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斯大林的人民群众观及其实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试论斯大林的人民群众观及其实践

作者:王保彦

来源:《中共天津市委党校学报》2013年第05期

作者简介:王保彦(1974-),女,山东兰陵人,中共天津市委党校党建研究所副教授,博士;天津300191

*本文系2012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人民群众观”(批准号

12BKS037)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摘要]斯大林的人民群众观主要包括相信和依靠人民群众,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满足人民群众的物质和文化需要,接受人民群众的监督和批评等方面。斯大林依靠人民群众把苏联建成为重工业和军事大国,领导苏联人民打败了德国法西斯,维护和实现了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同时,斯大林的人民群众观与实践有某些脱节,在他领导下发生的肃反、清洗损害了某些群众的利益,出现的特权和官僚主义等挫伤了人民群众的积极性。我们既要反对全盘否定斯大林的做法,又要从斯大林的人民群众观及其实践中汲取经验和教训,解决好相信谁、依靠谁的问题。

[关键词]斯大林;群众观;官僚主义;苏联;群众路线

中图分类号:A8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410X(2013)05002707

斯大林是苏联执政时间最长的最高领导人。在长期执政过程中,尽管斯大林科学、全面地阐释了自己的人民群众观,但有些方面并未在实践中得到有效的贯彻落实,甚至出现了某些理论与实践的脱节,进而造成严重的不良影响。在斯大林逝世60周年之际,探讨斯大林的人民群众观及其实践问题,对于深入贯彻落实我们党的群众路线具有重要意义。

一、斯大林人民群众观的主要内容

(一)要相信和依靠人民群众

相信谁、依靠谁是革命和建设的根本问题。马克思一改西方主流观点对群众的偏见,认为人民群众是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创造历史的推动力量,这为无产阶级政党正确处理与人民群众的关系奠定了基础。斯大林用希腊神话安泰的故事比喻党群关系:“布尔什维克也同安泰一样,其所以强大,就是因为他们同自己的母亲,即同那生育、抚养和教导他们成人的群众保持联系。只要他们同自己的母亲、同人民保持联系,他们就有一切把握,始终是不可战胜的。这就是布尔什维克领导不可战胜的关键。”[1](P171172)斯大林提出,在资本主义稳定和世界革命延缓情况下,苏维埃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就是部分党组织和工会脱离广大

人民群众,其危险特征是党组织和工会组织对工人阶级的广大群众的要求和需求失去敏感和不够关心;不了解工人的主人翁意识已经提高了,对党组织和工会组织的官僚主义和文牍主义的态度难以容忍;不懂得现在的重心是争取整个工人阶级对党的信任上,而不是用考虑不周的命令去麻烦工人;不懂得只有深入群众开展活动,才能实行涉及工人群众的措施[2](P393)。由此,斯大林提出了社会主义建设新的管理业务的方法,即紧密地联系群众而不脱离群众;走在群众面前,引导群众前进;和群众打成一片而不远离群众,争取群众的信任和支持[3]

(P318)。

斯大林认为,党的威信是由工人阶级的信任来维持的,既不是建筑在对党的恐惧上,也不是建筑在党的“无限”权力上,无产阶级革命胜利后建立的无产阶级专政并不是党的专政,“谁把‘党专政’和无产阶级专政等同起来,谁就是默认可以把党的威信建筑在对工人阶级使用暴力的基础上”[2](P419)。斯大林严厉批评领袖对群众的贵族态度,强调列宁活动的一个特点就是相信群众的创造力,他总是不倦地教诲我们:要向群众学习,要理解群众的行动,要细心研究群众斗争的实际经验。群众虽然不熟悉革命历史,但负有破坏旧制度和建立新制度的使命。斯大林指出:“有些政党的理论家们和领袖们虽然知道各族人民的历史,钻研过革命历史的始末,可是他们有时患着一种很不体面的病症。这种病症就叫做害怕群众,不相信群众的创造能力。在这个基础上,有时就产生了领袖对群众的某种贵族态度……怕自发势力汹涌澎湃,怕群众‘破坏得太多’,想充当保姆的角色,竭力照书本去教导群众,而不愿意向群众学习。”[2](P180)

对于党怎样获得群众的信任,斯大林提出,工人阶级的信任要靠党的正确理论、正确的政策、对工人阶级的忠诚,靠党和工人阶级的联系,党有决心和本领说服群众相信它的口号的正确[3](P420)。首先,党要联系群众必须制定并执行正确的忠于工人阶级的理论政策。党不仅应当教导群众,而且应该向群众学习,倾听群众的意见,重视群众的革命本能,研究群众的斗争实践,并根据这些来检查自己政策的正确性,经常检查自己的决定和指令的执行情况,以避免这些决定和指令变成空洞的诺言的危险。“如果我们说的是一套,而做的是另一套,那么我们就会丧失我们在人民群众中的威信。”[3](P307)其次,这种工作是要长期进行的。工人阶级对党的信任要靠党在群众中的长期工作,“党应当每日每天去取得无产阶级群众的信任,应当以自己的政策和工作博得群众的拥护”[2](P420)。最后,党还要善于使群众根据本身经验来确信党的政策的正确,善于保证自己得到工人阶级的拥护并善于引导工人阶级群众。这就是说,党不应当命令群众,而应当说服群众。在党的政策还得不到信任拥护或由于事件还不成熟而不能使人民群众确信其正确时,党应当善于等待,善于说服群众。

(二)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

只有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社会主义事业才能健康发展和取得成功,并真正促进人民群众的自我解放和自由全面发展。斯大林认为,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要充分发挥各种群众组织的作用,开展好社会主义竞赛。

斯大林强调,只有把群众组织起来才能凝聚并发挥其潜在的强大力量。在人类历史进程中,群众组织的形成与发展是社会进步的重要维度。斯大林认为,苏维埃是“群众本身的直接的组织”[2](P222),它能尽量发挥群众的破坏旧制度建设新制度的革命毅力、首创精神和创造能力,能尽量为群众参加国家管理和建设提供便利。工会是无产阶级的群众组织,苏维埃是劳动者的群众组织,合作社是农民的群众组织,青年团是工农青年的群众组织,党是通过这些机构与本阶级和群众取得密切联系的。斯大林提出,在党和阶级之间有许多无产阶级的非党的群众组织,在基层党组织、苏维埃机关、文化机关、工会组织、教育机关、共青团组织、军队组织、妇女部门和其他一切组织的周围,有着成千上万组织起来的非党群众,他们组成的自发组织、各种委员会、各种会议和代表大会的背后站着的是无产者阶级的全体群众。斯大林认为,要通过群众组织吸收人民群众管理国家,非党群众的各种组织的日常工作创造着苏维埃国家力量的源泉,建立着苏维埃的基础和生活。“苏维埃国家机关,就这个词的深刻意义来说,是由苏维埃加上拥有千百万群众的各种各样非党的和党的组织组成的,这些组织把苏维埃同最‘下层’结合起来,使国家机关同千百万群众打成一片,并且逐步消除着国家机关同人民之间的任何类似壁垒的东西。”[2](P358)没有这些群众组织,忽视这些组织的作用,就会使党脱离群众,使党官僚化,苏维埃政权的存在、发展以及对国家的领导和管理都是不可能的。

斯大林认为,“竞赛是在千百万劳动群众最大积极性的基础上建设社会主义的共产主义方法”[3](P194),只有群众的劳动高潮和劳动热情才能保证劳动生产率不断增长,才能在社会主义基础上改造国家全部经济生活和文化生活。斯大林强调,这种竞赛是群众的革命的自我批评的表现,它依靠千百万劳动者的创造主动性,因而竞赛中最重要的是群众的主动性。斯大林指出,三方面促成了群众创造主动性的发挥和劳动高潮。第一,通过自我批评反对束缚着群众劳动主动性和劳动积极性的官僚主义。他认为,官僚主义企图限制竞赛,缩小竞赛规模,束缚群众的干劲、主动性和自动精神,埋没蕴藏在社会主义制度内部、工人阶级和农民内部的巨大潜力。尽管自我批评会给敌人提供攻击我们的材料,但自我批评可以为发挥劳动者建设力量,为竞赛的展开提供推动力,没有自我批评工人阶级创造主动性就会不可避免被破坏。第二,通过社会主义竞赛反对旷工和破坏无产阶级劳动纪律的分子。第三,通过实行连续生产制反对生产中的守旧思想和因循习惯。连续生产制,指职工轮班休息,昼夜不停,充分利用现有设备的工时制度。斯大林还指出了社会主义竞赛和竞争的区别:社会主义竞赛的原则是先进者给予落后者同志般的帮助,以达到普遍的提高;竞争的原则是打败落后者取得自己的胜利和确立自己的统治。

(三)满足人民群众的物质和文化需要

反映和代表本阶级的利益和要求是政党的基本功能。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无产阶级政党的宗旨。怎样才能正确地代表和实现人民群众的利益呢?斯大林重申了列宁在第十一次代表大会上的发言:“在人民群众中,我们到底是沧海一粟,只有当我们正确地表现人民所意识到的东西时,我们才能管理。否则共产党就不能引导无产阶级,而无产阶级就不能引导群众,整个机器就要毁坏。”[4](P651)斯大林继承和深化了这一观点。他在分析“党专政”问题时指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