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道德经》有感(党员读书笔记).doc
《道德经》读书笔记及心得感悟
《道德经》读书笔记及心得感悟【导语】下面给大家分享《道德经》读书笔记及心得感悟(共16篇),欢迎阅读!篇1:道德经读书笔记心得感悟【原文】绝学无忧。
唯与诃,其相去几何?美与恶,其相去何若?人之所畏,亦不可以不畏人。
望呵,其未央哉!众人熙熙,若飨于大牢,而春登台。
我独泊焉未兆。
若婴儿未咳,累呵,如无所归。
众人皆有余,我独遗。
我愚人之心也,惷惷呵。
鬻人昭昭,我独若昏呵。
鬻人察察,我独闷闷呵。
沕呵,其若海。
望呵,其若无所止。
众人皆有以,我独顽以鄙。
我欲独异于人,而贵食母。
【现代汉语解读】不要一切学问,人生只凭自然,就快乐无忧。
恭维与呵斥,又有多少差距呢?美好与丑陋,又是相距多少呢?人们所害怕的东西,那个东西也会害怕人的。
悟道的君主心胸宽广,好像没有边际一样!一般人把自己的形象搞得非常高大,像神一样享用着百姓供奉的太牢,好像春天里登台接受祭祀一样。
我淡泊名利,没有任何形迹。
像婴儿还没有学会笑时那样纯粹。
飘忽不定,好像没有归依的样子。
一般人都想着自己的财产有余,而只有我则给予别人。
我好像很愚蠢的心,混元一体,没有形名的比较。
一般人把光亮集中在自己的身上,显示自己。
只有我(悟道的人)昏暗不显示自己。
一般人明察秋毫,而我啥都不在意。
圣人的品性深远得像大海一样,宽广得好像没有边际。
一般人做事都有他的目的,而我却单独保持质朴。
我与其他人不一样,我更加珍重道。
【延伸解读】绝学就是不要一切学问,什么知识都不执着,人生只凭自然。
佛教中相对应的一词叫“无学”。
修道成功,到达最高境界,任何名相、任何疑难都解决了、看透了,“绝学无忧”,无忧无虑,没有什么牵挂。
知识分子喜欢钻牛角尖,丢开书本,总是很难。
“读历史而落泪,替古人担忧”,会生气,会落泪,这是读书人的毛病。
唯,答应,也可以理解为恭维,唯唯诺诺。
诃,呵斥。
批评你的人,往往是帮助你的人;而当面夸你的人,可能是背后害你的人。
不要过分执着于名相,美好与丑陋往往都是在一定条件下相比较存在的,条件一变,美与丑就发生变化。
道德经读书笔记心得感悟10篇
道德经读书笔记心得感悟10篇因此,怎样才能在得意或失意的时候保全自己,是自己的心智足够糊涂,不至于陷入泥潭而不能自拔?这就需要人生的大智慧,而《道德经》就给了我们这方面的启示。
人在得意的时候,官运亨通、财源滚滚,可谓家庭、事业顺风顺水。
此时的人们简单目空一切,不可一世。
这样做的后果往往是招人嫉妒、树敌太多,不给自己留后路,以致招来杀身之祸。
在老子看来,我们此时应当怎么做呢?“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福气来的时候,要提示自己可能埋藏着祸根,让自己不那么盛气凌人,要懂得谦恭,否则等到失意的时候就无路可退、众叛亲离了。
还有“以其终不自为大,故能成其大”,“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不要以为自己很了不起,争强好胜,天下无敌,须知“强中自有强中手,一山更比一山高。
”同时,“果而勿矜,果而勿伐,果而勿骄,果而不得已,果而勿强”,因为“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成身退,天之道。
”达到目的不能夸耀,不能自负,不能傲慢,达到目的是出于不得已,不能逞强,要保持谦逊之心。
因为富贵加傲慢,使自己招来祸害,功成身退才属于天道。
自古以来,能够做到的只有少数人。
像范蠡在越国打败吴国之后,就带着西施隐居。
李斯官至宰相,富贵加身却不愿下来,连续做到秦始皇死,就一命难保了。
一朝天子一朝臣,像刘邦一样,有多少功臣上来之后,还同意功成身退?每个人都要封王,封究竟全都封死了。
还有明代开国的徐达、常遇春这些名将,踢朱家打下大明江山,后来几乎也是“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了。
因此,我们要懂得物极必反,适可而止的道理。
要真正做到“知其雄,守其雌,知其白,守其黑,知其荣,守其耻”,大智若愚,韬光养晦,明哲保身。
有得就有失,这是世间的不二法则。
那么面对失意,面对挫折,道家告诉我们应当怎么做呢?“故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孰为此者?天地!天地尚不能久,而况于人乎。
”老子告诉我们,变化是肯定的,静止是相对的。
因此,失意只是暂时的,事物处于变化发展之中,境遇会有好变坏或有坏变好,所以失意之后就会通达。
学习道德经心得体会(精选16篇)
学习道德经心得体会(精选16篇)学习道德经篇1老子《道德经》的另一个广博在于任何人读之可以感悟出个体自己领域内的内涵和外延,也就是每个人都可以读出自己贴切的答案和个体标准。
以上是从宏观上对《道德经》的感受。
而在微观上,老子对自然存在、科学、宇宙守恒、人文、国家管理、战争、人性、生命、名利、权位甚至物理都有自己独到精确和细致的认识。
下面对《道德经》的某些段落、重要的文句与自己的观念给出个人的感受:(1)首句:“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1章)“道”可以泛指,自然的方面可以指自然规律,如:星系的运动轨道,物质的自然混成及固有的运动轨道和方式;人文方面可以指人道、道德、人类发展的自然规律。
“可道”是指出宇宙自然规律的确定性和因果关系。
也就是宇宙的自然规律的可以被人类认可和确定的现象。
“非常道”又指出人类一旦用言语文字来表达就存在着不确定现象。
用物理的观念来分析就可以认为是一种动态的存在使一切都不确定。
也可以认为是指出人类的有限性而难于道出自然界的全部或准确的自然动态。
“名可名”就是人类对一切现象的命名,名可名是老子认可了人类思想活动对自然的`命名。
另一方面,又用“非常名”区分了“人类的名”和“自然的不可名”。
所以这样的一对排比句道出了宇宙无常和人类有常的界限。
前面简单的6个字“道可道,非常道”就道出了人类不同参照系下的各种理论体系的存在是一种自然存在的现象。
(2)“无为而无所不为”是一脍炙人口的名句。
无为,不是字面上的直解不做任何事情,而是不做不符合自然规律的事情。
当你不做违反自然和违反社会规则的事件时,你所做的其它事件就是无所不为。
当然,在这里对“什么是违反自然和社会规律”的“无为”事件的判断是必须具有各种层次的经验和高度智慧。
举一些在自然低层次且简单的例子;例如:你不会游泳,就不要只身跳入海里。
不跳海就是一种“无为”。
这种不跳入水里就是一种经验的“无为”,而这种无为会给你的生命存在带来关于该问题的保障,这种保障就是一种变相的“无所不为”。
道德经读书笔记读书笔记(精品8篇)
道德经读书笔记读书笔记(精品8篇)道德经读书笔记读书笔记篇1《道德经》又称《老子》是春秋时期的老子即李耳所作,是道家思想****也是世界上除《圣经》以外被翻译的最多的经典名著。
经过为期一年的学习,我对道家少私寡欲,知足不辱等境界有了更深的体会,以下是我的感悟。
道家讲究无为而治。
如书中所说“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是说人们相互之间各干各的事彼此之间并无交集,仅有附近的鸡犬之声能够听到。
老子期望国家按照小农经济发展,人们的生活自给自足且不需要社会交际,以此来避免人本身的私欲以及一切能导致国家破裂的消极情绪。
如果我们单从国家的角度来看无为而治貌似是不现实的。
可是我们从生活的角度来看,平凡未尝不是一种幸福。
随着我们社会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开始追求生活的幸福指数,而少私寡欲生活过得平平淡淡,没有大起大落,有一颗平静的心其实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是一件好事。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善良的人就像水一样滋润万物而不与万物相争,处在人们所厌恶的地方可是更接近于道。
高尚品德的人做有利于众人的事而不与争,处在卑下的地位但他的做法是值得人们尊敬的。
我们生于这样一个快节奏的世界,有时候可能需要保护自我而不得不做一些自我不喜欢的事。
可是我想说,帮忙他人坚持谦卑的态度也未尝不可,也许你会失去一些东西,可是回报却是无穷的。
“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这句话是说把自我当做天下,那么天下就能够寄予他了:把天下当做自我的生命来爱惜,那么天下就能够托付给他了。
我们中国目前仍处于发展中国家,复兴之路还有很长要走,而我们正处在国家的顶端,我们需要为国家的利益不懈奋斗,贡献出我们当代大学生的力量。
“少年强则国强”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道德经》是我国第一部完整的哲学系统,它经过做人处事以及治国方针向我们阐述了我们应当坚持己身,且长且久等道理。
我们生于一个从应对面交际向全面数字化科技化互动的过渡时期,所以我们更需要坚持《道德经》里做人处事的道理并且沿袭发扬我们中国的文化传统使之始终坚持我们中国的特色甚至引领世界。
《道德经》读书笔记范文(精选5篇)
《道德经》读书笔记范文(精选5篇)《道德经》读书笔记1《道德经》为老子思想的集大成之作,也是道家立派之根。
众所周知,黄老之学重在“清静无为”,其思想为后来的西汉前期所用,大汉无为而治休养生息实现了文景之治的繁荣昌盛。
直至今日也很多人追求研究他的思想精髓,希望能为当世所用。
近日,读老子之说颇有感触,无奈才疏学浅不足以评头论足,只得将我不值一瞥的所思所想记录下来。
读了两遍《道德经》还是未能完全领悟,不过却有所思所想。
我觉得老子的“清静无为”是整个道德经的核心,就像孔子的“仁”一样不能具体的语言去描述它,然而却蕴含于每一句话中。
所以我觉得不应该直接论述何为道何为德,或何为清静何为无为,而我对《道德经》的理解将从以下几个部分进行阐释。
缜密思维,科学论断只读了《道德经》的第一章就让我对老子肃然起敬,感受到了古人的聪明才智。
“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此处对于“道”和“名”,“有”和“无”的阐释前后衔接相辅相成,稍稍推敲便已深陷于宇宙奥妙之中。
前道非后道,前名非后名,转换间便让我感受了老子思维的缜密,又说无,叫做天地的开始;有,叫做万物的本源。
谁说又不是呢,宇宙还不存在时就是“无”,单单一个字便消去了了我心中长久的疑虑——宇宙之前是什么?而万物化生的时候就叫做“有”了,自然顺理成章,这些都是自然事实老子只是描述出来便又体现了无为中的有为。
中国的文字计数原不称为多少“字”,叫多少“言”,比如老子五千言,而“言”字正体现了中国文字的博大精深,一个字便是一句富含哲理的话。
单单“有无”两言便道破了天机,有和无本同根而生,无的时候就去观察它的妙处,为形而上;有的时候就去观察它的行迹为形而下,两者都叫做玄,研究玄的问题就是研究宇宙奥妙的法门。
直接提出了,研究宇宙就去研究有和无吧,而现世的我们不也正在为之而努力吗,我们从何而来向何处而去,宇宙如何而生如何而存…….老子给后人留了这个有和无的问题,但老子又是怎样解释的呢?老子说“有物混成,先天地生。
阅读道德经心得体会(精品8篇)
阅读道德经心得体会(精品8篇)阅读道德经心得体会篇1今年暑假,我参加了传统教育讲座,并阅读了《道德经》这本书,对与老子阐述的思想已有了大概的了解,并有以下几点体会:一、对道的理解和认识书中的第一章,老子就提出了“道”这个特有的名词,阐述了他对规律的理解。
在《道德经》里,道指的就是规律。
而道家思想对规律最根本的见解就是“规律是自然的,变化的,不为人所控制的。
”对待规律的根本态度应是“充分尊重规律,然后才利用规律。
”这是一种非常朴素的辩证思想,全面体现了我国古代人民对大自然的探索与思考,而这种探索与思考不是盲目的,是非常有计划、有科学根据的。
它不仅仅对中国传统文化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影响也远远超出了中国的范围。
二、无为的思想“无为”不是无所作为,而是不妄为,不去干扰事物发展的规律。
老子在第二章首次提出无为的思想,并指出“是以圣人处无为只事,行不言之教”。
这里老子指出圣人要能够依照客观规律,处理事情要不违背事物发展的本质。
第三章进一步阐述无为,他既不讲人性恶,也不讲人性善,而说人本来是一张白纸,是纯洁质朴的。
不要去贵难得之货,不去尚贤,不见可欲,保持人们的本性。
三、以无私来成就“自私”老子在第七章提出了“以其无私,故能成其私”。
我把这种无私精神理解为“不争而善胜”。
遇到事情退让无争,将自己置与度外,反而能保全身。
这与第八章讲水的特性又紧密的联系在了一起。
在第八章,老子用水来比喻人,来教导人。
完善的人格要具备水的特性,要可以忍辱负重,任劳任怨,能尽力的贡献自己的力量去帮助别人,而不会与别人争夺名利,这就是老子的“善利万物而不争的思想”联系到现实生活,我们在集体工作时不要计较个人的得失,都一心为工作。
这也可以理解为一种团队精神,正是团队成员的无私精神,才能成就我们的事业,我们个人的财富也会增加,这不正是“以其无私成其私”吗?四、修身——正确的处世态度第九章,老子就讲了正确的处世态度是功成身退。
不要富贵而骄,恃才傲物,锋芒毕露,要淡泊名利,这样才能功成身退。
读《道德经》有感(精选30篇)
读《道德经》有感(精选30篇)读《道德经》有感(精选30篇)读《道德经》有感 1“道可道,非常道……”我不情愿的背道。
又到了爷爷所说的的修心养性的时间了。
我叫晴,是店子中学五年级三班的一名学生,我有一名略显神道的爷爷。
我的.爷爷非常的古板,每天都要我背这懂都不懂的《道德经》,其实我是不想背的课时爷爷非逼着我背。
有一天,我背到一句“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这句话的意思我能明白,大概就是说好事是坏事,坏事是好事。
但是我觉得这个道理很没道理,好事就是好事,坏事就是坏事。
完全相反怎么能划等号呢?于是我就去问爷爷,爷爷说:“这个世界分阴阳,物极必反,所有的东西都不是绝对固定的,所以坏的有可能变好,虚弱的有可能变强壮。
”“骗人,你这是封建迷信,我以后再也不背这个没用的经了!”我说道。
爷爷笑了笑。
期中考试的时候,我语文得了满分,数学还差三分满分。
我高兴极了,爷爷也很为我高兴。
我乘机说“爷爷你带我去吃肯德基吧。
”爷爷答应了。
我高兴的蹦蹦跳跳,爷爷在后面换鞋子,我边跑边跳得出了门。
结果一个不小心踩到一片沙子上,水泥地配沙子和冬天的冰面没有多大差别。
站了一下发现站不起来了便做在地上哭了起来。
爷爷听到哭声急忙跑出来把我送进了医院,经诊断软组织挫伤需要卧床休息。
结果吃肯德基的计划也泡汤了。
下午躺在床上无聊得很,就想我怎么这么倒霉。
本来多好的计划、多么美好的一天怎么到了如此地步。
突然听到爷爷的收音机里传出了那句我开始认为很没道理的话“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
物极必反,乐极生悲。
我用自己的切生体会加深了对这话的理解。
希望我以后无论悲伤还是高兴都能控制住度不要重蹈覆辙。
读《道德经》有感 2道家提出所谓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其实就是“无极生太极,太极生两仪,阴阳化合而生万物”。
这其中就涉及到了“道”的“有无结构”。
何为有无结构?我想这是中华文化中“两分法”观念的雏形,也是老子思想中极为重要的一种思维方式。
道德经读书笔记心得体会(精选8篇)
道德经读书笔记心得体会(精选8篇)道德经读书笔记心得体会篇1林语堂曾说:“我觉得任何一个翻阅《道德经》的人最初一定会大笑,然后笑他自己竟然会这样笑,最后会觉得现在很需要这种学说。
至少,这会是大多数人初读老子的反应,我自己就是如此。
”我想这也是每一个人读《道德经》的感受了吧。
其实每个民族都会有智者,会站在人群前面,站在天地之间把他所能看到的世界告诉给他的每一个人。
告诉后人,这个世界是什么样的,我们要怎么样才能活得更好,更长久,如何才能不被别人,被自己灭亡。
而老子便是这样子的一位智者。
老子将一切归咎于“道”,他认为道是宇宙的本体,世间万物都是由道衍生而成的,故有:“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不改,周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
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
于是我们后人再次基础上理解的“道”便是——道是混沌是无极,由此生出鸿蒙之气,内含阴阳,再生而为天地人三才,进而构成世间万物。
但是老子又说了“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意思就是说道是不能用语言所说出来的。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这就是天道关系。
“道”生万物,但是“道”亦为虚幻。
在恍惚虚幻中,它含万物之影象;有含形色之实体;其实老子的“道”,就是事物发展变化的客观规律。
它先于天地而生,周而复始。
今天,科学技术如此发达,科学家们也证实了自然界的发展是有规律的,它存在于互不相同的形形色色的事物之中。
此是此,彼是彼,任何事物都按其固有的轨迹运行。
人们能够用一定的方法去认识它、体验它、并按照客观规律改造它。
由此观之,老子在《道德经》中就已经揭示了宇宙的起初和自然的本源,这比之西方近现代的理论学说早了两千多年。
老子的“道”,寓意精深,无法企及。
使得我们只能用仰望的目光触及他深刻的思想。
而老子所提倡的“徳”也被为后世奉行为处世哲学。
“道”是事物固有的规律,是神秘难测而又隐蔽在事物内部的东西,是不可理喻的东西,是不可及的。
《道德经》读后感范文(三篇)
《道德经》读后感范文作为一本古代的哲学经典,《道德经》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这本书以其深邃的思想、简洁的语言和智慧的哲理吸引了我,让我受益匪浅。
首先,《道德经》给我带来了对于人生的思考。
在这本书中,道德被视为最高的准则,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德原则,这对于一个人的成长和发展都非常重要。
通过阅读《道德经》,我认识到道德修养的重要性,它不仅能够提高自己的品德素质,还能够影响和改变周围的人和环境。
其次,《道德经》给我带来了对于人性的思考。
它认为人性本善,但由于社会的影响和人的私欲,人们常常迷失了自己的本性。
因此,真正修行的人应该摆脱物欲的束缚,回归自然,追求心灵的安宁与平静。
这对于我来说是一个很大的启示,让我认识到物质并不是幸福的源泉,而是内心的宁静和满足才能真正带来生活的意义和价值。
最后,《道德经》给我带来了对于社会的思考。
这本书反思了社会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一种理想的社会秩序:政府应该放弃对人民的控制,而是以无为之治的方式来管理社会。
这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启发,让我思考如何在我所处的社会环境中实践这种理想,为社会的进步和改革贡献自己的力量。
总之,《道德经》是一本具有深刻思想和智慧的经典之作。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找到了自己在人生道路上的方向,也学到了如何成为一个更好的人。
我相信只有通过道德的修养和追求,人们才能真正实现自己的价值,创造一个和谐与繁荣的社会。
我将永远珍视这本书的智慧和启示,努力将其中的道德理念应用到自己的日常生活中,并将其传播给更多的人。
《道德经》读后感范文(二)我读完了《道德经》,深感其思想的深邃和智慧的博大。
这本书是老子所著,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瑰宝之一。
《道德经》以简练的语言和精辟的理论阐述了“道”的概念。
在书中,老子通过对人类的思想、行为和社会关系的观察,提出了“道”,并将其视为世界的根源和支配力量。
他认为,人们应该追求与道合一,放弃功利心和欲望,以达到心灵的平静和内心的宁静。
道德经读书笔记心得体会(优秀8篇)
道德经读书笔记心得体会(优秀8篇)道德经读书笔记心得体会篇1开篇之前我认为应该先提一个成语——紫气东来.传说老子当年西游函谷关,关令尹喜望见有紫气浮关,便出关相迎,果见一道骨仙风的老者驾青牛翩跹而来,尹喜见这老者长须如雪,有圣人之象.于是留老子于关内,并请他作一篇*再行西游. 老子不好推辞,便著《道德经》以警后人.《道德经》只有五千余字,后人分其八十一章.虽然字数不多,却是章章锦绣,字字珠玑.可谓旷世奇书.个中道理自然“玄之又玄”,故而让很多人望“道”兴叹.这也不奇,毕竟此书森罗万象,其中涵盖宇宙观、人生观、价值观的辩证方法,包括治国之道、处世哲学、人性修养、军事哲学、养生之道的智慧.中外许多人都曾给《道德经》写过书评,还有人曾为其写书.例如鲁迅,他曾说:“不读《道德经》一书,不知中国文化,不知人生真谛.”再比如说日本的鲁川芳郎,他认为此书有一种独特的魅力,它给世俗世界压迫下疲惫的人们一种神奇的力量.的确,《道德经》一书告诉我们应该怎样释然的对待事物,怎样体悟万物的阴阳两面,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以一个乐观的人生观、世界观看待天下万物.我读此书的第一感觉就是一个字——深!可以说,此书中的每一个字都足以让我们用一生去诠释!《道德经》一书只有五千余字,而“道”字却出现了八十多次,那么究竟什么是道呢?老子在第一章曾提到: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故道不可说,这便让我更难以理解此书了,然而,他又在后几章多次为道注解,即使如此,“道”在我脑海里还是很模糊的,毕竟老子是在多方面为道注解的.其中包括宇宙的形成,为人处世,军事治国.老子的这些注解,反而让我对“道”的理解更加不易了.也罢,古今中外,又有多少人能悟道呢?已悟道意的大抵是高僧大儒.而这样就失了老子著书之意.书中多次提到水,第八章开章就是“上善若水”,我们在生活中也经常接触这个成语,而这个成语是什么意思呢?就我个人而言,水是至阴至柔的,而道也就是这样的,善利万物而不争,孕育了我们却不求回报,是故“居善地,心善渊,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天尤”.我们学习的就应该是象水一样的品行道德——无为而无所不为,不争而不所不得. 处众人之所恶,而得万物之尊崇.所以那先悟得无为大道的高僧大儒才会被我们所尊崇!于是我便从水中悟得一些道性.水是至柔之物.千军万马难敌一张巧嘴,刀剑锋芒难劈至柔之水.我们知道水是柔的,柔到了极致!我们可以用刀枪炮弹摧毁一些坚硬的事物,例如建筑物,铜墙铁壁.然而你能用刀剑劈开水么?你能用炮弹把水炸一个窟窿么?我们不能!这些强硬的物质只能在水中隐于无形,是故“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水与道是没有形体的,你难以捉摸而又触手可及.身边都是道,因为道是“无”.我们知道宇宙是一个无限的空间!这个无限的空间孕育了无数星球,而我们的地球只是这其中一点不起眼的颗粒,只是因其中有生命而独特.我们并不能因为这一点儿自居,应为宇宙中可能会有无数个更高的生命体!他们的科技可能是我们难以想象的!道就是就象是玄牝,所谓的玄牝即女性生殖器,而我们永远都只是她的孩子.永远不能超越她!应该她本就没有形体,只是一种“柔”的表现形式,我们应该学习道和水的柔,只有这样我们的道路才会更平坦,我们的为人处世才会更圆滑.有些人常认为只有“有”才是可以被我们所利用的.然而实际并非如此,万事万物都不可以独立在“有”之上,只有通过一定的形体才能显示出“有”的价值.而这种无形的形体就是“无”,之所以会“有”是因为“无”.上面曾提到我们宇宙中的星球都是从无中演化而来的.“无”其实就是指空间.比方说我们所住的房子,他之所以有房子的用处是因为其中是空的,能住人,所以有房子的作用.如果房子是一个实体,他就没有任何价值了.再比方说一个糖果盒,因为里面是空的,可以装糖果,也就实现了他“有”的价值.“有”与“无”这两个概念不仅适用于物质与空间.还适用于我们的心理,我们常对父母说,给我们一些空间.如果其他人过多的涉及我们的空间,我们就会觉的心理非常的窄,透不过气,非常的闷.宇宙之所以为宇宙,是因为其有足够大的空间,能把万物都放在其中,而如果人有这么大的空间,我们就会自由!(这里所提到的自由,是绝对的自由)但是,这是不可能的,我们不可能与无形的“道”成相同阶级,或高之.所以我们内心总告诉我们,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这是因为我们内心的空间是有限空间,而宇宙是一个很大的概念,是无限的!我们不可能与其持平,只能不停的追求!追求“无”.追求一个现实与虚拟“有”与“无”并作的境界.只有这样,才可能达到相对自由,身理心理都会得到放松.无形的道,至柔的水,都是先驱与我们共同学习的对象,永远都不会停止.老子的辨证观可谓是玄妙无比,最有名的就是阴与阳了.阴阳可以引申出很多相对的概念,比如正与负,对与错.为什么太极图中的阴阳会是旋涡形的呢?为什么不是由一条线将其分割呢?为什么黑颜色中会有一点白,白颜色中有一点黑呢?我认为这样的设计就是“福祸相倚”和“物极必反”的最好体现.白色中有一点黑,黑色中有一点白是因为世事都有相对面.“塞翁失马”就是一个最好的例子.而当黑将要超越白,白将要超越黑的时候,就会成其相反的颜色,循环往复.而有其他物质肆意破坏就会浑浊.就象人类,万物循环往复是其道之根本.而人类却施加干预——破坏树林、大肆捕杀.这样只会打乱正常的秩序,最后人类也会在这团浑浊的气流的中沉没.然后又恢复正常.古人说过不能涸泽而渔,伐木而猎.翻译成现代也就是不能破坏生态平衡.我们应该正确的、不干预的攫取利益.同时认清福祸的相互转换,不能因为一时的成功而高兴的忘了本象,可能灾难正潜伏在明天,也不能因为一时的失败而气馁,可能幸运就藏在你身后.读道德经后我总结三十六个字.为无为,无不为,骋至柔,克至坚,习水性,与人善,明阴阳,晓情理,知可止,利于本,有无生,悟道德.道德经不愧是我们中华文明的瑰宝,其中妙理,还得是你亲自去读才可,每个人读“道”,都可得不同道.道德经读书笔记心得体会篇2今天偶然读《老子道德经第八章》后有感颇深,便与之分享!善为何物?难于言说,只得比方,像水一般,故有“上善若水”之说。
道德经读书笔记心得读后感(优秀8篇)
道德经读书笔记心得读后感(优秀8篇)道德经读书笔记心得读后感篇1“道可道,非常道……”一阵阵读书声回荡在校园里。
自从学校展开“与圣贤为友,与经典同行”读书活动以来,校园里每天都飘荡着划一而有节拍的读书声。
当语文老师第一次捧着《道德经》,通知我们这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珍贵文化遗产,我就暗暗公开决计一定要认真地学习它。
可是当老师第一次用洪亮的声音率领我们读《道德经》时,我觉得到单调无味,一点儿也提不起学习的兴味来。
固然如此,我还是不忘每天读一读,慢慢地我发现本人喜欢上了它。
于是每天清晨,伴着鸟儿的歌声,迎着初升的朝阳,我坐在阳台上,一边享用着清鲜的空气,一边开端了晨读。
它给我的心灵开启了一道门,引导我如何从小做一个耿直的人,一个不追求名利的人,一个安康向上的人。
读《道德经》后,我慢慢发现,原来做事马虎的我竟安静耐烦地考虑问题了,原来作业中草率的字迹变得端正了许多。
从诵读经典书籍中,也让我悟出了些做人的`道理。
比方文中的“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通知我们,一个人不只要能打败他人,更应该有勇气打败本人。
《道德经》让我收获颇丰。
“天长日久。
天地所以持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
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
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
”意义是说天长日久,天地之所以能持久,是由于它们不为本人而生息,自但是然的存在,所以才干持久。
所以说圣人把本人置于后,反而遭到推崇,把本人置之度外,反而保全了本身。
这不正是由于圣人不自私吗?所以才干构成就了他本人。
无为是一种心境、一种涵养,是辩证的。
站在的角度,向社会推行无为,有助于国度的稳定,但假如站在历史开展的高度,片面的无为是无助于人类的进步的,所以关于当代的青年人了解古代的无为论应该以辩证的办法,一分为二的对待,“则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看待竞争,我们要勇于去迎接应战,看待失败和不对等我们要报以一种平常心,用适宜的办法去改动或顺应,而不去自觉的争你死我活。
《道德经》读书笔记
《道德经》读书笔记《道德经》是中国古代哲学经典之一,相传为老子所著。
这部著作虽然篇幅不长,但蕴含着深邃的智慧和哲理,对中国文化和思想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读完《道德经》,我深受启发,也有了许多的思考和感悟。
开篇的“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就让人陷入深深的思考。
老子告诉我们,真正的“道”是无法用言语完全表达清楚的,如果能够被清晰描述出来,那就不是永恒不变的“道”。
同样,真正的“名”也不是能够被确切定义的,如果能被定义,那就不是永恒的“名”。
这让我意识到,世界上存在着许多超越语言和概念的真理和本质,我们需要通过内心的感悟和体验去接近它们。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较,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这句话让我明白了事物的相对性和相互依存性。
在我们的生活中,没有绝对的有,也没有绝对的无;没有绝对的难,也没有绝对的易。
它们总是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的。
当我们遇到困难时,也许换个角度看,就能发现其中隐藏的机遇;当我们觉得自己处于优势时,也不能骄傲自满,因为劣势可能随时会出现。
这种辩证的思维方式让我学会更加全面、客观地看待问题,不被表面的现象所迷惑。
老子还强调了“柔弱胜刚强”的观点。
他说:“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
”水是柔弱的,但它却能够滴穿坚硬的石头;小草是柔弱的,但在狂风暴雨中依然能够存活。
这告诉我们,在生活中,不要总是凭借强硬的手段去解决问题,有时候以柔克刚、迂回曲折反而能够达到更好的效果。
柔弱并不意味着软弱无能,而是一种坚韧和灵活的表现。
“知足者富”这句话也让我感触颇深。
在当今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人们往往追求更多的财富、权力和地位,却很少思考自己真正需要的是什么。
老子告诉我们,懂得知足的人才是真正富有的人。
当我们被无尽的欲望所驱使时,内心永远不会得到满足,也无法感受到真正的幸福。
只有学会知足,珍惜已经拥有的,才能拥有内心的平静和安宁。
“上善若水。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水具有滋养万物的品德,却不与万物相争,甘愿处在众人都厌恶的低处。
道德经读书笔记心得读后感(精选8篇)
道德经读书笔记心得读后感(精选8篇)道德经读书笔记心得读后感篇1求而得之,必有失焉;为而成之,必有败焉。
爱无偏私,亦有不济;名虽美甚,伪亦必生。
仁德之厚,行义之正,礼敬之清,皆载之以道。
弃其本而适其末,虽盛其美,必有患忧,岂足处也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
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是故,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隐无名。
无有入无间,吾是以知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
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万物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
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
强大处下,柔弱处上。
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冲,其用不穷。
因物而全物之真,柔弱所以克胜刚强也。
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为无为,事无事,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
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慎终如始,则无败事。
知人者智,未若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未若自胜者强。
强行者有志,用志于内,至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
是故,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
其出弥远,其知弥少。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孰知其极其无正正亦为奇。
将欲歙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夺之,必固与之。
守强不强,守弱则强,勇于敢则杀,勇于不敢则活。
此两者,或利或害;天之所恶,孰知其故天之道不争而善胜,不言而善应,不召而自来,禅然而善谋。
天网恢恢,疏而不失。
代天施杀者,希有不伤手矣。
夫燕雀有匹,鸠鸽有仇,自然以足,益之则忧。
续凫之足,何异于截鹤之胫畏誉而进,何异畏邢是非同门,美恶同根,不可得而偏举也。
天之道,其犹张弓与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
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而奉有余。
孰能有余以奉天下唯有道者。
道生之,德蓄之,物形之,势成之。
万物生生之厚,是以轻死,则更无生之地焉。
天下有始,以为天下母。
天下不足贵,贵在其母。
四时成运,功成则移,以子知母,知易而行难。
学习道德经心得体会(2篇)
学习道德经心得体会《道德经》是中国古代哲学家老子创作的一部著作,全书共分为81章,以伦理道德为核心内容,被誉为中国古代哲学的瑰宝之一。
读完《道德经》后,我深受启发,以下是我对《道德经》的体会和心得。
首先,《道德经》强调了“道”的概念,把它作为伦理道德的最高准则。
道是宇宙万物运行的道理和规律,是一种隐秘的存在,不可见、不可名,只能通过心灵的洞察去感知。
在现代社会中,人们趋向于追求唯物主义和功利主义,而忽视了人与自然、人与自己之间的和谐关系。
道德经提醒我们要重拾道德价值观,关注内心的修炼和道德行为。
只有通过心灵的洞察,我们才能真正领悟到“道”的真谛,建立起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其次,《道德经》对于治理国家和社会也提供了一些有益的思考方式。
书中提出了“无为而治”的观点,认为领导者应该保持谦逊、含蓄的态度,不要过于干预和控制,以免干扰宇宙的自然运行。
这与当今社会的领导者追求权力、追逐利益的方式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道德经》告诉我们,领导者应该关注人民的福祉,注重和谐发展,而不是以权力和利益为中心。
只有以无为的态度去治理国家和社会,才能获得真正的长治久安。
此外,《道德经》还强调了“无欲”的重要性。
在现代社会中,人们普遍追求物质享受和个人利益,渴望名利之荣。
然而,《道德经》告诉我们,欲望无止境,追求物质享受只会让我们陷入无尽的欲望之中,无法获得真正的内心满足。
相反,我们应该追求心灵的平静和内心的富足。
只有拥有无欲无求的心态,我们才能真正感受到内心的宁静和和谐。
同时,《道德经》强调了“以柔克刚”的思想。
传统上,人们对于权力和力量有一种崇拜的倾向,追求强者的地位和声誉。
然而,《道德经》认为,以柔克刚才是真正的强者。
它告诉我们,强者应该像水一样,柔软而不屈,以柔克刚地应对挑战和压力。
只有通过柔软和谦卑的态度,我们才能获得内心的力量,战胜困难和挑战。
总的来说,《道德经》给予我许多思考和启发。
它教会我如何从内心去感知宇宙的道理和规律,建立起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道德经》读后感
《道德经》读后感
读完《道德经》,我的内心仿佛经历了一场深刻的洗礼。
这部春秋时期老子所著的哲学巨作,不仅是中国古代哲学的瑰宝,更是一部跨越时空、对全人类都具有深远影响的智慧之书。
《道德经》以“道”为核心,阐述了天地万物之根源和宇宙之真理。
它教导我们如何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解析了事物的阴阳两面,强调了无为而治、自然之道的理念。
在阅读过程中,我深深被老子深邃的思想和独到的见解所吸引,感受到了大道至简、大音希声的奥妙。
这部经典让我认识到,追求真理和智慧并非一蹴而就的过程。
我们需要静心、寡欲,才能洞察世间万物的本质。
同时,《道德经》也提醒我们,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中,要保持一颗初心,坚守自己的信念和原则,不被外物所迷惑。
此外,《道德经》中的许多观点,如“重为轻根,静为躁君”、“轻则失本,躁则失君”等,都给了我很大的启示。
它让我意识到,在生活中,我们应该分清轻重缓急,把握住事物的根本;在内心躁动时,要学会以静制动,保持内心的平和。
这些智慧不仅对我的个人修养有着重要指导意义,也对我处理生活中的各种问题提供了宝贵的思路。
总的来说,《道德经》是一部让人受益匪浅的智慧之书。
它不仅拓宽了我的视野,更让我对人生、爱情、事业等诸多方面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领悟。
我相信,在未来的日子里,我会将这部经典中的智慧融入到自己的生活中,让它成为我人生道路上的明灯,指引我走向更加美好的未来。
《道德经》读书心得和学习笔记
《道德经》读书心得和学习笔记(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规章制度、岗位职责、会议纪要、应急预案、合同协议、条据文书、策划方案、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texts, such as rules and regulations, job responsibilities, meeting minutes, emergency plans, contract agreements, document documents, planning plans, teaching materials, essay summaries, and other sample text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道德经》读书心得和学习笔记《道德经》读书心得和学习笔记通用《道德经》读书心得和学习笔记怎么写?我们有一些启发后,可以寻思将其写进心得体会中,如此就可以提升我们写作能力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读《道德经》有感(党员读书笔记)闲来无一事,便翻开《道德经》一书细细读来,其中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是《道德经·第四十四章》。
本章首先以排比反诘的方式引发人们的疑问,然后以得失损益的辩证劝导人们要正确对待名利,爱惜生命,这对当今腐败之风有启示作用。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迅猛发展,跻身世界前列。
然而,伴随着经济的发展,腐败现象在中国土地上滋生蔓延。
而《道德经·第四十四章》劝导人们在物质上要知足、知止,才能保持长久,不至于使品德遭逢屈辱和危险。
这能给当前反腐败工作些许启示,从中可以悟出加强道德建设,加强官员修养的真谛。
看完《道德经·第四十四章》,震撼人心之余不得叩问一句为什么会腐败?因为人皆有一定的欲望,期望得到名誉、金钱、地位以及美好的生活、幸福的家庭等等,这是合乎情理的,以道学来看,这也是人性的自然需求,无可厚非。
问题出在贪婪。
一个人,如果贪得无厌,就不会满足于自己的劳动所得,一定会巧取豪夺。
为此,必然要铤而走险,冒天下之大不韪。
凡害人者,必遭人反击;凡危害社会者,必遭社会惩罚,这是客观规律。
时至今日,随着党中央反腐力度的加大,众多大鳄应声倒下,我们翻开报纸,打开电视,几乎每天都能看到形形色色的反腐案件。
从普通干部到省部级高官,其中都不乏劣迹斑斑的腐败分子,印象最深刻的是万庆良落马的案件,会上口口声声说倡廉,背后却表里不如一。
从已经查处的案例看,其影响范围之大,涉案金额之多,令人触目惊心。
这些被查处的腐败分子,房子、车子、票子、名誉、地位,哪一样都有,就因为贪婪,利欲熏心,不懂得维护党的形象,违背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利用手中权利谋取私利,不惜坑害百姓,败坏党和国家的声誉,铤而走险,最后落得身败名裂的下场。
这些人自以为聪明,贪婪导致了腐败,腐败则断送了他们的前程,就是因为不懂得“名与身孰亲”,就是不懂得“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的哲理。
《道德经·第四十四章》告诫人们要知足不辱。
人生在世,要懂得“知足不辱”的道理,让我们记住这样一句话世界可以满足我们的需求,但无法满足我们的贪欲!老子劝人要淡泊名、利、地位,特别是为官者,身负国家交给的重任,更要懂得“知足不辱”的哲理。
“知足不辱”对于当今反腐败工作而言来说,还有着另一种特殊意义,那就是它给各机关的廉政建设提供许多有益的启示。
清正廉明,是古往今来每一个执政者都必须面对和实践的永恒命题。
常言道“廉而正,生命如垒石积山让后人景仰;贪亦邪,行为似蝼蚁蛀堤为世人唾讽。
”开展廉政建设,推进反腐败斗争,事关领导领导干部的政治生命。
老子“知足不辱”的思想,对领导干部如何加强自身道德修养,如何正确认识身外的名利财富,如何恪尽职守、利于人民等都有很深刻的借鉴意义。
老子在这里通过对比廉洁与腐败的不同结果,来告诫领导者贪财贪利越多,败亡就越快。
唯有知足、知止,才可以使肌体健康。
《道德经·第四十四章》告诫人民要知止不殆。
在老子看来,世人多轻身而徇名利,贪得而不顾危亡。
贪婪导致了腐败,腐败则断送了他们的前程。
所以,老子在《道德经·第四十四章》里,要唤醒世人对生命的重视,告诫他们不可为名利而奋不顾身。
“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这是多么有道理的话啊!回顾现实生活,我们不难看到芸芸众生在名利场中摸爬滚打、备受煎熬,其间的得失存亡是显然易见的。
这种好胜者,如果取得了很大的成功,他的胃口就越来越大,魄力也越来越大,头脑就越来越发热,头脑发昏之时,就是他摔倒之日。
正确的进退,是对领导者意志力的考验,需要高超的领导智慧。
李嘉诚曾说“经营企业,‘知止’两个字最重要。
在香港我看过有些人成功得容易,但是掉下去也非常快。
是什么原因呢?‘知止’是非常重要的。
全世界很多企业之所以失败,至少一半都是因为贪婪。
我经营业务的格言是发展中不忘稳健,稳健中不忘发展。
这是我从商的座右铭。
”所以,我们在前进的时候,就要提前为自己想好退路;在选择的时候要懂得放弃;在成功的时候,要想到失败。
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能适可而止,只有这样,才不会有遭受人生的彻底失败的危险。
《道德经·第四十四章》有言“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老子如此问,不是要人们绝对拒绝功名物质,而是想提醒人们,“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
老子认为富裕是内心的一种满足,知道满足为富才能不受到侮辱,而欲望过分膨胀,贪图物质享乐,不仅会失去快乐,甚至会犯错误。
在党的领导下,乘着十八大的东风,中国巨轮将再次扬帆起航,踏上新的改革发展征程。
我们要领悟老子道德经的真正含义真正的富足是心灵的平静、内心的充实,是精神的恬淡,是天下的百姓富足后的心安理得。
因此我们应该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做一个精神上的富裕者,对功名利禄不要过分强求和追逐,时刻谨记莫以廉小而不为,莫以贪小而为之,谨记“知足不辱,知止不殆”,真正做到爱国、敬业、诚信、友善,那么实现中国梦指日可待!读后感是真正的政治上的明白人。
服从组织安排,要常怀感恩之心。
个人服从组织,是党的民主集中制的基本原则,是党性的集中体现。
每一名党员都应认识清楚个人和组织的关系。
组织关心个人成长,培育个人成才,在必要时需要个人为之付出和奉献。
但有些人却认不清、看不明这一层关系,有了成绩就认为是自己的,提拔自己是应该的,稍不如意,就觉得是组织错了,是组织亏欠了自己。
这种消极的意识一旦产生就非常危险,如果不及时调整心态,摆正位置,就容易发生违纪违法的危险。
服从组织安排,要常怀理解之心。
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隅;不谋大势者,不足谋一时。
如果只从个人角度来看待组织决定,就容易一叶障目,视野狭隘,认识偏颇。
只有站在组织的角度去眺望大局,站在群众的角度去换位思考,才能理解组织的决定,认清时势的需要,领悟上级的苦心。
如果一个乡镇地处偏僻、条件恶劣、发展落后,亟需一位能力突出、政治过硬、经验丰富的党员干部去领导发展,这是组织经过深思熟虑后,出于对群众负责,对个人信赖才作出的决定。
如果不能理解这一层用意,只是一味地怨天尤人,那是党性缺失、难当大任的表现。
服从组织安排,要常怀担当之心。
面对困难重重的任务,我们要有中流击水的豪气,面对艰苦卓绝的岗位,我们要有敢于担当的勇气,不论是在什么领域,不论是在什么岗位,不论是在什么地区,都要有一颗要把事情干好的决定,要有一颗干好为止的恒心,要有一颗能把事情干好的信心!绝不是说,我听从了组织安排,到了这个岗位就行了。
而是要履行使命,敢于担当,干出一番事业来!如此,才对得起组织的信赖,才对得起人民的期望。
当然,服从组织的安排也不能盲从盲信。
党内有党内的民主渠道,如果对组织安排确有好的意见和建议,可以通过党内渠道反映和沟通,但这也并不能动摇”个人服从组织”的基本原则。
除非是明显的违法违纪违规的命令。
当前我国正处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目标的关键时期,党员干部身肩历史使命,必须心怀大局意识,坚持”四讲四有”,好不犹豫地执行组织决定,服从组织安排,才能更好地担负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排头兵角色,才是真正的政治上的明白人!拓展阅读:服从组织是党员天职个人服从组织,这是党的民主集中制的基本原则。
党员干部应该把党性放在第一位,时刻服从组织原则、执行组织决定,在组织需要的时候牺牲和奉献,这才是有大局意识,才是政治上的明白人。
今明两年,全国省市县乡领导班子将陆续换届。
近期,湖南、重庆等省市已经开始了区县领导班子换届工作,工作职务流转更换、干部队伍新老交替、领导班子新陈代谢等将成为换届工作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
得到晋升或者转到满意的岗位自不待言,但当或退或留,或转到艰苦岗位发生在自己身上时,是”坚决服从组织安排”,还是四处公关、软磨硬泡或者找借口、谈条件,就体现出一名共产党员是否具有真正的党性和修为。
“坚决服从组织安排”是真正的共产党员的共同底色。
老一辈革命家、福建宁德原地委书记李天瑞生前最常说的一句话就是:”共产党员任何时候都要服从组织安排,党叫干啥就干啥。
”20世纪70年代,李天瑞恢复工作后,当时他的组织、人事关系早已调到省里,子女也希望他回省城工作。
然而,当接到组织要他到闽东水电站工程工作的通知后,李天瑞二话没说就直奔一线。
后来组织上又调他到地处深山的贫困县屏南任县委书记。
妻子担心那里山高水冷,对患气管炎的他不利,可他却说:”条件好的地方可以不去,到贫困山区应坚决服从。
”“组织”是党的生命线。
1922年的二大党章第四章”纪律”即规定:”全国大会及中央执行委员会之决议,本党党员皆须绝对服从之。
”在革命年代,我们党依靠强大的组织性,赢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我们依靠着坚强的党组织,带领中国人民完成社会主义革命,告别了”一穷二白”,建立起一个社会主义中国。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不断加强党的组织建设,到今天已拥有8800多万名党员、440多万个党组织。
然而,面临国内外的机遇与挑战,面临”两个一百年”的艰巨任务,组织性只能加强,不能丝毫有所放松。
个人服从组织,这是党的民主集中制的基本原则。
每一位党员,都要认识清楚个体和组织的关系。
每一位党员的成长,除了自身努力之外,更重要的是靠组织培养。
现实中,有些干部摆不正个人与组织的关系,有了成绩认为是自己的,被提拔了觉得是应该的,稍不如己所愿,便认为是组织错了或者亏欠自己。
这种动辄对组织妄加揣测和议论,乃至试图以消极抵制来对待组织决定的错误思想非常危险。
党内有党内民主的渠道,如果对组织安排确有好的意见和建议,可以通过党内渠道反映和沟通,但这并不能动摇”个人服从组织”的基本原则。
“执行党的决定,服从组织分配,积极完成党的任务”,这是党章对党员义务的规定。
党员干部应该把党性放在第一位,时刻服从组织原则、执行组织决定,在组织需要的时候牺牲和奉献,这才是有大局意识,才是政治上的明白人。
(来自《光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