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鹏是否逍遥
高二语文必修5逍遥游原文
高二语文必修5逍遥游原文《逍遥游》是《庄子》中的代表作品,列于《内篇》之首。
逍遥游的意思,是指无所依赖、绝对自由地遨游永恒的精神世界。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高二语文必修5逍遥游原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逍遥游》必修5原文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
化而为鸟,其名而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是鸟也,海运则将徙於南冥;南冥者,天池也。
齐谐者,志怪者也。
谐之言曰:『鹏之徙於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搏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
』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覆杯水於坳堂之上,则芥为之舟,置杯焉则胶,水浅而舟大也。
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故九万里,则风斯在下矣,而后乃今培风。
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而后乃今将图南。
蜩与学鸠笑之曰:我决起而飞,枪榆枋,时则不至而控於地而已矣。
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适莽苍者三餐而反,腹犹果然,适百里者宿舂粮,适千里者三月聚粮;之二虫,又何知?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奚以知其然也?朝菌不知晦朔,惠姑不知春秋,此小年也。
楚之南有冥灵者,以五百岁为春,五百岁为秋;上古有大椿者,以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
此大年也。
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众人匹之,不亦悲?汤之问棘也是已。
『穷发之北,有冥海者,天池也。
有鱼焉,其广数千里,未有知其修者,其名为鲲。
有鸟焉,其名为鹏,背若泰山,翼若垂天之云,搏扶摇羊角而上者九万里,绝云气,负青天,然后图南,且适南冥也。
』斥笑之曰:『彼且奚适也?我腾跃而上不过数仞而下,翱翔蓬蒿之间,此亦飞之至也。
而彼且奚适也?』此小大之辩也。
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徵一国者,其自视也亦若此矣,而宋荣子犹然笑之。
且世而誉之而不加劝,世而非之而不加沮,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斯已矣。
彼其於世,未数数然也;虽然,犹有未树也。
庄子
大鹏是否逍遥关键字:逍遥游大鹏飘逸洒脱摘要:庄子笔下的大鹏是逍遥的,驰骋于天地之间,“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飞翔于高天之上。
正文:大鹏,是庄子《逍遥游》中扶摇直上九万里的巨鸟,驰骋于天地之间,“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飞翔于高天之上。
大鹏在庄子的笔下,是逍遥的。
追求生命之透脱,自在逍遥的境界被庄子穷形尽相的描写表达的淋漓尽致,实现“天地与我并生”,是一种永恒的存在。
大鹏不单单是指,形体巨大力量无穷的鹏鸟,它所代表的,是驰骋于天地之间的自由灵魂,不为外物所蒙蔽的飘逸和洒脱。
庄子论逍遥,摆脱了世俗的种种牵绊,重视内在精神生命的追求——精神世界的绝对自由。
这一自由的灵魂(大鹏)驰骋于天地之间,“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飞翔于高天之上的大鹏,没有什么力量能遏制它了,在某些方面亦与佛教的无欲思想有相契合的地方,循序而进,打破了雀蝉井底之蛙的思想,它便自在逍遥的飞去南方了。
“逍遥”,悠游自得的样子,即为没有束缚,自由自在,忧愁和烦恼;“逍遥游”就是没有任何束缚地、自由自在地活动。
把“逍遥”这两个字分开来解释,“逍”是说消解挣脱了有限性,而“遥”则为远。
有限性,即指客观条件的有限性,更指人内心给自己无形间设置的有限性。
在人生道路上打破了已有有限性,才能越走越远,打破了雀蝉井底之蛙的思想,一飞冲天,才能达到逍遥的境界。
《逍遥游》是《庄子》的代表篇目之一,也是诸子百家中的名篇,充满奇特的想象和浪漫的色彩,寓说理于寓言和生动的比喻中,形成独特的风格。
“逍遥游”也是庄子哲学思想的一个重要方面。
全篇一再阐述无所依凭的主张,追求精神世界的绝对自由。
在庄子的眼里,客观现实中的一事一物,包括人类本身都是对立而又相互依存的,这就没有绝对的自由,要想无所依凭就得无己。
因而他希望一切顺乎自然,超脱于现实,否定人在社会生活中的一切作用,把人类的生活与万物的生存混为一体;提倡不滞于物,追求无条件的精神自由。
大鹏是否逍遥——再论《逍遥游》的篇章结构与论证方式
大 鹏 是 否 逍 遥 ? 是 解 读 《 遥 游 》 一 个 难 题 。 管 这 逍 的 不
给 出 否 定 还 是 肯 定 的 答 案 , 会 遭 遇 来 自文 本 的 阻 力 。 都
大 鹏 不 逍 遥 说 的 代 表 人 物 有 晋 人 支 道 林 . 清 人 王 夫
子 御 风 而 行 , 然 善 也 , 有 五 日而 后 反 彼 于 致 福 者 , 泠 旬 未 数数 然 也。 虽免 乎行 , 有所 待 者也 。 夫 乘天 地 之 正 , 此 犹 若
而御 六 气之 辩 , 游无 穷者 。 且 恶乎待 哉 ? 以 彼
故 曰 : 人 无 己 , 人 无 功 , 人 无 名 至 神 圣 .
之 , 等 , 们 认 为 , 鹏 需 要 凭 借 厚 风 才 能 南 飞 . 的 飞 等 他 大 它 翔 是 “ 所 待 ” , 以 并 不 逍 遥 。今 人 多 从 此 说 。这 种 说 有 的 所 法 与 庄 子 对 大 鹏 先 “ 风 ” 然 后 南 飞 的 刻 意 描 写 似 乎 有 培 ① 某 种一 致 性 。 面临 的 困难是 , 如 大 鹏不 逍 遥 , 么 《 其 假 那 逍 遥 游 》 庄 子对 大 鹏 的 赞 赏 之情 , 及 对 蜩 与 学 鸠 “ 二 中 以 之 虫 的 主 的 大 要 代 表 人物 是 晋 人 向秀 、 象 , 及 明 人 的释 德 清 、 勉 郭 以 罗 道 ② , 种 说 法 与 庄 子 在 描 述 大 鹏 形 象 中 流 露 出来 的 情 等 此 感 倾 向 相 契 , 然 难 以 解 释 大 鹏 南 飞 前 的 “ 风 ” 这 种 仍 培 等
崖的“ 言” 卮 当做 传 统 的 逻 辑 论 证 “ 语 ” 阅 读 了 研 读 庄 来
大鹏是否逍遥
大鹏是否逍遥0809853X-B011-0090 刘芸薇少时的我是一个武侠迷,凡是金庸剧皆不会错过,最痴迷的莫过于《神雕侠侣》,其中台版的主题曲就甚是喜欢。
让我悲也好让我悔也好恨苍天你都不明了让我苦也好让我累也好随风飘飘天地任逍遥《任逍遥》中虽短短几句歌词,却流露了杨过对小龙女的深深依恋,而我对其中的“逍遥”二字却总是理解不透,杨过的逍遥自在是因不能与龙儿相见而开始的游侠生活,而这种逍遥的生活却又是为了寻找龙儿,这样的生活,何以称之为逍遥呢?那逍遥的生活究竟为何?这疑问曾在脑中久久萦绕,直到我认识了庄子,认识了他的《逍遥游》。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
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
化而为鸟,其名为鹏。
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
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
南冥者,天池也。
开篇吸引我的便是那不知其几千里也的巨鲲,神奇的幻化为南飞的大鹏,此鹏之大绝非一般,飞行卷起三千浪花,腾空直上数万里云霄,遮天蔽日,声势浩大,这是何等的雄伟景象!而疑问也随之而来,这扶摇而上的大鹏又是否真正的逍遥呢?“乘正御变,游于无穷。
”庄子提出“犹有所待”和“恶乎待哉”,称为有待与无待;万物皆有所待,且待有大小,有所依赖,有所对待,庄子所言的逍遥即无所“待”,摆脱有待,达到无待,才能实现自由,即得逍遥游。
那鹏之大,是否拜托得了有待呢?鲲鹏南迁,着重于一个“大”字,“不知其几千里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对鲲鹏---一鱼一鸟来说,简直超出常人之想象,而这巨鲲大鹏,也绝非能任意而行,无天池之水,巨鲲其体便无处可藏,无厚积之风,大鹏其翼则无法伸展。
因大鹏南飞需培风而行,是有所待。
与大鹏形成鲜明对比的蜩与学鸠则突出一“小”字,不为人世的斥晏鸟认为大鹏徙于南冥完全无需飞上九万里高空,这小鸟心识狭隘浅陋,不理解大鹏“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仍是有所待。
“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庄子这小大之辩,真是在褒大贬小?鲲鹏的大知相对于学鸠的小知,虽是是更高的层面,但就像列子御风,鹏也需培风而飞,是有所待,而不是至知。
《逍遥游》 练习含答案
课时达标训练 逍遥游(节选)一、基础巩固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粗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A.北冥(míng) 尘埃(āi) 坳堂(ào) 抟扶摇而上(chuán)B.鲲鹏(kūn) 夭阏(yú) 蓬蒿(hāo) 学鸠(jiū)C.晦朔(shuò) 泠然(líng) 宿舂粮(chōng) 決起(jué)D.蟪蛄(huì) 榆枋(fāng) 蜩与学鸠(tiáo) 数数然(shuò shuò) 答案:D 解析:A.抟扶摇而上tuán;B.夭阏è;C.決起xuè2.下列各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A .适莽苍者,三餐而反B .彼其于世未数数然也C .小知不及大知D .御六气之辩解析:选B A 项,“反”同“返”,返回;C 项,“知”同“智”,智慧;D 项,“辩”同“变”,变化。
3.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抢.榆枋,时则不至 抢:抢夺 B .三餐而反.,腹犹果然 反:同“返” C .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 征:信 D .举世而誉之而不加劝.劝:勉励 解析:选A 抢:集,着落。
4.对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抢榆枋而止 抢:触,碰。
B.我决起而飞 决:快速的样子。
C.绝云气,负青天 绝:阻挡。
D.《齐谐》者,志怪者也 志:记载。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
C 项, 绝:直上穿过。
5.下列各组句子中的加点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 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彼其.于世未数数然也B.⎩⎪⎨⎪⎧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之.二虫又何知 C.⎩⎪⎨⎪⎧举世而誉之而.不加劝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D.⎩⎪⎨⎪⎧ 三餐而反,腹犹果然.彼其于世未数数然.也解析:选D 均为形容词词尾,……的样子。
高中课文《逍遥游》知识点解析
高中课文《逍遥游》知识点解析庄子《逍遥游》知识点1.在《逍遥游》中描绘大鹏依然有所恃的句子是: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
2. 《庄子·逍遥游》中以“朝菌”和“蟪蛄”为例来说明“小年”一词的两句是: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
3. 作者举现实生活中的很小的实物也需要依凭外物实例与大鹏鸟的“海运将徙”作对比,形象地说明任何事物都有所凭借的句子是: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4. 举现实生活中的实例,通过舟的浮动对水的依赖性,从而得出结论来说明大鹏鸟的飞翔对风的依赖性的句子是: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
5.庄子从奇妙莫测的描写后接着以现实社会的四种人的具体描述,文中描写四种人的句子分别是: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
6.作者提出自己的观点——“无所待”才是真正的逍遥的并列句了三类人的句子是: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7.文中对天空的颜色成因进行了探寻,并发出了疑问的两句是: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8.文中写宋荣子看淡了世间的荣辱,不会因为外界的评价而更加奋勉或沮丧的句子是: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
9.当看到大鹏经过一系列的准备才能“图南”之后,蜩与学鸠通过形象地描述自己在林中飞行和休息的样子来嘲笑大鹏鸟的句子是:我决起而飞,抢榆枋而止。
庄子《逍遥游》考点一、重点词语1.怒:奋发。
2.抟:环旋着往上飞。
扶摇:旋风。
3.夭阏(è):阻塞。
4.奚以……为:表反问,哪里用得着……呢?5.晦:阴历每月最后一日。
朔:阴历每月的第一日。
6.绝:超越。
二、通假字1.北冥有鱼(通“溟”,大海)2.三餐而反(通“返”,返回)3.小知不及大知(通“智”,智慧)4.此小大之辩也(通“辨”,区别)5.而(nài)征一国者(通“耐”,能力)6.旬有五日而后反(通“又”、“返”)7.而御六气之辩(通“变”,变化)8.而后乃今培风(通“凭”,凭借,依靠)9.其正色邪(通“耶”,语气词)10.汤之问棘也是已(通“矣”,语气词)11.辩乎荣辱之境(通“辨”,辨明)12.旬有五日而后反(通“又”,用于整数和余数之间)三、古今异义1.虽然:古义:虽然这样。
庄子的逍遥游解读
庄子的逍遥游解读嘿,你们知道吗?我觉得《逍遥游》可太有意思啦!就像一场超级好玩的冒险呢。
《逍遥游》里有只大鹏鸟哦。
它的翅膀呀,就像天边的云彩那么大呢。
它要飞的时候,翅膀一扇,就像刮起了超级大的风。
它要飞到南冥去,那得多远呀,可它一点都不怕呢。
就像我们要去一个很远的游乐园,虽然远,但是心里满是期待。
大鹏鸟飞起来的时候,下面的小山呀、小河呀,肯定就像小玩具一样。
它在天空自由自在地飞,没有什么能拦住它,这就是一种逍遥吧。
还有一种小小的虫子呢,它们在草丛里蹦来蹦去。
它们可不知道大鹏鸟飞那么高那么远是啥感觉。
它们就守着自己的小天地,觉得一片小叶子就是大大的世界啦。
它们在叶子上爬来爬去,饿了就吃点叶子,困了就在叶子下面睡一觉。
它们不会像大鹏鸟那样有那么大的目标,可它们也过得很快乐呀。
这就像我们在自己的小房间里玩玩具,也能玩得哈哈大笑呢。
庄子爷爷讲这些,是想告诉我们啥呢?我觉得呀,逍遥就是能做自己想做的事,不管是像大鹏鸟那样有大大的梦想,还是像小虫子那样有小小的快乐。
我们在学校里,有的同学喜欢跑步,跑得像风一样快,每次比赛都想得第一名,就像大鹏鸟朝着自己的目标飞。
有的同学呢,喜欢画画,在纸上画出漂亮的花朵和可爱的小动物,他在画画的时候就很快乐,就像小虫子在叶子上玩得开心一样。
我们不要去笑话小虫子没有大鹏鸟飞得高,也不要觉得大鹏鸟太累。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逍遥。
就像我有个小伙伴,他特别喜欢收集石头。
在我们看来那些石头普普通通,可他觉得每一块石头都有自己的故事。
他每天拿着小袋子去河边找石头,找到了就开心得不行,那他在找石头的时候就是逍遥的。
而且呀,逍遥也不是说啥都不管哦。
就像我们在学校要遵守纪律一样。
大鹏鸟要飞那么高,它得顺着风,得有力气扇动翅膀。
我们想要快乐逍遥,也要做好自己该做的事。
比如我们要好好学习,这样我们才能有更多的知识,去实现我们的梦想。
要是我们不学习,那梦想就像没有翅膀的大鹏鸟,飞不起来啦。
我们要像《逍遥游》里说的那样,找到自己的快乐,朝着自己的方向飞或者爬或者跑,不管怎么样,都开开心心地,这就是我理解的逍遥啦。
浅论庄子“逍遥”之意
庄子“逍遥”之我见摘要:逍遥是一种悠然自在、无所拘束,身体和心灵达到自由之境的状态。
在庄子看来,逍遥是有层次之分的,小的逍遥不及大的逍遥,有待的逍遥不及无待的逍遥,庄子所追求的逍遥是一种绝对的无限的精神自由,达到这种境界的人就是至人、神人、圣人。
而对于常人来说,要达到绝对的无限的自由很困难,而有限的“超脱”与“适命”则有更践行的可能。
关键词:庄子逍遥一、逍遥之义“逍遥”一词虽由庄子《逍遥游》而成为一个独特的文化名词,却并非庄子首创。
《诗经》中《羔裘》一篇里就有“羔裘逍遥,狐裘以朝。
岂不尔思?劳心忉忉。
羔裘翱翔,狐裘在堂。
岂不尔思?我心忧伤”之句。
朱熹在《诗集传》中注:“翱翔,犹逍遥也”。
《诗经·郑风·清人》中有“清人在彭,驯介旁旁。
二矛重英,河上乎翱翔。
清人在消,驯介镳镳。
二矛重乔,河上乎逍遥”之句,这里的“翱翔”与“逍遥”显然也是互文见义的。
因此,“逍遥”一词有“翱翔”之意,亦即自由自在,往来无所拘束的状态。
另外,在《逍遥游》本篇里,庄子也提到了“逍遥”:“仿徨乎无为其侧,逍遥乎寝卧其下”。
成玄英的疏为:“仿徨,纵任之名;逍遥,自得之称;亦是异言一致,互其文耳。
不材之木,枝叶茂盛,婆婆荫映,蔽日来风,故行李经过,徘徊憩息,徙倚顾步,寝卧其下。
亦犹庄子之言,无为虚淡,可以逍遥适性,荫庇苍生也。
”《大宗师》篇中“仿徨乎尘垢之外,逍遥乎无为之业”句可为佐证。
此处的逍遥指的是一种自然无为,怡然自得的状态。
《离骚》有“聊逍遥以相羊”、《九歌·湘君》有“聊逍遥兮容与”之句。
王逸在《楚辞章句》中注“聊逍遥以相羊”曰:“逍遥、相羊,皆游也”,注“聊逍遥兮容与”曰:“聊且游戏,以尽年寿。
”此处的“逍遥”也是指一种行动自由的状态。
因此我们可以把“逍遥”理解为一种悠然自在、无所拘束,身体和心灵达到自由之境的状态。
二、庄子的逍遥庄子的“逍遥”与现在人们所理解的“逍遥”含义在基本的意义上达成一致,但是其内涵却有所不同。
《逍遥游》课文解读
《逍遥游》课文解读北冥①有鱼,其名曰鲲②。
(北海有一条鱼,它的名称叫鲲。
①北冥:北海。
冥,通“溟”,大海。
下文“南冥”仿此。
传说北海无边无际,水深而黑。
②鲲:kūn,本指鱼卵,这里借代大鱼之名。
)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①。
(鲲很大,不知道它有几千里。
鲲变化成鸟,鸟的名称叫鹏。
①鹏:本为古“凤”字,这里借代大鸟之名。
)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①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②。
(鹏的背,不知道它有几千里。
奋起而飞,它的翅膀就像悬挂在天空的云。
①怒:奋发。
这里指鼓起翅膀。
②垂天之云:各家注释不同,一解,悬挂在天空的云,可意译为“遮蔽天空的云”。
垂,悬挂。
另解,天边的云。
垂,边远,通“陲”。
)是鸟也,海运①则②将徙③于南冥,──南冥者,天池④也。
(这只鸟,海动风起时就将迁往南海。
南海就是大自然的水池。
①海运:海动。
古有“六月海动”之说。
海动必有大风,有大风鹏鸟始可借风力而南徙。
②则:连词,表因果,相当“于是”。
③徙:迁移。
④天池:天然形成的大池。
)[文章起笔气势非凡。
浩渺无垠、咆哮奔涌的北海之上,瞬间,“不知其几千里”的巨鲲化为“不知其几千里”的巨鹏。
“怒而飞”,遮天蔽日“徙于南冥”,这是何等雄奇壮阔的景象。
作者一开篇,就以奇异的想象、夸张的笔法,用自己的语言描绘了鲲的自由变化和鹏的展翅翱翔的画面,把读者带入一种雄奇深邃、好似绝对逍遥的境界。
]《齐谐①》者,志②怪者也。
(《齐谐》是记载怪异事物的书。
①齐谐:书名,齐国俳谐之书。
一说是人名,姓齐,名谐。
②志:记载。
)《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①,抟②扶摇③而上者九万里,去④以⑤六月息⑥者也。
”(《齐谐》中的话说:“当鹏奋飞而起迁往南海的时候,双翼在水面上拍打飞行三千里,然后它乘着旋风环旋向上飞到九万里的高空,是凭借六月的大风离开北海的。
”①水击三千里:指鹏鸟双翼在水面上奋力拍打向前飞行三千里,才能升入高空,有点类似现在的飞机起飞之时先在跑道上滑行。
大鹏是否逍遥论
大鹏是否逍遥论09CGA2班徐鑫09110151庄子内篇凡七章,第一便是《逍遥逰》。
“逍遥”与“逰”,我以为原本就是一个意思。
汉典上有解释说,“逍遥”亦作“逍摇”。
徜徉,缓步行走之貌。
《楚辞·九章·哀郢》:“去终古之所居兮,今逍遥而来东。
”姜亮夫校注:“逍遥即逰之义。
”那么,同样的意思,为什么在题目中就要重复两遍呢?看来“逍遥”的意义在这篇文章里一定是非比寻常的,我们就结合大鹏适南冥这个寓言故事来谈谈庄子所说的“逍遥”吧。
首先是关于大鹏由来的介绍,“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
这原本应该算是一个简单的开场白,但是因为有了“化”这个字,就变得不简单了。
我觉得形象一点可以这样来理解,“北冥”意味着天地未始出时,那种混沌为一,无状无物,由自惚恍的状态,这是道家所推崇的道的根源。
而这里的“鱼”,就可以按《註》上说,魚者,蟲之隱者也,是道在天地还没有出现前的替身,它隐匿于混沌为一的惚恍之中。
同样,“鲲”这个字的由来也可以用这种方法解释,因为《集韻》说鲲,胡昆切,音渾,義同。
而浑与混还是相通的,也是同义。
这样一来,“不知其几千里也”就太容易理解了,原本就是无状无物的一个东西,涵盖万千,又怎么能衡量出大小呢?至于为什么化而为鸟,我认为,既天地之出也,使人有目能视,有耳能听,有体能博,然则有视之不见,听之不闻,搏之不得,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者,何也?庄子曰:道也,也就是这里所化的鹏,《韻會》说鹏,蒲弘切,義从同。
道就是自然化成,与之相同的,所以同样可以说它“不知其几千里也”。
鹏的意义了解清楚以后,我们继续来看寓言,看看这样的大鹏到底逍遥不逍遥呢?我觉得要想回答这个问题,比较重要的要先看懂这么一句,“故九万里,则风斯在下矣,而后乃今培风,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而后乃今将图南”。
首先解释这个“南”字,我认为它代表的是一种“道”在人世间很好地运行的理想状态。
庄子《逍遥游》完整原文
庄子《逍遥游》完整原文庄子《逍遥游》完整原文及译文文言文《逍遥游》是庄子的代表作,全文以喻引理,以比阐理,让大鹏与小鷃、九万里与仞尺、庸官与贤君在对比中绽开阐理,让读者得到的印象是鲜亮的。
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庄子《逍遥游》完整原文,盼望能关心到大家!庄子《逍遥游》原文北冥有鱼,其名为鲲(kūn)。
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
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
南冥者,天池也。
《齐谐》者,志怪者也。
《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tuán)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
”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
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则芥为之舟;置杯焉则胶,水浅而舟大也。
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
故九万里,则风斯在下矣,而后乃今培风;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è)者,而后乃今将图南。
蜩(tiáo)与学鸠笑之曰:“我决(xuè)起而飞,抢榆枋(yú fāng)而止,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适莽苍者,三餐而反,腹犹果真;适百里者,宿舂(chōng)粮;适千里者,三月聚粮。
之二虫又何知!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
奚以知其然也?朝(zhāo)菌不知晦朔,蟪(huì)蛄(gū)不知春秋,此小年也。
楚之南有冥灵者,以五百岁为春,五百岁为秋;上古有大椿(chūn)者,以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
此大年也。
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众人匹之,不亦悲乎?汤之问棘也是已。
穷发之北,有冥海者,天池也。
有鱼焉,其广数千里,未有知其修者,其名为鲲。
有鸟焉,其名为鹏,背若泰山,翼若垂天之云;抟扶摇羊角而上者九万里,绝云气,负青天,然后图南,且适南冥也。
斥鷃(yàn)笑之曰:“彼且奚适也?我腾跃而上,不过数仞而下,飞翔蓬蒿之间,此亦飞之至也。
19逍遥游(已精心校对、排版,无任何错误,附参考答案)
19逍遥游(已精心校对、排版,无任何错误,附参考答案)逍遥游(一)北冥有鱼,其名为鲲。
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
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
《齐谐》者,志怪者也。
《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
”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
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则芥为之舟;臵杯焉则胶,水浅而舟大也。
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
故九万里,则风斯在下矣,而后乃今培风;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而后乃今将图南。
蜩与学鸠笑之曰:“我决起而飞,枪榆枋而止,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适莽苍者,三餐而反,腹犹果然;适百里者,宿舂粮;适千里者,三月聚粮。
之二虫又何知!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1)《齐谐》者,志.怪者也()(2)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2.对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A.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怒:愤怒)B.北冥有鱼,其名.为鲲(名:命名)C.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是:表判断)D.则芥为.之舟(为:动词,作)3.比较下列句子中“其”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1)不知其几千里也(2)则其负大翼也无力(3)天之苍苍,其正色邪(4)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A.(1)(2)句相同,(3)(4)句相同B.(1)(2)句不同,(3)(4)句相同C.(1)(2)句相同,(3)(4)句不同D.(1)(2)句不同,(3)(4)句不同4.“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是比喻说理,还是举例说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5.“天之苍苍”的实例,“水之积也不厚”,“覆杯水于坳堂之上”等比喻究竟侧重说明什么道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6.从选段文字对大鹏的描写看,你觉得大鹏达到了真正的逍遥了吗?为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7.翻译下面的句子(1)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大鹏是否真的自由——《逍遥游》读后感
大鹏是否真的逍遥逍遥游中的大鹏“背若泰山,翼若垂天之云,抟扶摇羊角而上者九万里,绝云气,负青天,然后图南”。
此鹏之大,超凡脱俗,超越了大小和远近的局限。
这种突破,以及由这种突破而来的一种运动上的自由,在庄子看来离逍遥之境还有很远。
他说:“犹有所待者”。
因为大鹏飞天是要借助风的。
他说真正的逍遥是“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
基本可以理解为“每一事物都有其自身的本性,惟有遵循顺乎事物的内在法则,才能够达到他所追求的与向往的逍遥之境”。
那么,在这种逍遥之境中对“天地之正”的“乘”,和对“六气之辨”的“御”,与上文中的“待”有什么区别?鹏乘风,鲲乘水,是有所待,那么我们“乘天地之正,御六气之辨”是不是也是有所“待”?我认为对天地本性的顺应也是“待”的一种,只不过“待”的是不同的事物和不同的道理罢了。
庄子把“乘天地之正”作为逍遥的定义,只要是以天地之正为所待的都是逍遥。
这是一个很抽象的说法,向风筝一样飞的很高,但是和地面还有有个细线连着,要顺着这根线把理论丛天空中拽到现实中来。
顺应事物的本性是逍遥,那么鲲化而为鹏是不是这种奇妙生物的生长发育的必然?是不是这种生物内在的本性?这种变化是不是对自身本性的顺应?“徙南冥,去以六月息”,这要不是大鹏的生活习性那就是大鹏心中向往南冥的表达,不论是哪一种,这也应该算是大鹏的本性。
那么大鹏南飞也应该算为对自身本性的顺从。
其实,庄子认定大鹏不完全自由的论断主要来自于是否大鹏乘风而起,鹏要乘风,没有风则不能起,所以不逍遥。
这个我也不敢苟同。
首先,这个风在这里应该指的是大气,而不是吹动的风。
大鹏的飞翔没有风可以,没有大气不行。
这么说来,大鹏飞天,要展翅,这个其实是物理定理,具体是反冲还是流体力学,我搞不清楚。
但是大鹏飞翔绝对是对自然之理成功利用的例子。
所以这应该是逍遥之境具体体现的一个例子,所以大鹏飞天本身就是逍遥之境。
大鹏飞天是大气物理本性的利用,是逍遥,可是大鹏飞天却有着空间的范围。
北明有雨中表现体型硕大 鲲鹏也并非逍遥 因为他依然有所恃的句
北明有雨中表现体型硕大鲲鹏也并非逍遥因为他依
然有所恃的句
《北冥有鱼》出自《逍遥游》中,其中表现体型硕大,鲲鹏也并非逍遥,因为它依然有所恃的句子是: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
这句话的意思是:当鹏鸟迁徙到南方的大海时,一扇动翅膀激起的水花就达三千里,乘着旋风盘旋而起,飞往九万里的高空。
它是乘着六月的大风而离开北海的。
知识拓展:《逍遥游》是《庄子》的一篇重要著作,集中代表了庄子的哲学思想。
“逍遥游”是庄子的人生理想,就是对世俗之物无所依赖,与自然化而为一,不受任何束缚自由地游于世间,体现了他对天人合一的精神追求。
逍遥游无法理解大鹏自己腾跃起飞的句子
逍遥游无法理解大鹏自己腾跃起飞的句子1.大鹏展翅欲飞,身形如箭般冲上云端。
The great eagle spread its wings and soared into the sky like an arrow.2.它的双翅在天空中振动,带起风声呼啸。
Its wings flapped in the sky, creating a whistling sound.3.大鹏俯冲而下,俯视着地面上的万物。
The great eagle swooped down, overlooking the myriad of things on the ground.4.它的目光犀利而锐利,仿佛能洞穿一切。
Its gaze was sharp and piercing, as if it could see through everything.5.它在蓝天中自由飞翔,似乎无拘无束。
It soared freely in the blue sky, seemingly unrestricted.6.大鹏的飞翔姿态令人叹为观止。
The great eagle's flying posture was breathtaking.7.它的羽毛在阳光下闪闪发光,鸟影斑驳。
Its feathers glistened in the sunlight, casting mottled shadows.8.大鹏自有一番逍遥之态,尽显自由自在。
The great eagle exuded a carefree demeanor, demonstrating its freedom.9.它在天空中划出一道美丽的弧线,尽显飘逸之姿。
It traced a beautiful arc in the sky, displaying its graceful figure.10.大鹏的翅膀如同一片巨大的风帆,驱使它翱翔向远方。
逍遥游大鹏形象探究
也许作者在才能无双、向往自由却又无法 逍遥的大鹏形象里,正蕴藏着自己难言的苦 衷.那么是什么苦衷呢?我们不妨这样的想 象: 一只大鹏在茫茫北溟中冲天而起,一颗 心灵在深深苦闷中挣扎而出,幻想的翅膀展 开了,怒而飞向”无何之乡”,有所待的大鹏 失败了,那么心灵呢?有所求的心灵能在这 污浊黑暗的广漠之野找到慰藉吗?答案显然 是否定的,那么,这只雄伟的大鹏形象所体现 的正是作者欲飞的理想和无法飞走的悲哀. 那么,也就无怪后来的文人骚客们有对这只 大鹏的青睐了.
飞得更高 生命就像一条大河 时而宁静时而疯狂 现实
就像一把枷锁 把我捆住无法挣脱 这谜样的生活锋利如刀 我要飞得更高飞得更高 狂风一样舞蹈挣脱怀
抱 我要飞得更高飞得更高 翅膀卷起风暴心生呼
啸 一直在飞一直在找 一直在飞一直在找 我要的一种生命更灿烂 我要的一片天空更蔚
蓝
“水击三千里”要借助风力,首先必须战胜 风暴。作者虽然没有从正面写出鹏鸟与风暴 搏击时的情景,但从“水击三千里”这壮观 的场面可以想像,当时搏击之激烈,定然令 人惊心动魄!正是由于鹏鸟面对风暴勇于拼 搏,并最终取得胜利,才这种顽强的 毅力。它“抢榆枋,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 已矣。”这两只小虫,才碰到一点小小的困 难,便落在地面,再也不愿高飞。所以庄子 针对蜩与学鸠的话嘲笑道:“之二虫又何 知”,作者贬损二者正是从反面对鹏鸟那顽 强的拼搏精神进行了肯定与赞扬
3、 庄子思想
·庄子思想:主观唯心主义。他片面夸大一切 事物的相对性,否定客观事物之间的差别,否 定客观真理,在认识论上走向了相对主义。 ·庄子对现实有深刻的认识和尖锐的批判。 他指出,一切社会的礼法制度、道德准则,本
高三语文《逍遥游》赏析
高三语文《逍遥游》赏析《逍遥游》是庄子文章中的重要篇章,下面是店铺给大家带来的高三语文《逍遥游》赏析,希望对你有帮助。
《逍遥游》赏析《逍遥游》是一篇神文,像这样的文章在中国文学史上是不多见的。
我们首先惊讶于庄子超出寻常的想像力。
在庄子的笔下,“鲲”不知有几千里之大,一变而为“鹏”,鹏的背不知几千里,羽翼遮天蔽日,奋起南飞,击水三千,扶摇九万。
何等宏大!作者为什么要创造一个如此巨大的艺术形象呢?首先,庄子是一个大思想家,这样巨大的形象是他所欣赏的。
其次,创造大的形象,也是为了与小的形象进行对比。
你看,大的形象除了鲲鹏,还有冥灵、大椿、彭祖。
小的形象有芥、蜩、斑鸠、朝菌、蟪蛄、斥,这一大一小形成的对比是十分鲜明的。
那么,庄子是在褒大贬小吗?不是。
那么庄子为什么要进行大小的对比呢?这样的对比和下文的宋荣子、列子、至人、神人、圣人是什么关系呢?这是读懂本文的关键所在。
作者写完大小的对比后,接着写了“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者不过就是数仞间跳跃自得自满的小鸟,受到宋荣子的嘲笑。
为什么?因为宋荣子不受外界舆论的束缚,懂得“内外”与“荣辱”的界限。
然而,庄子对他仍然存有遗憾,“犹有未树也”,就是说,宋荣子没有达到庄子心目中的最高境界。
列子可以御风而行,而且轻巧美妙,但他仍然达不到庄子的理想境界,因为列子“有所待”,没有风,他就无法飞,靠的是外部条件。
庄子的理想境界是“无所待”,能够“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
不依靠任何外物,达到绝对自由,这才是庄子的最高理想。
至此,我们明白庄子对比的意图了:大对于小,是相对自由的;宋荣子无视毁誉,较之“征一国者”相对自由;列子御风而行,免受行走之劳,较之于徒步者,是相对自由。
但所有这些,都达不到庄子的最高理想境界,因为他们都“有所待”。
最后,作者推出一种理想化的人物:“至人”、“神人”、“圣人”。
庄子的对比手法是很有特点的。
他发挥想像,将大与小推想到极致,从而给读者留下极深的印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鹏是否逍遥作者:陈赟来源:《文教资料》2011年第33期摘要:《逍遥游》中大鹏是否逍遥,历来聚讼纷纭,其实这是误读庄子产生的假问题。
从《逍遥游》的论证思路看,庄子在文中并不关心大鹏逍遥与否,仅仅是用大鹏寓言来说明“小大之辨”,为“无己”“无功”“无名”这个惊世骇俗的论点出场做心理铺垫,大鹏寓言与逍遥之境没有直接的逻辑关系。
假问题的产生,在于人们把庄子无端崖的“卮言”当做传统的逻辑论证“庄语”来阅读了。
研读《庄子》,应该对“卮言”这种诗性的论证方式予以充分重视,从语言修辞入手,方不至于胶柱鼓瑟、郢书燕说。
关键词:《逍遥游》“有所待” “无所待” “小大之辨” “卮言”大鹏是否逍遥?这是解读《逍遥游》的一个难题。
不管给出否定还是肯定的答案,都会遭遇来自文本的阻力。
大鹏不逍遥说的代表人物有晋人支道林,清人王夫之,等等,他们认为,大鹏需要凭借厚风才能南飞,它的飞翔是“有所待”的,所以并不逍遥。
今人多从此说。
这种说法与庄子对大鹏先“培风”①然后南飞的刻意描写似乎有某种一致性。
其面临的困难是,假如大鹏不逍遥,那么《逍遥游》中庄子对大鹏的赞赏之情,以及对蜩与学鸠“之二虫又何知”的鄙夷态度将变得无法理喻。
大鹏逍遥说的主要代表人物是晋人向秀、郭象,以及明人的释德清、罗勉道②等,此种说法与庄子在描述大鹏形象中流露出来的情感倾向相契,仍然难以解释大鹏南飞前的“培风”等这种“有所待”行为。
假如这篇文章思想是统一的,而文字上又没有错简出入的话③,到底是什么地方出了问题?大鹏的寓言向我们展示什么秘密呢?一、“无所待”“有所待”并不重要长期以来,人们在理解庄子逍遥内涵的时候,常常把关注的焦点放在《逍遥游》中“彼且恶乎待哉”这句话上,认为这才是破解逍遥奥秘的钥匙,正如王先谦在《庄子集解》中说的:“无所待而游于无穷,方是《逍遥游》一篇纲要。
”不少人甚至把“待”概括为庄子哲学体系的基本范畴,他们认为,只有完全的“无所待”,才能做到“无己”“无功”“无名”,才能进入逍遥之境④。
也即是说,“无所待”是实现逍遥的必要条件。
但这种判断是很难成立的。
我们不妨回到“有所待”“无所待”二词的原始语境,以确认它们的意义及在文中的地位:……此小大之辨也。
故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其自视也亦若此矣。
而宋荣子犹然笑之。
且举世而誉之而不加劝,举世而非之而不加沮,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斯已矣。
彼其于世,未数数然也。
虽然,犹有未树也。
夫列子御风而行,泠然善也,旬有五日而后反。
彼于致福者,未数数然也。
此虽免乎行,犹有所待者也。
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故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有所待”“无所待”所在的自然段紧跟“此小大之辨也”一句,是对“小大之辨”的补充说明。
文中先说“知效一官行比一乡而征一国”的人,他们就像蜩、学鸠、斥鴳一样,自以为很了不起,其实不过是小智而已,不能免于名利之途;接下来说“辨乎荣辱之境”的宋容子笑他们,然而宋容子依然是小智,“犹有未树”;接下来说列子可以御风而行,超过了“未树”的宋荣子,但“犹有所待”;接下来是“彼且恶乎待哉”的“游无穷者”。
这是由一个递进句式组成的句群,从一般的称职的官员到宋容子、列子、游无穷者,都是小大之辨论证的延伸。
“恶乎待”(无所待)一词的出现是针对列子“御风而行”的“有所待”缺陷而提出的,目的在于证明列子依然是小智,正如文中写列子“御风”是为了凸显宋容子的“未树”,写宋容子“辨乎荣辱”为了揭示“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之人的狂妄无知一样。
换言之,“无所待”是由列子的“御风”这个“有所待”的具体事例所引起的词语,仅仅用以证明列子的“小”,并非一个界定逍遥境界的抽象概念。
它与后面的“无己”“无功”“无名”的逍遥内涵没有直接的逻辑关联。
事实上,不仅《逍遥游》中无法确认“无所待”与逍遥之道的逻辑关系,在《庄子》其他篇章中也找不到类似的证明。
相反,我们可以找到一些虽“有所待”但又符合逍遥之道的例子,如《应帝王》中“无名人”对自己行为的叙述:……乘夫莽眇之鸟,以出六极之外,而游无何有之乡,以处圹埌之野。
汝又何帛以治天下感予之心为!无名人不以天下役其心,无疑是得逍遥之道者。
乘鸟而飞,犹如列子的御风而行,是“有所待”的;而“以出六极之外,游无何有之乡,以处圹埌之野”,则让人想起《逍遥游》中“树之于无何有之乡,广莫之野,彷徨乎无为其侧,逍遥乎寝卧其下”的逍遥境界描述。
可见在庄子心中,有所待与逍遥是可以共存的,逍遥并不以无所待为前提。
不仅如此,具体到“有所待”这个词语,也能在《庄子》中找到一些反证,如《齐物论》:罔两问景曰:“曩子行,今子止;曩子坐,今子起。
何其无特操与?”景曰:“吾有待而然者邪?吾所待又有待而然者邪?吾待蛇蚹、蜩翼邪?恶识所以然?恶识所以不然?”在这个寓言里,景(影子)的行为是庄子之道的体现,自然不可能不逍遥。
如何理解景回答里的“有所待”就显得很重要了。
在对《逍遥游》“有所待”误解的基础上,郭象把景的“有待”理解为“无待”,辩解说:“若责其所待,寻其所由,则寻责无极,而至于无待。
”有些强词夺理。
其实罔两关心的并不是景“有所待”“无所待”的问题,而是借此问题批评其缺乏固定的立场(“无特操”),亦即批评《齐物论》里反复论及的“道”的相对主义表现。
景的回答则是通过对原因追寻的无止境来否定罔两的问题本身,进而证明不应该执著于有特操。
“有所待”一词在这里并不重要,也只是与一个具体的寓言相连的词语,因为景的变化取决于投影的物体(其所待),所以回答为什么没有固定的形状时景首先就会想到自己是依凭别的物体的(有所待),此依凭行为与庄子之道并不矛盾。
也就是说,“有所待”一词在此出现非但没有证明“无所待”与“道”的关联,反而显示了“有所待”“无所待”都不重要,重要的是顺其自然、因势而动,正如唐成玄英《疏》所言:“待与不待,然与不然,天机自张,莫知其宰。
”二、“小大之辨”的意图《逍遥游》明确告诉我们,讲述大鹏寓言为了说明“小大之辨”的道理。
《逍遥游》两次重复大鹏寓言,每次讲述之后都有一段申述“小大之辨”的文字。
在第一个大鹏寓言后面,庄子写道: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奚以知其然也?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此小年也。
楚之南有冥灵者,以五百岁为春,五百岁为秋。
上古有大椿者,以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
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众人匹之,不亦悲乎!小大之辨,其核心是“小知(智)不及大知(智)”。
《逍遥游》在大鹏与学鸠、蜩两种动物的空间活动范围的对比描述之后,又以“小年”“小年”的时间长短进行对比,以加强读者对于抽象的小智、大智差别的理解。
在庄子看来,世俗庸人只有狭隘的小智,无法理解大智的逍遥之境。
这个观点在《秋水》⑤篇里有更精辟的概括: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束于教也。
这段话可以看做是对《逍遥游》“小知不及大知”的注解。
第一句,井蛙不能理解大海的辽阔,类似于《逍遥游》中蜩与学鸠不理解大鹏,是借空间大小来比喻论证;第二句,夏虫不可理解冰的存在,类似于《逍遥游》里的朝菌、蟪蛄、冥灵、大椿、彭祖的寓言,是从时间的差别来比喻论证;第三句,曲士⑥不可理解“道”是结论,也即是《逍遥游》的“小知不及大知”的结果。
值得注意的是,这里交代了普通人(曲士)不理解“道”的原因:“束于教也”。
“束于教”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方面是指文明对人性的异化。
在庄子看来,传统文明形成了一些价值观,表现各异,但本质却是一致的。
小人殉利,士殉名,大夫殉家,圣人殉天下,都是“伤性残生”的(《骈拇》),只会阻碍人们以身行道,“夫尧既已黥汝以仁义,而劓汝以是非矣,汝将何以游夫遥荡恣睢转徙之途乎!”(《大宗师》)另一方面,文明作为一种文化背景,决定了该文化群体的思维方式,钳制人们的思想,最终使人忘古人之全,失古人之备,成为一曲之士(《天下》),让人心变成了“有篷之心”(《逍遥游》),终不能理解逍遥之境。
如《齐物论》对百家之辩的批判,《知北游》对东郭子问道“不及质”的嘲笑,《应帝王》对开凿七窍混沌的无奈,《逍遥游》对众人与彭祖比寿“不亦悲乎”的感叹,等等,都是世人“束于教”的例证。
所以庄子极力呼吁人们回到绝圣弃智的远古时代去体悟他的道。
当然,这实际上是不可能实现的,庄子唯一可做的,就是打击这些世俗“曲士”们的精神自信,“瞽者无以与乎文章之观,聋者无以与乎钟鼓之声;岂唯形骸有聋盲哉?夫知(智)亦有之。
”(《逍遥游》)“且夫知(智)不知是非之境,而犹欲观于庄子之言,是犹使蚊负山、商蚷驰河也,必不胜任矣。
”(《秋水》)庄子已经预料到,他所倾心的无己、无功、无名之逍遥境界必将为“束于教”的“曲士”们所不解,将为他们所怀疑、否定乃至攻击。
在《逍遥游》里,他首先借肩吾批评接舆的言论“大而无当,往而不反,吾惊怖其言,犹河汉而无极也,大有径庭,不近人情焉。
”暗示他的逍遥之道在现实中可能面临的类似的处境,然后又借惠施说大瓠“非不呺然大也,吾为其无用而掊之”,再次表达这一观点,最后甚至通过惠施之口直言:“今子之言,大而无用,众所同去也。
”言之不足而又重言之,可见如何让大众相信无功利的逍遥之道是庄子最揪心的一个问题。
有感于此,庄子在提出“三无”的核心论点之前,通过大鹏寓言预先向众人说明:我即将提出的观点你们可能不理解,但不能因此就怀疑它,因为你们所受的教育可能会限制你们理解这样大智大慧的境界。
于是《逍遥游》前半篇就有了那么多描述大鹏蜩鸠的文字。
可以说,庄子用如此多的篇幅论证小大之辨,是为了给“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这个惊世骇俗的观点做一个心理的铺垫。
描写越生动,对比越强烈,营造的效果也就越好。
过去人们分析《逍遥游》的结构,常把“彼且恶乎待哉?”与“故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合为一个自然段,以为两者之间有直接的逻辑关联。
通过上面的论述,可知“故曰”云云,不是承接“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一句,而是以前面所有论述为前提的一个观点宣告,应该独立成一个段落。
据此,全文可分为三个部分,从文章开始到“彼且恶乎待哉”为第一部分,论述小大之辨,为后面提出论点做宣传造势,而不是论证无己、无功、无名。
第二部分为“故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一句,它不是得出结论,而是提出论点。
此后尧让许由、肩吾问连叔、惠子谓庄子等内容为第三部分,是对“圣人无名”“神人无功”“至人无己”论点进行的诠释和说明,并以形象的方式呈现了梦幻的逍遥之境。
现在教材选文通常把第一二部分合并一起,这是不恰当的,从论证方式来看,二三部分的逻辑关联要比一二部分的密切。
三、“卮言”的论证方式如前所述,庄子花费大量文字讨论小大之辨,仅仅是为“三无”(无己、无功、无名)论点的提出做心理铺垫,而不是直接论证“三无”论点。