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日葵盘腐型菌核病发病规律研究
向日葵菌核病
向日葵菌核病--病害控制
1.轮作 与禾本科作物实行2-3年的轮作,避 免与大豆、烟草、油菜等作物进行轮作。 2.种植抗(耐)病品种 种植适合当地的抗,耐 病品种。 3.清除病残体及深翻地 秋收后,清除田间病 残体和落地花盘籽粒,集中深埋或烧掉。结 合秋翻地把地表菌核翻到地下,深翻地要超 过7cm,可减轻发病程度。
病
原
核盘菌 (Sclerotinia sclerotiorum) 属子囊菌亚门核盘菌属
油菜菌核病--病害循环
此病主要以菌核在土壤、种子和病茎中越夏越冬。 其次以菌丝在病种中或以菌核、菌丝在野生寄主 (如荠菜、紫罗兰、刺儿菜、金盏菊等)中越夏(冬 油菜区)越冬(冬、春油菜区)。 越夏菌核在秋季有少量萌发,产生子囊盘或菌丝侵 染油菜幼苗, 大多数菌核越夏越冬后, 主要产生子 囊盘, 成熟后,释放大量子囊孢子,子囊孢子和黏 性物质一道放射出来,黏附在油菜组织上,条件 适合时可萌发侵入寄主。
油菜菌核病--病害控制
3.改善油菜生态环境 如重施基肥、苗肥,早施或 控施蕾薹肥,施足磷、钾肥,防止贪青倒伏。深沟窄 畦,清沟防渍。在油菜开花期摘除病、黄叶。适时 播种,适当迟播。 4.药剂防治 常用药剂为:40%菌核净(纹枯利)、 50%多菌灵、50%异菌脲、40%灭病戚、70%甲 基硫菌灵、50%速克灵、50%氯硝胺、50%菌霜、 50%扑海因等。油菜开花期,叶病株率10%以上,茎 病株率1%以下时开始喷药,每次间隔7-10d。 5.生物防治 一般将生物制剂施入土壤中,以盾壳 霉Conithyrium minitans和木霉Trichoderma viride,T.harzianum效果较好。
油菜霜霉病
佳木斯地区向日葵菌核病发病规律初步研究
1 向 日葵 菌 核 病 发 病 的环 境 因 素
1 . 1 向 日葵菌 核病 的发 生 与土壤 湿 度的 关 系
1 l 1
将 种子 播在 直径 2 0 c m 的花 盆 中 , 定量 装 土 6 0 0 g , 每 盆保 苗 5株 , 当苗 长 到 5叶时定 量 接 菌 。将 菌龄 7 d 的菌丝 连 同培养 基 的混合 物用 组织 捣碎 机捣 碎 后 , 配 成 定量 的菌 丝悬 浮液 , 分别 浇 人花 盆 中 。分 别浇 入定 量
收 稿 日期 : 2 0 1 2 — 0 4 — 0 9
o● 00◆ O0● 00● 00● 00● 0 o ◆0o● 00◆ oo● 00● o0● 00●o 0●00● o0● oo◆ 00● 00● 00● o o ●00 ●o0◆ 00● o0◆ 00● 0o● 00◆oo● 00● o0● 00● o0● 0o◆ 00●0O ●o0● 00● 00● 00● oo●0 O●oO● 6O● oO● 00● ooOo 0●00● 0
2 98. 8 3 O2. 7 3 02. 4 2 99. 4 2 98 .7 3 02 .3
19 . O l9 .3 19 .3 19 .2 1 9.2
O. 5 0. 3 O. 3 O. 4 O. 3
37 3 8 37
2 9. 3
高 巧 +立 克秀包 衣种 子 表面 光滑 , 药剂 不脱 落 , 机械 播 种均 匀产 生空 穴很 少 ; 而 常用 多 福克种 衣剂 , 包 衣 的种
子 表 面粗糙 , 药 剂易 脱落 , 机械 播 种均 匀度 不好 , 产 生空 穴多 。推 荐使 用 剂量 : 高巧 2 0 ~3 0 mL + 立 克秀 3 mL
向日葵主要病害识别及防控技术-全国农技推广网
向日葵菌核病病原
向日葵菌核病菌: 属子囊菌亚门,盘菌纲,核盘
菌属。 (Sclerotinia sclerotiorum(Lib)de Bary.)
向日葵菌核病病原
菌
核
菌
诱
核
导
萌
发
子
子 囊 盘
囊 孢 子
向日葵菌核病病原菌的侵染
菌核
菌丝
病菌侵染形式
组
菌核
子囊盘
孢子
织
病
理
孢子
芽管
学
侵染途径
向日葵菌核病根腐症状
向日葵菌核病根腐症状
由土壤或种子中的菌核萌发后的菌丝侵染
向日葵菌核病茎腐症状
茎腐型:病斑在茎杆的各部位都可发生,以中上部居多。病斑椭圆形,褐色, 逐渐扩大,略具同心轮纹。病部以上的叶片萎蔫。病斑绕茎一周后,植株萎蔫死 亡,病斑表面很少形成菌核。
由子囊孢子侵染
向日葵菌核病茎腐症状
向日葵褐斑病防治方法
选用种植抗褐斑病品种。 与禾本科作物实行3年以上轮作。 适期播种,合理密度种植;秋季收获后及时清洁田园,铲 除自生苗,发病初期摘除病叶,集中销毁。 必要时喷洒30%碱式硫酸铜胶悬剂400-500倍液或1:1: 160倍式波尔多液、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70%甲 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间隔10天,防治2次。
向日葵霜霉病症状
半
系
统
性
侵
系
染
统
性
侵
染
局 部 侵 染
向日葵霜霉病田间为害症状
田间发病为害情况
向日葵霜霉病症状
向日葵霜霉病症状
向日葵霜霉病症状
向日葵霜霉病病原
向日葵主要病害的发生与防治
向日葵主要病害的发生与防治范丽娟(黑龙江省农科院经济作物研究所, 哈尔滨150086)摘要:近年来威胁黑龙江省向日葵生产的主要病害是菌核病、黑斑病和褐斑病,其中菌核病危害最为严重。
本文介绍了这三种主要病害的症状特点、发病规律和危害严重性,提出了较为经济适用的综合防治措施。
关键词:向日葵; 主要病害; 发生; 防治.中国分类号:Occurrence and Prevention of Main Diseases of SunflowerFAN Li-juan(Institute of Industrial Crops ,Heilongjiang Academy of Agricutural Sciences,Harbin,150086) Abstract:the main disease of sunflower in Heilongjiang province is Sclerotiorum,altemaria helianthi and septoria helianthi, among them Sclerotiorum is the most serious. the paper introduce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three diseases, and the regulation of occurrence as well as how important to prevent these diseases, put forwad to the comprehensive measures to prevent them.Key words: sunflower; main diseases; occurrence ; prevention.黑龙江省是我国向日葵主要产区之一,对我国向日葵的生产和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近几年我省大量引进国内外向日葵良种在全省各地种植,给葵农们带来了一定的经济效益。
向日葵菌核病、黄萎病的发生及综合防治技术
向日葵菌核病、黄萎病的发生及综合防治技术作者:张捷杨新元贾爱红等来源:《安徽农学通报》2014年第21期摘要:近年来,山西省向日葵生产上的主要病害是向日葵菌核病及黄萎病,这2种病害的发生严重威胁着向日葵生产的可持续发展。
该文主要介绍了上述2种病害的发病特点、发病规律、流行因素等,提出了选用抗病品种、轮作倒茬、调整播期、加强栽培管理、化学防治等的综合防治技术。
关键词:向日葵;菌核病;黄萎病;综合防治中图分类号 S435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4)21-60-02向日葵是山西省重要的经济作物之一,年播种面积在13万hm2左右。
近年来,由于向日葵市场价格高,销路好,广大种植户获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农民种植向日葵的积极性高,播种面积逐年扩大。
但与此同时,重迎茬也越来越多,由此以盘腐型为主的菌核病及黄萎病在全省向日葵产区发生普遍且危害日趋严重。
根据笔者连续几年的调查与观察:一般年份,向日葵菌核病的病田率在10%~15%,田间发病株率16%左右,产量损失15%左右;特殊年份,病田率达50%左右,田间发病株率达60%,产量损失在30%~48%,对全省向日葵生产已形成威胁。
向日葵黄萎病目前在山西省发病虽然较轻,但有逐年加重的趋势,植株感病时发育不良,花盘缩小,籽实不饱满,空籽粒增加,使产量和品质严重下降,一般减产20%~30%,发病重的在开花前植株即枯死。
因此,为了寻求经济有效的防治向日葵核菌病和黄萎病的对策措施,笔者于2010-2013年对以上2种病害的为害特点、发病原因及发病规律等进行了调查,同时开展了防治技术的研究。
1 向日葵菌核病向日葵菌核病是当前山西省向日葵生产上为害最为严重的病害之一,发生范围广,春播、夏播均可发生,造成损失大,防治难度也大,严重影响向日葵生产的可持续发展。
该病害为土传真菌病害,病原菌寄主范围广,多达64科,361种植物,是一种严重的世界性病害。
1.1 发病特点向日葵在整个生育期间都可能被菌核病侵染,根据侵染部位的不同,可分为3种类型:(1)根腐型。
向日葵菌核病
2.病原
病原为核盘菌,属子囊菌门核盘 菌属。菌核黑色,形状、大小因部位 而异。子囊盘肉褐色,碟状,直径达 2~6mm。一个菌核最多形成75个子囊 盘,一般4~5个。子囊棍棒状,无色, 侧丝丝状。子囊孢子单胞,无色,椭 圆形。
3.发病规律
病菌以菌核在土壤和种子中越冬, 向日葵重茬年限越长发病越重。核菌 常混杂于种子间,果皮,种皮,子叶 和胚均可带菌。向日葵花蕾期至开花 前比较抗病,开花后特别在开花末期 到成熟期易感病。地势低洼的田块发 病严重。晚播可以使开花后的感病期 避过雨季而减轻病害 .
• 3.防治方法
(1)种植抗病品种,与禾本科作物轮作2-3 年以上。
• 根腐型:从苗期一直到植株收获都能
发生,一般在开花后发病较多。病害 先从根部或根茎部发生,病斑褐色, 逐渐蔓延到茎基部,然后延生到茎上。 茎上病斑褐色,稍凹陷,常呈半椭圆 形,有深褐色同心轮纹,湿度大时在 病斑近边缘部茂生白色菌丝,后在花盘背
后即花托部位出现水渍状淡褐色圆形 病斑,逐渐扩大到全花盘,使其组织 变软、腐解。潮湿时病部出现白色菌 丝,最后形成黑色菌核。
• 茎腐形:茎腐型主要发生在茎的中上部,
初生椭圆形褐色斑,后扩展,病斑中央浅
褐色具同心轮纹,病部以上叶片萎蔫,病 斑表面很少形成菌核。
• 叶腐型:病斑褐色椭圆形,稍有同心轮纹,
向日葵菌核病
向日葵菌核病
病原中文名:核盘菌
• 病原分类地位:子囊菌亚门 • 病害类型:真菌
向日葵菌核病的发生及防治
在种植过程 中如何 防治向 日葵 茵核病的发 生。
关 键 词 : 日葵 ; 向 茵核 病 ; 治 防 中 图分 类号 :5 5 ¥6. 5 文 献标 识 码 : A 文 章 编 号 :0 4 6 2 (0 9 0 — 11 O 10 — 4 9 20 )2 0 3 一 l
i n s , h c y h l a m r r v n e i n s . l e s w i h ma ep f r e st p e e t h l e s l o t l
KEYW ORDS:u f w rsl o na pe e t n sn o e ; e t i ;rv ni l c ri o
菌核和孢 子的萌发及菌丝的生长需要较 高的温度 , 所以 , 菌 核病 的发生与每年的降雨量有密切的关系 ,特别是与春季 的降
雨 量 关 系 更大 , 多雨 的 年 份 常造 成 此病 的发 生 。 4 防 治 方 法
该 病 苗 期 至 成株 期 均 可 发 生 . 害 植 株地 上 部分 。 以茎 秆 危 并 花 盘 为 主 , 害茎 部 形 成灰 白色 圆 形 或 椭 圆 形病 斑 , 时 有 同 心 受 有 轮 纹 , 湿 时 生 白 色 毛 物 , 现 茎 内产 生 不完 形 黑 色 菌 核 , 使 潮 剖 常 全 株早 枯 , 实 不饱 满 。花盘 受 害 时 , 面布 满 白色菌 丝 . 结 表 以后 聚 成 菌核 , 严重 时 花盘 组 织 和种 子 腐烂 。
向 日葵 菌 核 病 菌 属 于 囊 菌 亚 门 , 菌 纲 , 膜 菌 目 , 盘 菌 盘 柔 核 属 菌核 黑 色 , 鼠类 状 , 花 盘 上 危 害 时 , 在 常连 接 成 网状 , 发 时 产 萌
孝义市向日葵主要病害的发生及综合防治
向I葵菌核病 由核盘菌引起。 t 该病在向 日 葵整个生育
期都能发病 , 其侵染发病部位不同, 病症表现有 3 种类型 :
一
向 E葵锈病是一种气传病 , l 且发展速度快 , 为害范围
广 , 成损 失 大 , 孝义 市发 生普 遍 且严 重 。 造 在 这种 病害 主要
菌 核病 发病 率 只有 2 %左右 , 害损 失不 大 。 为 菌 核病 病 菌 以菌 核 在 土 壤 及病 残 组 织 中或 混 杂在 种
小 ,经济价值 明显降低 ,发病地块产量损失一般为 1% 0
~
2 % , 流行 时 减产 4 %一0 。 0 大 0 8% 向 日葵锈 病 主要 为 害 叶片 , 为 害 叶柄 、 盘 、 片 和 也 花 萼
A
1 主要病 害发 生为 害情况
11 菌核 病 .
子间越冬 , 病菌菌丝也可附着在种子内外进行传播 , 也可 在病残体中传播。 菌核在土壤 中一般存活 2 5 ~ 年。菌核萌
发有 2种方式 : ①菌核形成菌丝 , 菌丝与寄主组织接触 , 直 接入侵为害 , 如根腐型菌核病。 ②菌核产生子囊盘 , 子囊盘
色并腐烂。植株萎蔫枯死 , 茎内形成菌核 ; 三是盘腐型, 向 日葵开花至成熟期遇低温 、 多雨天气 , 花盘极易受害。 初发 病时感病花盘背面首先出现软腐型褐色病斑。 病菌很快蔓 延到花盘正面 , 病部种子被 白色菌丝缠绕。随着花盘的干 枯, 白色菌丝形成形状不规则的菌核 , 有的连成 网状菌核 , 将种子囊在其 中。这 时种子 的皮壳呈灰色 , 易碎 , 籽仁变 褐, 味道酸苦 。 有时种子里也形成菌核 。 孝义市向日葵菌核 病 以盘腐型为 主 , 平均 发病率 4 %左右 ; 0 根腐型 、 茎腐 型
向日葵菌核病
黑龙江农业科学2010 ( 3) :60~61植物保护浅谈向日葵菌核病刘凯( 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黑龙江哈尔滨150086 )1向日葵菌核病的侵染特点向日葵菌核病菌( Sclerotiniasclerotium (Lib. )deBery) 属子囊菌亚门,盘菌纲,柔膜菌目,核盘菌属,菌核黑色,鼠粪状[1] 。
是一种真菌性病害,寄主植物非常广泛,除主要为害向日葵、油菜外,还为害十字花科、豆科等蔬菜,寄主植物已达70多科410余种[2] 。
从病原菌的侵染形态上,可分为子囊孢子侵染型和菌丝体侵染型。
根据菌核病的发生部位和症状可分为根腐型( 立枯型) 、茎腐型、叶枯型和烂盘型( 盘腐型) 。
根腐型症状在整个生育期内均可发生,土壤中或种子中的菌核萌发后,以菌丝体侵染,幼苗期发病主要在茎基部,绕茎形成水浸状病斑,湿度大时长出白色絮状菌丝,干燥后病部收缩干枯,茎内形成黑色菌核,植株呈立枯状枯死。
病斑部位可见像鼠粪状的黑色菌核,常年发病率为3%~4%[3] 。
茎腐型、叶枯型和烂盘型其初侵染源都是子囊孢子。
向日葵生育后期,空气湿度大,多雨时期易发病。
盘腐型症状为:花盘背面出现圆形、褐色、水浸状病斑,逐渐扩大后导致局部或全部花盘组织变软、腐烂,潮湿时病部产生白色菌丝,最后形成黑色菌核。
使籽粒不能成熟或自然脱落,严重影响其经济价值。
2向日葵菌核病的侵染条件土壤中残留的菌核是向日葵菌核病发病的根本原因,其可以在土壤中越冬,生命力极其旺盛,在干燥条件下能保持10a以上的生活力,而在潮湿的土壤中1a左右就丧失了活力。
菌核的萌发需要一定的条件,平均气温在15℃以上,相对湿度在75%以上,菌核萌发10d左右形成子囊盘。
成熟的子囊盘在高湿度条件下释放出大量的子囊孢子,子囊孢子随气流、风雨或者昆虫传播到茎、叶或花盘背面,直接侵入或从伤口侵入,成为病害发生的初侵染来源。
子囊孢子不耐干旱,所以湿度是其发病的主要因素,开花后如遇多雨天气,烂盘型菌核病就会大发生,成向日葵产量下降甚至绝收[4] 。
国外向日葵菌核病的研究进展
4 2XRHA 4 9最 为抗 病 。2 0 1 0 0 8年 美 国 Rahd si 研 究小组 利用 4 0份 向 日葵育 种材料 对盘腐 病 的 0 抗 性进 行 了鉴定 , 中 2 其 0份对 菌 核病 呈 现抗 性 。
Kh l ai d等 人 鉴 定 出 起 源 于 H. i la i的 7 7“ ’ i n mi
定 。8 5个 杂 交 种 及 4个 待 检 品 种 分 别 种 植 存 个不 同的 地 区并 进 行 人 工 接种 ( 腐 ) 5个 供 茎 。8 试 杂交种 茎 腐 发 病 率 介 于 8 ~ 7 , 现 出连 1 表 续 的 由抗 到 极 度 感 病 的 症 状 类 型 , 中 杂 种 HA 其
材 料 的 鉴 定 和 利 用 近 等 基 因 系 ( c mbn n n Reo ia t — i b e ie R I ) 定 位 并 克 隆 抗 性 QTL这 两 个 rdl s( I S ) n 方面 。据 18 9 8年 第 十 一 届 国 际 向 日葵 会 议 记 载 各 国 育 成 的 向 日 葵 品 种 中 只 有 R 9 4 S n 一2 , u — b e 2 7 S n rd8,VI C, L rd 7 , u b e2 l DO B UM I 等 5 个 X 品种是 耐菌 核病 的 , 年前 苏 联 学 者利 用 具 有抗 同
品 种 HA l 4 0和 向 日葵 的 野 生 种 H “ i o n  ̄ /J r i“ 、
核 萌发 形成 菌丝 后侵 染 根 茎部 引起 , 腐 和 盘腐 茎 是 由菌 核 萌 发 形 成 子 囊 盘 后 释 放 出 的 子 囊 孢 子 侵 染 而 引起 的。 向 日葵菌核 病抗性 的遗 传机制 比较 复杂 , 国 内外 报道 , 性状 是 数 量性 状 , 多基 据 该 受 因控 制 , 具水 平 抗性 特 点 , 其抗 性 可遗 传 给子 代 。 目前 国际上 向 日葵 抗菌核 病育 种 主要 集 中在抗性
向日葵菌核病的发生与防治
土壤湿度、温度和向日葵品种 是影响菌核病发生的关键因素 。
土壤湿度过高、温度适宜和品 种抗性差是导致菌核病严重发 生的重要原因。
化学防治和农业防治是防治菌 核病的有效方法,其中化学防 治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果较好,但易产生药害和 环境污染。
研究展望
开展生物防治研究,寻找安全有效的生防制剂,减少化 学农药的使用量和环境污染。
化学防治
1 2 3
种子处理
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或70%甲基托布津可湿 性粉剂进行拌种,可有效防治向日葵菌核病。
土壤消毒
在向日葵种植前,可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或 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进行土壤消毒,以减 少土壤中的菌核病菌源。
喷药防治
在向日葵生长期间,可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 或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进行叶面喷施,以 防治菌核病的发生和蔓延。
果实受害后,表面出现水渍状斑点,随后 扩大并腐烂,病组织内部充满菌核。
03
向日葵菌核病的病原菌 与发生规律
向日葵菌核病的病原菌
核盘菌
向日葵菌核病主要由核盘菌( Sclerotinia sclerotiorum) 引起,属于真菌界、子囊菌门
、核盘菌属。
腐生性
核盘菌可以在土壤中腐生,也 可以寄生在向日葵等植物上。
向日葵菌核病的危害
产量损失
向日葵菌核病对向日葵的产量 和品质产生严重影响,导致种 子产量大幅下降,给农业生产
带来巨大损失。
品质下降
该病还会导致向日葵籽粒不饱满, 空壳率增加,含油量降低,进一步 影响向日葵的品质和市场价值。
传播速度快
菌核病具有传播速度快、传播途径 广的特点,容易在大面积范围内爆 发。
生物防治
向日葵常见病害的防治
向日葵常见病害的防治王旭生向日葵病害防治应当构建完善的防控体系,了解造成向日葵病害的主要原因,综合分析各种病害的防治方法,达到构建完善的防控体系,提高防控的整体质量,保证达到种植向日葵收益的目标。
一、向日葵菌核病向日葵菌核病又称白腐病、烂盘病。
这种病害在向日葵主产区里每年发病率在50%左右,严重时可达80%以上,对向日葵的产量和品质影响很大。
1、发病症状向日葵的菌核病主要立枯型,也有少数为烂盘型,这两种类型的致病方式都对向日葵有较大的影响。
首先,立枯型菌核病在幼苗开始到花盘形成的全过程都有可能发生,该病在向日葵的幼苗期主要危害向日葵的根部,而且在潮湿的环境更容易造成严重的危害和影响。
成株期虽然菌核病的发病也在茎的基部,但是出要表现淡褐色的病斑症状,而且还要逐步的扩大到所有茎部,成株期的病斑为灰白色,最后会导致所有的叶片脱落,并造成整个植株的枯死。
烂盘型的病症较重,主要在谢花期后出现,通常在花盘的背面出水渍状的病斑,而且造成花托的褐色特征。
如果在种植时遇到多雨天气,还会导致病斑迅速扩大的现象,病班穿透花盘还会长出白色菌丝,并且造成花盘易腐烂的现象,对于花盘型的病株来说通常损失较大,造成了籽粒脱落现象。
2、发病原因菌核病是由于菌核长期储存在土壤或向日葵的病枝中越冬而引发的疾病,这种疾病的潜伏期较长,感染方式主要为菌核萌发的菌丝,当菌丝与寄生的向日葵接触后,导致浸染病苗的现象出现。
3、防治措施(1)物理防治:向日葵物理防治措施可以有效的消除病菌的生长环境,防止病株影响到正常的向日葵植株。
为了达到减轻菌核病的目标,可以用禾本科的植进行换茬轮作,这样能够达到减轻发病的效果。
而且可以在情况允许的条件下进一步延长轮作时间。
通常向日葵不能与豆科的植物轮作,否则向日葵种植后残余的病菌会侵蚀豆科植物。
对于轮作方法中发现的致病的病株,应当做到立即拔掉和销毁,从而达到有效止防病株蔓延的效果。
(2)药剂防治药剂的防治的方法可以达到快速的消融菌核病影响的目标,具体可以采用40%的纹枯利1000倍液,还可以在向日葵的盛花期采用有效的防治方法,以及采用喷洒植物药剂的方法达到清除花盘背面有害物质的效果。
浅谈向日葵菌核病
年发病 率为 3 ~4 ] 。茎腐 型 、 叶枯 型 和烂 盘 型其初 侵染 源都 是 子 囊 孢子 。向 日葵 生 育后 期 ,
空气湿 度大 , 多雨 时期易 发病 。盘腐 型症状 为 : 花 盘背 面 出现 圆形 、 色 、 浸状 病斑 , 渐 扩 大后 褐 水 逐
◆ 物保护 ◆ 植
浅谈 向 日葵 菌 核病
刘 凯
( 龙江省 农业科 学 院 植物保 护研 究所 , 黑 黑龙 江 哈 尔滨 1 0 8 ) 5 0 6 向 日葵是一 种 新 兴 的油 料 作 物 , 近些 年 其种 植业 和加 工业 的发 展 极 为迅 速 , 已经成 为 世 界第
导致局 部或 全部花 盘组 织变软 、 腐烂 , 潮湿 时病部
等 为辅 的综合 防治措施 。
收稿 日期 : 0 9 1 - 8 2 0 — 10
产生 白色菌 丝 , 后形 成 黑 色 菌核 。使 籽粒 不 能 最 成 熟或 自然脱 落 , 重影 响其经 济价值 。 严
二大 油料作 物 。向 日葵 菌核 病 又 叫 白腐 病 , 俗称
烂头病 , 向 日葵 最主要 的病 害之一 , 是 发病 范 围很 广 , 布于 世界各 地 , 洲 、 洲 、 洲和大 洋洲均 分 亚 美 欧
黑 龙 江 农 业科 学 2 1 ( ) 6  ̄6 00 3 :0 1
H injn gclr i c eo ig ruu lcne l ga A i t aS e s
中图 分 类 号 : 4 5 6 5 ¥ 3 . 5 文 献标 识码 : A 文 章 编 号 : 0 22 6 ( 0 0 0 —0 00 1 0 —7 7 2 1 ) 30 6 — 2
盘 型 菌 核 病 就 会 大 发 生 , 成 向 日葵 产 量 下 降 甚 造
向日葵菌核病发生规律与防治技术
向日葵菌核病发生规律与防治技术向日葵是河北蔚县主要经济作物之一,具有易管、省工等栽培特点,农民对其发生的病害如菌核病(俗称向日葵烂盘)很容易忽视。
近年来,由于种植结构的调整,加上市场对嗑食型向日葵籽的需求量日益增加,种植向日葵经济收人比较高,种植面积逐年增加。
据调查,蔚县向日葵种植面积已由1995年的15万亩增加到目前的25万亩,但由于轮作倒茬困难,田间管理粗放和气候等原因,向日葵菌核病的发生也逐年加重(尤其是多雨年份发病严重),严重影响其产量和品质,制约了生产的发展。
发病率由1998年、1999年的3%-5%,增加到2003-2004年的15%-20%,产量损失达25%以上。
一、发生特点:向日葵菌核病在蔚县主要是花腐型即烂盘。
一般在向日葵开花后花盘背后的花托部分出现水渍状淡褐色圆形病斑,扩大到全盘后使组织变软,腐解后无明显的恶臭味,天气潮湿或遇雨会出现白色菌丝,最后形成黑色菌核,病菌亦可侵染蔓延到花盘正面,菌丝遍布在籽粒之间,形成黑色菌核网覆盖在花盘上。
后期因花盘组织结构腐烂使整个花盘落地或部分或全部籽粒落地,籽粒上的症状一般不十分明显,严重时果皮脱色变白,籽仁呈褐色,失去商品和种植价值。
二、病源及发生流行规律。
向日葵菌核病原菌是核盘菌科,核盘菌属菌核病菌,黑色病害发生在茎部的菌核形成少,花盘上发病时菌核较多。
菌核可以抵抗不良环境,在-40℃或温热55℃时经10分钟仍有生活力,水淹状态下仅30天即腐烂死亡。
条件适宜时菌核开始萌发,可直接形成菌丝侵染寄主,也可形成子囊产生子囊孢子,子囊孢子随风雨传播到寄主表面后,发芽成菌丝侵染,使向日葵发病。
病源以菌核形式在土壤种子中越冬,菌核病严重地块种子带菌率10%以上,菌核能混于种子间,果皮、种皮、子叶和胚均可带菌。
播种后可造成幼苗死亡或幼苗根部及根茎部发病。
土壤表层的菌核都可以产生子囊盘并释放子囊孢子随风雨、气流传播到茎叶或花盘,可直接从伤口侵入,病原菌在侵染过程中分泌草酸和一些酶类,如果胶酶、多丰乳糖醛酶,促使寄主腐烂分解,出现病害状态。
向日葵病害——精选推荐
向⽇葵病害中⽂名称:向⽇葵菌核病为害作物:向⽇葵为害症状:根腐型从苗期到收获都能发⽣。
苗期发病时幼芽和胚根有褐⾊病斑,⽔浸状,病斑很快扩展,腐烂,幼苗不能出⼟。
病轻的虽能出⼟,但随着病斑扩⼤,扣环,幼苗萎蔫死亡。
成株期发病时根或茎基部产⽣褐⾊病斑,渐扩⼤⾄根的其它部分和茎,病斑褐⾊,蔓延⾄茎部时可向上和向左右扩展,有同⼼轮纹,病斑可长达1⽶左右。
以后病斑部分⽒出⽩⾊茁丝,后形成⿊⾊菌核,重病株萎蔫枯死,茎组织腐朽易断,内部有⿊⾊菌核。
茎腐型⼀般在茎中、上部发⽣病斑,椭圆形,褐⾊,后扩⼤,有同⼼轮纹,病斑表⾯很少形成菌核。
病斑也可以扩⼤⾄扣环,⽚萎蔫枯死。
病斑中央淡褐。
叶腐型病斑椭圆形,褐⾊,稍有同⼼轮纹。
湿度⼤时很快蔓延⾄全叶,天⽓稍⼲燥时病斑从中间裂开,脱落,形成穿孔。
花腐型在花盘背⾯产⽣褐⾊圆形⽔浸状病斑,逐渐扩⼤可达全花盘,使组织变软腐烂,空⽓潮湿时可出现⽩⾊菌丝。
菌丝可穿过花盘,蔓延于籽实之间,最后形成⽹状⿊⾊菌核。
花盘内外都可形成⿊⾊的⼤⼩不等的菌核。
最后由于花盘组织腐烂落地,果实不能成熟,有的果实内外也存在菌核,籽仁褐⾊。
病原菌形态特征:由真菌寄⽣引起LJclerotiniasclerotiorum(Lib.)deBary]。
菌核可萌发产⽣⼦囊盘,⼦囊棍棒状,⽆⾊,侧丝丝状⽆⾊。
⼦囊孢⼦单胞,椭圆形,⽆⾊。
发病特点:病苗以菌核在⼟壤和种⼦内外越冬,第⼆年春天,菌核直接产⽣菌丝侵染幼苗胚根引起根腐型菌核病,也可侵染成株期根部或根茎部井蔓延,-直到收获。
病苗或病株的报或茎叶通过互相接触可蔓延侵染。
在条件适合时菌核可萌发形成⼦囊盘,不断形成⼦囊孢⼦,随⽓流传播,侵染茎、叶、花盘引起茎腐、叶腐和花腐,最后形成菌核越冬。
菌核病的发⽣发展与⽓候条件关系密切,6~9⽉⾬⽔多,⾬⽇多,湿度⼤时病重;重茬、地势低洼也加重发病。
防治⽅法向⽇葵菌核病菌源⼴,传染渠道多(种⼦、⼟壤、⽓流都可传染),寄主的感病阶段每年都正值⾬季,防治有很⼤困难。
向日葵菌核病的发生和防治
汇报人:日期:•引言•向日葵菌核病的危害及症状•向日葵菌核病的病原及发生规律•向日葵菌核病的防治方法•结论与展望目录引言01•向日葵菌核病是一种由核盘菌引起的真菌性病害,可导致向日葵植株早枯、死亡,并对产量和品质产生严重影响。
近年来,随着向日葵种植面积的不断扩大,菌核病的发生也日益严重,成为向日葵生产中的重要问题。
背景介绍•本研究旨在探讨向日葵菌核病的发病规律、影响因素及防治方法,为生产实践中有效控制该病害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以保障向日葵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研究目的和意义向日葵菌核病的危02害及症状向日葵菌核病可导致向日葵植株死亡,从而造成产量损失。
产量损失品质下降传染性感染菌核病的向日葵种子会受到污染,导致品质下降。
向日葵菌核病是一种真菌性病害,可随风雨传播,感染健康的向日葵植株。
03向日葵菌核病的危害0201向日葵菌核病的症状向日葵叶片受到菌核病侵染后,初期呈现水渍状病斑,后期叶片腐烂,出现白色菌丝。
叶片症状茎杆症状花朵症状果实症状向日葵茎杆受到菌核病侵染后,会出现纵向裂纹,表面有白色菌丝。
向日葵花朵受到菌核病侵染后,花朵凋谢,花盘背面有白色菌丝。
向日葵果实受到菌核病侵染后,果实内形成空洞,内部充满白色菌丝。
向日葵菌核病的病03原及发生规律病原菌向日葵菌核病是由核盘菌属(Sclerotinia sclerotiorum)真菌引起的。
传播途径病原菌以菌核形式在土壤中越冬,翌年春季条件适宜时萌发产生子囊盘,释放出子囊孢子,通过气流传播感染向日葵。
向日葵菌核病的病原向日葵菌核病的发生与气候条件、土壤类型、种植密度、肥料使用等有关。
流行条件某些品种的向日葵对菌核病特别敏感,容易发生病害。
易感品种由于病原菌的抗药性强,防治难度较大。
防治难度向日葵菌核病的发生规律向日葵菌核病的防04治方法与禾本科作物实行轮作,减少与向日葵等寄主植物的连作,可以有效降低菌核病的发病几率。
轮作倒茬选择对菌核病抗性较强的向日葵品种,提高植株本身的抗病能力。
定边县向日葵菌核病发病规律及防治措施
定边县向日葵菌核病发病规律及防治措施摘要介绍了定边县向日葵菌核病发病症状、病原、发病规律,并提出防治措施,以期为该地区向日葵病害的防治提供参考。
关键词向日葵菌核病;发病症状;发病规律;防治措施;陕西定边向日葵是定边县传统经济作物,种植面积居榆林市首位,占全市种植面积的25.7%。
近几年来,向日葵菌核病有逐年加重的趋势,2009年因菌核病而烂盘的比例在11.5%~29.0%,2010年烂盘比例在1.5%~6.8%,2011年20%~78%,产量和品质均受到严重影响,葵农收入明显降低。
菌核病已成为当地向日葵产业发展的关键制约因素,通过2009—2011年田间调查,其初侵染来源主要是土壤、未充分腐熟的农肥和种子间的菌核,危害程度与当地气象条件有关,持续低温高湿天气更有利于流行蔓延。
在防治措施上应采取阻截病菌来源、栽培措施和化学防治相结合的方法。
笔者拟以田间调查、室内检验及气象资料,分析向日葵菌核病的侵染来源和流行条件,同时根据当地生产实际提出具体防治措施。
1 发病症状1.1 叶片及茎杆根据田间调查,幼苗和成株期叶片、叶柄均可发生,初发时叶片产生水渍状小斑点,后扩展为不规则大病斑,病斑为灰褐色,边缘与健部分界不明显,湿度大时病斑迅速扩展,斑面出现絮状白霉,严重时病斑相连,遍布整个叶片,天气晴朗后叶片干枯。
茎杆染病多在茎基部发生,症状与叶片和叶柄相似,初生水渍状斑,后扩展成淡褐色,造成茎基软腐,病部表面生出白色棉絮状菌丝体,天气晴朗后病部多数出现纵裂。
1.2 花盘和籽粒花盘初发病时,背面产生淡黄色小斑,后扩大为淡黄色或黄白色凹陷大斑,呈软腐状;盘面籽粒较松散,易脱落,籽粒间有白色菌丝和黑色菌核,严重时籽粒和花盘直接掉落在地面,未脱落的籽粒多为空壳或秕粒,有的籽粒杂有污白色晕圈,籽仁有苦味。
2 病原肉眼观察从发病的花盘籽粒间或茎杆内取得的菌核,花盘菌核多数棱角分明,纵向3个面,近三角形,整体呈椎体,与向日葵籽粒间的空隙形状相近;茎杆上取得的菌核形状不规则,呈鼠粪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向日葵盘腐型菌核病发病规律研究作者:马立功孟庆林张匀华等来源:《安徽农业科学》2015年第06期摘要[目的]明确向日葵盘腐型菌核病的发病规律。
[方法]通过室内和田间试验对病原菌侵染过程以及温湿度、孢子浓度和播期等因素与盘腐型菌核病发生关系进行了定量分析。
[结果]核盘菌子囊孢子主要是从花盘正在打开的花头侵入,然后菌丝穿透花托进入相连的籽粒,菌丝侵蚀籽粒后不断向海绵组织蔓延造成盘腐症状。
温湿度对子囊孢子潜育期和侵染率都有影响,孢子侵染花盘的最适温度为20~25 ℃。
当温度一定时,湿度越大,孢子的侵染率越高。
随着接种孢子浓度增加,花盘的发病率呈线性增加。
田间子囊孢子在向日葵整个花期(R5.1~R6)均能侵染花盘,侵染越早危害越重。
随着田间孢子浓度的增加,盘腐的发病也不断加重。
适当推迟播期可降低盘腐的发生。
[结论]试验初步明确了向日葵盘腐型菌核病的发生规律,为该病的防治提供了理论依据。
关键词向日葵;盘腐;发病规律;核盘菌中图分类号S435.65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517-6611(2015)06-107-04由核盘菌[Sclerotinia sclerotiorum(Lib)de Bary]引起的向日葵菌核病是向日葵最重要的病害之一,世界各国均有发生,严重影响向日葵的生产发展。
我国向日葵菌核病的危害也较严重,东北三省、山西及内蒙古等向日葵产区均有发生,以黑龙江省最严重[1-3]。
向日葵菌核病从病原菌的侵染方式上分为菌丝体侵染型和子囊孢子侵染型。
根据菌核病的发生部位和症状分为根腐型、茎腐型、叶腐型和盘腐型。
根腐型是土壤或种子中的菌核萌发后,以菌丝体侵染;茎腐型、叶枯型和烂盘型的初侵染源都是子囊孢子[4]。
我国向日葵菌核病重病区绝大部分是因向日葵生育后期(7~8月)多雨、空气湿度大,以子囊孢子侵染为主。
向日葵地上部分的抗性表现为叶强于茎、茎强于花盘,所以烂盘型菌核病危害最重,其次是根腐型。
叶腐型很少发生而且只发生在局部叶片[5]。
目前,对于向日葵菌核病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病原菌生物学特性[6-7]、致病机理[8-9]和抗病鉴定方法及抗性资源筛选方面[10-11],而对该病的侵染途径及发病规律少有报道。
为此,笔者通过室内和田间试验定量分析了温湿度、播期等因素对盘腐型菌核病发生的影响,旨在为明确向日葵盘腐型菌核病的发生规律及其防治提供理论依据。
1 材料与方法1.1材料1.1.1供试菌。
向日葵核盘菌采自田间自然发病花盘上的菌核,经分离纯化获得。
1.1.2供试品种。
龙食葵2号(耐病)和美葵LD5009(感病)。
1.2方法1.2.1核盘菌子囊孢子的制备。
将供试核盘菌菌株经人工培养产生的菌核5 ℃低温处理20 d后,置于装有灭菌沙的发芽盒中,放置在20 ℃、自然散射光下保湿培养,萌发后收集子囊孢子并配成不同浓度的孢子悬浮液备用。
1.2.2子囊孢子侵染花盘过称观察。
在向日葵R5.1期,取田间花期一致的花头带入室内,并将花头带茎杆的一端插入Hoagland液体培养液中培养备用。
将浓度为5 000个/ml孢悬液喷雾接种花盘的正面和背面,套袋保湿,置于25 ℃光照培养箱中。
然后每隔12 h观察记录花盘的发病情况。
1.2.3孢子浓度、温湿度对向日葵盘腐病发生的影响。
采摘田间R5.1花期一致的花盘备用,方法同“1.2.2”。
孢子浓度设500、1 000、5 000、10 000和20 000个/ml的孢悬液5个处理,然后置于相对湿度95%和35%的25 ℃恒温光照培养箱中。
温度设10、15、20、25和30 ℃ 5个处理。
接菌孢悬液浓度为5×103个/ml孢悬液,相对湿度为95%;温湿度设22 ℃/95%RH、22 ℃/35%RH、18 ℃/95%RH和18 ℃/35%RH 4个处理。
上述试验每处理5盘,3次重复,72 h后全盘调查记录花盘的病花率。
1.2.4田间接菌时期与盘腐病发生的关系。
在向日葵生育期R4、R5.1、R5.5、R5.9和R6喷雾接种浓度为5 000个/ml孢悬液,每盘5 ml,接种部位设花盘正面和背面,每处理20盘,3次重复,接种后用牛皮纸袋套上花盘。
30 d后调查记录发病情况。
1.2.5田间接菌浓度与盘腐病发生的关系。
在田间向日葵R5.1期,对花盘分别喷雾接种浓度为200、500、1 000、5 000、10 000、15 000、20 000和25 000个/ml的孢悬液,每盘5 ml,试验每处理设60盘,3次重复,30 d后调查盘腐的发病率和病情指数。
病情分级标准:0级,无症状;1级,花盘背面病斑面积占花盘面积的25%以下;2级,花盘背面病斑面积占花盘面积的26%~50%;3级,花盘背面病斑面积占花盘面积的51%~75%;4级,花盘背面病斑面积占花盘面积的75%以上。
病情指数=∑(各级别花盘数×相对级数值)/(调查总花盘数×病级)×100;发病率=发病花盘数/处理总花盘数×100%。
1.2.6不同播期对盘腐病发生的影响。
2012、2013年在黑龙江省哈尔滨市试验田进行了播期试验。
试验设5月19日、5月29日、6月9日3个播期,每处理78 m2,3次重复。
在成株期调查盘腐发病率和病情指数。
计算方法同“1.2.5”。
2 结果与分析2.1子囊孢子侵染向日葵花盘过称室内对子囊孢子侵染花盘的途径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子囊孢子首先从花盘已打开的花头侵入,48 h后花瓣开始萎蔫显症(图1a,b),72 h后菌丝穿透花托进入相连的籽粒(图1c,d,e),然后约24 h后菌丝从已侵染的籽粒蔓延到周围的籽粒以及相连花盘的海绵组织(图1f),此后菌丝在海绵组织迅速蔓延,与此相连的籽粒也逐渐被菌丝侵蚀,随着花盘营养消耗,菌丝在海绵组织形成粒状或条状黑色菌核,在花盘正面形成蜂窝状菌核块。
用子囊孢子悬浮液接种花盘背面,未显症。
图1核盘菌子囊孢子侵染花盘过程43卷6期马立功等向日葵盘腐型菌核病发病规律研究2.2孢子浓度、温湿度对向日葵盘腐病发生的影响室内试验结果表明,在接种孢子为5 000个/ml、湿度为95%RH情况下,向日葵盘的病花率随着温度的增加而升高。
当温度为10 ℃时,病花率为8%,当温度增加到25 ℃时病花率达到最高,为85%,此后随温度增加,发病减轻。
子囊孢子侵染花盘的最适温度为20~25 ℃(图2A)。
在25 ℃下,向日葵盘的发病率随着孢子浓度增加而线性升高,湿度为95%RH的发病率约是35%RH的2倍(图2B)。
当温度保持在22 ℃、95%RH时,花盘2 d后开始显症,随后病花率迅速上升,第6天花盘的病花率达到78%;而35%RH时,花盘5 d后才开始显症,8 d后病花率达到25%。
当温度保持在18 ℃、95%RH时,花盘2 d后开始显症,随后病花率迅速上升,第5天花盘的病花率即可达到76%;而35%RH时,花盘4 d后开始显症,6 d后病花率迅速上升。
当温度为18、22 ℃时,95%RH花盘的发病率约是35%RH的2倍(图2C)。
由此可见,温湿度对子囊孢子的潜育期和侵染都有影响,接菌孢子浓度越高,发病越重。
2.3田间接菌时期与盘腐病发生的关系在向日葵不同生育期接种核盘菌子囊孢子,试验结果表明,在向日葵生育期R5.1、R5.5、R5.9和R6接种,均发生盘腐症状,而R4期未发病。
随着接种时期的推移,盘腐显症的位置有所不同。
R5.1期接种,显症的位置在花盘的边缘,随着接种时期的推移,显症的位置逐渐趋向于花盘的中心,如R6期接种,发病的症状只在花盘的中央(图3)。
由此可见,田间子囊孢子在向日葵整个花期均能侵染,子囊孢子最有利的侵染点是花盘上正在打开的花头,孢子侵染越早,造成的危害越严重。
图2 孢子浓度、温湿度对向日葵盘腐病发生的影响图3向日葵不同花期接种子囊孢子产生的症状2.4田间接菌浓度与盘腐病发生的关系从图4可知,在自然发病率和病情指数分别为3.01%、1.20的情况下,随着接种孢子浓度的增加,盘腐的发病率和病情指数也不断升高。
当接种的孢子浓度为200、500、1 000个/ml时,盘腐的发病率和病情指数分别为13.11%和7.24、23.65%和16.14以及28.50%和19.66。
经方差分析,3个浓度之间差异不显著。
当接种的孢子浓度为5 000、10 000、15 000、20 000个/ml时,盘腐的发病率和病情指数分别为58.98%和45.16、6725%和54.39、71.03%和61.07以及77.63%和66.84。
经方差分析,4个浓度之间差异不显著。
但接种浓度为200~1 000个/ml与浓度为5 000~20 000个/ml之间盘腐的发病率和病情指数均达到显著水平。
因此可以看出,子囊孢子的浓度对向日葵盘腐的发病率和病情指数都有很大的影响。
注:不同字母表示处理间在0.05水平差异显著。
图4田间接菌浓度与盘腐发生的关系2.5播期对盘腐发生的影响由表1可知,龙食葵2号(耐病)和美葵LD5009(感病)2个品种,2012年整体盘腐病的发生率高于2013年,但随着播期的推迟,2个品种的发病率和病情指数均明显下降。
经方差分析,3个播期的病情指数均达到显著水平。
相比5月19日播种,6月9日播种的龙食葵2号和美葵LD5009的发病率分别降低29.36%和51.52%。
由此看出,适当推迟播期可有效降低向日葵盘腐病的发生。
表1播期对向日葵盘腐发生的影响品种播期2012年发病率∥% 病情指数2013年发病率∥% 病情指数龙食葵2号05-1947.1728.19 a36.0042.00 a05-2940.4317.34 b23.307.50 b06-0920.7510.11 c3.700.93 c美葵LD500905-1978.5744.39 a64.9049.55 a05-2955.5731.60 b32.0032.00 b06-0940.4327.83 b30.0016.25 c注:同列数据后不同字母表示处理间在0.05水平差异显著。
3结论与讨论目前,有研究报道越冬后的菌核在适宜的条件下可以萌发产生有柄的子囊盘,并散发子囊孢子,随气流、雨水和昆虫传播,初次侵染向日葵的花盘,形成烂盘型(盘腐型)[7]。
但对子囊孢子初侵染位点以及田间孢子侵染向日葵花盘的时期未见报道。
该研究发现,孢子的初侵染点是花盘正在打开的花头,而不能从花盘背面组织侵入。
这可能与核盘菌子囊孢子萌发后不能形成附着胞有关[12]。
孢子萌发后分泌大量的细胞降解酶,酶的作用不仅有助该病原瓦解寄主表面以便顺利侵入,而且可把寄主体内的各种物质转化为能够吸收的营养,供该病原摄取,以满足病原生长的需要[13]。
因而病菌更容易从花头或花瓣等幼嫩组织侵入。
因此,在生产中,只对花盘背面喷药不能起到防病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