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级统计师考试国民经济核算公式集
北京中级经济师公式
北京中级经济师公式
1. 经济学基本公式:
- 劳动生产率 = 总产出 / 总劳动力
- 边际效用(MU) = 变动总效用(ΔTU) / 变动消费量(ΔQ)
- 收入效应 = 价格变动后的总消费额 - 价格变动前的总消费额- 价格指数 = (现在年度价格水平 / 基期价格水平) × 100
2. 代数运算公式:
- 两点式直线方程:y - y1 = (y2 - y1) / (x2 - x1) × (x - x1)
- 二次方程根的公式:x = (-b ± √(b^2 - 4ac)) / (2a)
- 指数运算:a^m * a^n = a^(m+n)
3. 统计学公式:
- 方差:Var(X) = ∑(x - μ)^2 / N
- 标准差:SD(X) = √Var(X)
- 相关系数:r = Cov(X, Y) / (SD(X) * SD(Y))
4. 财务管理公式:
- 现金流量折现 = 现金流入 / (1 + 折现率)^n
- 净现值(NPV) = ∑(现金流量折现) - 初始投资
- 资本资产定价模型 (CAPM):E(Ri) = Rf + βi × (E(Rm) - Rf)
这些公式仅为举例,并非全部,具体应根据考试大纲和教材内容确定。
中级经济师计算考点梳理
中级经济师计算考点梳理中级经济师考试是我国经济领域中重要的资格认证之一,它涵盖了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和实践应用。
作为考生,了解中级经济师考试的计算考点是非常重要的。
本文将从几个方面对中级经济师考试的计算考点进行梳理,以帮助考生更好地备考。
一、宏观经济计算考点宏观经济是中级经济师考试的重要内容之一。
在宏观经济计算中,经济增长率、国民生产总值(GDP)、人均GDP、物价指数等是常见的考点。
例如,考生需要了解如何计算经济增长率,可以通过以下公式计算:经济增长率=(当前年GDP-上一年GDP)/上一年GDP×100%二、微观经济计算考点微观经济是中级经济师考试的另一个重要内容。
在微观经济计算中,考生需要掌握供给、需求、价格弹性等方面的计算方法。
例如,考生需要了解如何计算价格弹性,可以用以下公式计算:价格弹性=(价格变化的百分比)/(数量变化的百分比)三、投资与融资计算考点投资与融资是中级经济师考试中的重点内容之一。
在投资与融资计算中,考生需要了解投资回报率、资本成本、财务杠杆等指标的计算方法。
例如,考生需要了解如何计算投资回报率,可以用以下公式计算:投资回报率=(投资收益-投资成本)/投资成本×100%四、财务管理计算考点财务管理是中级经济师考试中的另一个重要内容。
在财务管理计算中,考生需要了解财务报表分析、财务指标计算等方面的知识。
例如,考生需要了解如何计算流动比率,可以用以下公式计算:流动比率=流动资产/流动负债五、国际经济计算考点国际经济是中级经济师考试中的重要内容之一。
在国际经济计算中,考生需要了解国际贸易、外汇市场、国际收支等方面的计算方法。
例如,考生需要了解如何计算贸易逆差,可以用以下公式计算:贸易逆差=出口-进口六、经济数学计算考点经济数学是中级经济师考试中的基础内容之一。
在经济数学计算中,考生需要了解数理统计、线性规划、微积分等方面的计算方法。
例如,考生需要了解如何计算相关系数,可以用以下公式计算:相关系数=(协方差)/(标准差的乘积)以上就是中级经济师考试计算考点的梳理。
国民经济核算公式
国民经济核算公式《国民经济核算》考试公式:第一产业:1、农业第二产业:2、工业,3、建筑业第三产业:4商业、服务业、仓储业5、交通、邮电,6、地质普查,7、房地产、公共事业,8、卫生、体育、福利,9、教育、文化,10、科研,11、金融、保险、证券,12、国家机关、社会保险13、其他行业初次分配:国民原始收入(国民总收入)GDP——收入法:公式:加值(收入法国内生产总值)=劳动报酬+生产税净额+营业盈余+折旧国民生产总值(GNP)=国内生产总值+国外要素净收入再分配:公式:国民可支配收入=国民生产总值+经常转移收入-经常转移支出=最终消费+储蓄国民生产净值=国民生产总值-折旧国民收入=国民生产净值-间接税国民总支出(GDP)——支出法:公式:总增加值(支出法国内生产总值)=总消费+总投资+净出口最终消费=总消费=居民消费+公共消费总储蓄=总投资=固定资本形成+库存投资三等价原则:国民总产值=国民总收入=国民总支出1、劳动报酬:工资、奖金和津贴,公费医疗和医疗保险,社会保险,离退休费,个体劳动者报酬,农村劳动者报酬。
固定资本消耗:固定资产原值,减固定资产净值。
生产税净额:生产税(间接税),减向企业转移支付,减出口退税。
营业盈余:业主收入,净利息,公司利润,公司红利,公积金,公司未分配利润,公司所得税,向企业转移支付,出口退税公式1、生产法国内生产总值=总产出-中间投入2、收入法国内生产总值=劳动报酬+固定资本消耗+生产税净额+营业盈余3、国内生产净值=国内生产总值-消耗4、国民收入=国内生产净值-生产税+国外要素净收入=国内生产净值-生产税净额+生产补贴+国外要素净收入工业总产出=成品价值+半成品、在制品期初期末结存差额+工业作业价值(工业作业价值包括加工费、消耗的材料和零件) 农业总产出=粮食价值+林业价值+蓄业价值+蓄业存栏期初期末差额建筑总产出=建筑工程产品价值+安装价值+自营价值+大修理+设计价值交通运输总产出=客运收入+货运收入商业总产出=商品销售收入-进价所得营业性服务总产出=营业收入房地产总产出=管理部门+开发部门+自有部分=房租收入+其它业务收入+房产销售收入-前期工程费-建安工程费+自有虚拟房租金融总产出=各项利息收入-各项利息支出+辅助性收入+投资所得社会服务总产出=营业收入+其它业务收入事业、行政总产出=经常性业务支出+固定资产虚拟折旧中间消耗=原料+材料+燃料+动力+运输费+修理费+金融服务费+广告1、支出法国内生产总值=总消费+总投资+净出口2、国内生产净值=国内生产总值-固定资本消耗3、国民收入=国内生产净值-生产税+国外要素净收入=国内生产净值-生产税净额+生产补贴+国外要素净收入4、国民净福利=国内生产净值+国外要素净收入+改善环境投入-破坏环境产出+休闲时间价值费+教育费+服务作业国内生产总值基本分析不变价格国内生产总值=国内生产总值/物价指数汇率国内生产总值=国内生产总值/汇率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国内生产总值/人口数生产率分析资本生产率=国内生产总值/资本总额国民经济的发展速度和经济增长率发展速度=(报告期GDP-基期GDP)/基期GDP经济增长率=发展速度-100%部门增长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
中级经济师经济基础公式汇总
中级经济师经济基础公式汇总在经济学领域中,公式是经济理论和实践的基础。
它们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数学语言来描述和分析经济现象。
作为一名中级经济师,掌握经济学基础公式对于解决实际问题至关重要。
本文将对中级经济师考试所涉及的经济基础公式进行全面汇总和解析,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运用这些公式。
一、需求与供给1. 需求曲线:Qd = a - bP需求曲线描述了市场上消费者对某一商品或服务的需求量与价格之间的关系。
其中,Qd表示需求量,P表示价格,a为需求曲线的截距,b为需求曲线的斜率。
需求曲线表明需求量随着价格的升高而减少。
2. 供给曲线:Qs = c + dP供给曲线描述了市场上生产者对某一商品或服务的供给量与价格之间的关系。
其中,Qs表示供给量,P表示价格,c为供给曲线的截距,d为供给曲线的斜率。
供给曲线表明供给量随着价格的升高而增加。
3. 市场均衡:Qd = Qs市场均衡发生在需求曲线与供给曲线相交的点上,此时市场上的需求量等于供给量。
在市场均衡下,商品的价格和交易量达到了最优的状态。
二、成本与效益1. 总成本:TC = TFC + TVC总成本等于总固定成本与总可变成本之和。
总固定成本(TFC)是企业在生产过程中不受产量变化影响的成本,如租金、管理费用等。
总可变成本(TVC)是与产量相关的成本,如原材料、人工费用等。
2. 平均成本:AC = TC / Q平均成本等于总成本除以产量。
平均成本可以衡量单位产量的平均生产成本,一般情况下,随着产量的增加,平均成本会递减。
3. 边际成本:MC = ΔTC / ΔQ边际成本等于总成本变化量与产量变化量之间的比率。
边际成本表示单位产量的成本增加量,它是决策者在考虑增加或减少产量时所关注的重要指标。
4. 净收益:Net Income = Total Revenue - Total Cost净收益等于总收入减去总成本。
净收益是企业实现盈利与否的重要指标,当净收益为正时表示企业盈利,为负时表示企业亏损。
中级经济师基础相关公式
中级经济师基础相关公式
作为中级经济师考试的基础内容,了解和掌握经济学中的相关公式是非常重要的。
这些公式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和计算各种经济问题。
以下是几个中级经济师考试中常用的基础相关公式:
1. 国内生产总值(GDP)= C + I + G + (X-M)
GDP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总体规模的指标,它由个人消费支出(C)、私人投资(I)、政府支出(G)和净出口(出口-进口,X-M)组成。
2. 名义GDP = 实际GDP × GDP平减指数
名义GDP是在当前价格下计算得到的国内生产总值,实际GDP是根据固定价格计算得到的国内生产总值。
GDP平减指数用于调整物价上涨对GDP的影响。
3. 通货膨胀率 = (最新年度消费者价格指数 - 上一年度消费者价格指数)/ 上一年度消费者价格指数 × 100%
通货膨胀率是衡量物价总水平上涨程度的指标。
它通过比较两个时间点的消费者价格指数来计算。
4. 劳动生产率 = 实际产出 / 劳动投入
劳动生产率是衡量单位劳动力创造的产出水平的指标。
它通过实际产出除以劳动投入来计算。
5. 经济增长率 = (最新年度实际GDP - 上一年度实际GDP)/ 上一年度实际GDP × 100%
经济增长率表示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在一定时期内的增长速度。
它通过比较两个时间点的实际GDP来计算。
这些公式只是中级经济师考试中需要掌握的基础相关公式的一部分。
了解和熟练运用这些公式可以帮助我们在经济学领域进行分析和计算。
通过不断练习和应用这些公式,我们可以提高我们的经济学水平,为经济问题的解决提供更加准确的分析和预测。
中级统计师考试公式大全
统计学1、方差未分组的计算公式:()nx x ∑-=22σ分组的计算公式:()∑∑-=ffx x 22σ2、标准差未分组的计算公式:1)(2--=∑n x x s分组的计算公式:()∑∑--=12f f x x s标准差nx x ∑-=2)(σ3、总体数据的离散(标准差)系数:xσυσ=样本数据的离散系数:x ss =υ4、标准分数(标准化值)sx x Z i i -=5、在重置抽样时,样本均值的方差为总体方差2σ的1/n ,即n2σ在不重置抽样时,样本均值的方差为122--=N nN n xσσ6、在重置抽样时, =n)1(ππ-在不重置抽样时, =1*)1(---N nN nππ7、样本均值的标准误nx σσ=8、样本比例的标准误np )1(ππσ-=9、标准正态分布为N (0,1)分布,将概率分布标准化的公式为:标准差均值观测值-=Z =nx /σμ-10、以68.73%的置信水平推断总体参数推断总体参数μ的置信区间为(z=1)(nx nx σσ+-,)以95.45%的置信水平推断总体参数推断总体参数μ的置信区间为(z=2)(nx nx σσ2,2+-)以99.73%的置信水平推断总体参数推断总体参数μ的置信区间为(z=3)(nx nx σσ3,3+-)11、总体均值在1-α置信水平下的置信区间可一般性地表达为:(x -分为数值*x 的标准误差,x +分为数值*x 的标准误差)12、一个总体均值的区间估计大样本的估计(n ≥30) 当总体方差2σ已知时,总体均值μ在1-α置信水平下的置信区间为(,2/nz x σα-,2/nz x σα+)当总体方差2σ未知时,上式中的2σ可以用样本方差2s 代替,总体均值μ在1-α置信水平下的置信区间为(,2/ns z x α-,2/ns z x α+)小样本的估计(n<30) 当总体方差2σ已知时,样本均值经过标准化后仍服从标准正态分布,此时总体均值μ在1-α置信水平下的置信区间仍为(,2/nz x σα-,2/nz x σα+)如果总体方差2σ未知时,样本均值经过标准化后仍服从自由度为(n-1)的t分布,即)1(~/--=n t ns x t μ。
2024年中级经济师经济基础公式
经济基础公式是中级经济师考试中的重要内容,理解和掌握这些公式对于解决经济问题非常关键。
下面是一些常见的经济基础公式:1.GDP(国内生产总值)=C(个人消费支出)+I(投资)+G(政府支出)+(X-M)(净出口)这是计算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总量的主要公式,其中C是个人消费支出,I是投资,G是政府支出,X是出口,M是进口。
2.GNP(国民生产总值)=GDP+NFP(净对外资产收入)GNP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所生产的全部可用于最终消费和投资的商品和劳务的总价值,NFP是净对外资产收入。
3.可用收入=国民收入(GNP)-企业储蓄(S)-房地产折旧(D)-国际移转支付(IT)可用收入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供个人和家庭支配和使用的收入,包括国民收入减去企业储蓄、房地产折旧和国际移转支付。
4.就业人数=劳动力参与率×劳动力人口就业人数是指在一定时期内处于工作状态的劳动者人数,劳动力参与率是劳动人口中参与劳动的人数占总劳动力人口的比例。
5.失业率=(失业人数/劳动力人口)×100%失业率是劳动力中没有工作但愿意工作并且正在寻找工作的人数占总劳动力人口的比例。
6.边际消费倾向=Δ消费支出/Δ可支配收入边际消费倾向是指随着可支配收入的变动,消费支出的变动情况。
7.储蓄率=储蓄额/可支配收入储蓄率是指个人或家庭在可支配收入中用于储蓄的比例。
8.投资收益率=(投资收益-投资成本)/投资成本投资收益率是指投资所获得的收益与投资所花费的成本之间的比率。
9.CPI(消费者价格指数)=(本期消费总物价水平/基期消费总物价水平)×100%CPI是衡量消费者购买一定商品和服务的价格水平变动的指标,通过比较不同时期的价格变动情况来评估通货膨胀。
10. Gini系数(基尼系数) = (A / B)× 100%Gini系数是衡量收入或财富分配不平均程度的指标,A表示经济个体收入或财富的不平均差距之和,B表示理想的平等分配情况下个体收入或财富的不平均差距之和。
中级会计职称《中级经济法》公式汇总
中级会计职称《中级经济法》公式汇总在中级会计职称考试中,《中级经济法》是一门需要理解和记忆大量法规条文的科目。
其中,一些重要的公式对于解题和应对考试具有关键作用。
以下为大家汇总了《中级经济法》中的常见公式:一、增值税相关公式1、增值税应纳税额=当期销项税额当期进项税额销项税额=销售额 ×税率销售额=含税销售额 ÷(1 +税率)2、进项税额=买价 ×扣除率3、小规模纳税人应纳税额=销售额 ×征收率销售额=含税销售额 ÷(1 +征收率)4、进口货物应纳税额=组成计税价格 ×税率组成计税价格=关税完税价格+关税+消费税二、消费税相关公式1、从价计征应纳税额=销售额 ×比例税率销售额=含税销售额 ÷(1 +增值税税率或征收率)2、从量计征应纳税额=销售数量 ×定额税率3、复合计征应纳税额=销售额 ×比例税率+销售数量 ×定额税率4、自产自用应税消费品应纳税额=组成计税价格 ×税率组成计税价格=(成本+利润)÷(1 比例税率)5、委托加工应税消费品应纳税额=组成计税价格 ×税率组成计税价格=(材料成本+加工费)÷(1 比例税率)三、企业所得税相关公式1、应纳税所得额=收入总额不征税收入免税收入各项扣除以前年度亏损2、利润总额=营业利润+营业外收入营业外支出营业利润=营业收入营业成本税金及附加销售费用管理费用财务费用资产减值损失+公允价值变动收益(公允价值变动损失)+投资收益(投资损失)3、资产的税务处理固定资产折旧的计算:年折旧额=(固定资产原值预计净残值)÷预计使用年限4、企业所得税应纳税额=应纳税所得额 ×税率减免税额抵免税额四、个人所得税相关公式1、工资、薪金所得应纳税额=应纳税所得额 ×适用税率速算扣除数应纳税所得额=月收入额 5000 元专项扣除专项附加扣除依法确定的其他扣除2、劳务报酬所得应纳税额(1)每次收入不超过 4000 元的:应纳税额=(每次收入额 800)× 20%(2)每次收入在 4000 元以上的:应纳税额=每次收入额 ×(1 20%)× 20%(3)每次收入的应纳税所得额超过 20000 元的:应纳税额=每次收入额 ×(1 20%)×适用税率速算扣除数3、稿酬所得应纳税额(1)每次收入不超过 4000 元的:应纳税额=(每次收入额 800)× 20% ×(1 30%)(2)每次收入在 4000 元以上的:应纳税额=每次收入额 ×(1 20%)× 20% ×(1 30%)4、特许权使用费所得应纳税额(1)每次收入不超过 4000 元的:应纳税额=(每次收入额 800)× 20%(2)每次收入在 4000 元以上的:应纳税额=每次收入额 ×(1 20%)× 20%五、其他公式1、票据贴现利息的计算:贴现利息=票据面值 ×贴现率 ×贴现期2、经济补偿的计算:经济补偿按劳动者在本单位工作的年限,每满一年支付一个月工资的标准向劳动者支付。
中级会计职称《中级经济法》公式
中级会计职称《中级经济法》公式中级经济法是中级会计职称考试的重要科目之一,涉及到很多经济法律相关的知识。
在学习中级经济法的过程中,了解和掌握一些公式是非常重要的。
下面,我将为大家介绍几个中级经济法常用的公式。
1.基本货币供应量(M0)=流通中现金货币(包括居民持有的现金、商业银行库存的现金)+商业银行的存款准备金。
2.货币乘数=货币供应量(M1)/基本货币供应量(M0)。
3.GDP=C+I+G+(X-M)。
其中,C表示消费支出;I表示投资支出;G表示政府支出;X表示出口额;M表示进口额。
4.劳动生产率=总产出/劳动力数量。
5.利润=总收入-总成本。
6.银行存款保险基金=存款准备金存款企业数×当月存款余额平均数×小额存款余额率。
7.税收负担=税款/税基。
其中,税款是纳税人需要缴纳的税款总额;税基是用来计算税款的依据。
8.利息=本金×利率×时间(年)。
9.出口收入=出口数量×单价。
10.进口支出=进口数量×单价。
这些公式是中级经济法考试中常见的一些公式,掌握了这些公式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应用相关的知识点。
同时,在备考过程中,我们也可以通过做题来加深对这些公式的理解和记忆。
需要注意的是,在考试中,我们不仅要掌握公式,更重要的是能够根据实际问题合理运用这些公式进行计算和分析。
所以,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们要加强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多做一些案例分析,巩固和提高自己的应用能力。
以上是中级经济法常用的一些公式,希望对大家备考中级会计职称有所帮助。
祝大家考试顺利!。
统计师复习国民经济核算
国民经济核算
序:中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由基本核算表、国民经济帐户和附属表三部分组成。
主要学习基本核算表,共包括五大核算表(国内生产总值表、投入产出表、资金流量表、国际收入表和资产负债表)总产出(总产值)=C+V+M
解释:C表示物耗(包括C1和C2);V表示劳动者报酬(工资) M表示剩余价值(利润和税)C1表示固定资产折旧;C2表示中间投入(中间产品或中间消耗)主要包括原材料、燃料、动力和服务价值(利息和运费)。
C1+V+M=增加值(地方生产总值、国内生产总值)GDP
一、国内生产总值核算:GDP
1、生产法的GDP:增加值=总产出-中间投入
2、收入法的GDP:增加值=劳动者报酬+生产税净额+固定资产折旧+营业盈余
3、支出法GDP:国内生产总值=最终消费+资本形成总额+净出口
4、国民总收入(国民生产总值)GNI
国民总收入(GNI)=国内生产总值(GDP)+来自国外的要素收入净额 =国内生产总值(GDP)+国际收支平衡表中经常项目下收益贷方减借方的差额
5、最终消费率=最终消费/GDP*100%
资本形成率=资本形成总额/GDP*100%。
《国民经济核算》考试公式之欧阳家百创编
《国民经济核算》考试公式:欧阳家百(2021.03.07)第一产业: 1、农业第二产业: 2、工业, 3、建筑业第三产业:4商业、服务业、仓储业5、交通、邮电,6、地质普查,7、房地产、公共事业,8、卫生、体育、福利,9、教育、文化,10、科研,11、金融、保险、证券,12、国家机关、社会保险13、其他行业初次分配:国民原始收入(国民总收入)GDP——收入法:公式:加值(收入法国内生产总值)=劳动报酬+生产税净额+营业盈余+折旧国民生产总值(GNP)=国内生产总值+国外要素净收入再分配:公式:国民可支配收入=国民生产总值+经常转移收入-经常转移支出=最终消费+储蓄国民生产净值=国民生产总值-折旧国民收入=国民生产净值-间接税国民总支出(GDP)——支出法:公式:总增加值(支出法国内生产总值)=总消费+总投资+净出口最终消费=总消费=居民消费+公共消费总储蓄=总投资=固定资本形成+库存投资三等价原则:国民总产值=国民总收入=国民总支出1、劳动报酬:工资、奖金和津贴,公费医疗和医疗保险,社会保险,离退休费,个体劳动者报酬,农村劳动者报酬。
固定资本消耗:固定资产原值,减固定资产净值。
生产税净额:生产税(间接税),减向企业转移支付,减出口退税。
营业盈余:业主收入,净利息,公司利润,公司红利,公积金,公司未分配利润,公司所得税,向企业转移支付,出口退税公式1、生产法国内生产总值=总产出-中间投入2、收入法国内生产总值=劳动报酬+固定资本消耗+生产税净额+营业盈余3、国内生产净值=国内生产总值-消耗4、国民收入=国内生产净值-生产税+国外要素净收入=国内生产净值-生产税净额+生产补贴+国外要素净收入工业总产出=成品价值+半成品、在制品期初期末结存差额+工业作业价值(工业作业价值包括加工费、消耗的材料和零件)农业总产出=粮食价值+林业价值+蓄业价值+蓄业存栏期初期末差额建筑总产出=建筑工程产品价值+安装价值+自营价值+大修理+设计价值交通运输总产出=客运收入+货运收入商业总产出=商品销售收入-进价所得营业性服务总产出=营业收入房地产总产出=管理部门+开发部门+自有部分=房租收入+其它业务收入+房产销售收入-前期工程费-建安工程费+自有虚拟房租金融总产出=各项利息收入-各项利息支出+辅助性收入+投资所得社会服务总产出=营业收入+其它业务收入事业、行政总产出=经常性业务支出+固定资产虚拟折旧中间消耗=原料+材料+燃料+动力+运输费+修理费+金融服务费+广告1、支出法国内生产总值=总消费+总投资+净出口2、国内生产净值=国内生产总值-固定资本消耗3、国民收入=国内生产净值-生产税+国外要素净收入=国内生产净值-生产税净额+生产补贴+国外要素净收入4、国民净福利=国内生产净值+国外要素净收入+改善环境投入-破坏环境产出+休闲时间价值费+教育费+服务作业国内生产总值基本分析不变价格国内生产总值=国内生产总值/物价指数汇率国内生产总值=国内生产总值/汇率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国内生产总值/人口数生产率分析资本生产率=国内生产总值/资本总额国民经济的发展速度和经济增长率发展速度=(报告期GDP-基期GDP)/基期GDP经济增长率=发展速度-100%部门增长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
2020年中级统计师考试考点《统计基础》:国民经济核算体系
2020年中级统计师考试考点《统计基础》:国民经济核算体系1.中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由基本核算表、国民经济账户和附属表三部分构成。
基本核算表包括国内生产总值表、投入产出表、资金流量表、国际收支表和资产负债表;国民经济账户包括经济总体账户、国内机构部门账户和国外部门账户;附属表包括自然资源实物量核算表和人口资源与人力资本实物量核算表。
2.常住单位也称常住机构单位,在我国的经济领土上具有经济利益中心的经济单位称为我国的常住单位。
举例:我国的驻外使馆、我国领土上的外商投资企业、中国人员短期国外旅游区分一单位是否常住单位,应注意两点:(1)确定各经济单位常住性所依据的标准不是各单位的财产所相关系,而是该单位所处的位置以及与该国经济的密切水准。
(2)时间的长期性。
3..产品是生产活动的成果。
按形态分为货物和服务:(1)货物:人们对它有某种需求,并能够确定其所有权的有形生产成果,这种所有权能够通过市场交易从一个机构单位转移给另一个机构单位。
(2)货物生产的特性:一是能够储存,二是能够运输。
(3)服务:生产活动的结果。
该生产活动能够改变消费单位的状况,或促动产品或金融资产的交换。
服务的特点:和其投人物相比,产出没有实物形态的根本改变、没有使用价值的根本改变。
服务的生产不能脱离需求单独实行。
两种服务分别为转形服务和增值服务。
产品按使用性质分为中间产品和最终产品:(4)中间产品:在一个生产过程生产出来,然后又在另一个生产过程中被完全消耗掉或形态被改变的产品。
它们能够是货物,也能够是服务。
(5)最终产品:当期生产的被用于最终消费、积累和出口的产品。
4..生产范围:国民经济核算将生产定义为:在机构单位的控制和负责下,利用劳动、资本、货物和服务作为投入,生产货物或服务的一项活动,生产范围包括以下三个部分:第一,生产者提供或准备提供给其他单位的货物或服务的生产;第二,生产者用于自身最终消费或固定资本形成的所有货物的自给性生产;第三,自有住房提供的住房服务和付酬家庭雇员提供的家庭服务的自给性生产。
2021年中级经济师考试计算公式汇总
2021年中级经济师考试计算公式汇总一、资产负债比例管理指标:1、备付金比例=备付金余额÷各项存款余额×100%(法定存款准备金比例不得低于3%)。
备付金包括:现金、业务周转金、缴存存款准备金、存农业银行款项、存放其他同业款项、存放联社款项。
2、资产流动性比例(不得低于25%)=流动性资产期末余额÷流动性负债期末余额×100%;流动性资产是指资产负债表上的流动资产;流动性负债是指资产负债表上的流动负债。
3、存贷比例(年末不得高于80%)=各项贷款余额÷各项存款余额×100%;4、对流动负债依存率(不得高于30%)=流动负债净额÷长期资产×100%;流动负债净额=流动负债-流动资产;长期资产是指资产负债表上的长期资产。
5、中长期贷款比例(不得高于120%)=一年期以上中长期贷款余额÷一年期以上存款余额×100%;一年期以上中长期贷款是指资产负债表上的中长期贷款;一年期以上存款是指资产负债表上的长期存款和长期储蓄存款。
6、拆借资金比例①拆(调)入资金比例(不得高于4%)=拆(调)入资金余额÷各项存款余额×100%;②拆(调)出资金比例(不得高于8%)=拆(调)出资金余额÷各项存款余额×100%;③净拆(调)入资金比例(不得高于4%)=净拆(调)入资金余额÷流动负债×100%;拆(调)入资金包括:银行业拆入、金融性公司拆入、调入调剂资金,拆入资金余额不得超过各项存款余额的4%;拆(调)出资金包括:拆放银行业、拆放金融性公司、调出调剂资金,拆出资金余额不得超过各项存款余额的8%;净拆(调) 入资金是指拆(调)入资金与拆(调)出资金的差额。
7、贷款质量指标①不良贷款比例(不得高于15%)=不良贷款÷各项贷款×100%;②逾期贷款比例(不得高于8%)=逾期贷款余额÷各项贷款余额×100%;③呆滞呆账贷款比例(不得高于7%)=(呆滞贷款余额+呆账贷款余额)÷各项贷款余额×100%;④不良贷款预计损失比例=不良贷款预计损失额÷各项贷款期末余额×100%;不良贷款预计损失额=(各类逾期贷款×10%+各类呆滞贷款×40%+各类呆账贷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民经济核算
一、中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由基本核算表、国民经济账户和附属表三部分构成。
基本核算表包括国内生产总值表、投入产出表、资金流量表、国际收支表和资产负债表;
国民经济账户包括经济总账户、国内机构部门账户和国外部门账户;
附属表包括自然资源实物量核算表和人口资源与人力资本实物量核算表。
二、核算价格主要有基本价格、生产者价格和购买者价格三种价格。
基本价格=是生产者生产的单位货物和服务向购买者出售时获得的价值—其应付产品税+加上其应收补贴。
基本价格是一种理想的核算价格,而不是现实存在的价格。
生产者价格=是生产者生产的单位货物和服务向购买者出售时获得的价值—开给购买者发票上的增值税或类似可抵扣税。
购买者价格=是购买者购买单位货物和服务所支付的价值+包括购买者按指定的时间和地点取得货物所发生的运输和商业费用+购买者缴纳的不可扣除的增值税和其他税。
三、国内生产总值计算方式(GDP):
1、生产法:将国民经济各产业部门生产法增加值相加,得到生产法国内生产总值。
增加值=总产出(按生产者价格计算)-中间投入(按购买者价格计算)
2、收入法:收入法也称分配法,从生产过程形成收入的角度,对常住单位的生产活动成果进行核算。
增加值=劳动者报酬+生产税净额+固定资产折旧+营业盈余
3、支出法:支出法国内生产总值是从最终使用的角度反映一个国家一定时期内生产活动最终成果的一种方法。
支出法国内生产总值=最终消费(按购买价计算的实际消费+虚拟消费)+资本形成总额(有形无形资产购入+存货购入-有形无形资产和存货处置支出)+净出口(货物、服务的出口——进口后的离岸价格)
四、国民生产总值计算方式(GNP)=国民总收入(GNI)计算公式:
国民生产总值(GNP)=国内生产总值(GDP)+ (来自国外的要素收入-支付国外的要素收入)
=GDP+国际收支平衡表中经常项目下收益贷方减借方的差额国际收支平衡表中经常项目下收益包括投资收益和职工报酬。
其中,投资收益包括直接投资的利润、利息收支和再投资收益、证券投资收益(股息、利息等)和其他投资收益(利息)。
职工报酬指我国个人在国外工作(一年以下)而得到并汇回的收入以及我国支付在华外籍员工(一年以下)的工资福利。
五、国民可支配总收入(NDI)计算公式:
国民可支配总收入(NDI)=国民总收入(GDI)+来自国外的经常转移收入-对国外的经常转移支出= 总消费+ 总储畜
来自国外经常转移收支净额:指常住单位与非常住单位之间单方面收入转移相抵后的差额,即来自国外的经常转移减支付国外的经常转移之差额。
包括国际组织往来、无偿捐赠、侨汇或交纳的国外收入税等。
六、经济增长率=(报告期GDP—基期GDP)/基期GDP
七、最终消费率=最终消费/国内生产总值×100%
八、资本形成率=资本形成总额/国内生产总值×100%
九、投入产出表的基本平衡关系
1、总投入=总产出
2、中间投入+增加值=总投入
3、中间使用+最终使用=总产出
4、增加值合计=国内生产总值=最终使用合计
5、基本系数
(1)直接消耗系数=第I产品投入量/总投入量
例如:
表3-1 投入产出表数据单位:亿元
通过表3-1计算直接消耗系数矩阵如下:
(2)完全消耗系数
十、资金流量表基本指标之间的关系
1、初次分配总收入=增加值-支付劳动者报酬+收到劳动者报酬-支付的生产税净额+收到的生产税净额-支付的财产收入+收到的财产收入
2、可支配总收入=初次分配总收入+经常转移收入-经常转移支出
3、总储蓄=可支配总收入-最终消费
4、净金融投资=总储蓄+资本转移收入净额-资本形成总额-其他非金融资产获得减处置
5、净金融投资=金融资产增加-负债增加
6、基本记录原则
(1)资金流量表采用复式记账原理,对每笔交易都作双重反映。
在实物交易方面,一个部门的收入同时是对应部门的支出。
(2)收入记录在来源方,支出记录在使用方。
(3)在金融交易方面,一个部门金融资产的增加(减少),一般伴随着对应部门负债的增加(减少)。
金融资产的增加或减少记录在使用方,负债的增加或减少记录在来源方。
7、消费率=最终消费支出/可支配收入
8、储蓄率=总储蓄/可支配收入
这两个比例相加之和等于1
例如:
表3-2 资金流量表(收入分配部分) 单位:亿元
该表是一个平衡表,其平衡关系由两个方面体现。
一是部门内部平衡关系,即在每一部门之下,来源列与使用列相关项目合计相等,以表达部门内部各种收入来源与分配和消费投资等支出之间的平衡关系,以及在此平衡关系基础上推导得到的经济总量指标。
以住户部门为例:
初次分配收入总量=23324+(45999+3607)-(21378+1026+31)=50495
可支配收入总量=52689+4692-2498=52689
总储蓄=52689-36921=15768
净金融投资=15768-4-4434=11330
另一个平衡关系称为部门间平衡关系,是指针对不同收入分配流量,各部门收入与各部门支出之间的平衡关系。
对于每一个收入分配流量项目,其各部门的来源合计肯定等于其各部门的运用合计,
由此反映了在特定收入分配项目上,收入分配的来源和去向。
以劳动者报酬为例,可以演示这种平衡关系:
劳动者报酬:各部门运用合计=17054+716+6860+21378+8=46016
各部门来源合计=45999+17=46016
表3-2 收入部门占有结构(%)
根据表3-1数据计算出收入部门占有结构的表3-2中,增加值主要由非金融企业部门创造的(58.09%)住户部门对增加值创造也有较大贡献(29.77%),这是由于存在大量个体经济的缘故;而政府和金融机构则只占有一个较小的份额。
经过各种生产要素和秤税等流量分配之后,各部门初次分配收入结构有很大的变化,主要体现为非金融企业增加值大部分转移到住户部门,比例骤减为16.74%,而住户部门成为占有比例最大者(65.61%),政府所占比重也有所上升。
经过再分配感到的可支配收入分配结构上,住户部门和政府所占比重继续增加(68.14%,17.53%),而非金融企业所占比重继续减少。
最终,住户部门获得收入的大部分。
表3-3 收入使用结构
表3-3说明了1998年各部门收入使用结构。
从国民经济整体看,收入主要使用方向为消费
(60.02%),但在各个部门之间有所差异:住户和政府部门有更多部分的收入(分别为70.07%和69.97%)用于消费,而用于储蓄的比例相对较小;金融机构和非金融企业则由于自身没有消费职能,收入全部转化为储蓄,储蓄率均为100%。
十、国际收支表基本指标之间的关系
1、经常账户差额=货物差额+服务差额+收益差额+经常转移差额
2、资本和金融账户差额=资本账户差额+金融账户差额
3、储备资产差额=货币黄金差额+特别提款权差额+外汇储备差额+在基金组织的储备头寸差额+其他债权差额
4、净误差与遗漏差额=-(经常账户差额+资本和金融账户差额+储备资产差额)
5、对外支付保证程度=外汇储备资产总量/月均货物和服务进口用汇量
6、偿债率=[用于当年还本付息的外汇/当年出口货物和服务所得外汇]×100%(通常认为,偿债率不应超过20%)
7、综合收支差额=经常项目收支差额+资本项目收支差额
=净误差与遗漏+储备资产增减额
十一、以下关于国民资产负债表中平衡关系的表述
1、资产=负债+净值
2、金融资产=资产负债差额-非金融资产
4、国民财产=国内非金融资产合计+对外持有金融净资产(增减符号与等式左边相反)
5、以下关于国民财产与资产负债的计算关系
(1)国民财产=国内各部门资产之和-国内各部门负债之和
(2)国民财产=国内非金融资产合计+对外持有金融净资产
(3)国民财产=国内各部门资产负债差额之和
6、非金融资产+国内金融资产+国外金融资产+储备资产=国内负债+国外负债+资产负债差额(资产净值)
7、非金融资产=固定资产+存货+其他非金融资产
8、金融资产=国内金融资产+国外金融资产+储备资产
9、负债=国内负债+国外负债
10、资产负债差额(资产净值)=资产总额-负债总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