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届一轮复习“斯大林模式”解析

合集下载

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苏俄(联)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到“斯大林模式”

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苏俄(联)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到“斯大林模式”

『对点训练』苏俄(联)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2.马克思关于社会主义的设想是:“在生产力高度发达
的资本主义基础上建立的社会主义,实行公有制、计划经
济和按劳分配,取消商品和货币”。苏俄实施的战时共产
主义政策与马克思的设想最大的不同是
A.实施的条件
B.所有制结构
C.经济管理模式
D.产品分配方案
【考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解析】注意题干“在生产力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基础上建立的社会主义,实行公有制、计划经济和按劳分配,取消 商品和货币”,而战时共产主义在产品分配方案则是取消商品贸易,实行实物配给制。
【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
第十四单元 世界现代化模式的创新与调整
——20世纪初至40年代中期的世界
时空坐标·宏观把控单元知识
阶段特征·宏观把控单元知识
总 这一时期是社会主义的建立和资本主义的调整时期,也是一战后由动荡走向 特 暂时稳定,再从大危机、大动荡走向世界大战的时期。两种社会制度并存是 征 这一时期的典型特点 政 十月革命使社会主义由理想变为现实,开创了现代化的新模式。帝国主义要 治 求重新瓜分世界,矛盾不断激化,爆发了两次世界大战,给人类带来了深重 上 的灾难。
【考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解析】据材料信息“由于我们企图过渡到共产主义,到1921年春天我们就遭到了严重的失败”可知,当时的经济政 策应为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农业方面实行的是余粮收集制,到新经济政策后才实行农业税,故A项错误;战时共产主 义政策是非常时期采取的非常手段,兼有“战时”和“共产主义”的特点,由于当时生产力还没有达到过渡到共产主 义的条件,违背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故B项正确;战时共产主义失败的主要原因就是违背了当时历史发展的阶段, 在农民手里拿走的太多,分配领域的实物配给制不能作为该政策失败的主要原因,故C项错误;战时共产主义失败的 主要原因在于主观因素即苏维埃决策脱离实际,客观原因不能作为主要原因,故D项错误。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考点精练(47)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含解析)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考点精练(47)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含解析)

(47)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1.1920年,苏俄国民经济最高委员会下设有52个总管理局,分别直接管理下属各工厂的原料、生产、产品调拨等经济活动。

苏俄此举主要是为了( )3.余粮收集制确保国家收集了大量的粮食,但也导致了农业生产生产日益萎缩。

特别是在1921年,国内形势已转向和平,农民却还没有看到余量收集制结束的希望,于是不满情绪便变成了绝望情绪,农民由消极对抗变成公开反抗。

据此可知( )4.粮食问题是十月革命后布尔什维克党人所面临的最为严重的问题。

可以说,当时解决粮食问题和解决苏维埃政权的生存问题,不是和解决苏维埃俄国农业的恢复和发展问题联系在一起的。

这说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A.有效地巩固了新苏维埃政权B.完全忽视了广大农民的利益C.激化了俄国社会的各种矛盾D.并非是一项发展经济的政策5.1918年初,德军逼近彼得格勒。

苏俄被迫接受德国提出的割地赔款条件,签订“布列斯特和约”,退出大战,赢得了巩固苏维埃政权的时间。

有历史学家借“布列斯特和约”的寓意,把新经济政策称为“农民的布列斯特”。

这说明苏维埃政权( )6.在新经济政策实施过程中,农村出现两极分化,富农阶层控制着剩余的粮食,拒绝购买高价的工业品,苏联出现粮食收购危机。

一方面城市缺乏粮食,没有粮食出口换取工业设备,另一方面工业品卖不出去而积压在仓库里。

工业与农业两大部门之间产品交换出现断层。

材料说明( )A.斯大林模式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道路B.新经济政策的废除有其历史必然性C.富农阶层是苏联实现工业化的最大障碍D.苏联计划经济失去了其历史优越性7.1921年,列宁在实践中逐步认识到“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在俄国行不通,为此他提出“新经济政策”,但列宁并未正面、系统地扬弃“直接过渡”的理论,而是将“新经济政策”的基调定为“退却”“让步”,更使其对经典社会主义框架之突破显得模糊不清。

列宁的这一认识( )“新经济政策”具有过渡性“新经济政策”“战时共产主义政策”重启8.截至1925年4月1日,外国企业与苏联政府签订的租让合同约有91份,但实际履行的很少。

2016届高考历史一轮专题课件10专题整合阅卷点评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2016届高考历史一轮专题课件10专题整合阅卷点评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 材料三 到1935年初,新政成为公众激烈 抨击或热情支持的焦点,当时美国社会各 派别持有多种认识:
• ——[美]舒曼《世界文明史》、布林克利 《美国史》等著作
• (1)运用统计方法对历史资料进行数量分析,是史学研究的重 要方法之一。观察材料一曲线图,列举20世纪20年代末至30 年代中期影响美国失业率变化的重大事件。 • (2)材料二认为罗斯福成功的主要因素是什么?材料二是以人 物心理活动的哪种表现来说明罗斯福让人们重拾信心的?与 其他研究方法相比,材料二的研究视角有何新意? • (3)根据材料三表格中的内容提示,结合所学知识,在表格中 ①与②位置,各举出一个史实,所举史实要能印证表格前一 栏的观点。 • (4)多角度论述是对历史事实进行立体因素考查,并对事实尝 试做出不同侧面的多层次解释,形成一系列的视角分析。综 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多角度论述“新政的机遇与挑战” 这一主题。 • (要求:论述角度多重,层次分明;注重史论结合,行文流 畅;250字左右。)
• 三、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 1.马克思设想。在生产力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基础上建立。 其主要特征是实行公有制、计划经济和按劳分配,取消商品 生产和货币。 • 2.列宁认为在生产力相对落后的俄国,也能建成社会主义, 建设社会主义没有成功的经验可供借鉴,应当根据实际情况 逐步探索。列宁根据不同情况,先后推行了战时共产主义政 策和新经济政策。新经济政策使苏联恢复了经济,巩固了工 农联盟。 • 3.斯大林认为社会主义只能实行单一的公有制和计划经济, 尤其是优先发展重工业;政治上必须建立社会主义高度集中 的政治体制。斯大林时期推行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方针,并 形成了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这种体制带有严重的缺点 和弊端,严重阻碍了苏联国民经济的发展。

2016高三一轮复习必修二《第20课 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到新经济政策》

2016高三一轮复习必修二《第20课 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到新经济政策》

切土地为全民财产,禁止土地买卖、出租等。粮食税颁布后
的1922年,全俄苏维埃中央执行委员会颁布了《土地劳动使
用法》,允许出租土地和使用雇佣劳动。该政策的出台和实
施表明
()
A.以往的土地法令被彻底废除
B.农村个体经济的合法地位得到承认
C.农业改革进一步发展
D.商品经济的主导地位得到巩固 答案:C
历史
质量铸就品牌 品质赢得未来 考点一 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到新经济政策 结束
历史
质量铸就品牌 品质赢得未来 考点一 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到新经济政策 结束
3.目的 前者是集中力量应付战争,后来借此直接向社会主义过渡; 后者则是恢复发展生产,在此基础上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 4.实质 前者是在社会生活中排斥商品货币关系,用军事和政治手段 控制社会的金融,意图直接进入共产主义;后者则是在无产 阶级政权掌握经济命脉的情况下,通过一定限度内发展资本 主义发展商品经济,恢复国民经济,进而使社会主义成分战 胜资本主义成分,建立社会主义经济基础。
3.内容 (1)农业:实行_余__粮__收__集__制__。 (2)工业:实行_国__有__化__,将大中小工业企业收归国有。 (3)商业:取消自由贸易。 (4)分配:实行普遍义务劳动制。
4.特点:兼有“战时”和“_共__产__主__义__”的特色。 5.评价
(1)积极:最大限度的集中了全国的财力、物力,保障了 军事上的胜利,巩固了新生的苏维埃政权。 (2)消极:不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严重超越了 生产力水平,引起农民和士兵的不满。
史料二 (摘自 2012 年江苏高考 T17)列宁指出:“1921 年开春以来,我 们提出完全不同的、 改良主义的办法 来代替原先的行动的办法、方案、方法、 答案:由直接过渡到利用商品 制度。所谓改良主义的办法,就是…… 货币关系发展生产,向社会主 活跃商业、小企业、资本主义,审慎地 义逐步过渡。 逐渐地掌握它们,或者说,做到有可能 只在使它们活跃起来的范围内对它们 实行国家调节。”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35讲 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到“斯大林模式”教案 新人教版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35讲 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到“斯大林模式”教案 新人教版

第35讲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到“斯大林模式”课时名片课标要求:(1)了解俄国国内战争后苏维埃政权面临的形势,认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的必要性。

(2)列举“斯大林模式”的主要表现,认识其在实践中的经验教训。

考纲明示:(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

(2)斯大林模式。

[主干知识理一理]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二、新经济政策1.背景:国内战争结束后,苏俄继续执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引发了严重的经济和政治危机。

2.标志:1921年,俄共(布)十大召开,标志着苏俄开始实施新经济政策。

三、“斯大林模式”[拨云见日想一想]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实行,适应了当时生产力发展水平吗?试答提示:否。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脱离了当时生产力发展水平,作为向社会主义“直接过渡”的政策,是失败的。

2.试图示“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试答提示:3.新经济政策的实施,使苏俄经济又恢复到资本主义时代了吗?试答提示:否。

新经济政策在一定限度内发展资本主义,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扩大生产,是在国有经济占主体的前提下进行的,也是在苏维埃领导之下,不会恢复到资本主义时代。

4.试图示“新经济政策”。

试答提示:5.“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的必要性有哪些?试答提示:(1)从根本上讲新经济政策取代“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由苏俄落后的生产力水平决定的。

(2)“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在捍卫新政权方面功不可没,但政策本身存在严重的弊端。

所以为了从根本上巩固无产阶级政权,建立社会主义经济基础,就必须取消“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实行新经济政策。

6.斯大林体制是指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吗?试答提示:否。

斯大林体制指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不能将它简单地理解为只是一种经济体制。

7.斯大林模式是建设社会主义的唯一模式吗?试答提示:否。

斯大林模式所建立的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和新型工业化道路,是苏联在进行社会主义建设中的探索和创新,但它不是建设社会主义的唯一模式,不适合于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对二战后苏联的发展也是不利的。

20161010一轮—— 7.2斯大林模式

20161010一轮——  7.2斯大林模式

第二步:
不正确。新经济政策在一定限度内恢复和发展资本主义, 其目的是恢复和发展经济,建立社会主义经济基础,最终战胜 资本主义,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 2、斯大林模式的建立是错误的,它在历史上没有发挥过 良好的作用。(×) 苏联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是在外部资本主义包围和内 部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的情况下建立的,它使苏联迅速实现 了社会主义工业化,为战胜德国法西斯奠定了物质基础。但 是到了后期,因苏联领导人没有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没有 及时地调整生产关系,使该体制越来越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3、斯大林模式是社会主义的唯一模式。(×) 斯大林模式是苏联在进行社会主义建设中的探索和创新, 在初期和二战时期曾发挥着积极作用。但是,它不是社会主义 的唯一模式。
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经济
单一的公有制、指令性计划、排斥市场调 节、行政手段管理经济。 高度集权、党政不分,忽视民主法治,形 成个人高度集权。 思想文化单一、个人崇拜
政治
思想
第一步:读懂教材——知识内化
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①国家工业化迅速实现,成为工业强国; ②为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奠定物质基础; ③为一些资本主义国家提供了借鉴。 ① 政治:高度集权;对干部缺乏监督;个人崇 拜盛行。 ②经济:优先发展重工业,导致国民经济比例 失调;排斥市场、商品货币和价值规律,造成企 业经济效益低下 ;牺牲农民利益,使农业长期停 滞不前。 ③思想:压制学术思想的创造性,不利于思想 文化繁荣。
形成标志:1936《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宪法》
斯大林的工业化之路
1、背景:国际:资本主义包围,形势紧张
国内:经济水平落后
2、过程:1925年联共十四大提出工业化方针,优先发展重工业
1928年开始执行“一五”计划,新经济中止 1932年“一五”计划完成,由农业国转工业国 1933—1937年,“二五”计划完成,工业总值居欧 洲第一、世界第二 ①形成比较齐全的工业体系,由农业国变成为工 3、评价: 业国,为二战中击败法西斯奠定了物质基础。 ②问题与弊端:经济结构不合理,农民为工业化 付出的代价过大。

【三维设计】2016届高考历史(人教版)一轮复习第四课时 “斯大林模式”的形成与二战后苏联的经济

【三维设计】2016届高考历史(人教版)一轮复习第四课时 “斯大林模式”的形成与二战后苏联的经济

[提示]
“掘墓人”是指他是一个敢于向旧的政治、经济
模式挑战的改革家。“守墓人”是指他的改革没有从根本上突 破斯大林模式。
4.俄罗斯专家格· 阿· 阿尔巴托夫说:“1964年上台的领导 人甚至不想去使国内政策恢复活力,经济方面的改革也是短命 的,很快被俄国历史上最盛行的无所不在的行政命令和官僚主 义的管理作风和管理方法所代替。”勃列日涅夫的改革为什么 “经济方面的改革也是短命的”?
时,多数农民不愿加入集体农庄,而且国家无法为集体农庄提供 必需的农业机械和财政支持。②违反自愿原则,用行政命令或变 相暴力强迫农民立即加入集体农庄。③农业全盘集体化严重挫伤 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破坏了农业生产,造成苏联农业长期不景 气。
3.有人说“赫鲁晓夫是斯大林的掘墓人,也是斯大林的 守墓人”。请谈谈你的理解。
[提示]
勃列日涅夫改革没有改变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基本政
策,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由于过分追求稳定,勃列日涅夫改 革的步伐逐渐缓慢下来,经济发展呈现停滞和下降趋势。
5.苏联解体后,莫斯科出版的《独立报》则直接指出: “是的,戈尔巴乔夫造成了苏联的混乱,毁灭了这个帝国。” 据此,谈一谈你对苏联解体原因的认识。
[提示]
戈尔巴乔夫的政治体制改革背离了社会主义的基
本原则和方向,是苏联解体的直接原因和主要原因。高度集中 的政治经济体制的弊端和政策上的错误长期得不到纠正,这是 苏联解体的历史原因。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推行“和平演变”战 略则是苏联解体的外部原因。
[史论术语· 背一背](先填后背)
①斯大林执政时期开创的社会主义建设模式,被称为“斯大 林模式”。它开辟了一种不同于市场经济的 计划经济体制 和新型 的工业化模式。促进了苏联的工业化,但也存在不少 弊端 ,影响 了苏联经济的持续发展。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五年真题分类 第20课 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 必修2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五年真题分类 第20课 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 必修2

第20课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一、选择题2016年题组1.(2016·新课标全国卷Ⅱ文综·34)1928年,苏联开始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并未受到美国人的关注。

4年以后这种情况发生变化,美国出版了大量关于苏联的著作,如《俄罗斯的黎明》《俄国今日:我们从中能学到什么?》。

当时,苏联吸引美国人的主要是( )A.经济危机造成的破坏较小 B.工业化取得显著成就C.农业集体化保证城市供应 D.公有制显示出优越性【考点】“斯大林模式”——苏联工业化取得显著成就【解析】1929—1933年世界经济危机主要发生在资本主义及其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此时苏联正在进行工业化建设,实行的是计划经济,故A项错误;1928年,苏联开始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时,美国经济正处于“柯立芝繁荣”时期,所以苏联的“一五”计划“未受到美国人的关注”,而到1932年,苏联“一五”提前超额完成,而此时美国正经历着经济大危机,因而受到美国人的关注,故B项正确;苏联农业集体化的实现为解决工业化急需的粮食、原料、资金等创造了便利条件,但国家从农民那里拿走的东西过多,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不高,没有促进农业生产力本身的发展,更不会吸引美国人的注意,故C项错我;美国作为资本主义国家实行的是资本主义私有制,故D项错误。

【答案】B2.(2016·浙江文综·22)下图所示为苏联某一时期社会结构的前后变化。

它集中反映了(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影响B.新经济政策的结果C.斯大林模式的确立D.赫鲁晓夫改革的后果【考点】“斯大林模式”——农业集体化【解析】战士共产主义的政策推行的目的是集中全国人力物力以保证战争的胜利,农业方面只涉及到余粮收集制,没有涉及到集体农庄农户,故A项错误;新经济政策在农业方面实行粮食税,没有推行农业集体化,与材料中出现大比例的集体农庄农户不符,故B项错误;斯大林时期,从1929年开始农业集体化运动,到1937年参加集体农庄农户占全国的农户总数的93%,所以材料中的个体农户的锐减和集体农庄农户的剧增与斯大林的模式确定有直接关系,故C项正确;赫鲁晓夫的农业改革是改变过分集中的农业管理体制,扩大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的自主权等,这与材料中出现大比例的集体农庄农户不符,故D项错误。

2016年M一轮复习 第20课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到斯大林模式

2016年M一轮复习 第20课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到斯大林模式

(1) 相似背景: 国民经济已经得到一定程度恢复; 都是落后的农业国,工业基础薄弱; 人民民主专政政权都得到巩固; 都面临资本主义国家的包围、封锁。(可从两国 当时的国际环境、物质基础、经济结构、政权性质、 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等方面作答;答出其中3点可 给7分) 中国特点:生产关系改造与工业化建设同步进行; 得到苏联援助;优先发展重工业。(4分,答出 其中两点可给4分。) 苏联特点:过多损害了农民的利益;劳动者 生产积极性和效率低下。(4分)
课程标准 考试大纲 考 点 搜 索
1 、了解俄国国内 战争后苏维埃政权 面临的形势,认识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1、战时共产主 向新经济政策转变 的必要性。 义政策和新经济 2 、列举“斯大林 政策 模式”的主要表现, 认识其在实践中的 2、斯大林模式 经验教训。
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实
行的原因、内容和作用。
期形成的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
2、形成标志:1936年苏联新宪法的颁布 3、形成的历史背景:
⑴国际形势:处于资本主义国家的封锁、包围之中; ⑵政治形势:苏联成立;斯大林巩固领导地位; ⑶经济形势: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生产力水平相对落 后; ⑷历史传统与社会环境:存在大量封建残余,专制主义 意识形态根深蒂固;
取消自由贸易
系)

恢复自由贸 易,允许商 品买卖
分 实行实物配给制 实行按劳分 配 (平均主义) 配制
二、对比两种不同的经济体制
资本主义经济制度 自由资本 国家垄断 主 义 资本主义 所有制
经济管 理体制 经济建 设方针 农业发 展道路 政 治
私有制 私有为主 兼有国营 市场主导 国家调控
社会主义经济制度
考纲考点
2013年
2014年 2015年

高三一轮复习斯大林模式

高三一轮复习斯大林模式

(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出台的背景与目的
1918年列宁说:“在一个遭受帝国主义 战争破坏的国家里,实行余粮收集集制,禁 止自由贸易„„不仅是维持生活和对付战争, 已经超越一般革命的任务,而是共产主义的 任务,是推进社会主义的主要途径。” 背景:1918年~1920年国内战争时期; 目的:取得战争胜利;实现向社会主义过渡。
特点:战时\共产主义
材料一、1920年,苏俄农民中流传这样的说法:“土地属于 ①损害了农民的利益,许多措施超出战时需要的限制, 我们,面包却属于你们;水属于我们,鱼却属于你们;森林属 脱离了当时的生产力发展水平; 于我们,木材却属于你们。” 材料二、1919年俄国1普特(16.38千克)粮食的价格 国家征购价:6卢布, 国家零售价:30卢布 黑市价格:200卢布
3、斯大林模式
斯大林执政时期开创的社会主义建设模式
斯大林模式:是指苏联在斯大林的领 导下,按照斯大林的规划所确立起来的 国家政治经济体制。它是苏联在特定的 历史条件下的一种社会主义模式。
(1)斯大林模式的特征(经济方面)
所有制 特 征 实行单一的生产资料公有制
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管理体制,完全靠行 经济管理 政手段管理经济,行政指导代替市场调节 农业
学师补充并指出需要注意的知识点
一、苏联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模式的探索
保卫政权时期 战经济时期 斯大林 建设社会主义时期 斯大林模式 的探索
十月革命后,英、法、美、日等资本主义 国家从北、东、南三个方向出兵苏维埃俄国, 并支持俄国国内的反革命势力,企图颠覆新生 的苏维埃政权。战争爆发后,苏维埃政权控制 的地区仅占全国面积的1/4,粮食和煤炭的主 要产地都在敌对势力的控制之下,粮食等物资 极度匮乏。在这种特殊形势下苏维埃政府在经 济领域采取一系列非常措施,史称“战时共产 主义政策 1918年9月,苏维埃政府宣布国家进入战 时轨道,提出“一切为了前线,一切为了战胜 敌人”的口号,开始推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高考历史真题分类汇编专题10苏俄苏联全球趋势

高考历史真题分类汇编专题10苏俄苏联全球趋势

2016年高考试题精编版之分项(历史)10苏俄苏联全球趋势考点一:“斯大林模式”01.(2016年浙江卷文综历史22)下图所示为苏联某一时期社会结构的前后变化。

它集中反映了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影响 B.新经济政策的结果C.斯大林模式的确立 D.赫鲁晓夫改革的后果【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分析前后社会结构的变化是解题的关键,前个体农户占有绝大部分的比例,集体农庄农户占很小比例,工人占有率也不很多,资产阶级和地主还占有一部分,但是在后期资产阶级和地主就消失了,且工人与集体农庄农户占绝大部分,个体农户占有很少,反映了是斯大林时期,实行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与农业集体化,故C项正确;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不符合题干中的社会结构成分的变化,故A项排除;新经济政策允许市场的存在,故B项排除;赫鲁晓夫改革的后果与题意无关,故D项排除。

考点: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斯大林模式”【名师点晴】本题命题意图是考查考生阅读和获取图片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以及论证和探讨问题的能力。

试题以社会结构变化为切入点,旨在考查苏联经济建设的相关史实,解题时紧扣社会结构的变化趋势,再结合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斯大林模式以及赫鲁晓夫的改革的历史特征分析归纳即可。

这就启示我们在复习备考时,除了对主干知识和高频考点特点关注外,一定要培养考生的解题能力,尤其要高度关注题目的时间信息。

02.(2016年江苏单科卷历史19)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苏联政府在各地组建了数千个拖拉机站。

每个站配备一批拖拉机和联合收割机,农业机械化水平大大提高,但在接下来的几年里,农业并没有明显增产。

造成这一后果的主要原因是()A.农村缺少机械操作员 B.农业正在进行集体化C.农民缺乏生产积极性 D.农庄没有土地所有权【答案】C【考点定位】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斯大林模式•特点【名师点睛】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中重点会考查斯大林体制,斯大林体制指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

高考历史(人教版)一轮复习第十单元 第四课时 “斯大林模式”的形成与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导学案

高考历史(人教版)一轮复习第十单元 第四课时 “斯大林模式”的形成与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导学案

第四课时“斯大林模式”的形成与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循着线索·理一理][由表及里·想一想]1.斯大林说:“社会主义计划经济远优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公有化程度越高就越具有优越性,以重工业为中心的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就是强于从轻工业起步的资本主义工业化道路。

”苏联的工业化与西方国家的工业化有何明显不同?[提示]苏联:计划经济体制和高度公有制下的工业化,以重工业为中心。

西方国家:市场经济体制和私有制下的工业化,从轻工业领域开始起步。

2.联共(布)十五大提出农业逐步集体化的方针,后来出现了大规模、群众性的农业全盘集体化。

苏联的农业全盘集体化有何弊端?[提示]①农业集体化是在条件不成熟的情况下进行的,当时,多数农民不愿加入集体农庄,而且国家无法为集体农庄提供必需的农业机械和财政支持。

②违反自愿原则,用行政命令或变相暴力强迫农民立即加入集体农庄。

③农业全盘集体化严重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破坏了农业生产,造成苏联农业长期不景气。

3.有人说“赫鲁晓夫是斯大林的掘墓人,也是斯大林的守墓人”。

请谈谈你的理解。

[提示]“掘墓人”是指他是一个敢于向旧的政治、经济模式挑战的改革家。

“守墓人”是指他的改革没有从根本上突破斯大林模式。

4.俄罗斯专家格·阿·阿尔巴托夫说:“1964年上台的领导人甚至不想去使国内政策恢复活力,经济方面的改革也是短命的,很快被俄国历史上最盛行的无所不在的行政命令和官僚主义的管理作风和管理方法所代替。

”勃列日涅夫的改革为什么“经济方面的改革也是短命的”?[提示]勃列日涅夫改革没有改变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基本政策,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由于过分追求稳定,勃列日涅夫改革的步伐逐渐缓慢下来,经济发展呈现停滞和下降趋势。

5.苏联解体后,莫斯科出版的《独立报》则直接指出:“是的,戈尔巴乔夫造成了苏联的混乱,毁灭了这个帝国。

”据此,谈一谈你对苏联解体原因的认识。

[提示]戈尔巴乔夫的政治体制改革背离了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和方向,是苏联解体的直接原因和主要原因。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7.2 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学案 人民版必修2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7.2 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学案 人民版必修2

第二课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1925——1953)★基础过关1.斯大林模式的概念:又称极权主义、斯大林主义,是苏联在20世纪——年代斯大林执政时期,形成的高度集中的社会主义体制,它把全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及文化科学事业等的决策权集中在党中央的最高领导。

即经济上高度集中,政治上高度集权,文化上高度划一的一种发展模式。

2.历史背景(1)1924年,斯大林成为苏联领导人;(2)苏联是一个只能输出农产品、输入的落后的农业国;(3)在资本主义包围下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苏联必须实现国家工业化。

3.目的:为了加强国防力量以维护民族独立,为了给社会主义建设提供强大的物质技术基础。

4.形成基础:(1)实现苏联工业化:1925年联共(布)十四大正式提出实现的方针;1926年起进入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工业化的特点是优先发展、追求依靠积累资金;1928年起,开始实施高速优先发展的一五计划,实际上被停止,通过第二个五年计划,到年,实现了国家工业化,形成了比较齐全的工业体系,但是形成了重工业过重、轻工业过轻,农业落后的不合理经济结构。

(2)农业全盘集体化(阅读,略)5.形成标志:1936年《》颁布。

.基本特点:、政治与三个方面相互联系,相互渗透,形成一个严密的整体。

★问题提升:1.苏联社会主义基本建成前提是什么?中国社会主义基本建成前提是什么?时间是年。

2.最早提出要将我国由农业国转变成工业国的会议是?我国明确提出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思想是在何时?标志是什么?3.我国何时提出社会主义工业化方针?标志是什么?与苏联工业化方针相比,有何特点?4.你认为苏联与我国都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共同原因有哪些?5.我国是何时开始进行工业化建设的?标志是什么?中国在走工业化道路的过程中,其急切心里的突出实例是什么?有何特点?6.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后所走的现代化道路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有何不同?7.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所走的经济现代化道路先后有两种模式,分别指的是什么?前一种模式为什么被后一种模式所取代?★拓展延伸1.苏联工业化建设成就巨大的原因(1)苏联政府对重工业的高度重视和巨额投资;(2)国家实行高积累政策;(3)农业集体化的实现为工业化建设提供了粮食、原料、资金等便利条件;(4)苏联人民的建设热情和奉献精神2.斯大林模式形成的原因(1)社会经济结构:小生产经济曾一度占优势,经济相对落后。

2016届一轮复习“斯大林模式”

2016届一轮复习“斯大林模式”

2.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到新经济政策的演变中你
可以得出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有何启示?
启示: ①计划和市场都是进行经济建设的手段 ②社会主义建设一定要从国情出发,实事求是;社会 主义模式不可能固定不变。 ③社会主义建设要与时俱进,根据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不断进行改革。 ④改革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道路是坎坷的。
(3)评价 ①成效: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斯大林模式。 ②局限:对斯大林模式弊端缺乏科学认识,无法从根本上 突破这一模式。 2.勃烈日列夫改革(1964-1982) (1)内容(前期改革;后期停滞) ①“新经济体制”运用经济手段,刺激企业改进经营管理。 ②坚持集中计划管理,扩大国营企业的经营自主权。 (2)特点:注重发展重工业,特别是与军事有关的部门。 (3)评价 ①实质:是对斯大林体制的修补 ②作用国民经济获得一定发展,苏联军事实力与美国相匹 敌;军备竞赛耗费太大,后期追求过分稳定, 1975年后, 进入停滞时期。
重点理解: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与新经 济政策的比较
类别 根本目的 直接目的 主 要 内 容 农业 工业 商业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新经济政策 巩固苏维埃政权,向社会主义过渡 克服国内政治和经济危 保证军事上的胜利 机 实行余粮征集制 推行粮食税 部分允许本国和外国资 实行工业国有化 本家经营 由产品交换转为允许自 禁止商品贸易 由贸易
1.苏联工业化建设
目的:加快国防力量以 1)背景: 维护民族独立; 给社会 ①国内:落后农业国。 主义建设提供强大的物 ②国外:在资本主义包围 质技术基础
2)结果:二五计划后,实现工业化形成了
比较齐全的工业体系工业总产值位居欧洲第 一,世界第二
3)特点:①高速优先发展重工业 ②以 政府的指令性计划为主导③以行政手段 牺牲农业为代价④比例失调,粗放经营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学案: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人民版必修2).doc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学案: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人民版必修2).doc

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学案【学习目标】1.简述苏联的工业化之路,分析苏联工业化建设取得巨大成就的原因。

2.探讨苏联农业全盘集体化的得失。

3.归纳斯大林模式的特点,简要评价斯大林模式。

课前预习:一、斯大林模式的形成过程;(一)斯大林模式的工业化之路;1、原因:1)1925年,苏联国民经济基本恢复后,仍是一个只能输出农产品、输入机器装备的落后农业国。

2)为了加强国防力量以维护民族独立,为了给社会主义建设提供强大的物质技术基础(目的),在资本主义包围下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苏联必须实现国家工业化。

2、方针提出:1925年联共(布)十四大提出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方针。

(主要方针是:把苏联从农业国变为工业国,由输入机器和设备的国家变成生产机器和设备的国家。

)3、过程:从1926年起,苏联进入了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时期。

1)1926—1928年,主要是对原有工业企业进行改建扩建,同时新建了几千家企业。

2)1928—1933年,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

3)1933—1937年,实施第二个五年计划。

4、特点:即工业化建设的重点是发展重工业。

A.实行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原因是:①苏联处在资本主义包围之中,帝国主义发动反苏战争的危险依然存在。

(国际因素)②俄国经济落后,而落后是要挨打的,因此必须高速发展国民经济。

(国内因素)B.苏联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方针与资本主义国家不同:①资本主义国家的工业化是从轻工业部门开始的;②苏联的工业化是采用行政手段保证高积累多投资;资本主义国家的建设资金是靠殖民掠夺、向外国借债等手段筹集;C.产生不同的主要原因:①社会制度不同;②苏联的工业化在人类历史上是史无前例的事业,没有成功的经验可以借鉴;③起步的经济基础不同;苏联的社会主义工业化是在十分艰难困苦的历史条件下进行的。

外部受到帝国主义包围和威胁,而国内原有的经济文化和技术基础十分落后,资金十分短缺。

5、成就:实现了国家工业化,成为世界工业强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斯大林模式”的形成与西方模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模式比较 西方模式(英) 斯大林模式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模式
以公有制为主导,多种 所有制成分并存。 农、轻、重协调发展
所有制 生产资料私有制 生产资料公有制 工业化 先轻工业后重 道路 工业 农业 制度 经济 体制 优先发展重工业
资本主义大农场 集体化农庄
一定程度上冲击 前期军事实力有所 了斯大林模式, 增强,后期经济进 取得了一成绩; 入停滞时期 由于没有理论认 识突破加上个人 因素只是对斯大 林模式局部改革;
整体感知
例.(2013·全国新课标卷I文综·33)1952年,苏共领导人马 林科夫在十九大的政治报告上指出:“今年谷物的总收获量达 到80亿普特,而最主要的粮食作物小麦总收获量比1940年增加 了48% 。以前认为是最尖锐、最严重的问题——谷物问题,就 这样顺利地解决了,彻底而永远地解决了。”这一论断 A.与实际情况完全相符 B.成为加快工业化的依据 C.是对农业改革的肯定 D.是对斯大林模式的维护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正确解读史论、准确理解、分析、判断 问题的逻辑思维能力。注意题干中的时间“1952年”,结合相 关史实可以判断,当时苏联没有彻底永远的解决谷物问题,据 此排除A项;苏联的工业化在二三十年代就已经实行,排除B项; 农业改革源自赫鲁晓夫改革,此时尚未进行,排除C项。这一论 断是为维护斯大林模式。选择D项。 【答案】D
重点归纳:比较下列三次改革的异同
赫鲁晓夫改革
历史 背景 指导 思想 斯大林模式的 弊端日益暴露
勃列日涅夫改革
戈尔巴乔夫改革
相似点
社会经济发展缓 慢,人民要求提 高生活水平;斯 大林模式的弊端 日益暴露;都对 经济政治体制进 行了程度不同的 改革;主要涉及 的领域是扩大企 业的自主权;改 革都失败了,但 改革冲击了斯大 林模式
(2)弊端:
①政治上:a.高度集权,破坏民主集中制,导致 社会缺乏民主,造成个人的高度专权; b.干部职务终身制,对干部没有形成必要的监督; c.对斯大林个人崇拜盛行。 ②经济上:a.片面发展重工业,导致农业和轻工 业长期落后,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缓慢; b.为支持工业,不惜损害农民利益,损害了农民 积极性; 结论:是苏联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和创新,曾 在初期和战争时期发挥过积极作用,但不是建设社 会主义的惟一模式。
4)对工业化评价:
①使苏联迅速实现工业化,成为世界工业强 国,为二战中击败法西斯奠定了物质基础。 ②片面发展重工业,农轻重比例失调;片面 强调产值和产量,造成产品单调,质量低劣; 高投资、高速度、高积累,效益低下,国家 资源大量消耗和浪费。
2:农业集体化
1)背景:工业发展的需要;粮食供应的 困难;斯大林的决策 2)决策:1927年联共(布)十五大 3)结果:1937年农业集体化的实现 4)特点:①为解决工业化急需的粮食、 原料、资金等创造了便利条件 ②它主要是为了配合工业化,没有促进 农业生产力本身的发展 ③过火的行为严重损害农民利益,引起 农民的强烈不满
内容 不同
苏俄新经济政策侧重 罗斯福新政侧重于 中国的改革开放立足于以 于改变战时共产 加强政府对国家 经济建设为中心,改革 主义政策的内容 经济的全面干预 内容涉及农村、城市和 整个经济领域,目标在 实现经济体制的改变。 列宁是在无产阶级掌 罗斯福是在不改变 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 握经济命脉条件 资本主义私有制 理论与中国具体实际相 下在一定限度内 前提下,实施缓 结合、依照国情建设有 恢复资本主义, 和矛盾,恢复经 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 济的措施 创举 发展商品生产, 恢复国民经济
赫鲁晓夫改革成效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济严重困难, 不大,与美国进行 社会陷入危机 军备竞赛 对苏联进行根本 性变革和改造
只是对原有体制进行局部改革
具体 内容
评价
首先从农业开 始,重点在农 业领域
重点在工业,且是 涉及经济体制和 重工业领域 政治体制
由于缺乏宏观决 策和相应配套措 施改革不仅使经 济继续滑坡,而 且还导致了苏联 解体
(6)评价:斯大林模式是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
形成的。 (1)积极:①通过两个五年计划,迅速实现工 业化,苏联称为工业强国。②苏联经济实力的迅速 增长为后来取得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物质基础。 ③有利于提高国民的文化素质,在扫除文盲的基础 上,国家培养了大批各方面的专家。④斯大林模式 开辟了一种不同于市场经济的计划经济体制和新型 的工业化模式,是苏联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和创新。
1.苏联工业化建设
目的:加快国防力量以 1)背景: 维护民族独立; 给社会 ①国内:落后农业国。 主义建设提供强大的物 ②国外:在资本主义包围 质技术基础
2)结果:二五计划后,实现工业化形成了
比较齐全的工业体系工业总产值位居欧洲第 一,世界第二
3)特点:①高速优先发展重工业 ②以 政府的指令性计划为主导③以行政手段 牺牲农业为代价④比例失调,粗放经营
3、全面认识斯大林模式:
(1)定义:20世纪20-50年代斯大林执政时期形 成的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 (2)形成的历史背景:
⑴国际形势:处于资本主义国家的包围和战争威胁之中; ⑵政治形势:苏联成立;斯大林巩固领导地位; ⑶经济形势:生产力水平相对落后; ⑷历史传统与社会环境:革命前存在大量农奴制残余; 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专制主义意识形态根深蒂固; ⑸思想环境:党内对新经济政策理解存在分歧; ⑹个人因素:斯大林的个人性格、个人崇拜和个人专断
捍卫了十月革命的 使工农业生产逐步 成果,但也引起了 恢复到战前水平, 作用和实 农民群众的不满, 受到广大工农的欢 践效果 不是向社会主义过 迎,是向社会主义 渡的正确途径 过渡的正确途径 都是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政 策;都是在出现政治和经济危机的情况 相同点 下进行的;都涉及农业、工业、商业等 方面的改革;都使苏维埃政权得到了巩 固
结论
②生产关系的调整必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③计划性经济和市场性经济都不是哪一种意识形态所 独有的方式。
二、“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 建设道路 高考大纲:
列举斯大林模式的主要表现,认识其在实践 中的经验教训。
考情分析:
从斯大林模式的特点、影响角度,联系第二次世界 大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链接美国国家干预经济模 式进行综合考查。
市场经济体制 高度集中的计划 经济体制 苏维埃体制(高 度集权)、一党 制、终身制。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 共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和 政治协商制度。
政治 君主立宪制、 制度 内阁制、两党 制。
三、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
1.赫鲁晓夫改革(1953-1964) (1)背景:二战后斯大林模式弊端日益显露;1953年赫鲁 晓夫上台;美苏争霸。 (2)内容 ①农业:A.取消农产品的义务交售制,实行收购制,提 高收购 价格,增加农民收入。 B.鼓励农民和农场职工发展家庭副业,扩大集体农庄和 国营农场的自主权。 C.大规模开垦荒地,提高粮食产量,提倡种植玉米。 ②工业:下放企业权力;推行物质利益原则;精简机构 ③政治:批判斯大林个人崇拜;大规模平反冤假错案
(3)评价 ①成效: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斯大林模式。 ②局限:对斯大林模式弊端缺乏科学认识,无法从根本上 突破这一模式。 2.勃烈日列夫改革(1964-1982) (1)内容(前期改革;后期停滞) ①“新经济体制”运用经济手段,刺激企业改进经营管理。 ②坚持集中计划管理,扩大国营企业的经营自主权。 (2)特点:注重发展重工业,特别是与军事有关的部门。 (3)评价 ①实质:是对斯大林体制的修补 ②作用国民经济获得一定发展,苏联军事实力与美国相匹 敌;军备竞赛耗费太大,后期追求过分稳定, 1975年后, 进入停滞时期。
3.苏俄新经济政策、美国罗斯福新政和中国改革开 放三者的比较
苏俄新经济 政策
相 似 之 处 不 同 之 点 背景 目的 内容 结果 背景 不同
美国罗斯福 新政
中国改革开放
都是各国在较为困难的情况下实施的; 都是为了促进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都注重调整生产关系,符合各国当时的实际需要; 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新经济政策实 新政前美国遭 施前国内外敌 受到资本主义 人进攻被粉碎, 世界经济大危 战时共产主义 机的沉重打击, 政策已经过时, 阶级矛盾尖锐, 一些地方发生 经济受损严重。 叛乱。 改革开放前,“文化 大革命”刚结束,国 家经济面临崩溃的边 缘,工作重心亟待转 移。
例.(山东日照一模·16)20世纪30年代的经济危机给世界经济 带来了沉重打击,但苏联的经济建设却取得巨大成就。所以能够 避免经济危机的冲击,根本上说是由于苏联 A.实行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 B.实行公有制和计划经济体制 C.与西方国家处于敌对状态 D.建立了完整的国民经济体系 【解析】本题通过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比较为切入 点,考查分析理解能力。资本主义是市场经济体制、私有制经 济,经济危机产生的根源是资本主义私有制与社会化大生产的 基本矛盾,而苏联是社会主义国家,实行公有制和计划经济体 制,没有资本主义社会这一弊端,有着自身的优势性,B项正确。 AC项不是根本原因,D项说法与史实不符。 【答案】B
3.戈尔巴乔夫改革 (1)背景:20世纪80年代中期,苏联社会动荡、经济增 长速度和人民生活水平下降。 (2)内容 ①用经济管理方法代替原来的行政命令,实际上承认 市场对经济的调节作用。 ②减少指令性计划指标,代之以指导性计划指标。 ③调整所有制结构:个体劳动和合作社得到发展;出 现租赁、承包及与国外合资的企业。 (3)结果及原因 ①结果:未取得预期成果,并转向政治领域,最终导 致苏联解体。 ②原因:改革缺少宏观决策和相应的配套措施;坚持 传统做法,优先发展重工业。
重点理解: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与新经 济政策的比较
类别 根本目的 直接目的 主 要 内 容 农业 工业 商业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新经济政策 巩固苏维埃政权,向社会主义过渡 克服国内政治和经济危 保证军事上的胜利 机 实行余粮征集制 推行粮食税 部分允许本国和外国资 实行工业国有化 本家经营 由产品交换转为允许自 禁止商品贸易 由贸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