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价斯大林体系

合集下载

苏联模式(斯大林模式)述评

苏联模式(斯大林模式)述评

“斯大林模式”是苏联社会主义发展过程中形成的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它成为二战后社会主义国家纷纷效仿的对象。

“斯大林模式”是我国史学界研究的热点之一,尤其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相关的论文、专著不断问世。

同时,该问题也是中学历史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

有鉴于此,本文将对近年来国内史学界对“斯大林模式”研究中与中学历史教学相关的内容做一简要概述,以供教学参考。

一、“斯大林模式”的含义1.体制说。

我国学者普遍认为,“斯大林模式”是特定历史条件下所形成的特定的社会主义政治、经济体制。

叶书宗认为,所谓“斯大林模式”是指苏联在斯大林领导下,按照斯大林的规划所确定下来的国家政治经济体制。

”(注:叶书宗:《苏联的革命和建设》,上海社科联,1996年版,第210页。

)2.理论体系说。

胡逢吉认为该模式主要是一种理论体系,他指出,“斯大林模式”是斯大林关于社会主义经济模式的理论简称。

(注:王福春:《国内外…斯大林模式‟研究述评》,载《世界史研究动态》,1993年第4期。

)3.政策实践说。

韩狄明认为“斯大林模式”主要是一种政策实践,其重点“一是发展重工业,二是限制和消灭商品经济。

”(注:王福春:《国内外…斯大林模式‟研究述评》,载《世界史研究动态》,1993年第4期。

)4.“社会主义模式”说。

孙振远认为“斯大林模式”是一种不成熟的或不完善的社会主义模式,它是在社会主义国家处于帝国主义包围的这样一种国际环境中,生产力发展水平不高的这样一种国度里,无社会主义建设先例的条件下形成的。

(注:孙振远:《斯大林模式的弊病与赫鲁晓夫的改革》,载《世界历史》,1988年第4期。

)二、“斯大林模式”的形成时间1.20世纪20年代末30年代初。

陈之骅认为是在20年代末30年代中期逐步形成的并在40年代至50年代初期进一步固定化的。

(注:陈之骅:《改革传统模式是历史的必然》,载《世界历史》,1988年第4期。

)2.1936年宪法的制定。

当前最权威的昊于廑、齐世荣主编的《世界史》把1936年宪法的制定作为“斯大林模式”形成的标志,指出:“苏联宪法的制定,宣告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建成,也标志着斯大林创建的经济政治体制的形成。

每日一知识-唯物主义评价斯大林模式

每日一知识-唯物主义评价斯大林模式

唯物主义评价斯大林模式斯大林模式是苏联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和创新。

这一模式在初期和战争时期曾发挥过积极作用。

斯大林模式的历史地位:斯大林模式是特定历史条件的产物,它在历史上曾建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

1)斯大林模式比较成功的解决了在资本主义包围和战争威胁中,一个经济和文化落后国家如何很好的建设社会主义这个难度很多的课题,从而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

2)苏联在短短的二十多年时间里就跑完了资本主义花费了一百年的路程。

3)由于斯大林模式,是苏联抢在二战爆发之前基本实现了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为取得卫国战争胜利准备了雄厚的物质基础,保存了民族的生存,赢得了世界人民的尊重。

4)总之,客观的说在20世纪30年代世界的历史上,斯大林模式留下的不是失败的记录,而是成功的骄傲。

尤其是当1929年至1933年,资本主义面临完全危机的时候,苏联进行的社会主义建设成就震惊了西方世界。

二战后,它对新生的社会主义国家恢复经济,初步建立社会化大工业的基础,也起到过积极示范作用,从而对资本主义社会形成强大的冲击力。

积极影响:在当时特定的历史条件下,斯大林通过这种建设模式,使苏联跻身于工业化国家的行列,为后来取得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

“斯大林模式”创立是与当时苏联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在苏联迅速赶上和超过西方发达国家的过程中起积极作用。

消极影响:但是这种高度集权的模式妨碍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的充分发挥,表明苏联在探索社会主义发展道路方面存在着巨大的误区。

在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中,苏联出现了党政不分、权力高度集中、个人崇拜与家长制作风盛行的现象,他们严重阻碍了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的正常展开:第一,优先发展重工业,使农业和轻工业长期处于落后状态;第二,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片面强调产值和产量,造成了产品品种少、质量差。

第三,国家从农民手中拿走的东西太多,严重地损害了广大农民的利益,农民没有生产积极性,农业产量长期停滞不前。

斯大林模式对现代人的思想和世界观的影响和反思

斯大林模式对现代人的思想和世界观的影响和反思

斯大林模式对现代人的思想和世界观的影响和反思斯大林模式是指苏联领袖斯大林所制定的官方思想和行政管理模式。

这种模式对当代人的思想和世界观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值得我们进行反思。

首先,斯大林模式关注国家利益高于个人权利。

在这种情况下,国家的意志被认为是最高权威,个人的利益则次之。

这种权力体系对于现代人的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现代社会,很多人仍然倾向于将国家利益置于个人利益之上。

这种倾向反映了人们的传统主义和集体主义思想,导致个人的自由和权利受到了一定程度的限制。

其次,斯大林模式强调集体和集中力量的重要性。

当今社会,仍然存在大量的团体和组织,包括政党、公司和社会团体等。

斯大林模式通过强调集体和集中力量来达到国家目标,这种思想方式在现代社会中也被广泛地运用。

例如,在企业中,集中力量可有效地完成任务,但也有可能出现缺乏创新和自由思想的问题。

因此,在提高效率的同时,人们需要保持创新和多样性的思想方式。

最后,斯大林模式强调党的领导作用和对意识形态的控制。

在斯大林时期,人们被强迫接受党的思想和宣传,其后果是形成了一种独裁制度。

在现代社会,人们需要意识到意识形态的重要性,但也需要保留个人的自由思想和选择权。

这种思想偏见也导致了很多问题,如宗教和异端思想的控制,影响了个人的自由和权利。

总之,斯大林模式对现代人的思想和世界观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和反思。

这种影响不仅在政治领域上,也涉及到我们的思想方式和价值观念。

针对这种影响,我们应该积极地保持思维的开放性和灵活性,才能更好地应对当代社会的挑战。

随着医疗技术和现代医疗设备的不断更新和完善,我们的医疗事业得到了显著的改善。

现代医疗技术为疾病的预防、诊断、治疗和康复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给我们的医疗事业带来了巨大的进步和贡献。

现代医疗技术的发展,为疾病的预防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通过对疾病的研究,科学家们发现了很多疾病的成因、传播途径、预防方法以及疫苗等,这些都大大降低了人们发生疾病的几率。

对斯大林模式的评价1

对斯大林模式的评价1

对斯大林模式的评价对斯大林模式的评价斯大林模式的一个很重要的弊端,就是不能从实际出发,而是采取冒进的主观的思想,来指导社会主义建设。

短期内可能会有很大的成效,但是从长远来看,却是不足取的,而且很危险的。

从后来的实际情况来看,也的确验证了这点。

斯大林跟随列宁多年,但是却不得其要领。

具体说就是,列宁分析苏联的问题,总能够从苏联的实际情况出发,研究出适合情况的决策,虽然有时候,有过失误但是随即就会改正,而斯大林却要把自己神圣化,大搞个人崇拜,实行大清洗,不能容忍对自己的丝毫的反对,这不能不是它们二者之间的重大差别。

从而可能暗含了苏联以后的命运。

斯大林模式,就是在农业上推行全盘的集体化;在工业上,重点发展重工业,对轻工业、农业的重视程度不够。

苏联当时的国内经济大部分是轻工业、农庄小农业,重工业发展滞后,比之西欧的列强来讲是有很大差距的,用现在的话说就是处于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

在这样的国家建设社会主义,本应当遵循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有条不紊的进行经济建设。

但是,斯大林模式在农业上片面的追求集体化,认为这样可以大幅度的提高农业产量。

而且,主张消灭富农,从而实现社会主义公有化。

出发点是好的,提高农产品产量,实现农业公有化,但是也犯了过急过快的错误。

从30年代初开始实行,到1937年就基本上所有农户都加入了集体农庄;集体农庄、国营农场的播种面积几乎达到100%。

在极短的时间里,实现了公有化,肯定会产生很多的问题,只是当时的大势是这样的,所以没有完全的暴露罢了。

后来的中国实行的大跃进,农民加入人民公社很是受到斯大林模式的影响,其所造成的严重后果,也证明了不能脱离当时当地的实际情况,片面的追求公有化反而是有害的。

在工业上,把重工业看成社会发展的标志不错,但是不能因此而只重视重工业的发展,这就忽视了各部门经济要协调发展的规律。

例如,苏联的工业发展很快,1913年到1950年工业产值增加12倍。

但是农业却徘徊不前,1953年全苏人均粮竟至于低于1913年水平。

对斯大林模式的评析

对斯大林模式的评析

对苏联斯大林模式社会主义道路的评价斯大林模式,是苏联在以斯大林为首的联共(布) 中央领导下,推进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形成的一种政治经济体制,它是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

它是各种因素合力作用的结果。

斯大林模式在特定历史时期起到了重要的积极作用,但也存在种种弊端。

一、斯大林模式的历史功绩1 、建立和巩固了苏联社会主义的成果。

十月革命的胜利,开创了人类历史上社会主义的新纪元。

在经济文化落后的俄国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列宁领导的俄国布尔什维克党进行了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尝试。

列宁曾试图通过“直接过渡”的办法,即“战时共产主义”,利用国家命令建立起社会主义的生产和分配,结果都失败了。

后来又尝试“迂回过渡”,即采用新经济政策的办法,肯定商品、市场的作用,逐步向社会主义过渡。

列宁逝世后,斯大林在没有世界革命形势的条件下,提出了一国建成社会主义的理论,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建立起了第一个社会主义模式,巩固了社会主义成果。

2 、促进了苏联社会的发展,建成了社会主义强国。

新生的苏维埃政权经济基础十分薄弱,建设社会主义,难度可想而知。

在这种困难的形势下,斯大林提出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方针,通过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集中全国的人力、物力、财力,超高速地实现了社会主义工业化。

尤其是在重工业发展的基础上,苏联消除了国防工业技术落后的状态,国防工业的基础得到了加强。

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指出,苏联“在战争中的行动已显示出它的一切工业和技术领域的伟大成就。

……过去25 年中那非常惊人的发展速度,实在是史无前例的。

”3 、为打败法西斯的进攻,夺取卫国战争的胜利做出了贡献。

“二战”爆发前,苏联实施了三个五年计划,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了社会主义工业化,国民经济高速增长,综合国力大大增强,为打败德国法西斯的入侵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斯大林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就是一种备战体制。

高度集中的体制有利于迅速转入战时体制,有利于迅速动员人力、财力、物力支援前线。

斯大林模式教训的评价

斯大林模式教训的评价

斯大林模式教训的评价1. 斯大林模式就像一个超大号的紧箍咒,套在苏联经济的脑袋上,勒得它没法自由生长,只能按照固定模式喘气,结果差点憋死。

2. 斯大林模式如同一个刻板的老学究,只认自己那一套规则,经济发展就像被老学究管束的调皮孩子,想创新想撒欢儿?没门儿,最后只能变成听话却没活力的乖宝宝。

3. 这斯大林模式啊,就像是给苏联这辆汽车装了个只能挂一档的变速箱,不管路况如何,就只能慢悠悠地往前挪,还想超车?那简直是做梦。

4. 斯大林模式像个超级独裁的厨师,不管顾客(民众)的口味,只做自己拿手的一道菜(计划经济),哪怕大家都吃腻了,也不准换菜单,结果顾客越来越少(经济失去活力)。

5. 斯大林模式恰似一个死脑筋的裁缝,拿着一把大剪刀,不管是高的矮的胖的瘦的(不同的产业和经济类型),统统剪成一个模样,结果衣服(经济体系)穿在身上,不是这里紧就是那里松。

6. 斯大林模式好比一个巨大的磨盘,企业和劳动者就像被蒙着眼睛拉磨的驴子,只能按照固定的路线走,不知道外面的世界多精彩,也不知道自己可以走得更自由更高效。

7. 斯大林模式就像一个不会变通的指挥家,拿着一根指挥棒,让所有乐器(经济部门)都按照一个节奏演奏,管你是小提琴还是架子鼓,最后演奏出来的曲子单调乏味,没有一点灵魂。

8. 斯大林模式仿佛是一个专横的园艺师,把所有的花草树木(各种经济成分)都修剪成一个形状,原本可能是姹紫嫣红、形态各异的花园(多元经济),硬是被整成了一排排整齐却毫无生机的绿篱。

9. 斯大林模式像是一个霸道的建筑工头,只允许用一种砖头(单一的计划经济模式)盖房子(建设国家经济),哪怕其他材料(市场经济元素)可能更适合,也坚决不用,结果房子盖得又慢又不结实。

10. 斯大林模式犹如一个超级固执的画家,只擅长画一种风格的画(计划经济下的固定模式),画布(苏联经济)那么大,却不能尝试新的色彩和笔触(新的经济发展方式),最后画作变得单调沉闷。

11. 斯大林模式就像一个吝啬的守财奴,紧紧握着钱袋子(经济控制权),企业想自己搞点小投资小创新,就像孩子想从守财奴手里拿点零花钱一样难,经济怎么能活跃起来呢?12. 斯大林模式恰似一个古板的老火车司机,开着一列巨大的火车(苏联经济列车),却只沿着一条铁轨(计划经济轨道)跑,旁边就算有更便捷的新铁轨(市场经济模式),也坚决不换道,最后只能被越甩越远。

斯大林模式的特点和评价

斯大林模式的特点和评价

斯大林模式的特点和评价
列宁和斯大林的领导,以及他们实行的政治制度,为苏联社会主义建立了至关重要的基础,其中以斯大林模式最为著名。

斯大林模式是一种强大的集权主义社会制度,苏联的政治制度以中央集权的方式完全由斯大林控制,实行严格的政治控制和经济管理,力争创造“接二连三”的建设目标,故而受到钦佩和推崇。

在斯大林模式下,苏联实现了极快的工业化,使苏联从落后赶超至先进,在斯大林模式推行期间诞生了苏联优秀建筑作品,如莫斯科对号公园住宅和民众广后景院,使得苏联建筑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极大的促进了苏联社会的发展。

但同时,斯大林模式的政治弊端也相当显著:无论是政治民主还是经济民主,斯大林都未能通过真正的参与和选举形式实现,因此影响了苏联建筑项目的参与式设计和实施,在建筑设计上出现了缺乏创新的严重情况,让许多苏联建筑仅仅能在社会范畴上作出了改善的贡献而无法提供多样的道路和方向。

此外,在斯大林模式下施行的政策,加上苏联存在的政治经济安全问题,造成苏联建筑的投资不足,技术和物质条件也限制了建筑项目的完成,令苏联建筑无法发挥它之前的潜力。

总之,斯大林模式有政治上巨大的弊端和投资上的缺乏,也有它在苏联建筑水平发展上所做出的杰出贡献。

评价斯大林模式

评价斯大林模式

评价斯大林模式斯大林模式又被称为“苏联模式”。

形成于20世纪二十年代后期至五十年代前期,并不断得到强化和固化,延续至20世纪80年代中期。

斯大林模式是一种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

从社会基本制度的层面看,在经济领域,苏联建立了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这两种形式的社会主义公有制,使之在国民经济中占统治地位,并在此基础上实行了按劳分配原则;在政治领域,苏联确立并坚持苏联共产党在苏联社会中的领导地位,形成了以工人阶级为领导、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苏维埃政权,对无产阶级和其他劳动人民实行广泛的民主,依靠无产阶级专政来保卫社会主义制度;在意识形态领域,苏共坚持无产阶级世界观--马克思列宁主义在苏联意识形态中的指导地位。

从经济上来看,苏联模式表现为一个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它以国家政权为核心,以党中央为领导者,以各级党组织为执行者,以国家工业发展为唯一目的,以行政命令为经济政策,以行政手段为运作方式。

从政治上来看,苏联模式又表现为一个高度集权的行政命令体制。

对内,它将权力高度集中于党中央,而党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组织,大多数情况下又是由个人意志所操纵的。

从对外关系上来看,苏联模式又是集中了严重的官僚主义、主观主义、沙文主义和专制主义即封建农奴主式的作风于一体的大国强权体制。

斯大林模式的主要历史功绩在于它使社会主义第一次从理论变成现实,并且敢于和强大的资本主义世界相抗衡。

斯大林模式保证了30年代苏联的政局稳定,保证了30年代高速发展重工业,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社会主义经济的物质基础,保证了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

斯大林模式存在一定的弊端:(1)政治经济方面:权力过于集中,民主太少。

残酷斗争,冤假错案遍及全国。

地方自主权少,不利于发挥地方、企业和职工的积极性,造成管理机构庞大和滋生官僚主义、个人崇拜,社会主义法制被忽视甚至遭到践踏。

对外关系上推行大党主义和大国沙文主义。

(2)社会生活方面:片面强调发展重工业,轻视轻工业,使得农、轻、重比例失调。

对斯大林模式的评析(精选)

对斯大林模式的评析(精选)

对苏联斯大林模式社会主义道路的评价斯大林模式,是苏联在以斯大林为首的联共(布) 中央领导下,推进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形成的一种政治经济体制,它是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

它是各种因素合力作用的结果。

斯大林模式在特定历史时期起到了重要的积极作用,但也存在种种弊端。

一、斯大林模式的历史功绩1 、建立和巩固了苏联社会主义的成果。

十月革命的胜利,开创了人类历史上社会主义的新纪元。

在经济文化落后的俄国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列宁领导的俄国布尔什维克党进行了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尝试。

列宁曾试图通过“直接过渡”的办法,即“战时共产主义”,利用国家命令建立起社会主义的生产和分配,结果都失败了。

后来又尝试“迂回过渡”,即采用新经济政策的办法,肯定商品、市场的作用,逐步向社会主义过渡。

列宁逝世后,斯大林在没有世界革命形势的条件下,提出了一国建成社会主义的理论,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建立起了第一个社会主义模式,巩固了社会主义成果。

2 、促进了苏联社会的发展,建成了社会主义强国。

新生的苏维埃政权经济基础十分薄弱,建设社会主义,难度可想而知。

在这种困难的形势下,斯大林提出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方针,通过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集中全国的人力、物力、财力,超高速地实现了社会主义工业化。

尤其是在重工业发展的基础上,苏联消除了国防工业技术落后的状态,国防工业的基础得到了加强。

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指出,苏联“在战争中的行动已显示出它的一切工业和技术领域的伟大成就。

……过去25 年中那非常惊人的发展速度,实在是史无前例的。

”3 、为打败法西斯的进攻,夺取卫国战争的胜利做出了贡献。

“二战”爆发前,苏联实施了三个五年计划,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了社会主义工业化,国民经济高速增长,综合国力大大增强,为打败德国法西斯的入侵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斯大林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就是一种备战体制。

高度集中的体制有利于迅速转入战时体制,有利于迅速动员人力、财力、物力支援前线。

斯大林模式的评价

斯大林模式的评价

斯大林模式的评价一、斯大林模式的概述斯大林模式是指苏联领导人约瑟夫·斯大林在20世纪初期实行的一种政治经济体制。

这种体制以国有化、计划经济和集中统一领导为核心,对社会主义建设起到了重要作用。

二、斯大林模式的优点1. 实现了国家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斯大林模式下,国家实行了计划经济体制,通过国家对工业、农业等各个领域的全面管理,实现了国家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

这使得苏联成为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之一。

2. 促进了科学技术的发展斯大林模式下,苏联政府高度重视科学技术的发展,并且投入巨额资金用于科学研究。

这些资金不仅用于基础科学研究,还用于应用研究和技术开发。

这使得苏联在许多领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3. 提高了人民生活水平在斯大林模式下,苏联政府积极改善人民生活条件,实现了普及医疗、教育和文化等公共服务,并且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

这使得苏联成为一个富裕、文化、教育水平高的国家。

三、斯大林模式的缺点1. 限制了个人自由斯大林模式下,政府对社会经济生活进行全面控制,限制了个人自由和创新精神。

这使得苏联社会缺乏创造力和活力。

2. 打压异己分子在斯大林模式下,政府打压异己分子,实行严格的言论审查和思想控制。

这使得苏联社会缺乏多元化和民主性。

3. 经济效率低下尽管斯大林模式下实现了国家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但是由于计划经济体制的局限性以及官僚主义的腐败问题,经济效率低下。

这导致苏联在20世纪80年代面临着严重的经济危机。

四、结论综上所述,斯大林模式在促进国家工业化、农业现代化以及科学技术发展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

但是,它也限制了个人自由和创新精神,打压异己分子,经济效率低下等问题。

因此,斯大林模式是一个有利有弊的政治经济体制。

斯大林模式弊端的表现

斯大林模式弊端的表现

斯大林模式弊端的表现斯大林模式是指20世纪20年代苏联的政治体制,由列宁和斯大林领导的共产党形成的独裁政权。

它既是一个政治体系,也是一种经济模式,影响了苏联和其他东欧国家的发展。

斯大林模式的优点有:1、它确保了共产主义的实施;2、它确定了苏联的经济和政治稳定;3、它推动了苏联经济的发展和社会进步。

但是,斯大林模式也有一些弊端,这些弊端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斯大林模式导致政治统治的独裁主义和高度集权化。

在任何情况下,斯大林模式都严格控制党内民主,完全否定言论自由和组织自由,这种状态下人们无法发表反对政府的意见,政府拥有绝对的政治权力,任何不符合它的意见都将被严格抑制。

其次,斯大林模式受到官僚制度的约束,使得政府官员充满腐败和野心。

此外,斯大林主义也激发了剥削者和反动者的势力,他们把斯大林主义作为自己的革命路线,以摧毁苏联当时的政治统治。

此外,斯大林模式不利于苏联的经济发展。

首先,它使苏联的经济发展受到政府官员的严格控制,有限的自由市场发展被严格限制,苏联的企业趋向计划经济,而不是自由市场经济。

此外,斯大林政权还限制了公民的财产权,这使得许多企业无法有效发展。

最后,斯大林模式导致了苏联社会充满绝望和恐惧。

斯大林政权在政治上压制了许多异议组织,影响了公民对政府的信任,使得许多人失去对社会的希望,变得完全缺乏活力。

总的来说,斯大林模式的弊端主要表现在政治统治的独裁主义和高度集权化,受到官僚制度的约束,以及对苏联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不利影响以及对社会的恐惧与绝望。

针对这些弊端,政府应采取行动,改善民主机制,改变官僚制度,强调自由市场和财产权,以及消除社会上的绝望和恐惧。

只有这样,苏联才能真正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斯大林模式的利弊是什么

斯大林模式的利弊是什么

斯大林模式的利弊是什么斯大林模式是苏维埃时期苏联共产党建设社会主义的一种组织体系和思想体系。

以下是店铺为你整理的斯大林模式的利弊,希望能帮助到你。

斯大林模式的利弊在苏联历史上,斯大林模式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可以说斯大林模式在一定程度上不但挽救了当时危机重重的苏联,而且还使得苏联实现了工业化,国家综合实力迅速增强。

但是斯大林模式给苏联带来的也不全都是好处,它也存在着很多弊端的,总之斯大林模式的利弊都是存在的。

那么斯大林模式的利弊具体都有哪些呢?斯大林模式的利弊具体有以下几点:首先,斯大林模式给苏联带来的好处有,使得苏联国家重工业迅速发展,并且迅速赶上和超过西方国家。

同时斯大林模式为苏联积攒了大量的物质资料,为后来取得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其次,斯大林模式的弊端主要有,第一,斯大林模式优先发展重工业,使得国内的农业和轻工业停滞不前,长期处于落后的状态。

第二,在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下,片面强调产量和产值,造成了商品种类少质量差的问题。

第三,斯大林模式高度控制配置国家资源,严重损害了农民的利益,致使农民的生产积极性非常低,社会生产力水平也得不到发展。

第四,斯大林模式将国家权力高度集中于最高领导人和领导机构手中,政府机构容易滋生腐败,甚至出现了严重的个人崇拜等问题。

以上就是斯大林模式的利弊,总之,斯大林模式对于苏联来说有利也有弊,有利的方面在于使得苏联的综合国力提升,弊端就在于高度集中体制下,各种问题不断出现。

斯大林模式的特征前苏联能从积贫积弱的局面一下跃居到当时世界强国之列是和领导人斯大林分不开的,他停止使用列宁的新经济政策,改为实行国家权力高度集中的斯大林模式。

斯大林模式使得苏联国家经济得到发展,工业化水平显著提高,军事实力也得到很大增强,从而改变了苏联当时危机四伏的局面。

可以说斯大林模式是苏联实行社会主义工业化过程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政治经济体制,那么斯大林模式的特点有哪些呢?斯大林模式主要是针对的是国家的经济和政治两方面,斯大林模式的特点主要有以下几点:在经济方面,首先,斯大林模式将国家权力高度集中,采用行政命令和计划管理的手段来推动国家经济的发展。

评价斯大林

评价斯大林

评价斯大林斯大林是社会主义工人阶级从苦难挣脱出来的英雄,他立志推翻反力,推翻暴政,实现俄国从落后走向先进,使俄国走上现代化道路。

他对斯大林千篇一律的革命任务和无怨无悔的贡献,应该是被记忆和备受尊敬的。

一、斯大林的精神勇气斯大林的英雄和历史雄风,在于表现出最坚定的意志和最坚硬的意志,将党的正义事业架起一座桥梁,跨越苦难,酝酿出一抹光辉。

他无论登上马背,抑或是判断处理困难,都能展现出宏大的勇气和精神,承担起解决问题的责任,构建伟大的梦想,完成任务的雄心壮志。

二、斯大林的政治成就斯大林的政治主张意在革命化,力图在全球范围内推进党的旗帜,重振俄国的力量。

他的明智统治,使马克思主义理论流传;他的领导才智,用最具特色的社会主义思想改变了各国的局面。

斯大林伐异立善,制定省政府,一个个屡创奇迹;社会主义改革,扩大党的势力;军事巩固,把全国安全保十分;经济发展,使五大经济核心;农业改革,大幅提升农户收入。

三、斯大林的经济创新斯大林以其独特的经济观,创造了俄国一派繁荣景象,解决了历史上长期存在的贫富悬殊和经济不公问题。

他建立新的经济制度,按照贪供求理论,优化和重新布局经济结构,推行农业改革,建立多种资本市场,并坚持一个重要原则“精神资本最重要”,统一资源,增加效率。

四、斯大林的叙事风格斯大林的演说习惯以简练的叙事风格凸显,他力求直接、清晰、有力,以及富于针对性地让人们意识到自己千钧一发的责任,以及实现希望的可能性。

他不仅会说,更会做。

他把法律说明和合乎情理的政策,加上最大的受众,在演讲中到处显摆,使群众和领袖结合在一起,使每一次的发言成为历史的遗产。

五、斯大林的家庭生活斯大林虽然全心全意投入革命事业,但他仍然懂得珍惜家庭,总是时时想到家人。

他对妻子、恩爱子女,毫无保留地表达爱意;为子女准备学习资金和礼品;陪伴子女细心仔细地栽培感情;深思熟虑一些家务事,均表现出温馨环境中人物有一种向上的能量。

斯大林的家庭给了他力量,也为他的革命精神注入了爱的血液。

斯大林模式及评价

斯大林模式及评价

斯大林模式是建设社会主义的一次尝试——读桑弧蓬矢《四论如何评价斯大林,绝不是无关我们党的外国的事情……》桑弧蓬矢网友在网上的《四论如何评价斯大林,绝不是无关我们党的外国的事情——对“斯大林模式”岂能“否定得越彻底越好”》一文,我认为,桑弧蓬矢对斯大林模式的“我们必须历史地、实事求是地对待斯大林模式,尤其是要恰如其分地对待其中的错误东西,不能笼统地说‘否定得越彻底越好’。

”的方法基本上是正确的,但是,由于对一些具体的问题的认识,我是不能苟同的。

什么是斯大林模式?桑弧蓬矢写道:“一般说到“斯大林模式”,都是指苏联在斯大林领导下建立的一整套社会主义制度。

从这个角度来分析斯大林模式,在方法论上必须把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与具体体制区分开来。

苏联建立了以工人阶级为领导、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无产阶级专政的政治制度,以生产资料公有制和按劳分配为特征的经济制度,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指导的文化制度。

这些是社会主义基本制度。

斯大林模式中体现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内容,必须肯定,因为它们反映了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和基本原则,符合社会发展规律的客观要求。

这也就是我们经常说的十月革命的普遍道路,它“放之四海而皆准”,是任何国家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都必须坚持的。

否定了这些内容,就是否定社会主义。

”我们就来讨论这几个方面。

先说“以工人阶级为领导、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无产阶级专政的政治制度”。

社会主义有没有阶级?有,也没有。

说它有,是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就是说,是在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的正在建成社会主义而还不是社会主义的那个社会主义时期。

在这之前,因为是私有制社会,所以,有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还有农民阶级。

但是,在社会主义过渡时,财产成为公有,大家都没有了私有财产,社会财产又是每一个人的。

大家都一样了。

不一样的地方也有,那就是原来的阶级地位不一样,思想意识还不一样,因此,原来的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的思想需要改造。

所以,可以说,这个时候的“工人阶级为领导”就是在这个意义上说的,无产阶级专政也是在这个意义上说的。

如何评价斯大林

如何评价斯大林

斯大林问题评价再探讨斯大林的评价问题,不仅关涉斯大林个人的是非功过,而且关乎社会主义的前途命运。

作为一个复杂的历史人物,斯大林备受争议。

西方敌对势力攻击他,苏共内部如赫鲁晓夫之流丑化他。

我们究竟应该如何评价斯大林?对此问题进行探讨,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斯大林评价中的争议性问题否定斯大林者从哪些方面否定斯大林?概括起来主要有:肃反扩大化、“消灭了4万个指挥员”、工业化路线、流放少数民族、“宗教裁判所”、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等问题。

这些问题,有的被曲解,有的被夸大,以此妖魔化斯大林,丑化社会主义,这是苏联国内外敌对势力的重要斗争策略。

因篇幅所限,本文就前三个问题作一分析。

1.肃反扩大化。

赫鲁晓夫的秘密报告,约一半篇幅是关于肃反扩大化问题的。

肃反在当时的苏联是必要的。

苏联处于帝国主义的包围之中,希特勒上台更使苏联面临着法西斯的威胁,而1934年基洛夫被暗杀则引发了苏联对反革命分子的警觉,肃反运动成为必然。

希特勒曾说,苏德战场失败的主要原因之一是斯大林在1937年枪杀了他在俄国的“第五纵队”。

实事求是地讲,肃反运动的确存在扩大化错误。

作为最高领导人,斯大林对此负有领导责任,这一点毋庸讳言。

但在赫鲁晓夫的引导下,人们把肃反扩大化完全归咎于斯大林,甚至把整个三十年代说成是“黑暗的时代”,无视当时社会主义欣欣向荣的景象。

实际上,肃反扩大化被严重夸大了。

瓦·别洛策尔科夫宣称:“三千五百万完全无辜受害的人们!一亿八千万当中的三千五百万!也就是说六分之一人口被这人吃人的制度吞没了。

”布热津斯基更是高呼“五千万冤魂”。

在三十年代,苏联人口为1.6亿,战争爆发前夜的人口是1.9亿,如果真有三千多万甚至五千万人被杀,那多出来的数千万人又从何而来呢?2.“消灭了4万个指挥员”。

“消灭了4万个指挥员”问题,是指三十年代末山伏罗希洛夫处理的36898名军人退役问题。

当时,国防人民委员部因年龄、健康、纪律、道德、政治等方面的原因,让这些军人退役。

对斯大林模式的认识

对斯大林模式的认识

福兮祸兮—对斯大林模式的认识内容摘要:斯大林模式是前苏联工业化和经济发展过程中所采用的一种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

长久以来,人们对斯大林模式褒贬不一,争议颇多。

赞扬者将其视为强国的理论教条,奉为经典;而贬斥者又将其视作法西斯制度的翻版,民主的退步。

如何正确看待斯大林模式,对我国社会主义道路的发展,有着深刻的意义。

关键词:斯大林;苏联;模式;体制自1924年列宁去逝之后,斯大林作为苏联的主要领导人,在随后近30年的时间里(1924-1953),组织领导了苏联的改革和建设事业,并建立了一套比较完整的政治、经济体制。

后世将之称为斯大林模式。

在斯大林的领导下,苏联对旧有制度进行了大规模的废除或改造:在政治上建立起了权力高度集中的专政统治;在农业上实行集体化;在工业上实行公有制,优先发展重工业。

在斯大林模式的理论指引下,苏联迅速崛起。

正是因为有了斯大林模式,使得前苏联在短短20余年的时间里迅速发展,挤身世界强国之列,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和苏联终成世界一极奠定了丰厚的物质基础。

但也正是因为有斯大林模式,导致了前苏联轻重工业失衡,使得前苏联“国强而民不富”,同时滋生了政府人员的腐败。

最终为苏联的解体埋下了伏笔。

本文就斯大林模式的成败是非,做出简单的评述。

一斯大林模式出现的时代背景斯大林模式的形成与当时苏联的国际国内形势是分不开的。

1917年11月7日(儒略历10月25日),俄国爆发了著名的“十月革命”。

俄罗斯帝国土崩瓦解,全世界第一个社会主义政权—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建立了。

1922年12月30日,俄罗斯、乌克兰、白俄罗斯和外高加索联邦(包括阿塞拜疆、亚美尼亚和格鲁吉亚)一起正式成立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标志着苏联的正式诞生。

但是新生的苏维埃政权并不稳固,甚至可以说是内忧外患。

外部有各帝国主义国家的武装干涉;内部有邓尼金、高尔察克等反动武装的威胁。

后来虽然通过内战解除了军事威胁,但一战和内战的战火严重破坏了国内的经济。

斯大林模式的利弊是什么

斯大林模式的利弊是什么

斯大林模式的利弊是什么斯大林模式是苏维埃时期苏联共产党建设社会主义的一种组织体系和思想体系。

以下是本人为你整理的斯大林模式的利弊,希望能帮助到你。

斯大林模式的利弊在苏联历史上,斯大林模式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可以说斯大林模式在一定程度上不但挽救了当时危机重重的苏联,而且还使得苏联实现了工业化,国家综合实力迅速增强。

但是斯大林模式给苏联带来的也不全都是好处,它也存在着很多弊端的,总之斯大林模式的利弊都是存在的。

那么斯大林模式的利弊具体都有哪些呢?斯大林模式的利弊具体有以下几点:首先,斯大林模式给苏联带来的好处有,使得苏联国家重工业迅速发展,并且迅速赶上和超过西方国家。

同时斯大林模式为苏联积攒了大量的物质资料,为后来取得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其次,斯大林模式的弊端主要有,第一,斯大林模式优先发展重工业,使得国内的农业和轻工业停滞不前,长期处于落后的状态。

第二,在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下,片面强调产量和产值,造成了商品种类少质量差的问题。

第三,斯大林模式高度控制配置国家资源,严重损害了农民的利益,致使农民的生产积极性非常低,社会生产力水平也得不到发展。

第四,斯大林模式将国家权力高度集中于最高领导人和领导机构手中,政府机构容易滋生腐败,甚至出现了严重的个人崇拜等问题。

以上就是斯大林模式的利弊,总之,斯大林模式对于苏联来说有利也有弊,有利的方面在于使得苏联的综合国力提升,弊端就在于高度集中体制下,各种问题不断出现。

斯大林模式的特征前苏联能从积贫积弱的局面一下跃居到当时世界强国之列是和领导人斯大林分不开的,他停止使用列宁的新经济政策,改为实行国家权力高度集中的斯大林模式。

斯大林模式使得苏联国家经济得到发展,工业化水平显著提高,军事实力也得到很大增强,从而改变了苏联当时危机四伏的局面。

可以说斯大林模式是苏联实行社会主义工业化过程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政治经济体制,那么斯大林模式的特点有哪些呢?斯大林模式主要是针对的是国家的经济和政治两方面,斯大林模式的特点主要有以下几点:在经济方面,首先,斯大林模式将国家权力高度集中,采用行政命令和计划管理的手段来推动国家经济的发展。

斯大林模式的特点和本质

斯大林模式的特点和本质

斯大林模式的特点和本质斯大林模式是指苏联领导人斯大林在权力掌握后推行的一种政治、经济和社会模式。

这种模式从20世纪20年代开始,在苏联持续了近30年时间。

它被视为是苏联社会主义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被认为是苏联历史中的重要事件之一。

斯大林模式的特点和本质影响了苏联社会主义的发展,对世界社会主义的进展也产生了重要作用。

1. 集权和独立性。

斯大林模式的核心特点是集权和独立性。

斯大林认为,只有通过集权才能有效地实施社会主义的改革。

因此,他强调党和政府在整个国家的掌控,控制一切领域的政策。

他推行的政策具有独立性,例如,在外交政策中,斯大林试图保持苏联的独立性,不加入任何意识形态的团体。

2. 重视重工业。

斯大林认为,除了农业,重工业是社会主义经济的核心,应该受到最高的重视。

他试图通过大规模的工业化计划,建立一个工业化的国家,以便于在与西方的竞争中获得优势。

这种政策的结果是,在1930年代,苏联的经济获得了惊人的增长,工业化进程迅速推进。

3. 实行集体化和国营化。

斯大林在20世纪30年代初期推行了一个大规模的农村集体化政策,这是他试图在农业领域实现社会主义改革的一部分。

这个政策引起了猛烈的抵抗和社会动荡,最终导致了苏联的大饥荒。

此外,斯大林还全面实行国有化政策,将所有企业归国有。

4. 实行恐怖统治。

斯大林模式的恐怖统治是对批评者和反对者的镇压。

他通过政治清洗和大规模的集体流放来消灭反对派。

这种恐怖统治阻碍了苏联的内部发展,并削弱了其与外部的关系。

5. 建立官僚体系。

斯大林试图建立一个庞大的政府和官僚体系,以管理和控制社会的所有方面。

这个官僚机构变得庞大、腐败和难以管理,导致其效益逐渐下降。

斯大林模式的本质和特点在许多方面都是矛盾的。

它试图通过集权、控制和巨额投资的方式来实现国家的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

而这种计划经济是高度矛盾和自我毁灭的,因为它同时破坏了工人和农民阶级的利益,也破坏了国家的稳定性和信誉。

此外,它的恐怖主义统治和政治清洗也使人民对政府产生了深深的恐惧和不信任。

斯大林模式及评价

斯大林模式及评价

斯大林模式及评价一、斯大林模式的概念与形成“斯大林模式”也叫苏联模式,指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它是在斯大林领导苏联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逐步形成的,1936年宪法的颁布是其确立的标志。

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在政治上是一党领导下的高度集权,在经济上则表现为实现了生产资料公有制的指令性计划经济,它的形成缘起于苏联独特的历史发展道路。

1924年列宁去世后,斯大林党政大权独揽,一跃成为当时苏联最有权势的人。

他击败了出来挑战的托洛茨基,又使加米涅夫和季诺维也夫威信扫地,“党的骄子”布哈林也从领导岗位上被撤换下来,党内已无人可与他匹敌。

自30年代起,斯大林便逐步树立起个人的绝对权威,成了党的化身。

这一时期,世界革命已经退潮,苏联党内斗争又伴随着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的进程,加上希特勒上台后世界战争的威胁日益迫近,于是斯大林迫切希望从强化阶级斗争中去寻求“安全感”,导致在辉煌经济建设的背后呈现出大肃反的可怕阴影。

1934年底基洛夫被暗杀,大肃反迅速走向高潮,直到斯大林去世后才结束。

大肃反用恐怖手段进一步使斯大林的地位变得不可动摇,却严重损害了党的威望。

1925年底,联共(布)“十四大”通过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总方针,决定把苏联从农业国变成独立的工业国。

这次会议确立了一国内建设社会主义的方针,“使苏联在资本主义包围环境下绝不会变成资本主义世界经济的附庸,而成为一个按社会主义方式进行建设的独立的经济单位”。

工业化首先是发展重工业,斯大林论述苏联工业化时说:“在资本主义国家,工业化通常是从轻工业开始的……共产党当然不能走这条路。

党知道战争日益迫近,没有重工业就无法保卫国家,所以必须赶快发展重工业,如果这事做迟了,那就要失败。

”计划经济是苏联经济运作的杠杆,1929年一五计划制定,到1932年提前完成,苏联已从农业国变为工业国,建立了独立的国民经济体系。

当时西方正陷入经济大危机之中,苏联却取得了如此辉煌的成就,令世界为之侧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斯大林体系的评价
斯大林是前苏联伟大的领导人之一,也是苏联执政时间最长的领导人。

以他的名字命名的斯大林体系是当时苏联非常重要的政治经济体系。

该体系一定程度上改变了苏联贫困落后的局面,对苏联赶超西方欧美国家具有重要作用,但同时高度集中的额弊端也显而易见,并持续笼罩了苏联多年。

虽然后来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戈尔巴乔夫等人分别在各个方面进行了或大或小的改革,但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斯大林体系的弊端,最终导致了苏联的解体。

斯大林模式的理论基础源于托洛茨基的“超工业化”思想。

列宁去世以后,斯大林成为了苏联最高统治者。

1929年,斯大林宣布停止列宁的新经济政策,并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农业全盘集体化和社会主义工业化,这就在一定程度上采用了托洛茨基的思想。

斯大林模式之于苏联,如同毛泽东思想之于中国,在苏联实行社会主义工业化的道路中,斯大林模式对于苏联的巨大作用是不可替代的,及时它存在许多弊端,给苏联留下了严重的后遗症,但他的存在仍然是历史的必然选择,他是在苏联独特的社会形态下形成的,当时的苏联百废待兴,需要国家机器的干预,于是自然而然地诞生了斯大林模式。

对于斯大林模式的利弊我们应该辩证看待。

首先它使苏联国家重工业迅速发展,迅速赶超西方国家。

同时也为苏联积攒了大量物质资料,为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同时,该
体制的弊端也是显而易见,片面发展重工业,使国家农业和轻工业长期停滞不前;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片面强调产量和产值,导致了商品种类少质量差的问题;高度控制调配国家资源打击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限制了社会主义水平的发展;国家权力几种鱼领导人和领导机构手中,也极易滋生腐败和产生个人崇拜的问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