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归纳
大气分层受热热力环流知识点高中地理中图版必修一
第二节大气的组成与垂直分层一、大气的组成1、大气的组成①干洁空气②水汽③固体杂质。
2、干洁空气的成分及作用①氧气:生物生命活动必需的物质。
②氮气:含量最多的气体,蛋白质的组成成分。
③二氧化碳:绿色植物光合作用的原料,是一种温室气体,对地面有保温作用。
④臭氧:吸收太阳辐射中的紫外线,被称为地球生命的“保护伞”。
3、成云致雨的形成条件:①充足的水水汽②固体杂质(凝结核)③空气遇冷。
二、大气的垂直分层1、划分依据:大气在垂直方向上的物理性质和运动状况的差异,将大气分为对流层、平流层和高层大气。
2、对流层(上冷下热,以对流运动为主)(1) 高度:平均厚度12km,低纬厚,高纬薄;夏季厚,冬季薄。
(温度越高,对流运动越强烈,对流层越厚)(2) 特点:①地面是对流层大气的直接热源;②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降低(海拔每上升100m,气温下降0.6℃);③天气现象复杂多变,云、雾、雨、雪在此发生,人类生活在对流层底部。
3、平流层(下冷上热,以水平运动为主)(1)高度范围:对流层顶约50km。
(2)特点:①热量来源:臭氧层(2025km)对太阳紫外线的吸收;②气温随高度的增高而升高;③水汽和杂质含量极少,天气晴朗,大气稳定,有利于航空飞行。
4、高层大气(1)高度范围:平流层顶部3000km(2)特点:①气温随高度的增加先降低后升高②大气密度小,气压低③极光,存在电离层,反射无线电波。
三、大气的重要性①对流星体的阻挡作用—防弹衣;②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保护伞;③对地面的保温作用—保温被。
四、逆温现象1.含义:正常情况下,对流层气温随高度升高而降低。
在一定条件下,对流层中出现气温随高度升高而上升的现象,称为逆温现象。
2.常见的类型——辐射逆温在晴朗无云的夜间或黎明,大气逆辐射较弱,地面辐射散失的热量多,近地面气温迅速下降,而高处大气层降温幅度较小,从而出现上热下冷的逆温现象。
这种逆温现象在黎明前最明显,日出后逆温层自下而上消失。
高中地理中图版(2019)必修一1
莫霍洛维契奇
古登堡面
1914年,德国地球物理学家古 登堡发现,在地下2900千米处 地震波的传播速度明显下降 (纵波速度下降,横波完全消 失),后来证实这里是地幔与地 核的分界面。人们将这个界面 称为古登堡面。
本诺·古登堡
探究二 根据地震波传播速度的变化推测内部物质形态 根据纵波和横波的传播特点,推测地球内部不同深度的物质状态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地幔
大洋地壳部分较薄(5—10千米) 大陆地壳部分较厚(39—41千米),各处差异大
(二)地幔
地壳和软流层之上的上 地幔部分合称为岩石圈
上地幔 地幔 下地幔
莫霍界面 1000千米
古登堡界面 2900千米
软流层
位于上地幔上部,内部 物质呈高温熔融状态, 被认为是岩浆的发源地
(三)地核 古登堡面之下的部分为地核,主要由铁和镍组成
地震波
当地震发生时,地下物质受到强烈的冲击
人类无法“钻”到地球内部去探索地球实际的结构特征,但根据地震波在地下不同深度传播速度的变化,人们认识到地
会球发具有生圈弹层结性构,震并动以此,为并理论以基础波进的行各形种科式学向探索四的活周动传。 播,这种弹性波就叫 地震波 。
7
纵波
横波
8
地球内部的“使者” 地震波(横波、纵波)
02
地 球 的 外部圈层
二、地球的外部圈层
水圈 生物圈 大气圈
(一)大气圈
概念:大气圈指环绕地球的气体层
边界:下部边界是地球海陆表层, 大气密度随高度的增加而逐渐降低, 2000—3000 千 米 的 高 空 是 大 气 圈 的上部边界
(一)大气圈
作用:大气圈笼罩着地球,使得 地球上的温度变化和缓,同时提 供了生物生存所必需的氧气;大 气圈中的风、云、雨、雪等天气 现象,与人类息息相关
中图版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归纳
中图版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归纳地理作为一门综合性科学,对于我们了解世界、认识自然环境有着重要的作用。
在高中地理必修一这门课程中,有许多重要的知识点需要我们掌握和理解。
下面就让我们来对其中的几个重点进行归纳。
首先是关于地球与地理坐标的知识。
地球作为我们生活的家园,有着丰富的地理环境。
我们需要了解地球的形状以及地理坐标系统。
地球是一个近乎球形的椭球体,由于地球自转引起的离心力会造成赤道部分稍微膨胀,所以地球的形状更接近于椭球体。
而地理坐标系统是以经纬度来确定地球上任何一个点的位置,经度表示一个点相对于本初子午线的偏东或偏西,纬度表示一个点相对于赤道的北或南。
其次是关于地球的内部结构和板块构造理论。
地球的内部结构主要包括地壳、地幔和地核。
地壳是地球上最薄的一层,分为洲壳和海洋壳。
地幔位于地壳之下,是地球最大的一层,主要由固态岩石组成。
地核是地球的最内部部分,主要由铁和镍组成。
而板块构造理论则是描述地球上地壳的运动和地球板块的形成与演化的理论。
根据这一理论,地球上的地壳被分为几块板块,它们以不断移动、碰撞和互相拉开的方式影响着地球上的地理环境。
另外一个重要的知识点是地球的气候与人类活动之间的关系。
气候是指一个地区长期统计的天气状况。
人类活动对气候有着重要的影响。
例如,工业化的快速发展导致大量的温室气体排放,进而引起全球变暖,气候变化的加剧已经给地球上的生态环境造成了极大的影响。
因此,我们要认识到人类的活动对气候变化的重要性,提倡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保护地球的生态平衡。
最后,地理必修一中还介绍了许多关于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的知识。
例如,城市化进程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农业与农业问题等。
城市化进程带来了经济的快速发展,但同时也带来了空气污染、水资源匮乏等问题。
农业是人类最主要的经济活动之一,但过度的农业开发和不合理的耕种方式会导致土地的退化和生态系统的破坏。
因此,我们需要在发展经济的同时注重环境保护,实现经济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地理高一必修一到三知识点
地理高一必修一到三知识点高一地理学科是学习地理的入门阶段,主要包括必修一到三的知识点。
下面我将为大家详细介绍这些知识点。
一、必修一:地球与地图1. 地球的基本特征:地球是一个近似球体,由地壳、地幔和地核构成。
地球自转产生地球日和地球自西向东的运动。
2. 地球的圈层结构:地球由大气圈、水圈、岩石圈和生物圈组成。
大气圈包含气体,水圈包括地球上的水资源,岩石圈是地壳和上部地幔的结合,生物圈是地球上的生物群落。
3. 地理经纬度:地理经度以本初子午线为基准,地理纬度以赤道为基准。
经度和纬度能够确定地球上的任意一点位置。
4. 地图的制图要素:地图由比例尺、图例、方位角、图名和纬经网等要素组成。
比例尺可以表示地图上地理距离和实际距离的比例关系。
5. 地图投影:地图投影是将地球的表面投影到平面上的过程。
常见的地图投影有等距圆柱投影、等面积投影和等角投影等。
二、必修二:中国古代的自然地理环境1. 中国地理环境的特点:中国地理环境多样,包括高山、高原、盆地、平原、河流和湖泊等地貌。
中国经度跨度广,气候多样。
2. 中国的主要山脉:主要山脉有喜马拉雅山脉、祁连山脉、昆仑山脉、天山山脉等。
这些山脉对中国的气候和地形有着重要影响。
3. 中国的主要河流:中国的主要河流有长江、黄河、珠江、淮河等。
长江是中国最长的河流,黄河是中国母亲河。
4. 中国的自然灾害:中国常常遭受地震、洪涝、旱灾、台风等自然灾害的袭击。
这些自然灾害给中国的社会经济发展带来了许多负面影响。
三、必修三:人口与城市1. 人口分布与人口变动:人口分布不均匀是全球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
人口变动包括人口增长、人口老龄化和人口流动等。
2. 城市与城市发展:城市是人类活动和社会经济发展的中心。
城市发展面临着城市化进程、城市规划和城市管理等挑战。
3. 世界人口问题:世界人口问题涉及人口增长、人口负增长、人口老龄化和人口流动等方面。
人口问题对全球资源和环境造成了压力。
4. 中国人口问题: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之一。
中图版高中地理知识点总结
中图版高中地理知识点总结一、地球与地图1. 地球的形状与运动: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
地球自转产生昼夜交替,公转引起四季变化和太阳高度角的变化。
2. 地图的基本知识:地图是地球表面现象的缩影,通过比例尺、图例、注记等元素表达地理信息。
学会阅读和使用地图是地理学科的基础技能。
二、自然地理1. 大气与气候:- 大气层的组成与作用,气候类型与分布,气候变化的影响因素。
- 气压、风向、湿度等气象要素的测量与分析。
2. 水文循环与海洋地理:- 水循环的过程,河流、湖泊、地下水等淡水资源的形成与分布。
- 海洋的构造、洋流、潮汐现象及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3. 地貌学:- 内力作用(地壳运动、火山地震等)与外力作用(风化、侵蚀、沉积等)对地貌的影响。
- 各种地貌类型(山脉、平原、盆地、峡谷等)的形成机制与特征。
4. 生物地理:- 生物分布与环境的关系,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
- 人类活动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及其保护措施。
5. 土壤与自然资源:- 土壤类型、形成过程及其地理分布。
- 自然资源的分类、开发利用与可持续性问题。
三、人文地理1. 人口与城市:- 人口分布、迁移、增长与人口问题。
- 城市化进程、城市功能分区与城市规划。
2. 农业地理:- 农业类型、农业布局与农业区位论。
- 农业技术进步与农业可持续发展。
3. 工业地理与经济地理:- 工业区位因素、工业布局与产业结构。
- 交通运输、贸易、金融服务等经济活动的空间分布与网络。
4. 文化地理与旅游地理:- 文化景观、文化扩散与文化冲突。
- 旅游资源的评价、开发与旅游活动的地理影响。
5. 政治地理:- 国家、地区、边界的地理意义。
- 国际关系、地缘政治与全球化的影响。
四、地理信息技术1. 遥感技术:- 遥感的基本原理,遥感图像的解译与应用。
2. 地理信息系统(GIS):- GIS的构成、功能与地理信息的采集、处理、分析。
3. 全球定位系统(GPS):- GPS的工作原理,定位技术的应用与发展。
高中地理(中图版)复习提纲_(会考精华)
高中地理·必修1、2、3(中图版)会考复习提纲上犹中学高二地理备课组整理2012.9.201、(1)天体系统的级别:『填空』(2)太阳系八大行星的由里向外的顺序是水星、金星、地球、火星(类地行星)、木星、土星(巨行星)、天王星、海王星(远日行星);其中小行星带是位于火星和木星之间。
绕日公转共同特征:同向性、共面性、近圆性。
(3)地球是太阳系中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其特殊性在于是目前已知的宇宙中唯一存在着高智慧生物的天体。
存在生命原因是:①外部条件:稳定安全的宇宙环境②自身条件:适宜的温度、液体水、可供呼吸的大气。
2、(1)太阳主要成分是氢和氦,太阳能量的来源是:核聚变反应;其能量以电磁波的形式释放出来。
太阳辐射能由赤道向两极递减。
太阳辐射能丰富区:青藏高原区,西北内陆,典型城市拉萨,太阳辐射能贫乏区:四川盆地,典型城市成都。
(2)太阳活动主要标志:(伴随发生,周期11年)黑子——光球层——太阳活动强弱的标志耀斑——色球层——太阳活动最激烈的显示(3)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主要有①对地球气候的影响:黑子影响降水量;②耀斑扰乱地球电离层,无线电短波通信受阻;④高纬度地区产生极光。
)晨昏线:昼夜半球的分界线。
顺地球自转方向,由黑夜进入白天的是晨线,白天入黑夜的是混线此线上太阳高度是0度。
在太阳直射点上正午太阳高度是90度。
(3)时间计算:东加西减。
(加减)地方时:经度每相差1度,时间相差4min 。
(东加西减)时区:为了统一标准,国际上把经度每隔15°划分为一个时区,全球划分为24个时区。
区时:各时区的都以本区的中央经线的地方时作为全区使用的时刻,相邻时区相差1小时。
(东加西减)北京时间:是东八区的区时,1200E的地方时。
伦敦所在时区:0时区(中时区):(4)地转偏向力的规律:南半球左偏,北半球右偏。
.(5)黄赤交角为23°26′,导致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
(6)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原因:黄赤交角的存在,地球的公转和自转(自转或公转)运动。
中图版高中地理知识点总结归纳
中图版高中地理知识点总结归纳一、地球与地图1. 地球的形状与运动: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
地球自转产生昼夜交替,公转产生四季更替和昼夜长短变化。
2. 地图三要素:比例尺、方向、图例与注记。
比例尺表示地图上的距离与实际距离的比值,方向通常以北方为基准,图例是地图上表示地理事物的符号,注记是对地理事物的说明。
3. 地图分类:自然地图、社会经济地图、专题地图。
自然地图展示自然地理信息,社会经济地图展示人文地理信息,专题地图针对特定主题进行信息展示。
二、自然地理1. 大气运动:包括热力环流、风、气团、锋面、气旋与反气旋等。
热力环流是大气运动的基本形式,风是大气水平运动的表现,气团和锋面影响天气变化。
2. 水循环:包括蒸发、凝结、降水、径流等过程。
水循环是地球上水分子不断循环的过程,对气候和生态环境有重要影响。
3. 地壳运动:地壳板块的碰撞、张裂、滑动等。
板块构造理论是解释地震、火山等地质现象的基础。
4. 地貌形态:包括山脉、平原、盆地、河流、湖泊等。
地貌是地球表面形态的外在表现,受内外力作用共同影响。
三、人文地理1. 人口与城市:人口分布、迁移、城市化、城市功能分区等。
人口地理研究人口分布规律和人口问题,城市地理关注城市发展和城市规划。
2. 农业地理:农业类型、农业布局、农业技术等。
农业地理分析农业生产条件、生产方式和农业发展问题。
3. 工业地理:工业类型、工业布局、工业区位因素等。
工业地理研究工业生产的空间分布和工业发展规律。
4. 交通运输:交通网络、交通方式、交通区位等。
交通运输地理关注交通网络的建设和交通运输效率。
四、地理信息技术1. 遥感技术:通过卫星或航空器获取地球表面信息的技术。
遥感技术在资源调查、环境监测等领域有广泛应用。
2. 地理信息系统(GIS):用于捕捉、存储、分析、管理和展示地理数据的计算机系统。
GIS技术在城市规划、灾害管理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3. 全球定位系统(GPS):通过卫星信号进行地面定位和导航的技术。
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中图版)
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中图版)Summary of geography compulsory knowledg e points for senior one (Chinese Library)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中图版)前言:小泰温馨提醒,地理是世界或某一地区的自然环境山川、气候等及社会要素的统称。
是一门综合性的基础学研究地球表面的地理环境中各种自然现象和人文现象,以及它们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
本教案根据地理课程标准的要求和针对教学对象是高中生群体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并以启迪发展学生智力为根本目的。
便于学习和使用,本文下载后内容可随意修改调整及打印。
3、晨昏线:按照地球自转方向,由夜半球向昼半球转化的分界线为晨线。
4、晨昏线与经线:晨昏线与经线重合——春秋分;晨昏线与经线交角最大(23°26′)——夏至、冬至。
5、地方时的计算:所求时间=已知时间±4(分钟/度)×经度差(东加西减)。
6、时区=经度/15°(若不整除,则小于 7.5 舍大于 7.5 入),区时差=时区差7、世界时:以本初子午线(0°)的地方时间为世界时,也称标准时间,也称为格林尼治时间。
8、日期分割:地方时为 0 点的经线(自然的日界线)往东至日界线(180°)为地球上的“今天” (所以180°经线的地方时间是几点,“今天”的范围此时就占全球二十四分之几),往西至日界线为“昨天”。
9、日界线:自西向东越过日界线(不完全经过180°经线)日期要减一天,自东向西越过日期要加一天。
10、晨昏线中隐藏的时间:晨线与赤道交点处的地方时间是6:00;昏线与赤道交点处的地方时间是 18:00;晨昏线与此时出现极昼最低纬度的切点处的地方时间为 0:00;晨昏线与此时出现极夜最低纬度的切点处的地方时间为 12:00。
11、公转:速度:1 月初--近日点—速度最快,7 月初--远日点—速度最慢;意义:①、昼夜长短的变化②、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③、四季的更替④、五带的形成12、公转与自转形成了黄赤交角(23°26′):①、黄赤交角存在---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四季。
中图版高中地理电子课本必修
中图版高中地理电子课本必修1篇一:高中地理中图版必修一高中地理·必修1(中图版)复习提纲1、(1)天体系统的级别:『填空』(2)太阳系八大行星的由里向外的顺序是水星、金星、地球、火星(类地行星)、木星、土星(巨行星)、天王星、海王星(远日行星);其中小行星带是位于火星和木星之间。
(3)地球是太阳系中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其特殊性在于是目前已知的宇宙中唯一有生物,其原因是①稳定安全的宇宙环境:太阳稳定的光照条件、大小行星各行其道,互不干扰;②地球自身的条件:日地距离适中(有适宜的温度),质量和体积适宜(有大气层),有液态水(有原始的海洋)2、(1太阳辐射能由赤道向两极递减。
太阳辐射能丰富区:青藏高原区,西北内陆,典型城市拉萨,太阳辐射能贫乏区:四川盆地,典型城市成都。
(2)太阳活动最主要的类型是黑子和耀斑,分别出现在太阳大气层的光球层和色球层,活动周期为11年。
(3)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主要有:①影响地球气候:黑子的数量变化与降水的年际变化有相关性、②扰乱地球电离层,无线电短波通信受阻、③干扰地球磁场,产生磁暴和两极的极光。
3、在此线上太阳高度是0度。
在太阳直射点上正午太阳高度是90度。
晨昏线的判断方法:顺着地球自转方向,由夜半球进入昼半球所经过的晨昏线部分为晨线;顺着地球自转方向,由昼半球进入夜半球所经过的晨昏线部分为昏线。
(3)时间计算:东加西减。
(加减)地方时:经度每相差1度,时间相差4min 。
时区:为了统一标准,国际上把经度每隔15°划分为一个时区,全球划分为24个时区。
区时:各时区的都已本区的中央经线的地方时作为全区使用的时刻,相邻时区相差1小时。
(4) 光照图的应用①据图判读节气、地球自转方向、极点。
②据图判读晨线、昏线③据图判读昼夜长短情况或极昼极夜现象④据图计算各点地方时、区时(比如北京时间)及昼长、夜长。
⑤据图判断各点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大小关系或计算某地正午太阳高度角或热水器安装角度⑥据图计算太阳直射点的地理坐标。
中图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点
中图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点中图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归纳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第一节地球在宇宙中1.天体系统的层次由大到小依次是:总星系、河外星系(银河系)、太阳系、地月系。
2.太阳系:1)组成成员:太阳(中心天体)、八颗行星及卫星、矮行星、太阳系小天体(小行星、彗星、流星体)及行星际物质组成。
2)按八颗行星的分类,八大行星的名称为:类地行星:水星、金星、地球、火星巨行星:木星、土星远日行星:天王星、海王星3)在火星和木星之间有小行星带。
3.地球:1)普通性:就大小和质量而言,地球在太阳系八颗行星中并不显眼。
2)特殊性:存在生命:日地距离适中——有适宜的温度。
自身物质条件体积、质量适中——有适合生物生长的大气。
存在生命的条件原始海洋的形成——水。
外部条件稳定的光照条件。
安全的宇宙环境(大小行星各行其道,互不干扰)。
第二节太阳对地球的影响1.太阳活动的主要类型:___(出现在太阳大气的光球层)。
耀斑(出现在太阳大气的色球层)。
太阳活动的周期为11年。
2.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1)对地球气候的影响:黑子与降水。
2)对地球电离层的影响:耀斑爆发影响无线电短波通讯,甚至中断。
3)对地球磁场的影响:产生磁暴现象、出现极光现象。
4)产生自然灾害:地球上的水旱灾害。
3.太阳的主要成分是氢和氦。
太阳能量来源于太阳内部的核聚变反应。
4.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1)为地球提供光和热,是地球上大部分能量的直接和间接来源,如煤、石油。
2)维持地表温度,为地球上的水循环、大气运动和生物活动提供了能量。
第三节地球的运动1.地球运动的特点:地球运围绕中方向周期速度动心自转。
地轴自西向东恒星日(真正周期)角速度为15°/小时,南北极点为运动北逆南顺。
太阳日(昼夜更替的周期):赤道最大,向两极递减。
2.地球自转与公转的关系:(书本18页图1-3-5)黄赤交角概念:黄道平面和赤道平面之间的夹角度数,目前为23°26′。
中图版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高中地理必修1复习知识点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一、行星地球1.宇宙:时间上的无始无终,空间上的无边无际。
2.天体:●概念:物质存在的形式,包括星云、行星、流星体、彗星以及一些星际物质(如气体、尘埃)。
●天体系统:各天体相互吸引、绕转才形成天体系统。
●天体系统的层次:3.太阳系及其成员:●九大行星的排列:水、金、地、火、木、土、天王、海王、冥王星。
●它们的公转运动共同特点:同向性、共面性、近圆性。
●又可以分为三类:(1)类地行星::水、金、地、火星(2)巨行星:木、土星(3)远日行星:天王、海王、冥王星●小行星带:位于火星和木星之间。
(记法:火和木在一起易燃烧,用小行星带隔开)4.地球存在生命的原因:二、太阳对地球的影响1.提供能量:●太阳的主要成分:氢和氦。
●太阳辐射是以电磁波的形式辐射。
来源:内部的核聚变。
●纬度差异→热量差异:纬度低,太阳辐射强,生物量多;反之。
2太阳活动:●太阳大气层从外到内分为:日冕(最外层)、色球、光球(太阳表面、最亮)。
●太阳活动的主要标志:太阳黑子(周期11年)。
耀斑也是重要标志,它是太阳活动最强烈的显示。
●太阳风在日冕层;太阳风暴发生于太阳表面。
●太阳活动的三大影响:(1)太阳电磁波扰动电离层→影响无线电短波通讯(2)带电粒子流扰动地球电磁场→产生磁暴(3)带电粒子流进入大气层→产生极光。
●降水量与太阳黑子有一定相关系:(P11)1、3图是正相关,2图是负相关。
三、地球运动:1.地球的运动:自转和公转。
方向都是自西向东。
2.地球自转:●绕转中心:地轴(它的北端总是指向北极星附近)●地球真正的自转周期:恒星日(23时56分4秒),360o另一周期是:太阳日(24小时),360o59’●自转方向:从北极上看地球自转是逆时针,南极上看是顺时针。
●角速度:除南北两极点为0外,其他各地角速度都为15o/h。
●线速度:赤道最大(1670m/s),向两极逐渐减小,两极线速度为0。
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中图版)
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中图版)-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高中地理必修1(中图版)复习知识点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一、行星地球1.宇宙:时间上的无始无终,空间上的无边无际。
2.天体:●概念:物质存在的形式,包括星云、行星、流星体、彗星以及一些星际物质(如气体、尘埃)。
●天体系统:各天体相互吸引、绕转才形成天体系统。
●天体系统的层次:3.太阳系及其成员:●九大行星的排列:水、金、地、火、木、土、天王、海王、冥王星。
●它们的公转运动共同特点:同向性、共面性、近圆性。
●又可以分为三类:(1)类地行星::水、金、地、火星(2)巨行星:木、土星(3)远日行星:天王、海王、冥王星●小行星带:位于火星和木星之间。
(记法:火和木在一起易燃烧,用小行星带隔开)4.地球存在生命的原因:二、太阳对地球的影响1.提供能量:●太阳的主要成分:氢和氦。
●太阳辐射是以电磁波的形式辐射。
来源:内部的核聚变。
●纬度差异→热量差异:纬度低,太阳辐射强,生物量多;反之。
2太阳活动:●太阳大气层从外到内分为:日冕(最外层)、色球、光球(太阳表面、最亮)。
●太阳活动的主要标志:太阳黑子(周期11年)。
耀斑也是重要标志,它是太阳活动最强烈的显示。
●太阳风在日冕层;太阳风暴发生于太阳表面。
●太阳活动的三大影响:(1)太阳电磁波扰动电离层→影响无线电短波通讯(2)带电粒子流扰动地球电磁场→产生磁暴(3)带电粒子流进入大气层→产生极光。
●降水量与太阳黑子有一定相关系:(P11)1、3图是正相关,2图是负相关。
三、地球运动:1.地球的运动:自转和公转。
方向都是自西向东。
2.地球自转:●绕转中心:地轴(它的北端总是指向北极星附近)●地球真正的自转周期:恒星日(23时56分4秒),360o另一周期是:太阳日(24小时),360o59’●自转方向:从北极上看地球自转是逆时针,南极上看是顺时针。
●角速度:除南北两极点为0外,其他各地角速度都为15o/h。
地理必修一中图版知识结构梳理精版ppt课件
关系
黄赤交角:太阳直射点移动规律
火灾袭来时要迅速疏散逃生,不可蜂 拥而出 或留恋 财物, 要当机 立断, 披上浸 湿的衣 服或裹 上湿毛 毯、湿 被褥勇 敢地冲 出去
昼夜更替现象
地球 自转 地理 意义
地方时的产生
晨昏线 太阳日
地方时 区时
水平运动物体的方向偏移
地球的形状
火灾袭来时要迅速疏散逃生,不可蜂 拥而出 或留恋 财物, 要当机 立断, 披上浸 湿的衣 服或裹 上湿毛 毯、湿 被褥勇 敢地冲 出去
自转与公转的规律
运动形式 旋转中心
自转 地轴
公转 太阳
轨道
赤道
黄道
方向 自西向东,北逆南顺
逆时针
地轴空 间指向 运动周期
运动 速度
始终指向北极星附近 空间指向不变
恒星日/太阳日
恒星年/回归年
角速度:除极点,15度/小时 角速度:平均1度/天 线速度:由赤道向两级递减 线速度:平均30千米/秒
近/远日点与快慢
热力环流
大气运动最简单最基本的形式
地面冷 热不均
大气垂 直运动
水平气 压差异
大气水 平运动
热力环流
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高低纬度间热量的差异。 大气水平运动的直接原因:水平方向上的气压差异。
火灾袭来时要迅速疏散逃生,不可蜂 拥而出 或留恋 财物, 要当机 立断, 披上浸 湿的衣 服或裹 上湿毛 毯、湿 被褥勇 敢地冲 出去
季节 移动
三圈环流 基本规律
东亚
南亚 气旋 反气旋
季风环流 局部环流
大 气 运 动 的 规 律
火灾袭来时要迅速疏散逃生,不可蜂 拥而出 或留恋 财物, 要当机 立断, 披上浸 湿的衣 服或裹 上湿毛 毯、湿 被褥勇 敢地冲 出去
高一中图版地理知识点归纳
高一中图版地理知识点归纳地理是一门研究地球表层及其上的各种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的科学。
在高中地理学习中,图版地理知识点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它以图为载体,生动地展示了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特征和关系。
本文将对高一中图版地理知识点进行归纳总结,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和记忆这些内容。
一、地球与地图1. 地球的形状和大小地球是一个近乎球体的椭球体,它的赤道略大于两极,直径约为12742公里,地球的形状是由自转和重力作用造成的。
2. 地球的经纬度和坐标地球上任意一点的经度和纬度可以作为该点的地理坐标,经度是指东西方向的夹角,纬度是指南北方向的夹角。
3. 世界地图及其投影方式世界地图可以采用等经纬度网格的等面积投影方式,也可以采用墨卡托投影等方式进行投影。
二、自然地理1. 陆地地理- 大洲分布与特点:亚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欧洲、大洋洲和南极洲的地理位置、面积和特点。
- 地形地貌:高原、山地、平原、盆地等地形地貌的特点及分布规律。
- 气候与植被:不同气候带与不同植被带的特征及其相互关系。
2. 水域地理- 海洋分布与特点:五大洋的地理位置、面积以及各自的特点。
- 海洋环流:暖流和冷流的分布规律、产生原因及其在气候变化中的作用。
- 淡水资源:全球淡水资源分布的不均衡性及其影响。
三、人文地理1. 人口与城市- 人口分布:全球人口分布的特点、人口密集区和人口稀少区的原因及其影响。
- 城市体系:世界主要国家和地区的城市分布特点、城市发展的趋势及其带来的问题。
2. 经济地理- 产业结构:世界主要国家和地区的产业结构及其特点。
- 交通运输:不同交通运输方式的特点、优劣势以及在地理联系中的作用。
- 旅游资源:世界各地的旅游资源分布特点及其开发与保护之间的关系。
四、环境与可持续发展1. 自然灾害与防灾减灾- 天气灾害:暴雨、台风、洪涝、干旱等天气灾害的成因及其防范措施。
- 地质灾害:地震、火山、滑坡等地质灾害的形成原因及其防治方法。
(完整版)中图版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推荐文档
高中地理 必修1复习知识点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一、行星地球1.宇宙:时间上的无始无终,空间上的无边无际。
2.天体:●概念:物质存在的形式,包括星云、行星、流星体、彗星以及一些星际物质(如气体、尘埃)。
●天体系统:各天体相互吸引、绕转才形成天体系统。
●天体系统的层次:3.太阳系及其成员:●九大行星的排列:水、金、地、火、木、土、天王、海王、冥王星。
●它们的公转运动共同特点:同向性、共面性、近圆性。
●又可以分为三类:(1)类地行星::水、金、地、火星(2)巨行星:木、土星(3)远日行星:天王、海王、冥王星●小行星带:位于火星和木星之间。
(记法:火和木在一起易燃烧,用小行星带隔开)4.地球存在生命的原因:二、太阳对地球的影响1.提供能量:●太阳的主要成分:氢和氦。
●太阳辐射是以电磁波的形式辐射。
来源:内部的核聚变。
●纬度差异热量差异:纬度低,太阳辐射强,生物量多;反之。
→2太阳活动:●太阳大气层从外到内分为:日冕(最外层)、色球、光球(太阳表面、最亮)。
●太阳活动的主要标志:太阳黑子(周期11年)。
耀斑也是重要标志,它是太阳活动最强烈的显示。
●太阳风在日冕层;太阳风暴发生于太阳表面。
●太阳活动的三大影响:(1)太阳电磁波扰动电离层影响无线电短波通讯→(2)带电粒子流扰动地球电磁场产生磁暴→(3)带电粒子流进入大气层产生极光。
→●降水量与太阳黑子有一定相关系:(P11)1、3图是正相关,2图是负相关。
三、地球运动:1.地球的运动:自转和公转。
方向都是自西向东。
2.地球自转:●绕转中心:地轴(它的北端总是指向北极星附近)●地球真正的自转周期:恒星日(23时56分4秒),360o 另一周期是:太阳日(24小时),360o 59’●自转方向:从北极上看地球自转是逆时针,南极上看是顺时针。
●角速度:除南北两极点为0外,其他各地角速度都为15o/h。
●线速度:赤道最大(1670m/s),向两极逐渐减小,两极线速度为0。
高一地理必修中图版知识点
高一地理必修中图版知识点地理学是一门研究地球和其上人类活动的科学,它包括人文地理和自然地理两个方面。
作为高中地理学习的必修课程,中图版地理教材涵盖了丰富的地理知识点。
本文将从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角度,探讨高一地理必修中图版的知识点。
一、自然地理1. 气候与天气高一地理必修一中图版教材中,涉及了气候与天气的知识点。
气候是指一定时期和地区内的平均气象状况,而天气则是指某一时刻、某一地点的气象状况。
学生可以通过学习气候带和气候类型的划分,了解不同地区的气候特点以及气候变化的原因。
2. 土地利用与环境保护土地利用与环境保护也是高一地理必修中图版教材的重要内容。
学生将学习如何合理利用土地资源,保护环境。
重要的知识点包括城市规划、农田水利以及环境问题的解决等。
通过学习这些内容,学生可以了解到如何平衡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
3. 地球运动与地形地貌在高一地理必修一中图版教材中,学生将学习地球的自转、公转以及地形地貌的形成原因。
通过学习地球运动与地形地貌的知识点,可以了解到不同地区地貌特征的形成原因,比如山脉、平原以及河流等。
二、人文地理1. 人口与城市高一地理必修二中图版教材中,人口与城市是一个重要的知识点。
学生将学习到人口的分布规律、人口数量的增长与控制,以及城市建设与发展等。
通过学习这些内容,学生可以了解到人口与城市的相关问题,比如人口过多导致的社会问题等。
2. 农业与工业农业与工业是高一地理必修二中图版教材的重中之重。
学生将了解到农业与工业的地域分布,以及不同地区的农业和工业发展状况。
这些知识点可以帮助学生认识到农业和工业发展对经济和社会的影响,以及地理环境对农业和工业的制约因素。
3. 文化与区域联系在高一地理必修二中图版教材中,涉及到文化与区域联系的知识点。
学生将学习到不同地区的文化特点和发展,以及文化与经济、社会的联系。
学生可以通过学习这些内容,了解到不同文化对地域的影响,以及文化交流的重要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图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归纳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第一节地球在宇宙中1、天体系统的层次由大到小依次是:总星系,河外星系(银河系),太阳系,地月系2、太阳系:1)组成成员:太阳(中心天体)、八颗行星及卫星、矮行星、太阳系小天体(小行星、彗星、流星体)及行星际物质组成。
2)按八颗行星的分类,写出八大行星的名称:类地行星:水星、金星、地球、火星巨行星:木星、土星远日行星:天王星、海王星3)在火星和木星之间有小行星带。
3、地球:1)普通性:在太阳系八颗行星中,就大小和质量而言,地球在太阳系中并不显眼。
2)特殊性:存在生命:日地距离适中——有适宜的温度自身物质条件体积、质量适中——有适合生物生长的大气存在生命的条件原始海洋的形成——水外部条件稳定的光照条件安全的宇宙环境(大小行星各行其道,互不干扰)第二节太阳对地球的影响1、太阳活动的主要类型:黑子(出现在太阳大气的光球层)耀斑(出现在太阳大气的色球层)太阳活动的周期为11年。
2、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①对地球气候的影响:黑子与降水②对地球电离层的影响:耀斑爆发影响无线电短波通讯,甚至中断③对地球磁场的影响:产生磁暴现象、出现极光现象④产生自然灾害:地球上的水旱灾害3、太阳的主要成分是氢和氦。
太阳能量来源于太阳内部的核聚变反应。
4、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1)为地球提供光和热,是地球上大部分能量的直接和间接来源,如煤、石油。
2)维持地表温度,为地球上的水循环、大气运动和生物活动提供了能量。
第三节地球的运动1、地球运动的特点:地球运动围绕中心方向周期速度自转运动地轴自西向东北逆南顺恒星日(真正周期)太阳日(昼夜更替的周期)角速度:15°/小时,南北极点为0线速度:赤道最大,向两级递减公转运动太阳自西向东恒星年(真正周期)回归年近日点:(1月初) 快远日点:(7月初) 慢2、地球自转与公转的关系:(书本18页图1-3-5)黄赤交角:概念:黄道平面和赤道平面之间的夹角度数:目前是23°26′产生的影响: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来回移动3、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示意图(图自画)(书本19页图1-3-6)回归年:是以春分日为参考点的。
太阳连续两次通过春分日的时间间隔。
………………………………………… 23°26′N0 °……………………………………… 23°26′S4、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晨昏线晨线:由黑夜到白天1)产生昼夜更替昏线:由白天到黑夜昼夜更替周期:24时意义:使地面白天增温不至于过分炎热,夜晚冷却时不至于过分寒冷,保证了地球上有机体的生存和发展。
2)产生地方时①定义:因经度而不同的时刻,叫地方时。
同一条经线上,地方时相同。
②特点:东早西晚15 °/时4°/分钟③计算公式:求地方时=已知地方时+/—时差(东“+”西“—”)④区时:①定义:每一时区,以该时区中央经线的地方时,作为该区区时。
5、计算公式:求区时=已知区时+/—时区差(东“+”西“—”)6、北京时间=东八区区时=120°E地方时3)使物体水平运动方向发生偏转偏移规律:沿运动方向,南半球左偏,北半球右偏,赤道无偏转4)地球呈椭球体也和地球自转有一定关系5、地球公转与自转共同作用下产生的地理意义1)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书本21页)概念:太阳光线与地平面的夹角叫做太阳高度角。
一天中,太阳高度角的最大值出现在正午。
规律:太阳直射点所在纬度的正午太阳高度角为90度正午太阳高度角总是由太阳直射点向南北两侧递减。
2)昼夜长短的变化:变化规律:(以北半球为例)春分日(3月21日前后)—秋分日(9月23日前后)为北半球的夏半年,太阳直射北半球,北半球的昼长大于夜长,并且纬度越高,昼越长,北极圈内出现极昼;南半球则相反。
秋分日(9月23日前后)—春分日(3月21日前后)为北半球的冬半年,太阳直射南半球,昼长小于夜长,并且纬度越高,昼越短,北极圈内出现极极夜;南半球则相反。
二分二至时正午太阳高度角和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节气太阳直射点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昼夜长短的变化春分秋分赤道由赤道向南北两侧递减全球昼夜平分。
赤道上全年昼夜平分,昼长为12小时夏至北回归线最大值: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地区最小值:南半球北半球昼最长夜最短,且纬度越高,昼越长;北极圈及其以北出现极昼现象(南半球则相反)冬至南回归线最大值:南回归线及其以南地区最小值:北半球北半球昼最短夜最长,且纬度越高,昼越短;北极圈及其以北出现极夜现象(南半球则相反)3)四季更替:从天文上看四季,夏季就是一年内白昼最长、太阳高度角最大的季节;冬季就是一年内白昼最短、太阳高度角最小的季节;春秋二季是冬夏的过渡季节。
第四节地球的圈层结构(参考书本24页到28页)第二章自然地理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1.大气受热过程(1)大气受热过程主要表现为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和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太阳辐射进入大气层后在大气和地面之间的转化过程可以用以下流程图来表示:(2)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有三种方式,吸收、反射和散射。
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反射作用无选择性,而吸收和散射作用因辐射波长不同而有选择性。
吸收作用的选择性表现最明显的是,大气中的臭氧主要吸收太阳辐射中波长较短的紫外线辐射,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水汽等主要吸收太阳辐射中波长较长的红外线辐射,而大气对太阳辐射中能量最强的可见光吸收能力最差。
散射作用表现最明显的为:空气分子对太阳辐射的可见光中波长最短的蓝色光、紫色光散射作用最强,故而晴朗的天空呈蔚蓝色。
只有反射作用对辐射波长没有选择性。
总的来说,通过大气的吸收、反射和散射三种作用,太阳辐射被削弱的主要是红外线、紫外线以及可见光的短波部分(蓝、紫色光),而可见光的绝大部分能够透过大气射到地面,这对地面获得太阳辐射而增温具有重要意义。
(3)太阳辐射到达地球以后在地面与大气之间的能量转换过程太阳辐射到达地表以后,一部分能量被大气吸收、反射和散射(包括地面反射),只有约一半左右的太阳辐射能量到达地面。
地面吸收太阳辐射而增温,同时向外放出地面辐射。
大气吸收了地面辐射的绝大部分,同时也向外放出大气辐射。
大气辐射除极小部分射向宇宙空间,绝大部分又射向地面(大气逆辐射)。
2.热力环流(1)热力环流是大气运动的最基本形式热力环流是由于地表受热不均引起的大气的垂直和水平方向的运动而构成的环流,它是大气运动的一种最简单形式。
这里要理解较冷的地表附近的大气温度相对较低,密度大,空气下沉;较热的地表附近的大气温度相对较高,密度小,空气上升。
于是在同一水平面上出现了气压不等的状况,空气从高压流向低压,从而形成热力环流。
2)热力环流实例,认识海陆风、山谷风及城郊热力环流3.大气的水平运动——风的成因及形成过程水平气压梯度力是产生大气水平运动的原动力。
在水平气压梯度力作用下,大气要按水平气压梯度力方向即垂直于等压线方向开始作水平运动,但大气一旦运动起来马上就受到地转偏向力作用,使运动方向发生偏转(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
对于高空风向,只考虑上述两种力,当上述两种力达到平衡时,风向平行于等压线。
而对于近地面大气中的风而言,除受上述两个力的作用影响外,还受到摩擦力影响,三力达到平衡时,最终使风向与等压线斜交。
这些是理论上的风向,这只考虑等压线平行的情况,而真实的情况是,在海陆热力差异的影响下,等压线出现了闭合中心。
这种气压场中,在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以及摩擦力共同作用下,低气压的气流在北半球按逆时针方向旋转辐合(南半球按顺时针方向旋转辐合);高气压(反气旋)的气流在北半球按顺时针方向旋转辐散(南半球按逆时针方向旋转辐散)。
4.三圈环流的形成过程及气压带风带的形成(1)三圈环流和气压带风带地表不同纬度受热不均,赤道空气受热最多,因而膨胀作上升运动、而极地空气受热最少,冷却收缩作下沉运动。
这样在近地面和高空同一水平面上存在着气压差异,促使空气由高压向低压流动。
地面上极地向赤道流动的空气在地转偏向力的作用下,在北半球偏转成极地东风;高空赤道上空流向北极上空,在地转偏向力的作用下,逐渐右偏,到30°N附近成为西风、(由于空气从赤道上空)源源不断流来,在此堆积并下沉,致使这里形成副热带高压(近地面)。
而高空形成低压。
在近地面,在气压梯度力作用下,大气由副热带高压带向南北流出。
向南的一支流向赤道,在地转偏向力作用下形成东北信风。
这样,在赤道与副热带地区之间便形成了低纬度环流圈。
向北的一支在地转偏向力的作用下,形成西风,并与极地东风二者在60°N附近相遇,由于西风比极地东风暖而轻,故西风爬升在冷空气之上,形成极锋,上升气流到高空,又分别流向南北。
向南的一支气流在副热带地区下沉,于是在副热带地区与副极地地区之间构成了中纬度环流圈。
由于副极地上升气流到高空便向南北流出,致使近地面的气压降低,形成了副极地低气压带。
同理,三圈环流在南半球同样存在。
我们把这种不同纬度间大气运动形成的风带叫做行星风带。
(2)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的影响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是不考虑海陆分布和地形影响的理想模式。
但由于地表是海陆相间分布,海陆热力性质差异使同纬度的陆地和海洋在冬季或夏季温度有明显的差异。
夏季大陆比海洋增温快,大陆上形成热低压,高压仅仅保留在海洋上,形成高压中心;冬季,陆地降温比海洋快,陆地上气温比海洋低,陆地上形成高压中心,海洋上形成低压中心。
因此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使气压带和风带局部断裂,分割成一些高低气压中心。
例如,在亚欧大陆上,冬季形成亚洲高压,夏季形成亚洲低压;在太平洋上夏季形成北太平洋高压,冬季形成北太平洋低压。
(3)季风环流的成因及典型季风区第三章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区域差异第一节气候及其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1.地理环境:自然地理环境:由气候、水文、地貌、生物、土壤等要素组成。
人文地理环境:人类在自然地理环境基础上改造形成的人工环境。
2.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⑴.太阳辐射(最基本因素)⑵.大气环流⑶.下垫面因素①海陆差异的影响:海洋性气候和大陆性气侯②洋流的影响:暖流起增温增湿作用、寒流起减温减湿作用③地形的影响:气温随海拔的增加而递减。
迎风坡降水多,背风坡降水少。
⑷人类活动释放废热影响大气的温度;改变大气成分,产生“温室效应”改变下垫面性质,影响局部气候。
第二节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地域分异1、太阳辐射的纬度间热量差异和因海陆位置不同导致的水分差异是地理环境产生分异的基本原因。
2. 自然带:地域分异使地表各种自然要素多呈带状分布。
3、“理想大陆”:不考虑山地、高原等地形因素干扰的假想大陆4.地域分异规律:地域分异规律具体表现分布的地区形成基础纬度地带性由赤道向两极更替(南北方向)低纬地区,北半球的高纬地区以热量为基础经度地带性从沿海向内陆更替(东西方向)中纬度地区以水分为基础垂直地带性从山麓到山顶海拔较高的山地水热状况随高度而变化非地带性无一定形式海陆分布、地形起伏第四章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第一节自然条件对城市及交通线路的影响一.自然条件对城市形成和发展的影响1.地形的影响世界上的特大城市大部分位于濒海、濒湖或沿河平原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