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斯大林模式及其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影响(改进)

合集下载

斯大林模式在中国的传播和影响

斯大林模式在中国的传播和影响

斯大林模式在中国的传播和影响

斯大林模式在中国的传播和影响

斯大林模式是指苏联领袖斯大林领导下建立起的一套社会主义经济、政治和文化制度。在20世纪上半叶,这种模式被广泛

传播到不同地区,其中包括中国。本文将探讨斯大林模式在中国的传播和影响。

斯大林模式在中国的传播

斯大林模式最初在中国的传播始于20世纪30年代。当时,中国共产党和苏联之间建立了紧密的合作关系。随着中共在中国革命中的不断壮大,他们越来越多地接受了苏联的经验和教训,并采纳了斯大林的思想和理论。

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斯大林模式被广泛应用于经济、政治和文化领域。在经济方面,中共实行了计划经济,实行国有化和集体化。政治方面,中共建立了一党制,并实行强有力的中央集权制度。文化方面,中共推行了群众性文艺和革命宣传教育。

斯大林模式在中国的影响

斯大林模式的实行在中国有着深刻的影响。经济方面,中共实行的计划经济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国家资源的统一调配,加强了国家的经济实力。政治方面,中共建立的一党制政府可以有效地控制社会秩序,并以此加强了政治稳定。文化方面,中共

推行的群众性文艺以及革命宣传教育提高了人民的思想政治觉悟。

然而,斯大林模式在中国的实行也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农业集体化政策导致了大规模的农村减产和饥荒。在政治方面,中共建立的一党制政府限制了人民的民主自由和言论自由,导致了严格的思想控制和社会分裂。在文化方面,群众性文艺和革命宣传教育狭隘化了艺术创作和思想建设,带来了文化的贫乏和平庸。

结论

总之,在中国共产党和苏联之间建立紧密的关系之后,斯大林模式被广泛传播到中国。在中国的实践中,这种模式在某些方面取得了成功并产生了积极的影响。然而,斯大林模式过度集中的政治和经济控制,以及控制思想和文化的方式,都导致了某些人民的不满和失望。因此,斯大林模式在中国的实践可以作为一个成功和失败的经验,以帮助中国持续发展和改进未来的社会主义建设。医疗事业对于人类生活水平的提升有着重要作用。在进入21世纪的今天,医疗事业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

斯大林模式的特点和利弊启示和毛的探索

斯大林模式的特点和利弊启示和毛的探索

斯大林模式的特点与利弊?

斯大林模式是20世纪30年代中期确立的一种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斯大林模式是前苏联工业化与经济发展过程中所采用的、并且延续约70余年的一种经济体制特点。在经济建设中,排斥市场调节与价值规律,强调用行政手段来干预经济,把一切经济生活置于指令性计划之下,结果造成经济部门发展的严重失调与农业长期停滞不前等问题。

表现:单一公有制;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计划经济;以行政手段管理经济

1. 经济方面的特点:斯大林模式是一个以国家为核心的高度集中的行政命令、计划管理体制,它限制了商品货币关系的发展,否定了价值规律与市场机制的作用,用行政命令甚至粗暴的手段管理经济,把一切经济生活置于指令性计划之下,并片面发展重工业,过多剥夺农民与限制居民生活,实行高积累,多投资。片面发展重工业。

2. 政治方面的特点:权力高度集中于党中央的最高领导机构,党政不分,共产党管理一切,直接发布命令;管理一切国家事务,民主法制不健全,领导的终身制,基本不受群众的监督,最后形成个人权力的高度集中。

(积极影响)在当时特定的历史条件下,斯大林通过这种建设模式,使苏联跻身于工业化国家的行列,为后来取得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斯大林模式”创立是与当时

苏联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在苏联迅速赶上与超过西方发达国家的过程中起积极作用。(使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突出成就,基本上实现了工业化。1940年苏联的工业总产值跃居欧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

(消极影响)但是这种高度集权的模式妨碍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的充分发挥,表明苏联在探索社会主义发展道路方面存在着巨大的误区。在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中,苏联出现了党政不分、权力高度集中、个人崇拜与家长制作风盛行的现象,他们严重阻碍了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的正常展开:第一,优先发展重工业,使农业与轻工业长期处于落后状态;第二,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片面强调产值与产量,造成了产品品种少、质量差。第三,国家从农民手中拿走的东西太多,严重地损害了广大农民的利益,农民没有生产积极性,农业产量长期停滞不前。第四,经济发展粗放,经济效益低下,大量消耗与浪费了资源。(①片面发展重工业,使农业与轻工业长期处于落后状态;②由于忽视消费品生产,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缓慢;③国家为了积累资金,从农民身上拿走的东西太多,农民生产积极性不高;④长期僵化的执行计划指令,压抑地方与企业的积极性,越来越阻碍苏联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苏联社会主义模式对中国社会主义发展的启示

苏联社会主义模式对中国社会主义发展的启示

苏联社会主义模式对中国社会主义发展的启示

一.引言

作为世界上第一个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国家,苏联从一个文化落后的国家逐步发展壮大成为一个能与世界头号资本主义大国相抗衡的社会主义大国。但它在经历了76年的风雨历程之后,最终轰塌,这是世界历史和国际共运史上的重大事件,这一事件虽然已过二十多年,但它依旧影响深远。在我党提出社会主义科学发展观的今天,对于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我们来说,继续认真研究和深入思考苏联解体的原因及其历史教训不仅具有深刻的理论意义更具有重要的现实作用。

二.苏联模式的定义

苏联社会主义模式是指苏联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道路以及苏联的社会主

义实践,其特征是实行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重点发展重工业。由于苏联社会主义实践主要是在斯大林领导下进行的,而斯大林去世后一直到1985年3月戈尔巴乔夫上台,苏联基本上沿袭了斯大林创建的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和具体体制,所以,苏联社会主义模式又被称之为“斯大林模式”。

三.苏联模式的历史意义

“斯大林模式”虽然最终造成了苏联的解体,但是它也曾令一个国家飞速发展。1925-1936年国力强盛革命前的苏联,工业总产值仅占世界的4.7%,只有法国的40%,美国的7%,德国的17.2%和英国的22%,与当时主要的资本主义国家相比大概落后80——100年。两个五年计划后,苏联工业增长率377%,而同

期的美国是12%,德国25%,日本65%。工业总产值超过了德英法,跃居欧洲第

一位,成为仅次美国的世界第二工业强国,在十年内跑完了资本主义国家用50——100年才跑完的路程。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其工业化为战争的胜利提供了有利的物质基础:苏联共生产了49万门火炮和迫击炮、10.2万多辆坦克和强击火炮、13.9万架作战飞机。大量军火源源不断地运往前线,从而保证了战争的胜利。苏德战场是欧洲反法西斯的主战场,苏军牵制了德军近70%的总兵力,歼灭了德军总兵力3/4以上,包括消灭75%的坦克和飞机,为最后击败法西斯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英国历史学家伊思·格雷说:“这次胜利的的确确是他的胜利,如果没有他的工业化,特别是没有在伏尔加河以东高速发展工业,这次胜利是不

斯大林模式及评价

斯大林模式及评价

斯大林模式是建设社会主义的一次尝试——读桑弧蓬矢《四论如何评价斯大林,绝不是无关我们党的外国的事情……》

桑弧蓬矢网友在网上的《四论如何评价斯大林,绝不是无关我们党的外国的事情——对“斯大林模式”岂能“否定得越彻底越好”》一文,我认为,桑弧蓬矢对斯大林模式的“我们必须历史地、实事求是地对待斯大林模式,尤其是要恰如其分地对待其中的错误东西,不能笼统地说‘否定得越彻底越好’。”的方法基本上是正确的,但是,由于对一些具体的问题的认识,我是不能苟同的。

什么是斯大林模式?桑弧蓬矢写道:“一般说到“斯大林模式”,都是指苏联在斯大林领导下建立的一整套社会主义制度。从这个角度来分析斯大林模式,在方法论上必须把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与具体体制区分开来。苏联建立了以工人阶级为领导、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无产阶级专政的政治制度,以生产资料公有制和按劳分配为特征的经济制度,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指导的文化制度。这些是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斯大林模式中体现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内容,必须肯定,因为它们反映了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和基本原则,符合社会发展规律的客观要求。这也就是我们经常说的十月革命的普遍道路,它“放之四海而皆准”,是任何国家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都必须坚持的。否定了这些内容,就是否定社会主义。”

我们就来讨论这几个方面。

先说“以工人阶级为领导、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无产阶级专政的政治制度”。

社会主义有没有阶级?有,也没有。说它有,是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就是说,是在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的正在建成社会主义而还不是社会主义的那个社会主义时期。在这之前,因为是私有制社会,所以,有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还有农民阶级。但是,在社会主义过渡时,财产成为公有,大家都没有了私有财产,社会财产又是每一个人的。大家都一样了。不一样的地方也有,那就是原来的阶级地位不一样,思想意识还不一样,因此,原来的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的思想需要改造。所以,可以说,这个时候的“工人阶级为领导”就是在这个意义上说的,无产阶级专政也是在这个意义上说的。因此,只要阶级还存在,还需要无产阶级专政,那就等于说,社会主义还没有建成,还不是社会主义社会,至少说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上。所以,这不是社会主义模式,充其量只能说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模式。

苏联模式对中国社会主义改革道路的影响

苏联模式对中国社会主义改革道路的影响
经济方面 政治方面 文化方面 对外关系方面
11
认识
正确对待苏联模式是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起点
12
认识
毛泽东对苏联经验的态度可以 概括为三个特点:第一,把苏 联的经验一分为二,有对的, 有错的,我们要学习对的,不 学错的,不能机械照搬。第二, 学习苏联的经验必须与中国的 实际情况相结合。第三,学习 苏联的经验必须与发扬独创精 神相结合。
“苏联模式”对中国社会主义改革的启示
socialism reform
1
目录
苏联模式
特征
历史作用
弊病
启示
2
目录
苏联模式
特征
历史作用
弊病
启示
3
简介
苏联模式是在特定条件下产生的社会主义模式
4
简介
苏联模式,往往也被称为斯大林模式。是在二十世纪二十年 代末到三十年代中后期形成和巩固起来的社会主义建设模 式。它是以1929年中止列宁时期确立的新经济政策,提出在 农村向富农进攻,消灭富农为起始,通过全盘农业集体化、 工业化和“大清洗”运动而确立、定型下来的。1936年,斯 大林宣布苏联建成了社会主义社会,也就是宣布了这一模式 的定型。因为这时的苏联社会主义正是以这一模式为载体 的。它的特征就是高度集权的行政命令体制。
5
目录
苏联模式
特征
历史作用

浅议苏联模式社会主义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影响

浅议苏联模式社会主义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影响

浅议苏联模式社会主义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影响

摘要:建国初期,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参照的是苏联模式,尽管以毛泽东为代表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从理论到实践上都试图对苏联模式的弊端进行避免与克服,但最终未能实现突破,因而使我们的社会主义建设走过了一段艰难曲折的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在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所建立的社会主义基础上创立的。

关键词苏联模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关系启示

学习和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必须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放入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整体历史进程中来考察,探析苏联社会主义模式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影响和作用,从中得到一些有益的思考和启示,这对我们更好的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和进行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思想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等一系列的改革必定会有现实意义的。

一、苏联社会主义模式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探索的影响

苏联社会主义模式即斯大林模式。正如华东师范大学教授王书会所述:“苏联社会主义模式,亦称斯大林模式,是20世纪20年代末至50年代初斯大林执政时期建立起来的一种社会主义建设模式。这种模式确立后,虽经历了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时期一定程度的改革,但在本质上并没有发生任何变化,反而日益凝固、僵化。”同时由武汉大学党委书记顾海良主编的《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也认为“苏联社会主义模式是指苏联人民在斯大林的领导下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形成的社会主义建设方式、道路,是社会主义在苏联的具体实现形式”并且认为“斯大林是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主要创立者”。

新中国成立以后,由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对新中国采取敌视政策,毛泽东从中国革命和世界革命的大局出发,采取向苏联“一边倒”的外交方针,并在国内经济建设问题上采取了苏联模式。即:建立单一的社会主义公有制,实行按劳分配制度,建立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由此奠定了中国工业化的基础,并在一定时期内表现出巨大的优越性。但是,苏联模式在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中也逐渐暴露了许多问题,这些问题已经严重影响了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发展。

论从斯大林模式看中国的社会主义改革

论从斯大林模式看中国的社会主义改革

论从斯大林模式看中国的社会主义改革

斯大林模式是前苏联领导人斯大林,按照其个人的社会主义观,在苏联建立的一套社会主义制度。它是一种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是前苏联工业化和经济发展过程中所采用的、并且延续约70余年的一套经济模式。斯大林模式在当时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使苏联跻身于工业化国家的行列,为后来取得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但它同时也存在很多弊端,严重阻碍了苏联的进一步发展,并最终造成了苏联的解体。通过认识和总结斯大林模式,对理解我国目前所进行的社会主义改革有重要意义。

新中国成立以来,也曾经仿造过斯大林模式开展社会主义建设。不可否认,斯大林模式在新中国经济的恢复、工业基础的形成、国防战线的巩固等方面,曾发挥了巨大作用。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斯大林模式的问题也逐渐显现,中国因照搬斯大林模式也为此走了一些弯路。如中国1958年开始的“大跃进”,提出“制定计划,赶超英美”;“以钢为纲,全民炼钢”等不切实际的目标,和苏联斯大林模式下大力倡导计划体制,使得经济发展失衡的场面类似。又如人民公社化运动,使得农业过度集中,损害农民利益,挫伤积极性,导致农业发展停滞不前。这些都让中国在发展道路上栽了跟头,只不过比斯大林模式下的苏联要轻得多。

类似斯大林模式的诸多实践告诉我们,一种制度出现,一般都有利弊两面,一个时期适用,另一个时期也许就要更新了。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也一样,必须要一切从实际出发,从国情出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完善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而不是照搬某一套模式,社会才能有所发展,不至于重蹈覆辙。具体来说,首先要注重国民经济的平衡发展,既要重视重工业,还要重视轻工业和农业的发展,还要充分发挥市场货币关系,尊重价值规律,使企业有充分的自主权,不能单纯以行政令命管理经济;其次要注重改善民生,协调积累和消费的关系,不能过分地剥夺人民利益来求得国家的发展;再次要发扬社会主义民主,加强民主法制建设,反对个人权力凌驾于法律之上,杜绝盲目的个人崇拜;最后,要坚定不移地奉行和平自主的外交政策,反对霸权主义,尤其是要反对任意牺牲弱小国家民族的利益来满足大国的需要。

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斯大林模式”的反思

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斯大林模式”的反思

关于社会主义实践的”斯大林模式”的反思

1、斯大林模式的概括性阐述;

斯大林模式是一种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斯大林模式是前苏联工业化和经济发展过程中所采用的、并且延续约70余年的一种经济体制。它形成的标志为苏联1936年宪法的通过。

这种经济体制是一种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模式,即通过国家权力,全面干预和管理国民经济各部门,通过指令性计划集中进行资源配置,进行社会生产活动。具体表现为经济运行排斥市场和价值规律;政府通过计划确定全社会的产、供、销和企业的人、财、物等。

由于苏联是在斯大林取得领导权后开始全面执行计划经济,斯大林从理论上对计划经济进行了概括,并使其成为苏联乃至于其他一些苏式社会主义国家实行工业化的指导思想,所以,通常人们把计划经济体制称为斯大林模式。

斯大林模式的理论基础是托洛茨基关于“超工业化”的思想,在列宁逝世后的党内斗争中,这成为了托洛茨基“意图损害农民利益”的罪证。斯大林成为苏联最高统治者之后,很快结束了列宁的新经济政策,击败了坚持新经济政策的布哈林,实行工业计划,在事实上采纳了托洛茨基的建国思想。

2、对社会主义实践的影响;

①关于建立社会主义物质技术基础。斯大林指出,我们已争得了无产阶级专政,从而建立了走向社会主义的政治基础,我们还要用自身的力量,建立社会主义所必需的经济基础。他强调,苏联是在资本主义包围的环境下进行建设的,如果不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如果停留在只输入机器而不能自力生产机器的阶段,就不能担保苏联不变成资本主义体系的附属品。因此,我们的任务不仅要增加整个国民经济中工业的比重,不仅要在现代化新技术的基础上改造国民经济一切部门,向这些部门提供现代化新技术,而且要在这种发展中保证受资本主义国家包围的苏联在经济上的独立。

斯大林模式对社会主义建设的启示和反思

斯大林模式对社会主义建设的启示和反思

斯大林模式对社会主义建设的启示和反思

斯大林模式是以苏联领袖斯大林所制定的经济和政治路线为核心的社会主义建设模式。作为社会主义建设历程中的重要经验和教训,斯大林模式给我们带来了诸多启示和反思。

首先,斯大林模式提示我们,建设过程中必须注重资源配置的合理性,充分发挥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在经济建设中,斯大林注重农业和轻工业的发展,而忽视了重工业的建设。事实上,农业和轻工业发展不能脱离重工业的支撑,只有全面发展工业才能为国家提供足够的资源保障和物质基础。因此,社会主义建设必须坚持对重点领域的投入和支持,以实现资源的合理利用和全面发展的目标。

其次,斯大林模式展示了国家和个人、政治和经济之间的关系。斯大林在经济建设中过分依赖国家计划和集中管理的方式,造成了许多资源浪费和管理上的困难。这告诉我们,只有通过调整国家和个人、政治和经济之间的关系,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和个人创造力,才能推动社会主义建设迈向成功和繁荣。

第三,斯大林模式展示了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领导人的重要作用。领导者在决策、组织、激励和调整中对经济和政治都发挥着巨大的引领作用。然而,当领导者贪婪、腐败或独断专行时,将导致严重的后果。因此,领导者必须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倾听和反映人民的意愿,实现正确的领导方式和目标。

最后,斯大林模式提醒我们,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必须加强民主和法制建设。只有在充分尊重人民意愿、公开透明和民主参与

的基础上,才能实现良好和平稳的社会主义建设。同时,必须建立完善的法制机制,从而境外资本侵入社会,保护劳动者和弱势群体的利益,维护社会和谐和公平正义。

斯大林模式对中国历史和文化的影响

斯大林模式对中国历史和文化的影响

斯大林模式对中国历史和文化的影响

斯大林模式对中国历史和文化的影响

斯大林模式是指苏联共产党在约瑟夫·斯大林领导下建立的一

种苏维埃式的全面计划经济和强制性农业集体化政策。在中国的历史上,斯大林模式对中国社会和文化的影响是非常深远的。

首先,斯大林模式对中国经济的影响非常重要。中国在20世

纪初期经济落后,加上受封建思想、战乱和帝国主义侵略的影响,国家一直处于不稳定的状态。后来,中国共产党在此背景下崛起,发展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模式,并在1949年

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然而斯大林模式全面计划经济在苏联取得了一定的成功,深刻地影响了中国人民对社会主义模式的认识和接受程度。中国的第一个五年计划(1953-1957年)和第二个五年计划(1958-1962年)的制定就受到了斯大林模

式的影响。

其次,斯大林模式对中国政治体制的影响也是显著的。斯大林主义强调政治上的中央集权和强制性的农业集体化政策,政治上实行极权主义。在中国,这一特点在大跃进时期得到了体现。1958年,中国政府决定实行农业集中化,发起了“大跃进”运动,以推动间接制造业的发展。然而,在此期间由于恶劣的社会和气候条件导致了大批农民的死亡,此计划失败,导致经济崩溃,出现饥荒和其他经济问题。这场错误的政策决策和落实过程让中国深刻认识到了中央集权下管理权分散的问题。中国也在改革之后逐渐转向更为民主和具有地方特点的政治模式,如“三民主义”的“政治民主”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人民当

家作主”。

最后,斯大林模式对于中国文化的影响也是十分重要的。苏联在文化领域推行的斯大林主义文化政策批判了个人主义和资本主义文化,并且推动了社会主义文化和艺术的快速发展。这种影响在中国也可以看到。中国在1950年代和60年代的文化运动和失误中,强调文化的集体性,并批判了资本主义的多元文化和过多追求个人权利的思潮。尽管这种影响导致了一些文化创新的停滞和崩溃,但是它也得到了中国民众的支持,使得中国文化在这一时期内延续了社会主义的主题。

“苏联模式”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影响

“苏联模式”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影响

“苏联模式”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影响

摘要:本文主要介绍了苏联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经济威胁下形成了新的发展模式,即“苏联模式”,及其发展过程、表现和特点。在苏联的影响下中国采用了同样的方式进行发展。此发展过程分为两个阶段即照搬照抄阶段和扬弃阶段。中国建国初期的照搬照抄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经济的发展,但也存在很大的弊端。改革开放后邓小平一方面吸收苏联模式的精华,另一方面对其弊端则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极大地促进了社会主义发展并对今天中国的发展有着巨大的指导作用。

关键词:苏联模式社会主义建设改革开放

目录

一、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形成 (1)

(一)苏联模式形成的背景 (1)

(二)苏联模式的形成:三大运动 (2)

(三)“斯大林模式”的表现 (3)

(四)苏联模式的特点 (3)

二、“苏联模式”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影响 (3)

(一)建国初期——照搬 (4)

(二)改革开放以后——扬弃 (4)

参考文献 (6)

“苏联模式”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影响

一、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形成

(一)苏联模式形成的背景

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形成,很大程度上受到险恶的国际环境的影响。斯大林执政时期,苏联所处的国际形势十分险峻,一直处在资本主义国家包围和国际反共战争逼近的状态中。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由于帝国主义对俄国苏维埃政权干涉失败,欧洲推翻资本主义的革命受挫,苏联与西方资本主义的关系出现了一种新状态:帝国主义消灭不了苏联,不得不与苏联和平共处,但它们并不放弃反苏的宗旨,总在寻求机会进行侵略和颠覆;苏联力量相对弱小,处于资本主义包围之中,对外采取的唯一正确的策略是和平共处,借以利用暂时的和平机遇壮大自身的力量,争取社会主义的最终胜利。苏联与国际资本主义呈现一种本质上对立却又不能不和平共处的关系。

斯大林模式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影响与启示

斯大林模式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影响与启示

考点:斯大林模式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影响与启示

影响:

在苏联的帮助下,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实行第一个五年计划,集中力量发展重工业,奠定了我国工业化建设基础。

受斯大林模式的影响,中国在探索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实践中,直到改革开放前,也一直实行计划经济的运行机制。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中,探索出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启示:

要从国情出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要充分发挥市场货币关系,尊重价值规律;要注重改善民生,不能过分地剥夺人民利益来求得国家的发展;完善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反对个人权力凌驾于法律之上,杜绝盲目的个人崇拜。

例题1苏联和中国在建国初期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过程中的相同之处是重点发展

()

A.轻工业

B.商业

C.重工业

D.交通运输业

答案:C

解析:苏联和中国在建国初期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过程中都实行了五年计划,都是重点发展重工业,答案C。

例题2在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中,我们可以从“斯大林模式”的弊端中所吸取经验教训。以下选项不正确的是()

A.要改革经济管理体制

B.要重点发展重工业

C.要切实保护农民的利益

D.制定适合自身特点的政策方针

答案:B

解析:片面发展重工业是“斯大林模式”的弊端体现,故选B。

1. 宣传标语往往反映出时代特色。“学习苏联先进生产经验,为我们祖国的工业化而奋斗!”这句标语最早出现在()

A.“一五”计划时期

B.“大跃进”时期

C.“文化大革命”时期

D.改革开放时期

2.以下事件,可以直接反映出“斯大林模式”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影响的是()

①实行第一个五年计划②建立单一的社会主义公有制③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论斯大林模式对当代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启示

论斯大林模式对当代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启示

论斯大林模式对当代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启示

摘要:本文从经济建设的角度出发,探讨斯大林模式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启示,得出了“要始终把生产力的发展放在首位、要不断深化经济体制改革、要努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结论。

关键词:中国社会主义;斯大林模式;启示

斯大林模式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对其认真总结以便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提供借鉴和启示。从经济建设的角度出发,探讨斯大林模式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启示如下:

一、要始终把生产力的发展放在首位

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指出,生产力是最革命、最活跃的因素,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人类社会的发展史也揭示了社会制度的生命力取决于它对生产力发展的有利程度的道理,社会主义制度也不例外。当前的社会主义国家通常都是在生产力并不发达的国家建立起来的,因此,它更应该注重生产力的发展。只有始终把发展生产力放在首位,社会主义国家的生产力水平才能达到和超过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生产力水平,才能发挥出社会主义较资本主义的比较优势,才能体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斯大林曾说“如果不在工业和农业方面不断提高劳动生产率,我们就不能解决改造的任务,就不仅不能赶上并超过各先进资本主义国家,而且连自己的独立生存也不能保住。”[1] (P.287)因此,他领导着苏联人民集中一切人力、财力和物力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大大提高了苏联的社会生产力。应该说,斯大林执政时注意过发展生产力的问题。然而,纵观斯大林模式可知,斯大林及其以后的苏共领导人更多地是从生产关系的角度而非生产力的角度去衡量社会主义的。这一点无论是从斯大林模式的基本特征,还是苏共领导人们所坚持的社会主义理论及其所犯的超越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理想主义错误都可以反映出来。正是因为没有做到始终把生产力的发展放在首位,导致苏联的社会生产力在一度辉煌之后发展缓慢,最终导致苏联的社会主义制度失去了生命力。

浅析“苏联模式”和“列宁新经济政策”的对中国科学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影响

浅析“苏联模式”和“列宁新经济政策”的对中国科学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影响

东北石油大学

2011-2012学年第1学期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课程论文

班级:

姓名:

学号:

成绩:

浅析“苏联模式”和“列宁新经济政策”的对中国科学社会

主义经济建设的影响

摘要:新中国成立以来,随着新旧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和三大改造的全面告捷,如何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成为摆在中国共产党面前的最严峻也是最重要的课题。在不同的历史环境下,我国曾经选择“苏联模式”和列宁实行新经济政策作为指导中国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方针政策。虽然在“苏联模式”的统领下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曾经走过弯路,但是它对于我国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发展和经济政策本身有着深远的影响,它对于一切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都具有普遍的指导和借鉴意义。

关键词:苏联模式列宁新经济政策中国科学社会主义建设

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取得胜利,推翻沙皇的专制统治,建立起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也是第一个把科学社会主义林论变成现实社会制度的社会主义国家。建设陆续取得辉煌成就,苏联模式也逐渐形成了,并对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和建设产生深渊的影响。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也是自全面学习苏联模式的基础上开展的,特别是再改革开放之前面对我们的国家体制社会制度抖颤成了不可估量的影响。但是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不断深化与开展,我国的领导人不断地审时度势,果决地重新判断世界形势,同时基于全面总结20世纪以来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和本国社会主义建设所经历的漫长而曲折的发展历程,运用科学的方法分析出当时国际国内的主要矛盾,提出改革开放,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伟大的历史决定。但是在改革开放之初,当人们仍然困顿在“姓资还是姓社”的问题上,甚至有人已经开始怀疑中国共产党带领的这条社会主义道路的正确性的时候,邓小平同志再一次在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中寻找契合点,他提出:“社会主义究竟是个什么样子,苏联搞了许多年,也并没有完全搞清楚。可能列宁的思路比较好,搞了个新经济政策,但是后来苏联的模式僵化了。”

斯大林模式对中国外交政策和国际影响力的影响

斯大林模式对中国外交政策和国际影响力的影响

斯大林模式对中国外交政策和国际影响力的影响

斯大林模式是苏联领导人斯大林在20世纪初期提出的一种政治经济学模式,其核心思想是通过国家的计划经济体系和单一的政治体系来控制和规范国家内部的各个领域,从而达到国家的建设和发展的目的。此模式对于20世纪的世界影响深远,其中包括对中国外交政策和国际影响力的影响。本文将探讨斯大林模式对中国外交政策和国际影响力的影响。

一、斯大林模式对中国外交政策的影响

斯大林模式在中国外交政策中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斯大林模式在20世纪50年代初期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进程产生了巨大影响,中国开始在社会经济、教育和文化方面实行计划经济。这导致中国的外交政策也处于斯大林模式的影响之下。在这个时期,中国大力支持世界各地的民族解放运动,并积极寻求与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合作关系。此举旨在加强社会主义国家之间的团结,对抗资本主义国家。这种政策主张在全球范围内扩大中国的影响力,并在国际上掩盖中国经济和政治制度的不稳定因素。

第二,斯大林模式在中国外交政策中的影响表现为中国的对外政策越来越倾向于实行自主性。理论上,中国借用苏联经验来改进本国社会主义建设。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越来越感到自己可以在外交政策中独立决策。此时,中国的外交政策变得更加注重实际的、具体的事务,而非遵从一个较为全面的模式。此转变主要反映在中国对南亚和南东亚地区的政治和军事干涉上。中国开始采取独立决策来应对对其国防的威胁,将

隶属于苏联的外交政策置于二等。

二、斯大林模式对中国国际影响力的影响

苏联领导人斯大林推行的模式对于中国的国际影响力产生了一定的影响。第一,这种模式使中国成为广泛的社会主义运动的核心,因此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中国的国际声誉和影响力。中国虽然不是一致团结的创始国,但它一直是最有影响力的社会主义国家之一。其次,斯大林模式的影响使得中国在后续对其他国家的战略方案中常常是一种威胁或希望。其三,中国也是在与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共同接受斯大林模式的基础上发展出自己的国际声誉,其声誉种类包括“红色中国”,“贫穷的大陆”和“新中国”。

斯大林模式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启示和辩证认识

斯大林模式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启示和辩证认识

斯大林模式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启示和辩证认识

斯大林模式是指苏联前领导人斯大林提出并实践的一种稳定国内局势、加强国家集权、促进工业化和农业集约化发展的模式。斯大林模式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启示是多方面的。

首先,斯大林模式强调国家利益和国家集权。在苏联这个极其多民族的国家中,斯大林认为只有通过强化国家利益和集中政治权力,才能实现国家的稳定和不断发展。这对于中国来说,也是至关重要的,尤其是在当前外部环境日益复杂化的情况下,必须加强对国家利益的认识和保护,并加强国家集权,以应对外部压力和内部矛盾。

其次,斯大林模式强调工业化和农业集约化。苏联在斯大林的领导下进行了大规模的工业化和农业集约化,以快速发展经济和提高国家实力。同样的,中国也在不断推进工业化和现代化建设,并积极推进农业现代化,加强农业生产力和农民生活水平。斯大林模式的经验告诉我们,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建设是国家不断发展的基础,必须加强对这一方面的投资和改进。

此外,斯大林模式还强调了对于教育、科学技术等文化事业的重视和发展,这正是当今中国正在推进的文化事业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中国也正在不断增强自己的创新能力和科技实力,提高综合实力,提高国际地位。

然而,斯大林模式在发展过程中也存在很多问题和不足,例如过度集权导致自由度过低,过度注重工业化而忽视农业问题,论断权过于集中等等,因此,对于斯大林模式应保持辩证性,

既要汲取其优秀的经验,又要避免其问题和不足的重演。

在当前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在斯大林模式的启示和经验基础上,遵循历史发展规律,立足于中国的具体国情,以发展为中心,加强党的建设,推进改革开放,加强创新和科技实力等方面,不断推进中国现代化建设,为国家的长治久安和国家富强做出更大贡献。医疗事业的发展是一个国家医疗卫生事业健康稳定发展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在此过程中,医疗人员是医疗事业的中坚力量。与此同时,饱受疫情的打击,让我们更加需要优秀的医疗人才来保障公共卫生与健康。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医疗健康事业经历了长时间的发展壮大,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知识。下面我们就来看看中国医疗人员为医疗事业带来了什么影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摘要

“斯大林模式”是指斯大林按照他的社会主义观在苏联建立的社会主义制度。邓小平就是在总结了中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基础上,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当前,中国正处于深化改革的重要时期,在此背景下,如何正确地认识斯大林模式,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我们应该站在无产阶级立场上,科学地、实事求是地评价,既要看到问题,也要看到成绩,而且要分清主流、支流;既不能脱离当时的国际和苏联国内政治环境,也不能把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与具体的体制、运行机制混为一谈。本文着重论述以下几个问题: 什么是“斯大林模式”,“斯大林模式”的基本特点,“斯大林模式”形成的社会条件,“斯大林模式”的成果与弊端;以及“斯大林模式”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和教训:我们相信中国只要坚持改革开放,吸取苏联教训,不断开拓创新,才能建设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属性的和谐社会!才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才能实现最终理想:共产主义社会!我们必须把“斯大林模式”作为人类历史上把社会主义理想变为现实的第一个试验来对待,在前人的实践基础上,总结经验,纠正错误,继续前进。

【关键词】苏联;斯大林模式;社会主义建设

斯大林问题,是一个世界范围的大问题,曾经引起了世界各国一切阶级的反响,至今还在议论纷纷。各个不同的阶级,代表各个不同阶级的政党或政治派别,意见不同。估计在本世纪内这个问题还不可能作出定论。①

——毛泽东

第1章“斯大林模式”

1.1什么是“斯大林模式”

在评价“斯大林模式”之前,首先要搞清楚“斯大林模式”这一概念的内涵。“斯大林模式”,虽然并没有人正式对它下一个定义,但它的含义却是清楚的,是指在斯大林时期形成的苏联社会主义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体制的统称。其基本特征是高度集中。具体来说,政治上表现为高度集权、党政不分、以党代政、专断独行;经济体制上表现为排斥商品生产和市场机制,实行包容一切的行政指令性计划和自觉的不平衡经济发展战略;文化体制上表现为绝对的统一意志;思想上表现为搞个人崇拜、教条主义;对外政策方面表现为大国主义、大党主义。完整的、系统的建设社会主义的方针、政策以及制度、体制,是苏联共产党在斯大林领导下提出并实施的,此后,苏联以及其他一些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框架仍沿袭“斯大林模式”。

1.2“斯大林模式”的基本特点

斯大林模式的基本特点是高度集权,表现在经济、政治、文化等各个领域。在经济方面,实行否认和限制商品货币关系的指令性计划体制,忽视商品货币和价值规律。工业方面实施高速工业化路线,实行单一的生产资料社会主义公有制形式,推行片面强调高速、优先发展重工业和军事工业的工业化战略。农业方面实行全盘集体化,忽视人民生活急需的轻工业和农业。在政治方面,采用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党凌驾于权力机关之上,权力机关成为党的意志的传达机关。执政党内权力高度集中于党中央:以党代政,党政不分,行政机关隶属于党的机关或处于党的机关的直接领导之下,成为党的意志的执行者;民主机制受破坏,干部使用实际上是任命制和终身制,在党内执行大清洗运动(肃反运动),排除异己势力,以“基洛夫案件”为开端:根据最谨慎的估计,1936—1939年,苏联约有400多万人遭逮捕和判刑,500万人受到牵连,30—40万人被处决;一半以上的党员,即120万人被逮捕;而安东洛夫—奥费申科考证:“消灭富农、斯大林制造的饥荒和镇反的运动中死亡的人数是2000万”,②可见当时大清洗之惨烈。大批党政军领导、专家、工程技术人员和企业管理干部被清洗,严重影响了苏联社会的进步。直到1939年,大清洗运动才逐渐平息。

1.3“斯大林模式”形成的社会条件

“斯大林模式”是特定历史条件和国际环境下的产物,是苏联共产党人在没有先前经验的基础上对社会主义建设所作探索的产物。它诞生于20世纪二十年代中后期。那是一个波诡云橘的时代,国内社会危机四起,英、法、德、美等资本主义国家对苏联的敌视曾经达到一个新的高潮,资本主义国家对红色苏联的战争曾呈现出一触即发的态势,战争的阴影笼罩着苏联全国,新生的苏维埃政权再度经受着生存危机的考验,必须建立强大的军事力量以保卫新生的红色政权,这需要强大的重工业做基础。同时苏联国内的的种种原因也为“斯大林模式”的产生创造了条件:崇高的共产主义理想与苏联落后的经济基础存在巨大差距,理想与现实的不和谐构成对革命者莫大的讥讽;俄罗斯民族振兴和民族精神也促使每个俄国人都以实现现代化赶超西方为己任,革命者更应如此。迅速工业化遂成为当时苏联国内社会生活的主题。尤其是在十月革命缔造了社会主义先进政治制度之后,这种向现代化进军,建成社会主义经济基础的紧迫感更是与日俱增。

1.4“斯大林模式”的成果与弊端

20世纪20年代末至50年代初,苏联作为一个经济落后的农业大国,用“斯大林模式”领导苏联人民进行了社会主义实践,在15年内跑完了资本主义国家用50—100年才跑完的路程。从现代的角度分析“斯大林模式”产生的背景、成就及其历史作用,从很大程度上肯定了斯大林模式是落后国家赶超发达国家的一种新型现代化途径。“斯大林模式”巩固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开创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工业化的新路,第一次显示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并且取得了卫国战争的伟大胜利,促进了世界社会主义阵营的形成。由此可见“斯大林模式”的功绩是光辉的、不可磨灭的!

然而是这种高度集权以自由市场的不发达作为自己存在的理由,通过经济资源的绝对垄断,限制市场因素的发展来巩固自身,注定会败市场经济体制。“斯大林模式”要求国家对经济运行的绝对控制,于是必然出现出现党政不分、权力高度集中、个人崇拜与家长制作风盛行的现象。随着过度集中的体制和日益发展的市场因素的对抗性矛盾走向顶点,斯大林体制最终走向崩溃。在空前的经济增长速度下,掩盖着经济效率极低的现实,这表现在:第一,优先发展重工业,使农业和轻工业长期处于落后状态;第二,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片面强调产值和产量,造成了产品品种少、质量差。第三,国家从农民手中拿走的东西太多,严重地损害了广大农民的利益,农民没有生产积极性,农业产量长期停滞不前。第四,经济发展粗放,经济效益低下,大量消耗和浪费了资源。第五,国家对经济资源的垄断,造成国家机关内腐败滋生。所以这种经济增长必然是不可持续的。随着时间的推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