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书面作业答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学书面作业答案
《国学经典选读》书面作业
一、阅读分析(每题12分,共60分)
1、阅读《老子》第一章,回答问题: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两者同出,异名同谓。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①本章首句帛书的断句为:“道,可道也,非恒道也。”刘笑敢认为帛书断句合理,他的理由是什么?请浏览网上课堂“自建视频”之《老子》辅导第二节来回答。(2分)
答:老子的思想中“自然”的价值为主体地位,老子的自然是自然而然之义,大自然的构成主体。
②如何理解“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2分)
答:当我们把“道”称为“无”时,是指天长来分的宇宙初始。。“道”就好像“无”;当我们把“道”称为“有”时,是指“道”成为万物之母。
③请举属于“异名同谓”的3个例子。(3分)
答: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天地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微。
④你如何理解《老子》所言的“道”?(5分)
答:客观存在的“道”,自古至今,恒常永存,人无法知道“道”全部,只能知其局部,所以当我们用言语表达宇宙终极之道时,我们所说的“道”(局部),并非客观存在的“道”(整体)。
2、阅读《庄子·大宗师》节选,回答问题:
颜回曰:“回益矣。”
仲尼曰:“何谓也?”
曰:“回忘礼乐矣。”
曰:“可矣,犹未也。”
他日复见曰:“回益矣。”
曰:“何谓也?”
曰:“回忘仁义矣。”
曰:“可矣,犹未也。”
他日复见曰:“回益矣。”
曰:“何谓也?”
曰:“回坐忘矣。”
仲尼蹴然曰:“何谓坐忘?”
颜回曰:“堕肢体,黜聪明;离形去知,同于大通。此谓坐忘。”
仲尼曰:“同则无好也,化则无常也。尔果其贤乎?丘也请从而后也。”
你如何理解颜回把忘礼乐、仁义视为进步?(3分)
答:除去自身的一些复杂因素,不去考虑太多的方面,就会达到进步
②何为“离形去知,同于大通”?(2分)
答:沉入于望的境界,忘记外界的一切事物,甚至忘记自身形体的存在,达到与“大道”相合为一的境界
③从颜回与孔子的对话看,“忘”与“坐忘”有何区别?(3分)
答:“忘”是指思想上的忘。“坐忘“是肢体上,心灵上的忘却。
④庄子笔下的孔子形象,既有真实孔子的影子,又有虚构成份,就本节文字而言,虚构体现在哪里?(4分)
答:庄子自己信奉无为自然,所以他的思想本身,就是接受多天的,是可以容纳其他意见的。孔子与庄子“道不同,不相为谋。”他所言,“道”“德”“圣人”等均同名而异实。他们的生死观,人生观,价,,值观迥异。
3、阅读《论语》节选《颜渊第十二》,回答问题:
12.1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12.2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仲弓曰:“雍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12.3司马牛问仁。子曰:“仁者,其言也讱。”曰:“其言也讱,斯谓之仁已乎?”子曰:“为之难,言之得无讱乎?”
①如何理解“克己复礼为仁”?(2分)
答:克制自己,复归周礼,就是仁,也就是要约束自己,使每件事情归于“礼”。
②有人认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的意思是:邦国无人怨恨,家里无人怨恨,即所有人都不怨恨,方可称为仁。你认为这种解释是否合理?为什么?(3分)
答:不合理,因为怨恨不是这样定论的。怨恨的产生没有规律性,可有可无。怨恨发生了就“无法改变”,因为不能认为没有怨恨了就是仁了。
③举例说明你如何理解“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与“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5分)
答:自己都不想要的,就不要强加给别人。自己想成功首先使别人也能成功,自己想被人理解首先要理解别人。我的理解是两种观点首先都要纠正自己的思想,多与人沟通,只有做好了自己,才能让别人觉得你成功。
④孔子为何认为“言讱”即仁?(2分)
答:口才不是很好的人,做事往往需要长时间考虑,这样
的人是比较仁的。
4、阅读《荀子·性恶》,回答问题:
①何为“性”与“伪”?荀子如何解说?(3分)
答:“性”指天性,“伪”指伪装。荀子认为要顺从天性,不应伪装。
②荀子如何定义“善”、“恶”?(2分)
答:“善”是后天人为努力的结果。“恶”是天生的。
③在本文中荀子批驳了孟子哪些观点?(3分)
答:“性善论”和“人格论”
④荀子强调“枸木必将待檃栝烝矫然后直,钝金必将待砻厉然后利”,你怎么看?(4分)
答:我同意他的观点。弯曲的木头必将需要矫正后才能变直,钝的金属必将需要磨砺后才能变锋利,就像朽木只有进行了雕刻才能有利用价值。
5、阅读《韩非子·显学》节选,回答问题:
夫圣人之治国,不恃人之为吾善也,而用其不得为非也。恃人之为吾善也,境内不什数;用人不得为非,一国可使齐。为治者用众而舍寡,故不务德而务法。夫必恃自直之箭,百世无矢;恃自圜之木,千世无轮矣。自直之箭,自圜之木,百世无有一,然而世皆乘车射禽者何也?隐栝之道用也。虽有不恃隐栝而自直之箭、自圜之木,良工弗贵也。何则?乘者非一人,射者非一发也。不恃赏罚而恃自善之民,明主弗贵也。何则?国法不可失,而所治非一人也。故有术之君,不随适然之善,
而行必然之道。
韩非为何说圣人治国“不恃人之为吾善也,而用其不得为非也”?(3分)
答:只有自己明确了自己的态度,做一个正直的人,才能做好事。
②既然自直之箭、自圜之木稀少,为何良工“弗贵”?(3分)
答:因为很多东西天生外表不错,淡内在可不变好。所以很多工匠宁愿用贵的,以体现其价值。
③何为“隐栝之道”?韩非以此比喻什么?(2分)
答:矫正木材的工具,比喻爱材之人。
④你如何评价韩非的“不随适然之善,而行必然之道”?(4分)
答:同意他的观点。只有进行长期的管理,治理才会有善的一面。偶尔出现的也只是偶然,不是主观的存在,必须加强力度。
二、评论综述(40分)
孟子说:“口之于味也,有同耆焉;耳之于声也,有同听焉;目之于色也,有同美焉……心之所同然者何也?谓理也、义也。”而庄子则说天下无“正处”、“正味”、“正色”,两人针锋相对。
你若认同其中一方的观点,请举例驳斥反方的观点。你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