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美学话语、审美共通感问题与美政预设:现状审视、选题意义与现代性反思

合集下载

美学体制与政治艺术的问题——朗西埃重读现代主义

美学体制与政治艺术的问题——朗西埃重读现代主义

美学体制与政治艺术的问题朗西埃重读现代主义郑海婷摘要:从艺术体制的分析入手,朗西埃更新了现代主义对艺术“再现”(模仿)和艺术“自律”的认识。

继而考察了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的多种艺术政治化的实践,他明确指出过去将艺术和政治联系起来的许多尝试都走进了死胡同,需要在美学体制的框架内回返现代主义文学的高光时刻来重新激活艺术的政治潜能。

在这个层面上,朗西埃的艺术政治理论不仅是当代美学复兴的重要资源,也是再次激活现代主义的重要资源。

关键词:再现;自主;现代主义;美学体制作者简介:郑海婷,文学博士,福建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副研究员。

中图分类号:B83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1569(2019)05-0111-09一、三种艺术体制参考了福柯关于知识型的分类和变迁的思想,①朗西埃对西方传统中艺术的三种识别体制作出区分:图像的伦理体制、艺术的诗学/再现体制、艺术的美学/表现体制。

图像的伦理体制以柏拉图的相关论述为代表,严格来说在伦理体制下艺术并不存在。

柏拉图认为艺术是对现实的模仿,而现实又是对理念的模仿,这样,艺术只是对模仿的模仿,与真理隔了三层,有损害和歪曲真理的风险。

由于对艺术肆意传播的风险有着警醒的认识,按柏拉图的理解,实用的技艺是城邦所需要的,而不实用的艺术对城邦的价值就是教化公民,需要把艺术用途严格限制在对公民进行伦理教化的目的上。

因此,理想国中存在的只有实用性的技艺和社群的赞诗,前者比如木工造床、石匠盖房,后者是一种“以模仿具有明确目的的模型为①Jacques RancileLiterature,Politics,Aesietics:Approaches te Democratic Disagreement",Substance,vol.29,no.2,2000,p.13.《东南学术》2019年第5期基础的知识形式”,①“通过一首诗的形象为观众、儿童和成年公民提供一定的教育,并与城邦的职业分布相适应”,②“图像”的本质“是一个参照其模型进行检验的复制品”。

政治语言研究评述与思考

政治语言研究评述与思考

政治语言研究评述与思考一、本文概述《政治语言研究评述与思考》一文旨在深入探讨政治语言在不同语境和背景下的运用及其所产生的影响。

文章首先概述了政治语言的基本定义和特性,包括其独特的表达方式、象征意义和隐喻性。

接着,文章回顾了政治语言研究的发展历程,分析了不同学派和理论在政治语言分析中的贡献和局限性。

在此基础上,文章进一步探讨了政治语言在政治沟通、政治动员、政治认同构建等方面的重要作用,以及其在不同政治体制和社会文化背景下的运用差异。

文章对政治语言研究的前景进行了展望,提出了未来研究方向和建议。

本文旨在为读者提供一个全面而深入的政治语言研究视角,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分析政治语言在政治生活和社会文化中的重要作用。

通过评述和思考政治语言研究的相关理论和实践,本文旨在为政治语言研究的发展贡献新的思路和方向。

二、政治语言研究的基本理论政治语言研究的基本理论涉及多个学科领域,包括语言学、政治学、社会学和心理学等。

这些理论为我们提供了理解政治语言现象、分析政治语言行为以及揭示政治语言背后深层意义的重要框架。

政治语言研究的基本理论强调语言的建构性和社会性。

政治语言作为一种特殊的语言形式,不仅仅是表达政治观点和立场的工具,更是建构政治现实和塑造政治认同的重要手段。

语言在政治领域中的使用,往往受到社会、文化、历史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因此政治语言研究需要关注语言与社会、文化、历史等因素的互动关系。

政治语言研究的基本理论关注语言与权力的关系。

政治语言不仅是权力斗争的工具,也是权力运作的媒介。

政治语言通过构建政治话语体系和政治符号系统,将权力关系嵌入到语言之中,从而实现对权力的表达和维护。

因此,政治语言研究需要深入探讨语言与权力之间的互动关系,揭示政治语言背后的权力逻辑。

政治语言研究的基本理论还关注语言与认知的关系。

政治语言作为信息传递和沟通的工具,对于政治认知和政治态度的形成具有重要的影响。

政治语言通过影响个体的认知过程和思维方式,塑造个体的政治信仰和政治行为。

政治语言的审美价值初探

政治语言的审美价值初探

政治语言的审美价值初探宁波大学张雯静摘要:随着现代媒介的不断发展,微博、博客、微信等各种新型电子技术的迅速传播,成为了新时期主流媒介的运用方式,因此,在语言组织的运用中,既要注重语言表达的个性化与传统语言的融合性,也要注重语言规范化的运用,尤其是政治语言的应用中,政府在运用语言信息传播的过程中,更要形成语言运用的审美价值,适应网民与民众的个性需要。

本文将围绕当前政治语言产生的背景进行分析,阐述政治语言在当前多媒介形势下的发展方向,并从当前政治传播中政府发言人制度的语言模式、传统主流媒介的语言运用以及新型媒介语言运用的审美价值,更好的实现政治语言在现代媒介发展中的引领力。

关键词:政治语言;审美价值;在政治语言的表达过程中,往往会形成一些社会热点、难点等不同的现象,尤其是在民众期盼值全面扩大的新时代,民众对政府公信度的认识,需要在不同媒介语言的形成中,展示出一种语言载体的能力。

因此,在政治语言的表达过程中,就是通过以语言作为一种载体,在存在形式上更加注重语言与政治的融合性,既体现一种社会活动,也能实现政治语言的多路径传播,在实现审美价值的过程中,形成一种独创性的艺术模式。

一、阐述政治语言审美价值产生的时代背景1、网络媒介的多元化发展在思想文化建设领域,文化建设语言的表达方式,在各种个性化表达的渠道中,网络提供了更多的表达平台。

尤其是在微博、微信、qq等网络媒介的带动下,各种事件都能在一夜之间在各个角落传遍。

因此,作为一种政治引导的主导方向,在网络舆情、网络事件等处理中,政治语言成为了一种特有的表达方式。

在这些语言的组成中,既要有严谨的表达渠道和运用方式,也离不开整个媒介表达的多元化方式。

在政治语言的审美价值中,民众会在这些语言中找到更多的审美点,尤其是在政治色彩的多少中,如果语言表达过于偏激或者偏袒,就会带来不同程度的集体攻击,在语言传播迅速的背景下,造成政治语言审美点的弱化,这样,不利于整个政治语言表达的运用,在缺少互动性的情况下,没有及时的给与回复,就会造成政治语言运用失去应有的土壤,也不利于整个审美价值的实现。

当代美学的政治转向:理论、问题与实践

当代美学的政治转向:理论、问题与实践

当代美学的政治转向:理论、问题与实践段吉方【摘要】当代美学的政治转向强调审美和艺术的政治介入,展现了一种包含了审美现代性批判的美学乌托邦的理论取向.当代美学的政治转向不仅仅意味着美学转向政治思想,它强调审美与艺术是文化改造和政治主体形塑的重要力量,既突出审美的意识形态功能,更强调超越意识形态的“感觉共同体”或“审美共同体”的建构.当代美学和艺术正在不同程度地遭受工具理性的影响,美学和艺术存在着成为单向度思维工具的危机,因此需要从当代美学的政治转向中吸取“下行通道”的思想资源,其目的是将那种学理和思辨层面的美学真正转化为文化的批判力量和理论的建构策略.【期刊名称】《云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7(016)003【总页数】7页(P73-79)【关键词】当代美学;政治转向;审美乌托邦;现代性【作者】段吉方【作者单位】华南师范大学,广州510006【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B83-05最近几年来,在法国左翼理论家朗西埃、巴迪欧以及斯洛文尼亚理论家齐泽克等人的理论影响下,当代美学的政治转向的理论声音不断凸现,与以往的美学理论转向相比,当代美学的政治转向的跨学科实践更为明显,审美感性研究与政治批判的思想张力内涵更为丰富。

目前,当代美学的政治转向问题正引发学界的广泛关注,它引起的当代美学问题域的变革以及当代美学理论与思想策略的调整和转换,也引起了美学研究的大范围的思想燃爆,审美、政治、文化与心理等多种理论思想交融在美学研究中形成了一种立体观测的理论思想效应,并在审美与政治关联的问题聚焦中呈现出思想批判的散点化表现。

当代美学的政治转向问题所涉及的问题较为复杂,美学思想的延展性与流动性较为活跃,这个政治转向是如何转的?美学转向中的“政治”的概念该如何界定?美学的政治转向对当代美学与艺术实践有哪些启发?这些问题值得进行深入的理论辨析,本文从当代美学的政治转向问题的理论背景、问题与艺术批评实践的角度出发,探讨当代美学的政治转向的思想源流及其理论格局,同时试图对当代美学研究的“感觉共同体”或“审美共同体”问题做出阐发。

政治的美学化、美政教育与“中国梦”的实现

政治的美学化、美政教育与“中国梦”的实现

等 问题 进行 进一 步 的探 讨 ,以此为 当
代中国美政教育投 石问路 。


梦 、梦 想 与 “ 中国梦”
从心 理学 的 角度来 看 ,梦 是个 体 在 睡眠过 程 中 ,在某 一 阶段 的下意 识
是 从 理 性 到 感 性 的 自上 而 下 的 路 径 ,
经是 人类 祖先共 同经 历过 的东 西 ,如 大漠 、洪 荒 、黑夜 、精灵 等 等 ,它 们 植根 于原 始祖 先早 先的生 活 经验 ,是

象 的。荣 氏用他 的原 型理论 表 明 ,人
类 早 期 的 经 验 形 式 应 该 而 且 可 以 以 审
从 概 念 的 内 涵 来 看 ,至 少 包 含 着 祖 国 、
释 ,然 而 ,他毕竟 注意 到 了这些 原 型 与人 类 早期 的生 活经 验 有 关 ;而 且 , 原 始意象作为人类集 体无意识 的呈 显 ,
是可 以走进 文学作 品并 转化 为艺 术形
民族 的前途命 运 以及作 为个 体 的主体 之 向往 、追求两个方 面的意蕴 。那 么 , “ 中国梦 ”作为 当代 中国的政 治意识形 态 观念 ,与伦 理 、审美 、教 育等 学科 领域 的关系 如何 ? 由 “ 中国梦 ”体现 出的 民族共 同理想 需要 通过 何种 途径 加 以实现?其梦想 实现所采取 的道 路 ,
至 于 它 们 为 何 带 有 普 遍 性 特 质 ,荣 氏
在 西方 ,梦幻 常常 与寓 意 、象 征揉 合 在 一起 ,籍 此从 宗教 学 的角度 表现 一 种 类似 于巴洛 克形 式的抽 象寓 意 。如 但 丁 的 申曲》 以诗人 梦 中路 遇 豺狼
虎 豹起 始 ,最 后 以梦 见 灿 烂 星 辰 作 结 ,

政治实事论文参考文献范例

政治实事论文参考文献范例

政治实事论文参考文献一、政治实事论文期刊参考文献[1].政治美学话语、审美共通感问题与美政预设:现状审视、选题意义与现代性反思.《人文杂志》.被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PKU.被南京大学《核心期刊目录》收录CSSCI.2012年3期.李河成.谭秀云.[2].政治美学话语、审美共通感问题与美政预设——当代政治美学研究综述.《天府新论》.被南京大学《核心期刊目录》收录CSSCI.2012年2期.李河成.[3].论实事求是的政治哲学内涵.《探索》.被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PKU.被南京大学《核心期刊目录》收录CSSCI.2002年5期.吕嘉.[4].政治美学:一个新的学术课题"回归实事:政治美学与文艺美学"学术研讨会综述.《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被南京大学《核心期刊目录》收录CSSCI.2004年1期.徐敏.[5].对新时期师旅团政治机关建设的几点思考.《南京政治学院学报》.被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PKU.2001年5期.曹霞富.[6].改善民生是最大的政治——解读省委、省政府2010年为民办实事十大工程.《今日海南》.2010年3期.鲍锋.[7].从政治战略高度思考人力资源能力建设/哲学社会科学成果也是综合国力的体现/“联有制”是重要的理论创新/不断改革创新的社会主义制度是“三个代表”的基本载体/”三个代表“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价值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被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PKU.被南京大学《核心期刊目录》收录CSSCI.2002年5期.房广顺.程六生.李凯灿.华定谟.章传家.李永胜.[8].村民信赖和拥护的调解能手——记荣获“2013年天津市最美人民调解员”称号的天津市西青区程村党总支副书记兼村委会副主任、村人民调解委员会主任王学芳.《环渤海经济瞭望》.2014年5期.王晶.[9].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远见卓识的政治智慧论科学评价的思想.《西安政治学院学报》.2004年5期.郑德扬.李合敏.[10].守纪律讲规矩作表率干实事.《今日湖北(下旬刊)》.2015年6期.郑青林.二、政治实事论文参考文献学位论文类[1]行动、共通世界和公共幸福——以“多元性”为基础对阿伦特政治思想的现象学思考.作者:高燕.外国哲学中山大学2012(学位年度)[2].服务型政府绩效评估体系构建与制度安排研究.被引次数:38作者:盛明科.行政管理湘潭大学2008(学位年度)[3].胡乔木晚年对重大政治理论问题的研究和再认识.被引次数:2作者:鲁书月.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河北师范大学2008(学位年度)[4].胡适的宪政思想研究.被引次数:2作者:陈露.政治学理论西南政法大学2012(学位年度)[5].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坚持实事求是思想.被引次数:1作者:邬婷.思想政治教育四川师范大学2010(学位年度)[6].转型时期思想政治工作的继承与创新研究.被引次数:6作者:郑欣.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山西大学2006(学位年度)[7].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现状及对策研究.被引次数:12作者:谢振桦.思想政治教育西南大学2010(学位年度)[8].王莽、刘秀以儒治国之比较.被引次数:1作者:孔凡华.历史学中国古代史曲阜师范大学2006(学位年度)[9]. 实事求是思想研究.作者:常彩燕.思想政治教育河北大学2013(学位年度)[10].论党的三代领导集体探索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历史经验及发展趋势. 作者:马会芳.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陕西师范大学2006(学位年度)三、政治实事论文专著参考文献[1]政治美学话语、审美共通感问题与美政:现状审视、选题意义与现代性反思.李河成.谭秀云,2013当代中国美学文艺学理论建设暨纪念蒋孔阳先生诞辰90周年学术研讨会[2]中国行政法之回顾与展望.陈泉生,2005中国行政法二十年博鳌论坛暨中国法学会行政法学研究会2005年年会[3]坚持以人为本努力做好离退休工作.周铁流,20092009年医院管理论坛年会[4]真理标准大讨论在北京市的开展.宋传信,2008第八届国史学术年会[5]坚持以人为本建设一支优秀的海关统计队伍.张丽川,2005第十三次全国统计科学讨论会[6]弘扬北大荒精神践行北大荒核心价值观为垦区发展现代化大农业提供有力保障.刘春莲,20102010黑龙江垦区现代化大农理论研讨会[7]对印度崛起的几点看法.郑瑞样,20052005年国际形势研讨会[8]新时期如何恪守科技新闻工作者的职业道德.张海萍,2005中国科技新闻学会第八次学术年会[9]从戚继光一生成败论人才发展.王云龙.刘俊生,2015中国人才研究会人才学专业委员会第六届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研讨会[10]机遇与挑战:入世后的中国青年.陆士桢,2001中国青少年研究会2001年年会暨青年人力资源开发研讨会。

政治语言的审美价值探讨

政治语言的审美价值探讨

益, 强调父权政治忽视 百姓个人利 益, 倾向追求 统治者个人美 语言可以不像文学语言般浪漫 , 也可以不像外贸语言般严谨, 德忽视政治制度建设 ; 而这些 也给主张社会平等而没有 充足 但必须是能够表达意识形态想法, 能够解决问题。 的资源 向人民提供充分服务的政府一个 借口, 减少 国家供 给 诸种社会服务的需要, 例如退休金、 失业救济、 养老等服务。 政治语言具有 明确的主体 。 就政 治过程本 身来讲 , 政 治 语言仅指政治家参与政 治活动使用的政治语言; 就政治参与
【 关键词 】 政治语言 审美价值 制度语言
“ 民主 ” 是 当今 政 治 领 域 内公 民关 注 、 政 府 关 心 的热 点、
消失 。 在我国, 我 们 使 用 的 是 马克 思创 造 的政 治 词 汇 、 政 治 术
难点, 概念 的不同、 逻辑起 点的差异, 一切起 因皆为表达 “ 民 语, 这 已经 影响和 改变了我们思考历史中经济因素作用、 观察
制、 反对、 抗议; 掩饰; 合法化与非法化 , 以此来着重表明语言 体现政治的功 能。 他们认为, 语言一旦有了这 四个策略功能,
便 成 为 政 治 语 言, 具 有 政 治 语 言 的属性 , 体现政治的功能。 如
这句话 明确说 明了语言在政治活动中的作用。 属于政治学范畴 政治语言通过省略所指或有意识模糊、 偷换语义、 概念转换等
20 6 i 人 民 论 坛

责 编/ 王 坤娜
政党 宣言、 标语口号及宣传材料 , 以及媒体关于政治事件的宣 言, 既能让专业人士听懂, 又能让 业外人士掌握 , 还要兼顾外 传报道 , 都属于政治语言。 如上所述 , 随着时代 发展, 政治语 国 媒体 的 翻 译 程 度 与 理 解 程 度 。 同 时 新 闻发 言 人 还 要表 述 态

当代美学的政治转向:理论、问题与实践

当代美学的政治转向:理论、问题与实践

□专题视点:当代美学的政治转向□特约主持人:段吉方(华南师范大学审美文化与批判理论研究中心主任,文学院教授,博士 生导师)□主持人弁言:审美与政治的关系问题既是传统美学理论的一部分,更是当代美学思想发展中的重要问题。

西方美学从古希腊时期开始,美学研究就深刻地融汇在古典城邦制以及相关文化问题的思考中,在中国传统美学以及现代美学中,美学思想研究无时不刻地融入关于个体、文化与社会的关系问题的思考,个体的命运与社会文化休戚与共,有时甚至以无比悲怆的方式展现出来,不容忽视,在这个过程中,审美与政治问题的思考不再是哪一个理论流派、哪一个美学理论家的观念占据核心位置和主导话语,而是从文化与社会的思想深处浮现出来的“感觉共同体”问题,值得认真探究。

20世纪60年代以来,西方马克思主义美学在审美与政治的关系问题研究上用力甚多,并形成了以审美与文化批判为主要理论形式的美学政治学话语。

近年来,朗西埃、巴迪欧、阿甘本、齐泽克等左翼理论家的思想日益受到关注,在他们的理论中,审美、文化、生产、资本、意识形态等问题错综复杂,美学与当代文化思想、政治思潮多重叠加,审美与政治问题的研究早已超越了传统的阶级、革命与政治等马克思主义美学的传统问题域,从而演化为新一轮的激进思想,德里达所说的“马克思的幽灵”在当代文化语境中与左派文化的“复兴”中“再度归来”。

本期当代美学的政治转向专辑刊发的两篇文章仍然就这个问题展开思考。

段吉方的《当代美学的政治转向:理论、问题 与实践》是对当代西方美学政治转向问题的集中探究,文章从法国思想家朗西埃、巴迪欧以及斯洛文尼亚理论家齐泽克等人的理论出发,揭示了当代美学的政治转向在引发美学研究大范围思想燃爆的同时,也预设了当代美学研究问题域的变革以及当代美学研究思想策略的调整和转换。

文章围绕“政治”的概念该如何界定,审美与政治的关系研究提出的是一种“政治的美学”还是“美学的政治”等问题展开讨论,最后还对当代美学研究中的“感觉共同体”或“审美共同体”的建设问题提出建设性意见。

中国现代戏剧中的政治话语与社会反思

中国现代戏剧中的政治话语与社会反思

中国现代戏剧中的政治话语与社会反思中国现代戏剧是一个丰富多样的艺术形式,它不仅仅是娱乐的工具,更是一种表达社会问题和反思政治现实的途径。

在中国戏剧的发展历程中,政治话语和社会反思一直是重要的主题之一。

本文将探讨中国现代戏剧中的政治话语如何被运用,并如何通过社会反思来呈现。

首先,中国现代戏剧中的政治话语通常是通过剧本和角色来表达的。

剧本是戏剧的灵魂,它承载着作者对社会问题和政治现实的思考。

一些优秀的现代戏剧作品,如《茶馆》、《雷雨》等,通过生动的对话和情节展示了当时社会的不公和不平等。

这些剧本中的政治话语往往是隐喻和象征的,通过角色的言行来传达。

比如,《茶馆》中的茶馆老板王铁嘴,他的口才和幽默是对当时社会底层人民的讽刺,他的遭遇和命运也是对社会不公的抨击。

其次,中国现代戏剧中的政治话语也可以通过舞台表演来呈现。

舞台表演是戏剧的重要组成部分,它通过演员的表演和舞台布景来传达政治话语。

一些现代戏剧作品,如《红色娘子军》、《海燕》等,通过精心设计的舞台布景和服装来展现政治现实。

比如,《红色娘子军》中的红军战士们穿着红色军装,他们的英勇和牺牲精神是对当时革命斗争的赞美和肯定。

此外,中国现代戏剧中的政治话语还可以通过音乐和歌曲来表达。

音乐和歌曲是戏剧的重要元素,它们可以通过旋律和歌词来传达政治主题。

一些现代戏剧作品,如《红灯记》、《刘三姐》等,通过优美的音乐和歌曲来表达对政治现实的思考。

比如,《红灯记》中的《红灯记之歌》通过歌词中的“红灯照亮了大地,红灯照亮了人民”的表达,呼应了当时社会主义建设的理念和目标。

然而,中国现代戏剧中的政治话语并不仅仅是对政治现实的描述,更重要的是它们所蕴含的社会反思。

通过政治话语的呈现,中国现代戏剧提供了对社会问题和政治现实的深度思考和反思。

它们通过对社会不公和不平等的揭示,对人性和人类命运的思考,引发观众对社会问题的思考和反思。

比如,《茶馆》中的王铁嘴虽然是一个底层人民的形象,但他的言行和遭遇引发了观众对社会不公的思考,对人类命运的思索。

政治美学的哲学观

政治美学的哲学观

政治美学的哲学观【摘要】本文介绍了政治美学的哲学观,探讨了其定义、历史渊源、核心理念、与现实政治的关系以及对社会的启示。

政治美学的哲学观强调政治与美学之间的密切关系,认为政治实践需要注重美学价值的追求。

其历史渊源可追溯至古希腊哲学家对政治与美学的思考,核心理念包括政治实践的审美性和道德性。

政治美学的哲学观影响着现实政治的发展,引领人们对政治行为和政治制度的审视与改进。

政治美学的哲学观为社会带来了启示,提倡在政治实践中注重美学价值的体现,促进社会的和谐与进步。

通过对政治美学的哲学观的研究,我们能更深入地理解政治实践与美学的互动关系,为建设更美好的社会提供哲学启示。

【关键词】政治美学、哲学观、历史渊源、核心理念、现实政治、社会启示。

1. 引言1.1 引言政治美学的哲学观是研究政治与美学之间关系的哲学分支。

它探讨政治实践中的美学元素以及美学实践中的政治元素,旨在揭示政治和美学之间的内在联系与互动。

政治美学的哲学观融合了政治理论和美学理论的思想,旨在理解人类政治活动和审美活动的本质特征。

在当今社会,政治美学的哲学观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在一个充满政治冲突和审美冲突的世界中,政治美学的哲学观不仅有助于理解现实中的政治与审美现象,还能为我们提供一种新的思维方式和视角,以解决当下的社会问题。

本文将从政治美学的哲学观是什么、其历史渊源、核心理念、与现实政治的关系以及对社会的启示等方面展开探讨,旨在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政治美学的哲学观,并探寻其在当代社会中的意义和价值。

2. 正文2.1 政治美学的哲学观是什么政治美学的哲学观是指通过审美的方式来理解和研究政治问题的一种哲学观点。

政治美学的基本理念是政治和审美并非完全独立的领域,而是具有内在联系和相互影响的。

在政治美学的理念中,政治并不仅仅是一种实用性的行为,而是可以被赋予审美价值和意义的。

政治美学的哲学观认为,审美经验能够提供对政治现象和问题的独特透视和理解。

美学的感知和想象力能够帮助人们超越理性的思考方式,从而更加全面地认识和理解政治实践中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政治语言的审美价值初探

政治语言的审美价值初探

政治语言的审美价值初探【摘要】这篇文章探讨了政治语言的审美价值。

在介绍了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在分别讨论了政治语言对社会的影响、审美特点、与文学的关系、审美价值的体现以及审美标准。

结论部分具体阐述了政治语言的审美价值对社会的意义,提出了未来研究方向并对全文进行总结。

通过对政治语言的审美价值进行探讨,可以更好地理解政治文本的文学性和审美性,进一步关注政治言论对社会的影响与作用。

未来研究可以继续深入探讨政治语言审美标准的形成及其在不同政治文本中的具体表现,促进政治语言审美研究的深入发展。

【关键词】政治语言、审美价值、社会影响、文学、审美标准、社会意义、研究方向、结论。

1. 引言1.1 研究背景从研究背景的角度来看,政治语言是政治传播的重要载体,是政治信息传递的重要工具。

在当今社会,政治语言不仅仅是政治人物和政府部门的专属领域,更成为了公众讨论和争论的焦点。

政治言论在日常生活中无处不在,人们对政治领域的关注和参与也日益增加,因此政治语言的分析和研究显得尤为重要。

通过对政治语言的审美价值进行探讨,可以更好地理解政治信息传播的规律和特点,也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把握和理解政治言论的内涵和外延。

在这个背景下,对政治语言的审美价值进行初探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

1.2 研究意义研究政治语言的审美价值,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政治话语的构建和传播机制,理解政治领域中权力运行与社会变革的内在逻辑。

审美价值的探索不仅可以为政治语言的规范和使用提供参考,还能为政治话语的接受和传播提供重要依据。

通过审美价值的分析,我们可以从不同角度审视政治语言的内在特点和功能,探讨政治话语与文学、艺术之间的联系,进一步拓展政治语言的审美维度。

研究政治语言的审美价值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它既能够为政治话语的形成和传播提供新视角,又能够促进政治语言的规范和提升。

审美价值的探讨还可以为政治话语的接受和传播提供新思路,有助于推动政治话语的更好理解和应用。

最新 从美学的视角审视文学与政治的几个关键问题-精品

最新 从美学的视角审视文学与政治的几个关键问题-精品

从美学的视角审视文学与政治的几个关键问题界对的不同态度以及由此产生的争论,核心是文学创作和欣赏中如何认识和对待两种不同的审美元素,下面是小编搜集的一篇探究文学与政治的,欢迎阅读查看。

前言进入新世纪以来,“文学再政治化”的呼声高涨。

联系上世纪80年代前文学的“过度政治化”,80年代后特别是90年代的“去政治化”,文学界对政治的态度形成了一个颇具戏剧性的循环。

这种现象并非中国独有,世界文学对政治的看法也不断出现“过山车”的旅程。

近百年以来的中国文学,在很大程度上是跟随在世界文学的身后亦步亦趋,不同往往只是时间差而已。

在20世纪末,当我国文学界“去政治化”之风盛行之时,许多学人就注意到,“西方社会却掀起了这样那样的论述文艺与政治关系的热潮”。

在这种现象中,始终存在两种针锋相对的主张。

分析这两种观点,会发现实际来自于不同的观察视角:或从政治的角度要求文学服从和服务于政治,或从文学的角度要求文学脱离政治。

现代科学研究告诉我们,不同的观察视角会得到不同的观察结果,要正确理解两种相对立的结果,需要有能包容原来观察视角的新视角。

文学现象归根结底是一种审美现象。

不论是政治对文学的要求,还是文学对政治的要求,最终都体现为对审美效果的要求。

鉴于这种认识,本文从的视角审视文学与政治的几个关键问题,以期达到对立观点的沟通。

一、“为而艺术”产生的原因主张文学脱离政治者的主要理由,是政治损害了文学的审美特性,“以为文艺必须脱离政治,只有这样才符合文艺的自身规律,符合文艺的审美本性”。

主张文学脱离政治,不是中国当代文学的创造。

早在19世纪30年代,欧洲文学就出现“为艺术而艺术”的主张,倡导“唯美主义”,反对文学反映社会问题,反对文学涉及政治。

在我国现代文学中,“新月派”、“自由人”、“第三种人”等文学派别,都承袭了这种理论。

近年来诸如此类的主张,只不过是这种传统观点的延续罢了。

法国作家泰奥菲尔·戈蒂耶(ThéophileGautier,1811—1872)为自己的小说《莫班小姐》写的长序,被认为是“为艺术而艺术”的宣言。

政治美学话语在学术生态平衡中的调控作用

政治美学话语在学术生态平衡中的调控作用

在当下中国的美学研究领域,大致存在三种话语形态,一种是主要以传统文艺为对象的经典美学,一种是以所谓审美日常化现象为对象的快感美学,还有一种主要是体现主流意识形态的政治美学。

这三种美学话语各有其思想资源和现实基础,譬如经典美学的思想资源主要是西方18世纪以来的黑格尔、康德的古典美学和中国古代和谐美学,其价值取向是崇高、优美、和谐;快感美学的思想资源,远期主要是伊壁鸠鲁学派的享乐哲学及杜威的实用主义美学,近期则主要是博德里亚、费斯克等消费主义思想,所指涉的现实基础基本是直接引起人感官愉悦的器物和时尚文化,价值取向主要是快感、娱乐、休闲,旨在鼓励人乐在当下、美在瞬间;体现主流意识形态的政治美学的思想资源主要是马克思主义美学思想、列宁的意识形态理论、毛泽东的革命功利论、邓小平确立的文艺“二为”方针、“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体要求下,提倡弘扬主旋律。

这三种美学形态,本来应该是相互制约、相互促进,共同构筑美学学术的生态平衡。

政治美学依靠权力资本从宏观视角对文艺及美学研究起到指导和调控作用;经典美学依据传统文化资本主要在学理层面论证和推举人文理性在文艺中的核心价值,引领文艺向健康、有序、和谐、更人性化方向发展;快感美学则依凭商业资本和与受众的亲和优势,尊奉政治美学的基本规约,汲取经典美学的理论成果,面对“日常生活审美化”的现实,给予大众文化、时尚文化以理论阐释和思想导引。

在这三种话语中,政治美学确立的是基本方向,经典美学政治美学话语在学术生态平衡中的调控作用盖生内容提要在美学研究领域,经典美学话语因“不合时宜”应者寥寥而声音谙哑,政治美学话语因惮于干预文艺创作自由而常常缺席,快感美学话语则由于有商业资本的强有力支持大行其道,声音高亢而嘹亮。

其实先进的政治理念本来就是人文精神的一种体现,并且只要与艺术表现具有内在的统一性,先进的政治理念完全可能成为文艺审美价值的提升因素。

田延从“政治美学化”到“美学政治化”

田延从“政治美学化”到“美学政治化”

田延从“政治美学化”到“美学政治化”展开全文——重读阿尔都塞的文艺评论一、当代批评理论的困境:政治美学化本雅明曾在《作为生产者的作家》一文中批判资产阶级文艺时说:“它把对苦难的抗争也转变成了消费的对象。

……其政治意义仅仅局限于把革命形象变成很容易适应大城市卡巴莱生活的娱乐和消遣主题,而这些都是在资产阶级范围内产生的。

这种文学的典型特征在于它转变了政治斗争的方式,故而它不再具有迫使人们做出抉择的主题,而是变成了令人感到惬意的沉思对象;它不再是一种生产的工具,而是变成了供人消费的货色。

”[1]本雅明称之为“政治的美学化”。

[2] 所谓“政治的美学化”即用具有审美价值的精神“形象”或者“景观”来表现政治现实,使它变成资本主义社会的文化消费品;用美学的方式为人们提供虚构的政治方案,而不去追究现实背后的物质动因。

具有反讽意味的是,本雅明批判的这种资本主义文化倾向频繁地出现在以反抗资本主义为宗旨的当代批评理论中。

这个矛盾构成了当代批评理论的一个显著特点。

本雅明雅克·朗西埃是该潮流的代表人物。

朗西埃首先对“政治”(politics)和“治安”(police)作了区分:所谓“治安”,就是以“现存的社会秩序,即不同手段的集合(通常是不自觉的或隐性的),用于稳定并维持在社会集体中的地位和财富的不平等”[3]。

这种统治是通过对“可感性”的分配来进行的。

“可感性”包括能说的、能想的、能做的,统治者要巩固治安秩序,就必须对“可感性”划出界限,加以组织,规定不同身份的人在可感性分配中的不同份额,制造可感性的“区隔”。

在这种情况下,势必有人被排除出去,变成“无法感知者”,也就是没有被统治秩序计算在内的“无分者”;相反,“政治”是对治安秩序的扰动,是以“平等”为名对可感性的重新分配。

“当那些‘无分者’——那些未被纳入社会秩序的人——活跃于历史舞台之时,这种挑战就会产生。

”[4]但是,朗西埃并不像经典马克思主义者那样,把这种挑战置于现实斗争领域,而是试图通过建立美学共同体使无分者获得可感性权利,从而达到挑战可感性分配体制的目的。

政治美学的意蕴

政治美学的意蕴

政治美学的意蕴骆冬青【期刊名称】《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年(卷),期】2004(000)001【摘要】将"政治美学"作为严肃的学术概念来使用,需要对于"政治"、"美学"都采取一种"价值中立"的态度,对政治本身所蕴涵的美学方面进行研究.政治与美都是"恶之花",都产生于人类生活与人性的缺陷,都致力于治理人类社会外在与内在生活的秩序.自然政治的意识深刻地影响着人的审美,政治的理想形态乃是取得像自然一样的具有"天赋"形式和"合法性"的人类生存结构,自由成自然,则是政治中核心的美学的理想.政治的"秩序感"与美学上的."秩序感"出之于相同的人类冲动,有限与自由这二者的永恒张力,是政治和美学的本质."神道设教"现象可以看作政治美学的一种必然形态,"暴力符号"与"符号暴力"是其逻辑发展.政治中人类最为根本的价值追求,也是美学中的永恒主题.美是目的,乃政治美学的真正旨归.【总页数】7页(P137-143)【作者】骆冬青【作者单位】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江苏,南京,210097【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I01【相关文献】1.政治美学话语、审美共通感问题与美政预设——当代政治美学研究综述 [J], 李河成2.政治美学:一个新的学术课题--"回归实事:政治美学与文艺美学"学术研讨会综述[J], 徐敏3.群众路线的政治美学意蕴与新时代特征 [J], 张维4.政治美学如何可能——以雅克·朗西埃平等论为中心 [J], 王世巍5.新时代政治美学的三重意蕴 [J], 张科晓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马尔库塞的政治美学

马尔库塞的政治美学

汇报人:2023-11-25•马尔库塞及其政治美学概述•马尔库塞政治美学的主要观点•马尔库塞政治美学在文学批评中的应用目•马尔库塞政治美学的评价与影响录01马尔库塞及其政治美学概述赫伯特·马尔库塞是一位德国出生的美国哲学家和社会理论家,他的一生致力于研究和教学,成为法兰克福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

马尔库塞的学术背景深受德国哲学和社会理论的影响,同时也受到美国实用主义和欧洲马克思主义的影响。

马尔库塞的生平与学术背景背景影响学术生涯政治美学的定义与内涵政治美学是研究政治现象中美与审美问题的学科,探究政治生活中的审美意识、审美关系和审美价值。

美学与政治政治美学将美学和政治学相结合,探讨美的观念如何影响政治理念、政治制度以及政治行为。

揭示统治逻辑:马尔库塞的政治美学揭示了现代资本主义社会中,审美如何被纳入统治逻辑,进而成为维护现存制度的力量。

提供批判视角:他的研究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独特的批判视角,让我们能够重新审视政治与美学的关系,追求更加自由与公正的社会。

以上内容仅是对马尔库塞政治美学的简要概述,如需进一步了解,建议深入研究其相关著作和学术文献。

马尔库塞政治美学的研究意义02马尔库塞政治美学的主要观点独立性与关联性马尔库塞认为,艺术应保持其独立性,同时与政治相关联,以艺术的形式揭示和批判社会现实。

艺术作为政治实践艺术不仅是一种审美活动,更是一种政治实践,能够通过对现实世界的解读和重构,促进政治意识的觉醒。

艺术与政治的关系马尔库塞主张将政治内容融入审美形式中,使艺术作品在审美上具备政治意义,以实现政治信息的有效传播。

审美形式的政治化通过运用象征、隐喻等修辞手法,艺术作品可以巧妙地融合审美形式和政治内容,避免直接宣传式的政治说教。

融合的策略审美形式与政治内容的融合马尔库塞认为,审美活动具有解放性的力量,能够打破现实世界的束缚,激发人们对自由与正义的追求。

解放性审美的力量解放性审美可以成为连接个体与革命性政治的桥梁,通过审美的力量,激发个体的革命意识,推动社会的变革。

中国现代性的话语创新、审美阐释与美学实践——读《别现代:艺术与哲思》

中国现代性的话语创新、审美阐释与美学实践——读《别现代:艺术与哲思》

中国现代性的话语创新、审美阐释与美学实践——读《别现
代:艺术与哲思》
郑纯娜
【期刊名称】《湖南包装》
【年(卷),期】2022(37)6
【摘要】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经过几十年的迅猛发展,已经成为了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相比于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在哲学、美学以及人文社科领域的发展与经济的发展成就并不匹配。

我国的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理论创新、话语创新尚有不足。

中国的传统哲学(如《易经》、禅宗、儒学)给近代西方的思想文化带来了重要的启发,然而当代的中国哲学发展却步履蹒跚,缺乏针对本土社会的创新性思考。

【总页数】4页(P186-189)
【作者】郑纯娜
【作者单位】上海师范大学影视传媒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63
【相关文献】
1.审美现代性批判——法兰克福学派与转型期中国美学的本体论阐释
2.审美意象的现代性阐释--接受美学视角中的审美意象
3.美学与中国的现代性启蒙--20世纪中国的审美现代性问题
4.美学与中国的现代性启蒙-20世纪中国的审美现代性问题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审美教育的政治维度

审美教育的政治维度

审美教育的政治维度
审美教育是一种培养学生审美能力和美感的教育活动,它在培养学生的审美观念、审
美情趣、审美能力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审美教育的目标主要是培养学生对美的感受和理解,提高他们的审美品味和鉴赏能力,使其具备欣赏、创造和评价艺术作品的能力。

审美教育
涉及到很多方面,其中包括了政治维度。

审美教育的政治维度主要是指通过审美教育来培养学生的政治觉悟和理解力,使其具
备理性、公正、民主的审美取向,并树立正确的政治信仰和政治态度。

审美教育的政治维度可以通过引导学生正确理解艺术作品中的政治内涵来培养学生的
政治觉悟。

艺术作品往往会以一种隐喻或者象征的方式表达对社会、政治问题的看法,通
过对艺术作品的剖析和解读,可以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其中的政治含义和寓意,从而培养他
们对社会政治问题的敏感性和思考力。

审美教育的政治维度还可以通过培养学生的多元化审美意识来培养其公正、包容的审
美取向。

政治与艺术都是多样性的,它们都涉及到不同的观点和观念。

通过引导学生欣赏
和理解不同类型、不同风格、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艺术作品,可以培养他们包容、开放的审
美观念,使他们在审美判断和鉴赏中能够更加关注公正和平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德 国学者 韦尔施 一 语 中的 : ……美 学丧 失 了 “ 作为一 门特殊学科 、 专同艺术结盟 的特征 , 而成为理 解现实 的一个更广泛 、 也更普 遍 的媒 介 。这导 致审
美 思 维 在 今 天 变 得 举 足 轻 重 起 来 , 学 这 门学 科 的 美
东《 在延安文 艺工作 座谈会 上 的讲话》 等政 治共 同 体理论 的实践 阐发 , 并启 示我们分析礼乐 、 诗赋词曲 戏、 小说 、 话本 、 电影 电视等 权力话 语载体及 其 审美 交往模式 的演进于 人的存在论 意义。张旭春 的《 政 治的审美化与审美 的政治化》 通过 2 ④ 0世纪 中国创
成就 。但是 , 其对“ 现实审美 ” 如时 尚、 , 文化产业 等
不该成为哲学 ( 美学 ) 问题 。 由于反驳 了蒙 昧智者 , 如柏拉 图等 , 对世俗 的蔑视 , 阿伦特主张哲学家应 当 和柏拉 图的“ 洞穴 ” 同在 。 追思 现代 性 以来 , ⑥ 苏格 兰 自然神论者对经验乃 至 自然本 心 ( 如沙夫茨 伯里
经 验如何 在农 民 的特殊交 往方式 中得 以表 达 的问
题; 申明说 书人用声 音 ( 书 、 故事 ) 说 讲 超越 文字 书 美学虚事拓展向政治 实事 , 美学学科 本 身而 就 言即 由先验转 向经验的努力 ; 就政治哲学而言 , 是唯 写( 诗话 、 说 , 小 朗读 、 默读 ) 的本 体论 和 存在 论 意
时代 问题 , 没有 直接 的关 注。“ 切理 论 都是 灰 并 一 色的 , 只有生活 的金 树是 常青 的。 ①艺术 不 能生 活 ” 化, 即是没有 价值 的艺术 ; 生活 ( 括政 治 ) 包 不能 艺 术化, 即是没有意义 的生活 。并且 , 美学 日常 ( 括 包
政治 ) 的艺术性 并不 能因对象化 而被遮 盖。对美 学
义。《 李有才板 话》 中说 书人 的美 学尝试 承 担起 五
四以来建构起 民族 国家想 象 的新 方式 , 不失 为 毛泽
有美才是使人间事务 臻于永 恒 的确认 。康德 以来 , 现代 美学即已面临主体性沟 通的基础 问题 ( 所谓 主 体间性的难题 ) 而将 康德 先 验共通 感 扩展 为经 验 , 对象的审美共通感 ( 审美共 同体 ) 并拓 展为一 个大 , 论域 , 是对现代美学和当代政治哲 学的重要扩展 。
说学” 的奠立与政治教化的关 系》 《 , 明清小说 研究} 05年第 4 20
期 … …
③ 蒋 晖: ( 《 李有才板话 ) 的政治美学》 《 , 文艺 理论与批 评》
20 0 6年 第 6期 。
教化 中的美学意蕴 。 蒋 晖 以《 有才板话 》 ② 李 ③为个
案, 分析赵树理文学功用性的呈现模式 , 即新 的革命
◎ 李河成
谭 秀云
内容提要
美 学虚事拓展 向政治实事 , 这是 美学 生活化和政 治艺术化 的双 重努力。
当代 文学文本 的政 治美 学研 究并未做 出切实的 回应, 因之 一在于 以文本美学或先验美 原
学取代 政治现实的思考 。现代政 治哲学 的主流是 自由主义 的“ 序宪政 学” 其局 限或 程 ,
结构 , 便也亟待改变 , 以使它成为超越传统美学 的美 学, ‘ 将 美学 ’ 的方 方面 面全部 囊括 进来 , 如 日常 诸 生活 、 科学 、 治 、 术 、 理学 等等 ” ① 骆 冬青 等 政 艺 伦 。 先生的“ 政治美学” 可作如是 观察 。文 以载道 , 骆冬 青等纵论晚清 以降 , 小说 叙事作 为权利 话语在 政治
的“ 常识 ” 休谟 的 “ 、 同情 ” 等 等 ) 说 的辩 护 , 继而 关
心、 承认政治 事务 , 即是对哲 学家走 出柏 拉 图式 “ 洞 穴” 的反驳 ; 学家于封 闭的洞穴 和大众一起 , 哲 在智
① [ ] 德 沃尔夫冈 ・韦尔施 : 重构 美学》, 《 陆扬 、 张岩 冰译 , 上海人 民出版社 ,0 6年 , 1页。 20 第 ② 参见骆冬青 :小说叙事的公共性 与政治美学 意蕴》 《 《 , 江 苏社会科学) 0 8年第 6期; ) 0 2 骆冬青 : 叙事 智慧与政治意识—— 《 2 0世纪 9 0年代小说的政治透视》 《 , 小说评论)0 8年第 4期 ; )0 2 骆 冬青 :叙述 的权 力 : 锋小说 的政 治美学 阐释 》 《 《 先 , 南京 师大 学 报)0 6年第 3期 ; ) 0 2 骆冬青 : “ 《 小说 为 国民之 魂” ——论晚清 “ 小
④ 张旭春 : 政治的审美化与审美的政治化》, 民出版社 , 《 人
20 0 4年

÷ Ⅲ题与美政预设 : 现状 审视 、 选题意义 与现代 性反思
造社 的审美政治化与 1 8世纪末 1 9世纪初英 国浪漫
美学 的命题是 否具有 充分 的历史 依据?若从 海德格 尔 的存在论哲学上 观察 , 以上研究并 未见 出“ 政治 ” 存在者 的问题所在 , 连带地难 以凸显美 学于存 在 的
意义 。在汉娜 ・ 阿伦 特看来 , 问题 在 于政 治事 务该
派的政治审美化 的对 勘 , 展现 出两种 现代 性追 求 的 浪漫主义道路 。因为中英救亡与启蒙的不 同语境 , 分
别代表着积极 自由和消极 自由两种不同的政治理想 。
综观 以上政治美学 的探 索历程 , 其美 学研究 仅 只限缩在文艺 ( 文学文本 ) 治美学 , 政 分别 代表 了文 体模式 、 文本呈现模式 、 中西对 比模式在该研究 中的
称其限度之外的场域 可望通过 “ 审美 共通感” 的探讨 来达致 审美共 同体 的构 想。故而 , 文艺政治美学的想象不能成 为美政现实 的替代。这是 现代性反 思的题 旨所在。
关键词 政治美学 审美共通感 程序宪政学
[ 中图分类号]O [ I1 文献标识码 ] [ A 文章编号 ̄4 7—62 2 1 )3— 0 0— 7 o4 6 X(0 2 0 0 9 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