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斯大林社会主义建设模式及其启示

合集下载

斯大林政治理论对社会主义建设影响

斯大林政治理论对社会主义建设影响

斯大林政治理论对社会主义建设影响
斯大林的政治理论对社会主义建设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理论贯穿于苏联的整个社会主义建设过程,并在一定程度上塑造了后来社会主义国家的政治实践。

斯大林提出的社会主义建设理论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斯大林强调了工业化和集体化建设的重要性。

在苏联推行五年计划的同时,斯大林还推动了农村的集体化运动。

通过集体化和工业化的同步进行,实现了农村经济现代化,提升了农民生产力,为社会主义建设奠定了基础。

其次,斯大林提出了“社会主义国家就是一个军事营垒”的理论。

这一理论强调社会主义国家必须具备强大的国防力量,以保卫社会主义成果不受外部敌对势力侵犯。

这一理论为社会主义国家的国防建设指明了方向,保障了社会主义体制的稳定和发展。

另外,斯大林还提出了关于国家主权和独立性的理论。

他认为,社会主义国家应当坚决捍卫自己的主权和独立,不受外部势力的控制和干涉。

这一理论反映了斯大林对社会主义国家自主发展的追求,为社会主义国家在国际事务中保持独立地位提供了理论基础。

总的来说,斯大林的政治理论对社会主义建设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他的理论强调了工业化和集体化的重要性,提出了保卫国家和追求独立的理念,为社会主义国家的稳定和繁荣奠定了基础。

然而,斯大林的一些政治实践也存在诸多争议,如大清洗运动等,这些做法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社会主义建设的秩序和稳定。

因此,我们在借鉴斯大林的政治理论时,需要审慎对待,保留其有益的部分,同时避免重复其错误的做法,以期更好地推进社会主义建设。

浅析斯大林模式及其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影响(改进)

浅析斯大林模式及其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影响(改进)

摘要“斯大林模式”是指斯大林按照他的社会主义观在苏联建立的社会主义制度。

邓小平就是在总结了中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基础上,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

当前,中国正处于深化改革的重要时期,在此背景下,如何正确地认识斯大林模式,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我们应该站在无产阶级立场上,科学地、实事求是地评价,既要看到问题,也要看到成绩,而且要分清主流、支流;既不能脱离当时的国际和苏联国内政治环境,也不能把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与具体的体制、运行机制混为一谈。

本文着重论述以下几个问题: 什么是“斯大林模式”,“斯大林模式”的基本特点,“斯大林模式”形成的社会条件,“斯大林模式”的成果与弊端;以及“斯大林模式”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和教训:我们相信中国只要坚持改革开放,吸取苏联教训,不断开拓创新,才能建设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属性的和谐社会!才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才能实现最终理想:共产主义社会!我们必须把“斯大林模式”作为人类历史上把社会主义理想变为现实的第一个试验来对待,在前人的实践基础上,总结经验,纠正错误,继续前进。

【关键词】苏联;斯大林模式;社会主义建设斯大林问题,是一个世界范围的大问题,曾经引起了世界各国一切阶级的反响,至今还在议论纷纷。

各个不同的阶级,代表各个不同阶级的政党或政治派别,意见不同。

估计在本世纪内这个问题还不可能作出定论。

①——毛泽东第1章“斯大林模式”1.1什么是“斯大林模式”在评价“斯大林模式”之前,首先要搞清楚“斯大林模式”这一概念的内涵。

“斯大林模式”,虽然并没有人正式对它下一个定义,但它的含义却是清楚的,是指在斯大林时期形成的苏联社会主义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体制的统称。

其基本特征是高度集中。

具体来说,政治上表现为高度集权、党政不分、以党代政、专断独行;经济体制上表现为排斥商品生产和市场机制,实行包容一切的行政指令性计划和自觉的不平衡经济发展战略;文化体制上表现为绝对的统一意志;思想上表现为搞个人崇拜、教条主义;对外政策方面表现为大国主义、大党主义。

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斯大林”模式的反思

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斯大林”模式的反思

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斯大林”模式的反思一、社会主义建设的“斯大林模式”概要斯大林模式是指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苏联在斯大林的领导下建设社会主义过程中形成的经济,政治体制及其运行机制。

其主要特点是高度集中:即政治集权,经济集中,思想集控。

政治上,高度集权,个人专断,缺乏民主,党政不分,干部终身制,任命制。

在全国建立高度集中的党领导体制,实行自上而下的干部委派制,缺少有效的人民监督。

经济上高度集中,单一公有制计划经济。

统得过死,缺乏活力。

实行高度集中的部门管理体制,排斥价值规律,实行指令性计划经济,以行政手段管理经济。

思想上,个人崇拜,公式化,行政干预。

二、斯大林模式对社会主义实践的影响社会主义的发展有其内在的本质和规律,纵观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进程,苏联是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其采用社会主义国家制度建设和发展也是前无古人的事,并没有任何宝贵的建设经验可供其借鉴。

然而,不论斯大林社会主义模式取得的功绩多么伟大,还是其错误多么明显,它都给后来的社会主义国家所进行的社会主义模式的建设和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经验财富。

由于苏联作为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际的特殊地位,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新建的人民民主国家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各国在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的实践中,都不同程度的沿用了斯大林的理论和模式。

当新科技革命的浪潮袭来时,当时代主题由战争和革命向和平与发展逐渐过渡时,斯大林模式与生俱来的弊端便日趋显现出来。

斯大林模式成为20世纪社会主义国家兴衰成败、是非得失的历史和逻辑起点,成为社会主义改革兴起的深沉原因。

受之影响最深的当属中国了。

从中国共产党建党初期开始,包括组织制度、干部人事制度和思想意识形态等等都是在苏共代表的指导下建立起来的,自然而然地效仿了苏共模式。

民主集中制原则的确立,以及对错误思潮进行整肃的行为,都是革命岁月的产物,但也是苏联影响的结果。

中国工业化自启动时起就开始了对斯大林模式的全面模仿。

1953年1月,新中国开始执行第一个五年计划。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精品】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精品】
学习思考
学习探究: 斯大林认为,粮食总产量的80%是来自
落后的小农经济,其产品的85%留供自家消费,商品率极 低。在这种情况下,要解决“市场供应”问题,是不可能 的。用列宁提出的那种提高农产品收购价格的办法,他认 为也难以奏效。 另一方面,当时数量很少的国营农场和集体农庄的粮 食产量,虽然只占粮食总产量的2%以下,但它却提供了国 家商品粮总额的5%,商品率达到47%。斯大林由此得出的 结论就是,必须组织农民走向集体化的国营农场道路,消 灭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以适应工业化发展的需要。 根据上述材料归纳农业集体化的原因和目的是什么?
小农经济落后;粮食供应的困难;工业发展 的需要。
提示
学习思考
这幅图反映了30年代苏 联经济建设中的什么问 题?为什么会出现这样 的问题?
经济发展不协调。 苏 联 为 实 现工 业 化,着重发展重工业 忽视轻工业和农业的 发展。
提示
《片面发展的经济》
三、斯大林模式
1、背景:
1936年,苏联通过了《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宪法》 2、斯大林模式形成的标志
斯 大 林 模 式
评价
战时共产 项目 主义政策
农 业
新经济政策
粮食税代替余 粮收集制
斯大林模式
集体化、农业 税很重
高度集中的国家 计划模式,直接 管理
余粮收集制
内工 业 贸 易 分 配
大中小工业一律 国家资本 收归国有(单一的公 主义
有制,高度集中管理)

恢复自由贸 易,允许商 (否决商品货币关系) 品买卖 取消自由贸易 实行实物配给制 (平均主义)
2、语言要流畅 3、杜绝简单抄袭
4、文章上交时,应包括小组合作学习的记录
3、斯大林模式的主要表现 经济: 指令性的计划、排斥市场调节 政治: 高度集权、干部委任制和终身制 思想文化: 思想文化单一、个人崇拜 4、特点: 经济上高度集中、 政治上高度集 权、文化上高度划一。

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斯大林模式”的反思

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斯大林模式”的反思

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斯大林模式”的反思20世纪50年代,鉴于苏联斯大林模式所带来的弊端,毛泽东提出了破除迷信、解放思想,探索中国式社会主义道路的号召。

探索取得了重大的突破,提出了一系列富有创新性的理论成果。

然而,出乎意料的是他并未将这些成果真正付之于实践,相反,却重蹈了斯大林模式的覆辙,走上了一条与解放思想的初衷相背离的道路。

研究这场巨大的历史悲剧,对我们今天继续解放思想、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有着极为重要的借鉴意义。

邓小平在总结了中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提出了改革开放的基本国策,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

近30年来的改革,使中国获得了巨大的进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在中国得到了体现,社会主义的形象在国际上明显改善。

这些都是有目共睹的事实。

当然,在改革过程中也产生了种种问题,有些问题还较尖锐。

而改革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只有通过进一步改革来解决。

正当我国深化改革之际,正当我国通过进一步改革从根本上摆脱斯大林模式之际,对斯大林模式进行再思考、再研究,阐明其主要内容与主要特点,分析这个模式与最后导致苏联发生剧变的关系,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另外,还应看到,学术界对苏联历史上重要人物与一些重大问题的不同看法,亦往往与对斯大林模式在认识上的重大差异有关。

这也要求我们对斯大林模式进一步探讨。

斯大林模式是前苏联工业化和经济发展过程中所采用的、并且延续约70余年的一种经济体制,它形成的标志为苏联1936年宪法的通过。

这种经济体制是一种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模式,即通过国家权力,全面干预和管理国民经济各部门,通过指令性计划集中进行资源配置,进行社会生产活动。

具体表现为经济运行排斥市场和价值规律;政府通过计划确定全社会的产、供、销和企业的人、财、物等。

由于苏联是在斯大林取得领导权后开始全面执行计划经济,斯大林从理论上对计划经济进行了概括,并使其成为苏联乃至于其他一些苏式社会主义国家实行工业化的指导思想,所以,通常人们把计划经济体制称为斯大林模式。

论文: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

论文: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

专题七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通史概要:本专题主要叙述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的经验与教训。

苏联是世界历史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模式为其它社会主义国家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教训。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期探索(列宁时期):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的背景、内容、结果、意义;苏联成立;苏联第一部宪法生效;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斯大林时期):1925年召开的联共(布)十四大决定把苏联由农业国变成工业国。

1927年召开的联共(布)十五大通过逐步开展农业集体化方针。

斯大林模式形成标志:1936年苏维埃八大通过《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宪法》。

特点:政治方面:权力高度集中,党政不分,缺少群众监督。

经济方面: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否定价值规律和市场机制的作用,限制商品货币关系,用行政命令管理经济。

评价:与当时苏联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在二三十年代使苏联经济建设取得重大成就。

有严重缺点和弊端,阻碍苏联国民经济发展和政体改革。

苏联社会主义改革与挫折(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戈尔巴乔夫时期):赫鲁晓夫改革时间、内容、失败原因;勃列日涅夫改革时间、概况;戈尔巴乔夫改革的方式,改革的后果;苏联解体的经过:戈尔巴乔夫改革→“八一九”事件(背景、实质、结果)→独立国家联合体成立→《阿拉木图宣言》(标志苏联完全解体)。

一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期探索课标要求:了解俄国国内战争后苏维埃政权面临的形势,认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的必要性。

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简述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内容、意义。

分析新经济政策实施的背景,认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的必要性,说明新经济政策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有益探索。

(2)过程与方法:阅读列宁《论粮食税》、《列宁全集》等历史文献,学习用历史材料说明历史问题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以列宁为首苏维埃政权克服种种严峻困难巩固新政权的事实,树立战胜困难的勇气和决心,通过了解列宁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做出有益探索的事实,坚持求真、务实和创新的科学态度。

对斯大林模式的评析

对斯大林模式的评析

对苏联斯大林模式社会主义道路的评价斯大林模式,是苏联在以斯大林为首的联共(布) 中央领导下,推进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形成的一种政治经济体制,它是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

它是各种因素合力作用的结果。

斯大林模式在特定历史时期起到了重要的积极作用,但也存在种种弊端。

一、斯大林模式的历史功绩1 、建立和巩固了苏联社会主义的成果。

十月革命的胜利,开创了人类历史上社会主义的新纪元。

在经济文化落后的俄国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列宁领导的俄国布尔什维克党进行了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尝试。

列宁曾试图通过“直接过渡”的办法,即“战时共产主义”,利用国家命令建立起社会主义的生产和分配,结果都失败了。

后来又尝试“迂回过渡”,即采用新经济政策的办法,肯定商品、市场的作用,逐步向社会主义过渡。

列宁逝世后,斯大林在没有世界革命形势的条件下,提出了一国建成社会主义的理论,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建立起了第一个社会主义模式,巩固了社会主义成果。

2 、促进了苏联社会的发展,建成了社会主义强国。

新生的苏维埃政权经济基础十分薄弱,建设社会主义,难度可想而知。

在这种困难的形势下,斯大林提出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方针,通过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集中全国的人力、物力、财力,超高速地实现了社会主义工业化。

尤其是在重工业发展的基础上,苏联消除了国防工业技术落后的状态,国防工业的基础得到了加强。

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指出,苏联“在战争中的行动已显示出它的一切工业和技术领域的伟大成就。

……过去25 年中那非常惊人的发展速度,实在是史无前例的。

”3 、为打败法西斯的进攻,夺取卫国战争的胜利做出了贡献。

“二战”爆发前,苏联实施了三个五年计划,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了社会主义工业化,国民经济高速增长,综合国力大大增强,为打败德国法西斯的入侵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斯大林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就是一种备战体制。

高度集中的体制有利于迅速转入战时体制,有利于迅速动员人力、财力、物力支援前线。

三简单评价斯大林社会主义建设模式.

三简单评价斯大林社会主义建设模式.

斯大林社会主义建设模式探析斯大林社会主义建设模式是斯大林统治苏联时期形成的一种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它对苏联及其它社会主义国家产生了巨大深远的影响,也促使世界形势发生了重大变化。

对斯大林社会主义建设模式的探析是一个重大而又疑难的问题,因为斯大林在世时,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和对苏联模式的神化,几乎遮蔽其所有的问题和弊端;斯大林去世以后,特别是苏联东欧剧变后,对斯大林的毁誉和对苏联模式的批判,又几乎否定其所有的历史贡献和作用。

个人认为对斯大林社会主义建设模式的评价应坚持实事求是和历史主义的科学态度,从在苏联的功与过和对世界的利与弊两个角度研究。

我们回顾20世纪20—30年代,在列宁逝世之际,苏联的国际国内形势正处于明显的变化之中。

在国际上,欧洲无产阶级革命明显地转入低潮,资本主义进入相对稳定阶段。

在国内,苏联国民经济恢复时期即告终结,党的最高层围绕党的民主化问题和社会主义建设问题的争论开始分裂。

苏联共产党经过长期的争论,确立了斯大林社会主义建设思路的指导地位。

而此时,斯大林高举“一国建成社会主义”的思想旗帜,是针对托洛茨基的“不断革命论”和“世界革命论”的。

其主要含义是强调苏联有能力依靠自己的力量为社会主义在苏联的发展创造物质文明为前提。

它是基于苏联是当时世界上唯一的社会主义国家这一现实而提出来的。

其前提是苏联既然已走上社会主义道路,那么,事实上就必须要求建成社会主义,在这个问题上,不可能有其他选择。

斯大林强调:“假如这是不正确的,假如党没有理由断定苏联无产阶级能够建成社会主义,……那么党就没有理由继续掌握政权,它无论如何应当放弃政权并转到在野党的地位。

”(注:《斯大林选集》上卷,第510页。

)斯大林社会主义建设模式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为了适应当时以战争与革命为主题的时代要求,斯大林通过社会主义建设模式,使苏联跻身于工业化国家的行列,为后来取得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

另外,这种模式的创立也是与当时苏联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在苏联迅速赶上和超过西方发达国家的过程中起积极作用。

斯大林模式对社会主义建设的启示和反思

斯大林模式对社会主义建设的启示和反思

斯大林模式对社会主义建设的启示和反思斯大林模式是以苏联领袖斯大林所制定的经济和政治路线为核心的社会主义建设模式。

作为社会主义建设历程中的重要经验和教训,斯大林模式给我们带来了诸多启示和反思。

首先,斯大林模式提示我们,建设过程中必须注重资源配置的合理性,充分发挥社会主义的优越性。

在经济建设中,斯大林注重农业和轻工业的发展,而忽视了重工业的建设。

事实上,农业和轻工业发展不能脱离重工业的支撑,只有全面发展工业才能为国家提供足够的资源保障和物质基础。

因此,社会主义建设必须坚持对重点领域的投入和支持,以实现资源的合理利用和全面发展的目标。

其次,斯大林模式展示了国家和个人、政治和经济之间的关系。

斯大林在经济建设中过分依赖国家计划和集中管理的方式,造成了许多资源浪费和管理上的困难。

这告诉我们,只有通过调整国家和个人、政治和经济之间的关系,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和个人创造力,才能推动社会主义建设迈向成功和繁荣。

第三,斯大林模式展示了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领导人的重要作用。

领导者在决策、组织、激励和调整中对经济和政治都发挥着巨大的引领作用。

然而,当领导者贪婪、腐败或独断专行时,将导致严重的后果。

因此,领导者必须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倾听和反映人民的意愿,实现正确的领导方式和目标。

最后,斯大林模式提醒我们,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必须加强民主和法制建设。

只有在充分尊重人民意愿、公开透明和民主参与的基础上,才能实现良好和平稳的社会主义建设。

同时,必须建立完善的法制机制,从而境外资本侵入社会,保护劳动者和弱势群体的利益,维护社会和谐和公平正义。

总之,斯大林模式提供了宝贵的教训和启示,展示了在建设社会主义的过程中的错误和前进的道路,从而引领我们向更加充满力量和勇气的新时代迈进。

在医疗事业的发展历程中,无数医疗工作者为医疗事业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本文从医疗工作者的角度出发,讲述医生和护士们在医院工作中,给整个医疗事业带来的影响和贡献。

首先,医生和护士的技术和专业知识是医疗事业的重要支柱。

斯大林模式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影响与启示

斯大林模式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影响与启示

考点:斯大林模式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影响与启示影响:在苏联的帮助下,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实行第一个五年计划,集中力量发展重工业,奠定了我国工业化建设基础。

受斯大林模式的影响,中国在探索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实践中,直到改革开放前,也一直实行计划经济的运行机制。

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中,探索出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启示:要从国情出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要充分发挥市场货币关系,尊重价值规律;要注重改善民生,不能过分地剥夺人民利益来求得国家的发展;完善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反对个人权力凌驾于法律之上,杜绝盲目的个人崇拜。

例题1苏联和中国在建国初期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过程中的相同之处是重点发展()A.轻工业B.商业C.重工业D.交通运输业答案:C解析:苏联和中国在建国初期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过程中都实行了五年计划,都是重点发展重工业,答案C。

例题2在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中,我们可以从“斯大林模式”的弊端中所吸取经验教训。

以下选项不正确的是()A.要改革经济管理体制B.要重点发展重工业C.要切实保护农民的利益D.制定适合自身特点的政策方针答案:B解析:片面发展重工业是“斯大林模式”的弊端体现,故选B。

1. 宣传标语往往反映出时代特色。

“学习苏联先进生产经验,为我们祖国的工业化而奋斗!”这句标语最早出现在()A.“一五”计划时期B.“大跃进”时期C.“文化大革命”时期D.改革开放时期2.以下事件,可以直接反映出“斯大林模式”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影响的是()①实行第一个五年计划②建立单一的社会主义公有制③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④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A.①②B.③④C.①④D.②④3. 钱乘旦在《现代化与中国的世界近现代化史研究》中认为“现代化”是一个中性概念,……现代化的执行方式可以姓“资”,也可以姓“社”,并且出现更复杂的属性。

下列各项能体现“现代化复杂属性”的有()①俄新经济政策②苏联斯大林模式③美国罗斯福新政④中国的改革开放A.①②④B.①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③④4.20世纪二三十年代,苏联在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斯大林模式。

斯大林模式对世界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启示和反思

斯大林模式对世界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启示和反思

斯大林模式对世界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启示和反思斯大林模式是指苏联前领导人斯大林在建设大规模工程项目时采用的一种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模式。

这种模式在当时取得了一定的经济成就,但也带来了严重的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问题。

对于今天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需要,斯大林模式的启示和反思极其重要。

首先,斯大林模式的启示在于强调环境保护必须和可持续发展相结合。

斯大林时期的大规模工程项目往往以数量为目标,而忽视了资源的有限和环境的承受能力。

这种“脱钩”思想使得许多工程在建设时短期内极其高效,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其对环境的影响和资源浪费却越来越严重。

当前,对于环境保护的要求已经不再是简单地避免扩大化工企业、煤炭企业等污染源,更要求注重科学规划,合理配置资源,考虑建设后的环境带给社会及环境更多的收益。

其次,斯大林模式的反思体现在强调了充分评估环境和社会影响的重要性。

当时的工程项目常常没有充分地评估项目对周围环境和社会带来的影响。

随着对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意识的提高,这种短期的盈利市场化模式越来越无法满足当今社会的要求,应该从根本上反思,在建设前进行全面的环境和社会影响评估,避免对环境的破坏和社会的反感,让建设项目产生真正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第三,斯大林模式的启示在于强调了监管和责任的关键性。

当时的工程项目往往缺乏有效的监管和紧密的责任制度。

而今天对于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则更需要加强监管和执法,建立有效的责任追究制度。

盲目扩张,会带来更多不良后果,靠压缩到最低的单价作为权衡的关键指标,不但会导致环境变得越来越恶劣,乃至生态系统的灭绝,这种呆板的指标会对建设的可持续性产生很大的负面影响。

人们应该充分认识工程项目对环境和社会所产生的不良影响,并通过监管和责任的落实来加以避免或降低不良影响。

总之,从斯大林模式的经验教训中,我们应该认识到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需要高度重视,坚持各领域的环保与经济可持续发展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促进绿色发展。

论斯大林模式对当代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启示

论斯大林模式对当代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启示

论斯大林模式对当代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启示摘要:本文从经济建设的角度出发,探讨斯大林模式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启示,得出了“要始终把生产力的发展放在首位、要不断深化经济体制改革、要努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结论。

关键词:中国社会主义;斯大林模式;启示斯大林模式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对其认真总结以便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提供借鉴和启示。

从经济建设的角度出发,探讨斯大林模式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启示如下:一、要始终把生产力的发展放在首位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指出,生产力是最革命、最活跃的因素,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

人类社会的发展史也揭示了社会制度的生命力取决于它对生产力发展的有利程度的道理,社会主义制度也不例外。

当前的社会主义国家通常都是在生产力并不发达的国家建立起来的,因此,它更应该注重生产力的发展。

只有始终把发展生产力放在首位,社会主义国家的生产力水平才能达到和超过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生产力水平,才能发挥出社会主义较资本主义的比较优势,才能体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斯大林曾说“如果不在工业和农业方面不断提高劳动生产率,我们就不能解决改造的任务,就不仅不能赶上并超过各先进资本主义国家,而且连自己的独立生存也不能保住。

”[1] (P.287)因此,他领导着苏联人民集中一切人力、财力和物力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大大提高了苏联的社会生产力。

应该说,斯大林执政时注意过发展生产力的问题。

然而,纵观斯大林模式可知,斯大林及其以后的苏共领导人更多地是从生产关系的角度而非生产力的角度去衡量社会主义的。

这一点无论是从斯大林模式的基本特征,还是苏共领导人们所坚持的社会主义理论及其所犯的超越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理想主义错误都可以反映出来。

正是因为没有做到始终把生产力的发展放在首位,导致苏联的社会生产力在一度辉煌之后发展缓慢,最终导致苏联的社会主义制度失去了生命力。

正因为如此,吸取了苏联的教训,邓小平提出“贫穷绝不是社会主义”[2] (P.370),他把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纳入到社会主义本质中。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和教训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和教训
名 称 第一个五年计划 时 间
1928年-1932年
主 要 成 就
从农业国变为工业-农业国 成为世界工业强国,工业产 量跃居欧洲第一,世界第二
第二个五年计划 1933年-1937年 第三个五年计划
1938年起实施,因卫国战争爆发而被打断
苏联”一五“计划期间工业化的重要工程之一——第聂伯河水电站
3、斯大林模式的形成过程
情景体验 假设你是当时的苏联领导人,在 当时苏联的国情下,有什么好的办法 使苏联重工业快速发展起来?
提示:物力、财力、人力严重匮乏;国 外敌视; 用行政手段来指挥经济,建立从中央 到地方高度集中的体制,轻工业和农业必 须适应重工业发展,为它提供资金
由此可见,苏联在二三十年代的发展道 路上逐渐形成了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的 这一斯大林模式不是偶然的,可以说这是苏 联当时特殊的历史条件下的产物。
3、斯大林模式的形成过程
第二阶段:确立阶段(1929——1936年)
(1) 三个五年计划,开展工业化建设。取得重 大成就。 (2)同时,30年代初,苏联各地农村出现集体 化浪潮,并出现严重失误。
(3)1932-1937年,农业集体化完成。 (4)1936年新宪法的颁布标志着斯大林模式的 形成。
〒苏联的三个五年计划
3、斯大林模式的形成过程
第一阶段:萌芽阶段(1924——1929 年)
斯大林明确提出“一国可以建成社会主义”的理论 具体实践: ⑴ 1925年联共(布)十四大苏联提出“社会主义 工业化方针”,主张优先发展重工业。 ⑵ 1927年,联共(布)十五大苏联提出农业逐步 实现集体化的方针。 ⑶ 1928年,新经济政策终止。 ⑷ 1928年起连续实行三个五年计划,开展工业化 建设。
体验感悟

斯大林模式对现代发展理念和路径的启示

斯大林模式对现代发展理念和路径的启示

斯大林模式对现代发展理念和路径的启示斯大林模式是指依靠国家强力干预和计划经济实现工业化的方式,取得了一定的成就。

虽然斯大林模式在实践中存在着许多弊端,但它对现代发展理念和路径仍然具有深刻启示。

首先,斯大林模式表明国家干预是推动工业化的有效手段。

在斯大林的经济理论中,国家干预被视为实现国家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要手段,国家在经济活动中起着主导作用。

现代化是一个国家最基本的目标之一,国家干预在现代化道路上是必要的,但前提是国家干预应当建立在市场经济的基础上,不能走计划经济的过时老路。

其次,斯大林模式强调了“发展快、速战速决”的重要性。

在斯大林的经济理论中,快速发展是实现国家现代化的关键。

在现代世界经济中,时间是一个重要的资源,因此,拥有快速发展的能力对于一个国家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然而,为了实现快速发展,必须要有一个完善的发展计划和严格的执行。

同时,快速发展也没有必要忽视环保、社会稳定等问题,只有正确平衡共同发展,才能真正意义上的快速发展。

再次,斯大林模式强调了科学技术创新对发展的重要性。

斯大林提出了技术创新是推动经济发展的源泉这一观点,强调了现代化要以技术创新为支撑。

在现代经济中,技术创新和应用是每个国家竞争的最重要因素之一。

因此,不断加强科技创新和科技应用成为当前国家经济发展应着重提高的内容。

最后,斯大林模式警醒我们国家和市场经济的关系问题。

斯大林模式是以国家计划为核心、忽视市场的运作,这样会导致资源配置效率低下、缺少灵活性、影响企业效率等问题。

市场是一种非常有优势的经济机制,在市场驱动下,经济活动会自然而然地偏向高效和公平,并注重人的力量的体现。

因此,市场经济和国家干预应该取得一种平衡,不能左右偏离。

总之,斯大林模式已被证明是一种无法成功的模式,但它所阐述的国家干预和技术创新对于当前的发展仍有着深刻的意义。

一切的发展都需要保持先进的思想,发挥每个人的潜能与创造力,走一条科技创新与市场经济相互促进的成功之路。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与斯大林主义的影响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与斯大林主义的影响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与斯大林主义的影响苏联是20世纪世界上第一个实现社会主义革命的国家,斯大林主义在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着重探讨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以及斯大林主义对该进程的影响。

一、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始于1917年的十月革命,这场革命推翻了沙皇制度,建立了全新的社会主义国家。

在社会主义建设初期,苏联面临各种社会、经济和政治挑战。

为了实现社会主义的理想,苏联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

首先,苏联进行了土地国有化和工业国有化的改革。

这一改革使土地和生产资料从私有制转变为公有制,大大推动了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

工业国有化为苏联提供了充足的资源,为社会主义建设打下了坚实基础。

其次,苏联实行了计划经济制度。

计划经济使国家能够有计划地调控生产和分配,实现经济发展的有序性和高效性。

计划经济的实施让苏联在短时间内实现了由农业国到工业国的转变,并且推动了科学技术的进步。

此外,苏联还注重发展社会主义教育和医疗事业。

社会主义教育使全体公民都能接受教育,提高自身素质。

医疗事业的发展则提升了人民的健康水平,增强了劳动力的生产力。

二、斯大林主义的影响斯大林主义是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思想和实践指导,对苏联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斯大林主义强调国家集权、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

首先,斯大林主义加强了国家集权。

斯大林主义主张强有力的中央集权,这使苏联能够集中力量进行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和社会改革。

国家集权为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有力支撑,并保证了社会主义制度的稳定发展。

其次,斯大林主义推动了工业化的进程。

斯大林提出了“一国之内迅速发展重工业”的口号,大力发展重工业,扩大生产能力。

这种工业化的策略使苏联经济从农业国迅速转变为工业国,奠定了苏联作为超级大国的基础。

同时,斯大林主义倡导农业集体化。

农业集体化实现了土地的公有制,使农业生产从小规模的个体经营转变为大规模的集体经营。

农业集体化提高了农产品的产量和质量,为工业化提供了稳定的农产品供应。

斯大林模式的特点和利弊、启示和毛的探索

斯大林模式的特点和利弊、启示和毛的探索

斯大林模式的特点和利弊?斯大林模式是20世纪30年代中期确立的一种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

斯大林模式是前苏联工业化和经济发展过程中所采用的、并且延续约70余年的一种经济体制特点。

在经济建设中,排斥市场调节和价值规律,强调用行政手段来干预经济,把一切经济生活置于指令性计划之下,结果造成经济部门发展的严重失调和农业长期停滞不前等问题。

表现:单一公有制;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计划经济;以行政手段管理经济1. 经济方面的特点:斯大林模式是一个以国家为核心的高度集中的行政命令、计划管理体制,它限制了商品货币关系的发展,否定了价值规律和市场机制的作用,用行政命令甚至粗暴的手段管理经济,把一切经济生活置于指令性计划之下,并片面发展重工业,过多剥夺农民和限制居民生活,实行高积累,多投资。

片面发展重工业。

2.政治方面的特点:权力高度集中于党中央的最高领导机构,党政不分,共产党管理一切,直接发布命令;管理一切国家事务,民主法制不健全,领导的终身制,基本不受群众的监督,最后形成个人权力的高度集中。

(积极影响)在当时特定的历史条件下,斯大林通过这种建设模式,使苏联跻身于工业化国家的行列,为后来取得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

“斯大林模式”创立是与当时苏联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在苏联迅速赶上和超过西方发达国家的过程中起积极作用。

(使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突出成就,基本上实现了工业化。

1940年苏联的工业总产值跃居欧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

)(消极影响)但是这种高度集权的模式妨碍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的充分发挥,表明苏联在探索社会主义发展道路方面存在着巨大的误区。

在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中,苏联出现了党政不分、权力高度集中、个人崇拜与家长制作风盛行的现象,他们严重阻碍了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的正常展开:第一,优先发展重工业,使农业和轻工业长期处于落后状态;第二,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片面强调产值和产量,造成了产品品种少、质量差。

斯大林模式对人类社会的和谐与发展的思考和呼唤

斯大林模式对人类社会的和谐与发展的思考和呼唤

斯大林模式对人类社会的和谐与发展的思考和呼唤斯大林模式是指在苏联时期,斯大林采取的政治经济发展模式,它旨在通过政府掌控经济的方式,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进程。

但这一模式也伴随着人类社会的许多问题和矛盾,如环境污染、资源浪费、社会不公等,这些问题也逐渐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和反思。

我们需要思考的是,在斯大林模式的基础上,如何实现人类社会的和谐与可持续发展。

我们需要认识到,经济的发展必须以人类社会的可持续性为前提。

环境保护、资源利用和经济发展必须相互协调,才能实现人类共同发展的目标。

在此基础上,我们需要呼唤政府、企业和社会各界共同行动,合力推动可持续发展。

政府应该加强环保监管,制定和实施更加严格的环境保护法规,鼓励企业推广绿色生产和清洁能源。

企业应该积极开展环保技术研发,加强环境治理和资源利用的管理,尽量减少对环境的损害,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

同时,社会各界应该关注环保问题,积极参与各项环境保护活动,发挥自己的积极作用。

可持续发展还需要倡导道德理念,并在实践中不断地强化这些理念。

我们需要强调“人民至上”、“绿色发展”、“可持续性”等基本原则,建立起全社会共同的道德体系,引导公民从个人角度出发,积极参与可持续发展进程。

在可持续发展的进程中,科技创新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环。

科技的进步可以解决很多环保和资源利用的难题,同时也可以带来新的机会和发展空间。

我们需要尽快采纳新型技术,创新设计和生产方式,以更有效的方式合理利用和保存资源,促进产业升级和发展。

总而言之,斯大林模式的发展路径让我们认识到,经济的发展必须与人类社会的可持续性相协调。

我们需要采取积极措施,推动可持续发展,从政府、企业和社会各界多方面合力发展,依托科技进步创新,促进环境保护、资源利用和经济发展的协同发展,最终实现人类社会的和谐与持续发展。

医疗事业是一个国家关注的重点领域之一,可以说,每一个国家的医疗水平都是反映一个国家的经济实力、科技进步和社会福利的重要标志。

斯大林模式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启示和辩证认识

斯大林模式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启示和辩证认识

斯大林模式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启示和辩证认识斯大林模式是指苏联前领导人斯大林提出并实践的一种稳定国内局势、加强国家集权、促进工业化和农业集约化发展的模式。

斯大林模式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启示是多方面的。

首先,斯大林模式强调国家利益和国家集权。

在苏联这个极其多民族的国家中,斯大林认为只有通过强化国家利益和集中政治权力,才能实现国家的稳定和不断发展。

这对于中国来说,也是至关重要的,尤其是在当前外部环境日益复杂化的情况下,必须加强对国家利益的认识和保护,并加强国家集权,以应对外部压力和内部矛盾。

其次,斯大林模式强调工业化和农业集约化。

苏联在斯大林的领导下进行了大规模的工业化和农业集约化,以快速发展经济和提高国家实力。

同样的,中国也在不断推进工业化和现代化建设,并积极推进农业现代化,加强农业生产力和农民生活水平。

斯大林模式的经验告诉我们,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建设是国家不断发展的基础,必须加强对这一方面的投资和改进。

此外,斯大林模式还强调了对于教育、科学技术等文化事业的重视和发展,这正是当今中国正在推进的文化事业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

中国也正在不断增强自己的创新能力和科技实力,提高综合实力,提高国际地位。

然而,斯大林模式在发展过程中也存在很多问题和不足,例如过度集权导致自由度过低,过度注重工业化而忽视农业问题,论断权过于集中等等,因此,对于斯大林模式应保持辩证性,既要汲取其优秀的经验,又要避免其问题和不足的重演。

在当前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在斯大林模式的启示和经验基础上,遵循历史发展规律,立足于中国的具体国情,以发展为中心,加强党的建设,推进改革开放,加强创新和科技实力等方面,不断推进中国现代化建设,为国家的长治久安和国家富强做出更大贡献。

医疗事业的发展是一个国家医疗卫生事业健康稳定发展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在此过程中,医疗人员是医疗事业的中坚力量。

与此同时,饱受疫情的打击,让我们更加需要优秀的医疗人才来保障公共卫生与健康。

斯大林时期建设社会主义的争论及影响

斯大林时期建设社会主义的争论及影响

斯大林时期建设社会主义的争论及影响摘要:面对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斯大林时期进行了两次争论,从现代眼光来看,他和“反对派”们的观点都有积极意义和合理成份。

本文介绍了这两次争论,阐述了其产生的影响。

关键词:斯大林;社会主义建设;影响十月社会主义革命胜利后,以列宁为首的布尔什维克党积极面对不发达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这一新的历史课题,对经济文化落后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规律、道路进行了艰辛的探索。

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新经济政策,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

列宁逝世后,斯大林领导苏联用十余年时间,迅速地实现了工业化、农业集体化、国民经济计划化,形成了早期社会主义建设模式-“苏联模式或斯大林模式”①。

该模式的形成经历了一些曲折,斯大林和他的“反对派”就如何建设社会主义进行了两场争论,他们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观点对苏中两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产生了深远影响。

一、斯大林和“反对派”的两次的争论(一)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第一次争论列宁病重期间,党内民主问题成为全党共同议论的话题。

1923年,党中央九月全会专门研究了党内状况。

政治局通过决议,提到“党的机关出现官僚化”的问题,要求发扬民主制。

托洛茨基指责党中央执行了错误方针,主张党内制度民主化,批评季诺维也夫和加米涅夫在十月革命中犯了错误。

斯大林和季诺维也夫、加米涅夫联合起来反对托洛茨基,解除了托洛茨基的职务。

1925年4月,俄共〈布〉十四大召开。

斯大林提出苏联一国可以建成社会主义的理论②,阐述实现国家工业化的必要性。

季诺维也夫和加米涅夫组成新的反对派,反对斯大林的报告。

季诺维也夫认为社会主义胜利不可能在苏联一国范围内,而是要在国际舞台上得以解决。

大会经过讨论通过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方针。

但是,斯大林未提一国建设社会主义仍需要同世界经济发生众多联系的问题。

斯大林认为,俄国经济落后,落后就要挨打;主张用行政命令、指令性计划的办法快速发展经济;认为只要发展了重工业就是实现了工业化,至于轻工业、农业等都是次要的,各经济部门之间的比例协调关系可以不予顾及。

对斯大林模式的评析(精选)

对斯大林模式的评析(精选)

对苏联斯大林模式社会主义道路的评价斯大林模式,是苏联在以斯大林为首的联共(布) 中央领导下,推进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形成的一种政治经济体制,它是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

它是各种因素合力作用的结果。

斯大林模式在特定历史时期起到了重要的积极作用,但也存在种种弊端。

一、斯大林模式的历史功绩1 、建立和巩固了苏联社会主义的成果。

十月革命的胜利,开创了人类历史上社会主义的新纪元。

在经济文化落后的俄国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列宁领导的俄国布尔什维克党进行了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尝试。

列宁曾试图通过“直接过渡”的办法,即“战时共产主义”,利用国家命令建立起社会主义的生产和分配,结果都失败了。

后来又尝试“迂回过渡”,即采用新经济政策的办法,肯定商品、市场的作用,逐步向社会主义过渡。

列宁逝世后,斯大林在没有世界革命形势的条件下,提出了一国建成社会主义的理论,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建立起了第一个社会主义模式,巩固了社会主义成果。

2 、促进了苏联社会的发展,建成了社会主义强国。

新生的苏维埃政权经济基础十分薄弱,建设社会主义,难度可想而知。

在这种困难的形势下,斯大林提出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方针,通过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集中全国的人力、物力、财力,超高速地实现了社会主义工业化。

尤其是在重工业发展的基础上,苏联消除了国防工业技术落后的状态,国防工业的基础得到了加强。

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指出,苏联“在战争中的行动已显示出它的一切工业和技术领域的伟大成就。

……过去25 年中那非常惊人的发展速度,实在是史无前例的。

”3 、为打败法西斯的进攻,夺取卫国战争的胜利做出了贡献。

“二战”爆发前,苏联实施了三个五年计划,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了社会主义工业化,国民经济高速增长,综合国力大大增强,为打败德国法西斯的入侵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斯大林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就是一种备战体制。

高度集中的体制有利于迅速转入战时体制,有利于迅速动员人力、财力、物力支援前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斯大林社会主义建设模式及其启示
摘要:斯大林模式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建设社会主义的模式,对其评价的问题一直是学术界乃至政界讨论和关注的热点,应该对其进行客观公正评价,并对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有一定的经验教训启示。

关键词:斯大林;社会主义建设;模式;启示
中图分类号:c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1)-09-0-01
一、构成斯大林模式的主要内容
(一)决定社会经济基础和生产方式性质的是生产关系的性质。

而生产关系的组成中,起决定性作用的是生产资料占有方式,即生产资料归谁所有的问题。

在斯大林看来,苏联建立的公有制有两种形式:一是以国有企业为代表的全民所有制,被认为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的最高形式;二是以集体农庄为代表的集体所有制,它是公有制的低级形式,应该尽快向全民所有制这一最高形式过渡。

国有企业是社会主义公有制最高形式的理论,实际上并不来源于马克思主义,而来自斯大林主义。

(二)从政治上来讲,斯大林模式主要包括实行一党制,主要问题都由党决定;党政合一,党国合一;实行不受法律限制的无产阶级专政;贯彻民主集中制原则过程中,把权力集中在少数人手里,最后集中在斯大林一个人手里;对文化、意识形态严加控制,斯大林垄断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解释权。

(三)在社会主义建设与社会改造过程中,在强大的阶级斗争压力下,用强制乃至暴力的手段,实行称之为斯大林的超高速工业化与农业全盘集体化的道路。

(四)以公有经济为基础和以产品经济观为理论,建立起与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模式相适应的高度集中的、指令性的计划经济体制模式。

(五)在民族问题上,历史实践表明,斯大林实际上是把联邦制度变形为事实上的单一制,斯大林执政时期,随着政治权力日益集中在中央,集中在斯大林一个人手里,各加盟共和国的独立自主权大大削弱,民族自决权的原则实际上流于形式。

(六)斯大林模式在对外关系方面,往往表现为实行扩张与霸权主义。

(七)一系列赖以形成斯大林模式的理论:如“一国社会主义”;不受法律限制的无产阶级专政;“阶级斗争尖锐化”;国有企业是社会主义公有制最高形式;社会主义是产品经济;个体农民是“最后一个资本主义阶级”,等等。

二、对斯大林模式的总体评价
(一)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一切从实际出发
并不否认苏联在肃反运动中犯了扩大化的错误,应该总结他们的教训。

但是故意捏造材料来否定苏联的政治制度,这种手法是错误的。

(二)全面分析,既看到成绩,也要看到问题,分清主流、支流
为了正确地评价斯大林和“斯大林模式”,不能援引一些具体材料就做出结论,而必须把握苏联社会主义实践的基本事实。

应该总结其教训,作为我们的借鉴。

(三)历史地分析,即把苏联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各项制度、方针、政策放到当时的国际国内的政治经济环境中进行评价
切忌从现在的、已经变化了的条件出发来评价历史上的事情。

社会主义社会是不断变化、发展的社会,随着出现新的形势、新的问题,需要不断调整社会主义建设的具体的制度、方针、政策。

有许多事情,如果用现在的眼光来看是不尽合理的,然而就当时的具体条件而言,却是必要的。

(四)把“斯大林模式”视为人类历史上把社会主义理想变为现实的第一个试验
由于苏联是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没有现成的经验可资借鉴,这种探索,无论是成功的经验还是挫折的教训,都为后来的社会主义国家进行革命和建设提供了丰富的借鉴材料。

三、斯大林模式给我们的启示
因为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是从学习斯大林模式开始的,几经曲折后,又是通过变革斯大林模式而成功的,所以探寻斯大林模式留下的启示,使我们在以后的建设道路中少走弯路也成为学者讨论的热点。

程汉中指出:21世纪的社会主义建设,尤其是原经济文化落后国家21世纪的社会主义建设,仍需借鉴斯大林模式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经验。

他认为:苏联坚持社会主义建设没动摇,但
社会主义建设却是按照一个低标准仓促进行的,社会主义建设的长期性被忽视,宣布一国建成的社会主义并不够格。

21世纪要建设的社会主义是高标准的、优于资本主义的社会主义;苏联坚持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现代化建设没动摇,但把计划经济体制、重工业优先和粗放型发展战略绝对化,在时代主题和国际环境、国内经济条件起了变化时仍不予改变,从而导致经济建设模式僵化。

21世纪在原落后国家建设社会主义,必须灵活运用发展经济的计划和市场手段,使经济体制具有活力,尽快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苏联坚持共产党的领导和无产阶级专政没动摇,但一党执政并过于集权,领导人个人专断,权力缺乏制约监督,民主不健全,法制遭破坏。

21世纪的社会主义建设,必须坚持共产党的领导和无产阶级专政不动摇,但同时还要把坚持党的领导、发扬民主和依法办事统一起来,使社会主义愈发展,民主也愈发展。

段丽华分析了斯大林模式对苏联及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正反面影响,指出: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必须结合中国实际,走适合国情的发展道路。

如果照搬斯大林模式中的单一公有制经济来发展中国的社会主义,就不会有今天举世瞩目的成就。

孙以虹通过分析斯大林模式的弊端得出结论:必须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本国实际相结合,走有自己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必须以改革作为发展的动力,但在改革中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必须加强和完善共产党的领导,把共产党建设成为领导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核心;必须正确认识和处理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关系,在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
生的基础上,实行对外开放,吸收和借鉴人类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

参考文献:
[1]周新城.苏联社会主义模式辨析[j].学术探索,2004,(8).
[2]梁玉秋.对“斯大林模式”的点滴思考[j].山西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1,(3).
[3]沈宗武.21世纪重评斯大林模式论纲[j].天中学
刊,2003,(3).
[4]左风荣.科学地认识斯大林与斯大林模式[j].国际政治研
究,2006.。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