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导游基础知识第六章知识点:陵墓建筑

合集下载

旅游地理——陵寝类

旅游地理——陵寝类

二帝陵 相连的砖砌圆形封土。曾被淤沙所埋,现为清理之后的状况。周围很多地方依旧在淤沙之下,仅清理出历 代碑刻数十通、古代小段甬路等。建议不再继续清理,以保护文物。
商中宗陵
在安阳内黄县。所存 以此碑最为完整,此 外有仅剩高约一人之 方形封土,其下为空 穴,以及散落在地的 柱础等。
商中宗陵 陵园中有为其曾祖修建的陵墓。仅剩小型封土和简单的祭祀房屋(修建年代不详)。
西夏王陵
在宁夏银川西,贺兰山下。因其封土形状 被称为中国的金字塔。原在封土上架有层 层屋檐以护之,今仅其椽子插空清晰可见。 共有百余座,现仅有一座可以确认墓主之 身份,因而有人以为多为防止盗墓而设的 疑冢。学者认为它曾受到大规模的破坏。 系成吉思汗的报复所致。
日落时分的西夏王陵
高句丽将军墓
帝王陵墓
从距今6000年的西安半坡遗址来看,当时的墓葬确实很简单,墓穴 距离居室也不远。 春秋战国时期的墓不仅垒坟,而且植树,有的还建有享堂或祭殿。 秦代发70万刑徒大筑陵墓。就单一陵墓而言,秦陵是中国历史上 最大的。 西汉帝王重臣陵墓多在咸阳北原及长安附近。西汉继承了秦代制 度,大规模修建陵墓,汉制以每年赋税的1/3用于修陵。 东汉陵墓集中于洛阳邙山 魏晋南北朝时期不再追求厚葬,帝王陵墓也大为简化 唐代国力强盛,重新开始修建巨大的陵墓。唐陵分布在陕西礼泉、 三原、乾县一带,不再纯用人工堆砌封丘,而改用“因山为陵”方 法,在山上造陵,既省人力,又比人工堆坟更加壮观。 北宋陵集中于河南巩义市洛河南岸台地上;南宋陵则在绍兴。宋 陵规模较小,但设集中陵区。
丧葬方式
土葬、火葬、水葬、天葬 、野葬 、悬棺 葬 、食葬 即使同一种丧葬方式,在具体仪式上也有许 多差别。这些不同往往与他们的生活环境 有密切的联系,更反映出了人们的观念和意 识的差别。例如同为墓葬,汉族一般以哭乃 至号来表达后人对逝者的哀悼。而土家族 则既歌又舞,全无悲伤之态,这或许表明他们 更能够达观地对待自然的规律。

2019导游基础知识第六章知识点:陵墓建筑

2019导游基础知识第六章知识点:陵墓建筑

2019导游基础知识第六章知识点:陵墓建筑古人以为,人死以后,肉体已殁,但灵魂永存,于是产生了祭祀的观念。

帝王不同凡民,死了以后,更需要筑陵墓,以祈求祖宗保佑,社稷才能得以永存。

中国帝王陵墓的演变,呈现形式多样的特点,陵园建筑十分完整,珍藏着许多珍贵的历史文物,已成为举世瞩目的旅游胜地。

一、封土的沿革自产生灵魂观念以后,人们开始产生筑坟的念头。

大约从周代开始,出现“封土为坟”的做法。

依据《周礼·春官》记载,“以爵为封丘之度”,即按照官吏级别大小以决定封土的大小,当然天子、诸侯死了以后,其陵墓封土无疑是的。

(一)秦汉两代的“方上”“封土为坟”的发展,早期帝王的陵墓,是在地宫之上用黄土层层夯筑而成,呈覆斗形。

因为陵墓的上部是方形平顶,犹如方形锥体被截去顶部,故名“方上”。

现存秦代秦始皇陵以及汉代帝王陵墓,都取方上形式,其中尤以秦始皇陵为典型。

(二)唐代改为“以山为陵”到了唐代,李世民认为平地筑起高坡太劳民伤财,同时为了防止水土流失和盗墓,即改为“以山为陵”的形式。

唐乾陵即为典型例子。

(三)宋代恢复“方上”的形式,但不是简单重复宋代的“方上”规模要比秦汉时代小得多。

(四)明清两代的“宝城宝顶”形式一般形式为,在地宫上砌筑高大的圆形砖城,于砖城内填上土,使之高出城墙成一圆顶,这一圆顶即为宝顶;城墙上设垛口和女儿墙,犹如一座小城,即为宝城。

宝城上建有明楼,楼内立石碑,刻着皇帝的庙号、谥号。

二、陵园的建筑布局帝王陵园的主要标志,就是上述的“封土”,或“方上”,或“宝城宝顶”。

除此之外,因为帝王在幽冥世界也要享受在现实世界时的至高无上的荣耀,所以陵园范围极大,陵园建筑也许多。

早在商代,在王陵和贵族墓的墓室之上就出现了供祭祀用的房屋建筑,仅仅因为时代久远,商至春秋时期帝王陵的地面建筑早已毁坏。

不过,自秦汉以来,帝王陵的地面建筑有遗址可寻。

帝王陵的地面建筑主要有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为祭祀建筑区。

为陵园建筑的重要部分,用来供祭祀之用。

中国古代陵墓建筑(精品)

中国古代陵墓建筑(精品)

西汉茂陵
霍去病墓
马 踏 匈 奴
4、唐代帝陵
到了唐代,从唐太宗昭陵开始,“依山为 陵”,墓室都建在山的南麓,封闭墓门后, 形迹不显。
平面布局是在山陵四周筑方形陵墙围绕, 四面辟门,门外设石狮,四角建角楼,陵前 神道一般顺着坡势向南展延,神道上的门阙 和两侧的人、兽较前代增多。
(1)昭陵(唐太宗)
• “黄肠题凑”
• “黄肠”是指墓穴内所用木材都是剥去树皮的柏 木枋,呈淡黄色,“题凑”是指穴内垒筑的木材 皆呈向心状,故将此类椁室称为“黄肠题凑”。 椁室构造为一扁平大套箱,箱内分数格,称为 “厢”,正中置棺木,象征庭院式布局。
一、陵寝建筑的布局特征
• 2、地上陵园
• 无论是陵体结构,还是用于祭祀的寝 庙,皆追求高大、威风、显赫的风格。
中国古代陵墓建筑
陵寝墓葬
• 帝王陵寝是中国旅游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古代 建筑的一个重要类型。“陵”是帝王的坟墓,“寝”是帝 王灵魂生活起居的处所。古人相信人死后灵魂不死,要到 另一个世界去生活。“事死如事生”,因此,古代社会的 帝王对自己的陵墓建造都十分重视,其豪华程度不亚于宫 殿建筑。
陵寝墓葬
• 从文献记载和考古发掘来看,周代以前还没有坟墓。中国 的陵寝一般认为是开始于战国中期而成熟于秦汉时代。据 《礼记·檀弓》的记载,春秋晚期,中原地区出现坟丘式 墓葬,到战国时期,所有统治者墓葬都建筑有坟丘,并开 始把坟丘的大小高低作为身份等级的标志。
一、陵寝建筑的布局特征 1、地下幽宫(玄宫、地宫)
三、陵墓的旅游吸引功能
• 第一,建筑富丽堂皇。 • 第二,殉葬品丰富,出土文物众多,其中包括许多珍贵文
献。 • 第三,具有较高的科学研究价值。 • 第四,环境优美,风景秀丽,具有避暑、休憩的功能。

陵墓建筑简介

陵墓建筑简介

陵墓建筑简介第一篇:陵墓建筑简介陵墓建筑简介陵墓建筑文化心理特征陵墓建筑的类型古代陵墓形制的演化典型建筑举例感悟及总结陵墓建筑的简介“陵墓”是安放故人的尸体,祭奠故人的场所的总称。

又称墓、葬、坟、墓。

古代的墓葬方式为筑土为坟,穴地为墓,由此发展到一定规模时便有了如今我们所知的陵墓建筑。

陵墓建筑是中国古代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古人基于人死而灵魂不灭的观念,普遍重视丧葬,因此,无论任何阶层对陵墓皆精心构筑。

中国陵墓建筑在历史上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产生了举世罕见的、庞大的古代帝、后墓群;且在历史演变过程中,陵墓建筑逐步与陵墓建筑绘画、书法、雕刻等诸艺术门派融为一体,成为反映多种艺术成就的综合体。

陵寝建筑文化心理特征一.“灵魂不死”观念二.“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三.“厚葬以明孝”、“媚祖以邀福” 陵墓建筑的类型按建筑结构可分为:陵(地上建筑)和墓(地下部分)按建筑景观可分为:无陵无墓、有陵无墓、有陵有墓按使用人群可分为:帝王陵墓:秦皇陵、汉茂陵、巩义宋陵、北京十三陵等。

名人墓地:岳飞墓、李白墓、张衡墓等。

具有重要历史和艺术价值的墓葬古代陵墓形制的演化原始时期陵墓发展的第二阶段——创立阶段秦始皇陵——中国第一个皇帝陵园丞相李斯主持规划设计,大将章邯监工,修筑时间长达38年,工程之浩大、气魄之宏伟,创历代封建统治者奢侈厚葬之先例。

陵园布置仿秦都咸阳,分内外两城,内城周长2.5公里,外城周长6.3公里。

陵冢位于内城西南,坐西面东,放置棺椁和陪葬器物的地方,为秦始皇陵建筑群的核心,目前尚未发掘。

秦始皇陵秦始皇陵地下宫殿是陵墓建筑的核心部分。

考古发现地宫面积约18万平方米,中心点的深度约30米。

陵园以封土堆为中心,四周陪葬分布众多,内涵丰富、规模空前,除闻名遐迩的兵马俑陪葬坑、铜车马坑之外,又新发现了大型石质铠甲坑、百戏俑坑、文官俑坑以及陪葬墓等600余处。

平面布局据《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陵墓一直挖到地下的泉水,用铜加固基座,上面放着棺材,墓室里面放满了奇珍异宝。

陵墓建筑

陵墓建筑

陵墓建筑陵墓建筑陵墓建筑是中国古代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古人基于人死而灵魂不灭的观念,普遍重视丧葬,因此,无论任何阶层对陵墓皆精心构筑。

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中国陵墓建筑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产生了举世罕见的、庞大的古代帝、后墓群;且在历史演变过程中,陵墓建筑逐步与绘画、书法、雕刻等诸艺术门派融为一体,成为反映多种艺术成就的综合体。

1 基本概况陵墓建筑是中国古建筑中最宏伟、最庞大的建筑群之一。

这些陵墓建筑,一般都是利用自然地形,靠山而建;也有少数建造在平原上。

中国陵园的布局大都是四周筑墙,四面开门,四角建造角楼。

陵前建有甬道,甬道两侧有石人、石兽雕像,陵园内松柏苍翠、树木森森,给人肃穆、宁静之感。

中国古代建筑在世界建筑发展史上始终保持着独特的体系,具有自己鲜明的民族特点,宫殿建筑所反映的是一个时代建筑艺术及其技艺的最高成就。

宫殿建筑的起源虽然很早,但保留至今的仅有明、清两代的宫殿。

集安葬与祭祀于一体的陵墓建筑使我国古代建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古代社会盛行厚葬,因此,无论任何阶层对于陵墓的建筑皆倍加用心,不惜耗费巨额财力、大批人力去精心构筑。

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陵墓建筑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一至产生了举世罕见的、庞大的古代帝、后墓群,如陕西的秦始皇陵、北京的明十三陵等。

陵墓建筑并非是单一的建筑体,在历史演变过程中,已逐步与绘画、书法、雕刻等诸艺术门派融为一炉,成为反映古代先民多种艺术成就的综合体。

古代宗教有佛教、道教、伊斯兰教以及袄教、景教、摩尼教等,其中以佛教最为兴盛,道教、伊斯兰教次之。

现存的宗教建筑无论是数量、技术或者艺术质量,都在建筑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充分反映了建筑艺术各方面的伟大成就。

在古老的中华文化和儒道哲理观念的孕育下,园林艺术立足于师法自然的指导原则、以表现自然意趣为目标、以山水为骨干,形成了独树一帜、在根本上不同于欧洲园林风俗的东方建筑艺术体系。

坛庙建筑也可称为“礼制建筑”,除以“礼”来制约各类建筑的形制以外,同时还有一系列由“礼”的要求而产生的建筑。

陵墓建筑 (2)

陵墓建筑 (2)

随葬
陵墓建筑——空间布局和艺术构思
秦始皇陵地下寝宫内“上具天文,下具地理”,“以水银 为百川江河大海”,并用金银珍宝雕刻鸟兽树木,完全是 人间世界的写照。 陵东已发掘出兵马俑坑3处,坑中兵马俑密布,完全是一队 万马奔腾的军阵缩影。 唐代陵园布局仿长安城,四面出门,门外立双阙。神路两 侧布石人、石兽、石柱、番酋像等。
陵墓建筑——概况与简史
明代是中国陵墓建筑史上另一高潮。
明孝陵
陵墓建筑——儒家内涵
• 风水 礼制
• 风水之说起源很早,魏晋至唐及唐以 后,风水学对葬地的选择越来越强调 ,风水著作也多以《葬经》命名,重 视审察山川形势,讲究方位,向背和 位置的排列。
南京东郊的紫金山南麓独龙阜玩珠峰
左青龙 右白虎 前朱雀 后玄武
四.陵墓建筑整齐对称,造型严谨,特别是宝城明楼,形 如城堡,坚实有力,很富有纪念性格。
方城名楼
陵墓建筑——建筑形式
• 地下部分用以安葬死者及其遗物、代用品、殉葬
品。 帝王级:黄肠题凑 金缕玉衣 厚葬 王侯级:一般的厚葬,银缕玉衣... 百官:普通的厚葬 百姓:最一般的
• 地上部分专供生人举行祭祀和安放死者神主之用
帝王:有好多石像 王侯:石像但比帝王的差 百官和百姓就立个碑
陵墓建筑——用材与结构
陵墓墓室使用木、砖、石3种材料 一.大型木椁墓室是殷代开始一直到西汉时期墓室的特点。早期 为井傒式结构,即用大木纵横交搭构成。到西汉时又出现用大木 枋密排构成的“黄肠题凑”形式.
西汉“六安王”大墓
陵墓建筑——用材与结构
中国古建筑 ——陵墓建筑
陵墓建筑——概况与简史
〃陵墓是指中国古代帝王的坟墓。 〃陵墓建筑,一般都是利用自然地形,靠山而建;中 国陵园的布局大都是四周筑墙,四面开门,四角建造 角楼。陵前建有甬道,甬道两侧有石人、石兽雕像, 陵园内松柏苍翠、树木森森,给人肃穆、宁静之感。 〃陵墓建筑并非是单一的建筑体,在历史演变过程中, 已逐步与绘画,书法,雕刻等诸艺术门派融为一炉, 成为反映古代先民多种艺术成就的综合体。

全国导游基础知识第六章 中国古建筑篇

全国导游基础知识第六章 中国古建筑篇

2.坛庙建筑
1.概况
2.中国现存著名坛庙
FILL IN THE TITLE HERE
填 写
太庙

社稷坛
字 天坛
皇穹宇
地坛
郊祭
左祖 右社
圜丘坛、祈年殿、斋宫、
岱庙(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曲阜孔庙“孤例”“世界文化遗产”
陵墓、古城、古长城 与古镇古村建筑
了解古陵墓、城、镇村的基本特点 与代表 掌握古长城结构特点
台基 Tai Ji
定义:是高出地面的建筑物底座,又称基座。 主要作用:防潮防腐,承托建筑物,增强建筑的 高大雄伟。 分类:分为普通台基和须弥座两类。
开间 Kai Jian
“间”为四柱围成的空间,是中国古代建筑的基 本单元。建筑的迎面间数称“开间”,或称“面 阔”。各开间宽度的总和称为“通面阔”。建筑 的纵深间数称“进深”。古人以奇数为吉祥数, 面阔进深多为单数。开间越多,建筑等级越高。
大梁 Da liang
即横梁,是架于木头圆柱(用松木或楠木制成的 圆柱形木头,置于石头为底的台上)上的一根最 主要的木头,用以形成屋脊。
斗拱 Dou Gong
是中国古代建筑独特的构件。方形木块叫斗,弓 形短木叫拱, 斜置长木叫昂,总称斗拱。一般 置于柱头和额访、屋面之间,用来支撑荷载梁架、 挑出屋檐,兼具装饰作用。
3 的地方,称社稷坛。
布局 特点
前朝后寝:“前朝” 帝王上朝理政、举行大典的地方, 建筑群的前部。“后寝”帝王、妃子及其子女生活起
4 居的地方,建筑群的后部。
三朝五门:“三朝”是指大朝、内朝、外朝:奉天殿(太和殿)、
5 华盖殿(中和殿)、谨身殿(保和殿)“五门制”沿中轴线以五
道门。内向外以此为奉天门或太和门、午门、端门、天安门、大 清门。

最新全国导游基础第六章考点:陵墓建筑

最新全国导游基础第六章考点:陵墓建筑

全国导游基础第六章考点:陵墓建筑第四节陵墓建筑古人以为,人死以后,肉体已殁,但灵魂永存,于是产生了祭祀的观念。

帝王不同凡民,死了以后,更需要筑陵墓,以祈求祖宗保佑,社稷才能得以永存。

中国帝王陵墓的演变,呈现形式多样的特点,陵园建筑十分完整,珍藏着许多珍贵的历史文物,已成为举世瞩目的旅游胜地。

一、封土的沿革自产生灵魂观念以后,人们开始产生筑坟的念头。

大约从周代开始,出现“封土为坟”的做法。

根据《周礼·春官》记载,“以爵为封丘之度”,即按照官吏级别大小以决定封土的大小,当然天子、诸侯死了以后,其陵墓封土无疑是的。

(一)秦汉两代的“方上”“封土为坟”的发展,早期帝王的陵墓,是在地宫之上用黄土层层夯筑而成,呈覆斗形。

因为陵墓的上部是方形平顶,犹如方形锥体被截去顶部,故名“方上”。

现存秦代秦始皇陵以及汉代帝王陵墓,都取方上形式,其中尤以秦始皇陵为典型。

(二)唐代改为“以山为陵”到了唐代,李世民认为平地筑起高坡太劳民伤财,同时为了防止水土流失和盗墓,即改为“以山为陵”的形式。

唐乾陵即为典型例子。

(三)宋代恢复“方上”的形式,但不是简单重复宋代的“方上”规模要比秦汉时代小得多。

(四)明清两代的“宝城宝顶”形式一般形式为,在地宫上砌筑高大的圆形砖城,于砖城内填上土,使之高出城墙成一圆顶,这一圆顶即为宝顶;城墙上设垛口和女儿墙,犹如一座小城,即为宝城。

宝城上建有明楼,楼内立石碑,刻着皇帝的庙号、谥号。

二、陵园的建筑布局帝王陵园的主要标志,就是上述的“封土”,或“方上”,或“宝城宝顶”。

除此之外,因为帝王在幽冥世界也要享受在现实世界时的至高无上的荣耀,所以陵园范围极大,陵园建筑也很多。

早在商代,在王陵和贵族墓的墓室之上就出现了供祭祀用的房屋建筑,只是由于时代久远,商至春秋时期帝王陵的地面建筑早已毁坏。

不过,自秦汉以来,帝王陵的地面建筑有遗址可寻。

帝王陵的地面建筑主要有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为祭祀建筑区。

为陵园建筑的重要部分,用来供祭祀之用。

最新《导游基础知识》第六章 中国古代建筑

最新《导游基础知识》第六章  中国古代建筑

03
看图区分封土的形式
PART 03 \ \ \
二、陵墓建筑的结构
| 陵墓建筑
(一)地面部分
1. 封土 自产生灵魂观念以后,人们开始 产生筑坟的念头。大约从周代开 始,出现“封土为坟”的做法。
2. 陵园建筑 陵墓前还有一大片建筑园林和 “石像生”仪仗队,所以陵园 范围极大,陵园建筑也很多。
PART 03 \ \ \
中国古代按建筑所有者的社会地位规定建筑的规模和形制。
| 概述
PART 01 \ \ \
五、中国古代建筑的基本构件
| 概述
(一)台基
台基也称基座,是高出地面的建筑物底 座,用以承托建筑物,并使其防潮、防 腐,同时可弥补单体建筑不甚高大雄伟 的欠缺。台基根据材料、层数和结构的 不同来区分等级。
PART 01 \ \ \
| 概述
PART 01 \ \ \
| 概述
PART 01 \ \ \
| 概述
PART 01 \ \ \
| 概述
PART 01 \ \ \
二、传统思想在古代建筑中的体现
(一)敬天祀祖
| 概述
中国古代帝王认为“万物本乎天,人本 乎祖”,万物由天而生,人类由祖宗而 发展,所以对天、对祖先必须进行祭祀, 这样可以得到上天的恩施,得到祖先神 灵的荫庇。
| 概述
造型尤以屋顶造型最为突出,庑殿顶 也好,歇山顶也好,都是大屋顶,显 得稳重、协调。
【拓展阅读】 北京故宫保和殿台基上的陛石
PART 01 \ \ \
装饰主要包括彩绘和雕饰。彩绘具有装饰、 标志、保护、象征等多方面的作用。雕饰 包括墙壁上的砖雕、台基石栏上的石雕、 金银铜铁等建筑物。
| 概述
PART 01 \ \ \

导游基础知识——6古代建筑与园林

导游基础知识——6古代建筑与园林

第六章古代建筑与园林第一节古代建筑中国古代建筑充分反映了敬天祀祖的礼制思想和皇权为核心作用等级思想。

一基本结构1台基即基座,高出地面的建筑物底座,承托建筑物,防潮,防腐。

弥补中国古代建筑不甚高大雄伟的欠缺。

有四种:普通台基——土夯而成,高约一尺,用于小式建筑。

较高级台基——常在台基边上建汉白玉栏杆,用于大式建筑或宫殿建筑中的次要建筑。

更高级台基——即须弥座,金刚座。

一般用砖或石砌成,上有凹凸线脚和纹饰,台上有汉白玉栏杆,常用于宫殿和著名寺院的主要殿堂建筑。

最高级台基——由几个须弥座相叠而成,常用于最高级建筑,如故宫三大殿和山东曲阜孔庙大成殿。

2木头圆柱松木或楠木制成,置于石头或铜器为底的台上,多根木头圆柱用于支撑屋面檀条,形成梁柱。

3开间四根木头圆柱围成的空间为“间”。

建筑的迎面间数称为开间,或称面阔。

建筑的纵深间数称为进深。

平面组合中绝大多数的开间为单数,开间越多,等级越高。

皇帝上朝的地方开间为九,进深为五。

也有例外,北京太和殿和太庙大殿开间均为十一。

4大梁即横梁架于木头圆柱上的一根最主要的木头,以形成屋脊。

常用松木楠木或杉木制成。

是中国传统木结构建筑中骨架的主件之一。

5斗拱是中国古代建筑的独特构件。

方形木块叫斗,弓形短木叫拱,斜置长木叫昂,总称斗拱。

一般置于柱头和额枋、屋面之间,用来支撑荷载梁架、挑出屋檐,兼具装饰作用。

由斗形木块,弓形短木,斜置长木组成,纵横交错层叠,逐层向外挑出,形成上大下小的托座。

6彩画原为木结构防潮防腐防蛀,后来才突出其装饰性,宋以后彩画已成为宫殿不可或缺的装饰艺术,可分为三个等级:最高级的和玺彩画,主要特点是中间的画面由各种不同的龙凤图案组成,间补以花卉图案,沥粉贴金,金壁辉煌。

次一级的旋子彩画。

画面用简化的涡卷瓣旋花,一般用于次要宫殿或寺庙。

等级最低的苏式彩画,画面为山水,人物故事,花鸟鱼虫等,从江南的包袱彩画演变而来。

7屋顶(古称屋盖)重檐庑殿顶,重檐歇山顶级别级别最高,其次是单檐庑殿顶和单檐歇山顶。

中国古代陵墓建筑

中国古代陵墓建筑

中国古代陵墓建筑古陵墓建筑一、陵墓构成陵墓构成包括陵墓建筑、陵墓建筑上的绘画雕刻等文化艺术和随葬品三部分。

我国现存古代陵墓景观有两种展示方式:第一种,地面和地下建筑规模都很庞大,在严格保护的情况下就地开放;第二种,地下规模与布局不适于人流行动,多集中、复制展示,如洛阳的中国第一座古墓博物馆。

二、古陵墓类型古墓中,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可分为3类:1.帝王陵寝:规模大,随葬品丰富。

主要有秦始皇陵、汉高祖长陵、汉武帝茂陵、唐太宗昭陵、唐高宗和武则天乾陵、河南巩义宋陵、宁夏西夏王陵、内蒙古成吉思汗陵、南京明孝陵、北京明十三陵、河北清东陵和清西陵等。

2.具有历史纪念意义的名人墓地:除个别著名人物外,一般规模不大,墓中随葬物微薄稀少。

如孔林、司马迁墓、岳飞墓等。

3.具有重要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的墓葬:主要有辽宁辽阳汉魏壁画墓、新疆阿斯塔那古墓群、吉林集安高句丽古墓群、麻浩崖墓等。

三、古陵墓结构古墓葬一般分为两部分,即地下部分和地面部分。

地下部分包括墓室结构和随葬品,地面部分包括封土和其他陵园建筑。

(一)地下部分墓室使用木、砖、石3种材料构造。

大型木椁墓室从殷商开始直到西汉达到高潮,出现了“黄肠题凑”的形式。

砖筑墓室始于战国末年,此后砖的种类越来越多:空心砖、画像砖等。

西汉晚期开始出现石室墓,五代时已经盛行,从明朝开始地宫建筑发展到顶峰,用巨型条石建造大型拱券墓室。

墓室中雕刻画像,故称“画像石墓”,从打开的墓穴看,五代前蜀王建与清代乾隆墓穴地宫都有石像雕刻。

(二)地面部分1.封土大约殷末周初,墓上开始出现封土坟头。

春秋战国后,坟头封土愈来愈大,特别是帝王陵墓更为高大。

封土形制,是帝王墓穴上方堆土成丘的形状和规模的制度。

帝王陵墓封土形制自周朝以来,经历了“覆斗方上”式、“因山为陵”式和“宝城宝顶”式的演化过程。

“覆斗方上”是在地宫上方用黄土堆成逐渐收缩的方形夯土台,形状像倒扣的斗,形成下大、上小的正方形台体。

中国陵墓建筑

中国陵墓建筑

孔子成人后想去祭祀父亲时,却找不到墓地,后来经 过许多老人的回忆,费尽工夫才找到了。 孔子是一个很“重礼”的人,他认为子孙祭祀祖宗是 必要的礼节。为了经常方便的前来祭祀、悼念祖先, 于是他就在父亲的墓上培土垒坟作为标志。
(一)“方上”形式 是早期帝王墓上封土坟头的一种形式,盛行于秦汉 时期。它在墓坑上用土层夯筑,形成上小下大的方 锥体。因其上部为一小方形平顶,如锥体截去掉顶 部,故名曰“方上”。
(二)“以山为陵”形式 就是利用山的丘峰作为陵墓坟头,既能体现帝王的浩 大气魄,又可防盗。
安葬唐太宗李世民 的昭陵,就选择了 海拔1188米的九嵕 山为坟,凿山建造。
(三)“宝城宝顶”形式
二、陵园布局
(一)祭祀建筑区 廊庑,拼音为láng wǔ,释 义为指“堂下周屋”,即堂下 四周的廊屋。分别而言, 廊无壁,仅作通道;庑则 有壁,可以住人。
第三节 陵墓建筑
课前回顾
1.宫殿的布局有怎样的特点? 2.宫殿的主要陈设有哪些?各自的作用是什么? 3.故宫的建筑分为哪两大部分,各自包括哪些 地方? 4.古代帝王亲自参加的祭祀活动有哪三项? 5.天坛的主体建筑有哪些,布局呈什么形状?
陵墓建筑是中国古代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古人 基于人死而灵魂不灭的观念,普遍重视丧葬,因此, 无论任何阶层对陵墓皆精心构筑。 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中国陵墓建筑得到了长足的发 展,产生了举世罕见的、庞大的古代帝、后墓群。 在历史演变过程中,陵墓建筑逐步与绘画、书法、雕 刻等诸艺术门派融为一体,成为反映多种艺术成就的 综合体。
一、封土的沿革
墓葬社会现象是在灵魂观念的基础上出现的。从考 古发现来看,在18000年前,北京周口店山顶洞人在 死者身上撒布着赤铁矿粉粒,随葬品有燧石、石器、 石珠和穿孔的饰品。5000年前大汶口文化层男女合 葬墓和家族合葬墓中,男随葬品有农具,女随葬品 有纺轮等,都说明人们认为人虽死,但灵魂未死, 他们到另一个世界团聚、生产、生活,并保佑活着 的人生活顺利。

全国导游基础知识:陵墓

全国导游基础知识:陵墓

感谢观看
全国导游基础知识
定陵是明代第十三帝神宗朱翊钧及其二后的陵墓。1956年经过考古发掘,揭开了其地宫之谜。 3.明显陵
位于湖北省钟祥市,是明世宗嘉靖皇帝的父亲恭壑献皇帝和母亲章圣皇太后的合葬墓。 明代帝陵规制中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尤其是“一陵两冢”的陵寝结构为历代帝王陵墓所绝无仅 有。
明孝陵
长陵
定陵
定陵
清陵:清代帝王陵墓主要集中在四个地区:永陵在今辽宁 新宾,为清太祖以前的肇、兴、景、显四陵;清太祖福陵与太 宗昭陵在今辽宁沈阳附近;清东陵位于河北省遵化市,距首都 北京 125公里,是我国现存规模庞大、体系最完整的清代帝王 陵墓群;清西陵位于河北易县。
福陵是清太祖努尔哈赤与皇后叶赫那拉氏的陵墓,是清朝命名的第一座皇陵。陵区坐落在沈阳 市东北11公里处,占地近54万平方米,现存古建筑32座(组)。
昭陵是清太宗皇太极及其皇后的陵墓,在盛京三陵中规模最大,结构最完整。因坐落在沈阳市北端, 故又称北陵。
清东陵
清西陵
清西陵是清朝帝王两大陵寝之一,位于河北省易县城西15公里处的永宁山下,离北京120多公里。 这里北依峰峦叠翠的永宁山,南傍蜿蜒流淌的易水河,古木参天,景态雄伟。
A 土穴墓
B 木椁墓
C 砖石墓
原始社会早期,墓穴形 式简单,只在地下挖一土坑, 墓坑一般都小而浅,仅能容 纳尸体,无棺椁,尸体也无 特殊东西包裹。
用木材筑成,形同大木箱, 椁内分成数格,正中放棺, 两旁和上下围绕着几个方 格,称之为厢,用来安放 随葬品。
采用砖石砌筑而成。从汉 代到清代,砖石墓一直在 不断发展。
的神道全长约7公里,清东陵的神道长达5公里,神道两侧均置有体积庞大、形象生动、艺术水平高超的石雕像。 护陵监:

《陵墓建筑教案》

《陵墓建筑教案》

《陵墓建筑教案》第一章:陵墓建筑概述1.1 陵墓建筑的定义1.2 陵墓建筑的历史演变1.3 陵墓建筑的分类及特点1.4 陵墓建筑的意义与价值第二章:中国陵墓建筑2.1 古代中国陵墓建筑的代表作2.2 皇家陵寝与贵族陵墓的差异2.3 宗教对陵墓建筑的影响2.4 中国陵墓建筑的艺术特色第三章:西方陵墓建筑3.1 古代西方陵墓建筑的代表作3.2 不同文明下的西方陵墓建筑风格3.3 宗教对西方陵墓建筑的影响3.4 西方陵墓建筑的艺术特色第四章:陵墓建筑的设计与构造4.1 陵墓建筑的设计原则4.2 陵墓建筑的构造要素4.3 陵墓建筑的材料与技术4.4 陵墓建筑的安全性与环保性第五章:陵墓建筑与文化遗产保护5.1 陵墓建筑的文化价值5.2 陵墓建筑的保护与修复5.3 陵墓建筑保护面临的挑战5.4 文化遗产保护的策略与方法第六章:古代埃及陵墓建筑6.1 古代埃及陵墓建筑的背景6.2 金字塔:古埃及陵墓的代表作6.3 古埃及陵墓建筑的特点与影响6.4 古埃及陵墓建筑的艺术与信仰第七章:古希腊与古罗马陵墓建筑7.1 古希腊陵墓建筑的风格与特点7.2 古希腊著名陵墓建筑案例分析7.3 古罗马陵墓建筑的演变与特色7.4 古罗马著名陵墓建筑案例分析第八章:中世纪欧洲陵墓建筑8.1 中世纪欧洲陵墓建筑的风格与特点8.2 基督教对中世纪欧洲陵墓建筑的影响8.3 中世纪欧洲著名陵墓建筑案例分析8.4 中世纪欧洲陵墓建筑的文化意义第九章:伊斯兰陵墓建筑9.1 伊斯兰陵墓建筑的特点与风格9.2 伊斯兰陵墓建筑的案例分析9.3 伊斯兰陵墓建筑与伊斯兰文化的关系9.4 伊斯兰陵墓建筑的艺术价值第十章:现代陵墓建筑10.1 现代陵墓建筑的发展趋势10.2 现代陵墓建筑的材料与技术10.3 现代陵墓建筑的设计理念10.4 现代著名陵墓建筑案例分析第十一章:亚洲陵墓建筑11.1 印度陵墓建筑11.2 波斯陵墓建筑11.3 中国陵墓建筑的后续发展11.4 亚洲其他地区陵墓建筑的特点第十二章:非洲陵墓建筑12.1 非洲陵墓建筑的背景与特点12.2 埃及近代陵墓建筑的发展12.3 非洲其他地区陵墓建筑的风格与影响12.4 非洲陵墓建筑的文化价值第十三章:拉丁美洲陵墓建筑13.1 拉丁美洲陵墓建筑的历史背景13.2 殖民地时期的陵墓建筑13.3 独立后拉丁美洲陵墓建筑的发展13.4 拉丁美洲陵墓建筑的著名案例第十四章:现代陵墓建筑的设计理念与应用14.1 现代陵墓建筑的设计趋势14.2 环境与可持续性在现代陵墓建筑中的应用14.3 现代陵墓建筑的案例分析14.4 现代陵墓建筑面临的挑战与机遇第十五章:陵墓建筑的未来发展15.1 科技对陵墓建筑的影响15.2 虚拟现实与数字化陵墓建筑15.3 生态陵墓建筑的发展15.4 陵墓建筑在未来的发展趋势与展望重点和难点解析本教案《陵墓建筑》共分为十五章,涵盖了从古代到现代,从东方到西方的各种陵墓建筑类型和风格。

《陵墓建筑教案》

《陵墓建筑教案》

《陵墓建筑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陵墓建筑的定义、历史演变和特点。

2. 使学生掌握我国古代陵墓建筑的代表作品及艺术价值。

3. 培养学生的审美观念,提高对陵墓建筑的保护意识。

二、教学内容1. 陵墓建筑的定义与历史演变2. 我国古代陵墓建筑的特点3. 古代陵墓建筑的代表作品介绍4. 陵墓建筑的保护与传承5. 实践活动:参观当地陵墓建筑并进行简要评价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陵墓建筑的定义、历史演变、特点和代表作品。

2. 教学难点:陵墓建筑的艺术价值和保护意识。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陵墓建筑的定义、历史演变、特点和代表作品。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陵墓建筑的实例,让学生更好地理解陵墓建筑的艺术价值。

3. 参观实践法:组织学生参观当地的陵墓建筑,提高学生的保护意识。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图片或视频,引发学生对陵墓建筑的兴趣。

2. 讲解:详细讲解陵墓建筑的定义、历史演变、特点和代表作品。

3. 案例分析:分析具体陵墓建筑的实例,让学生了解陵墓建筑的艺术价值。

4. 讨论:让学生谈谈对陵墓建筑的保护意识的看法。

5. 实践活动:组织学生参观当地的陵墓建筑,并进行简要评价。

6. 总结: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陵墓建筑的保护与传承。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讲解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情况,以及对陵墓建筑知识的理解程度。

2. 案例分析评价:评估学生在分析陵墓建筑实例时的思考深度和表述清晰度。

3. 实践活动评价:根据学生在参观陵墓建筑时的表现,包括参观前的准备、参观中的积极参与和参观后的简要评价。

4.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对陵墓建筑知识点的掌握,以及观点阐述的合理性。

七、教学反思1. 教学内容安排是否合适,学生是否能跟上教学进度。

2. 教学方法是否有效,学生是否能积极参与课堂讨论。

3. 实践活动设置是否合理,学生是否能通过参观加深对陵墓建筑的理解。

4. 对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总结,并提出改进措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