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家竺可桢 求是精神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最崇敬的一位科学家——竺可桢

读罢竺老校长的介绍,对竺老校长的钦佩之情难以复加。我最崇敬的一位科学家,竺可桢老校长何以让人如此崇敬呢?

一、科学上的成就和贡献

竺可桢认为农业是中国的立国之本,因而他的科学贡献主要在与农业直接相关的气象、地学领域。他是中国近代地学最主要的开创者, 创建了国内第一个地学系——东南大学地学系。同时,他在气象气候领域的研究为我国现代气象事业奠定了基础。

除科学研究之外,竺可桢还是一个孜孜不倦的科普工作者,他认为科学研究和科学普及是科技事业的两翼,直到75岁高龄,仍在在百忙之中主持编写介绍世界著名科学家的传记。

毛主席接见竺可桢时,称竺可桢的论文是“管天的”,还风趣地说:“我们两个人分工合作就把天地都管起来了。”这件事是竺可桢科学贡献的一个力证。

总的来说,竺可桢为中国科学事业做了许多基础性、奠基性的工作。

二、“只问是非、不计利害”的科学精神、求是精神

竺可桢任浙大校长时把“求是”作为校训,他在演讲中反复强调:“求是精神”就是一种“排万难冒百死以求真知”的精神。必须有严格的科学态度:一是不盲从,不附和,只问是非,不计利害;二是不武断,不蛮横;三是专心一致,实事求是。

他常常举布鲁诺、伽利略等人为例:“当时意大利的布鲁诺倡议地球绕太阳而被烧死于十字架;物理学家伽利略以将近古稀之年亦下狱,被迫改正学说。但教会与国会淫威虽能生杀予夺,而不能减损先知先觉的求是之心。结果开普勒、牛顿辈先后研究,凭自己之良心,甘冒不韪,而真理卒以大明。”

竺可桢校长倡导的只问是非、不计利害的科学精神和求是精神成为一代代浙大人精神的养料,竺老校长本人更是求是精神、科学精神的楷模。

三、以民族振兴为己任的爱国精神

生逢国难,竺可桢自小就将救亡图存的民族使命扛在肩头。十岁那年,“八国联军”掳掠北京,清皇朝被迫签订了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竺可桢悲愤交集,他在“毓菁学堂”回答先生要求用“苦”、“甜”两字造句时,说:“丧权辱国最苦,国家富强最甜”。在上海读书期间,竺可桢多次写下了这样的誓言:“吾将一生学好科学,吾要以科学来唤醒民族,振兴中华……”

在浙大任校长期间,他的爱国精神和民族使命感也深深感染着浙大学子。他不止一次语重心长地告诫学生“万勿存心只要懂了一点专门技术,以为日后谋生的地步,就算满足”,而要成为“公忠坚毅,能担当大任,主持风尚,转移国运的领导人才”。他教导学生们既要努力学习,寻求学问之“是”,更要胸怀大志,追求振兴中华之大“是”。

四、四是爱惜人才、培养人才、保护人才的感人的善良品格

在抗日战火中,竺可桢以惊人的魄力和非凡的胆略率领浙江大学师生转辗西迁,流亡办学。正是竺可桢和浙大师生的努力,保存着中国科学的种子,甚至在最艰苦、最危难的时刻也开出花结出果。而这期间,竺可桢就像一个为浙大师生遮风挡雨的保姆。他的工作让浙大师生没有后顾之忧,可以专心治学。可以说当时王淦昌、苏步青、谈家桢等许多浙大教授能在如此艰苦的条件下,潜心科学,取得一项项成果,与竺可桢所做的诸多后勤工作、事务工作是分不开的。

竺可桢老校长为中国的科学事业做出的贡献不是简单能以论文数、科学的成果衡量的。他在科学研究、科学人才的培养、科学氛围的营造、思想精神的影响等诸多方面为科学事业贡献着力量。在今天,竺校长留下来的“求是”校训已成为浙大精神的标杆,“只问是非、不计利害”的科学精神精神激励着每一代浙大学子为祖国奋斗、为科学真理努力。

“有的人活着却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却还活着”是鲁迅先生说的话,当时的语境更多是指骂汉奸们活着却似死了。在今天我们终于可以正面理解这句话,如竺老校长这样,逝世半个世纪,他的形象更加高大,他的精神品格却越被人铭记于心,正是“死了但却活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