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谈斯大林模式

合集下载

斯大林模式的措施

斯大林模式的措施

斯大林模式的措施
斯大林模式是苏联在20世纪30年代应用的一种经济发展模式。

它通过采取更加强制的政治和经济措施来实现国家的快速工业发展,从而使国家更加强大。

1、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斯大林模式将苏联的经济体制从市场经济转变为社会主义经济体制。

为此,当时有数千家企业被国有化,劳动力也被集中在各个行业,原有的农牧业都被取消。

2、垄断经济:斯大林模式将经济中的竞争制度取消,以政府的垄断经济体制取而代之,财政,价格,生产,银行,运输,保险,贸易等方面都由政府垄断,以保证计划经济的顺利运行。

3、计划经济:斯大林模式实行计划经济,政府将决定经济发展的方向,采取更多的强制性措施来控制生产,管理财政,确保资源安排的效率。

4、国家化:斯大林模式实行政治上的国家化,国家对经济的控制力极其强大,尤其是对财富的控制力更是强大。

此外,斯大林模式还实行文化国家化,以增强共产主义的意识形态。

谈对斯大林社会主义模式的看法

谈对斯大林社会主义模式的看法

谈对斯大林社会主义模式的看法摘要:斯大林社会主义模式概括的说,是经济的高度集权、政治的高度集权、文化的高度集权。

总的来说,斯大林本人在理论上对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的理解存在一定的片面性,再加之各种客观的因素,使得斯大林的社会主义模式有着鲜明的“斯大林色彩”。

强调高度的集权,对待问题往往采取强硬但又粗暴的态度及手段等等。

但无论如何,正是由于斯大林的社会主义模式,才使得苏联在危难中逐渐强大,才使得社会主义有了发展。

斯大林社会主义模式是在特定的历史时期下诞生的,它的产生发展受着各种因素的影响,对待斯大林社会主义模式,要用客观历史的角度去评价,不应夸大更不能贬低。

关键词:斯大林社会主义模式,高度集权,客观评价1.斯大林简介约瑟夫·维萨里奥诺维奇·斯大林,原名约瑟夫·维萨里奥诺维奇·朱加什维利。

1879年出生于格鲁吉亚哥里城的底层劳动人民家庭里。

15岁便参加革命,并在1899年参加了俄国社会主义工党(布尔什维克)。

早年曾多次遭到沙俄政府的流放和监禁。

在1917年的“十月革命”中,他积极辅佐了列宁,逐渐成为了列宁的得力助手。

在1922年4月3日举行的俄共(布)第十一次代表大会中,斯大林被选举为中央委员会总书记,此后30年中他一直担任党的这一最高领导职务。

列宁去世后,斯大林继承了列宁的事业,完成了苏联的社会主义改造,对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斯大林在担任苏联党和国家的最高领导人期间,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反法西斯战争中,在苏联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都有过杰出的贡献,立下不朽的功勋。

但是,随着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胜利和他个人威望的提高,他忘记了列宁对他的批评,过高地估计自己,欣赏个人崇拜,因此也曾犯了一些严重的错误。

2.斯大林社会主义模式的特点2.1在经济领域的高度集权单一的社会主义公有制形式是斯大林社会主义模式乃至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重要经济特征。

在斯大林的社会主义模式中,过分强调了社会主义公有制,一切非公有制都不能存在。

对斯大林模式的评价1

对斯大林模式的评价1

对斯大林模式的评价对斯大林模式的评价斯大林模式的一个很重要的弊端,就是不能从实际出发,而是采取冒进的主观的思想,来指导社会主义建设。

短期内可能会有很大的成效,但是从长远来看,却是不足取的,而且很危险的。

从后来的实际情况来看,也的确验证了这点。

斯大林跟随列宁多年,但是却不得其要领。

具体说就是,列宁分析苏联的问题,总能够从苏联的实际情况出发,研究出适合情况的决策,虽然有时候,有过失误但是随即就会改正,而斯大林却要把自己神圣化,大搞个人崇拜,实行大清洗,不能容忍对自己的丝毫的反对,这不能不是它们二者之间的重大差别。

从而可能暗含了苏联以后的命运。

斯大林模式,就是在农业上推行全盘的集体化;在工业上,重点发展重工业,对轻工业、农业的重视程度不够。

苏联当时的国内经济大部分是轻工业、农庄小农业,重工业发展滞后,比之西欧的列强来讲是有很大差距的,用现在的话说就是处于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

在这样的国家建设社会主义,本应当遵循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有条不紊的进行经济建设。

但是,斯大林模式在农业上片面的追求集体化,认为这样可以大幅度的提高农业产量。

而且,主张消灭富农,从而实现社会主义公有化。

出发点是好的,提高农产品产量,实现农业公有化,但是也犯了过急过快的错误。

从30年代初开始实行,到1937年就基本上所有农户都加入了集体农庄;集体农庄、国营农场的播种面积几乎达到100%。

在极短的时间里,实现了公有化,肯定会产生很多的问题,只是当时的大势是这样的,所以没有完全的暴露罢了。

后来的中国实行的大跃进,农民加入人民公社很是受到斯大林模式的影响,其所造成的严重后果,也证明了不能脱离当时当地的实际情况,片面的追求公有化反而是有害的。

在工业上,把重工业看成社会发展的标志不错,但是不能因此而只重视重工业的发展,这就忽视了各部门经济要协调发展的规律。

例如,苏联的工业发展很快,1913年到1950年工业产值增加12倍。

但是农业却徘徊不前,1953年全苏人均粮竟至于低于1913年水平。

评析斯大林模式

评析斯大林模式

评析斯大林模式1936年苏联新宪法的颁布,标志着苏联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即斯大林模式的形成。

在斯大林逝世后,虽然经过了自赫鲁晓夫至戈尔巴乔夫,苏联的政治经济状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是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框架仍然沿袭了斯大林模式。

通常所指的斯大林模式就是指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模式。

一、对于何为斯大林模式,学术界有不同的看法。

斯大林模式是一种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模式,即通过国家权力,全面干预和管理国民经济各部门,通过指令性计划集中进行资源配置,进行社会生产活动。

具体表现为经济运行排斥市场和价值规律;政府通过计划确定全社会的产、供、销和企业的人、财、物等。

由于苏联是在斯大林取得领导权后开始全面执行计划经济,斯大林从理论上对计划经济进行了概括,并使其成为苏联乃至于其他一些苏式社会主义国家实行工业化的指导思想,所以,通常人们把计划经济体制称为斯大林模式。

沈宗武认为,斯大林模式就是斯大林执政时期苏联的社会模式,是斯大林执政时期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指导理论、体制、政策的统称。

周新城认为,斯大林模式在绝大多数场合指的是制度模式,是苏联建立起来的社会主义制度。

在斯大林模式中,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是根本的,具体的体制、运行的机制是第二位的。

孙振远认为,斯大林模式是一种不成熟的或不完善的社会主义模式,它是在社会主义国家处于帝国主义包围的这样一种国际环境中,生产力发展水平不高的这样一种国度里,无社会主义建设先例的条件下形成的。

梁玉秋认为,斯大林模式是指社会主义在苏联的具体实现形式,,指苏联建设社会主义的方式、道路、政治体制和文化体制,但不包括基本制度因素。

二、斯大林形成时间1928年斯大林终结新经济政策,到1937年逐步把所有的领域都纳入到物质产品平衡表体系,也就是说严谨的说法斯大林模式开始于1918年,1936年苏联新宪法的颁布是其形成,到1937年全面建成这种制度。

当然也有学者认为这一模式形成于第一至第二个五年计划(1928—1937年)时期即20年代末和30年代中期,并在40年代和50年代初期进一步固定化。

斯大林模式教训的评价

斯大林模式教训的评价

斯大林模式教训的评价1. 斯大林模式就像一个超大号的紧箍咒,套在苏联经济的脑袋上,勒得它没法自由生长,只能按照固定模式喘气,结果差点憋死。

2. 斯大林模式如同一个刻板的老学究,只认自己那一套规则,经济发展就像被老学究管束的调皮孩子,想创新想撒欢儿?没门儿,最后只能变成听话却没活力的乖宝宝。

3. 这斯大林模式啊,就像是给苏联这辆汽车装了个只能挂一档的变速箱,不管路况如何,就只能慢悠悠地往前挪,还想超车?那简直是做梦。

4. 斯大林模式像个超级独裁的厨师,不管顾客(民众)的口味,只做自己拿手的一道菜(计划经济),哪怕大家都吃腻了,也不准换菜单,结果顾客越来越少(经济失去活力)。

5. 斯大林模式恰似一个死脑筋的裁缝,拿着一把大剪刀,不管是高的矮的胖的瘦的(不同的产业和经济类型),统统剪成一个模样,结果衣服(经济体系)穿在身上,不是这里紧就是那里松。

6. 斯大林模式好比一个巨大的磨盘,企业和劳动者就像被蒙着眼睛拉磨的驴子,只能按照固定的路线走,不知道外面的世界多精彩,也不知道自己可以走得更自由更高效。

7. 斯大林模式就像一个不会变通的指挥家,拿着一根指挥棒,让所有乐器(经济部门)都按照一个节奏演奏,管你是小提琴还是架子鼓,最后演奏出来的曲子单调乏味,没有一点灵魂。

8. 斯大林模式仿佛是一个专横的园艺师,把所有的花草树木(各种经济成分)都修剪成一个形状,原本可能是姹紫嫣红、形态各异的花园(多元经济),硬是被整成了一排排整齐却毫无生机的绿篱。

9. 斯大林模式像是一个霸道的建筑工头,只允许用一种砖头(单一的计划经济模式)盖房子(建设国家经济),哪怕其他材料(市场经济元素)可能更适合,也坚决不用,结果房子盖得又慢又不结实。

10. 斯大林模式犹如一个超级固执的画家,只擅长画一种风格的画(计划经济下的固定模式),画布(苏联经济)那么大,却不能尝试新的色彩和笔触(新的经济发展方式),最后画作变得单调沉闷。

11. 斯大林模式就像一个吝啬的守财奴,紧紧握着钱袋子(经济控制权),企业想自己搞点小投资小创新,就像孩子想从守财奴手里拿点零花钱一样难,经济怎么能活跃起来呢?12. 斯大林模式恰似一个古板的老火车司机,开着一列巨大的火车(苏联经济列车),却只沿着一条铁轨(计划经济轨道)跑,旁边就算有更便捷的新铁轨(市场经济模式),也坚决不换道,最后只能被越甩越远。

对斯大林模式的评析(精选)

对斯大林模式的评析(精选)

对苏联斯大林模式社会主义道路的评价斯大林模式,是苏联在以斯大林为首的联共(布) 中央领导下,推进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形成的一种政治经济体制,它是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

它是各种因素合力作用的结果。

斯大林模式在特定历史时期起到了重要的积极作用,但也存在种种弊端。

一、斯大林模式的历史功绩1 、建立和巩固了苏联社会主义的成果。

十月革命的胜利,开创了人类历史上社会主义的新纪元。

在经济文化落后的俄国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列宁领导的俄国布尔什维克党进行了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尝试。

列宁曾试图通过“直接过渡”的办法,即“战时共产主义”,利用国家命令建立起社会主义的生产和分配,结果都失败了。

后来又尝试“迂回过渡”,即采用新经济政策的办法,肯定商品、市场的作用,逐步向社会主义过渡。

列宁逝世后,斯大林在没有世界革命形势的条件下,提出了一国建成社会主义的理论,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建立起了第一个社会主义模式,巩固了社会主义成果。

2 、促进了苏联社会的发展,建成了社会主义强国。

新生的苏维埃政权经济基础十分薄弱,建设社会主义,难度可想而知。

在这种困难的形势下,斯大林提出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方针,通过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集中全国的人力、物力、财力,超高速地实现了社会主义工业化。

尤其是在重工业发展的基础上,苏联消除了国防工业技术落后的状态,国防工业的基础得到了加强。

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指出,苏联“在战争中的行动已显示出它的一切工业和技术领域的伟大成就。

……过去25 年中那非常惊人的发展速度,实在是史无前例的。

”3 、为打败法西斯的进攻,夺取卫国战争的胜利做出了贡献。

“二战”爆发前,苏联实施了三个五年计划,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了社会主义工业化,国民经济高速增长,综合国力大大增强,为打败德国法西斯的入侵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斯大林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就是一种备战体制。

高度集中的体制有利于迅速转入战时体制,有利于迅速动员人力、财力、物力支援前线。

斯大林模式

斯大林模式

全面认识“斯大林模式”
一、特点
1、经济上: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管理体制。

它否定价值规律和市场机制的作用,限制商品货币关系,用行政命令管理经济。

2、政治上:实行高度集权的领导体制。

党政不分,忽视民主法制,缺少群众监督,最后形成个人的高度集权。

二、影响
1、积极:通过两个五年计划,迅速实现工业化,苏联成为工业强国,为后来取得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物质基础。

2、消极
政治:高度集权,破坏民主集中制,导致社会缺乏民主,造成个人高度专权和对斯大林个人崇拜的盛行。

经济:片面发展重工业,导致农业和轻工业长期落后,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缓慢,阻碍经济可持续发展,成为苏联解体的根源。

对斯大林模式的评析

对斯大林模式的评析

对斯大林模式的评析斯大林模式是指苏联在斯大林领导时期采取的集权、计划经济和政治镇压的一系列行为和政策。

这种模式的特点是国家像一架机器一样集中掌握经济、社会和政治的所有权力。

这种体制被认为是对自由、公正和民主的威胁,也被批评为是一种极权主义的体制。

斯大林模式的主要问题是集中对立面。

在这种模式下,国家通过实施计划经济、国有化和对私营企业的限制等方式集中掌握了经济的大部分资源和财富。

这导致了经济的低效率和贫穷,同时也剥夺了个人和企业的自由和创造力。

此外,政治领导人也集中了政治权力,通过镇压反对派和主张不同的人来维护其权威。

这限制了思想和言论自由,阻碍了社会和政治的发展。

在斯大林模式下,集中掌握所有权力的国家容易滋生腐败和不公正现象。

国家官员可以滥用其权力和资源,获得私利和特权,同时,普通人民和弱势群体则被忽视和压制。

这种体制缺乏透明度和监管机制,导致了巨大的财产失窃和社会不公。

斯大林模式还带来了严重的环境问题。

这种模式注重经济增长和产出,而忽视了环境和资源的保护。

国家在追求工业化和军事力量时,对环境和生态系统造成了极大的破坏。

这导致了污染、自然灾害和生态危机。

总的来说,斯大林模式是一种过于集权、权力滥用和缺乏民主的体制。

它把国家放在了个人和社会的利益之上,导致了经济低效、社会不公和环境污染等问题。

然而,在历史上,苏联斯大林主义的实践也提醒着我们,集体主义和个人主义都有其局限性。

未来的挑战在于如何创造一个兼顾个人和集体的优秀社会体制,以实现可持续、平等和公正的社会发展。

斯大林模式的内容

斯大林模式的内容

斯大林模式的内容斯大林模式,又称苏维埃模式,是20世纪中叶,苏联的领导人约瑟夫斯大林所采取的一种政策。

它指的是苏联的社会主义经济体的改革。

它的宗旨是快速的经济发展,使俄罗斯超越西方国家的经济繁荣。

斯大林模式伴随着严苛的政治管控,尤其是绝对的思想审查。

斯大林模式有三个核心要素:一是国家对经济的全面控制;二是五年计划;三是集体农业和工业化。

首先,苏联政府实施了加强国家对经济的控制的政策,否则就不能达到快速经济发展的目的。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斯大林将重要的行业和设施归结为国有产业,从而垄断和控制整个经济体系。

国家一切行业的产能都由政府决定,价格也由政府控制。

政府还设置了大量的行政机构,统一管理经济活动,确保经济发展按照政策要求进行。

其次,斯大林政府实施了五年计划,来加强重要行业的发展。

根据政府的计划,每年政府精心计划,安排重大的建设和投资项目,以提高国家的工业化水平,实现快速的经济发展。

最后,斯大林模式的实施推动了苏联的农业社会化和工业化,以最大限度地提高农业生产。

国家采取一系列措施,将农业社会化,把大片土地、农具、畜牧及农业资金整合在一起,并由中央决定。

政府还大力推行技术改造,使农业更加有效率,从而大量提高了产量。

同时,政府还大力推进工业化,把苏联经济发展由农业转向工业,加快经济发展的步伐。

斯大林模式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苏联的经济发展,使它的工业化和农业社会化的程度超过其它国家,这使俄罗斯比西方国家更具竞争力,也更加成熟。

然而斯大林模式也带来了许多负面影响,如对自由经济活动和思想言论进行严格审查、低效的经济管理等,总的来说,斯大林模式不具备长期的可持续性。

综上所述,斯大林模式的实施有效地推动了苏联的经济发展,但它也引发了许多负面影响,它不具备足够的长期可持续性。

斯大林模式的特点在于全面的政府控制,采取五年计划,加强集体农业和工业化。

它的宗旨是快速的经济发展,使俄罗斯超越西方国家的经济繁荣,这是它最大的贡献。

斯大林模式的评价

斯大林模式的评价

斯大林模式的评价一、斯大林模式的概述斯大林模式是指苏联领导人约瑟夫·斯大林在20世纪初期实行的一种政治经济体制。

这种体制以国有化、计划经济和集中统一领导为核心,对社会主义建设起到了重要作用。

二、斯大林模式的优点1. 实现了国家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斯大林模式下,国家实行了计划经济体制,通过国家对工业、农业等各个领域的全面管理,实现了国家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

这使得苏联成为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之一。

2. 促进了科学技术的发展斯大林模式下,苏联政府高度重视科学技术的发展,并且投入巨额资金用于科学研究。

这些资金不仅用于基础科学研究,还用于应用研究和技术开发。

这使得苏联在许多领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3. 提高了人民生活水平在斯大林模式下,苏联政府积极改善人民生活条件,实现了普及医疗、教育和文化等公共服务,并且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

这使得苏联成为一个富裕、文化、教育水平高的国家。

三、斯大林模式的缺点1. 限制了个人自由斯大林模式下,政府对社会经济生活进行全面控制,限制了个人自由和创新精神。

这使得苏联社会缺乏创造力和活力。

2. 打压异己分子在斯大林模式下,政府打压异己分子,实行严格的言论审查和思想控制。

这使得苏联社会缺乏多元化和民主性。

3. 经济效率低下尽管斯大林模式下实现了国家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但是由于计划经济体制的局限性以及官僚主义的腐败问题,经济效率低下。

这导致苏联在20世纪80年代面临着严重的经济危机。

四、结论综上所述,斯大林模式在促进国家工业化、农业现代化以及科学技术发展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

但是,它也限制了个人自由和创新精神,打压异己分子,经济效率低下等问题。

因此,斯大林模式是一个有利有弊的政治经济体制。

斯大林模式弊端的表现

斯大林模式弊端的表现

斯大林模式弊端的表现斯大林模式是指20世纪20年代苏联的政治体制,由列宁和斯大林领导的共产党形成的独裁政权。

它既是一个政治体系,也是一种经济模式,影响了苏联和其他东欧国家的发展。

斯大林模式的优点有:1、它确保了共产主义的实施;2、它确定了苏联的经济和政治稳定;3、它推动了苏联经济的发展和社会进步。

但是,斯大林模式也有一些弊端,这些弊端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斯大林模式导致政治统治的独裁主义和高度集权化。

在任何情况下,斯大林模式都严格控制党内民主,完全否定言论自由和组织自由,这种状态下人们无法发表反对政府的意见,政府拥有绝对的政治权力,任何不符合它的意见都将被严格抑制。

其次,斯大林模式受到官僚制度的约束,使得政府官员充满腐败和野心。

此外,斯大林主义也激发了剥削者和反动者的势力,他们把斯大林主义作为自己的革命路线,以摧毁苏联当时的政治统治。

此外,斯大林模式不利于苏联的经济发展。

首先,它使苏联的经济发展受到政府官员的严格控制,有限的自由市场发展被严格限制,苏联的企业趋向计划经济,而不是自由市场经济。

此外,斯大林政权还限制了公民的财产权,这使得许多企业无法有效发展。

最后,斯大林模式导致了苏联社会充满绝望和恐惧。

斯大林政权在政治上压制了许多异议组织,影响了公民对政府的信任,使得许多人失去对社会的希望,变得完全缺乏活力。

总的来说,斯大林模式的弊端主要表现在政治统治的独裁主义和高度集权化,受到官僚制度的约束,以及对苏联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不利影响以及对社会的恐惧与绝望。

针对这些弊端,政府应采取行动,改善民主机制,改变官僚制度,强调自由市场和财产权,以及消除社会上的绝望和恐惧。

只有这样,苏联才能真正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斯大林模式的积极和消极方面

斯大林模式的积极和消极方面

斯大林模式的积极和消极方面斯大林模式是指以苏联前总理斯大林为代表的社会主义建设思想与实践。

这一模式有其积极的方面,如推动苏联工业化、发展计划经济,但也存在消极的影响,如破坏个人自由和创造力,引发饥荒和政治迫害等问题。

斯大林模式中的积极方面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是大力推进苏联工业化和现代化进程。

苏联在二战前处于经济落后、农业为主的状态,斯大林通过政策的调整和实施,使苏联在短时期内取得了巨大的工业崛起,从而在二战中扮演重要的角色。

其次,斯大林模式倡导计划经济,使苏联能够有效地规划和调配资源。

这种模式下的计划经济形式的优点是政府可以统计资源和资金的分配,以便充分利用生产要素,同时使得生产更具有有效性和计划。

第三,斯大林模式下保证了社会秩序和国家安全。

在斯大林的领导下,苏联在军事和国家安全方面得到加强,成为世界舞台上的一股强大力量。

他通过逮捕及处决反对派人物、实施秘密警察以及控制教育和政治运动等方法,使国家形成了强有力的中央政府,确保了国家的安全。

然而,斯大林模式中也存在着严重的消极影响。

首先是斯大林模式中的官僚主义。

在斯大林领导下,政府官员被赋予了极大的权力,在这种权力的基础上,出现了以权谋私以及无视法律的现象,官员滥用权力和权术进行非法活动。

这也导致许多感觉受到不公对待的公民没有实际的法律途径来寻求平等和公正待遇。

其次,斯大林模式中的权力集中化问题。

斯大林模式中,政府权力非常集中,各级领导机构和权力机构都被控制在斯大林的手中。

他通过惩罚非正统的反对意见和活动,破坏了包括自由的言论、工会活动和反对党派等在内的任何可能威胁当局的结构。

这种权力集中化使政府对社会的应对能力也显著下降,社会变革和政治调整效率不高。

最后,斯大林模式中的计划经济实践虽然一度有效,但也导致了许多问题的产生。

计划经济使得资源分配完全由政府掌控和决定,不容许任何其他自由市场的经济力量参与。

在这种情况下,政府也出现了对市场经济行为管制不严的失控和资本的资源分配不均衡的现象,最终促成了经济停滞和社会失败的局面。

所谓斯大林模式

所谓斯大林模式

所谓斯大林模式,是指苏联在斯大林领导下,按照斯大林的规划所确立起来的国家政治经济体制。

斯大林模式是俄国及苏联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的一种社会主义模式。

斯大林模式的形成,有其一定的历史条件。

苏联是一个农民国家,无产阶级领导农民建设社会主义,是斯大林模式形成的社会基础。

20年代,苏联虽然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了,可是农民思想、农民意识、小生产者的习惯势力仍然在影响着整个国家的社会主义经济生活。

自然经济的思想易于被社会所接受,而发展商品经济的思想则往往被看作是发展资本主义而予以否定。

农民小生产者的特征使得整个社会都急于求成,当斯大林提出要求在10年内赶上资本主义国家用50年—100年所走过的发展路程时,受到了全党和全国人民的响应。

在战时共产主义时期盛行的那种寻找进入社会主义的捷径的思想有重新抬头。

由于整个国家和民族文化水平比较低,凭主观愿望,长官意志和政治热情办事的情况。

在政治生活,执行经济计划,以及社会主义的其他方面,都十分强烈地表现出来。

另外,二月革命完成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一部分任务推翻了沙皇封建制度,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更大任务,即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制,发展资本主义经济的历史阶段的由于十月革命被跨越过去。

因此,苏联是在专制主义很顽固的基础上实行无产阶级的集中制,即从封建集权制转变为无产阶级集中制的,封建集权制的传统影响在苏联仍然相当大。

此外,我们还要看到,20、30年代紧张的国际形势,资本主义包围的形势,使苏联党和国家存在着一种“非常态”。

1920年,苏俄打败了帝国主义国家的联合武装干涉,苏维埃国家在实际上站稳了。

但是,武装干涉的威胁还存在,这种威胁来自3个方面:一、白俄的复辟运动。

二、帝国主义的军备竞赛和反苏立场。

三、1933年纳粹在德国建立法西斯专政和东西方战争策源地的形成,迫使苏联不得不加强备战。

苏联是当时唯一的社会主义国家,处在资本主义国家的包围之中,有强烈的不安全感,这是可以理解的。

但苏联领导人对于形势估计的过于严重,人民出于爱国主义热情,也能够忍受政治权利和经济利益方面的种种牺牲。

论述斯大林模式对苏联社会发展的影响

论述斯大林模式对苏联社会发展的影响

斯大林模式对苏联社会发展的影响一、斯大林模式的提出和实施斯大林模式是指苏联领导人约瑟夫·斯大林在其担任苏联领导人期间对国家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进行的一系列重大改革和政策实施。

这一模式主要包括集体化运动、工业化计划、大清洗等政策,以及对苏联社会结构和文化体系的重塑。

1.1 集体化运动斯大林在苏联农村地区实施了大规模的农业集体化运动,通过强制征收和集体化农业生产,剥夺了农民私有财产,使农民失去了对土地和生产资料的控制权。

这一政策对农民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和生活困扰,导致了苏联农村社会的动荡和不稳定。

1.2 工业化计划斯大林实施了一系列的工业化计划,通过国家计划经济的手段对苏联工业进行大规模的调整和重组,以推动工业化进程。

这一过程中,苏联进行了大规模的工厂建设和基础设施投资,但也出现了严重的资源浪费和效率低下的问题。

1.3 大清洗斯大林在1930年代进行了大规模的政治清洗和镇压,通过对政治异见者和反对派的镇压和迫害,使自己掌握了苏联的绝对权力。

这一政策造成了大量的冤假错案和政治迫害,导致了苏联社会的特殊恐惧和不信任氛围。

二、斯大林模式对苏联社会发展的影响斯大林模式对苏联社会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2.1 经济影响斯大林模式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苏联的工业化和现代化进程,但也造成了严重的资源浪费和效率低下的问题。

集体化运动剥夺了农民的生产资料和私有财产,导致了农村的动荡和不稳定,农业生产受到了严重的影响。

这些政策对苏联经济产生了持续的负面影响。

2.2 社会结构斯大林模式对苏联社会结构进行了深刻的改革,实施了对农民和工人等社会阶层的深远影响。

集体化运动和工业化计划使农民和工人失去了对生产和生活的控制权,而大清洗造成了大量知识分子和政治精英的被迫害和失去信任。

这些政策造成了苏联社会结构的严重动荡和不稳定。

2.3 文化体系斯大林模式对苏联文化体系进行了深刻的改革和重塑,通过宣传和教育机构的控制,对苏联的文化进行了意识形态的重建。

斯大林模式的利弊是什么

斯大林模式的利弊是什么

斯大林模式的利弊是什么斯大林模式是苏维埃时期苏联共产党建设社会主义的一种组织体系和思想体系。

以下是本人为你整理的斯大林模式的利弊,希望能帮助到你。

斯大林模式的利弊在苏联历史上,斯大林模式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可以说斯大林模式在一定程度上不但挽救了当时危机重重的苏联,而且还使得苏联实现了工业化,国家综合实力迅速增强。

但是斯大林模式给苏联带来的也不全都是好处,它也存在着很多弊端的,总之斯大林模式的利弊都是存在的。

那么斯大林模式的利弊具体都有哪些呢?斯大林模式的利弊具体有以下几点:首先,斯大林模式给苏联带来的好处有,使得苏联国家重工业迅速发展,并且迅速赶上和超过西方国家。

同时斯大林模式为苏联积攒了大量的物质资料,为后来取得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其次,斯大林模式的弊端主要有,第一,斯大林模式优先发展重工业,使得国内的农业和轻工业停滞不前,长期处于落后的状态。

第二,在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下,片面强调产量和产值,造成了商品种类少质量差的问题。

第三,斯大林模式高度控制配置国家资源,严重损害了农民的利益,致使农民的生产积极性非常低,社会生产力水平也得不到发展。

第四,斯大林模式将国家权力高度集中于最高领导人和领导机构手中,政府机构容易滋生腐败,甚至出现了严重的个人崇拜等问题。

以上就是斯大林模式的利弊,总之,斯大林模式对于苏联来说有利也有弊,有利的方面在于使得苏联的综合国力提升,弊端就在于高度集中体制下,各种问题不断出现。

斯大林模式的特征前苏联能从积贫积弱的局面一下跃居到当时世界强国之列是和领导人斯大林分不开的,他停止使用列宁的新经济政策,改为实行国家权力高度集中的斯大林模式。

斯大林模式使得苏联国家经济得到发展,工业化水平显著提高,军事实力也得到很大增强,从而改变了苏联当时危机四伏的局面。

可以说斯大林模式是苏联实行社会主义工业化过程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政治经济体制,那么斯大林模式的特点有哪些呢?斯大林模式主要是针对的是国家的经济和政治两方面,斯大林模式的特点主要有以下几点:在经济方面,首先,斯大林模式将国家权力高度集中,采用行政命令和计划管理的手段来推动国家经济的发展。

斯大林模式的特点和本质

斯大林模式的特点和本质

斯大林模式的特点和本质斯大林模式是指苏联领导人斯大林在权力掌握后推行的一种政治、经济和社会模式。

这种模式从20世纪20年代开始,在苏联持续了近30年时间。

它被视为是苏联社会主义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被认为是苏联历史中的重要事件之一。

斯大林模式的特点和本质影响了苏联社会主义的发展,对世界社会主义的进展也产生了重要作用。

1. 集权和独立性。

斯大林模式的核心特点是集权和独立性。

斯大林认为,只有通过集权才能有效地实施社会主义的改革。

因此,他强调党和政府在整个国家的掌控,控制一切领域的政策。

他推行的政策具有独立性,例如,在外交政策中,斯大林试图保持苏联的独立性,不加入任何意识形态的团体。

2. 重视重工业。

斯大林认为,除了农业,重工业是社会主义经济的核心,应该受到最高的重视。

他试图通过大规模的工业化计划,建立一个工业化的国家,以便于在与西方的竞争中获得优势。

这种政策的结果是,在1930年代,苏联的经济获得了惊人的增长,工业化进程迅速推进。

3. 实行集体化和国营化。

斯大林在20世纪30年代初期推行了一个大规模的农村集体化政策,这是他试图在农业领域实现社会主义改革的一部分。

这个政策引起了猛烈的抵抗和社会动荡,最终导致了苏联的大饥荒。

此外,斯大林还全面实行国有化政策,将所有企业归国有。

4. 实行恐怖统治。

斯大林模式的恐怖统治是对批评者和反对者的镇压。

他通过政治清洗和大规模的集体流放来消灭反对派。

这种恐怖统治阻碍了苏联的内部发展,并削弱了其与外部的关系。

5. 建立官僚体系。

斯大林试图建立一个庞大的政府和官僚体系,以管理和控制社会的所有方面。

这个官僚机构变得庞大、腐败和难以管理,导致其效益逐渐下降。

斯大林模式的本质和特点在许多方面都是矛盾的。

它试图通过集权、控制和巨额投资的方式来实现国家的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

而这种计划经济是高度矛盾和自我毁灭的,因为它同时破坏了工人和农民阶级的利益,也破坏了国家的稳定性和信誉。

此外,它的恐怖主义统治和政治清洗也使人民对政府产生了深深的恐惧和不信任。

浅析斯大林模式

浅析斯大林模式

浅析斯大林模式【摘要】斯大林模式是一种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是苏联领导人斯大林按照他的社会主义观在苏联建立的社会主义发展模式,是对斯大林执政时期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指导思想、理论体系、体制政策等的总称。

这种发展模式为前苏联工业化和经济发展过程中所采用并延续70余年,作为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现在化建设的模式,它的存在必然有其历史合理性以及时代局限性。

【关键词】斯大林模式高度集中计划经济体制社会主义建设斯大林体制是一种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模式,即通过国家权力,全面干预和管理国民经济各部门,通过指令性计划集中进行资源配置,进行社会生产活动。

具体表现为经济运行排斥市场和价值规律;政府通过计划确定全社会的产、供、销和企业的人、财、物等。

由于苏联是在斯大林取得领导权后开始全面执行计划经济,斯大林从理论上对计划经济进行了概括,并使其成为苏联乃至于其他一些苏式社会主义国家实行工业化的指导思想。

一、斯大林模式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过程斯大林模式虽然是以斯大林的名字命名的,但是斯大林模式却不是斯大林个人社会活动的产物,而是以斯大林为领袖的苏联人民进行艰苦卓绝的社会主义实践的产物。

任何重要的历史事物的出现都有着一定的社会条件和深刻的思想根源,斯大林模式也如此。

(一)斯大林模式的初步形成1924年,斯大林开始执政,此时苏联仍继续实行新经济政策。

1928年,国家开始开始面临缺粮危机等,进而导致工业生产建设跟不上发展的步伐,经过政治局成员的一致同意后,斯大林开始执行在农村强行征粮等“非常措施”来缓解经济压力,对农业经济进行大力度的管理。

在工商业和农业都实行计划管理之后,私人工商业皆被驱逐,市场商品流通被排斥。

苏联对全国的工业、农业和商业的绝大部分的经济活动都进行了严格的部门管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初步形成。

在政治体制方面,反对派全线溃败,使斯大林在党内的权利得到了空前加强。

原来托洛茨基,加密涅夫等人分别占据的党、正、军的高级职位,都由斯大林的得力亲信所执掌,一个权利高度集中的政治体制开始出现。

深入剖析斯大林模式

深入剖析斯大林模式

深入剖析斯大林模式广东省佛山市三水实验中学夏克传邮码:528100一、斯大林模式的含义斯大林模式是一种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

斯大林模式是前苏联工业化和经济发展过程中所采用的、并且延续约70余年的一种经济体制。

它形成的标志为苏联1936年宪法的通过。

这种经济体制是一种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模式,即通过国家权力,全面干预和管理国民经济各部门,通过指令性计划集中进行资源配置,进行社会生产活动。

具体表现为经济运行排斥市场和价值规律;政府通过计划确定全社会的产、供、销和企业的人、财、物等。

二、斯大林模式形成的原因1、客观原因(1)俄国专制主义历史传统。

封建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在俄国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专制君主沙皇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

虽然历经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推翻了封建专制政权,但是这种专制主义的意识形态根深蒂固,影响广泛而深远。

因此,专制主义意识形态不可能因为社会制度转入了社会主义社会而很快自动消失。

(2)党内的政治斗争。

“长期的党内斗争是斯大林时期苏联高度集中政治体制形成的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

在20年代至30年代初期,苏联党内斗争接连不断,有时还显得十分激烈。

列宁时期,党内民主生活还比较正常。

但到了斯大林时期,政治斗争往往通过组织力量争取多数,对持不同政见者动辄采用高压手段,甚至混淆敌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

最后斯大林才得以把权力集中于中央的最高领导机构,从此决策大权集中到少数人手中。

(3)落后的经济文化。

沙皇俄国不仅具有专制主义历史传统,还是一个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小农经济占优势,十月革命前农业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82%,十年后还占80%。

20年代末期,工业仅占国民经济总产值的45%,是一个比较典型的农业国。

经济落后,必然带来文化的落后,而“经济文化落后是中央集权产生和发展的基础”。

也正是这种落后的经济文化成为这种体制存在的温床。

(4)国际环境的影响。

苏维埃政权诞生不久,就遭到帝国主义国家的联合进攻,加之国内经济文化落后,俄共(布)被迫采取高度集中的强制政策,调动一切可能的人力、物力、财力,发展与国防相关的工业,这一政策保证了苏俄赢得了国内战争的胜利,但同时它也不可避免地使苏俄国家和党的政治生活,暂时偏离了民主的方向。

斯大林模式的主要内容

斯大林模式的主要内容

斯大林模式的主要内容
斯大林模式是斯大林主义基本经济体制。

它以国家主导的经济体制模式替代了资本主义的经济体制。

它的主要内容包括:
1、建立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加强国家治理领域的社会主义控制,建立社会主义经济管理体制,加强国家经济调控,形成中央集权式经济体制;
2、开展建设性活动:依靠国有资本和私有资本以及社会集体资金的加强,开展对社会主义内生成长的鼓励与引导,加快国家改革与发展;
3、国家安全经济:加强国家财政制度的管理,建立完整的财政管理机制,减少国家财政的负担,保证国家经济的安全;
4、提高生产效率:斯大林模式强调紧缩性经营,通过提高经营效率,对工作者进行绩效考核,鼓励企业建立激励制度,来提高生产力,从而实现经济全面发展。

斯大林模式是什么_斯大林模式失败的原因

斯大林模式是什么_斯大林模式失败的原因

斯大林模式是什么_斯大林模式失败的原因斯大林是著名的政治家,也是有军事头脑的高层,斯大林曾提出了斯大林模式,最后失败了。

为什么会失败呢?下面是店铺为你搜集斯大林模式是什么的相关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斯大林模式是什么斯大林模式一般就是指苏联模式,斯大林模式其本质就是采取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

从经济上看就是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从政治上看就是高度集权的行政命令体制。

可以说新中国成立后曾用斯大林模式来发展过,但是最后不管是苏联还是中国都是以失败告终。

社会主义的国家一度认为斯大林模式可以实现社会主义,经过战争之后,苏俄严重的经济危机演变成了政治危机,斯大林模式就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出现的。

斯大林从1924年开始领导苏联社会主义的建设,当时非常重视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的建设,也正是因为这个经济建设的发展,是俄国的工业总值成为欧洲第一,世界第二的位置,但是农业发展却滞后了。

斯大林模式曾获在战争期间恢复国民经济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是计划经济的实施是以发展国家农业为唯一目的的,而且执行的时候是一行政命令为管理手段,完全打破了价值规律。

而政治上,党中央完全集权,这就造成了个人意志控制国民,民主集中制有名无实了。

斯大林模式失败的原因斯大林模式就是国家控制了所有经济的运行,而且限制了市场的因素,而执行时党的权力集中化,形成了党政不分的现象,因此后来说的个人崇拜也就是这么回事。

斯大林模式的失败最直接的体现就是苏联的解体,正式因为斯大林模式带来的弊端日益积累使得苏联在一夜之间崩溃。

1934年斯大林说苏联将从农业国变成工业国,所以1936年的宪法出来后他就把苏联的经济、政治体制给固定了,这就是斯大林模式,但是1937年之后问题开始暴露,斯大林采取的做法就是大清洗,政治上只能有一个声音,后来战争挽救了斯大林模式,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斯大林模式适应了战争中的需求。

1943年,斯大林开始解散共产国际,想改革苏联的体制,但是后来因为后来1946的旱灾和苏美之间的冷战将斯大林模式打回原形,斯大林模式继续实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略谈斯大林模式陇东学院2010级历史班甘肃省庆阳市西峰区上刘初中葛青彦【摘要】斯大林模式是指斯大林按照他的社会主义观在苏联建立的社会主义制度。

本文着重论述.斯大林模式的主要内容与特点;史实表明,在苏联剧变前基本上保持了失去动力机制的斯大林模式,这个模式是导致苏联剧变的根本原因,就是说,苏联剧变并不意味着科学社会主义的失败,而只是社会主义的一种特定模式即斯大林模式的失败。

【关键词】模式与巨变一、斯大林模式的主要内容斯大林模式是指斯大林按照他的社会主义观在苏联建立的社会主义制度,人们一般称为斯大林模式或苏联模式.。

它是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形成的,后来不断巩固与发展。

斯大林模式是一个统一的完整体系。

它包括的主要内容是:1、决定社会经济基础和生产方式性质的是生产关系的性质,而生产关系的组成中,起决定性作用的是生产资料占有方式,即生产资料归谁所有的问题。

在斯大林看来,苏联建立的公有制有两种形式:一是以国有企业为代表的全民所有制,被认为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的最高形式;二是以集体农庄为代表的集体所有制,它是公有制的低级形式,应该尽快向全民所有制这一最高形式过渡。

国有企业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的最高形式的理论,实际上并不来源于马克思主义,而是来自斯大林主义。

从斯大林的苏联社会主义实践中可以看到,在国有制条件下,支配生产资料的不是社会的人,劳动者并没有取得他们用于集体劳动的生产资料的个人所有权,支配生产资料的是党、国家和斯大林。

2、从政治上来讲,斯大林模式主要包括实行一党制,主要问题都由党决定,党政合一,党国合一,实行不受法律限制的无产阶级专政。

贯彻民主集中制原则过程中,实际上搞的是没有广泛民主(包括党内民主)基础的集中制,把权力集中在少数人手里,最后集中在斯大林一个人手里;对文化,意识形态严加控制,斯大林垄断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解释权。

在这些条件下形成的是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模式,最后发展成斯大林个人集权主义乃至专制主义。

斯大林搞的个人极权主义,“其要害是实行个人集权制、领导职务终身制、指定接班人制、党政不分制、干部等级授职制和党政官僚特权制”。

[1] p803、在社会主义建设与社会改造过程中,在强大的阶级斗争压力下,用强制乃至暴力的手段,实行称之为斯大林的超高速工业化与农业全盘集体化的道路。

4、以公有经济为基础和以产品经济观为理论,建立起与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模式相适应的高度集中的,指令性的计划经济体制模式。

5、在民族问题上,历史实践表明,斯大林把联邦制度变形为事实上的单一制,斯大林执政时期,随着政治权力日益集中在中央,集中在斯大林一个人手里,各加盟共和国的独立自主权大大削弱,民族自决权的原则实际上流于形式。

1990年召开的苏共中央二月全会指出,斯大林时期的联邦制“就实质来说单一制的国家制度的模式”.[2]“这个国家一直是采取单一形式进行统治,民族和地方利益并不是考虑问题的原则”。

“每一个民族都有自治权……在苏联整个历史中,这理论只是一种幻想。

”[3] p336、斯大林模式在对外关系方面,往往表现为实行扩张与霸权主义。

斯大林的扩张与霸权主义有以下三个明显特点:一是在国际主义和世界革命的旗号下进行的;二是重点放在意识形态方面,斯大林把他的社会主义观强加给别人,让别国接受,俯首听命;三是国内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是其推行霸权主义最为有效,最稳妥的手段。

7、一系列赖以形成斯大林模式的理论:如“一国社会主义”;不受法律限制的无产阶级专政;“阶级斗争尖锐化”;国有企业是社会主义公有制最高形式;社会主义是产品经济;个体农民是“最后一个资本主义阶级”等等。

这里需要指出,我们上面所列举的是构成斯大林模式的一些主要方面,它们相互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互相促进,相互制约,互为条件。

二、斯大林模式的主要特点随着对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研究的深入,对斯大林时期确立的斯大林模式的认识也有了很大变化,占主导地位的看法是,它是社会主义的严重变形和扭曲。

这里仅介绍一下苏联国内有关人士的看法。

布坚科认为:“根据现在的全部情况,是否应当这样说才是正确的:由于30年代末我国历史性建设新社会的特点,苏联建成的社会主义是斯大林式的,即国家行政,国家官僚、兵营式的社会主义,而不是科学共产主义奠基人所预见的社会主义”[4] p764。

有些学者把斯大林模式视为“国家社会主义”、“早期社会主义”或“封建社会主义”。

戈尔巴乔夫认为,斯大林时期在苏联建成的社会主义,“占上风的是僵硬的、甚至残酷的极权主义制度。

这种制度当然是在演变的,在斯大林死后,它的残酷性略有削弱,变得缓和些。

但实质依然故我”。

“归根到底,大家看到,苏联所实现的‘模式’不是社会主义社会的模式,而是极权主义社会的模式。

这对所有认真追求人类进步的人来说,都是值得进行思考的一个严肃的问题[5] p19。

为了有利于更深刻地认识斯大林模式的主要特点,苏联在1989年《有关社会主义的现代概念》专题讨论会上,有人从列宁晚期著作中描绘出来的轮廓,把列宁的社会主义模式的主要特征归纳为以下几点:在国家计划范围内,为了劳动者的利益利用价值规律和商品货币关系;根据劳动的质和量付给报酬的原则;允许多元化的社会主义所有制形式存在;承认合作社是社会主义生产的一种形式;在防止官僚机构为所欲为的条件下保持“坚强有力而灵活的”国家机关,人民对它的监督;考虑劳动者利益的多样性;实行生产者同公民之间的横向联系而不一定非通过国家不可,允许建立社会主义的公民团体;劳动者积极参加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坚持不懈地扩大民主;在多民族国家条件下公正地解决民族问题[6]。

许多有关斯大林模式主要特点的看法较为一致,或者说大同小异。

《消息报》政治评论员鲍文认为,需要彻底改革的斯大林模式最明显的特征是:在生产资料广泛、彻底公有化基础上政治权力和经济权力最大的硬性集中;社会实践划一,不考虑地方条件的多样性、群众利益的分散性以及精神、智力领域不可避免的、有益于发展的多元化;经济过程行政命令式的管理方法,忽视价值规律;注重粗放式经济增长,极力追求数量和有损于质量的标准.;明显的收缩,党和国家生活民主准则形式化,不实行公开性,抛开“下层”和党员基本群众通过重大决议;从肉体上消灭被怀疑为对“领袖”,对政治制度不规矩者;文化贫困,社会科学瘫痪,历史自我意识,自我批评衰退,为现实辩护,在意识形态上编造神话,搞个人崇拜..。

这里不能不提到苏联学者B·基谢廖夫的看法。

他认为,斯大林模式的突出特点是:“——全面集中管理社会生活的所有领域,将行政命令方法与国家恐怖手段相结合,直至组织大规模镇压和建立强制性劳动的集中营;粗放和浪费的经济和政治机制,在这种机制下,完全取消了依据社会效益来评价成果;否认从前的民主化形式的价值,取消群众管理和民主制度的形式;否认自治思想,政权的神圣化直至到个人崇拜;社会生活甚至不受形式的民主程序控制;把党和国家的机关结为一体;执行机关监督选举机关;执法机关脱离法律和社会,其结果是独断专行。

”他接着指出:“所有这些变形的‘兵营式共产主义’的特点,与马克思、恩格斯、列宁为之奋斗的自治社会主义和社会解放的理想是格格不入的。

”[4] p492仅从上面的材料可以看到,对斯大林模式主要特征比较一致的看法是:斯大林搞的社会主义,与马克思、恩格斯所设想的是不相同的。

这表现在:政治上,在马克思、恩格斯看来,无产阶级在夺取政权后,近期目标是发展民主,使无产阶级与广大劳动群众成为国家和社会的真正主人。

长远的目标是,运用无产阶级国家的权力,消灭阶级与阶级对立存在的条件,使得社会成为“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自由发展的条件”的“联合体”。

这也是马克思、恩格斯的社会理想。

这个理想的核心是人道主义。

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看来,共产主义与“真正的人道主义”是划等号的。

从所有制说,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是:取代资本主义的新的社会主义生产方式将是实现劳动者与生产资料所有权的统一,它是“联合起来的社会个人所有制”。

马克思认为:这种所有制具有以下两个方面相互密切相关的本质内涵:一是劳动者集体共同占有和使用生产资料,任何个人均无权分割生产资料;二是在用于集体劳动的生产资料中,每个劳动者都享有一定的生产资料所有权。

这就是“在自由联合的劳动条件下”实现劳动者与生产资料所有权相统一的具体形式。

可见,不论从政治还是从经济上看,斯大林模式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设想的是相距甚远;斯大林模式与列宁晚期社会主义所设想的轮廓也是不相同的。

.从战后苏联各历史时期体制模式变化情况,可以得出的一个基本结论是:苏联在剧变前基本上保持的仍是已经失去动力机制的斯大林模式。

正是这种模式在整体上已成为苏联社会经济发展的障碍,也成为最后导致苏联剧变的根本原因。

所以,很多学者指出,20世纪苏联东欧国家的剧变,是斯大林——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失败。

这决不意味着科学社会主义失败了,没有前途了。

正如中国社科院前院长胡绳同志讲的:“苏东社会主义的崩溃不是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和原则的失败,而只是社会主义的一种特定模式即斯大林模式的失败”。

[7] p275三、斯大林模式是苏联剧变的根本原因通过对斯大林模式的基本内容,主要特点与长期僵化不变等问题的简要分析,可以得出一个基本结论:苏联剧变的根本原因是斯大林模式,即制度因素。

因为这种模式不仅丧失了推进社会经济发展的动力,而且成了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阻力。

斯大林模式的弊端带有制度性与根本性的特点。

它走进了死胡同。

正如普京讲的:“苏维埃政权没有使国家繁荣,社会昌盛,人民自由。

用意识形态的方式搞经济导致我国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

无论承认这一点有多么痛苦,但是我们将近70年都在一条死胡同里发展,这条道路偏离了人类文明的康庄大道”。

[8] p5斯大林模式的问题与矛盾日积月累,最后积重难返,使危机总爆发,苏联东欧各国人民对其丧失了信任。

换言之,当这些国家人民看到世界发展的现实情况,发现自己的国家大大落后了,除了生出屈辱感外,人们要继续前进,振兴自己的国家,那就只好抛弃斯大林模式,寻觅另一种社会发展道路。

也正是这个原因,苏联东欧各国在发生剧变后,无一例外地都宣布彻底与斯大林模式决裂,朝着经济市场化、政治民主化方向转轨。

人们抛弃斯大林模式的同时,也抛弃了原来作为执政党与国家领导核心力量的共产党,这是因为,斯大林模式条件下的苏共不思自身变革,不能与时俱进,思想理论僵化,因此,它既不能成为先进生产力的代表,也不是先进文化的代表,社会经济的发展亦难以体现人民的根本利益。

这里也回答了有人提出的令人深思的出现以下情况的原因:“一个有着将近2000万党员的大党,就这样在执政74年之后丢掉了执政地位,整个党也随之溃散。

迄今为止,无论是在中央还是地方的历史档案中,人们都没有发现在敌对势力取缔共产党时遇到来自党的各级组织进行抵抗的记载,没有发现共产党员们有组织地集合起来为保卫自己的区委、市委或州委而举行任何大规模抗议活动的记载,也没有发现人民群众为支持、声援苏共而采取任何有组织的抗议记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