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斯大林在矛盾理论上的得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斯大林在矛盾理论上的得失
熊乐兰
[内容提要]斯大林提出了苏联存在两种矛盾的观点,阐述了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矛盾理论。
斯大林的矛盾理论既有贡献,也有一定的局限性,应该肯定斯大林的矛盾理论在马克思主义思想史上的应有地位。
[关键词]斯大林,矛盾理论,历史地位,局限性,
[分类号]D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505(2010)06-0014-03 斯大林是当代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上最有争议的人物,他对马克思主义既有杰出的贡献,又有严重的失误。
斯大林正反两方面的经验都是珍贵的遗产。
本文拟对斯大林关于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的理论遗产进行探讨。
一、斯大林提出了苏联存在两种矛盾的观点
1925年5月,斯大林在联共(布)第十四次代表会议的总结报告中指出:“我国有两种矛盾。
一种矛盾是内部的矛盾,即无产阶级和农民之间的矛盾。
另一种矛盾是外部的矛盾,即我们这个社会主义国家和其他一切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
”[1]斯大林认为,无产阶级和农民阶级是苏联社会的两个主要阶级,两者之间不仅存在矛盾,而且还有共同的利益,即坚持社会主义道路。
他还认为,只要资本主义包围存在,就一定会有资本主义国家进行武装干涉的危险和资本主义在苏联复辟的危险。
而这种矛盾只有通过若干个国家的无产阶级共同努力才能解决。
次年11月,斯大林在联共(布)第十五次全国代表会议的报告中讲到苏联国内的矛盾问题时说,社会主义工业化的主要优点,“在于它使工业化的利益和居
民中劳动阶层的基本群众的利益趋于一致;在于它不是使千百万群众贫穷化,而是改善他们的物质生活状况,不是使国内矛盾尖锐化,而是缓和并克服这些矛盾”
[2]。
1930年11月和12月,斯大林在两封信中又重申了这一论断。
他不仅强调了要正确区分“内部的矛盾”和“外部的矛盾”[3];而且将“无产阶级专政和国内资本主义分子之间的矛盾”作为“外部矛盾”。
斯大林认为,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基本群众(主要是农民基本群众)之间的矛盾,可以在建设社会主义的基础上得到解决;而外部的矛盾是敌对性质的矛盾,要采取不同的办法解决,要通过激烈的阶级斗争来解决。
1936年11月,斯大林在关于苏联宪法草案的报告中,宣布苏联已基本上实现了共产主义第一阶段,即社会主义社会,苏联的阶级结构是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和知识分子。
斯大林认为,不仅“这些社会集团间的经济矛盾在缩小,在消失”,而且“这些社会集团间的政治矛盾也在缩小,也在消失”。
[4]
斯大林对苏联社会存在两种矛盾的探索是有意义的。
但是,斯大林没有坚持从唯物辩证法的高度分析这些矛盾,致使斯大林关于苏联“内部的矛盾”消失的结论严重影响了其对苏联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矛盾的正确判断。
二、斯大林关于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矛盾论述及其局限性
斯大林曾在较长的时期里否认社会主义制度下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矛盾。
1938年9月,斯大林在《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一文中提出:“苏联的社会主义国民经济是生产关系完全适合生产力性质。
”[5]其依据是,苏联的“生产资料的公有制与生产过程的社会性完全适合,因此在苏联没有经济危机,也没有生产力破坏的情形”[6]。
在斯大林看来,苏联的“内部的矛盾”已不存
在了,有的只是外部的矛盾——敌对性质的矛盾。
1939年,他又在联共(布)十八大上提出了苏联人民在道义上和政治上的一致是苏联社会发展的动力的论点。
1940年,《在马克思主义旗帜下》杂志编辑部在总结关于生产方式两个基本方面的关系问题时,把“完全适合”论解释为“无矛盾”论,认为“在社会主义社会,没有、也不可能有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之间的矛盾”,并且强调这是一条规律。
在这一理论的影响下,40—50年代在苏联理论界占主导地位的观点是否认社会主义社会有基本矛盾,片面强调社会主义社会的统一性,否定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之间存在矛盾。
但是,斯大林晚年的思想发生了一些变化。
1952年5月,他发表了《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对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矛盾问题作了比较集中的阐述。
他指出:“雅罗申柯同志断定说,在社会主义制度下,社会的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没有任何矛盾。
这是错误的。
当然,我国现今的生产关系是处在这样一个时期,它完全适合于生产力的增长,推动生产力一日千里地向前发展。
但是,如果以此自满,以为在我国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不存在任何矛盾,那就不正确了。
矛盾无疑是有的,而且将来也会有的,因为生产关系的发展落后于并且将来也会落后于生产力的发展。
只要领导机关执行正确的政策,这些矛盾就不会变成对立,而这样也就不会弄到社会的生产关系和生产力发生冲突。
如果我们执行类似雅罗申科同志所推荐的不正确的政策,那就会是另一种情形了。
在这种情况下,冲突将是不可避免的,我们的生产关系就可能变成生产力进一步发展的极为严重的阻碍者。
”“因此,领导机关的任务在于及时地看出日益增长的矛盾,并及时地采取措施,使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的增长,来克服这种矛盾。
这里所涉及的首先是集团的即集体农庄的所有制、商品流通这样一些经济现象。
当然,在目前,这些现象还被我们有成效地用来发展社会主义经济,而且它们对于我国社会肯定是有益的。
毫无疑问,它们在最近的将来也还会是有益的。
但同时这些现象
已在开始阻碍我国生产力的强大发展,因为它们造成一种障碍,妨碍全部国民经济、特别是把农业完全纳入国家计划,如果看不出这点,那就是不可原谅的盲目了。
不容置疑,愈向前去,这些现象就会愈加阻碍我国生产力的进一步增长。
所以,任务就在于,通过把集体农庄所有制逐渐变成全民所有制的办法,通过以产品交换制——也是逐渐地——代替商品流通的办法,来消除这些矛盾。
”[7] 至此,斯大林从关于社会主义制度下生产关系与生产力完全适合论,到关于社会主义制度下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之间存在矛盾的理论,经历了15个年头。
然而,斯大林的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矛盾论是不彻底的,是有局限的。
第一,斯大林晚年已经认识到社会主义制度下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仍然存在矛盾:现在有矛盾,将来也会有矛盾,并且还会“日益增长”。
斯大林肯定生产力的作用,强调生产关系与生产力发生矛盾的根据即生产关系落后于生产力。
因为“生产力是生产中最活跃、最革命的力量。
这种力量,就是在社会主义制度下也无可争辩地走在生产关系的前面。
生产关系只是经过一些时候,才会被改造得适合于生产力的性质”[8]。
斯大林指出,生产关系会由新变旧,因此由生产力发展的推动者变成阻碍者,导致与生产力发生矛盾。
“新的生产关系不可能永远是新的,而且也不永远是新的,它开始变旧,并和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发生矛盾,它开始失去其为生产力的主要推进者的作用,变成生产力的阻碍者。
”[9]斯大林认为:“生产关系从生产力阻碍者的作用发展到生产力重要推进者的作用,以及从生产力主要推动者的作用发展到生产力阻碍者的作用,——这样一种发展的特性是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的主要要素之一。
”[10]
第二,斯大林继续认为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关系“完全适合”生产力的增长。
他说:“应该理解为在社会主义制度下,通常不会弄到生产关系和生产力发生冲突,社会有可能及时使落后了的生产关系去适合生产力的性质。
”[11]这就是说,
在斯大林看来,落后的生产关系仿佛可以自动地适合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从此,“完全适合”论就被“自动适合”论所代替了。
这表明斯大林只是勉强地承认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之间的矛盾;斯大林只看到生产关系落后于生产力而产生的矛盾,却没有正视苏联经济、文化不发达的现实。
第三,斯大林概述了社会主义制度下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矛盾的新特点。
他指出:在社会主义社会,人们有可能及时发现和克服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矛盾,使落后了的生产关系去适合生产力,“只要领导机关执行正确的政策,这些矛盾就不会变成对立,而这样也就不会弄到社会的生产关系和生产力发生冲突”。
反之,如果执行不正确的政策,“冲突将不可避免,我国的生产关系就有可能变成生产力进一步发展的极为严重的阻碍者”。
[12]
第四,斯大林对解决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之间矛盾的方法作了错误的判断。
他一方面承认集体所有制、商品流通对于苏联社会经济发展仍有益处;另一方面又认为生产关系不适应并阻碍生产力发展的是集体所有制和商品流通,认为“这些现象已在开始阻碍我国生产力的强大发展”,并且这种阻碍作用将会越来越大。
为此,他告诫各级领导,“任务就在于,通过把集体农庄所有制逐渐变成全民所有制的办法,通过以产品交换制——也是逐渐地——代替商品流通的办法,来消除这些矛盾”[13]。
因此,在斯大林看来,在苏联社会主义制度下,阻碍生产力发展的症结在于存在集体所有制和商品流通。
因而解决的办法是:将苏联的集体农庄所有制升格为全民所有制;消灭商品流通,实行彻底的产品交换制。
斯大林过高地估计了苏联实际的生产力水平,断定生产关系已经落后于生产力发展水平,要实行单一的全民所有制。
结果导致调整生产关系的严重超前,出现更加典型的“一大二公”和“穷过渡”。
当然,斯大林关于“开始阻碍我国生产力的强大发展”,并且还会“愈加阻碍我国生产力的进一步增长”的论断并不符合苏联的客观实际。
事实恰恰相反,阻碍苏联生产力发展的主要原因是斯大林过高地估
计了苏联的生产力水平,断定苏联生产关系已经落后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片面追求公有化程度的提高而产生的生产关系的实际超前性,是由于集体农庄的公有制程度过高和过分集中的计划管理体制超越了生产力的实际水平。
马克思主义认为,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生产力是起决定作用的因素;只有大力发展生产力,才能保证社会主义制度的巩固和发展。
反之,如果脱离生产力发展水平片面地寻求生产关系的“一大二公”和“纯而又纯”,必然破坏国民经济的发展。
列宁曾指出:“对抗和矛盾不是一个东西。
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对抗将消失,矛盾仍会存在。
”[14]但列宁没有说明这是什么矛盾。
斯大林提出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仍然存在矛盾,这是对列宁思想的发展。
斯大林关于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矛盾在社会主义社会发生的依据、表现形态和发展特点,为进一步认识这对矛盾在社会主义条件下的性质、特点和地位提供了思想素材。
不能否定斯大林关于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矛盾的理论在马克思主义思想史上的应有地位。
[本文系浙江省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继承·发展·创新——马克思主义社会建设与和谐社会理论的形成与发展”(项目编号:06MLZB03ZD)的阶段性成果。
]
注释:
[1][2]《斯大林全集》第7卷第91页,第255页。
[3]《斯大林全集》第13卷第20页。
[4][5][6][7][8][9][10][11][12][13]参见《斯大林选集》下卷第396页,第445页,第445页,第590页,第577页,第585页,第586页,第577页,第590页,第590页。
[14]列宁《对布哈林〈过渡时期的经济〉一书的评论》人民出版社1958年版第13页。
[作者单位]浙江工商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责任编辑:文义]
《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10年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