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斯大林的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理论

合集下载

斯大林“一国建成社会主义”理论研究

斯大林“一国建成社会主义”理论研究

一、斯大林“一国建成社会主义”理论形成的过程20世纪20年代,资本主义世界进入相对稳定的发展时期,欧洲其他国家的革命胜利局面一时难以出现,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俄国能不能在资本主义的四面包围中建成社会主义?这不仅关系到苏联社会主义革命的前途和命运,也关系到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发展的顺利与否。

在这一问题上,列宁始终坚信在一国之内不仅可以而且必须建成社会主义。

早在1915年3月,他就指出,取得胜利的无产阶级可以在本国剥夺资本家和组织开展社会主义生产。

实行新经济政策后,他看到了俄国的新希望,他说:“国家支配着一切大生产资料,无产阶级掌握着国家权力,无产阶级和千百万小农结成联盟,无产阶级对农民的领导已有保证等等,这就是建成社会主义所必需而且足够的一切。

令人遗憾的是,列宁没有来得及领导苏联建成社会主义就过早的病逝了。

列宁逝世后,布尔什维克党内关于一国能否建成社会主义产生了激烈的争论。

争论中,托洛茨基、季诺维也夫和加米涅夫等反对派竭力认为苏联一国不能建成社会主义。

托洛茨基和盘托出了他的“不断革命论”,季诺维也夫也宣称,承认苏联一国能够建成社会主义是“民族狭隘性”的表现。

托季结成联合反对派之后,寻找各种理由来支持他们的“否定论”他们宣称,苏联国民经济正在和世界资本主义经济结合起来,由于苏联经济的依赖性“我们将始终处于世界经济的控制之下”。

在他们看来,对资本主义经济的依赖性决定了苏联的经济不可能在世界经济中保持独立性,因而也就不存在“一国建成社会主义”的可能性。

列宁逝世之初,斯大林同其他俄共(布)的领袖一样,并没有提出苏联一国建成社会主义的问题。

1924年5月,斯大林在《论列宁主义基础》一书中指出:“可是,在一个国家内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建立无产阶级政权,还不等于保证社会主义的完全胜利。

社会主义的主要任务即组织社会义生产的任务尚待解决。

没有几个先进国家中无产者的共同努力,能不能解决这个任务,能不能在一个国家内获得社会主义的最终胜利呢?不,不能。

民主的方法是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根本方法——《关于正确处理人民

民主的方法是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根本方法——《关于正确处理人民

史哲天地作者单位:梁芹,中共扬州市委党校。

民主的方法是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根本方法——《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学习体会梁 芹摘要:人民内部矛盾是国家政治生活的矛盾。

只有正确认识和理性看待矛盾,克服官僚主义,用民主的方法处理矛盾,才能增进团结,凝聚共识,推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取得新的胜利。

关键词:人民内部矛盾;官僚主义;方法2011年5月13日,习近平在中央党校强调领导干部要重点学习18篇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把《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列为其中的一篇。

这篇文章发表于1957年,文中指出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已经成为国家政治生活主题,并且提出要用民主的方法来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对我们今天正确认识和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仍然具有重要指导和启示意义。

一、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理性看待矛盾社会主义有无矛盾?有哪些矛盾?这些矛盾是何性质?这些矛盾之间是何关系?应如何处理?这一系列问题是关系到巩固、完善和发展社会主义的根本性问题。

毛泽东在《正处》这篇文章中从理论上对这些问题作了科学地分析并做出了解答,为正确认识人民内部矛盾提供了思想上的指导。

(一)社会主义社会有无矛盾的问题20世纪50年代,斯大林的“社会主义无矛盾”论对我国影响很深。

斯大林认为在苏联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之前,苏联社会有矛盾存在,包括大量的人民内部矛盾。

但是当1936年苏联宣布建成社会主义之后一直到他去世前一年,斯大林否认苏联社会存在矛盾。

而事实是苏联社会是有矛盾的,所以他一旦发现有矛盾,他就把它当作敌我矛盾来看待。

要么把他们视为“外国间谍”,要么把他们视为“阶级内部的异己分子”,对他们实施残酷斗争,无情打击,甚至将他们从肉体上进行消灭。

斯大林混淆两类矛盾,不仅给苏联国家和人民带来灾难而且对国际共产主义运动造成了强烈的冲击。

受斯大林“社会主义无矛盾论”的影响,20世纪50年代,我国很多人不承认或者说不敢公开承认社会主义存在矛盾。

而毛泽东则持相反观点,认为社会主义社会充满矛盾。

斯大林

斯大林
关于社会主义时期的阶级斗争和国家的理论。在国民经济的社会主义改造时期,斯大林提出随着社会主义的进展,阶级斗争将日益尖锐化,垂死的阶级绝不会自动退出历史舞台,阶级斗争仍然是推动社会主义社会前进的决定性力量。他还提出了,通过无产阶级的残酷的阶级斗争来消灭阶级的公式。1937年,斯大林再次重申阶级斗争尖锐化的观点,认为社会主义事业进展愈大,胜利愈多,被击溃的剥削阶级残余也会愈凶恶,愈要采用更尖锐的斗争形式来作最后的挣扎。斯大林认为,无产阶级专政有三个方面的职能:镇压国内被推翻了的阶级;保卫国家以防止外来侵犯者;进行经济组织工作和文教工作。他认为,国家的消亡不是经过国家政权削弱的道路,而是经过国家政权最大限度地加强的道路到来的。
关于社会主义商品生产的理论。斯大林在《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中认为,社会主义的苏联之所以还存在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是因为苏联还存在着两种所有制形式,即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生产资料已不是商品,价值规律只在流通领域起调节作用,不能起生产调节者的作用,因而社会主义经济中不存在竞争和生产的无政府状态。
关于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的理论。斯大林在《关于苏联宪法草案》的报告中指出,在苏联剥削阶级已经不存在,社会上不存在彼此对抗的阶级,社会是由工农这两个互相友爱的阶级组成。工农之间、工农和知识分子之间的界限正在消除。1952年,斯大林在《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一书中提出,社会主义制度下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没有任何矛盾的看法是错误的,他还指出,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完全适合”应理解为在社会主义制度下,通常不会发生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的严重冲突,社会有可能通过及时使落后了的生产关系去适合生产力的性质。
斯大林主义和“斯大林模式”一直是世界范围内十分关注的重大研究课题,也是长期以来分歧较大、争论不休的一个问题。其重要性,不仅在于它涉及到这位发生过重大影响的历史性人物的个人功过是非的评价,更重要的是,这涉及到如何总结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经验教训和如何认识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许多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

论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的学说

论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的学说

论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的学说作者:周丽君来源:《经济研究导刊》2014年第16期摘要: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的学说,是毛泽东在社会主义建设探索时期的重要理论成果,是马克思主义社会矛盾理论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

分析和研究毛泽东社会主义社会矛盾学说,对于化解新时期各种人民内部矛盾,妥善处理改革中各方面利益关系,为全面深化改革,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提供有力支持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毛泽东;社会主义社会;矛盾中图分类号:A8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4)16-0178-02关于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的学说,是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一个重要理论成果,这一理论系统论述了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的性质、特点以及解决方法,是指导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思想武器。

当前,在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时期,重温毛泽东这一学说,对于妥善处理各种社会矛盾,加快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一、毛泽东社会主义社会矛盾学说产生的历史背景1957年,毛泽东在最高国务会议上,作了《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讲话。

讲话既是他长期深入思考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的理论总结,也是对1956年下半年以来国内外形势变化的回应。

1956年,对中国来说是一个不平凡的一年。

国际上。

在苏共二十大闭幕的当天深夜,赫鲁晓夫在没有通知其他国家共产党代表参加的情况下,作了《关于个人崇拜及其后果》的秘密报告,对斯大林作了全面否定。

秘密报告经西方国家披露后,在社会主义阵营内部犹如爆发了一次强震,人民群众中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思想混乱。

在东欧一些社会主义国家,尤其是波兰和匈牙利,出现了一些共产党以前从未遇到过的新情况:一方面,在这些国家的党和人民群众中间发出了要求在独立平等基础上重新调整对苏关系,改革僵化的经济政治体制的强烈呼声;另一方面,国内一些反对社会主义的势力趁机四处活动,企图借对斯大林错误的揭露,颠覆本国的社会主义制度。

毛概精选题

毛概精选题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精选题第四章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理论成果一、单项选择题1.毛泽东同志在《论十大关系》的报告中确定了党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一个极为重要的基本方针是_________。

A.工业化建设和社会主义三大改造B.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C.从落后的农业国转变为先进的工业国D.以农立国2.毛泽东的成为全党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先声的文章是_________。

A.《论人民民主专政》B.《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C.《纪念孙中山先生》D.《论十大关系》3.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的报告中指出,中国工业化道路最重要的问题是_________。

A.处理好沿海工业和内地工业的关系B.处理好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的关系C.处理好中央和地方的关系D.处理好工业现代化和农业现代化的关系4.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上,系统地论述了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理论的报告是_________。

A.《党的八大报告》B.《论十大关系》C.《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D.《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5.下列选项中,关于在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说法不正确的是_________。

A.我国国内的主要矛盾,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B.我国国内已经居于主导地位的是人民内部矛盾C.我国国内的主要矛盾,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求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之间的矛盾D.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仍然是敌我矛盾6.实现_________是中国近代以来历史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国家独立和富强的必要条件。

A.集体化B.农业化C.现代化D.工业化7.我国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最初主要是照搬了_________。

A.美国经验B.西欧经验C.苏联经验D.日本经验8.毛泽东《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一文中,明确指出中国工业化道路最重要的问题是_________。

A.处理好沿海工业和内地工业的关系B.处理好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的关系C.处理好中央和地方的关系D.处理好工业现代化和农业现代化的关系9.1956年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从十个方面论述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需要重点把的重大关系。

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理论渊源与现实依据

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理论渊源与现实依据

第31卷第6期2018年12月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ofNanjingUniversityofScienceandTechnology(SocialScienceEdition)Vol.31No.6Dec.2018收稿日期:2018-07-24作者简介:舒㊀展(1967 )ꎬ女ꎬ浙江兰溪人ꎬ福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㊁新政治经济学研究所教授㊁硕士生导师ꎻ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经济学㊁国际经济关系ꎮ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理论渊源与现实依据舒㊀展ꎬ罗小燕(福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ꎬ福州350108)摘㊀要:十九大报告指出ꎬ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ꎮ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有其深厚的理论渊源ꎬ马克思主义认为ꎬ生产力与生产关系㊁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ꎬ是推动人类社会变革和进步的基本矛盾ꎬ而社会主要矛盾体现社会基本矛盾的性质ꎬ反映了一种社会形态某个阶段存在的最突出的问题ꎬ在不同的社会形态以及相同的社会形态的不同的历史阶段ꎬ社会主要矛盾具有不同的表现形式ꎮ当前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两个方面均发生转化ꎬ体现了主要矛盾变化的连续性和发展性ꎬ依然是基本矛盾的阶段性表现ꎮ关键词:社会基本矛盾ꎻ社会主要矛盾ꎻ社会需求ꎻ社会发展中图分类号:A81㊀㊀㊀㊀文献标识码:A㊀㊀㊀㊀文章编号:1008-2646(2018)06-0078-08㊀㊀马克思主义认为ꎬ生产力与生产关系㊁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是推动人类社会变革和进步的基本矛盾ꎮ一般来说ꎬ社会主要矛盾体现社会基本矛盾的性质ꎬ反映了一种社会形态某个阶段存在的最突出的问题ꎮ在不同的社会形态以及相同的社会形态的不同的历史阶段ꎬ社会主要矛盾具有不同的表现ꎮ十九大报告指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ꎬ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1]11ꎮ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两个方面都发生了变化ꎬ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发生转化并不意味着旧矛盾的消亡ꎬ这种变化不是对之前社会主要矛盾的否定ꎬ它体现了主要矛盾变化的连续性和发展性ꎬ依然是基本矛盾的阶段性表现ꎮ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这一关乎全局性的新的论断ꎬ是基于我国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变化提出的ꎬ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理论依据ꎮ一㊁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基本矛盾与社会主要矛盾的关系阐述1.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社会基本矛盾的论述(1)马克思关于社会基本矛盾的论述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指出人们在自己生活的社会生产中发生一定的㊁必然的㊁不以他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关系ꎬ即同他们的物质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应的生产关系ꎮ 社会的物质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ꎬ便于等同他们一直在其中运动的现存生产关系或财产关系(这只是生产关系的法律用语)ꎮ于是这些生产关系便由生产力的发展形式变成生产力的桎梏ꎮ那时的社会革命时代就都来了ꎮ随着经济基础的变革ꎬ全部庞大的上层建筑也就或慢或快地发生变革ꎮ [2]虽然马克思并未使用 社会基本矛盾 这一概念ꎬ但实质上已阐明社会基本矛盾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㊁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87的理论观点ꎮ马克思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政治经济学批判理论和对科学社会主义的阐述ꎬ都是建立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基本矛盾的对立统一关系上的分析和揭示ꎮ(2)列宁㊁斯大林关于社会基本矛盾的论述在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问题上ꎬ列宁在读到布哈林的«过渡时期的经济»中关于 资本主义是对抗的矛盾的制度 一语时ꎬ提笔批注到 极不确切ꎮ对抗和矛盾不是一回事ꎮ在社会主义下ꎬ对抗将会消失ꎬ矛盾仍将存在 [3]ꎮ列宁根据当时俄国正处于由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阶段的特点ꎬ创造性地提出俄国社会基本矛盾的特殊性ꎬ即社会主要矛盾在于先进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与落后的经济文化之间的矛盾ꎮ列宁不仅指出社会主义仍然存在着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基本矛盾ꎬ而且指出社会主要矛盾就是社会基本矛盾的特殊形式ꎮ在斯大林时代ꎬ对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问题上经历了承认㊁否认再到勉强承认的过程ꎬ斯大林并未认识到社会基本矛盾推动社会历史发展的作用ꎮ(3)毛泽东关于社会基本矛盾的论述毛泽东指出ꎬ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ꎬ是推动事物发展的动力ꎬ社会主义国家也同样存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基本矛盾ꎮ毛泽东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在吸取苏联经验教训的基础上ꎬ将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基本矛盾的学说与我国具体国情相结合ꎬ形成了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论述ꎮ毛泽东«论十大关系»«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再论无产阶级专政的历史经验»等经典著作都涉及社会基本矛盾ꎮ在1957年6月«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第一次明确规定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㊁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ꎬ是推动社会主义社会向前发展的基本矛盾ꎬ这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正确的方向ꎮ之后召开的党的八大会议ꎬ在承认社会主义仍然存在着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基本矛盾的基础上ꎬ提出了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社会主要矛盾是体现在生产力落后的现实与人民需要之间的非对抗性矛盾ꎮ2.社会主要矛盾是社会基本矛盾最主要的表现生产力与生产关系㊁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是每一种社会形态的基本矛盾ꎮ一般来说ꎬ社会主要矛盾体现着社会基本矛盾的性质ꎬ反映着一个社会形态某个发展阶段存在的最突出的问题ꎬ但社会主要矛盾在不同的社会形态以及同一个社会形态的不同历史阶段有不同的表现ꎮ(1)不同的社会形态ꎬ社会主要矛盾具有不同的性质在资本主义国家ꎬ生产力社会化要求生产资料和产品的社会化ꎬ而工人阶级生产的剩余价值却被资本家无偿占有ꎮ社会基本矛盾表现为生产社会化与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㊁工人阶级与资产阶级之间的阶级矛盾ꎮ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是相互对立的ꎬ是不容调和的ꎬ其最后必将导致经济危机的爆发ꎬ甚至引发社会革命ꎮ我国目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并没有改变ꎮ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基本制度决定了我国社会主义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社会基本矛盾ꎬ是非对抗性矛盾ꎬ国家能够自觉调整不相适应的生产关系ꎬ使生产力继续向前发展ꎮ目前我国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之间矛盾表现的突出现象是:我国国内生产力还不够发达ꎬ相对于人民群众更高质量的美好生活需求而言ꎬ显示出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ꎮ伴随这一现象的出现ꎬ我国社会主要矛盾也随之发生变化ꎮ因此ꎬ我国社会基本矛盾与社会主要矛盾在本质上仍旧是一致的ꎬ而非对抗性矛盾ꎬ社会主要矛盾是社会基本矛盾在基本框架内所进行的转变ꎮ(2)同一个社会形态的不同历史阶段ꎬ社会主要矛盾往往有着不同的表现中国社会科学院原副院长李慎明认为 研究社会的主要矛盾要联系社会的基本矛盾ꎬ但在同一个社会形态的不同历史阶段有着实质上的不同ꎬ在同一个社会形态的不同历史阶段ꎬ往往有着不同的表现ꎮ [4]我国是社会主义社会ꎬ在不同的历史阶段社会主要矛盾具有不同的表现ꎮ社会主义探索阶段我国的主要矛盾是人民对于建立 先进的工业国 的要求与 落后的农业国 的现实之间的矛盾ꎻ改革开放后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 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 同 落后的社会生产 之间的矛盾ꎻ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变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ꎮ虽然社会主要矛盾在不同时期表现各异ꎬ但社会主97要矛盾与社会基本矛盾相对稳定与相对变化统一ꎬ在本质上具有一致性ꎮ3.主要矛盾和基本矛盾的辩证关系是新时代主要矛盾的 变 和初级阶段的 不变 的理论依据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认为ꎬ基本矛盾是推动社会前进的动力ꎬ而主要矛盾是基本矛盾在不同时期矛盾主要方面的突出表现ꎬ因此ꎬ主要矛盾发生变化ꎬ并不意味着基本矛盾同步发生改变ꎮ十九大报告指出: 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ꎬ没有改变我们对我国社会主义所处历史阶段的判断ꎬ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ꎬ我国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ꎮ [1]12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发生了转化ꎬ但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不变ꎬ这是因为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是基于社会主义基本矛盾的判断ꎮ邓小平指出 社会主义本身是共产主义的初级阶段ꎬ而我们中国又处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ꎬ就是不发达的阶段ꎮ [5]只要我国还没有奠定成熟的社会主义所需要的物质技术基础ꎻ只要还没有基本实现现代化ꎻ只要生产力仍然是制约当前国家经济建设的主要方面ꎬ即使社会主要矛盾发生了转化ꎬ依据社会基本矛盾判断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就没有结束ꎬ我国目前仍处于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就没有变ꎮ因此ꎬ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所出现的阶段性变化的新概括ꎬ是对邓小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在新时代的丰富与发展[6]ꎮ正确认识和处理 变 与 不变 的关系ꎬ是坚持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不动摇的基本前提ꎮ二、我国社会主义社会主要矛盾的演变历程1.我国社会主义社会主要矛盾的演变历程(1)从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建立至十一届三中全会1956年ꎬ三大改造提前完成ꎬ党的八大报告指出: 我国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ꎬ已经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ꎮ [7]报告决定我国当前的主要任务就是要集中力量把我国由落后的农业国建成先进的工业国ꎮ党的领导人对于社会主要矛盾的判断也出现过错误论断ꎬ在党的八大二次会议上ꎬ错误地认为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在社会主义社会建成以前ꎬ始终是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ꎬ社会主义道路与资本主义道路的矛盾ꎬ形成了把阶级斗争绝对化㊁扩大化的 以阶级斗争为纲 的错误方针ꎮ(2)十一届六中全会至中共十八大1981年ꎬ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做了规范的表述ꎬ在十三大报告中明确指出我国正在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ꎬ并指出 我国现阶段面临的主要矛盾ꎬ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ꎮ [8]并写入党章ꎮ党的十五大直至十八大都重申我国的社会主要矛盾是 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 与 落后的社会生产 之间的矛盾ꎮ(3)十九大对社会主要矛盾新的论断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建设发展取得了历史性的成就ꎬ当前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发生变化ꎮ2017年ꎬ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强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ꎬ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ꎮ [1]11同时指出我国仍将处于并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ꎮ2.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转化与以往社会主要矛盾之间的关系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发生转化并不意味着旧矛盾的消亡ꎬ卫兴华教授认为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的转化是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渐进的过程ꎬ而且这种转化有其特殊性ꎬ具有连续性和发展性[9]ꎮ刘同舫教授认为主要矛盾在新时期和新时代的性质未发生根本性变化ꎬ依然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㊁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基本矛盾的阶段性表现ꎬ只是呈现出不同的发展样态[10]ꎮ我国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转化并非是对十一届六中全会以来社会主要矛盾判断的否定ꎬ二者不是相互对立与排斥的关系ꎬ在一定程度上具有连续性和发展性ꎮ改革开放以来ꎬ我国生产力水平取得了巨大的进步ꎬ很多方面进入了世界前列ꎬ 落后的生产力 的定位已然与现实不符ꎮ同时ꎬ随着生产力水平进入世界前列ꎬ人们的需要在现阶段满足情况下衍生出更多的需要ꎮ可见ꎬ社会主要矛盾是08处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下发生的阶段性变化ꎬ由 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 延伸为 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ꎬ 落后的生产 已然摆脱ꎬ但相对于成熟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所需要的巨大生产力㊁相对于人民日益增长的需要ꎬ生产力的发展水平仍然是 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 ꎬ反映我国在经历了40年改革开放在生产力方面的成就ꎬ落后的社会生产的局面有了突飞猛进的变化ꎬ在前进的道路上仍需要努力解决不足ꎬ前后两个社会主要矛盾反映的仍然是主观需求与客观发展之间相互协调的矛盾ꎬ背后交织的仍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㊁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复杂矛盾[11]ꎮ三㊁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现实依据1.社会主要矛盾转变的现实基础马克思㊁恩格斯在«德意志形态»指出: 不是意识决定生活ꎬ而是生活决定意识 ꎮ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不是凭空产生ꎬ也不以个人的意志为转移ꎬ而是基于我国目前的发展形势而得出的理论判断ꎮ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ꎬ从国内生产总值㊁人均国内生产总值㊁工业增加值以及第三产业占三次产业比重㊁外汇储备等方面可看出早已经超越了 落后生产力 的发展阶段ꎮ(1)国内生产总值与人均GDP大幅提升改革开放40年以来ꎬ我国经济发展水平㊁综合国力以及国际地位均上了一个大台阶ꎮ就GDP总量来看ꎬ1987年我国GDP总量仅为12174.6亿元ꎬ2017年已增至827122亿元ꎬ增长了67倍[12]ꎮ GDP总量稳居世界第二ꎬ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率超过百分之三十 [1]3ꎮ我国生产力水平大幅提升ꎮ从人均GDP上来看ꎬ截止2017年ꎬ我国的人均GDP为59660元ꎬ较1987年(1123元)增加了52倍[12]ꎮ这充分表明ꎬ改革开放以来ꎬ我国在发展生产力方面取得了巨大进步ꎬ生产力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ꎮ(2)科技水平不断增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ꎮ近几年ꎬ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得到了大力实施ꎬ科学技术水平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提高ꎬ截止2017年ꎬ我国的有效发明专利数208.5万件ꎬ2016年高技术产品出口额6041.74(亿美元)ꎬ相比进口额5237.24(亿美元)ꎬ高了804.5亿美元ꎬ天宫㊁蛟龙㊁天眼㊁悟空㊁墨子等重大科技成果相继问世ꎬ我国的科技水平得到了大幅度提高ꎬ在代表国家科技实力和科研水平的世界高科技领域有了一席之地[13]ꎮ(3)工业增加值稳步提升工业是巩固社会主义制度的物质基础ꎬ决定国民经济现代化的规模㊁速度和水平ꎮ首先ꎬ自1978年以来ꎬ我国工业实力不断提升ꎮ如图1所示ꎬ1987年ꎬ我国工业增加值为4621.3亿元ꎬ截至2017年ꎬ已达到279997亿元ꎬ增加了将近60倍ꎮ我国不仅是世界工业大国ꎬ也是世界制造业大国ꎬ2009年ꎬ我国制造业增加值占国内GDP的32.5%ꎬ占全球比例的17%ꎬ越居世界第一ꎮ其次ꎬ伴随生产力水平的提高ꎬ我国国内产业结构逐步优化ꎮ第二产业在三大产业中的比重逐年下降(1997-2017年由47.1%下降至20.5%)ꎬ第三产业则稳步上升(1987-2017年由30.4%上升至51.6%)ꎬ这一趋势变化表明ꎬ我国逐步向后工业化社会迈进ꎮ图1㊀1978-2017年我国产业结构变化概况(单位:亿元㊁%)数据来源:1978-2016年国家数据http://data.stats.gov.cn/easyquery.htm?cn=C012017年«中华人民共和国201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http://www.stats.gov.cn/tjsj/zxfb/201802/t20180228_1585631.html(4)外汇储备外汇储备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一国应付国际收支的能力ꎬ关系到该国货币维持与稳定ꎬ它是显示一国经济㊁货币和国际收支等实力的重要指标ꎮ改革开放以来ꎬ我国的外汇储备高速增加ꎬ2014年达到峰值:38430.18亿美元ꎬ较1987年的29.23亿美元增长了1314倍ꎮ我国在应付国际收支平衡能力与维护货币稳定的水平不断提升ꎬ我国的经济实力日益增强ꎮ之后我国的外汇储备便有了下降的趋势ꎬ截止2017年(31399亿美元)我国的外汇储备相比2014年下降了22%[13]ꎬ外汇储备总量的下降ꎬ并非说明我国的经济实力的下降ꎬ18恰恰相反ꎬ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提升ꎬ人民币在世界的占有率不断上升ꎬ而这一现象从侧面反映了我国经济实力的提高的事实ꎮ由此可见ꎬ我国目前的生产力水平已经大幅提升ꎬ无论如何已经不能算位居 落后生产力 的行列ꎮ继续把十一届六中全会以来对社会主要矛盾的 落后的社会生产 的判断作为我国目前生产力状况的判断显然已经不符合实际ꎬ以此作为我国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基本实现现代化阶段的行动指南ꎬ显然也缺乏雄心壮志ꎮ2.随着生产进步和民生建设的成就ꎬ我国人民的生活需要也有了提升马克思主义认为ꎬ人们为了生活ꎬ首先就得满足自身的基本生活需要ꎬ从而能够从事一定的实践活动ꎬ 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满足这些需要的资料ꎬ即生产物质生活本身ꎮ [14]158一方面ꎬ物质生产是人的第一需要ꎬ改革开放初ꎬ生产力水平较为落后ꎬ人民的目标是解决日常温饱问题ꎮ然而ꎬ 需要是同满足需要的手段一同发展的 [15]ꎬ人民为满足自己的需要不断地改进和发明生产工具ꎬ使我国的生产力水平得到大幅度提高ꎮ与此同时ꎬ人们的需要也随之发展ꎮ 已经得到满足的第一个需要本身㊁满足需要的活动和已经获得的为满足需要而用的工具又引起新的需要 [14]159ꎮ由于人的需求会不断增长ꎬ在满足最基本的生活需求的基础上会产生新的需要ꎬ这种新的需要不仅仅体现在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上ꎬ在政治㊁安全㊁环境等方面的要求也日益增长ꎮ十六大报告指出我国已经解决基本温饱问题进入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阶段ꎮ自十六大以来经历了三个五年计划ꎬ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已经解决了温饱问题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ꎮ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 五位一体 的现代化建设的进程ꎬ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要也在日益增长中ꎬ从物质层面的更高质量到政治权利和获得感的渴求ꎬ从精神文化的充实到人与自然的和谐ꎬ都是日渐发生着的变化ꎮ第一ꎬ在经济生活方面ꎬ随着经济发展ꎬ在满足获得基本的生存资料的基础上ꎬ人民还希望有更多的发展资料与享受资料ꎮ人们收入水平的提升ꎬ居民的消费水平也得到大幅度的提升ꎬ截止2016年居民消费水平达21228元ꎬ相比1987年(558元)增加了37倍[12]ꎮ因此ꎬ随着居民消费水平逐年递增ꎬ群众对生活品质的要求也日益增强ꎬ不仅仅是为了解决基本的温饱问题ꎬ而是在闲暇时间的外出旅游ꎬ衣着的更加时尚化与多样化ꎬ出行工具的更加便捷㊁更安全等ꎬ是人民更高层次和更高内涵的追求ꎮ第二ꎬ在政治民主生活方面ꎬ社会主义民主不断发展ꎮ随着教育的普及ꎬ人们的公民㊁政治㊁法律㊁维权㊁主体等意识也逐步增强ꎬ当自己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ꎬ会用法律的武器来维护自己的权益ꎮ人们越来越关注国家大事ꎬ积极参与政治生活ꎬ尤其是对自身相关的公共决策表现出前所未有的关注ꎬ希望通过多种渠道与方式直接或间接参与公共决策ꎬ表达自己的意愿ꎮ第三ꎬ在文化生活方面ꎬ随着经济生活不断得到满足ꎬ在全面实现全面小康的决胜之际ꎬ人们对精神文化需求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希望享有更多的公共图书馆㊁博物馆㊁纪念馆等公共文化设施ꎬ渴望得到更好的公共文化设施与服务ꎬ要求欣赏更多的文化作品等来提升精神文化水平ꎮ第四ꎬ在社会生活方面ꎬ经济水平与人民对公平正义的追求成正比ꎬ生产力水平越高ꎬ人们对公平正义的追求就更为强烈ꎮ受城乡二元体制的影响ꎬ农民工群体在社会保障㊁医疗㊁机会等方面的待遇明显比城市居民差ꎬ消除城乡二元体制所带来的不公平问题ꎬ是人们追求正义公平的一个重要方面ꎮ除此之外人们在收入分配㊁教育㊁就业机会等方面的要求也越来越高ꎮ第五ꎬ在生态环境方面ꎬ近几年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并取得显著成效ꎮ过去ꎬ人们坚持一味追求生产力的发展ꎬ忽视自然环境保护ꎻ如今ꎬ全党全国贯彻绿色发展理念ꎬ越发重视对生态环境的保护ꎬ希望给子孙后代留一片 绿水青山 ꎮ从人类中心主义 到 非人类中心主义 ꎬ从 求生存 到 求生态 ꎬ广大人民群众对于清新空气㊁纯净的水资源㊁绿色食品㊁优美环境等生态需求更为迫切ꎮ以上五方面从更高层次㊁更深内涵体现出人们对美好生活的需要的日益增长ꎮ3.不平衡不充分发展的表现虽然我国的生产力水平㊁经济发展水平在逐年增长ꎬ但与发达国家还有一定的差距ꎬ目前还存在着一些发展不足不平衡不充分的突出问题ꎬ如区域㊁城乡㊁收入差距发展不平衡ꎻ我国是工业大国ꎬ但并非是工业强国ꎬ产业结构还不是中高端为28主ꎬ在脱贫攻坚上还面临不少难题ꎬ产品供给质量与人民的需求有一定的差距ꎮ(1)发展不平衡的表现1)区域发展不平衡随着各项区域发展战略的实施ꎬ我国区域发展差距有所缩小ꎮ但是区域发展不平衡㊁不协调㊁不可持续的格局尚未得到根本改变ꎬ东部地区与中部㊁西部㊁东北部地区的差距依然较大ꎮ如表1所示ꎬ2016年东中部㊁东西部㊁东部与东北部的地区生产总值相比2011年分别增长了47%㊁56%㊁56%ꎻ其次ꎬ以2011 2016年各地区的人均地区生产总值来看ꎬ人均GDP最高的三个省市分别为天津㊁上海㊁北京ꎬ均为东部地区ꎮ人均GDP最低的三个省份是贵州㊁云南㊁甘肃ꎬ最高与最低之比为4.27ʒ1ꎬ我国的省际发展差距较大ꎮ表1㊀2011 2016年地区人均地区GDP前3和后3个省(元)地区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元)201120122013201420152016北京81658874759464899995106497118198天津8521393173100105105231107960115053上海82560853739099397370103796116562贵州164131971023151264372984733246云南192652219525322272642880631093甘肃195952197824539264332616527643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17»3-9地区生产总值(2016年底)㊀㊀㊀㊀㊀㊀㊀http://www.stats.gov.cn/tjsj/ndsj/2017/indexch.htm㊀㊀2)城乡发展不平衡当前我国城镇化水平逐年提高ꎬ城乡一体化发展全面推进ꎬ但是构建新型城乡关系㊁推进城乡融合发展中仍存在一些突出问题ꎮ第一㊁城镇和农村的收入分配差距大ꎮ如图2所示ꎬ1987年ꎬ我国城乡居民收入比为2.17ʒ1ꎻ2002年达到了3.11ʒ1ꎬ首次超过 3 以上ꎻ截止2017年ꎬ城乡收入比达2.71ʒ1ꎬ远高于发达国家的城乡收入差距(1.5倍左右)ꎮ由此显示ꎬ我国的城镇和乡村居民的可支配收入分配存在较大差距ꎬ这是我国城乡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表现之一ꎮ图2㊀1978-2017年我国城乡收入比(单位:%)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http://www.stats.gov.cn/tjsj/ndsj/2013/indexch.htm㊀㊀此外ꎬ城乡发展不平衡还表现在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发展不平衡ꎬ城市的交通要道多于农村ꎬ城乡公共服务水平不平衡ꎬ无论在医疗㊁教育还是社会保障方面ꎬ乡村的基础设施都不如城市ꎮ3)收入差距过大的情形有待进一步扭转改革开放将近40年ꎬ我国的 蛋糕 做大之后ꎬ如何公平分配这个 蛋糕 也尤为重要ꎮ目前ꎬ我国的收入差距大是一个不可否认的现实问题ꎮ收入差距大主要通过三个维度来体现:城乡收入差距㊁区域收入差距㊁行业收入差距ꎮ一是城乡收入差距大ꎮ城乡收入差距大ꎬ在文章前面已经做了具体的论述ꎬ在此不再赘述ꎮ二是区域收入差距大ꎮ按照全国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来看(见表2)ꎬ东部地区集中了全国大部分的国民收入ꎬ东部的人均可支配收入远高于其他三个地区ꎻ截止2016年ꎬ东中部㊁东西部㊁东部与东北部的人均可支配之比分别为1.53ʒ1㊁1.66ʒ1㊁1.37ʒ1ꎬ相比2013年ꎬ东中部㊁东西部㊁东部以及东北部的人均可支配之差增加了26%㊁25%㊁43%ꎬ说明东㊁中㊁西㊁东北部地区之间的收入差距正在不断扩大ꎮ38。

第七章 斯大林关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和苏联模式

第七章  斯大林关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和苏联模式
课间休息 目录 前页 后页
一、斯大林关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
(二)在与布哈林的论战中阐述工业化和农业集体 化理论 1927年12月党的十五大以后,又爆发了反对政治局 委员布哈林的斗争。这场斗争的直接导火索是粮食收购 危机。双方争论的主要问题是:苏联应当采取什么方法 建设社会主义,是继续坚持新经济政策,还是结束新经 济政策?Fra bibliotek课间休息
目录
前页
后页
二、关于苏联社会主义模式
苏联社会主 义模式的基本特 征在政治方面的 表现主要有以下 二点: 第一,高度 集权。 第二,行政 强制。
课间休息
目录
前页
后页
二、关于苏联社会主义模式
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 基本特征在文化管理体制 方面的表现主要有以下二 点: 第一,重视马克思列 宁主义理论的教育。 第二,注重发展科学 技术,加强文化教育事业。
课间休息
目录
前页
后页
一、斯大林关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
斯大林还指出,经济规律具有不同于自然规律的 显著特点。首先,经济规律不是长久不变的,它是在 一定历史时期发生作用的。其次,发现和应用新的经 济规律具有阶级背景或社会背景。 斯大林认为,否认经济规律的客观性,就势必背 离马克思主义,走上主观唯心主义和“经济”冒险主 义的道路。
课间休息
目录
前页
后页
一、斯大林关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
再次,斯大林提出阶级斗争越来越尖锐的论点,认 为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一切成就都是阶级斗争的结果。 布哈林反对“阶级斗争越来越尖锐”的观点,认为 过渡时期的基本路线是阶级矛盾逐步缩小和最后消亡的 路线,对资本主义成分应当用竞争的办法,排挤、改造, 最后消灭。他要求对富农阶级继续实行限制和排挤的政 策、反对实行剥夺政策,反对进行“第三次革命”。

正确认识和处理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的思想

正确认识和处理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的思想
正确认识和处理社会主义矛盾的 思想
• 当中国跨入社会主义大门的时候,历史提出了一个全新的
课题:在一个人口众多、经济文化十分落后且发展极不平 衡的东方大国,中国社会是否还存在着矛盾?如何正确认 识和解决这些矛盾?
• 1957年2月,毛泽东所作的《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
的问题》的报告,系统论述了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的理论。

在领导中国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中,毛泽东 有一个实际的榜样作为参照对象——苏联 (苏联在1936年宣布建立起了马克思所说 的共产主义社会的第一阶段——社会主义 社会)。 中国革命胜利的前夕,毛泽东 写道:苏联“已经建设起来了一个伟大的 光辉灿烂的社会主义国家。苏联共产党就 是我们的最好的先生”。

经济工作 经济工作
党派关系 党派关系
思想领域 思想领域 民族关系 民族关系
科技文化 科技文化
◇ 在思想领域实行团结——批评——团结 的方针
毛泽东同志指出:“对待人民内部的思想问题,对待精神世界的问题,用 简单的方法去处理,不但不会收效,而且非常有害。” 凡属于思想性质的问题,凡属于人民内部的争论问题,只能用民主的方法 去解决,只能用讨论的方法、批评的方法和说服教育的方法去解决,而不能 用强制的、压服的方法去解决。这样才能真正发展正确的意见,克服错误的 意见,才能真正解决问题。正确的东西是在同错误的东西作斗争的过程中发 展起来的,马克思主义也必须在斗争中才能发展。
◇在少数民族问题上,坚持民族团结 毛泽东同志强调,国家的统一,人民的团结,国内 各民族的团结,这是我们的事业必定要胜利的基本保证。 “这个问题的关键是克服大汉族主义。在存在 有地方民族主义的少数民族中间,则应当同时克服地方 民族主义。无论是大汉族主义或者地方民族主义,都不 利于各族人民的团结,这是应当克服的一种人民内部的 矛盾。”

对《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几点认识

对《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几点认识

对《关于正确处理⼈民内部⽭盾的问题》的⼏点认识2019-09-23《关于正确处理⼈民内部⽭盾的问题》是在我国进⼊新的历史时期这个关键时刻,为了使党和国家的⼯作适应新情况,采取新⽅法⽽及时发表的⼀篇纲领性的理论著作和重要的历史⽂献。

它产⽣的历史背景可以归纳为以下⼏点:第⼀,它是中华⼈民共和国处于历史转变时期的产物。

这个转变时期就是:由过去的⾰命到向⾃然⽃争,由⾰命到建设,由过去的⾰命到技术⾰命和⽂化⾰命。

在这个转变时期,国内出现了许多新问题,⼈民群众中出现了各种各样的思想问题,暴露了⼀些不满的情绪,⼀些⼯⼈罢⼯,学⽣罢课,农民要求退社,即通常说的⼈民闹事。

⽽我们的⼲部对这些新的情况、新的问题毫⽆思想准备,因为搞阶级⽃争搞惯了,⼀听到闹事,就想到敌⼈,就要实⾏专政,把对付反⾰命的办法⽤到闹事⼈的头上;对各种思想问题,就⽤简单粗暴的办法加以压制。

正是在这样⼀个⼤的历史背景下,敏锐地察觉到这个问题,及时地提出正确处理⼈民内部⽭盾这个重⼤命题,把它作为政治⽣活的主题。

第⼆,鉴于斯⼤林的教训。

斯⼤林在很长⼀段时期内,不承认社会主义社会有⽭盾,把⼈民的某些不满、⼈民对政府的批评这些⼈民内部⽭盾看成是阶级⽃争,当作敌⼈对待,要么就是当成反⾰命处置,要么就认定是外国帝国主义的间谍,驱逐出境,结果打错了许多⼈。

吸取了这个教训,认为社会主义社会还存在⽭盾,并把它分为两类,即敌我⽭盾和⼈民内部⽭盾,⼤量存在的是⼈民内部⽭盾,解决这些⽭盾只能⽤民主的⽅法,⽽不是专政的⽅法。

第三,总结了国际共运的经验。

1956年,先后主持起草了《关于⽆产阶级专政的历史经验》(简称《⼀论》)、《再论⽆产阶级专政的历史经验》(简称《再论》),通过对苏共⼆⼗⼤全盘否定斯⼤林和波匈事件这两件事的总结,开始从理论上深⼊地探讨社会主义社会的⽭盾问题。

可以说,《⼀论》和《再论》为《关于正确处理⼈民内部⽭盾的问题》讲话作了⼀定的理论准备。

《关于正确处理⼈民内部⽭盾的问题》的修改经历了⼀个过程。

第三章 斯大林的社会主义理论与模式

第三章 斯大林的社会主义理论与模式

个体贫农和中农在供给国家粮食与原料 方面,现在起着主要的作用,将来还会起主要 的作用,但单单依靠他们已经不能满足苏联的 工业化进程了。我们必须通过发展集体农庄和 国营农场 。斯大林同布哈林的论战结束后, 联共(布)中央开始了大规模的农业集体化运动。
斯大林的集体化形式与列宁的合作化形式 是有差别的。合作化的形式中既有供销合作社, 又有生产合作社;生产合作社又分为共耕社、 劳动组合、农业公社三种形式。集体化的基本 形式是劳动组合即集体农庄。
争迫在眉睫。 第一,国内出现困境。 首先,农业问题成为危机的焦点. 其次,粮食收购危机仅仅是危机的表面,其深
2.斯大林等同托季联盟的论战
俄共(布)党内关于”不断革命论”的争论 刚刚有了结果,又发生了斯大林同季诺维也夫 的论战。从背景上看,有三个原因导致了这场 论战:
第一,季诺维也夫和加米涅夫一方面指责
党中央对富农的危险性估计不足;另一方面,
他们不顾国内形势的变化,仍然坚持中立中农
的口号,轻视无产阶级、半无产阶级同中农结
成联盟的意义。
第二,季诺维也夫、加米涅夫认为苏联的国营 工业不是社会主义性质而是国家资本主义性质, 只能依赖于世界资本主义市场,因此国家不必 扩大对重工业的投资,而应该走用出口农产品 的办法来换取西方工业品的道路。
第三,季诺维也夫、加米涅夫认为,苏联 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不可能摆脱农业国的状 况,因此苏联社会主义的前途在于欧洲几个重 要的资本主义国家爆发革命并取得胜利。
斯大林的社会主义工业化方针的依据是一 国建成社会主义理论,它又为这个理论的实现 作出了重要贡献:
第一,为社会主义改造奠定了基础。
第二,为探索不同西欧老牌资本主义国家的工业化道 路奠定了基础。 第三,使苏联有了抵御帝国主义列强侵略的强大国防 力量,为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了雄厚的物质基础。

论斯大林在矛盾理论上的得失

论斯大林在矛盾理论上的得失

论斯大林在矛盾理论上的得失熊乐兰[内容提要]斯大林提出了苏联存在两种矛盾的观点,阐述了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矛盾理论。

斯大林的矛盾理论既有贡献,也有一定的局限性,应该肯定斯大林的矛盾理论在马克思主义思想史上的应有地位。

[关键词]斯大林,矛盾理论,历史地位,局限性,[分类号]D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505(2010)06-0014-03 斯大林是当代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上最有争议的人物,他对马克思主义既有杰出的贡献,又有严重的失误。

斯大林正反两方面的经验都是珍贵的遗产。

本文拟对斯大林关于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的理论遗产进行探讨。

一、斯大林提出了苏联存在两种矛盾的观点1925年5月,斯大林在联共(布)第十四次代表会议的总结报告中指出:“我国有两种矛盾。

一种矛盾是内部的矛盾,即无产阶级和农民之间的矛盾。

另一种矛盾是外部的矛盾,即我们这个社会主义国家和其他一切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

”[1]斯大林认为,无产阶级和农民阶级是苏联社会的两个主要阶级,两者之间不仅存在矛盾,而且还有共同的利益,即坚持社会主义道路。

他还认为,只要资本主义包围存在,就一定会有资本主义国家进行武装干涉的危险和资本主义在苏联复辟的危险。

而这种矛盾只有通过若干个国家的无产阶级共同努力才能解决。

次年11月,斯大林在联共(布)第十五次全国代表会议的报告中讲到苏联国内的矛盾问题时说,社会主义工业化的主要优点,“在于它使工业化的利益和居民中劳动阶层的基本群众的利益趋于一致;在于它不是使千百万群众贫穷化,而是改善他们的物质生活状况,不是使国内矛盾尖锐化,而是缓和并克服这些矛盾”[2]。

1930年11月和12月,斯大林在两封信中又重申了这一论断。

他不仅强调了要正确区分“内部的矛盾”和“外部的矛盾”[3];而且将“无产阶级专政和国内资本主义分子之间的矛盾”作为“外部矛盾”。

斯大林认为,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基本群众(主要是农民基本群众)之间的矛盾,可以在建设社会主义的基础上得到解决;而外部的矛盾是敌对性质的矛盾,要采取不同的办法解决,要通过激烈的阶级斗争来解决。

《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理论贡献

《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理论贡献

《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理论贡献作者:姚梦婷来源:《法制与社会》2020年第08期关键词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理论《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理论贡献1956年,我国三大改造基本完成,实现了历史性转变,步入了建设社会主义的新阶段。

在这一时期,社会改造的急促与变化的深刻,再加上经济建设中的冒进倾向,使得政治和经济生活中都出现了一些复杂紧张的状况,许多城市出现食品和日用品短缺,同时由于升学、就业,以及住房问题得不到妥善解决,一些地方工人罢工、学生罢课以及群众性的示威游行活动显著增加,在农村中,由于农民入社后收入减少,家庭副业也受到限制,一些村民在夏收之后又掀起了闹缺粮、闹退社的风潮,社会矛盾已日益凸显出来,逐渐成为国家政治生活中的普遍问题。

从国际上说,社会主义阵营大事不断,2月14日至25日召开的苏共二十大上,赫鲁晓夫作秘密报告,集中而又尖锐地批评了斯大林的严重错误以及对他的个人崇拜,在各国共产党中引起极大震动,一些西方国家趁机掀起了反苏反共的浪潮,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由此陷入混乱,处境艰难,随后的波兰、匈牙利事件,也对中国产生较大影响。

面对国内国际社会矛盾纷繁复杂的情况以及当时社会主义建设中出现的新问题,许多党员和干部思想上缺乏准备,陷于被动。

此时,毛泽东开始深入思考如何建设中国社会主义的理论问题。

矛盾肯定是有的,如何正确认识和处理这些矛盾,稳定社会秩序,安抚民心,凝聚全国力量,将现阶段的建设工作顺利向前推进,就成为党和国家所面临的急需攻克的难题。

在这种情况下,经过大量调查研究,《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得以问世。

本文试从四个方面探讨这一著作的重大理论意义。

社会主义社会还存不存在矛盾?对于这个问题,列宁早已给出了答案:“在社会主义下,对抗将会消灭,矛盾仍然存在。

”然而,他并未对社会主义的矛盾展开更多的论述。

斯大林长期领导了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但他在很长一段时期里却否认社会主义社会存在矛盾的事实。

正确认识和处理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的思想

正确认识和处理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的思想
• 事件中布达佩斯市中心的斯大林像被推倒
1956年,波兰发生了波兹南事件
• 1956年6月28日,波兹南 策盖尔斯基机车车辆厂的 约16000名工人聚集起来, 进行示威游行,向政府要 求更好的待遇和较低的税 赋,并派了一位代表去华 沙向政府陈情,然而因为 传言代表遭到当局的逮捕, 示威演变成了暴动,政府 为了阻止暴动,出动了 400辆坦克和10000名士兵, 当天晚上,暴动方告平息。
在区分两类社会矛盾的基础上,毛泽东同志强调
正确处理两类社会矛盾应当运用专政和民主 两种不同的方法。
就是对破坏社会主义革命 和建设的敌对分子,剥夺 政治权利,强迫他们服从 人民政府的法律,强迫他 们从事劳动,并在劳动中 把他们改造成为新人。
就是进行教育和说服工 作,开展批评和自我批 评。
(四)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方 针
在科学文化工作中,实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

Thank you!
毛泽东同志指出,在我国社会中存在着两类性质 完全不同的矛盾,一类是敌我之间的矛盾,一类 是人民内部的矛盾。 在现阶段,在建设社会主义的时期,一切赞成、 拥护和参加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阶级、阶层和社 会集团,都属于人民的范围;一切反抗社会主义 革命和敌视、破坏社会主义建设的社会势力和社 会集团,都是人民的敌人。”
然而,1953年3月,斯大林逝世后,苏联 国内和党内相继出现了一些问题,苏联社 会矛盾激化。而毛泽东等党和国家领导人 也逐步觉察到了这一情形,开始认真研究 中国内部的情况。
风云突变的1956年
• 2. 1956年2月,苏共二十大赫鲁晓夫作了关于斯大林的秘密报告,全 盘否定斯大林,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掀起轩然大波.赫鲁晓夫的秘密报 告引发了西方的反苏反共的浪潮和波匈事件。

浅谈正确认识和处理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问题

浅谈正确认识和处理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问题

浅谈正确认识和处理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问题[内容提要]社会主义革命取得胜利后,建立了生产资料的公有制,以雇佣的联合劳动为主要特点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逐渐被以自主的联合劳动为主要特点的社会主义生产方式所取代;生产的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的私人占有这一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也逐渐被消除,取而代之的是生产的自主性与生产资料的社会占有这一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

深化对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问题的认识,正确处理生产的自主性与生产资料的社会占有之间的矛盾,是社会主义社会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是社会主义社会巩固完善的根本任务。

[关键词]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问题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决定着社会主义社会的本质属性和发展方向。

正确认识和处理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不仅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核心内容,而且是顺利推进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前提。

在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问题上,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类社会基本矛盾的理论观点的基础上,进行了积极的探索,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我们只有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类社会基本矛盾的普遍真理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全面总结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历史经验,深刻揭示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科学内涵和本质特征,才能为当代中国的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奠定一个更加坚实的基础。

一、探索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理论基础和历史进程对人类社会基本矛盾的科学分析,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正确处理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理论基础。

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根据他对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和人类社会历史演进的长期研究,揭示了决定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矛盾。

他指出:“人们在自己生活的社会生产中发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关系,即同他们的物质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合的生产关系。

这些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结构,即有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层建筑竖立其上并有一定的社会意识形式与之相适应的现实基础。

试论社会主义矛盾与和谐社会——基于历史分析的视角

试论社会主义矛盾与和谐社会——基于历史分析的视角

作者: 张立影
作者机构: 中共中央党校科学社会主义教研部,北京100091
出版物刊名: 社科纵横
页码: 7-10页
年卷期: 2010年 第4期
主题词: 社会主义矛盾 历史逻辑 和谐社会
摘要:社会主义矛盾决定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马克思、恩格斯虽已初步认识到了社会主义社会的一系列矛盾,但并未形成明确的系统的认识。

列宁虽然在理论上对社会主义矛盾未有系统的论证,但在实践上走出了一条解决社会主义矛盾的社会主义建设的新道路。

斯大林虽然认识到了社会主义存在的一些矛盾,但其认识或左或右,摇摆不定,甚至在实践中犯有极为严重的错误。

毛泽东在马克思主义史上第一次较为准确地系统地阐述了社会主义矛盾,但其理论有着较大的局限性,在实践中造成的却是极不和谐的社会动乱。

邓小平同志纠正了毛泽东同志的错误,坚持和发展了毛泽东同志关于社会主义矛盾的正确思想,初步开创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新局面,造成了生机勃勃的社会主义和谐的新格局。

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理论的发展

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理论的发展

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理论的发展
赵发忠
【期刊名称】《毕节学院学报:综合版》
【年(卷),期】1999(000)001
【摘要】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问题,早在斯大林那里就已经有过专门的论述,但是,只有毛泽东和邓小平对它进行了全面而又深刻的阐述,特别是邓小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这一问题进行了科学的揭示,使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理论发展到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

一社会基本矛盾理论是历史唯物主义最核心的内容,是科学地认识社会发展规律的钥匙。

在社会思想史上,马克思恩格斯通过对人类社会发展历史的考察,科学地阐明了生产力和生产
【总页数】4页(P1-4)
【作者】赵发忠
【作者单位】毕节师专政史系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D0-0
【相关文献】
1.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理论的创新发展 [J], 王倩茹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坚实的唯物史观基础-简论邓小平对毛泽东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理论的重大发展 [J], 沈建蒙
3.坚持用“一分为二”的观点看待社会主义社会的社会关系──论我们党对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理论的一个方面的重大发展 [J], 苏伟
4.社会主义社会系统自我调控机制探索——对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理论的再认识[J], 李湘昆
5.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唯物史观基础──简论邓小平对毛泽东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理论的重大发展 [J], 沈建蒙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论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社会矛盾思想的发展历程

论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社会矛盾思想的发展历程

论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社会矛盾思想的发展历程
韩禄
【期刊名称】《中共贵州省委党校学报》
【年(卷),期】2012(000)001
【摘要】马克思、恩格斯以资本主义社会为蓝本,对欧洲工业革命时期的社会矛
盾展开了深入研究,提出了社会基本矛盾理论,并分析了资本主义制度下三大具体社会矛盾。

列宁在继承马克思、恩格斯思想的基础上,分析了俄国社会矛盾的特殊性和必然性,提出了“人民内部不一致”的重要论断。

斯大林在列宁探索的基础上,提出了要正确区分和处理社会主义“两类社会矛盾”的正确观点,随着建设的深入,斯大林在社会主义矛盾问题上陷入了歧途,给社会主义事业造成了伤害。

【总页数】5页(P106-110)
【作者】韩禄
【作者单位】中国人民大学,北京100872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A81
【相关文献】
1.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社会矛盾思想的发展历程
2.马克思主义社会管理思想的开拓与创新之作--评黄建军的《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社会管理思想及其当代发展》
3.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党的思想理论建设科学化思想研究
4.试论马克思主义经典
作家的社会治理思想5.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社会治理思想特征探析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斯大林关于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理论及其现代意义hughken社会主义作为一种社会制度诞生于斯大林执政时期的苏联,斯大林在领导苏联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产生并总结了斯大林模式下的社会主义观,为社会主义的发展开拓了道路。

而对于其中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的理论与实践,却出现了很大的失误,留下深刻的教训,这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解决我国社会主义社会矛盾是一种借鉴,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一、斯大林社会主义社会矛盾论背景十月革命胜利后,恢复被战争破坏了的国民经济,迅速发展社会生产力,是摆在布尔什维克党和苏维埃政权面前的最迫切和最主要的任务。

这正如列宁所指出的那样:“在十月革命取得胜利之后,在内战取得胜利之后,我们可以而且应当把战胜资产阶级理解为一种高得多的事情,虽然形式上是比较和平的,这就是说,在政治上已战胜资产阶级并且用军事方式巩固了这个胜利之后,现在应当在组织国民经济方面、在组织生产方面、在全民的计划和监督方面也取得对资产阶级的胜利。

”[1]遵照列宁的教导,布尔什维克的工作重心也随着战争的结束和阶级斗争的缓和而发生转变,从集中力量粉碎帝国主义对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武装干涉和反革命叛乱,变为恢复被破坏了的国民经济。

苏联人民在斯大林领导下,从1928年10月至1936年底,苏联完成了第一、第二个五年计划。

由于消灭了城乡资本主义经济,建立了社会主义公有制,社会制度的性质发生了根本的变化。

由于消灭了所有的剥削阶级,剩下的只是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和知识分子,社会的阶级结构发生了根本的变化。

由于工农业经济在国民经济体系中的对比关系发生了根本变化,苏联已经成为一个工业--农业国,苏联的社会经济状况和生产力状况发生了重大的变化。

[2]到了30年代中期,苏联国内的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进一步缓和。

苏联“人数最多的一个剥削阶级,即作为资本主义复辟支柱的富农阶级”也已经通过农业集体化被完全消灭了,“资本主义复辟的最后根源被消灭了”[3],社会上已经不存在彼此对抗的阶级了。

1936年12月,苏联制定和颁布了新宪法,标志着社会主义苏联模式的形成。

社会主义苏联模式是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

苏联模式是指苏联人民在斯大林的领导下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形成的社会主义建设方式、道路,是社会主义在苏联的具体实现形式。

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形成时期,正是苏联处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时期。

这一时期,苏共党内发生的关于社会主义前途的激烈争论,对于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形成起了促进作用,同时苏联国内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的发展也促使苏联社会主义模式形成。

而苏联模式下所谓的社会主义社会是指,社会主义社会具体的政治经济体制和运行机制,是日常社会经济生活运行中发生的关系,反映的是社会主义社会基本制度特点的要求。

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基本特点是高度集中。

[4]斯大林社会主义矛盾学说正是在这一背景下形成的。

二、斯大林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理论斯大林对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的认识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内部矛盾和外部矛盾”。

1925年5月9日,斯大林在联共(布)第十四次代表会议的总结报告中指出:“我国有两种矛盾。

一种矛盾是内部的矛盾,即无产阶级和农民之间的矛盾。

另一种矛盾是外部的矛盾,即我们这个社会主义国家和其他一切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

”[5]斯大林对这两种矛盾作了分析。

他认为,无产阶级和农民阶级是苏联社会两个主要阶级,无产阶级和私有者阶级即农民阶级之间必然产生矛盾。

但是,这两个阶级之间除了有矛盾以外, 在发展的根本问题上还有共同的利益。

这些共同的利益无论如何会超过他们之间的矛盾。

这些共同的利益就是社会主义道路。

关于第二种矛盾,斯大林认为,只要资本主义包围存在,就一定会有资本主义国家进行武装干涉的危险,只要这种危险存在,就一定会有复辟的危险即资本主义制度在苏联恢复的危险。

斯大林还认为,这种矛盾不是靠苏联一个国家的努力就可以完全克服的,只有在国际范围内,只有通过若干国家的无产者的共同努力,或者最好是在几个国家的无产者取得胜利以后,才能解决。

1926年11月1日,斯大林在联共(布)第十五次全国代表会议的报告,又讲到了苏联国内的矛盾问题。

他说,社会主义工业化的主要优点,“在于它使工业化的利益和居民中劳动阶层的基本群众的利益趋于一致;在于它不是使千百万群众贫穷化,而是改善他们的物质生活状况,不是使国内矛盾尖锐化,而是缓和并克服这些矛盾。

”[6]斯大林关于两种矛盾的理论观点,是在苏联还没有全面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历史背景下提出的,他没有也不可能将这些矛盾与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相联系,因而在理论上是不彻底的。

这种不彻底性会在一定条件下将这个正确的理论观点导入误区。

[7]第二,“完全适合论”。

1936年,斯大林在《关于苏联宪法草案》的报告中指出,苏联已经消灭了剥削阶级,只剩下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和知识分子。

[8]但没有说明是否有剥削阶级的残余,是否还应该有阶级斗争的问题。

新宪法制订后,第二年苏联开始了对反对派的清洗。

斯大林在1937年《论党的工作缺点和消灭托洛茨基两面派的办法》的报告中第一次明确宣布还有剥削阶级残余,并提出了所谓“我们的进展愈大,胜利愈多,被击溃的剥削阶级残余也会愈加凶恶”的论断。

经过1937年-1938年的大规模的公审和处决,斯大林又认为,苏联彻底消灭了反对派,矛盾解决。

1938年斯大林在其《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简称《两论》)一书中阐述了自己的矛盾学说,提出完全适合论。

他说:“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在目前还只有在苏联实现的这种制度下……生产关系同生产力状况完全适合。

”[9]他承认矛盾的客观存在,但只承认发展是对立面的斗争,将斗争是绝对的观点更加绝对化,使其成为斯大林肃反扩大化的一个重要理论依据。

斯大林在《两论》中论述了辩证法的四个特征。

当论及矛盾规律时,他指出:“辩证法认为,从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过程不是通过现象和谐的开展,而是通过对象、现象本身固有矛盾的揭露,通过在这些矛盾基础上活动的对立倾向的‘斗争’进行的。

”在斯大林看来,矛盾乃是事物发展的源,正是由于矛盾或对立力量的相互影,相互斗争才决定了自然界和社会的发展和运动。

经过1937-1938年两次大规模的公审和镇压,彻底消灭了反对派,斯大林认为“矛盾解决了”。

于是,他于1939年在第十八次党代表大会上提出,苏联人民政治上和道义上的一致,并认为这是苏联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

由强调发展就是对立面的斗争转到强调苏联人民政治上和道义上的一致是社会主义发展的动力,即强调对立面的统一是发展的动力,这种在理论上的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弯,又使斯大林的矛盾学说偏向另一个极端。

从某种角度上来看,斯大林的这种提法打破了肃反扩大化闹得人心惶惶的局面,但从另一种角度上来看,它又在某种程度上将苏联在社会主义过渡时期出现的工农矛盾、利益的剪刀差掩饰起来,以此来代替该矛盾的解决。

与此同时,它还导致了苏联文艺界的“无冲突论”错误思潮的形成。

[10]第三,对“完全适合”的修正阶段。

斯大林在其晚年承认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存在矛盾。

他由断定它们之间的完全适合到承认它们之间存在矛盾,这无疑是一个进步。

但是这种进步有其一定的局限性。

斯大林在1952年的《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一书中对“完全适合”的论断作了一些修正,但“完全适合”的基本思想还是没变。

他说:“我国现今的生产关系是处在这样一个时期,完全适合生产力的增长,推动生产力一日千里地向前发展。

但是,如果以此自满,以为在我国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不存在任何矛盾,那就不正确了。

矛盾无疑是有的,而且将来也会有的,因为生产关系的发展落后于并且将来也会落后于生产力的发展”。

[11]又说:“‘完全适合’这种说法是不能在绝对的意义上来理解的。

不能把这种说法理解为在社会主义制度下绝没有生产关系落后于生产力的增长的现象。

生产力是生产中最活动最革命的力量,就是在社会主义制度下也无可争辩地走在生产关系的前面。

生产关系只是经过一些时候,才会被改造得适合于生产力的性质”。

他认为,“完全适合”是指“在社会主义制度下,通常不会弄到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发生冲突,社会有可能及时使落后了的生产关系去适合生产力的性质”。

[12]它是在重新修饰“完全适合论”的基础上的进步,是斯大林不愿抛弃“完全适合论”的产物。

[13]虽然在社会主义条件下,社会矛盾的性质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但是,斯大林的这种“完全适合论”是形而上学的看法,而随着联共党内分歧发展,斗争加剧,斯大林把社会上出现的种种矛盾,归于“对立面的矛盾”,他宣布阶级斗争不但在苏联存在,而且越来越尖锐。

三、斯大林“阶级斗争尖锐化”理论。

斯大林于1928年7月首次系统的提出苏联国内“阶级斗争尖锐化”的观点。

他指出:“随着我们的进展,资本主义分子的反抗将加强起来,阶级斗争将更加尖锐,而日益强大的苏维埃政权将执行孤立这些分子的政策,瓦解工人阶级的敌人的政策以及镇压剥削分子反抗的政策,……向社会主义的前进不能不引起剥削分子对这种前进的反抗,而剥削分子的反抗不能不引起阶级斗争必然的尖锐化。

”[14]此后,在到30年代末的这段时期中,斯大林在一系列的演说、报告、文章、信件中,对这一观点进行了反复论述,逐步发展并形成了他关于社会主义制度下“阶级斗争尖锐化”的一整套理论。

具体内容有以下几点:第一,社会主义制度下阶级斗争尖锐化的必然性、根源和基本问题。

斯大林认为,阶级斗争是社会主义建设发展的动力,阶级斗争随着社会主义的前进而必然尖锐化;面临末日的、垂死的剥削阶级或剥削阶级的残余对社会主义前进的反抗,是阶级斗争尖锐化的根源;社会主义比资本主义增长得愈快,垂死阶级愈来愈衰弱,其反抗便愈来愈疯狂,这种阶级变动就是阶级斗争尖锐化的社会基础。

1928年7月,斯大林针对党内对他要结束新经济政策的批评和布哈林提出的群众消费的增长是社会主义社会经济发展的直接动力的观点,在《论工业化和粮食问题》的演说中明确指出:决不是说“阶级斗争好象不是推动我们前进的决定力量了。

……我们所有的进展,我们在社会主义建设方面的每一个重大成就,都是我们国内阶级斗争的表现和结果,这难道不明显吗?”[15]1929年4月, 斯大林在联共(布)中央委员会和中央监察委员会联席全会的讲演中指出:“社会主义正在胜利地进攻资本主义分子,社会主义比资本主义分子增长得快,资本主义分子的比重因此正在下降,正因为资本主义分子比重正在下降,资本主义分子才感到有死亡的危险,于是就加紧进行反抗。

……在目前的发展阶段,在目前这种力量对比的条件下,阶级斗争的尖锐化和城乡资本主义分子反抗的加紧就是在这个基础上发生的。

”[16]1930年,苏联农村的全盘集体化速度达到惊人地步并以暴力方式消灭了“富农阶级”。

斯大林在代表联共(布)中央委员会向联共(布)第十六次代表大会所作的政治报告中,又一次强调了阶级斗争尖锐化,并把城市小资产阶级也进一步推进了“阶级敌人”的行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