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大林模式
斯大林模式的名词解释
斯大林模式的名词解释在20世纪的历史中,有一个名词始终如影随形,那就是斯大林模式。
斯大林模式指的是苏联领导人约瑟夫·斯大林所实施的一种经济和政治管理模式。
这种模式主要以集中权力和计划经济为核心,并且对于国家资源进行高度集中的控制。
本文将就斯大林模式进行详细的解释和讨论。
同时,我们也将探讨它的影响和意义。
斯大林模式可以追溯到苏联共产党掌权后的1920年代。
当时,苏联正处于转型期,面临着巨大的经济和政治挑战。
斯大林认为,只有通过集中力量和资源,才能有效地推进社会主义建设。
因此,他提出了一系列的政策和措施来实现这一目标。
首先,斯大林通过实施集体化政策,将农民组织成大规模的农业合作社。
这使得国家可以更好地控制农业生产、土地利用和农产品流通。
然而,集体化政策也引发了严重的问题。
农民的抗议和抵抗使得农业生产受到了极大的损失,导致了饥荒和人员伤亡。
这一政策在很大程度上加剧了社会不稳定。
其次,斯大林实施了计划经济,通过国家的指令和调配来控制和安排整个经济系统。
这种集中管理的方式使得国家可以有计划地安排生产、分配资源和控制价格。
然而,计划经济也带来了很多问题。
官僚主义蔓延,决策过程缺乏透明度,导致了资源的浪费和效率的低下。
此外,计划经济也给企业创新和自主决策带来了限制,导致了经济的僵化和缺乏竞争力。
斯大林模式的实施对于苏联的经济和政治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方面,斯大林模式确保了苏联在短时间内实现了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
这使得苏联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能够抵抗纳粹德国的入侵,并最终取得胜利。
此外,斯大林模式还能够保障基本的生活需求,如医疗保健和教育。
然而,斯大林模式也带来了巨大的代价。
首先,集中权力和控制导致了政治制度的僵化。
政府的腐败和权力滥用日益增加,社会公正和人权受到了严重的侵害。
此外,由于计划经济的实行,资源的分配不均衡和浪费问题也越来越严重。
大量的资源被投入到军事和重工业领域,而忽视了民生需求,导致了人民的贫困和生活水平的下降。
斯大林模式典型特征
斯大林模式典型特征
斯大林模式典型特征包括:
1.集权统治:控制所有政治、经济、文化和军事领域,削弱和消灭反对派。
2.经济计划:实施五年计划和强制集体化政策,强调国家的重工业和军工方向,削弱农业和轻工业。
3.强制劳动和恐怖:通过强制劳动和恐怖手段来实现目标,消灭异见者和反对意见。
4.崇拜个人和集体:通过宣传和崇拜个人和集体,加强领袖的神化和身份认同。
5.宣传机器和反智主义:控制教育和宣传机构,扩张的宣传机器,打压知识分子和文化领域。
6.扩张主义和帝国主义:扩张领土和势力范围,试图建立社会主义的国际秩序,影响世界局势。
这些典型特征反映了斯大林主义在政治、经济、文化和外交方面的一些特点。
斯大林模式的措施
斯大林模式的措施
斯大林模式是苏联在20世纪30年代应用的一种经济发展模式。
它通过采取更加强制的政治和经济措施来实现国家的快速工业发展,从而使国家更加强大。
1、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斯大林模式将苏联的经济体制从市场经济转变为社会主义经济体制。
为此,当时有数千家企业被国有化,劳动力也被集中在各个行业,原有的农牧业都被取消。
2、垄断经济:斯大林模式将经济中的竞争制度取消,以政府的垄断经济体制取而代之,财政,价格,生产,银行,运输,保险,贸易等方面都由政府垄断,以保证计划经济的顺利运行。
3、计划经济:斯大林模式实行计划经济,政府将决定经济发展的方向,采取更多的强制性措施来控制生产,管理财政,确保资源安排的效率。
4、国家化:斯大林模式实行政治上的国家化,国家对经济的控制力极其强大,尤其是对财富的控制力更是强大。
此外,斯大林模式还实行文化国家化,以增强共产主义的意识形态。
斯大林模式
“斯大林模式”的主要表现,及其在实践中的经验教训。
1、斯大林体制确立:20世纪30年代中期2、表现:单一公有制;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计划经济;以行政手段管理经济3、评价:(1)积极影响:使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突出成就,基本上实现了工业化。
1940年苏联的工业总产值跃居欧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
(2)消极影响:①片面发展重工业,使农业和轻工业长期处于落后状态;②由于忽视消费品生产,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缓慢;③国家为了积累资金,从农民身上拿走的东西太多,农民生产积极性不高;④长期僵化的执行计划指令,压抑地方和企业的积极性,越来越阻碍苏联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4、经验教训:①制定政策时一定要坚持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原则;②要从国情出发,农、轻、重按适当比例平衡发展。
思考:斯大林模式形成的标志;斯大林模式的特点;斯大林模式的弊端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在资本主义国家,工业化通常是从轻工业开始的……形成重工业发展的条件,但这是一个需要数十年之久的长期过程……共产党当然不能走这条道路,所以必须赶快发展重工业,如果这事做迟了,(我们)就要失败。
——《斯大林选集》下卷材料二苏联片面地注重重工业,忽视农业和轻工业,因而造成市场上的货物不够,货币不稳定。
——《毛泽东选集》第五卷材料三斯大林在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时……实际上把农业作为殖民地了。
苏联工业化一开始时,农民不但要交纳直接税和间接税,还得通过低价出售农产品和高价买进工业品的价格剪刀差的办法,使资金从农业流向工业……使农业生产遭受严重的破坏。
在苏联工业化短短的十几年内,曾发生两次较大的农业危机。
——《斯大林时期苏联工业化的理论和实践》请回答:(1)结合材料一指出,斯大林认为苏联工业化应按什么途径进行?为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2)依据材料二、三概括指出,苏联工业化存在着哪些严重的问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3)你认为苏联的工业化过程为我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提供了哪些经验教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查看答案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列宁逝世后,苏联党内围绕社会主义建设道路问题多次发生争论。
斯大林模式名词解释
斯大林模式名词解释斯大林模式1. 定义斯大林模式是指苏联领导人斯大林在20世纪上半叶对国家进行集中管控和大规模工业化的经济政策模式。
2. 特征斯大林模式具有以下几个特征:•集中计划经济:国家对经济生产进行全面计划和控制,通过五年计划等手段确定生产目标和资源配置。
–例如,苏联制定了一系列五年计划,以实现军事工业和重工业的快速发展,如莫斯科地铁建设、巨型钢铁厂建设等。
•国有化:国家将私有企业和资源收归国有,通过国有化实现对经济的控制和调整。
–例如,苏联通过国有化政策将重要行业和资源收归国有,如钢铁、石油、电力等重要产业。
•强制集体化:国家通过强制手段,将农村中的私有土地和农业生产资料收集起来,组织成大规模的集体农庄。
–例如,苏联进行了大规模的农业集体化,将农民组织到集体农庄中,实行统一的生产计划和配给制度。
•计划经济管理体制:国家设立专门机构,负责制定和实施经济计划,控制经济活动,并通过奖励和惩罚激励企业达成计划目标。
–例如,苏联设立了国家计划委员会,具体负责制定五年计划和资源分配。
3. 影响斯大林模式在苏联及其他社会主义国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经济发展:斯大林模式推动了苏联的工业化进程,使苏联在军事和重工业领域取得了巨大的发展成果。
•人民生活:斯大林模式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苏联人民的生活水平,改善了教育、医疗、住房等方面的条件。
•政治体制:斯大林模式强化了国家的集权和党对社会的控制,使党的领导成为国家经济管理的核心。
•社会代价:斯大林模式也带来了一系列的社会代价,包括资源分配不均、个人自由受限、农业问题等。
4. 总结斯大林模式作为一种特殊的经济政策模式,对苏联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产生了长期的影响。
它在推动国家工业化进程的同时,也存在一系列潜在问题和社会代价。
斯大林模式
历史“斯大林模式”学生姓名授课日期教师姓名授课时长1小时1、斯大林模式的内容和评价。
上海会考和高考均无要求。
一、斯大林模式的内容和特点1.社会主义工业化在新经济政策的推动下,苏联的国民经济恢复工作初见成效,但是国家的工业基础仍然十分薄弱,经济相当落后。
斯大林决定赶超西方发达国家,优先发展重工业,推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1928年起,苏联开始实施“五年计划”。
第一个“五年计划”完成时,苏联由一个农业国变成了工业—农业国。
1937年,第二个“五年计划”完成时,苏联已经成为世界工业强国,工业产量居欧洲首位、世界第二位,实现了“社会主义工业化”。
这条快速工业化道路确立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既让苏联免受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侵袭,又使国民经济高速发展,成为许多发展中国家的效仿对象。
但是它片面强调发展重工业,排斥市场经济,导致国民经济发展比例的失调,不利于经济的持续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拓展】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的特点主要表现在:第一,优先发展重工业;第二,保持高速度,为盲目追求高速度、急躁冒进、浮夸风开辟了道路;第三,采用国家行政手段集中国内资源,利用工农产品价格的剪刀差所提供的“社会主义原始积累”,保证工业化所需资金。
2.农业集体化斯大林担心农业问题影响社会主义工业化进程,决定加快农业集体化步伐,把分散的小农户转变为国营农庄。
从上而下的集体化运动迅速改变了农村的所有制形态,支持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快速发展。
然而它片面追求集体化的速度,采用强迫手段乃至暴力手段,违背了自愿原则和经济规律,严重挫伤了农民的劳动积极性,进而损害了农业生产的持续发展能力。
【拓展】斯大林认为,社会主义工业化的资金来源只能从工农业产品价格的剪刀差中花去,这是农业为工业化缴纳的“贡税”。
【拓展】当大规模经济建设提上日程的时候,如何筹集工业化所需要的巨额建设资金,是当时面临的一个严峻而现实的问题。
1924年,经济学家普列奥布拉任斯基提出“社会主义原始积累”理论。
斯大林模式
考点二 “斯大林模式”的形成
知识点三 “斯大林模式”
1.背景
(1) 1922
年底,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正式成立。
(2)1924年初列宁逝世后, 斯大林 的领导地位逐步确立,新经济政策被逐渐取消。
【典例】 (2017·全国Ⅰ卷,34)下图是苏联时期的一幅漫画《又是斯大林格勒》。 该漫画表明( )
D
A.外国对苏俄的武装干涉彻底失败 B.苏联在帝国主义包围中仍实现工业化 C.二战期间苏联经济建设并未停滞 D.遏制政策未能阻止苏联经济的发展
史料 作为苏联领导人之一的布哈林主张“必须发展各类工业”, 优先发展轻工业,用轻工业赚回来的资金建设重工业。对于实现工 业化的资金来源,他主张本国节约。斯大林认为,如果将用来购买 汽车和机器的资金用来购买布匹,苏联就会在用新技术武装起来的 资本主义包围面前处于手无寸铁的状况。在工业化建设上,斯大林 明确表示决不能放慢速度,必须竭力加快速度。斯大林用强制的办 法,使农民的一半收入交给国家,“一五”计划时期,从农业吸收 的资金占用了发展工业所需资金的三分之一以上。
——陈仲丹《墙头政治——现代外国宣传海报解读》
思考 根据史料,布哈林和斯大林在工业化建设问题上有什么不同主张?
答案 在发展途径上:布哈林主张全面发展,先轻后重;斯大林则主张优先发展重工业。
在资金来源上:布哈林主张轻工业积累与本国节约;斯大林则主张农业服务于工业。在发
展速度上:布哈林主张按常规速度发展;斯大林则主张竭力加快速度发展。
(2)弊端 ①片面发展重工业,导致农业和轻工业的滞后,人民生活水平 提高缓慢。 ②向农民索取太多,压抑了他们的生产积极性。 ③长期的计划指令阻碍经济的持续发展。 ④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日益僵化,成为以后苏联解体的一 个重要原因。
斯大林模式
全面认识“斯大林模式”
一、特点
1、经济上: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管理体制。
它否定价值规律和市场机制的作用,限制商品货币关系,用行政命令管理经济。
2、政治上:实行高度集权的领导体制。
党政不分,忽视民主法制,缺少群众监督,最后形成个人的高度集权。
二、影响
1、积极:通过两个五年计划,迅速实现工业化,苏联成为工业强国,为后来取得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物质基础。
2、消极
政治:高度集权,破坏民主集中制,导致社会缺乏民主,造成个人高度专权和对斯大林个人崇拜的盛行。
经济:片面发展重工业,导致农业和轻工业长期落后,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缓慢,阻碍经济可持续发展,成为苏联解体的根源。
斯大林模式简介
一.斯大林模式简介
斯大林模式一般就是指苏联模式,斯大林模式其本质就是采取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
从经济上看就是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从政治上看就是高度集权的行政命令体制。
可以说新中国成立后曾用斯大林模式来发展过,但是最后不管是苏联还是中国都是以失败告终。
社会主义的国家一度认为斯大林模式可以实现社会主义,经过战争之后,苏俄严重的经济危机演变成了政治危机,斯大林模式就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出现的。
斯大林从1924年开始领导苏联社会主义的建设,当时非常重视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的建设,也正是因为这个经济建设的发展,是俄国的工业总值成为欧洲第一,世界第二的位置,但是农业发展却滞后了。
斯大林模式曾获在战争期间恢复国民经济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是计划经济的实施是以发展国家农业为唯一目的的, 而且执行的时候是一行政命令为管理手段,完全打破了价值规律。
而政治上,党中央完全集权,这就造成了个人意志控制国民,民主集中制有名无实了。
斯大林模式的评价
斯大林模式的评价一、斯大林模式的概述斯大林模式是指苏联领导人约瑟夫·斯大林在20世纪初期实行的一种政治经济体制。
这种体制以国有化、计划经济和集中统一领导为核心,对社会主义建设起到了重要作用。
二、斯大林模式的优点1. 实现了国家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斯大林模式下,国家实行了计划经济体制,通过国家对工业、农业等各个领域的全面管理,实现了国家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
这使得苏联成为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之一。
2. 促进了科学技术的发展斯大林模式下,苏联政府高度重视科学技术的发展,并且投入巨额资金用于科学研究。
这些资金不仅用于基础科学研究,还用于应用研究和技术开发。
这使得苏联在许多领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3. 提高了人民生活水平在斯大林模式下,苏联政府积极改善人民生活条件,实现了普及医疗、教育和文化等公共服务,并且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
这使得苏联成为一个富裕、文化、教育水平高的国家。
三、斯大林模式的缺点1. 限制了个人自由斯大林模式下,政府对社会经济生活进行全面控制,限制了个人自由和创新精神。
这使得苏联社会缺乏创造力和活力。
2. 打压异己分子在斯大林模式下,政府打压异己分子,实行严格的言论审查和思想控制。
这使得苏联社会缺乏多元化和民主性。
3. 经济效率低下尽管斯大林模式下实现了国家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但是由于计划经济体制的局限性以及官僚主义的腐败问题,经济效率低下。
这导致苏联在20世纪80年代面临着严重的经济危机。
四、结论综上所述,斯大林模式在促进国家工业化、农业现代化以及科学技术发展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
但是,它也限制了个人自由和创新精神,打压异己分子,经济效率低下等问题。
因此,斯大林模式是一个有利有弊的政治经济体制。
斯大林模式的典型特征
斯大林模式的典型特征
斯大林模式的典型特征
斯大林模式是一种由苏联的列宁和斯大林共同创建的国家单体
社会主义经济系统,其核心特征是专制集权政治和劳动积累经济,并同时反映出苏联劳动积累经济的历史特点。
下面列举出斯大林模式的典型特征:
一、专制政治。
斯大林模式的核心是专制集权政治,意味着政治权力集中在最高领导人手中。
最高领导人即斯大林,其在苏联采取的一切行动都是以党中央机关的名义进行的,没有任何民主制度的约束。
二、集中式经济。
斯大林模式的经济体系是集中式经济,也就是经济活动的控制交由政府来进行。
政府根据自己的想法来规划经济,以实现自己的政治目标。
三、大规模工业化。
斯大林模式强调大规模工业化,对社会经济发展进行大力推进。
斯大林模式把重点放在建设工业社会上,政府在经济方面的投资更多地集中在工业发展上。
四、国家干预经济。
斯大林模式强调国家在经济领域的干预,主要表现在国家对市场的重要控制,其根本目的是为了实现党中央的政治目标,特别是改善国民经济水平的目标。
五、劳动积累经济。
斯大林模式强调劳动积累经济,劳动者通过劳动把利润转化为积累,政府认为这种方式有助于加快经济发展,从而获得更多的政治收益。
总之,斯大林模式的典型特征是专制集权政治、集中式经济、大
规模工业化、国家干预经济和劳动积累经济。
它将社会主义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有机地结合起来,具有独特的历史价值。
斯大林模式典型特征
斯大林模式典型特征
1. 严厉的控制和管制:斯大林采用大量的监视和控制方式,包括间谍、警察、特工、军队等,以确保国家的安全和控制。
2. 集中化的政治权力:斯大林强化了政府的中央集权,使政治、经济等决策集中在少数人的手中,并对反对派采取极端手段。
3. 压制异见和反对派:斯大林对反对和异见的态度非常严厉,大量的人被执行了死刑,以维护政权的稳定。
4. 工业化和军备扩张:斯大林致力于追赶和超越西方世界,将苏联转变为一个工业强国,并加强了军备,以增强国家的实力。
5. 集体化和农业改革:斯大林实行了农业集体化和土地改革,以索取农民的生产力,增加农业产量和工业的原材料。
6. 个人崇拜:斯大林成为了苏联的全能领袖,个人崇拜达到了极致。
他的形象出现在大量的国家标志、宣传画像和书籍中。
7. 经济计划经济:斯大林创立了国家经济计划,通过计划的方式控制国家经济,为工业化和军备扩张提供资金和资源。
8. 扩张主义:斯大林试图在国家间扩张,通过大量的战争和占领行动,将苏联的疆域扩大到较大范围内。
斯大林模式
戈尔巴乔夫上台后,强调严格划分党同 国家机关职能的关系,于1987年提出了 经济管理体制改革的新思路,并写了 《改革与新思维》一书。他称:“改革 就是全面发扬民主和开展社会主义自 治”,“充分地揭示我们制度的各个决 定性方面──经济、社会政治和道德方 面的人道主义性质”。
戈尔巴乔夫的《改革与新思维》
第四,吸引国外贷款。
1929—1931年,苏联先后从德国、奥地 利、英国、意大利、美国、芬兰、日 本、挪威、瑞典、丹麦、比利时、法 国等十几个国家的私人银行获得贷款, 到1933年底,苏联获得的贷款总计已达 14亿卢布。
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建立
随着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东欧8个国家 相继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这8个国家可 分为两大类型:第一类是共产党领导人 民凭借自己的武装力量,在反法西斯和 国内反动派的斗争中,解放全国,建立 社会主义政权,这类国家有南斯拉夫和 阿尔巴尼亚。第二类是在苏联帮助下走 上社会主义道路的,其中又分三种情况:
如此剥夺农民
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指出:“苏联 的办法把农民挖得好苦。他们采取所谓义 务交售制等项办法,把农民生出的东西拿 走太多,给得代价又极低。他们这样来积 累资金,使农民得生产积极性受到极大得 损害。你要母鸡多生蛋,又不给米吃,又 要马儿跑得快,又要马儿不吃草。世界上 哪有这样得道理?”
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建立
一是依靠苏联红军的力量,由共产党建立社会 主义政权,如匈牙利、民主德国。二是利用苏 联红军追击德军的大好时机,共产党适时举行 武装起义,推翻本国法西斯统治,并进行民主 改革,逐步走上社会主义道路,如罗马尼亚、 保加利亚。三是共产党在国外建立革命武装力 量,配合苏联红军打回本国,并和国内人民的 反法西斯力量会合,建立社会主义政权,如捷 克斯洛伐克、波兰。
斯大林模式
①迅速实现了工业化,工业产值跃居欧洲 第一、世界第二,为后来反法西斯战争的 胜利奠定了基础
4.最大问题:用行政命令来管理经济,完全 排斥市场对经济的作用,长期指令压抑了地 方和企业的积极性
几种模式的比较
西方模式(英) 斯大林模式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模式 以公有制为主导,多种 所有制成分并存。 农、轻、重协调发展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 共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和 政治协商制度。
5、评价:
(1)苏联前期有过 ②开辟了一条不同于市场经济的新型工业化道 突出成就 路,是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和创新,为一些资 本主义国家所借鉴 1.片面发展重工业,农、轻长期落后 造成国民经济比例失调 (2)存在严重弊端 2.忽视消费品生产,人民生活提高缓慢 3.为满足工业化资金,伤农太多,农民生 产积极性不高
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
课标:
列举“斯大林模式”的主要表现,认识其在实践中的经验教训。
斯大林模式(也叫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1)概念:斯大林模式是一种社会主义的发展模式,是斯大林
时期在实行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过程中逐渐形成的。是不同于市场 经济的计划经济体制和新型的工业化模式..最显著的特点就是权利 的高度集中。 即通过国家权力,全面干预和管理国民经济各部门, 通过指令性计划集中进行资源配置,进行社会生产活动。政企不分, 党政不分!
解 D.实行单一公有制和排斥市场的计划经济 析
( C )
答案
( C )
1933~ 1937 年 7 290
B.自然灾害频发 D. 赫鲁晓夫农业改革的实施
C.斯大林农业政策的推行
真题研析
例1
例2
例3
研析高考·探究命题
例 2 (2012· 广东高考)有学者说:“苏联制度的设计用意,在于尽 快将一个极落后,开发度极低的国家,早早送上工业化的大 道„„尽管这个制度极其缺乏效率,极其浪费,却毕竟达到 了上述目标”。据此可知该学者 A.赞同列宁的新经济政策 B.客观评价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C.认为斯大林模式有合理之处 D.否认赫鲁晓夫改革的必要性
斯大林模式及评价
斯大林模式及评价一、斯大林模式的概念与形成“斯大林模式”也叫苏联模式,指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它是在斯大林领导苏联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逐步形成的,1936年宪法的颁布是其确立的标志。
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在政治上是一党领导下的高度集权,在经济上则表现为实现了生产资料公有制的指令性计划经济,它的形成缘起于苏联独特的历史发展道路。
1924年列宁去世后,斯大林党政大权独揽,一跃成为当时苏联最有权势的人。
他击败了出来挑战的托洛茨基,又使加米涅夫和季诺维也夫威信扫地,“党的骄子”布哈林也从领导岗位上被撤换下来,党内已无人可与他匹敌。
自30年代起,斯大林便逐步树立起个人的绝对权威,成了党的化身。
这一时期,世界革命已经退潮,苏联党内斗争又伴随着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的进程,加上希特勒上台后世界战争的威胁日益迫近,于是斯大林迫切希望从强化阶级斗争中去寻求“安全感”,导致在辉煌经济建设的背后呈现出大肃反的可怕阴影。
1934年底基洛夫被暗杀,大肃反迅速走向高潮,直到斯大林去世后才结束。
大肃反用恐怖手段进一步使斯大林的地位变得不可动摇,却严重损害了党的威望。
1925年底,联共(布)“十四大”通过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总方针,决定把苏联从农业国变成独立的工业国。
这次会议确立了一国内建设社会主义的方针,“使苏联在资本主义包围环境下绝不会变成资本主义世界经济的附庸,而成为一个按社会主义方式进行建设的独立的经济单位”。
工业化首先是发展重工业,斯大林论述苏联工业化时说:“在资本主义国家,工业化通常是从轻工业开始的……共产党当然不能走这条路。
党知道战争日益迫近,没有重工业就无法保卫国家,所以必须赶快发展重工业,如果这事做迟了,那就要失败。
”计划经济是苏联经济运作的杠杆,1929年一五计划制定,到1932年提前完成,苏联已从农业国变为工业国,建立了独立的国民经济体系。
当时西方正陷入经济大危机之中,苏联却取得了如此辉煌的成就,令世界为之侧目。
深入剖析斯大林模式
深入剖析斯大林模式广东省佛山市三水实验中学夏克传邮码:528100一、斯大林模式的含义斯大林模式是一种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
斯大林模式是前苏联工业化和经济发展过程中所采用的、并且延续约70余年的一种经济体制。
它形成的标志为苏联1936年宪法的通过。
这种经济体制是一种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模式,即通过国家权力,全面干预和管理国民经济各部门,通过指令性计划集中进行资源配置,进行社会生产活动。
具体表现为经济运行排斥市场和价值规律;政府通过计划确定全社会的产、供、销和企业的人、财、物等。
二、斯大林模式形成的原因1、客观原因(1)俄国专制主义历史传统。
封建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在俄国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专制君主沙皇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
虽然历经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推翻了封建专制政权,但是这种专制主义的意识形态根深蒂固,影响广泛而深远。
因此,专制主义意识形态不可能因为社会制度转入了社会主义社会而很快自动消失。
(2)党内的政治斗争。
“长期的党内斗争是斯大林时期苏联高度集中政治体制形成的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
在20年代至30年代初期,苏联党内斗争接连不断,有时还显得十分激烈。
列宁时期,党内民主生活还比较正常。
但到了斯大林时期,政治斗争往往通过组织力量争取多数,对持不同政见者动辄采用高压手段,甚至混淆敌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
最后斯大林才得以把权力集中于中央的最高领导机构,从此决策大权集中到少数人手中。
(3)落后的经济文化。
沙皇俄国不仅具有专制主义历史传统,还是一个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小农经济占优势,十月革命前农业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82%,十年后还占80%。
20年代末期,工业仅占国民经济总产值的45%,是一个比较典型的农业国。
经济落后,必然带来文化的落后,而“经济文化落后是中央集权产生和发展的基础”。
也正是这种落后的经济文化成为这种体制存在的温床。
(4)国际环境的影响。
苏维埃政权诞生不久,就遭到帝国主义国家的联合进攻,加之国内经济文化落后,俄共(布)被迫采取高度集中的强制政策,调动一切可能的人力、物力、财力,发展与国防相关的工业,这一政策保证了苏俄赢得了国内战争的胜利,但同时它也不可避免地使苏俄国家和党的政治生活,暂时偏离了民主的方向。
斯大林模式
形成过程:工业化建设和农业集体化的过程中 形成标志:1936年《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宪法》颁布 特征:
政治:高度集权,个人专断, 缺乏民主,党政不分。 经济:高度集中、单一公有制 计划经济。否定价值规律, 排斥商品和市场。 思想:高度集中的思想文化体 制,个人崇拜盛行。
总特点
高度集中的国家
指令性计划模式
“斯大林模式”和西方、中国的比较:
西方模式(英) 斯大林模式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模式 以公有制为主导,多种 所有制成分并存。 农、轻、重协调发展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 共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和 政治协商制度。
所有制 生产资料私有制 生产资料公有制
工业化 先轻工业后重 道路 工业 农业 制度 经济 体制 优先发展重工业
在否定中迷失
国际背景 中苏两党分歧演变成中苏两国间的矛盾,并最终决裂,形成武力对 抗。“以苏为鉴”变成“以苏为敌”。 美国联合我国周边国家形成“反华联盟”,极度影响我国安全。
国内背景
对国际形势的错误判断
“左”倾错误 “反对修正主义”
“反修防修”(“四清”“五反”) “夺权斗争”
最终与八大制定的方针背道而驰:
斯大林模式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影响
“以苏为师” 1949~1956 “以苏为鉴” 1956~1957 斯大林模式在中国极端化发展 1958~1976 斯大林模式的扬弃与中国特色的形成 1976~1992
为什么选择斯大林模式
历史前提 我国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 取得了革命的胜利 人民得到解放 相近的成功的革命历史 因此选择了和苏联相同的社会主义的道路 二战后苏联在经济建设上远远赶超了欧美 榜样的力量
经济:盲目追求“一大二公”“高速度” 政治:权利向党组织集中、民主法治受挫 文化:“双百”方针被背弃
斯大林模式的主要内容
斯大林模式的主要内容
斯大林模式是斯大林主义基本经济体制。
它以国家主导的经济体制模式替代了资本主义的经济体制。
它的主要内容包括:
1、建立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加强国家治理领域的社会主义控制,建立社会主义经济管理体制,加强国家经济调控,形成中央集权式经济体制;
2、开展建设性活动:依靠国有资本和私有资本以及社会集体资金的加强,开展对社会主义内生成长的鼓励与引导,加快国家改革与发展;
3、国家安全经济:加强国家财政制度的管理,建立完整的财政管理机制,减少国家财政的负担,保证国家经济的安全;
4、提高生产效率:斯大林模式强调紧缩性经营,通过提高经营效率,对工作者进行绩效考核,鼓励企业建立激励制度,来提高生产力,从而实现经济全面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斯大林模式
2[2016全国卷Ⅱ,34,4分]1928年①,苏联开始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并未受到美国人的关注②。
4年以后①这种情况发生变化,美国出版了大量关于苏联的著作,如《俄罗斯的黎明》《俄国今日:我们从中能学到什么?》②。
当时,苏联吸引美国人的主要是③
A.经济危机造成的破坏较小
B.工业化取得显著成就
C.农业集体化保证城市供应
D.公有制显示出优越性
本题从经济大危机时期美国对苏联关注的增多切入,考查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的非凡成就,凸显时空观念①、史料实证②、历史解释③等学科核心素养。
经济大危机没有对苏联造成破坏,排除A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当美国处于经济大危机时,苏联通过第一个五年计划在工业化方面取得显著成就,引起了美国人的关注,B项正确;C 项与题意不符,排除;美国是资本主义国家,苏联的公有制经济不符合美国人的利益要求,排除D项。
B
解题反思苏联创造了一种不同于资本主义的工业化模式,这是一种在内部自发经济动力不足的条件下以非常手段进行的赶超型工业化道路,牺牲农业的利益优先发展重工业。
一方面,这一模式使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重大成就,苏联从农业国变成了工业国,基本实现了国家工业化,苏联创造的工业化模式无论在所有制形式上,还是在经济组织和刺激机制上,都表现出较高的效率,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被众多社会主义国家仿效。
另一方面,这一模式也存在许多弊端,用行政命令管理经济,否定市场和价值规律,导致企业缺乏动力和活力,经济效益低下,牺牲了农民的利益,后起的东欧和亚洲社会主义国家也都存在类似问题。
因此,全面认识苏联的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认真总结历史教训,对于我国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第1页共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