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届一轮复习“斯大林模式”解析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性质 不同
实施 成就
新经济政策巩固了工 罗斯福新政的措施, 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 农联盟,有利于 减轻了经济危机 理论与中国具体实际相 经济恢复,使苏 对美国经济的严 结合、依照国情建设中 维埃政权得到巩 重破坏,巩固了 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创举, 固 资本主义统治 使中国取得了世人瞩目 的成就
①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3.苏俄新经济政策、美国罗斯福新政和中国改革开 放三者的比较
苏俄新经济 政策
相 似 之 处 不 同 之 点 背景 目的 内容 结果 背景 不同
美国罗斯福 新政
中国改革开放
都是各国在较为困难的情况下实施的; 都是为了促进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都注重调整生产关系,符合各国当时的实际需要; 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新经济政策实 新政前美国遭 施前国内外敌 受到资本主义 人进攻被粉碎, 世界经济大危 战时共产主义 机的沉重打击, 政策已经过时, 阶级矛盾尖锐, 一些地方发生 经济受损严重。 叛乱。 改革开放前,“文化 大革命”刚结束,国 家经济面临崩溃的边 缘,工作重心亟待转 移。
一定程度上冲击 前期军事实力有所 了斯大林模式, 增强,后期经济进 取得了一成绩; 入停滞时期 由于没有理论认 识突破加上个人 因素只是对斯大 林模式局部改革;
整体感知
例.(2013·全国新课标卷I文综·33)1952年,苏共领导人马 林科夫在十九大的政治报告上指出:“今年谷物的总收获量达 到80亿普特,而最主要的粮食作物小麦总收获量比1940年增加 了48% 。以前认为是最尖锐、最严重的问题——谷物问题,就 这样顺利地解决了,彻底而永远地解决了。”这一论断 A.与实际情况完全相符 B.成为加快工业化的依据 C.是对农业改革的肯定 D.是对斯大林模式的维护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正确解读史论、准确理解、分析、判断 问题的逻辑思维能力。注意题干中的时间“1952年”,结合相 关史实可以判断,当时苏联没有彻底永远的解决谷物问题,据 此排除A项;苏联的工业化在二三十年代就已经实行,排除B项; 农业改革源自赫鲁晓夫改革,此时尚未进行,排除C项。这一论 断是为维护斯大林模式。选择D项。 【答案】D
(3)形成标志:1936年苏联新宪法的颁布标志着 社会主义制度确立 (4)表现: ①经济方面:单一公有制;高度集中指令性
的计划;排斥市场调节;以行政手段管理经济 ②政治方面:高度集权制、干部任命制和终 身制 缺乏民主 党政不分 ③思想文化方面:思想文化单一、个人崇拜
(5)特点:经济上高度集中、政治上高度集 权、文化上高度划一
3、全面认识斯大林模式:
(1)定义:20世纪20-50年代斯大林执政时期形 成的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 (2)形成的历史背景:
⑴国际形势:处于资本主义国家的包围和战争威胁之中; ⑵政治形势:苏联成立;斯大林巩固领导地位; ⑶经济形势:生产力水平相对落后; ⑷历史传统与社会环境:革命前存在大量农奴制残余; 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专制主义意识形态根深蒂固; ⑸思想环境:党内对新经济政策理解存在分歧; ⑹个人因素:斯大林的个人性格、个人崇拜和个人专断
“斯大林模式”的形成与西方模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模式比较 西方模式(英) 斯大林模式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模式
以公有制为主导,多种 所有制成分并存。 农、轻、重协调发展
所有制 生产资料私有制 生产资料公有制 工业化 先轻工业后重 道路 工业 农业 制度 经济 体制 优先发展重工业
资本主义大农场 集体化农庄
2.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到新经济政策的演变中你
可以得出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有何启示?
启示: ①计划和市场都是进行经济建设的手段 ②社会主义建设一定要从国情出发,实事求是;社会 主义模式不可能固定不变。 ③社会主义建设要与时俱进,根据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不断进行改革。 ④改革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道路是坎坷的。
内容 不同
苏俄新经济政策侧重 罗斯福新政侧重于 中国的改革开放立足于以 于改变战时共产 加强政府对国家 经济建设为中心,改革 主义政策的内容 经济的全面干预 内容涉及农村、城市和 整个经济领域,目标在 实现经济体制的改变。 列宁是在无产阶级掌 罗斯福是在不改变 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 握经济命脉条件 资本主义私有制 理论与中国具体实际相 下在一定限度内 前提下,实施缓 结合、依照国情建设有 恢复资本主义, 和矛盾,恢复经 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 济的措施 创举 发展商品生产, 恢复国民经济
捍卫了十月革命的 使工农业生产逐步 成果,但也引起了 恢复到战前水平, 作用和实 农民群众的不满, 受到广大工农的欢 践效果 不是向社会主义过 迎,是向社会主义 渡的正确途径 过渡的正确途径 都是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政 策;都是在出现政治和经济危机的情况 相同点 下进行的;都涉及农业、工业、商业等 方面的改革;都使苏维埃政权得到了巩 固
例.(河南郑州一模·28)下表是苏联1933年农业方面的有关数 据。对该表分析正确的是 A.农村公有制比重逐渐减少 B.公有制有利于提高农民经营的积极性 C.集体农庄生产效率比较低 D.农业集体化运动推动了农村经济的发
集体农庄 占耕地面积的比例 占农产品总量的比例 95—97% 70—75% 私人土地 3—5% 25—30%
市场经济体制 高度集中的计划 经济体制 苏维埃体制(高 度集权)、一党 制、终身制。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 共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和 政治协商制度。
政治 君主立宪制、 制度 内阁制、两党 制。
三、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
1.赫鲁晓夫改革(1953-1964) (1)背景:二战后斯大林模式弊端日益显露;1953年赫鲁 晓夫上台;美苏争霸。 (2)内容 ①农业:A.取消农产品的义务交售制,实行收购制,提 高收购 价格,增加农民收入。 B.鼓励农民和农场职工发展家庭副业,扩大集体农庄和 国营农场的自主权。 C.大规模开垦荒地,提高粮食产量,提倡种植玉米。 ②工业:下放企业权力;推行物质利益原则;精简机构 ③政治:批判斯大林个人崇拜;大规模平反冤假错案
4)对工业化评价:
①使苏联迅速实现工业化,成为世界工业强 国,为二战中击败法西斯奠定了物质基础。 ②片面发展重工业,农轻重比例失调;片面 强调产值和产量,造成产品单调,质量低劣; 高投资、高速度、高积累,效益低下,国家 资源大量消耗和浪费。
2:农业集体化
1)背景:工业发展的需要;粮食供应的 困难;斯大林的决策 2)决策:1927年联共(布)十五大 3)结果:1937年农业集体化的实现 4)特点:①为解决工业化急需的粮食、 原料、资金等创造了便利条件 ②它主要是为了配合工业化,没有促进 农业生产力本身的发展 ③过火的行为严重损害农民利益,引起 农民的强烈不满
重点理解: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与新经 济政策的比较
类别 根本目的 直接目的 主 要 内 容 农业 工业 商业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新经济政策 巩固苏维埃政权,向社会主义过渡 克服国内政治和经济危 保证军事上的胜利 机 实行余粮征集制 推行粮食税 部分允许本国和外国资 实行工业国有化 本家经营 由产品交换转为允许自 禁止商品贸易 由贸易
(2)弊端:
①政治上:a.高度集权,破坏民主集中制,导致 社会缺乏民主,造成个人的高度专权; b.干部职务终身制,对干部没有形成必要的监督; c.对斯大林个人崇拜盛行。 ②经济上:a.片面发展重工业,导致农业和轻工 业长期落后,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缓慢; b.为支持工业,不惜损害农民利益,损害了农民 积极性; 结论:是苏联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和创新,曾 在初期和战争时期发挥过积极作用,但不是建设社 会主义的惟一模式。
结论
②生产关系的调整必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③计划性经济和市场性经济都不是哪一种意识形态所 独有的方式。
二、“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 建设道路 高考大纲:
列举斯大林模式的主要表现,认识其在Leabharlann Baidu践 中的经验教训。
考情分析:
从斯大林模式的特点、影响角度,联系第二次世界 大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链接美国国家干预经济模 式进行综合考查。
1.苏联工业化建设
目的:加快国防力量以 1)背景: 维护民族独立; 给社会 ①国内:落后农业国。 主义建设提供强大的物 ②国外:在资本主义包围 质技术基础
2)结果:二五计划后,实现工业化形成了
比较齐全的工业体系工业总产值位居欧洲第 一,世界第二
3)特点:①高速优先发展重工业 ②以 政府的指令性计划为主导③以行政手段 牺牲农业为代价④比例失调,粗放经营
3.戈尔巴乔夫改革 (1)背景:20世纪80年代中期,苏联社会动荡、经济增 长速度和人民生活水平下降。 (2)内容 ①用经济管理方法代替原来的行政命令,实际上承认 市场对经济的调节作用。 ②减少指令性计划指标,代之以指导性计划指标。 ③调整所有制结构:个体劳动和合作社得到发展;出 现租赁、承包及与国外合资的企业。 (3)结果及原因 ①结果:未取得预期成果,并转向政治领域,最终导 致苏联解体。 ②原因:改革缺少宏观决策和相应的配套措施;坚持 传统做法,优先发展重工业。
赫鲁晓夫改革成效 经济严重困难, 不大,与美国进行 社会陷入危机 军备竞赛 对苏联进行根本 性变革和改造
只是对原有体制进行局部改革
具体 内容
评价
首先从农业开 始,重点在农 业领域
重点在工业,且是 涉及经济体制和 重工业领域 政治体制
由于缺乏宏观决 策和相应配套措 施改革不仅使经 济继续滑坡,而 且还导致了苏联 解体
特点
在国家掌握经济命脉的 用军事、行政手段控 前提下,利用市场、商 制社会运转 品货币关系发展生产
生产资料 绝对的、彻底的公 所有制 有制 分配原则 经济运 行机制 过渡方式 强制劳动,实行平 均主义配给制 绝对的计划调节, 具有强制性 直接向社会主义过 渡
实行多种所有制并 存,既保证公有制 为主体,又允许私 有制经济存在 废除平均主义配给 制,实行按劳分配 计划调节和市场调 节相结合 在生产力恢复发展 的基础上过渡
例.(山东日照一模·16)20世纪30年代的经济危机给世界经济 带来了沉重打击,但苏联的经济建设却取得巨大成就。所以能够 避免经济危机的冲击,根本上说是由于苏联 A.实行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 B.实行公有制和计划经济体制 C.与西方国家处于敌对状态 D.建立了完整的国民经济体系 【解析】本题通过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比较为切入 点,考查分析理解能力。资本主义是市场经济体制、私有制经 济,经济危机产生的根源是资本主义私有制与社会化大生产的 基本矛盾,而苏联是社会主义国家,实行公有制和计划经济体 制,没有资本主义社会这一弊端,有着自身的优势性,B项正确。 AC项不是根本原因,D项说法与史实不符。 【答案】B
(3)评价 ①成效: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斯大林模式。 ②局限:对斯大林模式弊端缺乏科学认识,无法从根本上 突破这一模式。 2.勃烈日列夫改革(1964-1982) (1)内容(前期改革;后期停滞) ①“新经济体制”运用经济手段,刺激企业改进经营管理。 ②坚持集中计划管理,扩大国营企业的经营自主权。 (2)特点:注重发展重工业,特别是与军事有关的部门。 (3)评价 ①实质:是对斯大林体制的修补 ②作用国民经济获得一定发展,苏联军事实力与美国相匹 敌;军备竞赛耗费太大,后期追求过分稳定, 1975年后, 进入停滞时期。
(6)评价:斯大林模式是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
形成的。 (1)积极:①通过两个五年计划,迅速实现工 业化,苏联称为工业强国。②苏联经济实力的迅速 增长为后来取得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物质基础。 ③有利于提高国民的文化素质,在扫除文盲的基础 上,国家培养了大批各方面的专家。④斯大林模式 开辟了一种不同于市场经济的计划经济体制和新型 的工业化模式,是苏联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和创新。
重点归纳:比较下列三次改革的异同
赫鲁晓夫改革
历史 背景 指导 思想 斯大林模式的 弊端日益暴露
勃列日涅夫改革
戈尔巴乔夫改革
相似点
社会经济发展缓 慢,人民要求提 高生活水平;斯 大林模式的弊端 日益暴露;都对 经济政治体制进 行了程度不同的 改革;主要涉及 的领域是扩大企 业的自主权;改 革都失败了,但 改革冲击了斯大 林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