马克思曾指出,“所谓‘社会主义社会’不是一种一成不变的东西,而应当和其他社会制度一样,把它看成是经常变化和改革的社会。

”和谐社会的目标不是人为设计的,更不是固定不变的。

从哲学意义上讲,和谐社会本身是“一个矛盾的统一体”,因为没有立足于现实社会的矛盾,对其内涵的科学把握也同样需要建立在矛盾基础上。

从矛盾视角来看和谐社会的构建过程,就是不断发现和解决那些不和谐的因素,使得矛盾的双方乃至多方在矛盾运动过程中达到平衡和统一,最终表现为双赢或多赢的动态的和谐状态。

关键词:社会矛盾;和谐社会;平衡和谐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社会转型的特殊时期,随着经济体制、社会结构、利益格局的深刻变革和调整,利益主体多样化和价值取向多样化日益凸现,人们的思想活动呈现多变性和反复性,由此构成了以人民内部矛盾为主的社会矛盾的多发性、多样性和复杂性,成为影响社会和谐稳定和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问题。

如何正确认识转型期社会矛盾的类型和性质,正确把握其发展规律及特点,正确选择化解社会矛盾的路径和方法,从而取得最佳的社会效果,是我们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

一、如何从社会矛盾的角度去评判一个社会的和谐程度和水平?(一)矛盾的表现形式。

主要是指矛盾的性质和对抗程度。

我们应防止出现对抗性的矛盾,要及时化解容易激化的矛盾,决不能积累矛盾和激化矛盾。

半个世纪前所界定的人民内部矛盾,已因各自的利益差别而逐步转为了人民内部的“利益矛盾”。

经济领域中,是多种所有制、多种经济成分并存带来的多种利益群体之间的矛盾,以及分配不公、失业与就业的矛盾。

政治领域中,是党内矛盾、党政矛盾、政企矛盾、干群矛盾以及宗教民族方面的矛盾,在某种程度上,干群矛盾甚至成为了人民内部矛盾的突出表现;思想文化领域中,是改革开放中构成的新观念、新思想与各种不适应改革开发的旧思想、旧观念之间的矛盾。

矛盾分析法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启示大全

矛盾分析法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启示大全

矛盾分析法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启示大全第一篇:矛盾分析法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启示大全马克思主义矛盾管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启示摘要:矛盾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观点,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发展过程中,是发展的内在动力。

和谐是事物矛盾运动的结果,是矛盾运动发展的一种稳定有序的状态。

党的领导集体在发展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中,结合中国具体国情对马克思主义的矛盾论进行了发展和创新,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但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发展过程中仍然存在着各种矛盾。

应对和处理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道路上面临的问题,我们要立足我国特殊国情,掌握矛盾运动规律,科学运用矛盾观点来思考和审视关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并探讨运用矛盾分析法来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一步发展。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矛盾观、矛盾分析法、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是和谐的发展,追求的是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的和谐。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充满矛盾并不断解决矛盾的过程,最终实现社会的和谐。

和谐不是消灭矛盾,而是各方面矛盾的融合,由对立转化为统一,各方面达到了一个相对稳定的发展状态。

从矛盾观点分析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结合矛盾分析方法,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提供方法论方面的启示。

一、矛盾观点及矛盾分析法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一)马克思主义的矛盾观点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矛盾的观点主要有:对立统一观点、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主次矛盾和矛盾分析法。

1、矛盾的两个基本属性:同一性和斗争性矛盾指的是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对立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

同一性与斗争性是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

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吸引、相互转化的性质。

在这个意义上,矛盾的同一性又被称作矛盾的统一性。

矛盾的统一性具有两层含义:一是矛盾对立面之间的相互依存,矛盾着的每一方都不可能孤立的存在和发展,一方的存在、发展必须以另一方的存在、发展为前提和条件;二是矛盾对立面之间的相互转化,矛盾双方不仅相互依存,而且存在着共同的基础和由此达彼的桥梁,包含着相互转化的趋势,即“矛盾着的双方,依据一定的条件,各向着其相反的方向转化。

社会矛盾与和谐社会建设

社会矛盾与和谐社会建设

社会矛盾与和谐社会建设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矛盾也越来越突出。

社会矛盾既是社会发展的动力,也是社会稳定的威胁。

因此,构建和谐社会成为了当代社会的重要任务。

本文将从社会矛盾的本质、影响和解决途径等方面进行探讨。

社会矛盾是社会发展的辩证法。

社会矛盾的本质在于不同个体或群体之间的利益差异。

这种差异既有存在的合理性,也会导致不公平和不平等。

社会矛盾既包括人与人之间的矛盾,也包括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

例如,贫富差距、区域发展不平衡、环境污染等都是社会矛盾的表现。

这些矛盾的存在和激化会导致社会分裂和动荡,进而威胁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社会矛盾对社会的影响是多方面的。

首先,社会矛盾会导致社会的不平等和不公正。

当一部分人的利益得到保障,而另一部分人的利益受到侵害时,社会的不公正就会显现出来。

其次,社会矛盾会影响社会的协调和稳定。

当社会矛盾激化到一定程度时,就会引发各种社会冲突和动荡,严重威胁社会的稳定。

此外,社会矛盾也会阻碍社会的持续发展。

当资源分配不均,经济发展不平衡时,社会的整体发展就会受到限制。

解决社会矛盾的途径是多方面的。

首先,应加强社会治理,提高社会管理和调控水平。

社会治理应立足于公平正义,确保各个群体的合理利益得到保护。

其次,应推动科技进步,提高生产力和社会福利水平。

科技进步可以有效缩小贫富差距,促进社会的公平和包容。

此外,应加强教育和文化建设,提高社会的整体素质。

通过教育和文化的普及,可以增强人们的共识和归属感,缓解社会矛盾的产生。

还应加强法治建设,营造公正公平的法律环境。

通过法治的方式解决矛盾和纠纷,可以有效维护社会的稳定和秩序。

总之,社会矛盾既是社会发展的动力,也是社会稳定的威胁。

正确处理社会矛盾,构建和谐社会是我们当前的重要任务。

通过加强社会治理,推动科技进步,加强教育和文化建设,以及加强法治建设,我们可以有效化解社会矛盾,推动社会的和谐发展。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实现社会的持续进步和全面发展。

论社会矛盾与和谐社会的关系

论社会矛盾与和谐社会的关系

论社会矛盾与和谐社会的关系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社会矛盾也随之不断出现。

无论是在古代还是现代,社会矛盾都是不可避免的存在。

不同的阶级、地区、族群、职业等都会因为自身的利益需求而出现一些矛盾,这些矛盾往往会对社会带来一定的不稳定因素。

因此,人们开始思考如何在不同阶层、不同身份群体之间建立和谐的关系,如何减少甚至消除社会矛盾。

这就是和谐社会的概念出现的背景。

那么,社会矛盾与和谐社会之间有着怎样的关系呢?事实上,社会矛盾与和谐社会并不是两个对立的概念。

相反,和谐社会正是在不同的社会矛盾中实现的。

社会矛盾是社会发展的动力,而和谐社会则是社会发展的目标。

在建设和谐社会的过程中,适当的社会矛盾不仅不会影响到社会的发展进程,反而会促进社会的进步。

首先,适度的社会矛盾可以促进社会的进步。

社会矛盾的存在,说明了社会在某些方面存在一些问题。

当社会矛盾出现时,社会就会为了解决这些问题而积极探索,不断实践,进行改革。

因此,正是在社会矛盾的促进下,我们的社会才得以逐步发展壮大。

一些经济、文化上的矛盾,也会激发人们创造力,带来更多的机遇与挑战。

其次,社会矛盾也是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

和谐社会不仅仅是指消除矛盾冲突,让人们感觉安稳、平静的社会状态。

和谐社会的本质是要让社会各个领域的利益诉求相互协调、平衡,不同群体实现平等、合理的发展。

这样,各利益群体之间的相互关系才能得到长期的稳定,进而实现“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三位一体和谐。

那么,如何通过合理引导、适度调节社会矛盾来实现和谐社会的目标呢?我们认为,实现这一目标需要以下几个方面的努力:1.推进改革、加强法治。

社会在变化中出现的矛盾,很多是因为制度不完善、政策不够合理。

这就需要在改革、完善制度的基础上,让法律通过制定更为公平、合理的规则来解决矛盾冲突。

2.协商、沟通解决矛盾。

当一些矛盾不是非常紧急的情况下,可以通过沟通、协商的方式来协调解决。

通过广泛听取民意、建立权威居中的协商机制,让各种立场互相依存,不断缩小差距。

从矛盾学说看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从矛盾学说看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从矛盾学说看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和谐社会是一个不断化解社会矛盾的持续过程,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社会基本矛盾、主要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不断得到解决的社会,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会在不断化解矛盾中逐步实现。

由此,应充分发挥马克思主义矛盾学说在构建和谐社会过程中的指导作用,正视矛盾,分析矛盾和社会主义的内在特点,用和谐的方式来解决社会中存在的矛盾,在矛盾的不断解决中达到和谐社会的构建。

首先,正确的决策必须以对客观事物固有的矛盾以及由此决定的事物本质的正确认识为前提。

我们党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因为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性质决定了它应该是和谐社会,并且只有社会主义社会才能成为和谐社会。

人类社会发展中不同的社会制度或社会形态,各有由其自身基本矛盾决定的特殊性质,有其矛盾存在状态和解决方式的不同特点。

自从随着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产生了对抗性的阶级关系,历史上各个阶级社会中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都存在着对抗性的矛盾,因而在阶级对立中发展的各种剥削阶级社会都不可能达到真正的社会和谐,由此就决定了,实现社会和谐始终是人类孜孜以求却又从来未能真正实现的一个社会理想。

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不是对抗性的矛盾,它们可以经过社会主义制度本身不断地得到解决。

改革就是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社会主义社会是建立在人民根本利益一致基础上的社会。

人民内部矛盾只能用非对抗的方式解决,敌我性质的矛盾也可以并且必须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下解决,因而不会破坏社会整体上的和谐。

和谐成为社会矛盾存在和解决过程中的基本形态,这是由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性质决定的,是社会主义社会所特有的。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使构建和谐社会成为社会建设的现实任务和必然要求。

正如胡锦涛同志所指出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坚持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矛盾的对立统一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

矛盾的对立统一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

矛盾的对立统一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社会学与心理学学院社会工作091 张亚峰(200931401016)矛盾是反映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对立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

对立性和统一性分别体现了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

矛盾的统一性是指矛盾双方互相依存,互相贯通的性质和趋势。

它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矛盾的对立面相互依存,互相为存在的前提,并处于一个统一体中;二是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相互贯通,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毛泽东说:“一切矛盾着的东西,互相联系着,不但在一定条件之下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而且在一定条件之下互相转化,这就是矛盾的同一性的全部意义”(《毛泽东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330页)。

矛盾的斗争性是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性质和趋势。

矛盾的同一性和矛盾的斗争性是相互连结、相辅相成的,没有斗争性就没有统一性,斗争性寓于统一性之中,没有统一性也没有斗争性。

在事物的矛盾中,矛盾的斗争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矛盾的统一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

矛盾斗争性的绝对性体现了物质运动的绝对性,矛盾统一性的相对性体现了事物静止的相对性。

无条件的绝对的斗争性与有条件的相对的统一性相结合,构成事物的矛盾运动,推动事物的发展。

矛盾的统一性和矛盾的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

矛盾的斗争性和矛盾的统一性在十五发展过程中是相互结合共同发生作用的。

”无论什么事物的运动都采取两种状态,相对地静止的状态和显著地变动的状态。

两种状态的运动都是由事物内部包含的两个矛盾着的因素互相斗争所引起的。

”“有条件的相对的同一性和无条件的绝对的斗争性相结合,构成了一切事物的矛盾运动。

”(《毛泽东选集》第1卷,第332、333页)。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中共中央于2004年9月提出的重要执政理念,胡锦涛主席指出,建设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从哲学上说,和谐是矛盾的一致特殊的表现形式,体现着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矛盾学说看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构建和谐社会是一个不断化解社会矛盾的持续过程,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社会基本矛盾、主要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不断得到解决的社会,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会在不断化解矛盾中逐步实现。

由此,应充分发挥马克思主义矛盾学说在构建和谐社会过程中的指导作用,正视矛盾,分析矛盾和社会主义的内在特点,用和谐的方式来解决社会中存在的矛盾,在矛盾的不断解决中达到和谐社会的构建。

首先,正确的决策必须以对客观事物固有的矛盾以及由此决定的事物本质的正确认识为前提。

我们党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因为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性质决定了它应该是和谐社会,并且只有社会主义社会才能成为和谐社会。

人类社会发展中不同的社会制度或社会形态,各有由其自身基本矛盾决定的特殊性质,有其矛盾存在状态和解决方式的不同特点。

自从随着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产生了对抗性的阶级关系,历史上各个阶级社会中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都存在着对抗性的矛盾,因而在阶级对立中发展的各种剥削阶级社会都不可能达到真正的社会和谐,由此就决定了,实现社会和谐始终是人类孜孜以求却又从来未能真正实现的一个社会理想。

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不是对抗性的矛盾,它们可以经过社会主义制度本身不断地得到解决。

改革就是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社会主义社会是建立在人民根本利益一致基础上的社会。

人民内部矛盾只能用非对抗的方式解决,敌我性质的矛盾也可以并且必须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下解决,因而不会破坏社会整体上的和谐。

和谐成为社会矛盾存在和解决过程中的基本形态,这是由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性质决定的,是社会主义社会所特有的。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使构建和谐社会成为社会建设的现实任务和必然要求。

正如胡锦涛同志所指出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坚持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我们不能把社会和谐理解为某种与社会基本制度无关的社会状态,不能离开“社会主义”这个基本前提去抽象地谈论“和谐社会”。

如果从“一般社会”的概念出发把社会和谐看成是一切社会的共同本性,把构建和谐社会说成是历史上和当代世界上不同社会制度下都可以实现的共同目标,就不能准确地把握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主要任务和应该遵循的基本原则。

其次,正确的决策必须以对现实情况的科学分析和准确把握为基础。

我们党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因为我国的改革和发展面临着复杂的矛盾和问题,促进社会和谐已经成为重要的现实任务。

社会主义社会同一切事物一样,是在矛盾运动中前进的。

社会主义本质的实现是一个过程,由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和社会主义本质决定的社会和谐的实现也是一个过程。

追求和谐,是因为存在着不和谐。

之所以要努力构建和谐社会,既是因为我们应该实现社会和谐,又是因为现实社会中还存在着大量不和谐的因素。

党中央要求我们扎扎实实做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各项工作,不是因为我们的社会中不存在矛盾了,恰恰相反,正是建立在科学地分析我国社会大量复杂矛盾的基础之上的。

实现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都还面临着许多矛盾和问题,都有大量的工作要做。

像那些损害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人民的团结、削弱共产党的领导地位和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否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危害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思想和行为,就是我们社会中的不和谐因素,是实现社会和谐的障碍,是构建和谐社会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因此,社会主义社会存在各种矛盾是客观的事实,也是合乎规律的现象。

夸大矛盾、激化矛盾是错误的,否认矛盾、回避矛盾也妨碍正确解决矛盾。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是要在正确认识各种矛盾的基础上,用不同的方法去解决不同的矛盾,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和其他社会矛盾,保持社会稳定,增强社会活力,推动社会发展,增强民族凝聚力和我国的综合国力,战胜敌对势力西化、分化中国的图谋,坚持和平发展的道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