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斯大林模式及其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影响(改进)

合集下载

对斯大林模式的评析

对斯大林模式的评析

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斯大林模式”的反思 1316-30-何珊珊斯大林模式,是苏联在以斯大林为首的联共(布) 中央领导下,推进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形成的一种政治经济体制,它是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

它是各种因素合力作用的结果。

斯大林模式在特定历史时期起到了重要的积极作用,但也存在种种弊端。

总结其经验教训,对于当前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具有深刻的借鉴意义。

一、斯大林模式的历史功绩1 、建立和巩固了苏联社会主义的成果。

十月革命的胜利,开创了人类历史上社会主义的新纪元。

在经济文化落后的俄国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列宁领导的俄国布尔什维克党进行了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尝试。

列宁曾试图通过“直接过渡”的办法,利用国家命令建立起社会主义的生产和分配,结果都失败了。

后来又尝试“迂回过渡”,即采用新经济政策的办法,肯定商品、市场的作用,逐步向社会主义过渡。

列宁逝世后,斯大林在没有世界革命形势的条件下,提出了一国建成社会主义的理论,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建立起了第一个社会主义模式,巩固了社会主义成果。

2 、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建成了社会主义强国。

斯大林模式极大地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新生的苏维埃政权经济基础十分薄弱,建设社会主义,难度可想而知。

在这种困难的形势下,斯大林提出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方针,通过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集中全国的人力、物力、财力,超高速地实现了社会主义工业化。

尤其是在重工业发展的基础上,苏联消除了国防工业技术落后的状态,国防工业的基础得到了加强。

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指出,苏联“在战争中的行动已显示出它的一切工业和技术领域的伟大成就。

……过去25 年中那非常惊人的发展速度,实在是史无前例的。

”3 、为打败法西斯的进攻,夺取卫国战争的胜利作出了贡献。

“二战”爆发前,苏联实施了三个五年计划,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了社会主义工业化,国民经济高速增长,综合国力大大增强,为打败德国法西斯的入侵奠定了坚实的物质技术基础。

斯大林模式在中国的传播和影响

斯大林模式在中国的传播和影响

斯大林模式在中国的传播和影响斯大林模式在中国的传播和影响斯大林模式是指苏联领袖斯大林领导下建立起的一套社会主义经济、政治和文化制度。

在20世纪上半叶,这种模式被广泛传播到不同地区,其中包括中国。

本文将探讨斯大林模式在中国的传播和影响。

斯大林模式在中国的传播斯大林模式最初在中国的传播始于20世纪30年代。

当时,中国共产党和苏联之间建立了紧密的合作关系。

随着中共在中国革命中的不断壮大,他们越来越多地接受了苏联的经验和教训,并采纳了斯大林的思想和理论。

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斯大林模式被广泛应用于经济、政治和文化领域。

在经济方面,中共实行了计划经济,实行国有化和集体化。

政治方面,中共建立了一党制,并实行强有力的中央集权制度。

文化方面,中共推行了群众性文艺和革命宣传教育。

斯大林模式在中国的影响斯大林模式的实行在中国有着深刻的影响。

经济方面,中共实行的计划经济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国家资源的统一调配,加强了国家的经济实力。

政治方面,中共建立的一党制政府可以有效地控制社会秩序,并以此加强了政治稳定。

文化方面,中共推行的群众性文艺以及革命宣传教育提高了人民的思想政治觉悟。

然而,斯大林模式在中国的实行也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农业集体化政策导致了大规模的农村减产和饥荒。

在政治方面,中共建立的一党制政府限制了人民的民主自由和言论自由,导致了严格的思想控制和社会分裂。

在文化方面,群众性文艺和革命宣传教育狭隘化了艺术创作和思想建设,带来了文化的贫乏和平庸。

结论总之,在中国共产党和苏联之间建立紧密的关系之后,斯大林模式被广泛传播到中国。

在中国的实践中,这种模式在某些方面取得了成功并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然而,斯大林模式过度集中的政治和经济控制,以及控制思想和文化的方式,都导致了某些人民的不满和失望。

因此,斯大林模式在中国的实践可以作为一个成功和失败的经验,以帮助中国持续发展和改进未来的社会主义建设。

医疗事业对于人类生活水平的提升有着重要作用。

斯大林模式对共产主义运动的影响

斯大林模式对共产主义运动的影响

斯大林模式对共产主义运动的影响斯大林模式是指苏联领袖斯大林在20世纪20年代至50年代期间对苏联和其他共产主义国家的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方面所推行的一种模式。

该模式在促进苏联的工业化、集体化和现代化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严重的问题和负面影响。

斯大林模式的主要影响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政治方面斯大林采取的是专制统治,掌握着绝对权力。

他通过极端残酷的手段,镇压了政治异见和反对派,大量进行饥荒、流放、处决等手段,达到了维护政权的目的。

但是,这种专制主义造成的剥夺个人权利、破坏了法治,对整个国家的发展产生了不可逆转的负面影响。

二、经济方面斯大林模式在经济方面主要体现在工业化和集体化。

苏联在20世纪30年代强制进行工业化,将国家全部资源调配到工业化中去,甚至牺牲了许多农民生命和自然资源。

而在集体化方面,斯大林强行剥夺了农民的土地、牲畜和家庭财产,并强制他们加入集体农庄,这对农业生产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投资资金和资源不足、过度集中化导致了资源错配,导致经济效益不佳。

三、社会方面斯大林模式带来的跨越式发展使苏联和其他共产主义国家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平等和公正,同时也造成了社会等级和贫富差距的扩大。

政府所控制的经济领域增加,对社会的个人经济活动进行了限制,个人的经济欲望和人权受到了严重的剥夺和侵犯。

当然,这样的社会问题正是共产主义社会自身所厌恶的人类追求幸福和个性发展的进程。

四、文化方面斯大林时期苏联艺术和文化时期,官方控制的文化节日,音乐会,电影等活动与党的宣传一致。

捍卫无产阶级革命和苏联神话的共产主义文艺不仅掩盖了生活的现实,而且镇压了主张自由和多样性的文化:科技领域是为了国家的需求服务,艺术的丰富性和多样性被压抑的一丝不剩。

总之,斯大林模式对于共产主义运动的影响并不只是一面之词,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模式也逐渐显露了其弊端。

历史表明,专制主义政治体制必然会阻碍政治和社会的进步,而过度地强调工业化和集体化也会造成经济和社会的副作用。

浅谈苏联模式对中国社会主义的影响

浅谈苏联模式对中国社会主义的影响

浅谈苏联模式对中国社会主义的影响作者:孔梓力来源:《决策与信息·下旬刊》2014年第11期[摘要]从苏联模式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近百年来世界社会主义历史上两个最重大的互相衔接的实践,是世界史、人类文明发展史上重大的组成部分。

苏联模式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有密切联系又有显著区别。

邓小平曾说过“学习苏联好的东西对我们用处很大,借鉴苏联错误的东西,对我们也有很大的益处。

我们要善于接受苏联的经验教训,这样就可以减少损失。

”[关键词]苏联模式;弊端及影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一、苏联模式的基本内涵所谓苏联模式又称斯大林模式,是指苏联在长期社会主义实践中形成的一套经济、政治、文化和对外关系的体制。

苏联模式的基本内涵包括了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

政治上,苏联模式表现为过度集权的党政领导体制,是过度集权的党政领导体制、自上而下的干部任命规制。

它以国家政权为核心,这就造成国家的权力过度集中于党,共产党领导一切,直接发布政令,管理国家事务,民主集中制有名无实,社会主义法治被忽视。

经济上,过度集中地全民所有制,过度集中地指令性计划经济体制,过度集中的部门管理体制,过分强调行政手段的经济管理方法,过分强调优先发展重工业和军事工业,从而限制商品货币关系,否定价值规律和市场机制的作用,用行政的命令管理经济。

将一切经济活动置于指令性计划内。

实行低价工资政策,对必需品实行计划价格,保证人们的基本要求。

片面的发展重工业,剥夺农民和限制居民改善生活的手段,达到高积累多的投资目的。

思想上,思想文化领域的管理权集中于党中央,领袖言论成为衡量真理的唯一的标准。

党中央对思想文化领域的领导,通过自上而下的干部任命,掌握着文化领导的任免权。

通过党中央宣传鼓动等机构对思想文化领域的直接控制。

二、苏联模式对中国社会主义的影响建国初期,国外,以美国为代表的大多数资本主义国家阵营对中国实行封锁、遏制,而前苏联则给予新中国援助和帮助。

苏联模式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影响早在20世纪20年代末到30年代上半时期苏联模式形成和确立时期就已经存在。

论从斯大林模式看中国的社会主义改革

论从斯大林模式看中国的社会主义改革

论从斯大林模式看中国的社会主义改革斯大林模式是前苏联领导人斯大林,按照其个人的社会主义观,在苏联建立的一套社会主义制度。

它是一种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是前苏联工业化和经济发展过程中所采用的、并且延续约70余年的一套经济模式。

斯大林模式在当时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使苏联跻身于工业化国家的行列,为后来取得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但它同时也存在很多弊端,严重阻碍了苏联的进一步发展,并最终造成了苏联的解体。

通过认识和总结斯大林模式,对理解我国目前所进行的社会主义改革有重要意义。

新中国成立以来,也曾经仿造过斯大林模式开展社会主义建设。

不可否认,斯大林模式在新中国经济的恢复、工业基础的形成、国防战线的巩固等方面,曾发挥了巨大作用。

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斯大林模式的问题也逐渐显现,中国因照搬斯大林模式也为此走了一些弯路。

如中国1958年开始的“大跃进”,提出“制定计划,赶超英美”;“以钢为纲,全民炼钢”等不切实际的目标,和苏联斯大林模式下大力倡导计划体制,使得经济发展失衡的场面类似。

又如人民公社化运动,使得农业过度集中,损害农民利益,挫伤积极性,导致农业发展停滞不前。

这些都让中国在发展道路上栽了跟头,只不过比斯大林模式下的苏联要轻得多。

类似斯大林模式的诸多实践告诉我们,一种制度出现,一般都有利弊两面,一个时期适用,另一个时期也许就要更新了。

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也一样,必须要一切从实际出发,从国情出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完善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而不是照搬某一套模式,社会才能有所发展,不至于重蹈覆辙。

具体来说,首先要注重国民经济的平衡发展,既要重视重工业,还要重视轻工业和农业的发展,还要充分发挥市场货币关系,尊重价值规律,使企业有充分的自主权,不能单纯以行政令命管理经济;其次要注重改善民生,协调积累和消费的关系,不能过分地剥夺人民利益来求得国家的发展;再次要发扬社会主义民主,加强民主法制建设,反对个人权力凌驾于法律之上,杜绝盲目的个人崇拜;最后,要坚定不移地奉行和平自主的外交政策,反对霸权主义,尤其是要反对任意牺牲弱小国家民族的利益来满足大国的需要。

社会主义苏联模式失败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启示

社会主义苏联模式失败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启示

社会主义苏联模式失败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启示斯大林所创建的苏联社会主义模式,对20世纪的人类历史产生过巨大的影响。

从总体上说来,它无论从正面还是反面,都为人类历史留下了不可磨灭的一页。

它既在苏联大地上播种了社会主义,又在同一片土地上败坏了社会主义。

对于国际社会来说,它既创造了一度震撼人心、激越进步的雄伟事业,向全世界传播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打败反人类的德日法西斯做出过不可磨灭的贡献,又使苏联人民付出了不必要的、空前惊人的牺牲。

苏联解体了,不只是在历史的篇章上留下了它的印痕,更多的是激发我们进行无穷的思考。

十几年来,中国依旧在社会主义的道路上勇往直前,所谓前车之鉴,研究苏联衰败的原因对我们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重要意义。

马克思曾经说过:“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

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

”从根本上社会主义苏联模式失败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苏联解体乃是其制度性缺陷导致的。

苏联政治体系的上层处于一种麻痹僵化状态,它对苏联面临的深刻的社会问题置若罔闻,社会长期存在三个矛盾。

第一,过左的急于求成的路线使生产关系超前于生产力,过早建立的僵化的社会主义公有制难以持久地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尽快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亦难以提高。

第二,过度集权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管理和对外关系的体制同社会主义要求尽快发展社会主义民主与自由的矛盾。

第三,党政军官僚特权集团与人民大众的矛盾更是雪上加霜。

其次,苏联在建设社会主义上逐渐堕入了教条主义。

在教条主义方面,苏联表现得尤为典型。

十月革命胜利之初,苏联曾经搞过短暂的直接民主的尝试,随后便建立起议行合一,高度集权的政体并推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这种转变虽然确实与当时应对国外武装干涉和国内白匪叛乱有关,但主要还是基于全面贯彻马克思、恩格斯对未来新社会的基本构想。

此外,这样做也是执政前革命作法的惯性延伸,更为共产党人熟悉和欢迎。

然而,来自前人书本上的理论原则和革命的惯常作法与现实的实践需要,特别是与苏联当时落后的社会条件所产生的实际生活需要毕竟存在较多矛盾和较大差距。

斯大林模式对社会主义建设的启示和反思

斯大林模式对社会主义建设的启示和反思

斯大林模式对社会主义建设的启示和反思斯大林模式是以苏联领袖斯大林所制定的经济和政治路线为核心的社会主义建设模式。

作为社会主义建设历程中的重要经验和教训,斯大林模式给我们带来了诸多启示和反思。

首先,斯大林模式提示我们,建设过程中必须注重资源配置的合理性,充分发挥社会主义的优越性。

在经济建设中,斯大林注重农业和轻工业的发展,而忽视了重工业的建设。

事实上,农业和轻工业发展不能脱离重工业的支撑,只有全面发展工业才能为国家提供足够的资源保障和物质基础。

因此,社会主义建设必须坚持对重点领域的投入和支持,以实现资源的合理利用和全面发展的目标。

其次,斯大林模式展示了国家和个人、政治和经济之间的关系。

斯大林在经济建设中过分依赖国家计划和集中管理的方式,造成了许多资源浪费和管理上的困难。

这告诉我们,只有通过调整国家和个人、政治和经济之间的关系,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和个人创造力,才能推动社会主义建设迈向成功和繁荣。

第三,斯大林模式展示了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领导人的重要作用。

领导者在决策、组织、激励和调整中对经济和政治都发挥着巨大的引领作用。

然而,当领导者贪婪、腐败或独断专行时,将导致严重的后果。

因此,领导者必须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倾听和反映人民的意愿,实现正确的领导方式和目标。

最后,斯大林模式提醒我们,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必须加强民主和法制建设。

只有在充分尊重人民意愿、公开透明和民主参与的基础上,才能实现良好和平稳的社会主义建设。

同时,必须建立完善的法制机制,从而境外资本侵入社会,保护劳动者和弱势群体的利益,维护社会和谐和公平正义。

总之,斯大林模式提供了宝贵的教训和启示,展示了在建设社会主义的过程中的错误和前进的道路,从而引领我们向更加充满力量和勇气的新时代迈进。

在医疗事业的发展历程中,无数医疗工作者为医疗事业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本文从医疗工作者的角度出发,讲述医生和护士们在医院工作中,给整个医疗事业带来的影响和贡献。

首先,医生和护士的技术和专业知识是医疗事业的重要支柱。

斯大林模式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影响与启示

斯大林模式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影响与启示

考点:斯大林模式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影响与启示影响:在苏联的帮助下,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实行第一个五年计划,集中力量发展重工业,奠定了我国工业化建设基础。

受斯大林模式的影响,中国在探索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实践中,直到改革开放前,也一直实行计划经济的运行机制。

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中,探索出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启示:要从国情出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要充分发挥市场货币关系,尊重价值规律;要注重改善民生,不能过分地剥夺人民利益来求得国家的发展;完善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反对个人权力凌驾于法律之上,杜绝盲目的个人崇拜。

例题1苏联和中国在建国初期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过程中的相同之处是重点发展()A.轻工业B.商业C.重工业D.交通运输业答案:C解析:苏联和中国在建国初期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过程中都实行了五年计划,都是重点发展重工业,答案C。

例题2在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中,我们可以从“斯大林模式”的弊端中所吸取经验教训。

以下选项不正确的是()A.要改革经济管理体制B.要重点发展重工业C.要切实保护农民的利益D.制定适合自身特点的政策方针答案:B解析:片面发展重工业是“斯大林模式”的弊端体现,故选B。

1. 宣传标语往往反映出时代特色。

“学习苏联先进生产经验,为我们祖国的工业化而奋斗!”这句标语最早出现在()A.“一五”计划时期B.“大跃进”时期C.“文化大革命”时期D.改革开放时期2.以下事件,可以直接反映出“斯大林模式”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影响的是()①实行第一个五年计划②建立单一的社会主义公有制③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④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A.①②B.③④C.①④D.②④3. 钱乘旦在《现代化与中国的世界近现代化史研究》中认为“现代化”是一个中性概念,……现代化的执行方式可以姓“资”,也可以姓“社”,并且出现更复杂的属性。

下列各项能体现“现代化复杂属性”的有()①俄新经济政策②苏联斯大林模式③美国罗斯福新政④中国的改革开放A.①②④B.①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③④4.20世纪二三十年代,苏联在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斯大林模式。

论斯大林模式对当代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启示

论斯大林模式对当代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启示

论斯大林模式对当代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启示摘要:本文从经济建设的角度出发,探讨斯大林模式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启示,得出了“要始终把生产力的发展放在首位、要不断深化经济体制改革、要努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结论。

关键词:中国社会主义;斯大林模式;启示斯大林模式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对其认真总结以便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提供借鉴和启示。

从经济建设的角度出发,探讨斯大林模式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启示如下:一、要始终把生产力的发展放在首位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指出,生产力是最革命、最活跃的因素,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

人类社会的发展史也揭示了社会制度的生命力取决于它对生产力发展的有利程度的道理,社会主义制度也不例外。

当前的社会主义国家通常都是在生产力并不发达的国家建立起来的,因此,它更应该注重生产力的发展。

只有始终把发展生产力放在首位,社会主义国家的生产力水平才能达到和超过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生产力水平,才能发挥出社会主义较资本主义的比较优势,才能体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斯大林曾说“如果不在工业和农业方面不断提高劳动生产率,我们就不能解决改造的任务,就不仅不能赶上并超过各先进资本主义国家,而且连自己的独立生存也不能保住。

”[1] (P.287)因此,他领导着苏联人民集中一切人力、财力和物力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大大提高了苏联的社会生产力。

应该说,斯大林执政时注意过发展生产力的问题。

然而,纵观斯大林模式可知,斯大林及其以后的苏共领导人更多地是从生产关系的角度而非生产力的角度去衡量社会主义的。

这一点无论是从斯大林模式的基本特征,还是苏共领导人们所坚持的社会主义理论及其所犯的超越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理想主义错误都可以反映出来。

正是因为没有做到始终把生产力的发展放在首位,导致苏联的社会生产力在一度辉煌之后发展缓慢,最终导致苏联的社会主义制度失去了生命力。

正因为如此,吸取了苏联的教训,邓小平提出“贫穷绝不是社会主义”[2] (P.370),他把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纳入到社会主义本质中。

斯大林模式对中国经济和改革开放的启示和反思

斯大林模式对中国经济和改革开放的启示和反思

斯大林模式对中国经济和改革开放的启示和反思斯大林模式是指苏联领导人斯大林在20世纪上半叶推行的国家集中计划经济模式。

该模式的主要特点是政府制定经济计划,实行国有化和集体化,实行外部封闭和无价格机制的计划经济体制,以最大限度地发挥国家权力,实现全民所有制和计划经济体系的完整性。

这种经济模式对中国经济和改革开放具有重要的启示和反思。

一方面,斯大林模式的经济实践证明了国有化和集体化的局限性,尽管可以加速国家经济建设和发展,但由于信息不对称、利益冲突等制约因素,政府难以有效地掌握全局,往往难以调节不同企业之间的合作和竞争,以及个人与政府之间的关系。

这使得国有企业之间效率低下,产品质量低下,缺少市场机制的反馈,导致苏联经济长期处于低迷状态。

这对于当今以市场化为导向、推动改革开放的中国是一个极其重要的反思,强调要在改革开放的基础上,深化国家机制改革,促进市场化、民主化等多重改革。

另一方面,斯大林模式的历史教训也告诉我们,封闭与自由市场之间,计划与市场之间,政治和经济之间,是一个复杂的平衡问题。

因此,需要通过制度设计、制度改革等手段来维护这种平衡,发挥有关市场、民主等系列偏差力量的稳定作用。

具体来说,需要建立健全市场化和法治化的制度环境,完善产权保护体系,创造稳定和公平的市场环境,努力实现政商、资本、舆论自由等要素之间的平衡,推动中国的市场经济体系更加完善和成熟。

此外,我们也认为,斯大林模式的历史教训也指出了国家经济规划的重要性。

国家经济规划对于国家经济发展和社会变革都有着重要作用,例如通过宏观经济调控、抒缓分配矛盾、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引导技术创新和推动社会转型等,政府需要在当今市场化改革中发挥更加稳定、有序的基础性作用。

这对于加强对企业的管理和社会的治理都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

综合来看,斯大林模式对中国经济和改革开放的启示和反思是多方面的。

一方面它对于市场化意义重大,需要强调保护企业的市场和自由。

同时它也强调了计划经济的对个人和国家都有重要地作用,需要加强规划和宏观调控的功能;而创新、开放、调整、平衡的市场要素之间还需要国家机制改革的强力引领。

斯大林模式 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关系

斯大林模式 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关系

斯大林模式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关系斯大林模式是一种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

斯大林模式是前苏联工业化和经济发展过程中所采用的、并且延续约70余年的一种经济体制。

它形成的标志为苏联1936年宪法的通过。

这种经济体制是一种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模式,即通过国家权力,全面干预和管理国民经济各部门,通过指令性计划集中进行资源配置,进行社会生产活动。

具体表现为经济运行排斥市场和价值规律;政府通过计划确定全社会的产、供、销和企业的人、财、物等。

由于苏联是在斯大林取得领导权后开始全面执行计划经济,斯大林从理论上对计划经济进行了概括,并使其成为苏联乃至于其他一些苏式社会主义国家实行工业化的指导思想,所以,通常人们把把计划经济体制称为斯大林模式。

当时特定的历史条件下,斯大林通过这种建设模式,使苏联跻身于工业化国家的行列,为后来取得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

“斯大林模式”创立是取决于当时苏联极为落后的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是落后国家实现工业化的可行方式,在苏联迅速赶上和超过西方发达国家的过程中起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但是这种高度集权不仅以自由市场的不发达作为自己存在的理由,而且为了保全自身,而通过经济资源的绝对垄断,限制市场因素的发展来巩固自身。

斯大林模式要求国家对经济运行的绝对控制,也就要求空前的国家专政机关作为后盾。

于是必然出现出现党政不分、权力高度集中、个人崇拜与家长制作风盛行的现象,因为这些不过是巩固国家统治的方式而已。

斯大林模式和民主、现代法制是完全不相容的。

在空前的经济增长速度下,掩盖着经济效率极低的现实,这表现在:第一,优先发展重工业,使农业和轻工业长期处于落后状态;第二,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片面强调产值和产量,造成了产品品种少、质量差。

第三,国家从农民手中拿走的东西太多,严重地损害了广大农民的利益,农民没有生产积极性,农业产量长期停滞不前。

第四,经济发展粗放,经济效益低下,大量消耗和浪费了资源。

第五,国家对经济资源的垄断,造成国家机关内腐败滋生。

“苏联模式”对中国社会主义改革的启示

“苏联模式”对中国社会主义改革的启示

“苏联模式”对中国社会主义改革的启示摘要:正确对待苏联模式是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起点,同时也是保证改革的社会主义方向的关键。

只有正确社会主义的“苏联模式”才能使中国社会主义事业不断推向前进,改革进一步的深入。

关键字:苏联模式;中国社会主义,改革一、苏联模式是在特定条件下产生的社会主义模式苏联模式,往往也被称为斯大林模式。

是在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末到三十年代中后期形成和巩固起来的社会主义建设模式。

它是以1929年中止列宁时期确立的新经济政策,提出在农村向富农进攻,消灭富农为起始,通过全盘农业集体化、工业化和“大清洗”运动而确立、定型下来的。

1936年,斯大林宣布苏联建成了社会主义社会,也就是宣布了这一模式的定型。

因为这时的苏联社会主义正是以这一模式为载体的。

它的特征就是高度集权的行政命令体制。

它的形成是在否定了列宁试图通过新经济政策,通过迂回过渡的办法走向社会主义的道路,否定了渐进的、通过经济方法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尝试,而试图用激进的、行政命令的办法直接建设社会主义[1]。

二、苏联模式的特征苏联模式的特征主要表现为:第一,在所有制上,排斥私有制,确立了以国有制为主体,集体所有制并存的社会所有制结构。

并且认为,国有制是一种更高类型的公有制,集体所有制是一种低级的公有制,要逐步过渡到更高类型的公有制上去。

第二,在经济运行机制上,排斥商品、排斥市场,限制价值规律的作用范围,实行指令性计划经济,管理经济的方法主要是行政手段。

第三,在政治运行机制上,实行一党制,党处于社会领导核心的位置,党政不分,权力高度集中。

第四,在社会生活中,实行高度国家化。

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包括政治、经济、思想、文化、教育都置于国家的统一管理之下。

第五,实行严格的思想文化控制制度。

与在政治、经济领域中的高度集权一样,在思想文化领域,也实行高度集权,舆论高度一律[2]。

三、苏联模式在特定历史阶段的作用苏联模式作为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社会主义模式,它的形成标志着一种新的社会经济形态的诞生。

斯大林模式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启示和辩证认识

斯大林模式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启示和辩证认识

斯大林模式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启示和辩证认识斯大林模式是指苏联前领导人斯大林提出并实践的一种稳定国内局势、加强国家集权、促进工业化和农业集约化发展的模式。

斯大林模式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启示是多方面的。

首先,斯大林模式强调国家利益和国家集权。

在苏联这个极其多民族的国家中,斯大林认为只有通过强化国家利益和集中政治权力,才能实现国家的稳定和不断发展。

这对于中国来说,也是至关重要的,尤其是在当前外部环境日益复杂化的情况下,必须加强对国家利益的认识和保护,并加强国家集权,以应对外部压力和内部矛盾。

其次,斯大林模式强调工业化和农业集约化。

苏联在斯大林的领导下进行了大规模的工业化和农业集约化,以快速发展经济和提高国家实力。

同样的,中国也在不断推进工业化和现代化建设,并积极推进农业现代化,加强农业生产力和农民生活水平。

斯大林模式的经验告诉我们,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建设是国家不断发展的基础,必须加强对这一方面的投资和改进。

此外,斯大林模式还强调了对于教育、科学技术等文化事业的重视和发展,这正是当今中国正在推进的文化事业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

中国也正在不断增强自己的创新能力和科技实力,提高综合实力,提高国际地位。

然而,斯大林模式在发展过程中也存在很多问题和不足,例如过度集权导致自由度过低,过度注重工业化而忽视农业问题,论断权过于集中等等,因此,对于斯大林模式应保持辩证性,既要汲取其优秀的经验,又要避免其问题和不足的重演。

在当前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在斯大林模式的启示和经验基础上,遵循历史发展规律,立足于中国的具体国情,以发展为中心,加强党的建设,推进改革开放,加强创新和科技实力等方面,不断推进中国现代化建设,为国家的长治久安和国家富强做出更大贡献。

医疗事业的发展是一个国家医疗卫生事业健康稳定发展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在此过程中,医疗人员是医疗事业的中坚力量。

与此同时,饱受疫情的打击,让我们更加需要优秀的医疗人才来保障公共卫生与健康。

斯大林时期建设社会主义的争论及影响

斯大林时期建设社会主义的争论及影响

斯大林时期建设社会主义的争论及影响摘要:面对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斯大林时期进行了两次争论,从现代眼光来看,他和“反对派”们的观点都有积极意义和合理成份。

本文介绍了这两次争论,阐述了其产生的影响。

关键词:斯大林;社会主义建设;影响十月社会主义革命胜利后,以列宁为首的布尔什维克党积极面对不发达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这一新的历史课题,对经济文化落后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规律、道路进行了艰辛的探索。

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新经济政策,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

列宁逝世后,斯大林领导苏联用十余年时间,迅速地实现了工业化、农业集体化、国民经济计划化,形成了早期社会主义建设模式-“苏联模式或斯大林模式”①。

该模式的形成经历了一些曲折,斯大林和他的“反对派”就如何建设社会主义进行了两场争论,他们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观点对苏中两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产生了深远影响。

一、斯大林和“反对派”的两次的争论(一)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第一次争论列宁病重期间,党内民主问题成为全党共同议论的话题。

1923年,党中央九月全会专门研究了党内状况。

政治局通过决议,提到“党的机关出现官僚化”的问题,要求发扬民主制。

托洛茨基指责党中央执行了错误方针,主张党内制度民主化,批评季诺维也夫和加米涅夫在十月革命中犯了错误。

斯大林和季诺维也夫、加米涅夫联合起来反对托洛茨基,解除了托洛茨基的职务。

1925年4月,俄共〈布〉十四大召开。

斯大林提出苏联一国可以建成社会主义的理论②,阐述实现国家工业化的必要性。

季诺维也夫和加米涅夫组成新的反对派,反对斯大林的报告。

季诺维也夫认为社会主义胜利不可能在苏联一国范围内,而是要在国际舞台上得以解决。

大会经过讨论通过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方针。

但是,斯大林未提一国建设社会主义仍需要同世界经济发生众多联系的问题。

斯大林认为,俄国经济落后,落后就要挨打;主张用行政命令、指令性计划的办法快速发展经济;认为只要发展了重工业就是实现了工业化,至于轻工业、农业等都是次要的,各经济部门之间的比例协调关系可以不予顾及。

如何看待苏联模式的成败和对我国社会主义道路的启示

如何看待苏联模式的成败和对我国社会主义道路的启示

苏联社会主义模式是指苏联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道路,指苏联的社会主义实践,其特征是实行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重点发展重工业。

由于苏联社会主义实践主要是在斯大林领导下进行的,而斯大林去世后一直到1985年3月戈尔巴乔夫上台,苏联基本上沿袭了斯大林创建的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和具体体制,所以,苏联社会主义模式又被称之为“斯大林模式”。

苏联模式是在一个特殊的国度、在特殊的历史条件下形成的社会主义建设。

其宗旨是以发展重工业为主,带动国家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进而推动轻工业和农业的发展。

这种实践方式的形成是由于在1919年苏联建立政权后不断遭受国外列强们的牵制,且一战中的教训也使苏联的各代领导人意识到工业化的重要性,于是斯大林就带领苏联走出了这一条“苏联特色”的道路。

苏联社会主义模式有以下特征1、在所有制结构方面,实行单一的公有制,包括全民所有和集体所有两种形式,不允许其它经济成分存在;2、经济结构上优先发展重工业,忽视轻工业和农业的发展,形成了重工业占绝对优先地位的畸形经济结构;3、在管理体制方面,实行管理权与经营权的统一,经济以部门管理,即"条条"管理为主,中央部门集宏观经济和微观经济的决策权于一身,直接支配企业的人力、财力、物力和产、供、销大权;4、在经济运行机制上,实行排斥价值规律的指令性计划经济,具有高度集中性和广泛性、指令性特点。

就是说,主要的计划指标由国家自上而下地、集中制定,它囊括经济生活的各个领域、各个部门,一旦制订出来,经最高苏维埃批准,就成为具有法律效力的文件。

总之,“斯大林模式”最明显的特征是高度集中或高度集权,并且体现在政治、经济和文化体制上。

在苏联解体之前,立陶宛于1990年3月11日率先宣布独立,其他共和国也纷纷加以仿效,先后发表了宣布恢复或收复主权的声明,并开始制订实现独立的步骤和措施。

1991年8月19日至8月21日,当时苏联政府的一些官员企图废除总统戈尔巴乔夫并取得对苏联的控制,政变领导人是苏联共产党强硬成员。

浅议苏联模式社会主义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影响

浅议苏联模式社会主义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影响

浅议苏联模式社会主义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影响摘要:建国初期,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参照的是苏联模式,尽管以毛泽东为代表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从理论到实践上都试图对苏联模式的弊端进行避免与克服,但最终未能实现突破,因而使我们的社会主义建设走过了一段艰难曲折的道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在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所建立的社会主义基础上创立的。

关键词苏联模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关系启示学习和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必须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放入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整体历史进程中来考察,探析苏联社会主义模式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影响和作用,从中得到一些有益的思考和启示,这对我们更好的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和进行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思想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等一系列的改革必定会有现实意义的。

一、苏联社会主义模式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探索的影响苏联社会主义模式即斯大林模式。

正如华东师范大学教授王书会所述:“苏联社会主义模式,亦称斯大林模式,是20世纪20年代末至50年代初斯大林执政时期建立起来的一种社会主义建设模式。

这种模式确立后,虽经历了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时期一定程度的改革,但在本质上并没有发生任何变化,反而日益凝固、僵化。

”同时由武汉大学党委书记顾海良主编的《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也认为“苏联社会主义模式是指苏联人民在斯大林的领导下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形成的社会主义建设方式、道路,是社会主义在苏联的具体实现形式”并且认为“斯大林是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主要创立者”。

新中国成立以后,由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对新中国采取敌视政策,毛泽东从中国革命和世界革命的大局出发,采取向苏联“一边倒”的外交方针,并在国内经济建设问题上采取了苏联模式。

即:建立单一的社会主义公有制,实行按劳分配制度,建立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由此奠定了中国工业化的基础,并在一定时期内表现出巨大的优越性。

但是,苏联模式在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中也逐渐暴露了许多问题,这些问题已经严重影响了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发展。

斯大林模式

斯大林模式

形成过程:工业化建设和农业集体化的过程中 形成标志:1936年《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宪法》颁布 特征:
政治:高度集权,个人专断, 缺乏民主,党政不分。 经济:高度集中、单一公有制 计划经济。否定价值规律, 排斥商品和市场。 思想:高度集中的思想文化体 制,个人崇拜盛行。
总特点
高度集中的国家
指令性计划模式
“斯大林模式”和西方、中国的比较:
西方模式(英) 斯大林模式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模式 以公有制为主导,多种 所有制成分并存。 农、轻、重协调发展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 共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和 政治协商制度。
所有制 生产资料私有制 生产资料公有制
工业化 先轻工业后重 道路 工业 农业 制度 经济 体制 优先发展重工业
在否定中迷失
国际背景 中苏两党分歧演变成中苏两国间的矛盾,并最终决裂,形成武力对 抗。“以苏为鉴”变成“以苏为敌”。 美国联合我国周边国家形成“反华联盟”,极度影响我国安全。
国内背景
对国际形势的错误判断
“左”倾错误 “反对修正主义”
“反修防修”(“四清”“五反”) “夺权斗争”
最终与八大制定的方针背道而驰:
斯大林模式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影响
“以苏为师” 1949~1956 “以苏为鉴” 1956~1957 斯大林模式在中国极端化发展 1958~1976 斯大林模式的扬弃与中国特色的形成 1976~1992
为什么选择斯大林模式
历史前提 我国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 取得了革命的胜利 人民得到解放 相近的成功的革命历史 因此选择了和苏联相同的社会主义的道路 二战后苏联在经济建设上远远赶超了欧美 榜样的力量
经济:盲目追求“一大二公”“高速度” 政治:权利向党组织集中、民主法治受挫 文化:“双百”方针被背弃

斯大林模式对社会主义革命的影响

斯大林模式对社会主义革命的影响

斯大林模式对社会主义革命的影响斯大林模式是指苏联领袖斯大林所主导的一种社会主义革命的模式。

这种模式在社会主义革命的历史长河中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

首先,斯大林模式在推进社会主义革命方面取得了重大的成果。

在苏联的实践中,斯大林模式在短时间内,通过大规模的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实现了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快速发展,强化了国家的工业实力和国防能力。

同时,斯大林模式加强了苏联的中央集权,缩小和消除了地方割据,使得国家的统一得以维持和加强。

对于某些落后国家来说,斯大林模式还是一种可行的模式,可以有效地推动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然而,斯大林模式也带来了很多消极的影响。

首先,斯大林模式在推进革命的同时,也给社会带来了很多痛苦。

斯大林大规模的政策实行使得很多无辜的人遭到了无情的各种迫害,大量人口死亡,系统性地侵犯了人权、自由等。

此外,斯大林模式在强调工业化和生产力的同时,忽略了环境保护和生态平衡,导致了很多对环境和自然的破坏。

还有一些隐蔽的不良影响,比如整个苏联社会腐败现象普遍,政权的不透明和不负责任等等。

总的来说,斯大林模式对社会主义革命的影响是非常深刻和复杂的。

我们需要对这种模式进行全面、历史和多维度的分析,既要看到它的优点,又要看到它的缺点;既要关注推动革命和现代化建设,又要关注人权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最重要的是,我们要从斯大林模式中汲取教训,在今后的社会主义革命中走出一条更加理性和可行的道路。

医疗事业是一个涉及人民健康和幸福的重要领域,它的发展和进步直接关系到每个人的生存和生活质量。

近年来,通过各种途径和措施,不少人开始关注和重视医疗事业的发展,积极加强医疗资源的建设和优化,提升医疗服务的质量和效率。

在这一过程中,许多人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为医疗事业带来了巨大的影响。

首先,许多医疗专业人员做出了重大贡献,他们在临床实践中勇于探索和创新,不断研究和开发新的医疗技术和诊疗手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摘要“斯大林模式”是指斯大林按照他的社会主义观在苏联建立的社会主义制度。

邓小平就是在总结了中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基础上,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

当前,中国正处于深化改革的重要时期,在此背景下,如何正确地认识斯大林模式,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我们应该站在无产阶级立场上,科学地、实事求是地评价,既要看到问题,也要看到成绩,而且要分清主流、支流;既不能脱离当时的国际和苏联国内政治环境,也不能把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与具体的体制、运行机制混为一谈。

本文着重论述以下几个问题: 什么是“斯大林模式”,“斯大林模式”的基本特点,“斯大林模式”形成的社会条件,“斯大林模式”的成果与弊端;以及“斯大林模式”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和教训:我们相信中国只要坚持改革开放,吸取苏联教训,不断开拓创新,才能建设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属性的和谐社会!才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才能实现最终理想:共产主义社会!我们必须把“斯大林模式”作为人类历史上把社会主义理想变为现实的第一个试验来对待,在前人的实践基础上,总结经验,纠正错误,继续前进。

【关键词】苏联;斯大林模式;社会主义建设斯大林问题,是一个世界范围的大问题,曾经引起了世界各国一切阶级的反响,至今还在议论纷纷。

各个不同的阶级,代表各个不同阶级的政党或政治派别,意见不同。

估计在本世纪内这个问题还不可能作出定论。

①——毛泽东第1章“斯大林模式”1.1什么是“斯大林模式”在评价“斯大林模式”之前,首先要搞清楚“斯大林模式”这一概念的内涵。

“斯大林模式”,虽然并没有人正式对它下一个定义,但它的含义却是清楚的,是指在斯大林时期形成的苏联社会主义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体制的统称。

其基本特征是高度集中。

具体来说,政治上表现为高度集权、党政不分、以党代政、专断独行;经济体制上表现为排斥商品生产和市场机制,实行包容一切的行政指令性计划和自觉的不平衡经济发展战略;文化体制上表现为绝对的统一意志;思想上表现为搞个人崇拜、教条主义;对外政策方面表现为大国主义、大党主义。

完整的、系统的建设社会主义的方针、政策以及制度、体制,是苏联共产党在斯大林领导下提出并实施的,此后,苏联以及其他一些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框架仍沿袭“斯大林模式”。

1.2“斯大林模式”的基本特点斯大林模式的基本特点是高度集权,表现在经济、政治、文化等各个领域。

在经济方面,实行否认和限制商品货币关系的指令性计划体制,忽视商品货币和价值规律。

工业方面实施高速工业化路线,实行单一的生产资料社会主义公有制形式,推行片面强调高速、优先发展重工业和军事工业的工业化战略。

农业方面实行全盘集体化,忽视人民生活急需的轻工业和农业。

在政治方面,采用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党凌驾于权力机关之上,权力机关成为党的意志的传达机关。

执政党内权力高度集中于党中央:以党代政,党政不分,行政机关隶属于党的机关或处于党的机关的直接领导之下,成为党的意志的执行者;民主机制受破坏,干部使用实际上是任命制和终身制,在党内执行大清洗运动(肃反运动),排除异己势力,以“基洛夫案件”为开端:根据最谨慎的估计,1936—1939年,苏联约有400多万人遭逮捕和判刑,500万人受到牵连,30—40万人被处决;一半以上的党员,即120万人被逮捕;而安东洛夫—奥费申科考证:“消灭富农、斯大林制造的饥荒和镇反的运动中死亡的人数是2000万”,②可见当时大清洗之惨烈。

大批党政军领导、专家、工程技术人员和企业管理干部被清洗,严重影响了苏联社会的进步。

直到1939年,大清洗运动才逐渐平息。

1.3“斯大林模式”形成的社会条件“斯大林模式”是特定历史条件和国际环境下的产物,是苏联共产党人在没有先前经验的基础上对社会主义建设所作探索的产物。

它诞生于20世纪二十年代中后期。

那是一个波诡云橘的时代,国内社会危机四起,英、法、德、美等资本主义国家对苏联的敌视曾经达到一个新的高潮,资本主义国家对红色苏联的战争曾呈现出一触即发的态势,战争的阴影笼罩着苏联全国,新生的苏维埃政权再度经受着生存危机的考验,必须建立强大的军事力量以保卫新生的红色政权,这需要强大的重工业做基础。

同时苏联国内的的种种原因也为“斯大林模式”的产生创造了条件:崇高的共产主义理想与苏联落后的经济基础存在巨大差距,理想与现实的不和谐构成对革命者莫大的讥讽;俄罗斯民族振兴和民族精神也促使每个俄国人都以实现现代化赶超西方为己任,革命者更应如此。

迅速工业化遂成为当时苏联国内社会生活的主题。

尤其是在十月革命缔造了社会主义先进政治制度之后,这种向现代化进军,建成社会主义经济基础的紧迫感更是与日俱增。

1.4“斯大林模式”的成果与弊端20世纪20年代末至50年代初,苏联作为一个经济落后的农业大国,用“斯大林模式”领导苏联人民进行了社会主义实践,在15年内跑完了资本主义国家用50—100年才跑完的路程。

从现代的角度分析“斯大林模式”产生的背景、成就及其历史作用,从很大程度上肯定了斯大林模式是落后国家赶超发达国家的一种新型现代化途径。

“斯大林模式”巩固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开创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工业化的新路,第一次显示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并且取得了卫国战争的伟大胜利,促进了世界社会主义阵营的形成。

由此可见“斯大林模式”的功绩是光辉的、不可磨灭的!然而是这种高度集权以自由市场的不发达作为自己存在的理由,通过经济资源的绝对垄断,限制市场因素的发展来巩固自身,注定会败市场经济体制。

“斯大林模式”要求国家对经济运行的绝对控制,于是必然出现出现党政不分、权力高度集中、个人崇拜与家长制作风盛行的现象。

随着过度集中的体制和日益发展的市场因素的对抗性矛盾走向顶点,斯大林体制最终走向崩溃。

在空前的经济增长速度下,掩盖着经济效率极低的现实,这表现在:第一,优先发展重工业,使农业和轻工业长期处于落后状态;第二,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片面强调产值和产量,造成了产品品种少、质量差。

第三,国家从农民手中拿走的东西太多,严重地损害了广大农民的利益,农民没有生产积极性,农业产量长期停滞不前。

第四,经济发展粗放,经济效益低下,大量消耗和浪费了资源。

第五,国家对经济资源的垄断,造成国家机关内腐败滋生。

所以这种经济增长必然是不可持续的。

随着时间的推移,斯大林模式的一系列弊端日益暴露出来。

从长远看,它严重阻碍了苏联的进一步发展,造成了东欧剧变,并最终致使苏联解体。

正如中国社科院前院长胡绳讲的:“苏东社会主义的崩溃不是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和原则的失败,而只是社会主义的一种特定模式即斯大林模式的失败”③,苏东崩溃加速了苏维埃联盟的解体。

第2章“斯大林模式”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影响苏联是最早与新中国建交的国家之一,于1949年10月2日宣布承认新中国并建交,1949年12月6日,毛泽东到达莫斯科,开始对苏联的访问,并于1950年2月14日双方签订了《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等一系列友好条约,中苏关系进入蜜月期,中国成为社会主义阵营的一分子。

在国内,中国人民解放战争已经取得决定性胜利,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进入了经过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崭新历史时期,我们党在毛泽东的领导下着手恢复国民经济,积极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

早在解放战争后期,毛泽东就对新中国的经济构成进行了设想,他指出:“由于中国经济的落后性,广大的上层小资产阶级和中等资产阶级所代表的资本主义经济,即使革命在全国胜利以后,在一个长时期内,还是必须允许它们存在;并且按照国民经济的分工,还需要它们中一切有益于国民经济的部分有一个发展;它们在整个国民经济中,还是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④说明我国领导人对当时的形式认识得很透彻,认清了社会主义建设中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关系。

随着与苏联关系日益密切,加上苏联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中共党内冒进情绪渐渐抬头,认为可以照搬“斯大林模式”,而当时社会主义阵营和资本主义阵营的激烈对峙也亟需中国领导人表明立场,以此作为获取苏联援助的砝码。

胡绳说过:“苏联毕竟在十月革命后,在斯大林时期发展起来了,从一个落后的资本主义国家发展成为一个世界强国,使人觉得它的模式好像有点道理”。

⑤1952年底,中共中央提出了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明确规定:“党在这个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对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来推动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实现。

这项政策很大程度上模仿和复制了苏联的“斯大林模式”,期间我们党按步骤、分阶段的“化私为公”,三年的时间基本完成了社会主义的改造,苏联式的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在中国建立起来。

同样的,这种体制建立了新中国工业格局,然而,农业和手工业一直未取得较大发展,广大人民群众,特别是农民的生活水平没有得到提升。

相反大规模的、未经科学验证的工业致使资源严重浪费,环境受极大破坏,如:1958年8月17日,中共中央在北戴河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通过《全党全民为生产1070万吨钢而奋斗》的决议,而掀起轰轰烈烈的全民大炼钢铁运动。

经突击蛮干,1958年12月19日宣布,提前12天完成钢产量翻番任务,钢产量为1108万吨,生铁产量为1369万吨。

实际上合格的钢只有800万吨,所炼300多万吨土钢、416万吨土铁根本不能用。

估计炼钢铁在全国约损失200亿元。

全民大炼钢铁运动造成人力、物力、财力的极大浪费,严重削弱了农业,冲击了轻工业和其他事业,造成国民经济比例失调,严重影响了人民生活,挫伤了群众的积极性。

政治的高度集中使得党和人民的生活缺乏民主,政治领域中的官僚主义,领袖崇拜之风盛行,“无产阶级专政成了无产阶级政党领导人的个人专制”,这也直接导致了文革十年动乱,使国家蒙受不可估量的损失。

不幸中的万幸是“三年自然灾害”和文革十年的动乱让中共充分认识到“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建设不符合中国实际国情,深刻认识到其危害,并进行整顿。

1986年9月2日,在《答美国记者迈克·华莱士问》一文中,邓小平在谈到“文化大革命”对思想解放和改革的推动作用时说:“那件事,看起来是坏事,但归根到底也是好事,促使人们思考,促使人们认识我们的弊端在哪里。

善于总结‘文化大革命’的经验,提出一些改革措施,从政治上、经济上改变我们的面貌,这样坏事就变成了好事。

为什么我们能在70年代束和80年代提出了现行的一系列政策,就是总结了‘文化大革命’的经验和教训。

”⑥这句话,对“斯大林模式”的再反思在中国的兴起,导致重新开始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社会主义究竟是个什么样子,苏联搞了很多年,也并没有完全搞清楚。

”⑦这么一个连发源国都没有搞清楚的模式是必须摒弃的!我们国家近代以来之所以落后,就是因为长期实行了闭关自守的政策,这种政策造成了统治者夜郎自大、消极保守的心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