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复习(2017)

合集下载

2017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第11课论语十二章复习课件新人教版20171207172

2017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第11课论语十二章复习课件新人教版20171207172

13.读了本文,你感受最深的是什么?13.示例:替别人办事 要尽心竭力;跟朋友往来要诚实;老师传授的知识要复习。 子曰:“由(姓仲,名由,字子路,孔子的学生),诲女知之 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仲由,教导你的知道吗?懂得它就是懂得它,不懂得它就是 不懂得它,这才是聪明的。 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 也。” 不到他想弄清楚问题而弄不明白的时候,不去开导他;不到 他想说而又不知道怎么说的时候,不去启发他。如果他不能 举一反三,就不要给他重复举例了。 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 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子贡问道:孔文子因为什么称他为“文” 呢?孔子说:聪敏 而且好学,不以向比自己低下的人请教耻,因此称他为 “文”。
子曰:“学 而 不 思则罔(wǎnɡ),思而不学则殆(dài)。” 孔子说:“(只是)读书却不思考,就会感到迷惑而无所适从; (只是一味地)空想却不读书,就会有害。” [实词] 罔: 迷惑,意思是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 殆: 有害。 [虚词] 而: 连词,表转折。 则: 连词,表示结果,相当于“就”。
14.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诲女知之乎( ) (1)通“汝”,你,你们 (2)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 ) (2)什么 (3)则不复也( ) (3)再次,重复 (4)是以谓之文也( ) (4)因此 15.请给下面的句子划分朗读节奏。(每句划一处) (1)是 以 谓 之 “文” 也 (1)是以/谓之“文”也 (2)举 一 隅 不 以 三 隅 反 (2)举一隅/不以三隅反
殆: 舍:
3.选出“之”字用法不同类的一项( ) A.择其善者而从之 B.学而时习之 C.下车引之 D.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A、它,代词,指善者; B、它,代词,指学过的知识; C、他,代词,指元方, D、动词,去,到 3.D 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又要编杂志,又要跑发行,老李整天忙得不亦乐乎。 B.王明的几次考试成绩都不理想,老师指出他基础不牢固, 教导他学习应该常温故知新。 C.这年秋天,奶奶抱病去世,大家心里很难过,都感慨逝者 如斯。 D.遇事必详为考虑,而后与部下商议,择善而从。 4.C(时光像流水一样流逝,日夜不停)

《论语》阅读中考真题及答案汇编

《论语》阅读中考真题及答案汇编

一、【甲】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论语>十二章》)【乙】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冶性。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诫子书》15.用“∕”标划出下面句中的语音停顿(每小句只标一处)。

(2分)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16.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4分)(1)博学而笃志笃:___________(2)年与时驰驰:___________(3)不逾矩矩:___________(4)静以修身以:___________17.翻译下列句子。

(4分)(1)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

(2)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18.【乙】一文中,作者概括了做人治学的经验,着重围绕一个“”字加以论述,同时把失败也归结为一个“”字,对比鲜明。

(2分)19.这两篇文章都讲到了一个共同的话题,即“志”,结合《<论语>十二章》和《诫子书》两篇课文,谈谈你是如何理解“志”与“学”的关系的。

(4分)答案:15.(2分)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各1分,多划不给分)16.(1)坚定(2)疾行,指迅速逝去(3)法度(4)用来,表行为的目的(各1分)17.(1)吃粗粮,喝冷水,弯着胳膊当枕头。

(2)不学习就无法增长才干,没有志向就不能使学习有成就。

(每句2分)18. 静躁(每空1分)19.人一定要有志向,同时志向要专一,这样才能潜心学习,不会轻易被改变。

山东省牟平第一中学2017届高三语文一轮复习《论语》精要解读之九:用阳光的心态面对生活

山东省牟平第一中学2017届高三语文一轮复习《论语》精要解读之九:用阳光的心态面对生活

《论语》精要解读之九:用阳光的心态面对生活一位名人曾经说过:播下一种心态,收获—种思想;播下一种思想,收获一种行为;播下一种行为,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

这番话寓意深刻,富有哲理,辩证地解释了“心态决定命运”这样一个道理。

的确,心态是真正的主人,你的心态决定了谁是坐骑,谁是骑师。

积极的心态使你充满力量,去获得财富、成功、幸福和健康,攀登到人生的顶峰;而消极的心态却把一切让你的生活有意义的东西剥夺得一干二净,在人生的整个航程中处于“晕船”的状态,对将来总感到失望。

拥有热情的心态,让命运瑰丽多彩。

用什么样的心态来面对生活,《论语》告诉我们:要有坚定的信念、执着的追求、平和的心态,做最好的自我。

只有拥有阳光的心态,才能拥有美丽的人生。

一、坚定的信念孔子曾说:“笃信好学,死守善道”,就是坚定信念努力学习,严守善道。

海伦•凯勒也曾说:“信念是强烈的精神搜索之光,它照亮道路,虽然凶险的环境在阴影中潜行,我却毫不畏惧地走向‘魔林’!”一个人失明及失聪,是不可怕的,可怕的是失去了生活的信念和追求的目标。

信念是生命的脊梁。

一个人活着,无论外界的环境多么恶劣,只要心中信念的灯亮着,所有的绝境和困苦都算不了什么。

有一年,一支英国探险队进入了撒哈拉沙漠的某个地区.在茫茫的沙海里负重跋涉,阳光下,漫天飞舞的风沙像炒红的铁砂一般,扑打着探险队员的面孔.口渴似炙,心急如焚——大家的水都没有了.这时,探险队长拿出一只水壶,说:"这里还有一壶水.但穿越沙漠前,谁也不能喝."一壶水,成了穿越沙漠的信念源泉,成了求生的寄托感觉使队员们濒临绝望的脸上,又显露出坚定的神色.终于,探险队顽强地走出了沙漠,挣脱了死神之手.大家喜极而泣,用颤抖的手拧开了那壶支撑他们精神和信念的水——缓缓流出来的,却是满满的一壶沙子!这就是信念的力量。

在沙漠里,干枯的沙子有时候可以是清冽的水——只要你的心里驻扎着拥有清泉的信念。

2017年高考语文必考知识点:《论语十则》原文翻译及注释

2017年高考语文必考知识点:《论语十则》原文翻译及注释

2017年高考语文必考知识点:《论语十则》原文翻译及注释语文网的小编给各位考生整理了2017年高考语文必考知识点:《论语十则》原文翻译及注释,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更多的资讯请持续关注语文网。

目前,高三的同学已经开始了高考第一轮复习,在这一阶段的复习当中,我们要注重对基础知识的掌握,牢固的基础知识会为我们今后的深入复习打下基础。

那么现在,小编就为大家搜集整理《2017年高考语文必考知识点:《论语十则》原文翻译及注释》,帮助大家进行第一轮复习。

古诗和文言文翻译是高考必考的内容之一,所以平时学习过程中要注意积累。

文言文翻译要以直译为主,并保持语意通畅,而且应注意原文用词造句和表达方式的特点。

以下《论语十则》原文及翻译仅供参考,请大家以所在地区课本为主。

《论语十则》原文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论语十则》原文翻译论语十则第一则:学习方法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yùn),不亦君子乎?” (《学而》)孔子说:学习并且按时地去复习,不也很快乐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很高兴吗?别人不了解我但我不生气,不也是道德上有修养的人吗?本段理解:第1句话讲的是学习方法。

对于知识,“学”只是一个认识过程,“习”是一个巩固的过程,要想获得更多的知识,必须“学”与“习”统一起来。

备考2017古诗文理解性默写(初中)

备考2017古诗文理解性默写(初中)

篇目四 曹刿论战
1、《曹刿论战》中曹刿请求晋见鲁庄公时,他的 同乡反对的理由是 “_________,__________” 。
2、《曹刿论战》中曹刿冲破阻挠,坚持晋见鲁庄 公的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 。 3、《曹刿论战》中曹刿用“_______,________” 这两句话说明了一个道理:权势地位与智慧并不 成正比。 4、《曹刿论战》中,针对国君将衣食与百姓共享 的作法,曹刿的评价是“________, __________” 。
4、《鱼我所欲也》中“________,________”两 句,体现出孟子在面对优厚的俸禄时仍能保持清醒。
5、《鱼我所欲也》中与“嗟来之食”的意思相一 致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 。 6、《鱼我所欲也》中表明“我”不会做“苟且偷 生之事”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 。
4、《邹忌讽齐王纳谏》中,表明邹忌的讽谏最后 收到了效果的句子是 “_________, __________” 。 5、《邹忌讽齐王纳谏》中,邹忌先从切身经历设 喻,再将家事与国事进行比较,最后得出 “_______”的结论,使得齐威王心悦诚服地采纳了 他的谏言。
参考答案
1、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 2、群臣进谏,门庭若市。 3、虽欲言,无可进者。 4、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 5、王之蔽甚矣。
4、孔子在《论语》中论述当别人不了解甚至误 解自己时,应当采取的正确态度,表明个人修养 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5、《论语》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 句,明确了巩固复习旧知识的重要性。 6、《论语》中指出学习与思考必须紧密结合的 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7、《论语》中强调只要善于学习,到处都有老 师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七年级上册语文 《论语》十二章翻译练习

七年级上册语文 《论语》十二章翻译练习

12 《论语》十二章翻译专题练习部编版语文七上第三单元负责人:吴文凤 2017年11月班级:姓名:号数:翻译加点字词,并解释全文意思(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2)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3)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4)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5)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6)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7)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8)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9)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10)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11)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12)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

《论语》人生课堂小测答案(2017春)

《论语》人生课堂小测答案(2017春)

《论语》人生课堂2017春1.孔子被称为百代不替的“素王”。

孔子名丘,字仲尼。

2.据《论语·乡党》记载,孔子在自己的乡里与人闲谈时,谦恭得像个不善言谈的人。

正确3.据《论语?阳货》记载,孔子不见孺悲,是因为孔子生病了。

错误4.xxxxxx:“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

”5.xx主张以__直___报怨。

6.xx的精神风貌可概括为ABC。

A.发愤忘食,乐以忘忧B.正道直行C.无论穷富,皆安于道7.“孔子行教像”出于唐朝画家____的手笔。

xx8.据《史记·孔子世家》记载郑人形容孔子“累累若丧家之狗”,该句意在说明孔子___。

劳累的样子9.《论语·宪问》中,对于“报德”与“报怨”的问题,孔子主张“____”。

以直报怨10.《论语·宪问》中,孔子斥责原壤“幼而不孙弟,长而无述焉,老而不死是为贼”是因为原壤_____。

粗鄙无礼11.对于贫穷的人,孔子认为最难能可贵的生活状态是___。

贫而乐观12.孔子生于公元前551年_____(农历8月27)。

9月28日13.据《孔子家语》记载,“____避华氏之祸而奔鲁”。

防叔14.xxxx是___有名的武士。

xx15.“叔梁”是叔xx的___。

字16.据《孔子家语》记载,叔梁纥的第一任妻子是鲁国的__氏。

施17.叔梁纥为___“乃求婚于颜氏女徵在”。

求子18.孔子自称“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

”所谓"贱",就是指_____。

社会身份低贱不能列入贵族阶层19.据《周礼》记载,当时的礼仪规定每年____男女可自由交往,“奔者不禁”。

春日秋日20.颜徵在不愿谈及与孔子父亲的关系,即《礼记?檀弓》中所谓的“孔母讳墓”。

正确21.孔子在防山找到了父亲的墓地,将父母遗骨合葬。

正确22.《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叔梁纥与颜徵在在_____祷告而生下孔子。

xx23.xx,名____,字xx。

xx24.孔子的曾祖父防叔为躲避“____”而举家迁往鲁国。

2020年普通高中语文新课标(2017年版)必背《论语》12则及译文

2020年普通高中语文新课标(2017年版)必背《论语》12则及译文

2020年普通高中语文新课标必背《论语》12则及译文1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

”《里仁篇》孔子说:“早晨能够得知真理,即使当晚死去,也没有遗憾。

”2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里仁篇》孔子说:“君子懂得大义,小人只懂得.小利。

”3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里仁篇》孔子说:“看见贤人就应该想着向他看齐;见到不贤的人,就要反省自己有没有类似的毛病。

”4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八佾》孔子说:“一个人没有仁爱之心,遵守礼仪有什么用?一个人没有仁爱之心,礼乐有什么用?”5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

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论语·雍也》孔子说:“质朴多于文采就难免显得粗野,文采超过了质朴又难免流于虚浮,文采和质朴完美地结合在一起,这才能成为君子。

”6子曰:“克己复礼为仁。

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论语·颜渊》孔子说:“克制自己,一切都照着礼的要求去做,这就是仁。

一旦这样做了,天下的一切就都归于仁了。

实行仁德,完全在于自己,难道还在于别人吗?”7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论语·学而》孔子说:“君子,饮食不求饱足,居住不求舒适,对工作勤劳敏捷,说话却小心谨慎,到有道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这样就可以说是好学了。

”8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论语·泰伯》士人不可以不胸怀广阔,意志坚强,因为责任重大、道路遥远。

把仁爱看做自己的责任,不也是很重大吗?死了以后才罢休,不也是很遥远吗?9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

”《论语·子罕》孔子说:好比堆土成山,只要再加一筐土便成山了,如果懒得作下去,这是我自己停止的。

又好比在平地上堆土成山,纵是刚刚倒下一筐土,如果决心努力前进,还是要自己坚持呵。

2017年北京中考语文必考名著《论语》前四章原文及译注

2017年北京中考语文必考名著《论语》前四章原文及译注

名著复习——《论语》学而篇【本篇引语】《学而》是《论语》第一篇的篇名,包括16章,内容涉及诸多方面。

其中重点是“吾日三省吾身”;“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礼之用,和为贵”以及仁、孝、信等道德范畴。

【原文】 1•1 子曰:“学而时(1)习之,不亦说(2)乎?有朋(3)自远方来,不亦乐(4)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注释】(1)时:意为“在一定的时候”或者“在适当的时候”。

但朱熹在《论语集注》一书中把“时”解释为“时常”。

(2)说:同“悦”,愉快、高兴的意思。

(3)有朋:同在一位老师门下学习的叫朋,也就是志同道合的人。

(4)乐:与“说”有所区别。

旧注说,“悦”在内心,“乐”则见于外。

【译文】孔子说:“学了又时常温习和练习,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令人高兴的吗?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恼怒,不也是一个有德的君子吗?”【评析】宋代著名学者朱熹对此章评价极高,说它是“入道之门,积德之基”。

提出以学习为乐事,做到人不知而不愠,反映出孔子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注重修养、严格要求自己的主张。

这些思想主张在《论语》书中多处可见。

【原文】 1•2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1)(2),而好犯上者,鲜(3)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君子务本(4),本立而道生(5)。

孝弟也者,其为人之本与(6)?”【注释】(1)弟:读音和意义与“悌”(音tì)相同,即弟弟对待兄长的正确态度。

(2)孝、弟是孔子和儒家特别提倡的两个基本道德规范。

旧注说:善事父母曰孝,善事兄长曰弟。

(3)鲜:音xiǎn,少的意思。

(4)务本:务,专心、致力于。

本,根本。

(5) 道:在中国古代思想里,道有多种含义。

此处的道,指治国做人的基本原则。

(6)一种解释,“人”字就是“仁”,为仁之本即做人的根本。

【译文】有子说:”孝顺父母,顺从兄长,而喜好触犯上层统治者,这样的人是很少见的。

不喜好触犯上层统治者,而喜好造反的人是没有的。

2017年《论语》知识竞赛试题附答案

2017年《论语》知识竞赛试题附答案

2017年《论语》知识竞赛试题附答案一、抢答题:1、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什么?(“仁者爱人”或“仁”)2、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被誉为什么?(圣人)3、孔子的弟子约有多少人?( B )A、二千;B、三千;C、四千;D、五千。

4、“君子惠而不费”下面四句是什么?(劳而不怨,欲而不贪,泰而不骄,威而不猛。

)5、孔子认为生活的最高原则是什么?(仁)6、“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试问是哪五者?(恭、宽、信、敏、惠 )7、“匹夫不可夺志也”上面一句是什么?(三军可夺帅也)8、对于富贵,孔子的态度是什么?(取之以义)9、孔子提倡哪两种教学方法?(学思结合、温故知新)10、孔子十五岁开始立志于学,到了三十岁左右,通晓“六艺”,试问哪“六艺”?(《书》《诗》《易》《春秋》《礼》《乐》)11、说出孔子所推崇的“善”的道德品质至少三个。

(仁、义、礼、智、信、勇)12、孔子弟子中贤达者多少?(七十二)13、“君子成人之美”后一句是?(不成人之恶)14、孔子的政治主张是什么?(仁政)15、孔子的消极思想是什么?(忠君尊王)16、孔子被封为什么王?(B)A、文惠王;B、文宣王。

17、孔子名什么?孔子字什么?(丘,仲尼)18、孔鲤是孔子的第几个儿子?(A)A、第一个;B、第二个;C、第三个;D、第四个。

19、孔子首创了什么教育?(B)A、贵族教育; B平民教育; C、素质教育。

20、“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中的“愤”和“悱”各是什么意思?(愤:想弄明白而弄不明白。

悱:想说而说不出来)21、孔子最得意的弟子是下列哪一位?(C)A、子路;B、曾皙;C、颜回;D、公西华。

22、哪一年是孔子诞辰2565周年?(D)A、2000年;B、2004年;C、2008年;D、2014年。

23、孔子的生日是哪一天?(9月28日)24、儒家讲人生过程有八个过程,也称“八条目”,请至少讲出三条。

(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25、“六十而耳顺”“耳顺”是什么意思?(听别人言语,便可以分别真假,判明是非。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论语》十二章》2017年同步练习卷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论语》十二章》2017年同步练习卷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论语》十二章》2017年同步练习卷一、基础知识及其运用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论________语不愠________ 逾矩________罔________殆________一箪________曲肱________不亦说乎________笃志________三省________吾身。

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学而时习之________有朋自远方来________人不知而不愠________吾日三省吾身________为人谋而不忠乎________与朋友交而不信乎________吾十有五________三十而立________可以为师矣________不逾矩________学而不思则罔________人不堪其忧________饭疏食饮水________博学而笃志________。

3. 根据提示填空。

(1)论述学习与思考的辩证关系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2)2013年5月下旬,第十六届中国北京国际科技产业博览会在北京开幕,请你引用《<论语>十二章》中的,来表达我们对世界各国嘉宾的欢迎之情________。

(3)《论语》中表达要善于向周围有长处的人学习的名言是________,________。

(4)本文中表达兴趣对于学习的重要性的一句话是________,________。

4. 翻译下面句子(1)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2)逝者如斯,不舍昼夜。

(3)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5.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国烟民已超过亿,占全球吸烟者总数的,二手烟民更高达亿人。

每年约有万人死于烟草诱发的相关疾病。

–世界卫生组织资料材料二:全球大约每秒就有一个吸烟者死亡。

一个十几岁就开始吸烟并连续吸烟年或更长时间的人,要比从不吸烟的人平均少活年。

新闻材料三:吸烟有害健康–烟盒上的警示语从材料一、二的数据中,你读出了哪些信息?有人认为材料三的警示语缺乏力度,请你设计一条更有冲击力的警示语。

2017超星尔雅《论语》导读考试试卷(问题详解)

2017超星尔雅《论语》导读考试试卷(问题详解)

1.0分通“背”,背叛说服1.0分3从“孔子为儿嬉戏,常俎豆”可以看出,孔子只是把俎豆当作很普通的玩具来玩耍。

()(1.0分)1.0分我的答案:×4孔子之所以把音乐看作教育的一种手段,在于音乐能够提升人的艺术感。

()(1.0分)1.0分我的答案:×5“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中君子与小人之区分基于两者的社会地位。

()(1.0分)1.0分我的答案:×6孔子认为,臣子必须对君王绝对地服从。

即使君主不行君道,臣子也要对君主不离不弃。

()(1.0分)1.0分我的答案:×7孔子没能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原因在于他代表的是没落奴隶主阶级的利益,不符合时代发展的潮流。

()(1.0分)1.0分我的答案:×8孔子所说的学,并不是学习客观知识和客观技能,因此单单死记硬背是行不通的,而是要学思结合,不能偏废。

()(1.0分)1.0分我的答案:√9孔子认为,我们应该努力学习技能,早日成为有用的人。

()(1.0分)1.0分我的答案:×10孔子对君子的品行有着极高的规定。

因此,君子是极难实现的人格境界,只有少数人才能达到。

()(1.0分)1.0分我的答案:×11孔子认为,臣子必须对君主绝对地服从。

()(1.0分)1.0分我的答案:×12孔子认为,有才干的人并不能称作“仁人”。

()(1.0分)1.0分我的答案:√13礼不仅是一个外在的规定,而且是我们完成自己在修养的必有手段和工具。

()(1.0分)1.0分我的答案:√14孔子认为,“让”是至德。

无论是在上者,还是底层人民都要谦让。

()(1.0分)1.0分我的答案:×15孔子认为,师生关系是双向的伦理关系,彼此都有一定的责任与义务。

()(1.0分)1.0分我的答案:√16孔子主为学之人要多才多艺,全面发展。

孔子以六艺为教,正是为了培养人的才艺。

()(1.0分)1.0分我的答案:×17“古之学者为己”表明,古人学习是为了完善自己的私德。

论语十二章新高考必备

论语十二章新高考必备

《一般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规定背诵72篇古诗文,此中《论语》这一篇,包括十二章:1.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 (《论语·八佾》)【译文】孔子说:“一个人没有博爱之心,还要礼仪做什么一个人没有博爱之心,还要奏乐做什么”【评论】仁,是一个人的内在追求;礼乐,是一个人的外在表现。

没有仁德,外在形式就失掉意义。

2.朝闻道,夕死可矣。

(《论语·里仁》)【译文】清晨理解了仁义之道,夜晚为它去死也能够。

【评论】也有译作“清晨理解了道,夜晚死了也能够”,总感觉太狠,学问诚难得,生命价也高。

“死”作为动用法,译作“为而死”更好。

3.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论语·里仁》)【译文】君子对道义精通(看重),小人对利益精通(看重)。

【评论】喻,理解,精通,这里可译为“懂得”。

君子与小人价值指向不一样:君子重义,小人厚利;君子于事必辨其是非,小人于事必计其利害。

4.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论语·里仁》)【译文】见到有才干的人就向他学习,希望和他看齐;看见没有品德的人,自己的心里就要反思能否有和他同样的错误。

【评论】这句话成为后代儒生修身养德的座右铭,毛岸英的爱人教刘思齐,名字就此后句而来。

初中所学“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也是此意。

5.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彬彬有礼,而后君子。

(《论语·雍也》)【译文】朴素赛过了文饰就会粗野,文饰赛过了朴素就会虚浮,朴素和文饰恰到利处,而后才能够成为君子。

【评论】对这句话的理解,大可指文化,小可指修身,还可指文学、艺术等等。

比方用来谈表演,“质胜文则野”好像演小品,“文胜质则史”好像看春晚,“彬彬有礼”那是看歌剧了。

6.曾子曰:士不能够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仁认为己任,不亦重乎死尔后已,不亦远乎(《论语·泰伯》)【译文】曾子说:“念书人不行不理想远大且意志刚毅,由于他任务艰巨而路程遥远。

《论语》十二章:新课标高考背诵篇目详解

《论语》十二章:新课标高考背诵篇目详解

《论语》十二章:新课标高考背诵篇目详解《论语》作为儒家经典,自古以来深受历代帝王和学者的推崇。

在现代教育中,《论语》的选篇也被纳入了高考语文的背诵范围。

本文将详解《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规定背诵的《论语》十二章,以帮助同学们更好地理解和记忆这些经典语录。

一、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这句话强调了仁德的重要性。

一个人如果没有仁爱之心,那么礼仪和音乐对他来说又有什么意义呢?这里,孔子将仁德视为人的内在追求,而礼仪和音乐则是这种内在追求的外在表现。

二、朝闻道,夕死可矣。

这句话表达了孔子对道义的追求和热爱。

早上明白了仁义之道,晚上为它去死也可以。

这种对道义的执着和献身精神,是孔子思想的重要体现。

然而,我们也要珍视生命,不要轻言放弃。

在追求道义的过程中,我们应该保持理性和智慧,不要盲目冲动。

三、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这句话揭示了君子和小人的价值追求的不同。

君子看重道义,而小人则只关注利益。

这种价值追求的不同,导致了君子和小人在行为和思想上的巨大差异。

我们应该学习君子的品质,追求道义,而不是被利益所驱使。

四、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这句话强调了学习和自我反省的重要性。

我们应该善于发现身边的优秀人物,并向他们学习。

同时,我们也要勇于面对自己的不足和错误,及时进行自我反省和改正。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不断进步,成为更好的自己。

五、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

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这句话阐述了文质彬彬的君子形象。

质朴胜过了文饰就会粗野,文饰胜过了质朴就会虚浮。

只有质朴和文饰恰到好处,才能成为真正的君子。

这句话告诉我们,在追求内在修养的同时,也要注重外在表现,做到内外兼修。

六、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曾子的这句话表达了读书人应该具备的品质和追求。

读书人应该志向远大且意志坚毅,因为他们肩负着实现仁德的重任,这既艰巨又遥远。

我们应该将仁德作为自己的终身追求,并为之不懈努力。

2017部编版最新《论语》十二章知识点梳理复习练习及答案

2017部编版最新《论语》十二章知识点梳理复习练习及答案

2017部编版最新《论语》十二章知识点梳理复习练习及答案(总4页)-本页仅作为预览文档封面,使用时请删除本页-一、文学常识填空1.《论语》是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编撰而成。

它以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

《论语》与、、并称“四书”。

共二十篇。

2.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名,字,时期人,春秋末期的、、,思想的创始人。

相传他有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人。

二、给下列加点字注音论.语()不亦说.乎()不愠.()三省.吾身()传.不习乎()不惑()不逾矩..()()不思则罔.()不学则殆.()一箪.食()好.之者()曲肱..而枕.()()()笃.志()三、解释加点词语1. 学而时习..之()2.有朋.自.远方来()()3.人不知.而不愠.()()4.不亦君子..乎()5.吾日三省...吾身()()6.与朋友交而不信.乎()7.传.不习乎()8.三十而立.()9.四十不惑.()10.不逾矩..()()11.温故.而知新..()()12.学而不思则罔.()13.思而不学则殆.()14.可以为...师矣()()()15.人不堪.其忧()16.知.之者.不如好.之者()()()17.好知者不如乐.知者()18.饭疏食...饮水.()()()19.曲肱而...枕之()()20.不义..而富且贵()21.于.我如浮云()22.三.人行必有我师焉.()()23.择其善者..而从之()24子在川上..曰()25.逝.者如斯.夫()()26.不舍.昼夜()27.三军..可夺帅也()28.匹夫..不可夺志也()29.博学而笃.志()30.切问..而近思..()()四、通假字1.不亦说乎通,意思是2.吾十有五而志于学通,意思是五、古今异义词语1.学而时习..之(时,古义:;今义:。

习,古义:;今义:)2.吾日三..省吾身(日,古义:;今义:。

三,古义:,今义:)3.温故.而知新(古义:;今义:)4.择其善者..而从.之(善者,古义:;今义:。

《〈论语〉言论评析》之《成人》(2017年5月6日)

《〈论语〉言论评析》之《成人》(2017年5月6日)

《〈论语〉⾔论评析》之《成⼈》(2017年5⽉6⽇)《论语·宪问》:“⼦路问成⼈。

⼦⽈:‘若臧武仲之知,公绰之不欲,卞庄⼦之勇,冉求之艺,⽂之以礼乐,亦可以为成⼈矣。

’⽈:‘今之成⼈者何必然?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久要不忘平⽣之⾔,亦可以为成⼈矣。

’”“成⼈”是集各种优秀品德与才能于⼀⾝的完美之⼈(完⼈、全⼈),这是⼀个理想主义的概念,在《论语》中仅此⼀见,在同期古代典籍中也难得⼀见,可见在当时并不流⾏,也不具有多少实际意义,因为⼈⽆完⼈,所以像“成⼈”这样的个体⼈物在古代历史和现实⽣活中并不真实存在。

事实也是如此,在古代典籍中有圣⼈、善⼈、仁者、智者等等,就是没有有名有姓的成⼈。

⼦路向孔⼦请教何谓完⼈或何以成为完⼈,孔⼦觉得这个问题⽐较复杂,难以准确表述,因此分了两次回答,反映在⽂字上就是中间⽤了⼀个“⽈”字把前后隔开。

孔⼦前⼀次论成⼈是理想中的“成⼈”,普通⼈是⽆法企及的。

他集中了臧武仲、公绰(孟公绰)、卞庄⼦和冉有四个⼈的优点:知(智)、不欲、勇、艺。

臧武仲是鲁国世袭贵族,成、襄时期任司寇,他为⼈⾜智多谋,能⾔善辩,故⽽后⼈评价道:“臧武仲以智存鲁,⽽天下莫能亡。

”[①]公绰是鲁国“三桓”孟孙⽒贵族⼤夫,故⽽⼜称孟公绰,他⼤约⽣活在鲁襄公时代,《史记·仲尼弟⼦列传》:“孔⼦之所严事:于鲁,孟公绰。

”可见孔⼦对他⾮常敬重。

公绰为⼈最⼤的特点是“不欲”,即清⼼寡欲,清正廉洁。

孔⼦说:“枨(申枨)也欲,焉得刚?”[②]“欲”与“刚”相对,“不欲”则“刚”。

他⼜说:“刚、毅、⽊、讷近仁。

” [③]可见“不欲”是⼀种近似于“仁”的优秀品德。

卞庄⼦是鲁国卞⾢⼈,他在当时是⾮常著名的勇⼠,能徒⼿暴虎,荀⼦说:“齐⼈欲伐鲁,忌卞庄⼦,不敢过卞。

” [④]以其勇⼒,⾜以威慑对⼿不敢过境,确实令⼈敬佩。

冉有是孔门早年弟⼦,在四科⼗哲中列“政事”优等,他曾任季⽒宰⼗余年,才华出众,深受器重。

《雍也篇》载季康⼦问于孔⼦:“求(冉有)也可使从政也与?”孔⼦说:“求也艺,于从政乎何有?”当时礼、乐、射、御、书、数为六艺,因此“艺”为多才多艺之义。

高考复习《论语》专题课件

高考复习《论语》专题课件
子曰:“噫!天丧予!天丧予!”(《论语·先进》) 孔子的弟子各有所长,《论语》先进篇以德行、言语、政事、文学“四科”区分,其中颜渊属于 ,子贡属于 。
【注】①才之美:美好的才华。②使:假使。 24.孔子为什么说微生高不直?对孔子这种评价,你怎么看?(4分)
结合以上三则材料,请谈谈儒家对“稼穑”的态度。 (三)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23-24题。
(三)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23-24题。(5分) (2014浙江卷)
孔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 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 矣。”(《论语·季氏》)
子曰:“孰谓微生高直?或乞醯焉,乞诸其邻而与 之。”(《论语·公冶长》)
23.第一则材料主要体现了孔子的_____观。(1 分)
(三)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21—22题。(6分) (2017浙江卷)
(6分)(2018浙江卷)
(不宋庄·真以德莅子秀之《,则谓西民山不读子敬书。记贡》) 曰:“女与回也孰愈?对曰:赐也何敢 望回?回也闻一以知十,赐也闻一以知二。子 24.根据上面的材料,简析孔子的观点。
尧以不得舜为己忧,舜以不得禹、率陶为己忧。
根据上述材料,指出儒家与墨家对“义”的不同理解。
①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
21.第一则材料中“梦见周公”的含义是什么? (2分)
“梦见周公”表明孔子对周代文化的推崇和向往。
22 .概括第二则材料的主旨,并加以分析。(4分) ①主旨在于说明德、才的关系,孔子强调德重于
才。 ②“周公之才之美”,是极言其才干之优异:
【注】①微生高:春秋时鲁国人。②醯(xī):醋。
24答案:
第一问:醋是小物,有就说有,无就说无,微生 高应据实相告。而他却向邻居求讨,以应求者, 用意委曲,并非正直之人,因此孔子认为微生高 不直。

高中新课标必背篇目72篇(2017年新修订)

高中新课标必背篇目72篇(2017年新修订)

高中新课标必背篇目72篇目录文言文(32篇) (3)一、必修(10篇) (3)1、《论语》 (3)2、《劝学》(《荀子》) (4)3、《屈原列传节选》(司马迁) (4)4、《谏太宗十思疏》(魏征) (4)5、《师说》(韩愈) (5)6、《阿房宫赋》(杜牧) (6)7、《六国论》(苏洵) (7)8、《答司马谏议书》(王安石) (7)9、《赤壁赋》(苏轼) (8)10、《项脊轩志》(归有光) (9)二、选择性必修(10篇) (10)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10)2、《报任安书》节选(司马迁) (11)3、过秦论(上)(贾谊) (11)4、《礼运》(《礼记》) (12)5、《陈情表》(李密) (13)6、《归去来兮辞》(并序)(陶渊明) (13)7、《种树郭橐驼传》(柳宗元) (14)8、《五代史伶官传序》(欧阳修) (15)9、《石钟山记》(苏轼) (15)10、《登泰山记》(姚鼐) (16)三、选修(12篇) (17)1、《老子》 (17)2、《季氏将伐颛臾》(《论语》) (18)3、《大学》(《礼记》) (19)4、《孟子》 (19)5、《逍遥游》(《庄子》) (19)6、《谏逐客书》(李斯) (20)7、《兰亭集序》(王羲之) (21)8、《滕王阁序》(王勃) (21)9、《黄冈竹楼记》(王禹偁) (23)10、《上枢密韩太尉书》(苏辙) (23)古代文论选段 (24)诗词曲(40 首) (25)1、《静女》(《诗经》) (25)2、《无衣》(《诗经》) (25)3、《离骚》(屈原) (26)4、《涉江采芙蓉》(《古诗十九首》) (26)5、《短歌行》(曹操) (26)6、《归园田居.其一》(陶渊明) (27)7、《拟行路难.其四》(鲍照) (27)8、《春江花月夜》(张若虚) (28)9、《山居秋暝》(王维) (28)10、《蜀道难》(李白) (29)11、《梦游天姥吟留别》(李白) (29)12、《将进酒》(李白) (30)13、《燕歌行》(高适) (30)14、《蜀相》(杜甫) (31)15、《客至》(杜甫) (31)16、《登高》(杜甫) (31)17、《登岳阳楼》(杜甫) (32)18、《琵琶行》(白居易) (32)19、《李凭箜篌引》(李贺) (33)20、《菩萨蛮》(温庭筠) (33)21、《锦瑟》(李商隐) (33)22、《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李煜) (34)23、《望海潮》(柳永) (34)24、《桂枝香.金陵怀古》(王安石) (34)25、《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苏轼) (34)26、《念奴娇.赤壁怀古》(苏轼) (35)27、《登快阁》(黄庭坚) (35)28、《鹊桥仙.纤云弄巧》(秦观) (35)29、《苏幕遮.燎沉香》(周邦彦) (35)30、《声声慢》(李清照) (36)31、《书愤》(陆游) (36)32.《临安春雨初霁》(陆游) (36)33、《念奴娇.过洞庭》(张孝祥) (36)34、《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辛弃疾) (36)35、《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辛弃疾) (37)36、《青玉案.元夕》(辛弃疾) (37)37、《贺新郎.国脉微如缕》(刘克庄) (37)38、《扬州慢.淮左名都》(姜夔) (37)39、《长亭送别》(王实甫) (38)40、《朝天子.咏喇叭》(王磐) (38)文言文(32篇)一、必修(10篇)1、《论语》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孔子所说的“克己复礼”,是在承认个人有一定自由欲望 基础上提倡人要克服欲望、约束自己,达到“礼”所规范 的要求。孔子“君君、臣臣”的意思主要还是正名分,定 等级, 而汉代统治者则发展为“三纲”(君为臣纲,父为子纲, 夫为妻纲), 而宋以后,又将维护统治者的意志强化为“天理”, 特别是明代后,更绝对否定了个人的一切愿望需求,实行 封建专制统治。
6.25子曰:“觚不觚,觚哉!觚哉!”
礼的规范:
秩序(制度规范),孝悌
12.11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虽有粟,吾 得而食诸?” 1.2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 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人之本 与?”
温故知新
请你一口气报出十篇《论语》的题目
《为政以德》 《克己复礼》 《知其不可而为之》《仁者爱人》 《君子之风》 《周而不比》 《诲人不倦》 《高山仰止》 《沂水春风》 《中庸之道》
课文体系
• • • • •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七 八 九
政治 为政以德 克己复礼 待贾而沽 知其不可而为之 修身 仁者爱人 君子之风 求诸己 周而不比 出辞气远鄙倍
克己复礼
复礼办法:
克己,正名
12.1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 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 “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 不敏,请事斯语矣。”
13.3子路曰:“卫君待子而为政,子将奚先?” 子曰:“必也正名乎!” 子路曰:“有是哉,子之迂也!奚其正?” 子曰:野哉!由也!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如也。名不正,则言不 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 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错手足。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 可行也。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
孔子的德政主张 孔子的礼治主张 德、礼 礼、道、孝悌、仁
涉及点
04、知其不可而为之
修身 05、仁者爱人 06、君子之风 08、周而不比 学习 与 教育 哲学 11、诲人不倦 12、高山仰止
孔子坚忍不拔的精神、积极 入世态度
孔子的价值(仁爱)观 君子自我修养、道德修养的 内容和要求(行为观) 孔子的交往观 孔子的教育观 孔子的高尚品德、感人的师 生关系 孔子的哲学基础(处世观)
其:
主张,抱负(礼乐、仁德治国)仕
知其不可而为之
不可:
①孔子曰:“以吾从大夫之后,不敢不告也。君曰‘告夫三子’ 者。”之三子告,不可。孔子曰:“以吾从大夫之后,不敢不告 也。” ②楚狂接舆,长沮桀溺,荷蓧丈人,晨门,荷蒉者
孔子与那些隐士在处世方式上有何异同?
同:忧国忧民
异:孔子济世(入世) 隐士避世(出世)
为政以德
正己(自身要正)
13.6 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 从。” 以身作则 正人先正己
12.19 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 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 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百姓被感化、被折服 2.20 季康子问:“使民敬、忠以劝,如之何?”子曰: “临之以庄则敬,孝慈则忠,举善而教不能,则劝。”
克己复礼
礼的内涵:
“礼”包含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制度,孔子提倡以“伦理”为 基础的严格的“等级”制,作为治理国家的规范;二是个之 “礼”,即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个人准则,服从于制度之 “礼”。(孔子生活的春秋后期,以“宗族嫡长继承制”、 “等级制”为核心的“周礼”受到冲击,“礼崩乐坏”,所以 孔子竭力提倡“克己复礼”。这就要求个人以“礼”为规范, 不违规逾矩。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孔子的这一理论有助于社 会的稳定。但后来的统治者借此强化自己的绝对统治,作为压 迫百姓的手段。)
克己复礼
仁礼关系:
在孔子看来,“礼”是一种制度、规范,而“仁”则是“礼” 的基础和体现。对统治者来说,要实行“仁政”;对个人来说, 要以“仁”作为处理人际关系的出发点和准则。离开了“仁”, 也无所谓“礼”了。“仁”是“礼”的内核,“礼”是“仁” 的外在表现。
孔子的礼是建立在仁的基础上的礼,不仅讲制度、讲规范,还 讲带着仁爱之心去执行这些规范;孔子的仁是礼指导下的仁, 是以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等级制度为前提和目的的仁爱, 不是无差别的兼爱、博爱。 17.11,3.3
分节复习
复习目标:
知其不可 而为之
①背诵18.5章、18.7“子路曰”至该章结束 ②了解“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 ③了解隐者对社会现状和孔子作为的看法
知其不可而为之
标题含义:
陈成子弑简公。孔子沐浴而朝,告于哀公曰:“陈恒弑其君, 请讨之。”公曰:“告夫三子。” 孔子曰:“以吾从大夫之后,不敢不告也,君曰‘告夫三子’ 者! 之三子告,不可,孔子曰:“以吾从大夫之后,不敢不告 也。” (14.21)
知其不可而为之 18.5楚狂接舆歌而过孔子曰:“凤兮凤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 谏,来者犹可追。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 ①接舆讽刺孔子身处乱世却周游求仕,规劝孔子知难而退,以免 给自己带来危险。 18.6(桀溺)曰:“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且而与其 从辟人之士也,岂若从辟世之士哉?”耰而不辍。
补充解惑
礼乐教化:
“乐者,天地之和也;礼者,天地之序也。和故百物皆化, 序故群物皆别。” ——《礼记·乐记》 礼是天之经,地之义,是天地间最重要的秩序和仪 则;乐是天地间的美妙声音,是道德的彰显,礼序乾坤, 乐和天地,气魄何等宏大!所以,“大乐与天地同和,大 礼与天地同节”。 古之圣贤非常注重音乐对人心的影响,以乐辅礼, 祭祀神明,善化民众。如黄帝之乐《咸池》,通乎神明之 德;颛顼之乐《云门》,继承美德;尧之乐《大章》,广 施德惠;舜之乐《韶》,将德行发扬光大。其节奏曲调平 和而庄重,寓意深刻,导人向善。君子聆听到此,可以说 出其中的义理,以德敬天,思索修身、齐家、治国、平天 下。
正己、举贤、富民、教民
为政以德
为政者的基本素质 12.7 、子贡问政。子曰: “足食,足兵,民信之矣。” 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 兵。”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 “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取信于民(诚信) 1.5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 民以时。” 奉公正己、厉行节约、爱民如子(仁爱)、以民为本
《论语》 选读复习
尘灰
学习总则
层次
教学内容
价值目标
语言文字的 文字 理解和积累 章法技巧的 文章 分析和鉴赏 文化传统的 文化 评析和传承
读懂文章、积累知识
学习章法、培养能力
传承文化、提升思想
历史态度
孔子与儒学的命运:
汉代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 术”,把儒家思想推为正统思想。
历史上捧孔子,有三种捧法, 一是围绕政治(政统),这是汉儒; 二是围绕道德(道统),这是宋儒; 三是拿儒学当宗教(或准宗教), 这是近代受洋教刺激的救世说。 甚至——天不生仲尼,万古长如夜
知其不可而为之
为的精神:
是一种社会责任感和担当情怀 ,也是一种建功立业、名垂 青史的人生追求,还是一种从政的强烈自信。
孔子的精神心态:
(循礼卫道,力求用世,有责任感,孤独前行)
“知其不可而为之”:
是对孔子的概括,表现出孔子坚持理想、坚持原则、认定目标 的执著精神和献身精神。孔子一生坚持朝着自己的理想前进, 不管多少艰难险阻,甚至明知理想难以实现,但还是尽自己的 力量坚持到底。这种精神是儒家积极进取思想的集中体现,是 孔子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社会担当情怀的体现。古往今来,这 种精神曾激励过中华民族无数的仁人志士,如杜甫、苏轼、辛 弃疾、陆游、文天祥等。在竞争激烈的今天,这种精神还是值 得提倡的。
为政以德
“均无贫”的含义
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
哀公问于有若曰:“年饥,用不足,如之何?”有若 对曰:“盍彻乎孰与不足?百姓不足, 君孰与足?” 孔子主张上下各得其分:根据自己的名分、地位, 该得多少是多少。
为政以德
为政者:
有德(正己) 敬事,信,节用,爱人 以身作则 沿德,不尚武 以德礼 富民:使民以时,轻徭薄赋 教民:修文德、举善、教不能 均和安
如何为:
终极目的:
为政以德
理解“为政以德”的思想 2.3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 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政、刑:用法令禁止人们做什么,并以惩罚为手段加以实施。 德、礼: 鼓励人们做什么,并以教育熏陶为手段加以实施。 用对比的手法强调为政以德的重要性。孔子反对武力征服, 追求建立道德至上的理想社会。 手段:
为政以德
举贤
2.20季康子问:“使民敬、忠以劝,如之何?”子曰:“临之以庄 则敬,孝慈则忠,举善而教不能,则劝。” 选用优秀的人
富民、教民
13.9子适卫,冉有仆。 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 又何加焉?”曰:“富之。”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 “教之。” 教之以礼、信、孝悌
12.9哀公问于有若曰:“年饥,用不足,如之何?”有若对曰: “盍彻乎?”曰:“二,吾犹不足,如之何其彻也?”对曰: “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 11.7季氏富于周公,而求也为之聚敛而附益之。子曰:“非吾徒 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主张藏富于民,反对横征暴敛
礼、入世
孝、忠恕、仁、志向 义、利,仁、知、勇,文与 质 君子、小人,义、利 教学、义、礼 道德、仁
13、沂水春风
14、中庸之道
孔子的礼治思想(礼乐治国) 教学、志向、理想
中庸、义、礼、和
分节复习
复习目标: ①背诵2.1、2.3、16.1(丘也闻…)、13.6
②理解“为政以德”的思想(政刑、德礼的区别) ③为政者的基本素质 ④“均无贫”的含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