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家精神 朴素的坚定 张弥漫

合集下载

有一种优雅,朴素而坚定

有一种优雅,朴素而坚定

有一种优雅,朴素而坚定央视新闻2018-03-16 23:00:36 ???她,在有限的时间里追寻远古的生命;她,在荒野中寻觅亿万年前鱼类的踪迹;她,认真缜密,“说什么都有证据”;她,淡然大度,甘做年轻人的“垫脚石”。

她叫张弥曼,当今世界上最受推崇的古脊椎动物学家之一。

前不久,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公布2018年度“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杰出女科学家奖”名单,她的名字赫然在列。

今夜,一起走近张弥曼和她的古生物世界。

人物小记张弥曼,1936年出生,古生物学家和系统动物学家。

她长期致力于脊椎动物比较形态学、古鱼类学、中-新生代地层、古地理学、古生态学及生物进化论的研究。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提名声明中称:“她创举性的研究工作为水生脊椎动物向陆地的演化提供了化石证据”。

她活得纯粹五十年如一日在有限的时间里追寻远古的生命我还有很多事情没有做,我只希望还能多少做一点工作,而不期望任何其他的事情。

张弥曼1936年4月出生于南京,她从小的理想是当医生,由于当时中国正在朝工业化迈进,国家号召青年学生积极投身地质这一国内几乎是一片空白的学科,于是,立志报效祖国的张弥曼报考了北京地质学院。

此后的几十年内,张弥曼全身心地扑在这个对平常人而言神秘而枯燥的学科上,数十年如一日。

每块化石都见证着一段历史,而张弥曼的工作则是揭开这些化石背后的谜团。

年轻时,张弥曼每年有好几个月的时间在全国各地寻找化石,常常是一个人一根扁担挑着被子、锤子、化石纸、胶水,跋涉在荒山野岭间,身上的行囊最重时达到35公斤,还要走20公里的山路。

外出考察,她有时候睡在农家的阁楼上,有时候睡在村里祠堂的戏台上,在外长期无法洗澡,回家时身上长了不少虱子。

她说,当时自己回家后的第一件事就是把衣服和棉被都扔到大锅中煮沸。

如此艰苦的条件下,张弥曼从未退缩。

“我一直坚持自己采集化石,自己修理化石,自己给化石拍照,自己研究。

”化石对她而言,仿佛蕴藏着巨大的吸引力。

她活得认真做研究严谨缜密说什么都能拿出证据尽管很羡慕别人,但我还是只能这么慢慢地做。

[高考作文素材人物事例]高考作文人物素材:自强女性张弥曼

[高考作文素材人物事例]高考作文人物素材:自强女性张弥曼

[高考作文素材人物事例]高考作文人物素材:自强女性张弥曼
本站为你整理了高考作文人物素材:自强女性张弥曼,更多相关资讯请关注本网站更新。

高考作文人物素材:自强女性张弥曼
3月22日,中国科学院院士张弥曼在巴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获颁2021年度“世
界杰出女科学家奖”。

张弥曼,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是新中国
培养的第一批地质大学生,后被选拔赴莫斯科大学学习古生物学。

她接受鱼类学家伍献文
先生的建议,选择古鱼类研究,从此踏入生命演化“失落的世界”——包括人在内的四足
动物起源过程。

她于3月22日晚在巴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举行的2021年度“世界杰
出女科学家奖”颁奖典礼上获颁2021年度“世界杰出女科学家奖”。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说,目前世界女性科研人员的比例仅为28%,设立“世界杰出女科学家奖”旨在打破科学
领域的性别“玻璃天花板”。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干事阿祖莱在致辞中表示,“我们正生活在不断创新的科技时代,解决面临的问题要依靠人类共同的智慧,也需要女性科学家的才能和创造力。

”她同时强调,目前科研领域的女性比例仍然较低,性别平等不仅需要集体意识和建立规章制度,更
需要每个人都行动起来。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国旗下讲话:科学家的精神

国旗下讲话:科学家的精神

国旗下讲话:科学家的精神
老师、同学们:
大家好!我是高一9班的黄圳,今天我发言的主题是科学家的精神。

“我们是谁,我们从哪里来?”这是一个哲学问题,而她却用对地质科学的毕生探索漂亮作答。

她就是中国科学院院士,荣获2018年度世界杰出女科学家奖的张弥曼女士。

张弥曼的研究领域是古生物学。

年轻时的张弥曼每年都会花几个月的时间在全国各地寻找化石。

行走20多公里的山路,睡在农家的阁楼上、村里祠堂的戏台上,时而有老鼠爬过,身上长了虱子……数十载的坚持,张弥曼从未退缩。

寂寞山岭间,人迹罕至处,多了一个跋涉的倩影——身负30多公斤的行囊,一根扁担挑着锤子、胶水、化石纸和被子。

经过这些努力之后,分别在2011年和2015年张弥曼分别荣获芝加哥大学、美国自然博物馆吉尔德研究生院荣誉博士学位,2016年获国际古脊椎动物学界最高奖——罗美尔-辛普森终身成就奖。

功成名就后,张弥曼没有躺在过去的辉煌中安享晚年,而是转身投入另一个少有人关注的领域,开始新的探索——新生代鲤科鱼化石研究。

科学家是照亮时代的一群人,他们许多人都是穷其一生在不断攀登高峰,追求着近乎枯燥的那一个真理。

我们是否能有这样一份。

“科学精神”主题作文讲评课件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第四单元

“科学精神”主题作文讲评课件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第四单元
2.以科学精神为基 筑青年成才之路 乘科学精神之舟,承载批判与质疑,乘风破浪,培铸青年追求真理品格 。 以科学精神为火,点燃创新与求真,怀抱热情,培铸青年敢于创新的品 格。 以科学精神为剑,刺破虚假与迷茫,坚定信念,培铸青年实事求是的品 格。
【精 彩 分论点 】
3.汲科学精神之甘霖 成人生理想之玉树 岁月峥嵘,山河为证。科学精神要追求真理,崇尚理性,立民族精神之 根。 弦歌不辍,历久弥新。科学精神要敢于创新,勇于挑战,铸守常达变之 魂。 大道至简,实干为要。科学精神要实事求是,求真务实,拓民族复兴之 道。
4.以科学之沃土 育成功之繁花 实事求是,求真务实。青年当扎根厚土,培成长之花含苞待放。 理性质疑,大胆创新。青年要浇创新之甘泉,孕发展之酒沁人怡香。 自信坦然,包容失败。青年要汲取坦然之阳光,绽锦绣繁花。
【精 彩 分论点 】
5.以科学精神之光 领光辉灿烂前程 追求真理,理性质疑。以追求真理为价值取向,指引前行方向。 崇尚创新,敢为人先。以创新发明为实现路径,铺展美好蓝图。 实事求是,求真务实。以实事求是为行为准则,开辟前行道路。
【作文素材 】
(6)袁隆平 袁隆平,男,汉族,无党派人士,1930年9月生,江西德安人,国家杂交 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原主任,湖南省政协原副 主席,中国工程院院士,第五届全国人大代表,第六、七、八、九、十、 十一、十二届全国政协委员。他一生致力于杂交水稻技术的研究、应用与 推广,发明“三系法”籼型杂交水稻,成功研究出“两系法”杂交水稻, 创建了超级杂交稻技术体系,为我国粮食安全、农业科学发展和世界粮食 供给作出杰出贡献。荣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 奖和“改革先锋”等称号。
2024年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第四单元写 作任务:“科学精神”主题作文练习讲评

张弥曼,用一生索求来自远古的声音

张弥曼,用一生索求来自远古的声音

在2018年度“世界杰出女科学家奖”的颁奖典礼上,一位82岁的中国老人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

她衣着简洁,笑容轻松,神态坚定。

5分钟的演讲,她用了法语、英语、汉语、俄语四种语言,全程脱稿,发音标准,风趣幽默,赢得阵阵掌声,一举一动尽显大方优雅。

她就是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英国林奈学会外籍会士、瑞典皇家科学院外籍院士张弥曼女士。

张弥曼出生于一个知识分子家庭,父亲是医学生物学教授,受父亲的影响,长大后的张弥曼产生了当医生的想法。

然而,在张弥曼高中毕业时,受到“地质报国”的感召,她不顾家人反对,决定报考北京地质学院,以期为祖国寻找矿产资源。

上了大学后,被分配到古生物系的张弥曼有些惴惴,又满怀期待,在此之前,她对这门学问一无所知。

1955年,刚刚学习了一年的她,又被派往莫斯科大学古生物专业学习。

在莫斯科大学学习期间,张弥曼接受鱼类学家伍献文先生的建议,选择古鱼类研究,从此踏上了“学鱼”的道路。

1960年,留学归来的张弥曼进入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工作,她接手的第一项研究,是来自浙江的鱼化石。

“那些鱼化石拿来一看,就和现在的鱼差不多,但仔细一看,又都不一样,它们究竟和哪一类的鱼有关系?谁也不知道。

”为此,她到处请教专家,自己一点点琢磨,解谜的过程也变得越来越有趣。

在很多人的印象里,说起研究古生物,自然而然就会联想到荒漠戈壁、崇山峻岭之间,研究者们风餐露宿的身影。

这也正是那时候张弥曼工作的常态。

为了寻找化石,她一年里有3个月时间都是跟着地质勘察队一起“出野外”。

作为队里唯一的女性,她和所有人一样背着几十斤重的行囊翻主持:大脸兔我们是谁,我们从哪里来?这是一个哲学问题,而她却用对地质科学的毕生探索漂亮作答。

弃医“学鱼”The family is more important than the dream.家人是比梦想更重要的事情。

唯美英语哲理7-8C 44山越岭,一天步行20公里是家常便饭。

张弥曼:研究鱼化石的女科学家

张弥曼:研究鱼化石的女科学家

人物博览\素材前沿作文与考试•初中版ZUOWENYUKAOSHI 9关键词•2018年3月8日,几十年来一直致力于鱼化石研究的张弥曼院士获得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颁发的2018年度“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杰出女科学家奖”,提名声明中称:“她创举性的研究工作为水生脊椎动物向陆地的演化提供了化石证据。

”张弥曼是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

她1936年出生于南京,50年代国家号召青年学生积极投身地质这一当时国内几乎空白的学科,立志报效祖国的张弥曼报考了北京地质学院,以期为祖国寻找地下的矿产宝藏。

入学不久,张弥曼被选拔留学莫斯科大学,后来被选送到当时古生物学研究重镇之一的瑞典国家自然博物馆留学。

每块化石都见证着一段历史,张弥曼的工作则是揭开这些化石背后的“秘密”。

年轻时,她每年要有好几个月时间在各地寻找化石,常常一个人跋涉在荒山野岭间,行囊最重时达到35公斤。

有次在横店考察,只能睡农家的阁楼,垫稻草,盖发霉的烂棉絮,40天无法洗澡,身上长了不少虱子……虽然如此艰苦,但她从未退缩。

上世纪初,中国石油大部分依靠进口,中国要开采自己的石油,迫在眉睫。

刚参加工作的张弥曼根据大庆地区地层中的鱼化石样本,准确提出石油的成油地质时代。

随着大庆油田里第一股石油从地下汩汩而出,她的观点随之被证明。

胜利油田开发时,她发现海洋曾经覆盖那一区域两次,因而成油地质时代也会与普通油田有所不同,这一观点又为胜利油田的顺利开发提供了条件。

张弥曼对古鱼类化石的研究,不仅为国内石油开采与古生物研究作出了巨大贡献,也获得了国际社会的一致认可。

2016年,世界古脊椎动物学会授予她古脊椎动物学会的最高荣誉奖项:罗美尔•辛普森终身成就奖,而今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的“世界杰出女科学家成就奖”,也是对她极高的肯定。

■热议锐评:从沉睡上亿年的“小鱼“身上,她为中国找到了石油;她澄清了生存于四亿年前的海洋里的鱼类和由其演化而来的陆生动物之间的联系……化石对她而言,仿佛蕴藏着巨大的吸引力,她全身心地扑在这个对平常人而言神秘而枯燥的学科上,数十年如一日,从不轻言放弃。

听张弥曼院士古生物讲座有感

听张弥曼院士古生物讲座有感

地球科学前沿感想二——古老的化石,时尚的学科地球科学前沿第二次讲座,研究古生物的张弥曼院士介绍了自己学习古生物的学习经历以及古生物这门古老又时尚的学科。

张院士的讲座很亲切、易懂, 是我们对张院士的生平和古生物学有了基本的了解,感受到了古生物学的魅力,也让我们感受到了的人格魅力。

讲座开始,张院士介绍了自己学习古生物学的经历,也向我们展示了许多珍贵的照片。

张院士本来志愿学医,但是上世纪50年代初,在国家的号召下,她和一批有志青年一道进了北京地质学院学习古生物学,以期为祖国寻找矿产资源。

在之前,张院士没有想到自己要学习古生物学,但她还是很认真地学习,并被选拔到苏联留学。

从此走上了古生物研究的道路,并在从事比较形态学、古地理学、古生态学及生物进化论等方面得研究取得了杰出的成就。

张院士的学习经历给了我启发,上大学之前我也没有想过要学习地质学,但是既然现在选择了地质学,就要培养兴趣,认真学习,为祖国的发展做贡献。

张院士也向我们介绍了,研究古生物学的光明前景,正如这次讲座的主题:古老的化石——时尚的学科,古生物的研究似乎成为一种时尚。

1999-2009期间,在《自然》和《科学》第一作者论文65篇,约占大陆地区总数256篇之四分之一。

古脊椎所1993年以来在《自然》、《科学》发表文章74篇(第一作者55篇),在国际同类研究机构中位居前列。

中国古生物学迎来了“黄金岁月”。

古生物研究的热潮因何而起呢?其中一个原因就是古生物学的研究意义吧。

古生物学在研究生物演化、历史动物地理学和现代鱼类区系的形成、地层时代和古环境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关于古生物学在研究生物演化方面的意义,张院士以林奈时代、达尔文提出进化论以后、海尔希提出分支系统学以来、现代分子生物学广泛展开的时间进展为线索,向我们介绍了古生物学在研究生物演化方面的意义,主要介绍鱼类到四足动物的过渡。

我也大概了解了生物分类的知识,传统生物学分类主要是根据外形进行分类确定生物的亲缘关系,现代也采用分子生物学对生物进行亲缘关系远近的划分。

忆女科学家张弥曼二三事

忆女科学家张弥曼二三事
人生浪艳
r 一一一一 1 & ధ J 臼. m 旦 三 己 面 七
,, 亩 专 目
. . . . . . 1 亩. 尸一
口孙
2006年1月26日 钱江晚报》 《 在科学之星版 刊载了 上,
英国《 然》 自 杂志首次专文介绍中国科学家《 张弥曼, 迷上 了 化石》 的专题报道, 盛赞她在古鱼类研究方面的独特贡 献。 随文还刊登了 2005年1明 21日 在美国 渤 为她 凤凰 充 举行 荣誉学术研究会的近照, 我读后惊喜万分, 又感慨颇多。
列前茅。
在前三排中间座位上, 直到下午6时左右才见到毛主席、 邓小平、 彭德怀等中央领导, 在刘晓大使陪同下步人主 席台。全场顿时一片欢腾, 我也是生平第一次这么近距 离见到那么多中央首长。由于莫斯科会议圆满结束, 那 天毛主席心情特好。他发表了意义深远、 后来在全国青 年中广传的讲话。 他说:“ 世界是你们的, 也是我们的, 但 是归根结底是你们的。你们青年人朝气蓬勃, 正在兴旺 时期, 好像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希望寄托在你们身 上。” 散会后, 我在学校走廊里碰到张弥曼, 只招呼几句 就分手了。 说实话, 当时许多人的肚子正饿得发慌。 但是 毛主席殷切的期望与嘱托深深地感染着我们每个人。 我 们都有一个共同的心愿 :这就是一旦学成归国, 一定要 全身心地投人到祖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大熔炉中, 把共和 国建设得更加美好、 繁荣和富强。 20世纪80年代初期, 因我执教的杭州大学地理系海
学。
到了莫斯科后, 由于人学的院校不同, 我在石油学 院学习, 然我们见面的机会少了。但每当有中央首长 自 访苏, 大家便聚会于莫斯科大学大礼堂, 听取首长作形 势报告时, 我们总有机会互相碰头交谈。当时我从其他 同学的传闻中还了解到,张弥曼以她优异的学业成绩,

2021届高考作文写作指导:科学精神(附文题详解及范文展示)

2021届高考作文写作指导:科学精神(附文题详解及范文展示)

高考作文写作指导:科学精神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瑞典古生物学家雅尔维克曾用多年时间研究得出结论:总鳍鱼类是包括人类在内的四足动物祖先。

这个观点一度被视为权威结论写进教科书。

然而,他的学生、中国科学家张弥曼,在用化石连续磨片方法还原“杨氏鱼”后发现:老师错了。

张弥曼的较真,推动人类对生物进化史的认知进入新阶段。

这段“吾爱吾师,但吾更爱真理”的科学史话,擦亮了“求实”这一科学家应有的精神底色。

最近的“两会”上,有人大代表指出,建设创新型国家,仅仅普及科学知识是不够的,我们需要在全社会培养求实创新的科学精神。

事实上,过去一年所有抗击疫情的合力中,有个最不能缺席的因素,那就是“科学精神”。

你对“科学精神”有怎样的思考与感受?写一篇议论文,谈谈你的看法。

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写作指导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

审题本题是话题性质的材料作文,材料分为两段,第一段是列举科学史的实例,中国科学家张弥曼凭着对科学的较真的精神,敢于挑战权威,擦亮了“求实”这一科学家应有的精神底色。

第二段以“两会”为背景,提出“我们需要在全社会培养求实创新的科学精神”,并根据抗击疫情的现实,指出“科学精神”的重要性。

题目要求针对‘科学精神’谈谈自己的思考与感受,文体要求是议论文。

“科学精神”是重要的话题,写作时首先要理解“科学精神”的内涵——追求真理、敢于质疑、实事求是、勇于创新、理性思考、造福人类……然后结合不同领域的现实和未来需要,分析“科学精神”的意义,对待“科学精神”应有的态度,以及如何树立科学精神,秉持和坚守科学精神等。

立意1.具有科学知识,并不等于拥有科学精神;2.新时代更需要“赛先生”(科学);3.科学精神,助力中国复兴;素材1. 战胜疫情,要树立科学精神。

科学防治,除了指具体的防控知识、科技手段,还是一种治理思维和工作方式,是做好疫情防控的认识论和方法论病毒的感染传播,有其客观规律、特性特点,只有在掌握病理病因、了解传播规律的基础上,才能有的放矢、精准打击,在与病魔的较量中占据主动。

“世界杰出女科学家”张弥曼院士的古化石情结

“世界杰出女科学家”张弥曼院士的古化石情结

先进典型第一次见到张弥曼院士,是在央视《朗读者》第二季里面“路”这一期节目里。

当时她画着淡妆,墨绿色的西服,丝毫看不出有82岁的高龄,在这期节目里,张弥曼院士谈及她年轻时的故事淡定从容。

在《朗读者》的舞台上,张弥曼的挚友——古植物学家、丹麦皇家科学和文学院院士、瑞典皇家科学院院士、挪威科学和文学院院士,并担任国际古植物学会主席、被誉为古植物学研究领域世界首屈一指的科学家的傅睿思也亲临现场,与张弥曼院士一起献上了关于“路”的故事与朗读。

在节目中,张弥曼院士显得从容,简单而幽默,这些性格的关键词,在《朗读者》中与董卿进行访谈时已经清晰可见。

执着考古,她成为全世界最了解古鱼的中国专家北京时间2018年3月23日凌晨,“世界杰出女科学家”颁奖典礼在法国巴黎举行。

82岁的中国科学院大学地球与行星科学学院教授、古生物学家张弥曼院士与来自南非、英国、阿根廷、加拿大的其他4位优秀女科学家共同获此殊荣。

当“世界杰出女科学家”领奖视频在网络上播放后,张弥曼女士很快在国内“走红”。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写给她的颁奖词中称:“她创举性的研究工作为水生脊椎动物向陆地的演化提供了化石证据,她在化石记录方面的开创性工作,开启了对水生脊椎动物如何适应陆地生活的新见解”。

张弥曼1936年4月17日出生于江苏南京,原籍浙江绍兴,古脊椎动物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瑞典皇家科学院外籍院士,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张弥曼一生从事比较形态学、古鱼类学、新生代地层、古地理学、古生态学及生物进化论研究。

对泥盆纪总鳍鱼类、肺鱼和陆生脊椎动物间关系研究的结果,对传统看法提出了疑问,受到国际同行的重视。

在中新生代含油地层鱼化石研究中,探明了这一地质时期东亚鱼类区系演替规律,为探讨东亚真骨鱼类起源、演化和动物地理学提供了化石证据,提出了对中国东部油田地层时代及沉积环境的看法,在学术上和实际应用上都有一定的价值。

张弥曼1953年考入北京地质学院;1960年从苏联莫斯科大学地质系毕业后回国,进入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从事古生物研究;1983年出任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所长;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1992年担任国际古生物协会主席;1993年担任中国古生物学会理事长;1995年被选为伦敦林奈学会外籍会员;2011年当选为瑞典皇家科学院外籍院士;2016年10月获得罗美尔-辛普森终身成就奖;2018年3月23日获得年度世界杰出女科学家奖;2018年11月6日,获颁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成就奖”;2019年1月,被中国妇女报评为2018年度十大女性新闻人物。

张弥曼:“特别野”的女院士

张弥曼:“特别野”的女院士

4| 人物 | 张弥曼:国任教,是神经生理学领域颇有建树的教授。

20世纪50年代,国家百废待兴,大力发展工业的过程中急需地质人才。

高中毕业时,张弥曼受“地质报国”的感召,决定报考北京地质学院。

后来却被派往莫斯科大学古生物专业学习,由此与鱼化石结缘。

1960年,24岁留苏归来的张弥曼进入了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工作。

她接手的第一项研究,是来自浙江的鱼化石。

当时,张弥曼一年有三个月时间在野外考察工作,有时候整个野外队里就她一个女生,其他三四十个成员都是男生。

2018年《朗读者》邀请张弥曼做访谈嘉宾,主持人董卿提了一连串普通女生最关注的问题:“那不是很不方便?”张弥曼一问接一问地回答:“好像也没有什么不方便。

那时候我头发也剪得很短。

”队伍里的张弥曼真的不像女孩子,不仅是头发短。

野外队基本上都住在老乡家里,或者住在浙江农村的祠堂里,“都睡在戏台上”,两三个月不能洗头,她都习惯了,“不难受”。

20世纪六七十年代,每一次野外工作回家,张弥曼都是带着虱子一起回去。

裤子边上一翻,就都爬出来了。

这些衣服还能要吗?当然,“毛衣啊,内衣啊,我们都拿回来煮,就是煮汤的锅,那个铝锅,就在里头煮,煮了以后再煮汤呗!”“我上小学的时候真的不太愿意读书。

我母亲特别厉害,读不好她就打。

我特别野,特别爱出去玩。

”这个曾经不太愿意读书的小女孩,叫张弥曼,如今87岁了。

她是古鱼类研究专家,中国科学院资深院士,瑞典皇家科学院外籍院士;国际古脊椎动物领域最高奖“罗美尔-辛普森终身成就奖”获得者。

而最为公众所熟悉的是:2018年3月22日,时年82岁的张弥曼获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的年度“世界杰出女科学家”奖。

在颁奖仪式上,张弥曼身着一袭中式长裙款款上台,全程脱稿,用流利的英语致辞,其间法语、汉语、俄语和瑞典语转换自如。

有趣的是,在演讲结束说完“thanks”“谢谢”以后,张弥曼就往台下走了。

背后主持人追过来,“madam”(女士)——她把奖杯落在发言台上了。

高考作文必看素材 张弥曼

高考作文必看素材   张弥曼


Nature杂志资深科学编辑纪恒瑞(Henry Gee) 说,“她是那么地谦虚低调,我当时压根儿就不 知道她的盛名或她的人生和职业经历。她只不过 是又一位古生物学家,对像我这样的年轻学子给 予温情地鼓励。”
• 梦想的力量 • • 张弥曼,是执着的,在古生物学领域求索 60余载。古人云,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无论是大梦想还 是小目标,只有脚踏实地埋头苦干才能实 现。下面这些给予我们力量和希望的句子, 和大家分享:梦想能到达的远方,总有一 天脚步也会到达……





• • •
03提携后学 谦逊若谷 “一个老师的影响是永恒的,他是没 法儿知道自己的影响止于何处。”提到人 生各阶段给予过她帮助的恩师,张弥曼心 怀感恩;对待年轻人,她爱才善举毫无保 留,甘当铺路石、领路人。 张弥曼历来诲人不倦、提携后学。她 将自己做了多年的、最擅长的早期鱼类的 研究工作,交到了年轻人朱敏手上,自己 则转向了中—新生代鱼类的研究。

严谨的学术态度让她得到了同行的认可, 杨氏鱼的模型陈列在美国自然历史博物馆 的脊椎动物演化展厅。 • 在中—新生代含油地层鱼化石的研究中, 张弥曼探明了这一地质时期东亚鱼类区系 演替规律,为探讨东亚真骨鱼类的起源、 演化和动物地理学提供了化石证据,并在 此基础上提出了对中国东部油田的有关地 层时代及沉积环境的看法,在学术上和实 际应用上都有重要价值。

凡事都要脚踏实地去做,不驰于空想, 不骛于虚声,而惟以求真的态度作踏实工 夫。以此态度求学,则真理可明,以此态 度做事,则功业可就。 • ——李大钊 • • 在当前现实的狭隘基础上,有高尚理想, 全面的计划;在一步一步行动上,想到远 大前途,脚踏实地地稳步前进,才能有所 成就。 • ——徐特立 •

张弥曼星观后感

张弥曼星观后感

张弥曼星观后感
摘要:
一、引言
二、张弥曼星的观后感
三、张弥曼星的科学意义
四、对中国航天事业的思考
五、展望未来
正文:
尊敬的读者,你是否还记得小时候仰望星空,心中的那份好奇与憧憬?今天,我想与大家分享我对张弥曼星观后感的一些想法。

张弥曼星,这颗我国科学家发现的近地小行星,引发了全社会对太空探索的关注。

作为一名科技工作者,我有幸见证了这一刻,心中无比激动。

张弥曼星的发现,不仅让我们感受到了宇宙的奥秘,也展示了我国科学家在行星探测领域的实力。

张弥曼星的命名,是为了纪念我国著名天文学家张弥曼先生。

他一生致力于天文学研究,为我国天文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

如今,以他名字命名的小行星,正在太空中熠熠生辉,这无疑是對他最好的纪念。

张弥曼星的发现,对于我们理解太阳系的形成和演化具有重要意义。

这颗小行星的成分和轨道特征,为科学家提供了宝贵的研究样本。

通过对张弥曼星的研究,我们有望揭示更多有关太阳系的奥秘,推动科学的发展。

观后感之际,我不禁想起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

从无人航天器到载人航
天,从月球探测到火星探测,我国在太空领域的成就举世瞩目。

这些成就的背后,是无数科技工作者的辛勤付出和不懈探索。

正是他们,让我们有机会深入了解宇宙的奥秘。

展望未来,我相信我国航天事业必将取得更加辉煌的成就。

我们将继续探索火星、木星等行星,甚至拓展到更遥远的星系。

而在这一过程中,我们每一个人都与有荣焉。

让我们共同期待,我国航天事业的下一个辉煌时刻。

那时,我们或许会站在另一个星球上,回望地球,感慨万千。

张弥曼:82岁摘取“世界杰出女科学家奖”

张弥曼:82岁摘取“世界杰出女科学家奖”

龙源期刊网
张弥曼:82岁摘取“世界杰出女科学家奖”
作者:王丽
来源:《恋爱婚姻家庭·养生版》2019年第11期
今年82岁的张弥曼是南京人,她是家中长女,下面有个弟弟,父亲是留美博士,回国后成为一名在神经生理学领域颇有名气的教授。

父亲很开明,常带女儿去溪边网虾,到菜地捉虫,到麦田看蚂蚁怎么沿着麦秆爬上去寻找蚜虫,用放大镜观察花的雌雄蕊和昆虫复眼等。

“我们可以在父亲面前随意发表意见,甚至和他争吵,而他对我们总是和颜悦色。

”受父亲影响,张弥曼从小对生物、自然科学充满了兴趣。

参加高考时,17岁的张弥曼受到“地质报国”的感召,不顾家人反对,决定报考北京地质学院。

1955年,刚刚学习了一年地质的张弥曼,忽然被派往莫斯科大学古生物专业学习。

其实
当时她压根就不知道古生物学是做什么的,就这样为完成“组织交给的任务”,竟阴差阳错地走上了研究古生物鱼类的路。

为了做学期论文,张弥曼到莫斯科郊外的生物实验站实习,在河岸边采集石化程度尚低的鱼化石。

张弥曼经常到莫斯科河岸边的全新世沉积中采集鱼化石,夜里用小船撒下横跨大河的鱼网,清晨把撞在网上的各种鱼类采集下来,用来和化石进行对比,以探究古鱼类同现代鱼类之间的关系。

她幽默地描述说:“当时我们留了一些鱼用来对比,把剩下的鱼做了鱼汤,至今还记得,那鱼汤简直鲜美至极!”。

墙内开花墙外香的科学家

墙内开花墙外香的科学家

墙内开花墙外香的科学家有一条远古时代的“晨晓弥曼鱼”,以她的名字命名;有一本纪念她的古生物论文集,在德国出版;瑞典皇家科學院将她聘为外籍院士,鲜有中国科学家能够获此殊荣;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她“世界杰出女科学家奖”,这是世界古生物学界第一次染指该奖;作为国际上享有盛誉的为数不多的中国科学家,她的名字在国内鲜有人知;参加了一次《朗读者》节目,却瞬间名满天下,被国人捧为“网红”;她年过八旬,依然神采奕奕,魅力十足……她就是中国古生物学家张弥曼。

现在,你一定很好奇——这位杰出的中国女科学家有着怎样传奇的经历呢?为报国改变志向1936年4月17日,张弥曼生于江苏省南京市的一个分子家庭,他的父亲是从美国芝加哥大学留学后归国的医学博士。

生在那个年代,张弥曼的童年着实不幸,还不到两岁的时候,中日淞沪会战爆发,她不得不跟随父母逃往四川,后来又辗转重庆、江西等地。

年幼的张弥曼虽然四处奔波,却依然对自然科学充满了兴趣。

也许是小时候去医院里找父亲,经常看到那里的医生做尸体解剖的缘故,张弥曼上高中时就很喜欢生物解剖课,并且表现出了极大的天赋,即使是一些难度很大的实验,比如解剖细小的蚯蚓,她也从来不会碰破血管。

高中毕业后,张弥曼打算报考医学院。

当时,新中国刚成立不久,正在努力实现工业化。

张弥曼在报纸上看到了时任国家主席的刘少奇的讲话:地质科学是工业的尖兵,国家要建设首先需要工业,而发展工业首先需要矿产资源。

言下之意,工业需要地质科学的支撑,国家需要青年学生积极投身地质科学。

国家的号召对张弥曼的触动很大,她出于报效祖国的考虑,同时也为满足自己对野外考察的好奇心,毅然改变了初衷,决定报考北京地质学院地质学专业。

结果,张弥曼被分配到了古生物学系。

入学第一天,她看到了一副对联,上面写着:“欢迎你,戈壁滩上的开拓者;欢迎你,岩石洞中的找宝人。

”尽管张弥曼当时对古生物学这门学科一无所知,但这副对联还是激发起了她的雄心壮志,让她在此后的数十年里,再苦再累也没有回头。

最美科技工作者张弥曼

最美科技工作者张弥曼

最美科技工作者张弥曼
佚名
【期刊名称】《西北农业学报》
【年(卷),期】2022(31)5
【摘要】1936年4月生,女,汉族,浙江嵊州人,中共党员,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科学院院士。

主要从事古鱼类学、比较形态学、中生代晚期及新生代地层、古地理学及生物进化论的研究。

她开创性的工作为水生脊椎动物向陆地的演化提供了化石证据,发表论文55篇,出版专著6部。

【总页数】1页(PF0003)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P53
【相关文献】
1.献给全国首个科技工作者日的一份贺礼分享"最美浙江人·最美科技人"的故事
2.张弥曼院士的古化石情结
3."世界杰出女科学家"张弥曼院士的古化石情结
4.全国水产科技工作者代表刘家富入选2021年“最美科技工作者”
5.第四届“最美浙江人·最美科技人”10位科技工作者获奖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张弥曼在探索人类的起源中,做一个像鱼一样的傻瓜

张弥曼在探索人类的起源中,做一个像鱼一样的傻瓜

张弥曼在探索人类的起源中,做一个像鱼一样的傻瓜张弥曼并不是一个普通的傻瓜。

他坚信人类的起源是一个复杂而神秘的过程,而他的“像鱼一样的傻瓜”实验只是他追求真理的一部分。

他开始进行一系列实验,尝试将人类的基因和鱼类的基因进行结合,探索这种基因融合对人类起源的影响。

他选择了一种在演化过程中与人类有着相似基因的鱼类进行实验。

通过一系列的基因组编辑技术,将这种鱼类的基因与人类的基因进行融合。

接着,他观察实验鱼的生长和发育过程,想要找出那些与人类起源有关的特征。

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和实验,张弥曼发现实验鱼的一些特征和人类有着相似之处。

实验鱼的内耳结构与人类的内耳结构相似,这意味着它们也可能拥有类似的听觉系统。

实验鱼的呼吸系统也出现了一些变化,它们可以在水中呼吸,并且与人类的呼吸系统有些许相似。

不过,就在探索的过程中,张弥曼也遇到了一些困难和挑战。

实验鱼的生长速度和寿命都和普通鱼类有所不同,这使得他们的进一步研究变得困难。

实验鱼的行为也发生了一些变化,它们开始表现出一些与普通鱼类不同的行为。

尽管实验的结果并没有完全证明张弥曼的假设,但这些发现仍然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人类的起源。

实验鱼的特征和人类的相似性表明,鱼类可能在人类起源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这也提示我们人类起源的过程可能比我们想象的要复杂得多。

弥曼的实验也引发了人们对于人类起源的新思考。

他的实验结果让人们开始重新思考生命的本质和进化的路径。

或许,人类的起源并不仅仅限于从猿猴进化而来,而是一个更为复杂和多样化的过程。

张弥曼的“像鱼一样的傻瓜”实验展示了一个科学家探索人类起源的新思路。

尽管关于人类起源的答案依然未知,但通过这个实验,我们能够更加了解人类与鱼类之间的关系,以及人类起源的复杂性。

这个实验不仅提供了新的研究方向,还为我们带来了对于人类起源的深入思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朴素的坚定——张弥曼
2018年3月22日,张弥曼获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的2018年度“世界杰出女科学家”奖,获奖理由为“她创举性的研究工作为水生脊椎动物向陆地的演化提供了化石证据”。

颁奖仪式上,她身着一袭中式长裙用流利的英语致辞,其间又法语、俄语和瑞典语,优雅的气质和幽默的语言引来现场嘉宾的频频喝彩,也让国人备感“惊艳”。

对于获奖张弥曼至今还有些不适应,她慢声细语地说:“真是大吃一惊,我真的没做什么,没什么特别的。


她纯粹,五十年如一日,在有限的生命里追寻远古的生命。

1936年张弥曼出生于南京,她从小的理想是当医生。

由于当时中国正朝着工业化迈进,国家号召青年学生投身地质这一国内空白学科,立志报国的张弥曼报考了北京地质学院。

这个专业每年都要有好几个月在全国各地找化石,常常是一人一根扁担挑着被子、锤子、化石纸、胶水,跋涉在荒野山岭间,行囊最重时达35公斤,每天还要走20公里的山路。

作为队伍里唯一的女性,如此艰苦的条件下,张弥曼从未退缩。

在灰头土脸的野外探索岁月中,她有使不完的精神头,苦中作乐面对所有疲惫。

她认真,做研究严谨缜密,说什么都能拿出证据。

1980年,张弥曼赴瑞典访学,她带去了云南曲靖的杨氏鱼化石,采用连续磨片的方法研究。

在那个科技不发达的年代,要想掌握化石
内部结构需要付出极大的耐心和努力。

一个2.8厘米长的杨氏鱼颅骨化石,她总共画了540多幅图,一些复杂的图一张就要画十四五个小时,那时候她每天只睡四个小时。

别人需要用5年以上的时间,她只用了2年多。

在夜以继日的磨片制图过程中,她发现杨氏鱼没有内鼻孔。

这个发现动摇了“总鳍鱼类是四足动物祖先”的传统观点,在学界引起巨大反响,也引起了导师的不悦。

张弥曼说虽然老师很不高兴,但是研究必须根据事实说话。

她淡然,爱才之心毫无保留,把学术“金矿”慷慨地给年轻人。

10多年前,张弥曼将自己一直在做的学术含金量更高的泥盆纪鱼类研究交给了年轻一代的手上,自己则转向中生代鱼类研究。

在常人看来这是很不明智的选择,与泥盆纪鱼类不同,中生代鱼类所处的时期并不涉及生命演化过程的关键节点,并不容易出成果。

张弥曼清楚这一点,却很淡然:“没有我挡在前头,年轻人就能得到更好的化石,更快上一线,支撑起学科发展”。

在各种奖项、论文中很少见到张弥曼的名字,但是大家都知道她有多重要。

正如学生对她的评价“事业如山,名利如水。


她精彩,对未知领域永远兴味无穷
上世纪80年代,张弥曼用她出色的语言天赋,为中外古生物学交流牵线搭桥,编著了泥盆纪鱼类的英文论文集向世界推介。

70多岁时,为了更熟练地看文献,张弥曼又利用周末时间去上了一个法语
班。

一次英文演讲她考究的用词、纯正的伦敦音,让一位加拿大记者误以为她在牛津受过教育。

面对未知领域她说:“我很庆幸还在世界上,所以更要珍惜时间,多做一些有意思的事情。


从巴黎领奖回来后,没有沉迷在获奖的舆论追捧,她依旧按时出现在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的办公室,开始日复一日的研究工作,仿佛什么也没有发生过。

面对余下的时光,她说想把新生代的鲤科鱼化石研究做起来。

这位老人穿过生命的肌理,永远坚定地探索人类的起源,勘测那些在地球和时间中旅行的鱼。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