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日葵菌核病

合集下载

向日葵菌核病

向日葵菌核病

向日葵菌核病Sunflower Sclerotinia Rot向日葵菌核病又称白腐病,是一种世界性普遍发生的病害。

我国的东北,内蒙和西北等地危害十分严重。

如黑龙江省在1987年一般地块发病率在30%~60%,严重地块在90%以上;同年吉林省发病严重的地块发病率达55%以上,1989年在内蒙的翁牛特旗的发病率最高达%,个别地块甚至绝产。

至此,向日葵的播种面积锐减2/3,有的地区因此病而停种向日葵。

向日葵感染菌核病菌后,产量降低46%以上,皮壳率增加,籽仁蛋白质及含油率下降,油质有苦味,发病后籽实失去了使用价值和商品价值。

症状整个生育阶段都可发病,病菌可侵染各个部分,形成根腐、茎腐、叶腐、花腐等各种类型的症状。

我国危害较重的是花腐和根腐。

根腐型从苗期一直到收获期都可发生。

一般多在开花后发病,是由菌核产生的菌丝侵染植株的根部及根茎,逐渐蔓延到茎基部、茎上。

病斑褐色,半椭圆形,产生深褐色同心轮纹,湿度大时在病斑边缘产生白色菌丝,后形成菌核。

病斑多纵向向上扩展,造成植株萎蔫,茎杆表皮露出纤维,茎内部产生白色菌丝及黑色菌核,遇风易倒伏。

干燥后茎基部收缩,细缢,植株死亡。

种子带菌也可产生根腐型症状。

花腐型症状是由子囊孢子侵染所致,在开花后多在花盘背面出现水渍状淡褐色,圆形病斑,逐渐扩大到部分或全部花盘,组织变软,腐烂。

潮湿时病部产生白色菌丝,最后形成黑色菌核。

菌丝可从花盘的背面侵入,扩展到花盘的正面,菌丝密生于籽粒之间,形成“井”形黑色菌核网覆盖花盘,后期组织腐烂,花盘落地或籽粒落地,花托仅存丝状维管束。

花盘内蔓延的菌丝直接危害籽实。

被害的籽实皮壳变白,易破碎,侵入到种子内部的菌丝使种仁变褐,在其中形成菌核。

此外,在茎杆的中部形成茎腐,绕茎呈现大的溃疡斑,最后造成植株的倒伏或死亡。

病原病原为核盘菌Sclerotinia sclerotiorum (Lib.)de Bary,属子囊菌亚门核盘菌属。

菌核黑色,形状、大小因部位而异。

葵花的常见病理及预防措施

葵花的常见病理及预防措施

葵花的常见病理及预防措施葵花常见的病理有向日葵菌核病,也叫白腐病、烂盘病。

该病在整个生育期均可发病,造成茎秆、叶、花盘及籽仁腐烂。

常见的有根腐型(茎基腐)、茎腐型、叶腐型、盘腐型4种症状,其中根腐型、盘腐型受害最重。

该病的发病原因和发病条件如下:1. 发病原因:由菌核萌发侵染引起。

病菌以菌核状态在土壤、病残组织及种子中越冬,在土壤中一般可生活2年~5年。

2. 发病条件:春季低温、多雨茎腐重,花期多雨盘腐重。

当气温在20℃、相对湿度达80%时,最适于菌核的萌发,也是花盘发病最严重的时期。

尤其是在多雨之年,在一些低洼排水不畅、通风透光不良和连年重茬或迎茬的地块上发病率最高。

7月~8月如果遇到多雨低温时,发病率也最高。

以下是预防向日葵菌核病的措施:1. 合理轮作:与禾本科作物进行5-6年轮作,避开前作土壤中越冬菌核的侵染。

2. 播种无病种子:严格选种,汰除病粒和菌核。

3. 中耕:在田间菌核萌发形成子囊盘初期,进行中耕,破坏子囊盘形成。

此期结合人工除草铲地,也有破坏子囊盘形成作用。

4. 药剂防治:结盘初期每公顷用250克/升咪鲜胺乳油1.5升;或40%菌核净可湿性粉剂1.5千克;或50%腐霉利(速克灵)可湿性粉剂1.5千克;或50%异菌脲(扑海因)可湿性粉剂每公顷0.75-1.5千克,对水喷雾花盘,防治子囊孢子对花盘的侵害。

喷药时,加入芸苔素内酯类植物生长调节剂,可促进病株尽快恢复生长,每公顷加0.01%天丰素150毫升或0.1%硕丰481可溶粉60克或0.003%爱增美75毫升,提高防治效果。

同时按每公顷药液量加入有机硅助剂杰效利或透彻75毫升,可提高防治效果节省用药量。

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如需了解更多信息,建议咨询专业人士。

最新 内蒙古向日葵主要病害及其防治对策-精品

最新 内蒙古向日葵主要病害及其防治对策-精品

内蒙古向日葵主要病害及其防治对策1向日葵主要病害1.1向日葵菌核病在向日葵的各种病害之中,向日葵菌核病是其中最为重要的一种病害。

随着向日葵种植面积的不断扩大,向日葵菌核病的发病率也日趋严重,对向日葵的生产安全有着重要的影响,对内蒙古的这一特色产业的发展构成了严重的威胁[1]。

内蒙古有些地区的向日葵因为受到菌核病的影响而造成向日葵绝产。

向日葵连作可以导致菌核病的侵染加重,通常情况下会减产20~30%。

兴安盟科尔沁右翼中旗的菌核病以侵染根茎部为主,主要是大菌核侵染,还有一些属于小菌核侵染。

如果向日葵在苗期感病,那么即便其形成了花盘,也会造成植株的死亡。

如果向日葵是在生长后期染病,那么其产量就会减少一半左右,百粒重以及含油量等都会有较大程度的下降,此外,其皮壳率会有所增加。

菌核病有以下几种特征,(1)寄主范围较广、(2)病菌的侵染形式较为多样、(3)病菌在土壤中存活的年限较长。

现如今,还没有简便有效的防治方法。

1.2锈病锈病是一种流行性较强的病害,一旦流行,那么就会造成向日葵的严重减产。

在各向日葵产区,锈病的发生较为普遍,在雨多的年份,锈病的发生较为严重。

锈病对向日葵产生危害之后,就会破坏叶片的光合作用,会导致蒸腾的作用加强,这样就会导致向日葵过多的丧失水分,使叶片提早枯死,使向日葵的生长受到了极大阻碍,会导致向日葵呈现以下几种症状[2],(1)籽粒灌浆不足、(2)瘦果小、(3)含油低、(4)空壳率增多等。

1.3霜霉病与向日葵列当这两种病害属于检疫性病害,防治要更加的困难,对向日葵的产量以及质量有着重要的影响。

被列当寄生之后的向日葵,其株高会降低大概百分之十,其茎粗会缩小大概4~33%,其花盘直径会缩小大概20~35%。

若受害较为严重,那么减产的幅度则会更大,在一株向日葵上,如果寄生18株列当,向日葵会减产大概百分之二十五,如果寄生60株列当,那么几乎没有收成。

向日葵染上病害怎么办?向日葵常见病害的防治方法

向日葵染上病害怎么办?向日葵常见病害的防治方法

向日葵染上病害怎么办?向日葵常见病害的防治方法向日葵是重要的油料作物,其种子含油量极高,味香可口,有着很高的种植价值。

而在向日葵的种植过程中,常常会感染上一些疾病,如白粉病、锈病、菌核病等,将会严重影响到向日葵种植的经济效益。

那么,向日葵染上病害怎么办?现将向日葵常见病害的防治方法介绍如下。

一、向日葵白粉病向日葵白粉病主要为害叶片,在叶面上形成一层污白色的粉斑,后期病部长出许多黑色小粒点,即病原菌的闭囊壳,发病重的,檀株较矮,籽粒不饱满。

防治方法:种植密度大、通风透光不好,发病重,氮肥施用太多,生长过嫩,抗性降低易发病;土壤黏重、偏酸;多年重茬,田间病残体多;氮肥施用太多,生长过嫩;肥力不足、耕作粗放、杂草从生的田块,植株抗性降低,发病重;种子带菌、肥料未充分腐熟、有机肥带菌或肥料中混有本科作物病残体的易发病;地势低洼积水、排水不良、土壤潮湿易发病,温暖、高湿、多雨、日照不足易发病。

二、向日葵锈病向日葵锈病,是在向日葵种植期容易发生的真菌病害。

危害的真菌向日葵柄锈菌,属于担子菌亚门。

该病大流行时期,可以导致向日葵减产40%到80%。

初期会出现少量孢子堆,破裂后会出现褐色粉末,末期散出黑色粉末,导致叶片枯死。

可以通过喷洒农药等方式来对该病进行防治。

防治方法:选用抗病品种,如白葵杂1号、辽葵杂1号、沈葵1号;清除病株残体烧掉,并深翻土地;加强前期管理,及时中耕,合理施用磷肥;发病初期喷洒1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1000-1500倍液或50%萎锈灵乳油800倍液、50%硫磺悬浮剂300倍液、25%敌力脱乳油3000倍液、25%敌力脱乳油4000倍液加1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2000倍液、7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加1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2000倍液、或用25%萎锈灵可湿性粉剂或20%萎锈灵乳油400-600倍液喷雾、30%固体石硫合剂150倍液、12.5%速保利可湿性粉剂3000倍液,隔15天左右1次,防治1次或2次。

向日葵菌核病

向日葵菌核病

向日葵菌核病——病原 • 子囊菌亚门的核盘菌属的核盘菌( Sclerotiniasclerotiorum(Lib.)deBary) • 菌丝体绒毛状白色,菌核初期白色渐变为浅 灰绿色或灰黑色,形状各异。 • 菌核萌发形成子囊盘,子囊盘褐色,圆形, 大小4~9mm
发生规律
• 菌以菌核在土壤内,病残体中及种子间越冬。 • 翌年气温回升至5℃以上,土壤潮湿,菌核萌发产生子囊 盘,子囊孢子成熟由子囊内弹射出去,借气流传播,遇向 日葵萌发侵入寄主。 • 种子上的越冬病菌可直接为害幼苗。 • 菌核上长出菌丝也可侵染茎基部引起腐烂。 • 病菌生长温限0~37℃.最适温度25℃。菌核形成温限5 ~30℃,最适15℃,菌核经3~4月休眼期。 • 菌核埋入土中7cm以上很难萌发。 • 春季低温、多雨茎腐重,花期多雨盘腐重。
2. 茎腐型主要发生在茎的中上部,初生椭圆形褐色斑,后扩 展,病斑中央浅褐色具同心轮纹,病部以上叶片萎蔫,病 斑表面很少形成菌核。 3. 叶腐型病斑褐色椭圆形,稍有同心轮纹,湿度大时迅速蔓 延至全叶,天气干燥时病斑从中间裂开穿孔或脱落。 4. 花腐型初在花盘背面生褐色水渍状圆形斑,扩展后可达全 花盘,组织变软腐烂,湿度大时长出白色菌丝,菌丝穿过 花盘在籽实之间蔓延,最后形成网状黑色菌核,花盘内外 均可见到大小不等的黑色菌核,果实不能成熟。
防治方法
• 1)与禾本科作物实行5~6年轮作。 • 2)将地面上菌核翻入深土中使其不能萌发。 • 3)种植耐病品种如龙葵杂1号、Ro-924等。 • 4)清除田间病残体,发现病株拔除并烧毁。
• 5)适当晚播,增施磷钾肥。
• 6)种子处理用35~37℃温水浸种7~8分钟并不断搅动, 菌核吸水下沉,捞出上层种子晒干。种子内带菌采用58~ 60℃恒温浸种10~20分钟灭菌。 • 7)药剂防治用种子重量0.32%的50%腐霉利或40%菌核 净可湿性粉剂拌种。花盘期喷洒40%纹枯利可湿性粉剂 800~1200倍液或50%农利灵(乙烯菌核利)可湿性粉剂 1000倍液、50%腐霉利可湿性粉剂1500~2000倍液、 70%甲基硫菌灵1000倍液、60%防霉宝超微可湿性粉剂 1000倍液,重点保护花盘背面。

向日葵菌核病防治办法

向日葵菌核病防治办法

向日葵菌核病发病率极高,严重时高达80%,防不胜防,每个时期均可发病,对植株的影响很大,本文为大家介绍向日葵的菌核病及防治办法!
向日葵菌核病类型
菌核病主要是真菌感染,导致植株花盘腐烂,整株枯萎。

常见的有两种类型:
立枯型
主要发生在幼苗期。

茎部出现水渍状的病斑,逐渐长出白色的絮状菌丝,空气干燥会变黑,植株逐渐枯死。

发病时主要以茎部为主,叶片由下向上枯黄。

烂盘型
这种病主要出现在花谢之后,花盘出现病斑,花托细软呈褐色。

若遇到雨天,病斑逐渐扩大,病情加重,整个花盘长满菌丝,造成腐烂。

防治措施
物理防治
一旦发现植株茎叶或花盘出现病斑,将植株整体拔除,以免真菌蔓延。

菌核的生命力很强,会在土中存活3年,所以盆中若还有其他的植株建议换土重新种植。

药剂防治
1,现蕾前喷洒1000倍的托布津溶液,喷洒1~2次。

2,现蕾及盛花期:喷洒1000倍的纹枯利溶液,主要喷洒于植株的下部及花盘背面。

3,苗期或开花期喷洒速克灵500溶液,5~10天喷洒一次,预防效果一级棒。

4,当温度达到18~20℃,是地表撒药的最佳时期。

此时将70%五氯硝基苯混合少量湿土撒于土表,可有效抑制菌核的萌发,预防效果达80%。

正确养护
细菌真菌在温暖湿润的环境下极易滋生,所以控制浇水很重要。

小型的盆栽品种尽量采用浸盆法浇水。

家庭露地栽培尽量选用滴灌的方式,或者尽量选用细小的喷壶浇水,既节约用水,又能防止菌核病的发生。

预防向日葵烂头病的五项措施

预防向日葵烂头病的五项措施

预防向日葵烂头病的五项措施向日葵菌核病,俗称白腐病、烂头病,是我省的多发病,也是对我省向日葵生产威胁最大病害。

可造成茎秆折断,花盘及种子腐烂,对产量影响很大。

主要症状:向日葵菌核病在各生育期均可发生。

苗期受害,幼苗基部产生褐色的水浸状大斑,空气湿度高时,病部长出白色的絮状菌丝,后期生有黑色菌核,病斑绕茎合围后,病上部分失水,幼苗枯萎而死。

成株时茎的中、下部感病时,产生褐色凹陷的溃疡斑,斑扩大后,植株易折断。

髓部生有黑色菌核,病茎失水呈灰白色,破碎皇麻状。

花盘受害后,盘后面出现水浸状病斑,后期变褐色腐烂,形成黑色菌核。

花盘腐烂后脱落,剩下光秆。

受害较轻的花盘,结出的种子粒小,无光泽,表皮脱落,多数种子不能发芽。

因此,预防烂头病要采取以下几项措施。

一、分期适时早收。

9月上旬后,向日葵就开始陆续成熟,但因品种不同,或出苗不齐可造成成熟期株间早晚差、别很大,有的甚至相差10-30天,就是品种纯的优良品种也相差25天左右,而且烂盘损失的关键又正在集中成熟前半个月内,因此,分期适时早收是减少烂盘损失的有效措施。

适时早收的最佳标准:在花盘背面变黄褐色,植株茎秆为黄,大部分叶片枯黄脱落;托叶变褐色,舌状花冠落,管状花枯萎,籽粒变硬,重现本品种的特征为最佳收获期。

据试验证明:向日葵一般成熟时收获仅损失1.4%,而延迟5天收获损失5.4%,延迟15天收获损失6.1%,延迟25天收获损失12.3%。

所以要分期适时早收,减少向日葵的损失,同时还避免烂盘的发生,达到一举两得。

二、清除田间病株。

生育期如发现病株要拔除、烧毁或深埋土中。

收获后,要将葵田内的病残组织,尤其是遗留地面的烂盘要彻底清除,集中田外烧毁。

决不能用葵盘等残体沤肥,以防菌核传播。

三、拣拾烂盘。

收获后,有条件的农户最好组织人力拣拾烂盘,集中田外烧毁深埋,这是减少菌源的重要措施。

四、药剂防治。

用速克灵、乙烯菌核利或菌核净,稀释500倍,在向曰葵开花结束时和开花结束后10天两次喷药效果好,一次用药为1.5公斤/公顷,喷在花盘的正面和背面。

向日葵菌核病综合防治

向日葵菌核病综合防治

向日 葵菌核病综合 防治
染方式 ; 是菌核可 产生子囊盘 , 二 子囊 孢 子 经过 风 雨 或 昆 虫传 播 到 寄 主 内 , 1葵 烂 盘 就 是 子囊 孢 子 侵 染 后 引 向3 起 的 。一 般 当 气 温 在2  ̄ 、 对 湿 度 达 8 % 时 , 适 于 0 相 c 0 最 菌核的萌发 , 也是 花盘 发 病 最 严 重 的 时期 。尤 其 是 在 多 雨之年 , 在一 些低洼排水不畅 、 通风透光不 良和连年重 茬地发病率高 。7 月份如果遇到低温 多雨 , ~8 发病率也 高。 ( ) 合 防 治措 施 三 综 1研 究培 育 抗 病 品种 , 一 项 具 有根 本 性 的 防病 措 、 是 施 , 突破省 、 要 区范 围 , 流 技 术 信 息 , 作 研 究 , 育 新 交 合 培 品种 。 2 实 行 四 年 以上 的 轮 作 栽 培 制 度 。重 茬 种 植 或 短 、 期 轮 作 , 得 田 间遗 留的 病 残 组织 及 土 壤 埋 藏 的 菌核 量 使 累 计 增 加 , 此 调 整 种 植 结 构 、 行 四 年 以 上 轮 作 栽 培 因 实 制度, 是减 轻病 害发生 的基本 措施 。当地 田间试验 表 明, 菌核病的发病率分别是 : 连作 的为5 3 隔1 .%, 年种植 的2 4 , 年种植 的17 隔3 .% 隔2 .%, 年种植的05 隔5 . %, 年 种植的无病株 。证明实行 四年 以上轮作 , 对防治菌核病 是 很 有效 的 。 3 调节 播 期 : 黑 绒 金龟 子 危 害 轻 的 区 域应 提 倡 早 、 在 播 , 绒 金 龟 子 危 害 重 的 区域 提 倡 晚 播 。因 为 向 日葵 在 黑 苗 期 及 后 期 均 耐 霜 冻 , 播 或 晚 播 均是 使盛 花 期 避 过 染 早 病 时 机 的 措 施 之 一 , 别 是 适 期 晚 播还 能达 到 秆 低 盘 大 特

向日葵病害

向日葵病害

时长出稀疏的灰色霉层,
生,褐色,顶端具1~越冬。越冬的分生孢
严重时花盘腐烂,不能结
2次分枝,分枝顶端密子和从其它寄主汇集
实,为害很大。
生小柄,其上生大量 来的灰霉菌分生孢子
分生孢子。分生孢子 随气流、雨水及农事
圆形至椭圆形,单细 操作进行传播蔓延。
胞,近无色。
各时期均可侵染向日
葵,以侵染花盘发展
最快、为害最大,该
色晕圈,病斑背面灰白色,子器。多雨潮湿时病斑 Ell.Kell.)。分生 冬,病害发生与降雨密
成株叶片病斑多角形,褐 可脱落穿孔。严重时病 孢子器球形或近球形,切相关,7一8月上旬连
色,有黄色晕圈。
斑可汇合,整个叶片枯 暗褐色,分生孢子鞭 续降雨12天(中间隔1~
死。茎和叶柄上病斑狭 状,无色透明,微弯,3天),平均温度21~
病发生温度范围2~
30℃,适温17~22℃,
要求高湿,相对湿度
93%~95%病菌才能生
长和形成孢子。病菌
在35~37℃下经24小
时即可死亡。
病害名称
症状
病征
病原
传播途径
向日葵褐斑病
子叶和幼苗叶片上病斑 在病斑上长有许多小 为半知菌亚门真菌 病菌主要以菌丝和分
近圆形,褐色,外围有黄 黑点,为病菌的分生孢 (Septoria helianthi 生孢子器在病残体上越
向日葵病害
向日葵菌核病 向日葵灰霉病 向日葵褐斑病
病害名称
症状
病征
病原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传播途径
向日葵菌核病 根据菌核病的发生部 初期感病叶片 病原为核盘菌,属 病菌以菌核在土壤内、病
位和症状可分为根腐型 出现褐斑,中期 子囊菌门核盘菌属。 残体中及种子间越冬。翌

向日葵菌核病的发生与防治

向日葵菌核病的发生与防治

向日葵菌核病的发生与防治向日葵菌核病,又叫白腐病,俗称烂盘病。

近几年来,这种病害在向日葵主产区里每年都有程度不同的发生,发病率一般都在50%左右,严重时可达80%以上,对向日葵的产量和品质都有很大影响。

一、发病症状向日葵菌核病在向日葵整个生育期间都能发生,病害症状有以下两种类型。

1.立枯型。

自幼苗开始到花盘形成前都能发生。

幼苗期发病主要在茎基部,绕茎形成水浸状病斑,潮湿时长出白色絮状菌丝,干燥后病部收缩变细,茎内形成黑色菌核,植株呈立枯状枯死。

成株期发病也以茎基部为主,呈现出淡褐色的湿润状病斑,然后逐渐扩大到整个植株的茎部,后期病斑干枯呈灰白色,边缘呈褐色,表皮破裂,由于茎内输导组织遭受破坏,影响了养分的运输,叶片开始由下向上逐渐变黄、枯萎而脱落,最后造成整个植株枯死。

2.烂盘型。

这种病症主要在谢花期以后最重,当花盘受害时,在其背面出现水浸状病斑,花托变成褐色且软化。

遇到多雨天气,病斑开始迅速扩大,可穿透花盘,由背面转向正面,并长出一种白色菌丝,造成花盘腐烂,使籽粒不能成熟,严重时可造成籽仁腐烂或籽粒自行脱落。

二、发病原因主要由菌核萌发侵染引起。

病菌以菌核状态在土壤、病残组织及种子中越冬,在土壤中一般可生活2~5年。

其侵染方式有二:一是菌核萌发后产生一种菌丝,当它与寄主相接触后即直接侵入,苗期和成株期发病就是这种侵染方式;二是菌核可产生子囊盘,子囊孢子经过风雨或昆虫传播到寄主作物上,子囊孢子发芽后即侵入寄主内,向日葵烂盘就是子囊孢子侵染后引起的。

一般当气温在20℃、相对湿度达80%时,最适于菌核的萌发,也是花盘发病最严重的时期。

尤其是在多雨之年,在一些低洼排水不畅、通风透光不良和连年重茬或迎茬的地块上发病率最高。

7~8月份如果遇到多雨低温时,发病率也最高。

三、防治措施1.拔除病株。

发现这种病株时,要立即拔掉销毁,以防蔓延。

2.药剂防治。

(1)用40%纹枯利800~1000倍液,在向日葵现蕾前或在盛花期,喷洒植物的下部和花盘的背面1~2次;(2)用50%托布津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在向日葵现蕾前或在盛花期喷洒1~2次;(3)用50%速克灵500~1000倍液,在苗期或开花期喷洒,防治效果可达80%以上;(4)根据向日葵菌核病的发生规律,当气温达18~20℃、0~5厘米深表土含水量在11%以上、子囊盘开始出土时,是地面撒药的最佳时期,每公顷可用70%五氯硝基苯30~45公斤,加湿润的细土150~225公斤,掺拌均匀后撒在向日葵田间,可抑制菌核的萌发和杀死刚刚萌发的幼嫩芽管,抑菌率一般可达91.3%,防治效果达78.5%以上。

向日葵菌核病的症状及防治方法

向日葵菌核病的症状及防治方法

向日葵菌核病的症状及防治方法向日葵菌核病发病率极高,严重时高达80%,防不胜防,每个时期均可发病,对植株的影响很大,本文为大家介绍向日葵的菌核病的症状及防治办法!一、向日葵菌核病症状向日葵菌核病主要表现症状有两种类型,即茎腐型和花腐型。

1、茎腐型菌核病在茎秆的各部位都能发生,初期在茎表面出现椭圆形褐色病斑,逐渐扩大,约15~20天后大面积的黑褐色病斑绕茎一周形成扣环后,植株萎蔫死亡或遇风猝倒死亡,此类型症状多见于茎中下部或穗颈处。

2、花腐型菌核病向日葵开花后在花盘背后的花托部分出现水渍状淡褐色圆形病斑,扩大到全花盘后使组织腐烂变软,腐解后无明显的恶臭味,最后形成黑色菌核,病菌亦可侵染蔓延到花盘正面,形成黑色菌核网覆盖在花盘。

后期因花盘组织结构腐烂使整个花盘落地或部分或全部籽粒落地。

籽粒上的症状一般不十分明显,严重时果皮脱色变白,籽仁褐色,失去商品和种用价值。

二、向日葵菌核病防治方法1、实行轮作菌核在土壤中可存活数年,一般3年后活力大部丧失,所以采取向日葵与禾本科作物轮作换茬,能大大减轻发病。

轮作时间越长效果越好,但不能与豆科、十字花科等作物轮作。

2、种子处理要从健康花盘收集种子,播前可选用50%速克灵可湿性粉剂、50%菌核净可湿性粉剂等药剂,用种子量的0.3%~ 0.5%拌种,防治效果能够达80%以上。

3、花期及时喷药当向日葵现蕾开花后,如遇连阴雨天,或本身就是重病连茬地块应及早用药防治,药剂可用50%速克灵可湿性粉剂或800~1000倍液,或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

亦可用40%菌核净可湿性粉剂500倍液于盛花期后每隔7天1次连喷药2~3次,防治效果显著。

三、向日葵菌核病流行规律向日葵菌核病病原以菌核形式在土壤种子中越冬,菌核病严重地块种子带菌率为10%以上,菌核能混于种子间,果皮、种皮、子叶和胚均可带菌。

播种后可造成幼苗死亡或幼苗根部及根茎部发病。

土壤中的菌核大多分布0~10厘米的土层中,菌核萌发的菌丝直接可从伤口侵入向日葵的根或根茎部位而发病。

向日葵常见病虫害防治和治疗措施

向日葵常见病虫害防治和治疗措施

红蜘蛛以成螨和若螨聚集在向日葵叶片背面吸食汁液, 受害叶片出现黄白色斑点,严重时叶片枯黄脱落。
• 农业防治:保持田间湿润,减少红蜘蛛的发生。
• 化学防治:选用专用的杀螨剂进行喷雾防治,注意 喷洒叶片背面以提高防治效果。
03
向日葵病虫害防治的综合策略
选用抗病抗虫品种
在选用抗病抗虫品种时,应注意 以下几点
02
向日葵常见虫害及其防治
向日葵螟
向日葵螟是向日葵的主要虫害之一。
01
防治措施
03
• 生物防治:利用天敌如寄生蜂、寄生蝇 等进行生物控制。
05
02
向日葵螟的幼虫会钻入向日葵的花盘和籽粒 中,导致花盘受害、籽粒毁坏。
04
• 农业防治:选用抗虫品种,合理轮作, 秋翻冬灌。
06
• 化学防治:在成虫盛发期或幼虫初孵期 ,选用合适的杀虫剂进行喷雾防治。
THANK YOU
选用经过审定或推荐的优良品种 ,确保种子质量。
选择抗病抗虫性强的向日葵品种 是预防病虫害的首要措施。抗病 抗虫品种具有较强的遗传抗性, 能够减少病虫害的发生和危害。
了解当地主要病虫害种类,选择 具有相应抗性的品种。
定期更新品种,以应对病虫害的 抗药性变异。
加强田间管理
良好的田间管理是预防向日葵病虫害的 关键。以下措施有助于降低病虫害发生 的风险
智能化决策支持:构建向日葵病虫害防治专家系统,整合多源数据,为农民和农业技术人员 提供智能化的防治方案和建议。
综上所述,向日葵病虫害防治的未来发展趋势将更加注重生物防治的应用、精准施药技术的 研发以及信息化和智能化在病虫害防治中的应用。这些措施将有助于提高病虫害防治效果, 降低农药对环境和非目标生物的影响,促进向日葵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向日葵病害

向日葵病害

中文名称:向日葵菌核病为害作物:向日葵为害症状:根腐型从苗期到收获都能发生。

苗期发病时幼芽和胚根有褐色病斑,水浸状,病斑很快扩展,腐烂,幼苗不能出土。

病轻的虽能出土,但随着病斑扩大,扣环,幼苗萎蔫死亡。

成株期发病时根或茎基部产生褐色病斑,渐扩大至根的其它部分和茎,病斑褐色,蔓延至茎部时可向上和向左右扩展,有同心轮纹,病斑可长达1米左右。

以后病斑部分氏出白色茁丝,后形成黑色菌核,重病株萎蔫枯死,茎组织腐朽易断,内部有黑色菌核。

茎腐型一般在茎中、上部发生病斑,椭圆形,褐色,后扩大,有同心轮纹,病斑表面很少形成菌核。

病斑也可以扩大至扣环,片萎蔫枯死。

病斑中央淡褐。

叶腐型病斑椭圆形,褐色,稍有同心轮纹。

湿度大时很快蔓延至全叶,天气稍干燥时病斑从中间裂开,脱落,形成穿孔。

花腐型在花盘背面产生褐色圆形水浸状病斑,逐渐扩大可达全花盘,使组织变软腐烂,空气潮湿时可出现白色菌丝。

菌丝可穿过花盘,蔓延于籽实之间,最后形成网状黑色菌核。

花盘内外都可形成黑色的大小不等的菌核。

最后由于花盘组织腐烂落地,果实不能成熟,有的果实内外也存在菌核,籽仁褐色。

病原菌形态特征:由真菌寄生引起LJclerotiniasclerotiorum(Lib.)deBary]。

菌核可萌发产生子囊盘,子囊棍棒状,无色,侧丝丝状无色。

子囊孢子单胞,椭圆形,无色。

发病特点:病苗以菌核在土壤和种子内外越冬,第二年春天,菌核直接产生菌丝侵染幼苗胚根引起根腐型菌核病,也可侵染成株期根部或根茎部井蔓延,-直到收获。

病苗或病株的报或茎叶通过互相接触可蔓延侵染。

在条件适合时菌核可萌发形成子囊盘,不断形成子囊孢子,随气流传播,侵染茎、叶、花盘引起茎腐、叶腐和花腐,最后形成菌核越冬。

菌核病的发生发展与气候条件关系密切,6~9月雨水多,雨日多,湿度大时病重;重茬、地势低洼也加重发病。

防治方法向日葵菌核病菌源广,传染渠道多(种子、土壤、气流都可传染),寄主的感病阶段每年都正值雨季,防治有很大困难。

孝义市向日葵主要病害的发生及综合防治

孝义市向日葵主要病害的发生及综合防治
害 防治 难度 大 。
向I葵菌核病 由核盘菌引起。 t 该病在向 日 葵整个生育
期都能发病 , 其侵染发病部位不同, 病症表现有 3 种类型 :

向 E葵锈病是一种气传病 , l 且发展速度快 , 为害范围
广 , 成损 失 大 , 孝义 市发 生普 遍 且严 重 。 造 在 这种 病害 主要
菌 核病 发病 率 只有 2 %左右 , 害损 失不 大 。 为 菌 核病 病 菌 以菌 核 在 土 壤 及病 残 组 织 中或 混 杂在 种
小 ,经济价值 明显降低 ,发病地块产量损失一般为 1% 0

2 % , 流行 时 减产 4 %一0 。 0 大 0 8% 向 日葵锈 病 主要 为 害 叶片 , 为 害 叶柄 、 盘 、 片 和 也 花 萼

1 主要病 害发 生为 害情况
11 菌核 病 .
子间越冬 , 病菌菌丝也可附着在种子内外进行传播 , 也可 在病残体中传播。 菌核在土壤 中一般存活 2 5 ~ 年。菌核萌
发有 2种方式 : ①菌核形成菌丝 , 菌丝与寄主组织接触 , 直 接入侵为害 , 如根腐型菌核病。 ②菌核产生子囊盘 , 子囊盘
色并腐烂。植株萎蔫枯死 , 茎内形成菌核 ; 三是盘腐型, 向 日葵开花至成熟期遇低温 、 多雨天气 , 花盘极易受害。 初发 病时感病花盘背面首先出现软腐型褐色病斑。 病菌很快蔓 延到花盘正面 , 病部种子被 白色菌丝缠绕。随着花盘的干 枯, 白色菌丝形成形状不规则的菌核 , 有的连成 网状菌核 , 将种子囊在其 中。这 时种子 的皮壳呈灰色 , 易碎 , 籽仁变 褐, 味道酸苦 。 有时种子里也形成菌核 。 孝义市向日葵菌核 病 以盘腐型为 主 , 平均 发病率 4 %左右 ; 0 根腐型 、 茎腐 型

向日葵菌核病

向日葵菌核病

黑龙江农业科学2010 ( 3) :60~61植物保护浅谈向日葵菌核病刘凯( 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黑龙江哈尔滨150086 )1向日葵菌核病的侵染特点向日葵菌核病菌( Sclerotiniasclerotium (Lib. )deBery) 属子囊菌亚门,盘菌纲,柔膜菌目,核盘菌属,菌核黑色,鼠粪状[1] 。

是一种真菌性病害,寄主植物非常广泛,除主要为害向日葵、油菜外,还为害十字花科、豆科等蔬菜,寄主植物已达70多科410余种[2] 。

从病原菌的侵染形态上,可分为子囊孢子侵染型和菌丝体侵染型。

根据菌核病的发生部位和症状可分为根腐型( 立枯型) 、茎腐型、叶枯型和烂盘型( 盘腐型) 。

根腐型症状在整个生育期内均可发生,土壤中或种子中的菌核萌发后,以菌丝体侵染,幼苗期发病主要在茎基部,绕茎形成水浸状病斑,湿度大时长出白色絮状菌丝,干燥后病部收缩干枯,茎内形成黑色菌核,植株呈立枯状枯死。

病斑部位可见像鼠粪状的黑色菌核,常年发病率为3%~4%[3] 。

茎腐型、叶枯型和烂盘型其初侵染源都是子囊孢子。

向日葵生育后期,空气湿度大,多雨时期易发病。

盘腐型症状为:花盘背面出现圆形、褐色、水浸状病斑,逐渐扩大后导致局部或全部花盘组织变软、腐烂,潮湿时病部产生白色菌丝,最后形成黑色菌核。

使籽粒不能成熟或自然脱落,严重影响其经济价值。

2向日葵菌核病的侵染条件土壤中残留的菌核是向日葵菌核病发病的根本原因,其可以在土壤中越冬,生命力极其旺盛,在干燥条件下能保持10a以上的生活力,而在潮湿的土壤中1a左右就丧失了活力。

菌核的萌发需要一定的条件,平均气温在15℃以上,相对湿度在75%以上,菌核萌发10d左右形成子囊盘。

成熟的子囊盘在高湿度条件下释放出大量的子囊孢子,子囊孢子随气流、风雨或者昆虫传播到茎、叶或花盘背面,直接侵入或从伤口侵入,成为病害发生的初侵染来源。

子囊孢子不耐干旱,所以湿度是其发病的主要因素,开花后如遇多雨天气,烂盘型菌核病就会大发生,成向日葵产量下降甚至绝收[4] 。

浅谈向日葵菌核病

浅谈向日葵菌核病
鉴定 。
年发病 率为 3 ~4 ] 。茎腐 型 、 叶枯 型 和烂 盘 型其初 侵染 源都 是 子 囊 孢子 。向 日葵 生 育后 期 ,
空气湿 度大 , 多雨 时期易 发病 。盘腐 型症状 为 : 花 盘背 面 出现 圆形 、 色 、 浸状 病斑 , 渐 扩 大后 褐 水 逐
◆ 物保护 ◆ 植
浅谈 向 日葵 菌 核病
刘 凯
( 龙江省 农业科 学 院 植物保 护研 究所 , 黑 黑龙 江 哈 尔滨 1 0 8 ) 5 0 6 向 日葵是一 种 新 兴 的油 料 作 物 , 近些 年 其种 植业 和加 工业 的发 展 极 为迅 速 , 已经成 为 世 界第
导致局 部或 全部花 盘组 织变软 、 腐烂 , 潮湿 时病部
等 为辅 的综合 防治措施 。
收稿 日期 : 0 9 1 - 8 2 0 — 10
产生 白色菌 丝 , 后形 成 黑 色 菌核 。使 籽粒 不 能 最 成 熟或 自然脱 落 , 重影 响其经 济价值 。 严
二大 油料作 物 。向 日葵 菌核 病 又 叫 白腐 病 , 俗称
烂头病 , 向 日葵 最主要 的病 害之一 , 是 发病 范 围很 广 , 布于 世界各 地 , 洲 、 洲 、 洲和大 洋洲均 分 亚 美 欧
黑 龙 江 农 业科 学 2 1 ( ) 6  ̄6 00 3 :0 1
H injn gclr i c eo ig ruu lcne l ga A i t aS e s
中图 分 类 号 : 4 5 6 5 ¥ 3 . 5 文 献标 识码 : A 文 章 编 号 : 0 22 6 ( 0 0 0 —0 00 1 0 —7 7 2 1 ) 30 6 — 2
盘 型 菌 核 病 就 会 大 发 生 , 成 向 日葵 产 量 下 降 甚 造

向日葵菌核病的发生和防治

向日葵菌核病的发生和防治

汇报人:日期:•引言•向日葵菌核病的危害及症状•向日葵菌核病的病原及发生规律•向日葵菌核病的防治方法•结论与展望目录引言01•向日葵菌核病是一种由核盘菌引起的真菌性病害,可导致向日葵植株早枯、死亡,并对产量和品质产生严重影响。

近年来,随着向日葵种植面积的不断扩大,菌核病的发生也日益严重,成为向日葵生产中的重要问题。

背景介绍•本研究旨在探讨向日葵菌核病的发病规律、影响因素及防治方法,为生产实践中有效控制该病害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以保障向日葵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研究目的和意义向日葵菌核病的危02害及症状向日葵菌核病可导致向日葵植株死亡,从而造成产量损失。

产量损失品质下降传染性感染菌核病的向日葵种子会受到污染,导致品质下降。

向日葵菌核病是一种真菌性病害,可随风雨传播,感染健康的向日葵植株。

03向日葵菌核病的危害0201向日葵菌核病的症状向日葵叶片受到菌核病侵染后,初期呈现水渍状病斑,后期叶片腐烂,出现白色菌丝。

叶片症状茎杆症状花朵症状果实症状向日葵茎杆受到菌核病侵染后,会出现纵向裂纹,表面有白色菌丝。

向日葵花朵受到菌核病侵染后,花朵凋谢,花盘背面有白色菌丝。

向日葵果实受到菌核病侵染后,果实内形成空洞,内部充满白色菌丝。

向日葵菌核病的病03原及发生规律病原菌向日葵菌核病是由核盘菌属(Sclerotinia sclerotiorum)真菌引起的。

传播途径病原菌以菌核形式在土壤中越冬,翌年春季条件适宜时萌发产生子囊盘,释放出子囊孢子,通过气流传播感染向日葵。

向日葵菌核病的病原向日葵菌核病的发生与气候条件、土壤类型、种植密度、肥料使用等有关。

流行条件某些品种的向日葵对菌核病特别敏感,容易发生病害。

易感品种由于病原菌的抗药性强,防治难度较大。

防治难度向日葵菌核病的发生规律向日葵菌核病的防04治方法与禾本科作物实行轮作,减少与向日葵等寄主植物的连作,可以有效降低菌核病的发病几率。

轮作倒茬选择对菌核病抗性较强的向日葵品种,提高植株本身的抗病能力。

向日葵主要病害的发生及综合防治

向日葵主要病害的发生及综合防治

发病地块产量损失 1% 2 %, 0  ̄ 0 大流行时
减 产 4 % 8 %。 0  ̄0
及 内部存 在大 量不 同的病 原真菌 。因 此, 播前必 须对种子进行处理 。用 2 % 5 瑞 毒霉可 湿性粉 剂按种子 量的 0 %拌 . 3
种 , 治 霜 霉 病 效 果 可 达 9 %以 上 。用 防 4
掉腐叶 、 病叶 ; 播前施足底肥 , 注意增施
磷钾肥 , 不可偏施氮肥 ; 及时疏松土壤 , 保持 土壤 水分 , 灭杂草 , 证植株 发 消 保
育 良好 ,能提 高向 日葵对病 害的抵抗
力, 轻病害 。 减
状不规则的菌核 , 有时种子里也会形成
菌核。
有时稍凹陷 , 扩展使花瓣枯死。 病斑
或不规 则多角形 , 直径可达 5 1 毫米 , -5 发病 严重 时 , 病斑 相连融 合成片 , 使叶
片枯死。
农业 技术 措施
实行合 理轮作 危害孝 义市 向 日
害最严重的病害 , 会造成花盘及种子 腐 烂, 子实 产量和品质大幅度降低 。该病 害为 土传病害 ,且病 原菌寄 主 范围很
向 日葵菌核病 由核盘菌引起。该病 在向 曰葵整 个生育期都能发病 , 病症表 现有 3 种类型 :. 1 根腐型 : 病菌侵染向 日 葵幼苗 的根及 茎基 部 , 部腐烂 , 病 产生 黑色菌核。 . 2茎腐型 : 病斑生于茎的 中上 部, 初为灰 白色水渍状 , 后变褐色腐烂 。 3盘腐型 : 日葵开 花至成 熟期间遇 低 . 向 温、 多雨天气 , 花盘极 易受害 。初 发病
— — — — — — — —
向 曰葵锈病主要 为害 叶片 、叶柄 、
花盘 、 萼片和 茎杆 , 形成 点状 铁锈 色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向日葵菌核病
Sunflower Sclerotinia Rot
向日葵菌核病又称白腐病,是一种世界性普遍发生的病害。

我国的东北,内蒙和西北等地危害十分严重。

如黑龙江省在1987年一般地块发病率在30%~60%,严重地块在90%以上;同年吉林省发病严重的地块发病率达55%以上,1989年在内蒙的翁牛特旗的发病率最高达67.8%,个别地块甚至绝产。

至此,向日葵的播种面积锐减2/3,有的地区因此病而停种向日葵。

向日葵感染菌核病菌后,产量降低46%以上,皮壳率增加,籽仁蛋白质及含油率下降,油质有苦味,发病后籽实失去了使用价值和商品价值。

症状
整个生育阶段都可发病,病菌可侵染各个部分,形成根腐、茎腐、叶腐、花腐等各种类型的症状。

我国危害较重的是花腐和根腐。

根腐型从苗期一直到收获期都可发生。

一般多在开花后发病,是由菌核产生的菌丝侵染植株的根部及根茎,逐渐蔓延到茎基部、茎上。

病斑褐色,半椭圆形,产生深褐色同心轮纹,湿度大时在病斑边缘产生白色菌丝,后形成菌核。

病斑多纵向向上扩展,造成植株萎蔫,茎杆表皮露出纤维,茎内部产生白色菌丝及黑色菌核,遇风易倒伏。

干燥后茎基部收缩,细缢,植株死亡。

种子带菌也可产生根腐型症状。

花腐型症状是由子囊孢子侵染所致,在开花后多在花盘背面出现水渍状淡褐色,圆形病斑,逐渐扩大到部分或全部花盘,组织变软,腐烂。

潮湿时病部产生白色菌丝,最后形成黑色菌核。

菌丝可从花盘的背面侵入,扩展到花盘的正面,菌丝密生于籽粒之间,形成“井”形黑色菌核网覆盖花盘,后期组织腐烂,花盘落地或籽粒落地,花托仅存丝状维管束。

花盘内蔓延的菌丝直接危害籽实。

被害的籽实皮壳变白,易破碎,侵入到种子内部的菌丝使种仁变褐,在其中形成菌核。

此外,在茎杆的中部形成茎腐,绕茎呈现大的溃疡斑,最后造成植株的倒伏或死亡。

病原
病原为核盘菌Sclerotinia sclerotiorum (Lib.)de Bary,属子囊菌亚门核盘菌属。

菌核黑色,形状、大小因部位而异。

子囊盘肉褐色,碟状,直径达2~6mm。

一个菌核最多可形成75个子囊盘,一般4~5个。

子囊棍棒状,无色,侧丝丝状,无色。

子囊孢子单胞,无色,椭圆形。

菌核形成后,只要条件适宜1个月左右即可萌发,产生子囊盘的适宜温度是10℃左右,pH4~6为宜。

子囊盘形成需要一定的光照。

据报道,蓝、橙光和乌光只能形成子囊盘原体,只有在自然光或红、黄、绿光下,同时还需要有230lx以上的光强和8h以上的光照才可形成。

子囊孢子在20℃,有水滴和相对湿度100%时发芽最好。

病菌寄主范围十分广泛,除危害向日葵外,还可危害大豆、黄瓜、甘蓝、茄子、番茄、胡萝卜、油菜等64科360多种植物。

发病规律
此病以菌核在土壤中,病残体及种子间越冬,种子内的菌丝及菌核也是该病的主要初侵染源之一。

种子带菌率在3%~13%之间,菌核常混杂于种子间,果皮、种皮、子叶和胚均可带菌。

播种后重者幼苗死亡,轻者病菌可侵染幼苗根部或根茎部,而形成根腐型症状。

土壤
中的菌核以0~10cm居多,土表至3cm的菌核可产生子囊盘,子囊孢子弹射出来,侵入茎、叶或花盘便产生茎腐、叶腐及花腐。

子囊孢子随风雨、气流传播到花盘,可直接或从伤口侵入。

菌核萌发的菌丝可直接或从伤口侵染根或根茎。

菌核在土中的位置、数量及离根部的远近直接影响发病的程度。

此外,向日葵的感病期与子囊孢子的弹射期是否吻合及吻合时间的长短也影响其发病程度。

病菌侵入后分泌草酸、果胶酶、多聚半乳糖醛酸酶,使组织腐烂。

条件适宜,蔓延到整个花盘约需10~20d。

有人认为菌核在土壤中存活5年以上,甚至10年时仍有存活能力,但也有试验表明仅存活3年。

目前在向日葵品种及野生资源中尚未发现免疫品种,但发病程度有差异。

国外报道,在1500个品种中,抗菌核的仅有Odesskii19。

国内对233个品种和原始材料测定发现,只有3份原始材料抗病,既矮113、苏29和CM90RR。

根腐型和花腐型的抗性由4个主效基因控制,如具3个主效基因就表现高度耐病。

国内外先后育成一批抗(耐)病的品种应用于生产,但多数国家尚未普及推广。

此外,连作年限长,地势低洼,播种密度较大,开花期降水较多时发病较重。

病害控制
1.轮作与禾本科作物实行2~3年的轮作,避免与大豆、烟草、油菜等作物进行轮作。

2.种植抗(耐)病品种种植适合当地的抗,耐病品种。

如龙葵1号,RO-924,辽葵2
号,苏29等。

3.清除病残体及深翻地秋收后,清除田间病残体和落地花盘籽粒,集中深埋或烧掉。

结合秋翻地把地表菌核翻到地下,深翻地要超过7cm,可减轻发病程度。

4.种子处理从无病的花盘收集种子,经筛选,除去夹在种子中间的菌核;使用50%速
克灵按种子重量的0.3%~0.5%拌种,有较好的防治效果。

5.适期晚播依据当地情况适期晚播,使开花期与降雨期错开,可减轻病害的发生,如
吉林省在5月20~25日播种不仅发病轻而且产量也比正常播种的高。

6.加强栽培管理增施钾肥可提高植株抗病力减轻花腐型菌核病的发病程度,一般施钾
肥75kg/hm2为宜。

7.花期及时喷药开花后降雨集中时有利于发病,有条件的可喷施50%速克灵、50%菌
核净、50%菌霜、50%农利灵等杀菌剂,盛花后连续喷2~3次,每7d喷1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