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材中鲁迅作品教学的策略转变

合集下载

鲁迅先生作品教学的困境及对策

鲁迅先生作品教学的困境及对策

鲁迅先生作品教学的困境及对策
鲁迅先生的作品被认为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一,但在教学过程中可能会遇到
以下困境:
1. 古文难度高:鲁迅先生的作品中往往运用复杂的句式和古文特有的表达方式,对学
生来说难以理解和掌握。

2. 内容过于激进:鲁迅先生的作品涉及社会现实和批判,内容较为激进,容易引发争议。

针对这些困境,可以采取以下对策:
1. 分解句子和说明: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分解句子和解释其中难懂的词语和句式,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鲁迅先生的作品。

2. 多种教学手段:可以通过讲解、演绎、讨论和展示多种教学手段来呈现鲁迅先生的
作品,以吸引学生的兴趣。

3. 多角度阐述:在讲授鲁迅先生的作品时,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阐述,让学生了解
作品的多层含义和深刻思想。

4. 建立学生思辨能力:引导学生去思考鲁迅先生的作品背后的意义,并鼓励他们表达
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5. 加强历史和社会背景的讲解:深入了解鲁迅先生生活在的时代背景和社会环境,有
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作品中的内容和思想。

通过以上对策,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鲁迅先生的作品,同时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和文学素养。

初中语文课堂中鲁迅作品的教学与探索

初中语文课堂中鲁迅作品的教学与探索

初中语文课堂中鲁迅作品的教学与探索曾晓婕康县阳坝镇初级中学教师在进行鲁迅作品教学的过程中,需要结合新课改的大背景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不断创新教学方法,利用精神引导和角色表演来树立学生的学习观念,进而提升鲁迅作品教学的实际效果。

研究认为,在初中课本鲁迅作品教学中,必须要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分析讲解鲁迅作品诞生的时代背景,吸引初中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使得初中生能够拓宽学习视野和知识面。

通过科学化的对初中语文课本鲁迅作品教学探究,不断实现教学途径科学化,为学生营造良好的鲁迅作品学习环境,通过引导学生学习鲁迅作品建立起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一、阅读教学方法的应用对于初中生来说,许多教材课文所涉及的知识要求度与他们的认知水平是有差别的,在这种前提下,独白式阅读教学往往是颇具效用的一种教学手段。

这种教学运用表现在浅层次与深层次两个方面的问题上。

所谓浅层次的问题,即是作者介绍、作品背景等基本知识,留给学生自行交流解答即可,教师对于这方面的独白可以适量减少。

例如,鲁迅的《故乡》与《孔乙己》这类小说,任课教师可以事先让学生自己预习有关知识,包括字词等等。

独白式教学需要教师讲解相对重要的问题,如段意的归纳、小说主体思想的剖析等。

此外,作家鲁迅的生平简介与创作情况对于学生来说易于理解,然而对于例如食指、宗璞等作家,学生少有完全了解知晓他们的,故通过教师的独白式语言能够更通达、流畅地传递信息,避免课程时间的浪费。

所谓深层次问题,即对于作品主旨与艺术手法的挖掘探索。

现代中学生在这方面的能力是有所欠缺的,所以许多教师出于提高上课效率、避免课时浪费的目的,有选择性地将这一部分深层问题作独白式的教学处理,教师的语言往往言简意赅,保持着知识的准确性、条理性和深刻性,确保应试方面的零疏漏。

二、问答教学方法的应用俗话说的“话匣子”,其实就是为师生对话提供的话题机会。

教师的课堂独白,学生的课堂失语,就是因为没能打开引起师生共鸣的“话匣子”,而打开“话匣子”的钥匙就是对话话题。

中学语文课鲁迅作品教学研究

中学语文课鲁迅作品教学研究

中学语文课鲁迅作品教学研究摘要:本论文以中学语文课鲁迅作品教学研究为主题,通过对鲁迅作品教学的思考和研究,旨在探讨如何有效地教授鲁迅的作品,并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该论文分析了鲁迅作品教学的意义、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提出了一些具体的教学建议和措施,以期对中学语文教学有所帮助。

关键词:鲁迅作品,语文教学,教学方法,教学策略正文:一、引言鲁迅是现代中国文学的伟大作家,他的作品深刻地揭示了中国社会的种种弊病和问题,并引发了人们对于自身处境和历史前途的深入反思。

因此,在中学语文教学中,鲁迅作品的教学显得尤为重要,不仅可以拓展学生的文化视野,还可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在实际教学中,如何有效地教授鲁迅的作品,是我们需要思考和研究的问题。

二、鲁迅作品教学的意义鲁迅作品教学的重要性在于,他的作品揭示了中国社会的历史和现实问题,反映了社会变革的压力和人民的苦难,反映了时代的特点和人类的命运。

因此,学生通过阅读鲁迅的作品,可以更加深刻地理解历史和现实的关系,从而提高自己的文化素质和人生感悟。

三、鲁迅作品教学的教学方法1、启发式学习法鲁迅作品的教学要以启发式学习为主,让学生通过阅读作品自己去思考、去理解。

可以在课堂上让学生自由讨论,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帮助学生摆脱既定的思想,拥抱真善美,使其逐渐对鲁迅的作品充满兴趣和好奇心。

2、比较法在鲁迅作品的教学中,可以采用比较法,比较鲁迅和其他作家的作品。

比较可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鲁迅的作品,也可以让学生更加感受到鲁迅的思想、写作风格和文学成就。

四、鲁迅作品教学的教学策略1、情境模拟法通过情境模拟法,可以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鲁迅作品中的人物、事件和场景,从而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语文素养。

2、个案研究法鲁迅的作品是富有思想性和深度的,学生对鲁迅的作品的重要理解和评价可以用个案研究法进行讲解。

教师可以用一些小组讨论,让学生进行讨论,引导学生探讨作品的思想、文化、人物等问题,从而帮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并掌握这些内容,并提高文学素养。

初中语文中鲁迅小说的教学法研究

初中语文中鲁迅小说的教学法研究

初中语文中鲁迅小说的教学法研究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人们越来越重视中小学教育的质量。

语文课作为最基础的文化课程之一,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而鲁迅的小说作为中国近现代文学的代表,也是初中语文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本文将探讨初中语文中鲁迅小说的教学法,从而提高学生对语言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一、鲁迅小说的价值在教学中的体现鲁迅小说不仅是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同时也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鲁迅小说中所蕴含的思想、文化、人文精神等方面的价值,都可以在初中语文的教学中得以体现。

鲁迅小说中的人物形象,真实、鲜活、接近生活,能够通过小说中的故事情节和人物性格描绘,深刻地展现出人类的各种情感和价值观,带给人们与日常生活相关、深层次的启示。

这些启示,能够用于开展初中语文中的思想品德教育,以及语文能力训练。

二、教学中鲁迅小说的运用与方法1.引导学生阅读鲁迅小说教师应该指导学生阅读鲁迅小说,并引导学生从中获取有益的信息。

此时,教师需要通过课堂讨论、问答和阅读练习等方式,引导学生捕捉小说中的关键信息,并从中理解故事的内容和意义。

2.培养学生分析能力学生在介绍鲁迅生平和作品特点的基础上,应重点说明作品的地位和意义,引导学生理解鲁迅的思想和文化内涵,并通过作品内容分析,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

3.启发学生文化理解和表达能力在进行中外文化比较和阅读时,需要加强对不同文化的认识与比较,以便学生掌握文字中蕴含的文化知识,提高学生的文化理解和文化表达能力。

4.促进学生价值观的形成与理解学生在读鲁迅小说时,应重视作品对学生思想、心灵和人生的影响,在读后的讨论中,着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人生哲学,引导其形成正确的人生观。

三、实施鲁迅小说教学的困难鲁迅小说教学在课程实施中也会遇到一些困难。

首先,鲁迅小说语言难度较高,需要学生有一定的中文语言水平和文化素质;其次,鲁迅小说大多揭示社会丑恶,有些内容不太适合初中学生,因此在选择教学材料时,教师应该根据学生能力和心理发展特点进行合理选择。

初中语文教学中鲁迅作品的教学和解读刍议

初中语文教学中鲁迅作品的教学和解读刍议

初中语文教学中鲁迅作品的教学和解读刍议初中语文教材中选取了不少鲁迅的文学作品,这些作品体裁多样,极具教育价值。

从学生、教师和教学模式三个方面对初中语文教学中鲁迅作品教学困难的原因进行了总结,并指出可以通过激发学生兴趣、丰富教师知识储备和多样化教学模式等策略改善现状,以期初中语文教师鲁迅作品教学起到参考作用,提升语文教学质量。

初中语文教学鲁迅作品解读策略鲁迅是一位声名享誉世界的文学巨匠,其作品是初中语文教材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强烈而深刻的教育意义。

初中语文教材所选取的作品体裁多样,除小说和散文之外也有涉及政论文,如《论雷峰塔的倒掉》《友邦惊诧论》等。

于大部分师生而言,鲁迅的作品理解起来相对困难,在教学过程中难免会产生更多问题,进而降低了学习效率。

一、初中语文教学中鲁迅作品教学困难的原因(一)学生缺乏兴趣现阶段的鲁迅作品教学过程中出现了学生害怕学习鲁迅作品的状况,在学生中广为传唱的顺口溜“一怕文言文,二怕周树人,三怕写作文”是最有力的证据。

除此之外,有学生甚至将自己的网名设置成为“恼鲁迅”或者经常公开表达自己讨厌鲁迅的情绪,丝毫不见其对学习鲁迅文学作品的兴趣。

(二)教师视域偏窄教师是鲁迅作品文学价值的最直接传播者,这就要求语文教师非常了解鲁迅及其作品。

然而实际情况却是不少语文教师对鲁迅了解甚少,对文学作品更是没有进行深入研究。

教学工作大多依靠教材和教材参考书进行,少有融入自己的思考和见解。

教师更是很少积极主动地查阅与课文内容相关的资料(体裁不限、时间相近、内容相似的有关鲁迅的资料)以促进鲁迅作品教学工作更好更快地开展。

(三)教学模式僵化中考一般都会为学生提供一个考试大纲,鲁迅的作品通常都被列为考试重点。

教师则会以这些重点为标准,根据鲁迅作品的体裁进行模式化教学。

教师在课堂上也是大包大揽,将教材中的内容机械地注入给学生,学生只需在座位上听讲即可。

二、初中语文教学中鲁迅作品教学策略(一)激发学生兴趣一直以来,鲁迅因其极高的文学造诣让学生觉得神秘又陌生,而让学生敬而远之。

统编初中语文《朝花夕拾》整本书阅读教学策略研究

统编初中语文《朝花夕拾》整本书阅读教学策略研究

统编初中语文《朝花夕拾》整本书阅读教学策略研究《朝花夕拾》是鲁迅先生的代表作之一,也是初中语文教材中的重要篇目。

如何进行《朝花夕拾》的整本书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师们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

本文将探讨一些有效的教学策略,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部经典之作。

首先,教师应该在教学前进行充分的准备。

他们需要对《朝花夕拾》进行深入的研读,熟悉其中的主题、情节和人物形象。

同时,教师还应该了解学生的背景知识和阅读水平,为教学内容的选择和安排提供依据。

其次,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善于引导学生主动思考。

《朝花夕拾》是一部富有思想内涵的作品,其中包含着丰富的人生哲理和社会观察。

教师可以通过提问和讨论的方式,引导学生思考作品中的主题、人物形象的塑造和情节的发展,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其中的道理和思想。

同时,教师还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策略。

《朝花夕拾》是一部由多个故事组成的作品,每个故事都有其独特的主题和情节。

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进行故事的整体把握和局部理解,培养学生在阅读中进行归纳、概括和推理的能力。

此外,教师还可以结合历史背景,进行跨学科的教学。

《朝花夕拾》所描写的时代背景正是中国近代历史的动荡时期,教师可以通过讲解相关历史事件和社会背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作品中的情节和人物形象。

最后,教师还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朝花夕拾》是一部文学作品,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欣赏其中的语言艺术和文学特点,提高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和审美水平。

总之,《朝花夕拾》是一部具有重要教育意义的文学作品,教师在教学中应该采用多种策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部作品。

通过充分准备、引导学生思考、培养阅读策略、跨学科教学和培养审美能力,学生将能够更深入地理解和感受《朝花夕拾》中的人生智慧和情感体验。

如何在中学语文教学上对鲁迅作品进行教学

如何在中学语文教学上对鲁迅作品进行教学

如何在中学语文教学上对鲁迅作品进行教学在如今的中学校园里,流传着“语文有三怕,一怕作文,二怕文言文,三怕周树人。

”这样一句话,这让鲁迅的作品面临着自身的尴尬:教师感到鲁迅的作品难教,怕教;学生感到难学,怕学。

从惧怕“鲁迅”到拒绝“鲁迅”已经成为鲁迅作品教学中的突出问题,但是作为现行中学语文教材中的重点课文,鲁迅的作品具有相当重的分量,可以说鲁迅教学直接影响到中学语文教学的整体水平。

事实上,关于鲁迅作品教学的问题,其关键和实质在于:如何在中学语文的平台上给鲁迅及其作品进行教学定位?作为“文学经典”“文学名篇”的代名词,鲁迅作品的解读既要考虑学生的接受水平和教学实际,又要激发学生对作品的丰富性感受和创造性理解。

惟其如此,鲁迅作品教学才会具有针对性、接受性和操作性。

教师在指导教学的过程中应该纠正僵化的模式,以学生接受为主体,强调师生对作品本身的解读和想象,以作品为中介走进作家,从而不断发现新意境和新角度,使作品讲授久讲久新。

1、消除学生对作品的生疏感,距离感学生对鲁迅作品的生疏感和距离感,造成师生无法与这位大手笔进行对话和交流。

在学生的面前,无论教师怎样强调鲁迅作品的文化性价值性,强调鲁迅作品语言如何的含蓄晦涩,主题如何的深邃意蕴,都无法让学生对鲁迅的作品感到亲切,更无法透过作品更深的了解历史、社会和人生,感受社会的步履和语言的声音。

海德格尔深刻指出:“教难于学,乃因教所要求的是:让学。

”在语文教学中,让学生自己独立,主动的阅读是前提,教学实施中师生一起更为广阔的背景性资料之间的对话,,这种对话可以反过来保证学生独立自主的阅读活动的展开,使学生的阅读视野得到拓展。

表达能力也得到了锻炼。

由于鲁迅的作品在不同的视角具有不同的理解,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可以有更多的自己思考的空间,对作品有自己的创造性的阐释,在某些方面“发现”了作者,拉近了与作者之间的距离,其实也就体现除了阅读中的体验性和主动性。

加上教师的引导,达成学生与教师之间的对话,学生与作品之间的对话,让学生在阅读中发现双重的自我,以自己的视角发现作者同时也发现自己。

谈加强中学语文鲁迅作品艺术的教学

谈加强中学语文鲁迅作品艺术的教学

谈加强中学语文鲁迅作品艺术的教学
最近,中学语文鲁迅作品的教学被重新发现,越来越受到重视。

这些作品不仅可以加深读者对书本知识的理解,而且可以唤醒读者对文学艺术的欣赏力和创作力。

要加强中学语文鲁迅作品艺术教学,有以下几点建议:
首先,老师应该多鼓励和鼓舞学生读语文鲁迅作品。

教师可以在班上讨论所学内容,利用小组合作,建立问答环节,多设立实践性任务,让学生结合鲁迅作品,通过重新读诗文鉴赏表达出精神世界的美妙,进而激发学生的感受和欣赏力。

其次,学校应多开设相关课程,增加语文鲁迅作品艺术方面的学习机会。

教师可以依据主题汇集鲁迅作品,结合艺术素养和知识传授,让学生在某个深层次的精神动荡中慢慢感受到艺术的熏陶。

最后,学校可以组织流行文学节等活动。

学校可以邀请当代文学家、诗人、学者来研讨流行文学,在向鲁迅致敬的同时,让学生受到艺术语文熏陶,进而加深作品艺术的教学效果。

以上就是关于加强中学语文鲁迅作品艺术教学的一些建议。

只要把这些措施及时落实,就一定能促进中学语文鲁迅作品艺术教学得到更好的发展。

初中语文教材中鲁迅作品的教学策略分析

初中语文教材中鲁迅作品的教学策略分析

在初中语文教材的学习中,鲁迅的作品占有相当大的比例。

作为一代文坛巨匠,鲁迅的文章具有自身独特的语言风格以及深刻的思想,在中国文坛上都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在对鲁迅文章的学习过程中,要深刻把握其文章中的具体内涵,对其作品的艺术表现手法以及作品中所蕴含的深刻含义进行全面分析,从而促使初中语文学习质量的提高。

初中语文鲁迅作品教学策略在新课改的发展和推进下,鲁迅作品在语文教材中的编选发生了一些变化,从中编选出的作品具有新的特点,这样的改变在一定程度上对语文中新的教学理念进行了反应。

作为中国文坛上现代文学的开拓者,鲁迅的作品现代意识极为强烈。

随着教育的发展以及时代的变化,有关鲁迅作品的讨论越演越烈,从而导致其作品在进行教学时得到了重点关注。

一、对鲁迅作品进行分析,把握正确中心1.从文章题目进行分析教师在对鲁迅作品进行教学的过程中,要注意结合文章的题目对全文进行分析。

本文从《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篇文章入手进行分析。

在这篇文章的题目中,我们可以通过分析得知,其中“三味书屋”以及“百草园”都是作者小时候的生活处所。

其中,题目中的“百草园”是作者儿时玩耍的地方,在作者心中是小时候的乐园,而“三味书屋”则是作者读书写字的地方,代表着作者儿时读书生活的枯燥无味,在这里暗指对青少年身心健康发展具有束缚意义的封建教育制度。

在文章中,作者通过对两个地方所代表的两种生活的对比,对相关的封建教育进行深刻而含蓄的揭示。

而且,作者文章的标题也在一定程度上暗示着文章所要写的内容。

2.从文章时代背景进行分析作为一代文坛巨匠,鲁迅的文章具有自身独特的语言特色以及深刻的思想,在中国文坛上都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他的文章受时代背景及当时的社会环境的影响比较大,其作品通过多种角度对当时的现实社会,运用曲折而含蓄的表现手法来进行揭示。

在此我们对鲁迅的《藤野先生》的教学手法进行分析,对教师在讲课过程中,需要点明的几个要点进行简单的分析。

其一,有关鲁迅的求学经历,在鲁迅的其他几篇文章中曾被提起过,因为战争,其在学习过程中学的专业是医学,想要在毕业回来后多救助和父亲有着相似经历的病人。

有效的中学语文鲁迅文学阅读教学模式研究

有效的中学语文鲁迅文学阅读教学模式研究

有效的中学语文鲁迅文学阅读教学模式研究引言中学语文教学是培养学生综合素养的重要环节,而鲁迅文学作为中国现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学生的思想启迪和价值观培养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目前中学语文教学中对于鲁迅文学的阅读教学模式存在一些问题,本文旨在探讨有效的中学语文鲁迅文学阅读教学模式,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文学素养。

一、鲁迅文学的特点和价值鲁迅文学是中国现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和深刻的社会思想。

鲁迅作品中的思想深邃,对于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社会责任感具有重要意义。

此外,鲁迅文学还能够启迪学生的情感,引导他们审视社会现实,提高他们的人文素养。

二、传统的中学语文鲁迅文学阅读教学模式的问题传统的中学语文鲁迅文学阅读教学模式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教师主导,学生被动。

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往往是知识的传授者,学生则是被动接受的对象。

这种模式限制了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得他们缺乏对鲁迅文学的深入思考和独立阅读的能力。

2. 缺乏情感体验。

鲁迅文学作品中充满了强烈的情感,而传统的教学模式往往忽视了学生对于作品情感体验的重要性。

这使得学生无法真正理解和感受到作品所传达的情感和思想。

3. 缺乏批判性思维。

鲁迅文学作品中蕴含着深刻的思想和社会批判,然而传统的教学模式往往只注重对作品的表面理解,忽视了学生对于作品背后思想的思考和批判性思维的培养。

三、有效的中学语文鲁迅文学阅读教学模式为了解决传统教学模式中存在的问题,我们可以尝试以下有效的中学语文鲁迅文学阅读教学模式:1. 学生主导,教师引导。

教师应该从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的引导者,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和主动性。

教师可以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思考和发表自己的观点,从而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表达能力。

2. 情感体验与思辨能力相结合。

教师应该引导学生通过情感体验来理解作品中的情感和思想,同时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分析能力。

可以通过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写作等方式,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和感受作品。

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中鲁迅作品教学研究

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中鲁迅作品教学研究

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中鲁迅作品教学研究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中鲁迅作品教学研究。

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巨匠,他的作品作为经典教材被广泛使用。

本篇文章将围绕鲁迅作品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地位和教学策略展开研究。

一、鲁迅作品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地位鲁迅的作品在初中语文教材中占有重要地位。

不仅因为他的作品既具有文学价值,又有思想价值;而且因为他的作品涉及广泛,适合初中生的认知水平。

鲁迅的著作中几乎囊括了现代中国的各个方面,既有关于民生的抨击,也有关于思想启迪的示范。

例如,《药》、《故事新编》、《阿Q正传》等,都是中学生接触到的鲁迅的重要作品,这些作品不仅可以让学生了解到中国近代历史、文化、社会等方方面面的知识,还能引导学生思考个体面对民族的角色和尊严问题。

二、鲁迅作品的教学策略(一)注重语言和文学形式的解读鲁迅的作品语言简练、有力,这需要老师在教学中重点讲解其语言的魅力。

另外,鲁迅还采用了一些特殊的文学形式,如白话小说、小品文等,需要给予学生相应的解析。

(二)注重情感教育鲁迅的作品有很强的情感色彩,对学生的情感教育十分有益。

在课堂上,老师可以通过分析鲁迅作品中的情感,引导学生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感悟。

(三)注重思想启迪鲁迅作品中所蕴含的思想不容小觑,因此,在进行教学时,需要重点讲解其思想内涵。

学生的思想和世界观也可以从中得到启迪和熏陶。

(四)注重情境解读鲁迅作品的背景是社会现象、文化变迁等,学生应该把作品放入情境中,能够更加深入地探究其内涵。

例如《阿Q正传》中的阿Q,是当时特定时代下的产物,对于学生来说,应该更加深入地了解阿Q的生活环境、民族问题等背景信息,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解读作品。

总之,在教学鲁迅作品时,老师们应该注重启示性、思考性、启发性和魅力性,这样才能达到预期教育目的。

初中鲁迅散文教学优化策略

初中鲁迅散文教学优化策略

初中鲁迅散文教学优化策略初中鲁迅散文教学优化策略近年来,鲁迅的散文作品逐渐成为初中语文教育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之一。

鲁迅以他独特的视角,深刻而真实地揭示了中国社会的弊病和人性的丑恶。

鲁迅散文的教学不仅有助于学生拓宽知识面,增强思辨能力,也能引导他们审视社会现象,提高品格素养。

然而,由于散文内容本身的难易性及学生个人兴趣、学能等因素的影响,鲁迅散文的教学并不容易。

为了更好地教授鲁迅散文,我们需要运用一些优化策略。

一、提前了解学生背景在教授鲁迅散文之前,教师应提前了解学生的背景情况,包括他们的兴趣爱好、阅读能力和对社会问题的了解程度等。

通过了解学生的背景,教师可以有针对性地设计教学内容,使其更贴近学生的兴趣和需求,增强学生的学习动力。

二、选择适合学生的散文作品鲁迅散文作品众多,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发展阶段,选择适合他们理解和接受的散文作品。

初中生阅读能力有限,对于过于抽象或难以理解的作品可能会产生抵触情绪。

因此,教师可以从鲁迅散文中选择一些内容贴近学生生活的短篇作品,如《狂人日记》《孔乙己》等,以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感受。

三、运用多媒体手段辅助教学鲁迅散文通常以文字为主要表达方式,有时对于初中生来说可能会显得有些枯燥。

为了增加教学的趣味性和生动性,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手段辅助教学。

比如,在教授《狂人日记》时,可以通过展示相关图片、视频或音频等方式,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故事情节和背景。

在教学中,还可以通过讨论、小组活动等形式激发学生对散文作品的兴趣,积极参与学习过程。

四、引导学生深入思考鲁迅散文作品饱含社会思考和人性探讨的内容,教师可以通过提问和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作品内涵和作者的用意。

例如,在教授《阿Q正传》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自尊心、羞辱感等话题,与学生进行交流讨论,培养他们对社会现象的观察和分析能力。

五、鼓励学生自主阅读和创作鲁迅的散文作品具有一定的深度和较高的思想性,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在阅读之余进行一些个人的思考和创作。

试论中学语文教材中鲁迅作品教学策略-2019年精选文档

试论中学语文教材中鲁迅作品教学策略-2019年精选文档

试论中学语文教材中鲁迅作品教学策略从上世纪20年代开始,鲁迅的作品就开始进入到初高中课本,像《孔乙己》、《一件小事》、《药》这些作品和部分杂文,当时是因为推崇白话文而选编的。

从抗日战争结束后的解放区语文教材开始直到解放后,鲁迅作品一直是中学语文教材选编较多的部分,文革阶段和政治联系比较密切,当时别的作家作品都被撤下,鲁迅的作品成了中学语文教材中唯一的教材。

文革结束后,情况有所改善。

1 鲁迅作品的价值由于鲁迅本人具有浓厚的民族意识和强烈的民族情结,他在少年时期就有忧国忧民的意识,这个可以从他东渡日本,幻想以学医救国可以看出;作为文人,他又将这种忧患意识通过作品表现出来,因此他的作品具有深刻的思想性,具体表现为强烈的民族性、鲜明的主体性和真切的同情心。

1.1强烈的民族性鲁迅先生作为新文化运动的带头人,他深为当时国民中的思想意识落后,深受封建余毒迫害而麻木不仁感到愤慨,他具有屈原那种“举世皆醉而我独醒” 意识,因此他的作品总是在揭露国民的“劣根性”,像一面镜子,让所有的国民从中看到了自己身上的缺点。

他在作品中对一些传统现象都做了深刻的批判,在《藤野先生》中,他为那些围观杀头示众的“看客”悲哀,这些人已经麻木得不分是非,只要人多的地方,他们都赶去看,连某人吐了一口吐沫,自己蹲下去,也会招来一群人。

这些麻木的人在他小说中成了一组群像,像阿Q,祥林嫂、咸亨酒店的掌柜和酒客都是这种人,鲁迅塑造这些形象一方面是揭露和批判,更深的原因反映了在腐朽文化下的中华民族的病态。

这种具有举镜让人自照的行为具有惊醒世人的作用,使每一个中华民族的儿女都会为自己的民族劣根性感到羞愧,因此学习鲁迅的作品具有树立民族自尊的作用。

1.2鲜明的主体性鲁迅先生一生痛恨的是安于屈辱不知反抗,彷徨逃避的奴性哲学,他主张以人为本,认为人性主体的缺失才是导致文化精神的丧失和人性麻木的根源。

因此他笔下塑造的人物都是深入人性本质、触及灵魂的,读他的小说,总让人产生无法回避,必须要做深深自责的感觉。

新课标学科核心素养下的鲁迅作品教学策略

新课标学科核心素养下的鲁迅作品教学策略

新课标学科核心素养下的鲁迅作品教学策略随着语文课程标准(2017版)的实行(以下简称新课标),语文课程的课堂更新教学也随之一并到来。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为一线教师既带来了多元化方向,又带来了诸多挑战与要求。

与此同时,无数一线教师在紧锣密鼓的更新教法,改良课堂教学。

在高中语文课程中,鲁迅作品一直是语文教学的重难点,我们可以看到鲁迅的作品几乎贯穿了整个基础教育。

鲁迅作品作为近代文学中的一座高峰,在新課标的指导下,教师通过什么方式将它完整的呈现给学生?要确定怎样的教学目标、又如何在教学中将作品的特质与相应的教育目标相结合呢?面对此类新问题,我们要有新答案,新观点,新做法。

语言建构与运用的教学方面,我们可以注意到鲁迅作品的语言是很有特点的,“鲁迅将汉语抒情表意的功能发挥到了极致”。

在这样的前提下,深入发掘鲁迅对语言文字的运用是鲁迅作品教学必不可少的探究活动。

学生通过学习可以化为己用,在学习鲁迅作品的过程中发展自己的语言能力。

运用多媒体教学可以很好的达到这一目标。

新课标中明确要求:积极合理运用信息技术与网络的优势,丰富写作形式,激发写作兴趣,增加学生创造性表达、展示交流与互相评改的机会。

一方面,教师可以充分运用多媒体的方式,展示给学生更多鲁迅的文字风格,提供积累的平台。

学生有了丰富的作品鉴赏作为基础后,才能厚积薄发。

另一方面,教师可以在引导学生归纳鲁迅写作的艺术特色和手法,有意识地训练学生模仿鲁迅写作的风格和手法进行创作。

这样的二度创作不仅明晰了之前的鉴赏内容,也充分锻炼了学生的写作能力。

经过这样的梳理和整合,学生不仅在学习过程中处于主体地位,而且加深了语言建构与运用的掌握程度。

思维发展和提升方面,鲁迅作品其独特性在于其文章风格始终处于一种不着痕迹的平整性,往往没有声嘶力竭的哭喊与极尽华丽的过度描述。

学生往往读过一遍却不能有深刻的思想认识。

所以,在鲁迅的作品教学中,训练学生的探究思维是非常重要的。

我们首先可以用启示法来进行开展教学活动。

中学语文教材中鲁迅作品教学的策略

中学语文教材中鲁迅作品教学的策略
近些年来 , 中学语文教 材入选 的鲁迅作 品的篇 目不断 在缩减 , 由此引起了社会 的一片争 论。 在众声喧哗 中, 反对者 当然不 乏其人 , 但赞同 叫好者也大有 人在 。但 不管是赞 同抑 或是反 对的声音 , 其实都反 映出中学语 文教学 中鲁迅作品的教学的确存 在着严峻的问题 。 到 底是什 么深层 的原因使得鲁迅作 品的“ 难教 ” 、 “ 难学 ” 成为 了中学师生 的一个“ 共识” 呢?问题到底 出在鲁迅 的作 品本身上 , 还是 我们解读与 阐释 的方式 出现 了问 题? 本文试 图对 中学语文 中鲁迅作 品教学 中存在 的问
题进行研究 , 从 而探究 鲁迅作 品教学的策略与方法。


当前 中学语文鲁迅作品教 学存在 的问题
1 . 对鲁迅作 品 的政 治化解 读 , 割裂 了作 品思想性
与文学形式 的统 一。毛泽东在其 《 新 民主主义论 》 里高 度评 价鲁迅是伟大 的 “ 文学家” 、 “ 思想 家 ”和 “ 革命
家” 。 此后很长一段 时间里 , 对鲁迅作 品的解读基本上 都 围绕着 这样 的社会 政治评 价模 式来 展开 :鲁迅 是
“ 民族魂 ” , 是“ 中国脊梁 ” , 是“ 革命斗 士” 。 在 中学语 文
课 堂上 , 教师对鲁迅作 品的解 读往往 只强调作 品的社 会 政治作用 ,却忽 略了作 品的文学价值 与审美价值 。 这样 的解读模式带来 的结果是 , 学生根 本无法领 略到 鲁迅作 品中所蕴含的审美情趣和人文关怀 。 鲁迅 被政 治符号化 了 , 学生看 到的只是一个拿着 匕首 、 手枪 , 金 刚怒 目式 的鲁迅 , 而非有血有 肉、 丰富复杂的鲁迅 。 因 此, 尽管 学生 心中的鲁 迅是伟 大 的 , 但 往往是 敬 而远 之的 , 无 法真正地走进鲁迅的精神世界 。 可 以说 , 政治

初中语文教材中鲁迅作品阅读教学研究

初中语文教材中鲁迅作品阅读教学研究

初中语文教材中鲁迅作品阅读教学研究初中语文教材中鲁迅作品阅读教学研究如下:现行的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七至九年级)共选鲁迅的作品八篇,包括散文、小说和杂文。

散文中的童趣、童心、童真,如《从百草园到三昧书屋》、《阿长与<山海经>》:小说中独特的“儿童视角”,譬如《社戏》、《故乡》、《孔乙己》以及杂文的批判性、否定性、攻击性的《中国人失掉自信力吗》。

由于2013年秋季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的再次修订,删去了七年级上册的《风筝》,《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就成为了初中阶段学到的第一篇鲁迅先生的课文,本篇在初中语文课文中出现的位置是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本单元以成长足迹为主题,这篇课文讲的是童年生活的两个空间:既是生活空间,更是精神空间。

课文的教学要特别凸显出时时刻刻都蕴含于其中的“童趣”《社戏》是鲁迅1922年创作的一篇短篇小说,收录在小说集《呐喊》。

本篇在初中语文课文中出现的位置是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本单元的课文主要选的是反映文化艺术方面的文章。

小说中“我回忆中的世界是一个儿童的世界,那个世界是完美的,充满了童心和童趣。

原文中作者以饱含的深情,写了“我”小时候同小伙伴从平桥村夜里划船到赵庄看社戏的经历。

教师要引导学生理解小说在前后对比中彰显出的作者对逝去的童年的追忆、对农村生活的向往、以及对芸芸众生的悲悯,从而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

而小说《故乡》在初中语文课文中出现的位置是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本单元所编选的四篇课文都是写少年生活的小说。

“我”在回忆中储存了儿时与闰上的关系,是美好的,充满童心童趣的。

小说《孔乙己》在初中语文课文中出现的位置是九年级下册第二单元,这个单元以人物画廊作为主题,编入了四篇中外知名小说,它们都是写人物方面的名篇。

这篇课文是以一个十二三岁的孩子的眼光来看待世界的,但我们发现它构成的却不是一篇童话作品,不是一篇儿童小说,而是地地道道的有着严肃主题的社会小说。

中学语文教材中鲁迅作品教学的策略

中学语文教材中鲁迅作品教学的策略

中学语文教材中鲁迅作品教学的策略本文将以《中学语文教材中鲁迅作品教学的策略》为标题,阐述鲁迅作品在中学语文教材中教学的策略,从而探究鲁迅作品教学的意义及作用。

一、鲁迅作品在中学语文教材中的重要性自古以来,文学就被称为是“古今最伟大的文明”,而鲁迅作品就是文学的精华,是穿越历史的百年经典,具有独到的文学价值、哲理思想以及强烈的实践意义。

因此,鲁迅的作品在中学教育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价值。

鲁迅的作品不仅能够增强学生的语文素养,鼓舞他们的文学创作灵感,激发他们的思考能力,而且能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营造一种良好的师生情谊,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从而更好地发展他们的心智与社会能力。

二、教学策略1、注重故事情节的铺垫在鲁迅语文课教学中,要能够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教师应该帮助学生了解故事的背景,重视故事情节的铺垫,让学生把握故事的来龙去脉,才能够更好地理解鲁迅的作品。

2、注重内容的文学性鲁迅的作品不仅是故事,同时也是文学的行文,它的每一个句子都具有文学性。

因此,教师应该重视作品的内容和文学性,在教学中注重作品的表现形式,尽可能地让学生体会到其中的文学艺术之美。

3、注重讨论活动在教学中,学生对鲁迅作品的理解程度不一,有的学生可能更多地停留在表面,无法感受到蕴含在其中的哲理思想。

在这种情况下,教师要注重班级活动、小组讨论活动,通过小组讨论活动,让学生能够深入地理解鲁迅作品,从而更好地掌握作品所蕴含的价值观念。

4、注重作品的实践意义鲁迅的作品教育意义在于,它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和把握社会,并将其中所蕴含的价值观念融入到学生的实践中。

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把鲁迅作品中所包含的价值观念、思想观点融入到自己的日常学习和生活之中,使其更好地发挥作用。

三、总结鲁迅的作品具有独特的文学价值和哲理思想,对于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具有重要的意义。

因此,在鲁迅作品教学中,教师应该重视故事情节的铺垫,注重内容以及作品的文学性,鼓励班级活动、小组讨论活动,使学生更好地理解鲁迅作品,并能够将其中所蕴含的价值观念融入到自己的学习和生活中,从而更好地发挥它的教育意义与作用。

中学语文鲁迅小说有效教学策略研究

中学语文鲁迅小说有效教学策略研究

中学语文鲁迅小说有效教学策略研究
本文主要以中学语文教学中的鲁迅小说为研究对象,就近年来中学语文教材中鲁迅作品减少这一现象,对鲁迅作品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现状做了简要分析,在借鉴钱理群教授、孙绍振教授、陈日亮老师等大师对鲁迅作品解读的基础上,结合本人的教学实践,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谈了自己对中学语文教材中鲁迅小说教学的看法:1、语文教师首先应该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以身示教,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其次要多读鲁迅,改变对鲁迅的认识,从而正确地引导学生全面认识鲁迅,同时也提高自身对鲁迅作品的解读能力,将之转化为切实有效的教学能力;2、从激发学生兴趣和调动学生课堂积极性两方面来谈鲁迅小说教学;3、从朗读法、找准切入点、打破常规教学程序、利用信息技术等方面对中学语文鲁迅小说的教学提供教学思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学语文教材中鲁迅作品教学的策略转变作者:任真来源:《文学教育》2020年第02期内容摘要:中学鲁迅作品教学正处于困境中。

由于课程改革、教材改革、时代隔阂等种种因素,鲁迅作品教学在一定程度上无法满足新课标的要求,即教学质量与学生学习的需求和时代的教学要求存在着巨大矛盾。

因此,有必要重新审视当下的鲁迅作品教学方式,积极更新教学理念,并且将理念与实践结合起来,实现教学目标由应试化向核心素养转变、教学手段由固化向个性化转变、评价机制由应试化向发展化转变。

不仅要优化教师“教”的策略,也要充分重视学生“学”的策略,让鲁迅作品在教学中焕发生机与活力。

关键词:鲁迅作品中学语文教学策略转变鲁迅作品一直在教材中占据重要地位,然而实际情况却是学生害怕学鲁迅、老师害怕教鲁迅。

从中学流传的顺口溜“一怕文言文,二怕写作文,三怕周树人”中,可以看出中学生与鲁迅作品间的隔膜,以至于产生畏惧心理。

部分教师对鲁迅作品的理解也存在模式化现象。

近些年更是出现了“鲁迅作品撤退”、“鲁迅作品退出语文教材”等话题的探讨,这些话题不仅引发语文教育界热议,同时也引发新闻媒体和普通群众的关注和讨论。

基于这些现状,作为一线中学语文教师,对于鲁迅作品应如何进行教学等问题,有必要进行深入思考和探究。

一.教学目标:应试化向核心素养转变《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对语文学科素养进行了具体的说明,包括“是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获得的语言知识与语言能力,思维方法与思维品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综合体现”。

实际教学中,教学目标往往指向知识的理解、掌握,而思维方法与思维品质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在具体教学中不易实现。

知识的掌握是可量化的,而思维、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却是一种内在思想或情感的领悟。

初中早期的鲁迅作品是非常贴近儿童心理的,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社戏》等,文中的童趣、与伙伴间的真挚感情很能让学生产生共鸣。

但当鲁迅作品的深度增加时,核心素养的培养就不那么容易实现了。

如《孔乙己》《故乡》《祝福》,都是鲁迅经典小说,以乡镇里小人物的故事批判整个封建社会的吃人罪恶。

但中学生的生活经历、思想深度等都是有限的,无法仅通过文本就了解到封建科举制对人的戕害、就体会到封建迷信对底层人民的精神腐蚀,更加谈不上在情感上持悲痛、惋惜等态度了。

基于此,笔者建议抛开传统的文本解读,以现代人的眼光来看过去的故事。

比如《孔乙己》,多从学生角度理解孔乙己的悲剧命运,那看客的嘲笑、社会的冷漠这一深层次原因是可以被学生理解的。

《孔乙己》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可设计为:学生通过探究孔乙己悲剧的原因,能深切感受到社会冷漠对孔乙己的打击,从而强化自身的社会责任感。

总之,我们的目标设计必须要摆脱传统政治化,转向人格培养。

二.教学手段:固化向个性化转变长久以来,谈及语文教学手段,总是让人想到讲授法、提问法等传统教法,这样的教学模式加上传统经典作品作为教学文本,常常会形成“一言堂”的现象。

笔者对此提出几点建议:1.淡化政治,开启精神“对话”,解放固有的鲁迅形象部分学生之所以会谈鲁迅而色变,很大原因就是战士形象的鲁迅过于深入人心了,产生了抵触心理。

所以,将鲁迅从概念中解放出来,是第一步。

“鲁迅是近代中国伟大的思想家、革命家、文学家”等政治色彩浓厚的介绍大可不必再出现在课堂上。

每个学生心中都有自己的鲁迅,学生应在精神层面上通过文本自行对话鲁迅。

语文教材中,收录了许多和鲁迅相关的文章,如萧红《纪念鲁迅先生》、阿累《一面》等。

当然教师也可以利用其它资料让学生对鲁迅有一个更全面清晰的认识,了解到鲁迅除了“横眉冷对”的一面,还有“俯首甘为孺子牛”的一面。

2.转变教法,创造合理情境,尋找生命契合点学生与鲁迅的年代相隔太久,走近文本很容易,但走进文本很难。

这需要教师转变传统教法,利用多方资源创造合理情景,寻找鲁迅与学生间的生命契合点。

《祝福》这篇文章,传统教法是按教参建议,讲祥林嫂如何被四大权压迫等等。

而钱理群曾谈过另一种教法,将祥林嫂定位为“一个不幸的人”,继而发问:“不幸在哪里?作者怎样写不幸的?”以激发学生探究兴趣。

可见,教法的转变应根据文本和学生情况调整,笔者在此提供几点想法。

(1)删繁就简,寻找教学切入点鲁迅作品比同学段其他课文篇幅长、难度高。

因而在教学中,可按照“长文短教”、“深文浅教”的方式,针对教学目标,从文本中寻找串联教学环节的切入点。

切入点可以是看似的矛盾之处。

如《孔乙己》中:“我到现在终于没有见——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据此提问:孔乙己是谁?他怎么死了呢?到底死没死?切入点可从标题出发,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两个地方有何不同?将两个地方对举起来写,是衬托,还是对比?切入点可以是某一个中心词汇。

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作者说百草园是“我”的乐园,扣住“乐园”提问:为什么说百草园是“我”的乐园?具体表现在哪里?百草园是乐园,那三味书屋是什么?(2)重视朗读,品味个性化语言鲁迅语言有色彩美、韵律美、镜头感等特点,通过朗读,才能深入体会语言的魅力,产生感悟和情感体验。

语言的色彩易引发学生的联想。

如《故乡》中的两个画面,一是童年的故乡:深蓝、金黄、碧绿;一是现在的故乡,仓皇天空、萧索荒村和麻木的人。

对比之下,自然能体味到其中的悲凉。

语言的韵律更能让学生产生情感的动荡。

《记念刘和珍君》一文语言极富韵律,读来荡气回肠,若之前已经了解了三一八惨案,更加会激起学生的震撼。

语言的镜头感会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场景。

《祝福》最后一节描写节日里雪花飘飞、爆竹声响的画面,镜头感十足,美好的“祝福”中再无人想起祥林嫂了,对比反讽之下,主旨尽显。

(3)比较阅读,加强课堂互动性教学的过程是教师、学生、文本、作者对话的过程,通过比较阅读,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加强互动与交流。

注重文本内部的比较阅读如《祝福》祥林嫂肖像的对比。

注重互涉文本的比较阅读。

人教版《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与《阿长与<山海经>》两文就编排在一起,以便比较探究。

3.转变学法,要求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教”与“学”是一个过程的两个方面,学生的学习策略同样应重视。

(1)构建作品时空背景,多角度理解文本学生可通过来建立时间线或空间图画,以不同角度理解文本,提出个性解读。

鲁迅作品中的散文和小说非常适合整体构建的方法。

散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藤野先生》可按时间线构建青年时期前的鲁迅生活经历,若加入《呐喊<自序>》,那这部分便更加完整;小说《社戏》、《故乡》、《孔乙己》、《祝福》可按照地点建立以绍兴水乡为原型的生活空间。

事实上,散文和小说背景相似,人物多有重合,可以作为整体建立时空背景。

时间线:幼年在百草园玩耍→进入三味书屋读书→父亲病重,出入于质铺和药店→外出求学→求学日本,与藤野先生交往→因幻灯片事件决心弃医从文→从事文艺运动空间背景:主要是鲁镇、平桥村、赵庄这三个地点,以鲁镇为中心,若加上选修和读本里的鲁迅作品,还可以加上未庄。

迅哥儿家住鲁镇,外祖母家在平桥村,赵庄是距离平桥村五里的大村庄。

教材中所有小说的背景都是在这三个地点上建立起来的。

《社戏》中迅哥儿离开鲁镇,随母亲到平桥村的外祖母家消夏,因平桥村较小,常与赵庄合请戏班子,这才有了迅哥儿与小伙伴撑船看戏、吃豆的故事。

《故乡》中长大成人的迅哥儿回乡卖房,遇到从前的伙伴闰土,心生感慨。

《孔乙己》、《祝福》是以鲁镇为背景。

这三个地点皆以鲁迅故乡绍兴为原型,风土人情、山川景物、社会生活都非常靠近。

时间线与空间背景相加,构成一个文学世界。

(2)聯系鲁迅作品选读,激发课外阅读活力中学生思维活跃、情感丰富,正确引导学生课外阅读,可不断提高学生思维水平。

教师要学会发挥任务驱动的作用,将阅读与其他工具性活动联系。

如阅读与写作结合,让学生写一写读后感,写出自己的真实感受,通过这种方法,也能拉近学生和鲁迅作品间的距离;阅读与口语表达相结合,教师列出阅读篇目,让学生自由阅读,并在课上请几位学生谈谈阅读感受,增加学生自由表达的机会。

同时要注意到阅读中的疑问往往是最有价值的,很可能是思维的增长点。

教师应鼓励学生去解决阅读中的障碍,可以同学合作、可以借助网络力量等。

比如很多学生在阅读鲁迅作品时,总是对不符合现代规范的语言感到阅读不适,这时需要教师点拨,让学生们小组合作,找出鲁迅作品中的这些“不规范”用字,并且改成现代语言,看看是否能从中找出鲁迅用字的规范和特点,查找资料寻找“不规范”的原因。

三.评价机制:应试化向发展性转变考试本应作为教学的评价尺度之一,如今却异化为教学目标,将教学限定在了应试的怪圈中。

要提高鲁迅作品教学质量,评价机制必须转变。

新课标关于评价建议的中心是发展评价。

要求充分发挥评价的多重功能,恰当运用多种评价方式,注重评价主体的多元与互动,突出评价的诊断和发展过程。

具体到鲁迅作品教学中,则是要求评价不以考试内容和技巧为标准,重在学生与文本、编者、作者、教师的对话,从而体现在思维、情感、价值观的变化。

当然,实践性知识和技能也是相当重要的。

比如《孔乙己》一文,全文以“我”,一个小伙计的视角来讲故事,那么让学生选择孔乙己、酒客、掌柜等人的视角或是全视角的方式重写故事,通过这种形式的作业来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既训练了写作,又可以看到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和真实感受。

另外,评语是非常重要的,当以鼓励和发展为主,肯定学生的个性解读,让学生更加有信心地学习接下来的课程。

总之,在现有的教学困境之下,关于鲁迅作品的教学方式必须改变。

教师要积极更新教学理念、提出教学策略,运用于实践中。

不断优化教师“教”的策略和学生“学”的策略,实现师生的共同发展。

参考文献[1]冯光廉.中学鲁迅作品选篇及编排问题之切磋[J].鲁迅研究月刊,2010,(10):66-67.[2]贺卫东.新课程·新教材·新鲁迅——新世纪中学语文教学中的鲁迅问题探析[J].上海教育科研,2012,(7):66.(作者单位:江苏省海门中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